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4-11 17:22:55
序論:在您撰寫現行金融論文時,參考他人的優秀作品可以開闊視野,小編為您整理的7篇范文,希望這些建議能夠激發您的創作熱情,引導您走向新的創作高度。
[關鍵詞]金融體制問題對策
金融是現代經濟的核心,金融改革伴隨著中國經濟體制改革不斷深入,我國已形成中央銀行與監管機構分家,銀行、證券、保險、信托分業經營,中資機構和外資機構同臺競爭的日趨完善的金融體系。而當前動蕩不安的國際金融形勢和不確定的國內經濟走勢,更增加了我們對金融市場、金融創新的危機意識。金融業是高風險行業,我們要在看到金融改革和金融創新取得巨大成就的同時,居安思危,防患于未然。
一、我國金融改革和創新中存在的問題
1.股份制銀行發展趨向劣化和行為類同化,建立初期的政府背景,使其極難跳出國有銀行的管理范式。股份制銀行的發展往往跳不出這樣一個規律,在剛剛開始營業時,建立了較好的規章制度,銀行業績也不錯,可是慢慢發現這些銀行的行為逐漸向四大國有銀行靠攏,其管理模式趨同。
2.金融機構官本位觀念日趨嚴重,過分偏重年齡和學歷,干部管理趨同于政府機關,不利于人才培養和核心競爭力提升。金融企業作為經營風險的特殊行業,人事激勵機制應著眼于銀行的長遠發展和核心人才的培育,但因權力的貨幣化激勵,導致新人行員工,憑借年齡與學歷的優勢,面對“官位”公關頻頻,而不愿在業務技術和專業水平上下功夫。
3.國有商業銀行股改深化了其市場主體地位,但公司治理機制面臨挑戰,尚未建立真正意義的銀行銀行家機制。這也是我國國有銀行特有的成立背景與發展路徑造成的。
4.金融價格扭曲。雖然匯率市場化改革和利率機制的靈活性增大,但仍滯后于我國經濟社會的發展,特別是銀行的股改,導致金融業績失真。我國作為一個發展中國家,金融很重要的一個作用就是促進經濟發展。發展中國家最短缺的是資本,而促進資本形成就是金融的一個很重要的作用。
二、我國完善金融體制與創新途徑
1.國家積極引導深化金融體制改革。為金融創新實現跳躍式前進創造基礎條件。金融創新在我國現有法律、政策框架下還存在許多問題和癥結,創新的外部環境仍不成熟,金融業內部經營效益不佳,創新的內動力不足,業務創新仍受到信息化程度和監管等制約完全依靠金融業自身去突破和克服這些障礙是不現實的。國家應該引導金融體制改革,為金融創新培植適宜的土壤,創造合適的環境.控制金融創新與實體經濟相匹配的節奏,科學調節金融創新的步伐。
2.以技術主導型金融工具的創新為突破口,將滿足需求、優化配置的原創性金融創新與實體經濟相結合。由于我國市場環境與發達國家的差異,使得吸納型創新有較大的局限性。以CD(大額可轉讓定期存單)為例,在美國因其大額和流動性強的特性,以能成為銀行大宗定期負債來源和企業各類短期流動資金??空径鴤涫軞g迎,而在我國,因其面額小和轉讓難使之成為銀行一種高成本吸收居民儲蓄的工具這并不是因為我國在吸納金融創新工具時不夠規范,改變TCD的兩個基本特性,而是面額大,居民沒有能力,企業又有控制資金的偏好,導致無市場:而面額小正好使其成為儲蓄投資的一種工具,流動需求減弱,便導致了轉讓難。其實,這一創新的根本失敗在于沒有認識到市場環境的不同,沒能堅持獨創性。顯然,如果走吸納型創新的道路,未必符合我國的實際,且外資機構與內資機構相比具有絕對優勢。因此,堅持原創性創新,才能既增強我國自身金融創新的能力,又發揮我國金融機構的本土優勢,在開放的競爭環境中掌握主動權。
3.加快信息化建設進程,促進多項金融創新發展。以高科技為支撐的信息時代和網絡時代的到來不容忽視,未來現代化發展趨勢應當是建立在高信息化的平臺上。信息化是我們面臨的現實,也是我國現代化建設的迫切需要。我們應該通過消除信息不對稱提高經濟的整體運行效率,通過加快信息化建設來促進金融業的管理創新和制度創新,通過信息技術的開發和應用,促進金融業務創新和技術創新。
4.努力培養造就金融專業人才,發揮金融創新人才的主觀能動性和創造性。人才是企業經營和發展的第一動力。沒有高素質和專業化的人才隊伍,是無法滿足現代金融發展需求的。我國應當充分調動金融從業人員的積極性、主動性、創造性,最大限度地挖掘和發揮他們的潛能,進一步完善優勝劣汰的用人機制,逐步調整人員結構,重點培養一批金融專業人才,為金融創新提供智力支持和人才保障。提高金融人才綜合性的專業素質,特別是職業操守。我們要吸取國內外經驗教訓,加強培養金融專業人才的職業道德修養,加強監督,形成約束機制,盡量避免金融從業人員利用信息不對稱進行違規違法操作,降低金融創新的操作風險。
5.密切監控國際資本流動態勢,適當改變人民幣升值預期,防范游資源源不斷地流入我國資本市場。面對巨額國際游資涌入我國金融市場,要堅決保持人民幣匯率的穩定,有必要時央行應該主動對外匯市場進行干預,加大投機資金的成本,徹底消除投機資本對人民幣升值的預期。另外還可以通過開放市場和投資領域,用政策和市場相結合的手段進行合理疏導,使短期熱錢長期化,這樣有助于將熱錢納入監管者的視野。減少其對內地房地產領域和金融市場的沖擊。
6.辨證認識金融創新的作用,規范金融衍生產品發展。金融衍生工具在次貸危機中的作用發人深省,這也告誡了監管者在審視金融創新時將金融穩定放在首位,并采用有效措施規范金融衍生產品的發展。首先,提高金融創新的信息透明度是保障金融安全的基本條件。只有信息充分、透明,投資者才能更多的了解金融創新產品的風險,并對風險進行定價,做出科學的投資決策。其次,完善金融創新的監管體系是保障金融安全的核心要求,在金融創新迅速發展的同時,應當努力提高監管當局的監管能力,使金融創新的發展和監管能力的提升保持動態的協調。
參考文獻:
[1]陳學勝.淺析“熱錢”對我國經濟的負面影響及央行的應對措施[J].海南金融,2006,(12):63.
關鍵詞:基層央行系統性金融風險防范化解
中央銀行的主要職責之一,就是要“防范和化解系統性金融風險,維護國家金融穩定”。也就是說,中央銀行要注重防范化解那些“整體性、行業性和全局性”的金融風險,如政策風險、貨幣風險、利率風險、證券風險、國際風險等等,對涉及銀行業、證券業、保險業在內的整個金融業發展和穩定的重大問題進行監控,維護其整體穩定,促進其協調發展。
現階段,就基層央行來說,影響區域金融安全穩定的金融風險,主要有以下幾種情況:
1.信貸風險。信貸風險,亦稱信用風險,主要是指當前十分普遍的企業對銀行債務的逃廢以及企業之間的相互拖欠,經濟發展失衡,信貸結構單一,信貸投向過分集中等,導致金融機構資產質量非常低下。這也是目前最為集中、最為嚴重的金融風險,其嚴重損害著商業環境和經濟秩序,打擊了投資者的積極性,破壞了資源的合理配置,巨額的不良資產累積威脅著地區乃至國家的經濟穩定。就目前來看,國家不可避免地會承攬這個損失,但同時不可能完全通過財政資金來補償,而是主要通過中央銀行的基礎貨幣擴張予以平衡。在超過正常經濟和金融發展所要求的貨幣供應增長限度之外,就會發生明顯的通貨膨脹,從而導致經濟較大波動,并損害經濟發展的速度和質量。
2.支付風險。支付風險,就是借款人不能依約償還借款本息的風險,是指吸收存款的金融機構發生支付危機,即銀行、信用社、信托投資公司等,由于經營不善、資不抵債或是流動性發生問題,在一定的地區和一定的時間內可能發生的支付困難,甚至引起擠提風潮。這是最容易由個別風險、機構風險而引發系統性、區域性風險的因素,所以這類問題必須引起高度重視。我國現行的金融體系是以四家國有商業銀行為主體,這些銀行又與中央銀行直接地緊密地聯系在一起,雖然保留了某種“吃大鍋飯”的弊病,但是可以起到存款保障的作用,可以避免支付危機。當然,這種以增加國家負擔為代價來保證支付并非長久之計,下一步隨著商業銀行的股份制改造,勢必要增強各金融機構自己的獨立性和責任心,但必須把防止支付危機,建立存款保險制度作為重要前提來同時考慮。
3.經營風險。經營風險,是指由于金融機構自身經營管理方面存在的問題而形成的風險。過分追求高額利潤,違反流動性和風險性的經營原則;一味追求規模擴張、造成過度負債;違規經營,逃避監管部門的監督檢查;高利吸儲、低利放貸,形成利率倒掛;內控制度不健全、內部管理混亂、內審手段滯后;經營不善,長期虧損等等,導致金融機構風險累積,危機重重。
4.違規風險。違規風險,是指由于銀行內部主管人員、職員或客戶的欺詐、舞弊等違法亂紀行為,如內部盜用、侵吞、挪用、短款、外部搶劫、盜竊現鈔、私設賬外賬等,致使銀行資金和財產遭受損失的一種風險。
5.創新風險。創新風險,亦稱衍生金融工具風險,這是一種制度創新帶來的金融風險。證券、銀行、保險等業務領域以金融業務交叉為主要內容的金融創新活動,其創新的業務品種越多,衍生金融工具越先進,風險也就越大。
眾所周知,經濟的發展必須建立在金融穩定這一前提和基礎之上,而金融風險尤其是系統性的金融風險將會嚴重地打擊經濟發展,擾亂社會安定甚至造成社會動亂。中央銀行作為承擔維護金融穩定職責的部門,必須努力做好金融穩定工作,特別是要維護金融業長遠和全局的穩定。為此,基層央行要從微觀金融現象中超脫出來,以更寬闊的視野、更敏銳的眼光、更準確的判斷來審時度勢,科學決策。既要關注金融企業個體風險狀況,更要關注并評估其對整個金融體系所產生的影響,有選擇地采取相應措施以防范或者化解系統性風險。
1.強化風險意識。基層央行要進一步加強防范和化解系統性金融風險,維護轄區金融穩定的意識。人民銀行雖不再承擔金融監管職能,但維護金融穩定的職責依然存在,在防范和化解金融風險,維護金融體系整體穩定方面需發揮更大的作用?;鶎尤嗣胥y行必須意識到:在金融機構業務交叉不斷增強的大趨勢下,中央銀行的業務范圍必將拓寬,過去“抓監管、保穩定”這種狹義的維護銀行業穩定的職能弱化了,但是涵蓋區域經濟和銀行、證券、保險等現代金融業務的廣義的金融穩定職能則增強了。在此基礎上,基層央行還要積極開展維護金融穩定的前瞻性研究。目前我國風險機構的救助主要依靠中央銀行再貸款這一單一手段,容易誘發金融機構的道德風險?;鶎友胄袘Y合轄區實際,借鑒國際成功經驗,對中小金融機構存款保險制度,風險分散、風險轉移和風險隔離制度,風險救助基金等措施的可行性和具體操作辦法進行研究,為有關部門的決策提供有價值的參考,積極推動符合國情的多層次金融安全網的構建。
2.理順工作機制。基層央行要努力探索并逐步理順防范和化解系統性金融風險的工作機制、政策措施,協調有關各方,群策群力,齊抓共管,共同防范、化解、處置系統性金融風險,切實維護人民群眾的根本利益。
一是要理順好與當地政府的關系。多年的監管實踐證明,政府在維護金融穩定中發揮著重要的作用,這是政府責任與能力相互作用的結果。首先,金融安全是國家經濟安全的核心,金融穩定是經濟和社會穩定的基石,因此維護金融穩定是政府的政治責任。其次,在現行的行政管理體制下,政府在經濟生活中發揮著重要作用,是擁有行政、司法和經濟調配權的重要組織,依靠行政資源所帶來的權威性和信譽,是平穩化解風險的重要力量。第三,按照目前防范化解金融風險特別是地方金融機構風險的工作機制看,地方政府負有重要責任。在深化農村信用社改革試點過程中,更加明確了農村信用社的“三位一體”的管理體制,即中央部門監管、省級政府管理、農村信用社自主經營。因此基層央行的維護金融穩定工作,必須處理好與政府的關系,通過溝通協調,建立起政府重視支持和參與的維護穩定工作格局。
二是要處理好與三家監管部門的關系。我國金融監管體制改革以后,形成了“一行三會”的架構?;鶎友胄幸幚砗门c當地三個金融監管部門的關系,最根本的是解決好兩個問題:一個是職責劃分,特別是人行與銀監部門的職責劃分問題,職責不清,必然產生監管工作的真空或交叉重復,降低工作的效率和質量水平,進而影響金融機構的正常運營;另一個是協調合作,無論是從金融對外開放的新形勢看,還是從金融混業經營的大趨勢看,建立相互之間的順暢、高效的協調合作機制和信息共享機制非常重要,這是促進轄區金融業健康穩定發展的必然要求。
三是要協調好內部各職能部門之間的關系。為適應監管體制改革后的工作新形勢、新要求,在最新出臺的基層央行“三定”方案中,貨幣信貸管理科承擔防范化解系統性金融風險,維護轄區金融穩定的職責,其它的如調查統計、會計財務、事后監督、內審、國庫、外匯管理等,雖然承擔著不同的職責和工作任務,但是綜合地看,這些工作與金融的穩定有著密切聯系。因此人民銀行內部職能部門之間要搞好協調配合,共同努力維護金融的穩定。
四是要把握好防范、化解、處置三個環節之間的關系。防范,是維護金融穩定的題中應有之義,防范工作應該具有科學性和前瞻性。當前要轉變過去的思維方式,集中精力,以寬廣的眼光,從全局的角度和戰略的高度,全面、深入研究防范風險的重大問題。比如:如何因地制宜建立風險預警體系?如何建立符合國情的存款保險制度?如何準確識別金融混業經營趨勢下銀行、證券、保險三者交叉運行可能帶來的問題和風險防范等等?;猓傅木褪峭ㄟ^采取措施,使已經進入市場的金融機構繼續運營,免遭退出市場的“命運”。人民銀行開展風險的化解工作,不能像過去那樣直接針對某一具體的金融機構,而是要找準定位,從宏觀的高度,提出化解金融風險的方法策略和政策措施,最大限度地消除已經存在的風險。處置,指的是救助無望的金融機構的市場退出。由于人民銀行是最后的貸款人,因此在處置金融機構的市場退出時需要進行大量的工作,比如,要協調風險處置中財政工具和貨幣工具的選擇,實施對運用中央銀行最終支付手段機構的初審復查,參與有關機構市場退出的清算,管理人民銀行與金融風險處置有關的資產等。
3.建立預警體系。建立金融風險預警指標體系,密切監測金融企業的流動性變化和金融業的整體風險,做到動態情況隨時把握,心中有數,是中央銀行履行維護金融穩定職責的當務之急。從基層行看,關鍵要盡快建立高效、靈敏的金融風險預警監測系統,為防范系統性金融風險提供有力的保障。當前,要抓緊建立一套科學、嚴密的金融風險監測體系,通過對銀行機構報送的報表、數據和政府經濟主管部門反饋的信息進行系統化的分析和處理,以準確地識別和判斷風險,以便及早進行預警和風險提示,把風險消除在萌芽狀態。同時,通過信息反饋系統,盡快地將一些苗頭性、傾向性情況向上級行報告,為上級行防范系統性金融風險提供決策參考。
4.細化防范措施。針對不同類型金融風險各自的特點,基層央行要結合轄區實際,細化防范、化解和處置措施,以達到最佳的防范效果。防范信貸風險,要以銀行信貸登記咨詢系統為基礎,初步建立轄區信貸風險監測與提示制度,建立房地產、鋼鐵、橡膠、農業及其它本地重點行業的跟蹤監測分析制度,要準確審查并把握各類借款人的信用情況及貸款的擔保情況,對借款人進行資信評估,并通過聯席會、窗口指導等方式及時信貸預警信息,指導金融機構采取相應的風險防范措施,引導金融機構分散、規避和防范信貸風險。防范支付風險,要加強對金融機構尤其是城鄉信用合作社支付性風險監測,加強法人金融機構存款準備金管理,建立商業銀行備付金監測機制,及時發現并提示商業銀行可能發生的流動性和支付能力問題。同時,必須與當地銀監部門共同設計制定嚴密的支付風險應急處置預案,以化解或處理可能發生的個別甚至區域性的支付風險。防范經營風險、違規風險、創新風險等,要配合有關監管部門,及時敦促轄區金融系統,不斷完善內控機制,建立健全決策、執行、監督等相互制衡的內部管理體制。同時,要繼續推進金融安全區創建活動的開展,認真總結經驗,進一步加強組織、協調與指導,完善考核驗收指標體系,各方聯動,優化轄區信用環境,建設金融安全區,逐步清除金融風險賴以滋生的土壤。
此外,對因受到各種行政行為、社會謠言、矛盾糾紛等“外生性”因素引發的金融風險,基層央行也要保持高度警惕,一旦發現“苗頭性”問題,要立即作為重大事件,在上報上級行的同時,即時向地方政府匯報,并協助地方政府做好相關處置化解工作,將風險消滅在萌芽狀態,減少波及面和不良影響。
參考文獻:
加強金融監管維護區域金融安全許傳華《金融與保險》
防范和化解金融風險的宏觀和微觀對策馬懷玉楊凌云李新月《濟南金融》
關于防范金融風險的討論綜述《金時網》(2000-10-28)
金融風險與金融監管李曉西《江蘇經濟》(2002-01-01)
(一)農村金融環境特性所導致的風險
1.農業生產自身風險。隨著城鎮化進程的加快,農村金融市場供需不平衡的矛盾更加顯現。作為新型農村金融機構,村鎮銀行自成立以來,以其獨特的經營機制、高效率的貸款審批優勢在一定程度上滿足了農村地區多元化的金融需求。但囿于農副產品的生產周期長,農民的文化程度比較低,加之農業生產極易受到自然災害的影響等農業生產的高風險性因素,以及農民對農業市場運行機制缺乏了解,跟風現象比較嚴重,一旦農產品價格大幅波動,則嚴重影響農民收入等外部因素,直接影響到農村金融貸款的歸還風險較大。農民風險意識的欠缺以及農村尚處于起步階段的金融環境,必然決定村鎮銀行較之城市銀行體系而言要面臨更高的信用風險。隨著農業生產方式的轉變和發展,農村金融市場的潛力無疑是巨大的,然而發展相對滯后的農村金融生態環境使得現行法律法規對農村金融債權保護不力,市場風險自然很大。
2.農村信用監管薄弱的風險。一方面,農村金融市場上存在著嚴重的信息不對稱,農村企業財務會計制度不健全,信息披露不真實。銀行和企業、個人信息不對稱的現象無法避免,使得貸前調查難、貸時審查難、貸后跟蹤難。這樣不但增加了存在銀行的運營風險且易產生貸款資金無法收回的危險為銀行埋下了不良貸款風險隱患。另一方面。中國目前還沒有建立起覆蓋廣大農村地區的征信體系。雖然中國人民銀行建立了“銀行信貸登記咨詢系統”,但覆蓋范圍只局限于銀行、企業的金融信用信息,沒有形成統一全面的覆蓋眾多農村企業和農戶的征信體系,以致于村鎮銀行很難了解和掌握中小型企業及農戶的資訊狀況,為村鎮銀行有效地防范和化解風險帶來了困難。
3.農村金融體系不健全的風險。目前中國農村經濟發展中存在著嚴重的行業集中問題,村鎮經濟往往集中發展一、兩個優勢產業,而村鎮銀行的業務也高度集中于這些客戶;中國農民多數還是以種植業為主,平均收入較低,沒有城鎮職工的穩定收入;同時農村融資缺乏可擔保的財產,抵押客體不足。中國法律、法規規定農村土地所有權和農村土地使用權不能進行抵押,農戶承包的土地和宅基地不能擁有貸款抵押。農村不動產的流通性也受到一定限制;另外在農戶聯保業務中,即使聯保小組成員自己按時還款,也可能由于某個組員的違約而承擔違約責任,聯保貸款的缺陷也隨之暴露出來。
(二)村鎮銀行自身建設中所面臨的風險
從目前情況來看,各地城鎮化建設還款來源主要是地方財政和土地出讓收入。受到經濟下行壓力影響,部分地方政府財政收入增長放緩,但政府支出剛性增加,地方政府過度負債,新型城鎮化建設融資過程存在的問題與風險不容忽視。
1.地方政府融資風險。由于各地城鎮化建設融資的主體主要是類融資平臺的政府背景公司,隨著地方政府負債全面審計的深入推進,此類平臺公司的表外融資行為必將受到更為嚴格的監管,由此而產生的監管風險應當高度重視。同時,地方政府的還款資金來源主要是土地出讓收益,在當前國家調控房地產市場的宏觀環境下,二三線城市的土地收益后繼乏力,存在有土地無市場、抵押物變現能力不強等現實問題都可能影響還款來源。從目前情況來看,各地城鎮化建設貸款主體多為縣(區)級和更低層級鄉鎮平臺,可支配的財權相對較少,財政實力和協調能力較弱。
2.銀行自身建設風險。《村鎮銀行管理暫行規定》第2條規定“:村鎮銀行由境內外金融機構、境內非金融機構企業法人、境內自然人出資。”決定了村鎮銀行人員進入渠道較為復雜,靠人情關系進入村鎮銀行的較多;村鎮銀行為了便于開展業務,一般在當地招聘,尤其是在村鎮銀行剛成立時,對其工作人員的要求不高。而真正的金融專業人才較少,因此人員素質不高,合規操作意識差,業務操作流程相互制衡的規章形同虛設,極易導致操作風險發生,對村鎮銀行日后業務發展埋下風險隱患。
3.銀行經營風險。商業銀行在支持城鎮化建設中,還會面臨諸如流動性風險、法律風險等。城鎮化基礎設施建設周期長、見效慢,目前缺乏必要的風險分擔機制,商業銀行的資金投入面臨著較大的經營風險。中國大部分農村土地為完成土地確權,即使完成確權的農村集體所有土地,土地抵押也與物權法相沖突。商業銀行在開展與集體所有土地相關的業務時存在一定的法律政策風險。而地方政府在城鎮化建設中,為了加大招商引資加快特色園區建設,導致在部分地區出現了重復建設問題,園區利用率不高或是園區企業盲目擴張導致產能過剩,這些都為商業銀行的信貸投入帶來了較大風險。
二、對村鎮銀行發展的幾點建議
城鎮化發展所帶來的基礎設施、居民住房、社會保障、工業產業發展和農業現代化等諸多領域的金融需求,對于村鎮銀行的發展而言具有無限潛力可以挖掘。村鎮銀行要緊緊圍繞城鎮化發展過程中所亟需的經濟、社會和人口三大領域來對城鎮化的建設提供綜合型的金融服務,要堅持“分類指導、逐步推進”的原則,結合自身發展定位把握好重點支持領域,制定差異化的資源配置方案,從產品研發、渠道建設、資源配置以及服務模式創新等方面來對城鎮化的發展提供系統的支持。
(一)加強政府宏觀政策研究
建立配套政策支撐體系一是密切關注政府宏觀政策,以此為導向調整創新村鎮銀行信貸政策。政府宏觀政策往往關系到城鎮化進程的重大發展戰略,村鎮銀行要著力在宏觀政策研究層面下功夫,結合城鎮化過程中的信貸需求特點,及時調整原有信貸政策和信貸投放結構。要牢牢把握城鎮化建設帶來的發展機遇和市場空間,有針對性地制定支持城鎮化建設的區域性信貸政策,把握好貸款投放時機。強化對城鎮化建設重點領域特別是縣域經濟、園區經濟、產業升級與轉移等項目的信貸支持力度。二是主動跟進各區域城鎮化發展規劃,搶占發展先機。重點支持國家級城市群區域城鎮化,適度調整對重點區域的業務授權,擴大其業務自,提升其市場競爭的主動性。三是緊緊圍繞城鎮化進程和各級政府城鎮化規劃與決策,以經濟發達、產業支撐有力、綠色環保的城鎮化區域為重點目標,系統分析城鎮化進程中不同主體、不同環節、不同主題的金融需求及內在聯系,通過產品、流程、制度和營銷方式的創新,構建起全方位一攬子的金融服務體系,在更好地充當地方經濟發展服務者、政策導向參謀者角色的同時,也要注意構建金融風險的防范體系。
(二)迎合地方社會經濟發展方向
建立綜合型的城鎮化金融服務體系一是要把握城鎮化經濟發展方向,對各類物流園區、產業園區以及大型的商貿市場建設項目進行重點支持,全面規劃消費金融、工業園區、基礎設施融資等方面的金融產品,以完善城鎮化建設的產業支撐。二是結合城鎮化發展中的人口分布特點,從個人助業貸款方面來對進城創業的農民進行重點的支持,對網點的布局進行調整優化,要研發適合新農村建設、農業現代化等多樣化融資需求的金融產品。優化對城鎮的資源配置,調整區域布局,將營業機構和服務鏈條延伸至新型城鎮化區域,并加大對新型城鎮化建設的信貸投入。通過加強與其他非銀行金融機構的合作。如村鎮銀行、信托機構、股權投資基金公司等,通過不同金融機構的合作進一步滲透對城鎮化建設的支持。三是結合城鎮化的社會發展層次,要對普通商品房的開發、經營性基礎設施項目以及新型農村集中社區的建設項目提供支持。四是充分發揮移動金融的優勢。通過移動終端提供賬戶管理、轉賬結算、投資理財、代收代繳等多種金融服務,通過手機銀行提供現金管理、消費金融等便捷服務。以電子渠道彌補商業銀行在中小城鎮網點不足的劣勢,優化渠道服務能力。
(三)注重產業和區域發展定位
1.1伊斯蘭教認為,唯有勞動創造出來的產品才有價值,而貨幣本身不能創造價值。因而,利息是一種不勞而獲的收入,會鼓勵人們放棄誠實勞動,過著食利的寄生生活,并導致社會貧富分化。因此,禁止利息也成為伊斯蘭銀行的核心經營原則。
1.2風險共擔,利潤共享伊斯蘭銀行禁止利息,但可以賺取利潤。并且在伊斯蘭教法看來,利潤具有不確定性,代表了穆斯林的積極進取精神,是創造社會財富的結果。為了獲取利潤,伊斯蘭銀行作為資金提供者,需要與資金使用方(客戶)共同參與生產經營活動,共擔風險,共享利潤。這與商業銀行收取固定利息的經營模式截然不同。對存款業務,伊斯蘭銀行也不是支付固定利息,而是把自身的經營收益按照一定比例支付給存款人。
1.3以實物資產為基礎,禁止投機伊斯蘭銀行的所有交易必須以實物資產為基礎,且經營活動必須與伊斯蘭教法相符,嚴禁向軍火、煙酒、賭博等行業提供資金。如有不符合伊斯蘭教法的投資利潤,必須將其捐獻給慈善組織或伊斯蘭宗教組織。與此同時,除了與流動性管理、資產負債管理和風險管理相關的資金交易業務外,伊斯蘭銀行嚴禁從事純粹投機性的資金交易行為。
1.4設立伊斯蘭教法委員會為了讓經營活動符合教法,伊斯蘭銀行需要成立伊斯蘭教法委員會,又被稱為“沙里亞委員會“(Shariah)。該委員會由3名以上精通伊斯蘭教法,并有相關經濟金融知識和經驗的學者組成,獨立性很強,職責是對伊斯蘭銀行的經營活動是否符合伊斯蘭教法進行監督和規范。
2商業銀行宏觀金融風險
商業銀行作為一種金融機構,根本目的在于為國家實體經濟提供資金融通服務。商業銀行服務實體經濟的過程中,因為經營機制上的缺陷,存在著明顯的宏觀金融風險。體現在以下三點:
2.1商業銀行制度鼓勵過度消費信用是西方國家金融體系的基礎。在西方國家,個人信用的使用非常普遍,住房、汽車、家電甚至旅游消費都能進行消費貸款,個人信用無處不在。商業銀行基于自身利益的追求,不斷進行信貸產品開發和更新換代,刺激人們進行消費信貸。甚至有些商業銀行還利用消費信貸合同中的隱晦條款,誤導人們的過度消費。由于人們消費行為的非理性,在經濟繁榮時期,往往會對未來的收入過度樂觀,從而進行大量的信用消費。當經濟緊縮,失業率上升且收入顯著下降時,商業銀行所面臨的信用風險就會大幅上升。
2.2普通商業銀行的順周期信貸加劇了經濟風險普通商業銀行為實體經濟提供融資服務,但商業銀行在追求自身利益的同時,卻通過順周期信貸加劇了經濟風險,對銀行和國民經濟都造成了巨大沖擊。具體來說,當經濟景氣時,企業經營狀況較好,普通商業銀行往往會采取比較寬松的信貸政策,從而通過增加貨幣和信貸推動經濟的過度繁榮。但是當經濟衰退時,企業經營狀況面臨困難,普通商業銀行為了規避風險,往往會采取緊縮的信貸政策,貨幣和信貸的緊縮又進一步加劇了實體經濟的下行風險。對于普通商業銀行體系的順周期信貸,到目前為止,尚沒有有效的機制加以解決。普通商業銀行對經濟的順周期影響,意味著更多非理性繁榮和更深的蕭條,大大增加了銀行和國民經濟的運行風險。
2.3普通商業銀行過度的金融創新有效的金融創新可以分散經營風險,提高稀缺資源的配置效率,從而提升商業銀行的競爭力,但過度的金融創新則會適得其反。自上世紀80年代初里根政府執政以后,世界范圍內的新自由主義日益盛行,也日益注重市場機制對經濟的調節作用。在這種背景下,各種經濟管制,包括金融管制不斷放松。以美國為例,通過制定《加恩-圣杰曼儲蓄機構法》、《1987年公平競爭銀行法》、《1989年金融機構改革、復興和實施方案》和1999年《金融服務現代化法》,商業銀行在經營商所受到的限制不斷被取消或放寬。特別是自上世紀90年代末以來,利率不斷走低,資產證券化和金融衍生產品創新在普通商業銀行經營中得到飛速發展。隨著金融競爭日益加劇,美國華爾街的投機氣氛也日益濃厚。過度的金融創新,以及金融創新復雜程度的日益加深,使得中央銀行都無法清晰把握其走向并進行有效監管,最終給銀行風險管理帶來了極大的沖擊。
3伊斯蘭銀行的宏觀金融風險
相對普通商業銀行而言,伊斯蘭銀行因為在經營理念和方式上存在很大不同,使得其金融風險也比較小。具體而言,體現在以下三方面:
3.1伊斯蘭銀行在風險方面持保守態度伊斯蘭銀行在經營理念和服務方式上遵守伊斯蘭金融法制。伊斯蘭經濟思想提倡節儉、反對鋪張浪費。伊斯蘭銀行在業務經營中也貫徹了這一原則,不鼓勵客戶通過大量借款過度消費。例如,伊斯蘭銀行不允許客戶對存款賬戶透支,只向購買房地產的客戶提供其承受能力內的貸款。如果客戶用不完授信額度,伊斯蘭銀行還將對其進行會費減免。同時,伊斯蘭銀行也禁止投機行為,要求所有的銀行產品和服務都以有形資產為基礎。即使是進行金融創新和衍生金融工具應用時,也必須在合理的范圍內進行,嚴禁單純以承擔風險來追求受益的行為。這樣,在普通商業銀行飽受游資投機之苦、面臨金融市場劇烈波動風險的時候,伊斯蘭銀行卻可以將游資與投機隔離出去。
3.2伊斯蘭銀行很好地解決了順周期信貸問題伊斯蘭銀行強調銀行與企業風險共擔,用長期眼光看待商業活動,采取長期投資策略。按照伊斯蘭教法,不管是工業、農業、服務業,還是在簡單貿易中,伊斯蘭銀行和客戶都必須平等地分擔風險,在共擔風險基礎上共享利潤。這要求銀行與客戶以合作伙伴的關系參與生產經營活動。由于實業投資期限一般較長,伊斯蘭銀行在資金投放時,往往不是只針對當前經濟金融狀況,而是從企業長遠經營角度去進行風險與收益評估。這種跨較長期限的決策方式很好地解決了普通商業銀行順周期信貸問題,保證了經濟和金融的正常平穩運行,也大大降低了經濟和金融非理性大幅波動的風險。
3.3契約執行中的宗教約束機制伊斯蘭銀行在風險管理上可以借助宗教約束機制,大大降低銀行資金投放的風險,這是普通商業銀行難以企及的,是穆斯林必須遵守的宗教義務,其鼓勵穆斯林從個人財富中拿出一部分,用來幫助別人。同時,伊斯蘭教法也鼓勵債權人對窮人或難以償還的債務予以減免。因此伊斯蘭國家的債權人對自身債權的維護一般都采取比較溫和的方式,糾紛和訴訟很少發生。與此同時,伊斯蘭教法也強調契約神圣,要求債務人必須在力所能及的范圍內盡最大努力來保證合同的執行。如若有穆斯林不積極履行自己的契約義務,伊斯蘭銀行可以通過有身份的伊斯蘭教人士,包括宗教咨詢委員會委員、阿訇或教主對其進行勸誡,甚至進行宗教懲罰。因此,除非萬不得已,在宗教約束機制下,穆斯林借款人一般都會盡力履行與伊斯蘭銀行的合約。這種溫和的、有外部宗教約束機制的契約糾紛解決方式,既符合社會道德,又能讓伊斯蘭銀行最大限度地收回資金。傳統商業銀行經常出現的借款人卷款潛逃等惡意逃債行為,在伊斯蘭銀行很少發生。
4結語
影子銀行的概念由美國太平洋投資管理公司前執行董事保爾•麥卡利(PaulMcCulley)于2007年8月首次提出。由于各國金融體系和監管框架存在很大差異,影子銀行目前沒有形成統一定義。較常使用的是2011年4月金融穩定理事會(FSB)在《影子銀行:范圍的界定》的研究報告中給出的定義,即影子銀行是“游離于傳統銀行監管體系之外的包括各類相關機構和業務活動在內的信用中介體系,其期限/流動性轉換、有缺陷的信用風險轉移及杠桿化等特征增加了系統性金融風險或監管套利風險”。由此定義可以看出,影子銀行與金融風險甚至金融危機密不可分,風險內生于影子銀行體系,而歷史演進的邏輯也佐證了這個觀點。美國次貸危機發端于2006年底,然后保爾•麥卡利提出了影子銀行的概念,隨著次貸危機的深入演化,影子銀行得到了更多關注,并被認為是百年一遇國際金融風暴的關鍵因素。但影子銀行的發展并不必然導致金融風險。影子銀行業務始于20世紀70年代,遠早于次貸危機,其發展是一把“雙刃劍”,既增加金融供給,促進金融創新,又加劇了金融體系的脆弱性。樊曉靜等、王曉楓等通過時間序列分析發現,我國影子銀行與GDP、CPI之間存在正相關性,影子銀行在一定規模上能夠促進經濟增長。聞岳春、肖敬紅基于銀信合作的視角,從信托公司和投資者兩個角度對Gennaioli等人的影子銀行模型進行拓展,結果表明在市場達到均衡時,影子銀行一定程度上能夠實現利率的市場化,并能有效地分配風險,有利于社會總福利的提高。劉太琳、董中印的實證分析表明,影子銀行過快的規模擴張明顯降低了金融體系的穩定性。要正確把握影子銀行與風險之間的關系,需澄清以下四方面的認識:其一,金融機構與影子銀行業務。金融機構是影子銀行業務的行為主體,后者是前者行為的結果,兩者有時很難絕然區分開,但并不是所有金融機構的創新業務都有風險,直接引發風險的是影子銀行業務,故影子銀行研究的重點是Banking,但要通過約束和規范金融機構的行為來控制影子銀行的風險。其二,金融創新的雙重性。金融創新推動金融產業不斷適應變化中的經濟金融需求,金融創新使影子銀行規模不斷膨脹,影子銀行的系統重要性不斷提升。金融創新也存在試錯的成本,尤其在創新過度時,可能誘發金融風險,但不能因為會帶來風險而停止金融創新的步伐。其三,金融改革與金融風險。金融改革通過推出一些新的金融機構主體和金融業務,完善了金融市場體系,推動了金融深化,由于缺乏監管能力和經驗,在利益驅動下,一些新業務會演變成影子銀行業務,并成為風險隱患。只要風險可控,就不應該阻礙金融改革繼續推進的進程。其四,影子銀行發展的階段性。不同的經濟發展背景、金融發展程度、監管框架、政治歷史文化傳統等各方面的差異,都會導致影子銀行的發展階段、積極作用和負面作用即風險的不同。一國的影子銀行引發了風險,另一國的影子銀行卻可能仍在發揮積極作用。各國監管影子銀行的做法和經驗只能借鑒,不可照搬??梢?,影子銀行內涵十分豐富,其業務廣泛存在于金融活動中,與各種金融機構、市場和工具的關系復雜,不確定性因素多,正負兩方面的作用同時存在。如果不能理清影子銀行引致風險的脈絡,就不能正確理解和對待影子銀行,就不能引導其發揮彌補傳統銀行的信用不足,優化資金配置效率的功能。
二、誘發影子銀行風險的關鍵因素
影子銀行的期限轉換、流動性轉換、信用擴張、規避監管等功能并非影子銀行所獨有,這些功能也并非只有負面作用,由此認識影子銀行會模糊與其他金融機構業務的界限,會放大影子銀行的風險,而影子銀行特有的風險一般隱藏在各類金融活動中,不能被輕易捕捉到。如果從美國次貸危機這百年一遇的風險等級和該危機爆發當時的情景和邏輯中去考察,就比較容易認識影子銀行風險的本質特征。概括地說,美國次貸危機凸顯了影子銀行以下三大風險因素。一是全業務鏈風險評估缺失?;仡櫭绹钨J危機的全業務流程,首先是銀行根據審慎原則發放次級抵押貸款(SM);為分散流動性風險,次級抵押貸款公司將SM按數量、期限、利率和風險特征等分類打包成信貸資產證券化產品(MBS),出售給投資銀行;投行將MBS和其他債券組合成信用級別不同的抵押擔保債券(CDO)及各類金融衍生產品,分別出售給商業銀行、保險公司、貨幣市場基金、養老基金、對沖基金、私募股權基金、結構性投資機構(SIVs)等。在這一系列金融創新中,由于前后業務高度的市場關聯性,無意中形成了一個金融業務鏈條。其中每單個環節的行為都是理性的,發揮了信用強化、分散風險的功能,但從全業務鏈條來說,卻從某種程度上積聚了風險,存在集體的非理性和集體行為的困境,因為后續的金融創新嚴重割裂了產品本身和基礎資產之間的聯系,純粹是基于交易模型的金融工程應用,造成市場分割化和市場不透明,使市場參與者很難有效處理信息。這種市場失靈不經矯正會導致金融系統中的資本分配缺乏效率并導致系統性失靈。也就是說,各個環節風險分散的過程,也是風險積聚的過程,風險分散是顯性的,而風險積聚是未受注意和未加核實的,哪種效應更大,取決于基礎資產的質量和后續創新對基礎資產信息掌握的程度。由于該業務鏈條涉及眾多金融機構和金融工具,沒有一個行為主體能清晰認知和評估其隱藏的風險,理性市場參與者們個人也缺乏監督風險的激勵,因此,此類金融創新延伸的業務鏈條越長、關聯度越高、產品越復雜,積聚的風險越大。二是忽視風險積聚的正反饋效應。影子銀行比較傳統銀行受到更少監管的事實不可避免地意味著在一定程度上,監管套利促進了對影子銀行的需求。證券化操作帶來了影子銀行財務狀況健康的錯覺,其風險性似乎比單筆抵押貸款的風險要小很多,而且2006年底前受低拖欠率形成的高收益誘惑,及對美國投資市場、全球經濟和投資環境過去一段時期持續積極、樂觀情緒,信用衍生類金融市場規模從2003年到2006年膨脹了15倍,達到50萬億美元的驚人規模。如此狂熱的市場需求,刺激了金融創新業務鏈的循環,即刺激了業務鏈條的源頭———次級貸款規模的迅猛擴張。
為了追求盈利,在優質客戶稀缺的情況下,美國房貸機構不斷放寬放貸標準,將貸款發放給更多信用等級低、收入證明缺失、負擔較重的客戶;在發行按揭證券化產品時,有意不向投資者披露房主按揭付款能力和零首付情況;評級市場的不透明和評級機構的利益沖突,又使得這些高風險資產順利進入投資市場。這些有毒資產經過系列金融創新和業務鏈條延伸,加上杠桿率提高,風險積聚功能遠遠超過風險分散功能,風險被成倍放大,形成風險積聚的正反饋效應。三是銀行評估交叉業務風險深度不足。影子銀行主要涉及證券、基金、保險等非銀行金融機構提供的金融產品和服務,但商業銀行卻深度參與。商業銀行通過三種渠道介入:在信貸資產證券化過程中,銀行通過贖回條款承接風險;在發行CDO、CDS等金融衍生品過程中,銀行一方面是優先級證券化產品的買家,另一方面,給投行、基金等市場參與者融資,而且是高杠桿的融資。艾倫•格林斯潘在對比分析美國1987年經濟泡沫、2000年互聯網泡沫和2008年房地產泡沫之后指出,房地產泡沫破滅導致了更嚴重的后果,關鍵在于債務杠桿的重要性,使金融機構資產負債表上的資本金被深度侵蝕。表面看,非銀行金融機構作為借款戶的信用等級遠高于次級貸款客戶,實質上,由于影子銀行業務的有毒性和高杠桿,貸給非銀行金融機構從事該業務的風險極大,而商業銀行對此卻茫然無知,更沒有意識到要去深度評估風險。由于商業銀行多渠道參與交叉業務,打通了風險交叉感染的渠道,次貨危機中美國銀行業面臨十分嚴峻的困難,2008年美國當年宣布破產銀行家數達到23家,遠超過之前5年的總數。上述三種風險因素中,全業務鏈風險評估缺失帶來的風險是影子銀行所特有的,是影子銀行風險本質的突出表現;如果說影子銀行有顯著的正面作用,風險積聚的正反饋效應通過強化全業務鏈的風險而使其負面作用超過正面作用;由于對全業務鏈風險的忽視或無知,銀行評估交叉業務風險深度不足,使轉移出去的風險又重新蔓延回到具有系統重要性的商業銀行,引致國家整體流動性緊縮,金融風險惡化為金融危機。
三、中美影子銀行風險特征
比較由于次貸危機發生時我國資本項目不可兌換、人民幣國際化程度低、外匯管制嚴格,美國影子銀行業務鏈向我國延伸碰到了不可逾越的屏障,所以我國受次貨危機的直接影響較小。既然影子銀行伴生于次貨危機,而我國又與次貸危機較少關聯,中美影子銀行就有很大的區別。鄭智、劉蘭香認為,美國影子銀行業務是基于資產證券化、回購組合并衍生出豐富的交易工具,而我國影子銀行不存在高度發達的證券化產品,充其量只能算是“銀行的影子”。陳繼勇、甄臻從參與主體、運用的金融工具、信用擴張機制、宏觀經濟背景、監管框架、風險特征等六個方面對中外影子銀行進行了比較分析,認為中國影子銀行系統性風險更高,應盡快明確影子銀行定義、業務類型及監管要求,防范過度擴張和監管盲區。巴曙松結合影子銀行在華爾街國際金融危機中的表現,指出中國影子銀行仍在金融監管范圍內、不具備明顯的高杠桿和大規模期限錯配的特征、不具備引發系統性風險的可能,應淡化影子銀行的概念,從防范系統性風險角度實施差別化監管。國內學者對我國影子銀行是否會產生系統性風險爭議較大,從本文研究誘發影子銀行風險的三個關鍵因素看,我國影子銀行產生系統風險的可能性很小。理由是:其一,金融業務鏈較短。誘發影子銀行風險的關鍵是全業務鏈風險,形成全業務鏈的橋梁是信貸資產證券化和相關金融衍生品,而這些在我國規模都較小,且主要集中在銀行的表外業務中。2005年3月我國啟動信貸資產證券化試點,受次貸危機影響暫停至2011年繼續試點,到2013年底信貸資產證券化規模只有1054億元,而且基礎資產的行業分布廣,通過證券化分散風險的效果好于美國高度集中于房地產的情況,加上金融業務鏈條短,業務鏈延伸中的風險積聚效應明顯小于風險分散效應。因此,在我國,隱藏在銀行表外業務中的全業務鏈風險較小。小貸公司、擔保公司以及民間金融極少涉及證券化產品,此類風險更小。其二,風險積聚的正反饋效應較小。該效應依賴于金融業務鏈的長短。由于金融創新不足,金融市場不夠發達,除銀行的表外業務外,以某類基礎資產為主,通過證券化、金融衍生品之后產生旺盛的終端需求,再回過來刺激原始基礎資產需求,形成不斷膨脹循環過程的金融事件極少發生,故我國影子銀行通過正反饋效應積聚的風險較小或沒有。其三,交叉業務風險可控。當下銀行表外的交叉業務主要包括銀信合作、銀證合作、表外商業匯票等形式,其中銀信合作理財已符合一定的影子銀行特征。公開數據顯示,截至2012年底銀信合作規模2.03萬億,銀證合作規模1.78萬億,兩項相加約3.81萬億,這些影子銀行業務一定程度上加大了商業銀行的違規風險。近兩年來,銀監會采取相應措施加強監管,比如要求銀行將銀信合作業務從表外轉入表內,未轉入表內的按照10.5%比例計算風險資本等,控制了銀信合作業務的風險,銀證合作等也在嚴格監管之下。其他兩類影子銀行機構幾乎沒有交叉業務。
五、結論與建議
1.1金融會計計算理論風險金融風險的產生除了實際風險外,還有金融會計通過計算產生的一個計算理論風險。所謂的計算理論風險的產生是金融會計通過不正確計算方法,不正規的計算程序產生的結果。這種結果在經營者不知情的情況下進行金融投資就會存在潛在的金融風險,這種風險是在經營者不知情的情況下進行的,即使是有預防的資深投資者做好了,風險預防措施,但是這種產生在基礎的金融計算風險是很難防范的。因為這種情況下產生的風險很準確預示,因此要想從根本上預測就必須加強管理者的對金融會計的管理。
1.2金融會計行為風險行為風險的產生主要還是管理層和金融會計對財務信息的虛假處理,導致金融通過計算無法得出正確結果,因此這種情況得出的預算是無法正確預測出金融風險。在我國金融會計師的在金融業中扮演這兩種角色,一種代表著國家的利益,一種代表著個人利益。在這種時候,如果自身利益與國家利益出現矛盾時,金融會計就會出現人為的干擾賬目的真實性,進行虛假報賬,這時產生的金融計算會增加一定金融風險,而且這種情況下的金融風險從某種意義上說也是很難預測的。
1.3金融會計人員風險金融會計人員風險從某種意義上說這種風險就是金融會計自己認為的干預金融計算。這種風險不同于金融會計行為風險,行為風險的發生,主要是管理者對賬目進行了更改的,導致會計師的風險計算定程度發生了偏差。而會計師人員風險的產生是有些會計師不僅存在對賬務的虛報,甚至在金融風險計算都進行非正規的計算,導致計算出來的結果完全無法正確的預測金融風險。對于一些正規的大型公司,雖然個別會計師的虛假報賬,無法影響整個公司的金融風險計算,但是在一定程度上,還是會增加一定金融風險。這對于一些大型公司而言是不允許出現的。這種情況很容易導致一個金融機構的資金受損,這樣的案例在我國有很多。
1.4其他潛在風險除了以上三種人為的金融危險外,還有存在很多其他的金融風險。不如說市場競爭帶來的金融風險。投資者在進行市場投資時,如果不結合實際的市場需求進行盲目的投資,即使有一個強大的金融團隊在背后支撐,在市場上也是存在很大的金融風險。會計師的責任是去計算和預測金融風險,而前提也是需要投資者,在計算風險的范圍內進行恰當的資金投資,在這種情況下的投資風險還是可以計算的。而對于一些突發的市場變化,經濟大勢的影響,這種情況這是很難預測。
2、產生金融會計風險的原因
2.1對金融會計的管理不善金融風險產生的客觀原因從理論上說有兩類,一是管理者對金融會計的管理問題,二是管理者自身問題。對于第一類情況,主要是管理者對金融會計的督查不嚴,或者說是對金融會計的管理制度不夠完善。金融會計是一個金融機構中除了管理者之外,最直接接觸金融機構賬目的人員,因此如果管理人員對公司的賬目的管理不認真,那么很容易讓那些心存邪念的會計師有機可乘。其實這種情況的出現,很大一部分可以歸結為管理員的不當經營造成的。對于第二類情況,也有兩種情況,一是管理員主動進行制造虛假賬目,二是管理員對賬目管理不善。這里的第二種情況就不說了,與前面的第一類情況類似。這里的第一種情況,主要是管理員為了自身利益,進行虛假報賬,導致金融會計師在計算金融風險無法使用正確的數據進行計算,因而通過計算分析出的金融風險存在較大的誤差,最終導致金融風險的預防出現不準。
2.2市場經濟形成的金融會計風險市場經濟形成的金融會計風險是主觀因素造成的,主要是由于外界環境的影響對金融機構的某種投資造成金融風險,因此對于這種風險的預測,不僅是依靠單純的數字計算,還要結合當前的市場形勢進行綜合分析,就可能將金融風險降到最低。
3、金融會計風險的預防對策
3.1提高對金融會計的監管力度對于金融會計的管理,不能只是限于規章制度上的管理。因為金融會計在一個企業中處于一個特殊的職位,他們的金融計算,在很大程度上決定著一個公司下一步的投資計劃,以及投入資金的多少。從會計計算的結果,正在結合實際情況的分析,可以較為準確的預測金融風險的大小。因此對于金融會計的管理必須嚴格,而且對金融會計的計算數據必須進行保密。因此對于他們管理必須在每次進行某種計算前,與其簽訂相關的保密協議,以及做好計算數據泄密后的應急處理方案。因此對于金融會計的管理,必須要建立良好的數據保密措施,以及數據泄密后的應急處理方案,這樣在很多突況出現時,可以有效的降低對企業的利益損失。
3.2完善金融核算程序加強風險預防措施在加強對金融會計的管理之后,還有進行完善必要的金融核算程序,只要完善了這種程序,在進行風險預防時,才能做好有效的風險預防措施。完善金融核算程序,有利于提高對金融風險的預測,可以為金融機構提供較好的風險預測數據,以此來做應急措施來減少金融風險帶來的不利影響,還利于減少金融機構在金融風險中帶來的損失。
4、結語
(一)兩種金融學研究內容差異
從現代經典金融學的研究內容來看,現代金融學其主要是在不確定的環境下在資本市場中實現資源有效配置?,F代經典金融學和行為金融學在資源配置上是統一的,這也就意味著研究必然以市場均衡和獲得和合理的金融產品價格體系作為研究的主要內容和目標。那么現代經典金融學和行為金融學其差異主要表現點值得深入研究,曾經有學者認為現代經濟學代表了研究經濟行為和現象分析法和框架?,F代經典金融學其主要分為參照系、視角以及分析工具等組成部分,金融研究過程中由于兩者研究的問題存在著差異,經典金融學和行為金融學的視角具有差異性。當代的經典金融學主要是以繼承傳統經濟學的假設作為研究的基礎,并且建立起完善的現代金融學完整體系,但是其在研究的范式和研究的模型上仍然存在著完全理性的分析框架,而不注重微觀個體的決策行為。兩種金融學對于風險和無風險情況下對于人們認知的影響因素分析,其核心價值的心理物理學效應會造成人們柱塞盈利的時候出現反感風險,而且在虧損的時候會出現追求風險。心理物理學效應則成為了人們過分偏執定性可能和不可能事件的主要因素。
(二)現代經典金融學提供了自身參考系
我們以有效的市場理論和理性的人性假定作為參考系,那么在此參考系下并不是要求能夠準確的描述現實,而是在金融活動中是否能夠建立相應的規矩和標準。十九世紀八十年代在EMH理論基礎上進行理論驗證,非有效市場已經成為了行為金融學研究主題,而且傳統的資產定價和組合理論均建立在預期效用理論基礎上。由于在現實的研究中,總會出現對預期效用理論產生理論上的質疑,因此在此研究過程中就產生了兩個新的研究方向。即,我們所看到的越來越多的學者使用預期效用理論來對技術進行替代和修正;另外還存在著一部分學者獨自去尋求對預期效用理論的合理解釋,并且出現了兩位學者共同創建的期望值理論,而且該理論還獲得了長遠的認同。如此以來,以市場非有效性和期望值理論作為研究的參照對象,其研究取得了長足的發展。
(三)金融學分析工具介紹
現代經典金融學之中具有一套分析工具,其主要是由不同的數據模型和圖形模型組成。其主要通過簡單明了圖像和數學結構來對繁雜經濟行為進行深入研究,而且這些除了可以有效的幫助人們進行經濟行為和現象的分析,而且還可以實現在金融學上的研究突破。由于金融學被一度看作為非實驗性科學,但是其主要的理論和方法卻屬于經濟學,而且是還是最基本的經濟學假設而來,使得我們在進行金融學的研究時,更加符合和數據收集。
二、現代經典金融學困境
(一)噪聲交易解釋困境
為了保全一種完全的競爭狀態,引入“噪聲交易者”來對整個價格系統進行控制,使得價格均衡,且不會揭示私人信息。往往噪聲交易者不會追求利益最大化,但是作為非理性或者流動性的交易者則會追求,因此這也會造成在整個現代經典金融理論框架下難以取得理性預期平衡。噪聲交易者常常會使用外生變量來對證券的需求總量進行處理,這種處理方式在經濟學家看來,仍然是理易行為。但是沒有對噪聲交易者和理性預期者的差異進行探討,由于理性預期交易者對于證券供應成立隨機變量,因此不能夠使得其確定性的維度增加。因此整個證券價格就會由于隨機變量出現,而造成私人信息不能夠完全揭示。
(二)不完全競爭困難
所謂的不完全競爭,其主要是在實現均衡價格的同時還具有完全揭示直接獲取私人信息的動機。在不完全競爭研究之中,決策者的行為受制于交易者的信念,交易者價值不僅存在于預期時的優勢,而且還具有其他交易者對此交易獲取信息的猜測。每個交易者在衡量自己是否會對均衡價格的配置產生影響,可以有效反映出具體信息,這就可以有效避免在交易中出現“搭順風車”的情況。假設,一些股票教育者,在發生交易的過程中,若不去獲取哪些隱私信息,那么自己很可能陷入被動,使得自己處于困境之中。從不完全競爭的博弈模型進行分析,要求交易者具有理性的認識,在交易過程中不僅需要保持理性的認識,而且需要有意識的決定別人存在的影響。
(三)經典金融學對金融市場研究困境
由于現代經典金融學理論存在著一些不能解釋的問題,例如,經典金融學常常會假設一些異易者具備同性質的先進理念,這就使得市場有效預期理論處于平衡狀態,可以使得證券持有者與交易者均會各自承擔風險,使得其分擔來自金融經濟的風險。證券交易所產生的原因其主要由于交易者之間存在著不同的風險承擔能力,這就是同種信息的先驗信假設所帶來的缺陷。相關經驗告訴我們,人們對于證券的收益不同預期應該是證券交易的一個重要因素。同種性質的共同知識先驗信念差異主要是由于私人信息的不同,當交易的唯一動機是信息優勢的時候,此時屬于預期均衡狀態,該狀態下不會存在著交易。因為理性預期交易者雖然認為愿意承擔交易,而且還會利用自己的優勢信息,不會使得自己處于不利地位而發生交易。現實股票市場中,交易量非常大,投資者的交易行為也會呈現出非理性的交易?,F代經典金融學關于投資者在進行個體交易的時候,存在著未解之謎包含:投資股票的傾向效應。
(四)股票溢價解釋困境
股權溢價與波動率之間的相關問題一直困擾著金融學家,其中股權溢價主要是由于美國股票市場總體收益率水平高出了無風險收益率,部分很難是由于消費者資產定價模型所解釋。從消費者的資產定價模型進行研究,消費邊際代替率和收益協方差之間絕對了股權溢價,即實際的消費增傷水平比較穩定,高股權溢價隱含了高風險厭惡水平,高風險的厭惡水平與高風險的實際效率之間存在著密切的關聯性。雖然得出的這個結果與實際的利率水平之間存在和極大的不相符,而且該問題也會看作為無風險利率問題,若假設按照他投資者的期望折現率為常數,則較之價格利比和紅利增長率波動應該相似。但是在相關數據整理的時候發現,價格紅利比的波動遠大于紅利增長率的波動。
三、行為金融學的崛起
(一)基于信念行為的金融模型
基于信念行為模型的解釋主要是以投資者作為解釋的主體,投資者中出現過度自信則可以被看作為過度交易現象,由于過度自信使得人們始終相信自己的信息就完全可以實現對整個交易的掌控,而實際上這些信息對于是否盈利的影響并不大。但是這種信息對于投資者無疑你一種鼓勵,使得其在交易過程中始終相信這些都信息就是其盈利的根本,于是就產生了過度自信交易狀態,這種過度交易自信尤其是在男性投資者中更加突出。使得男性投資者交易更加頻繁,投資的收益也較低,這就證明了過度自信心理傾向解釋。(二)極端股票行為隨著經濟的發展,各種形式的股票應運而生,而且均是伴隨著企業的發展而出現,于是就有許多投資者進行炒股,但是其炒股行為更多是一種極端炒股行為,常常認為這種極端方式炒股主要是因為股票在以前受到人們的廣泛關注,認為利用股票可以獲取更高額利潤。極端股票行為主要表現在使用可利用法則驅除投資者的關注表現最好或者最好股票。
(三)波動率解釋
由于一些人在進行投資的時候對私有信息極度自信,使得經典金融理論對于波動率難以作出正確合理解釋。首先,如果投資者沒有公開信息,那么對于未來資金增長的先驗信念進行公開,然后再對收集一些極度自信信息,這樣投資者就會高估私有信息對于整個波動率的影響,難以達到準確顯示。如果所獲取的私有信息屬于正面信息,那么投資者很可能將股價推到紅利相對較高價位,致使紅利價格比波動率快。在對紅利波動過小進行解釋的時候,其始終屬于認知代表,而且始終堅信平均紅利增長會比實際的波動率大。投資者在購買股票的時候,如果看到紅利增長,則投資者就會信任紅利增長率不斷提高,那么就會買入行價格,逐漸將價格推到一個與紅利水平不一樣的位置。當看到紅利下降的時候,投資者會認為紅利收入會低于平均水平,那么投資者也會出現拋售現象,將股票拋售使得價格低到與紅利相宜的水平。
(四)橫切面股票收益率解釋
經典金融學對于橫切面股票收益率的解釋存在著困境,其主要因為我們在對橫切面股票收益率研究的時候,主要是以信念模型作為基礎,研究過程中將其分為動態和經驗模型,靜態模型則是根據特定的投資者心態引起心里因素偏差。有專家學者曾經構造了CAPM靜態定價模型,而在此模型之中存在著兩個交易者。一種交易者為極度自信投資者,一種為風險厭惡理性套利者。CAPM模型結果顯示,其主要功能為對資產進行均衡,這種均衡不僅與定位偏差有關,而且與風險因子有關。定位偏差則主要是變量,屬于股票市值和價值型的變量。造成這類變化的根本原因則是當股價上升,BM值下降,此時如發生投資者過度自信事件,則很可能造成過度反應。由于風險厭惡套利者可能會產生消除投資者厭惡套利者的系統因子影響,于是靜態模型就會對股票溢價進行解釋,那么此時雖然風險厭惡套利者可以消除一些特定的因子下被投資者過度自信,但是其對于系統因子的過度自信影響卻難以消除。
(五)溢價之謎解釋
溢價之謎,從行為金融學觀點進行解釋為投資者厭惡可以解釋為股權溢價之謎,因為其他投資者不能夠明確知曉股票收益分布。如若這種模型的收益部分被公布,那么人們則會做出最壞打算。從Maenhout的實驗中不難看出,投資者為了彌補使用錯誤股票模型所帶來的風險,勢必會要求更加高的股權溢價。我們在對股權溢價之謎進行研究的時候,通常會采用BHS模型,該模型從直觀上能夠輪子損失厭惡程度發生差異,還可以觀察股票價格過度中的波動,但是其損失厭惡本身就會使得投資者不愿看到股票下跌,因此投資者購買股票的時候勢必會要求更高的股權溢價,這樣才能夠滿足投資者的心理平衡。
(六)基于偏好的行為金融模型
對于股票購買者出現傾向效應,其推出了一個基于偏好的解釋。如果投資者的偏好是由瘦構架組成,而且符合前景的理論描述,那么投資者在購買股票的時候,股票價格為50,則現價為55,如果前景理論的盈利和損失以買賣的差價來衡量,那么此時賣出的股票的價格為v(5),投資者選取下一期進行售出。因此,將前景理論運用到股票的一般均衡定價模型之中,而BHS假設投資者的偏好則可以細分兩個部分,其一為投資者消費獲得效用,其二為投資者持有風險資產的價值變化所帶來的效用。曾經Johnson針對損失厭惡程度依賴、以前的收益和損失之間進行研究分析,結果認為人們在贏得一次賭博之后,通常不會參與賭博,若輸掉之后則會拒絕參與賭博。
四、總結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