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4-20 18:04:26
序論:在您撰寫大學語文論文時,參考他人的優秀作品可以開闊視野,小編為您整理的7篇范文,希望這些建議能夠激發您的創作熱情,引導您走向新的創作高度。
教師的工作以德為先。一個在品德上被學生輕視的教師是極其缺乏說服力的。中華民族在幾千年的教育實踐中,形成了優良的師德,許多師范學校都以“學高為師、身正為范”為校訓。俄國教育家烏申斯基也說:“教師的人格,就是教育工作中的一切”“只有從教師的人格的活的源泉中才能涌現出教育的力量。”可見,教師的人格力量是任何教育手段都不能代替的一種純正的教育力量。教師的品德、人格魅力是教師人文關懷的核心源泉,影響著學生道德品質的形成。師德不僅體現在對教師職業道德的一般要求上,還體現在教師與學生交往最密切的教學活動上。教師在傳授知識的同時,也在以其個人魅力和道德情操無形地激勵和引導著學生。這一點,對于教授人文課程的大學語文教師而言尤其重要。一個具有人文情懷的大學語文教師,應該樹立以學生發展為本為學生服務的基本觀念。同時,應該具備專業精神,即以敬業為支撐的對教師工作持久、旺盛的熱情,對所教授的科目真誠的熱愛和對學生的滿腔熱忱,在教學活動中,有自我實現的體驗和快樂。這些都將潛移默化地影響學生。只有具備這種素質的大學語文教師,才能塑造以人文關懷為核心的新型師生關系。這種關懷的基礎是尊重,而不是居高臨下、盛氣凌人的施舍。具備這種素質的教師才能充分認識到學生作為生命個體的完整性和不可替代性,與學生進行真誠平等的對話,重視并確保學生的主體地位,建立民主、和諧的師生關系。當然,要達到這樣的狀態,教師必須要善于創造和諧民主的課堂氛圍,讓學生自由表達自己的思想,使個體潛能得以充分發揮。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要努力創設各種條件,啟發學生的思維,幫助學生學會從不同角度看待、分析問題,鼓勵學生不囿于固有的評判模式,敢于發表自己的觀點。這種課堂氛圍中的師生關系是巨大的教育資源和教育力量,對學生人格培養和人文情懷塑造具有難以估量的巨大影響。同時,在課堂教學中,教師要主動構建充滿情感交流的課堂環境。實踐表明,學生在上課的時候,帶有一定的情緒化、感情化色彩,對喜歡的教師、喜歡學的課程,能夠更投入地聽講。大學語文教師在課堂教學與管理中,一方面要以嚴謹的教學態度感染學生,同時也要注意從學生的角度理解他們的思想,充分表達出一種對學生無條件的關心、保護和同理心。在高校中,具備這種人文關懷精神的教師是非常受學生追捧的,他們良好的道德風范在學生中口口相傳。他們在很大程度上就已經取得了學生的情感信任,這種信任會幫助師生之間建立彼此深為信賴的人際關系,使情感教育巨大的能動力量得以充分發揮。
二、結合課程,多角度、全方位貫徹人文關懷
首先,課堂上,結合大學語文課程特質,使用多媒體等現代化教學手段增強課程感染力。多媒體信息容量大,可以通過文字、聲音、圖形、靜止的畫面以及活動影像傳達信息,以其豐富性和表現力吸引學生的注意力,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大學語文課程承擔著傳播五千年燦爛文化的任務,教學內容極其豐富。在大學語文課堂上積極使用多媒體,以優美的畫面、動聽的音樂、逼真的生活場景等生動地再現文本的意境之美、音韻之美和精神之美,幫助培養學生的審美能力和人文情懷,為課堂教學進一步容納人文內涵提供助力。比如,講《論語》時,可以用水墨畫展示孔子形象,用篆刻等各種字體展示文章內容,用孔廟、孔府的圖片和視頻等激起學生內心對傳統文化的認同。在此基礎上,教師再做講解,效果會好得多。講《春江花月夜》時,可以通過播放月夜春江的視頻,讓學生感受到清明澄徹的天地宇宙,由此同詩人遐思冥想,與詩人一道探索人生的哲理與宇宙的奧秘,理解詩人“哀而不傷”的人生情懷,再現當初盛唐詩壇的燦爛光華,促成學生與文本心靈交流,進一步理解詩之旨趣,使大學語文成為塑造和培養人文的關懷課程。其次,充分利用課間和課后的時間。課堂并不僅僅局限在上課時間的教室內。課間、課后時間都是課堂的延伸。在課間休息時,教師應該走下講臺,多與學生聊天,感知他們的喜怒哀樂,以同理心聽取他們的疾苦,對意志消沉的學生多鼓勵多贊揚,將一些問題消滅在萌芽狀態。同時上課結束并不意味著教師責任的終結,課后也同樣是課堂的延伸。課堂上教師發現有問題的學生,或者主動與教師溝通的學生,教師都應該在課后與他們保持聯系,可以請學生到自己的家做客、談心等等,幫助他們理清在成長過程中的一些困惑。同時教師可以利用各種新媒體平臺與學生線上交流,及時對學生的困惑加以指導。這些雖然并不一定是教師必然的本分,但是如果教師能認真去做,學生會受益匪淺。第三,適當組織學生參加與大學語文課程相關的社會實踐。如,組織讀書會、圖書漂流、國學講座等積極向上的各種校園文化活動。這些校園文化活動不僅豐富和活躍了大學生的業余生活,更能夠滿足大學生歸屬和交往的需要,是塑造大學生健康人格的重要載體。第四,指導學生鍛煉交往能力,發展良好的人際關系。人格的發展與塑造過程是個體實現社會化的過程,是個體與他人、集體以及社會相互作用的過程。健全的人格只有在與人交往中才能體現出來。教師要指導大學生擴大良往面,發展良好的人際關系。在交往中把自己融入社會,從而對自己的人格成長偏誤做出有針對性的調整。這方面,“中國紅十字會心靈陽光工程”有一套非常好的教材:《YTL青少年生活教育課程系列叢書》,一共有以下幾本:《自我形象——他人眼中我為誰?》《應對沖突——如何解決沖突》《男孩女孩——為什么真愛需要等待?》《學會生活學會愛》《人際交往——友誼,我與他人的關系》《預備婚姻——是愛,還是別的什么》。
三、學習心理學知識,并身體力行地幫助學生
1、重視優秀作品的熏陶
激發學生的寫作興趣美好的作品人人都喜歡,因此在我們進行大學語文寫作教學的時候,可以通過優秀作品的比對激發學生不服輸的精神,從而提高大學生的語文寫作興趣?!芭d趣”是最好的老師,新課程標準要求我們在進行教學的過程中首先便是應該激發學生的興趣,提高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因此我們在進行大學語文寫作教學的課堂上,可以在上課之初讓學生有感情的朗讀比較優秀的作品,可以是名家習作,也可以是學生自己的優秀作品,并且組織學生對此進行講評。這樣一方面可以提高學生的參與感,從而提升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另一方面,通過學生的點評以及教師對學生的點評做出的總結等,可以讓學生深切的感受到優秀作品的優秀之處,也可以讓學生在教師的點評中認識到寫作的精髓,并且通過上課發言還可以提高學生的自信心,從而不斷地提高學生的學習積極性。當然,為了取得持久的效果,達到熏陶的目的,教師還可以將課堂朗誦過或者點評過得優秀范文進行裝訂成冊,發給學生讓學生隨時進行學習。總之,重視優秀作品的熏陶,激發學生的寫作興趣,有助于提高大學生語文寫作教學效率,促進大學生語文寫作水平的不斷提升。
2、以教材為本,聯系實際
強化學生的寫作意識大學語文寫作的教學并不是盲目進行的,而是有著一定的依據的,那便是大學語文教材。因此我們在進行大學語文寫作教學的時候,可以根據大學語文教材進行寫作的講解,這樣可以做到循序漸進、有的放矢,從而不斷地培養學生的寫作興趣,提高學生的寫作能力。并且我們生活在社會中,大學語文寫作在很大程度上是要服務于社會的,因此在當今社會環境下,我們在進行大學語文寫作教學的時候要結合生活中的實際,進行話題的討論以及文章的寫作,這樣既可以拉近語文寫作與我們生活的距離,同時也有助于提高學生的語文寫作的實踐能力,促進學生適應社會的發展需要。隨著我國新課改的深入推行,我們在進行大學語文寫作教學的時候,應該以學生作為課堂的主體,教師僅僅作為引導者而存在。因此我們在進行大學語文寫作教學的時候,教師可以根據學生的心理特點以及性格特點等進行教學。首先,根據心理學的研究表明,大學生的注意力一般集中時間為45分鐘到60分鐘,因此在我們進行大學語文寫作教學的時候將大學語文寫作的課時分開,這樣就可以適時地改變大學生的注意力,從而不斷地提高上課的效率。同時在我們進行大學語文寫作教學的時候,教師應該隨時注意學生的精神狀況,在學生情緒不高等的時候,教師可以采用多種手段提高學生的興趣,從而促進學生積極性的提高。如,我們可以利用多媒體等播放一段比較搞笑的視頻或者播放比較振奮人心的音樂,這樣就可以放松學生的心情,讓學生的精神始終保持在高揚的狀態,從而不斷的提高上課效率。最后,大學生的語文寫作在很大程度上是要為社會服務的,因此教師在教學的過程中可以考慮學生的就業狀況,給學生將一些學生比較感興趣的社會任職中需要的寫作技巧等,這樣可以提高大學生的認同感,從而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培養學生的寫作意識。
3、靈活運用多種教學手段以及教學方法,提高學生的寫作興趣
(1)在上課之初
做寫作前的指導寫作指導是大學語文寫作教學中的一個重要的環節。寫作指導是教師根據學生的寫作水平進行的專業性指導,既可以指出學生的寫作中的問題,讓學生進行修改,又可以根據實際需要指出當今社會中對于寫作的實際需求,從而為學生的寫作指明方向,因此可以說寫作指導是大學語文寫作教學中十分重要的一個環節。寫作指導主要包括幾個方面,一個是寫作的的注意事項,另一個是寫作的內容等。其中寫作的注意事項主要包括:審題、切入點、材料、結構等。寫作內容主要包括:寫作要避免空洞,既要有豐富的內容,同時觀點等也有新穎有說服力等。通過這一環節的指導,可以初步讓學生確立寫作的思路,提高學生文章的質量。
(2)精心組織課堂討論等
拓展學生的寫作思維學生的寫作能力包括學生的構思、立意等等,因此可以說學生的寫作能力具有抽象性。我們在進行學生寫作教學的過程中,可以采取多種手段,讓學生的思想不斷地得到升華,提高學生的寫作水平。我們可以精心組織課堂討論,讓學生針對一個話題進行充分自由的討論,這樣就可以讓學生的思想不斷地碰撞,讓學生可以從不同的角度進行文章的立意以及構思,這樣就可以清楚地讓學生看到自己寫作中的不足,并且在思想的碰撞中,讓學生的寫作思維得到不斷地拓展,從而有助于促進學生的寫作水平的提升。
(3)利用多媒體等多種手段培養寫作習慣
寫作能力的提升最為根本的還是進行寫作實踐,但是對于大多數人來說,寫作并不是一個輕松地工作,因此很多學生不愿意寫作,這樣就在一定程度上禁錮了學生的寫作水平的提升。因此在我們進行大學語文寫作教學的時候,教師可以結合學生的特點采用多種方式進行教學,從而提高課堂教學的新鮮感,提高學生的寫作興趣,培養學生的寫作習慣,從而不斷地促進學生寫作能力的提升。例如,隨著科學技術的不斷進步,我們可以借助多媒體進行大學語文寫作的教學,這樣PPT式的教學模式,可以帶給學生很多的新鮮感,從而提高學生寫作的積極性。同時我們還可以利用多媒體進行學生優秀作品的展示,這樣就可以提高學生的自信心,促進學生進行寫作。只有這樣多手段的利用多媒體等促進學生進行寫作,長此以往就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培養學生的寫作習慣,從而提高學生的寫作實踐,促進學生寫作能力的提升。
(4)改革講評方法,多角度評改
學生習作事物存在即合理,任何人都喜歡被夸。因此在我們進行學生作品講評的時候,就可以改革講評的方法,從多角度講評學生的作品,并且挖掘學生的優點,放大優點,這樣就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學生的寫作積極性。另外,我們都知道好的作品都是修改出來的,然而如果我們不知道自己的作品如何修改的話,相信再美好的璞玉也雕琢不出精美的華章。因此我們在對學生的作品進行講評的時候,要盡可能的細,盡可能的多角度進行講評,這樣既可以讓學生感受到教師的尊重,同時也可以讓學生真實地感受到自己寫作方面的不足,從而不斷地改進,不斷地提高學生的寫作水平。
二、結束語
大學語文作為一門公共基礎課程,是學生學好其他課程的墊腳石,是培養學生良好人文素養的基礎。但就目前,大學語文卻面臨著一個“被邊緣化”的尷尬處境。大多獨立學院以培養應用型創新人才為主,在課程設置上注重適量增加實踐課時,縮減理論課時。大學語文成為了被縮減的對象,在保證專業課程的基礎上,大多數專業選擇砍掉大學語文,尤其是理工類院校,認為大學語文這門課程理論性強,缺乏實踐意義,對學生學習本專業知識沒有幫助,浪費時間。所以大學語文逐漸被邊緣化,從一門非中文專業應該開設的一門重要基礎課程變成了食之無味棄之可惜的“雞肋”。有些專業不開設或不再開設大學語文,甚至一些獨立學院沒有大學語文這門課程。但是,大學語文課程的開設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首先,語言是人類交流的工具,這就決定了學習語言的重要性,王蒙在其《語言的功能與陷阱》一演講中提到:“語言的功能實在太大了”。王蒙在此提到了語言的重要性,他提出了一個大膽的問題,就是語言是否創造了人?語言是區分人與動物的界限,是文明是否發達的界限。所以學好語言,應用語言不光具有表意和交流的作用,它還有幫助學生產生思想、推動思想的作用。除此以外,對于文學的研究一般是從語言現象開始的,進而滲透到歷史、哲學等其他學科層面。大學語文課程引導學生正確思考分析這些文章作品,正確樹立自己的人生觀、價值觀及世界觀。面對獨立學院中大學語文課程所面臨的困境,我們可以從改變教學方法、建立新型教學模式上來改善及解決這一問題。
2建立新型教學模式的幾點思考
傳統的大學語文教學主要以講授的方式進行,教師既不了解學生對知識的掌握情況,也不了解學生對教授方法的意見。另外,大學語文的教學內容過于注重文學欣賞,理論性知識的把握,很難讓學生認識到語言文學的實用性,繼而忽略大學語文課程的學習。所以面對傳統的教學方法,我們需要做幾點思考,建立新型教學模式。
2.1滲透式雙向教學提高學生學習興趣
獨立學院的學生知識基礎相對薄弱,學習能力較低,自信度不高。針對這類學生群體,要因材施教,掌握學生知識結構,根據實際情況對作品進行深入淺出的講解。另外,大學語文的教學目的與高中語文要有所區分,大學語文主要是引導學生主動思考,培養學生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擴大學生的知識面,逐漸延伸文學與其他學科的交融,幫助學生建立立體知識結構。要達到以上效果,首先要使學生與教師思維互換,充分利用雙向思維。教師應及時了解學生對本學科的意見建議,及時修改教學方式。另外,設置學生模擬課堂環節,學生會產生參與感,對學習內容產生重視感,在準備環節中也會提高學生的自主學習性。其次要針對學生的專業情況對大學語文的知識進行滲透式引導。針對不同專業的學生,我們可以將文學與其他學科相結合,引導學生轉換思維方式看待問題,提高學生的創新能力。信息高度發達的現代社會,學科交叉的現象十分普遍,并最終實現科技整合。社會對于跨學科人才的需求已經成為一種主要趨勢,通過學科滲透的方式教授大學語文內容,培養學生學習興趣的同時也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當下,許多高校已經開設了文學與其他學科比較研究的相關課程,如電子科技大學公開課,文學與科學:英美文學作品新讀;南昌大學的現代漢語與社會生活;以及楊振寧、莫言的科學與文學的對話等等。這些課程在欣賞文學的過程中又從其他學科的角度對這種文學現象進行比較分析,如對盧綸《塞下曲》的不同角度理解:“月黑雁飛高,單于夜遁逃?!睆奈膶W的角度來分析,這句詩動靜結合,唯美展現了唐代邊塞場景。但從科學的角度看,著名數學家華羅庚曾提出質疑:“北方大學時,群雁早南歸,月黑天高處,怎得見雁飛?”將文學與其他學科進行滲透講解,學生在接受大學語文知識的同時也學會轉換思維看待問題,從跨學科的角度思考所學專業知識,更有利于大學生對專業知識的消化與吸收。
2.2應用型教學內容提高大學語文實用性
人文素養表現在人文科學的知識水平和研究能力上,是一種以人為對象、以人為中心的精神,屬內在品質。“大學語文”正是要培養和提高人的內在品質,涵養人的精神。教育學家赫爾巴特早就提出,道德教育應與學科知識教學統一在同一個教學過程,單純的知識教學不應該是教育的全部。然而當前我國高校急于培養“有用”的人才,教育理念受科學主義、理性主義和功利主義的影響,傾向于功利化和唯智化,而對大學生精神世界的豐富卻沒有做到應有的重視。具有實用價值的課程在大學的課程體系中所占的比重越來越大,各個高校也對于在短時間內較為容易顯現出效果、創造出經濟價值方面的學科、專業、課程大力扶植。而“大學語文”作為大學教育中的人文素質類課程,卻因其不具有短期可見的實際功用,且無法直接轉化為生產力或經濟價值而受到忽視。高校這種理性化、功利化的傾向會引起兩方面的結果:一方面是學校對學生精神、情感世界重視不夠,從而使學生的知識面狹窄、能力片面,缺乏深厚的素養,進而導致應對現實生活中的突發事件、處理人與人、人與社會、人與自然等關系方面的能力不足。另一方面則是大學人文學科逐漸萎縮,特別是理工科高校的“大學語文”課程的地位越來越尷尬。面對培養目標“功利化”的傾向,大學語文學科也開始適應這樣的趨勢,試圖去尋找自身的新的立足點和意義。在這樣的教學改革過程中,大學語文教師將教學內容更多地向實用性更強的(如應用文寫作等)方面傾斜,成績測評也以所謂科學的量化為手段;同時,對于傳統大學語文的篇章學習則更強調知識的豐富性等方面,而篇章教學對學生的情感滋養作用重視更為不足??墒侨宋乃仞B培養的關鍵恰恰就在于情感的培養,因為,唯有具有豐富情感的人,才是生動的人、活潑的人、區別于機器的有生存意義和價值的人。情感對于人來說,具有非凡的意義:它是人適應生存的心理工具,是能夠激發起人心理活動和行為的動機,也是人際交流的重要手段。一個人應該具有成熟的情感,才能使人保持健康的心理,這正是當今人們面臨的重要難題?!按髮W語文”作為人文素養課程就應該義不容辭地承擔起對學生進行情感滋養的責任,情感教學應該成為大學語文教學中核心的內容,這也應該成為當前大學語文課程改革的一個重要方向和內容。
二、“大學語文”情感教學的意義
(一)情感教學能夠幫助學生學習和理解所學知識,真正認識到自己所學知識的意義比如,當我們講到中國古代重要的文學體裁“詞”的時候,往往會講到它的起源發展、長短形式、題材內容等,如果我們以講授的方法陳述和列舉詞體知識內容,往往難以引起學生的興趣,這樣學到的知識也無法長時間在記憶中停留。然而如果我們換一個方法,在知識教學中加入情感教學,結果便會不同了。我們可以從大學生親身的情感體驗開始談起,詢問他們目前聽得最多、唱得最多的流行歌曲是什么內容的,他們一定會說是愛情歌曲。這時如果告訴他們,詞在初創時期,其實就是那個時候的流行歌曲,內容跟大家愛聽的流行歌曲一樣也是以愛情為主的,這時學生的學習興趣立即就被調動起來了。接著再來講講,由于詩這種文學體裁到盛唐已經被文人推到了頂峰,中晚唐詩從形式到內容上都求新求變;而市井小民則更需要一種輕松的、能夠表達生活中最常見的情感的形式,于是詞便產生了。這樣講起來,學生對于詞體和相關知識的認識和理解就比較深刻,情感上對這種文體和相關知識也會產生親近感和認同感。其實,這里我們就運用了情感教學,拉近學生和所學知識之間的距離,使學生與這些原本疏離的知識之間有了情感的溝通,同時也喚起了他們對“大學語文”這門課程的興趣與情感。“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當學生對學科感興趣并能從中體會到樂趣的時候,大學語文課堂就不再是高校學生,特別是理工科學生心目中可有可無的課程了。
(二)情感教學能夠幫助學生理解、認同傳統文化,使學生對傳統文化產生興趣,使他們成為或者愿意成為具有深厚文化內涵的人一般的大學語文課本中都會講到《春江花月夜》,許多教師在講授過程中總會有一種浮于表面無法真正深入學生內心的感覺。詩中出現了“搗衣砧”這個物象,如果教師直接講解它的含義,學生往往習慣于被動接受;而如果請學生來猜測,“搗衣砧”究竟是做什么用的?很多學生受當今影視文化的影響會脫口而出:洗衣服的。若教師此時馬上否定他們的回答,則會極大地傷害學生求知的感情,也會對自己的文化功底產生懷疑,甚至產生自卑心理。教師如果以李白的《子夜吳歌》為例:“長安一片月,萬戶搗衣聲。秋風吹不盡,總是玉關情。何日平胡虜,良人罷遠征。”再和《春江花月夜》的情境相對比,請他們思考為什么搗衣總是會在夜里呢?若是洗衣服,該是白天才洗得更干凈吧?這時既保護了學生的求知欲,又引起了他們的思考。此時我們再把良人遠征塞外,秋風乍起天氣轉涼,家人白天忙于秋收,晚上也不休息,把粗糙的布料放到搗衣砧上捶打柔軟,為思念的親人制作寒衣,悠悠月色之下搗衣聲聲,每一次捶打都蘊含著她們對遠方親人的摯愛深情。此時學生不僅理解了具體的文化知識,理解了“搗衣砧”在這里出現所蘊藉著思婦與游子之間濃濃的情意,更喚起了他們對于傳統文化的興趣。再如這首詩有景、有情、有理,美景、深情、哲理融合,在學生看來卻常常有一種景、情、理割裂分離的感覺。究其原因,在于學生對于詩人當時的情感并沒有理解和真正的體認。詩人處于初唐向盛唐過渡的歷史時期,中國統一,統治者胸襟開闊,政治、經濟、文化都是一派欣欣向榮的景象。人們心中充滿了自信和昂揚向上的精神,如果我們進行這樣的背景介紹,學生便會對中國歷史上那個非凡的年代心生向往,產生一種向往國家繁榮富強的愛國情感、也期盼自己能夠擁有那種昂揚的生命張力,因此自然也能體認詩人站在俯瞰宇宙、人生、人類情感和人間美景的高度來統籌全篇的闊大境界與情思。
(三)情感教學能幫助學生提高理解他人的能力,進而提高與人進行情感溝通的能力講到李清照的《聲聲慢》時,如果我們將作者所處的時代背景進行形象可感的介紹,加之作者自己生活處境的前后對比,引導學生設想自己在那種國破、夫亡、背井離鄉、寄人籬下、年老多病的凄涼晚景下,在寒意襲來的深秋,是否也會像作者一樣對周圍的景、物極為敏感、黯然傷情?講到辛棄疾的《水龍吟?登建康賞心亭》時,如果我們引導學生設想自己就是那個可以帶著幾十騎沖進數萬人的敵營生擒叛賊、有勇有謀、卻無法完成自己報國理想、無法解救同胞于異族鐵蹄之下的英雄,是否也會在遠眺長江北岸時扼腕嘆息,甚至落淚不已?通過這樣的情感教學,創造條件讓學生更加貼近篇章作者的內心、人物的內心,在理解篇章的同時,也理解了他人的情感,這種思維方法可以讓學生在現實生活中也能更好地理解他人,進而提高與他人進行情感溝通的能力。
(四)文學作品具有的情感寄托和情感宣泄功能充分展示文學的這一功能,一方面可以通過文學作品疏導學生的類似情感,另一方面還為學生尋找到一條情感宣泄的途徑?!按髮W語文”所講授的作品與情感之間本來就自然存在著一種關系,情感是文學創作的來源,文學作品又是作家情感的宣泄與寄托。早在《詩經》時代人們就意識到了這種關系,《魏風?園有桃》中就有:“心之憂矣,我歌且謠。”因為內心憂愁,所以作歌謠來解憂;因憂愁而作歌,詩可以解憂?!缎⊙?四月》中:“君子作歌,維以告哀?!本幼鞲?,來表達他的哀傷;《小雅?白華》中:“嘯歌傷懷,念彼碩人。”思念心上人,用嘯與歌來發泄自己內心的憂傷。作家想要表達的、文學作品表現出的那些情感往往也是人類共通的情感,曾經有過或將來會有的情感,通過對作家、作品、情感關系的充分展示,學生便可以在這個過程中將自己擁有卻未曾恰當表達的情感通過作品表達出來、宣泄出來。同時也可以讓他們意識到,寫作是一個表達自己內心、宣泄情感的途徑,他們也可以用這樣的方法讓自己的內心得以寧靜。
(五)情感教學可以提高學生的人文關懷能力,引導學生將其他學科中所學的工具化技能與人文精神結合,使學生成為真正有益于社會、服務于社會的人大學語文教學通過對作者的介紹或對篇章主人公的講解,向學生展現了一個個鮮活的、有著鮮明個性特點的人物,有豪氣干云但壯志難酬的英雄、有剛勇仁義又氣節凜然的官吏、有借古諷今呼喚不畏專制振興國家的詩人……當學生理解了這些人懷著“兼濟天下”的熱忱,盡一己之力以報國家的精神后,心靈自然會為之震撼、為之感慨,血氣自然會為之燃燒、為之沸騰,他們也會愿意以自己所學,為當今的國家、社會做一點有益的事情。保護好學生這種純摯的情感,必定會讓他們樹立起一種遠大的理想和堅定的信念,將來成為真正有益于社會、可以服務于社會的人。
三、在有限的課時內使情感教學達到最好效果應注意的一些內容
(一)教師自身對情感教學的內容應有最大限度的認同很多老師在教學過程中僅將授課內容作為客觀對象進行講解,對學生的學習、理解能力充滿不信任,甚至把學生當作敵人。然而情感教學要達到最佳效果、真正喚起學生的情感認同,是需要教師首先將自己的情感沉浸其中,以心靈的力量去感染學生的心靈,以生命的真誠來喚醒學生的真情,在融洽、真誠、開放的氣氛中,教師和學生都自由地表達個人的思想和情緒,師生間進行真正心靈的溝通交流,才能更好地觸動學生的內心,讓學生的心靈受到人文關懷的滋養。
(二)創設情感情境,引導學生換位進行情感體驗情感情境是課堂教學情境的重要方面,以激發學生學習動機、興趣和追求的意向,加強教師與學生的情感交流為內容的情感情境的創設是促進認知發展的支柱和動力。
教師要善于尋找可以引起學生對文化產生興趣和容易激發起學生情感的切入點,吸引他們關注教學內容,并易于接受和理解。
(三)聯系當今的社會現實、學生的生活實際進行啟發和引導這樣,才能更好地喚起學生與所學內容之間的共通情感,啟發他們對自己的內心、精神進行反省,將人文知識內化,提升他們的人文素養。
(四)改進課堂評價方式教師在課堂上應該成為學生的促進者,教師不僅要設身處地地站在學生立場上考查其情感上表現出來的理解、喜悅或是猶豫以及畏懼之情,并且以寬容的心態來接受。教師還應給學生更大的表達空間,鼓勵學生在課堂上說真話、表真情,任何發自內心的真誠表達都應該受到教師的重視、賞識和鼓勵,而不是用教師的標準及主觀的臆斷來局限學生。四、結語美國人本主義心理學家羅杰斯把學習分成無意義學習和意義學習,而無意義學習只是發生在“頸部以上”的學習,沒有情感或個人的意義參與,這是一種與“全人”無關的學習。而意義學習就不是那種僅僅涉及事實積累的學習,而是一種使個體的行為、態度、個性以及在未來的選擇行動方式上發生重大變化的學習。
這是語文教學中滲透美育的一個基本原則。其含義是:在語文教學中,盡可能的讓學生將作品中的審美對象還原,成為最初的感性形式。只有這樣,學生才能深刻感受到審美對象的美。美是具體的,它總是以鮮明生動的感性形式出現,離開了特定的形式,美就無法表現了。因而,人們對美的感受是以對這種特定的感性形式的直接感知為起點,沒有這種直接的感知,就談不上高級審美活動。課文是以語言來表現美的,文章中的形象也就是審美對象,它具有一種虛擬的感性形式,叫做表象,然后才能對這種審美對象進行感知。這種感知是間接的、曲折的。運用這種感知的形式去感知審美對象,具有一定的局限性,對于文學修養不夠深刻、審美經驗不足的學生來說,更是如此。解決這一矛盾的最好方法就是,將課文中的形象審美對象還原為最初的感性形式,這種感性形式比起文章中的形象來,顯得更直觀、更具體。這樣,學生就更易于更深刻的感受到審美對象的美。譬如,教材中有很多古詩詞和現代散文都是反映大自然之美,大多數學生在閱讀時只能間接的感受到大自然的美。為了讓學生對自然美有更為深刻的感受,可以帶領學生走進大自然,也可以通過媒體將審美對象還原,讓學生以直觀體悟的形式感受大自然之美。同樣,在教學具有社會內涵的課文時,教師也可以結合課文內容,組織學生參觀、調查、直接感受社會美。對于文學作品中的藝術形象,可以組織學生演繹,更直接的感受人物形象的美。
二、想象性原則
此原則的含義是:讓學生根據作品的描述,通過想象,在頭腦中再現文章所描述的審美對象,形成一幅生動的想象畫面。感性化原則是實施美育的最基礎、最有效的原則,而想象性原則是對感性化原則的補充。在無法使審美對象感性化的時候,或者是使審美對象感性化的同時,可以運用想象性原則。審美活動不可能只停留在感知階段,它要進一步上升為審美理解和審美判斷;而連續審美感知和審美理解、審美判斷的橋梁就是想象。因此,想象在審美活動中具有重要的意義,這也決定了想象在美育中的重要作用。所以,在語文教學中,教師要通過啟發、誘導,充分發揮學生的想象力,使學生通過想象去感受和把握作品中所表現出的美。譬如,我們在進行《幽深秀麗的巫峽》這首作品的教學時,不一定每位同學都游覽過巫峽,而關于巫峽的影像也終究和自然中的巫峽有一段距離。因此,教師要讓學生充分發揮自己的想象力,在頭腦中再現出巫峽的美麗景象,從而感受到巫峽的美,也可以讓學生通過其他與巫峽風光類似的風景的聯想,來加深對巫峽美的感受,深刻體會那句“曾經滄海難為水,除卻巫山不是云”的美麗意境。
三、感染性原則
在審美心理中,情感是一個很重要的因素,它貫穿審美活動的全過程,而且對審美中的其他因素具有一種推動性的作用,如審美感知和審美想象等等。學生在感知某一審美對象的時候,必然會產生某種情緒反應,這種情緒能增強他們對審美對象的注意力。譬如欣賞自然風光,如果學生對這種風景產生了愉悅的情感,這種情感就能強化學生的注意力,從而更加深入細致的去領略其中的美感。同時,當學生初步感知了某種審美對象后,情感便會推動他們去展開豐富的想象。因此,在審美活動中,只有當情感滲入了審美的過程,在情感上受到感染時,對美的感受才會是深刻的、強烈的。只有這樣,美育的陶冶情操的功能才能得以實現。在實施美育的過程中,教師需要調動各種手段誘發學生的情感,使之受到感染。如果學生無動于衷,美育功能的實現就只能是一句空話。譬如,學習蘇軾的《卜算子》,就必須介紹當時的社會背景和作者當時的苦悶心情;學習屈原的《國殤》就要學習那些為國捐軀的將士們的英雄氣概和威武不屈的崇高品質。只有當學生沉浸在強烈的、深厚的感情中時,他們對于作品中美的感受和把握才會是深刻的,從而潛移默化的受到影響。
四、計劃性和循序漸進性原則
計劃性和循序漸進性原則是教學中的一個基本原則,但在實施美育的過程中貫徹這一原則都有一定的困難,因而更要引起我們的重視。因為語文教材的編排是以語文知識和語文能力的培養與訓練為主要依據的,而不能以美育的要求為主要依據,這就給語文教學美育的實施增加了難度。因此,教師必須深入挖掘作品中的美育內涵,從而根據教材的系統性和學生的年齡特點、認知水平,有計劃的循序漸進的對學生實施美育,將審美導向由低級引到高級,由感性引到理性。這樣才能防止語文教學中實施美育的隨心所欲和雜亂無章。譬如,在教學《牡丹亭游園》時,因為這個作品大多數都是由昆曲來表現的,所以應該引導學生感受語言的音樂美,可以先讓學生從感性方面去感受,然后引導學生借助語法和音韻方面的知識去感受這種美。
五、滲透性原則
一、知人論世,培養愛國情懷
我們《大學語文》的教學主要采用的是講授法,所以教師在講解時要盡可能利用好課堂來進行德育滲透。其中,在知人論世環節可對學生進行愛國主義教育,培養他們愛國情懷?!傲簣@雖好,非久居之鄉”,“亞洲有我,中國有我”等,無數深情表白之后潛藏的都是對祖國母親、故土家園的眷戀依賴之情。這就是人們心理上的情感歸屬。所以愛國主義仍是德育教育永不褪色的主題?!洞髮W語文》選編的都是一些“文質彬彬”的作品,而這些作品無不凝結著作者的深厚情感。因此,在導入時,教師應抓住知人論世這一環節,把愛國主義教育巧妙地融于作者介紹之中。如《山鬼》一文,教師在正式講解之前,可以深入地介紹屈原的生平與創作背景,讓學生體會屈原濃烈的愛國情懷,這時可提問:“我們知道屈原被迫離開自己的祖國,悲痛難忍,這其中既包括對祖國家鄉的深深依戀,又包括對小人當道、國家日益沒落的憂心焦慮與無能為力。從他一生的經歷,我們深深感受到了屈原的殷殷愛國志、拳拳愛國情,這不正是我們應該學習,并且以后教授給你們學生的精神榜樣嗎?”有鑒于此,學生會深受感染,從而激發他們對祖國的熱情之情,也就受到了愛國主義的洗禮。又如《金陵驛》的作者文天祥也是我們所熟知的愛國主義詩人,亦留下了“從今別卻江南路,化作啼鵑帶血歸”的感人絕唱,至今讀來仍為他的愛國精神所觸動。當然,在此環節應把握好時間與分寸,否則會有本末倒置之嫌。
二、精講課文,感知理想抱負
對于學生比較熟悉的作者,教師可把德育滲透放在精講課文之中,讓學生在學習分析中受到理想教育,從而得到啟迪。如《安定城樓》一詩,教師在講解中應緊扣“永憶江湖歸白發,欲回天地入扁舟”中的范蠡典故來重點分析,引導學生思考:李商隱現在真的想歸隱江湖嗎?如果真要歸隱,條件是什么?通過上下文的典故涵義與詩意疏通,大家明白,他借范蠡之典只是想表明必須把治理國家的事業完成,功成名就之后,年老之時才會歸隱。最后教師可進行總結升華:這首詩主要表現的就是李商隱青年時期的高遠抱負和奮發精神。而作為未來人民教師的你們,更應該象詩人那樣,堅守自己的理想,為之奮斗拼搏,并把理想的火種傳給你們的學生,志存高遠,讓他們也能感知理想的魅力。還有《出師表》、《尚未選擇的路》這些富有內涵的作品比其他教材有著無可比擬的德育優勢,可以讓學生從中汲取養分,樹立遠大的理想,這比任何一堂思想政治課都易于接受與消化。
三、課堂反思,培育人生態度
談到現代美育體系,就離不開席勒和王國維。在西方,1795年,席勒第一次提出“美育”概念,他在《美育書簡》中對其性質、特征和社會作用作了系統闡述,形成相對獨立的美育理論體系。在中國,王國維是第一個從席勒那里引入“美育”概念,并結合中國文化的特點對美育的獨立性及獨特功能加以闡釋。席勒在《美育書簡》中說:“在現象中所能出現的一切事物可以分為四種不同的關系來考慮。一種是事物可以直接涉及我們的感性狀態(我們的存在及健康),這是它的自然屬性;或者它可以涉及知性,為我們提供一種認識,這是它的邏輯屬性;或者它可以涉及我們的意志,作為一個選擇的對象可以被看做是理性的存在,這是它的道德屬性;最后或者它可以涉及我們不同能力的整體,而個別的能力不是規定的對象,這是它的審美屬性?!毕盏纳鲜鲇^點來自康德,他把事物的不同關系區分為感性、認識、理性和審美四種形態,而審美的特點就在于它所涉及的所有“個別的能力不是規定的對象”,“不根據任何法則又不考慮任何目的”。上述事物四種不同的關系便構成了席勒四種不同的教育類型,以此為基點,席勒把審美教育與其他教育區分開來,確立起其獨立價值。他說:“有促進健康的教育,有促進認識的教育,有促進道德的教育,還有促進鑒賞力和美的教育。這最后一種教育的目的在于,培養我們感性和精神力量的整體達到盡可能和諧?!痹谙湛磥恚瑢徝谰辰缒巳松淖罡呔辰?,審美教育之所以必要,就在于它能“培養我們感性和精神力量的整體達到盡可能和諧”,這正是其獨立價值之所在。與席勒一樣,王國維也把教育分為四個類型。他認為教育之宗旨就在于培養“完全之人物”。
所謂“完全之人物”,乃指各種能力無不發達而又相互調和之人。他把人的能力分為“身體之能力”和“精神之能力”,而“精神”又包括知力、感情和意志,與此對應的則是“真”“善”“美”。在他看來,身體之能力的培養離不開“體育”,而精神之能力的培養則離不開“心育”———智育、德育、美育。在德、智、體、美四種教育類型中,王國維刻意突出了美育的作用。因為德育與智育的必要性盡人皆知,從小學到大學對此二者都非常重視,唯有美育則知之者甚少,甚至有人對此不屑一顧,所以他覺得有必要加以強調:“至于美育有不得不一言者。蓋人心之動,無不束縛于一己之利害;獨美之為物,使人忘一己之利害而入高尚純潔之域,此最純粹之快樂也……希臘古代之以音樂為普通學之一科,及近世希痕林、希爾列爾等之重美育學,實非偶然也?!蓖鯂S以培養“完全之人物”為前提確立了美育作為一門獨立學科的重要地位,而美之“使人忘一己之利害而入高尚純潔之域”的特性無疑是美育獲得這種獨立地位的內在依據。
二、從語文的人文性和工具性之爭看《大學語文》美育的必要性
對于語文教育,長期以來存在著工具性和人文性之爭,二者有時甚至勢同水火。其實二者是相互聯系,可以偏重,不可偏廢的。從詞源上來說,“語”和“文”組成語文,那么天生就注定了語文教育是“語”的教育和“文”的教育。從語言的工具性維度看,語文是運用語言來達到認知世界、傳播文化、交流思想的工具。“語”的教育就是通過語言文字的學習和“聽”“說”“讀”“寫”能力的訓練,提高人們認知、交流、交際的水平。從“文”的教育維度看,語文在語言的工具性之上還有文化生命、人格精神存在,語文教育應該以美育為手段,傳承民族文化、人文精神,達到對人潛移默化的審美效果。“美育者,應用美學之理論于教育,以陶養情操為目的者也?!币簿褪钦f語文教育承載著傳承、發展人文精神和養成人格、陶冶情操、提高修養的“育人”功能。所以,對于語文的工具性和人文性,我們應該在面對不同教育階段的不同教育對象,在教學的重點和難點的設置有所不同。在初級語文教育中,應對語文的“聽”“說”“讀”“寫”付諸更多的時間和精力,至于語言背后的人文情懷和文化精魂,就只能期待學生們“熟讀唐詩三百,不會寫詩也會呤”了??呻S著學習者掌握了初級語文的“聽”“說”“讀”“寫”等方面技能,大學語文教育就應該在另一方面———美育上有所偏重了。因此在《大學語文》教育中,要超越初級語文教育的專門知識訓練,致力于培養美育、德育、智育“三者并行”的“完人”。其實處于教學一線的語文教育工作者也是這樣實施的??上攵?,小學語文講授“離離原上草,一歲一枯榮”時,必然要先從字、詞“聽”“說”入手,小學生連“離離”二字都不熟,何談體會其中的旺盛的生命力。
但到了大學階段,大學語文教學中的美育以其獨具的形象性、情感性、體驗性和審美性成為高校實施美育最有效、最重要的手段之一。教師應該引導學生快速跳過字、詞“聽”“說”環節,偏重于作品對于整個人生的某種體驗和感受,引導學生進入美麗的文學世界,體悟其中語言的音樂美、語句的含蓄美、思想的哲理美等等?!啊洞髮W語文》是否為中學語文的補充?我一直認為不宜這樣說。自有補充的作用,但更多的是發展和提高……大學生都是未來為國家承擔各種建設任務的主要力量,知識、技術之外必須要有高尚的品德修養和人文精神素質,而人文、社會科學課程,包括《大學語文》課程在內,即是培養他們成為具有這類品質的人才所必要的條件?!币虼?,《大學語文》審美教育應始終堅持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的原則,在打通基本語文知識的前提下重視美學和美育基本理論知識的學習和普及,系統地接觸一點美學知識和美育理論,靈活地運用這些知識于教學實際,可以滿足學生心靈上對審美的需要,澄清他們在審美活動中的種種困惑,并勾起學生審美的沖動和欲望,通過美的熏陶和感染,提高學生的藝術素養和審美能力,在帶給學生精神愉悅和滿足的同時培養他們的審美情趣和審美趣味,達到養成人格、陶冶情操、提高修養的“育人”目的。
三、《大學語文》的美育任務
朱自清先生在談到語文教學的目的、任務時曾說:國文教學的目的,只需這樣說明:一是養成讀書、思想和表現的習慣或能力;二是發展思想,涵育情感。這兩點都是基于美育而提出的。對于《大學語文》美育的最基本的任務,在《語文課程標準》中說得很清楚,一是審美情感的養成,即培養學生高尚的道德品質和健康的審美趣味;二是審美能力的養成,即通過美育,讓學生在美的熏陶中感受美、欣賞美和創造美,不斷提高學生的審美能力。蘇珊•朗格說得更為直接,“藝術是創造出來的表現情感概念的表現性形式”。這些話無論全面與否,它們都包含有一個共同的命題,即“審美判斷就是一種情感判斷”,因此,從這個意義上說,審美就是情感,語文美育就是情感教育。在這里,情感教育是指審美過程中的情感體驗與情感反應的情感活動,這就決定了《大學語文》教學要從初、高中語文強調學生的記憶、理解、歸納概括等智力因素培養轉向相應的情感、意志、興趣、性格等非智力因素的培養。把對諸如背景、年代、人物、情節、結構、藝術特色、影響等進行條分縷析、面面俱到的技術性“解剖”轉向為著重從文化角度對語文進行詮釋,用哲學、史學、美學、語言學、文學等知識全方位透視和剖析范文,讓學生從豐厚的文化中得到陶冶,開發性靈,從而提高人文底蘊和道德修養。但是現在的《大學語文》教學本身就存在著很多人文缺失,根本無法滿足這個要求,為此應從以下幾個方面做出變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