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4-10 15:16:06
序論:在您撰寫國情教育論文時,參考他人的優秀作品可以開闊視野,小編為您整理的7篇范文,希望這些建議能夠激發您的創作熱情,引導您走向新的創作高度。
1.主要以白人為主,少數族裔的參與者很少;2.女性參與者多于男性;3.家庭背景多為較為富裕的中產階級;4.教育背景多為就讀于私立學?;蛘Z言學校的青少年[4]。而從“間隔年”參與個體這一層面上分析,一般包括以下特點[5]:1.信念堅定、水平較低,如易對當前學習產生倦怠感,對未來所從事職業方向感到迷茫;2.認知風格傾向于依存型,如易受到同齡人行為的影響;3.具有冒險精神。按照“間隔年”計劃的嚴密度可分為結構式“間隔年”和非結構式“間隔年”。結構式“間隔年”指有較嚴密的活動安排計劃,可以是個人自己精心規劃的、詳細而周密的旅行計劃或者相關機構組織的項目。其活動一般包括培訓、支教、海外社區服務、學術研究或環境工程等。非結構式“間隔年”指設定了一定的目標,但是沒有非常詳細的綱目,可依具體情況靈活確定具體的活動計劃,通常是基于個人的“間隔年”。但是值得注意的是,非結構式“間隔年”不等于沒有計劃或無所事事,也不等于那些“NEET”[6](notineducation,employmentortraining即不讀書,不工作,也不接受培訓),因為“NEET”現象談不上間隔當前學習或工作,也沒有參與相應的活動,而“間隔年”最重要的一點是,通過有意義的不同體驗,為更好地回歸和融入學習或工作做準備。按照所參與活動的性質可分為六類:工作(帶薪或者自愿)、學習、旅游(組織或個人)以及休閑。工作如實習、義工、支教、社區服務等;學習如學習一門外語或異國文化。此外,大部分年輕人所參與的“間隔年”的形式,一般是兩項或者多項活動的結合,而不只是進行單一形式的活動。
二、“間隔年”旅行備受國外青年推崇
在西方發達國家,人們對“間隔年”這一概念已經耳熟能詳,尤其在英國、澳大利亞。根據英國大學與院校入學委員會(UniversitiesAndCollegesAdmissionsService)的一項調查數據表明,2011年英國大學的申請率比前一年降低了8.9%。[7]導致這一現象的原因除了高昂的學費之外,更重要的是這些青年經過了近十年的繁重學習生活之后,感到身心俱疲,茫然困惑。“間隔年”旅行則為他們提供了一次絕佳的機會:“放空”自我、發現自我、調整自我,重新上路。根據瓊斯2004年的一份報告,英國每年大約有25萬名青年參加“間隔年”旅行。2012年英國國家學生報紙《學生時代》(StudentTimes)的統計結果顯示,英國參加“間隔年”的青年已達250萬,“國際學生青年旅游公司”(SAT)更是預測該數量將突破300萬。[8]而于澳大利亞,選擇參加“間隔年”活動的學生比例由1974年的4%上升到2008年的15~20%。近年來,“間隔年”生活方式在美國也迅速地流行起來,不少大學已有正式的相關政策允許學生因參加“間隔年”活動而推遲入學,如紐約大學、普林斯頓大學、哈佛大學、麻省理工學院[9],并且有相當數量的大學反映申請參加“間隔年”的學生數量每年以兩倍甚至三倍的速度增長。2009年,普林斯頓大學創建了一個“間隔年”項目“theBridgeYearProgram”[10],該項目至今已免費為近一百名一年級新生提供和組織一次為期九個月的國際社區服務實踐活動。該項目旨在培養參與者廣闊的國際視角和跨國交際技能,為學生提供獲得個人成長和反思自我的機會。哈佛大學每年有50到70位新生推遲入學,麻省理工學院的網站設有“在‘間隔年’”(Ontakinga“GapYear”)的專欄,提供大量關于“間隔年”詳細的信息[11]。在職業領域,青年“間隔年”旅行已被視為一種資歷,企業人力資源部門重視青年的自信和跨文化交際能力,鼓勵青年獨立旅行學習新技能和積累生活經驗。近年來,由于金融危機的影響等因素,國外大學畢業生的就業市場并不樂觀,這使得很多青年開始擔心讀大學的投資回報率,僅僅為了獲取一紙文憑而消耗大量的金錢和時間到底值不值得,這也引發了很多國外青年的思考。2011年,某“間隔年”網站()的一項調查發現,英國63%的人力資源經理認為參加一次“間隔年”旅行,從事志愿者服務或學習工作技能,能為求職者錦上添花,使其脫穎而出。[12]因此,未來國外青年需要考慮的不是能否負擔得起一次“間隔年”旅行,而是能否承受由于沒有參加“間隔年”旅行而帶來的損失。
三、國外青年行走“間隔年”的原因
青年參與“間隔年”的原因各式各樣,且個體與個體間也存在較大差異。英國學者瓊斯通過文獻研究和調查,總結出一系列的原因,包括:對當前常規的學習或工作感到厭倦、拓寬視野和尋求挑戰、感受異域人文地理、豐富簡歷內容、幫助別人、經濟原因、宗教原因、娛樂休閑[13]。概而言之,國外青年行走“間隔年”的出發點最主要的有以下幾點:
(一)感受異域文化
游走他國、了解異域文化的生活方式一直都為國外青年所推崇,尤其是歐洲,這與其淵源久遠的特定歷史文化有關。將自己置身于一種陌生的文化(可以是民族、地理或者社會經濟方面)之中,能拓展學生眼界,培養其看待世界的新視角和跨文化意識。異國生活經驗能促進學生挑戰自我,突破自身固有設想,激發其創新思維,幫助其發現新的天賦和興趣。
(二)緩解學業壓力
從小學到高中,經歷了12年的學習生涯,學生們每天將自己沉浸在緊張繁重的學業中,尤其是經歷了苛刻的大學申請和錄取過程,可謂身心俱疲。“間隔年”則提供了一次與之前生活截然不同的體驗,賦予學生一種全新的精神狀態,重新點燃其對世界的好奇心和學習熱情。
(三)消解專業或職業困惑
就高中畢業生而言,對未來感到迷茫,不能確定大學所學專業及未來職業方向。僅僅只是每天坐在教室里考慮是否要成為一名醫生、教師或者記者,這并不是種理想的方式。而在“間隔年”期間,他們則可以通過參加社區大學或在線課程等方式對某些特定的領域進行更深入的了解,進而找到自己的興趣和熱情所在,決定職業方向。而于大學畢業生而言,由于長期生活在象牙塔環境之中,突然走出校園立刻加入競爭激烈的職業大軍,在心理上難免產生不適應甚至抵觸的情緒?!伴g隔年”旅行則為他們提供一個緩沖期,為其順利融入社會環境搭建橋梁。
(四)尋求個人成長
在歐美澳地區,許多青年深受自由獨立的歷史文化熏陶,內心對自由充滿向往,然而十多年緊張的學習生涯,使他們在心理上和生理上都產生了一定的倦怠感,而且沒有時間去充分反思自己,尋找自己真正的興趣點以及到底追求什么樣的人生目標,而“間隔年”則提供了一個難得的機會,讓他們可以獨自去探索、去學習、去旅行,去體驗個人成長,探索人生真諦。此外,豐富簡歷的內容,增加獲得大學或工作錄取的機率;幫助別人和為社會做貢獻的愿望(如社區服務);由于家庭經濟原因工作一年以賺取大學的費用;學術上和心理上都還沒做好進入大學的準備或者還沒找到理想的大學;追求特殊的興趣、技能、知識和體驗,等等,這些也是國外青年參加“間隔年”的一些重要原因。與青年社會生活背景相關的一系列因素都將對其決定是否參加“間隔年”產生重要影響,其中主要的影響因素有以下四方面。其一,最重要的決定因素是個人的教育背景。調查研究顯示,“間隔年”旅行的組織機構極其重視與學校的合作關系,因為學校在對學生做出是否參加“間隔年”的決定具有非常關鍵的影響作用,學生重視來自學校的就業信息或職業建議[14];其二,同齡人的建議和激發也是一個重要的因素,尤其是已經參加過“間隔年”旅行的同齡人所分享的親身體會更易感染青年;其三,家庭背景也是個不可忽視的因素。家庭的經濟狀況、父母的支持與否及家庭的教養方式等都將直接影響青年的決定;最后,社會的發展及其對跨文化交際人才的需求也會促進青年積極行走“間隔年”。青年能在“間隔年”期間習得各種技能,為未來職業積累經驗,特別是如人際溝通協作技能等社會軟技能,這是在課堂上難以習得的。
四、國外青年行走“間隔年”的利弊分析
“間隔年”旅行具有暫時緩解現實生活、學習壓力,開闊視野,培養獨立性和責任感,傳遞愛心和積聚正能量等積極作用,但也存在一定的負面影響。分析行走“間隔年”的利弊對我們充分了解國外青年“間隔年”現象很有幫助,也是正確認識這一生活方式的本質的必要前提。于社會而言,這些外國青年在“間隔年”期間從事志愿者工作、社區服務以及其他公益活動,不僅以實際行動切實為社會、公共團體奉獻自己的一份力量,為需要幫助的群體送出愛心,用自己的真誠和關愛積聚和傳遞社會正能量,激勵更多的人參與到為社會無私奉獻和服務的活動中;于青年自身而言,“間隔年”旅行對其獨立自主性格的培養、正確價值觀的形塑、高尚道德情懷的培育等方面,都有著潛移默化的影響和積極的促進作用,特別是在學業成就、職業生涯發展和青年個人成長成熟方面。
(一)學生學業成就方面
行走“間隔年”為青年提供了一次暫時擺脫緊張學習的機會,將自己從忙碌焦慮的生活狀態中解放出來,在行走中反思自己、發現自己、重拾學習熱情,重新評估和定位未來。同時,將課堂所學與現實世界體驗相結合,融會貫通,為未來專業學習奠定基礎。正如前面提到的,現今西方許多高校都已公開提倡“間隔年”旅行,普遍將其視為學生成長成熟的一種途徑。他們重視學生在“間隔年”期間所獲得的實踐經驗和成長經歷,認為與一般學生相比,這些學生更具批判性思維,能以多角度觀察和審視世界,在知識應用和分析能力及對不同觀點的綜合概括能力方面也往往優于一般學生。越來越多的高校意識到“間隔年”給學生身心發展帶來的益處,及它們對學生大學專業學習的重要性,因此行走“間隔年”也成為學生申請大學的一大優勢。
(二)職業生涯發展方面
“間隔年”有助青年定位職業目標,豐富簡歷,提高職業技能,增強就業能力?!伴g隔年”期間,青年通過探索不同的職業選擇路徑,了解自己的興趣和個人追求,認真嚴肅地思考自己的職業發展方向,提高其未來職業選擇能力。在美國,一項針對300名1997~2006年“間隔年”參與者所做的跟蹤研究發現,這些參與者的絕大部分都對自己的職業感到比較滿意,并指出這種滿意感大多源自于幫助別人[15]。同時,行走“間隔年”還有利于培養青年語言溝通技巧、團隊合作和組織領導技能、獨立解決問題的能力、應對挫折和打擊的毅力以及社會責任感。此外,“間隔年”期間習得的語言、急救能力等生存技能及與特定活動相聯系的職業實用技能,如駕車、潛水等,也將為青年的簡歷增加籌碼。
(三)人生發展方面
許多“間隔年”的國外青年實踐者將其一年的時光稱之為人生轉折點,充滿意義,對未來受益匪淺。[16]一項名為英國千年志愿者(UK’sMillenniumVolunteers)計劃的評估結果表明,英國84%的青年參與者覺得自己自信心增強。[17]“間隔年”作為離開親人和朋友、獨自踏入社會的第一步對青年的成長成熟有著重要的意義,不僅能夠培養他們獨立自主的性格,增強其自信心和責任感,加入一些志愿者組織還能給青年帶來自我實現的成就感,走出唯我主義和狹隘利己主義的泥潭。此外,延遲一年入學參加有償工作,積攢大學的學費和生活費也解決了部分學生的經濟問題?!伴g隔年”還能增加青年作為一名公民的社會資本,例如志愿者工作有利于提高社會參與度、對政治的關心度??傊?,有關“間隔年”的構想多是積極有益的,但同時它也具有一定潛在的缺陷。其一,如果從事志愿者或其他無償性質的工作,而異國旅行的代價往往昂貴,那么可能會引起個人經濟財政問題;其二,如果沒有合理的計劃和目標,青年很可能虛度一年的時光,不僅浪費時間,還會造成空虛、沮喪等負面情緒;其三,對某些學生而言,一旦脫離常規的學術軌道,經歷了文化差異的沖擊,可能會很難重新回歸到原來的學習生活中;其四,少數大學或學院以及某些特定的學科領域可能強調常規學習的連續性,暫時的離開會導致學生錯過一些與同齡人公平競爭的機會,如申請大學或者就業。
五、思考與建議
雖然“間隔年”在國外青年群體中已非常流行,然而大部分國人對這一概念還比較陌生。直到2009年,“間隔年”的實踐者孫東純出版了《遲到的間隔年》一書,才首次將“間隔年”的概念正式引入我國。該書的發行引起我國青年群體的對“間隔年”的關注和興趣,網絡媒介也大大促進了這一原本鮮為人知的概念的傳播。2012年,一項由新浪與英孚教育聯合調查的結果顯示:有73.3%的年輕人表示很想去體驗“間隔年”。[18]由于中國當下的現實國情,與西方教育制度、文化和觀念的差異,及“間隔年”傳入的時間還不久,當下,“間隔年”在中國還只是一個美好的設想,但隨著這一觀念的傳播,已有部分青年開始踐行。盡管“間隔年”旅行使青年有機會掙脫狹窄的生活交際圈的束縛,開闊眼界、豐富人生經歷、增長見識,塑造正確的社會價值觀和人生觀,但同時也可能帶來一些負面影響。我們在接納和踐行這一從國外舶來的概念時,要結合我國國情及自身情況,綜合考慮各方面因素,切不可盲目跟風。
(一)在做決定之前要慎重考慮、充分權衡利弊
“間隔年”雖有諸多益處,但并非每個人都適合“間隔年”旅行,如果沒有堅定的決心和充足的理由就隨波逐流、冒然地進行“間隔年”旅行,其結果往往適得其反。如果已經明確大學所選專業和未來職業方向,也覺得自己已經足夠成熟,能夠應對緊張的學術或職場生活,那么“間隔年”旅行的必要性就不大?!伴g隔年”旅行不是為了成為一本向人炫耀的相冊,也不是為了逃離現實,疏遠社會和人群,最終目的是為了更好地回歸原來的生活。
(二)在出發前要做好充分的準備和周密的計劃
進行“間隔年”旅行,需要考慮到多方面的問題,例如,經濟來源問題、大學申請事宜、家庭支持與否、“間隔年”活動方式等。專家建議高中畢業生或者有意深造的大學畢業生最好在“間隔年”旅行之前申請大學并確定被其錄取,然后再向學校申請延遲入學。選擇有意義的活動,如海外志愿者,或者提高某項學習技能,或者探索不同的職業道路。不管做什么,有一點是肯定的,即確保進入大學前,將會是一個面貌嶄新的自己。
(三)在旅途中要保持樂觀平和心態,做好記錄,經常思考
一個人獨自置身異地,經歷不同的生活習慣、思維方式,在生理上和心理上都會產生不適應。要注意調整自己,用包容豁達的心態應對周圍的人和事,同時經常思考作記錄,以便日后反思。
(四)注意反思
論文關鍵詞:情感教育梯度教育加強激勵動機情感交流
教學活動是教師和學生共同參與的雙邊活動,也是一種特定環境下的人際交往活動。在教學過程中,學生作為學習的主體,其情感直接影響學習的效果與質量。教師應該充分挖掘并刺激學生心理的情感源泉,運用適當的途徑和方法,激發學生健康、積極的情緒體驗,形成優良的情感,促使學生自覺接受教育。哪么,在教學過程中,如何實施情感教育,筆者認為應從以下幾個方面著手:
一.深入學生創設情感
教學是師生的雙向活動,在教學過程中,師生之間的情感交流比信息交流更快更強烈。由于教師的心理狀態、情感因素對課堂情緒有直接的影響,起決定性的作用。因此作為教師應該深入學生之中,全面了解學生心態。根據情感的遷移、擴散和感染的特性,在實施情感教學時,教師首先應該以自身的職業道德、人格魅力、教學藝術來感化學生。其次要依據學生的個性特點,做到有的放矢。只有深入了解學生的實際,才能進一步提高課堂效率。而課堂情緒直接影響著教學效果。課堂情緒它反映出課堂教學情境跟學生心理間的關系教育論文,課堂情緒表現有多種,比如:積極、沉悶、消極等等。因此在教學中,可根據學生現實情況來創設相應的情景,進而可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讓學生們在積極向上的氛圍中接受知識,同時學生們產生一種愉快的心情。作為科任老師,應該經常參加所任課班級的班會、集體活動等。如學生得病了,應抽時間其他同學一道去醫院看望。“愛是心靈的呼喚”,用愛心去打動每一個學生,他們就會對老師”親”,就會喜歡你教的課程,這樣就為情感教育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二.適時鼓勵激感
在教學過程中,教師應該加強對學生的鼓勵性教育。對學生適時的進行鼓勵性的評價,是使激發學生情感的關鍵性措施。學生在學習過程中不可避免地會出現成功和失敗。在學生獲得成功時,及時進行鼓勵性評價,使學生及時體驗到成功的喜悅,認識自己的能力和價值,并將價值進一步觀念化,進而轉化為獲得進一步成功的動力。相反學生在遭遇失敗時,幫助學生尋求失敗的原因,并及時進行鼓勵性評價,使學生體驗到溫暖,認識自己的不足,吸取失敗的教訓,進一步激勵學生的情感,爭取獲得更大的成功。尤其是對待后進生,更應該進行適當的鼓勵性教育。在情感教學中,尊重學生、信任學生、適時鼓勵是增強師生情感的橋梁,是激發學生情感的基礎。 改革教學內容和方法,提高教學藝術,引導學生體驗積極的情感,促使學生“好學”、 “樂學”。作為一名教師,不但要有淵博的知識,還要對學生有一顆愛心,關心他們,愛護他們,讓學生從心理上接納你,在行動上接近你教育論文,從思想上樂于接受你的教誨中國知網論文數據庫。尤其是對待后進生更要給予溫暖,給予理解,給予尊重,給予幫助。
三、情理兼顧培養情感
“教學永遠具有教育性。”在教學過程中,教師應注意挖掘和利用教材中的德育因素,對學生進行政治思想和科學素質教育,培養學生熱愛祖國、熱愛科學的情感。滲透德育應做到有理、有據,以理育情。例如,在化學教學中,要貫徹理論聯系實際的教學原則,融化學原理和規律于工農業生產和社會生活中,一方面讓學生了解學習化學知識的重要性,另一方面要用具體生動的事例向學生闡述,中國化學工業獲得的巨大發展和我國現代化建設取得的舉世矚目的偉大成就,以此激發學生熱愛黨、熱愛祖國、熱愛科學的情感。在教學過程中,開展情感教育最根本的途徑是教師用愛心和真誠去感人、育情,“情之感人往往超過理之化人”。教師應該善于將深厚的情感傳遞給每一個學生。為此,首先要建立民主和諧的師生關系。教師應該尊重學生在教學中的主體地位,積極為學生提供交流、溝通和探索的機會。例如,在化學教學中,可以多給學生動手實驗的機會,在討論和辯論時,讓學生充分發表自己的見解,促使他們思維發展。其次,在課堂上,教師要以富有情感、生動形象的語言,點燃學生興趣的火花,激起學生的學習熱情。教學語言要飽含對學生的引導,凝聚對學生的期望。如經常用“你能用幾種方法解決這個問題”.“誰能想出更好的方法”、“請你來試試,好嗎”之類的語言,引導、激勵學生積極思維,及時給予肯定性評價??傊谜媲楦腥緦W生,激起學生以積極情感投入到學習實踐活動中去。
四、梯度教育探索情感
心理學家認為:人有一種自我實現、獲取承認、取得成功的愿望和需要,成功和失敗在學生的心理上會引起不同的情緒。這就要求我們在教學過程中,根據實際情況開展梯度教育。首先根據學生的認知水平的差異,可以將學生分成多個層次(班級),有梯度的進行課程教學教育論文,以滿足不同層次學生的需要。即就是所謂的分層教學。其次,教師要結合教材和學生的實際,設置教學內容的層次和梯度,創造條件讓每個學生都取得學習上的成功,使他們獲得心理上的滿足。譬如,教師在組織教學測驗或考試時,要精心設計有梯度的試題,讓學生從考試結果中有所收獲和提高,產生積極的學習情緒。學生一旦經過努力,對自己困惑不解的問題有了深刻的認識,就會極大激發學生的內部情感動力。進而產生對科學的熱愛和對真理的追求之情感。 再次,教學方法應有梯度。教學中教師應采用多種教學方式進行教學,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讓他們有更多的成功機會,從而增強學習的信心。
總之,在化學教學中加強對學生情感教育的途徑和方法很多,教師應結合自己的教學實踐,積極探索和不斷創新,達到寓教于情、寓教于樂,使教學過程成為師生共同探索、相互交流、實現再創造的愉快活動過程。
參考文獻
《課堂教學技能知與行》孔凡哲東北師范大學出版社,2009.6
《中國師德手冊》葉小媚、劉國平中央文獻出版社,2008.10
關鍵詞:思想政治教育;國有企業;青年員工;實施
隨著社會的不斷發展,思想政治教育在國有企業中的影響越來越大,但是隨著時代的更新,越來越多的“新鮮血液”注入到國有企業之中,使得國有企業發展又有了新的動力,但是與此同時,如何在國有企業中對青年員工進行思想政治教育培訓實施,便成了社會所關注的問題。
1.思想政治教育在國有企業青年員工中實施存在的問題
1.1思想政治教育機制不夠完善
在現實中的思想政治教育機制是相當的不完善的,在對國有企業青年員工進行思想政治教育普及的時候,沒有完善的機制進行總體統籌,這樣就使得工作很難良好可持續性的進行開展。思想政治教育機制的不完善,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1.1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開展缺乏保障機制,缺乏統一的領導協調。
1.1.2對于國有企業青年員工的思想政治教育培養的投入力度不夠,使其沒有良好的理論導師和實踐機會。1.1.3激勵機制不完善,使得國有企業的青年員工缺乏必要的積極性,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配合性非常低。
1.2思想政治教育的工作方法單一、陳舊,缺乏時效性
對于國有企業的青年員工來說,是比較與時俱進,追求時尚的,但是在進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開展時就是十分的抵觸,這種教育模式的枯燥。死板,方式方法的單一、理論的陳舊,極大的磨滅了青年員工的學習積極性,更不用說將思想政治教育與實際工作相結合了。
2.促進國有企業青年員工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發展措施
對于國有企業青年員工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方法,在倉道來主編的《思想政治教育學》中就有提到說:“是以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為主導,思想政治教育對象參與的思想政治教育活動,為使思想政治教育對象想成正確的思想教育觀念和良好的道德品質所施加教育影響的各種方式、程序和手段的總和?!睆倪@句話中可以看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對于國有企業員工的發展有著至關重要的影響。所以國有企業在進行青年員工思想政治教育時,一定要與時俱進,多創新思想教育方法,將思想政治教育貫徹到每個企業環節中去,將青年員工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于國有企業本身的經濟發展相結合起來。
2.1思想政治教育與國有經濟發展相結合
將青年員工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于國有企業經濟發展工作相結合的核心就是,將思想政治教育深入到每個國有企業經濟發展的環節當中去。國有企業經濟的快速發展就是將思想政治教育與經濟工作完美的結合,通俗來講就是,國有企業經濟的發展離不開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論指導,而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論實踐有離不開國有企業經濟發展的各個環節;如果國有企業經濟的發展離開了思想政治教育理論的指導,就會偏離經濟發展的方向,如果思想政治教育理論缺乏經濟發展的實踐探索,就會變得死板,難以發揮自身的理論價值。因此國有企業的發展一定要維護好這兩者的協調發展,使其相互配合,不斷的完善。如果利用國有企業經濟的發展與思想政治教育理論的結合來指導國有企業青年員工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那么就要做到:首先是青年員工要正確的認識到國有企業經濟發展與思想政治教育之間的關系。青年員工一定要看清是相輔相成、密不可分的,但是在現實理論與實踐的磨合中也會產生矛盾和沖突,因此思想政治教育的工作者要意識到企業經濟的發展核心是把生產搞上去,促進經濟的大力發展,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也是這個核心的理論指導,為其服務的。其次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工作者要明白國有企業經濟發展環節的工作流程,明白其每一步是如何與思想政治教育理論的結合發展,并在此基礎上探究,繼而進行完善。
2.2思想政治教育與企業文化建設相結合
企業文化是一個企業發展的動力和源泉,是激勵企業員工共同努力、共同奮斗的價值理論,是一個企業在發展的過程中,逐步形成的以企業精神和經營管理理念為核心的價值體系。一個好的國有企業文化可以積極的引導青年員工在一個和諧的工作氛圍中進行思想政治教育的培養創造更好的企業精神,塑造更好的企業形象,與此同時,一個良好的國有企業文化可以使青年員工正確的認識到國有企業的規章制度,樹立員工規范的工作行為,使員工可以更好的約束自己和努力工作,積極的為國家和企業創造價值。所以從中可以看出,良好的企業文化與青年員工的思想政治教育發展目標是一致的,都是為了國有企業共同的利益,為了國家更好的發展。
3結語
思想政治教育對于國有企業青年職工來說是一個復雜的系統工程工作,隨著我國社會經濟的不斷發展和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制度的進一步完善,國有企業也會隨之進一步的深化改革,國有企業的青年員工也會呈現出各種各樣的新的思想特點,對于國有企業青年職工的思想教育工作也會變得復雜多變,會有各種新的狀況和問題出現。那么這就說明,在新時期下的國有企業青年職工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還是需要引起相關部門的重視的,工作的任務還是十分艱巨的。我們要從理論和實踐兩個方面入手,既要加強國有企業青年員工的思想政治教育培訓,又要在實踐中將各種理論落實到實處,從工作理念、工作方法、工作態度等多個方面進行考核。為國有企業青年員工的思想政治教育做好準備,促進新時期的思想政治教育在國有企業青年員工中得到良好的發展【2】。
參考文獻:
[1]劉婧.利用思想政治教育加強企業青年職工隊伍建設[J].商業文化(上半月),2012(05).
一是在全球化背景下,西方敵對勢力加緊對我國進行思想文化和意識形態的滲透,并將青少年作為重點西化對象。滲透的方式主要體現在通過飲食、服飾、書刊、影視等物質產品和文化產品的大量輸出,讓我們的青少年逐步接受他們的價值觀念、生活方式。二是在網絡信息時代,各種思潮不斷交鋒、交匯,這對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尚未形成的青少年是一種極大的挑戰。在紛繁復雜的社會思潮面前,他們很難分清良莠,辨清是非,因此很容易被錯誤思想沾染,誤入歧途。三是當前我國社會發展過程中存在的各類社會問題也會讓青年少思想上產生迷茫和不解,進而對國家和社會的發展前途喪失信心,對人生產生消極情緒。比如:拜金主義、享樂主義、個人主義等錯誤價值觀的滋長,使許多青少年缺乏艱苦奮斗的意識,法制觀念淡薄,缺乏應有的道德修養和良好的行為習慣,有的青少年甚至走上違法犯罪的道路。由此可見,當前我國青年少思想品德成長環境尚待改進善,他們的思想和道德成長的確令人堪憂。我們必須采取有效措施,在優化社會環境的同時,不斷加強青少年思想品德教育,引導他們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作為學校,在人才培養過程中要始終把德育作為一項根本任務來抓。要通過開設思想道德修養課、開展豐富多彩的校園文化活動引導廣大青年少學生逐步樹立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用正確的觀念武裝他們的頭腦,防止錯誤思想的侵蝕。要不斷加強愛國主義教育,通過強化對我國悠久發展歷史和優秀傳統文化的正確認知,增強青少年的民族自豪感、歸屬感、自尊心和責任心。要不斷加強理想信念教育,幫助青年少厘清我國社會發展過程中出現的各種問題的原因,逐步樹立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共同理想,堅定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必勝信念。要不斷加強青少年道德修養和法治觀念的教育,引導他們養成良好的社會公德、職業道德、家庭美德和個人品德,樹立科學的法治觀念和法治思維。
二、加強青少年思想品德教育途徑探究
加強青少年思想品德教育必須從青少年認知規律和心理特點出發,積極探索科學有效教育途徑和方式方法,具體來講應從以下幾方面著手:
(一)用榜樣的力量來影響
青少年的道德行為“榜樣的力量是無窮的”。一方面,要通過宣傳櫥窗、課堂教學等方式,將孔融讓梨、孟母三遷、雷鋒、張海迪、白求恩等優秀人物的事跡向學生做詳細解讀,真正讓他們對故事中的人物形象產生崇敬之心,并引導他們以優秀人物為榜樣,不斷提高自身道德情操。同時,教師要嚴格要求自己,身正為范,言傳身教,通過自身高尚的道德品質和日常行為來影響青少年學生,引導他們從身邊小事做起,加強道德修養。同時,學校要不斷豐富校園文化載體。以學雷鋒活動為例,要通過豐富學雷鋒活動的實踐載體,教育青少年學生踐行雷鋒精神,按照“學雷鋒、做好人、改陋習、提素質”的總要求,持續組織開展關愛他人、關愛社會、關愛自然志愿服務活動,大力倡導“我為人人、人人為我”的文明理念,不斷增強學雷鋒活動的吸引力和感染力。榜樣的精神和信仰的力量在支撐與激勵著人的思想意識,這種榜樣的精神和信仰的力量也將能夠更加激發我們的青年一代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
(二)積極探索和嘗試靈活多樣的課堂教學模式
提高思想品德課教學實效性內容決定形式,形式為內容服務,靈活多樣的教學方法可以使課堂教學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當前形勢下,傳統的填鴨式的課堂教學模式已不能適應當代青少年學生的學習和認知特點。尤其是在網絡如此發達的今天,許多青少年學生的信息掌握量并不亞于教師,如果課堂教學單純再以傳遞信息為主,用枯燥、教條的道德說教來應付學生,不但起不到應有的效果,而且很可能會起到相反的作用,讓學生對思想品德課更加反感。據統計,在大中小學中,學生最討厭和最不重視的課程就是思想政治教育類課程。由此可見,更新教育理念,改革教學方法,是提高思想品德課實效性的根本途徑。這就要求教師要認真研究學生認知特點,積極探索和嘗試討論式、情景式、角色扮演等多種教學方法,充分運用多媒體和網上教學資源充實和完善教學內容,只有這樣才能把思想品德課變成學生喜歡的課程,課堂教學才能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充分發揮第二課堂在學生思想品德教育中的作用
思想品德教育重在渲染和熏陶。在多元思潮相互激蕩的今天,單純的課堂教學早已不能達成學生思想品德教育的目標了,良好的校園文化氛圍和豐富的實踐教學環節對提高學生的道德情操和個人品德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作為學校,一方面,要通過組織形式多樣的校園文化活動,將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愛國主義教育、理想信念教育融入其中,讓學生在參與活動過程中逐漸形成對社會主義主流價值觀的認可,從思想上成為一個合格的社會主義接班人。同時,還要注重校園文化視覺環境的營造,讓學生所到之處,所見之物都能對其產生積極、向上的引導作用。另一方面,在傳統的課堂教學之外,還要積極探索有效的實踐教學模式。讓學生走出教室,走出校園,走向實踐教學基地,如組織學生參觀博物館、革命烈士紀念館等,通過現場教學,加深學生對相關思想和觀念的認識。
(四)充分發揮微博、微信等新型媒體
20世紀六十年代英國外語教學的主要方法,其目的是將學生引導并進入特定的情景,并借助表演、談話、看和聽等進行英語學習,并對學習產生熱愛,同時也讓學生在模擬情景和真實情景中不斷強化,鍛煉和提升自身的語言英語能力,對情景傳遞的語言材料和信息更好的理解,以景生情,活躍思維的同時,也對學習材料有一個深入的理解。再加上情景的創建就是模擬或真實再現景象,即通過多媒體、電影、影響、圖片、幻燈等刺激人的聽覺和視覺器官,使人產生想象等,從而無意識的進行英語學習,并將自身潛力最大化激發,促進學生學習成效的提升。
二、情景教學法的作用
1.有助于學生學習興趣和積極性的提升。
基于情景教學法是借助實物道具?多媒體演示和模擬表演等形式來進行情景創設的,因此就會將學生的學習興趣大大激發,再將非智力因素充分利用的情況下,就會加深學生對知識的理解和鞏固。
2.有助于學生實踐用語和交際能力的增強。
在旅游英語教學中,老師可將實際工作和生活中所遇的情景向學生輸入,并讓學生有機地整合實際與理論知識,使學生具有身臨其境的感受,進而以此為基礎進行模擬學習,促進學生工作能力和實踐能力的不斷增強?例如為游客致辭?向游客講解景點等都是實際工作和生活中常遇到的,因此,通過情景教學法,可以方學生對工作環境更加熟悉,并將專業技能掌握,促進學生市場競爭力的提升。
3.有助于構建良好的學習氛圍。
在將良好教學情境創建的情況下,學生參與學習的積極性就會不斷提升,進而使師生或者是生生之間形成良好的互動,從而形成良好的教學氛圍,促進教學活動的更好開展。
三、在旅游英語教學中情景教學法的應用
1.以多媒體課件創建真實情景,促進學生語言表達能力的增強。
目前隨著教學改革的不斷深入,使得在旅游英語教學過程中多媒體技術的應用已經較為成熟,基于多媒體技術是集聲、圖、文為一體,因此在教學過程應用情景創設,能夠向學生展現生動、直觀、真實的畫面。以授課內容為依據,老師還可借助多媒體技術將影像資料、電視節目、網絡資源等作為教學資源展現,或者說將圖文并茂的教學課件制作,讓學生在觀看的同時,也結合影音情景與教材內容展開探討和分析,以較強的畫面感來促進學生對知識和內容的理解,并將英語表達能力不斷增強。
2.組織課堂,促進教學內容情景化的加強。
特定的場景多余旅游專業的學生來說較多,因此在進行英語教學的過程中,老師可以將實際情景為學生創建,如購物、景點介紹、游客入住及其機場接團等,使學生能夠置身于真實情境中,進而加深對授課內容的理解、體會和感知,同時以不同的教學內容為依據,通過室外布置、室內布置等,將學生學習的真實感受增強,實現學生和教學內容情景的充分融合。例如講道導游引領游客入住酒店的時候,可以讓學生分別飾演酒店接待、游客、酒店門童、全陪、導游等角色,再將場景布置的情況下,要求學生結合自身所學進行情景的模擬,以此來將學生的語言交際能力增強,并學會和掌握銜接語境及其語言形式的方法,再將不同情景創建的情況下,學生在不同環境下的用語交際能力也會隨之增強,并且還能不斷提升學生應對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3.以直觀道具或者是實物開展情景教學。
在直觀道具及其實物的引導下,學生就能清楚,直接的聯系句子?短語?單詞等,并促進學生英語思維能力的增強。例如在進行住宿登記、登機牌、海關申報單等相關短語講解的時候,老師可將相關的真實實物向學生一一展示,一次來促進學生理解能力的增強?并且還可以鼓勵學生進行相關場景道具和真實物品的制作,如導游證及其導游旗等,促進學生動手能力的增強,并且還可促進學生對相關知識的理解。
四、結語
一、優秀傳統文化對青年倫理道德教育的積極影響
在對青年學生的倫理道德教育中,中國優秀傳統文化是重要的教育資源。
(一)優秀的傳統文化是青年學生倫理道德教育的民族根基
中國傳統文化的主體是儒家文化,儒家文化就其本質特征而言屬于道德文化,注重培養人的道德情感體系。如今,青年學生的價值追求和價值觀念呈多元發展,出現了一些道德迷失的現象,因此,青年學生的倫理道德教育工作需要尋求中國傳統文化中的優秀文化資源,以此來弘揚中國的傳統美德,規范青年學生的倫理道德教育。
(二)優秀的傳統文化是青年倫理道德教育的內容源泉
教育的價值取向是歷史的、具體的、發展的。傳統文化中優秀的教育資源可以作為青年學生倫理道德教育的思想源泉。如,農業社會中“仁學”的內涵,自強不息、厚德載物的做人之道,都可以作為青年學生的道德教育源泉,同時通過提煉、轉化,可以將其合理因素滲透到青年學生的倫理道德教育中,進而構建青年學生的倫理道德體系。
二、不符合青年倫理道德教育的傳統文化的消極影響
文化作為農業社會的政治附庸,中國傳統文化也表現出較強的農業社會特征,傳統文化中部分倫理道德內容也趨向于對封建禮法的學習和對個性的消彌。因此,中國的傳統文化中有與青年倫理道德教育相一致的內容,如誠信觀念、禮讓觀念、敬老愛幼觀念、尊師重道觀念、團結友善觀念等,也有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相沖突的內容,如以“三綱”“五?!睘楹诵牡姆饨ǖ燃売^念和以“三從”“四德”為中心的男尊女卑觀念等。
在新的歷史條件下,青年的倫理道德教育一方面要甄別傳統文化中符合現代教育價值取向的教育內容,并賦予其新的時代精神和內涵。另一方面,要甄別不符合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教育內容,對于傳統文化中激進、落后、阻礙當今社會與人發展的糟粕,則應摒棄和改進,以適應當代青年學生的倫理道德
教育。
三、發揮優秀傳統文化促進青年學生倫理道德教育的積極作用
中國傳統文化具有濃厚的倫理道德色彩,在對青年學生進行道德倫理教育的過程中,要從中國的優秀傳統文化中汲取養分,使其成為青年學生倫理道德教育的重要資源。
(一)愛國主義精神的傳承
中國傳統文化中始終貫穿著一種從國家、民族的整體利益出發,先公后私、重義輕利的思想,并滲透著“尚公”“公忠”的道德思想,表現出為國家、為民族、為整體的利益不息奮斗的崇高的愛國主義精神。這種胸懷天下的情懷也正是青年倫理道德教育的民族根基和思想根源。在倫理道德教育的過程中,教師可以指引青年學生以前人為榜樣,培養學生以國家、民族利益為重的愛國主義精神,并從中國的優秀傳統文化中吸取營養,樹立“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天下興亡,匹夫有責”的責任意識和奉獻精神,構建愛國家、愛民族、愛人民的道德品質,強化青年學生的愛國主義情懷。
(二)謙虛禮讓精神的延續
中華民族是禮儀之邦,中國人自古講究謙恭禮讓,謙虛禮讓也成為中國倫理道德的民族特色?!疤摷赫哌M德之基”“凡人之所以為人者,禮義也”等,都將謙虛作為自我修養的原動力。面對當代青年學生,可以培養青年學生“孝敬父母、尊重師長”的道德規范,培養其具備良好的道德品質。同時,謙虛禮讓是中華民族的優秀道德品質,也是形成和諧社會秩序、文明的社會風氣不可缺少的道德規范,面對青年學生,謙虛禮讓也可以表現在對待學習、知識技能的態度上,激勵青年學生不斷追求,不恥下問,克已讓人,寬容待人,并以此來踐行青年學生倫理道德的行為規范。
(三)誠實守信精神的發揚
中國傳統文化中一直將誠實守信作為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把员匦牛斜毓?,“以誠為本、取信于人”都是中國傳統文化的重要思想,也是當代青年學生倫理道德教育、誠信教育的內容。挖掘這一傳統文化資源,對于大學生培養良好的道德品質,協調各種人際關系及促進和諧社會建設都有積極的意義。
參考文獻:
【關鍵詞】小學語文 情境教學法 內涵 情境創設
【中圖分類號】G623.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6)04-0150-02
情境教學法作為素質教育改革發展以來一種新型的教學方法,不僅可以改變傳統教學方法中沉悶的課堂氛圍,增強學生學習的主動性積極性,還可以有效提高教師的教學質量。近些年來,情境教學法受到廣大教育工作者的高度認可,被應用在中小學各科目的教學過程中,筆者作為一名小學語文教師,通過自己的親身實踐,證明了情境教學法對于創造高效率的小學語文課堂的重要性。因此本文就情境教學法的內涵為出發點,分析了多種情境在小學語文課堂中的創設,以期為其他的小學語文教育工作者提高課堂效率提供一些借鑒。
一、情境教學法的內涵
情境教學法是指在教學過程中,教師根據教學目的、教學目標,將學生引入到一定的情境教學活動中去,以幫助學生更好地理解教材,提高教師的教學質量與學生的課堂學習效率。在創設課堂教學情境的時候,教師需要有效結合教材的內容、學生學習的實際狀況及特點等創設直觀的、生動的、形象的、活躍的教學情境,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與熱情,培養學生語文學習的積極態度,幫助學生形成正確的價值觀和正確的情感態度,充分提高學生的學習效率。
二、小學語文教學過程中多種情境的有效創設[1]
1.小學語文課堂上故事情境的創設
在小學語文課堂上進行故事情境的創設主要包括兩種情況,一種是教師根據課本的教學內容,以故事的形式向學生講述,以求使學生對本節課的教學內容有一個整體上的了解,進而提高課堂效率。第二種是教師選擇與本節課程教學內容相關的故事講述學生,激發學生對本節課程的學習興趣,同時開闊學生的視野,為實現高質量課堂奠定基礎。例如,在講授《雷鋒叔叔,你在哪里》這節語文課程時,為提高學生對雷鋒的興趣、更好地理解課文的中心思想,可以先向同學們講述一些關于雷鋒叔叔幫助別人的一些故事,比如雷鋒火車站助人的故事、雷鋒釘子精神的故事、雷鋒背殘疾人過河的故事等等,首先使學生對雷鋒產生一定的人物形象印象,帶著這樣的印象去學習課本上相關的知識,這樣可以實現課程教學目標的最大化,還可以幫助學生全面健康發展。故事情境在小學語文課堂上的創設不僅可以開拓學生的知識視野,提高學生學習的積極主動性,提高學生的學習效率,還可以有效提高教師的教學質量,為小學語文課堂的順利進行奠定基礎。
2.小學語文課堂上討論情境的創設
討論情境在小學語文課堂上的應用可以增強學生對課本內容的理解能力,培養學生對知識的探究能力,培養學生在教學過程中良好的學習習慣,同時確保素質教育下把學生作為課堂的主體的教學理念的切實落實。素質教育下,教師必須在認真分析教材與學生實際狀況基礎上,通過提出相關的問題創設一定的討論情境來引導學生進行獨立的思考與探究,從而提高小學語文的課堂效率。比如在講授小學語文課文《幸福是什么》時,為培養學生對問題的探究能力,培養學生獨立思考問題的能力,授課時,可以先學生們提出一些相關問題:同學們覺得“幸福是什么?”。并將全班學生劃分為若干個小組,使學生以組為單位對該問題進行討論,引起學生對課本內容的興趣,提高學生的課堂學習效率,培養學生思考問題的能力,培養學生基本的語文素養。
3.小學語文課堂上音樂情境的創設
在小學語文課堂上創設一定的音樂情境,不僅符合小學生現階段的學習特點,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主動性,還可以創造輕松的活躍的課堂氛圍,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與學習效率。比如,在講授《看雪》這節語文課程時,教師在授課之前可以利用多媒體先向學生們播放兒歌《雪花》:“千朵花萬朵花,開在藍天下,飄飄飄灑灑灑,飛向大地媽媽,溫暖著地下的,許多嫩嫩春芽,為孩子帶來了,無數冬的童話”。形象、簡單的歌詞給予學生無限的想象空間,不僅可以幫助學生更好地理解課本知識,還可以營造輕松活躍的課文氛圍幫助學生更好的了解課文的中心思想,幫助學生健康全面發展。
4.小學語文課堂上表演情境的創設
在小學語文課堂上創設表演情境是根據小學生現階段喜愛表演、喜愛模仿的性格特點,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提高每一位學生對課堂的參與度,從而較大程度地提高學生的學習效率。因此,在實際的小學語文教學中,教師應該根據相關教學內容鼓勵學生進行相關角色的扮演進行故事情境的表演,使學生在表演的過程中體會故事人物的性格特點、人物心境等,加深學生對課程內容的印象,提高學生的課堂學習效率。比如,在講授《孔融讓梨》這篇課文的時候,老師可以將不同的角色如爸爸、媽媽、哥哥、弟弟、孔融等分配給每組的學生,讓學生扮演不同的角色進行故事情境的表演,加深學生對課文內容的印象與理解,幫助學生了解課文的中心思想,構建高效的語文課堂,向學生們展現小學語文課程的魅力。
三、結束語
隨著我國素質教育的改革與發展,小學語文教師必須要轉變自己的教學理念,改變傳統的教學方式、方法,把學生作為課堂的主體,充分利用新型的情境教學法,有效提高學生的學習效率與教師的教學質量,打造高效的小學語文課堂[2]。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