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4-21 18:54:03
序論:在您撰寫學生心理論文時,參考他人的優秀作品可以開闊視野,小編為您整理的7篇范文,希望這些建議能夠激發您的創作熱情,引導您走向新的創作高度。
關鍵詞:拖延心理;內部動機;后果;矯治
在中小學中,學生的拖延心理及行為比較普遍地存在。這種現象在教育心理學中被稱為“學習拖延”,指的是學生在有時間和精力的情況下往往把學習任務不斷往后延遲的一種非理性的行為傾向。拖延作為心理學的一個專門術語,它與我們一般談及的推遲有著本質的區別:推遲很多時候是作為一種計劃來執行,它有可能是人們處理某些事情時所采取的一種策略;而拖延則不是計劃中的事情,它是一種習慣性的行為延遲傾向,是人們對計劃要做的事情的不斷延期。這種行為傾向不僅表現在學習上,很多學生在生活上也總拖拖拉拉。嚴重的拖延行為在國外心理學界已經被認為是一種心理障礙(Solomon,1994)[1],并引發了較多的研究,但在國內教育心理學界卻還沒有被引起重視,對這方面的研究甚少。因此,深入了解拖延的內在動機和影響因素,并積極尋求解決的辦法就顯得非常重要和迫切。
一、拖延的類型分析
拖延可劃分為兩種不同的類型:激勵性拖延和回避性拖延。激勵性拖延是指學生往往把事情拖到最后一分鐘去做,自稱這種行為所導致的時間壓力能夠喚起他們最高的動機水平,聲稱在面臨截止日期時的時間壓力下學習會更有效率,認為只有到最后時刻才會有創造力,不到最后時刻就沒有想法。而回避性拖延則是指學生為了回避任務完成以后別人對自己成績的負面評價或者為可能導致的失敗尋找一種借口,事實上是為達到保護自己的自尊目的而采取的一種行為策略。因為這樣一來,即使是學習成績較差或是考試沒有考好,他們也會說是因為自己沒有付出足夠的努力或是沒有準備充分,以此推脫責任。對于回避性拖延者來說,他們更愿意別人認為他們缺少的是努力這一外部原因,而不是能力這一穩定的內部人格特質。因為在他們的心目中,缺少努力的指責是可以接受的,而能力低下的評價則影響自尊,不可接受。激勵性拖延往往存在于學習成績較好的學生身上,他們喜歡尋求刺激,認為在大量積壓的任務之下進行沖刺才能獲得;而回避性拖延則較多地存在于學習成績較差的學生身上。需要指出的一點是:激勵性拖延者聲稱的壓力之下的學習效率會更高的說法并不成立。研究表明,無論是激勵性拖延還是回避性拖延,其作業成績都不如不拖延的學生好,拖延的學生自稱的“有壓力才有動力”只不過是他們的一種自我安慰而已。
二、學習拖延的內部動機
學生拖延行為產生的原因不僅僅是學生或家長認為的自制力差、缺乏學習興趣或是貪玩等那么簡單,那只是表層原因而已。事實上,拖延行為的產生與人們的認知、情感和歸因之間存在密切相關。作為一種外部表現的拖延行為,有著不同于其他行為的內在動機。正確識別學生的拖延動機,才能夠對此有更深入的了解,并有針對性地采取相應的矯正措施,促進學生學習成績和人格的發展。
學生學習拖延行為的主要動機為自我設阻。自我設阻是指人們針對可能到來的失敗威脅而事先設計障礙以達到自我保護或自我提升的目的。當學生面臨被評價的威脅時,為了保護或提高自己的自尊會做出一系列對自我成功不利的行動或措施,這就是自我設阻。這種現象在日常生活中極為普遍。比如在學校,我們常??梢园l現臨近考試時,有些學生不努力學習而是四處游玩、看電視或聲稱自己緊張焦慮等,其實這時候他們很可能在自我設阻。很多學生會把拖延當做一種行為性自我設阻手段。因為有拖延行為的存在,學生就可以將其失敗歸咎于時間倉促等外部原因而不是他們的能力,借此來保護和提高其自尊。這其實也是一種印象管理策略,它的目的首先是使個體在失敗后不至于太丟臉,其次則是賦予成功更多的光彩,即如果個體存在拖延行為,但是仍在較短的時間內成功完成了任務,別人會認為這種成功來之不易,對他倍加贊賞。研究表明,偶爾的自我設阻也許問題不大,甚至還有些益處,如緩解考試前的焦慮等,但習慣性的自我設阻會導致最終的失敗或至少不能充分發揮其才能,以致錯失很多機會。
此外,回避評價、完美主義傾向等也可能會導致拖延行為。尤其是當面臨較為困難的學習任務時,為了逃避可能失敗的風險和來自他人和社會的可能的批評,學習的時候總是磨磨蹭蹭,—拖再拖,把拖延當成了一種暫時的自我保護手段。而有完美主義傾向的拖延動機則較多地存在于學習成績較好的學生身上。具有完美主義傾向的人由于脫離實際,給自己制訂了過高的目標或是苛求完美,在沒有完全的把握成功地完成某項任務之前,不愿意動手去做,因為苛求完美,反而不容易制定出可行的行動計劃,從而導致了拖延行為。
三、拖延導致的后果
很多學生認為拖延行為司空見慣,不以為然,殊不知,拖延不僅僅是無效的時間管理行為這么簡單,它其實是一個已卷入了認知、情感和歸因等比較復雜的心理現象。它與人們的情緒和心理健康密切相關,并會對人們的學習生活產生不良影響。一般來說,長期的拖延行為對學生有以下負面影響:
1.降低學習效率
拖延會造成大量的時間被無謂地浪費掉,導致學生學習效率低下。很多學生開始的時候雄心萬丈,頭腦中會有很多的想法和打算,但是由于拖延習慣,往往不能立刻持久地投入到學習中去,到最后實在不能再拖時才匆匆忙忙地敷衍了事,晚交甚至不交作業,從而因時間和精力投入太少,而導致成績不佳。
2.引發負面情緒
長期的拖延會使學生的學習成績不理想、生活不條理或生活沒有目標,并且習慣性的拖延者總是為了沒有完成某些任務而尋找借口,或者為了自己的學習任務沒有按計劃得到實施而編造理由等。長此以往,會引發他們的焦慮、內疚、自責、抑郁等負面情緒,使學生充滿自我挫敗感,沮喪、悲觀、消極甚至自暴自棄等,對身心健康產生消極影響。
3.不利于學生健全人格的形成
健全人格的養成包括:以辯證的態度對待世界、他人、現在、未來以及困難和挫折,是一個自立、自信、自尊、自強的進取者[2]。而拖延行為所造成的一系列不良影響會使學生體驗不到成就感,形成較低的自尊水平和自我效能感。這種認知上的偏差會使得他們總是知難而退,不求進取,喪失斗志。假以時日,就會荒廢學業,虛度年華,最終一事無成。
四、矯正措施
如上所述,拖延行為會對學生的學習和生活造成嚴重的負面影響。因此,對學生的這種行為習慣應該引起高度重視,并采取必要措施,加以防治。可采取以下具體措施來對學生的拖延行為進行矯治:
1.制訂詳細可行的學習計劃
一份詳細可行的學習計劃是讓學習任務得以順利及時完成的重要保障,它能夠增強學習的目的性和計劃性。沒有學習計劃,學習便沒有目標和步驟,學生也就常常是三天打魚,兩天曬網,心血來潮的時候學一學,沒心情的時候就把書本束之高閣。制訂詳細的學習計劃能有效地提高時間利用率,減少拖延行為。教師和家長應該針對學生的實際幫助他們制訂一份可行的學習計劃,引導學生制訂計劃時應緊密結合學生自身情況,不能過高也不能過低??蓮亩唐谟媱澣胧?,按時間和任務制訂雙向計劃,并把長期目標和短期目標寫清楚。每天能順利地完成計劃可以讓學生隨時地體驗到成就感,對以后的學習活動有積極的暗示作用,從而逐漸減少拖延行為。
2.采用化整為零的學習方法
這主要是針對較為困難或時間跨度較長的學習任務而采取的一種辦法。當面臨一個較為困難或是需要付出較多精力的學習任務時,由于畏難情緒的作怪,學生便遲遲不愿意動手去做。這時,教會學生采用化整為零的學習方法就非常重要??梢詭椭麄儼岩粋€較大的任務分解為幾個較小的任務,把大目標化解為小目標并把完成的時間詳細規劃好。這樣每天完成一點點,日積月累終會成功地達到目標,順利完成學習任務。
3.建立獎懲分明的監督機制
制定獎懲分明的監督機制能夠有效約束學生的拖延行為。有著拖延習慣的學生的自制力和意志力往往都比較差,學習計劃制訂出來以后,還需要老師和家長的有力監督才能夠保證計劃的順利執行。應該每天檢查他們學習任務的完成情況,如果學生按時或者提前完成任務,應該給予一定的表揚和獎勵,而對由于拖延沒有順利完成計劃的學生,應有一定的懲罰措施,如剝奪其玩耍的時間等以示警戒。
4.建立及時有效的反饋機制
中小學生由于其特殊的心理特點,他們內心迫切需要得到別人的回應和認同。而及時有效的反饋機制能夠滿足他們的這種心理需求。當一項學習任務布置下去以后,家長和教師要隨時檢查他們的學習進度并給予他們及時明確的反饋。這樣一方面能夠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同時也能夠起到監督作用,能夠有效地防治學生的拖延行為。對于成績較好的激勵性拖延類型的學生來說,獲得榮譽和贊賞是其擺脫拖延心理的重要途徑。而對于成績較差的回避性拖延類型的學生,只認定最終考核結果,有利于消除其自我提前尋找失敗借口的拖延傾向。無論是激勵性拖延還是回避性拖延都屬于不良的行為習慣,應該讓學生明白拖延所造成的時間的浪費和危害,培養其只有努力才能獲得成功的正確歸因觀,這樣,才能真正使他們擺脫拖延習慣,形成正確積極的學習動機。
綜上所述,拖延習慣是成功的大敵,減少和控制學生的拖延行為,對培養學生正確的學習習慣和積極的學習動機,增強學生未來的競爭力具有重要的意義,應是當前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和健全人格養成的一項重要任務。
參考文獻:
一、試納階段的把握及“硬任務”教學
美國教育心理學家赫威格斯特認為青少年在成長過程中對自己的發育和體態產生一種自我認可。自我欣賞的心理,并稱這一過程為“悅納”期。其實,就是在學習方面,也同樣存在這種心理。我們都會有這樣的經驗:每逢新學年開始,初二和高一兩個起始年級紀律好、學風好。這是因為新的目標,新的環境,使他們產生好奇心。同學的勉勵,父母的囑咐,老師的教誨以及成人感、使命感促使好奇心轉化為求知欲,教育心理學認為成人感是中學生自我意識的主體,它使學生產生強烈的自尊心,希望自己成功,喜歡表現自己的才能。原先基礎較差的學生不甘示弱,決心通過努力趕超先進,原先基礎好的學生更加滿懷信心保持優勢。
我們把這種躍躍欲試的心理稱為“試納”。這時期,學生的內動力特別強,積極向上的心理占上風,思想活躍,容易興奮,注意力比較集中。這種心理狀態一般可維持一學期甚至更長一段時間。
與學生心理相應的作文教學要在大綱規定的任務下分兩步進行:第一步是加強口述作文訓練。教師臨堂命題,學生堂上即興演講,互評優劣,教師再從中選擇典型重點評述。電化教學條件好的學校可以錄音,錄相,并在輔導課上播放。
由于錄音、錄相中插有教師的評述,學生既學范文,又明白優劣之理,收效自然會好。之所以要在這一階段加強口述作文,是因為處在興奮期的學生語言更富于激情,也最能直抒胸臆,從而更具感染力、說服力,而這些恰恰是寫好文章所必不可少的條件;第二步是以片斷為主的小作文訓練?;驹瓌t是多體、多點、多角度,快速寫小文章。這樣做的好處是既可全面摸底,全面了解學生,又利于有的放矢,加強基礎知識、基本技能指導。要做到一練一講,多練多講,這就是所謂“硬任務”教學。心理學知識告訴我們,當外物刺激興奮期人的大腦時記憶效果最佳。
這一階段的作文批改也要適應學生的心理。有些教師喜歡在接一新班課時把作文分壓得低低的,在作文批改中大刀闊斧地刪削,以求按自己的風格定式。其實大可不必。這些學生從各自母校來到新班級,帶有各自的長處,應讓他們自由發展??涿兰~斯在《大教學論》中曾這樣說過:“在初春的時候,植物還很幼小嬌嫩,那時太陽并不灼烤它們,它只給它們溫暖,逐漸地使它們變茂盛,不到它們完全長大結果,不把它的全輻熱力放射出來。園丁也用同樣的原則,不把修枝的剪子用到沒有成熟的植物上去。”我們認為“修枝”是必要的,“愛”應是出發點,“給予溫暖”是最基本原則。
二、“高原”階段的突破及“軟任務”強化
在通常情況下,初一和高一年級第二學期期中考試后,學生就會出現兩極分化,進入初二、高二后分化的速度加快。心理學研究發現,每一個人在追求成功的同時,都有一種害怕失敗的心理,兩種相反的心理構成矛盾,形成一種“趨避沖突”。學生在第一階段矛盾的主要方面是追求成功。但當初那種美好的憧憬經過一段學習實踐,種種困難和挫折使他們理想的圓月出現了缺口,逐步認識到世上的事物并不都是人們可以心想事成的。加上青少年各人的品質結構不同,有的能斬關奪隘,有的則畏縮不前。在學習上的表現是,意志堅定者,短暫的停頓后便又舉步向前,意志薄弱者起初進步的速度越來越慢,心情開始焦慮,漸漸出現停滯狀態,這種情形有時相當持久,相當頑固,這就是所謂“高原”階段。在我們所教的學生中有些人在起始階段文章寫得還可以,寫了一段時間便出現了八股調,既很少離題,也不見有長進。還有些學生本來文學屬上乘,越學越覺平平。
這不是他們退步了,只是別人進步了,相形之下顯得“逆水行舟”罷了。
“高原”現象雖是學習過程中常有的現象,但課任教師決不能掉以輕心,不能指望它自然消失,正確的態度是立即采取措施加以克服。
這一階段的作文教學重在個別指導,而面批是最好的辦法。它不僅有利于多方面指導,更利于抓住癥結點批。老師在與學生的問答中把握學生的思維方法,可以結合進行心理指導。面批的一般要求是琢文析理,精細誘導,既一針見血指出問題,又讓學生心悅誠服。特別是對那些作文痼疾,更要深入分析,曉以利害。
有的學生會被批得面紅耳赤,頭上冒汗,這正是收效的時侯。這一階段的作文布置,不宜全班一題,而應分類進行。如對議論文差的就多作議論文,記敘文弱的就多練記敘文,還可根據情況分得細一點。也就是說,作文的重點要放在矯正篇上。這種暫時的不統一是為了下一步的統一。作文指導要加大思想教育的分量,教育他們在困難面前端正寫作態度,鼓起勇氣。要重新培養他們對作文的興趣。
有了這個前提再進行技巧指導。我們常會把教學過程中的思想指導看成軟任務,其實,它是“硬任務”教學得以深化的必不可少的條件。在這個特定階段就更需要強化了。
當然,并不是所有學生都會在同一階段出現“高原”現象,也不是每個學生都要經歷“高原”階段,這里只是就常有現象和多數學生說的。有的學生即使經歷了“高原”階段,由于時間短暫而不自覺。事實告訴我們:只要教師重視并及時突破僵持局面,學生的作文水平就會有明顯提高。這正是我們所期望的。
三、定勢的調節及作文整、散訓練
突破“高原”階段后,學生如同走過了艱難的羊腸小道步入坦途。很多學生,特別是畢業班學生會更多地考慮志愿定向、職業選擇。他們的行為特點是情緒穩定、學習刻苦。對生活、人際、社會逐步形成自己的看法。由于知識的不斷豐富,經驗的不斷積累,在學習上逐步走出自己的路子,形成自己的特色,也形成心理和行為的定勢。
定勢既有積極的一面,也有消極的一面。因此出現定勢后,必須及時分析和調節,以保證向著有利于教學方向發展。
定勢調節的原則是“定勢--不定勢--定勢”。在作文教學中,心理定勢往往促進學生文章和文風成形,是有益的。心理的不定勢往往促進創新,也是好的,關鍵在于把握時機加以調節。定勢調節的指導思想是“變”。從它形成起,教師就要保證它有利于教學的同時指導學生去改變它、發展它,去創造新的定勢。
隨著社會的不斷發展,由于各種因素的影響,中學生在青春勃發時期,由于性心理所表現出來的各種行為,尤其是“早戀”現象,已成為當前全社會及教育界極為關注的問題。作為教育工作者應如何正確看待和解決這些問題,把它作為一項重要工作來抓,這對學生今后能否健康成長尤為重要。
為了深入了解中學生性心理所表現出來的各種行為,筆者參加了對三所不同層次的中學900名初一至高二的學生進行的問卷調查,為了確保數據的準確性及對學生的愛護,我們采取不記名和絕對保密的方法進行調查。
表一你對異性表達愛慕的方式(略)
表二你對男女同學之間相互追逐打鬧的看法(略)
表三你對異性話題的看法(略)
表四你對性夢幻的認識及表現
無性夢幻的538人占59.7%
有性夢幻的157人占17.4%
天天夢幻
經常夢幻
偶爾夢幻152人占16.5%
夢幻后是否想同異性接觸--(想)132人占14.6%
二、中學生性心理導致的各種行為的分析
青春期又稱青少年時期,是指由兒童生長發育到成年人的過渡時期,年齡大約為10──20歲左右。青春期一般分為前后兩期:前期10──14、15歲,這正是初中時期,也是青少年性的勃發時期;后期14、15──20歲,這正是高中階段,也是青少年的性逐步趨向成熟時期。
青春期是以性成熟為主的一系列形態、生化、內分泌、心理及生理上的突變階段。這一階段男女雙方身高、體重、身體形態等方面出現了變化,如男性出現了喉頭突起、音調低沉、肌肉發達,長出胡須等;女性出現隆起、聲音高尖、骨盆變寬、脂肪增多等“第二性征”。同時男女雙方在智力上如語言、感知、記憶、想象、思維能力、認知結構和思維過程等心理方面也發生了較大的變化。正是這樣,青少年學生面對自己身體和心理上的突然變化,往往感到措手不及,焦慮、抑郁等,情緒波動較大,外向與內隱共存。青少年與父母在感情上、行為上、觀點上日益脫離,父母的榜樣作用削弱。對教師的態度上增加了選擇、保留和批評、懷疑的成分。在與同伴交往的數量和質量上發生了變化,交往的內涵加深了,異往成為一個突出的話題。
歌德曾經說過:“哪個少男不鐘情,哪個少女不懷春?!碧幵谇啻喊l育期的青少年學生由于性生理的發展促使他們對異性產生了興趣,并從內心深處感受到異性的吸引。正如(表一)所提供的數據顯示,進入青春期后,女同學往往會將注意力轉移到自己的身材、體態、容貌等方面,經常會為自己臉上的青春豆、體形的胖瘦感到苦惱,希望通過刻意打扮來吸引更多的異性。男同學為了能得到女同學的青睞,處處對女同學體貼入微,還會時不時地在女同學面前顯露一下自己的專長。由于渴望了解、接觸異性,如(表二)所示男女同學之間會通過相互追逐、打鬧和言談議論等去滿足日趨渴望的好奇心理。所以,曾有一位女同學在給中學生心聲熱線電話中訴說:“我一下課總想找男生玩,男生用手模我的臉,我就覺得有一股熱流通向全身,舒服極了。我很想這樣玩,但又害怕被別人取笑,該怎么辦?”從另一方面看,有異性朋友可以互相幫助,這是初中、高中大部分學生的見解。這說明在中學階段,青少年的性意識正處于勃發并趨向成熟階段,在這個階段,青少年性心理所導致的各種行為只是一種出于對異性的好奇和生理上一種最原始的萌動。異性之間的交往只是出于好感和愛慕,是一種無意識的行為。
在中學生心聲熱線電話中,曾經有一位男同學向我們咨詢:“我晚上躺在床上,有時會覺得心神不寧,渾身感到十分燥熱,甚至還會做一些‘黃色’的夢,這是怎么回事?我覺得很害怕?!毙睦韺W家坎農曾提出:“性內驅動力是人類基本的內驅力。性內驅動力并非生來就有,它要到個體進入青春期,性內分泌腺發育成熟并開始大量分泌性素時才出現。性激素在血液中的含量達到一定就會使個體產生性的需要,因而引起性內驅動力的產生?!彼裕詨艋皿w驗是青春期意識發展的心理反應,偶爾出現并不奇怪,問題是隨著夢幻出現后的后遺癥──想嘗試心理。要嘗試、要體驗,這就不僅僅停留在追逐打鬧上而會向“早戀”甚至性犯罪的方向上發展。如果正常的心理得不到正確的引導,容易向相反的方向發展。(表四)中顯示157人有過性夢幻,其中132人就有想接觸異性的傾向,這就說明了性教育的緊迫性。
三、解決問題的對策
1.抓好青春期教育
青少年學生隨著性的成熟,生理和心理都發生了較大的變化,由于自身難以適應或接受這種變化,學生往往會出現對性成熟現象的好奇心理和恐懼感,有的甚至因被性所困擾而出現各種問題。為此,學校應加強重視對學生進行性知識和倫理道德教育。這些教育應包括:解剖生理特征、性生理衛生、愛情與友誼之間的界線、倫理道德教育等。教育者應根據學生的年齡特點,采取男女集中或分開等靈活的方式,用科學的性知識來解除學生對性成熟現象的好奇心和恐懼感,以防止社會上各種不良思想意識和非科學書刊的趁虛而入,引導學生將旺盛的精力集中于對文化知識的學習上。讓學生了解到認識人的與動物的性本能有著本質上的不同,不僅要受到自然發展規律的制約而且要受到社會道德規范的約束,明確友誼和愛情的關系,自覺地把維護社會道德、法制與維護學生的切身利益統一起來,在男女生交往中做到互相尊重、互相幫助、互相學習、共同進取,在日常生活中做到自尊、自愛、自重、自強。
2.開展形式多樣的集體活動,培養學生形成良好的興趣和愛好
學校及教育工作者應積極組織和開展形式多樣、內容豐富的集體活動。例如:科技小組、爬山、體育競賽文藝會演等活動,鼓勵學生積極參與這些活動,在集體活動中使男女同學在思想上得到交流,在各方面互相幫助增進了解,有助于消除異性之間的神秘感。同時也在活動中使青少年學生開拓視野、開闊胸懷、積極進取,使學生從狹窄的個人空間融入到集體中來,并培養學生形成良好的興趣和愛好,使學生對自身或異性的興趣轉移到對科學、對知識的興趣上來。
3.建立民主的師生關系,尊重學生的人格,了解學生內心的秘密
青少年學生隨著年齡的增加,性意識的成熟,對父母、教師的態度漸漸疏遠了,會有選擇性地和父母及教師進行溝通與交流。所以教育工作者應建立合作、和諧、互動的師生關系,與學生交往重要尊重學生的人格。不要采用“長者”的姿態對學生進行壓服,甚至采用簡單粗暴的態度和手段對學生進行訓斥、羞辱、向家長告狀等,這就必然會在師生之間出現對立和學生“頂牛”現象,引起學生嚴重的逆反心理和封閉心理,從而增強拒絕接受教育的“抗藥性”,可能為學生的心理發展帶來種種負面影響。在心理教育過程中,只有當學生把教師看成是可以信賴和尊敬、可以交流思想并獲得幫助的朋友時,他們才會敞開胸向教師吐露真情。因此,教育工作者這可以在學生中實行不記名的問卷調查或者以朋友的身份在課余時間與學生進行思想交流及時掌握學生的思想動態。對所發現的問題,應作全面的了解,對個別存在問題的特別是有“早戀”傾向的學生應進行個別談心,不要公開宣布也不要橫加指責。要傾聽學生對這方面問題的看法,然后與學生推心置腹地交換意見,進行耐心細致的思想工作,贏得學生的信任。要明確指出“早戀”的危害性,幫助他們解除煩惱擺脫困境,引導他們明確中學階段的任務和目的,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和價值觀,從而把隱患消滅于萌芽長態。
4.教育工作者要開拓意識,加強自身修養
目前我國傳統意識和西方開放意識相互碰撞,引出了不少新問題。有的教育工作者本身受到傳統道德觀念的束縛,或者本身就尚未弄清友誼與愛情之間的關系,特別是目前對兩性話題還處于遮遮掩掩的情況下,他們往往會對青少年性成熟所導致的各種行為感到大驚小怪,視為洪水猛獸,橫加指責,粗涉。這樣做既傷害了學生的自尊心也達不到教育的目的,反而使學生的無意識行為變成了有意識的行為,向相反的方向發展。也有的教師思想意識過為開放,對學生性成熟所導致的各種行為放任自流,使學生在人生觀、價值觀、道德觀尚未形成的情況下,膽子越來越大,在朦朧中滑向錯誤的邊緣。所以,隨著改革開放的不斷深入,作為教育工作者應該加強自身修養,提高自己的思想認識水平,用民主的作風、良好的個人修養、廣博的知識、正確的思想道德觀引導學生。
5.取得家庭、社會及其他方面的密切配合
按教育界的一句俗語,是把書要教在學生的心上。具體地說,就是要根據學生的心理特征去確定教學目標,展開教學過程,進行教學評價。這樣,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就能全身心的投入,當然,學習效率也就是好的。
那么,怎樣才算把課教在學生的心上呢?
首先,誘發學生積極的學習情感情感是人對客觀事物的一種態度。教學時,教師就是要以這種態度為基礎,對學生加以誘發引導,使教學內容轉化為學生的內在意識,從而充分發揮其提高課堂教學效率的功能。誘發學生積極的學習情感,也就是在學生閱讀的過程中,要充分重視情感的激勵作用,注重智力因素與情感因素的協調功能,使學生在愉悅的氛圍中,把認知活動由最初發生的興趣和,引向熱情而緊張的閱讀思索中去,使他們獲得種種有益的情感體驗,從而高效率、高質量地掌握教學內容。在閱讀課上,誘發學生的積極情感一般有以下四種方式:
1、用情境烘托
就是利用幻燈、圖畫、故事、游戲、語言等各種教學媒體和手段,精心設計出趣味橫生的情境,烘托出教學氣氛,引起學生的注意,誘發學習興趣,牽動學習情感,使學生心理處在興奮狀態,達到最好的教學效果。例如一位教師教《月光曲》。他首先用幻燈放出圖景:一輪皓月,夜空如洗,一片銀色世界。萊茵河畔一個小鎮,一條小路通向遠方的茅屋。
在茅屋頂上畫著發出聲音的記號,說明這是盲姑娘的住處,她正在里面彈鋼琴。然后教師問:同學們,這是一種什么樣的情境呀?學生這時自然而然也進入到課文描寫的“幽靜”的環境中。與作者的情感產生共鳴,進而帶著對盲姑娘的同情,深入到課文的學習之中。
2、用形象誘發
就是用生動形象的事例、圖畫誘發學生的情感。例如一位教師教《溫暖》最后一句“深秋的清晨是寒冷的,卻送來了春天般的溫暖”,是這樣處理的:先采用圖文結合的方法,把學生帶入當時的情境;再讓學生仔細地觀察圖畫,總理面帶笑容,和藹可親,雙手緊握清潔工人的手,向他們表示慰問;在喚起學生形象思維的基礎上,再講述總理關心清潔工人的一些具體事例,讓學生展開想象,體會總理對清潔工人感情之深。通過看圖、描述,再啟發學生抒發自己的感受。這樣引導學生理解句子的含義,水到渠成,自然而然。因此,教師教得得心應手,學生學得輕松、愉快。
3、用語言渲染
教師在課堂講授中的語言,是打開學生心靈的鑰匙。課堂教學的效果如何,在很大程度上取決于教師的語言表達能力。同時,語言藝術也可以激發學生的情感。因此,教師的語言要注意教育性、科學性、直觀性、針對性。語匯豐富且準確、生動、形象,普通話流利、標準,能逼真地再現課文的思想和情感,充分實現課堂教學目的;科學性強、邏輯嚴密,明白曉暢,深入淺出而又簡練含蓄。在語調上有謙遜溫和的情感美,抑揚頓挫的韻律美、節奏美;在速度上緩急有致、張弛有度;在風格上剛柔相濟,或莊或諧,或侃侃而談,如嘮家常,或一唱三嘆,余音裊裊等。如果這些語言的內容和形式形成一個有機的整體,就能創造出愉快輕松的教學藝術情境,使學生獲得情感體驗。這種情感體驗使學生如坐春風,流連詩境,或浮想聯翩,神思遐想。這樣的氣氛,不僅給學生以強烈的熏陶,而且知識也很容易滲進學生的心田。
4、用表情強化
表情是情感的外露,分面部表情、語言表情、身段表情等,有人稱之謂“體態語言”。如高興時,眉開眼笑,手舞足蹈;悲哀時淚眼汪汪,頓足捶胸。教師的體態語言能強化講話的內容和情感,但要運用恰當,動作不能過大。課堂出現舞臺演員那樣的表情,效果不一定理想。言為心聲,言語中表露的情感更為深切。
第二,根據學生的思維過程導讀思維是智力活動的核心。從眾多的教學實踐得知,學生在閱讀時的思維為“想像———聯想———推想———體會———評價”這樣一個過程。那么在閱讀教學中,教師的引導過程就要與學生閱讀的思維過程同步。從而使教師的思路,學生的思路一致,把課教在學生心上。
1、想像
學生在讀課文時,想像文中所描寫的事物及它們之間的聯系,在頭腦中構成一幅鮮明的圖畫。請看一位教師在教《靜夜思》“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兩句詩句的片斷:師:請大家讀讀這兩句,說說意思。(指名講述后兩句詩意)師:詩人“舉頭望明月”,這兒為什么用“望”,而不用“看”?生:“望”是向遠處看的意思,月亮離我們很遠,這兒用“望”更準確。師:(指圖)詩人站在窗前,想到這輪明月此時不僅照著自己,也正照著家鄉,照著故鄉的山山水水,不由地想起了許多,詩人想起了什么呢?生:詩人想起了林旁的那條小河,小時侯詩人總在小河里游泳。生:詩人想起了童年的伙伴,小時候他們在一起玩耍、嬉戲。生:詩人想起了爸爸、媽媽,他在心中默默地問候:爸爸、媽媽,你們好嗎?師:大家想象得真好,請用這個句式連起來說說(出示)詩人想起了,想起了,詩人還想起了?!ㄉ鹇裕┻@里,既訓練了學生的想像能力,排比句式的訓練,又強化了思鄉情,擴展了詩意,落實了“雙基”。
2、聯想
閱讀教學中的聯想是指利用語言本身的展現力、情趣給人美感,通過對照,轉換和擴展等聯想手段,使學生得以領會、理解和欣賞。例如一位教師在教《晏子使楚》時,讓學生找出與課文結束句“從這以后,楚王不敢不尊重晏子了”相呼應的三句話,每人認真地讀兩遍。之后,教師板書“陪”、“賠”兩字,要求大家合起書本,通過“陪著笑”、“賠不是”聯想到了什么。
學生通過兩字的對照、比較和擴展,有的學生聯想到楚王想趁機侮辱晏子,結果是敗得越發慘了。有的學生從“陪”到“賠”聯想到了晏子的機智和膽略。有的學生從楚王“陪著笑”到“賠不是”,聯想到晏子這一次出使楚國,出色地完成了齊王交給他的任務。
3、推想
閱讀中,就文中沒有具體交待的部分,提出一些問題思考,并推想出結果,這是學生大腦具有增進殖的具體體現。例如讀《金色的魚鉤》中老班長和“我”的一段對話,指導學生抓裝支吾著說”,推想老班長開始想瞞我的情景;抓裝一把把我樓到身邊,輕聲說”,推想老班長想哄我的情景;抓裝嚴厲地說”,推想老班長命令我的情景。透過老班長的話語知道老班長無論是“瞞我”、“哄我”,還是“命令”我,都體現了他舍己為人,忠于職守的高尚品德。通過推想,老班長的話聲聲入耳,感人肺腑,老班長的高大形象突現在學生眼前,受人景仰。
4、體會
對課文的中心思想,課文中出現的意思含蓄的語句,要聯系全篇課文及有關的詞、句、段去體會,揣摩。如《憶鐵人》一課,僅用“哦……咳!”兩個嘆詞表達鐵人的頓時醒悟。就要指導學生聯系上下文,聯系鐵人勇于承認錯誤,嚴格要求自己的精神,去體會鐵人當時的心情。
所謂回避心理,即在現實生活中,自己與社會及他人發生矛盾及沖突時,不能自覺地解決矛盾、沖突,而躲避矛盾、沖突的心理現象。在青年學生中,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第一,盲目地反感正面教育,回避教育的機會和場合。這種正面教育往往以較嚴肅的姿態出現,青年學生雖有一定的判斷事物的能力,但理性思維尚未完善,還不能辯證地認識和分析事物,特別是對于以較正統的面貌出現的正面教育,不能冷靜的分析,反感、厭惡的情緒油然而生,繼而回避正面教育的機會和場合,甚至唱反調。在學校和家庭教育中,也是如此。當教師在講臺上苦口婆心地對學生進行正面教育時,經常出現令教師們心寒的場面:或心不在焉,或悶頭大睡,或偷看小說。有的家長反映每當提出與孩子交談時,孩子便動輒以作業未完成、復習功課緊張等堂皇之詞推拖?;乇芘c父母的直接交流,久而久之,便產生隔閡。
第二,遇到矛盾沖突,不能認真思考解決方式,而采取回避的態度。青年時期是人的生理及心理發育尚未成熟時期,缺乏正確地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思維能力,面對問題與困難,往往采取回避心理,青年學生常常遇到的問題,歸結起來有幾個方面,一是學習成績,一旦學習成績出現問題,便在心理上承受巨大壓力,而某些家庭和學校不能給予恰當的誘導,一味地施加壓力,使學生產生抵觸情緒,便回避學習,以致厭倦學習。二是“早戀”問題,這種由男女性別吸引而產生的感情對青年學生帶來不少的心理和思想負擔,一方面是感情的不可自拔,另一方面是家庭、學校、社會的反對,甚至鄙視,青年學生又未能找到合適的方式,因而只能回避。三是社會實踐中未被選擇的問題。在被社會選擇的過程中,經常出現不順利的情境,部分學生碰到困難后便退卻下來,甚至有些學生怕干不好工作干脆不接受工作的機會。這種回避心理導致了學生不能及時把握鍛煉的機會,影響了身心成熟與發展的速度。
二、認真探討回避心理的原因,探尋枝正方式。
獨生子女回避心理產生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歸納起來,分為主觀因素和客觀因素兩個方面。
(一)主觀因素:第一,過分自信,甚至自負。長期孤獨而又優越的環境,長輩們過份的夸贊和保,使許多獨生子女非常自信,有時甚至是盲目的自信,它影響了青年學生正確地認識自我,解決不了問題卻又不愿表現出自己的無能,只好用回避的方式來掩蓋。第二,需求日益增長,而又得不到滿足。從0點到最高點,是一個快速上升階段,這時的人生需求包括生理、心理、求知等諸多內容,但外界對青年學生的不理解,使他們的正常需求得不到滿足,青春期的沖動,渴望爆發,又沒有爆發的時間和場合,回避心理便自然產生了。
(二)客觀因素:第一,家庭教育的失誤。在家庭教育中,往往表現為兩個階段,即過分溺愛和過分嚴厲。孩子小時候過分溺愛,而孩子大了,又過分嚴厲,不能把握恰當的度,久而久之,孩子往往封閉自己,回避現實,與家長之間形成代溝。第二,教育呆板,管理方式單調。我們的學校教育模式化,更多地是側重知識的傳授,而缺乏智能的開發,在傳授知識中形式單一,特別是學生進入中學階段后,應試成為學生學習的目標、學校辦學的方向,從初中到高中,圍繞中考、高考開設課程,課程內容單調,教材也多半是定理、公式,缺乏形象化內容,某些教師教學水平較低,責任心較差,課堂氣氛投入缺乏活力,教師管理也多半以抓學習為主,學校生活就是學習教材,準備應考。在這種單調生活由和沉重的壓力下,青年學生不斷增族的心理和思想需求得不到滿足,因而厭倦學校生活,產生回避心理。第三,社會正面教育的不得當,負面影響嚴重。當前的正面教育多通過偉播媒介,缺乏鮮活的身邊實例,而負面現象則令學生們感受很深,腐敗現象,拜金主義,污染了社會風氣。加上學校教育的蒼白,青年學生缺乏較高的分析能力,因而對正面的內容反感、回避,而對負面內容津津樂道。
青年學生的回避心理不但影響了教育的質量,而且影響了一代青年的身心健康,不利于青年的成長發展,以致影響社會的進步。學校,作為青年學生階段的主要活動場所,尤要引起高度重視,校正回避心理應從以下幾個方面進行嘗試:
(一)采取靈活多樣的教學方式,增強課堂吸引力
課堂教學的質量在學校教育中是極為重要的一環。實踐證明,凡是豐富知識、論理嚴謹、生動活潑的課堂,不論對哪個層次的學生都能產生極大的吸引力,直接影響他們的興趣、愛好、學習成績及身心健康。提高課堂教學質量首先要提高教師自身的素質,包括職業道德素質和業務素質;其次,在課堂教學中,根據課程性質設計多種課型,采取多樣的教學方法;第三,根據學生的實際情況,設計由淺入深,層層遞進的課堂教學活動;第四,在教材教學的基礎上,適當開拓知識,以滿足青年學生強烈的求知欲。這樣無形中也增進了師生交流,使學生對學校教育由吸引到信任,由信任到信賠
(二)設計豐富多采的校園生活,大膽使用“嘗試”方式
課外活動是整個教育體系中不可分割的重要部分,是進行素質教育的良好方式。學生在課外動中不但學習了知識,提高了體能,而且增長了才干,陶冶了情操,豐富了社會經驗。因此學校應利用各種閑遐時間,開展豐富多采的活動,讓學生嘗試自己設計、組織、安排,教師給以恰當的指導。“品試”是豐富人生體驗的途徑,是適應,是學習,京生價值實現的過程。再看,去試倘使人意識到自己有選擇行為的責任、權力與能力,一個人只有在自主選擇的條件下,才能真正成為自主、自律、自負責任的人。
(三)學校與家庭結合,建立良好的激勵機制
學校教育離不開社會,而做為社會組成細胞的家庭,在孩子的成快中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學校與家庭結合,校方應通過走訪、家長會及書面報告等方式與家庭聯系。家庭則應通過書面、口頭等方式加強與學校的聯系,而雙方結合的基本點,應在于相互信任、善意地對待問題,改變“學校與家庭交流即是告狀”的現象,使這種結合成為良好的教育方式。
在這種結合的同時,建立良好的激勵機制。教師要注意先樹典型,多以表揚、獎勵等方式鼓勵學生,進一步激發他們的積極性。家長要和孩子平等地交談,善意地鞭策他們。學校和家庭還要創造良好的教育氛圍,形成以下幾種風氣:一是要形成團結友愛的風氣,師生之間,家長孩子之間互相尊重,培養學生的自信和自尊;二是要形成民主、活躍的風氣,培養學生敢想、敢說、大膽勇敢的性格。在此基礎上,還應形成勤奮好學的風氣,勤儉、樸素的風氣,這些都能激勵學生提高、完善自己。
(四)加大心理教育的力度,培弊學生良好的心理素質
青年學生的年齡階段正處于人生需要的第二、三層次,即親戚、友誼、交往求愛的需要和自尊、互重的需要,并逐步向第四、五層次邁進,即發展和享受的需要和貢獻的需要。青春期既是逐漸形成的時期,又是心理逐漸成熟、性格形成的過程。這個階段尤為重要。鑒于獨生子女的特殊性,心理教育應著重抓好如下兩點:
第一,讓學生學會交朋友,學會傾訴,表達。在這方面的教育中,教師應身體力行,給學生做榜樣,先與學生交朋友,啟發他們交友,教給他們交友的方法。
【關鍵詞】教師問題行為;學生心理;健康教育
一、引言
隨著我國改革開放的逐步深入,社會政治、經濟和文化等各個層面都發生了很大的變化,這些變化對心理發育尚未成熟、社會閱歷不夠豐富的學生來說,沖擊是巨大的。面對二十一世紀的激烈競爭,學生不僅要掌握現代科學技術,具有較全面的能力,而且還要具有強健的體魄、健全的人格、良好的心理素質。只有這樣,他們才能成為祖國跨世紀的一代,擔負起建設國家的重任,成為祖國的棟梁之才。因此,我們不僅要重視學生的思想、文化、道德素質,還要關心他們的心理健康。
在教學活動中,教師的教與學生的學,始終是一種動態的過程,不是簡單機械地知識傳遞與接受,在具體的課堂實踐中,學生的學習心理因教師的能力、風格、學生的自身狀況、教學的手段、內容等因素隨時間的推移而發生變化。理想的教學效果以理性的教學原則、內容、教學方法、策略為基礎,同時,必須把握學生的學習心理,并采取適當措施。因此,研究教師的問題行為對學生的心理健康影響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二、教師問題行為的研究
現實中的教師行為并不是都能促進學生學業成績的提高和人格的發展的。隨著對學生心理健康問題的深入分析,人們逐漸發現了一個不容忽視的問題,學生的心理健康狀況與教師有關。教師的問題行為,會對學生心理的正常發展造成不同程度的影響,容易使學生對教師產生抵觸或厭惡情緒,導致師生關系的緊張與惡化,從而使教師威信下降,嚴重地削弱了教學效果,并直接影響了學生身心的健康發展。
1.教師問題行為的含義及其類型
教師問題行為是指教師在教書育人過程中,表現出來的違反教師職業道德或有違教育、教學規律影響學生、教師自身的身心健康甚至造成嚴重傷害的教師的不正確的認識、情感及相應的行為。教師的問題行為有多種具體表現形式,主要體現在人際關系和教育教學過程中,其中教育教學過程中的問題行為是直接作用于學生的行為,因此,對學生的影響更大,國內學者關注的主要也是這一方面的問題行為。
2.高校教師主要存在的問題行為
高校教師在職業適應和職業的情緒較低。這主要表現在對教學質量、晉職考核、學歷進修、崗位聘任等問題的擔憂,從而將負面情緒帶進課堂,影響教學。產生問題的原因是有的學校領導只重視學生的考試成績,并將此作為考核教師教學質量的唯一指標,使教師普遍感到壓力很大;有的是因為學校機構改革,實行全員聘任制帶來的巨大的職業壓力;有的是日常生活瑣事帶來的壓力。同時,教師缺乏較強的自我心理調節能力,不能很好地調節自己的情緒也是造成這一現象的重要原因。
3.教師問題行為的成因
教師問題行為并不是與生俱來的,而是在工作過程中逐步形成的。那么,問題行為是怎樣形成的?筆者認為,以下幾方面影響了教師的問題行為:①教育觀念和教育態度問題;教育目的觀模糊不清;學生觀不正確;法制觀淡漠。②角色意識的淡化。③職業道德的缺少和人格的衰微。④教師心理素質和心理健康問題。⑤缺乏科學的教育方法。⑥教師待遇及個人、家庭原因。⑦學校管理問題。
三、教師問題行為對學生心理健康的影響
1.教師教育評價的問題行為對學生心理健康的影響
學生的心理發展的不成熟性和認識水平的局限,以及自我概念失衡性,使他們表現出對來自教師的評價較為敏感,這就更使他們對教師的影響有著很強的易感性。教師對每個學生所持的態度、所做的評價和所采取的教育手段和方法,都會直接影響學生對自己的評價和認識,最終影響學生正確自我認識的形成。
具體地講,教師對某位學生的態度和評價,一方面可能直接影響該生的自我定位,另一方面可能影響其同伴對該生的態度與評價,從而觸動該生在其同伴中的地位及其社會地位知覺。同時,大學生在自我認識上的不成熟,致使其需要他人對自己從各方面予以評價,在社會比較中獲得自認較為合理與準確的定位,而教師是他所接觸的較為可信、有一定“權威性”的角色,因而,教師對其人格、能力、學習成敗等諸方面的評價就顯得尤為重要。
2.教師的自我情緒問題行為對學生心理健康的影響
是否具有良好的情緒以及能否有效地管理自己的情緒是學生的心理健康水平高低的重要標志。學?!败浖敝械脑S多要素都能夠直接或間接地影響學生的情緒,使學生產生積極或消極的情緒反應。
教師的自我情緒管理水平會直接影響學生的情緒狀態。自我情緒管理能力較強的教師,能夠有意識地營造一種和諧、溫馨的氛圍,使身處其中的學生感到輕松愉快,形成滿意、樂觀、開朗的良好情緒狀態,促使其心理健康發展;相反則可能使學生產生壓抑、憂慮、恐懼等不良情緒反應,嚴重地影響學生的學習和生活。作為學生的“人格榜樣”,教師的作用是毋庸置疑的。所以,每一位教師都應該善于管理自己的情緒,盡可能少地使學生被動地陷人消極情緒氛圍,并幫助學生營造健康的情緒生活,使得積極向上的情緒成為其生活的主導情緒,促使其心理、行為得以良性發展。
四、應對教師問題行為的措施
1.健全學校管理制度,建立正確的教育質量評價體系
教師出現的問題行為在某種程度上與學校的管理有關,因此,必須健全學校的管理制度,明確教師的崗位職責與行為規范,使教師的工作有章可循。據調查顯示,很多問題行為與應試教育條件下的質量評價體系有關,學校應適應素質教育的要求,切實轉變觀念,制定正確的教育質量評價體系。
2.學習教育科學的理論與方法,努力提高教師個人素質
目前,有一些教師缺乏現代教育科學、心理科學方面的理論素養及相關知識,缺乏教育工作的科學觀。師范院校要加強教育學、心理學課程的建設,使師范生在進入工作崗位之前就具有較為充分、扎實的教育科學理論與方法的知識基礎。同時也要加大教師特別是青年教師在職培訓力度,尤其是一些新的和經實踐證明行之有效的理論與方法,如行為科學、心理咨詢與教育、各科新的教學方法、新的教育思想等等,幫助教師更新教育思想及觀念,掌握科學的教育教學方法和先進的技術手段,能夠依據變化的情況,不斷尋求適合教育對象的教育方案、方法和手段,敢于借鑒,勇于開拓,使自己的教育教學活動更科學、更完善。
3.努力提高教師心理調適能力
在現實生活中,總會遇到一些不愉快的事,作為教師,必須有較強的自我心理調節能力。消極的心境,容易使人做出不理智的事。情感是教育教學中的劑,它不僅影響知識的傳授,而且影響學生的個性發展。為了給學生創設良好的心理環境,維護學生的心理健康,教師要努力掌握調整自己情緒的方法,避免把不良的情緒帶到教育教學過程中去。
關鍵詞:應急心理危機;識別;救助;對策
正處于生理發展青春期中的大學生,由于身心急速發展,心理困擾因素多,缺乏適當的挫折心理,加上學習任務繁重,面臨就業、走向社會和缺乏自我設計等問題,對于性格偏弱及強弱不均型的大學生常常誘發應急心理危機。通過對其心理特點進行分析表明,該階段的大學生思維已達成熟,情感世界日益豐富,熱情奔放易激動;自我意識進一步加強;關注自我及自我評價能力提高,自尊意識增強;表現出具有交往復雜、淡化權威、較強的心理逆反等特點。大學生的心理特點反映在壓力集中的階段,這些壓力一方面來自學業、情感、人際關系、就業,另一方面來自不正常人格發展和早期經歷不良影響等。因此,預防和識別應急心理危機的產生以及對己經產生應急心理危機的大學生實施應急心理救助是當前社會各界關注的熱點問題,也是構建和諧高等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本文從大學生產生應急心理危機的成因、應急心理危機的識別、預防誘發應急心理危機的對策以及實施應急心理救助的策略方法等四部分給予闡述。
一大學生應急心理危機的成因
近年來,大學生在學習、生活、倫理道德和價值取向、行為方式、人際交往、就業求職、適應社會等方面的沖突和壓力不斷加大,心理受挫幾率不斷增高。當問題表現和發展到一定程度而不能克服和有效解決時,往往產生應急心理危機,極易引發自傷、自殺和傷人、殺人事件。造成大學生應急心理障礙而導致心理危機的成因有五個方面:
1精神疾病是導致大學心理生危機和自殺的重要因素
抑郁是大學生中常見的情緒問題,是指大學生在遇到學習成績落后、失戀、生活挫折、家庭中出現重大事件等因素刺激后,心理承受力超過負荷而帶來的壓力時出現的情緒反應。抑郁心理一般表現為:(1)對日常活動興趣顯著減退,但未喪失。(2)感到生活無意義,對前途悲觀失望。(3)常想起不愉快的往事,或遇事往壞處想。(4)自覺懶惰乏力,精神不振。(5)自我評價下降,夸大自己的缺點,不愿接受鼓勵和贊揚。(6)不愿主動與別人交往,但被動接觸良好,愿接受同情。(7)常唉聲嘆氣,易傷感流淚或愁容滿面。(8)有想自殺的念頭,但內心矛盾重重。目前,媒體和網絡經常有一些關于大學生自殺或傷害人的報道。在其自殺的原因中,精神疾病為主要因素。
2人格成長中的挫折與早期經歷不良
現代心理學研究證明,家庭是人生的第一所學校,家庭環境對人的一生發展會產生重大影響,特別是早年形成的人格結構,會在以后的心理發展中打下深深的烙印。家庭環境包括:家庭人際關系(和睦、緊張)、父母教養方式(民主、專制、放任)、父母人格特征(平和、溫情、心胸狹窄、粗暴、偏執、拒絕或過分保護)等。當早期的信任感和安全感缺乏,隨著心理發展和成長,就會漸漸產生一種孤獨無助的個性,很難與人相處和溝通,因而極易形成人格異常導致心理障礙,最終發生心理危機。自身生理發育和心理發展帶來的矛盾沒有很好地順利解決時導致的沖突和壓力,在人格成長的關鍵期(人格形成的關鍵年齡是3歲、7歲、13歲和18歲,除3歲前在家外,其它都和社會教育有關系)沒有得到良好的教育與指導、家庭變故、社會不良唆使、現行基礎教育中的應試觀念忽視全面素質培養與人格發展,單一強調分數和學習成績帶來的高分低能與心理素質偏差、獨生子女固有的依賴、不堅強個性與薄弱意志等。自我中心過強、自我期望、成就動機以及給自己確立的目標過高,而現實中自身能力達不到,就會導致心理沖突和挫折感。心理抑郁,長此以往形成惡性循環,就極易發生心理危機。
3適應困難、交往障礙與自卑
新生入學往往會出現環境不適應,大一是最困難的時期,處于與父母親人的心理斷乳期。大一沒適應好可能其全程學習都不快樂。很多學生會越來越自卑:學習不適應、人際不適應等。一些大學生在上高中時,考大學的目標非常明確,考上大學后,突然目標沒有了,心中一片失落和茫然,考上大學的成就感漸漸降溫。有的人開始發現大學校園并非自己心目中的理想王國,學習緊張、生活枯燥、遠離親友、人際關系不再簡單易處。于是許多人開始感到恍惚、迷惘,一些適應能力差的學生甚至產生了抑郁和焦慮心理。在應試教育模式下,中學生學習的主要動力來自家長和學校,而不是出于學生自身對知識的渴求。到了大學后,自學成為主要的學習方式,沒有了教師的耳提面命,沒有了家長的陪伴督促,外在的壓力驟然減輕,很多人為讓自己徹底放松,開始揮霍時間和精力。一旦發現成績下降,甚至考試掛了“紅燈”,焦慮和抑郁心理便油然而生。有時,一些學生為一件小事而產生抑郁和焦慮心理,這對心胸開闊的人來說不算什么,而在一和心胸不開闊、人格發展不良的人看來,這些事就會在其心理不斷放大,最終成為心理危機的導火索。而人際交往不良又與諸多因素有關,如獨生子女、性格內向、個性偏激、自私自卑或自負等。自卑心理是大學生的人格缺陷。自卑往往與高考、學業成就、家庭與自身因素問題密切相關;而生理缺陷、相貌不佳、才不如人、家庭困難等也都可導致大學生的自卑心理。大學生的自卑心理主要表現為在能力、自身價值等方面低估自己,并且認為自己得不到別人的尊重,尤其是不被群體接納,會使其內心失落感加重,終日憂慮不安乃至自暴自棄。一般的大學生個體或多或少在自身某個方面都體驗過自卑這種消極情緒,但只要通過積極的自我調節就能減輕或消除自卑心理。如果沉湎于強烈的自卑之中不能自拔,心里很容易失去平衡。處在這種心境下的大學生個體,在外界刺激的誘導下容易發生心理危機。自卑的危害極大,不管什么原因造成的大學生自卑都會導致不良心境,其積淤和不斷量變都會導致應急心理危機。
4擇業、就業壓力帶來的心理煩惱
大學生在擇業、就業方面隨著時展呈現出愈來愈大的壓力問題,這與大學生自身三個方面的因素有關:第一是就業觀念滯后,其認知還停留在過去計劃經濟時期,覺得非得要找個穩妥、長遠又固定、有保障的好工作。第二是自我期望值過高,認為自己是一名大學生,一定要找一個理想的工作。而現實中,由于我們國家過去是精英教育,一考定終身,千軍萬馬過獨木橋,能上大學的都是人才;而當今高等的教育已逐步趨向大眾化、普及化、市場化,能上大學已不是什么困難的事,加上就業的市場化,就業人數逐年增多,競爭力逐年增強,其過高的求職期望就很可能與目前這種就業現實產生矛盾。這樣,就給大學生帶來心理上的煩惱與挫折,當這些煩惱與挫折不斷加大和上升時,心理挫折轉化為心理危機。第三是對自己不自信,覺得自己各方面都不如人,尤其是那些有自身各種生理缺陷者,更是對自己沒信心。在主觀上也造成了很大的心理負擔和壓力,對自己的前途充滿失望,進而對人生喪失信心,壓抑久了會使這種心態在惡性循環下升級為心理危機。
5情感與性問題帶來的心理困擾
大學校園戀情已經成為普遍現象,情感問題是誘發心理挫折的導火索之一。筆者曾對河北理工大學800名大學生做過一次有關情感與性問題的調查,其中,在一項關于“大學生在校學習期間可不可以談戀愛”的問題上,有90%以上的大學生持贊同態度。這反應了一個不能不重視的現實,大學校園情感問題己經泛化,必需要有良好可行的針對性措施,進行疏通、引導和科學理順。大學生情感問題也連帶出性問題,目前大學生性問題普遍存在三方面表現:一方面是過于保守,這部分大學生所占比率不高。他們不僅在性問題上保守,而且在對待情感問題上也不從眾。這部分學生往往學習較好,用心專一,性格偏內向者居多,其中不乏自我感覺不良、情感不自信者。因為保守,思想意識并不放松,心靈深處過于壓抑,其中不乏自卑者。由于不自信,也相應地影響了人際交往,一定程度上造成心理亞健康或心理障礙。若遇某些挫折打擊或突發事件,極易發生心理危機。另一方面是過于開放,這部分學生的比倒也不高,性格外向者偏多。由于受媒體、網絡、西方性解放思潮及校園周邊不良環境(如租房、日租、小時租等)的影響,一些大學生發生甚至同居;這部分學生學習不是很刻苦,且往往缺少遠大目標,注重及時行樂,把主要精力放在異性上,消磨人生。再一方面是居中型,不開放,也不保守,這部分人占學生的大多數。他們在愛情到來時不拒絕,看中某一位也敢追;學習上知道努力進取,有理想目標和積極的人生態度。對待情感問題認真而慎重,但是,在面對失戀等情感挫折時,不同性格取向的人心理行為表現和承受挫折打擊的能力也是不一樣的。外向性格的人挫折感輕或無無妨大礙,而內向性格的人往往挫折感較強或重,產生心靈創傷時,嚴重者甚至發生心理危機。性問題在當今青年人中已不僅僅是性心理困惑問題,還存在道德挑戰問題。
此外,還要關注貧困大學生的心理問題。這類人群常見的心理壓力是自卑,由于社會貧富差距拉大,有的學生家里經濟條件比較好,吃好的,穿名牌,比享受,請客等,就會給那些貧困的大學生造成很大的心理壓力。少數大學生因家庭貧困而交不起學費,也有個別學生連吃飯都成問題。這是不容忽視的一個問題,若處理不好也容易使應急心理危機加重。
二大學生應急心理危機的識別
從宏觀方面來說,大學生心理障礙、生理疾患、學習和就業壓力、情感挫折、自我期望值過高、在學習上遇到挫折后產生很大的失落感和心理落款經濟壓力、家庭變故以及周邊生活環境等諸多因素,會導致心理危機發生。抑郁心理、孤僻性格、自卑心理、抑郁癥、精神分裂等精神疾病,是引起心理危機、導致自殺等極端行為的主要原因。抑郁心理與孤僻性格往往與人格發展、早期經歷不良等因素有關;自卑心理往往與自身缺陷、自我期望過高或過低等因素有關;而抑郁癥和精神分裂是心理問題已經危機化了,并且隨時隨地都有可能發生極端行為。從微觀方面來看,識別大學生個體心理危機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來判斷:
1情緒變化
情緒在個體的生存適應和人際交往過程中起著十分重要的作用。情緒往往通過表情來表現,是個體行為活動中最復雜的方面。良好的情緒是心理健康的重要標準之一,不良的情緒體驗是心理發生問題的主要因素,異常情緒所造成的負面影響足以產生心理危機。異常情緒包括:抑郁、焦慮、冷漠、狂躁等。大學生的情緒突然改變、明顯不同于往常,出現不良情緒反應,如:情緒低落、悲觀失望、焦慮不安,無故哭泣、意識范圍變窄、憂郁苦悶、煩惱或喜怒無常、自我評價喪失、自制力減弱等消極情緒時,就有發生心理危機的可能。大學生情緒變化的直接因素是,自我期望值過高、自我評價不合實際以及學業、就業、情感、人際等。惡劣的情緒也是判定個體發生抑郁癥的重要臨床表象。
2行為變化
人的行為是心理活動的反應,正常的行為活動是一個人心理健康的重要表現之一。當個體大學生出現行為異常,如:飲食、睡眠出現反常、個人衛生習慣變壞不講究修飾、自制力喪失、不能調控自我、孤僻獨行等非常態行為時,就要注意是否有心理危機問題了。行為異常也是判定個體發生抑郁癥的重要條件之一。行為變化也與情緒變化密切相關,不良的情緒必然導致行為的反常變化。
3學習興趣下降
如上課無故缺席,常遲到早退,成績陡然下降,根本無法進行正常的學習和聽課。心理學認為,學習是個體恒定、持久的心理能動狀態。正常、有效、良好的學習能力是個體心理健康的前提和標準。當個體在智力正常的情況下突然喪失了學習這一功能時,就說明是心理狀態發生了問題。
4丟棄或損壞個人平時十分喜愛的物品也是十分典型的識別根據。如果個體大學生不能正常有序的學習和生活,把自己平時很喜歡的東西隨意丟棄或毀壞等,這意味著不正常的心理行為發生了,而且是心理障礙達到危機的程度時,才會出現的情況。
5自殺意圖的流露
如談論自己的死或與死有關的問題,或寫下遺囑之類的東西。有的甚至已經試圖采取過某些手段企圖自殺。
三預防誘發應急心理危機的對策
1心理教育與心理咨詢
(1)針對大學生心理特點,開展豐富多彩切實有效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動,優化心理素質,培養健全人格。幫助大學生學會心理調節、自我調控情緒、保持健康的心理狀態,使心理壓力及時得到宣泄。這也是大學生身心健康成長的內在需要。還要教會學生樂觀面對困境,要自信、愉悅地接納自己,同時讓學生知道在什么情況下通過哪些途徑可獲取有效幫助,以此來提高他們面對挑戰、克服挫折、緩解危機壓力的能力。
(2)開展心理咨詢、團體心理輔導等形式多樣化的大學生心理活動課和情緒輔導課。開展心理講座,使他們掌握一些常用的自我心理調節技巧,提高抗挫力;及時消除不良情緒,避免心理問題加重而導致的自殺。充分發揮心理社團的作用,開展一系列有益于身心健康如大學生心理健康月、心理沙龍、心理熱線、網絡心理咨詢、校園心理報等活動。還要有針對性開設危機干預講座,讓大學生了解自殺心理機制,以消除引發其自殺行為的導火線。充分利用大學生同伴效應進行心理支持、心靈互助、同輩陪伴。最好的教育是同齡人的榜樣;最有效的關懷是同伴的接納與支持。因此,在大學生隊伍中努力培養一支可靠、高素質的伙伴心理互助隊伍是至關重要的。
(3)通過對入學新生進行心理普查和心理測量,建立大學生心理檔案,關注有心理問題學生和自殺高危人群。并重點關注那些有心理應急障礙和有抑郁癥和精神分裂傾向、自殺傾向的大學生。
(4)加強校園文化建設,改善大學生的社會心理環境。高雅健康的校園文化可以改善大學生的社會心理環境,利于緩解不良情緒,增強心理感受,美化心靈,陶冶情操,提升幽雅情趣。如:校訓可以促學業、明大志、懷天下;人文建筑與設施可以涵養有素、奮發激勵等;鳥語花香的自然環境可以讓人耳目清新、調節情緒等。個體大學生一旦出現情緒、行為等變化,郁悶、焦慮等癥狀,要及時傾吐,或傾聽心理咨詢專家的意見。尤其是那些性格孤僻內向不善于交際和溝通的學生要多參加集體活動,拓展自己的交往范圍,多聽朋友、老師的建議。同時學校要及時啟動心理危機干預機制,進行有效的救助工作,力爭把隱患消滅在萌芽狀態。建立有效的心理危機干預機制預防自殺的主要有效手段就是進行早期心理危機干預和早期治療。而早發現、早治療、早干預心理問題和心理危機,對減少自殺悲劇的發生至關重要。如設立心理危機干預、救助熱線。向大學生公開心理熱線電話號碼:舉辦心理危機講座和開設大學生心理危機識別及情緒輔導課;建立學院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三級網絡體系。即:學生和輔導員構成一級網絡,學院有關部門、心理咨詢中心構成二級網絡,醫院及診療專門機構構成三級網絡:一旦發現問題可以立即投入有條不紊的工作;當發現有大學生處于危機狀態時,應及時采取下列措施:(1)盡快與輔導員、宿舍管理員、心理健康教育中心老師、醫院精神醫生或校醫院的醫生聯系。(2)不要讓其獨處,與其保持連續接觸。(3)對其表現出非常關心及深切同情,設法提出一些良好建議:(4)設法將周圍可能對其造成傷害的器具除去。當意識到自己處于危機狀態又無法進行有效的自我調節時,可采取:(1)盡早求助于心理健康教育中心的老師或醫院精神衛生中心的醫生。(2)將自己目前的狀況告訴家長、信任的老師和同學,求得他們的支持。(3)避免獨處。(4)周圍不放置可能對自己造成傷害的器具。大學生心理危機的發生,以至于產生自殺的悲劇已不是單個個體現象,作為一種高危的心理病變,而具有一定的社會存在,大學生自殺已經成為一種具有特殊代表性和典型性的一種社會問題和社會現象了。肖永春教授認為,在高校自殺率統計中,大學生高于一般青年,重點大學高于一般大學,研究生高于本、??粕?;同時,自殺己占到18~30歲之間年輕人死亡原因的首位;高學歷、大學生占自殺者群體的50%~80%,大有知識結構越高越容易發生心理危機的傾向。大學生因心理危機導致自殺死亡的人數呈上升趨勢。此問題已經引起各高校和全社會的普遍關注。大學生心理危機不容忽視,必須引起高度的重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