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4-20 18:04:27
序論:在您撰寫演示實驗教學論文時,參考他人的優秀作品可以開闊視野,小編為您整理的7篇范文,希望這些建議能夠激發您的創作熱情,引導您走向新的創作高度。
一、以學生為本的策略
演示實驗的最終目的,是要通過學生觀察、思考,加強物理概念、規律的理解,認識物理過程,學會科學方法.因而不論采用怎樣的教學方式與形式,都必須實事求是,因材施教.
1、配合講解,層層深入
進行實驗演示時,教師應根據教學內容的需要和學生心理狀況,給演示配以適當的啟發引導,并在能使學生接受的條件下層層深入.例如:在演示“機械波的形成”,講解波向外傳出振動形式這一特性時,要引導學生觀察每一個質點的起振形式有何共同之處,否則大部分學生僅僅能看見波峰與波谷這個振動形式向外傳播這一單方面的結論.
2、直觀簡明,形象生動
實驗教學對于學生來說應力求形象生動.這不僅能吸引學生觀察,而且也便于學生直覺思維.如在“超重和失重”的教學中,可采用如圖1裝置:等臂杠桿右側固定小型電動機B、纏繞在電動機轉軸上的細線系著的物塊C.杠桿左側固定著平衡物A.開始物塊C不動時,杠桿平衡;當物塊C在電動機牽引下向上加速運動時,杠桿右側會明顯向下傾斜,出現超重現象;反之便為失重現象.現象直觀明了,學生記憶深刻.
3、適當設疑與激發興趣
演示時,還應該利用中學生的好奇心,激發學生的興趣,培養學生思維的探求性.如:學習“伏安法測電阻”,學生在初中就學過了原理,做過了實驗,面對兩種電路,在他們原有的認知中是等價的.為了能把學習引向深入,可以采用大型示教電表,分別用兩種電路去測量同一只大電阻的阻值,懸殊的測量結果,造成一種強烈刺激,學生的思維迅速地被激發.
二、與教學要求相適應的策略
即使是同樣的實驗裝置、器材,在不同的教學階段,需有不同的實驗教學層次與之適應.
1、與知識深度相適應
例如演示“光的折射現象”時,在初中,只要演示說明“折射角隨入射角的增大而增大”這一現象.而在高中物理為引入折射率n的概念,則在演示得到一系列的入射角i與折射角r的實驗數據后,通過層層分析探究,最終目的是讓學生在參與實驗探求中,對折射率這一描述介質光學屬性的物理量加深理解.
2、與要說明的問題的側重點相適應
一、演示實驗要想達到預期的目的效果,課前要做到精心準備
俗話說“臺上一刻鐘,臺下十年功”。教師課堂精湛的教學技藝完全在“臺下”練就。要在課堂上發揮得“游刃有余”,教師在課前必須精心準備每節課的演示實驗。初中物理教材中每個演示實驗都有一個明確的目的,而說明同一個物理概念或物理規律的演示實驗可以有好幾個,教師要根據教材要求及設備條件精心選擇實驗器材,在實驗室里先自我演示,確保在課堂上萬無一失。對一些探究性實驗,課前要能設計出多種探究方案,準備多種方案的實驗器材,為學生在課堂上進行探究活動創造條件。例如在探究大氣是否存在壓強時,可以準備如下器材:玻璃杯、水、硬紙片、礦泉水瓶、塑料吸盤、兩端開口的筆管等,這樣學生在課堂上就能設計出多個顯示大氣壓強存在的實驗。既能達到建立大氣壓這一物理概念的目的,又能活躍課堂氣氛,激發學習興趣,培養學生的分散思維能力和科學探究精神。
二、要讓學生積極參與課堂的演示實驗
演示實驗是教師為了達到一定的教學目的,利用課堂時間為學生演示,在操作的同時又引導學生對實驗進行觀察、思考和分析的一種物理實驗教學。傳統的課堂教學,演示實驗通常教師演示,學生看;教師“導”的太多。學生“演”的太少,甚至有時教師直接充當“演員”,學生卻變成了“觀眾”,這樣不利于學生主體地位的發揮。演示實驗有時受到可見度的影響,很多實驗學生根本看不清,特別是坐在后排的學生,不同程度地限制和阻礙了學生智能和潛能的發展,不利于調動學生學習的自覺性和主動性。因此,在演示實驗中,除了應積極引導學生觀察、猜想、分析、歸納和總結外,還應在實驗操作上讓學生積極參與,使學生充分了解實驗的方法、步驟及內容,從而加深學生對物理現象和物理規律的理解。有些探究性實驗,教師還可提供實驗器材,讓學生制定探究方案,然后到前臺來演示,并向其他同學展示探究結果。學生滿懷興奮與激情,參與尋找解決問題的途徑和方法,對學生學好物理起到積極有效的作用。
三、做演示實驗時,要注意引導學生分析實驗
有些問題,即使老師從理論上說明了,學生也不信服或難以接受。教師可以先做演示,再作分析。如“把船上的石塊放入水中,液面如何變化”?教師可先通過演示實驗讓學生一眼就看出“液面下降了”這一現象,然后再讓學生從理論上闡述“下降”的原因,會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再如,進行電功率的教學時,教師可先做演示,將“220v,25w”與“220v,60w”的兩只燈泡分別串聯和并聯后接入220v的電源上,觀察它們亮度的變化。在學生獲得感性知識的基礎上進行理論分析,這樣就順理成章地達到一定的理性認識的高度,從而取得比較理想的教學效果。
四、演示實驗的過程,也是啟發學生積極思維的過程
教師應當設計一些富有啟發性的問題,在關鍵時刻提問學生,讓學生邊思考,邊通過演示實驗來分析,以求達到培養學生思維的目。如講浮力時,先用彈簧測力計測出重力相等的鐵塊和鐵盒的重力,并強調它們的重力相等,都是鐵做的。然后先把鐵塊放入水中,結果鐵塊下沉,問:若把鐵盒放入水中會怎樣?學生會產生爭議,然后再做實驗,這樣既加深了印象又引起了學生的好奇心,實現使學生注意力的高度集中,激發了學生的學習動機。通過一系列的邊演示邊啟發,教師和學生共同討論,既活躍了課堂氣氛,學生又能較好地掌握和理解物理規律。五、變驗證性實驗為探究性實驗
初中物理演示實驗可分為驗證性實驗和探究性實驗。驗證性實驗是對知識的正確與否加以驗證,鞏固和加深對基本規律和基本原理的認識。但學生的思維能力和創新能力得不到鍛煉和提高,也不利于培養學生主動探索物理規律的能力。而探究性實驗對培養學生思維能力、創新能力有獨到的作用。正如愛因斯坦所說:“對真理的探索比占有更加寶貴?!币虼?,在教學中可把一些驗證性的實驗變為探究性實驗,引導和啟發學生參與到演示實驗的全過程,讓學生親身經歷和體驗豐富的探究活動,逐步領悟科學探究的基本思想和方法,從而使學生由學知識變為探索自然規律,變被動學習為主動獲取知識的目的。
六、合理運用多媒體,優化演示實驗教學
論文關鍵詞:實驗教學,創新,創新教育
化學是一門研究物質的組成、結構、性質、變化規律的自然科學,化學教學離不開實驗。新課標倡導以科學探究為主,重視學生對于實驗經歷與體驗?;瘜W實驗是進行科學探究的重要方式 它的功能是其他教學手段無法代替的。 在化學實驗教學中,教師要善于以教材為依托,創新問題情境,引導學生對課本中的某些實驗進行創設、改進,激發學生的好奇心,積極實施實驗教學中的創新教育。 一、創設問題情境教育教學論文,激發學生創新意識 教師在進行化學實驗教學時,需適時創設梯度合理的系列問題,培養學生的質疑習慣,激發學生的思考欲、創造欲。實例1:讓學生設計實驗,除去氯化鈉中少量的硫酸鎂雜質,問題提出后讓學生思考:應該應用什么原理;先除去鎂離子還是硫酸根離子;如何判斷雜質是否除凈;如何避免混入新雜質……學生提出的解答方案可能五花八門。甚至會有一些“大膽”的想法,此時教師重在引導學生討論與探索然后經過實驗獲得方法,這樣既培養學生的創造性思維,又能激發學生的創新精神。實例2:如何判斷鋁、銅、鐵三種金屬活動性順序?學生猜想出很多順序,Al>Fe>Cu;Fe>Al>Cu等。我誘導他們根據實驗事實,比較金屬活動性的強與弱。鋅能與鹽酸發生置換反應而銅不能,鎂與鹽酸反應比鐵與鹽酸反應劇烈,鐵能從硫酸銅溶液中置換出銅,同學們制定了各種各樣的方案:a.用鋁、鐵、銅分別和鹽酸反應。b.用鋁和氯化亞鐵反應,鐵和硫酸銅反應。c.用鋁和硫酸亞鐵反應,銅和硫酸亞鐵反應。d.用鐵和硫酸鋁反應,鐵和硫酸銅反應。同學們的實驗方案經審定后教育教學論文,就按自己設計的方案進行實驗。a組同學觀察鋁、鐵、銅分別和鹽酸反應的速度。b組同學觀察鋁和氯化亞鐵,鐵和硫酸銅分別能否進行反應。c組同學觀察鋁和硫酸亞鐵、銅和硫酸亞鐵能否反應。d組同學觀察鐵和硫酸鋁、鐵和硫酸銅能否進行反應。最終得到Al>Fe>Cu。這種創新問題新情境拓寬了學生對新知識的理解和認識,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和思維能力,開拓了思維意識的深度與廣度,增強了他們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二、創新演示實驗, 激勵學生創新意識教師創新演示實驗不但使學生更易掌握化學知識,還可培養學生敢于科學創新的精神,達到培養學生創新能力之目的。如通過對化學實驗能采用的方法、儀器和藥品等方面進行創造性篩選,從而激發學生的興趣和靈感。例如“二氧化碳氣體制取”的實驗教學中,我事先準備了如下幾組實驗:(一)碳酸鈉與稀鹽酸反應;(二)純碳酸鈣粉末與稀鹽酸反應;(三)石灰石與稀鹽酸反應;(四)石灰石與濃鹽酸反應;(五)石灰石與稀硫酸反應。讓學生分組來做這五個實驗,然后共同討論:在實驗室條件下制取二氧化碳選用哪組實驗最合適?為什么?在經過討論和交流之后,同學們得出共同的結論:實驗室應用石灰石(或大理石)跟稀鹽酸反應制取二氧化碳最適合。從而不僅使學生們牢固地掌握了二氧化碳的實驗室制法,而且也使學生們學會了對比實驗和優化實驗的方法。在裝置選取方面,為了適應新教材的“探究式”教學需要,我準備了鐵架臺、大試管、集氣瓶、水槽、酒精燈、長頸漏斗、普通漏斗、帶導管的單孔橡皮塞、帶導管雙孔橡皮塞、注射器、醫用裝生理鹽水的瓶子(250ml)、 底部有孔的試管、具支試管、廣口瓶、U形管等,以備在課堂上提供給學生選用,也在課前發動學生自己構思教育教學論文,自己發掘新的材料來組裝發生裝置,學生通過獨立思考、探索逐漸在設計中體現自己的個性,具有一定的創造性。積極踴躍設計好多裝置。 實踐證明,注重實驗的創新與探索,給學生留出思維空間,增加學生獨立設計,獨立操作實驗的機會,是提高學生素質,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創新能力的有效途徑之一。
三、學生自主設計,培養思維的創造性。
傳統的實驗教學中,實驗的設計權力在于教師,學生只是被動地接受教師的實驗方案,導致一些知識點在課堂教學中教師分析地頭頭是道,實驗做得規范準確,現象明顯,但學生做起題來仍然無從下手。實施創新教育后,將設計實驗方案的權力交給學生教育教學論文,事實證明,這種權力的轉移不僅有利于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其教學效果也是傳統教學方法無法比擬的。例如,在二氧化碳與氫氧化鈉反應的教學中,我提出如下問題:試推測二氧化碳與氫氧化鈉溶液反應的產物。學生通過對比二氧化碳與石灰水中的氫氧化鈣反應生成碳酸鈣沉淀和水的實驗事實,很容易想到應該生成碳酸鈉和水。實驗過程中發現,該反應沒有明顯現象,怎樣設計實驗證明二者發生反應了呢?有的學生向反應后的溶液中滴加稀鹽酸,觀察生成的氣體能否使澄清的石灰水變渾濁;有的學生將一支充滿二氧化碳的試管倒立在盛水的燒杯中,然后向燒杯中加入幾塊氫氧化鈉固體,攪拌(保持試管口不離開水面),觀察試管內液面的上升;等等。這些實驗的設計,體現了學生靈活、創造性地運用所學知識和技能的能力,培養了他們解決化學實驗問題的能力和創新能力,牢固掌握了二氧化碳與氫氧化鈉的反應。 四、做好家庭小實驗,強化創新能力培養。 家庭小實驗能給學生創設開放的問題情境,增強培養學生獨立思考、學會學習、探究問題的良好習慣 從設計實驗程序到完善實驗細節教育教學論文,教師要激發學生主動學習的愛好,調動學生注重聯系他們的學習和生活實際,密切關注課程知識與現實生活的聯系,這樣就利于指導學生觀察操作,收集資料,主動探究,同時還要合理改善學生的學習方式,拓寬學生的學習空間,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
總之,化學實驗教學是培養和發展學生的創新思維、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的有效途徑?;瘜W教學中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是時代的要求,化學教師有義不容辭的責任。
一、實驗的基本作法
調查研究表明:農村自然教學的不利因素主要是教學儀器設備少。但農村學校也有許多有利的教學條件:得天獨厚的自然環境和資源為自然教學提供了豐富的、活生生的教學材料;為開展自然教學提供了觀察、考察、飼養、栽培等實踐活動的場所;自然課中50%以上的內容都是農村學生所熟悉的事物和現象,學生對農村的自然事物有著豐富的感性認識等等。所以,我們特別注意引導實驗教師充分利用這些有利條件。
(一)因地制宜,選擇適應教學需要的替代材料。
自然課中的觀察、實驗材料雖有一定的普遍性,但不可能覆蓋所有地區和學校,對于那些當地缺乏的材料怎么辦?我們采取的辦法是:對教材中與自然條件結合較緊的課文進行系列梳理,列出不易得到的教學材料,選擇可以達到的教學目的要求、當地易得的材料替代和補充(如用紅薯藤替代天竺葵學習“扦插”,用菜青蟲替代蠶學習“養蠶”等),并列成“教學材料結構表”印發給當地鄉、村小學自然教師使用,以便教師課前準備和要求學生自帶材料,從而使所有學生都能親自參加觀察、實驗活動,直接感知各種自然事物。實踐證明:這些作法是可行的,效果是好的。廣大農村自然教師反映:“教學材料結構表”實用性強,易操作,便于兼職教師課前作準備,同時也改變了因缺乏教學材料,只能靠老師演示實驗、學生看的狀況,有效地激發了學生學習自然的興趣,增加了學生了解家鄉自然事物特點的機會,培養了學生學科學、用科學的能力。
(二)利用農村土地較多的條件,師生動手建設、管理生物園。其作用是:
1.生物園能為教學提供觀察實驗的材料。教師指導學生在生物園按教學需要分類、分期栽培植物,飼養小動物,為課堂教學提供豐富的、活生生的教學材料,解決了學生因缺乏實驗材料無法親自觀察、實驗的矛盾。
2.生物園是學生進行栽培、飼養等學習活動的基地。自然教學大綱要求盡可能創造條件,聯系實際,讓學生直接參與栽培、飼養等實踐活動,學習自然知識,這一問題一直未能很好解決。有了生物園地,教師就可以充分利用這一有利條件,引導學生在生物園地中直接參與栽培、飼養等實踐活動,如嫁接、扦插、喂養小兔等,從而能更好地在實踐中學知識,學技能。
3.生物園的建設能緊密結合當地生產實際,為當地發展經濟服務。在生物園的建設中,教師有意識地指導學生結合當地農業生產發展的需要,進行培植花木幼苗、果樹、藥材等經濟作物的實驗。例如,荊門市馬河鎮鐵坪小學的實驗教師指導學生在生物園扦插葡萄、石榴兩萬多株,種植香菇45蓬;新州縣舊街小學的實驗教師指導學生在生物園種植半枝蓮、舌干等藥材,還進行芽接板栗的實驗;利川市黃泥坡小學的實驗教師指導學生對珍貴樹種“珙桐”、“水杉”進行繁育實驗,他們還學習扦插大黃楊樹苗,成活率達85%……學生在親自參與栽培植物的實驗活動中,學習興趣得到了提高,增強了科學種田、科學飼養的意識,學習了一些實用技術,直接或間接地為參加當地經濟建設奠定了初步基礎。
總之,生物園不只是教學的基地,其功能和作用是多方面的。
(三)充分利用自然環境,開展環境考察和課外自然研究活動。
農村有得天獨厚的自然環境,為帶領學生走出教室到大自然中去進行考察活動提供了良好的場所。實驗教師注意充分利用這一有利條件,帶領學生到大自然這個“大課堂”去上課,自然課中凡是適合在當地自然環境中教學的內容,如水域的污染和保護、植物與環境、能源礦產、巖石、土壤等等,盡可能讓學生進行實地考察,直接與大自然接觸,并注意把愛科學的思想教育和改變當地自然面貌結合起來,把自然課的教學和課外自然研究活動結合起來,從而使自然課取得了綜合的教學效益。
(四)結合當地農村經濟發展的需要,增補一些有利于學生了解、可以利用家鄉自然條件科學致富的教學內容。包括以下幾個方面:
1.認識家鄉的自然資源──如家鄉的地形和作物、家鄉的地熱資源、家鄉的水域、家鄉的藥材、家鄉的茶等。
2.家鄉人民對自然界的利用和改造,如柑橘的保藏。
3.科學致富的內容──如池溏的綜合利用、兔的飼養、種甘蔗、種、生物防治等。
在學習這些內容時,教師把學生帶到田地邊、池塘旁、飼養場和農村專業戶中,讓學生邊考察、實踐、邊學知識,使學生對家鄉了解更全面,感情更深厚,并增強了動手能力和科學致富的意識。
二、實驗的成效
我省在農村自然教學方面,經過了幾年的研究與實驗,已初見成效。主要表現在:
(一)提高了教師素質。
教改實驗是提高教師教學水平、研究能力最好的培訓班。在參與教改實驗的過程中,需要教師鉆研教育理論,了解教改信息,不斷提高自身的素質。據不完全統計:參與實驗的260多名教師90%學習了《兒童心理學》、《探究──研討教學法》、《小學自然教學法》、《教學論》等專著,廣泛搜集了有關教改的資料,特別是農村教育、教學改革的資料。至1993年11月,實驗教師在市以上公開發行的刊物發表教學論文或經驗總結57篇,其中在《課程·教材·教法》、《湖北教育》、《小學自然教學》等省內外刊物上發表13篇,有2篇論文參加了全國小學自然教學研究會農村小學自然教學論文評比,分別獲一、二等獎。85%的實驗教師承擔過省、市、縣(區)的公開課、觀摩課任務,共100多人次,其中3人獲省優秀課獎,60多人獲地、市(縣)優秀課獎。通過實驗,除培養了一批學科帶頭人外,還促進了當地農村自然教研活動的開展,發現和培養了一批青年教師。據不完全統計:實驗前,骨干教師僅占本地任課自然教師的12%左右,到1993年已上升到27%,其中青年骨干自然教師,由占骨干自然教師的15%上升到65%。這樣,就充實了骨干教師隊伍,較好地解決了困撓學校的自然教師“斷層”問題。還有一些教師因在實驗中樂于奉獻,成績突出,受到當地教育行政部門的表彰,僅宜昌市就有4名教師的事跡被湖北教育雜志和小學自然教學雜志刊登。
(二)提高了自然教學質量。
隨著實驗的深入,這些地方自然課的實驗教學、實驗園地的建設與利用、課外實踐活動等都有了明顯的提高,從而增加了學生接觸社會的機會和對家鄉的資源、環境、經濟的了解,增強了學生學習自然、研究自然的興趣,提高了學生觀察和動手能力,還有效地激發了學生熱愛農村、熱愛勞動、立志建設家鄉的思想感情。這些地方的“四小”活動(小論文、小制作、小發明、小實驗)空前活躍,一些學生撰寫的小論文在報刊上發表,自制學具被教學儀器部門推廣。僅宜昌市和荊門市的小學生就撰寫考察報告、觀察日記和小論文800多篇,自制學具、標本幾千件,40多篇調查報告和觀察日記在省、市(縣)一級刊物上發表。
(三)學生能運用所學的知識,為當地經濟建設服務。
實驗點的教師注意引導學生把在種植、飼養等實踐活動中學到的科學知識,掌握的先進技術介紹給農民,幫助農民拓寬經濟發展的路子,使庭院經濟和農業生產取得良好的效益。例如:荊門市馬河鎮鐵坪村小學地處山區,臨近的8個村都有煤窯,農民的經濟收入較高,生活富裕。鐵坪村卻一個煤窯也沒有,村里雖然也挖了幾口礦井,但都沒有找到煤。1993年元月,實驗教師在教學《能源礦產》一課時,把學生帶到馬河煤礦井下參觀,學生對煤的形成、煤的地質環境以及開采方法有了一定的了解。回校后,他們制定了考察鐵坪村兩座山的計劃。通過三次課外考察活動,同學們發現小林灣這個地方的巖石層分布很有規律,巖石的顆粒粗糙、均勻、表面松散,一些巖石黃中帶黑,夾有閃光的黑色物質,此外,還發現了大量物化石,上面有植物葉的痕跡。學生根據這些發現,聯系自然課本中關于煤的形成的知識,推想小林灣可能有煤。為了進一步證實推想,學生們把采集的黑石頭和黑土帶到學校,做成煤塊放在爐子里燒,發現重量減少了35%,進一步證實了這些黑色土石里含有煤。同學們把這次考察的情況寫成《小林灣礦產資源考察報告》交給了村委,引起了高度重視。1993年3月,村里請湖北省勘測院在這個地方進行勘探,證實這里確有豐富的煤。
這個學校的實驗教師還把學生帶到青峰寨上《植物與環境》這一課,通過實地考察,同學們發現流傳中的山青水秀、樹木參天的青峰寨,如今已名不符實,水土流失非常嚴重。這主要是當地農民亂砍濫伐樹木造成的。同學們把考察的情況和建議寫成考察報告,交給村委。村委及時采取補救措施,1993年修攔沙壩七座,并在山邊種植了根系發達的樹木,有效地防止了水土進一步流失。同學們還把這些情況向農民宣傳,增強農民保護環境意識。
鐘祥市張灣小學的實驗教師帶領學生到附近的林場,聘請技術員講解植物怎樣過冬的知識,并結合實際在生物園進行柑橘過冬的實驗,取得了較好的效果。之后,學生及時把保護柑橘過冬的方法介紹給家長,幫助家長和鄰近農民用科學的辦法保護柑橘過冬。1992年冬季,鄰近村因沒有采取措施保護柑橘,柑橘樹凍死了80%,而這個村僅凍死了17%。農民們說:“娃娃們幫了我們?!?/p>
新州縣舊街小學實驗教師帶學生到生物園進行種植藥材的實驗取得成功,學生掌握了種植、管理半枝蓮、舌干、白錢草三種中藥材的方法。實驗班51名學生有45名和家長一起在自家田地種植這三種藥材,都獲得成功,取得了投資少、見效快的經濟效益。如今,這個村家家戶戶都種植了舌干、半枝蓮、白錢草、藥用等藥材。
枝江縣東林小學的實驗教師在生物園和學生一道進行芽接板栗,扦插葡萄、大黃楊,嫁接梨樹苗的實驗,都獲成功,直接經濟收入一千余元。他們及時把這些技術介紹給農民,受到農民的歡迎。
在學習有關動物知識的課文時,一些實驗點的教師還聘請當地獸醫和飼養員給學生講解家禽、家畜常見病的防治方法。學生通過實踐,也能在家給家禽、家畜看病了。特別是春秋兩季雞、豬瘟發病季節,學生還主動到農民家協助農民為豬、雞治病,宣傳預防的方法,減少了經濟損失,受到了農民的贊揚。
一些實驗點的師生,還把在實驗中總結的利用當地條件科學種植、科學飼養的經驗,以及從報刊雜志上搜集的科技興農信息,編成“信息小報”,印發給農民,為農民拓寬了經濟發展的路子,增強了農民科技興農的意識。僅荊門市馬河鎮鐵坪村小學的同學,1993年就自辦“信息小報”8期,提供科學種植、飼養的經驗和信息100多則。
以上事例說明,盡管自然是小學教學中一門“小學科”,但只要我們認真從農村的需要出發,研究和改進教學,也是能為當地社會主義經濟建設服務的。
三、幾點體會
幾年的農村自然教學研究與實驗,有以下幾點體會:
(一)觀念的轉變只有在教改實踐中方能實現。
論文關鍵詞:充分利用實驗操作提高科學課堂效率
小學科學是義務教育階段一門培養學生科學素質的主要課程。學好科學課程將有利于促進學生全面、持續發展。小學科學的主要學習方式是觀察和實驗,通過學生的親自探究獲取知識、培養興趣和科學態度。因此學生實驗操作的規范直接影響著科學探究的效率,影響著學生科學素養的培養。
那如何幫助學生做到實驗操作規范,真正提高課堂探究的效率呢?結合教學中的反思來談談自已的幾點想法。
一、充分的實驗前準備保障實驗操作的規范
1.教師自身要充分準備
首先,教師要加強學習,提高自身素質??茖W是一門專業性很強的學科,對教師的業務要求更高??茖W實驗儀器的使用,需要教師認真地查閱相關的資料,掌握科學常見儀器的正確使用方法,自已會規范地加以使用。
其次,教師要深入教材,吃透教材,了解教材的編寫意圖。書中的每一次實驗,教師都要通過備教材,了解其目的,明白這個實驗要達到的目的,同時對于這個實驗操作時要注意的地方了如指掌,做到心中有數。例如,五年級上冊的彈力一課中,在同樣的橡皮筋上各掛上1個、2個、4個鉤碼,橡皮筋的長度不同。這個實驗的目的就是為了引出彈力的概念。
最后,教師要做好每一次“下水實驗”。任何事情只有經歷了,才能知道其中存在的問題,也才能據此尋求解決的辦法。教師親身經歷了實驗的過程,就容易把握學生在課堂會生成怎樣的問題,就可以在事先控制導致問題產生的因素,從而有效控制某些與課堂無關的問題的產生。有些問題,即使無法避免,也可以事先想好應對的方法小學教學論文,不至于面對問題措手不及。另外,教師自己做過了,才能很好的使用好器材,對器材的出示,使用規范的講解就能到位核心期刊。如五下《擺的研究》一課,教師自已動手做過擺,就會發現許多問題,如擺在擺動時會打轉,會碰到鐵架臺等等,只有在反復實驗后,才能想出一些方法加以改進,這樣在指導學生操作時就可以盡量避免這些問題出現。
2.實驗材料要充足準備
俗話說:“巧婦難為無米之炊”,小學科學課堂教學要讓學生經歷實驗探究活動,充足的實驗材料是自主操作實驗的有力保障。
材料引起學習,材料引起活動。學習材料是學生解決科學問題,獲得科學知識、提高探究能力的基本載體,是學生感受科學與生活的聯系,體驗科學價值的重要資源。而材料很多,這就需要教師根據課的教學目標、學生的特點,精心設計,精心選擇,為學生的探究活動提供典型的活動材料。比如《油菜花開了》一課,教師要為學生準備完整的油菜花,保證學生在解剖的時候,不會出現油菜花的各部分不完整的情況。為了能讓每個學生都有動手操作的機會,在分組時要安排兩人一組,每組解剖兩朵油菜花,提供給學生兩人一個鑷子,每人一朵油菜花、一份記錄單。
又如在教《簡單電路》一課時,教師提供給學生的小燈泡、燈座,電池、電池盒要配套,新的工具箱里的電池盒與舊的實驗盒里的電池盒它們的連接點連接方法不同,教師提供給每一組的材料要相同,這樣便于教師指導學生組裝。
對于提供給學生的材料,教師試先都要進行調試,保證材料的完好性、可用性。如《摩擦起電》一課前,教師首先要檢查一下玻璃棒、絲綢、橡膠棒以及毛皮是否干燥。若不干燥就要在燈泡或其它熱源附近烤一烤。否則,潮濕的玻璃棒與絲綢,橡膠棒與毛皮摩擦時不會起電,或起電很微弱不能吸引紙屑。這樣不僅耽誤時間,而且會引起學生對科學知識的懷疑或對科學知識理解的偏差,以至影響了教學效率。
二、有效指導實驗過程保證實驗操作的規范
1.指導學生規范實驗操作
(1)學生認識儀器,知道使用方法。
有很多科學實驗都要借助儀器進行,因此儀器的使用情況直接影響著實驗的成敗,影響著探究的效率。
很多儀器的使用有著嚴格的操作方法及要求。例如溫度計的使用與讀數有很多要求,如液泡不能碰到杯底和杯壁,不能將溫度計拿出水面再讀數,讀數時視線要與液面相平等;點燃酒精燈要用側面由下而上點燃,點燃后火柴不能隨手扔在地上,要放在不銹鋼實驗盤中,熄滅時要用燈帽蓋滅;電路的連接應先接線路后接電源,拆卸時先斷電源,后拆線路,等等。這些都需要教師在實驗前教給學生,并讓學生反復練習,逐漸掌握這些技能。
因此,每一次實驗如果要使用一些儀器,教師都要進行復習與強調,而對于第一次出現的儀器小學教學論文,就要告訴學生這種儀器的名稱,并在黑板上進行板書,引起學生的注意,同時告訴學生這種儀器的使用及注意事項。
(2)教師規范演示,不做反面示范。
很多科學實驗要求學生自主操作,進行探究。但有一些實驗操作要用到一些科學儀器,必須通過教師的演示,讓學生明白這些儀器的操作方法,才可以讓學生在實驗中進行有效探究。這里,教師的一舉一動都會成為學生獨立操作的依據和榜樣,對學生的實驗技能起著示范作用。教師操作應按規定進行,在使用儀器、連接和裝配儀器及演示現象時動作要準確、有序,而且語言也要科學規范,不能口語化。特別要注意的是在演示實驗時教師切不可故意做出錯誤的動作,然后再告誡學生:“這樣的操作是不正確的,不能這樣操作!”這樣反而會給學生造成不必要的干擾。
如《研究斜面的作用》,在制訂實驗方案后,先讓學生說說實驗過程中的注意事項。然后教師要對彈簧秤的使用進行復習,在講到用彈簧秤沿斜面測出物體的拉力時,教師就要在講臺的小方凳上進行演示,加強學生的感性認識。很多教師可能會采用讓學生演示,其他學生進行指正的方法,但我認為如果教師正確演示后,再讓學生上來演示,這樣更加可以加深學生對實驗操作要求的印象,提高學生的操作正確率。有時學生錯誤的演示反而會讓部分學生操作不規范。
(3)教師巡視實驗,確保有效進行。
學生小組實驗并不意味著我們采取了“放羊式”的教學模式,這時教師的主要任務是巡視指導,及時解決實驗中出現的各種問題甚至特發事件,以免造成課堂的混亂。
例如在上六年級用顯微鏡觀察玻片標本時,學生在使用顯微鏡時會遇到很多問題,教師就要巡視,不斷地幫助學生,指出看不到標本中微小物體的原因,盡量讓每個學生都會正確地使用顯微鏡,都能看到他們感興趣的微小世界。
又如,“用碘酒檢測食物中的淀粉”這一實驗時,教師要關注學生在實驗時滴管的正確使用,如果使用不當,就會影響后面幾次的實驗效果。
2.指導學生規范實驗記錄
實驗操作過程的記錄是對探究活動成果的積累,記錄的過程,又能強化學生對實驗目的的認識。記錄要及時規范,才能保證數據的真實性,因此,教師要指導學生在科學實驗過程中及時有效地記錄,養成及時記錄的習慣核心期刊。當然,相對動手活動來說,記錄顯得有點枯燥,有些發現,學生心里明白,卻找不到合適的語句來表達,教師要盡量使記錄變得簡易。
三、四年級的學生平時我們可以教學生用一些符號、圖畫、簡單的詞語進行記錄。如觀察水葫蘆,就可以讓學生把他們看到的水葫蘆畫下來,非常形象。除了圖畫或文字記錄外,還可以將圖畫和文字結合起來記錄,因為有些特征是沒辦法用圖畫表達出來的,如氣味、味道等。五、六年級的學生,教師就要要求學生完整地填寫實驗記錄單。特別是一些實驗獲得的數據,一定要如實地填寫。如斜面的作用小學教學論文,就要學生把直接提升物體的力和沿斜面提升物體的力記錄下來,這樣便于學生進行分析得出結論。
在匯報交流后,教師要讓學生對部分記錄不規范的記錄進行修改。學生對實驗中觀察到的現象進行記錄,訓練了學生的科學思維和分析客觀事物的能力。這樣學生在實驗中的觀察更仔細更深入,實驗中觀察能力也就不知不覺的得到了鍛煉和提高。
3.指導學生規范材料整理
實驗完畢后,材料的整理也是一種學問。材料整理的規范有序,可以加強學生對材料的認識,可以提高材料的使用效率,同時可以減輕教師的工作量。
學生在整理材料前,教師要教給學生整理時的注意事項,幫助學生在整理材料時,重新認識整理的材料,比如酒精燈、燒杯、量筒等這些是玻璃儀器,要輕拿輕放。石棉網加熱后不能用手碰,必須用夾子夾取放到指定的地方。
整理材料,不是一個人的事。學生在整理材料時,組長要進行分工,誰整理桌面,誰放回材料等等。教師要對分工明確,合作較好的實驗小組進行表揚,激勵學生規范地整理材料,提高課堂探究效率。特別是有些課型,一節課的實驗有很多,如果小組整理材料不規范,就會造成課堂效率低下,后面幾個實驗無法完成的后果。
總之,只要教師在課前進行充分準備,在課堂上有效指導學生實驗,規范實驗教學,就有助于學生知識的掌握和能力的培養,有助于學生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的培養,更有助于課堂探究效率的真正提高。
(一)研究結果
如圖1、2所示:接受調查的對象分為兩年級,其中,高二149人,高三23人??側藬?72人,42分以下有5人;45-56分有18人;57-62分有86人;62分以上有63人。如下圖所示:月收入2000以下、2000-4000、4000-6000、6000以上的人數分別有17人、35人、64人、56人;所占總人數百分比分別為10%、20%、37%、33%。
(二)因素分析
KMOandBartlett''''sTest采用KMO樣本測度及巴特萊特球形檢驗法,對變量之問的相關性進行檢驗。KMO>0.9時為非常優秀;0.8<KMO≤0.9時為優秀;0.8<KMO≤0.7時為一般;0.7<KMO≤0.6時為差;0.5<KMO≤0.6為很差;KMO≤0.5時不能做。本次調查問卷KMO值為0.806為優秀。KMO值較高,說明該數據適宜作因子分析。巴特萊特球形檢驗統計值的顯著性概率是0.000,小于l%。說明數據具有相關性,是適宜作因子分析的。
(三)家庭月收入的差異性
檢驗研究結果表明,“學生對化學實驗的主觀想法”只有這個因子與中考化學成績差異顯著。Sig值是0.049。其中隨著家庭收入的增高,學生對“化學實驗的主觀想法”也越來越強。
二、針對高中生化學實驗教學有關方面的應對措施
(一)改變傳統教學觀念,注重對學生科學素養的培養
所謂應試教育就是以考試為手段,以升學為目的,以分數高低論優劣的片面的教育模式,著眼于智育發展,忽視了德育美育等方面的提高,限制了學生潛能的發揮和全面素質的提高。應試教育對教學質量與效果產生了嚴重的負面影響,必須改變這種教育思想,才能讓學生更好、更全面地發展。
(二)嘗試多樣化實驗室管理,提高實驗室的開放率
可以將學校化學實驗室在學生的課余時間開放,這樣可以減小課時緊張、實驗室數量有限,給實驗教學帶來的壓力。在實驗室管理方面,可以采取學生輪流值日的措施,這樣可以加強學生對實驗儀器和藥品的保管意識。使他們熱愛實驗室、熱愛實驗。
(三)注重加強化學實驗教學內容的選擇,激發學生對化學學習的興趣
實驗項目類型按照要求不同可以分為3個層次:一是基礎性試驗或驗證性實驗;二是綜合實驗;三是設計研究性實驗。教師在進行高中化學實驗教學時,對高中化學實驗進行合理分配,對于基礎性實驗或驗證性實驗,應盡量讓全體學生都能親自動手,不僅鍛煉他們動手能力還能使他們掌握化學實驗的基本操作,熟練化學實驗儀器的使用。
三、總結
“做是學的中心,也是教的中心。”生物學家測定人體的每一塊肌肉在大腦皮層中都有著相對應的神經中樞,其中手指運動中樞在大腦皮層中所占的區域最廣泛。手的動作,特別是手指的動作,越復雜、越精巧、越熟練,就越能在大腦皮層上建立更多的神經聯系,從而使人的大腦更發達。在初中階段,對學生雙手手指靈活度的訓練基本上靠做精細的實驗來完成,做實驗就是把動腦和動手高度結合的過程,經常做實驗的學生,他的邏輯思維能力遠遠超過不動手做實驗的學生。為此,全體教師一定要重視實驗在教學工作中的作用,提高認識,充分利用教學資源,把實驗教學工作做得更好。
二、實驗員專業化、管理規范化
實驗室教師必須具有良好的職業道德修養,有廣泛的實驗專業知識,具有科學的實驗室管理知識,要會管理、會準備實驗、會協助任課教師輔導實驗、會維修保養儀器設備、會自制教具。《甘肅省教育廳關于加強中小學教育裝備工作的意見》中指出要進一步加強教育裝備隊伍的建設:實驗室管理人員必須是專職的,高級中學不少于3人,初級中學不少于1人,小學可有兼職人員,保證實驗室管理人員的專業性。實驗室管理人員必須要定期地、有計劃地、有目的地進行培訓,保證實驗室管理人員的整體素質水平。學校在評職稱等方面要把實驗室管理人員同任課教師同等對待,以保證實驗管理人員隊伍的穩定性。實驗室教師首先應該了解四個行業標準(《小學數學、科學教學儀器配備標準》《中小學理科實驗室裝備規范》《教學儀器管理制度》《初中實驗室儀器操作規范》);其次還應該會進行實驗室管理,主要包括實驗室各項管理制度的建立、儀器的科學存放、儀器的保養維修及安全防范措施、儀器賬目的管理及使用、實驗室的整體環境及管理、實驗室工作的職責分工及管理。實驗室教師只有熟悉各種制度,才能做到儀器存放科學、規范、安全、美觀、方便;賬目清楚,儀器性能熟悉,才能更好地為實驗教學服務。
三、實驗室工作與實驗教學相結合
1.充分利用現有實驗室資源教材的多元化導致了同一實驗的多樣化,也就導致了實驗用具的不同化。例如,在有的教材中,凸透鏡成像實驗是使用光具盤來做的,而我們學校只有光具座,那么用光具座來代替光具盤做透鏡實驗就是不二的選擇。又如,教師在展示什么是凸透鏡時,我們利用的是從報廢的投影儀上拆下的鏡頭。在資源不足的情況下,充分利用現有實驗室資源是新課程所提倡的。
2.多摸索實驗技巧
許多實驗方法不僅提供給我們化解疑難實驗所需的知識和技術竅門,更重要的是還可以給我們智慧的啟迪和激勵,使對實驗敏感、勤于思考的人獲得創造性地解決問題的能力。例如,在“壓縮氣體做功能使物體內能增加”的實驗中,利用空氣壓縮引火儀壓縮氣體體積做功來點燃棉花。這個實驗一般很難做成功。經過多次實驗,我們發現實驗成功的關鍵是:用力下壓時要快、脫脂棉不能放的太多、最好用撕毛的擦鏡紙代替脫脂棉。又如,“固體分子引力”實驗中,演示分子引力一般采用的是將兩個鉛圓柱體塊壓緊在一起后不易拉開的方法。這樣一來,對實驗的要求就高了。具體做法是:首先,要將兩鉛塊接觸面的氧化層用刀刮去,要注意向同一方向用力并盡量將接觸面刮平,對兩鉛塊施壓時不要采用兩個接觸面對壓的方法,而是要將兩鉛塊慢慢相對用力推壓,逐漸增大兩鉛塊的接觸面。這樣壓好以后,一般可以承受10N的拉力,而且拉開鉛塊后,從其面上的印痕可以看出,兩鉛塊壓緊時的接觸面積一般都很小,因此足以說明是分子間的引力在起主要作用。
3.轉變實驗方式
(1)變演示實驗為分組實驗。在課堂教學中,學生是主體,教師只是起了引導學生自主學習的主導作用,因此只要實驗室條件允許,我們就盡可能把實驗器材多準備幾套,把演示實驗變為分組實驗,使每一個學生都能參與到實驗中來。
(2)變驗證實驗為探究實驗。在物理教材中有很大一部分實驗是驗證性的,對于已經知道結果的實驗,學生普遍沒有太大興趣,而且也存在記憶不深刻的弊病。如果把教材中的驗證實驗放在結論前做,變驗證為探究,那么就能很好地調動學生學習興趣。
(3)變課內實驗為課外實驗。由于上課時間有限,一些與常見的物理現象有關的實驗和復雜的實驗就沒時間做,多數情況下就由做實驗改為教師講實驗了。針對這一現象,我們采取的方法是面向全體學生開放實驗室,學生可以利用課余時間到實驗室,把課內沒時間做的實驗放到課外時間完成。
4.改進實驗
(1)化小為大,變微觀為宏觀。例如,我們可以利用激光筆來演示厚木板的微小形變。把激光筆固定在木板上,當木板發生微小形變時,激光投在墻上的光斑就會發生明顯移動。又如,在“光沿直線傳播”實驗中,光在空氣和水中的傳播路徑一般無法觀察到,為了顯示出光在空氣和水中的傳播路徑,我們采用激光筆作為光源,讓激光通過充滿煙霧的玻璃瓶或滴有牛奶的純凈水,這時就會看到一束筆直的光線通過空氣或水中。當然我們也可利用幻燈機或投影儀把實驗現象進行放大。
(2)化夷為險,變靜態為動態。在保證安全的前提下,把平淡無奇的實驗改為驚險刺激的游戲,或把靜態的實驗變為動態實驗,加深學生印象。探究“平面鏡成像規律”時,可讓一小球慢慢滾向鏡面,這時,可看到小球和球的虛像分別由透明玻璃的前方和后方以相同的速度接近鏡面,并同時到達。
(3)化凡為奇,使無趣變有趣。我們要改進實驗設計,在實驗原理不變的前提下,用有趣味的實驗代替無趣的、常見的實驗,以引起學生興趣。比如,講“水是熱的不良導體”時,可演示“煮不死的魚”(試管傾斜放置,試管底部有魚,用酒精燈加熱試管上端)。在探究“摩擦起電”現象中,可用會跳舞的乒乓球引入新課,具體操作是;把乒乓球放在一個平面上靜止不動,用皮毛摩擦塑料殼鋼筆桿,然后讓它靠近乒乓球,移動鋼筆桿,乒乓球也會跟著動,就像乒乓球伴著鋼筆桿的指揮在跳舞。
5.自制教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