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4-17 17:47:31
序論:在您撰寫冶金職稱論文時,參考他人的優秀作品可以開闊視野,小編為您整理的7篇范文,希望這些建議能夠激發您的創作熱情,引導您走向新的創作高度。
制造業信息化進程
半個世紀以來,特別是近三十年來,信息革命已經滲透至各個經濟部門,迅速改變著傳統產業和整個經濟的面貌。計算機和通信技術的迅猛發展極大地拓展了制造業的廣度和深度,產生了一批新的制造哲理和制造技術,使制造業正發生著質的飛躍??v觀制造業信息化進程,可將其分為以下幾個階段:
功能自動化階段。七十年代電子技術和計算機技術的發展為生產領域的自動控制提供了可能,使得以計算機為輔助工具的制造自動化技術成為可行,由此出現了計算機輔助設計(CAD)、計算機輔助制造(CAM)、計算機輔助工藝規劃(CAPP)、物料管理計劃(MRP)等自動化系統。
信息集成階段。八十年代針對設計、加工和管理中存在的自動化孤島問題,實現制造信息的共享和交換,采用計算機采集、傳遞、加工處理信息,形成了一系列信息集成系統,如CAD/CAPP/CAM、CAD/MRPⅡ、CAPP/ MRPⅡ,CIMS。
過程優化階段。九十年代信息和通信技術在知識經濟發展過程中處于中心地位,企業意識到除了信息集成這一技術外,還需要對生產過程進行優化。如用并行工程(CE)方法, 在產品設計時考慮下游工作中的可制造性、可裝配性等,重組設計過程,提高產品開發能力;用企業經營過程重構(BPR),將企業結構調整成適應全球制造的新模式。
敏捷化階段。九五年以后,以Internet為代表的國際互聯網,正以極快的速度在發展。Internet 在改變信息傳遞方式的同時也改變著企業組織管理方式,使以滿足全球化市場用戶需求為核心的快速響應制造活動成為可能,敏捷制造(AM)、虛擬制造(VM)等新的制造模式應運而生。
從制造業信息化進程可看出,隨著信息技術、計算機技術的迅速發展,從知識到應用之間的間隔越來越短,未來的制造業在某種意義上將成為一種信息產業,信息將成為制造業的決定因素,用信息技術促進未來制造的改造已成為時代潮流。21世紀,世界制造業發展的總趨勢是:信息技術在促進制造業發展過程中的作用仍然是第一位;獨占性技術決定了產品的價值和價格;聯合和競爭兩位一體,并超出國界,敏捷性成為制造業追求的目標;管理創新對制造業發展的作用日益突出。制造技術繼續圍繞信息化、智能化、精密化、集成化和綠色化方向發展。
2 敏捷制造信息化需求
2.1 信息需求
信息革命促使了市場全球化,使現代企業呈現集團化、多元化和動態聯盟的發展趨勢:企業跨越不同的地域,產品涉及多個領域。這些企業需要及時了解各地分公司的生產經營狀況,同一企業不同部門、不同地區的員工之間也需要及時共享大量企業信息,企業和用戶之間以及企業與其合作伙伴之間也存在著大量的信息交流。只有了解企業信息的需求,才能有效管理組織這些信息,選擇合作伙伴,實現敏捷化制造。企業信息涉及有關產品設計、計劃、生產資源、組織等類型的數據,不僅數據量大,數據類型和結構復雜,而且數據間存在復雜的語義聯系,數據載體也是多介質的。
制造業中信息按其需求可分為兩部分:產品制造信息、企業服務信息。其中產品制造信息包括產品信息和工藝信息。
產品信息[1] 包括與產品制造有關的所有信息,如產品幾何拓撲信息(3D實體模型、2D圖紙以及VRML格式圖片等)、加工要求信息、組成產品零件的材料和熱處理信息、裝配要求信息、產品檢驗信息、產品功能信息、產品制造成本和制造周期等信息。
工藝信息 包括產品制造過程中的各種加工方法及其應用范圍、設計規范,用于新產品的加工工藝性和設計可行性評價,提供各種加工手冊、設計手冊。
企業服務信息包括產品市場信息(產品基本價格、批量價格、價格的有效期和交貨期)、企業生產能力信息(主要設備、特殊設備、大型設備)、企業產品開發能力信息等。
2.2網絡服務需求
對制造業企業來說,網絡應用服務的需求主要集中在以下幾個方面:
希望上網企業信息,如企業介紹、產品介紹等;
能有行業性的專業網站提供行業信息、行業動態等;
能在網上了解有關的政策法規,為企業活動提供依據;
能在網上跟蹤行業技術信息,為企業開發適合市場需求的新產品;
與用戶進行網上信息的交流,及時反饋用戶意見,組織網上用戶的培訓與產品使用問題的解決等;
與協作生產企業進行網上的信息交流和商務活動,提高工作效率;
開展網上的商務活動,如產品銷售、產品的虛擬展示等;
數字化產品模型共享,建立一個虛擬三維產品的“圖書館”,讓各企業分享,減少巨大的重復性CAD造型工作。
制造業信息化建設和研究現狀
3.1 信息化現狀
目前我國在信息高速公路上投入了大量的建設資金,全國的信息高速公路網絡已初具規模。企業的CAD、CIMS、ERP等方面的信息化建設也積累了不少經驗,但信息化建設的發展也出現了不平衡,如:
“信息公路上的車不多”,網上信息量少,內容不夠豐富,不能吸引用戶;
上網費用還太高,不能被廣大用戶所接受;
技術上還較為復雜,用戶無法自我維護;
網上的電子商務條件還不成熟,無法進行網上交易;
Internet服務提供者(ISP)和Internet內容提供者(ICP)的服務質量還有待改進;
眾多傳統的傳媒業正面臨著重新劃分市場的激烈競爭。
必須解決如何利用信息網絡為廣大用戶,特別是直接創造財富的制造業企業提供更多更好的服務這一問題。
3.2 制造業網絡工程研究現狀
市場的全球化使得企業之間的競爭更加激烈,出現了一系列現代生產模式和制造哲理,要求改變企業現有的組織結構,實現多種敏捷組織形式,如項目任務協同功能工作小組、虛擬集團及多種合作組織機構,建立起協同合作為主導的“競爭 � 合作 � 協同”機制。網絡技術和計算機技術的發展,為制造業中海量信息的處理提供了可能,促進了敏捷企業網絡化工程的組建。
國外典型研究有[2~6]:1994年美國能源部提出了“敏捷制造的使能技術(TEAM)”,TEAM集成產品的設計和制造,建立了一個“產品實現過程模型”;“全美工廠網絡(FAN)”建立于1995年,是國家工業數據庫,提供包括生產能力,各種工程服務項目、產品及其價格和性能數據、銷售和用戶服務專門服務;1995年洛克海德·馬丁航空公司建立“制造系統的敏捷基礎設施網絡AIMSnet”,利用國際互聯網支持和管理敏捷企業的供應鏈;美國通用電器研究和開發部的“計算機輔助制造網絡(CAMnet)”建立于1996年,它通過Internet網提供多種制造支撐服務,如產品設計的可制造性、加工過程仿真及產品的試驗等,使得集成企業的成員能夠快速連接和共享制造信息。這些網絡主要為大公司的成員和客戶提供服務。
國內的主要研究有:
虛擬異地合作設計組織[7] 主要強調在產品設計和開發中,獲取設計知識的異地合作。我國企業存在一批可以支持產品開發中設計知識獲取的資源或潛在資源,要使這些資源以及企業外資源能以企業開發某項產品的行為為中心并和企業組織在一起,共同為這個項目的完成進行設計知識、特別是新知識的獲取工作。已有一些異地合作設計組織的新概念和關鍵技術研究,在實驗室中有一些局部非常初級的試驗,如上海交通大學與上飛廠之間進行了異地設計的聯網試驗;西安交通大學、清華大學與上海交通大學等高校也在策劃異地合作設計網,但這些工作仍屬開始階段。
分散網絡化生產系統[5],[8] 強調生產系統的網絡化。分散網絡化是指將動態的、沒有固定隸屬關系的和地理上相隔的集團,利用信息和通訊技術把它們加以組織起來進行生產,快速地以合理的成本將產品從設計轉入生產。通過國際互聯網,對產品設計、工藝、生產和工況信息從一個生產單元傳送到異地的生產單元進行測試。上海先進制造技術中心于1998年提供的上海交通大學的快速原形制造中心的上網服務,同濟大學也與香港某些中小型企業進行了聯網合作制造模具的試驗,但這樣的系統還需要有進一步的研究和配套措施。
4 敏捷制造網絡工程實施建議
利用互聯網、企業內部網,構建敏捷制造網絡集成平臺,可建立有關企業和高校、研究所、研究中心等結合成一體的敏捷制造網絡體系,實現基于網絡的信息資源共享和設計制造過程的集成;建立以網絡為基礎的,面向廣大中小型企業的先進制造技術虛擬服務中心和培訓中心,建立網絡化制造工程,具體實施包括基于Intranet 的制造環境內部網絡化和基于Internet制造業與外界聯系的網絡化,如圖1。
4.1基于Intranet的制造環境內部網絡化
實現企業中工程設計、管理信息系統等制造過程各子系統的集成,完成企業內部網的
圖1制造業信息化網絡工程建議
建設,深化應用CAD、CIMS技術,提高企業在計算機網絡支持的新型制造模式下的管理水平。
4.2基于Internet網企業與外界信息交流
1)西部城鎮化進程與職業教育的動態契合特征。從職業教育理論基本原理和城鎮化的特征出發,運用類比分析、交叉移植等研究方法研究城鎮化適用技能型人才培養特性和本質。重點研究城鎮化適用技能型人才培養的基本規律,依據西部城鎮化特征研究城鎮化適用技能型人才培養相似性,建立職業院校為西部城鎮化服務的城鎮化適用技能型人才培養的可行性分析框架。
2)構建西部城鎮化進程與職業教育的動態契合模型。從西部城鎮化進程中的職業教育的本質出發,提煉城鎮化所需適用技能型人才的基礎性概念體系和能力進化的框架模型。包括職業院校固有的城鎮化適用技能型人才培養理論和城鎮化要素的各個概念。各要素的內部結構、功能和相互關系,以及各要素在城鎮化適用技能型人才培養過程的相互耦合與功能定位,建立完整的城鎮化適用技能型人才培養能力進化模型。
3)西部城鎮化進程與職業教育的動態契合的基本模式。城鎮化適用技能型人才培養依靠課堂理論學習、工學結合、社會實踐調查和實訓等方式進行。利用比較教育學的思路和案例研究,探尋城鎮化的適用技能型人才的基本培養模式。分別論述每種模式的特征、創新流程、對教學條件和師資力量的要求及其適應性,揭示出城鎮化的適用技能型人才能力形成與決定的規律和內在本質。
4)西部城鎮化進程與職業教育的動態契合內在機制。西部城鎮化進程中的職業教育特征決定其創新過程和結果受內外環境的影響,該部分研究職業院校為西部城鎮化服務的優勢來源、影響因素、產生機理,進而導出城鎮化適用技能型人才培養演化的動力機制。
5)西部城鎮化進程與職業教育的動態契合保障機制。城鎮化所需的適用技能型人才培養必須有滿足人才培養要求的內外條件。本部分研究課堂理論學習、工學結合、社會實踐調查和實訓等的保障機制。主要包括城鎮化對適用技能型人才不同的要求以及職業院校內外橫向的教學保障,對職業院校內外技術、人才、資金、設備、管理、政策等要求進行研究。
6)西部城鎮化進程與職業教育的動態契合優化途徑。運用實證和案例相結合的研究方法,從比較教育學的視角,論述城鎮化的適用技能型人才能力的優化途徑。具體包括西部城鎮化進程中的職業教育微觀創新優化(創新資源的配置)、外部宏觀創新環境的完善(政府政策資源的提供模式)和社會外部關系型基礎環境的優化(理論知識、動手操作能力、思想品德、觀念等創新氛圍的引導與培育),針對西部城鎮化進程中的職業教育提出具體的可操作性建議。
二、職業教育與西部城鎮化進程的契合可以操作的模式,筆者認為有如下六點:
1)西部城鎮化進程中的職業教育的需求、生成和演化具有特定的本質特征和規律。本研究利用比較教育學理論體系,剖析城鎮化所需適用技能型人才特性,為西部城鎮化所需適用技能型人才培養研究提供了一個全新的研究視角,這也是一種全新研究范式的嘗試和拓展
2)西部城鎮化進程中的職業教育是由職業院校教育資源要素與外部城鎮化需求環境因素的動態契合決定。研究城鎮化所需的適用技能型人才的技能提高、熟練和市場選擇是適用技能型人才培養提高的基本模式。
3)從培養機制、保障機制和推陳出新機制分析西部城鎮化進程中的職業教育動態演化的規律。技能人才培養水平提高的動力存在于職業院校對城鎮化所需技能人才的應激性反應;職業院校教學能力的保障必須遵循環境適應性,滿足城鎮化創新活力要求;培育西部城鎮化適用技能型人才是一項系統工程,必須優化城鎮化適用技能型人才培養結構和職業院校內外創新生態環境。
4)西部城鎮化進程與職業教育的動態契合機制特征與運用比較教育學基本理論研究結合的可行性分析。這是該課題研究的理論依據,該問題決定研究項目的整體可行性。國內外相關理論的研究成果為我們的研究成功提供了研究思路和理論基礎。
5)西部城鎮化進程與職業教育的動態契合機制的城鎮化適用技能型人才培養模型構建。從城鎮化所需的適用技能型人才特征出發,構建基于城鎮化所需的適用技能型人才特征模型。該模型預計從培養模式、操作方法和理論研究等方面取得突破。
1.職業教育有利于農村勞動力實現轉移和轉化。
目前情況來看,我國處于人口迅速膨脹時期,加之資源相對匱乏,這使得農村勞動力處于絕對剩余狀態,所以農村勞動力大部分向城市轉移已經成為必然之勢,近幾年來我國涌現出一批又一批的民工潮也證實這一事實的體現。而農村勞動力在向城市轉移的過程中大多都未經任何培訓,直接涌入到人才市場和勞動力市場,呈現出無序狀態,很多地區出現民工荒的現象。從表面上來看民工潮到民工荒的轉變是勞動力的價值伴隨著市場而出現的波動,從本質上看則是因為在城市過程中農村勞動力缺少應有的職業教育。職業教育對城市發展所需勞動力具有深遠的影響:第一,職業教育在培養勞動力的時候考慮到社會需求因素,避免勞動力流動的無序和混亂;第二,職業教育可以給予勞動力一技之長,讓勞動者獲得收入的能力得到提升,使其在城市中安身立命。筆者調查研究發現,農村城市化進程中受教育程度對勞動力轉移的影響是直接的,和農民經濟收入的增加也呈現正相關關系。
2.職業教育可以提升勞動力的品質。
職業教育通過提升勞動力的專業素質,使其獲得智力和能力的提升,并在此基礎山提升勞動力的職業道德素養和思想品德。職業教育傳授給勞動力生產技術,這樣使得勞動力的質量得到提升,從而提升勞動者的價值。職業教育還可以通過生產技能和技術知識的傳授來開發每一個人的職業技能,使得勞動力獲得個性化的發展。在傳授新工藝、新設備和新技術的過程中,職業教育可以激發勞動者生產創新和技術革新的動力。在培養勞動力設備保養、安全知識的過程中,可以提升勞動力的安全意識,降低生產過程中的事故率和設備損壞率。
3.職業教育有利于城市文化的發展。
職業教育推行的過程中不斷傳授主流文化價值觀念,將之貫穿于勞動者知識學習、行為規范培養、思想方式轉變的過程中,完成文化理念條理化、規范化和系統化的過程。勞動力在學習科學文化知識、提升工作能力的同時還提升了文化價值理念。職業教育建立在工業文明的基礎上,以民主競爭意識為基礎,所以職業教育的發展過程中就是城市文化的發展過程。
二、我國城市化進程中職業教育的發展策略
1.讓職業教育的規模大幅度發展。
職業教育應該為城市化進程提供足夠的勞動力以滿足經濟發展需要,應該能夠解決在經濟發展過程中缺乏高技能人才的這一困境和難題。目前我國經濟正處于追趕的階段,產業結構大幅度調整,信息化發展勢在必行。無論是制造業的發展、產業結構的調整還是勞動力素質和能力的提升都需要職業教育的促進和幫助。我國勞動力數量不足導致了華東地區民工荒現象的出現,另外,職業教育的發展能夠促進勞動力資源的轉移,為西部發展和東北老工業基地的復興提供足夠的勞動力。
2.調整職業教育結構。
職業教育應該將重點房子啊制造業和服務業人才的培養之上,促進城市穩步發展,緩解勞動力就業壓力。職業教育應該和經濟發展現狀、產業結構調整緊密聯系在一起。我國的產業結構呈現出農業經濟、工業經濟和知識經濟并存的狀態,并在逐步實現工業化和后工業化的過程之中,產業結構正在逐步變化。筆者根據國務院發展中心對產業結構未來發展方向的預測中發現,我國第一產業勞動力將逐漸減少,第三產業勞動力將會逐漸增加。在技術不斷優化、產業不斷調整的過程中,我國市場對人才的需求越來越多樣化。不同的產業技術結構要求不同的人才。建筑、農業等行業屬于勞動密集型行業,需要大規模的勞動力進行初級勞動,所以人才也以初級人才為主;鐵路、電力和金融等行業屬于勞動密集型和技術密集型的過渡,其人才結構以中級人才為主;信息、通訊和電子行業屬于高新技術產業,其人才結構則以高級人才為主。職業教育還要考慮在城市化過程中新興產業對勞動力的吸收能力,城市服務業的發展能夠吸收大量的勞動力,現代服務業對職業技能的要求也在不斷增加。職業教育應該將教學重點和培養方向集中在這方面,這對城市化進程大有幫助。
3.加快對農村轉移勞動力的培訓。
原材料價格風險管理
一般來說,裝備制造業企業材料成本占制造成本的50%以上。有效控制原材料成本,是企業價格風險管理的重點。要加快資源性生產資料期貨市場發展。我國目前已經推出的裝備制造業產品相關的商品期貨品種有:銅、鋁、鋅、天然橡膠、燃油、黃金、鋼材、白銀、焦炭。與國際期貨市場相比,還缺少:原油、取暖用油、無鉛普通汽油等相關商品期貨。為了完善資本市場運行規則和價格發現功能,需要進一步豐富商品期貨品種,擇機適時、慎重漸進地推出石油、煤炭等各類資源性產品期貨市場,提供原材料價格風險對沖工具。各級證券監管部門應根據企業的實際需求,經常舉辦期貨產品業務培訓班,培養更多合格的期貨人才,推動套期保值等業務的開展。
匯率升值風險管理
這需要裝備制造業企業、銀行、政府部門通力合作,為此,宏觀上迫切需要政府為發展金融衍生工具創造寬松的政策環境,微觀上亟待通過銀企雙方合作實現綜合避險和收益合理化。裝備制造業企業要將人民幣匯率變化作為重要的經濟因素納入到財務分析中,增強應對匯率變化的敏感性,重視風險管理。出口業務中應盡量采用即期收匯方式,或近期結匯,提高預收款比例,或通過選擇出口押匯、出口保理等方式盡快結匯,縮短結匯期限;承接合同時,盡量爭取使用人民幣結算,或者以美元計價而合同以人民幣來簽訂等方式。采用歐元等非美元幣種進行簽約結算,分散風險;進口業務中,盡量采取遠期售匯或分期付款方式拖延付款買匯的時間,少支付購買同等外匯額度的本幣。有條件的企業,也可以在有關合同中加列保護性條款,加入匯率變化的調價公式,降低結匯損失。商業銀行要指導企業規避匯率風險,提供高效外匯服務。適度為企業提供規避人民幣匯率風險的衍生產品,以滿足企業規避匯率風險的需求。①進一步擴大遠期結售匯和掉期交易規模,在風險可控前提下逐步推出更多的金融衍生工具,如:匯率期貨、期權等有效的套期保值工具。②提高裝備制造業企業出口預收貨款可收匯額度和可結匯比例。在保證貿易真實性和出口收匯一致性的前提下,最大限度運用自由裁量權,對裝備制造業企業提供充足的預收貨款可收匯額度,保證企業的資金需求,對于資金密集型的機械設備制造業給予100%的預收款結匯政策。政府應繼續協調推動有關的金融機構,開發更多的匯率避險工具。適度有序放松外匯管理政策,擴大金融衍生產品種類與規模。大力推進人民幣國際化,爭取更多地在國際貿易中實行以人民幣計價結算,這樣就不會存在匯率風險。
中等職業教育當前急需解決的首要問題是教什么?怎么教?學校如何可持續發展的問題。精品課程作為中等職業教育學校內涵建設的重點,不僅可以解決教什么和怎么教的問題,更是推動中等職業學??沙掷m發展的有效手段和動力。精品課程建設,是促進當前中等職業教育教學改革的重要課題之一,更是中等職業學校提高教學質量,辦特色專業,樹品牌教育,保障學??沙掷m發展的關鍵。課程是學校教學的最基本要素,實施精品課程建設是中等職業教育學校人才培養模式、人才培養方案進行綜合改革與實踐,深化課程體系與教學內容改革,切實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和創新能力的一項重要舉措,也是各個中等職業學校全面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切實把中等職業教育重點放在提高教學質量上的教育教學改革的重要體現。一所中等職業學校精品課程建設的數量和質量等已成為衡量其教學質量高低的重要指標,在很大程度上代表該校的教學質量和水平。同時,精品課程建設也對中等職業學校的教學具有十分重要的引領和示范作用。因此,作為職業教育的載體,中等職業學校實施精品課程建設是非常必要的。
二、中等職業學校建設精品課程的建議
(一)正確把握精品課程內涵,明確精品課程建設目標
精品課程是體現“五個一流”特點的示范性課程。雖然精品課程是多層次、多樣化且各具特色的。但精品的核心內涵是永恒不變的,即是以現代教育思想為先導,以適應相應層次的優秀教材為核心,以高素質教師隊伍為前提,以優化的教學內容為基礎,以現代教育技術為平臺和以科學規范管理體制為保障的課程體系。這是集教育理念、教師隊伍、教學內容、教學方法和教學制度于一身的整體建設,是精品課程先進性、科學性、教育性、整體性、實用性、有效性和示范性高水平定位的具體體現,是實現素質教育與專業教育并重、知識傳授與能力培養并舉、教學活動與科研創新同步教育目標的基本保障。
(二)科學確立精品課程建設的目標要素,全面提升精品課程建設水平
確立合理的精品課程建設目標標準是搞好精品課程建設的重要保證。精品課程建設過程中,可將精品課程建設的目標分解為五類要素,即基本建設要素、主體建設要素、過程建設要素、教學評價要素和成果特色要素,并對精品課程建設提出具體要求。
1.基本建設要素
課程的基本建設要素是指課程最基礎的構成要素,如:教學大綱、教材、教學檔案、管理制度和教學參考資料等。作為精品課程,應當建立科學完善的教學大綱,精品化、立體化的教材體系,完整規范的教學檔案,科學系統的管理制度和充分滿足教學需要的教學資源等。
2.主體建設要素
課程主體建設要素是保證和實現課程建設目標的主體因素,如:課程負責人、教師、學生、教師的科學研究和教學研究等。通過精品課程建設,培養造就一支職稱、學歷、年齡結構合理、學緣范圍廣泛,且相對穩定的教師隊伍,進而通過教師的引導和示范作用,使學生明確學習目標,養成積極和創新學習的態度等。
3.過程建設要素
過程建設要素是指課程教學組織過程的基本要素,如:教學組織運行、教學內容的選擇、教學方法與手段的運用、教師的配備等。作為精品課程,其教學過程應體現以下幾個方面:教學組織科學嚴謹,各教學環節制度化,教學安排合理;教學內容適應培養目標,與時俱進;教學方法與手段服務于教學效果,教學方法多樣化和個性化,教學手段先進且恰當應用。
4.教學評價要素
教學評價要素是保證課程水平和教學質量的重要環節,包括教學效果的總體評價、學生評價、同行評價等。作為精品課程,應當建立教學效果評價制度,對教學內容的科學性、準確性嚴格評價;對教師的教學方法進行評價,講求教學方法的靈活性,根據不同內容采取靈活的教學手段和方法;對教師教學技巧的藝術性進行評價,具有強烈的藝術性和感染力。應當注重學生對本課程的評價,達到較高的學生總體滿意率。要接受專家和同行教師評價,得到同行和校內外的廣泛認可。摘要:本文圍繞精品課程一流教師隊伍、一流教學內容、一流教學方法、一流教材、一流教學管理的建設標準,探討了中等職業學校實施精品課程建設的必要性和對中等職業學校在建設過程中幾個建設環節的建議。通過精品課程建設的積極引領,以促進中等職業學校的教育教學改革和教學水平的提高,為今后中等職業學校深入開展教育教學改革,進行精品課程建設提供參考信息。關鍵詞:中等職業學校;精品課程建設;教育教學改革;促進;示范作用
5.特色與標志性成果
精品課程建設重在過程,但衡量課程的精品性也必須通過一定的特色和標志性成果體現出來。其主要體現的內容包括教師群體的影響和聲望、重大的教學和科研成果、人才的素質和質量,并且在教學改革方面應具有鮮明特色,在課程建設中具有長久的發展和積淀。作為精品課程,首先應具有一、二名國際或國內知名的優秀教師,發揮該學科課程的學術帶頭人作用;建立有利于優秀教師脫穎而出的良性機制,培養一批高素質并具發展潛力的中青年教學和學術骨干;有多人次獲國家和省級的集體和個人榮譽。其次,取得重大的教學改革和建設成果,在國內產生廣泛影響。第三,人才素質高,學生在與該課程有關的單項競賽中獲省級以上獎勵:畢業生對該課程給予較高評價。第四,特色鮮明,成為某學科專業人才培養的支撐性課程,得到廣泛認可和認同。
(三)研究和探索精品課程目標的實現途徑
精品課程建設是一項系統工程,為保證精品課程建設的預期成果和目標,必須研究和探索科學可行的實現途徑。主要包括明確的指導思想、科學的建設規劃、明確的目標要求和建設過程的動態監管。
1.明確精品課程建設的指導思想
課程建設目標應與學校定位相適應,與特定的人才培養目標相匹配,與社會需求相吻合。由于不同學校在人才培養目標、辦學條件、師資水平、學科發展水平以及對精品課程的認識角度的差異,課程建設的指導思想也不盡相同。但應明確:精品課程建設要遵循“加強基礎、注重應用、增強素質、培養能力”的原則,有計劃、有目標、分階段、分層次地開展精品課程建設工作;以建設科學規范的管理機制為先導,以抓好教師隊伍建設為前提,以課程內容和教材建設為核心,以現代教育技術為手段,以網絡教育資源建設為依托,以提高教學效果和人才培養質量為目的,切實實現“優質教學資源共享,提高教學質量和人才培養質量”的目標。
2.科學制定精品課程建設規劃
精品課程建設是一項系統工程,是一個統一的整體,涉及教師、學生、教材、教育技術手段、教育思想和教學管理制度等。課程建設規劃反映了各個學校提高教育教學質量的戰略、學科和專業特點。在新形勢下,首先要在現代教育思想的指引下,建立科學規范的管理機制和培養一支素質過硬、技術精湛的教師隊伍;并在深入開展科學研究的基礎上,建立知識結構合理、整體優化、符合社會行業企業崗位需求并反映學校教學特色的課程內容體系:運用現代教育技術,積極開發網絡教育資源等立體化教材,實現優質教育資源共享;加強實驗、實踐教學工作,增強能力的培養;廣泛開展學術交流和教學交流活動,開闊視野,為建立青年教師培訓機制創造條件。
(1)教育思想規劃:教育思想是指導教師在課程理論建設和教學實踐中的綱領,教學規律的掌握是教師提高教學效果的前提。在精品課程建設中,學校應要求精品課程負責人要根據學科專業的特點,認真深入學習現代教育思想,牢牢把握科教興國、素質教育這一總體指導思想,樹立主體教育思想,科學、人文教育思想、創新,實踐教育思想和終身教育思想,力求教育思想的創新,把課程建設與教書育人有機地結合起來,把課程建設目標與人才培養目標統一起來。
(2)建設目標規劃:按照學校精品課程建設的總體目標,確定精品課程建設層次,最終將集中建設好反映學校整體教學水平,在師資、教學內容、教學條件、教學手段等方面具有較高的水平,體現“五個一流”,能起到示范和牽動作用的精品課程,并使這些課程在國內同類課程中居領先或先進水平。
3.圍繞“五個一流”,把握精品課程建設的目標要求
“一流的教師隊伍”,就是要建設一支結構合理、人員穩定、教學水平高、教學效果好的教師梯隊。要培養學術造詣高、教學經驗豐富、成果顯著、年齡和知識結構合理的主講教師梯隊,并使這支隊伍成為學科建設和人才培養的主力?!耙涣鹘虒W內容”是指在教學內容上,體現現代教育理念和時代要求,深入開展教育理論研究,結合課程的歷史沿革和特征,以知識整合為課程體系建設的核心,重在課程的精品內涵建設,始終保持科學性、先進性和系統性,及時反映和吸收本學科領域的最新研究成果,積極整合優秀教學成果和科學研究成果,體現新時期社會、政治、經濟、科技發展對人才培養提出的新要求。在課程體系建設方面,要充分體現“加強基礎、注重應用、增強素質、培養能力”的教育原則,對理論課程實施以知識點為模塊,聯系基礎、拓展應用的構建模式;實驗課程應科學合理地設置自主設計性實驗和綜合設計性實驗;注重實踐課程環節的設計,應該包括科學研究活動、科技發明活動和社會實踐活動等創新型實踐教學體系?!耙涣鞯慕滩摹?,就要以科技創新為源泉,以新的教材體系為基礎,結合教學實際,修訂教學大綱,開發建設以紙質教材為基礎,以網絡課程建設和學科專業網站建設為依托的集紙質教材、電子教材、網絡課件、網絡課程、實驗教程、習題集、試題庫、電子教案、系列參考書和輔助教材等構成的一流立體化教材?!耙涣鞯慕虒W方法和手段”,不僅僅是運用現代教育技術,其核心在于運用學生樂于接受的邏輯形式把教材內容多角度地灌輸到學生的腦海中。要用生動、豐富的教材,有價值有說服力的理論,接觸實際的實驗課,先進的教學手段,來激發學生的興趣。要用“啟發式”或“以問題為基礎”的教學思想,多樣化的教學方法,取得良好的教學效果。同時要根據課程特點,充分利用現代教育技術手段開展教學,積極使用網絡技術,實現教學與管理的網絡化,在精品課程建設過程中將課程全部開發建設為網絡課程,依托精品課程網站,創建現代的教學和學習環境,實現資源共享。建立科學規范的教學管理機制,實現“一流的教學管理”。完善健全的教學管理制度是精品課程建設的基本保障,規章制度的執行是保證精品課程建設的重要手段,而規范完整的教學檔案,是科學管理的重要體現。通過建立良好的制度環境,保證精品課程建設在科學制度的框架下,得以有序進行。
4.加強對精品課程建設的動態監控和管理動態監管
對保證精品課程建設質量十分重要。學校應在精品課程建設中相繼出臺一系列相關的規章制度,重點把握如下幾個環節:嚴格申請、評審程序,確保評審的公平、公正、公開;定期開展精品課程建設年度和中期檢查,提出建設性意見和建議;嚴把驗收關;建立科學的評價指標體系,并依據辦學主體自身發展需求和社會需求、課程發展特征和世界教育趨勢、課程改革方向和教育政策等,對課程建設指標體系進行調整,實現監管過程和驗收指標的雙重動態管理,明確精品課程質量的時代特征,確保課程的創新性、先進性、科學性、系統性、整體性、適用性及示范性。
三、結束語
很顯然,學習金融數學的根本目的就在于將其理論知識應用到金融業界。這與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精神:“引導試點高校以培養高層次應用型人才為主要任務”這一目標是一致的。為此,我院順勢而為,根據自身特點,開設應用數學(金融數學方向)專業,旨在培養應用型人才以服務國家經濟文化建設。具體來講我院開設金融數學專業(方向)是有著以下兩大集中優勢的:一為就業方面的優勢。大家知道,我國基層金融經濟工作部門大多數均存在著數量化的水平比較低、決策欠缺科學性等現實狀況,基層金融經濟類的工作部門比較缺乏金融經濟專業人才,為此這方面的人才仍然是市場上緊缺的,學生的就業形勢可以被看好。這樣一來就為譬如我校這樣的地方院校培養面向基層的,具有較強應用能力的人才,提供了機會——設置及發展應用數學(金融數學專業方向)。二為學科本身帶來的優勢。我校即以全國唯一一所以汽車命名的高等學府聞名,在老牌的汽車專業上有著絕對的學科基礎與地區優勢。然而金融數學專業作為近些年來發展起來的一門邊緣學科,除了具有較強的應用性之外,又包含著很多的數理統計知識??v觀十多年來我國金融數學專業開辦的歷史來看,大學數的情況下對學生在數理統計知識方面的學習培訓比較少,進而導致學生在這方面的基礎也就比較薄弱些。而現實是大量的金融經濟問題均會使用到數學工具,故而學生在《金融工程學》、《金融數學》等課程的研究學習中會感覺到比較吃力。因此在數學系開設金融數學專業方向是個明智之舉,可以充分突出數學的夯實基礎作用,也可做好數學與金融經濟學、數學與汽車金融等的融合,專業特色的優勢是比較明顯的。
(二)我校金融數學方向課程設置內容
為了更好的培養應用型人才,我校金融數學方向課程設置強調注重能力的培養:在基礎課程及實踐課程設置過程中始終堅持把培養學生的應用能力作為總目標,把培養能順利就業的學生作為辦學宗旨,在增加實踐課課時的基礎上,適度的減少理論課的課時,通過具體的金融問題的解決,加強對學生應用數學建模這種工具來解決實際金融經濟問題能力的培養,著力打造具有創新精神和較強應用能力的金融數學專業人才。1、具體來說,依據所開課程的類型及專業培養要求,我們將所有的課程分類為以下三大板塊即公共基礎課、學科基礎課、專業課。其中這里的公共基礎課具體包括《思想政治理論》《大學英語》《大學計算機基礎》等課程。學科基礎課包括《數學分析》《高等代數》《微分方程》等數學專業基礎課程;值得一提的是《數理統計》,由于《數理統計》這門課程具有較強的應用性,亦在金融領域有著較廣的應用。在后續的專業課程設置中仍有其延伸,如《金融時間序列分析》《統計軟件應用》。與此同時,我們亦安排了較多的實踐性教學環節(這里包括上機、課程設計、在金融機構實習等),故而減少了學生在相對較抽象的純理論知識方面的學習,增強了所學知識體系的應用性。而這里的專業課課程則具體包括《金融學》《金融工程學》《投資學原理》《計量經濟學》等課程,與此同時我們還考慮到金融數學專業本身的特點,重點培養學生在計算機軟件方面的學習和應用,要求學生至少掌握1~2門實用的統計學軟件。在開設課程方面,增加了《數學實驗》這門課程,具體向學生講授數學軟件MATLAB,安排的學時為32學時。這里的課程《利息理論》《金融時間序列分析》《金融數學》都相應的安排有實踐性的教學內容,目的就在于更注重訓練學生數理金融領域的應用能力。為了將課程設置的更為合理,我們整個團隊亦采用了豐富多彩的形式(如研討班、課題我討論小組、知名教授講座等)為整個專業的開辦做足了預演工作。2、另一方面,我們考慮到選修課的安排會直接影響到學生今后的發展,故而在制定教學計劃之前我們作了詳細且具體的規劃,并進行調研,充分借鑒兄弟院校的寶貴教學經驗,并具體結合考慮學生的興趣愛好、考研意向、畢業去向等。依據對學生進行分層次培養的方針,將專業(選修)課程大多安排在第五—七學期,分批次的來安排學生對后續課程的學習和研究。對于在第一—四學期學習中擁有較強的理論基礎課功底、且有著考研意向的同學,除了安排學習《金融風險管理》《金融學概論》《微觀經濟學》《宏觀經濟學》《保險精算》等金融類課程外,又增加了數學類《數學分析選講》《高等代數選講》等課程;而對于那些對實踐性環節感興趣、愿意參加各類具體的課程實踐等活動的同學,我們除了安排實踐性較強的選修課如《證券投資分析》等外,還聯系十堰金融機構,初步設想采用“2+1+1”模式,即在校學習專業基礎課程2年、專業課程1年,金融機構實習1年,真正做到校企聯合,提升學生的實踐能力,真正培養有市場需求的具有較強應用能力的專業人才。3、我校培養方案特別注重教學實踐這一環節,經過長時間前期的調研與準備,在課程課時的安排、專業課程種類的選擇、實踐環節學時的安排等方面均做了諸多的論證與考量。(1)切實從培養專業學生的角度考慮,采用循序漸進的方式,充分考慮到金融專業對數學知識的需要,盡最大的可能在有限的學時內將一些最常用的思想方法,如圖表法、數學建模思想以及一系列的金融經濟變量的理論及運用的方法都教給學生。并設置諸多相關的實踐環節,讓學生參與到解決模擬的或真正的金融機構出現的一些問題當中來,以此來鍛煉學生應用數學知識和思想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2)課程設置著重落腳于實踐,開設與市場完全對口的課程內容,相應增大課時量,增強與金融機構的聯系與合作,使學生明白真正的市場所需。另外開設的課程也具有一定的引導性作用,鼓勵學生把所學的知識直接運用到社會上金融機構的資格認證考試當中去。比如我們專門開設的《保險精算》《利息理論》等選修課程,學生通過一段時間的學習,可參加保險精算師資格認證考試;開設的《金融學概論》《證券投資學》等課程則有利于學生參加證券從業人員資格認證考試;開設的《汽車金融》課程則更是結合我校老牌汽車專業名校的優勢,學生可以充分利用我校汽車專業豐富的資源,參與選修學習一些汽車學院、管理學院的專業課程,甚至輔修雙學位,以有利于學生在將來就業時從事汽車金融方面的工作。事實上,早在2004年,我校就已開辦過汽車金融服務??疲ǜ呗殻I,培養的學生大都從事汽車金融服務行業的工作??傊覀冊谡n程設置上秉承以應用為目的,建模為關鍵,學生參與實踐為形式的這三大方針,全面提升學生學習金融數學的積極性,提高學生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以適應金融業界對金融工程和風險管理人才的需求。
關鍵詞:組織能力;競爭優勢;國際化進程;階段理論
在當今世界經濟的全球化和一體化進一步向縱深發展的情況之下,國內企業的生存與發展和國際經濟環境的聯系越來越緊密,如何進行國際化發展,在全球市場范圍內競爭將成為我國企業今后將面臨的主要問題。
一、國際化進程階段論
階段理論是企業國際化進程的主要理論。從20世紀70年代開始,一批北歐學者在對瑞典4家制造企業進行深入案例研究的基礎上,提出了企業國際化階段理論。他們將企業的海外經營活動分成4個不同的發展階段,即不規則的出動、通過商進行出口、建立海外銷售子公司和直接在海外進行生產制造。這種發展是連續和漸進的,企業在這一過程中由淺入深地涉足國際市場。
北歐學派用“市場知識”的學習道路來解釋企業國際化的漸進式階段發展。市場知識可以分為企業經營的一般性知識和具體市場運作知識,后者只能通過實際經營活動獲得和積累,是決定企業在本國之外經營是否成功的關鍵因素,也正是這種市場知識的積累導致了企業國際化階段發展的漸進性。同時,這些北歐學者用“心理距離”或“文化距離”的概念來解釋企業在國際化過程中的發展道路,他們認為企業的海外市場拓展次序是依據心理距離或文化距離的遠近進行選擇的。選擇的原因在于,相同的文化使企業的市場知識更易獲得,企業的經營活動更易獲得成功。
筆者認為,將階段理論作為對現今企業國際化的一般性解釋是缺乏完整性和客觀性的。這種理論成功地解釋了一部分企業國際化經營活動的規律,但是它的局限性也同樣明顯:第一,這種理論是在20世紀70年展起來的,當時的世界經濟處于相對封閉的狀態,相對落后的信息環境使企業獲取和積累海外運作的知識有很大困難。隨著信息技術的快速發展和人們學習能力的提升,這種漸進的階段形式可以回避的;第二,國際化進程的階段理論是基于對中小型企業的國際化發展的調查和研究,以中小企業相對有限的市場知識水平和信息處理能力為前提,它在解釋其他類型企業的國際化活動時,其適用性會明顯下降;第三,這種理論的解釋能力和解釋范圍有限,雖然能夠很好地分析制造型企業的國際化進程,但對于服務業如金融、保險等類型企業的國際化進程,就無法用出口和生產活動的逐步演替進行解釋。因此,需要有一種理論對于企業的國際化過程進行更加全面合理的解釋。
二、企業國際化發展的層次
面對激烈的國際競爭環境,企業依舊用傳統的階段理論指導國際化運作已難以適應全球經濟一體化的激烈競爭。企業能力的競爭正成為國際企業間競爭的下一個主要戰場,這種競爭不再是運用何種戰略來提高國際競爭力,而是如何發展出相應的能力來達成這一目標的競爭,也正是企業的組織能力決定了企業國際化發展的狀態和道路。
國際企業是通過向國外轉移競爭優勢來產生新的價值的,根據國際化水平的高低,可以將企業的國際化發展分為5個不同的層次,每一個層次的國際化程度不一,其向國外轉移的競爭優勢的數量和難度也各不相同,對組織能力的要求也有很大的區別。企業的國際化水平越高,對組織能力的要求也就越高。
第一層次:出口。這是企業國際化發展的最簡單層次,企業直接向國外轉移包含了本企業競爭優勢的產品。這種產品可以是實物產品,也可以是咨詢、廣告、金融等小規模服務產品。大部分企業還需要對其產品進行某種程度的調整以適應不同地區市場的要求。因此,處在這一層次的企業需要具有國際化產品開發和品牌維護的能力。
第二層次:合資子公司。由于企業對某地區市場或國際市場缺乏了解,國際市場運作經驗不足,而需要通過與當地公司合作的方式來進入該地區市場,學習市場知識。在這一層次發展模式中,企業的資源優勢只有部分能夠有效轉移利用,因而合作者在當地的資源優勢對于該企業的國際化發展就具有重要意義。企業在與當地公司的合作中學習到哪些基礎優勢是可以直接轉移,哪些優勢可以通過向合作者學習獲得,哪些優勢則必須調整甚至尋求其他優勢取代。在這一層次的發展模式中,企業除了需要第一層次中的國際產品開發和品牌維護能力之外,更需要有建立、發展與當地合作者關系的能力。
第三層次:全資子公司。在此層次中,企業開始進行對外直接投資,國外子公司的功能逐步完善。制造企業建立自己銷售隊伍、產品倉庫和銷售渠道,建立和管理自己的供應鏈。服務業公司則在提供簡單的本國延伸服務之外,在當地建立自己的服務渠道,乃至根據當地市場情況創造出新的服務品種。在這一層次上,總公司需要對公司所擁有的競爭優勢進行識別,對無法直接轉移的競爭優勢進行修改與調整,以適應國外子公司發展的需要,甚至尋找和創造全新的資源優勢來保證子公司的發展。因此,在這一發展層次中,以公司本部為基地的資源優勢的轉移和調整就成為了一種重要的組織能力。
第四層次:跨國公司。隨著公司在全球建立了多個子公司,并分別獲取了資源優勢,總公司的經營復雜程度大大增加,跨國界的管理活動越來越多,這就進入企業國際化發展的第四個層次,即跨國公司層次。在這一層次,總公司在全球范圍內繼續尋找和形成某些獨特的資源優勢,并根據全球發展的要求進行適當修改,繼續向新的地區擴展,在全球市場中發展壯大自己。在此發展層次中,子公司、總公司間關系協調成為公司進一步發展的關鍵。這一層次的公司所需要的關鍵組織能力也正是組織協調能力,即如何發展與保持跨邊界、跨職能的管理手段的能力,這種組織能力的強弱決定了該跨國公司的跨邊界協調行動的多少、子公司間的聯系牢固程度、國外經營單位的權力大小等多方面因素,處于這一層次的跨國公司也因而具有高度多樣化的發展形式。
第五層次:全球公司。這是企業國際化發展的最高層次,國外子公司在整個公司的戰略制定和優勢
形成中發揮更加重要的作用,并開始向公司本部及全公司內轉移資源優勢。這種子公司一般位于某些具有獨特地方資源優勢的地區,并充分利用這種資源優勢發展出獨特的競爭優勢。整個公司逐漸演變為一種在全球范圍內按產品、職能分工,甚至是地區總部形式的全球公司。這種全球公司的發展形式具有高度的復雜性,分散在全球各地區的多重戰略中心間的協調活動和多重資源中心間的優勢轉移活動對于公司的組織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這樣的全球公司的運作需要有高水平的管理協調能力,需要借助現代化的通訊手段和高效的人力資源體系,對公司進行比跨國公司層次更大規模的整合,在全球公司內部運用統一的標準和價值觀消除這種大規模交流和協調過程中產生的障礙。
企業的國際化進程正是其國際化水平依據上述發展層次提高的過程。下表顯示了企業國際化發展的層次和其相應組織能力。
三、組織能力直接影響企業的國際化發展進程
一般情況下,初步涉足國際市場的國內企業,特別是那些規模較小的生產企業,都需要經歷一個從對外出口、成立合資公司開始逐步發展的過程。通過這種漸進式的發展,不斷學習海外經營知識,使組織能力逐步提升,從而保證該企業沿著這一國際化進程的方向往更高的層次發展。在這一點上,組織能力觀點與階段論是一致的。但是,現代國際企業發展的現實表明,各國企業由于發展歷史、人力資源狀況、信息技術水平、行業特征等多方面因素的影響,其國際化進程的途徑已日趨多樣化,而不再按照同一種模式發展。事實上,一家公司可以從任何一個層次開始其國際化發展的進程,這種國際化發展可以是向高層次(或低層次)運動,也可以跳過某些層次直接進入較高的水平層次運作。一些國際化水平處于較低層次的公司甚至可以通過兼并、收購等手段獲得高層次運作所需的組織能力而直接進行發展。在如今信息經濟迅猛發展的國際環境中,這種組織能力獲得途徑的多樣性,使企業國際化進程也更趨多樣化。
一家全球公司在世界不同地區也可能處于不同的層次,這同樣取決于該公司是否具備了相應的組織能力。一些具備豐富的國際市場運作經驗、處于較高國際化層次的歐美企業在進入亞洲、拉美等新興市場時,仍然需要通過采取合資企業等形式,培育相應的組織能力。
這種基于組織能力的觀點更加符合現代經濟環境中國際企業發展現狀,對于我國企業的國際化發展也具重要的啟示作用。我國的跨國企業在國際化過程中要逐步提升組織能力,穩扎穩打地開展跨國經營活動;另一方面,信息技術快速發展為我國一些企業迅速提高企業組織能力、實現跨國經營的跨躍式發展提供了良好的契機。
參考文獻:
1.魯明泓.國際企業管理.中國青年出版社,1996.
2.魯酮.企業國際化階段,測量方法及案例研究.世界經濟,20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