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4-17 17:47:26
序論:在您撰寫經濟思想史論文時,參考他人的優秀作品可以開闊視野,小編為您整理的7篇范文,希望這些建議能夠激發您的創作熱情,引導您走向新的創作高度。
【關鍵詞】宏觀治國學/微觀治生學/“人和”/市場營銷
現代市場營銷學有了強烈的“管理導向”,即從管理決策的角度研究營銷者(企業)的市場營銷問題。我們把市場營銷從微觀(企業)、宏觀兩個方面的管理來研究分析,借用中國傳統的市場管理思想“宏觀管理的治國學”和“微觀管理的治生學”兩方面的思想分析,以實現古為今用的現實意義。
一、宏觀管理的治國學
(一)“順道”
宏觀管理的治國學,“順道”一詞屬于主觀范疇的“道”,是指客觀經濟規律,又稱為“則”、“常”,意思是指管理要順應客觀規律。
《管子》認為自然界和社會都有自身的運動規律,“天不變其常,地不易其則,春秋冬夏,不更其節”(《管子·形勢》)。社會活動,如農業生產,人事,財用,貨幣,治理農村和城市都有“軌”可循,“不通于軌數而欲為國,不可”(《管子·山國軌》)。人們要取得自己行為的成功,必須順乎萬物之“軌”,萬物按自身之“軌”運行,對于人毫不講情面,“萬物之于人也,無私近也,無私遠也”,你的行為順乎它,它必“助之”,你的事業就會“有其功”,“雖小必大”;反之,你如逆它,它對你也必“違之”,你必“懷其兇”,“雖成必敗”,“不可復振也”(《管子·形勢》)。這是社會自發的經濟活動,他認為國家應順其自然,少加干預,“故善者因之”,須順應客觀規律?,F代企業要想在市場經濟大潮中發展自己,必須遵循市場經濟規律辦事,國家要宏觀調控,保護地球,保護大自然,維護生態平衡的發展。
(二)重人
“重人”是中國傳統管理的一大要素,包括兩個方面:一是重人心向背,二是重人才歸離。要奪取天下,治好國家,辦成事業,人是第一位的,我國歷來講究得人之道,用人之道。得民是治國之本,欲得民先必為謀利。《管子》說:“政之所興,在順民心;政之所廢,在逆民心”,國家必須“令順民心”,從民所欲,去民所惡,乃為“政之寶”(《管子·牧民》)。因此,得人才是得人的核心。要得人才,先得民心,眾心所歸,方能群才薈萃,故《管子》把從革事業,注重經濟建設,為人民辦實事,視為聚攏優秀人才的先決條件,叫做“德以合人”(《管子·五輔》),“人以德使”(《管子·樞言》)。市場經濟的建設和發展,需要的是人才,因此,我國大中型企業對人才的重視,對人力資源的開發,必須做到“求賢若渴”,能否得賢能之助,關系到企業的興衰和事業的成敗。
(三)守信
治國要守信,辦企業要守信,辦一切事業都要守信。信譽是人類社會人們之間建立穩定關系的基礎,是國家興旺和事業成功的保證。治理國家,言而無信,政策多變,出爾反爾,從來是大忌,故《管子》十分強調取信于民,提出國家行政應該遵循一條重要原則:“不行不可復”者,“不欺其民也”?!把远豢蓮驼撸谎砸?;行而不可再者,君不行也。凡言而不可復,行而不可再者,有國者之大禁也”(《管子·形勢》)。因此,企業的發展,參與市場經濟的競爭,必須從商品質量、價格、交貨期,以至借貸往來,都要講究一個“信”字。我國歷來有提倡“誠賈”的傳統,商而不誠,茍取一時,終致瓦解,成功的商人多是商業信譽度高的人。企業形象的塑造,知名度、美譽度的提高,唯一的途徑,就是對顧客負責,誠實守信,使“顧客讓渡價值”最大化,最終才能提高顧客滿意程度。
(四)求實
實事求是,辦事從實際出發,是思想方法和行為的準則,看問題不要偏激,辦事不要過頭,也不要不及,“過猶不及”,過了頭超越客觀形勢,犯冒進錯誤;不及于形勢又錯過時機,流于保守。兩種偏向都會壞事,應該防止。《管子》提出“量力”原則和“時空”原則,凡是量力而行,“動必量力,舉必量技”,“不為不可成,不求不可得”。指揮作戰,要知道自己的兵力和裝備的承受能力,“量力而知攻”,“不知任,不知器,不可”(《乘馬》)。對于企業而言,參與市場競爭,要制定適應環境變化的戰略。(1)創新制勝。即企業應根據市場需求不斷開發出適銷對路的產品,以贏得市場競爭的勝利。(2)優質制勝。即企業向市場提供的產品在質量上應當優于競爭對手,以贏得市場競爭的勝利。(3)廉價制勝。企業對于同檔次產品應當比競爭對手更便宜。(4)技術制勝。企業應致力于發展高新技術,實現技術領先,開發科技含量高,附加值高的新產品,在市場競爭中占領制高點。(5)服務制勝。企業提供比競爭對手更完善的售前、售中和售后服務,在其他條件相同時,誰能提供更周到的服務,誰就能占領市場,贏得顧客。(6)速度制勝。企業應當比競爭對手更快的速度推出新產品和新的營銷戰略,搶先占領市場,迅速擴大市場,不但壯大了實力,而且能在顧客中形成先入為主的“正宗”、“正牌”概念。(7)宣傳制勝。企業應當運用廣告、公共關系、人員推銷和銷售促進等方式大力宣傳企業和產品,提高知名度和美譽度,樹立良好形象。
二、微觀管理的治生學
“微觀管理的治生學”,是在生產發展和經濟運行的基礎上,通過官、民的實踐逐步積累形成的理論,它反映國家的管理和企業的發展。市場經濟的競爭,是行為科學的理論“人群關系參與”論,是人與人之間的社會關系。
人和:人和中的“和”就是調整人際關系,講團結,上下和,左右和。對治國來說,和能興邦;對治生來說,和氣生財。我國歷來把天時、地利、人和當作事業成功的三要素?!豆茏印氛f:“上下不和,雖安必危”(《形勢》)?!吧舷潞屯保昂蛥f輯睦”(《五輔》)是事業成功的關鍵。戰國時趙國的將相和故事,婦孺皆知,被傳頌為從大局出發講團結的典范。
發展市場經濟講天時、地利、人和。天時是國家的政策,允許企業大膽想大膽干大膽地創新;地利講的是環境人口密度,人口的流通量,交通環境的發展;人和講的是公共關系、人際關系、社會關系、企業與政府、社區與公眾、消費者之間的信譽關系。企業具備以上因素是成功的關鍵。
從微觀環境來講,求和的關鍵在于當權者,具體講,企業法人嚴于律己,嚴禁宗派,不任私人,公正無私,才能團結大多數。《管子》提出“無私者容眾”,要求君主切不可有“獨舉”、“約束”、“結紐”這些宗派行為,不可“以爵祿私有愛”,要嚴禁“黨而成群者”(《法法》)。從國家機構中清除那些嫉賢妒能,鉆營利祿,大搞宗派,殘害民生的“惡吏”,以改善官民關系。
近代成功的企業家都注重人和的原則,從自我管理入手實現人和,從而達到系統管理以協力推進事業的管理思想。人和的思想應用到西方市場經濟的管理中,認為企業的職工是“社會人”,他們不單獨的追求金錢的收入,還要追求人與人之間的友情、安全感、歸屬感等社會心理的欲望滿足。西方國家具有代表的人物梅奧認為,“人是獨特的社會動物”,只有把自己完全投入到集體之中才能實現徹底的“自由”。因此,企業只有滿足工人的社會欲望,提高工人的士氣(所謂士氣,就是工作積極性、主動性、協作精神等結合成一體的精神狀態),才是提高生產效率的關鍵。
世界上存在的任何一種經濟類型,都深深蘊含著一種內在的倫理精神和價值理念,這種內在的價值理念與倫理精神不僅僅單純地為經濟類型的存在提供了合理性的價值辯護,又為經濟類型的運行提供了諸多社會倫理人文背景資源。馬克斯•韋伯在他的《新教倫理與資本主義精神》一書中,通過研究資本主義的起源與發展和基督教倫理之間的關系,得出了一個非常有價值的結論:資本主義經濟不是單純的無限制的獲利,它更是一種倫理意義上的經濟。這個意思是說,市場經濟的良好發展離不開它的原動力———高度的獲利沖動,但是同時這一原動力,又必須被倫理規范約束在一個合理的范圍內。我國發展市場經濟,建立健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是在由前現代性社會向現代性社會轉變的大背景之下進行的,所以,對市場經濟的理解與認識,不僅僅要立足于經濟領域,還要注意到它其中也包含著社會價值體系的改變。想要建立我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新秩序,其中包含著一個艱辛的歷史任務,即建立一種與市場經濟相匹配的社會政治體制與社會文化及其倫理價值精神。我國目前正處于社會轉型期,以前的倫理觀念被沖破,能與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相匹配的新的倫理觀念還未建立起來。這種社會轉型期的復雜性,突出了倫理道德與傳統、現實之間的矛盾,這影響著我國社會的進步、經濟的復蘇和人的全面發展。我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建設迫切需要一種理性的精神。韋伯通過比較中國宗教和西方的基督新教,他認為,中國傳統的宗教倫理精神阻礙了中國的產生和發展,他認為“儒教是一種理性主義的宗教”,[1]但他認為儒教的理性主義只是理性的適應現世,“今生的健康長壽、富裕和顯貴以及身后的好名聲是儒教對于道德唯一渴望的回報”。[2]他認為充滿迷信的非理性主義道教,以及作為一種戒規教化手段的佛教,更加阻礙了中國率先走入資本主義道路的進程。馬克斯•韋伯對中國宗教的分析雖然很透徹,具有一定的合理性,但是其中也存有一定的缺陷。馬克斯•韋伯對中國宗教文化的分析存有一個潛在的命題:中國幾乎從原有的文化資源中尋找不到倫理重建的可能性。我國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建設與西方國家的資本主義市場經濟建設,既有著形式上的相似之處,又有著本質上的不同。相似之處在于社會主義的市場經濟和資本主義市場經濟一樣也需要有功利主義的獲利沖動,不同之處在于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實質上是一種道德、法制經濟,有著豐富的倫理資源來約束控制獲利沖動的無限擴張對經濟造成的不良影響。在我國市場經濟發展初期,曾經出現過“道德失范”的現象,并且因為市場經濟的法制建設比較薄弱而顯得非常突出,但是,卻不能因為曾經出現的這種不良現象就認定在中國市場經濟建設中沒有倫理重建的可能性。不可否認,我國傳統的宗教形式中缺乏能夠促進中國率先走入資本主義發展道路的因素,但是,絕對不能否認中國現存的文化資源對當前市場經濟倫理建設的意義。
世界上的任何國家在市場經濟的建設中都離不開本土的文化資源作基礎。我國擁有著幾千年的文明史,有整合市場經濟的豐富倫理資源。我國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是在中國古老的大地上孕育出來的,它具有市場經濟的普遍性特征,也具有自己獨特的風格,它是由自然經濟、計劃經濟過渡到市場經濟的一種特殊形式。一方面如同馬克斯•韋伯所說,中國傳統的儒家文化中不僅缺乏西方新教倫理中的禁欲主義精神,還存有“重義輕利”“存天理滅人欲”等不利于市場經濟發展的倫理觀念。所以說,在我國市場經濟發展的初期,普遍存在獲利沖動不足的問題;另一方面,在我國市場經濟發展的過程中,人們的獲利沖動逐漸的強勁,但是我國的倫理和法律體系卻沒有得到與之相適應的發展,導致倫理和法律的約束不足以規范市場經濟發展中無限追求利益的行為。所以,如何構建與我國目前的市場經濟建設相配套的倫理和法律體系,以便能讓獲利沖動和倫理規范約束之間有一個適當的張力,是一個擺在眼前的緊迫任務。在我國市場經濟倫理重建的過程中,所遭遇到的困難,不是缺少倫理重建需要的豐富文化資源,而是面臨如何在豐厚而又繁雜的文化資源中,尋找到適合我國市場經濟倫理重建的有效途徑。我國傳統的重家、惜時、勤儉等生活觀念和道德使命感,以及由此而衍生出的節制、勤儉、惜時等工作倫理觀念,在歷史的某個時期成為家族企業發展的精神動力,而家族企業又在東亞特別是臺灣地區和新加坡的經濟快速發展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建設與我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相匹配的道德體系和倫理觀念,需要在借鑒世界人類文明一切有價值的成果基礎上,結合我國現有的文化資源和社會主義文化精神,尋找適合我國國情的社會主義發展的文化邏輯,建立以共同道德價值觀為核心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倫理體系。另外,還要建立健全我國的法律體系,加強我國社會主義職業道德建設,以便為倫理重建尋找到一條現實的轉化路徑。馬克斯•韋伯認為新教倫理的核心是“天職觀”,新教教徒們的職業觀勢必深刻影響著資本主義的經濟運行方式和社會生活方式。因為新教教徒認為一個人該為他應盡的義務負責,這種觀念“是資產階級文化的精髓,甚至是某種意義上的資產階級文化基礎”?!疤炻氂^”對西方資本主義精神的形成發揮過巨大的作用,所以,對職業觀念的研究,可以作為一個國家的職業倫理建設的基點,也可以作為研究一個國家和民族經濟建設與倫理精神的起點。世界歷史文明中存在既有利于市場經濟的成長,又使市場經濟的發展約束在一個適當的倫理范圍之內的文化遺產,比如:競爭、平等的觀念和敬業的工作態度等,我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建設中的倫理重建,離不開這些世界文化優秀成果的借鑒。所以,解讀馬克斯•韋伯思想,解讀他對新教倫理能夠催生資本主義市場經濟發展的積極因素的論述,對我們在現有的文化資源基礎上對當前的倫理體系進行重新整合,形成一個適應我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發展的倫理體系,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
二、培育具有現代倫理精神的市場經濟活動主體
馬克斯•韋伯在他的新教倫理研究中發現的理性精神,需要有其真正意義上的物質承擔者,即近代資本主義經濟活動的主體。如果僅僅從經濟活動的角度來說,在資本主義剛剛興起的時候,這種主體就是新型的企業經營者和工人勞動者。新型的企業家和工人勞動者具有與傳統社會不同的新型人格特質與資本主義精神氣質。在馬克斯•韋伯的新教倫理觀研究中,勞動是人們能夠獲得上帝恩寵的唯一方式,是人的“天職”,理性的組織勞動也是近代西方資本所有者的一種“天職”,于是就出現了符合近性資本主義所需要的工人勞動者和企業經營者,他們作為資本主義精神活動的主體深刻影響著西方資本主義的經濟運行方式和社會生活方式。馬克斯•韋伯在研究宗教改革是資本主義興起的影響因素的分析中提到了一個重要的詞句,即“職業精神”?!奥殬I精神”包括馬克斯•韋伯所談到的一系列社會文化及其人格氣質、倫理精神等。具有新型精神氣質的經濟活動主體在一個社會經濟活動類型的建立中,其作用是巨大的,比如:勞動天職、忠于職守、節儉自制、守法守信、注重效率、刻苦勤奮、積極上進等精神氣質。目前,我國處于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建設的轉型期,我國的企業和企業家又該怎樣去做呢?社會要求企業家們能夠承擔相應的社會責任,擁有一定的道德義務,只有這樣,企業才可能取得久遠的成功???#8226;馬克斯曾經把人的發展分成為三大階段:從人的依賴性到物的依賴性,到個人全面發展的自由個性。人的本質是一切社會關系的總和,進行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道德建設,其最終的落腳點必然是人。所以,在經濟活動中,必須要把培養企業經營者的優良道德品質作為重點。英國著名古典經濟學家亞當•斯密把人性抽象地分為“經濟人”和“道德人”,但是在真正的社會現實生活中,單純的“經濟人”和“道德人”是具有矛盾性的,是不存在的。馬克斯•韋伯創造性地通過倫理品質把“經濟人”和“道德人”統一起來,產生了近代資本主義經濟活動中所需要的經濟活動主體。馬克斯•韋伯宗教經濟倫理思想的落腳點是培養企業經營者優良的“倫理品質”,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及其秩序的建設需要有與之相配套的倫理文化精神基礎。我國目前處于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建設的轉型期,不但需要豐富的物質和先進的科學技術,更需要經濟活動主體的理性精神參與其中,即忠于職守、誠實守信、克制節儉等。
三、健全制度體系,完善市場經濟的約束機制
(一)
誠如美國的休謨研究者巴里·斯特德所指出,“休謨是一個人性哲學家”。(1)他的第一部著作就是『人性論。其副標題是,“在精神科學中采用實驗推論方式的一個嘗試”。按照休謨的含義,“精神”是相對于“自然”而言的。精神科學或精神哲學是論述人類存在方式與其他的“自然物體”的存在方式相區別的那些方面的。它的主題是:人類所獨具特征的一切事情。
在休謨看來,“一切科學對于人性或多或少有些關系,任何學科不論似乎與人性離得多遠,它們總會通過這樣那樣的途徑回到人性”。(2)“關于人的科學是其他科學的唯一基礎”。(3)因此,他認為哲學作為一門精神科學,要達到目的,就要直接切入人性。他說:“在我們的哲學研究中,我們可以希望借以獲得成功的唯一途徑,即是拋開我們一向所采用的那種可厭的迂回曲折的老方法,不再在邊界上一會兒攻取一個城堡,一會兒占領一個村落,而是直搗這些科學的首都或心臟,即人性本身;一旦被掌握了人性以后,我們在其他個方面就有希望輕而易舉地取得勝利了”。(4)他看來,最主要的是四個學科:邏輯、道德學、批評學和政治學,它們“幾乎包括盡了一切需要我們研究的種種事情,或者說一切可以促進或裝飾人類心靈的種種重要事情”。這些學科都是人性科學?!斑壿嫷奈ㄒ荒康氖窃谟谡f明人類推理能力的原理和作用,以及人類觀念的性質;道德學和批評學研究人類的鑒別力和情緒;政治學研究結合在社會里并且互相依賴的人類”。(5)
在休謨那個時代經濟學還不是一門獨立的學科,它是政治哲學的一個組成部份。即使在亞當·斯密那里,最初在『關于法律警察歲入軍備的演講中關于經濟理論的討論,也是廣義道德哲學中政治學部份的內容。休謨關于人類經濟行為的討論,也就包含在他對“結合在社會里并相互依賴的人類”的分析之中,而這種分析又是從人性出發的。
人性論當然不是休謨的創造。但是,休謨的人性論確有自己的特點。他在『人性論一書的「引論中說,他要使對人性原理的說明,成為“一個建立在幾乎全新的基礎上的完整的科學體系”,即“必須建立在經驗和觀察之上”。(6)這也就是他所說的,“在精神科學中采用實驗推理方式”的基本精神。一方面要反對先驗的立論方法;另一方面要在觀察和實驗的基礎上建立一個普遍的人性理論。他說:“我發現由古人留給我們的精神哲學有和他們的自然哲學中所發現的同樣的不適宜之處,即完全是假設的,依靠發明甚于依靠經驗?!保?)他自認為,自己是培根所開創的,包括洛克、沙夫茨伯利、曼德維爾、哈奇遜、巴特勒在內的實驗哲學的繼承者和集大成者。他象牛頓一樣宣稱“我不制造假設”,并自比為一個解剖學家。這就使得休謨的人性論,不同于從先驗的假設出發進行推論的人性學說。他注重的是觀察和經驗?!拔覀儽仨毥鑼徤鞯挠^察人生現象去搜集這門科學的種種實驗材料,而在世人的日常生活中,就著人類的交際、事物和娛樂去取得實驗材料”。并通過對材料的搜集和比較,去建立一門人性科學。(8)這是休謨人性論的方法論的特征。
此外,休謨人性論的另一個特點是,否定了“人是理性的動物”這一傳統的觀念,也否定了笛卡爾的主張。他認為,古今的精神哲學都建立在這樣的思想方法之上:“人類只有在遵循理性的命令的范圍內,才是善良的”,“每一個理性動物都必須根據理性來調整他的行為”,并征服其他的動機。其實這是一種“謬誤”。(9)他強調“理性是、并且也應該是情感的奴隸,除了服務和服從情感之外,在不能有任何其他的作用”。(10)認為“單是理性既然不足以產生任何行為,或是引起意志作用,所以我就推斷說,這個官能〔理性〕同樣不能制止意志作用,或與任何情感或情緒爭奪優先權”。(11)。因此,考察人性、考察人類行為及其真實動機,就要考察人們的實在的情感。尤其需要注意那種易于被誤認為是理性的“平靜的欲望”。這種欲望,主要有兩種,一是“我們天性中原來賦有的某些本能”;一種是“對于抽象地被思考的福利的一般欲望和對于抽象地被思考的禍害的一般厭惡”。(12)
上述兩個特征,雖然是方法論上的,然而,正是這些特征使休謨對人類經濟生活和經濟行為,給予更多的關注,作出了獨到的分析。
以往對社會問題和人性的分析,在休謨看來,大都建立在某種先驗的假設之上。一種是“詩人虛構的黃金時代的幻想”,一種是“自然狀態”的假設。前一種假設描述了一個最為美好、最為安寧的環境;后一種假設描述了人人相互爭斗和充滿暴力的狀態。前者以美好的詩意去描述人類的高尚的德性;后者則是人類的自私和野蠻的本性未受約束的必然結果,因此只有建立政府以“維護正義和法律”。這兩種想象其實是一回事。這種人性狀態是否存在、能否延續,“是完全值得懷疑的”。(13)
休謨著重批評了霍布士的“自然狀態”的假設及其社會契約論。指出,這種觀點把人類社會的出現和國家或政府的出現相混淆,以為“人類離開了政府就完全不能組織社會”。(14)這就忽視了“社會”本身,尤其是忽視了社會生活的一個基本的問題即人類如何獲取生活資料。
在休謨看來,社會的形成,是由人類與動物在獲取生活資料的方式上的根本區別帶來的。人類個體與動物相比,有三個不利的條件:“(1)他的力量過于單薄,不能完成任何重大的工作;(2)他的勞動因為用于滿足他的各種不同的需要,所以任何特殊技藝方面不不可能達到出色的成就;(3)由于他的力量和成功不是在一切時候都相等的,所以不論哪一方面遭到挫折,都不可避免地要招來毀滅和苦難?!保?5)換言之,“自然賦予人類以無數的欲望和需要,而滿足這些需要,卻給了他以薄弱的手段”。“人只有依賴社會,才能彌補他的缺陷,才可以和其他動物勢均力敵,甚至對其他動物取得優勢。”(16)“社會給這三種不利情況提供了補救。借著協作,我們的能力提高了;借著分工,我們的才能增長了;借著互助,我們就較少遭到意外和偶然事件的襲擊”。(17)
休謨在這里是從人類的經濟生活,即人類獲取生活資料的方式來考察社會及其起源問題的。所以明確地把社會和國家區分開來,并且把勞動、分工、協作、互助等經濟生活作為社會生活的主要內容,給予經濟問題以更多的重視,從而把自己與霍布士等人區別開來。在倫理問題上,休謨不是從抽象的道德和對人性的先驗的定義出發來討論社會問題,而是從社會和經濟生活入手去討論人性和倫理問題,這就擺脫了從抽象的道德原則出發,對經濟生活進行道德化的批評的傳統,(如基督教對利息的否定),為經濟和道德的統一,為經濟倫理的研究開拓了道路。
(二)
休謨的經濟倫理思想是在社會的起源和社會正義問題的討論中展開的。在休謨看來,人類社會的形成,既是同勞動、分工、協作結合在一起的,更是同社會正義聯系在一起的。如上所述,在休謨看來由于大自然給我們提供的物品比我們的需要來顯得稀少,所以人類要組成社會,進行分工和協作;但是也正是由于這個原因,就出現了一個財產權問題。一方面,由于物品的稀少,產生了一個劃分財產的必要?!爸灰匀毁n予的某種福惠無限豐富,我們人類總是全體分享,而不是斤斤細分什么權利和產權。水和空氣雖是所有實物中最為人們所必需的東西,但并沒有人要求把他們分作個人財產?!睔v史上,只有在某些土地甚廣,而水源稀少的國家,才可能對水建立產權;在人口甚少,土地肥沃遼闊的國度對土地的浪費就比較寬容,就是例證。(18)他問到:“在每個人已經有了足夠數量的物品時,還有什么必要對財物進行劃分呢?在不可能產生傷害行為的地方,為什么還有產生所有權呢?當只要伸出我的手便可以獲得具有同樣價值的東西時,我為什么要把別人占有的東西稱為我的呢?”(19)另一方面,由于人的天性中存在不利于人們社會生活的自私情感,人們為滿足自己或親友的需要或欲望,而隨意侵犯別人的財物或利益,不時引起“糾紛和爭執”。所以,就需要達成協議,建立社會正義,來保障財產權的穩定。
總之,“正義只是起源于人的自私和有限的慷慨、以及自然為滿足人類需要所準備的稀少的供應”。(20)
在休謨那里,正義主要表現為三個自然原則:“財產穩定地占有的法則,根據同意轉移所有物的法則,履行許諾的法則”。
首先是“財產的穩定的占有的法則”。因為財物“可以在人與人之間隨意轉移而不穩定”的情況的存在,是“社會上的主要的亂源”。(21)“只有通過全體社會成員所締結的協議,使那些外物的占有得到穩定,是每個人安享他憑幸運和勤勞所獲得的財物。通過這種方法,每個人就知道什么是自己可以安全地占有的;而且情感的在其偏私的、矛盾的活動方面也就受到了約束”。(22)所以,“劃定財產,穩定財物占有的協議,是人類社會的一切條件中最必要的條件。”(23)那么依據什么原則來穩定財產的占有呢?休謨認為要確定財產權的最初來源是十分困難的。所以他沒有接受洛克的財產起源于勞動的觀點。認為解決問題的最現實的辦法是,以“現實的占有”為出發點,“讓各人繼續占有他現時占有的東西”。(24)具體地說,是以“占領、時效、添附和繼承”(25)為依據。
其次是“根據同意轉移所有物的法則”。因為對財物的固定占有往往與人類的需要和欲望“發生矛盾”。如果“讓每一個人用暴力奪取他認為對自己是適合的東西,那就會毀滅社會”。合適的辦法是,在所有主同意的情況下,“將財物給予另外一個人”;如果未征得同意,那么財物和財產“永遠應當是穩定的”。(26)
第三條法則是“許諾”(promises),其作用就是維護和協調各種互利性的“交換關系”。休謨認為在生活中,人們相互之間必然存在各種交換關系,包括“物品的交換”,“服務和行為的交換”。這類交換象相互之間的換工一樣“對我們雙方都有利益”。(27)但是由于人的本性是自私的,為別人服務,大都并非出自對別人具有的‘真正的好意’。不能把交往,寄托于人們的公益心。唯一的辦法,是給予人們的自然的情感,以新的方向。這就是說,即使沒有對他人的真正的好意,也為別人服務,因為我可以預料到,他會報答我的服務,一起同樣達到另一次服務。這就是“許諾”。
“許諾”之必要性,是由于第一個法則使人們可以彼此相安,第二個法則開始使人們互相受益,但仍不足以使他們相互服務。凡涉及一般物品、服務和行為的交往,若要達到互利的結果,就需相互信任和信托。
這三個正義法則,提出了一個經濟正義的問題。它既是經濟活動中,立法的依據,又是經濟倫理的基本原則。休謨通過對經濟正義的論述,對經濟倫理的一些基本問題作出了回答。
首先是,人類經濟行為的特點是什么,在以自利為動機的經濟活動中除了利益的盤算之外,道德是否起作用,如何起作用。
關于人類經濟活動的特點,休謨認為,經濟活動是人類通過勞動,協作和交換滿足自己的需要的活動,人們從事經濟活動的原初動機是自私,而不是為了公益。他說,“不論道德家們或政治家們如何為了公益而干預我們,或是企圖改變我們行為的經常的途徑,那也是徒勞無益的。”“如果他們計劃的成功依靠于他們改正人類的自私和忘恩負義方面的成功,那么除非有全能的上帝加以協助,他們將不能前進一步”。(28)這一觀點類似于霍布士對人類本性的假設。但是,休謨更注重在物資匱乏的條件下,自私產生的客觀原因。指出,“由于我們的所有物比起我們的需要來顯得稀少,這才激起自私:為了限制這種自私,人類才被迫把自己和社會分開,把他們自己的和他人的財物加以區別”。(29)可見這里講的“自私”,不完全是在霍布士意義上的那種貪得無厭的利己心,而是指在經濟活動中人們維護自己的財產權,謀取自身利益、滿足自身需要的活動。休謨的這一論點,事實上提出了稀缺和需要的滿足這一經濟生活的基本問題。為日后經濟學中最基本的的“經濟人”假說,作了理論上的準備。
值得注意的是,休謨雖然認為,在經濟活動中原初的動機是“自私”,但是,他并沒有無條件地把“自私”作為經濟活動的唯一原則。相反,他把對自私的限制,作為經濟倫理的基本問題和經濟活動得以正常進行的基本條件。在他看來,承認經濟活動中人們的自私動機是一回事,經濟活動中人們必須限制自己的自私,遵循正義原則又是一回事。
在休謨那里,正義原則既是一種人們行為的規則,又是一種道德原則。作為一種行為規則,正義原則主要是由于公共利益產生的。由于人們如果自然地追求私利,就會陷于種種非義和暴行,社會就會陷于混亂,其結果就使每一個人的私利也無法得到保障,所以就要訂立協議,以維護全體社會成員的利益。正義的協議的設計確實是有益于社會和各人幸福的,是體現了全體的利益的?!罢x就是借一種協議或合同而確立起來,也就是借那個假設為全體所共有的利益感覺而確立起來;在這種感覺的支配之下,人們在作出每一個單獨的正義行為時,就都期待其他人也會照樣行事”。(30)“只有這種彼此協作才能使正義成為有利或給予我以遵守正義規則的任何動機”。(31)
所以,“全體社會成員所共同奉行的全部行為體系對于全體和個人都有無限的利益:于是不久就有正義和財產權發生了。”(32)“社會上每一成員都感覺到這種利益:每個人都向其他的人表示出這種感覺,并且表示決心,愿以這種感覺來調整他的行為,假使其他人也照樣行事的話。”(538)休謨把正義的這種出于利益的約束力稱為“自然的約束力”。但是這里所謂“自然的”只是意味著它是以利益為基礎的,并不意味著正義規則是自然發生的。相反它是人為的,是由人類的法律所改變的。這種規則的特點是普遍性、一般性與人們通常的自然的行為方式是不一樣的?!叭诵缘钠胀ㄔ瓌t是適應具體情況的,沒有明確不變的活動方式的?!保?73)人們如果按這種通常的發式行事,就會遵循適應情況的特殊判斷,就會考慮到各人的品格和條件,貪心和偏私,而“不受某種一般的、不變的原則所約束”,那么“就立刻會使世界混亂起來”。(573)鑒于這種弊害,所以“才確立了這些原則,并同意以一般規則來約束自己,因為一般的規則是不會被敵意和偏愛,不會被公私利益的特殊看法所改變”。(573)
此外正義還有另一種約束力,這就是“道德的約束力,即是非之感”。它雖然是由利益轉化而來,但是它畢竟不同于作為“自然的約束力”的利益本身。它源出于“人性中一個強有力的原則”,即“同情”。(661)具體地說,當非義的行為使人受到侵犯時,盡管這種行為絲毫也未影響我們自己的利益,但是由于我們同情遭到侵犯的人,仍然使我們感到不快?!拔覀兺ㄟ^同情感到他們所感到的不快;而且在一般的觀察之下,人類行為中令人不快的每樣事情都被稱為惡,而凡產生快樂的任何事情同樣也被稱為德;所以道德的善惡的感覺就隨著正義和非義而發生”。(540)道德感還為政治家的公開教導、父母的私人教育等人為的措施所加強,一經形成,就具有一種利益所不具有的獨自的約束力。他指出:“當一個人考慮到,不但他對人的品格,而且他內心的安寧和快樂,都完全依靠于社會道德的嚴格遵守;當他考慮到,一個人如果對人類和社會的義務有所缺陷,則心靈在返觀內照時便要感到內疚:當一個人考慮到這幾點時,誰還能認為、財富的利益足以補償其對社會道德的些小破壞呢?”(664)
總之,在休謨那里,經濟正義是規則和道德的統一。它有“兩個不同的基礎,即道德和利益;利益所以成為這個基礎,是因為人們看到,如果不以某些規則約束自己,就不可能在社會中生活;道德所以成為這個基礎,則是因為當人們一旦看出這種利益以后,他們一看到有助于社會的安寧的那些行動,就感到快樂,一看到有害于社會的安寧的那些行動,就會感到不快”。(574)所以正義作為一種人為的體系,不但規定了經濟生活中人們需要遵循的普遍的行為規則,而且“這個體系還可以幫助我們形成關于德的幸福的正確概念和關于德的尊嚴的正確概念,并且可以使我們天性中的每個原則都樂于懷抱那個高貴的品格”。(664)同時正義規則在社會生活中的實現,也有賴于道德。
休謨關于正義原則的論述,明確地肯定了在以自利為動機的經濟生活中道德的地位和作用,論證了經濟倫理得以存在的根據。從而把自己的學說同曼德維爾的主張明確地區別開來,克服了那種以為在經濟生活中,只能講利益的盤算,不用也不能講道德的非道德主義傾向。同時,休謨還力圖把規則和道德統一起來,一方面主張用普遍的、一般的規則來限制個人的偏私和貪欲,以維護經濟秩序,另一方面又反對只講規則和法律、不講道德的主張,力圖證明道德在維系經濟正義中的不可或缺的地位。他的情感論的倫理學說就是用以證明這一思想的。他強調,理性不能是道德上善惡的源泉。(498)“認識德是一回事,使意志符合德又是一回事”。(505)“道德寧可說是被人感覺到的,而不是被人判斷出來的”。(510)就是要說明,理性的認識雖然可以使人判明自己的利益,并遵循既代表了社會利益、又符合于自己的利益的正義規則,但是不能以利益的盤算來取代道德感,更不能否定道德在維系正義原則中的作用。他說:“誠然,由利益發生的情緒和由道德發生的情緒,容易互相混淆并自然地互相融合?!??!安贿^這并不妨礙這些情緒本身仍然是彼此個別的”。(512)總之,重視道德的作用,道德感的作用正是休謨經濟倫理思想的一個重要特征,也是休謨比一般的合理利己主義高明之處。
這一種觀點還表現在他對當時爭論激烈的如何看待“享受”的問題上體現出來。一方面他認為,不應該把享受看作絕對的過錯?!跋硎茈S著時代的進步而日益精致,是人心所向極為正當的趨勢”(『經濟論文集18)但是也不能被看作絕對的無害。“只要享受不再是無害的,那末它也就不會是有利的”。(同上26)判斷享受的善與惡時,應當將他對個人的影響同社會的影響統一起來。有一種“墮落的享受”不僅對個人是有害的,對社會也是不會有利的。針對曼德維爾的“私惡即公益”的論點,休謨強調罪惡就是罪惡,“善.....總是要比毒藥好”(同上27)(三)
關于經濟倫理的具體內容,休謨提出了如下的主張:一是把財產權的穩定及其合法的轉移作為經濟生活中最主要的行為規則和道德原則;二是把信任和“許諾”,作為重要的行為規則和道德原則。
如上所述,休謨提出的正義的三條法則中,第一和第二條法則都是有關財產權的。那么“什么是一個人的財產權呢?所謂人的財產權就是指可供使用的、合法的、歸他獨自所有的任何東西“。(文選184)在休謨看來,財產權是經濟生活中最根本的問題。穩定財產權,可以使人們“彼此相安”,保障社會的和平和安全;通過同意來轉移財產權,既可以使財產權穩定,又可以使人們“相互受益”。它是社會的法治的一個基礎。但是,在休謨看來財產權同時更是一個道德問題,他說,財產權固然“必然成立于對象的某種關系”,但是,“構成財產權本質的不是外在的、有形的關系”?!柏敭a權是成立于某種內在的關系,也就是說成立于對象的外在關系對心靈和行為所加的某種影響”。(567)這就是說,財產權不僅是在法律上對財產所有權的某種規定,也不僅是事實上對某種物品的占有,同時也是人們對財產的一種態度。即“它給予我們一種義務感,使我們戒取那個對象,而把它歸還于其最初的占有者”。(568)所以它也是一個道德問題,即對他人的財產的態度問題。財產權作為一種德,意味著承擔起“戒取”并非屬于自己的財產的義務。而作為正義法則的財產權的確立是有賴于這種道德觀念的?!耙虼?,財產權的本性依靠于那個德,并不是那個德依靠于財產權”(568)換言之,財產權的確立和維系都有賴于那個“戒取”非自身所有的物品道德法則的確立和相應的道德感的形成。
“許諾”作為一體正義法則,在休謨那里也是人類協議的產物,是人為的一種行為規則?!霸S諾是以社會的需要和利益為基礎的人類的發明?!保?60)這條規則的發明主要是為了使人們之間的經濟交往,包括物品的交換、服務和行為的交換,能達到“互相服務”和“互利”的目的。大自然賜予的物品的有限,使人類必須互相服務,互相協作和交往。這種互相的服務和交換是社會的利益所在,也是每個個人的利益之所在。但是由于人類的本性的自私和有限的慷慨,我們的好意和仁愛“天然是很有限的”。所以單靠我們的欲望的直接沖動產生為他人的利益的服務是比較困難的,也是難以得到保障的。雖然在“不計較利害的交往”中,慷慨和互助是存在的。但是在“計較利害”的交往中則難以實現。而在經濟生活中大量的是“計較利害”的交往。“許諾”則是在這種交往中產生的,用以束縛自己去實踐某種行為?!爱斠粋€人說,他許諾任何事情時,他實際上就表示了他完成那件事情的決心”,與此同時“就使自己會受到再不被人信任的處罰,如果他失約的話”。(562)許諾一旦作出,“就立刻被他的利益所約束了,要實踐他的約定,并且如果他拒絕履行他的許諾,他將永不能期望在得到別人的信托”。(562)休謨認為,只要有簡短的社會經驗就可以使人發現“許諾”之利害相關?!八?,利益是許諾學最初的約束力”。(563)但是“隨后,一種道德感又和利益結合起來,成為人類的一種新的約束力量”。(563)它同戒取他人財產的道德感一起構成了經濟正義的基礎??梢娫谛葜兡抢铮S諾不僅是一種出于利害的盤算的行為規則,更是一種道德原則。
“誠信之德”本來在西方文化傳統中,就是一個被人重視的德性。近代隨著社會契約論的興起,“信用”問題(尤其是金融往來中的信用)在經濟生活中的作用的突現,守信、遵守契約,也被視為重要的德性。比如霍布士就把“守信”作為自然法的一個原則。但是只有到了休謨,才明確地把“許諾”作為經濟倫理的問題,作為“計較利害”的經濟交往中的一個基本的道德原則提出來。休謨認為包括這兩個道德原則在內的正義法則,是經濟生活中最為有用和有益的規則。依靠它們,“人們就不會過分自私貪婪,或者過分恣意狂熱”。(文選,182)
這里所謂“過分自私貪婪”是指那種象曼德維爾那樣的非道德主義的觀點,它們過分地夸大人的自私的本性,一方面離開了大自然賜予的不足這一自私產生的客觀條件,把人類在稀缺的條件下,在經濟生活中維系自己的財產權、謀取生活資料的“自私”夸大天性固有的貪婪心,另一方面把貪欲、欺騙、背信作為經濟活動的唯一動力,否定正義法則的作用,否定對自私進行限制的必要性,否定道德的作用。其結果只能使經濟活動不能正常進行,是指造成社會的混亂。
這里所謂“過分恣意狂熱”指那種以自然給予人們無限豐富的?;轂榧僭O,不顧大自然的有限的賜予,勉強地想實行財產平均,或者“以人人都是圣人”為假設,想以廣博的善心,來取代財產的正義的主張。休謨認為,英國內戰時期的“宗教狂熱者”的這些假設實際上是根本行不通的。
就第一種假設來說,首先,“如果實行平均財產,人們的技能、照管和勤勉不同,必定迅即打破這種平等。若是你們壓制這些人的長處你們將使社會陷入極端貧困的境地”;不僅不能使少數人免于貧乏和乞討,反而使整個社會無法避免貧困。(文選181)其次,為了維系平均,必須對不平均的跡象作最嚴格的調查和審理,以便加以懲罰和糾正。“然而,這么大的權柄必然很快會變為暴虐,執行時必然會帶有很大的偏見,難以公正?!保ㄎ倪x181)第三,在這種情況下“誰能掌握此種權力?”,也是一個難以解決的問題。
就第二種假設來說,在這種假設中“人人都是他人的第二個自我,都會將自己的一起利益信托給別人處置;沒有妒嫉,沒有彼此,沒有區別。這樣整個人類就形成了一個大家庭,一切共有,人人可以自由取用,不必考慮什么產權;但人人都會謹取慎用,全體關心每一個人的需要,似乎這與我們的利益關系極為密切?!钡恰霸诋斍暗娜诵乃刭|下”,“難以找到能夠體現如此博愛的完整事例”。(文選174)只有在相互感情十分強烈的家庭成員中,才會有取消一切財產的分屬的情況發生。如果將這種假設運用于整個社會,就會使整個社會陷于混亂。
近年來,隨著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不斷深入發展,我國經濟體制改革初見成效,國家經濟、政治、文化、社會和生態文明建設成績斐然。這些為教育體制的改革發展奠定了重要基礎和前提,同時也帶來許多新情況、新問題。高職院校學生具備積極關注時事政治、關心國家大事、思想上積極要求上進、愿意嘗試并主動接受新事物等優點,隨著近年來高職院校自身辦學規模的不斷擴大,高職院校學生生源、個性和心理也呈現出許多新的特點。
(一)生源特點
隨著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不斷發展,高職學生生源呈現出新特點。尤其2008年,隨著第一批“90后”走進了包括高職院校在內的高校校園,給高校校園增添了活力,但同時,由于全國高校的擴招及適齡學生數的不斷下降,使得高職院校生源素質更加不容樂觀。一是成績基礎薄弱。這也導致不少學生進入高職院校后上課聽不懂,大部分學生沒有較好的學習習慣。二是依賴性較大。大部分高職學生長期生活在父母身邊,飯來張口、衣來伸手,獨立自理能力較弱,甚至部分高職學生進校后十幾天不洗澡、不洗衣服等情況并不鮮見。三是生源成分的復雜化。為數不少的高職院校為確保生源數量,既招收普通高中高考生,又招收中專校、職業中學和技校生源,再加上大量成人教育和退役士兵學歷教育,很大程度上影響了校園良好學風、校風和校園治安環境,給高職學生的教育管理加大了難度。
(二)個性特點
正值青春年少的高職學生個性鮮明。其積極的個性特點主要表現在:一是高職學生普遍熱情奔放,活潑開朗,性格直率;二是高職學生基本上積極關注時政、關心國家大事,經常看新聞,具有較強的愛國主義精神;三是敢于嘗試,勇于創新,追求時尚,樂于接受新事物。同時,高職學生又具有有待進一步修身改善的特點:一是為數不少的高職學生自控能力較弱,主要表現為上網、聊天、打游戲,甚至打牌、賭博、酗酒、抽煙等。二是以自我為中心,公眾意識淡薄,社會公德缺乏。不少高職學生在日常學習、生活中,尤其打游戲等過程中,只考慮自己,很少考慮別人感受,公眾意識淡薄。三是不少高職學生沒有明確的學習目的,學習動力不足,缺乏上進心。
(三)心理特點
高職學生的心理特點是復雜多變的,結合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時代特征,其心理特點主要表現在:一是不夠自信。由成績落后帶來的心理自卑、自信心不足,為數不少的學生長期帶有程度不同的心理陰影。二是畏難情緒。相對于“70后”、“80后”而言,“90后”心理成熟度不夠,在學習、工作或生活中,遇到困難時不是迎難而上,而是退避三舍,甚或干脆不干了。三是謀求快速成功。“90后”高職生網絡依賴性強,對“馬云式”成功充滿崇拜,想嘗試、想成功、想快速富有,但無從下手,沒有頭緒,又怕吃苦,結果永遠是漂浮在空中的空想。四是心理問題突出。據有關高職院校新生入學初心理測試顯示,心理或多或少有問題的高職學生正在逐年增加。
二、社會主義市場經濟與高職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辯證關系
高職學生思想政治狀況直接關系到當前社會主義經濟建設,關系黨的前途命運和國家的長治久安。當前,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既為高職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帶來機遇,也帶來了沖擊。
(一)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為高職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帶來機遇
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給當代高職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帶來了新的挑戰和機遇,給傳統的教育模式注入了新鮮血液。首先,市場經濟自身的自主性強化了高職學生的自主意識,使其認識到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條件下競爭的激烈,自我成長的迫切性;意識到自身的主體地位,重視個體的價值存在,敢于充分表現自己,表達自我的情感與追求,有明確的目標感,并為之發揮自身的主觀能動性。其次,市場經濟讓高職學生公平意識顯著增強,認識到公平競爭的重要性,并付諸行動,努力提升自己,為將來走上社會參與競爭打好基礎。再次,社會的商業化也讓高職學生有了效益的概念,這對于高職學生將來的就業以及為人處世無疑是大有裨益的。
(二)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給高職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帶來沖擊
矛盾統一是事物的本質,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在給高職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帶來機遇的同時也造成了沖擊。比如,市場經濟過分地強調個體意識,使部分學生只顧追求個人利益,為了達到目標不擇手段,而膨脹的私欲支配了主導意識,便會產生極端的個人主義,過度自信、自負,導致我行我素,以自我為中心,集體意識、公眾意識便會被忽視。又比如,市場經濟的競爭性容易讓高職學生片面注重個體主動性,從而淡化了團體協作意識,沒有集體榮譽感,責任感缺失,這對其在將來的社會競爭中是不利的;再比如,市場經濟的逐利性很容易誤導高職學生盲目追求物質享受,為自己制定高規格的人生規劃,享受高標準的物質生活,而忽略了精神世界的提高和探尋,精神價值無法實現。從微觀上來看,現代網絡科技的發達促進了市場經濟進程的加快,也影響了高職學生的學習、生活,甚至人生觀和價值觀,而高職學生由于缺乏社會經驗,閱歷不足,無法分辨出網絡信息的真偽善惡,從而很容易誤入歧途,沉溺其中,荒廢了學業,自毀前程。
三、社會主義市場經濟視域下高職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實效性對策
社會主義市場經濟視域下,要提高高職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實效性,可從以下幾方面探索對策。
(一)創新和改革教育體制科教興國
是我國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建設的重要戰略,為保證此戰略的落實,必須有高素質的專業知識隊伍,包括高職院校學生在內的當代大學生既是后備軍,又是主力軍,對于他們的思想政治教育,關鍵在于調動他們的積極性,強調其自覺性。新形勢下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必須在堅持優良傳統的前提下與時俱進,不斷地進行創新,以應對新形勢的變化,傳統觀念里的載體主要包括文化載體、網絡載體和先進人物先進事跡,教育體制的改革首先應當探索新載體、新途徑、新方法,全方位加強高職學生的思想政治教育。職教論壇/2014.29教學方法要改革,要避免生搬硬套和本本主義,引導學生走出傳統的教學模式,走出課堂,從身邊的細節和大小事件里發掘隱藏的大道理,能夠感同身受,將晦澀的思想政治理論具體到身邊的一草一木,這樣學生學習便隨時隨地無處不在了,學生也能安心坐在課堂里,耐心聽完老師的一堂課,并且能夠理解并記住所學知識。老師也可以旁征博引,用真實的事例來論述思想教育方針,鼓勵學生參加社會活動,用實際行動來參與并親身感受思想政治教育,以此來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實效性。
(二)改變教育觀念
市場經濟的價值觀是以利益為核心的,不管在何種類型的矛盾和斗爭中,利益始終是其圍繞的核心,而在各種形式的利益斗爭中,經濟利益總是首當其沖,許多問題和矛盾的產生都和利益沖突有著緊密聯系。雖然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建立和不斷深入發展的過程中,人民群眾的根本利益是一致的,但高職學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必須以他們的物質利益為立足點,因為這是矛盾的所在,也是解決方法的關鍵所在,切勿一貫以“假大空”的方式來單純灌輸思想政治教育理論,這種空洞的說教形式并不能讓學生真正理解思想政治教育的精髓,也無法領會其中的要領,即便在現實生活中遇到相關的問題,也不能把理論和實際情況聯系起來,更加不能按圖索驥,要依照事物發展的客觀規律,堅持以物質利益為基礎的原則,引導學生辯證地看待經濟利益和群眾利益的關系。除了健康的信念支持,先進的教育方法、優秀的邏輯思維和強大的心理素質等都是提高高職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實效性的必備條件?,F代社會的各種誘惑和社會問題,對高職學生的心理素質健康造成了很大的威脅,一旦高職學生心理素質比較脆弱,心智不成熟,很容易對未來和社會失去信心,對國家的制度和指導方針產生疑惑,這樣的負面情緒不僅危害高職學生本人的身心健康,也會對周圍人群甚至整個社會產生不利的影響。作為人類靈魂的工程師,教師要擔負起高職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重任,雖然無法以專業的心理輔導方法對其進行教育引導,但可以通過思想政治理論中的有關方法,諸如團體式心理輔導,讓學生能夠學會在集體生活中與人相處,樹立起集體責任感。
(三)提升教育主體的素質
作為教育主體的教師,要及時更新和完善知識結構,不斷提升自身素質。提高高職學生學習實效性的重點是教師生動而高質量地講授思想政治理論課,因此,思政課教師要重視科研和推陳出新,要結合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具體實際講授課程,不能只看書本,照本宣科?!耙浞职l揮教學主渠道、教育主陣地的作用,把黨的創新理論貫穿于教學始終,滲透到政治理論教育的各個方面,切實打牢學生的政治理論根基?!盵2]結合高職學生上課實際及有關數據顯示,接近半數的高職學生都比較喜歡知識面廣的老師,思想政治教育課本身比較枯燥難懂,理論性強,教師僅僅擁有豐富的專業知識是不夠的,還必須對其他領域的知識有所涉獵,盡量熟知古今中外,精通天文地理,這樣才能在講課的過程中引經據典,博采眾長,把抽象的政治理論放置于教學活動。另外,教師要吃透教材,認真研讀文獻資料,完善自身的知識結構,合理地運用所學知識,不唯書,使學生明白“盡信書,則不如無書”、“我愛我師,我更愛真理”。
(四)貫徹主體性教育理念
主體性教育理念作為一種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條件下結合時代要求的新理念,在當前高職學生思想政治教育過程中,其實現的途徑主要包括制度的建設和養成教育的強化。在制度建設上,高職院校教師要本著民主的原則,尊重學生,使其能夠完全行使已有權利,大膽提出自己的意見,只有建立在學生真實意愿基礎上的制度落實,才能真正為學生帶來利益。學風的建設也不能忽視,我國古代著名的故事“孟母三遷”就說明了成長環境的重要性。高職學生雖然仍身在校園,但大學的生活環境已漸趨社會化,學生主體也受到了社會風氣的影響,價值觀受到了較大的沖擊,如沒有正確的引導和規范約束,很容易迷失自我。學校可以舉辦一些賽事、活動,通過交流和競爭來嚴肅校紀校規,督促并培養優良學風,讓學生在優良的風氣中完善自我。貫徹落實“以人為本”的理念,在高職學生思想政治教育事業上的體現,就是要以學生為本,事事都要堅持以學生為中心,不斷提高教師的引領度,從而構建和諧的師生關系。另外,任何思想政治工作都應當依托于高質量的人文關懷,堅持以人為本,真正站在學生的角度,設身處地地為學生著想,才能明白學生真正的需要。高職院校開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時,應該注重對本校學生身心和生活等各方面的關懷,包括心理上的輔導和生活中的幫助等等,才能讓學生得到全方位的發展。要讓學生有主體意識,認識到“我很重要”,其作用顯而易見。首先,在傳統的教育理念中,大多教師和學生沒有平等、民主可言,教師一直處于嚴肅而神圣不可侵犯的地位,學生則處在較低的地位,這樣明顯的心理位置的差異會導致學生有恐懼學習、恐懼老師的想法,要解決這一問題,應當要增強師生之間的互動,經常舉辦師生交流活動,弘揚校園文化,鼓勵學生參加社會實踐,組織師生進行角色互換,讓師生彼此了解,樹立正確的師生觀、學習觀;其次,過去的授課方式一般比較枯燥單調,誤導了學生,認為思想政治教育便等同于冗長的報告和嚴肅的專題會議,新的教育方式要求教師有針對性地把學生放在與教師平等的位置,把會議、報告等方式轉變為拓展訓練、討論交流等活潑的方式,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增強提升自我的動力;再次,要不斷拓展高職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途徑,必須要有思想政治教育對象的配合與認同,在這一層面上,可以說高職院校的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取決于學生的認同和參與程度。
(五)優化育人環境
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條件下的校園文化是高職學生成長環境中的重要部分,構建和諧的校園文化,能夠促進高職學生以陽光積極的心態來面對生活,同時,又可以提高學生對自身專業學習的積極性、對生活充滿希望的主動性,以及在思考人生相關問題時的創造性,這對于促進高職教育教學改革的深入開展,對于促進高職學生將來盡快融入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競爭,都有著重要而深刻的意義。校園環境的建設不僅包括學風建設、師生關系的和諧,也包括學生之間的良好的人際交往。高職學生是來自不同地域的群體,他們之間存在著各種差異,不同地域之間、不同經濟水平、不同民俗文化等等都會給學生之間的交往帶來屏障,正確引導高職學生之間的人際交往,杜絕民族歧視、貧富攀比、優差生分化,只有良好的交際環境,才能促進校園整體環境的優良發展。同時,要充分利用校園網絡媒體的新渠道。一方面要注重網絡倫理道德規范的培養,倡導健康的網絡文化環境,另一方面要加強對網絡思想政治教育的研究,使思想政治教育在網絡上具有說服力。
(六)參加社會實踐,理論結合實際
高職院校的學生普遍存在著眼高手低的問題,這一方面是由于受社會的影響,而在學校內部的學多是以課堂教授的理論為主,兩者相脫節;另一方面又由于高職教育雖然強調加強技能訓練和動手操作,但總體來講學生接觸的還是理論型的學術知識較多,理論和實際相脫節。以至于學生雖然真正接觸過的實際操作較少,但每個人都覺得自己已經絕對能夠勝任,對于在實際操作中遇到的各種問題,也會將出錯緣由歸結于客觀對象本身,而非自身。要從根源上緩解這一弊病,就要鼓勵高職學生參加社會實踐,把學到的知識運用到社會實踐中只有通過社會實踐,檢驗所學知識是否實用,并進一步加深平時所學專業知識的理解和運用,使課堂所學理論知識更加的豐富化、生動化,最終實現對高職學生進行思想政教育的目的。
(七)加強法律法規教育
(一)市場經濟對人們的思想作風提出了新課題
市場經濟的顯著特點就是競爭,競爭是市場經濟的本質。競爭不但有利于促進社會主義經濟的發展和經濟效益的提高,更重要的是能夠使干部隊伍樹立競爭意識,能夠促進整體隊伍素質的提高。但是由于我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不完整性,市場經濟也包含著一定的盲目性、自發性,在這樣的環境之下,就不可避免的出現一些小的利益集團,給思想政治工作帶來了一定的挑戰。另外我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尚處于初級階段,容易出現一些損公肥私的現象,這些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不完善性,都會促使人們投機取巧,而社會主義思想政治工作要求公平公正,以集體利益為方向,市場經濟的不完整性影響思想政治工作的有效開展。
(二)市場經濟對人們的價值觀念提出了新的要求
市場經濟的平等性,就是市場經濟等價交換原則演變而來。所謂平等性,就是要求人們消除等級觀念,樹立平等的思想,這對于促進社會和諧,民治政治具有一定的積極作用。但是,平等性原則在某種程度上,實際上就是早期市場交換的等價交換,而我黨一直提倡克己奉公、無私奉獻,等價交換原則對我黨立黨為公執政為民無私奉獻的價值觀念存在某種沖突。一旦市場經濟所奉行的等價交換原則深入到黨的思想價值觀念中,必然會導致黨的價值觀發生扭曲,給思想政治工作帶來困難。黨內一切民治政治,就會產生討價還價的現象,以報酬為唯一目標,這將直接導致黨的無私奉獻精神面臨挑戰。我黨是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黨,如果一切以平等性為原則,那么在為人民服務的時候也必將討價還價,使得我黨的性質發生扭曲,這無疑會給思想政治工作帶來較大的挑戰和困難。
(三)市場經濟對人們的遠大理想和信念提出了新的挑戰
市場經濟的一切終點都是以盈利性為主要原則。獲取自身利益最大化是每個理性經濟人在市場經濟下的選擇,這種一切以利益為中心的市場經濟觀念,必然會產生拜金主義,為了金錢可以損人利己,不擇手段。我黨奉行大公無私的精神理念,這種以利益為中心的思想必然會對我黨的大公無私產生沖擊,造成黨員同志思想的錯位,給思想政治工作帶來困難。
二、新時期市場經濟下思想政治工作的應對
(一)要找準自己的位置
思想政治工作從來都是服從和服務于黨的政治路線的。當前,形勢發展如火如荼,這正是思想政治工作大力發揮作用和大有可為的時候。只有在經濟建設和改革開放的過程中,正確的認識自己,找準自己的方向和位置,才能在經濟建設和改革開放之中,做出自己應有的貢獻。這就要求拋棄姓“社”、姓“資”的傳統思想理念,牢固樹立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樹立“八榮八恥”的思想觀,落實科學發展觀,踐行中國夢,要求思想政治工作要樹立實事求是的價值理念,樹立開拓創新進取的創新意識,樹立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價值觀,自覺抵制不正當的金錢、美色、權勢誘惑,找準自己位置和方向,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挑戰下,秉承大公無私,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理念不動搖。
(二)要結合本單位實際
隨著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建立,經濟、文化、思想功能,尤其是經濟功能將大大增強,政工干部要因地、因時、因事制宜的做好思想政治工作,依據本單位實際開展活動,把共性賦于個性之中,并通過個性表現出來。在教育的內容上,要在總的目標的引導下,切實地立足本單位和職工的實際,真正為單位分憂,為職工解愁。因為市場經濟可稱為謀略經濟,要想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取勝,就要善于智取,以個性和特色去擊敗競爭對手,把調動職工積極性并轉化為單位經濟效益和精神文明需要作為目的。要首先“做單位人,吃單位飯;說單位話,做單位事”,成為單位的“自家人”,相互依賴,相互促進。作為一個思想政治工作者,如何把黨的方針、政策與本單位的實際結合起來,真抓實干,見到效果,那將是一項長抓不懈的艱巨任務。
(三)要改變工作的方式
[關鍵詞]家族企業人力資源管理思考
所謂家族企業,是指以血緣關系為基礎,以家族利益為目標,同一家族成員掌握全部或大部對企業的所有權和對企業具有實際控制權的企業?,F階段,我國的家族企業是我國非公有制經濟的重要組成部分之一。作為我國民營企業的一種主流企業形式,家族企業無論在發展生產力、擴大勞動就業方面,還是在滿足社會需求、促進地區經濟繁榮等方面,都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尤其是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的家族企業發展比較迅速。然而,家族企業的平均壽命卻比較低,可持續發展問題成了困擾著家族企業發展的重要問題。究其根源,主要是家族企業有意或無意間忽略了加強人力資源管理的問題。因此,要實現我國家族企業的繁榮發展和不斷發展壯大,就必須對當前我國家族企業人力資源管理的相關方面,進行較為深入的探討和思考。
一、當前我國家族企業人力資源管理的現狀
人力資源是知識經濟時代的第一資源,也是知識經濟時代的重要組成部分,是企業生存和發展的必備資源。當前,家族企業是我國非公有制企業的一種主流企業形式。無論是何種方式的家族企業,人力資源管理在其中都起著非常重要的作用。家族企業人力資源管理的根本目的是把企業所需的人力資源吸引到本企業來,將他們保留在本企業之內,并調動他們工作的積極性,開發他們的潛在能力,使他們能夠全身心地投身于企業的發展壯大。隨著市場經濟改革的不斷發展,家族企業面臨的競爭對手日益強大和多樣化,競爭變得更為激烈,我國大部分家族企業在人力資源管理上普遍出現了如下的情況:
1.家長式、集權式的管理方式。家長式管理,也可稱為集權式管理。家族企業中的家長式管理,主要是指采取集權式的組織模式、恩威并用的管理方法以及“家長”的示范效應等方式,來完成企業的人事管理。在家族企業中,所有權主要為業主及其家族所掌握和控制,重要管理崗位主要為家族成員擔任,企業集團下屬子公司的決策管理層也大多由家族所占據。即使有些家族企業發行股票成為上市公司,家族仍然以多數股份牢牢地控制上市公司。尤其在家族企業的經營決策管理方面,一般都是老板一人說了算,在下屬提供的充分資料的基礎上老板自己作決策,同時要求下屬絕對服從。這種高度集中的決策機制,在家族企業創業初期是高效率的,能夠形成強大的領導核心與執行能力,能適應市場的瞬息萬變并做出迅速的反應,推動企業快速發展。然而,由于家族企業的權利往往過于集中在一個家族甚至一個家長手里,家族企業的命運維系于一身,特別是當家族企業規模越來越大、企業主要負責人綜合素質不全面時,不僅容易造成決策的失誤,而且為家族企業的長遠發展埋下了“危機”。
2.注重親屬、關系的管理模式。大多數家族企業在用人方面側重于近親使用,任人惟親,而不能對社會優秀人才進行“擇優錄用”。在家族企業中,具有血緣、親緣等關系的家族成員被當作自己人,而沒有血緣、親緣關系的則被當作外人。這種注重關系的企業治理方式,能夠借助親情增強家族內部的凝聚力,使家族成員為了共同的目標不辭辛苦、不計報酬地勤奮工作。在我國家族企業,自己人與外人概念的存在,已是一種客觀事實。《中國私營企業發展報告》表明,20.9%的私營企業主愿意自己的配偶參與企業管理,而絕大多數私企老板都為子女“預留”了接班位置。據調查,在家族企業中,總經理、副總經理有66%來自策事長或總經理親屬,其他重要部門(如采購、則務等)的人員多來自董事長或總經理的親屬和朋友。家族企業試圖用血緣、親屬關系來保證企業資金的安全,來確保企業的順利運轉。總而言之,家族企業主要是靠血緣關系、朋友關系和親屬關系進行管理的。所以,注重關系式治理,是當前我國家族企業人力資源管理的比較盛行的做法。
3.重使用輕開發的用人制度。人力資源在知識經濟中之所以被看成是最重要的資源,是因為只有人才能創造知識、傳播知識和運用知識,而人力資源開發最有效的方式就是教育培訓。許多經濟學家認為,對智力資本的經營是企業經營的最高層次。但是,目前大多家族企業還沒有達到這樣一個階段。家族企業中普遍存在著“重使用輕開發”的現象,而這種現象主要體現在對員上培訓出現“內外有別”的情況。對于家族內部成員,尤其是子女的教育和商業技能培養極為重視,甚至不計投入;非家族員則重使用輕培訓,不愿承擔人才培養的投資成本,擔心對人力資源的投資得不到回報,缺乏充分開發培養的積極性。不少勞動密集型企業,寧可花費大量資金進行設備投入,也不愿意增加人才培養的投入。在我們對某地區家族企業人力資源管理的調研中發現,51%的受調查企業未制定培訓計劃,49%的受調查企業雖然制定了培訓計劃,但是其中71%的企業執行不力或沒有執行。93.8%的企業培訓投入在5%以下。這種情況的存在,無疑將企業人力資源的能力局限在現有水平上,一旦企業發展壯大,則缺乏相應的人才支撐,從而制約企業的發展。
二、家族企業人力資源管理中存在的問題
改革開放以來,家族企業以其快速的發展逐漸成為我國非公有制經濟的重要組成部分,在國民經濟中已占據了重要地位,發揮了重要作用。但是,人力資源管理問題,依然是家族企業中亟待解決的重要問題。目前我國家族企業人力資源管理中存在諸多問題,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而:
1.人力資本產權不明晰。企業人力資本產權,是指人力資本所有者憑借其自身的人力資本通過與物質資本所有者博弈而得到的相關權利,這個權利最終表現為收益權和部分控制權。它由勞動者的知識、技能和體力等構成。家族成員之間由于特殊的親屬關系,不但物質資本產權不甚明確,人力資本的產權更加模糊。作為人力資本所有者的家族成員,因為產權不明晰,許多成員并不能從家族企業中得到體現其人力資本價值的收益。主要表現為:某些家族成員為企業發展做出了貢獻,但因為在家族中的地位不高,得到的收益并不多。家族外的人才因在家族企業中,處于“圈外人”的角色,也可能得不到體現其人力資本的收益。這種產權模糊的狀況,不僅影響家族企業的健康發展,嚴重時還可能引起家族成員內訌,最終導致家族企業分崩離析。
2.聘用人員排他性現象突出。家族企業的人力資源模式,不利于吸收更有價值的社會人力資本。由于招聘范比較狹窄,家族企業需要人時,首先想的是用家族內部人員或者是親朋好友介紹的人員來補充。但家族內部人員和介紹來的人員,并不一定掌握本企業的專業技術和相應的管理能力。另外,家族企業招聘人員的方法也比較簡單,一般只是按照個人簡歷情況作概括性地了解而沒有進行全面測評即被聘用,這樣就出現人與事不匹配,最終導致所招聘到的人員不盡人意。而在任用人的時候,則往往只從淺層的信任和利益的角度考慮,使外聘人員不能很好地融于企業,不能將自己的能力充分地發揮出來。
3.激勵機制不健全。有效的激勵機制能夠激發員工的潛能。但在家族企業中,企業與員工之間基本上是一種雇傭與被雇傭的關系,企業主對激勵的理解十分簡單,認為激勵就是“獎勵和懲罰”。從理論上分析,當員工的貨幣收入達到一定數額以后,物質刺激并不總能起到預期的作用。同時,家族化管理的企業,由于內部特殊的人際關系格局,使得“圈內人”與“圈外人”劃分明顯,兩者之間缺乏親密感和信任感,圈外人對于企業缺少安全感、歸屬感。特別是一些家族企業仍然懷有“非我族類,其心必異”的想法,認為他們未必靠得住。這種觀念不僅會破壞企業的團結,而且還會影響非家族員工的積極性,降低員工對企業的向心力。因此,家族企業員工較高層次的受尊重的需要以及自我實現的需要也難以在工作中實現,致使他們缺乏一定的精神激勵。
4.人力資源管理觀念淡薄。許多家族企業對人力資源管理觀念的淡薄,從而導致家族企業對員工的人文關懷不夠,使家族企業的發展缺乏有力的人力資源支持。我國家族企業的資本和股份主要控制在一個家族手中,企業領導層的核心位置由同一家族成員出任,企業運營主要通過血緣或友情紐帶維系,這種方式雖然可以增強成員間的協作意識,降低管理上由于信息不對稱而付出的監督成本。但是,企業內部組織結構脆弱、管理型人才和技術型短缺,這是目前我國許多家族企業不能實現持續發展壯大的主要原因。特別是在人力資源開發、培訓等方面,家族企業不愿意自己投資培養,不愿承擔人才投資成本與人力資源投資風險,總想坐享其成,挖其他企業的人才墻腳;或者等到人員空缺影響正常運作時才急急忙忙向外界招聘,由于時問倉促,很難保證錄用人員的質量。
5.人力資源制度建設不規范。家族企業人力資源制度建設不規范,主要表現在家族領導者的決策隨意性較大,且規范性與可操作性不強。在市場經濟中,家族企業或泛家族企業自主性和靈活性比較大,對市場信號反映靈敏、決策快,可以加快調整經營和生產方向。但是,在人力資源制度建設和執行中,卻表現出很多不規范之處。例如,一些家族企業對員工的招聘、錄用、培訓、考核以及辭退等方面,沒有形成一套科學、合理的制度。在處理和解決這些事情的時候,往往帶有眾多的情感色彩,具有隨意性大的特點。尤其是在企業的一些重要崗位和部門中,都安排著自己的家族成員,而對非家族成員要求苛刻,一旦違規處罰過重,這樣不僅挫傷了非家族成員的工作積極性,也很難把高素質人員招至麾下,加速了企業人力資源的流失。
三、加強家族企業人力資源管理的途徑
如何加強積極有效的家族企業人力資源管理工作,充分調動家族企業員工投身企業發展的積極性,是家族企業面臨并著力亟待解決的問題。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不斷發展,人們思想文化素質的提高,要求家族企業必須加強人力資源管理工作,必須不斷地開拓適合員工思想實際以及適合他們特點的用工新途徑,促進我國家族企業的持續健康發展。
1.建立現代企業制度?,F代現代企業制度,是加強家族企業人力資源管理的制度保障。建立現代企業制度,不僅適應國營企業,同樣也適應家族企業。家族企業要想規范、健康發展,就必須建立健全現代企業制度,而現代企業制度的首要特征就是產權清晰。產權清晰不僅要求企業各物質資本所有者之間的產權清晰,還要求企業物質資本所有者和人力資本所有者之間的產權清晰明了。對家族企業來說,只有建立起現代企業制度,才能從根本上解決人力資本產權不明晰的弊端,使人力資源管理工作有制度可以遵循。只有這樣,才能確保其決策科學,以推進企業的各項工作順利進行。
2.強化科學公正的用人意識。家族企業在規模擴大以后,必須強化人力資源管理意識,建立科學、公正的用人機制,任人唯賢,按照制度規范招納賢才,充分發揮人力資本潛力,適應多層次、寬跨度的綜合性企業管理對人力資本的需求。一要推行招聘工作制度化,根據事業發展對不同層次人才的需求,面向社會吸取更有價值的人力資本。二要嚴格執行招聘制度,企業在在招聘過程中,必須將企業的利益最大化放在首位,擇優錄取,嚴格考核,用剛性的商業原則代替柔性的親情倫理觀念。三要建立家族成員退出機制,這可以使家族成員在適當的時候以適當的方式轉換到適當的位置,從而避免家族成員合理流動引發的家族關系不協調對企業經營決策造成的不良影響。只有這樣,才能有效、合理地用人,才不會造成企業內部人才的浪費,并保證企業的長足發展。
(一)樹立正確價值觀的導向
人在遇到問題、解決問題的時候,行為價值判斷的選擇都會依靠自己堅持的思想價值體系來認定和評判,而形成這一思想體系的關鍵環節主要是青少年時期,而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人生觀成為高職院校教學任務的重點,善于引導學生在追求奮斗目標的同時應該具有較高的思想覺悟,幫助學生認清自己對社會對家庭對企業的責任,具備區分是非曲直以及能夠辨別善惡美丑的能力,在面對社會各種經濟以及權力誘惑的同時,要做到用正規渠道獲取,要有良好的自控力,高職院校需要向學生開展社會不良風尚的教育課程,讓學生能夠從主觀意識層面牢記社會違法行為的危害性,為樹立正確的價值觀起到一種良好的環境鋪墊作用,而高職院校的教育方針和內容要隨著社會的進步以及人類的發展水平進行不斷的創新和更改,要能夠從根本上去引導學生的思想教育工作。
(二)培養應用型人才的教學性作用
高職院校為社會所創造的主要價值在于培養了應用型的技術人才,其教學內容偏重于實踐技能的操練,讓學生能夠更快的適應社會生產力的技術需要。在以政治思想工作為主要層面的教學指導任務中,應該向學生推崇職業道德教育以及職業素養要求的教學任務,增強高職院校學生的職業觀以及勞動觀教育。思想決定行為,人主觀能動性的改變會影響其對事物的行為反應。
(三)增強學生自我賞識的主觀能動
高職院校的學生由于受到社會以及家庭壓力等種種因素的影響,高職院校的學生心理落差度比較高,與普通大學的學生相比心理問題較多,其原因在于很多的學生走進高職的校門處于一種被動感,其中成績不理想、厭學應付父母的學生占大多比重,學生在學校的生活是處于一種享樂的狀態,整體抱著混日子混時間的心態,渾渾噩噩的扎堆玩耍,這種現狀也是高職院校整體學生素質教育能力的得不到較大進步的重要原因。學生對于學習的自信心不足導致自卑感較強,使得在自我賞識層面處于一種低級的狀態,這就會對學生進入職業生涯的人際交往活動產生十分不利的因素。對未來生活也缺乏奮斗目標。所以高職院校需要針對其差異性進行因材施教,在思想教育學習中提高他們人際交往的能力,學會提升自我賞識,優化心理素質,在增強學生職業技能水平的同時注重人格自我魅力的培養,能夠更好的完善學生自我思想觀念體系。
二、結束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