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4-08 11:44:28
序論:在您撰寫心理大學論文時,參考他人的優秀作品可以開闊視野,小編為您整理的7篇范文,希望這些建議能夠激發您的創作熱情,引導您走向新的創作高度。
大學生的社會適應性主要包括以下三個方面:
對社會的適應。當代大學生正處在我國從以應試教育為主導發展到以素質教育為主導,從統包分配到雙向選擇、自主擇業,從大學的免費教育到適當收費等一系列教育改革的進程之中,學會適應是一門必修課程。也可以說,人生的升學、就業、升遷、婚戀等每一次社會角色的轉換都是一個適應過程。
對他人的適應。主要指人際關系的適應。從中學生到大學生角色的轉變,面臨人際交往中要解決的問題較多,例如:如何與陌生人交往,如何與異往,如何與成長的文化背景相差較大、個性不同的人交往,如何處理合作關系與競爭關系等。
對自身的適應。這方面的適應問題主要包括個體如何認識自己,即我到底是一個什么樣的人?如何悅納自己、發展自我,使現實與理想中的我達到統一?
2大學新生的心理健康調節
每一名即將步入大學校園的學生,都曾有過一系列關于大學生活美妙的聯想:幽靜的林蔭道,一眼望不到盡頭的階梯教室,笑聲瑯瑯的宿舍樓,還有“睡在我上鋪的兄弟”……然而,隨著那份新鮮感漸漸逝去,孤獨、思鄉、迷茫、困惑等情感油然而生,在這樣的情況下,你該如何調節自己的生活呢?
2.1不再迷戀過去
“迷戀過去”的具體表現是經常回憶過去,有一種希望回到過去的心態。如果長期處于一種懷舊的留戀過去的心理狀態中,會造成學習上的不安心,從而形成阻礙學習的心理壓力。
2.2克服“目標間歇”
新生入學后喪失了目標和動力,這叫“目標間歇”或“目標暫時性缺失”,是新生普遍存在的一種心理狀態。大學起跑的號令已然鳴響,就看誰最先沖破迷惘,找到新的目標和動力,誰就能沖到隊伍的最前面,成為大學的勝利者。大學生要有明確的學習目的,掌握科學的學習規律、不斷改善學習方法,大學階段的學習最關鍵的是自學。
2.3建立和諧的人際關系
進入大學后,每個大學生都有進一步發展人際關系的需要,每個人也都有這方面的潛能,重要的是必須超越封閉的自我,確立健康的群體意識,把自己真正融于集體之中。人際關系是互動的。當大家還在被動等待的時候,主動伸出你熱情的手,擁抱每一位同學的心。
2.4培養獨立能力
對于大一新生來說,需要學會管理的東西很多??吹靡姷模鐐€人生活物品怎樣保管、利用,錢怎樣花,都需要自己操心;看不見的,如時間怎樣利用,情緒怎樣調整,這些更是需要獨立自主應付。這就需要大學新生養成良好生活習慣,主動適應新的生活方式。
2.5找到自己的位置
大學生是自我意識發展成熟的關鍵時期,也是人的一生中社會角色變化最多的時期,這一時期的最大的特點就是不穩定,心理矛盾和困惑特別多;另一方面,傳統的應試教育對學生素質培養的忽視與現代社會發展對人才高素質要求之間的矛盾,給大學生帶來了更多的壓力、焦慮和挫折。面對成長中的煩惱,惟一的辦法是接受現實,接納自己不如別人的地方。為什么非要跟別人比,而不多和自己相比呢?你可以嘗試回答下列問題:
我比中學時在社會見識方面——我比中學時在能力發展方面——我比中學時在與人交往方面——我比中學時在認識自身方面。
我期望自己成為怎樣的人?離自己的期望還有多大的差距?
當你找到自己的新位置時,就會重新找到自我。
2.6如何面對挫折
生活的海洋總會有波峰與波谷,“人生不如意十有八九”,也就是人們常說的挫折。成長有時也會痛,就像蠶的蛻皮一樣,是自我的掙扎,自我的再次覺醒。
大學里總有一些相對遜色的同學失去中學時期的優越地位。不知有多少人,他們在剛上初中或高中時就已經體驗過從優秀的位置上掉下來的失落感。暫時失去優越地位并不可怕,糟糕的是由失落而造成嚴重的挫折感,產生強烈的自卑,這對大學生活十分不利。的確,一個心理正常的人,都有爭強好勝的自尊心和榮譽感,都渴望自己在集體中有一席之地,受人尊重,被人愛慕。一個學生想考試成績第一,超過別人,這是好事。但是,在一個群體的每項活動中,能坐上第一把交椅的人,畢竟只有一個。坐上了,自然很榮耀,但也容易迷失自我。
據說,在國外有一家著名的電器公司提出了一個挺有意思的口號:永爭亞軍。不是“勇敢”爭取,而是“永遠”爭取。他們的理念是,第一的人不會永遠在冠軍的寶座上,他會因失去競爭對手而失去努力參照系統,產生盲目性。而第二名總能同第一名找到差距,改進不足,鼓舞自己不斷進取。
這個事例為我們提供了一個思考問題的新角度:要想在學習上超過別人,并不一定要爭名次上的第一,關鍵是將你的視點放在哪里。是放在爭取第一的名次上,還是放在自己競爭的實力上。
當學習成績暫時落后時是否一定要責備自己?你可以考慮一下自己的學習目標是否訂得過高?學習上是否有漏洞?這時,可以對自己的學習做一個全面的分析總結。當你認真、冷靜地面對自己時,相信優秀仍然屬于你。
2.7合理安排學習時間
人生最寶貴的兩項資產,一項是頭腦,一項是時間。無論你做什么事情,即使不用腦子,也要花費時間。因此,管理時間的水平高低,會決定你事業和生活的成敗。每個星期有168小時,其中56小時在睡眠中度過,21小時在吃飯和休息中度過,剩下的91小時則由你來決定做什么。任何根據你的價值觀和目標管理時間,是一項重要的技巧。它使你能控制生活,善用時間,朝自己的方向前進,而不致在忙亂中迷失方向。有效管理時間的基本原則有如下幾條:a制定詳實可行的計劃,提高學習的效率;b利用好空閑時間,杜絕時間的浪費;c事事抓住今天,不要把今天的事情拖到明天去辦;d進行時間統計,檢驗自己的時間花得是否合理。
總結
針對當前的現狀,高校應逐步完善兩個方面的工作:其一,建立專業化隊伍,強化心理咨詢功能。心理咨詢是一項專業性很強的工作,沒受過專業訓練的人容易在引導方法上產生偏差,因此建立一支合格的高校心理咨詢隊伍時不我待。其二,心理教育課程化、多渠道開展。在大學階段絕大多數學生碰到的只是些尋常心理問題,對尋常的心理問題走預防之路遠勝過“亡羊補牢”。學校應根據學生的心理健康狀況,有針對性地開設相關的課程,同時,通過???、校廣播站、校園網等載體,大力普及心理健康知識,使大學生學會自我心理調適,消除心理困惑,提高承受和應對挫折的能力。
隨著社會的發展和進步,人們的壓力與日俱增。而大學生正處于向社會過渡中,各方面發展還不盡完善,更易出現心理問題。相關調查顯示,心理障礙已成為近年來大學生休學、退學的第一位原因。大學生的心理健康已越來越不容樂觀。盡管許多機構對大學生心理健康狀況開展了各種調查和研究,結果不盡相同,但結論是一致的,即占有相當比例的大學生存在心理問題。大學生面臨著學習、交際,情感,擇業等多重壓力,每位大學生在其成長的過程中都會遇到各種問題,遭遇種種挫折,而有些大學生缺乏自我調節能力,如得不到及時的幫助和引導,會影響他們的學業以及生活,乃至影響他們的一生。
因此有必要對在校大學生的心理健康進行深入分析研究,了解大學生一些基本心理問題,適時提出我校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和干預對策,緩解大學生壓力,并提高大學生的整體心理素質。
2常見心理問題
2.1方法
采取整群抽樣的方法,從重慶大學心理咨詢機構選取2009年度四月和五月份做心理咨詢的同學119人,以來訪者的登記的基本資料為依據。
2.2數據分析
我們對來訪者的情況進行定性和定量的分析。
2.2.1基本情況
學校心理咨詢機構處于免費的,避免了經濟問題帶來的來訪者的不公平性。從四月份和五月份的數據看出,來訪者中本科生87人,研究生32人(X2=17.9,P<0.05*);男生62人,女生59人(X2=0.27,P>0.05);理工科95人,文科24人(X2=42,P<0.01**)。大約10%的來訪者是在輔導員、同學或家長陪同下進行咨詢的,其余的都是自己主動來做心理咨詢的。其中42個來訪者并不是第一次來咨詢。
2.2.2心理問題歸類
從來訪者的心理咨詢問題來看,分為一般的心理問題和嚴重的心理問題,一般心理問題是指近期發生的,內容尚未泛化,反應強度不太強烈的情緒問題,能找到相應的原因,思維合乎邏輯,人格也無明顯異常。而嚴重的心理問題指持續時間較長,患者很痛苦,嚴重影響生活的一些癥狀。
3討論
3.1基本差異分析
3.1.1性別,年級差異
來訪者在性別方面并沒有出現差異,即兩者的求助程度相差不大。而以往的研究認為,女生比男生更具備良好的心理素質,是因為女生獲得的社會支持普遍高于男生,女生在情感交流及人際中比男生更能釋放自己的情緒。但是此處的男女差異不大,可能與調查的總體樣本有關,即此所學校的性別比例原本有懸殊,工科院校的男生比女生多,所以出現了咨詢中來訪者的男女性別差距不大。同樣,本科生和研究生,工科和文科的基數比例也不一樣,造成了差異。
3.1.2咨詢次數差異
從這兩個月的數據來看,有幾乎三分之一的同學不是第一次咨詢。我們上面提到,因為學校咨詢結構的免費,一方面排除了因經濟因素造成的不公平,同時也有弊端,有少數同學覺得咨詢很舒服,似乎上癮了,咨詢的次數頻繁。而學校咨詢機構的師資畢竟有限,導致了一些真正需要幫助的同學得不到幫助,涉及到資源限制問題。
3.2心理問題
進入大學后生活方式發生了一些改變,有些大學生出現了不適應,學習方面的吃力,人際交往的困惑,情感上的困擾,就業上的擔憂等一系列問題,也有因此出現焦慮過度,失眠,抑郁等嚴重影響學習生活,更進一步加劇了心理問題。
從上面的調查中看出,人際交往(23.5%),學習(16.8%),情感(9.2%),就業(8.4%),經濟(8.4%),抑郁、焦慮、軀體障礙(10%)也占了很大一部分,還有一部分同學是其他問題,如家庭問題等。
3.2.1人際交往方面
人際交往在大學生活中占有很重要的地位,是大學生活的劑,當人際關系不當時,或者感到不被他人接受時,會感到壓抑等狀況。主要表現在當與他人意見分歧時,不能有效的溝通,化解問題,尤其表現在同宿舍的同學身上,咨詢中發現大一、大二的女生尤為嚴重,因為女生一般比較敏感,加上大一、二同學交際經驗不足,往往在遇到問題時不能控制彼此的情緒,導致人際關系緊張。
3.2.2學習壓力
學習方面主要是針對本科生,尤其是大一新生,學習方式與以前發生很大的改變,老師不再是就每個具體的小題進行解答,而是方法和方向性的指導,而新生還不能完全適應,需要花費很多時間去思考,工科的學生更為明顯。造成的學習壓力很大,有些同學甚至因此導致暫時的焦慮,失眠等。李敏等人也有相關研究。
還有一方面是大四的畢業生面臨就業和考研的沖突,不知道是否繼續學習,深究原因,可能與缺乏目標,逃避目前就業有關。有一大四學生,談及自己因為學習感到焦慮,本專業出現掛科,又想考外專業的研究生,在矛盾與沖突中,無法正常學習,深感痛苦之極。
3.2.3情感方面
情感方面的問題,主要是針對本科生的高年級及研究生。在戀愛中不知怎么正確處理感情,加上一些出現同居等問題,而大學生沒有很多人生經驗,在雙方出現問題時,不能夠寬容忍讓對方,有男生甚至出現毆打女方的行為。特別是一些即將面臨畢業的各種問題造成的情感困惑。
3.2.4經濟壓力
經濟反面的壓力,一些學生因為家庭經濟比較困難或者因為長期的消費一直來自家庭,感到有壓力和內疚。
3.2.5稍微嚴重的心理障礙
從來訪者可以看出,抑郁,焦慮等問題可能是因為長期情緒得不到發泄,自我要求高等導致的,而且這些癥狀在新生上有遞增的趨勢。近來的數據表明,新生的壓力很重,容易出現一些學習壓力或適應等方面的問題,進而導致抑郁焦慮甚至失眠,這種狀況又繼續加重,形成惡性循環。
針對問題的嚴重程度不同,一些被診斷為神經癥(持續時間數月,來訪者很痛苦,影響社會功能),包括抑郁癥、強迫癥、焦慮癥及軀體障礙。還有一些精神障礙的,我們依據嚴重程度上報學校,并轉介相關醫院機構進行治療。對于有抑郁、強迫傾向等身體有些不適感的,可以進行定期咨詢(每周一次),提高來訪者自我調節能力及壓力應對能力。
4改變措施
為了大學生更好的健康成長,學校及相關機構應該采取積極措施,讓大學生意識到有心理問題應該積極的求助,通過多種方法緩解大學生壓力,提高大學生的自我調節能力。
4.1預防為主
心理健康工作的重點應轉移到積極預防為主。以往的重點是關注心理有問題的同學,但是心理健康的問題主要是生活中的各種事件產生,心理健康的工作要針對所有的同學,要以預防為主。
首先,要讓同學了解到心理健康的相關知識及普遍性,任何人都會發生心理問題,不要看成精神障礙,客觀的認識心理問題。其次,要大學生認識到有問題時,就應該積極的求助,或者和同學老師溝通,如果有需要隨時去聯系學校的心理咨詢機構,積極的對待情緒等各種不適。
4.2開設公共課及團體輔導
學校也要針對全校同學的心理健康教育進行定期團體輔導。王玉(2009)研究發現,通過給大學生開設《健康人格心理學》后,學生主觀報告和實際測得的心理健康水平有顯著提高。師范院校大多開設心理教育方面的課程,而隨著今年來大學生的心理健康不容樂觀,一些工科院校也逐漸意識到心理健康的重要性,積極的開設課程并對輔導員進行相關心理培訓。
心理工作人員定期進行團體輔導相關的活動對于大學生的人際關系有改善。裴利華(2009)通過對比研究,對實驗組大學生進行團體輔導,個別咨詢,心理健康教育,發現實驗組的同學心理幸福感和健康程度明顯提高。通過一些公開的輔導等對學生的心理健康起到調節和緩解作用。我校每周一進行心理團體輔導,學生也踴躍報名。在團體輔導中體會到合作、團結、傾聽,對人際關系有很大改善。
4.3學校心理咨詢結構的完善
學校心理咨詢機構的完善及規范對心理健康工作有重要意義。一方面學校心理機構實行免費制,對于所有的學生進行開放,排除因為經濟原因造成的不公平。另一方面學校心理機構應該嚴格遵守心理咨詢的相關規定,除了特別重大的危害自己和他人健康外,應嚴格為同學保密。一些同學總是擔心自己的秘密被他人知道,感到尷尬,而排斥心理咨詢。而學校心理咨詢結構,彌補了輔導員在這方面的不足。
同時心理結構的完善,要進一步針對嚴重心理障礙的,神經癥及嚴重的人格障礙及精神障礙的同學進行認真診斷,并進行相關醫院結構的轉介,嚴重的可以考慮讓學生休學等,避免造成嚴重后果。
參考文獻:
[1]俞少華,張亞林.我國大學生心理輔導現狀.中國心理衛生雜志,2002,16(2):131-132.
[2]袁玉華,晉輝勇,趙擁軍.大學生因病原因分析.中國學校衛生,1998,19(6):461-462.
[3]陳麗文,胡凱.長沙市高校大學生心理健康的現狀與思考.湖南醫科大學學報,2002,(3).
[4]樊富民.大學生心理健康發展.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1997.13-18.
[5]李敏,于威.2000名大學生心理健康調查.心理健康,2009,16(1).
[6]李殿錄.大學生心理健康問題的調查研究.黑龍江教育學院學報,2009,28(2).
[7]王玉.人格教育對提升大學生心理健康水平的實效性研究.中國健康心理學雜志,2009,17(2).
[8]裴利華.積極心理輔導綜合模式對大學生心理健康的影響.中國健康心理學雜志,2009,17(1).
一、老年大學心理素質教育的目標
老年大學心理素質教育的目標,就是要通過開展預防性與發展性心理素質教育以及對有心理障礙學員必要的心理咨詢和輔導,按以下六條標準促進老年學員的心理健康。一是教育學員能了解自我,悅納自我。就是使學員具有“自知之明”,對自己的優點雖感到欣慰,但不狂妄自大;對自己的弱點既不回避,也不自暴自棄,而是勇于正確地悅納自己。二是教育學員能接受現實,適應環境。就是使學員能夠面對現實,接受現實,并能主動地去適應現實環境;能在現實環境中找到自己合適的位置,以積極的態度去識別環境中的好壞、美丑和善惡的事物。當發現自己的愿望或需要與社會發生矛盾時,能迅速進行自我調節,以求得與社會的協調一致,而不是逃避現實或一意孤行。三是教育學員建立和諧的人際關系。就是使學員不僅能悅納自己,也能悅納他人,并能為他人所理解和接受;能樂于與他人溝通與交往,用尊重、信任、友愛、理解的態度與人相交;能分享、接受和給予友誼;能與集體保持協調的關系,能與他人同心協力、合作共事,樂于助人。四是教育學員樂于學習,積極進取。就是使學員積極投身于學習之中,求知欲望強烈,能克服學習中的困難,保持一定的學習效率,從學習中體驗滿足與快樂。五是教育學員具有穩定的情緒,良好的心境。就是使學員能夠經常保持愉快、開朗、樂觀、滿足的情緒和心境,對生活和未來充滿希望,滿懷信心。雖然也有悲、憂、哀、愁,但能主動調節,同時能適度地表達和控制情緒。六是教育學員具有完整的人格。人格指人的整體精神面貌,人格完整就是指人格構成要素的氣質、能力、性格、理想、信念、人生觀等各方面平衡發展。要使學員所思、所做、所言協調一致,具有積極進取的人生觀,并以此為中心把自己的需要、愿望、目標和行為統一起來。
二、增強心理素質教育的途徑
首先,要在老年大學的各系、各科教學中滲透心理素質教育。各系、各科要以素質教育的總目標為依據,結合自身教育、教學的內容、要求以及各自的特點,建立相應的心理素質培養目標,并與專業、技能教育互相滲透、互相促進。充分發掘各系、各科教學中所包含的豐富的心理教育因素以及心理教育功能,正是加強老年學校心理素質教育的基本途徑。
第二,要優化從學校到班級乃至各社團集體的文化心理環境。老年大學在教育活動中,應進一步重視與加強校園文化心理環境建設、班集體建設。通過開展各種活動與交往,發揮、發展學員在班級生活中的自主性、創造性,培養學員自我管理能力,調節好學校、班級的人際關系,加強集體主義的價值取向,使學校、班級真正成為學員增長知識技能、豐富精神生活的樂園。心理學家認為,一定意義上說,學生的心理素質是以集體心理為中介而內化發展的。因而,重視與加強學校、班級、集體心理環境建設,是一條高效、獨特而亟待開發的途徑。
第三,要優化老年大學的課堂心理環境。教學環境理論認為,課堂教學的心理環境對學員在學習過程中的認知、情感、動機、行為乃至學習成績與人格的發展,都有十分明顯的影響。優化課堂心理環境,就是教師通過調整自己的教學行為,來優化課堂教學中各個因素之間的關系,以營造使學員產生積極心理狀態的學習行為的課堂教學氣氛的過程。積極健康的課堂心理環境,不僅能促使學員提高學習積極性和學習效率,還會對學員的心理健康和形成良好的心理品質產生深刻的影響。教師要優化課堂心理環境,必須按和諧原則、民主原則、興趣原則、成功原則、探究原則進行教學,才能產生良好的教育教學效果以及心理效應。包括保護和增強學員的自尊心、自信心,調動學員積極性,培養學員的探索精神、合作創新意識等等。
第四,要在老年大學開設心理健康教育課程,并不定期舉辦心理健康專題講座。通過專業課程或專題講座,傳授心理健康知識與技能,幫助老年學員解決各種心理問題,發展積極、正確的自我觀念、自我意識,學會客觀地分析自我、分析自我與環境的相互關系以及自我心理行為的控制與調整。使學員在學校、社會、家庭的活動與交往中,保持健康、積極的心理狀態,發展良好的人際關系,增強自我教育、自我發展能力。
第五,老年大學擬設立心理咨詢室,聘請心理教師及時有效地開展心理咨詢與輔導活動。咨詢教師要對訪談老人提出的心理障礙或其要求加以矯正的行為問題,運用相應的心理學原理及技術,與訪談老人一起分析、研究和討論。揭示引起心理障礙的原因,找出行為問題的癥結,探索解決問題的途徑以及擺脫困境的對策,從而使訪談者增強信心,克服障礙,調整好情緒與心態,維護心理健康。
1、長安大學大學生與大學生常模比較
本研究所采用的常模中一個是在關于大學生SCL-90分析研究中比較常用的胡啟先建立的2685名大學生常模,稱為大學生常模,由于該常模的制定距今有10余年,所以研究中將黃艷蘋等人的薈萃分析結果作為另一常模,稱為新大學生常模。長安大學大學生SCL-90軀體化、強迫癥狀、人際敏感、抑郁、焦慮、敵對、恐怖、偏執、精神病性9個因子均顯著低于大學生常模和新大學生常模,這說明本校大學生的心理健康水平高于大學生常模和新大學生常模,總體心理健康狀況良好。
2、男性大學生與女性大學生心理健康狀況比較
本校女大學生SCL-90的10個因子中恐怖因子均值高于男性大學生,且差異具有顯著性。男女大學生SCL-90其余的軀體化、強迫癥狀、人際敏感、抑郁、焦慮、敵對、偏執、精神病性8項因子的差異不具顯著性。這表明本校大學生的心理健康狀況存在一定的性別差異,女性大學生對孤獨和公共場合的懼怕高于男性。大學生SCL-90總分為121.71±27.55,本校大學生SCL-90總分大于或等于160分的陽性檢出率為9.81%,任意一項或一項以上因子分大于或等于3分的檢出率為2.89%,這些信息從一定角度反映了本校學生心理健康態勢良好。在軀體化、強迫、人際敏感、抑郁、焦慮、敵對、恐怖、偏執和精神病性方面的中度及以上不適感(因子分≥3)分別占0.41%、1.34%、0.41%、0.41%、0.41%、0.93%、0.21%、0.72%和0.31%,其中強迫因子檢出率最高,其次為敵對和偏執。其中男大學生在焦慮因子的檢出率方面顯著低于女大學生(P<0.05),其余軀體化、強迫、人際關系、抑郁、敵對、恐怖、偏執和精神病性各項的檢出率與女生無明顯差異,表明女生在產生神經過敏、緊張以及由此產生軀體震顫等情緒或行為方面比男生表現的更為明顯。
二、結論與建議
1、結論
本校大學生SCL-90中軀體化、強迫癥狀、人際敏感、焦慮、敵對、恐怖、偏執、精神病性9項因子的均值均顯著低于所選取的大學生常模,這說明我校大學生的心理健康水平總體良好,高于選取的大學生常模。這可能與學校重視心理健康教育有密切關系。我校女大學生SCL-90中恐怖因子均值顯著高于男大學生,且焦慮因子分大于或等于3的檢出率亦顯著高于男大學生。這表明我校大學生的心理健康狀況存在性別差異,女性大學生的心理健康水平在恐怖和焦慮方面低于男性大學生。除了男女性格、情感上的這一差異之外,主要是因為面對社會激烈的競爭和就業壓力的增大,女性大學生承受的心理壓力比男性大學生更大,在社會角色、性別意識、升學就業等方面女性大學生所受的壓力很大。盡管本校大學生的心理健康水平總體良好,但仍有部分大學生的SCL-90的總分大于或等于160,部分學生在軀體化、強迫癥狀、人際敏感、焦慮、敵對、恐怖、偏執和精神病性9項因子方面某一或某幾項因子分大于或等于3,提示部分學生的心理健康水平有待于進一步提高,這些學生需要對其心理健康程度做進一步的篩查,要特別重視,有必要的可行心理治療。
2、建議
建立大學生心理健康檔案,進一步加強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赏ㄟ^開設心理健康教育課程、印發宣傳冊和海報、開展相關講座等方法普及心理健康知識。學校應組織對大學生進行心理健康普查工作,建立大學生的心理健康檔案,對于心理健康水平較低的學生進行跟蹤,及時發現解決問題。女性大學生的心理健康水平至關重要,針對當前女性大學生出現的心理健康問題,對她們進行及時的心理輔導與矯正,提供有效的心理援助與支持,使她們的身心都能得到健康的發展。女大學生對孤獨和公眾場合的懼怕可通過集體活動、社會實踐活動的開展進行合理的引導,加強安全感。改善部分學生心理健康水平。對于有輕度與中度心理問題的大學生,要以人為本,有針對性通過心理咨詢等形式,改變其不良的心理狀態。
三、小結
關鍵詞:心理障礙;適應期;心理焦慮;心理教育
大學階段正處在人生發展的關鍵時期,是心理活動復雜多變、心理矛盾和沖突比較烈的時期。能否處理好這些矛盾,調節好自己的心理,直接影響著大學生的成長與發展。為了全面了解我院大學生的心理健康狀況、心理問題的表現及心理健康對其成長的影響等,我們采用大學生人格健康調查表,隨機對我院296名大一新生進行了心理健康調查,收回有效卷290份,其中男生210名,女生80名,結果如下:
(一)有38人可能有明顯的心理問題,占13.1%,其中女生13人,占女生總數的16.25%;男生25人,占男生總數的11.9%。經咨詢面談,確定有21人存在激烈的心理矛盾和各種神經癥的困擾而異常痛苦,學習生活明顯受其影響。
(二)應引起重視者(介于正常與問題者之間)80人,占27.59%。
(三)一次過關者(心理健康者)172人,占59.31%。
這一結果表明:我院有心理障礙傾向的大學生占40.69%,而其中有13.1%的大學生有較嚴重的心理障礙。此結果與全國在校大學生30~40%有心理障礙傾向,而其中存在較嚴重心理障礙者大約占10%左右這一結果相比基本吻合,但略高出幾個百分點。這充分說明我院大學生的心理健康狀況不容樂觀。
大學生心理問題具體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一、獨立能力較弱
從中學進人大學,伴隨著生理成熟而反映在心理上的成人感,使得新生的獨立意識和自我意識大大增強,他們從理智上要求擺脫家長和老師的束縛,爭取獨立性。但是,由于過去依賴父母和老師較多,社會經驗缺乏,使得大學新生在具有強烈獨立意識的同時,還存在一些難以擺脫的依賴性,還不能真正依靠自己的力量來獨立地解決一些生活問題、學習問題和處理好各種社會交往中的關系。新生入學后,許多事情需要自己處理,心理準備不足,許多幼稚、處事能力差的新生常常為自己在某些問題面前束手無策,猶豫不決而感到苦惱和憂慮,因而心理失衡,產生緊張和自我地位變化帶來的不適應。
二、學生期望值于現實反差大,理想與現實的矛盾沖突
大學一年級是一個特殊的階段,他們大多數是從家庭到大學,都是第一次真正離開家鄉、父母、親友,走出家門,來到大學求學。由于高校的辦學條件還相對較差,新生入學后,無論是學習、生活還是文化娛樂方面條件都與期望值相差甚遠,給新生帶來失望,使他們感到現實生活的困難。環境、角色的變化引起心理上的不適應。調查中有6.7%的學生認為目前最需得到幫助的是“生活適應”。有的同學,報到手續剛剛辦妥就給家里打長途,說學校不是自己理想的學校,宿舍條件差,生活條件難以適應等等。由于理想與現實的強烈反差,他們不敢正視現實,也不敢改變自己時,一遇到挫折,就會產生苦悶、厭倦、消沉的情緒,直接影響到學習、生活和人際交往。
三、學習方法的不適應導致心理焦慮
大學里的課程內容和教學方法與中學發生了質的變化。在中學,教師的授課方式是以學生能理解為目的,內容少,練習多,一切學習生活都有教師安排,學生處于被動接受知識的狀態。然而,大學則不同,教師上課來,下課走,課程多,教材有取有舍,要求學生能獨立思考、學習及自我管理。這種學習方法的轉變,要求學生盡快調整自己所處的位置,達到“角色轉變”,然而,許多學生往往缺乏必要的心理準備,仍然抱著那種等待心理。在經歷一個階段的學習之后,便感到有些茫然失措,頓時情緒由興奮轉為自卑、消沉,部分學生處于難以適應的境地。個別學生的學習適應期長達半年到一年。
四、人際關系適應不良
人的社會性決定了交往的必然性?,F在的大學生絕大多數在上大學前沒有離開過家,他們過慣了家庭重點保護的生活,“衣來伸手、飯來張口?!彪x開了父母、老師和朋友,來到大學,面對陌生的環境和面孔,學生普遍有一種孤獨感,渴望結識新的朋友以求幫助和理解。調查統計,有34%的學生認為目前最需幫助的是“情感交流”,而有41%的學生認為“社交能力”的培養更需得到幫助,還有17%學生“感到孤獨”,絕大部分新生都非常想家。但是,在老師、同學的交往中,許多學生表現出戒備、觀望、自我保護的心理,常常使交往受挫。他們渴望與別人交往,卻又不知道如何交往,于是,有的同學就把自己封閉起來,使自己與周圍產生隔閡,盡管生活在集體之中,仍然感到孤獨和不安。加之沒有可親近的人在身邊予以安慰,不能及時解脫孤獨感,時間長了酒會有精神抑郁和無助感的時刻。若陷入這種誤區長期不能自拔,就會發展為嚴重的心理癥狀。進人大學后如何處理好人際關系,是學生們最熱門的話題。
相應的新生教育對策
根據適應階段大學生在學習和生活環境上存在的問題,建議從以下幾個方面對新生進行教育。
1、幫助新生掌握正確的學習方法
現代教育方法要求教師不僅傳授知識,更為重要的是指導學生,使他們學會學習,掌握適合自己的學習方法,具備觸類旁通的自學能力。開設學習方法講座,介紹大學的學習過程,如學習興趣的培養,學習計劃的制定,怎樣讀書,怎樣利用圖書館,怎樣使用工具書與查找文獻資料,怎樣科學用腦等。重點介紹上好一堂課要注意的幾個環節。
2、加強班集體建設,形成良好的人際關系
大學新生來自五湖四海,由于風俗習慣、飲食習慣、生活習慣、興趣愛好及性格上的差異,加上語言上障礙,相互了解甚少,同學間不輕易吐露真情,交流思想。以往所熟悉,所信任,所依賴的老師、同學、家長都不在身邊。在這個陌生的環境里,如果缺少溫暖和真情,自然會產生一種孤獨感。他們也迫切希望有良師益友,得到他人的理解和親近。班集體建設就顯得十分重要。班主任及學生管理工作者應當多下教室和寢室,及時了解學生學習、生活和思想,有針對性地開展工作。
一方面,要在管理工作中激勵學生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學會用客觀的思想方法去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客觀地分析社會和周圍環境。既要看到自己的優點,又敢于正視自己的短處,能夠辯證地看待成功和挫折、順境和逆境,正確處理個人與他人、集體和社會的關系。另一方面,要引導學生利用余暇時間,開展第二課堂活動,培養廣泛的興趣。學生在豐富多彩的業余文化生活中,增加人際交流,提高同學間的親和力,增進同學間的相互關系,推動群體中互助互愛的精神。如果把同學間的這些情感適時地給予激發與引導,使之與集體榮譽等結合起來,就能形成一種強大的凝聚力,一個良好的班集體就會形成。新生在這樣的環境中生活充滿樂趣,孤獨感也自然而然地淡化以至消失。
3、賦予新生入學教育以新的內容
論文摘要:學習心理倦怠對英語專業學生課堂學習效果的影響越來越大。本文針對這一問題,對英語專業學生學習心理倦怠的產生原因和對課堂學習的影響加以分析,并提出相應措施。
論文關鍵詞:英語專業學習倦怠原因對策
心理學認為,學習倦怠是指學生在長期持續強制性的學習中所表現出來的生理耗竭和心理耗竭,以及由此引發的逃避學習的行為,它反映了當代大學生消極的學習心理。學習心理倦怠表現為:學生在學習過程中難以集中注意力;學習效率低下;感到學習困難;認為學習、生活乏味無趣;厭倦學習和學校生活等等。這類學生覺得學習動力喪失、學習理想破滅,有的甚至視學習為畏途,嚴重者會引起心理疾病??傊?,學習心理倦怠對學生的課堂學習有極大的負面影響,本文針對英語專業學生學習心理倦怠的產生原因、對課堂學習的影響及對策加以分析研究。
一、英語專業學生學習心理倦怠的產生原因
1.學校方面的原因
(1)對學科重視程度不夠。同是語言類學科,漢語專業作為我們的本國語言文化學科,在很多高校都是重點建設學科,受到校方及相關部門的高度重視,而英語專業的待遇就差了很多,在師資、課程安排、科研經費投入、就業單位聯系等方面都有所體現。研究表明,個體對所屬群體重要性的評價及他人對群體重要性的評價很大程度上會影響學生的學習積極性。
(2)課程設置有不合理的地方。英語專業的課程一般分為公共基礎課、專業基礎課、專業方向課、選修課。英語專業課以基礎英語為主,在配以聽、說、讀、寫相關課程,且多以考查課形式出現,容易給學生造成錯覺,覺得只需要學基礎英語,其他課都不重要,忽略了英語學習是一個全面提升的過程。其次,可選課程的自由度太小。專業課基本沒選擇余地,而公選課成呈“拼盤化”趨勢發展,比例低,重理論、輕實踐,且大部分選修課與本專業沒什么聯系,很多同學根據老師最后如何評分來選課,對專業學習沒有促進作用。另一個問題就是,選修課最后只是以學分判定結果,無論學生認不認真,只要每次都去簽到,考前臨時抱佛腳,都會拿到相應學分,勢必會打擊學生的學習積極陛。
(3)學校英語氛圍單薄。一定的語言環境對英語專業學生來說非常重要,而中國的英語學習者缺少的正是這樣一種環境。學生們一般只能通過課堂上與老師、同學的交流來練習口語,離開課堂后運用英語進行交流的機會實在是少之又少。雖然高校會舉辦各類學生活動,但跟英語相關的卻寥寥無幾,造成英語專業學生學習形式單一、缺乏趣味、不能學以致用的后果。.
(4)學校管理體制死板,限制了學生的自由發展經過十幾年的基礎學習,無論在學習還是生活上,大學生都具備了_一定的自律能力,也渴望安排自己的學習、生活時間,可現實卻是,大部分高校對學生實行中學般的管理模式,從早自修到晚自修實施全盤管理。對英語專業的學生來說,過于嚴格的時間規定限制了他們的自由學習安排,使他們不能夠充分安排自己的學習時間,以致影響到學習效率。另一方面,大學生的獨立意識很強,很多人初次掙脫家人的管制,獨立生活,特別渴望自由和創新,學校的管理體系一旦與學生的這種意愿相沖突,必然導致矛盾擴大化,影響到學生的學習、生活各個方面,抑制學生的個性化發展。
(5)教師素質有待全面提高。學生喜歡某門課程很可能是喜歡任課老師的德與教師往往通過外在風度與內在修養感染學生。外在風度包括教師的穿著打扮、言談舉止等;內在修養包括教師對待學生的態度、專業造詣等。如果教師衣著整潔、落落大方、精神飽滿、舉止得體,課堂上很容易出現活潑、歡快、積極的氛圍,學生也會更加聚精會神地聽課,反之,如果教師衣著邋遢、不修邊幅、言談粗魯,可能課堂效果就要大打折扣。教師的專業素質高低對課堂教學影響也很大。有些外語學院的師資十分有限,上課時|總是根據參考書講授一般的語法點、詞匯、句型,卻無法做到因材施教、旁征博引,所以不能滿足學生旺盛的求知欲,無法活躍課堂氛圍,久而久之學生便容易產生倦怠心理。
2.學生自身的原因
(1)學習動力不強、方法不當。有相當部分大學生入學前對所學專業不甚了解,報考專業時,不清楚所選專業的特色和社會價值,甚至不清楚自己到底喜歡什么專業。在這種情況下,很多人就聽從家長、老師的意見盲目地選擇,結果入學后發現對所選專業根本不感興趣,可是由于各種原因沒法轉學,于是失去了學習的動力,倦怠心理與日俱增。學習方法不當也是導致學習倦怠心理產生的重要原因。英語學習需要時間的投入,但更需要得當的學習方法。英語專業由于有各種等級考試,學業壓力比其他學科更重,學生們的學習任務很多,學習方法不當無疑是雪上加霜,給原本已經負擔沉重的學生帶來更多困難。
(2)學生心理素質太低。大學生正處于青少年向成人期轉變的特殊階段,心理發展尚未完全成熟,自我控制和自我調節能力還不夠,加上環境變換的難以適應,在處理學習、工作、社交愛情、個人與集體等復雜問題時,容易形成內心矛盾沖突,造成心理發展不平衡,最終嚴重影響到他們的專業學習。
二,學習心理倦怠對課堂學習的影響
1.課堂氛圍冷淡
很多時候,學生會對學習過程感到反感。這類學生在課堂上不做筆記,看課外書刊或睡覺;對老師的提問、講解采取很被動的心態。在他們看來,課堂是老師的,自己只是單純的聽眾當老師提問時,覺得不關自己的事,反正會有其他人回答,忽視了課堂需要集體力量的參與,而不是一兩個人的事情。學生如此被動,課堂氛圍自然會很冷淡。
2.課堂學習效率下降
就學習效果而言,課內認真學習遠比課后花更多時間自學有效。學生如果對課堂學習不認可,個人成就感降低,上課就無法及時迅速地吸收相關信息。此外,心理因素對人的身體健康又很大影響。內心疲憊導致情緒耗竭,久而久之,學生的健康狀況出現問題,就更加不能專心學習,課堂學習效率必然下降。
三,幫助學生克服學習心理倦怠的主要對策
針對學生學習心理倦怠的不同影響因素,筆者通過研究發現,要想幫助英語專業學生有效克服這類心理障礙,需從以下幾個方面進行探索:
1.加強學校建設
(1)調整課程設計,拓展選修空間?;A英語教學是英語專業學生的重頭戲,課文內容涉及面充分鍛煉學生在學習英語時聽、說、讀、寫各方面能力,但由于對其他專業課的重視度及課程設置的局限性嚴重影響了學生的學習積極性,無法滿足英語需求中的高層次需求。筆者認為大部分普通高校應增加專業課種類,為學生提供更多的選擇。此外,公共選修課的設置也存在很大弊端。大部分高校的公共選修課與英語學習聯系不強,不能有效地提高英語專業學生的學習興趣,無法切實為他們提高英語水平。針對英語專業的特殊性,可適當增加相關的公共選修課,如英美電影賞析,英國文學點評、英國習俗介紹等,使英語專業學生從更多角度了解外國文化,加強學生的求知欲望,同時更好地促進課堂學習。
(2)豐富校園英語文化。學校可以圍繞了解外語文化這一主題,舉辦相關的校園活動,不僅能使五彩校園更加繽紛,也能使廣大師生更好地感受到英語氣息,為英語專業學生提供更多展示才能的機會。外文歌曲大賽、英語經典劇目演出、英語沙龍、校園英語角、英語文化講座等校園活動都是很好的選擇,使學生在紙上學習之余,還能切實感受到英語的多重魅力,點燃英語學習的激情。
(3)引進和利用先進的教學理念和教學模式。傳統的英語教學中,老師多是圍繞書本上的重要語法點、句型展開教學,通過語法知識的學習完成知識的傳輸,課堂缺乏吸引力,學生覺得上課內容難以理解,沒有新意,學習效果便大打折扣。因此,專業英語教學必須引進先進的教學理念和教學模式,如情境教學模式等。情境教學就是以培養興趣為前提,激起學生的好奇心、求知欲,使其積極主動地參與到學習的過程中來。在情境教學的課堂上,教師創設問題情境,以激勵學生解決問題的動機,接下來又在連續的情境中通過探索,解決問題,讓學生深切感受學習活動的全過程并升華到自己精神的需要。其模式將理論與實際接軌,既有利于學生對知識的掌握,又有利于能力的培養和行為的訓練;開拓了英語有限的時空,增大了課堂教學的實際容量,有利于擴大學生視野、豐富學生的知識。
(4)加強學生的心理素質建設。對學生的心理素質建設是高校教育中不可忽視的環節。然而,很多學校沒有將這一環節重視起來,只是形式化地執行上級命令,并不能深入幫助學生解決各類心理問題。英語專業的學生由于受到西方文化的影響,與其他專業學生相比,價值觀上有所不同,更容易產生矛盾理。我認為,教學樓和寢室都應常設心理輔導員,及時為學生提供心理咨詢和一般心理問題的解決方案。針對課堂學習的各種疑惑,學校還可邀請英語學習有獨到方法的人開展講座,通過真實例子鼓舞學生,加強學生的心理素質建設,使他們更好地迎接挑戰與機遇。
[論文摘要]當今大學生迷信心理以及迷信行為已經在大學校園里泛濫成災,并對大學生的學習生活、精神生活、性格品質和人生觀、價值觀的樹立產生著嚴重的危害。本文通過對大學生迷信心理的現狀、危害、原因以及影響因素的分析的基礎上,提出了大學生對迷信心理的自我調試的方法。由此期望能夠為大學生迷信心理現象的減少提供一點幫助。
一、迷信的定義
(一)迷信的定義
在《辭海》中將迷信解釋為:“指相信星占、卜筮、風水、命相和鬼神等;也指盲目地信仰和崇拜,如迷信書本迷信鬼神?!睆男睦韺W上講,它是指人們內心中認為對生命個體(或生命群體)有支配力量的神靈的畏懼和遵循狀態,是人們在社會生活中遇到不可認知之物而無所適從,或遇到難以克服的挫折和障礙時所表現出來的鬼神天命等的認同,祈求以改善自己命運的一種信仰和行為。例如有人遇到困難時,常去求神問卦、算命、抽簽、測字、相面、降仙以求解脫。
在我國低層次的迷信觀念也有多種形式,可以分為四個系統:第一,鬼神系統,即天神、地獄人鬼;第二,人身迷信系統,其中有生辰的命運,通過生辰八字算命,通過面相、手相、測字預測一生或流年的宿命和運氣;第三,環境的迷信系統,主要是陽宅、陰宅的風水;第四,信號迷信系統,主要有鳥語、聲響、諧音語等意味的吉兇信號。
二、大學生迷信心理產生的原因
大學生迷信心理產生的原因一般認為主要有社會原因和個體原因兩個方面:
(一)社會原因
1.病態文化是當代迷信興起的根源
我國幾千年封建社會中形成發展的迷信思想滲透到傳統文化的方方面面積淀甚厚,不易一時清除。雖然從開始,我們就把德先生、賽先生從西方請來改造國民的思想,當作富強的希望,竭力宣傳它們的偉大神奇,但到今天為止,仍有許多人其實并末真止弄懂科學的內涵,對什么是科學、什么是科學方法、科學態度、科學手段科學精神,人們還所知甚少。多數人所相信的科學,其實是科學的功利和實用部分,是科學的外在形式。人們只相信科學能帶給他們好處,但同時又相信非科學的力量也能做到。人們并未從本質上劃清科學與非科學的界限??茖W精神和科學理性尚未普及,以感性經驗為本質特征的實用理性仍然發達,相信“能見為實”,甚至道聽途說不注重實驗檢驗,科學推理,使得許多迷信思想以訛傳訛,久釀成災;也使許多迷信思想死灰復燃。中國社會從計劃經濟向市場經濟轉軌,社會變動的加劇,市場經濟風險,加上我們社會體制、市場機制尚未完善,使整個社會中的不確定因素增多,人們的心理壓力增大,迷信思想乘虛而入。
2.社會管理不力是當代迷信興起的直接原因
當代大學生正處于自我形象地開發和塑造期,也因社會人文環境的變化,出現了道德滑坡的現象。但是至今社會仍然沒有一個很好的管理方式來有效抵制迷信思想的傳播和迷信行為的發生。同時,學校對大學生的教育仍然存在不少的問題:重學習輕思想,重成績輕素質,重課堂輕課外,重批評輕引導。這都直接或間接地導致大學生對封建迷信活動的迷戀。教師隊伍應對封建迷信保持清醒的認識,但這方面的現狀并不令人滿意。
(二)個體原因
1.操縱者察言觀色,以假亂真
迷信操縱者善于察言觀色,使得迷信行為以假亂真,甚至迷信借助科學,使得公眾難以辨別真偽。打著科學的旗號反科學,這是現代迷信的基本特點。在現代社會中,科學己經享有崇高的威望。傳統的迷信如果要繼續生存下去,如果要想占領部分市場,就必須變換形式,進行科學的包裝,些現代的占術師、算命先生,便精心策劃,利用各種手段和各種方式為自己披上件“科學”的外衣,把占卜、算卦說成是科學預測,重拾封建糟粕說成是弘揚傳統文化。對于大多數尚未掌握科學方法的人來說,聽是某某預測學,便誤以為是門與其它學科并立的科學,其實與真止的科學預測風馬牛不相及。由于現代迷信以科學的借口出現,常使一些科學索養較低的人們真假難辯,從而把些迷信和偽科學的東西當成科學的東西加以信奉。
2.受騙者輕信、受騙、上當
迷信借助科學的外衣導致受騙者輕易相信,也是迷信泛濫成災的一個因素。比如來自西方的星座占卜等高科技迷信,背后有一套星座理論做支撐和美麗的神話故事做鋪墊,特別容易吸引大學生。再加上網絡和許多青少年刊物的推波助瀾,使高科技迷信在大學生中大有泛濫之勢。再則,星座、占卜網站或書籍上的一些“預測篇言”利用大多數人的氣質和個性都是混合體的特點,歸納出某些共同點,措辭模棱兩可,有些大學生看到其中的預測與自己的某些特點相符,就認為書上說得很準,于是對星座占卜產生了濃厚的興趣。社會心理學家曾經通過實驗得出這樣的結論:當預測的結果與自身的經歷巧合時,會形成強烈的心理刺激,使人深刻感到“預測很準”;反之,當出現不準的結果時,人們則常常表現出很容易就忘記這樣的預測的傾向。也就是說,人們往往記住的只是預測得準的結果,在不知不覺中接受了預測帶給人的心理暗示并形成經驗固定下來。從而導致對迷信越來越相信,最終走上受騙上當的結局。
3.模仿和從眾心理
據觀察,迷信者的許多迷信觀念和行為,是通過觀察、模仿別人學習得來的,也是別人觀察、模仿學習的對象。觀察學習是指個體以旁觀者的身份觀察他人的行為表現,以形成自己的態度和行為方式。而模仿則是仿照別人的態度和行為舉止而行動,使自己的態度和行為方式與被模仿者相同。比如看到有人發了財,他供奉了財神,自己馬上也買了財神供奉起來。幸運車牌、電話號碼、顏色或者占星、卜算、風水、命相和鬼神等迷信形式,一般都是在觀察學習的基礎上模仿而來的。
4.病態心理作祟
大學生們都受過高等的教育,他們渴望實現自己的理想,渴望體現自己的社會價值,然而現實是殘酷的,并不是一帆風順的。在經受了各種的挫折和困難,灰心失望,不能接受現實,滿腔熱血無處灑,英雄無用武之力,漸漸的卻只剩下自鳴自憐。由此,外界環境的壓力就很容易會導致一種病態心理的產生。事實上大學生是心理障礙的高發群體。由于病態心理的作祟往往會導致大學生通過迷信行為來逃避現實,而反過來這種迷信心理和迷信行為卻又會導致一種病態心理的產生甚至精神疾病的產生。
參考文獻
[1]閻宏:淺談大學生迷信心理,構建心理素質的現代化,法制與社會,2007年2月:615-616
[2]徐厚道:心理健康教育,中國林業出版社,2003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