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4-19 16:52:25
序論:在您撰寫視覺藝術教育論文時,參考他人的優秀作品可以開闊視野,小編為您整理的7篇范文,希望這些建議能夠激發您的創作熱情,引導您走向新的創作高度。
在特殊教育藝術設計中,視覺符號通過圖形語言的傳播,控制課程相關的信息,把視覺符號的各個因素按特殊教育藝術設計教學的要求,進行有機合并,并通過圖文并茂的畫面,令聾人學生敏感的視覺感官受到強烈的視覺刺激,充分彌補了在聽覺上的缺陷。使藝術設計教學內容生動活潑,從而激發聾人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取得極佳的教學效果。例如,一個特殊教育專業的平面設計教師他在上字體設計、宣傳冊設計、標志設計、圖形創意等這些專業課程時,可以把在自己的課件中多放一些相關的視覺符號來索引本門課程,在案例分析時把其中的視覺符號讓聾人學生進行交互學習,談談他們的心得體會。而這時教師會發現在聾人學生所設計的宣傳冊中亮眼的視覺符號帶領觀者進行觀看。在字體設計中的創意自己聯想,視覺符號讓他們思路活躍和記憶深刻。很顯然,視覺符號對于特殊教育藝術設計教學中的應用具有很重要的意義。
2視覺符號在特殊教育藝術設計教學中應用的特點
在特殊教育藝術設計專業培養目標中,特殊教育藝術設計專業的培養主要強調基本知識、基本理論、基本能力、思維能力和創造能力的培養。思維能力和創造能力的培養的一個重要途徑就是提高視覺思維能力。能夠運用視覺符號進行藝術創造,能夠對藝術作品進行欣賞,能夠掌握藝術的發生、發展規律,并能夠對其進行恰當地理解和分析,以及對視覺信息的主動探求能力和方法。
2.1視覺符號的應用有利于激發聾人學生的學習興趣
在特殊教育藝術設計教學中視覺符號的應用具有重要的意義,可以讓聾人學生更直觀地看到、了解到相關的藝術設計專業中的知識以及在今后設計中的應用。例如,在視覺傳達專業和環境藝術專業的教學中多采用視覺符號來引導聾人學生的學習,能有效地激發聾人學生對于此專業的學習興趣和欲望。在教學中需要通過實踐的方式進行探究性的學習,真實的情境能激發聾人學生主動探索、互相交流來提高對專業知識的獲得。在藝術設計教學中,采取小組合作的方式,將不同的學生進行分組,利用每個人對圖形、色彩以及對美的不同感知能力進行教學,課堂上,PPT展示圖片,讓聾人學生看好,并記住,然后閉上雙眼,教師關掉投影儀,讓聾人學生通過剛才看到的圖片進行聯想并在紙上描繪此圖形。讓聾人學生畫好的圖形或圖像到講臺前面來展示給同學們,同學對此作品進行討論,加強班級凝聚力以及感知力。激發聾人學生的學習興趣。
2.2視覺符號在特殊教育藝術設計中具有極其重要的作用
視覺符號是最直接的外部刺激,對于聾人學生的學習能起到積極作用。人類獲取外部信息83%來自于視覺,藝術設計專業的學生獲取知識甚至高于90%都是通過視覺獲得的。由此可見視覺的重要性。而視覺對于聾人學生來說,是他們獲取藝術設計知識的唯一途徑。視覺符號在特殊教育藝術設計中不僅有利于聾人學生對于知識的學習,而且也有利于激發聾人學生的創造性。
3視覺符號在特殊教育藝術設計教學中應用的發展趨勢
從視覺文化角度來看,特別是由電子技術、數字技術所支持的圖像文化已經形成了一種快餐化的社會文化景觀,它改變了我們的生活狀態和價值觀。作為社會意識形態的載體之一,當代傳媒處于變革的前沿,它擁有的強大的信息傳播技術優勢和引導社會文化消費觀念的能動作用不容忽視。
目前,崇尚物質享受和高消費的享樂主義生活方式和價值取向,通過無處不在的傳播媒體的渲染,借助視覺符號的大量運用,已經暢通無阻地滲透、貫穿在社會生活的各個方面。憑借當代傳媒的推波助瀾,我們的文化工業初具規模,文化消費市場已經形成。由于資本的介入和操縱,商品化邏輯的無限擴張,大眾的拜物主義傾向日益顯著。與此同時,西方“后現代主義”的文化思潮也隨著當代傳媒技術優勢的不斷強化而日益深刻地改變著人們的社會文化價值觀念。隨著西方后現代精神潛移默化的影響,導致傳統“深度”模式的消解,“后現代”一語幾乎成為家喻戶曉的陳詞濫調。傳統的藝術理論和藝術觀念遭遇“審美泡沫”的圍困,傳統的美學理念喪失了為我們的生存賦予意義的功能。傳統的藝術立場事實上已經和當下的社會文化環境的總體氛圍格格不入。關于這一點,許江先生有一段耐人尋味的感慨之言:“……對繪畫的詩意微妙的品味,對文學的傾心閱讀,讓位給了圖像的快速瀏覽和奇觀化的感官刺激。讀圖代替了品畫,代替了美感,刺激震驚代替了凝視沉思,進而戲謔惡搞代替了詩意與思想的浸潤,低俗嬉戲代替了品位的追求?!雹亠@然,當代審美經驗的性質已經發生了改變,“低界契合”的審美時尚消解了具有相對穩定及深刻理性內容的審美理想。
當下,消費文化正在成為大眾文化的主流,視覺藝術產品生產和消費的非審美動機往往占據主導地位,滿足娛樂性的感官需要動機首當其沖,娛樂化的視覺傳媒產品成為一種日常生活的必需。在技術性生產與復制的類型化的審美經驗和審美情感的同化作用下,大眾的心理和感性嚴重物化,審美成為一種客體的、物質的、量化的存在。在視覺傳播的審美刺激機制作用下,傳媒精心策劃和倡導的“審美時尚”與“理想生活”已經成為大眾的文化摹本和生活藍圖。有目共睹,媒體正是通過大量生產以“明星”或“成功人士”為代表的具有召喚性結構的“偶像商品”,利用作為偶像符號的不斷刺激來提高受眾對于“傳媒高峰體驗”的心理依賴。在媒體的蓄意誘導以及普遍存在的從眾心理的雙重作用下,大眾的消費欲望走向非理性的盲目膨脹。在媒體所刻意建構的虛擬世界里,一切都轉化為形象與符號。傳媒產品給大眾提供了夢想、體驗、參與和互動的巨大空間,其中的視覺內容具有強大的形象要素包容性和身份認同感。在文化工業大量制造的虛擬影像的包圍中,大眾對商品的符號價值趨之若鶩。
雖然,所有這些真實可感的社會文化圖景的種種變異不能全部歸之于傳媒,但卻全都與當代傳媒所營造的社會文化環境的總體氛圍息息相關。無論從理論上講還是從事實上看,審美取向的趨同與盲從意味著審美理想的放棄和主體性的喪失,娛樂性感官刺激的依賴勢必斷送文化品格的提升,追逐符號價值的欲望膨脹不可避免地加劇了人格結構的貧乏。歸根結底,人的精神向度和文化品格決定視覺藝術產品的文化特征和價值取向。價值取向的異化和扭曲必然危及社會文化的和諧與健康,破壞視覺文化藝術可持續發展的維系。人的精神向度和文化品格的墮落直指教育的異化。其中,關系重大的核心問題就是視覺藝術教育的社會文化責任問題。不同的文化價值取向體現著不同的社會價值觀,當代傳媒語境下視覺文化藝術的生產與消費的價值取向無疑就是社會價值觀問題的重要線索。
二、視覺文化藝術的生產與消費的價值取向問題
藝術生產不同于一般的產品生產,藝術消費亦不同于一般的商品消費。一般而言,人的文化價值追求反映了從主體方面的需要與利益角度向文化所提出的價值要求。價值取向的基本內容包括文化價值追求與文化價值標準兩個方面。文化價值追求與文化價值標準之間相互作用、相互影響,共同構成了文化價值取向這一不可分割的有機整體。作為文化價值主體,人的文化修養及其自我價值體系的定位在很大程度上取決于文化環境及其所接受的人文教育的品質。我們必須強調,視覺藝術教育作為人文教育的根本目的就是優化人的品質,激發人的潛能和天賦,樹立具有人文精神和終極關懷意義的文化理想。
如今,席卷全球的“泛娛樂”化現象不僅充斥于“傳媒娛樂”的視域,并且已經在很大程度上改變了我們的社會形態,影響了當代視覺藝術及其教育的文化價值取向。正如著名的媒體文化研究學者和批評家尼爾·波茲曼所指出的那樣:“我們的政治、宗教、新聞、體育、教育和商業都心甘情愿地成為娛樂的附庸,毫無怨言,甚至無聲無息,其結果是我們成了一個娛樂致死的物種。”②雖然,大眾對娛樂在生理心理上的天然需求無可非議,但文化產品的生產不能只為娛樂的需要而嘩眾取寵,文化產品的消費不能全面淪落為戲謔、惡搞式的無聊游戲,否則只能造價值的缺失和虛無,導致社會生活中到處出現對文化價值資源的濫用和敗壞現象。
有史以來,視覺藝術從來就不是某種純個人的、超文化或超意識形態的存在。歷史地看,西方“進化論”和“西方中心論”文化觀嚴重地動搖了我們傳統文化的社會基礎,擾亂了歷史文脈傳承的自律性。河清先生指出:“……在西方現代進步觀念的影響下,我們極力地追求“現代”和“當代”。在藝術領域,把西方的“當代藝術”當作中國“當代藝術”的發展方向。在“時代進步”的名義下,人們輕而易舉地忘卻了文化藝術的地域屬性,以致中國“當代藝術”,首先在文化觀念上就以“世界主義”來否定、排斥自己的文化精神。”③事實上,在藝術教育或視覺傳播的復雜活動過程中,視覺藝術本體價值觀和傳統的藝術立場總是不斷遭遇狹隘的機會主義和進化論的先鋒派觀念的沖擊,不斷強化的“全球化”邏輯更是全面加劇了傳統人文價值的主體立場的萎縮。這種“全球化”理念并非單純的“全球經濟一體化”,它在文化本質上是直指文化價值取向的同化和對民族文化的顛覆。現在,世界經濟一體化進程已經帶來了全球化的文化身份危機。
視覺藝術對人類經驗與認識的獨特貢獻是其他人類活動所難以提供的,在建構視覺藝術及其教育的多重價值的復雜活動過程中,堅持維護立足本土的視覺藝術活動的文化主體性價值并積極彰顯視覺藝術的本體價值無疑是我們應有的文化態度。作為涵蓋多重價值的社會文化活動,當代傳媒語境下視覺文化藝術的生產與消費的價值取向是不容忽視的社會文化導向問題。在視覺文化藝術范疇確立健康的社會文化導向不僅是視覺藝術教育理應承擔的義務,同樣也應當是藝術生產和藝術消費所共同維護的人文立場。
三、傳媒和視覺藝術教育的文化定位與社會責任
傳媒和視覺藝術教育都是共同推動社會文化發展和繁榮的要素,為了更好地擔負起文化傳播與文化傳承的社會責任,文化定位是關鍵。
視覺藝術的專業教育培養視覺文化藝術產品的生產者,傳媒的商業運作則培育視覺文化藝術產品的消費者,文化藝術產品的生產者和消費者都作為文化價值主體而相互依存。當然,生產者和消費者在社會生活中并非截然不同的社會角色,生產者同時也是消費者,不同的社會角色在實際的社會生活中往往相互轉換。在當代傳媒所構建的視覺文化語境下,視覺藝術產品具有矛盾復雜的多層面的公共精神性質的文化特征,涉及文化的多層次性。
隨著時代的發展,傳媒產品承載了越來越多的社會文化功能。人們對傳媒產品的消費需求已經融入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消費行為在滿足生活需要的同時,也是一種文化活動。現在,人們已經普遍習慣于通過各種“傳媒沉浸”體驗來了解世界,傳媒產品讓受眾接受隱含于商品背后的象征意義而滿足其文化上的需求。傳媒作為大眾文化的載體和引導消費的工具,它在文化價值取向方面的媚俗傾向是不爭的事實。毋庸諱言,資本與媒體合謀的根本目標就是無限擴大商品的消費需求。傳媒產品通過符號化的手法打造商品品牌,以娛樂化的手段來強化世俗的號召力。從這個角度看,營利的需要決定了傳媒產品的文化定位。在這個消費主義盛行的社會環境里,許多傳媒產品都在客觀上助長了放望、逃避現實的心理傾向,消解了獨立意識和批判觀念,使受眾在無形中降低了人性的品味。文化盡管有娛樂的功能,但娛樂顯然并不能取代文化。
在以學校為主的視覺藝術教育方面,無論是作為專業教育還是普及教育,都是現代意義上的終身教育的一部分。更何況學歷化社會中的泡沫教育現象所反映的教育的異化正成為令人無奈的現實。雖然學院教育作為制度化的專業教育是傳媒所無法替代的,但從終身教育的視角來看,傳媒在視覺素養的普及教育作用方面與學院教育相比具有十分明顯的優勢,畢竟能夠接受規范的專業視覺藝術教育的人數十分有限。無須贅言,文化環境就是社會形態的反映,教育和傳媒的文化定位關系到社會形態的塑造,兩者都有共同構建文化藝術的精神家園和引領大眾的社會文化責任。我們迫切需要從根植于優秀傳統文化藝術土壤的主體意識出發,反省并凈化我們的學術研究動機,擺脫工具理性的束縛,關注文化生態環境,在當代傳媒和視覺藝術教育的學術研究領域中培養一種批判性的精神氣質和關懷社會的人文精神。
不可否認,價值觀念沖突并非單純的認識問題,而是一個復雜的社會問題。同時,不同價值觀念之間的交流、寬容、認同甚至融合也是不可避免的。然而,我們不能因為客觀存在的價值觀念的多樣化事實,就放棄應有的主體立場和責任意識。正是在這個意義上,媒體與學院在文化價值取向的引導和研究方面都負有不可推卸的社會文化責任。我們應當本著維護視覺文化藝術本體價值的歷史責任感,尊重視覺文化藝術的自律性,義無反顧地追求我們的文化理想。
注釋
許江:《中國當代視覺文化藝術的境遇與責任》,《中外文化交流》,2007年05期。
(美)尼爾·波茲曼著,章艷譯:《娛樂至死》,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2004年版,第4頁。
河清:《“當代藝術”的“同質多樣性”》,《文藝研究》,2005年07期。
關鍵詞: 高校藝術類人才教育理念人文素質
隨著現代化建設的不斷發展,藝術行業越來越為人們所熟悉、重視與青睞。各藝術高校均積極培養各類藝術人才,為社會文化發展提供主力軍。藝術工作者本身就是精神食糧的創造者,藝術工作者人文素質直接關系到其人格的生成和藝術品位的趨向,這就要求藝術工作者比其他行業人員具備更廣博豐富的人文底蘊。
然而,由于種種原因,目前在培養藝術人才的過程中,藝術類人才教育理念存在偏差,將藝術與人文割裂開,無論是社會、學校還是個體本身都存在視野狹隘的問題。這一片面教育理念導致,目前我國藝術類學生人文素質缺失現象十分明顯。不少藝術類學生人文知識匱乏、道德觀念模糊、審美情趣低俗、哲學思維缺失,人文精神淡薄、適應能力欠缺。比如,現代藝術類大學生成長于流行文化時代,由于種種因素,一些學生沉溺于網絡文化,耽于網絡游戲,止于文化快餐,人文知識荒蕪,甚至有些學生連最基本的人文知識也是通過網絡游戲間接獲取的。而這些并未引起足夠的重視,很多人認為這“無傷大雅”,只要培養的學生將來“有飯吃”、“能混”就行了。然而,藝術體現的是對生命的理解,是對生命理解的深化。藝術類學生如果缺乏人文底蘊就很難弄懂人生、情感、心理甚至藝術規律本身的一系列問題,也就更談不上藝術的創新。
現代高校藝術類人才教育理念應包含、融合人文教育。人文教育概念廣泛,它不僅僅是育智的過程,更主要的是育心、育性、育德、育情,進而育人的文化心理過程。然而,習慣上藝術類人才教育理念與人文教育視野的狹隘,導致最終藝術培育成果的缺憾。轉換這一觀念十分重要:從社會的角度而言,培養的藝術人才不應是政治觀念的物化物,而是個性豐富的人;從學校的角度而言,培養的藝術人才不應是盛裝知識和美德的容器和口袋,而是具有鮮活情感的精神主體;從藝術類學生個體而言,成長的結果不應是以自我為中心、私欲膨脹、沉迷物質享受的人,而是具有高尚生命和完美人格的人,對他人、對社會、對自然友善、寬容并富有責任感的人?,F代高校藝術類人才素質教育理念的更新勢在必行。
一、彰顯藝術專業的人文學科性質
藝術本身是為了豐富人們的精神生活而產生的。藝術是人文精神、人文主義的一種體現,它本身是歷史傳承的媒介,是人類文明內在靈魂的表達方式。因此,毫無疑問,藝術專業本質上屬于人文學科。然而,現階段人們往往將藝術專業看成是簡單的技術學科,將其看做是某種專業技能的培養,將其工具化。工具化是以技術、操作的層面看待藝術,藝術不過是某種類似實業的“事業”,不過是一種可以人為設計、有意識操縱便能規劃、引導的事情。藝術類學生與家長將其作為將來進入社會謀求生存與發展的敲門磚,教師將其作為簡單的技能訓練。藝術被工具化、功利化了。它僅僅是一種方式,一種可以分解、改裝、組合、拼接以適應不同背景、不同階層、不同時間、不同目的的表現方式。于是藝術創作可以毫無精神痛苦地由指定的創作小組進行,它可以背離精神現實,可以無視生命的真實被制作出來,某一類型可以成批量組織生產,經由審查、修改、調整后,最后定型推出……
然而,真正的藝術從根本上說是人文學科,不是“技”,而是“意”;不是“形”,而是“神”。
第一,藝術與人文密不可分。意大利文藝復興運動就是藝術與人文密切關系的很好表現。意大利文藝復興運動創造了光輝燦爛的文化,開創了一個現實主義藝術的新時代。
第二,專業課程也是人文課程。藝術專業學習是一門藝術陶冶、涵育人文素養的學習課程。藝術領域包含視覺藝術、音樂、表演藝術等方面的學習,以培養學生藝術知能,鼓勵其積極參與藝術活動,提升藝術鑒賞能力,陶冶生活情趣,并以啟發藝術潛能與人格健全發展為目的。藝術是人類文化的結晶,更是生活的重心之一和完整教育的根本。藝術以其專門的術語,傳達無可言喻的訊息,提供非語文的溝通形式,進而提高人們的直覺、推理、聯想與想象的創意思考能力,使人們分享源自生活的思想與情感,并從中獲得知識,建立價值觀。不僅是藝術專業學生,所有的人都需要機會學習藝術的語言,以領會經驗和了解世界。
第三,專業培養更是人文素養培養。藝術專業的培養是為發展學生的基本藝術素養,傳承與創新藝術,培養文明且有素養的國民,重視并發展值得尊敬的文明。透過廣泛而全面的藝術教育,藝術專業學生在參與音樂、舞蹈、戲劇演出、視覺藝術等活動中,學習創作和表達其觀念與情感,分析、了解、批評、反省其作品所涵蓋的感受與經驗所象征的意義,進而認識藝術作品的文化背景與意涵。并使藝術學習能夠促進、聯結與整合其他領域的學習?,F今的藝術教育已逐漸脫離技術本位及精致藝術所主導的教學模式與限制,而邁入以更自主、開放、彈性的全方位人文素養為內容的藝術學習。
第四,藝術與生活密不可分。藝術源于生活,也融入生活,生活是一切文化滋長的泉源。因此藝術教育應該提供學生機會探索生活環境中的人事與景物;觀賞與談論環境中各類藝術品、器物及自然景物;運用感官、知覺和情感,辨識藝術的特質,建構意義;訪問藝術工作者;了解時代、文化、社會、生活與藝術的關系;提供學生親身參與探究各類藝術的表現技巧,鼓勵他們依據個人經驗及想象,發展創作靈感,再加以推敲和練習,學習創作發表,豐富生活與心靈。
二、堅持以學生為本的辦學思想
(一)堅持以學生為本的辦學思想從根本上說是尊重學生個體,滿足學生的發展需要。
1.辦學是為了學生而不是為了學校、教師的利益。在市場經濟條件下,不能因為學校的利益犧牲學生的利益,不能因為一味追求提高學校效益而辦學。不能因為現在有什么教師就開設什么課,而要根據學生發展的需要開課?!耙匀藶楸尽钡乃枷朐诟咝V械捏w現就是“以學生為本”。使每一位受教育者感受到來自學校、來自教師的信任、尊重和愛護。
2.內化藝術類學生的人文素養。藝術學生在專業學習中與其他專業相比較,往往更需要強調人文素質的培養,更注重對個性、綜合能力的培養,注重創新意識、創新思維、創新方法和創新能力的培養。有不同思想理念的人往往才能創作出與眾不同的作品。同時,作為將來需要“始終奮進在時代前列”、“勇于承擔民族使命”的藝術類學生,必須能夠傳承剛健有為、自強不息的民族精神;繼承民本思想,學會人文關懷;培養憂患意識和社會責任感,學會用終極關懷的眼光看待人類的現實和未來。
3.體現人文關懷,挖掘學生潛能。人文素質教育可以體現以人為本的教育理念。在積極營造的輕松、愉快、和諧的人文學習氛圍中,學生是有情感、有需要的“人”,而不是知識的“容器”和考試的“機器”。人文素質教育能使藝術類學生形成優秀的思想品德,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塑造健康的人格,磨礪堅強的意志,掌握學習方法,學會為人處世;培養學生具備自我教育、自我學習、自我完善、不斷發展的能力;通過校園環境的陶冶、班集體凝聚力的內化、負面典型案例的分析引導、學生社團有益活動的歷練等人文素質教育活動,啟迪學生自覺自悟、自我管理、自我教育,最終培養新時代既具有深厚傳統功底,又具有寬闊國際視野,同時擁有良好社會道德與責任感的藝術人才,幫助他們實現由自然人向社會人角色的轉變。
(二)堅持以學生為本的辦學思想就要確立促進學生全面發展和終身發展的教育目標。
1.促進學生人文素質與專業技術全面發展。必須使人文素質教育與專業技術教育相結合,一方的發展不能以犧牲另一方為代價。人文素質教育為專業技術教育提供基礎,專業技術教育依托人文素質教育更好發展?,F代藝術的知識體系就像一個縱橫交錯的立體網絡,是一個有機的整體。我們固然可以將它劃分為各種形式,以不同學科進行教學,但不存在價值等級或孰優孰劣之分,對于藝術類學生的整體和諧發展來說都是必不可少的。以往教學中所存在的涇渭分明的界線和迎合社會一時之需的側重,如輕人文知識重專業知識,輕歷史、情感、思想知識重工具實用知識,都會造成學生知識結構的片面性,局限視野,禁錮對客觀世界的全面認識??傊宋呐c專業分別從不同的方面作用于藝術類學生的全面發展,給學生的全面、穩定發展以強有力支持。因而,人文教育和專業教育是藝術類專業教育相互依存、相輔相成的兩個方面,二者缺一不可,一方的發展不能以擠占另一方發展空間為代價。
2.促進藝術類學生終身發展。在藝術類學生的教育過程中,能夠支持可持續發展的教育必須貫穿于藝術類學生生命的始終,樹立全程教育觀。所謂全程教育,就是使教育貫穿于每一個受教育者的成長過程和每一個受教育者成長過程的始終。人文素質教育不只是培養學生的人文知識,而是培養學生自己能動學習與吸收人文知識的能力,培養學生理解人文,形思想的方法,不斷提高自身人文素質的能力。要讓藝術類學生在今后漫長的藝術生涯中不斷進步,必須依靠全程教育,促進他們終身發展,使教育成為一種無處不在、無時不有的存在。
參考文獻:
[1][德]藝術哲學―德國古典美學的經典[M].中國社會出版社,2005-07-01.
[2]杜時忠.人文教育論[M].南京.江蘇教育出版社,1999.
[3]張文斌.服裝工藝學[M].中國紡織出版社,2001-05,(第三版).
[4]中國傳統文化與21世紀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M].中華書局,2009-09-05.
[5]管仲連等.中國文化與可持續發展[M].海洋出版社,2006-01-01.
1 地方經濟建設的實際需求是美術專業教學改革的切入點
一般而言,地方院校生源的專業基礎相對于美院、省級的藝術院系而言是薄弱的。美術專業院校是以培養優秀的美術創作、美術研究人才為宗旨,但地方院校則是以為當地輸送美術實用型人才為目標。因此,美術專業的教學改革,緊緊圍繞我省“十一五”、“十二五”規劃提出的發展“旅游大省”和經濟建設十大支柱產業中“開發旅游文化產品”的建設目標,結合地方院校具備的專業特色和人才優勢,將“大力開發具有地域優勢的旅游產品”作為美術專業教學改革的切入點。提出了“藝術設計專業旅游商品設計方向教學改革”和“貴州民族民間美術教育資源的開發與利用”等教學改革方案。具體而言,學校教學針對當地旅游產品文化品位不高、經濟效益不好,以及全國旅游產品一條街等諸多現實問題,結合學校教育以及跨文化研究等諸多領域的創新成果,進行當地原生態旅游產品的區域意識和經濟價值的開發與教學研究。
要適應地方經濟建設與文化建設對美術人才的實際需要,首先,必須根據所處區域經濟建設及地域資源特點、產業結構的實際情況,調整美術學、藝術設計學的人才培養模式,強調美術專業的課程設置的靈活性和變通性。圍繞相關企業及地方對人才的實際需求進行改革。因為用人單位是高校人才的“消費者”,畢業生質量的優劣,用人單位最有發言權。學校經常召開用人單位與各教學系交流會,征求用人單位(如廣告公司、設計公司、普通高中以及義務教育的中小學等)對人才培養的建議和意見,根據用人單位反饋的信息和對人才的特殊需求,大幅調整相關專業課程的教學內容。注重提高美術專業學生的實踐能及創新能力,以適應社會和市場需要。例如,貴州是多民族聚居的地區,有著古樸的原生態民族文化遺產以及豐厚的民族美術的文化資源。各地相繼開設有“民間藝術文化產業”、“民族旅游文化產品”等相關公司。但由于缺乏美術專業的設計人才,公司只能照搬民族民間美術的原有紋樣,產品設計缺乏新意,難以適應當代社會的審美變化,不能滿足消費者的需求。另外,多數設計人員對原生態的民族民間美術的文化內涵缺乏基本的了解,只能依樣畫葫蘆,產品的文化品位只能停留在低端的民間工藝品的水平。其經濟價值和文化品位難以達到新的高度。介于此,美術專業將“民族民間美術”作為最具地域特設的美術課程,在保證其教學時數[( dylw.NEt) 專業提供專業論文寫作和發表教育論文的服務,歡迎光臨]為每周2學時的基礎上,增設“外國民間美術”、“地域美術與文化”、“民間工藝美術制作(蠟染工藝制作、刺繡工藝制作、銀飾工藝制作、泥塑工藝制作)”等選修課程。著眼于多元文化與市場經濟的大環境,關注本學科專業的發展與社會不斷變化的實際需求,提供給學生個體多樣化的選擇。
其次,改革地方院校美術教育教學方法,整合美術教學中各專業課程的教學內容。增加專業實習的學時數,并靈活調整實習時間。美術專業本科教學實踐總學時數在120左右,實習時間8周,安排在大四下學期。但是,畢業生求職也集中在這一時段,學生實習和找工作難以兼顧,實習效果較差??紤]學生的實習跟專業學習和職業規劃設計相結合,靈活安排在第6學期(大三下學期)、第7學期(大四的上學期)教學時段,讓學生通過實習了解專業流程和興趣所在,從而確定未來發展方向,增強專業學習的針對性。
在課程設置上,引入市場意識、商業意識。要改變“學院化”教學模式,使設計教育和社會項目、企業產品開發結合。美術專業成立不同的設計小組,主動去當地的企業或設計公司聯系一些有具體要求的命題設計來做,尋求美術專業設計與生產商之間的溝通與合作。公司搞設計、做項目,企業給學生真正的設計實踐,讓設計的產品成為市場上的商品。讓設計活動在實踐中創造價值,才可以真正鍛煉學生的設計實踐能力,從根本上實現實踐教學的目標。這樣不僅使學生具備適應市場的創意、決策能力和市場需求的設計能力,提高了學生適應與客戶實際溝通的能力。全面塑造作為設計師的素質。而且,企業或廣告公司也愿意出錢來購買學校設計的優秀作品,達到互惠雙贏的效果。通過這種合作可以為地方、企業培養靠得住、用得上的創新創業人才。
抓住地方經濟規劃與學校教學改革的契合點,學校教育服務于地方建設,既解決了地方企業設計人才資源匱乏的困難,也適當補充了地方高校科研經費的不足。地方高校美術教育與市場經濟的接軌是新時期美術教育的必然變革,也是藝術多元化發展的客觀規律,這些社會發展的客觀因素,是美術教育發展的動力,也是高校美術教育的巨大市場。
2 創建“產”、“學”、“研”相結合的美術教學模式
高校美術專業人才培養“商業”與“藝術”結合的教育,充分發揮學校人才優勢和企業的資金、資源設備優勢,使校企雙方資源得到優化配置,使美術教育的改革從概念階段進入實踐階段。積極創建“產”、“學”、“研”相結合的美術教學模式,解決我省長期以來旅游產品設計人才匱乏,以及學校美術教學沒有教學實踐平臺的現狀。目前,我校美術教學改革中已建立校企合作項目2項,教學實踐基地3個、與地方中小學美術教學推廣實踐合作學校3個。即美術專業與沿河 土家酒廠、松桃苗族工藝研究所等企業建立了良好的校企合作關系。如今,美術專業已成功為沿河土家苦蕎酒廠設計了“蠻王”系列包裝產品,使企業收到了較好的經濟效益的同時,進一步加強了與地方院校合作的意識。
美術專業教學面向社會、面向民族地區的文化市場,從設計小型商標、廣告到大型的環藝、企業形象設計等現已初見成效。目前,正積極與當地“大明邊城”旅游企業聯合,為其提供旅游市場的定位論證和旅游文化品牌的策劃。
學校把企業面臨的問題作為教學研究的重要內容之一,為地方企業在產品的開發和產品的包裝設計、設計人才培養等方面提供專業技術指導。企業每年提供一定經費供美術專業的教學研究,學校利用企業投入的研發資金拓展和強化美術專業學科發展的方向,同時為教育教學改革提供了動力。并作為美術教學的實踐教學基地,為教學科研成果的應用轉化、學生社會實踐以及畢業生就業等提供平臺。學生在現實環境中進行實際制作[( dylw.NEt) 專業提供專業論文寫作和發表教育論文的服務,歡迎光臨]和學習,從而使學生的創新能力和實踐能力的培養上得到提高。
只有重新認識高校美術教學的理念。突出素質教育的價值與作用,在教學安排方面加強對美術教學方法與技巧的研究,形成系統的美術教學體系,才能契合當前經濟發展形勢,取得良好的發展。同時,專業教師不定期地到民族工藝研究所,為民族旅游文化產品的圖案設計、后期包裝設計等提供技術指導,部分教師還提供創作的具有濃郁地域風情的作品作為民間工藝產品的制作藍本,全面提升苗繡文化產業的市場競爭能力和區域品牌的經濟價值。只有通過長期、全面、深入的合作,學校才有可能在地方和企業聯合建立具有活力的教學基地。
地方院校美術專業的介入必將促進民族地區藝術市場向著正規化、體制化的方向邁進,以全新的姿態探索出“產”、“學”、“研”相互促進,教育與社會相結合,學校與地方企業共同發展的新型教學模式。另外,結合地方經濟,把好的規劃方案與設想推薦給政府,力爭得到政府的認可與支持,學校與政府之間協調互助,產業與教育結合,產業與科技結合,這一切必將促進民族美術教育的全面發展以及與美術相關的地域產業文化品位的提升。近十年美術教育的改革與發展,一方面充分證明了美術教育能夠轉化為生產力的客觀事實;另一方面,也豐富和繁榮了地方藝術市場。在具體實踐或者項目中,以學生解決實際問題的思路為目標,拓展美術專業學生的視野,這不只局限于美術專業的深度,還力求具有整體文化的廣度。訓練把握藝術品質與市場效用的平衡力。
3 重視地方美術教學人才的梯隊建設
地方院校的美術教學不僅肩負著為地方培養美術應用型人才的重任,同時也承擔著為當地基礎教育培養教師隊伍的責任。因此,美術專業的教師必須改變教學觀念,積極探索新的教學方法和手段。首先,通過走出去,準確把握當代美術教育學科前沿信息和教學理論,提高教師研究水平。采取請進來的開放式教學,邀請國內專家學者講學,使學生能夠分享專家學者的研究成果。
其次,將民間藝術的傳承者請進課堂,向學生傳授民間藝術的制作技術,將民間藝術作坊、民間博物館等公共資源,作為課堂教學的有機組成部分和美術教育不可或缺的教育資源,拓展美術教育的教學空間。我?,F有民族民間美術教學基地2個,每學期邀請本地傳統民族文化遺產的繼承人來我校進行民間藝術的技法演示。例如,學校先后邀請儺面具雕刻藝人、民間泥雕藝人為學生傳授苗族儺面具的手工制作工藝和民間泥塑的塑造流程。使學生認識到本土美術的文化價值,培養其對本土藝術熱愛和文化認同;自覺地參與到地域美術的傳承與保護中去。
再次,依托美術系培養的中小學美術教師隊伍,建立起從小學、中學、大學美術教學改革的教育體系,為民間藝術建立起良好的文化生態環境。例如,與地方中小學建立了美術教學課程資源開發與應用合作關系。將民族民間美術的教育資源和提升旅游文化產業納入中小學美術教學之中,地方院校美術專業教師在美術教育理論方面的研究成果,通過中小學一線的美術教師具體的教學實踐進行推廣。反過來,中小學教師將具體的教學實踐中遇到的實際問題反饋給研究者,以修訂和完善理論研究的成果。因此,高校美術專業不僅注重教學團隊自身梯隊的建設,還應致力于地方中小學美術教師隊伍的系統化建設。
面對當代廣闊的藝術市場及社會對人才的需求,無論是綜合性高校還是地方院校,因其所處的地域環境、資源優勢的不同而各具特色,這些不同的優勢與特色,能滿足各種類型美術人才的不同要求,甚至特殊要求,所以應提倡多元化辦學模式。
當然,地方院校的美術專業也要有計劃有步驟地對學生進行不同層次的美感和情操教育力求,在教學中滲入美學理論,提高學生的綜合文化素養,研究和健全美術專業的教學體系,真正發揮美術專業的創造力,使之轉[( dylw.NEt) 專業提供專業論文寫作和發表教育論文的服務,歡迎光臨]化為有效的生產力,最終落實為提高學生敏銳的審美知覺和美的創造力,構建跨學科的新型課程體系。從當代教育的宏觀視角,深度挖掘的當地民族民間藝術的文化底蘊、拓展民族民間工藝的發展空間、將民間工藝轉化為具有地域文化的旅游產品,強化本土地域文化的符號特征,開發具有貴州區域特色的美術文化的旅游產品;打造少數民族原生態視覺藝術圖形文化的地域品牌。全面提升旅游商品的經濟、社會、文化價值。為推動區域性經濟建設和發展“旅游大省”的建設,培養合格的應用型美術人才。
4 結語
高校美術專業的課程設置必須首先厘清科目的針對性,不能不負責地任盲目擴大專業的涵蓋范圍。其次,課程系統是一個有機整體,人才培養質量不是單門課程的結果,也不是課程的簡單相加,而是課程選擇內容要素之間相互聯系、相互配合的整體效應。美術專業課程的改革既要體現教育主體的目的、要求,又要考慮到學生的實際情況,為他們設定一個可行、有效的標準。在當今市場化、商業化越來越濃的社會中,不可能只在象牙塔里,逃避“時效性”。因此,地方美術專業教學改革必須結合地方經濟建設和當地社會對人 才的需求來實現;針對學生需要去解決問題,為學生的未來打造一個可發展的基礎。在教學安排中能充分關注學生特點,使其得到不同程度的提高,通過發揮師、生、社會三者的互動關系來改變現狀。探索具體的、可實際運行的人才培養模式。
參考文獻:
[1] 威廉F.派納(美),威廉M.雷諾茲,帕特里克·斯萊特里,彼得M.陶伯曼.理解課程[M].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2004.
[2] 藤守堯.西方藝術教育史[M].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2000.
[3] 張小鷺.現代美術教育學[M].重慶:西南師范大學出版社,2002.
[4] 張道一,廉小春.美在民間[M].北京:北京工藝美術出版社,1987.
[5] 林鈺源.課堂教學延伸模式探索[J].高校藝術教育,
2003(1).
[6] 潘魯生.關于藝術設計教育的思考[J].裝飾,2003(4).
王安國先生在上個世紀80年代中期從湖南調到音樂研究所擔任研究工作期間,就是在恭王府那古色古香又寧靜寥寂的老房子里,憑借自身對中國傳統與西方音樂作曲理論與創作技法的深刻理解和全面把握,完成了幾10篇關于中國新潮音樂--中國現代作曲家及作品的學術論文,就是這樣,譚盾、葉小綱、郭文景他們的人和作品更多地出現在各類學術雜志上,逐漸地被人們了解、認識、知名、著名……那時的他是的勤勉、權威的音樂批評家。說到“權威”,薛老師笑著說,雖然我們都是同事,連住處也挨的非常近,但那時每年的中國音樂年鑒都是由他來執筆,不過,在音樂研究所近8年的時間內,他的深入簡出是出了名的,不再用餐時間,……可見王先生是個坐得住的學者,是1個被坐了8年冷板凳的事實證明了的,自然他的著述豐裕--相繼完成了《我國當代音樂作品與和聲創新問題》、《我國音樂創作“新潮”縱觀》、《現代和聲與中國作品研究》、《復調寫作與復調音樂你能在室外碰到他就屬于10分稀罕的事了分析》等等,似乎也在推測之內、情理之中了。
有關先生更多的信息我是從我的研究生導師楊國立老師那里聽到的,“知識淵博,記憶驚人,當1次音樂學院學術委員會的莫衷1是的爭辯中,王先生列出有關論文著述、觀點、作者、刊名、年號……1語壓驚4座,總結性地平息了1場爭論”,睿智能讓人成功,勤奮加睿智則會創造奇跡。當先生55歲那年,他把自己的人生規劃、學術定位轉到了“中國基礎音樂教育”,也就此掀開了中國國民音樂教育的新篇章,他的名字將由著名批評家而轉為音樂教育家并永存史冊。
世紀之初,王安國先生帶領的課題組通過了教育部基礎教育司的招標審核,主持研制《全日制義務教育音樂課程標準(實驗稿)》、《普通高中音樂課程標準(實驗)》,主持審查《普通高中藝術課程標準(實驗)》,并以政府文件形式公開出版。這就是時下全國中小學音樂教育中被全國通令貫徹執行的《小學音樂課程標準》、《中學音樂課程標準》。
1、“以審美為核心,以興趣愛好為動力”的音樂教育思想已成為21世紀我國學校音樂教育改革的主題曲和時代音樂教育的最強音。過于,學生學習音樂是為了獲得音樂有關知識或的演奏(唱)的技能,是為了凈化思想、陶冶情操(注:建國初國家提出“德智體”的3好學生,就把“美育”納入了“德育”的范疇,對中國1段時期的美育教育產生了深遠影響。),獨獨沒有提到“審美”沒有ENJOYMUSIC,學生大多喜歡音樂,不喜歡上音樂課……。先生提出的“以審美為核心”重新高揚起了“感性”學習的旗幟,為我國基礎音樂教育的推廣和開展確立了綱領性的理論依據,必將深刻促進著21世紀中國國民的音樂教育的發展,惠澤到我國廣大中小學生心里,美育教育的課堂。
2、面向全體學生,注重個性發展;音樂和1切教育1樣,要做到普及要做到美育的普及只有面向所有學生,讓他們均有機會受到良好的音樂教育,更確切地說得到良好的審美體驗。美國的中學管弦樂隊中是不經過選拔的,他們只要喜愛音樂都可以參加到樂隊中,哪怕是敲1些最簡單的打擊樂,但更多數的兒童在發現自己的技能方面的差距后,回家聘請私人教師或加強練習的方式進行,就這樣集體和團隊的意識和榮譽感,讓他們走進音樂愛上音樂。我國現實中的選拔后的所謂“精英教育”只能讓更多的孩子對音樂產生距離感、從而與音樂原理。不是面向全體學生的教育不是真正的普及教育,不能重視學生個性發展的通才教育,只能培養缺少個性和創新的人和民族,所以,中小學音樂課程標準的提出面向全體學生,注重個性發展無疑擊中中國音樂教育的問題實質,說明王安國先生帶領的課題組他做了大量、辛勤的調研工作,方針的制定是在中國教育實際的土壤上提出的。
3、強調音樂實踐,鼓勵音樂創造;
過去,我們許多中小學音樂課堂都上成了欣賞課、聆聽課、講授課。然而當代心理科學研究成果證明,人在審美實踐中積累了大量的審美感性經驗,當某1感官受到特定對象的刺激后,常常會把各種相關事物和經驗溝通起來。這就是所謂通感,1種不同感覺之間相互滲透、替代和溝通的心理現象,是客觀存在的1種心理現象,也是人們審美和藝術活動的1種重要表現方式。通常大家聽到音樂,產生視覺表象;看到形狀和色彩,產生冷熱輕重的觸覺表象等。學生只有在音樂實踐中才容易將獨創性的音樂作品作用于欣賞者和自身,同時,又把其他的感覺經驗引發、調動起來,通過審美聯想去補充它、發展它,創造它,從而取得觸類旁通的藝術效果。藝術通感作為1種審美知覺,能夠突破個別感覺的局限性和機械性,豐富和深化感覺經驗的內容,激發想象、聯想,產生移情,對藝術形象的自由發展和審美效應的獲得起著重要的作用。沒有實踐的欣賞只有信息輸入沒有輸出,只是隔靴撓癢,不是來自心靈的體驗和溝通,從通感研究結論上看是有1定道理的。
與此相似的是美國在新千年頒布的前瞻2020年音樂教育的觀念與行動綱領《豪斯賴特宣言》—《2020視野》<Vision2020)中強調的:音樂本身的性質及其與人的素質的關系決定著,有意義的音樂活動應當成為人在追求終身發展的過程中不可缺少的人生體驗。音樂的豐富內涵只有通過完整和有序的學習才能獲得,藝術課程是所有課程中不可缺少的,而音樂課程又是藝術課程中不可缺少的。綜合不應當以失去音樂課程的獨立價值為代價,無論是過去還是將來,音樂課程都將會在自身的不斷完善中發揮其巨大的教育功能。另外,多學科滲透的音樂課程綜合觀正是建立在把音樂教育作為文化認知教育的觀念之上,將音樂學習擴展到與音樂相關的各個文化領域,讓學生在寬泛又相關聯的文化語境中來體驗音樂,通過綜合的音樂學習方式來感受音樂,體驗文化。這正是音樂人類學精神的充分體現,這是對音樂內涵的充分理解。DBME(Discipline-Based Music Education),國內多譯為“以多學科為基礎的音樂教育”,是80年代后期由美國Getty藝術教育中心著力推行的1項音樂教育計劃。它借鑒了美國80年代中期促進視覺藝術教育發展的DBAE理論(Discipline-Based Art Education),在此基礎上建立起了1種倡導全面綜合的音樂學習和音樂教育思想。作為對僅以表演技能為目的的音樂教育觀的超越,DBMS不僅有效地改善和提高了80年代末至90年代初美國音樂教育的理論研究和教學實踐,也成為制定美國國家藝術標準的理論源泉之1??梢娡醢矅壬囊魳方虒W思想是開放的,與時俱進的吸收了當前世界音樂教育的最新科研成果,它也因此賦予了《中小學音樂課程標準》以生命力。
英國美術評論家赫伯特·里德在《現代繪畫簡史》中對藝術史的發展有過經典的概括:“整個藝術史就是一部關于視覺方式的歷史,是關于人類觀看世界所采用的各種不同方式的歷史”。康定斯基認為,畫家作為創造者應該追求對自己內心世界的表現,不應把模仿自然現象當做自己的目的,畫家應當用繪畫自身的形式語言,創造出能夠展現意圖的畫面;美國視覺藝術批評家蘇珊·格朗在《藝術的問題》中指出:“藝術品是種在某些方面與符號相類似的表現形式,這個表現形式就是藝術符號。”這些論述講明了繪畫形式與現實的關系,現實只是畫面創作的依托完全不同于現實世界。更有英國藝術理論家克萊夫·貝爾在《藝術》中提出:“藝術是一種有意味的形式”。清晰地表述出繪畫的表現不同于現實的寫照,而是創造一種平行于現實世界的平行體。” 與土地和鄉村的親近,仿佛是人與生俱來的天性。無論是在再現現實世界風景畫還是個性平面化語言的畫面再造的形成都一開始便于土地和鄉村息息相關。在土地和鄉村同呼吸共命運的繪畫取向中,無不充滿著生命的氣息,無不閃耀著人性的光芒。油畫進入二十世紀已不再滿足于再現現實世界,逐步進入到對人的本性和個性語言的畫面再創造的研究和探索中。在這個多元化的時代,藝術語言形式豐富多樣,平面化的藝術語言形式在其中占據了重要的分量。說起平面畫,早在舊石器時代晚期,圖繪在巖洞深處墻壁上的“洞穴壁畫”就初露端倪。平面化的形式語言在印象派時期已經有明確的傾向,在塞尚、高更、和梵高的部分作品中已經能夠看到作者在逐步的減弱所現物體的明暗、體積,把更多的精力放在畫面的形式布局和結構當中,塞尚以畫面的獨立表現為目標,從而實現了平面化。他對空間進行再構成,使二維畫面可咀自由處理,而不再一味的拘泥于再現。應該說是從塞尚的畫法之后,繪畫史上開始出現了平面化的畫面自立。梵高的作品,在東方繪畫的影響下只保留了一些微弱的顏色變化。畢加索在其作品《夢》中突出運用了平面化的形式手法,將畫面用舒緩的線條分割,填充色塊,形成了具有立體主義語言特點和裝飾性效果的油畫。馬蒂斯是法國二十世紀最為著名的表現性畫家之一,他筆下的物體完全是他在作品當中把人物和物體做出了極大地簡化處理,有些作品中甚至只保留了物象的大致輪廓;其作品利用色彩的對比關系和畫面形的分割,將畫面進行了平面化的組織、表現,達到了強烈的視覺效果。在抽象主義的繪畫當中,多數作者更加徹底的放棄了現實世界,更為自由的在畫面上進行著形與色的自由組合,用更為直接的個性語言傳達著對世界的認識,代表性的畫家有米羅、克里、康定斯基和蒙德里安等。康定斯基和蒙德里安的作品在抽象表現主義繪畫里面具有很強的代表性,康定斯基的熱抽象繪畫,畫面熱情,色彩跳動,充滿運動感;蒙德里安的作品相比之下則顯得安靜、理性,簡單的色塊對比和線條分割,展現著畫家對世界和畫面平面化語言構成的理性思考。
由國內繪畫的發展和演變來看,傳統的中國畫主要是由平面化的形式語言構成,但由于文化背景和認識的不同,其視覺構成不同于西方油畫的平面化形式語言。由于受到西學東漸的影響,中國出現了不少油畫家,但運用平面化形式語言進行表現創作且能夠融匯中西美學思想的為數不多。主要的代表性畫家有:四五十年代的林風眠由于受到了西方現代繪畫思想特別是馬蒂斯等畫家的影響,經過多年的探索形成了具有東方韻味的平面化表現形式的油畫,成就了很高的藝術造詣。在他的影響下,現代畫家吳冠中也形成了運用平面化形式語言結合中國文化和審美特點的繪畫形式。另外,現代還有畫家如:王克舉、譚平等在不斷地探索能夠融匯中西審美的平面化表現形式,并取得一定得成就。 在探索的過程中,作為中國的畫家面臨著西方審美思想和東方審美思想的碰撞,西方的繪畫材料和中國傳統審美根基的不協調等問題。雖然西方油畫當中也存在大量的平面化形式語言的繪畫形式,但畢竟審美的根基不同,不能完全適合畫面意圖的表現。 繪畫源于對現實世界的觀看,觀看中將審美意識、意圖與現實世界融匯,形成最終的畫面。平面化表現語言應注重展示視覺理解世界的方式,在最初的觀看中將本民族的審美融匯到畫面的平面化形式語言當中。繪畫發展越來越注重個性化語言的形成和主體意識的張揚,對平面化形式語言的研究符合本民族審美需求,符合繪畫中主體意識增強的發展趨勢,亦將促進繪畫個性化語言展現。
提出問題:
通過對平面化油畫語言的研究,筆者發現在國內外對其的研究不計其數。但真正將畫面回歸到簡約、直接的畫面形式語言和真正探究現實世界與畫面化語言需求之間關系,還需要在前期學習的基礎上做進一步的探索。如何真正將畫面回歸到簡約、直接的畫面形式語言?真正探究現實世界與畫面平面化語言需求之間關系?
【關鍵詞】書法教育 思想政治教育 大學生 文化
在高校各類課程中,書法教學作為一門傳統文化藝術教育,不但有著鮮明的藝術性和廣泛的實用性,而且自身還蘊藏著豐富的思想政治教育因素。在教學中如果注重挖掘這些因素,并恰當地將其融合、滲透在教學當中,發揮其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對提升大學生思想政治素質大有裨益。
一、大學生書寫危機
本文所指的寫字教育不同于語文教學中的識字、寫字教學,它重視寫字技能的傳授,更注重文化的傳承和對人全面發展的促進,是一門關于漢字書寫的藝術教育,是書法藝術教育的基礎。然而隨著信息化社會的來臨,電腦的普及,少年兒童從剛開始學習就步入了“鍵盤時代”,鍵盤敲擊取代了手寫漢字,手寫漢字的實用性逐漸降低,鍵盤敲擊的速度越來越快,學生的字卻越寫越難看,經常出現提筆忘字的現象。那些非常熟悉、一觸鍵盤立馬就會從屏幕上閃出來的漢字,竟然不知道怎么寫了。有的學生試卷答得很好,但書寫卻是橫七豎八,更不要說什么美觀了。這樣的情況在中考和高考試卷中比比皆是,甚至某些碩士生、博士生的字寫得也差強人意。
學生的書寫狀況和對待漢字書寫的態度明確地顯現了當前寫字教育所遭遇的尷尬處境――生存危機。寫字教育生存的危機導致的最終結果不僅是一種技能的缺失,更重要的是書寫文化的斷層和傳統文化的后繼無人。
有著幾千年優良傳統的寫字教育在漢字書寫進入了“鍵盤時代”后,已經失去原有的地位。無論是學校、老師、學生還是家長,普遍存在忽視和輕視寫字的現象,“寫字無用論”成為“共識”,寫字教育的生存、發展陷入了困境。
二、書法教育的現實意義
中國漢字源遠流長,書法更以其獨特的“形象意蘊”一直培育著中華文化,并形成獨特的視覺藝術,是中國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國學”的重要內容,具有豐富的文化內涵。梁啟超先生曾說過,“各種美術之中,以寫字為最高。旁的所沒有的優點,寫字能表現出來?!币虼?,書寫的意義已超過寫字本身,完全可以上升到對民族文化的認知了解和感情認同上去;書法教育的全過程,也就成為對中國優秀傳統文化的傳承過程,更是對學生進行愛國主義教育的過程。學生通過鑒賞能力的提高,進一步挖掘我國自古至今的優秀文化作品和研究文化內蘊,維護傳承祖國傳統文化的尊嚴,增強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從而引導大學生為國家的文化發展建設服務。
書法鑒賞包含著書法技法的練習和掌握。書法的練習首先是心手合一的有意識的行為活動,不但伴隨著注意、感知、記憶、思維、想象等心理過程,而且一個人的能力、氣質和性格、情緒等均會影響書寫過程,并在筆跡中有所反映。如被譽為“天下第一行書”的王羲之的《蘭亭序》,從《蘭亭序》的字里行間無不讓人感到書圣與好友相聚時的愉悅心情,“那歡快跳躍、瀟灑妍美的行書正是書圣的真情流露,那即興而賦的優美散文,讓人觀后更有心曠神怡、身臨其境之感”。而被譽為“天下第二行書”的《祭侄文稿》,是唐代著名書法家顏真卿為紀念在安史之亂中為國捐軀的侄兒所寫的祭文,祭文令人讀后心生悲愴之感,其書法更有大氣磅礴之勢,字字如石,更是一種悲憤之情的真實寫照。長期練習寫字可以逐漸免除這些毛病?,F在的大學生大多為獨生子女,生活自理能力差、意志力和自我控制力較弱。練習書法是調節他們心理素質、規范行為的好辦法。古今無數書法家鐘情書藝,涵泳墨池,有著一股鍥而不舍、持之以恒的精神。所以,書法教育能使大學生克服浮躁和急功近利等不良習氣,養成刻苦耐勞的品質、堅韌不拔的意志,塑造良好的心理素質。
三、將書法教育融入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
(一)增強寫字教育的文化使命感
目前,寫字教育之所以得不到重視,其根源在于不能充分認識寫字教育的重要意義,普遍存在“寫字無用論”的觀念。因此,提高對寫字教育意義的認識、轉變錯誤觀念,增強寫字教育的文化使命感是寫字教育走出困境的前提。傳承文化是我們的責任義務,不論是各級教育主管部門,還是學校領導老師、家長都要對寫字教育的重要意義進行深刻理解,真正在思想上重視起來,把寫字教育提高到傳承文化,培養人的綜合素質的高度上認識,本著為學生負責、為國家負責、為子孫后代負責的態度,認清現狀,認識到改變這一現狀的使命感和責任感。
(二)培養大學生的書法興趣
書法教育講究寓書法的美應用于現實,并指導書寫實踐和高雅生活。學生在掌握了一定的書法欣賞能力和一定的書法技能之后,必定會盡力維護已獲得的這些能力,進而加以反復練習,進一步擴充知識,同時提升人文涵養,戒驕戒躁,力求穩重大方、舉止文明。清人沈宗騫認為“筆墨之道,本于性情。凡所以涵養性情者則存之,所以殘缺性情者則去之,自然俗日離而雅可日幾也。”學習書法“不可謂不苦,但都可以使人靜心、調養性情。當人身處喧囂之地,面臨繁雜之事時,習練書法絕不同于遁人山林,也不似一些民間信仰和玄學那樣給人以虛幻的安慰?!币虼耍瑫ń逃环矫嫣嵘舜髮W生外在精神風貌,打造文明的氣質和形象,另一方面,有利地契合了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科學實施和健康發展。
結束語
書法教育與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之間有著相互促進、相得益彰的辯證關系,借助書法獨特的文化內涵和審美構成理念,有機地與大學生的思想政治教育相契合,其契合點在乎學生的健康成長,培養學生的愛國意識,增強民族自信心,培養良好的心理品質,提升外在氣質與形象。學生在提高書法鑒賞能力和表現能力的同時,使其思想品德得到升華,如此,即有望達到教書育人的理想境界。
【參考資料】
[1]尹彥,劉春明. 淺談書法教學與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 當代教育論壇,200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