時間:2023-04-25 15:34:30
序論:在您撰寫審計基礎論文時,參考他人的優秀作品可以開闊視野,小編為您整理的7篇范文,希望這些建議能夠激發您的創作熱情,引導您走向新的創作高度。
審計模式是審計目標、范圍和等要素的有機組合,它回答了審計應從哪里下手、怎樣著手進行審計以及進行審計的時間等。隨著的,審計模式也逐漸發生著變化。根據審計切入點的不同,審計模式大致可以劃分為三種:賬項導向模式、制度導向模式與風險導向模式。
一、風險導向審計模式
風險導向審計模式是在制度導向審計模式存在明顯不足、適應不了社會公眾對審計的要求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風險導向審計立足于對審計風險的系統分析與評估,并以此為出發點,制定審計策略,編制與狀況相適應的多樣化審計計劃,使審計能在源頭上把握被審計單位發生舞弊及錯誤的可能性。風險導向審計模式在經過多年的發展后,又大致可以細分為三種類型:傳統風險導向模式、風險基礎戰略系統模式以及改良風險導向模式。
(一)傳統風險導向審計模式
所謂傳統風險導向模式實質上是發展了的制度導向模式,它只是在制度導向模式中引入了風險測試,提出了從風險點切入的審計策略,建立了審計風險模型對風險進行量化測試,但是它并沒有改變制度導向模式下自下而上的從交易項目報表測試綜合成審計結論的審計方向,而且其固定風險的量化測試具有很強的主觀性,而不是相對客觀的量化方式。
(二)風險基礎戰略系統模式
風險基礎戰略系統模式依據系統論的觀點從分析企業的經營模式出發,自上而下地理解企業內外部經營環境,并且從戰略風險評估,業績計量等方面來評價審計風險。該審計模式從上講,比傳統的風險導向審計模式要更為,但它更多的職能體現在邏輯思維上。在實際操作中,這種審計模式給注冊會計師遷就管理層留下了更多的空間,偏向于做出有利于管理層的判斷,甚至會為某些獨立性較差的注冊會計師有意減少實質性測試提供冠冕堂皇的借口。
(三)改良風險導向審計模式
改良風險導向審計模式擯棄了無利害關系假說,它建立在合理的職業懷疑態度假設的基礎上,要求注冊會計師牢記會計師事務所作為一個為包括廣大投資者和債權人在內的社會公眾服務的具有專業性及公共性的服務機構,應秉承為社會公眾服務的宗旨,在計劃和執行審計時,不做任何預先判斷,只有在收集了充分適當的審計證據后才做出合理恰當的審計結論。同時,改良后的風險導向審計模式重新考慮了固有風險和控制風險的不可分割性,以及在實際操作中的便利性,重新構建了審計風險模型,將原來的固有風險和檢查風險合并為重大錯報風險,要求注冊會計師將審計起點定位在圍繞評估重大錯報風險來設計和計劃審計程序,并在整個審計過程中密切關注財務報表的重大錯報風險,將風險評估作為整個審計工作的基礎、前提和先導。
二、我國舊審計準則體系的審計模式分析
我國舊審計準則體系是建立在何種審計模式上的?有人認為我國舊的審計準則體系是建立在制度導向審計模式上的,也有專家認為我國舊的審計準則體系是建立在風險導向模式上的。筆者認為我國舊的審計準則體系是建立在傳統風險導向審計模式基礎上的。
首先,我國舊審計準則體系使用的是“內部控制制度”的概念,內部控制的構成采用了內部控制結構的三分法,并沿用了制度導向審計模式下的兩種測試方法——符合性測試和實質性測試。由此,有些學者認為我國的獨立審計準則至少是建立在制度基礎審計基礎之上的,但是由上述的分析中可知,傳統的風險導向審計模式本身就是從制度導向審計模式發展而來的,當然會具有制度導向審計模式的一些基本特征。我們不能因為舊的審計準則體系具有制度導向審計模式的某些特征而認定它就是建立在制度導向審計模式基礎上的。
其次,我國舊審計準則體系雖然對審計風險及其三要素做了概念性的解釋,并給出了風險模型,對其評估也做了指導性的描述,但是基本上還處于定性分析階段,對如何確定可接受的審計風險水平,固有風險、控制風險如何予以量化,如何將量化的檢查風險于審計實務中等,都沒有提出可操作性的意見或建議,這些都符合我們前面所述的傳統風險導向審計模式的基本特點。
最后,我國舊審計準則體系下的具體審計準則在不同程度上引入了風險導向審計模式下的審計程序,體現了傳統風險導向審計的部分思想。比如《獨立審計準則第9號——內部控制與審計風險》規定:注冊會計師應當保持應有的職業謹慎,合理運用專業判斷,對審計風險進行評估,制定并實施相應的審計程序,以將審計風險降低至可接受的水平;《獨立審計準則第11號——分析性復核》規定:注冊會計師應當合理運用專業判斷,確定分析性復核程序的運用方式及程度,將檢查風險降低至可接受的水平。
總之,我國舊的審計準則體系無論從其整體的審計思想還是從其具體審計準則而言都體現了傳統風險導向審計的基本特點。因此,筆者認為將我國舊的審計準則體系的審計模式基礎歸結為傳統風險導向審計模式恰當而又中肯。
三、我國新審計準則體系的審計模式
2006年2月15日,財政部頒布了48項新制定或修訂的獨立審計準則,標志著我國新審計準則體系的形成。下面用一個簡要的圖表來概括我國新審計準則體系的框架。
我國新建立的審計準則體系是基于何種審計模式下的呢?由上面的框架中可知“注冊師審計準則”下將“風險評估以及風險的應對”單列一組,這充分表明我國新審計準則體系的建立基于改良的風險導向審計模式。
(一)《計劃審計工作》準則中體現的改良風險導向審計模式
第九條規定注冊會計師制定的總體審計策略中應該考慮審計業務的重要因素,包括初步識別可能存在重大錯報風險的領域等。第十條特別強調在總體審計策略中要說明具體審計領域調配的資源,包括向高風險領域分派有適當經驗的項目成員及對高風險領域安排的審計時間預算等并要求注冊會計師根據風險評估程序的完成情況對上述內容予以調整。第十九條指出注冊會計師對項目組成員工作的指導、監督與復核的性質、時間和范圍取決于重大錯報風險等因素。
從中可以發現,新準則體系中對風險的強調開始集中于重大錯報風險概念,擯棄了原來的固定風險概念,這充分體現了改良風險導向審計模式的特點。
(二)《了解被審計單位及其環境并評估重大錯報風險》準則中體現的改良風險導向審計模式
第一,從制定本準則的目的來看。準則第一條就明確提出制定本準則的目的是為了規范注冊會計師在財務報表審計中了解被審計單位及其環境,識別和評估財務報表重大錯報風險。
第二,從準則規定的具體審計程序上看。準則在第六條列示了注冊會計師應當實施的風險評估程序,明確要求注冊會計師應該通過實施這一系列的審計程序來了解被審計單位及其環境。第七條還要求注冊會計師應當擴大詢問對象,以獲取對識別重大錯報風險有用的信息。第十一條提醒注冊會計師要考慮在承接客戶或續約過程中獲取的信息以及向被審計單位提供其他服務所獲得的經驗是否有助于識別重大錯報風險。準則還要求注冊會計師組織項目組成員對財務報表存在重大錯報的可能性進行討論,了解被審計單位的內部控制以識別潛在錯報的類型,考慮導致重大錯報風險的因素,以及設計和實施進一步審計程序的性質、時間和范圍。
在實施風險評估程序后,該準則還要求注冊會計師必須評估重大錯報風險,包括報表層次和認定層次的重大錯報風險,同時必須將識別的風險與認定層次可能發生的錯誤相聯系,并考慮風險的重大性和發生的可能性。準則特別強調了注冊會計師與治理層和管理層的溝通,要求注冊會計師及時將其注意到的內部控制設計或執行方面的重大缺陷告知適當級別的管理層或治理層。
另外值得特別提出的是,在準則中,第四章第一節內容對內部控制的內涵與要素作了明確規定,指明了內部控制是被審計單位為了合理保證財務報告的可靠性、經營的效率和效果以及對法規的遵循,由治理層、管理層和其他人員設計和執行的政策與程序,內部控制要素也由原來的三要素論擴展為五要素論。這基本上是采用了美國COSO對內部控制的定義及其對內部控制要素的分類。
縱觀整個準則,與舊的審計準則相比較,該準則的可操作性更強、對風險評估程序有了較為明確的規定,對注冊會計師審計實務工作的指導性也更強。這也充分體現了改良風險導向審計模式的可操作性特點。
(三)《注冊會計師針對評估風險應實施的程序》準則中體現的改良風險導向審計模式
論文摘要:科學的審計理論對審計實踐的發展具有重要的推動作用,審計理論的發展也應該建立在一定的基礎之上,應該與其他學科一起蓬勃發展,該文分析了審計理論基礎的界定和應該具備的條件,提出了審計理論的建立和發展所依據的理論基礎。
理論知識是一種社會戰略資源,科學研究在世界各國已受到了前所未有的重視。審計學大約產生于1930年前后,經過多年來的發展,審計理論日益完善,科學的審計理論對審計實踐的發展具有重要的作用,然而科學的審計理論不是空中樓閣,它應該建立在一定的基礎之上,審計理論基礎是審計學科理論大廈的根基,只有建立在科學基礎之上的理論才能蓬勃發展。本文對審計的理論基礎問題做一初步探討。
1.審計理論基礎的界定
研究審計理論基礎,必須弄清楚審計與其理論基礎存在什么樣的關系,以及審計理論基礎和審計基礎理論的區別。所謂基礎是指事物發展的根本和起點,形象講就是事物從哪里開始產生與成長,“基礎”中蘊涵著事物最初萌芽與發展所需的相關因素,是事物發展的“源頭”。那么審計理論基礎運用基礎的語言學定義,可以理解為:審計的理論基礎應該是其產生與成長的源頭,審計學只是科學這個體系中的一個分支,那么它的理論基礎是位于科學母體中的生長點,即與其他科學共同的關節點處。
2.審計理論基礎所應該具備的條件
并不是所有與審計學有聯系的學科都可以成為審計學的理論基礎,它應該具備一定的條件:1)作為審計學理論基礎的理論必須能夠體現審計的本質和特征?;A是理論產生與成長的源頭,作為審計學的理論基礎必須能夠體現審計的本質和特征。2)從審計學包括其理論基礎的意義上看,理論基礎應當構成整個審計體系的自然的邏輯起點,是審計學與其他學科相互滲透的交叉點,只有這樣,才能把審計和其他學科緊密聯系,構成整個的科學體系,孤立的理論是不能成為審計的理論基礎的。3)作為審計理論基礎的理論必須要早于審計理論體系產生的時間。審計學大約產生于1930年左右,所以,作為基礎的理論必須早于1930年,這樣才能符合時間序列順序,這樣才能對審計的發展具有極大的指導作用,促成審計理論的形成和發展。
3.審計理論基礎的內容
3.1哲學基礎
哲學是科學的科學,是對從實驗科學、合理學問、普遍經驗或其他事物中獲得的所有知識的批判吸收、系統化和組織化,它構成某一學問的基礎原則體系和實務規范體系,因而哲學可作為所有學科理論的基礎,將哲學的方法、觀念運用于審計理論,就是審計理論的哲學基礎。
審計本質是決定審計區別于其他客觀事物的根本屬性,審計作為應社會需求出現的一種經濟管理活動,它最基本的職能就是監督。因此,從審計職能抽象出來的審計本質蘊涵了深刻的監督思想,監督思想最深的根源來自于哲學中關于人性的認識?!靶员緪骸闭撜J為由于人的內在動力不足以使其自覺地履行義務、遵守規則,因此主張通過法制等外力來約束人的行為,而監督恰是一種有效的對人進行約束和管制的手段。西方的監控制度正是基于對人性惡的認識,才得到了今天的發展。此外,哲學作為反映事物普遍發展規律的科學,其對各學科都具有普遍的理論指導意義,也為審計理論提供了辨證的、唯物的思維方法。
3.2法學基礎
法是階級社會中維護社會關系和社會秩序的工具,法國著名法學家孟德斯鳩在他的代表作《論法的精神》中,提出法是由事物性質所產生的必然關系,因而一切事物都和法有一定的關系。法對審計理論的影響主要體現在對審計范圍和審計責任等基礎理論的構建上,審計過程本身就是執法過程,在整個社會經濟生活中,審計表現為間接控制,以對經濟活動的監視為宏觀經濟協調輸送信息;以對經濟活動的監督實現宏觀控制。審計的范圍和審計人員的責任通過法庭對一系列劃時代事件的判決而得到了明確。法學作為審計理論基礎的內涵,為建立協調審計主體、委托人與被審計單位三者關系的審計理論提供了堅實的思想基礎。3.3經濟學基礎
西方經濟學中的精髓也可以為我所用,以豐富和完善我們的審計理論,馬克思的政治經濟學,尤其是勞動價值學說,是我們認識經濟活動的過程和本質、定量和定性分析有關概念和范疇、總結有關經濟規律的重要依據,它應該是審計理論基礎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根據經濟學中的“理性人”假設,委托人和人都是最大效用的追求者,而各自利益目標的不一致,導致了行為上的偏差。委托人為了使人朝著自身利益的方向努力需付出成本,監督則是能夠降低成本、維系關系的有效手段。此外,監督也體現了審計最根本的思想,成為審計最基本的職能。另外,產權經濟學、制度經濟學等,都極大豐富了審計理論基礎的內容,為審計理論的發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3.4管理科學理論基礎
管理科學理論成為審計理論基礎的組成部分也是顯而易見的,首先制度基礎審計是以測試和評價內部控制制度為主要內容的,而內部控制制度是控制論在經濟管理中的具體運用,是企業管理現代化的產物;其次,管理審計近幾十年來的悄然興起,說明了企業管理活動的日益重要,管理審計迫切需要現代管理理論的指導以客觀地評價企業的經營管理,為企業改進經營管理提出富于建設性的意見;管理科學理論中分權管理的思想為國家審計實行分級管理、審計機關獨立設置、建立機構內部的責任制、進行部門間和上下級之間的溝通協調以及職能約束提供了可靠的理論依據。
3.5數學理論基礎
數學中的概率論和數理統計都是先于審計理論而單獨存在的兩種理論,具體而言,概率論為抽樣審計的建立提供了理論依據,數理統計為它提供科學化和具體化的方法論基礎。審計中的統計抽樣是依據數理統計原理從被審單位資料中抽出一部分進行審查,以推斷全部被審資料的審計結論的方法。概率論中的大數定律也為審計工作提供了一種方法,審計工作所面對的是繁雜的會計記錄和其他資料,從表面上看是雜亂無章的,所以我們可以視其為大量的相互獨立的隨機因素,利用大數定律,我們可以抽取樣本資料進行審計,對其特征進行歸納和總結,歸納總結得出的結果會使這些個別資料的影響相互抵消,能夠顯現出被審對象的總體特征。所以概率論也是審計理論發展的基礎之一。
3.6倫理學基礎
論文摘要:科學的審計理論對審計實踐的發展具有重要的推動作用,審計理論的發展也應該建立在一定的基礎之上,應該與其他學科一起蓬勃發展,該文分析了審計理論基礎的界定和應該具備的條件,提出了審計理論的建立和發展所依據的理論基礎。
理論知識是一種社會戰略資源,科學研究在世界各國已受到了前所未有的重視。審計學大約產生于1930年前后,經過多年來的發展,審計理論日益完善,科學的審計理論對審計實踐的發展具有重要的作用,然而科學的審計理論不是空中樓閣,它應該建立在一定的基礎之上,審計理論基礎是審計學科理論大廈的根基,只有建立在科學基礎之上的理論才能蓬勃發展。本文對審計的理論基礎問題做一初步探討。
1.審計理論基礎的界定
研究審計理論基礎,必須弄清楚審計與其理論基礎存在什么樣的關系,以及審計理論基礎和審計基礎理論的區別。所謂基礎是指事物發展的根本和起點,形象講就是事物從哪里開始產生與成長,“基礎”中蘊涵著事物最初萌芽與發展所需的相關因素,是事物發展的“源頭”。那么審計理論基礎運用基礎的語言學定義,可以理解為:審計的理論基礎應該是其產生與成長的源頭,審計學只是科學這個體系中的一個分支,那么它的理論基礎是位于科學母體中的生長點,即與其他科學共同的關節點處。
2.審計理論基礎所應該具備的條件
并不是所有與審計學有聯系的學科都可以成為審計學的理論基礎,它應該具備一定的條件:1)作為審計學理論基礎的理論必須能夠體現審計的本質和特征?;A是理論產生與成長的源頭,作為審計學的理論基礎必須能夠體現審計的本質和特征。2)從審計學包括其理論基礎的意義上看,理論基礎應當構成整個審計體系的自然的邏輯起點,是審計學與其他學科相互滲透的交叉點,只有這樣,才能把審計和其他學科緊密聯系,構成整個的科學體系,孤立的理論是不能成為審計的理論基礎的。3)作為審計理論基礎的理論必須要早于審計理論體系產生的時間。審計學大約產生于1930年左右,所以,作為基礎的理論必須早于1930年,這樣才能符合時間序列順序,這樣才能對審計的發展具有極大的指導作用,促成審計理論的形成和發展。
3.審計理論基礎的內容
3.1哲學基礎
哲學是科學的科學,是對從實驗科學、合理學問、普遍經驗或其他事物中獲得的所有知識的批判吸收、系統化和組織化,它構成某一學問的基礎原則體系和實務規范體系,因而哲學可作為所有學科理論的基礎,將哲學的方法、觀念運用于審計理論,就是審計理論的哲學基礎。
審計本質是決定審計區別于其他客觀事物的根本屬性,審計作為應社會需求出現的一種經濟管理活動,它最基本的職能就是監督。因此,從審計職能抽象出來的審計本質蘊涵了深刻的監督思想,監督思想最深的根源來自于哲學中關于人性的認識?!靶员緪骸闭撜J為由于人的內在動力不足以使其自覺地履行義務、遵守規則,因此主張通過法制等外力來約束人的行為,而監督恰是一種有效的對人進行約束和管制的手段。西方的監控制度正是基于對人性惡的認識,才得到了今天的發展。此外,哲學作為反映事物普遍發展規律的科學,其對各學科都具有普遍的理論指導意義,也為審計理論提供了辨證的、唯物的思維方法。
3.2法學基礎
法是階級社會中維護社會關系和社會秩序的工具,法國著名法學家孟德斯鳩在他的代表作《論法的精神》中,提出法是由事物性質所產生的必然關系,因而一切事物都和法有一定的關系。法對審計理論的影響主要體現在對審計范圍和審計責任等基礎理論的構建上,審計過程本身就是執法過程,在整個社會經濟生活中,審計表現為間接控制,以對經濟活動的監視為宏觀經濟協調輸送信息;以對經濟活動的監督實現宏觀控制。審計的范圍和審計人員的責任通過法庭對一系列劃時代事件的判決而得到了明確。法學作為審計理論基礎的內涵,為建立協調審計主體、委托人與被審計單位三者關系的審計理論提供了堅實的思想基礎。3.3經濟學基礎
西方經濟學中的精髓也可以為我所用,以豐富和完善我們的審計理論,馬克思的政治經濟學,尤其是勞動價值學說,是我們認識經濟活動的過程和本質、定量和定性分析有關概念和范疇、總結有關經濟規律的重要依據,它應該是審計理論基礎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根據經濟學中的“理性人”假設,委托人和人都是最大效用的追求者,而各自利益目標的不一致,導致了行為上的偏差。委托人為了使人朝著自身利益的方向努力需付出成本,監督則是能夠降低成本、維系關系的有效手段。此外,監督也體現了審計最根本的思想,成為審計最基本的職能。另外,產權經濟學、制度經濟學等,都極大豐富了審計理論基礎的內容,為審計理論的發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3.4管理科學理論基礎
管理科學理論成為審計理論基礎的組成部分也是顯而易見的,首先制度基礎審計是以測試和評價內部控制制度為主要內容的,而內部控制制度是控制論在經濟管理中的具體運用,是企業管理現代化的產物;其次,管理審計近幾十年來的悄然興起,說明了企業管理活動的日益重要,管理審計迫切需要現代管理理論的指導以客觀地評價企業的經營管理,為企業改進經營管理提出富于建設性的意見;管理科學理論中分權管理的思想為國家審計實行分級管理、審計機關獨立設置、建立機構內部的責任制、進行部門間和上下級之間的溝通協調以及職能約束提供了可靠的理論依據。
3.5數學理論基礎
數學中的概率論和數理統計都是先于審計理論而單獨存在的兩種理論,具體而言,概率論為抽樣審計的建立提供了理論依據,數理統計為它提供科學化和具體化的方法論基礎。審計中的統計抽樣是依據數理統計原理從被審單位資料中抽出一部分進行審查,以推斷全部被審資料的審計結論的方法。概率論中的大數定律也為審計工作提供了一種方法,審計工作所面對的是繁雜的會計記錄和其他資料,從表面上看是雜亂無章的,所以我們可以視其為大量的相互獨立的隨機因素,利用大數定律,我們可以抽取樣本資料進行審計,對其特征進行歸納和總結,歸納總結得出的結果會使這些個別資料的影響相互抵消,能夠顯現出被審對象的總體特征。所以概率論也是審計理論發展的基礎之一。
3.6倫理學基礎
一、IT環境下,審計理論基礎的特點
(一)多元網絡性
作為審計理論的根基,審計理論基礎在IT環境下得到了不斷的增強和加固。信息技術學、信息經濟學、信息博弈論以及與審計相關的其他學科領域共同組成了一個動態的、多元性的審計理論基礎網絡組織。而構成審計理論基礎的各個學科的具體內容則是這張網上的各個結點。審計理論基礎的不斷擴張、膨脹,意味著審計理論獲得了更充足的理論養分,得到了更充分、更完善的發展。
(二)動態性
隨著時代的變遷、客觀條件的變化、社會經濟環境的完善,審計理論基礎也在不斷的發展完善,在充分汲取新的學科理論養分的同時,也掘棄了一部分不適合于IT環境下的陳乏的、過時的理論。并且,審計理論基礎的發展變化決定著審計理論的發展方向、趨勢,同時審計理論的不斷發展、完善,也進一步加強和鞏固了審計理論基礎,二者的關系是辨證統一的。
(三)質量性
IT環境下,質量非常重要,可以毫不夸張地說,質量是IT的生命。審計理論基礎作為審計理論的根基,其質量性尤為重要。其質量性主要表現在:穩定性、安全性、品質性。盡管是審計理論基礎在審計理論發展的歷史長河中呈現出動態、發展性,但是,就某一時間段、期間而言,審計理論基礎還是具有相對穩定性的。另外,作為根基、支撐點,其安全性、品質性也是非常重要的,不安全的、缺乏品質性的根基不具備支撐審計理論大廈的能力。
(四)交互滲透性
審計理論基礎的內涵非常廣泛,幾乎涉及各個學科、領域,而這些學科、領域的理論并非簡單的疊加構成審計理論基礎,它們是按照一定的秩序、規則進行有效的組合而形成的有機整體。在IT環境下,社會生活的空間相對縮小,各學科間的滲透也日益頻繁、緊密,它們通過移植、借用、感染三種方式共同組成一個有序的、交互滲透的、相互關聯的動態網絡,服務于審計理論。
(五)虛擬性
審計理論基礎,并不象有型的建筑物建造時挖地基所形成的有型的根基,它是從多個相互關聯的學科中抽象出來的、客觀存在的無形的根基。在IT環境下,這一特性更加明顯,虛擬的審計理論基礎具有抽象性、概括性、邏輯性三個特性。
二、IT環境下審計理論基礎的認定標準
審計理論基礎的認定,一直都是一個比較困難的問題,尤其是IT環境下,高科技信息技術充分應用于審計領域,加速了審計理論基礎的更新換代,使得審計理論基礎從廣度和深度上均有了較大的擴張,筆者認為,IT環境下,審計理論基礎的認定標準為:
(一)作為審計理論基礎,必須為審計理論的發展服務
審計理論基礎與審計理論之間的關系是辨證統一的關系。即審計理論基礎為審計理論服務,審計理論基礎決定著審計理論發展的方向、趨勢,審計理論基礎的每一次變革都會引起審計理論發生相應的變化。反過來,當審計理論的發展適合于審計理論基礎的客觀要求時,則加強和鞏固審計理論基礎,反之則削弱審計理論基礎。因此,判斷某一理論、學科是否是審計理論基礎,首先要看它是否為審計理論的發展服務,是否與審計理論呈辨證統一的關系。
(二)作為審計理論基礎,必須與審計環境互動性
審計環境是審計理論乃至審計理論基礎發生變遷的外在動因。在IT環境下,IT應用于審計理論中即審計電算化或網絡審計。IT一方面刺激了審計理論基礎的變革,將先進的IT理論植根于審計理論基礎,將先進的IT技術應用于審計測試工作中,加速了審計理論的發展;另一方面,審計理論基礎發生了變化,也會在一定程序上刺激審計環境進一步完善,使得審計理論基礎更好的為審計理論服務。二者的關系呈互動性。
(三)作為審計理論基礎,它必須是溝通審計理論與其他相關學科的橋梁
審計理論基礎為審計理論與其他學科理論提供了一個公共區域,在此領域內,各學科理論知識相互交叉、滲透、融合,共同為審計理論服務。因而審計理論基礎是審計理論科學體系的研究內容,但它本身并不是審計理論,它是連接審計理論與其他學科體系的橋梁與紐帶,是審計理論與其他學科的交叉滲透區。
三、IT環境下,審計理論基礎的具體內容
(一)信息技術理論
信息技術理論是IT理論的核心,其在審計理論中具體應用,也是審計電算化充分發展的標志之一。當代信息技術理論包括:網絡技術理論,信息技術理論,數據挖掘理論、系統集成理論、多媒體理論技術、人工智能技術等等。這些理論、技術在審計中的應用,大大提高了審計測試效率、審計監督質量,為審計理論的發展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機遇,使得審計理論基礎從深度和廣度上得到不斷地擴張。
(二)經濟學理論
經濟學理論是審計理論基礎的重要組成部分,它可以開闊我們的視野,轉變我們的思維方式,為我們提供可供選擇的理論依據和方法。它將一些西方經濟學思想、觀點引入審計理論中,從經濟學視角分析審計理論的發展,尋求提高審計工作效率的途徑,革新審計測試手段的策略,如:西方制度經濟學、產權經濟學、交易費用學說、信息博弈論等等,都大大地加深了審計理論知識,豐富了審計理論基礎的營養,使我們從更深層次的角度探求審計理論的內涵、外延,深化了審計理論知識,為審計人員提高審計工作效率、降低審計交易費用、進行理性審計提供了新的思路。
(三)司法訴訟學
司法訴訟學與審計理論相結合是現代審計理論的發展趨勢。一方面,審計證據的獲得需要審計人員運用大量的司法刑偵手段、方法去檢查、判斷、排除偽證,以取得真實可靠的審計證據;另一方面,面對審計訴訟爆炸的時代,審計人員如何進行合法審計、避免審計訴訟,也是他們面臨的現實問題。因此,將司法訴訟學注入審計理論基礎,可以提高審計人員守法、學法意識,在法律允許的范圍內開展有效的審計,同時掌握各國間法律的差異,審計豁免的范圍、程度,為開展跨國審計作好準備。
(四)管理心理學
管理心理學又稱行為管理學,是研究人的行為心理活動規律的科學,它是用管理學、行為學、社會學、生理學、倫理學、人類學等學科的原理,以研究人的心理行為和人際關系、人的積極性為對象的一門綜合性科學。它主要研究人的行為激勵問題,探索人的心理活動,提高激勵人的心理和行為的各種途徑和技巧,以達到最大限度提高工作效率為目的。它作為審計理論基礎,對于開發審計人員思維、激發審計人員開展有效審計的積極性,提高審計工作效率有很大的意義。管理心理學作為審計理論基礎,既滿足了管理審計的客觀要求,也為審計人員進行有效審計提供了理論依據和方法。
(五)會計、統計理論
會計理論是企業提供財務報告的基礎,也是審計人員查錯防弊所必備的基本知識,它與審計學理論有著很深的血緣關系。審計人員接受被審單位委托后,必須大量的分析和評價財務信息和非財務信息,檢查被審單位會計報告的真實性,而所有這一些必須是在一定的財務理論和會計理論的指導下進行。統計理論成為審計理論基礎,可以將有關經濟計量模型應用于具體審計實踐中,對審計結果、審計證據進行線性回歸分析,測試各變量間的擬合度,大大地提高了審計測試手段的先進性和審計結論的準確性。同時,通過將一些審計問題定量化,也有助于審計人員作出準確的決策判斷,并相應的化解日益復雜的審計風險。
[摘要]本文首先分析了風險導向審計模式興起的各種背景。然后,在賬項導向審計模式、制度導向審計模式的基礎上分析了風險導向審計模式的優勢及局限性。最后,文章聯系我國的審計國情,提出目前在我國審計界應慎言風險導向審計模式的觀點。
在外部審計方法的發展過程中,依次出現過三種審計模式,即賬項導向審計、制度導向審計及風險導向審計。風險導向審計也即風險基礎審計,以量化的風險水平為重點,在確定的風險水平基礎上,決定實質性測試的程度和范圍。
一、風險基礎審計興起的背景
1.審計期望差距的存在是風險導向審計產生的社會因素。審計期望差距(expectationgap)即社會公眾對審計應起的作用的理解與審計人員行為結果及審計執業界對審計業績的看法之間存在差異。審計自產生至今,始終無法完全滿足社會需求。這種雙方在目標一致性上所存在的差距使審計人員常?!熬砣氩挥淇斓呢熑卧V訟糾紛之中”(G.J.Benston)。因此,審計界積極探索解決審計期望差距的途徑,導致了風險基礎審計的產生。
2.會計師事務所的經濟壓力是風險基礎審計產生的經濟因素。制度基礎審計的明顯不足在于不當分配審計資源,造成低風險審計項目審計過量而高風險審計領域審計不足,難以保證審計的效率和效果。而風險導向審計則提供了一種既能保持審計效果又能提高審計效率的全新思路。于是,基于成本效益的推動,“一個使得審計人員計劃并有效成功執行的審計概念”(斯迪威(ManinC.Stilwell)和艾利奧特(RobertK.Elliott)描述風險導向審計模型)便應時而生。
3.制度基礎審計的內在缺陷及現代科學的發展是風險基礎審計產生的技術因素?!爸贫然A審計最大的缺陷是對管理層舞弊進行審計沒有效率,因為管理層舞弊往往凌駕于內部控制之上?!薄般y廣夏事件”就是一起典型的管理層舞弊事件。與此同時,控制論、計算機審計技術、現代統計理論等為審計風險提供了堅實的理論基礎和保障。
4.審計職業界的不懈追求也促進了風險基礎審計的產生。
二、風險基礎審計的優勢
1,強化了審計風險和審計效率觀念。風險基礎審計的目的是提高審計效率和效果,而不單純地節約審計成本。審計的關健是發現有價值的線索,識別不同的風險點,然后實施系列的個性化測試方案。風險基礎審計能有效發現客戶存在的經營風險和舞弊風險,從而實施個性化的審計程序,提高了審計效率和效果。
2.風險基礎審計建立在“合理的職業懷疑假設”的基礎上。賬項導向審計模式主要著眼于查錯防弊。制度導向審計建立在被審計單位管理層與注冊會計師之間的“無利害關系假設”基礎上,重點對內控各個控制環節進行審查。把“查錯防弊”的手段主要寄托在內部控制制度上可以說是制度導向審計模式的最大弱點。而風險導向審計模式合理地揚棄“無利害關系假設”,建立在“合理的職業懷疑假設”的基礎上。不只依賴對被審計單位內部控制制度的檢查與評價,而實事求是地對公司管理層是否誠信,是否有舞弊造假的驅動,始終保持一種合理的職業警覺,將審計的視野擴大到被審計單位所處的經營環境,捕捉潛在的風險點,將風險評估貫穿于審計工作的全過程。
3.有利于審計資源的合理配置。賬項基礎審計和制度基礎審計均會造成低風險審計領域審計過量而高風險審計領域審計不足的問題。而風險導向審計以分析、評價審計風險為基礎,把有限的審計力量集中在高風險領域,合理配置了審計資源。
三、風險基礎審計的局限性
1.風險導向審計模式理論尚不完善。在具體運用過程,風險導向審計模式尚存在問題:一是自身尚未形成嚴密、科學的體系,缺乏必要的理論支撐。風險基礎審計模式仍存在一些過于主觀而非客觀的工作標準;二是在審計實踐中還缺乏有力印證。綜觀2001年~2002年美國出現的一系列跨國公司財務舞弊招致的審計失敗案例,大多是審計技術層面上的問題。風險導向審計模式被不恰當地大量運用,不能不說是其中的一個重要原因。
2.對執業的審計師的素質要求比較高。在風險導向審計中,風險評估失敗極有可能導致審計失敗或審計無效,因而該審計模式對會計師的執業能力要求非常高。而事實上,如今非審計業務已日益成為會計師事務所的主要業務,因而審計界人才流失嚴重。俗稱一流的審計師做咨詢,二流的審計師做審計,即使已經主要采用風險基礎審計模式的“五大”也面臨著缺乏高素質審計人才問題。
四、我國在實務中應該慎言風險基礎審計
2002年10月AICPA第99號“財務報表審計中對舞弊的關注”準則(SASNO.99),要求注冊會計師在一些高風險的審計領域,如收入確認、存貨計量、會計估計等實行“有錯推定”假設,同時強調審計人員要保持高度的職業懷疑精神,已將風險導向審計的思想全面貫穿于審計準則之中。筆者認為:該審計模式還處在理論幼兒時期,缺乏堅實的理論支撐,優點與缺陷瑕瑜互見,應辯證、客觀地對待。
會計師事務所的成本與效益、注冊會計師素質的差距、審計程序軟件開發、政府監管和司法執法等都是目前我們推行風險審計的障礙。因此我們應該在理念上認同,在實踐中不斷探索,把風險導向審計的基本觀念融合到傳統的賬項審計和制度基礎審計中去。對于內部控制不太健全的小型企業,通常應考慮選擇以賬項審計為主,風險導向審計為輔;而對于那些內部控制制度健全、完善的上市公司、企業集團等,通常應采用以制度基礎審計為主,風險導向審計為輔的審計模式,在保證審計質量的同時提高審計效率。不論哪種審計模式,都不應忽視對財務數據及其交易或事項的審計。
參考文獻:
[1]《會計研究》“風險導向審計:機理與運用”,謝志華、崔學剛,2006.7
強化內部審計是所有成長型民營企業家的當務之急,成功的民營企業已不滿足于內部審計常規性的工作內容,管理審計發揮著其他管理手段不可替代的作用,其應用基礎前提包括,明確管理審計的實質目標、必須具備的基本條件、必要的審計程序和標準及特殊的技術方法。
管理審計的實質目標
民營企業內部審計機構的建立經歷了不同的發展過程,從內審機構的行政隸屬關系、工作職責權限、工作內容和范圍、審計效果等重要方面都經歷了不同程度的“實驗”過程,在這個艱難的發展過程中,內部審計和民營企業家終于確立了民營企業設立內部審計的目標就是增加企業效益和提高工作效率。
效益和效率可以理解為績效,它來自于過程。企業的運營過程就是一根完整的循序不斷的鏈條,只有健康、高速運轉,過程才能確保創造績效。而過程控制本身是管理職能,不是內部審計的職責,管理審計要求內部審計介入管理又不參與管理,事實上很難嚴格做到。在民營企業內部審計就是醫院里的專職外科門診大夫,僅限于驗病開方,不兼賣藥品和參與手術開刀,以發現風險和轉移風險為己任。內部審計找準切入點和擺正這個位置有三個必要條件應同時具備。第一,高度獨立的體制。最適合國情的內部審計機構應直接受企業的董事長領導,特點是確保獨立性和有效性。第二,內部審計機構應確保有能力履行內部審計職責。第三,能夠實現審計目標——增加效益,提高機構工作效率。
基本條件和主要內容
民營企業內部審計的工作范圍較大且具雜亂感。這是由企業高層高度信任或直接授權所造成的。一般情況下,常規審計很難進入規范化審計程序,企業高層也不關心你內部審計的工作過程,只問結果。這是民營企業內部審計的特點。但就管理審計而言,沒有明確的審計對象和開展內部審計的基本條件,搞管理審計很難操作。一方面很難跳出常規財務審計的圈子,另一方面內部審計很難開創新局面。因此開展管理審計必須解決以下審計環境問題。
1、管理審計面對的是各級職業經理人,其優秀素質的集中表現是較強的管理意識和較高的工作效率。主觀上理解、關心、支持內部審計的時間成本不會過高,工作溝通、配合、減少和解決矛盾都能在一個平臺上順利進行。
2、經營目標和考核認證標準明確。民營企業在經營上具有靈活性。這是因為市場影響企業的生存決定的,在企業內部無論哪個主管、部門、負責人、總經理、總裁都有明確的責任目標和詳盡的考核認證辦法。但是,這種目標和考核認證之間有沒有沖突,考核是否獨立、嚴格進行,有無共同利益在里面是企業所有者最關心的,內部審計職能的實現是解決企業高層最關心問題的最好途徑。
3、內部控制制度健全并不斷得到修正。民營企業的內部控制制度因企業文化和發展規模的不同而存在差別。一般情況下都能圍繞企業效益來制定。但最容易被職業經理人“遺忘”也是企業所有者最關心的問題是內控制度均缺乏“違約條款”或制度輕描淡寫沒有責任承擔者,不具操作性,出了問題或矛盾找不到文字上的東西,往往找不到責任人。這說明制度本身有問題。這是民營企業家最不愿看到的事情。內控制度的不完善就是沒有壓力,這會直接影響企業的效益和機構的工作效率。那么與生產、經營、管理相匹配的內部控制制度這根鏈條是否健全,有無死節、壞節、環節鏈是否有隱患和風險僅靠企業家一人是顧及不到的,靠各“環節”匯報仍存在報喜不報憂之嫌。管理審計的介入就不同了,因為內部審計與運營無直接利益關系,通過內部控制制度符合性測試以及從各種調度會、協調會、總經理辦公會、總裁辦公會、董事會議上反映出來的各種矛盾、沖突、脫節、扯皮等負面信息均能發現內部控制制度的盲區和盲點。個別責任部門和責任人不作為暴露無疑。
4、要有良好的企業文化。民營企業的企業文化的核心是職工的凝聚力,內容包括生存觀、責任感、歸宿感、誠信和企業發展理念。民營企業發展的關鍵首先是老板,其次是能從內心徹底認同該企業文化的合格的稱職的具備高素質的職業經理人團隊。以誠信為前提的充分授權激發出創新的動力,使各級職業經理人時刻銘記民營企業賦予自己的職責和義務。職業經理人要想在民營企業生存和發展就必須具備勇于承擔責任的能力和付出對企業忠誠的代價。
5、要有科學的內部審計標準。管理審計實現最終目的的途徑是通過獨立的評價活動來完成的。在不違反法律的前提下,內部審計要制定重點審計項目的審計標準。主要包括采購成本審計標準、有效生產成本審計標準、資金預算審計標準、應收賬款審計標準、特殊風險審計標準、部門盡責程度審計標準等。
計劃、實施與報告
管理審計必須制定計劃。審計計劃應盡可能編制詳細。經高層批準的審計計劃是來自民營企業的最高指示,應該全部
落實。
1、突出重點。管理審計計劃編制前應盡力爭取企業高層,尤其是董事長本人明確(或暗示)的重點風險領域,并將之列為重點對象,切忌自作主張確定非必要重點,即浪費審計資源又勞而無功。
2、明確目標。就是施實管理審計要達到什么目的?審計報告要揭示和反映問題的原因及責任是什么?目標必須具體,不能似是而非。
3、確定工作范圍。管理審計范圍的確定要看被審計對象的信息系統或企業高層所要求的審查深度來定,一般包括以下內容。
(1)重點審計對象的內控制度是否健全?已有的制度是否被有效執行?重要職能部門的工作績效怎樣?
(2)財務和經營管理信息資料的真實性。
(3)對重點審計對象的考核評價、兌現利益是哪個部門進行的?有無利益關系或職責關聯相容關系?
(4)經營者(或項目)的責任經濟目標是否完成,薪資、獎懲是否按規定執行。
實施審計。實施審計的過程就是內部審計機構代表企業所有者對審計對象就審目標進行測試、評估、認證的過程。
報告結果。民營企業管理審計報告最好直接報告給董事長,因為民營企業(非上市公司)90%以上股權或資本都是董事長直接或間接所有。如果董事長認為有必要讓董事會或總裁辦公會重視這份報告,可建議董事長已批轉報告的方式周知或舉行小范圍審計聽證會。管理審計報告的格式不宜統一。根據審計計劃或高層指派就某一項目或某一部門進行審計,報告的重點是明確肯定或明確否定審計對象的風險。突出效益、效率影響,明確原因和責任承擔者,并從內部審計角度提出可操作性審計意見。
審計標準與技術方法
由于內部管理審計建立起來的審計標準不同,其審計的技術方法也存在很大差異。效益標準和效率標準的建立是民營企業從職業經理人量化了的任務指標和部門職責兩大平臺所構成,是確保企業發展的前提條件之一,管理審計的介入就是通過獨特的方法向企業高層提供獨立的客觀保證,從而增加企業價值并提高機構運作的效率。
管理審計的標準和技術方法一般應包括以下幾方面內容。
一、采購成本的審計標準
1、采購計劃標準。從內部審計掌握的信息資源中,審查目標期內的采購計劃總成本是否超過產業公司目標期的生產計劃期內總成本,生產計劃總成本是否超過營銷公司同期銷售目標所需成本。根據各品種的單位成本逐一審核并加權計算采購總成本,扣減有效庫存后編制當期必購物資計劃和采購預算即可作為管理審計的標準。
2、比價標準。民營企業確定供貨商是同過比質比價來進行的。比價會議應該有內部審計人員的參與并在會議決議上簽字負責。報價、比價過程一般在互聯網或各自局域網上進行。原則為隨行就市同質優價,老客戶與新客戶機會均等一視同仁。供貨合同必須報內部審計部門就采購數量、價格、結算辦法、付款方式和違約條款等內容進行審核通過方可蓋章生效。
3、無效庫存標準。所有采購物料均設立庫存時限和不合格物料追究制度。庫存超限或不合格物料一律視為無效庫存,計算損失成本和貨幣的時間價值,落實責任部門和責任承擔者。實行責任上劃,連帶追究制度,即下級責任上級主管負責并與考核、獎懲掛鉤。上級承擔責任后追究連帶責任是其職權范圍內的事。
4、調整計劃標準。市場決定企業生存,民營企業的經營政策有不確定性特點,對審計標準的及時調整必須加強。平衡和解決經營政策變化與內控目標的矛盾關鍵在于決策信息系統的快速反饋。管理審計要憑借總裁會議、董事會決議信息將不確定因素加以分析及時調整審計計劃和審計標準,以免提供非有效信息,人為制造矛盾。
二、有效成本審計標準。民營企業發展到集團化階段,隨著引進先進設備和管理經驗勞動生產率快速提高。一般情況下,大批量的訂單生產基本上都形成了標準成本定額,為管理審計解剖生產成本提供了基礎。管理審計認為生產成本應區分為有效成本和非有效成本。大批量生產產品開工的第一天。綜合部門就知道批量產品的標準成本(直接材料、人工、變動成本、固定成本)總額。這為管理審計的介入創造了切入點和審計標準。批量產品全部完工或控制期末應產出未產生(廢品損失)的原因、數額就是審計對象,是什么原因?應明確到班組、個人;產出來的產品經檢驗為不合格不能銷售的產品也必須明確責任;已產出的合格產品在成品庫超限存放占用資金的原因是什么,哪個部門或哪個責任人對此應承擔責任必須明確。問題的原因要區分主客觀因素。主觀原因必須處罰??陀^原因的背后是否存在職責不清,內控制度銜接有問題,部門之間扯皮等情況。比如設備出了問題應該找出是動力部門問題還是車間操作問
題還是維修部門的問題。責任無法落實的,要將損失量化后視同非有效成本上劃到連帶部門的共同上級管理責任人,并由其承擔責任。
三、資金預算審計標準。民營企業的每一分錢都是老板的私人資本,因此實行資金預算制度非常重要。
1、資金預算必須經企業有權批準人的批準方能執行。
2、經批準了的預算收入是否按規定及時到位,不能到位的原因是什么?誰應對此負責。
3、經批準了的預算支出在資金上是否有數量上的保證,資金調撥環節是否暢通,是否存在預算批準了,而資金到不了位影響生產、經營運轉的問題,什么原因,內控制度本身有無漏動,誰應負責任。
4、超預算支出和無預算支出的批準人是誰?有無追加預算的審批手續或最高層授權,內控制度是否還應明確。
四、應收賬款的審計標準
應收賬款的風險管理在民營企業有其鮮明的特點。即對所有應收賬款設立限額和限時制度。比如對同一經銷商所欠貨款超過發貨總額的10%到合同期滿不能劃回,或單筆應收賬款超過45天不能收回即應視為“壞帳”進行風險管理。凡是進入“壞帳”程序的應收賬款不能計算經營業績并與提成、獎勵脫鉤,已發放的獎金、提成均應追回。超過發貨總額30%超過60天仍不能劃回的應收賬款記入營銷公司期間費用落實責任。
五、盡責程度的審計標準
民營企業招聘和重用人才的標準主要有兩方面即誠信和能力。管理審計對各職能部門或其負責人盡責程度的評估認證是站在企業所有者的角度來進行的,其主要形式是設立評估項目打分進行。
1、工作態度。全心全意為企業工作,工作講實效,服從上級并正確向上級報告,精通業務內容,熟練掌握職務要點,正確領會上級指示并全面執行,在規定的時間完成任務。
2、能力。具備獨立工作的能力,良好的溝通能力,崗位創新能力。
3、責任感。任務有排期、工作有計劃,預測過失的可能性,并有預防對策,有勇于主動承擔責任的實際行動,知錯必改。
4、全局觀念,不以我為中心,突出部門協調,一切以企業利益為中心,一切為了顧客,一切為了市場。
5、忠誠。對企業忠誠,知恩企業所有者,與企業共存亡。
管理審計的實質目標
民營企業內部審計機構的建立經歷了不同的發展過程,從內審機構的行政隸屬關系、工作職責權限、工作內容和范圍、審計效果等重要方面都經歷了不同程度的“實驗”過程,在這個艱難的發展過程中,內部審計和民營企業家終于確立了民營企業設立內部審計的目標就是增加企業效益和提高工作效率。
效益和效率可以理解為績效,它來自于過程。企業的運營過程就是一根完整的循序不斷的鏈條,只有健康、高速運轉,過程才能確保創造績效。而過程控制本身是管理職能,不是內部審計的職責,管理審計要求內部審計介入管理又不參與管理,事實上很難嚴格做到。在民營企業內部審計就是醫院里的專職外科門診大夫,僅限于驗病開方,不兼賣藥品和參與手術開刀,以發現風險和轉移風險為己任。內部審計找準切入點和擺正這個位置有三個必要條件應同時具備。第一,高度獨立的體制。最適合國情的內部審計機構應直接受企業的董事長領導,特點是確保獨立性和有效性。第二,內部審計機構應確保有能力履行內部審計職責。第三,能夠實現審計目標——增加效益,提高機構工作效率。
基本條件和主要內容
民營企業內部審計的工作范圍較大且具雜亂感。這是由企業高層高度信任或直接授權所造成的。一般情況下,常規審計很難進入規范化審計程序,企業高層也不關心你內部審計的工作過程,只問結果。這是民營企業內部審計的特點。但就管理審計而言,沒有明確的審計對象和開展內部審計的基本條件,搞管理審計很難操作。一方面很難跳出常規財務審計的圈子,另一方面內部審計很難開創新局面。因此開展管理審計必須解決以下審計環境問題。
1、管理審計面對的是各級職業經理人,其優秀素質的集中表現是較強的管理意識和較高的工作效率。主觀上理解、關心、支持內部審計的時間成本不會過高,工作溝通、配合、減少和解決矛盾都能在一個平臺上順利進行。
2、經營目標和考核認證標準明確。民營企業在經營上具有靈活性。這是因為市場影響企業的生存決定的,在企業內部無論哪個主管、部門、負責人、總經理、總裁都有明確的責任目標和詳盡的考核認證辦法。但是,這種目標和考核認證之間有沒有沖突,考核是否獨立、嚴格進行,有無共同利益在里面是企業所有者最關心的,內部審計職能的實現是解決企業高層最關心問題的最好途徑。
3、內部控制制度健全并不斷得到修正。民營企業的內部控制制度因企業文化和發展規模的不同而存在差別。一般情況下都能圍繞企業效益來制定。但最容易被職業經理人“遺忘”也是企業所有者最關心的問題是內控制度均缺乏“違約條款”或制度輕描淡寫沒有責任承擔者,不具操作性,出了問題或矛盾找不到文字上的東西,往往找不到責任人。這說明制度本身有問題。這是民營企業家最不愿看到的事情。內控制度的不完善就是沒有壓力,這會直接影響企業的效益和機構的工作效率。那么與生產、經營、管理相匹配的內部控制制度這根鏈條是否健全,有無死節、壞節、環節鏈是否有隱患和風險僅靠企業家一人是顧及不到的,靠各“環節”匯報仍存在報喜不報憂之嫌。管理審計的介入就不同了,因為內部審計與運營無直接利益關系,通過內部控制制度符合性測試以及從各種調度會、協調會、總經理辦公會、總裁辦公會、董事會議上反映出來的各種矛盾、沖突、脫節、扯皮等負面信息均能發現內部控制制度的盲區和盲點。個別責任部門和責任人不作為暴露無疑。
4、要有良好的企業文化。民營企業的企業文化的核心是職工的凝聚力,內容包括生存觀、責任感、歸宿感、誠信和企業發展理念。民營企業發展的關鍵首先是老板,其次是能從內心徹底認同該企業文化的合格的稱職的具備高素質的職業經理人團隊。以誠信為前提的充分授權激發出創新的動力,使各級職業經理人時刻銘記民營企業賦予自己的職責和義務。職業經理人要想在民營企業生存和發展就必須具備勇于承擔責任的能力和付出對企業忠誠的代價。
5、要有科學的內部審計標準。管理審計實現最終目的的途徑是通過獨立的評價活動來完成的。在不違反法律的前提下,內部審計要制定重點審計項目的審計標準。主要包括采購成本審計標準、有效生產成本審計標準、資金預算審計標準、應收賬款審計標準、特殊風險審計標準、部門盡責程度審計標準等。
計劃、實施與報告
管理審計必須制定計劃。審計計劃應盡可能編制詳細。經高層批準的審計計劃是來自民營企業的最高指示,應該全部落實。
1、突出重點。管理審計計劃編制前應盡力爭取企業高層,尤其是董事長本人明確(或暗示)的重點風險領域,并將之列為重點對象,切忌自作主張確定非必要重點,即浪費審計資源又勞而無功。
2、明確目標。就是施實管理審計要達到什么目的?審計報告要揭示和反映問題的原因及責任是什么?目標必須具體,不能似是而非。
3、確定工作范圍。管理審計范圍的確定要看被審計對象的信息系統或企業高層所要求的審查深度來定,一般包括以下內容。
(1)重點審計對象的內控制度是否健全?已有的制度是否被有效執行?重要職能部門的工作績效怎樣?
(2)財務和經營管理信息資料的真實性。
(3)對重點審計對象的考核評價、兌現利益是哪個部門進行的?有無利益關系或職責關聯相容關系?
(4)經營者(或項目)的責任經濟目標是否完成,薪資、獎懲是否按規定執行。
實施審計。實施審計的過程就是內部審計機構代表企業所有者對審計對象就審目標進行測試、評估、認證的過程。
報告結果。民營企業管理審計報告最好直接報告給董事長,因為民營企業(非上市公司)90%以上股權或資本都是董事長直接或間接所有。如果董事長認為有必要讓董事會或總裁辦公會重視這份報告,可建議董事長已批轉報告的方式周知或舉行小范圍審計聽證會。管理審計報告的格式不宜統一。根據審計計劃或高層指派就某一項目或某一部門進行審計,報告的重點是明確肯定或明確否定審計對象的風險。突出效益、效率影響,明確原因和責任承擔者,并從內部審計角度提出可操作性審計意見。
審計標準與技術方法
由于內部管理審計建立起來的審計標準不同,其審計的技術方法也存在很大差異。效益標準和效率標準的建立是民營企業從職業經理人量化了的任務指標和部門職責兩大平臺所構成,是確保企業發展的前提條件之一,管理審計的介入就是通過獨特的方法向企業高層提供獨立的客觀保證,從而增加企業價值并提高機構運作的效率。
管理審計的標準和技術方法一般應包括以下幾方面內容。
一、采購成本的審計標準
1、采購計劃標準。從內部審計掌握的信息資源中,審查目標期內的采購計劃總成本是否超過產業公司目標期的生產計劃期內總成本,生產計劃總成本是否超過營銷公司同期銷售目標所需成本。根據各品種的單位成本逐一審核并加權計算采購總成本,扣減有效庫存后編制當期必購物資計劃和采購預算即可作為管理審計的標準。
2、比價標準。民營企業確定供貨商是同過比質比價來進行的。比價會議應該有內部審計人員的參與并在會議決議上簽字負責。報價、比價過程一般在互聯網或各自局域網上進行。原則為隨行就市同質優價,老客戶與新客戶機會均等一視同仁。供貨合同必須報內部審計部門就采購數量、價格、結算辦法、付款方式和違約條款等內容進行審核通過方可蓋章生效。
3、無效庫存標準。所有采購物料均設立庫存時限和不合格物料追究制度。庫存超限或不合格物料一律視為無效庫存,計算損失成本和貨幣的時間價值,落實責任部門和責任承擔者。實行責任上劃,連帶追究制度,即下級責任上級主管負責并與考核、獎懲掛鉤。上級承擔責任后追究連帶責任是其職權范圍內的事。
4、調整計劃標準。市場決定企業生存,民營企業的經營政策有不確定性特點,對審計標準的及時調整必須加強。平衡和解決經營政策變化與內控目標的矛盾關鍵在于決策信息系統的快速反饋。管理審計要憑借總裁會議、董事會決議信息將不確定因素加以分析及時調整審計計劃和審計標準,以免提供非有效信息,人為制造矛盾。
二、有效成本審計標準。民營企業發展到集團化階段,隨著引進先進設備和管理經驗勞動生產率快速提高。一般情況下,大批量的訂單生產基本上都形成了標準成本定額,為管理審計解剖生產成本提供了基礎。管理審計認為生產成本應區分為有效成本和非有效成本。大批量生產產品開工的第一天。綜合部門就知道批量產品的標準成本(直接材料、人工、變動成本、固定成本)總額。這為管理審計的介入創造了切入點和審計標準。批量產品全部完工或控制期末應產出未產生(廢品損失)的原因、數額就是審計對象,是什么原因?應明確到班組、個人;產出來的產品經檢驗為不合格不能銷售的產品也必須明確責任;已產出的合格產品在成品庫超限存放占用資金的原因是什么,哪個部門或哪個責任人對此應承擔責任必須明確。問題的原因要區分主客觀因素。主觀原因必須處罰??陀^原因的背后是否存在職責不清,內控制度銜接有問題,部門之間扯皮等情況。比如設備出了問題應該找出是動力部門問題還是車間操作問題還是維修部門的問題。責任無法落實的,要將損失量化后視同非有效成本上劃到連帶部門的共同上級管理責任人,并由其承擔責任。
三、資金預算審計標準。民營企業的每一分錢都是老板的私人資本,因此實行資金預算制度非常重要。
1、資金預算必須經企業有權批準人的批準方能執行。
2、經批準了的預算收入是否按規定及時到位,不能到位的原因是什么?誰應對此負責。
3、經批準了的預算支出在資金上是否有數量上的保證,資金調撥環節是否暢通,是否存在預算批準了,而資金到不了位影響生產、經營運轉的問題,什么原因,內控制度本身有無漏動,誰應負責任。
4、超預算支出和無預算支出的批準人是誰?有無追加預算的審批手續或最高層授權,內控制度是否還應明確。
四、應收賬款的審計標準
應收賬款的風險管理在民營企業有其鮮明的特點。即對所有應收賬款設立限額和限時制度。比如對同一經銷商所欠貨款超過發貨總額的10%到合同期滿不能劃回,或單筆應收賬款超過45天不能收回即應視為“壞帳”進行風險管理。凡是進入“壞帳”程序的應收賬款不能計算經營業績并與提成、獎勵脫鉤,已發放的獎金、提成均應追回。超過發貨總額30%超過60天仍不能劃回的應收賬款記入營銷公司期間費用落實責任。
五、盡責程度的審計標準
民營企業招聘和重用人才的標準主要有兩方面即誠信和能力。管理審計對各職能部門或其負責人盡責程度的評估認證是站在企業所有者的角度來進行的,其主要形式是設立評估項目打分進行。
1、工作態度。全心全意為企業工作,工作講實效,服從上級并正確向上級報告,精通業務內容,熟練掌握職務要點,正確領會上級指示并全面執行,在規定的時間完成任務。
2、能力。具備獨立工作的能力,良好的溝通能力,崗位創新能力。
3、責任感。任務有排期、工作有計劃,預測過失的可能性,并有預防對策,有勇于主動承擔責任的實際行動,知錯必改。
4、全局觀念,不以我為中心,突出部門協調,一切以企業利益為中心,一切為了顧客,一切為了市場。
5、忠誠。對企業忠誠,知恩企業所有者,與企業共存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