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4-18 18:01:46
序論:在您撰寫農學概論論文時,參考他人的優秀作品可以開闊視野,小編為您整理的7篇范文,希望這些建議能夠激發您的創作熱情,引導您走向新的創作高度。
中學語文教學的根本目的在于培養學生的聽說讀寫能力。這在《中學語文教學大綱》中也作了很具體的規定。在“教學目的”中,要求學生“具有現代語文的閱讀能力、寫作能力和聽說能力”,把“聽說”和“讀寫”放到了同等重要的并列地位。在“教學要求”中,明確要求“初中階段繼續培養聽說讀寫的良好習慣”,高中階段“進一步提高現代語文的閱讀能力、寫作能力和說話能力”。這就確定了聽說讀寫是整個中學階段必不可少的教學內容。
就近年高考語文而言,聽說能力的考查有明顯的加強的趨勢。一是直接命題考查考生的語音、停頓、重音、歧義、語言的簡明、連貫、得體等方面的能力;二是結合作文試題,考查考生實際的口頭表達的能力,比如廣播稿、演講稿、討論稿、節目主持人發言稿、通知等應用文體和談話語體的寫作及修改。
再就未來社會對人才的要求而言,21世紀的人才必須是思維敏捷,富于創新精神的人才,必須是嫻于辭令、口齒伶俐、善于社會交際的人才,必須是耳聰目明,“聽人說話,能夠了解對方要旨”(葉圣陶語)的人才。
然而,中學(尤其是農村中學)語文教學的現狀卻是:由于語文教學的影響,仍然是只重視書面表達能力訓練而忽視口頭語言訓練;有的甚至將教材中有限的聽說專項訓練改為學生課外自學;現行中學教材(尤其是高中部分)雖然有聽說能力的專項訓練,但指導性不強,使教師在教學中難以實施,而且沒有科學的系統,更沒有專門的教材;不少教師認識到口語訓練的重要,在教學的實踐中想方設法給學生鍛煉口才和聽力的機會,但畢竟無序;農村中學教學設備的有限又使得有識之士的“教改”實驗只是“空中樓閣”;結果,學生讀了十幾年書,學了十幾年語文(且不說在生活中的學習),大多數聽說能力卻較差,發音不準,吐字不清,語調平淡,語速不當,話不成句,表情難看……成了十足的“書呆子”。
由此可見,中學語文聽說教學必須改革,而改革的關鍵問題就是:如何在中學語文教學之中迅速地大面積地培養學生的聽說能力。
二、中學語文聽說教學改革的出路何在
陷入困境之后,必須走出困境。近十年來,筆者一直在農村中學任教,而且一直與同仁一道努力探討聽說教學改革之路。于此且作一總結以就教于大家。
(一)改進教學的組織形式
語文教學必須改革,必須更新教育觀念,改進教學方法,改進組織形式,這是社會歷史發展的必然要求,也是語文教育自身發展的必然趨勢。為了提高教學效率,我在研讀大量文獻和各種語文教改資料的基礎上,結合本校(省屬重點農村中學)實際,學生實際個人(自身)素質的實際,大膽改革教學的組織形式,實行“以小組教學為主,以班級教學和個別輔導為輔”的教學組織形式。具體地說,這種組織方式包括以下三個方面:
1.成立語文學習中心小組。每班4-5人,由有語文特長和語文興趣較濃的同學組成,語文學科代表兼組長。中心小組的主要職能是:①參加教師備課,研究討論教學的難點,分析落實教學重點,具體討論確定教學要點,分析安排訓練的知識能力點和訓練方式;②負責組織指導、督促和考核本班學習小組(見第2點)的語文學習;③編選擬定語文課文練習和單元練習,組織進行單元檢測;④幫助老師批閱修改評析部分作業;⑤在老師的具體指導之下負責講析(或安排組織其他同學講析)部分課文?!偠灾屩行男〗M成為老師的幫手,成為小老師,負責組織、管理具體的語文學習和語文活動。
2.成立了語文學習小組,每組4個成員,各小組同學的語文素質大致相當,座位臨近(前后左右同桌,如不是同桌,在語文課和語文活動課時自行調節)。其主要任務是在教師和中心小組的組織引導下完成各項語文學習任務(其中包括課內外的各種形式的語文活動)。
3.組建了語文中心小組和學習小組之后,教師主要的職責是:①具體指導語文中心小組的工作,在各種語文學習和語文活動中做好示范(比如示范朗讀,示范備課講課,下水作文等等);②組織中心小組討論制訂單元教學要求和課文學習重點;列出課文和單元教學的知識能力點;③重點指導學生學好最重要的基本篇目;④補充語文中心小組講析課文時遺漏的知識點和未處理好的重點難點,補充與課文或單元有關的重要的基礎知識和基本理論;⑤編制單元練習,組織單元考試;⑥科學評價語文中心小組和學習小組的學習情況并提示補正方法;⑦負責課文或單元或語文活動的重要的關鍵問題的小結或撰寫相應的專題論文;⑧編印優秀作文集,組織優秀作文稿;⑨指導各種重要的語文活動(如朗誦、征文、創作課本劇,等等);⑩精選印發課外練習并指導課外閱讀。
(二)優化聽說能力訓練的方法
在具體的語文教學中,我采用的聽說訓練的主要方式有如下4種:
1.朗讀。這里所說的朗讀主要包括:①早自聲朗讀課文,精彩片斷和要求背誦的篇目;另外每學期補充10篇古詩文,要求背誦。每周三節早自習,每節40分鐘,一學期下來,誦讀時間達40小時,三年初中或高中,誦讀時間達120小時,課文背誦達60多篇;②名篇賞讀,間周一節課(課外活動),主要從《中國青年報》、《雜文報》、《散文》、《全國中學生優秀作文選》等報紙雜志選擇精短時文;③新聞會,間周一次,要求全體同學寫稿投稿(也可從報紙上薦稿,大量采用根據中央電視臺新聞聯播編擬的新聞稿,每天晚上7:00至7:30是全校學生收看電視新聞的時間);中心小組選稿改稿定稿,再安排學生(以學習小組為單位)用普通話脫稿播送。
2.讀書報告。主要有三種形式:①故事會,每學期2次,在期中考試后進行(因為本校每年春秋兩期分別有音樂之春和藝術節,在中期考試后第3周左右進行,故事會就安排在此間的課外活動之中),主要講成語故事、歷史故事、寓言故事、生活故事、名人故事、民間傳說等等;②讀書報告會,每期開學第一周進行,主要講所讀的書籍(以文學名著為主)的基本內容、故事梗概、人物形象;朗誦其中的一兩個精彩片斷;宣讀自己的“文學評論”(實際上是讀書心得,往往既省“評”,又省“感”);③假期見聞報告會,每期開學第一周進行,主要是概述自己假期所見所聞所感,在此基礎上重點敘述二三事。
3.討論論辯。①討論,主要是指課堂教學中的討論。其具體方式包括個人鉆研、小組討論、班級討論、教師(或中心小組)總結發言。②論辯,即組織論辯會,不定期舉行,從課本、影視、生活中去選擇與語文學習相關的重要的思想問題和學術問題進行論辯。要求各學習小組在認真準備材料,充分討論醞釀的基礎上寫出書面發言材料(或提綱),然后采用雙方論爭的形式進行辯論;同時組織好“評委會”進行裁判和評定。
4.講課比賽。
我這里所說的“講課比賽”主要有兩種方式:
①講析課文。每期一周,一般在期中考試之后的第一周進行(因為本校每期期中考試之后有一次運動會,停課2至3天,學生相對較輕松,有比較充分的時間去備課),但必須在開學之初公布教學計劃時就要安排各學習小組具體的授課任務(我的教學計劃和總結往往是先由中心小組討論草稿,然后我定稿打印,學生人手一份)。作為教師一是在平時的教學中做好“講課”示范,二是具體指導如何備課、如何確定難點、如何設計練習、如何講課,教給學生“教學”的方法。
②評講試卷。這里所說的“評講試卷”主要是指在語文教學其是語文復習中,讓學習小組在分頭準備認真討論的基礎上對語文試卷進行評講。要求學生必須講清:“試題考的是什么(知識點)——怎樣考的(角度、題型)——怎樣解答(答題技巧)”;必須評準:“試題好不好(難度、信度)——好在何處(科學性)——有何啟示(相對于學生而言)”。如果學生評講時出現不足,教師要認真分析,予以補正。
(三)尋找檢測聽說能力的科學方法
我在實際教學中采用的具體的“檢測”方法主要有以下幾種:
1.聽寫:從內容上說,包括聽寫詞語、句子、句群、語段;從文體上說,主要是古詩文;從方式上說,可以老師朗讀學生聽寫,也可以是學生互相聽寫。
2.聽話答問:通過同學老師誦讀或播放錄音,要求學生答問。問題不宜設置太多,問題的內容可以是記憶性的,可以是篩選性的,也可以是理解性的。
3.聽話筆記:其中包括聽課筆記,要求記準要點,記清思路,記住難點,突出重點。
在農村,鄉教委(學區)主任、校長是學校教育工作的組織者、管理者、決策者,他們的教育教學理念、管理水平、工作能力直接影響著課程改革進程。可是,在農村,整日繁忙、瑣碎的日常事務,教委主任和校長們沒有更多時間集中精力專搞業務,無暇學習新的管理理論和教育理論,更別說研究新的教育教學方面出現的新問題了。傳統型、經驗型的管理是他們手中唯一的“法寶”,最突出的表現為:“分”是管理的核心,“章”是管理的主題,“權”是管理的主基調。可這樣的管理卻出現了可悲的結果,教師和學生變成了分數的奴隸,管理變成了檢查(教案、作業批改),嚴重扭曲了教學的本性,所謂的課程改革也就成為了追求高分的“遮羞布”,教改也只能是表面文章,搞形式主義。權力至上的管理方式泯滅了教師工作的獨立性、創造性和個性。蘇霍林斯基說:“學校領導首先是教育思想的領導,其次才是行政領導。”可我們的學校管理最為缺乏的恰恰是思想。因此,農村基層領導必須率先轉變教育理念,把領導教職工創造性實施素質教育、新課程改革作為主要職責。一方面要堅決改變傳統的落后管理模式和不合理的規章制度;另一方面要積極探索符合素質教育理念和體現新課程改革精神的新舉措,認真學習和準確掌握素質教育理論好方法,勇于探索,大膽實踐,努力提高自己決策和管理的科學性。
二、教師自身素質是實施素質教育、新課程改革的根本保證
面對新世紀的挑戰,我們必須加快推進素質教育的步伐,而課程改革是促進素質教育取得突破性進展的關鍵,受到了政府和社會各界的關注和重視。新的課程理念、新的課程標準、新的教材和新的課程評價標準的突現,強烈沖擊著現有的教育教學體系,對廣大教師和教育工作者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教師在課程改革中能否起到積極的促進作用,關鍵在于他們的素質。然而,目前農村教育還沒有跳出“應試教育”的圈子,教師還在為“應試”而苦干、蠻干,他們的教育觀念和人才觀念,如重教書輕育人,重知識傳授輕能力培養,唯分數論,片面追求升學率,嚴重影響了素質教育的實施?!鞍峥谖故呈健钡年惻f教法,一本書、一張嘴、一支筆的教學手段,限制了學生的全面發展和學生創新能力的培養,“死教書”“讀死書”釀成了我國的教育現狀:基礎扎實,贏在起點,創新不足,輸在終點。因此,在當今信息化的社會中,教師應自覺去培養適應時代需要的素質。這就要求教師自學新的教育教學理論,確立符合時代精神的教育觀、教學觀、人才質量觀,更新自己的知識結構,掌握現代化的教學手段,確保農村學校素質教育、新課程改革的順利實施。
三、基礎教育投入是實施素質教育、新課程改革的的客觀基礎
現代化的教育需要現代化的設施,當前廣大農村的教學設備仍相當簡陋,好多地區雖然實現了“兩基”,但那只是低層次、低標準的,還遠不能滿足新世紀全面實施素質教育的需要。由于教育投入的力度不大,辦學經費捉襟見肘,學校又無力添置,以致于學校電教器材相對匱乏,絕大部分學校根本沒有像樣的電教器材,只有極少數學校配有復讀機、電視機、影碟機等。這嚴重影響著農村素質教育的全面實施,制約著新課程改革的進程。而教育部在《面向21世紀教育振興行動計劃》“跨世紀素質教育工程”中已指出要列出專項經費用于支持課程改革,各級教育主管部門可比照國家級專項,相應劃撥地方基礎教育課程改革專項經費,并建立有效的監督機制?;鶎诱畱o緊抓住這個難得的機遇,積極爭取和多渠道籌集資金,加大對農村教育的投入,并做到加強教育經費的管理,堵死教育經費外流的漏洞,真正做到??顚S?,不斷提高教育資源的使用效益。
四、良好氛圍是實施素質教育、新課程改革的必要條件
新的基礎教育課程改革之所以深刻,就在于從根本上改變了舊的教學觀念。新課程要求教師提高素質,更新觀念,改變角度,如果教師的教學觀念不更新,教學方式不改變,課程改革也將流于形式,事倍功半,甚至勞而無功。但觀念的轉變是需要時間的、更需要成功經驗作為支撐的。在某種意義上來說,一線教師如果沒有行為變化在先,教學理念的轉變是不可能深刻的。而要真正讓一些先進教學理念扎根于教師,運用于課堂,外顯于學生的發展,要允許他們有一個感悟和積累的過程,有一個親身實踐、體驗、感受成功的過程。因此,在課程改革實踐中,要始終緊抓轉變教育觀念,樹立新的課程觀念這個根本不放松。把好“觀念”的脈搏,抓住有利時機,及時開展教師教學觀念的轉變工作。
二、要加強教師教學基本功的訓練
要想課改有特色,農村小學必須抓好每一個教師的基本功訓練,善于組織教師努力自學,刻苦鉆研,互相學習,取長補短,不斷促進,共同提高。但教師的工作量大,對教師的基本功訓練不能急于求成,要循序漸進,有階段性。既要兼顧全面,也要突出重點。使教師過硬的基本功運用到教學實踐中去,做到學以致用。
三、要加強課改研討工作
新的課程改革是一個復雜的過程,從新課程理念的構建,到新教材的編寫,到教師教學方法的轉變和學生學習方法的轉變,再到對教學的評價等,這其中有許多問題是沒有現成答案的。要找到答案的唯一方法就是去創造,要創造就要研究。因此,課改為教研工作提供了廣闊的施展空間。實施新課程教學,應當以課堂為主渠道,以研討為先導。要按年級、學科分別成立課改研討組。由教務主任把關,研討組織負責,研究課改方法。首先,就課改的焦點問題組織教師深入研讀課程標準,進一步明確和掌握新課程理念,認識課改的重要性及積極作用,從根本上接受課堂改革。其次,搜集課改的有關資料,教學實錄及案例,組織教師研討、分析,從中發現課改新思路,農村小學課改經驗。另外,應組織教師就課改思路認真研討教材,研究教法,換位思考。從學生角度出發,深入到每個單元,每節課的教學內容研究中,提倡教師“跳出教材教教材”,即把教材作為活動知識技能、學習經驗的載體,考慮知識生成的基礎,形成的過程,結論的獲得能解決哪些實踐問題。各教研組要定期進行備課、作業展評、領導帶頭、鼓勵先進,為研討開辟新路,加強新老教師教學藝術的切磋,互相學習,從而不斷提高師資課改素質。
四、要做好教學資源開發工作
(一)環境設施落后,規模小,數量少
由于對幼兒園的投入不夠,幼兒園設施簡陋,幼兒沒有足夠的玩具、器械進行游戲活動。在紅星幼兒園中,只有簡單的滑梯和秋千這樣的基本游戲設施,幼兒的玩具也很單一?!澳壳拔覈鴸|部擁有中心園的鄉鎮約占75%,但中西部22個?。ㄊ?、自治區)27284個鄉鎮中,半數左右沒有鄉鎮中心幼兒園。村幼兒園的數量也只占全國行政村總數的10%,也就是說90%的行政村沒有幼兒園,那里的孩子無園可入”。
(二)幼兒園管理制度不完善,存在安全隱患
規范的幼兒園應每班配有“兩教一?!?。而在紅星幼兒園中只配有一名幼兒教師,保育的工作則由老師和阿姨平均分擔。1996年我國頒布的《幼兒園工作規程》中指出,幼兒園的任務之一是實施保育和教育相結合的原則,有保育才能有教育。同時幼兒園缺乏保健室和門衛室,當幼兒在活動過程中身體受到損傷不能得到立即規范的處理。
二、解決農村學前教育問題的建議和策略
(一)更新農村家長教育觀念
大力宣傳正確的幼兒教育理念,端正幼兒家長不重視學前教育的落后觀念,讓農村家長意識到學前教育對幼兒成長的重要性。“而3—6歲是幼兒發育的最快最佳時期,也是最重要的時期,是形成語言發育,認知、行為及潛能開發的重要時期”,所以要改變農村家長只關注幼兒身體和智力上的發育,而忽視幼兒心理和其他方面各種能力的發育的錯誤觀念。
(二)加強農村學前教育師資隊伍建設
就目前形勢來看,雖然我國很多地方實行編織下鄉政策,但是考上編織的教師大多分在鎮上的公辦園,對于村里或許多鄉下的民辦園還是很缺乏專業的幼兒教師。在對幼兒教師素質的提高上,當地縣鄉政府應加強對幼兒教師的培訓工作。為此,可以嘗試建立鄉村聯動的教研制度,建立縣、鄉鎮幼兒園教師與農村幼兒教師的“手拉手幫帶制度”。同時對于優秀教師實行獎勵政策,以此提高教師教育教學的興趣和質量。
(三)充分利用農村自然優勢發展幼兒教育
雖然農村幼兒園缺乏現代化教育設施,但農村廣闊的田園風景和人文生活給予了幼兒更大的活動空間。農村教師完全可以利用農村獨有的自然條件,運用教學做合一的教育方法,帶領幼兒進入自然,認識自然,了解自然,在大自然中放開幼兒,讓他們自由地探索。讓幼兒在大自然里潛移默化的陶冶情操,培養幼兒對美的感受力。
(四)增加對農村學前教育的經濟投入積極創辦優質園
各級政府要把加快發展農村學前教育作為重點,加大對農村學前教育的建設。努力將幼兒園的設施、環境搞上去,配備現代化教育工具,充實幼兒的玩具、讀物等,為幼兒創造一個良好的成長環境。同時對于民辦園要給予支持,通過多種形式開辦農村幼兒園,興辦高質量的學前教育機構。
(五)完善農村幼兒園管理制度,加強園內安全
我國幼兒園實行保教和教育結合的制度,保教在前,所以幼兒教育中解決保教問題是首當其沖的。保證幼兒的生命和衛生安全,是幼兒園展開幼兒教育活動的重要前提,這就要求,合格的幼兒園每班都應配備有一名保教人員。同時幼兒園也應建立相關的保健室,當幼兒的身體出現問題時能得到及時的發現和就診。幼兒園門口應設立警衛室,警衛人員對于外來人員要進行嚴格把關,登記入園,創建安全校園。
三、結論和總結
1.多媒體教學
農業概論設計的內容很多,既有國內農業發展的介紹,也有國外農業發展的介紹。為了更好地組織教學內容,擴大學生的知識面,教學方法也應該與時俱進,加入電子元素。多媒體教學通過把圖片、聲音、文字等多媒體信息經過屏幕或投影機投影顯示出來,一目了然地表達了傳統板書所不能體現的知識,節約了教師書寫板書時耗費的時間。同時,教師也可以通過多彩的圖片、視頻等資料增加教學容量,幫助學生理解抽象知識,吸引學生注意力,從而營造生動的學習氛圍,提高學習效率。而對于在傳統教學中很難體現的農業科學技術、現代農業發展模式、農業地理區劃等內容,利用多媒體教學既直觀,又生動,不但擴大了學生的視野,也彌補了教學條件的不足。當然,多媒體教學也存在著一些問題,比如有些教師講解時一味依靠多媒體,使得課堂氣氛不理想,教師失去了主導地位,在實際教學過程中一定要靈活運用多媒體教學,將多媒體與傳統板書結合起來。
2.實踐教學
在傳統教學中,學生的知識來源大部分來自教材,課外書和教師的講解。而對于農業概論的教學來說,其涉及的內容既有農業生產過程,又有農業經營過程,僅僅依靠課堂教學是遠遠不夠的,因此實踐教學基地的建設尤為重要。一方面,利用學校周邊的農業研究院、農業高科技示范園、農業觀光園、農業示范基地和農業生產合作社等,通過參觀、調研,讓學生了解不同類型的農業生產方式和不同層次、結構的農業設施特點;另一方面,也可帶領學生深入蔬菜大棚,山間林地,田間地頭,讓學生實際操作一番,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將理論知識與實際相結合,提高學生對理論知識的理解能力。同時,也能夠讓學生在實踐中提取最新數據,彌補教材老化與區域不同帶來的問題。根據貴州省農業生產實際,可在茶園、林地、煙草和中藥材種植區設立長期實踐教學基地,使學生充分了解我省農業生產的特色和優勢,進而學習更為實用的生產技能。此外,也可鼓勵學生積極參與教師的科研項目,使學生完成對農業概論知識從感性到理性的認識過程,加深對所學知識的運用和鞏固。
3.其他教學方式
除上課時,使用傳統講課方式和多媒體教學外還應該采取其他的教學方式,因時制宜,因內容而變,教師在深入理解課本知識的基礎上,采用多樣模式來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如以問引學、以玩教學、課程講座等。以問教學指教師備課時,對教學內容充分了解后,總結出幾個概括性問題。在課堂開始前就以提問的方式來對本節的內容做一個引導,讓學生帶有目的的去聽,這樣能使學生集中注意力去聽講。在課堂結束前進行提問,檢驗學生的課堂效率,把握學生對知識的掌握程度。同時又可以對上課內容進行總結,加深學生對知識的印象;以玩教學是在理論性知識較少而實踐性知識較多、又不能同時提供實踐基地條件的時候,教師將教學內容以游戲的方式來進行,讓課堂不再枯燥乏味。這樣,不僅可以提高學生的興趣,加深學生對教學內容的理解,還有利于提高學生的組織能力與合作能力;課程講座則是教師根據教學內容的需要,適當邀請行業專家、農業推廣人員、其他專業教師等舉辦相關講座,以拓展知識面,豐富教學內容,將課本知識與實踐良好結合。在一定的條件下,也可以鼓勵學生舉辦講座,由學生根據自己的興趣方向選題,通過查閱資料、拜訪專家學者,在教師的指導下組織講座內容,向同學們進行課程講座,這不但可以最大限度地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更對良好學風的形成有一定的促進作用。
4.對于課程作業的改革
在以往的教學中,課程作業教師多是布置幾個問題讓學生書面做答后提交,但是這樣不僅讓學生感到枯燥,更是不能保證作業的獨立完成。隨著教學模式的改進,課程作業也必須創新,教師可根據農業概論課程理論性較低、實踐性較強的特點,適當地將課程作業改為辯論賽、演講或現場答辯的方式進行,如農業科學技術、現代農業經營方式、農產品安全、農業資源與環境等內容可采取以上方法進行,引導學生關注農業領域的最新技術、生產方法、最新成果。而類似于轉基因農產品、食品安全、農業信息技術等這些討論的比較廣泛的話題,通過辯論等形式引發學生獨立思考,這比單純的上幾節課收獲大得多,而且通過這些方法也可以鍛煉學生的語言組織能力和思維能力。另外,在實踐基地教學結束后,可以讓學生自己將課程中所拍攝的照片、視頻,做的筆記與課本知識相結合做一個PPT進行講解。這樣既可以讓學生在基地學習時帶有目的性,集中精力學習,同時也督促學生對教學知識進行反思與提煉,讓學生對知識的掌握更牢固。
二、提高農業概論教學質量的建議
1.結合本土特色,自編講義
現有的農業概論教材,有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的《農業概論》、中國農業出版社出版的《農業概論》和劉巽浩編著、知識產權出版社出版的《農業概論》等。這些教材都有各自的體系,但無論是哪本教材結合到農村區域發展專業授課時,都顯得不夠貼切。因此,在實際教學過程中,要根據專業的需要,參考各種版本的《農業概論》教材,量身裁定教學內容。考慮到實用技能型人才培養的要求,在授課過程中可以將一些具有本土特色的農業生產活動穿插到課堂中,如茶葉、煙草的種植與加工;山地農業及其機械化等。其次,在講義中應該特別突出農業生產的三個層次(技術層次、經濟層次、生態層次)的效果,使講義更能夠接近生產實踐,增強其實用性。
2.善于利用各類教學條件
在教學條件上,農業概論課程可以使用的教學設施較多,如學院現有的生物技術實驗室、農產品物流實驗室、園林實驗室和經濟管理實驗室等。這些實驗室都配有現代化的實驗設備和數據分析軟件,學生可在實驗室里學習知識和實用技能,對強化農業概論課程的學習有很好的作用。
3.利用現代傳媒,廣泛收集各種農業生產經營案例
現代農業發展日新月異,課本上的知識點已過時或不夠全面。為了拓寬教學內容,在日常學習中應注意收集各類相關信息。如央視二套的《生財有道》、七套的《致富經》、九套的農業紀錄片、十套的很多農業科教節目,都是以農業種植、養殖、農業合作社、現代農業生產、農業科學技術等內容為主,生動直觀地為我們講述現實中的農業生產經營活動,是非常好的教學素材,應當注意收集,并把這些信息融入到教學實踐中,豐富專業知識。
4.注重培育服務“三農”的執著精神理念
農村的世界里不是沒有美,是我們沒有去真正品味它的美!所以,教師要引導農村中學生多留心自己所處的環境,切切實實地觀察自己身邊的獨具特色的人、事、景、物,隨時隨地積累寫作素材??偠灾?,農村作文教學只有立足于農村,讓學生描寫自己熟悉的農村生活才能走出困境。
二、端正態度,加強學習,采取靈活多樣的教學方法
(一)立足實際,作文教學方法靈活多樣
新課改下作文教學可以改變傳統的時間、地點以及作文方式。如教師不僅可以根據農村時令的變換安排相應的課題,讓學生從生活中獲取相應的材料,也可以要求學生閱讀課外書,積累優美的句段,以豐富作文素材。另外,教師還要注重學生生活感悟與想象力的培養,有意識、多角度地引導學生從身邊的人、事、物、景中發現寫作素材,根據自己的實際情況把作文寫成觀察日記、生活雜錄、實驗報告等多種文體形式。對于寫作基礎薄弱的農村中學生來講,我們可以提倡學生模仿和借鑒好的文章。模仿包括:文章里好的句子、段落、篇章以及結構、立意等。學生的摹仿力很強,只要細心指導,仿寫文章也一定會成功。實踐證明,模仿能使學生夯實寫作基礎,提高寫作能力。此外,教師還可以寫下水文,給學生做示范。如果教師能夠經常在班上交流自己的文章,說出自己的立意、構思過程,那么學生受老師的影響,不但會喜歡上寫作,還能學習到寫作知識。所以,我認為教師寫下水文也是有效指導學生寫好作文的方式之一。
(二)以多種方式,幫助農村中學生拓寬知識面,開闊視野
新課改下教師可以引導學生通過閱讀拓寬自身知識面,積累語言。如每周安排一到二節自由閱讀課,讓學生閱讀自己喜歡的書,并且摘抄精彩的句子和段落,之后在班上交流;要求學生每天觀看新聞節目,記錄下國內外的時事,然后在班內組織召開小小新聞會,教師和學生一起交流看法,這不但培養了學生的愛國情懷,而且開闊了學生的視野。此外,教師還可以結合課程的實際情況,召開主題班會活動、辯論賽、演講比賽等,豐富學生的生活,這樣他們寫起文章來就不會胸中無物。
三、激發學生的寫作興趣,及時批改學生作文,多激勵、表揚
從學生方面考慮,教師在作文教學中要想方設法激發學生的寫作興趣,及時批改學生作文,多激勵、表揚,培養學生寫作的自信心。
(一)激發學生的寫作興趣
一位西方學者說過:“如果一個孩子生活在批評之中,他就學會了放棄;如果一個孩子生活在鼓勵之中,他就學會了自信。”因此,教師對學生的作文要多肯定、少批評,多指導、少指責。即在面對學生的作文時要抱一顆“人文關懷”的心去尋找學生作文中的閃光點,哪怕一個精妙的用詞、一個優美的句子,都應及時地給予中肯的評價,讓學生體驗到進步的快樂,培養他們寫作的信心和興趣。同時,教師要給學生創設展示自己作品的機會和空間,讓成功成為學生寫作的興趣之源。如可以辦班級作文報,專門刊登學生的優秀作文或精彩句段,也可以鼓勵學生辦自己的作品集,在班上、家長會上傳看等,這樣就可以讓學生感受到成功的喜悅,品嘗到寫作的成就感,進而激發寫作的興趣。
(二)及時批改,多激勵、表揚
教師批閱作文的方式要靈活多樣,如可有選擇地當堂講評,讓學生學習到作文批改的方法,或鼓勵學生自我批改、互相批改。在學生寫作的過程中,教師要參與其中,發現寫作優點,指導寫作方法,并指點迷津,在學生困難時扶一把,這樣學生就不會覺得寫作太辛苦。而作文講評要在學生寫作感悟和熱情消退之前,讓學生辛苦寫作后盡快品嘗到成功的喜悅,看到自己作文的進步與不足,進而樹立寫作的自信心。
四、總結
我們的主要做法是:
一、深入調查,摸清本地自然教學條件
小學自然教學大綱指出:“我國幅員廣大,各地自然情況千差萬別,教科書中的具體材料不可能完全符合當地的情況。因此教學時應從當地的自然情況出發,選取當地的相應材料來替換或補充。”為此,我們在分析教材、弄清教材對自然條件要求的基礎上,組織教師跋山涉水,走村串戶,對本地的自然資源、環境情況、本地農民的生產生活狀況、本校的自然教學條件和現狀、學生對自然課的認識和態度等四個方面進行了認真的調查和研究。經過分析,我們發現本校要按照自然教學大綱的要求開展自然教學,主要有以下幾方面的優勢和劣勢。
(一)主要優勢
1.選擇感知材料的優勢
自然課以學生周圍常見的自然事物及其相互間的聯系為認識對象,課本所列舉的動物、植物、土壤、巖石、礦產、水域等具體事物,在鐵坪村的山上山下,有85%能直接找到,有10%能找到相應材料來替換或補充。如課本涉及的102種動物,這里能找到82種;有關的土壤、巖石和能源礦產等,在周圍地里、山上、煤礦里能找到18種。這是農村學校自然教學得天獨厚的物質優勢。
2.學生感性經驗的優勢
鐵坪村小學的學生都是來自鄰近三村的農家子弟,他們開門見山林,低頭見田園,長期的山鄉生活,不僅使他們有機會認識大量的自然事物,了解山村四季農事和物產,而且他們在幫助家人從事放牛、砍柴、打豬草、種菜等家務勞動和簡單生產勞動的過程中,獲得了許多人類探索自然、利用自然、改造自然、保護自然的親自經歷。他們生在山村,長在山村,對家鄉自然界的一草一木有著深厚的感情。所有這些,都是農村學生學習自然的認識優勢和情感優勢。
3.組織實踐活動的優勢
鐵坪村是一個自然資源十分豐富的山村,種植業特別發達,山上有茶場、藥材場、果園、林場,山下有農田、煤礦,家家戶戶有菜園、香菇棚、自留山。形式多樣的生產基地,為學生的采集、制作、栽培、考察等自然研究活動提供了良好的實踐基地。農民有豐富的種植、栽培的生產經驗,他們可成為學生課外實踐活動的技術指導??梢?,農村具有自然教學天然的環境優勢。
(二)主要劣勢
我校是位于荊門、南漳、當陽、遠安四縣交界的山村。偏僻的地理位置,使得學校交通不便,規模很小,正規實驗設施和自然課師資不足。三年前,學校一無實驗室,二無生物園,僅有的幾件演示儀器既不能用,也無人會用。自然課作為“搭頭”人人可以代,隨時可以減,照本宣科是唯一的教學方法。設備和師資成了影響農村自然教學的兩個難題。
二、聯系實際,探索自然教學改革出路
承擔實驗課題以后,我們一方面組織教師學綱,端正對自然學科的認識,另一方面因地制宜,揚長補短,積極進行自然教學的改革實踐。
(一)揚山村材料之優勢,補正規儀器之不足
著名物理學家麥克斯韋認為,實驗的教育價值往往與儀器的復雜性成反比,學生用自制的教具,雖然經常出現毛病,但它卻會比用仔細調節好的儀器得到更多的東西。自然教學大綱指出:提倡教師和學生共同開辟自然教學園地、自然角、搜集材料,自己動手制作教具、學具,改善觀察、實驗條件。為此,我們發動師生自力更生,從以下幾方面對自然教學材料進行了改革。
1.作為認識對象的材料由學生自采自帶
對于動植物、土壤、礦物等認識材料,我們一般布置學生課前自采,上課時自帶。教學效果好的材料便制成標本保存下來。如教《植物的根》一課,我們通知學生提前到自然界中采挖植物的根;教《植物的葉》,我們讓學生到大自然中去采摘葉形、葉緣、葉脈、葉柄等各不相同的葉;教《壁虎和蛇》,我們也同樣讓學生到大自然中去采集活標本(壁虎)。
2.簡易的實驗器材指導學生自制自帶
教學中有大量的儀器可讓學生在教師指導下,通過自制自帶來解決。如在教《四季是怎樣形成的》一課時,我們讓每個學生用鐵絲、乒乓球制作地球儀;做實驗缺少酒精燈,讓學生用墨水瓶、鐵管等材料自制;缺少漏斗,用塑料瓶子去底后代替等。
3.復雜的器材由教師自制或找合適的東西代替
有些教學內容必須用實驗來幫助學生認識,才能比較好地完成教學任務。為了在課堂上能給學生形象生動的感知,我們自制了大量的教具。如三球儀、簡易照像機、飛機升力演示器、熱脹冷縮演示器等。這些教具用于課堂,解決了教學中一些難點問題。對于實驗所需的一些常規設備,如水槽、燒杯等,則一般用生活器具來代替。如水槽用臉盆代替,燒杯用茶杯代替,魚缸用大罐頭瓶代替,濾紙用毛邊紙代替。對于那些少見的自然物則選取本地的性質相似的同類物來替代。如在教《植物怎樣繁殖》一課時,不僅準備了天竺葵,還補充了紅薯藤、石榴、柳樹、紫薇等植物的莖,讓學生廣泛實踐。這些自制、替代的材料用于教學不僅能被學生接受,而且教學效果好。
(二)利用農村自然環境優勢,提高自然教學質量
1.選擇典型環境進行現場教學
對于有關客觀環境的教學內容,城區學校一般采用掛圖、錄像手段進行。我們則充分發揮鐵坪村的環境優勢,大力提倡走出教室進行現場教學。如在教《水·土·植物和人》一課時,我們以大雨過后的蔡家溝一帶作為教學現場。在蔡家溝一帶,學生們親眼看到,農田含沙量大,莊稼瘦小,農戶房屋破爛,家境貧寒。針對這些實際,同學們開展了熱烈的討論。通過這樣的現場教學,學生不僅親身感受到了水土流失帶給農戶的嚴重后果,深刻領會到了水、土、植物、人四者之間的關系,而且還提出了許多治理蔡家溝的設想和建議。有的認為應大力植樹造林,綠化荒山,制止亂砍亂伐;有的認為應迅速在河的上游修攔沙壩、水庫,減少沙石流失;有的認為應加強環境保護知識宣傳教育工作;等等。學生把自己的建議整理后,交到村委會,得到村領導的重視和采納。
在教《能源礦產》一課時,我們把學生帶到15里外的馬河煤礦,讓學生在工人師傅的帶領下,深入礦井,實地考察??疾爝^程中,學生興趣盎然,他們親眼看到:煤在地下是分層排布的,有的水平,有的傾斜,有的斷裂,它們都夾在沉積巖中。學生在煤層中還找到了大量的植物化石。根據實地考察的事實,學生很自然地推想到了煤的形成過程。
據統計,小學自然課中的30%的教學內容可安排在校外進行。四年來,我們結合本地實際,盡量把學生帶到最理想的環境進行教學。教學實踐使我們深刻體會到,利用本地有利于自然教學的客觀環境進行現場教學,雖然花費的時間多,但它能真正做到“啟發學生自行探求知識和應用知識”,收到一舉多得的教育效果。
2.營造小“自然”,充分利用生物園地進行教學
山區學校具有土地寬闊的優勢。我們結合本校條件,發動師生自建生物園。建起了大小42個植物床、4間飼養欄、1個香菇場。每年春、秋組織學生到野外采花木、挖樹樁、找奇石,移植于園中;每到植樹時節,組織學生進行播種、扦插、嫁接等活動,如今園內各種典型植物已有56種,飼養的豬、狗、貓和從外面引進來的鳥、刺猬、青蛙、蝸牛、昆蟲等動物達40多種。學校生物園的建成,既給學生提供了觀察材料、露天實驗基地,又為校園綠化提供了大量的花木幼苗。在教學中,我們充分利用生物園進行教學,需要學生動手實踐的內容,我們組織學生到園地上課;對不易觀察的材料,如地下莖、根等,我們把它們拿到課堂上讓學生觀察。如教《植物與環境》一課,為了讓學生親自研究植物與陽光的關系,讓學生在植物園選取兩株種類一樣、大小相同、環境一致的綠色植物,在每株植物上扣一個開有“窗口”的紙盒。過了四五天,讓同學們把紙盒揭開再觀察這兩株植物發生了什么變化,學生通過親自對比實驗、觀察分析,正確地認識到植物與陽光的依賴關系。又如教《植物怎樣繁殖》一課后,我們讓學生到植物園對植物的根、莖、葉分別進行繁殖實驗,經過長時間的觀察,他們發現百分之八十的植物都能用莖繁殖。在教《植物的根》一課時,教師把準備好的幾種有代表性的植物的根帶進課堂,讓學生進行觀察、對比,他們很快認識了根有直根、須根、貯藏根。
3.利用實習基地進行鄉土教材教學
鐵坪村的農民親身感受到靠單一的糧食作物種植已不能滿足經濟發展的需要,而開發多種經濟作物,又缺乏應有的技術。從這一實際出發,我們針對本村相繼引進的一些經濟作物補充了《桃樹的栽培與管理》、《香菇的栽培與管理》、《盆景制作》等鄉土教學內容,并把學生帶到離校2里遠的實驗基地(鐵坪村油桃基地),運用所學知識,進行除草、剪枝、施肥;同時要求學生配合家長大力發展家庭木耳、香菇生產,鞏固所學的實用技術。通過以上活動,既對學生進行了勞動鍛煉,又使他們掌握了一技之長,深受家長歡迎。
(三)積極開展課外活動,補課堂教學之不足
學生認識某一事物的過程是一個連續發展的過程。這種認識不因課堂教學的開始而產生,也不因課堂教學的終止而結束。因此,教學中我們根據農村學生課外時間充足,常與活生生的自然事物、農業生產相伴的生活實際,把自然課前和課后當作整個教學過程的一個重要部分,狠抓了課外觀察實踐的指導。如在教《昆蟲》一課前,我們讓學生到野外去抓蟲子,帶進課堂進行研究。在抓蟲子的過程中學生獲得了許多關于蟲子的生活環境、外形特點、行動方式等方面的感性知識,為課堂教學提供了良好的認識基礎。課后,我們又組織學生對稻田的昆蟲進行觀察研究。通過觀察,同學們不僅對昆蟲的特點和生活習性有了比較深刻的了解,而且還提高了消滅害蟲、保護益蟲的認識。又如學生學習了地質單元教材以后,我們組織學生對當地的巖層進行考察。通過考察,學生發現小林灣一帶的巖層都屬沉積巖,在巖層中還發現了不少植物化石。根據這一事實同學們開展了討論,推斷出兩億年前這里曾經有過茂盛的植物,這些植物被沉積的泥沙覆蓋起來,經過許多年復雜變化,有的成了化石,有的可能形成了煤。為了證實地下有煤,他們把夾在巖層的黑色土石帶回學校進行實驗分析。把黑色土石做成煤球,然后放進火爐燒,燒過之后,他們發現煤球的質量減少了百分之十五,這說明黑色的土石里含有能燃燒的東西,這些能燃燒的東西可能就是煤。同學們把這次考察情況報告給村委會,得到領導高度重視,并請專家進行了勘測,證實小林灣一帶確實有煤。
三、教改實踐給我們的幾點啟示
(一)根據農村實際,利用當地有利條件,搞好自然教學。對于自然教學來說,農村學??晒├玫膬瀯菔墙^對的,面臨的劣勢是相對的,只要我們遵循自然學科的特點,根據本地自然條件的實際,揚長補短,真正讓學生到自然界中去“真刀真槍搞科學”,自然教學是大有作為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