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4-12 17:49:46
序論:在您撰寫化學健康論文時,參考他人的優秀作品可以開闊視野,小編為您整理的7篇范文,希望這些建議能夠激發您的創作熱情,引導您走向新的創作高度。
開展案例教學最為關鍵的是案例的選擇。將健康體檢作為教學案例,其優勢在于:其一,常見。健康體檢與日常生活密切相關,隨著生活水平的提高,更是越來越普及,因此將健康體檢作為教學案例,能降低生物化學的神秘感,拉近其與學生的距離。其二,涵蓋面廣。健康體檢項目涵蓋生物化學中生物大分子結構與功能、三大物質代謝、肝膽生化等重要內容,還可以通過探究體檢新項目和新方法的研究進展,進而了解一些分子生物學和免疫學技術基礎。其三,精要?,F代生物化學對臨床檢驗醫學現狀與未來發展所起的作用不可估量,可以說臨床檢驗醫學(尤其是生物化學檢驗方面)是生物化學理論得以具體應用的學科之一。健康體檢是臨床檢驗醫學的一部分,將一份簡單的健康體檢報告作為案例導入,并將生物化學相應知識點融入其中,在教師的指引下由學生自己運用所學的知識,在案例情境中發現、分析和解決問題,從而輕松掌握生物化學知識。因此,以健康體檢為案例開展生物化學教學,不僅可以將復雜的知識點簡單化、形象化,便于理解,還可以將繁雜的基礎知識串聯起來,便于記憶。
二、體檢案例應用示例
1在靜態生物化學中應用
同一個知識點可能有一個到數個體檢指標與之聯系,而同一項目的不同方面也可對應不同的知識點,這就要求教學工作者在使用案例時有所選擇,在教學中做到有的放矢。就靜態生物化學(即生物大分子結構與功能)章節而言,重點需要關注的是“檢測方法與原理”。應該指出的是:現階段很多臨床檢驗已被自動化、一體化分析儀器所替代,如血常規和尿常規分別用血細胞分析計數儀和尿液分析檢測儀檢測分析。儀器檢測分析具有快速、精準的優勢,但就具體的生物化學教學而言,不應局限于對現有手段的簡單陳述,而應關注其檢測方法和原理,也可拓展到對多種替代方法的探究。體檢項目中很多都涉及蛋白質、酶、核酸等的檢測。在實踐中總結出兩條篩選案例的原則:其一,簡要,即檢測方法簡單典型,若能配合開展學生實驗就更佳。靜態生物化學是生物化學學習的開端,唯有遵循簡要原則,才能減輕學生的畏難情緒,調動學生的積極性,為后續學習打下基礎。如:蛋白質化學是生物化學中的開篇章節,同時也是極為重要的章節,其中蛋白質理化性質是本章的重點和難點之一。尿蛋白定性實驗在《全國臨床檢驗操作規程(第三版)》中有3種實驗方法:加熱乙酸法、磺基水楊酸法、試帶法。這些方法涉及蛋白質酸堿性、兩性解離和等電點等內容。可通過問題設置來引導學生自行分析實驗原理,主動掌握相關理論知識。除此之外,還可通過分析“何種情況會致假陰性或假陽性?“”操作時應注意些什么?”等問題,進一步使學生加深印象。尿蛋白定性實驗簡單易行,可配合開展實驗教學。另外,血清蛋白可用雙縮脲法和電泳法兩種方法測定,也可同時引入該檢測項目進行講解。其二,所含知識點豐富、可重復使用。如酶學章節是動態生物化學和靜態生物化學之間的橋梁,酶促反應的基本原理、反應速度的影響因素以及酶活性測定方法都是本章重點和難點,而大量的臨床檢驗是依托酶促反應來測定的,如何從眾多案例中選擇出典型案例?就酶學部分而言,我們選擇的是ALT的測定。ALT測定方法簡單,有比色法和連續監測法兩種,通過對其測定方法和原理的探究,可掌握酶學章節的重點和難點。同時,ALT指標的臨床意義涉及肝膽生化、氨基酸代謝,甚至維生素(ALT輔酶是維生素B6,若ALT偏低可能是磷酸吡哆醛缺乏癥)章節內容,因此ALT案例可串聯多個知識點,方便學生記憶,且該項目可配合實驗教學。
2在動態生物化學中應用
動態生物化學即物質代謝,是生物化學中的重點和難點。在教學實踐中我們發現,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使學生構建整體的知識框架是學好本部分的兩個必要前提。體檢案例在此部分應用較廣,與靜態生物化學聯系時,往往對應單個或數個知識點,而到了代謝部分,體檢案例可作為主線,整個部分教學可圍繞這個主線展開。應用案例教學時,一般分為導入案例、問題驅動、學習應用、拓展延伸4個環節。例如在代謝開篇之前,先讓學生看數份血糖血脂偏高的體檢報告單;接著由心腦血管疾病患者的數量、該類疾病死亡率等數據導出“什么是三高?”這一問題;然后從“三高指標是什么、什么是血糖、什么是血脂”開始,引導學生思考為什么血糖和血脂要穩定在一定的范圍內。由此引出糖代謝是調節血糖平衡、脂代謝是調節血脂平衡的概念,隨后循序漸進地進行代謝各章節的學習。以脂類代謝教學為例,讓學生閱讀血脂偏高報告單中的健康建議項目,并讓其帶著“為什么提出這些健康建議?”的問題來學習。在講具體代謝途徑時,結合預防高脂血癥的措施以及調血脂藥物的作用機制來討論;講血漿脂蛋白代謝時,結合血脂相關的4項指標來分析;講脂類代謝紊亂部分時,從高脂血癥的預防、疾病分型及特征、癥狀、治療措施等方面加以總結,這樣學生就能梳理出整個脂類代謝的要點。
3在分子生物學中應用
體檢案例不可能涵蓋生物化學所有的知識要點,但稍加拓展引申,就可擴大應用范圍,收到良好的教學效果。例如,生物化學中的分子生物學部分主要圍繞中心法則來講遺傳信息的流轉以及基因工程、蛋白質工程相關的一些基本技術。然而體檢項目中并沒有涉及此部分內容,但如果我們對某些體檢項目加以拓展,就可建立起它們之間的聯系。如:我們從血常規入手,如果白細胞數偏高,很可能預示細菌感染,那么現代臨床檢驗中就細菌鑒定可引入多種分子生物學檢驗技術:核酸探針技術、聚合酶鏈反應、指紋分析等,從而彌補了此部分內容缺失的不足。又如,健康體檢備選項目中有癌癥標志物的檢查,癌癥的早期診斷是現今的研究熱點,新項目指標、新檢測方法不斷涌現,可引導學生查閱資料,展開討論,學習相關分子生物學的基礎知識。
三、總結
(全日制本科生)
畢業設計題目:
專業班級:
學生姓名:
指導老師:
專業帶頭人:
二級學院:
撰寫日期:
評閱人:
教務處制
化學與人體的健康畢業論文設計
摘
要
我國自古以來就有“民以食為天”這一說法,無論是百姓還是帝王貴族,無論是茹毛飲血的原始人還是豐衣足食的現代人,在人類的進化的各個階段,食品都是不可缺少的頭等重要的生活原料。在維持生命和健康時,人們需要從外界攝取足夠的食物以獲得營養和能量。隨著人類文明程度的提高,不僅要使自己吃得飽,而且還要讓自己吃得好,要從營養角度進食,要從健康角度合理調配食品。而化學不僅能給人類提供增加食物的手段,還能幫助人們了解食品的營養成分等有關知識。
關鍵詞:營養、健康、化學、微元素、食物。
引
言
隨著生活水平的提高,人們日益重視自身的健康問題,吃什么?怎么吃?色香味如何權衡?常量元素和微量元素從何處攝入更好?有何作用?等。這一類關乎到身體健康的問題都是擺在人們面前的現實問題。本文主要針對以上部分問題進行一些闡述。
人們為了維持生命與健康,必須每天從食物中攝取一定量的營養物質,這些能被人體消化、吸收和利用的營養成分被稱為營養素,包括:水、蛋白質、脂肪、糖、維生素和無機鹽,它們被稱為六大生命要素,其中蛋白質、脂肪和糖為人們生命和活動提供熱能,又稱產熱營養素。
水是人體的重要組成部分。水不僅常常溶解一些可溶性物質,例如糖類和鹽類,形成液體,還與蛋白質、糖類分子的親水基因結合成不能自由運動的結合水。水作為一種溶劑,有利于消化作用,水可幫助咀嚼,使食物變軟,在消化道內順利移動;另外,水可以將營養素轉化為溶液狀態,人體吸收后經過腸壁進入血液和淋巴液;細胞內的一系列化學反應都是在水溶液中進行的。水是生命存在的環境條件,同時也是生活物質本身化學反應所必需的物質,水對于維持生物體的正常生理活動有著重要的意義,因此水是生物體不能缺少的物質,有重要的生理功能。
日常飲水時,要多喝開水,不要喝生水和未煮開的水;要喝新鮮開水,不要喝放置時間過長的水;要定時飲水,不要只在口渴時才想起喝水。
蛋白質是生命的物質基礎,是與生命及與各種形式的生命活動緊密聯系在一起的物質,可以說沒有蛋白質就沒有生命。生長、發育、運動、遺傳、繁殖等一切生命活動離不開蛋白質。人體組織蛋白質不斷分解為氨基酸,又不斷從食物提供的氨基酸和組織蛋白質分解的氨基酸中合成補充,因此,每天必須供給一定量的蛋白質,以保持體內蛋白質的動態平衡。
一個人保持健康所需的蛋白質量依年齡、生理特點和健康狀況而定。我國大眾膳食中蛋白質的主要來源是從禽、蛋、肉類、魚類、奶類、豆類、蔬菜中獲得,谷物類食品蛋白質含量不高,但作為主食也是蛋白質的主要來源之一。為了身體健康,我們必須保證每餐都要有一定質和量的蛋白質,且要注意事物的合理搭配,不能偏食和濫食。
脂肪既是機體細胞建成、轉化和生長必不可少的物質,又是含熱量最高的營養物質。人體脂肪含量隨著營養狀況和活動量的多少而有所變化。饑餓時,能量消耗,體內脂肪不斷減少,人體逐漸消瘦;反之,進食過多,消耗減少,體內脂肪增加,身體逐漸肥胖。脂肪的主要來源是烹調用油脂和食物本身所含的油脂。
油脂在生命運動中十分重要,是人類飲食中發熱量最高的營養物質,它具有提供能量、保持體溫和保護內臟器官的作用,同時也能幫助脂溶性維生素的消化與吸收。根據我國的經濟狀況和飲食習慣,建議脂肪的供給量應占總熱量的15%~25%,相當于每天每人攝入30~50克脂肪(包括烹調和食物中所含的脂肪)。為了防止必需脂肪酸的不足,膳食中必需脂肪酸的含量應占總熱量的1%~2%,膽固醇的攝入量應在300毫克以下。另外,由于脂肪過高會引起肥胖、高血壓及冠心病,因此生活水平較高、活動少的中老年人,其脂肪攝入量應適當減少。
糖類是生命活動的主要能源。除纖維素以外,一切的糖類物質都是熱能的來源。糖是產生熱能的營養素,每克葡萄糖在人體內氧化產生16.7KJ能量。神經系統中所需能量的唯一來源是血液中的葡萄糖。它使人體保持溫暖,人們常說“吃飽了就暖和了”就是這個道理。用糖供給能量,可節省蛋白質,從而使蛋白質主要用于組織的建造和再生。人們膳食中糖類主要來源于植物類:谷物、豆類、薯類、蔬菜、水果等;在動物類食品中各種乳制品和動物肝臟也是糖類的主要來源。糖不但是食物,而且可作為佐料,調節食物風味,增加食欲,故而人們都特別愛吃甜食。
但糖和甜食都不宜吃得太多,尤其是對糖尿病人,有可能會起反效果。平時飲食中糖類攝取過多,容易導致糖尿病、肥胖、心臟病及高血壓。所以,為了身體的健康,應合理膳食,適量攝取。
維生素與蛋白質、脂肪和糖不同,它在人體中既不能產生熱量,又不參與人體細胞、組織的構成,但是它能調節人體的新陳代謝,促進生長發育,祛除某些疾病,并能提高人體抵抗疾病的能力。人體缺少維生素,新陳代謝就會發生紊亂,就會發生各種維生素缺乏癥。比如說,缺乏維生素A,就會導致維生素A缺乏癥,其典型缺乏癥為干眼病和夜盲癥;缺乏維生素B1,會有神經炎、腳氣病,導致食欲不振、消化不良、生長遲緩;缺乏維生素B2,會導致口腔潰瘍、皮炎、口角炎、舌炎、唇裂癥、角膜炎等;缺乏維生素B12,會導致巨幼紅細胞性貧血;缺乏維生素C,會導致壞血病,還會使抵抗力下降;缺乏維生素D時,兒童會患上佝僂病,成人則會患上骨質疏松癥;缺乏維生素E,會導致女性不育、流產,導致肌肉性萎縮等。維生素既是營養品又是藥品,在人體內不能合成(除維生素D外),必須從食物中攝取。
各類食物的維生素的種類數量差異很大,而且有的維生素性質很不穩定,容易在食物加工、儲存和烹調中受到破壞,因此合理地選擇食物、正確的儲存、加工和烹調,對人類獲得必要的維生素是十分重要的。由于人體對各種維生素需要量不大,只要注意平衡飲食,多吃新鮮蔬菜和水果,一般不會引起維生素缺乏癥。
人體內各種元素中,除碳、氫、氧和氮主要以有機化合物形式出現,除此之外,其余各種元素都統稱為無機鹽。體內無機鹽僅占人體體重的4%~5%,但卻是構成人體組織和維持人體正常生理功能不可缺少的物質。人體無機鹽的含量隨人的年齡的增大而增多,胎兒每千克體重含無機鹽21.95g/k,而成人的則為42.67g/k。無機鹽分布在各個組織中,以骨骼和牙齒為最多。其中含量較多的有鈣、鎂、鉀、鈉、磷、硫、氯七種,稱為常量元素;其他元素如鐵、銅、碘、鋅、錳、鈷、鉬、硒、鉻、鎳、硅、氟、釩等元素由于存在量極少,故而稱為微量元素。
無機鹽是人體的重要的營養元素,但無機鹽不能在體內合成,只能靠從食物、飲用水和食鹽中攝取。由于新陳代謝,機體每天都有一定量的無機鹽丟失,所以人類必須從食物和飲料中獲取足量的無機鹽,才能維持良好的健康狀況。如缺鐵,會導致缺鐵性貧血、免疫力下降,可食用含鐵豐富的食物來補充,如:動物的肝臟、腎臟、魚子醬、瘦肉、馬鈴薯、麥麩、大棗等。再者,在攝取無機鹽時一定要注意量,攝入量不足會引起缺乏癥,攝入量過多可能會引起中毒,特別是微量元素。
有人說“健康是吃出來的”,也有人說“病從口入”,這些都可以總結為,我們要多加注意日常飲食習慣。特別是在現在食物品種繁雜、農藥和食品添加劑泛濫的市場,對于吃我們更加不能懈怠。隨著科技的發展和生活水平的提高,人們能吃得到和吃得起的東西日漸豐富,但是,會出現經常偏愛于某一種食物,而對于其他有益的食物卻碰都不碰的情況;還有一餐吃得多,一餐卻又一點都不吃的狀況,不注意合理用餐、飲食均衡,從而導致健康指數下降。很多的的肥胖癥、糖尿病等疾病都是“吃”出來的,所以,要想擁有一個健康的身體,就必須要建立一個適合自己的膳食體系。
各種食物都有不同的營養特點,必需合理搭配才能得到全面營養。中國營養學會根據中國居民的膳食結構特點,設計的“中國居民平衡膳食寶塔”十分形象地指出了人類的合理膳食結構:底層為植物性食物,包括面包、麥片、米、面等,每人每天應吃300~500克:第二層為蔬菜和水果,每天分別應吃400~500克;倒數第三層為魚、肉、禽、蛋類食品,每天應吃125~200克(魚蝦類50克,畜、禽肉50~100克,蛋類25~50克);奶類和豆類食物合占第四層,每天就吃奶類及奶制品在100克和豆類及豆制品50克;最頂層為油脂類,每天不超過25克。
總而言之,人體內的生物化學反應與生命活動依賴于化學物質的參與;而這些化學物質又與營養密不可分;營養物質又攝取于五谷雜糧.動物肉類;蔬菜水果。這三者是相輔相成的。在它們共同的作用下人體才能健康成長,益壽延年。
開展案例教學最為關鍵的是案例的選擇。將健康體檢作為教學案例,其優勢在于:其一,常見。健康體檢與日常生活密切相關,隨著生活水平的提高,更是越來越普及,因此將健康體檢作為教學案例,能降低生物化學的神秘感,拉近其與學生的距離。其二,涵蓋面廣。健康體檢項目涵蓋生物化學中生物大分子結構與功能、三大物質代謝、肝膽生化等重要內容,還可以通過探究體檢新項目和新方法的研究進展,進而了解一些分子生物學和免疫學技術基礎。其三,精要?,F代生物化學對臨床檢驗醫學現狀與未來發展所起的作用不可估量,可以說臨床檢驗醫學(尤其是生物化學檢驗方面)是生物化學理論得以具體應用的學科之一。健康體檢是臨床檢驗醫學的一部分,將一份簡單的健康體檢報告作為案例導入,并將生物化學相應知識點融入其中,在教師的指引下由學生自己運用所學的知識,在案例情境中發現、分析和解決問題,從而輕松掌握生物化學知識。因此,以健康體檢為案例開展生物化學教學,不僅可以將復雜的知識點簡單化、形象化,便于理解,還可以將繁雜的基礎知識串聯起來,便于記憶。
2體檢案例應用示例
2.1在靜態生物化學中應用
同一個知識點可能有一個到數個體檢指標與之聯系,而同一項目的不同方面也可對應不同的知識點,這就要求教學工作者在使用案例時有所選擇,在教學中做到有的放矢。就靜態生物化學(即生物大分子結構與功能)章節而言,重點需要關注的是“檢測方法與原理”。應該指出的是:現階段很多臨床檢驗已被自動化、一體化分析儀器所替代,如血常規和尿常規分別用血細胞分析計數儀和尿液分析檢測儀檢測分析。儀器檢測分析具有快速、精準的優勢,但就具體的生物化學教學而言,不應局限于對現有手段的簡單陳述,而應關注其檢測方法和原理,也可拓展到對多種替代方法的探究。體檢項目中很多都涉及蛋白質、酶、核酸等的檢測。在實踐中總結出兩條篩選案例的原則:其一,簡要,即檢測方法簡單典型,若能配合開展學生實驗就更佳。靜態生物化學是生物化學學習的開端,唯有遵循簡要原則,才能減輕學生的畏難情緒,調動學生的積極性,為后續學習打下基礎。如:蛋白質化學是生物化學中的開篇章節,同時也是極為重要的章節,其中蛋白質理化性質是本章的重點和難點之一。尿蛋白定性實驗在《全國臨床檢驗操作規程(第三版)》中有3種實驗方法:加熱乙酸法、磺基水楊酸法、試帶法。這些方法涉及蛋白質酸堿性、兩性解離和等電點等內容??赏ㄟ^問題設置來引導學生自行分析實驗原理,主動掌握相關理論知識。除此之外,還可通過分析“何種情況會致假陰性或假陽性?“”操作時應注意些什么?”等問題,進一步使學生加深印象。尿蛋白定性實驗簡單易行,可配合開展實驗教學。另外,血清蛋白可用雙縮脲法和電泳法兩種方法測定,也可同時引入該檢測項目進行講解。其二,所含知識點豐富、可重復使用。如酶學章節是動態生物化學和靜態生物化學之間的橋梁,酶促反應的基本原理、反應速度的影響因素以及酶活性測定方法都是本章重點和難點,而大量的臨床檢驗是依托酶促反應來測定的,如何從眾多案例中選擇出典型案例?就酶學部分而言,我們選擇的是ALT的測定。ALT測定方法簡單,有比色法和連續監測法兩種,通過對其測定方法和原理的探究,可掌握酶學章節的重點和難點。同時,ALT指標的臨床意義涉及肝膽生化、氨基酸代謝,甚至維生素(ALT輔酶是維生素B6,若ALT偏低可能是磷酸吡哆醛缺乏癥)章節內容,因此ALT案例可串聯多個知識點,方便學生記憶,且該項目可配合實驗教學。
2.2在動態生物化學中應用
動態生物化學即物質代謝,是生物化學中的重點和難點。在教學實踐中我們發現,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使學生構建整體的知識框架是學好本部分的兩個必要前提。體檢案例在此部分應用較廣,與靜態生物化學聯系時,往往對應單個或數個知識點,而到了代謝部分,體檢案例可作為主線,整個部分教學可圍繞這個主線展開。應用案例教學時,一般分為導入案例、問題驅動、學習應用、拓展延伸4個環節。例如在代謝開篇之前,先讓學生看數份血糖血脂偏高的體檢報告單;接著由心腦血管疾病患者的數量、該類疾病死亡率等數據導出“什么是三高?”這一問題;然后從“三高指標是什么、什么是血糖、什么是血脂”開始,引導學生思考為什么血糖和血脂要穩定在一定的范圍內。由此引出糖代謝是調節血糖平衡、脂代謝是調節血脂平衡的概念,隨后循序漸進地進行代謝各章節的學習。以脂類代謝教學為例,讓學生閱讀血脂偏高報告單中的健康建議項目,并讓其帶著“為什么提出這些健康建議?”的問題來學習。在講具體代謝途徑時,結合預防高脂血癥的措施以及調血脂藥物的作用機制來討論;講血漿脂蛋白代謝時,結合血脂相關的4項指標來分析;講脂類代謝紊亂部分時,從高脂血癥的預防、疾病分型及特征、癥狀、治療措施等方面加以總結,這樣學生就能梳理出整個脂類代謝的要點。
2.3在分子生物學中應用
體檢案例不可能涵蓋生物化學所有的知識要點,但稍加拓展引申,就可擴大應用范圍,收到良好的教學效果。例如,生物化學中的分子生物學部分主要圍繞中心法則來講遺傳信息的流轉以及基因工程、蛋白質工程相關的一些基本技術。然而體檢項目中并沒有涉及此部分內容,但如果我們對某些體檢項目加以拓展,就可建立起它們之間的聯系。如:我們從血常規入手,如果白細胞數偏高,很可能預示細菌感染,那么現代臨床檢驗中就細菌鑒定可引入多種分子生物學檢驗技術:核酸探針技術、聚合酶鏈反應、指紋分析等,從而彌補了此部分內容缺失的不足。又如,健康體檢備選項目中有癌癥標志物的檢查,癌癥的早期診斷是現今的研究熱點,新項目指標、新檢測方法不斷涌現,可引導學生查閱資料,展開討論,學習相關分子生物學的基礎知識。
3結語
大學生健康人格的塑造既是自我發展的需要,也是全球化時代的需要。寢室不僅是學生學習生活的場所,良好的寢室文化的構建也有利于塑造大學生健康人格。一是從寢室物質環境因素來看,人的心理活動來源于對客觀世界的感知,寢室的整體布局、寢室樓棟的環境布置以及寢室內部的設計可以給大學生以直觀的認識,有利于大學生與周圍環境保持和諧一致;二是從寢室制度文化看,通過規范的制度可以約束大學生的行為,幫助大學生形成良好的學習生活習慣,共同遵守的寢室公約也有利于良好人際關系的建立;三是從寢室精神文化看,通過舉辦各種寢室文化活動,可以發揮學生群體的集體智慧,也有利于價值觀念的傳遞,引導大學生在自我滿足的基礎上,挖掘自身潛力,形成積極向上宿舍風氣??梢?,積極向上的寢室文化可以增進寢室成員的交流溝通,也有利于寢室成員的心理成熟,有利于大學生健康人格的塑造。
二、構建寢室文化,塑造大學生健康人格
(一)規劃寢室物質環境,塑造大學生健康人格
1.寢室的整體布局。寢室的整體布局要考慮到功能區的合理規劃,寢室區應盡量集中,靠近運動區和生活區,遠離教學區和學校前區,這樣既滿足了大學生學習、生活、娛樂的需要,又保持了相對的獨立性,符合大學生個性鮮明、活力四射的群體特征。
2.樓棟的環境布置。各樓棟可根據宿舍文化建設要求,張貼名人名言、安全警句、文明標語等,也可張貼特色寢室合影、優秀學生典型、學生活動、書畫作品等,有意識地通過營造宿舍外部環境,引導規范大學生行為。
3.寢室內部的設計。寢室內部的規劃設計,是保證大學生良好學習生活的保障,同時不同的設計風格也凸顯了寢室的不同風格。嚴格來說,寢室應分為休息區、學習區和儲存區,合理的區域規劃和美化的室內設計保證了大學生學習生活環境的私密性和舒適性,也更容易留住大學生,既有利于學校的集中管理,也有利于大學生健康人格的塑造。
(二)規范寢室制度文化,塑造大學生健康人格
1.建立寢室管理組織機構。分級建立寢室管理組織機構,一是成立由學院分管學生工作的書記、輔導員老師、寢室樓層管理人員和學生干部組成的寢室管理指導機構;二是成立由學生自主管理,由各樓層優秀寢室長組成的各樓棟管理機構。
2.建立健全寢室管理規章制度。學校在出臺《學生寢室管理規定》的基礎上,還要配套出臺《學生寢室衛生檢查條例》、《學生寢室安全檢查條例》、《學生寢室自我財產保護須知》、《學生寢室評比考核辦法》等。各寢室長要根據自己寢室實際情況,制定寢室公約和寢室值日制度等。讓學生在寢室有制度可依,通過規范約束學生的行為,形成良好的學習生活習慣,塑造學生健康人格。
(三)開展寢室文化活動,塑造大學生健康人格
1.開展寢室衛生安全檢查和特色寢室評選活動。根據學校制定的寢室管理規定,聯合宿舍管理部門,定期、不定期開展衛生安全檢查,通過檢查培養學生愛勞動、愛整潔的品質,并保持宿舍長期的整潔,營造良好的學習生活環境。評選學生特色寢室,如黨員示范寢室、學習示范寢室、文明示范寢室、衛生免檢寢室等,通過樹典型的輻射效應,激勵學生自覺自主地學習,在評建中塑造學生健康人格。
2.開展以寢室為單位的體育、文化及科技活動。如寢室杯籃球賽、寢室辯論賽、寢室故事征文比賽;寢室生活攝影比賽、心理素質拓展營等,一方面展示學生各方面的才能,另一方面增進各寢室同學之間的交流溝通。在展示自我才能的同時,培養良好的人際關系,達到塑造健康人格的目的。
民族是基于共同的歷史、語言、宗教、行為、生物特征而形成的共同體。各民族在發展過程中基于共同的居住地點、生活方式和歷史習俗創造出自己獨特的民族文化。民族文化是一個民族存在的標識,各民族文化內涵豐富又千姿百態,具有多樣性和相對性。民族文化是民族心理形成不可或缺的因素。各民族在主動和能動地創造多彩的民族文化的同時,也將民族文化內化于自己的心靈,形成獨特的民族文化觀念體系。1957年,英國思想家波蘭尼(M.Polanyi)在《人的研究》一書中首次提出:人類有兩種知識,一種是通過理性和邏輯分析獲得的可以用語言清晰表達的知識,即“外顯知識”;另一種是在社會生活當中無意識獲得的、不能系統反思和清晰陳述的知識,即“內隱知識”?,F代心理學不僅通過實驗證實這兩種知識獨立地存在于人的記憶系統中,而且發現這兩種知識具有不同的信息加工方式和提取機制。外顯知識的提取是一種控制化的、緩慢的信息串行過程,而內隱知識在提取時是一種快速的信息并行輸出過程,不消耗或很少消耗心理資源,不受短時記憶容量的限制,不需要意志努力。
因此,相對教育中獲得的外顯性觀念,內隱的民族文化觀念更具有自動化和無意識的特點,容易被自動激活,是某一民族人們心理和行為最迅速、最直接的支配力量。對于少數民族大學生而言,進入大學后,雖然脫離了土生土長的社會環境,轉移了生活空間,離開了一直浸染的民族文化環境,但原有民族文化觀念并不會消失,而是以隱性的方式持續地發揮作用,自動地、無意識地影響他們對新觀念的接受以及行為選擇。首先,內隱的民族文化觀念影響少數民族大學生對新知識和新觀念的接受。少數民族大學生長期生活在本民族文化土壤中,本民族的文化傳統潛移默化影響著他們,在思想觀念深處不自覺地留下印記。這些散布于頭腦中的民族文化觀念有些與新的文化觀念相一致,有些則可能與之矛盾或相悖。當矛盾或相悖的情況出現時,由于內隱的民族文化觀念具有自發性特點,它會極大地阻礙和干擾新觀念的接受。其次,內隱的民族文化觀念影響少數民族大學生對新觀念系統的踐行。在民族教育過程中,盡管少數民族大學生經過系統的學習,從內心深處真正接受了新觀點和新觀念,愿意將它作為自己的價值標準和行為準則,但這并不意味著新的觀念能夠馬上成為支配行為的力量。少數民族大學生在長期的生活實踐中形成的內隱的文化觀念具有極強的潛在性和穩定性,它不會因為新觀念的出現而消失。在此階段,就會導致內隱和外顯“雙重觀念”的出現。與外顯觀念相比,內隱民族文化觀念較少需要心理能量和動機從記憶中去檢索,所以在沒有主觀意志控制的情況下,作為一種積淀下來的無意識痕跡,它會首先被激活,成為少數民族大學生行為反應的最直接的支配力量。
二、少數民族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對民族文化的忽視
既然民族文化觀念是少數民族大學生心理和行為的先在性生成因素,并持續隱性地產生影響,那么,少數民族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就必須建立在對民族文化了解和理解的基礎上,不能無視民族文化的存在。然而,目前少數民族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無民族文化”或“超越民族文化”的現象非常普遍,民族文化成了教育過程中的被忽視的無關變量,這極大地制約了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實效性。
(一)心理健康標準忽視民族文化的適應性為提高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科學化水平,各高校紛紛開展大學生的心理普查工作,為所有在校大學生建立心理健康檔案。但值得注意的是,目前使用的心理健康標準和測量問卷基本上是基于西方文化語境的,我們并沒有對其局限性和文化適應性進行足夠的反思和認識。受理性主義和主客二分的思維方式影響,西方心理學把心理看作是一種獨立在主體之外的類似于“客觀存在”的“精神存在”。這種“精神存在”可以通過科學的方法加以認識、反映,并確定科學化的標準。但這個標準是孤立的,它從幾個孤立的方面來認識人的心理,而不是把人的心理作為一個整體來看待;這個標準是靜止的,它從某段靜止的時間來認識心理,而不是把人的心理作為一個不斷發展的動態過程來看待;這個標準是普適性的,它從跨文化的角度來認識人的心理,而忽視心理的文化相對性。心理異常和心理健康的標準在于心理與行為表現與特定文化契合性。健康、常態的心理并沒有統一的、普適的標準,不同文化背景下的人類有著截然不同、甚至截然相反的心理行為表現。受民族文化和民族性格的影響,在遇到困擾時,不同民族大學生的情緒和行為表現是不一樣的。但在實際的工作中,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往往只是從科學的、普適的心理健康標準出發,忽視對少數民族大學生心理和行為反應的文化性和獨特性認知。目前許多調查研究結果表明,少數民族大學生存在的不同程度的適應障礙和心理問題,如,焦慮不安、情緒波動、消極悲觀、缺乏自信、人際敏感、強迫傾向等。這種標準化、表面化的測試無法深入各族學生的心靈深處,會使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失去深入了解學生的機會,更糟糕的是容易夸大少數民族大學生心理問題的程度和性質,對少數民族大學生帶來師源性傷害。
(二)心理健康教育方法忽視民族文化的適應性目前,少數民族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主要照搬西方心理學的理論和方法。這些理論以追求客觀合理、科學、普遍的方法和手段為目的,認為只要方法得當,心理問題的解決和心理疾病的治愈便是水到渠成的事情。大的社會背景和少數民族學生所經歷的獨特的文化背景成了被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理應忽略的無關變量。這樣的心理健康教育方法是科學化的、標準化的、去文化的。事實上,任何心理健康教育的理論和方法都是特定社會文化背景下建構起來的,“潛意識”、“認知失調”和“真實自我”等并非是客觀事實的反映,只不過是在西方文化背景下對人的一種理解而已。所以,這些理論具有文化適用性。當把這些理論放到不同的文化背景下時,因為缺少特定的文化土壤,可能就會失去其本來的效用。當心理健康教師在教學和咨詢中簡單地搬用那些西方的心理健康理論,有意或無意地使用那些讓人倍感“神秘”的概念和令人“困惑”的推理時,很容易讓少數民族大學生產生距離感和疏離感。同時,當這些心理健康教育理論以科學化的面目出現時,那些非主流文化背景下產生的心理健康理念和方法似乎就變成了非科學的,這無形當中會給各族學生帶來一種壓迫感。目前,在我國的民族院校,少數民族大學生求助愿望不強的現象也是普遍存在。一項針對少數民族大學生的求助意愿的調查表明:少數民族大學生在遇到問題時向校內心理咨詢機構求助的僅占5%,尤其是信仰伊斯蘭教和佛教的少數民族學生,大多傾向“內省”、“感悟”和“自我解脫”,而不喜歡向專業的心理咨詢求援。這種現象一方面說明少數民族學生因其獨特的文化背景在遇到心理困擾時有自己獨特的處理方式,另一方面也說明那些所謂科學的心理學理論與少數民族大學生的文化缺乏契合性,那些冷漠的分析和冰冷的結論很容易讓少數民族大學生望而卻步,對學校的心理咨詢失去必要的信任感。少數民族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根本目的是服務于民族學生,使他們健康成長。如果少數民族學生不相信心理咨詢的效果,不愿主動尋求心理咨詢老師的幫助,那么這一目的就無法實現,其實效性也就無從談起。
三、少數民族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須保持民族文化敏感
文化心理學家阿克遜和蘇(Sue)等人說過:“心理健康服務是一種助人過程,其理論和實踐上都平等地重視咨詢者和求助者的文化印記。咨詢專業者必須考慮咨詢者和求助者在語言、社會階層尤其是文化方面的差異,這些因素會成為有效介入咨詢的潛在障礙,因而咨詢者需要努力克服這些因素可能造成的障礙?!蔽幕舾惺巧贁得褡宕髮W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應有之意。在進行少數民族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過程中,教育工作者必須具備一定的文化敏感能力,充分考慮民族文化在少數民族大學生心理和行為發展中的作用,從縱深的民族文化視角解讀學生,以增強少數民族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實效性。
(一)樹立寬容、開放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理念少數民族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特殊性集中體現在其教育對象有著獨特的、多元的文化背景。在實際的工作中,以共性的科學心理學理論作為指導固然重要,但僅用這些理論來理解多元文化背景下的少數民族學生是遠遠不夠的。文化心理學認為,人類作為一個整體,必然存在著許多相似的普遍共性,但不同民族的人們由于生活在不同的社會文化中,所以表現出來的心理和行為方式是不同的。在心理健康教育過程中,如何從縱深的、民族文化的脈絡理解少數民族學生的心理和行為,是建立深入的共情關系,采用有效的教育方法之基礎。正如建構主義所言,“真正意義上的知識或真正意義上的心理治療和心理咨詢的知識,應當是有著顯著差異的活生生、具體鮮活的關于個體和個別事物的知識。由于每個個體都是特殊的、獨一無二的、不可替代的“那一個”,因此知識的要義不在于找到事物的共性,相反,而是應發現其個性?!保?]但在實際的工作中,從民族文化的視角出發,發現個性,深入地理解學生并非一件容易之事。心理咨詢教師不可能對每個民族文化都能完全了解。因此,文化心理學一貫秉承的開放、寬容的態度應是少數民族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基本理念。開放、寬容的前提是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一定要承認自己對學生的成長背景和文化背景知之甚少,拋開既有的理論體系去理解學生,對學生的成長經歷和民族文化保持一種探索的興趣。在寬容、開放的理念下,心理咨詢教師通過詳細的傾聽了解各族學生看待問題和解決問題特有的方式和方法,從學生的參照體系出發,與學生共同分析問題、建構發展目標并找到解決問題的方法。這是一種對等和平等的師生關系。教師不再站在權力一方,不再是獨立于學生的觀察者、判斷者,而是學生的密切伙伴、參與性的觀察者。這樣不僅有利于建立深入的信任關系,而且有利于激發學生潛能、促進學生心理發展。
(二)樹立生態化的心理健康教育理念生態哲學把人的心理看做是一個與外在環境交互作用的、多層次、多維度的復雜系統。在少數民族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過程中,樹立生態化的心理健康觀有利于全面、系統地理解少數民族大學生的心理和行為,進而采用切實有效的心理健康教育方法。首先,生態化的心理健康觀認為,心理健康應該是心理系統整體功能的良好狀態,也就是說心理作為一個整體能有效地發揮自身的功能,不斷向內部與外部平衡統一的方向發展。這就意味著心理健康應該是一種整體的、動態的平衡,在發展過程中,心理的某個部分功能的缺失或者某個部分發展的暫時滯后并不一定意味會破壞整體功能。因此“問題”并不意味著不健康。因為當心理的某個部分出現問題時,整體發展趨勢自然會對部分進行調整或修復,從而使得整體的功能處于穩定和諧的狀態。這要求我們在確定少數民族大學生心理健康狀態時不能僅僅局限于對心理的某個部分的健康狀況進行界定,而必須有整體層次的把握,對心理整體機能的狀態加以評定。同時,在開展少數民族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時候,教師要注重學生的整體心理素質的培養,審慎地對待和分析少數民族大學生在文化適應中出現的各種心理問題,不可輕易做出“心理不健康”的結論。其次,生態化的心理健康觀認為,心理不是一個孤立的系統,它不斷地與外界環境進行著交互作用,心理健康取決于心理與環境的動態平衡。因此,評定少數民族大學生的心理健康必須從民族文化的視角入手。我國是一個多民族的國家,不同的民族有不同的文化,不同的文化又有不同的心理特征。如,由于多災多難的歷史和相對封閉的生活環境,苗族人養成了封閉收斂的心理定勢,形成了自律內斂的性格特征。而蒙古族由于一直過著游牧生活,草原部落游牧的生活習俗已經扎根于蒙古族人民的心理,蒙古人具有開放、熱情、豪放的性格特征。不同民族性格的人在具體情境中所表現出來的情緒和行為問題會有所不同。如果不從民族文化背景來考量,只用靜止、孤立、統一的標準來認識和衡量具有多元文化背景的少數民族大學生的心理和行為是極其有害的。
受復雜的社會環境、緊張的人際關系、激烈的競爭等客觀因素的影響,相當一部分大學生不同程度的存在著心理健康問題。從大學體育活動中的表現來看,大學生存在的心理問題主要有以下兩個方面:一是畏難及自卑心理。部分學生心理承受能力差,缺乏自我心理調節能力,對學習的競爭感到焦慮不安,對自己缺乏自信,缺乏獨立性及對社會和集體環境的適應能力,怕苦怕累,意志薄弱,稍不如意就悲觀失望,甚至表現出偏激、狹隘、自私的個性特征。這些不健康的心理狀態嚴重制約了學生的個性發展,影響了學生的身心健康。例如有的學生身體素質差,他們在體育練習中因怕做不好動作被別的同學譏笑而產生對運動的恐懼感,導致心理失衡,或怨天尤人或自抱自棄,從而造成較重的心理負擔。二是自負及自私心理。例如一些學生虛榮心強,愛出風頭,喜歡在課堂上引起教師和其他學生的注意,愛表現自己,遇到一些自己力不從心的動作時,知道自己完不成也要逞強硬撐,結果失敗,久而久之就會背上沉重的心理包袱等等。
二、當前大學體育教學中心理健康教育的存在的主要問題
客觀地說,當前中國教育界對學生心理健康的重視程度是前所未有的,大學體育教育改革中也一貫在倡導加強心理健康教育,大學體育工作者思想上對心理健康教育的認識較之過去有了很大的改觀,然而,由于長期以來受應試教育和體育戰略上某些偏差的影響,當前大學體育教學中對心理健康教育還存在諸多問題,主要表現在以下三個個方面:
(一)教師示范作用發揮不足
體育教師自身的心理健康對體育教學中促進學生健康發展的作用至關重要,心理健康的教師在體育教學活動中能始終保持樂觀、積極、向上的心態,他們能根據學生的生理、心理和社會性發展特點富有創造性地安排教學內容、優化教學方法、營造課堂氣氛,通過長期的、潛移默化的作用,促使學生保持愉快的學習心境,促進師生之間的溝通,取得良好的示范效果。然而有的大學體育教師盡管在專業技能方面無可挑剔,卻因認為教師職業的社會地位不高、自身職業生涯發展受限等諸多因素,存在較嚴重的心理問題。例如有的體育教師在體育教學及訓練活動中,忽視學生的個體差異,對成績差的學生態度冷淡等,致使一些學生的心理受到傷害。再如一些體育教師教學方法簡單粗暴,對體育活動中違反紀律乃至動作不規范的學生使用過激的語言,對學生的教育敷衍了事,無視學生的主動性,甚至思想狹隘,斤斤計較,胸無大志,遇困難退縮,見榮譽就爭。面對這樣的教師,學生們也會去爭名奪利,忘記了做人的坦誠。這樣勢必會影響學生對投入體育活動的興趣,也必然影響學生的心理健康。
(二)對心理健康教育重視不夠
大學時期是人一生中一個十分重要的階段,影響學生的終生發展。大學生心理發展迅速,正處于心理素質發展的關鍵時期。他們的成人感、自主意識不斷增強,即將到來的就業競爭等又會給他們帶來許多困惑不安、心理問題。由于有的問題具有不可彌補性,而預防勝于治療,因而在大學加強心理健康教育是大學僧身心成長和發展所必需的。體育課程在學生心理健康教育方面較之其他學科,有著其獨特的優勢,因為體育運動具有特殊的心理調節作用,它能使人們通過運動舒緩壓力、融入群體、增強團隊協作等作用。體育教師應充分利用這一優勢,在教學中大膽創新,在對學生進行身體鍛煉的同時,應特別注重對學生心理健康的教育,心理健康教育融入到體育教育活動中去,從而增強學生自我調控能力、心理承受能力、人際交往適應能力,克服消極心理障礙,促進身體健康和與心理健康協調發展。
(三)心理健康教育方法陳舊
心理健康不是孤立的,應該貫穿于體育課程的始終。要實現體育課程中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標,不光需要通過專門的心理健康教學內容,如借助下雨天不能實施戶外體育訓練的時機在室內講解心理健康的有關內容,或指導學生閱讀體育教科書中心理健康的內容,更重要的是需要通過體育教師的精心設計和指導,使學生在運動技能學習和身體鍛煉的過程中來提高自己的心理健康水平,即通過體育教學實踐活動來提高學生的自尊和自信水平,培養學生堅強的意志品質,使學生學會通過體育活動和心理學方法調節情緒等。但在實際的操作過程中,許多教師將心理健康教育內容孤立起來,由于在運動技能教學中缺少對心理健康教育內容的設計,而把心理健康教育僅局限于專門課程的傳授,存在心理健康教育與運動技能教學訓練相脫節的誤區。簡而言之,就是沒有做到育體與育心的緊密結合。
三、大學體育教學中滲透心理健康教育的對策
開展心理健康教育是素質教育的需要,也是素質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它是一項系統工程,需要社會、學校和家庭等各方面的配合和關注,就學校教育而言,各門課程均有著自身的任務及優勢。大學體育教學要確定相應的教育內容、教育方法,更好地為大學生心理健康服務,使他們擁有健康體魄、健全心理和完善人格,以更好適應急劇變化的社會環境的需要。
(一)堅持率先垂范,用教師良好心理品質引導學生
“學高為師、身正為范”,教師的示范引導作用,在學生各方面發展中都至關重要。課堂心理環境主要是教師行為的產物,教師心理健康、情緒穩定,在教學中能使學生在一種心情平靜、愉快而活潑的氣氛中學習;相反,教師情緒的失控,往往會導致師生關系冷漠和教學氣氛的緊張。心理健康的體育教師應該具有良好的心理修養和師德修養,有較強的自我心理調節能力,不斷完善自己的個性品質,能真誠地接納學生,理解與尊重學生,創設一個健康向上的學習環境。因此,提高教師的心理健康水平是美化課堂心理環境,促進心理健康教育的首要前提。因此,體育教師尤其要加強自身修養,堅持用自身良好的心理品質引導學生。新型的體育教師應更新觀念和認識,在確保自身身心健康的同時也要加強心理健康、衛生保健等方面的學習和研究,在教學中進行各種積極嘗試,提高體育教學的科學化水平,以健康的身心和豐富的知識對學生進行心理健康方面的宣傳、教育工作,切實幫助學生解決心理困惑,緩解心理壓力。
(二)注重環境熏陶,用良好的體育教學情景感染學生
體育課的環境,包括場地器材等物質環境和人際環境兩個方面。一方面,要設計科學合理有效的場地與器材。體育課大多在室外進行,復雜多變的環境,會給學生上體育課帶來一定的干擾。所以應在課前畫好場地,放好教學器具、器材,使之整潔、美觀、富有吸引力,讓學生一到場地就有歸宿感,就感到心情舒暢,愉快有趣,渴望快點上課。因此,設計科學合理有效的場地器材很有必要。另一方面,要建立良好的人際關系。建立良好的人際關系是優化體育課堂心理環境的核心。教學中的人際關系既包括師生關系,也包括學生之間的關系。在良好的人際關系背景下,師生之間的關系所帶來的是積極互動的情感,合作支持的態度和良好的情緒氣氛,都將促進教學效果的提高。由于體育教學的特殊性,師生之間、同學之間的交流合作與活動要遠遠多于其它課堂教學,也為建立良好人際關系提供了更多的機會。
(三)精選教學內容,用優化的體育活動促進學生
大學體育教育目標,主要是通過包括體育課堂教學及各類競技比賽在內的一系列體育活動來實現。一方面,要著力優化課堂教學內容。教材要適合學生身心特點,照顧他們體育興趣,滿足現實的體育需要。盡可能擴大選取范圍,特別是游戲性教材內容。如利用游戲,培養學生的健康心態。游戲是學生喜愛的活動項目,通過游戲,學生的思想、智力、意志、體力得到鍛煉提高,特別是對那些有自卑感、較孤僻的學生,多讓他們參加集體性的游戲活動,因為在游戲中,讓學生分成幾小組,每一組的學生為了在集體比賽中獲得好成績,就會互相督促,互相學習,互相幫助,形成好的群體力量,同組的同學就會互相吶喊助威,從而促使學生間進行正常的感情交流,形成情感互動,行為互動,克服了一些不良的個性品質,使情感得到升華,促進了學生心理健康水平和個性發展。與此同時,要優化競技體育教學內容。由于競技體育內容大多對身體素質要求很高,技術的結構比較復雜,學生很難掌握,且易發生運動損傷,造成很多學生對此望而生畏。因此,在選擇教學內容時,要貫徹“健康第一”的指導思想,減少競技體育的內容,降低動作技術難度,突出體育課程健身與娛樂的功能。內容要少而精,易于掌握,易于開展,利于終身鍛煉,并且效果明顯,使更多的學生在體育活動中獲得最大的成就感和滿足感,從而達到鍛煉身體、促進身心健康的目的。
(四)堅持實踐為主,用科學的教學方法指引學生
在體育教學中實施心理健康教育,既要通過專門的理論課,更要堅持以實踐為主,即通過體育教學實踐活動來提高學生的自尊和自信水平,培養學生堅強的意志品質,因此,體育教師要堅持以學生為主體,豐富體育活動形式,突出心理健康教育,落實心理健康教育的任務。首先,要加強激勵表揚。教師要善于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讓學生在體育教學中體驗到快樂,這對于具有強迫癥和抑郁癥的學生,能夠起到較好的緩解與調節作用,對學生提出的要求要適當,教學的內容與形式,要充分考慮到個體的差異,定出不同的期望目標,使學生體驗到成功的快樂。在學校體育教學中應根據不同學生的不同特點,選擇不同的運動項目,或讓學生自己選擇,使每個學生的興趣、特長都能得以發揮,在各自擅長的項目中找到運動的樂趣、展示自己的才能。其次,要加強師生互動交流。教師要深入到學生中,創造融洽的師生關系,有利于學生保持愉快的心情。學生有了逆反心理,教師要主動與之溝通,進行疏導。營造一個融洽的人際關系和良好的教學氛圍,對學生的不良心理具有良好的治療效果。體育教師要深入到學生中,了解他們的個性特點、興趣愛好、運動技術水平以及身體素質狀況,做到心中有數,并因人而異使教學更具有針對性。第三,加強心理誘導。心理研究表明,當自己的能力適應任務挑戰時,學生就會產生愉快。在體育教學中要善于利用任務進行誘導,循序漸進,使其懂得只要主觀努力,方法得當,就能將自己的潛能挖掘出來。揚長避短,逐步發展身體素質,提高運動技術水平。第四,加強教師示范感染。對于某些技術動作,盡管教師做了技術示范,可是有的學生不相信自己也能完成這些技術動作。這時候,教師除啟發、鼓勵學生的信心外,還可以選擇有代表性的學生去帶頭練習,當他們成功的完成這些技術動作時,能很快的消除這部分學生的心理顧慮,增強其完成動作技術的自信心。最后,要引導學生正確自我暗示。教師要想學生傳授有關的運動心理學知識,并結合練習進行心理訓練。培養學生具有在面臨某種情況感到信心不足時,進行積極的有效地自我暗示、自我鼓勵的能力,從而逐步消除其不良心理障礙,促進學生心理的健康發展。
(五)鞏固課堂成果,用豐富的體育課外活動發展學生
課外活動有著趣味性和實踐性的特點,學生容易接受,愿意積極參與。學生根據自己的興趣與愛好參加課外活動同時,它不受課堂教學中的時間、空間、形式上的極限,更能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學生在活動中的體驗和感受深刻,有助于培養學生良好的心理品質。使教學活動由課內向課外自然延伸,由硬性統一課業向自主選擇課業轉變。學生盡可以根據自己的興趣愛好和實際能力,選擇活動內容和形式,甚至在玩的過程中完成某種“練習”,使大量無效流逝的間隙時間變得充實有意義,使玩所涉及的人、物、成促進自我素質提高和能力發展的活教材,把自己置身于社會大課堂中接受錘煉,使身心健康成長在課外活動時間。
人的性格的形成,先天遺傳占有較小比例,大部分是靠后天習得。班級同學每天的行為表現會在不知不覺中相互產生影響,特別是優良意志品質的陶冶。調查發現:約45%的學生會在有心事時找同學傾訴,但這還是遠遠不夠的,我們應學會找信得過的同學傾訴,這不僅有益與我們心理的健康發展,而且有助于同學之間良好關系的建立和維持。
二、加強校園文化建設,促進小學生心理健康
1、校方應從四個方面著手加強小學生校園文化建設
校方在小學生校園文化建設中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因為在中國學校是由學校建立并實施日常的管理,要想全面細致的搞好小學生的校園文化,促進小學生心理健康,校方必須積極努力,落實到日常行動中去。
1.1完善校園文化基礎設施建設
構造美麗校園文化氛圍。美好校園文化的建設離不開校園基礎設施和物質環境的建造,只有美好、舒適的校園環境更能讓學生有“家”的溫馨感覺,校園文化建設才更能得到學生的重視和支持,才有利于學生心理的健康發展。教室里、走廊上,懸掛學生的優秀作品,可讓學生感受到成功的喜悅;張貼有關人生觀、道德觀、世界觀等的格言警句,可促進學生樹立道德及責任意識。
1.2繼續改進和完善校園各項規章制度
在思想道德建設上,我們要以不帶有約束性的正面引導為主要手段,但還要制定各種制度來規范學生行為。首先,《小學生守則》、《學生日常行為規范》和《學生學籍管理規定》這樣的基礎規范要緊跟實際進行動態修訂,其次,要制定更加詳細和實際操作性更強的標準,促使學生行為主動化和自律化。并且要不斷對這些制度進行反思,及時的修訂完善,讓各項管理規章制度有效推動校園文化建設。
2、學生自身和教師應做的努力
學生是學校的主體,在校園文化建設中占據著主導地位。要想全面深入地建設小學生校園文化必須要充分發揮小學生自身的能動作用,同時班級的干部要發揮帶頭模范作用。
2.1提高學生認知能力
創造良好物質環境。良好的精神面貌離不開清潔舒適的自然環境,在舒心的環境中,小學生的精力會更加充沛,行為也會更加積極主動,從而促進良好校園文化的建設。因此,應提高學生自己的主人翁意識,努力營造干凈、舒適的校園環境。
2.2充分發揮學生楷模帶頭作用
學生楷模映射出良好的校園文化和校園價值觀,他們為其他學生提供可資借鑒的成功范本,引領校園文化建設的方向。同時,他們也是學生與學校情感溝通的中介橋梁,從而使學生產生情感共鳴,找到行動的抓手,規范自我言行,強化自身價值觀,體現良好的學校精神風貌。
2.3努力發揮教師的作用
建設和諧的師生關系。教師是校園文化建設的主體,教師擔負著傳播科學文化知識,培養合格人才的繁重任務,教師在學生面前的言行均會影響小學生行為價值觀的確立,因此,教師要從自身做起,努力提高自身修養,培養嚴謹的治學態度,建立新型和諧的師生關系。
2.4開展多種形式的主題活動
豐富學生課余生活校園文化活動是校園文化載體的重要組成部分。根據學生的身心特點,有效將教育與實踐活動結合為一體,讓學生在活動中感受真善美,通過活動,讓學生學會自我教育,自我管理,從而能更好地自我成長。要注意活動內容和活動形式的豐富性和創新性,要能滿足不同特點學生各方面發展的需求。
3.結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