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4-08 11:44:22
序論:在您撰寫證件管理論文時,參考他人的優秀作品可以開闊視野,小編為您整理的7篇范文,希望這些建議能夠激發您的創作熱情,引導您走向新的創作高度。
(一)財政監管的定義
所謂財政監管,是財政機關在財政管理過程中依照國家有關法律法規對國家機關企事業單位及其他組織涉及財政收支事項及其他相關事項進行的審查稽核與監督檢查活動財政監管寓于管理活動當中,體現財政管理的本質屬性,與資金運動同步進行,其主要作用就是及時發現和糾正預算執行中的偏差,保證財政分配的科學正確和有效。
(二)財政監管的范圍
由于財政分配活動所覆蓋的范圍決定了財政監督的內容,而財政監督的內容也因經濟體制、財政模式及政府職能的演變而表現出一定的區別,從一般意義上來分析,財政監督的內容主要包括以下幾個方面:
1、財政預算管理監督。主要對預算編制、預算執行、預算調整及決算等預算活動全過程的合法性和有效性實施監督。
2、財政收入監督。這是財政部門對稅收收入征收機關和財政性資金征繳部門征管質量的監督,包括行政性收費稅收、收入征管質量的監督和基金收繳執行情況的監督以及其他財政收入繳納情況的監督。
3、財政支出監督。是在公共財政框架下,為保證財政資金使用的安全、可靠和高效而對財政支出的范圍、規模、結構和效益進行監督。行政管理費支出監督,教育、文化、科學、農業等事業性支出的監督,以及社會保障資金監督、基本建設支出監督、各級轉移支付資金監督等都是其中的內容。
4、國有權益監督是指為了保障合理、依法、有效使用國有資產,防止國有資產的損失,保證國有資產保值、增值,實現資源的優化配置,提高國有資產的使用效益而對國有資產的使用者和經營者的監督。
5、會計監督是指財政機關依照《會計法》、《注冊會計師法》及國家有關財務會計法規對行政事業單位和企業的各項財務會計活動的真實性、合法性以及對經濟鑒證類社會中介機構執業質量的監督。
6、財政內部監督。財政部門專職監督檢查機構或人員,對財政部門其他業務機構的財政收支管理、內部制約制度、預算編制執行以及所屬單位的財務收支和會計信息質量、政府采購等方面實施監督。
(三)加強財政監管的必要性
市場經濟制度的確立,使計劃經濟體制下的財政模式向公共財政模式轉換,并引發了一系列的變化:第一,企業逐步成為獨立的商品經營者,政府不再是企業的生產經營組織者,從而財政主體中包含的“生產經營組織者”身份加以否定。第二,企業在市場中平等競爭和市場失效的存在,就要求政府必須以全社會和所有企業為對象提供公共服務,并且只能由處于政治權力行使者身份上的政府來提供。第三,國有經濟是國民經濟的主導力量,大多數國有企業具有市場贏利能力,這就形成了國有企業與作為全民生產資料所有者代表的政府之間的收益分配和再投資關系。要實現國有資產保值增值,這必須由以處于生產資料所有者身份的政府來進行。可見,市場取向的改革還要求和決定著財政主體的政治權力行使者和生產資料所有者雙重身份的分開。必須強調的是財政部門對財政收支活動的管理過程就是一個重要的監督過程。財政監督機構的各項具體監督檢查活動,本身也是對財政收支的管理活動。財政管理在公共財政制度條件下必須充分體現財政的公共服務性質,這客觀上要求財政監督工作必須徹底改變只重收繳、不重堵漏,只重檢查、不重管理,監督檢查和管理相脫離的片面做法,要從監督檢查型轉變為監督管理型,必須善于在財政監督檢查中發現財政管理上存在的問題,堵塞漏洞、完善制度提高財政管理水平。在實踐中,財政監督除了服務于財政管理的角度來實施檢查,還要將監督檢查與調查研究結合起來,通過檢查、分析,發現財政管理中存在的問題和矛盾,為完善公共財政管理體制的改革提出有分量的意見和建議,逐步實現將財政監督寓于財政管理的全過程之中。
二、財政監管中存在的問題
(一)預算收支管理問題
在財政收入方面,一些稅務部門在完成稅收計劃的情況下,對稅收進度進行人為的調節,出現應當有稅收的地方不征稅或是違反規定減慢稅收的速度、拖延稅收征繳的時限等現象,甚至還出現了不按規定進行退庫操作、利用稅款過渡戶對收入進行人為調節、所收的稅金應當登記入財政收入卻沒有依法進行登記等現象,存在預算收入入庫不及時的問題。時常還會出現稅收部門在對個別的單位進行稅收征管時不及時、不到位,從而影響了預算收入的一般完整性。導致這些預算收支管理問題出現的原因就是我國財政監管稅收部門的稅收制度不夠完善,財政監管程度不強。
(二)國有資產流失嚴重
國有資產為什么會流失嚴重呢?這是因為很多國有企業對國有資產進行自行處置,出現評估不到位的現象,如一些國有企業的領導擅自決定將單位的房屋、小汽車等出售,國資部門沒有發揮其真正的財政監管作用。除了大宗物品的處置外,小宗物品就隨意處置,國有資產損失、浪費都比較嚴重,減弱了財政監管的強度,降低了財政監管的質量。
(三)個別單位仍然存在“小金庫”
近年來,對于我國在預算以外的資金,國家加強了其管理力度,并明令禁止設置“小金庫”。但是,依舊有個別單位在其單位或部門利益的驅動下,頂風違反法律法規,私設形式各種各樣的“小金庫”,方式、手段也各不相同。導致“小金庫”出現的原因,就是我國的預算外資金所涉及的范圍很廣、量很大、收入多元化,形式也各種各樣;再加上個別單位擅自加大某些收費的標準或擴大收費的征收范圍等。因而,稍有不慎財政監管就為其設置“小金庫”提供了某些方便,造成財政性資金體外循環,逃避財政監管。
(四)監管人員的專業素質不高
當下,我國財政監管體系的在職人員普遍存在文化素質不高的現象,從而專業素質也偏低,就造成在財政監管過程中出現一些操作失誤等情況,影響了財政監管的質量。
三、加強財政監管的途徑
(一)提高財政監管思想認識
從根源上預防和治理腐敗,一項最重要的措施是加強財政監督管理,它是保證公正執法、依法行政的重要依據。切實抓好這項工作,對于加強財政管理、整頓財經秩序、從深層次上解決腐敗問題等都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因此,我們應該致力于開展各種行之有效的宣傳教育活動,進一步提高對財政監管的思想認識;引領廣大干部,尤其是領導干部樹立財政監管的大局意識;進一步強化認識財政監管的重要性和緊迫性,嚴肅認真的對待審計檢查中所暴露出的問題;加大工作整改力度,完善預算收支管理制度,從根源上防止發生違反財經紀律的情況。
(二)建立健全財政監管體系
作為我國經濟監管體系和國家宏觀調控機制的重要構成部分,財政監管體系應當隨著整個經濟體制的配套改革而進行持續的完善、隨著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發展而不斷發展。目前,我國已經建立了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構建公共財政框架的模式已初具規模,作為財政內部的一個子系統,財政監管法律體系健全的重點包括兩方面的內容:一是規范和完善制約財稅、財務會計活動的法規制度;二是建立和健全財政監管自身的法律體系??v觀世界市場經濟發達的國家的財政監管,沒有例外的都把法制建設放在首要位置。因此,我國的財政監管體系也必須圍繞著如何建立和完善市場經濟體制和符合我國國情的公共財政來展開。因此,財政監管工作亟需制定、出臺一部專門指導調整其行為規范的法律法規,從根本上解決財政監管的法律依據,解決財政監管工作的“有所為,有所不為”問題,使財政監管工作制度化、規范化、法制化。
(三)完善財政監管工作機制
1、建立健全財政監管的有效協調機制
隨著不斷建立和完善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我國目前已經基本形成了以財政監管、稅務監管、審計監管、社會監管為主體的經濟監管體系,財政、稅務、審計等部門都負有政府經濟監管的職責,它們三者的監管目的是一致的。但是,監管檢查的內容和方式具有各自不同的特點和側重點,建立和完善財政監管對社會監管的再監管機制,加強對會計師事務所等社會監管的再監管;要采取有效措施加強政府經濟監管部門間的協作,建立健全有效協調機制,逐步做到分工明確、各司其職、相互促進、密切配合,最終提高財政監管的質量、效率。
2、建立健全財政監管的嚴格執法機制
要嚴格實現“依法治國”,就要在客觀上實現依法理財,從根本上治理財經領域的違法違紀問題,從而維護財經法紀的權威。嚴格執法是財政監管工作的生命線,加強嚴格執法關系到全面提高財政管理水平和全面發展財政監管工作、建設財政的立法執法體系、推進財經秩序的好轉和開展反腐敗工作等。因此,對于嚴重違法違紀責任人員的追究制度要進一步完善,要堅持很好的結合處理事與處理人,與有關部門聯合建立辦案制度,健全個人責任移送制度,標本兼治,運用輿論、經濟、行政法律等多種手段,充分發揮財經法紀的威懾作用和教育作用,促進提高全社會人民的遵紀守法意識。
(四)創新財政監管工作方法
1、創新財政監管的管理手段
在公共財政的框架范圍內,財政監管工作不應該只局限于將對外監管作為其主體,而應該逐步轉變成內外并重監管。財政監管的工作重點應該轉變為對財政預算的編制、修改和執行上,以及對專項資金的撥付使用上,還有對政府采購、財稅政策以及轉移支付的執行情況和財政運行狀態的反饋、監管上,使財政監管的全過程實現轉變,從事前、事中、事后徹底發生變化,以財政資金的監管為主線,實行全程跟蹤,真正實現財政資金的效益最大化、國家的利益最大化。
2、加強財政監管的協調配合
以前,財政監管部門跟預算管理部門之間沒能進行有效的橫向溝通,兩部門之間的聯系也不夠密切,造成監管只是一種表面現象。新形勢下,財政監管部門跟財政內部職能部門之間可以依法建立規章法規,規范順暢的溝通方式和制度,使財政監管機構能夠隨時隨地的準確掌握財政資金的走向,強化監管工作的準確性、權威性,高度融合財政監管檢查及日常管理工作,切實發揮財政監管在改進財政管理中的重要作用。
3、實現財政監管的資源共享
為實現資源共享,財政監管部門還可以充分利用現代化的計算機網絡技術,借助“金財工程”,與國庫、財政業務、銀行等部門之間實現信息共享,重點突出財政監管的過程性、同步性,全面強化財政監管的程序化、規范化,讓財政監管發揮其更大的作用。
(五)加強財政監管人才培養
要切實搞好財政監管工作,就必需要具備高素質的財政監管人員。這些財政監管人員不但要業務精湛,還要政治素質強。經驗表明,要提高財政監管人員的素質,進行職前和在職培訓就顯得十分重要。
第一,嚴格把好財政監管人員的入口關,盡量招聘一些財政專業和審計、財務、會計、稅務專業等高校畢業生,充實財政監管的管理干部隊伍,提高財政監管干部隊伍的整體專業文化水準,尊重創新精神,提倡勤奮敬業,并通過一定時間進行職前見習訓練,考核合格后方可上崗;第二,重視經常訓練在職人員的專業技能,將在職人員分批,輪流送到專業院校進行培訓,或舉辦短期的培訓班,定期安排專家、學者進行專題講座,不斷提高財政監管人員的理論水平和實際工作能力,促進在職人員做到精通本職崗位業務,熟悉其他崗位業務工作流程,能夠快速適應各崗位的輪換、變動;第三,要注重提高財政監管人員的道德思想素質,熟悉財政法律、法規和黨紀政紀條例,加強鍛煉在職人員的黨性,提升其修養。致力于做到言行一致、遵紀守法、光明磊落,增強他們的責任感、使命感,在日常監管工作上下功夫。掌握基礎情況,把握政策界限,完善工作操作行為,善于分析總結,不斷提高工作水平和質量。
強化身份認同感,增強主人翁意識
高校黨政管理隊伍存在的問題很多起源于管理隊伍不被重視這個源頭上。重視是從上到下的高校領導和全校師生重視管理隊伍建設,尊重管理人員的工作,那么管理人員會強化自身身份的認同感,將工作當成是人生的事業來做,以主人翁的意識認真做每一項工作。對待工作的態度決定了工作效率,影響態度的因素除了自我要求外,很大程度上依賴于外界的期望。只要黨政管理人員心態調整好,消極的情緒就會減少,工作笑臉增加,很多問題將迎難而解。重視不能只是口頭形式,必須有必要的政策和措施來落實?!案咝R匾暪芾砀刹筷犖榻ㄔO,應該像培養學術帶頭人那樣培養管理干部,教學與管理兩支隊伍一并規劃、一并推進。在制定工資升級、崗位津貼、表彰獎勵等政策時,應根據高校教師、干部隊伍的人數按比例下達指標,做到政策面前人人平等、一視同仁”[2]。
制定科學合理的管理制度
高校往往在人事招聘方面有完善的制度,但在工作考評、獎勵機制方面就不盡如人意。每個人都關注自身的發展,管理人員也不例外。是否有合適的上升通道,是否有合理的獎勵措施,是否有合意的競爭機制,都是管理人員關心的問題。很多高校的黨政管理工作還是“吃大鍋飯”的方式而不自知,黨政管理人員不管干多干少、干好干壞都是一刀切,工作效率低下,工作態度懈怠便可想而知。要激發黨政管理人員的工作積極性,讓黨政管理人員愿意主動攬活,追求創新,就需要在管理制度上多下苦心。一是要建立健全崗位責任制,做到職責明晰,權責清楚。“黨政管理人員只有明確了職責、任務和要求,才能做到心中有目標,肩上有擔子,形成‘崗有人站,事有人辦,心有人操’的局面,從而保障高校黨政管理工作的高校運轉”[3]。二是要建立健全考核激勵機制??茖W合理的考核機制,將定性評價與定量考核結合起來,客觀、公正、全面地評價黨政管理人員的工作效率和水平,減少管理人員在工作中懈怠的僥幸心理。同時合理的激勵機制,能夠避免成果分配的一刀切,干多干少不再一個樣,對于工作特別突出者給予重獎,在管理隊伍的建設中形成競爭的氛圍。確定職務晉升的通道,并將考核結果與職務晉升結合起來,可以使黨政管理人員明確個人的奮斗目標,并安心本職工作,追求卓越的工作成效。
摘要新形勢下,中國各級政府都應當建設服務型政府。未來中國地方政府的活動將會越來越突出這一性質,使政府從“管”老百姓轉變為通過“管”好社會事務來為老百姓服好務。
關鍵詞政府職能轉換服務型政府
1服務型政府的概念及特征
所謂服務型政府,是相對于管理型、權力型、命令型政府而言,它是在公民本位、社會本位理念指導下,在整個社會民主秩序的框架內,通過法定程序,按照公民意志組建起來的以為公民服務為宗旨并承擔著服務責任的政府。
服務型政府有兩個重要特征:一是政府只提供市場、企業和個人不能或不愿提供的公共物品和公共服務。眾所周知,現代經濟學普遍把產品分為公共物品和私人物品。公共物品(除政策、法規外)往往是投資規模大、投資周期長,對于企業而言,投資于公共物品無利可圖;對個人而言,則往往無力承擔。而公共物品所具有的非排他性特征,又使得人們容易產生搭便車的心理,即某人參與了公共物品的消費,卻不愿意支付或充分支付生產成本而依賴他人支付。這種搭便車的心理(以及避免被搭便車的心理)導致了集體的不理性:大家都不愿提供公共物品。這就決定了公共物品不可能由市場提供。經濟學上私人物品和公共物品的劃分方法很好地界定了服務行政的范圍:政府只應該向公眾提供公共物品,而不需要也不應該涉足私人物品的生產。私人物品完全可以由市場機制實現有效率的供給,政府沒有必要介入私人物品的生產。二是政府應當鼓勵公共服務市場化。雖然政府應當提供公共物品,但是政府決不可以壟斷公共物品的生產。即使事實上只有政府有能力提供的服務,也沒有理由因此而禁止私人企業去嘗試和尋求其他方法,也就是在不使用強制性權力的情況下提供這些商品和勞務的方法。人們完全有可能找到一些新的方法,使一種在過去不可能由那些愿意為之支付費用的人排他性獨享的服務成為一種可供交易的服務,進而使市場方法能夠在它此前無法適用的領域中得到適用。政府不得壟斷公共物品的供給意味著私人和私人企業可以進入這些領域,這些公共服務行業是面向市場開放的。因此,公共物品的供給應該向私人開放,與私人不愿意提供公共物品并不存在矛盾。作為服務型政府,不僅不可以壟斷公共物品的供給,而且應當鼓勵公共服務市場化,因為在存在競爭的情況下,服務行政的弊端會降至最低程度,并能和市場經濟體制的基本要求相兼容。
2創建服務型政府的必要性
2.1建設服務型政府是建立和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客觀需要
服務型政府的根本任務就是按照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和法治社會的要求,提供良好的市場經濟發展環境。經過20多年的改革開放,中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初步建立,但是傳統計劃經濟的影響仍然較為嚴重,舊體制下最困難的問題被積淀下來,轉型時期的特殊問題也已凸現。政府直接管理經濟、地方保護主義、部門與行業壟斷、假冒偽劣等問題仍然存在,這些既不符合WTO規則,也嚴重影響了整個市場經濟體系的規范發展。服務型政府,正是改變過去政府管理中不規范、不完善的地方,進一步轉變政府職能,將政府主要精力放在加強與改善宏觀經濟調控,規范市場、創造良好市場環境,提高公共服務水平和能力等方面;使政府管理符合市場經濟體制要求,推進我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完善。
2.2建設服務型政府是由我們黨的宗旨和政府性質決定的
我們黨的宗旨是為最大多數人謀利益,這也是的一個基本觀點。貫徹“三個代表”的要求,本質在堅持執政為民。黨的一切工作,都以實現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為最高標準。我們黨致力于發展先進生產力和先進文化,正是為了不斷滿足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物質文化生活的需要,實現和維護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是堅持“三個代表”的最終落腳點。我們的政府是人民的政府,這就決定了政府所做的一切,必須是也只能是為人民服務、為人民謀利。
2.3建設服務型政府是各國政府改革的重要趨向
在席卷西方世界的政府再造之風中,特別是自20世紀90年代以來,西方各國的政府均以重塑服務型政府為其主要目標。1994年,英國政府進行了“政府信息服務”的實驗,1996年11月公布“GovernmentDirect”計劃,提出新形態的公共服務以符合未來社會的需求。美國政府于1994年9月20日頒布了“顧客至上:服務美國公眾的標準”,主張建立顧客至上的政府。同年12月,美國政府信息技術服務小組提出的政府信息技術服務的遠景報告認為,改革政府不只是人事精簡、減少政府赤字的問題,更需要善于運用信息技術的力量徹底重塑政府對民眾的服務工作。還有新西蘭的“公共服務部門之改造”以及日本的“實現對國民提供高品質服務的行政”,都體現了政府改革的目標———構建服務型政府。改革開放以來,我國也在創建服務型政府方面做出了不懈努力,先后多次進行以轉變職能為重點的機構改革。
3創建服務型政府的路徑選擇
3.1建設高素質的公務員隊伍是建設服務型政府的關鍵
建設服務型政府,首先要建設一支高素質的公務員隊伍。所謂高素質的公務員隊伍,不僅是指公務員具有較高的業務素質,更是指公務員具有較高的政治素質和強烈的服務意識。培養公務員的服務意識,必須強化公務員的職業道德、責任意識、敬業精神,提高公務員的業務能力、服務本領。具體而言,要著重強調以下三點:一是主動性。國家公務員要有主動為公眾利益服務的熱情,善于發現問題、了解問題,會做調查研究,能夠以敏捷的反應能力去體察、了解社會客觀事物,并積極預防和解決問題。同時也意味著國家公務員能夠積極回應民眾的需求,為其提供高品質的服務。二是高效性。行政效率是達到行政目標的最重要手段。人民需要高效率的政府,希望政府簡化辦事程序,提高辦事效率,尋找完成行政工作最迅捷、最經濟的途徑和方法。三是公正性。行政機關的活動以及相關的制度對任何人都不偏不倚,一視同仁。因而國家公務員在理念上,要承認社會公民具有平等的權利。政府所提供的機會和福利盡可能地在社會成員之間公平分配。在具體的施政行為中,要有一種“非人格化”的依法精神。即不因親而優特,也不因疏而冷漠,既不因位高而特殊,也不因位低而歧視。消除個人的、非理性和感情的因素,維護社會公正與正義。
3.2深化行政審批制度改革是建設服務型政府的重要舉措
根據行政審批制度改革的總體要求,在行政審批制度改革工作中要遵循五個原則。①合法原則。即設立和實施行政審批必須符合依法行政的要求,符合法定權限和法定程序,依據的有關法律、法規、規章必須公開。沒有規范性文件依據,而依部門內文件設立的審批事項一律取消。②合理原則。指設立和實施行政審批必須有利于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發展和社會全面進步,有利于政府實施有效管理。③效能原則。要求簡化程序,減少環節,方便群眾,強化服務,縮短時限,避免多頭、重復審批,提高效率,以較小的行政資源的投入,實現最佳的政府工作目標。④責任原則。按照“誰審批,誰負責”的原則,有行政審批權,就要對審批的事項負相應責任。行政審批機關不履行、不正確履行對許可對象的管理職責或者違法審批要追究責任,依照有關規定,給予有關責任人相應的紀律處分。⑤監督原則。即對行政審批機關行使審批權進行監督制約,保證合法、合理、公正地行使行政審批權,維護相對人的合法權益。相對人對審批提出異議,要做出書面答復,并告知有申請復議和提起行政訴訟的權利;審批機關要及時處理舉報、投訴,將處理結果通過適當方式回復舉報人、投訴人。“合法、合理、效能、責任、監督”五項原則是相互補充的有機整體,在實際運用中,不能割裂,片面強調其中一項或幾項。特別是要把握合法原則和合理原則的有機統一,即使是符合合法原則的審批事項,如果不符合合理原則,該項審批也應通過立法程序予以取消;雖然符合合理原則,但不符合合法原則,則應通過相應的立法程序,制定規范性的法律文件予以確定。
3.3建立行政服務中心是實現服務型政府目標的重要方式
行政服務中心就是將原政府職能部門的各項職能集中到一個大廳,面向服務對象統一提供對口服務。建立行政服務中心可以使公民不再需要分別找各部門科室,就在大廳內一次性解決問題,由跑多門變為進一門。與行政服務中心相配套的制度還有首問責任制和公開承諾制。首問責任制要求第一個受到咨詢的公務人員負首要責任。如所詢問事務屬于本窗口職責范圍則必須負責接待并為之辦理所有事務,若不屬于本窗口服務內容,則負責指點或幫助聯系相關部門人員接待,不得推諉搪塞。公開承諾制度堅持“公開、公正、公平”的原則,實行政務公開。行政服務中心的一切服務項目、辦事程序、服務時限及管理規章一律公布于眾,對服務質量和提供速度進行公開承諾并接受群眾監督?!耙徽臼椒铡?、首問責任制與公開承諾制構成了行政服務中心的核心運轉機制,是行政服務中心這一新生事物的新意所在。建立行政服務中心是對傳統行政管理體制的變革和揚棄,是政府管理理念的一次改革和創新。行政服務中心通過將審批、審核事項集中辦理,實行“一個窗口對外”、“一站式辦公”、“一條龍服務”,通過“陽光下作業、規范化管理”的形式,公開所有辦事過程,使行政活動過程和行政權力的運用公開化、透明化,提高權力運行的透明度,為建立辦事高效、運轉協調、行為規范的服務型政府打下良好基礎。
3.4發展電子政務是實現服務型政府的重要手段。
電子政務的主要目標就是建立起以為公眾服務為導向的政府。發展電子政務屬于政治體制改革范疇,電子政務的實施過程,就是政府打破公共服務領域的壟斷,提高服務效率,更快捷、更直接和更廣泛地為社會服務、為公眾服務的過程。公眾由此可以獲得更多的公共信息資源,可以享受政府更具體、更個性化的服務。電子政務的公開性決定了上網的政府必須實行政務公開。首先是要求政府行為公開,無論是政府決策還是政府審批都不能實行暗箱操作,必須按照法定的程序進行,接受人民的監督。再就是要求政務信息公開,凡是法律規定需要向公眾公布的政務信息都必須上網,向公眾公開。
3.5推進公共服務社會化是實現服務型政府目標的有效途徑。
公共服務社會化主要是指將原來由政府承擔的一些公共服務職能,大量地轉移給非政府組織和私人部門,即從公共服務和公共產品完全由政府部門或國有企業提供轉變為政府利用社會的力量由社會自治或半自治組織以及私營企業向公眾提供公共服務和產品,一些私營部門、獨立機構,社會自治、半自治組織等社會組織都將成為公共物品及服務的提供者,為提供相同的公共物品和服務展開競爭。政府通過對社會力量的組織、利用和管理,實現公共管理和服務的社會化,以便在不增加政府規模和開支的情況下改善公共服務,提高行政效率。公共服務社會化可以使許多非政府機構加入到公共服務和產品的提供隊伍中來,這樣原先由政府承擔的很大一部分公共管理職能轉移出去,政府可以部分地甚至完全地從日常事務中解脫出來,專心于政策的制定和執行、市場經濟秩序的維護、基礎設施的建設,真正做到“掌舵,而不是劃槳”,為公眾提供更多,更優質的服務。這也是實現“小政府、大社會”的前提。
要實現公共服務社會化,政府必須廣泛采用授權或分權的方式,將社會服務與管理的權限通過參與或民主的方式下放給社會中的一些組織,授權并運用政策鼓勵社會中介組織、社區或私營機構承擔一些公共服務事業和產品。隨著社會結構的變遷,社會多元利益格局的形成,市民社會的成長,大力培育、發展和規范社會中介組織,推進公共服務社會化,建立社會自我管理機制,將成為政府社會管理模式改革的實踐取向之一,亦是建設服務型政府的重要環節。
參考文獻
關鍵詞:財政管理;會計監督;全局
基層財政管理工作是我國財政經濟工作的重要內容,其是否能夠健康穩定的運行直接關乎著我國經濟和社會發展的穩定性。近幾年,我國不斷深化公共財政體制改革,調整財政管理體制,取得了較好的成果,但是也暴露出了基層財政管理各項工作中存在的種種問題。在改革的浪潮中,如何才能夠把握機遇、直面挑戰,實現財政管理全局工作的有序開展是當前需要思考的問題。
一、新時期下財政管理工作面臨的困境
隨著國庫集中支付、財政預算等機制的不斷調整,財政管理工作也在不斷的轉型過程中。從日常的實務工作來看,轉型過程中的主要問題集中于思想、人才、制度以及信息化四個方面。
(一)思想觀念有待進一步更新
對于財政管理工作認識上的偏頗是阻礙工作順利開展的重要主觀因素。在我國財政體制的改革過程當中,常常伴隨著多種“聲音”。有些行政事業單位對各項財政制度的改革措施非常重視,認為這些措施相較于之前的財政制度而言能夠有效的改善某一類或者是某些問題;有些行政事業單位則對于各項改革措施持抵觸的態度,他們認為制度的實施耗時耗力,并且會給他們原本正常的工作帶來較大的沖擊。多種“聲音”的存在向我們揭示了財政管理相關工作宣傳不到位以及認識不深刻等問題。
(二)人才隊伍建設有待進一步加強
基層財政機構操控能力偏弱已經成為普遍現象。從目前的情況來看,財會人員的綜合素質還存在著較大的上升空間。僅從學歷結構來看,本科以上學歷財會人員雖然有了較大比例的提高,但是這批學歷構成當中仍舊有一部分是屬于社會教育機構的畢業人,整個隊伍的專業基礎以及職業素養都面臨著一系列的挑戰。此外,在財政檔案管理、行政管理等工作環節上也缺乏相應的專業性人才,無法為財政管理工作提供良好的工作環境。
(三)制度執行力度有待提高
隨著改革的不斷深化,縣級財務管理的規范性、嚴謹性等較從前有了很大程度的提高,制度制定合理、財務監管及時有效。但是,在制度的執行力度上尚存在著提高的空間。比如,由于各個崗位之間工作銜接存在時間和內容上的不協調,導致制度的執行存在推諉的狀況;一些工作人員過分的依賴工作經驗或者固化的思維方式而忽視了制度本身執行的可行性以及條件等,造成工作效率低下。
(四)財政信息化平臺有待進一步完善
信息化一直是財政體制改革過程中所強調的重點,很多行政事業單位也在陸續引進相關財政管理軟件,但是對于其具體應用還存在著很多細節性的問題。比如,系統功能應用不全面、系統數據錄入程序存在漏洞、系統安全性未及時檢測等。此外,單位內部各個部門之間有關財政工作信息的溝通平臺也急需建立,否則將大大影響工作效率。
二、會計監督對促進財政管理全局工作實現的重要意義
實現財政管理的全局工作需要各個單位多方努力,會計監督作為整頓財政管理工作秩序、提高工作效率與經濟效益的重要手段和途徑,是實現財政管理全局工作的重要突破口之一。
(一)有助于觀念的及時更新
觀念的更新除了需要采取各種主觀性的措施使各單位認識到財政管理全局工作的重要性以及應該如何正確開展工作等以外,還需要采取相應的客觀性措施來約束各單位的財務行為,保證財政管理工作能夠在正確的方向下開展。會計監督制度恰恰能夠滿足觀念轉變過程中客觀性的需求,并且全面的會計監督能夠滲透到財政管理工作的每一個環節,實現對全局工作的監督。
(二)有助于彌補人才的缺失
綜合性人才的缺失給財政管理工作帶來了很多不便,細節性的問題層出不窮。在無法迅速滿足財政工作對人才的需求時,會計監督工作可以盡可能的避免財政工作的各種細節性問題。比如,會計檔案的檢查可以彌補檔案管理人員在檔案分類、歸檔整理等各方面存在的問題;發票報銷情況的檢查可以規范報銷人員的行為等。
(三)有助于提高制度執行力度
全面的會計監督貫穿于整個財政管理工作,任何重要環節的執行效率和效果都會受到會計監督的外在考量。以單位的采購業務為例,在會計監督制度下,相關人員會審查采購物品的可采購性、采購合同簽訂時是否遵循相關內部控制活動、采購物品的后期使用效率以及維護情況等。
(四)有助于彌補信息平臺的不足
信息平臺構建所存在的問題大大的威脅著會計信息的真實性、可靠性以及及時性。對會計憑證、會計賬簿以及會計報表等會計資料的監督是會計監督的重要內容,在信息系統存在問題的情況下,全面的、及時的、規范的會計監督同樣可以保證會計信息的真實性、及時性以及可靠性,滿足財政管理工作對數據的基本需求。
三、加強會計監督,實現財政管理全局工作
從上文分析可以看出,會計監督可以從不同的角度、不同的層面、不同的深度上來彌補財政管理工作中存在的問題;我們同樣可以看出,要想更好的實現財政管理全局工作的開展,會計監督工作必須是全面的、及時的、規范的。那么,我們需要考慮的是如何不斷完善會計監督工作,以充分發揮其在財政管理全局工作中的作用。
(一)把握方向,合理規劃
會計監督要結合具體的財政管理工作來開展,做到有的放矢、全面出擊、力度恰當,即以財政管理工作為方向、合理規劃各會計監督措施。以某縣為例,為了做到全面監督,該地區財政局領導提出了“五結合”的思路,將會計監督檢查融入到了財政管理工作方方面面:一結合是將會計監督與宣傳財經法規相結合,杜絕偷稅、漏稅、私設“小金庫”現象等;二結合是將會計監督與財務管理相結合,保障預算的執行力度;三結合是將會計監督與地區內的經濟秩序相結合,重點管理各單位的經濟活動,避免出現“吃回扣”、“吞公款”等現象;四結合是將會計監督與預算、成本、績效、內部控制等各項制度結合在一起,落實檢查與整改的一體化;五結合是會計監督要與相關部門結合在一起,即與紀檢、監察以及司法部門等相配合,加大會計監督力度。從該案例可以看出,五個結合以財政管理工作的內容為核心,并且提出了每一結合的重點工作,為會計監督的工作指明了方向。
(二)重視人才隊伍建設,提高人才隊伍質量
會計監督工作是否能夠按照預定的思路與規劃發展,需要看會計監督檢查人員能否滿足工作的整體需求,因此提高人才隊伍質量就成為了一項重要的工作。某縣為了提高人才隊伍質量,主要從四個方面著手。首先,從職稱、學歷、年齡、能力、經驗等多方面綜合考慮,合理配比檢查隊伍,形成一種良好的團隊協作氛圍。其次,舉辦各種財務工作核查培訓班,督促檢查人員及時“充電”。同時,與實務經驗豐富的專家形成合作,以解決監督過程中存在的疑難問題。再者,為了規范會計監督人員的行為,該縣還制定了諸如《會計監督檢查工作紀律與懲罰》等規章制度,保證會計監督工作的公平、公正,切實的促進財政管理工作的開展。最后,該縣結合地區具體情況,對每個檢查小組提出了具體的任務要求,并制定了嚴格的考核措施。從其工作記錄中可以看出主要包括五個方面,即會計機構構建是否合理、會計人員是否合格;相關內部控制、預算管理等制度有無制定并按規定執行;財稅制度是否與國家規定一致,并按照規定執行;會計賬簿、財務報表等財務信息是否完整、真實;信息化系統是否按照要求使用等。從表面上來看,該縣的做法是眾多地區較為普遍的做法。但是,認真分析后會發現,該縣的這些做法更加細致,同時兼顧了會計監督人員的工作狀態與監督工作的需求,剛柔并濟,更加有利于會計監督人才隊伍的迅速成長。
(三)協調雙方關系,做到公平公正
會計監督涉及到檢查方與被檢查方,對立的關系會使得檢查工作很難開展,也大大降低了會計監督工作的效用。因此,檢查方要與被檢查方協調好工作關系,并且同時保證結果的公平與公正。
1.在檢查、處理等工作環節,允許被檢查單位負責人或者財務人員參與到其中。這樣不僅能夠使檢查人員更快的了解被檢查單位的工作,而且能夠使被檢查單位更深入的了解到處罰的尺度、處罰的依據,驗證檢查結果的合理性。此外,在工作中盡可能的取得被檢查單位的理解。比如,在采用抽查方式的情況下,要公開抽取的方式方法,提前做好各單位的工作,使他們能夠理解為什么要采取這一工作方式,避免出現被檢查單位不配合的狀況。
2.通過官方網站、微信公眾賬號等平臺公布各個階段的檢查計劃、檢查內容、檢查結果等,使各個被檢查單位能夠及時獲得檢查信息,保證檢查信息的公開透明。同時,設置投訴、舉報途徑,并建立相應的反饋機制,為各被檢查單位以及社會公眾提供投訴、意見反映場所。
(四)開拓思路,創新工作方式
會計監督工作方式的選擇不僅可以大大的節約檢查方的人力、物力以及財力,而且能夠給被檢查單位的工作帶來較大的改觀,相關人員應當開拓思路,不斷創新工作環境。有些地方通過建立預算單位會計誠信考核機制來調動各預算單位工作的積極性。從預算管理誠信狀況、資產管理誠信狀況、會計管理誠信狀況等對被檢查單位進行全方位的誠信測評與考核。然后,按照相應的標準對這些單位進行誠信等級分類,不同等級的單位采用不同的檢查方法,檢查的內容也存在著相應的區別。有些地方則從財政局內部管理著手,建立以財政局內部各職能處、室監督檢查為基礎,以財政監督局重點監督檢查為主體的格局。比如,會計處以及各個業務中心對會計信息質量的日常監督負責,財政監督檢查局則負責日常監督中的重難點問題。實務中則需要結合地區的具體情況,通過不同的會計監督工作方式來調整人、財、物各方面的匹配以及檢查對象、檢查內容、檢查力度等,以實現會計監督的目標。
四、結束語
基層財政管理工作的開展直接關系著整個地區公共財政體制改革的步伐,其不斷完善需要各相關單位不斷努力、多方尋求突破。會計監督作為一種客觀的突破途徑,能夠在有限的條件下推動財政管理工作的不斷完善,彌補財政管理工作的不足。這就需要我們把握正確的方向、做出合理的規劃、迅速提升會計監督隊伍的綜合素質、協調多方關系、創新工作方式,逐步完善會計監督工作,促進財政管理全局工作的實現。
參考文獻:
[1]周菲.以“整改年”為主線推動財政管理工作——訪湖北省羅田縣財政局局長胡署平[J].財政監督,2015(22).
(一)國外財政稅收監督管理的基本做法研究國外財政稅收監督管理的過程中需要從內部職能部門的管理策略出發,推動財政稅收的綜合性管理,為財政稅收職責體系建設創造良好的條件。財政稅收監督管理的基本做法需要和監督內部體系緊密聯系,確保財政稅收監督管理模式能夠有效創新,為財政稅收的監督體系形成創造良好的條件。從監督職責角度看,需要對各種監督模式進行系統性分析,按照財政稅收的優化模式積極穩妥的推進各項策略不斷實現。比如澳大利亞通過對內部各個部門的工作情況進行監督,積極穩妥的進行行政管理模式創新,從多方面提高財政稅收的監督效率。通過對財政稅收的監督效率分析,保證各個監督管理模式能夠融合在一起,形成完善的財政稅收監督管理模式,為財政稅收監督控制優化營造良好的氛圍。財政稅收管理的過程中需要從監督專員、公共會計、財政監督模式等方面出發,確保各個財政監督管理機構能夠符合創新管理的要求,積極穩妥的推進創新模式建設,為創新指導和監督管理創造良好的條件。財政稅收體制監督機制管理的過程中要從企事業單位的實際運行情況出發,積極穩妥的進行財政稅收監督管理,確保監督創新與指導模式能夠優化,積極穩妥的實現財政稅收的再監督,通過有效的監督模式優化,推動財政稅收的綜合性管理,為財政稅收的創新型管理創造良好的條件。
(二)國外財政稅收監督管理的經驗模式研究國外財政稅收監督管理的過程中需要不斷完善立法程序,通過有效的財政稅收監督機制優化,提高財政稅收的監督管理水平,為財政稅收的監督模式創新創造良好的條件。財政稅收監督管理機制優化的過程中需要不斷進行財政監督模式創新,通過有效的監督管理完善立法程序,通過對財政監督的管理方法優化,積極穩妥的實現經驗模式創新,提高財政稅收的財政監督法律規范化水平。比如美國在財政稅收立法監督管理的過程中非常完善,需要從不同的法律法規中實現對財政稅收的全方位管理。財政稅收監督優化管理的過程中要從預算編制管理的思路出發,通過有效的專項監督、日常監督、個案監督實現對財政稅收的全方位管理,保證財政稅收能夠在日常經濟管理中發揮重要的作用。財政稅收監督權力要在綜合管理的過程中進行創新優化,實現對財政稅收的專項監督管理,提高財政稅收的綜合創新管理水平。財政稅收管理的過程中通過有效的措施保證財政監督權力的有效平衡,保證財政稅收在監督權力實施的過程中形成完善的程序,積極穩妥的實現資源的合理配置,確保財政稅收資源配置能夠符合綜合性財政管理的要求。
二、財政稅收監督管理體制的完善
(一)財政稅收監督管理提高到立法層次財政稅收監督管理機制優化管理的過程中必須要從立法層次出發,積極穩妥的推進財政稅收的立法性管理,為財政稅收的綜合性模式創新創造良好的條件。從當前的情況看,我國財政稅收監督管理屬于行為范疇,必須要從行為管理的總體戰略出發,積極穩妥的推進立法機制建設,為財政稅收綜合性管理創造良好的條件。財政稅收的立法管理必須要從內部監督色彩控制出發,確保財政稅收資金預算能夠符合資源配置管理的要求,推動財政稅收的全面性控制管理,為財政稅收的創新型管理創造良好的條件。財政稅收管理的過程中要從內部監督和外部監督兩個方面入手,積極穩妥的實現財政稅收的有效性監督,保證財政稅收的預算管理與執行管理能夠符合監督機制的要求,確保財政稅收能夠進行有效的管理創新。財政稅收實施的過程中要加強政府的監督管理作用,通過政府部門的監督管理,可以科學合理的編制財政稅收預算。通過對財政稅收的立法層次分析,實現對財政稅收的內部有效性監督管理,為財政稅收監督模式創新營造良好的條件。財政稅收立法預算管理的過程中要從執行模式出發,對各種制約模式進行綜合性分析,確保各種監督平衡機制能夠全面的實現,通過有效的財政稅收控制管理確保各種模式能夠得到優化,提高財政稅收的優化監督管理水平。財政稅收內部控制模式優化的過程中要把各種監督模式結合在一起,形成有效的財政事前、事中、事后管理機制,財政稅收管理的過程中要從效率模式建設出發,確保各種監督效率能夠順利實現。財政稅收事前監督管理的過程中要對問題進行分析和修正,通過有效的事后監督管理模式優化,確保各種監督主體和客體能夠符合經濟活動管理的要求。財政稅收監督管理的過程中要從多層次控制管理思路出發,確保財政、稅收、審計等工作能夠符合財政稅收控制管理的要求。財政稅收管理的過程中要實現有效的信息資源共享,確保各種監督能夠全面協作協調處理,健全財政監督法律體系可以有效的推動財政稅收管理,確保財政稅收能夠得到有效的管理,為財政稅收相互促進管理創造良好的條件。財政稅收在健全各項機制的過程中,需要從制度模式管理的總體思路出發,推動各項財政稅收監督管理的模式創新,實現財政稅收部門之間的密切配合和相互促進,為財政稅收的優化模式管理營造良好的氛圍。
(二)財政稅收監督機制要明確各個主體職責財政稅收監督機制管理的過程中要對各個主體進行分析,保證各個職責能夠有效的運行,推動財政稅收監督管理模式創新,為財政稅收的有效性管理創造良好的條件。財政稅收管理的過程中要對各種監督網絡活動進行分析,保證各種職責能夠得到有效的管理,提高財政稅收的綜合性管理水平。為財政稅收的優化創新創造良好的條件。財政稅收主體職責管理的過程中要對各種主體責任進行分析,確保財政稅收能夠有效的管理控制,提高財政稅收的監督控制管理效率。財政稅收監督管理機制建設的過程中,需要從不同的預算模式出發,實現對財政稅收的管理模式優化,財政稅收管理必須要從財政管理的戰略思路出發,實現對財政稅收多方位管理,為財政稅收綜合管理問題解決創造良好的條件。財政稅收預算監督管理必須要從政府綜合職責出發,推動財政稅收創新型管理,為財政稅收綜合模式創新創造良好的條件。
1.事業單位固定資產管理介紹
事業單位固定資產是指使用年限在1年以上,單位價值在規定標準以上(事業單位財務規則規定在1000元以上,專用設備在1500元以上),并在使用過程中基本保持原來物質形態的資產或單位價值雖然不足規定標準,但耐用時間在1年以上的大批同類物資。事業單位固定資產按照種類劃分,一般分為六類:房屋及構筑物;專用設備;通用設備;文物和陳列品;圖書、檔案;家具、用具、裝具及動植物。
2.事業單位固定資產管理的特性
事業單位固定資產管理是一項復雜、繁瑣的組織工作,涉及主管部門、預算單位、財務部門等多個相關部門,所以必須具備一個強大的管理團隊,要求具有高強度的工作責任感、仔細認真的工作態度,熟悉事業單位固定資產管理流程并熟練計算機操作。事業單位固定資產管理是指對固定資產的計劃、購置、驗收、登記、領用、使用、維修、調撥、出售和報廢的全過程管理。固定資產在事業單位資產總額中一般都占有較大的比例,為確保事業單位資產的安全、完整,財政部對固定資產管理十分重視,傳統的固定資產管理模式無論從質量上還是效率上,都難以適應事業單位固定資產管理新形勢的需要,因此,加強資產優化管理方法是高效管理的一種捷徑。
3.事業單位固定資產的管理意義
事業單位固定資產是事業單位開展業務及其他活動的物質條件,是事業單位實施各項公共職能、保證事業單位正常運轉和事業發展的物質基礎。事業單位加強固定資產的管理、保護固定資產的完整性、挖掘固定資產的潛力、改進固定資產的利用價值,不僅可以提高事業單位固定資產的使用效益,規范處置行為,優化國有資產配置,還有利于防止事業單位國有資產流失,高效節約國家財政資金的投入使用。
二、氣象部門固定資產管理存在的問題
1.對固定資產管理工作重要性的認識不夠
目前,氣象部門大部分預算單位只一味的重視預算資金的收支管理,對固定資產的管理不夠重視,部分預算單位只重視購置、不重視日常管理,重錢輕物;固定資產管理人員基本都是由各級預算單位辦公室人員兼職,沒有足夠的專業知識,對固定資產登記管理不夠及時,經常出現錯記、漏記現象,對固定資產發生的調撥、毀損、報廢等情況不能及時做出正確的處理;從而忽略了固定資產管理工作的重要性。
2.固定資產管理的制度不夠完善
隨著改革的不斷深入,氣象部門基礎設施和辦公條件日益改善,在固定資產迅速增加的同時,固定資產管理也出現了許多新情況、新問題,但是相關的制度建設卻遠遠落后于改革的步伐。固定資產管理制度的不完善使固定資產的總價值失去了對實物的控制,失去了對固定資產管理工作的意義。
3.固定資產使用效率不高
根據氣象行業為公共服務的特性,氣象部門固定資產主要是由財政預算資金或專項資金申請購置的,在固定資產的購置上缺乏完善的統籌計劃,盲目采購、多個項目重復采購、購非所需等現象在一些預算單位比較突出,極大的造成了財力和物資的浪費,而相對應的是導致一些機構或部門因資金的短缺,一些必要的辦公設備因資金有限而得不到購置,致使工作在一定范圍內的開展受到極大限制,進而造成了氣象部門擁有固定資產過剩與緊缺并存的局面。
三、加強氣象部門固定資產的管理
1.加強氣象部門固定資產管理
氣象部門對固定資產的購置實行申報審批制度,嚴格按照政府采購法和相關程序規定新增固定資產,對各級預算單位的固定資產嚴格按照財務管理、實物管理與價值管理相結合的原則進行固定資產財務核算,及時發現問題并查找問題來源;對各級預算單位固定資產管理實行嚴格報批制度,固定資產的出處、流向、種類、價值等的處置都必須上報上級主管單位審批;對各級預算單位固定資產進行定期檢查清理,充分發揮固定資產系統平臺作用。
2.氣象部門固定資產管理現狀
氣象部門每年投入大量的資金用來購置各類固定資產,長時間的累積,致使其對擁有的資產數量以及使用狀況難以準確掌握,存在重復購置現象,固定資產的利用效率偏低,加上職工工作上的疏忽,資產變動時交接不完整、無法快速完整的查清經手的資產,從而造成資產的流失,存在資產賬面價值與實際價值有出入較大的現象,給后期的盤點和管理帶來一定困難。
四、加強氣象部門固定資產管理的政策
1.完善氣象部門的組織結構
固定資產管理是氣象部門管理的重要組成部分,是氣象事業長遠發展的關鍵,所以加強氣象部門固定資產管理,必須以完善固定資產管理組織機構為先決條件,針對氣象部門固定資產現狀從實際出發,首先應該完善資產管理部門的專門機構,實行定崗、定人、定位管理,制定合理的統籌計劃,實施專業對口、權責分明、各司其職的組織體系,根據資產管理的權限,合理利用資產進行運作,按資產數額以及單位人員的多少因素對工作人員進行合理安排分配。
2.實施固定資產動態管理和問責制
目前我國對壓覆資源一般實行有償壓覆,新建項目壓覆煤炭資源需要對礦業權人進行補償。根據國土資源部2010年頒布的《國土資源部關于進一步做好建設項目壓覆重要礦產資源審批管理工作的通知》,經濟補償包括兩方面:一是補償礦業權人繳納的價款,即礦業權人獲得探礦權和采礦權時向國土資源部門繳納的價款;二是礦業權人其他損失,包括所壓覆的礦產資源分擔的勘查投資、已建的開采設施投入和搬遷相應設施等直接損失。
2與壓覆相關的行政管理中存在的問題
通過對新建項目壓覆煤炭資源行政管理現狀分析可知,礦業權人和國家的權益在壓覆過程中沒有得到很好的維護。針對礦業權人權益,現有法律法規很少關注礦業權人的相關利益,同時相關法律和政策執行不到位,新建項目壓覆煤炭資源給礦業權人帶來的損失往往很大,而礦業權人缺少利益訴求的通道,簽署補償協議基本上都是被逼無奈;審批流程由于不重視礦業權人參與及其合法權益的保護,建設方與礦業權人的補償協議既難以達成,又難以執行;對礦業權人的壓覆經濟補償不合理,目前新建項目壓覆煤炭資源只需付出極小代價就可以壓覆,大部分是無償壓覆,即使有償壓覆,建設方也是按照探礦權和采礦權價款進行補償,補償費用小于被壓覆煤炭資源的實際市場價值,甚至小于礦業權人實際的損失。根據現有法律法規,壓覆補償難以體現礦產資源國家所有的資源屬性和相關權益,也難以準確反映壓覆項目的真正建設成本?!段餀喾ā返谝话僖皇艞l規定國家實行自然資源有償使用制度,《中華人民共和國土地管理法》規定國家依法實行國有土地有償使用制度。被建設項目壓覆的礦產資源一般都是長期的或永久的,在一定技術條件下很少有再次被開采的價值。但現行的法律法規中,建設項目在進行建設時,只體現了國有土地有償使用的規定,而沒有體現礦產資源國家所有的資源屬性。此外,新建項目壓覆煤炭資源行政管理在法律法規、行政審批、經濟補償方面還存在以下問題。
2.1壓覆資源相關法律存在的問題
缺少專門解決新建項目壓覆煤炭資源的管理辦法。相關法律法規的缺失,會增加不合理的煤炭資源壓覆,造成煤炭資源的浪費。同時,不能合理有效地規范相關主體的市場行為,難以維護國家和相關礦業權人的合法權益,勢必影響國民經濟的持續健康發展?,F有的法律法規缺乏對地方政府相關權責的界定,致使地方政府不重視煤炭資源的壓覆問題。在現有的關于壓覆礦產資源法律法規中,無論是全國性法律,還是省級行政主管部門制定的管理辦法,對地方政府相關權責進行界定的還比較少。由于法律法規缺少這方面的權責界定,地方政府往往不重視資源壓覆問題,甚至為了“政績”對新建項目壓覆煤炭資源采取一刀切或者一邊倒的管理手段,幫助建設方取得重要礦產資源的壓覆審批,致使大量煤炭資源被不合理壓覆。
2.2壓覆資源行政審批存在的問題
現有的行政審批難以有效地解決我國當前面臨的煤炭資源壓覆問題。運用行政審批手段對煤炭資源壓覆問題進行管理,手段單一,并且在處理壓覆問題審批的要求和具體流程上存在嚴重不足,建設方往往可以以極小的代價取得壓覆權,這就很容易造成建設方及其利益相關者輕視被壓覆礦產資源的價值,并且利用各種手段影響壓覆審批工作。另外,審批人員的權利大,壓力也大,并且較容易受到錢、權等因素的影響,很難堅持科學的審批原則,造成審批結果難以體現應有的合理性和科學性。行政審批職能部門協調困難、銜接有漏洞。目前對壓覆煤炭資源進行審批的部門是國土資源部門,而對煤炭資源進行管理的是國家能源部門。在管理過程中,從中央到地方,都把審批權和資源管理劃歸不同的部門,每個部門只了解一個方面的情況,無法全面掌握煤炭資源的儲量狀況、勘探和壓覆的實際情況,不利于綜合管理,更不利于壓覆礦產及時審批,缺少對各級管理部門職責、任務的具體規定。
2.3壓覆資源經濟補償存在的問題
缺少合理完善的經濟補償機制,建設方所交費用與壓覆煤炭資源的價值不符。建設方為壓覆礦產資源繳納的費用應該包括三種:補償礦業權人繳納的價款、資源補償費、其他損失。被壓覆的煤炭有兩種價值:未開采前的自然價值和開采后的價值。實際工作中,建設方按照自然價值進行補償,價款小于被壓覆煤炭的實際價值,建設方所交費用與壓覆煤炭資源的價值不符,這是對煤炭資源的浪費。補償款不到位。實際工作中,存在建設方對礦業權人的補償款不到位的問題,尤其是政府主導的新建項目或政府引進的大型項目壓覆了煤炭資源后,往往不按照補償協議進行補償。用經濟手段對建設方壓覆行為進行約束的目的沒有達到,對煤炭資源的保護沒有落到實處。
3完善建議
3.1制定專門的壓覆煤炭資源管理辦法
壓覆涉及多方主體利益,關于壓覆的法律法規應該是正確處理壓覆項目的基礎,尤其是行政法規和地方性政府規章,對于解決壓覆的實際問題具有十分重要的指導意義。因此,制定專門的壓覆煤炭資源管理辦法是進一步做好壓覆煤炭礦區管理工作的基礎和前提。通過編制該管理辦法,可以進一步規范政府相關部門的職責和行為,提高政府在國民經濟建設中的服務水平,可以更好地規范相關主體的市場行為,維護國家和相關礦業權人的合法權益,促進國民經濟的持續、健康和有序發展,也可以避免不合理的資源壓覆,保護不可再生的煤炭資源。
3.2完善行政審批流程
市場經濟的良好運行,需要“有形的手”和“無形的手”共同作用。壓覆雖然是一種市場經濟行為,但壓覆的對象是國家所有的礦產資源,因此對待壓覆應當行政手段與經濟手段并用——構建以行政調解為主、經濟刺激為輔的管理方式,加強調控,實現對壓覆礦產資源行為的適當“管制”。完善新建項目壓覆煤炭資源審批流程主要是優化審批管理流程,將流程按照新建項目的申請進展情況分為三個階段:項目的可行性論證階段,主要是查詢是否壓覆礦產資源,并對壓覆資源情況進行評估;項目申請及審批階段,主要通過用地審批和項目立項建設審批兩個環節審查新建項目是否獲得壓覆審批;項目申請獲批后階段,主要是交納壓覆相關的費用,涉及交給國家和礦業權人的補償款。在整個審批流程中,使礦業權人參與進來,保障礦業權人的利益,增加項目建設的壓覆成本,從而減少不合理的資源壓覆。同時,國土資源部門和煤炭管理部門在審批流程中應該相互配合,擔負起相應的管理職責,詳見表1。
3.3健全壓覆補償機制
在完善相關法律法規、行政審批管理制度后,需要建立一個完善的新建項目壓覆煤炭資源補償機制,主要包括以下三個方面:建立對國家和礦業權人雙重補償流程,補償流程遵循既保護煤炭資源,又不影響經濟建設的原則制定壓覆煤炭資源評估方法,對新建項目壓覆煤炭資源進行合理評估;確定壓覆各階段需要注重的細節,主要包括壓覆查詢、壓覆補償標準、補償對象、壓覆稅費、繳納期限等方面。新建項目壓覆煤炭資源補償流程如圖2所示。新建項目在可行性研究時期,就需要到地方國土資源管理部門去進行煤炭資源儲量分布查詢,并和礦業權人取得聯系,共同制定相應的方案。根據煤炭資源地理位置和壓覆補償標準,評估壓覆補償費用、建設成本等確定建設方案,然后與礦業權人和國土資源部門進行建設方案溝通,并初步達成意向協議。建設方對礦業權人的補償包括建設方直接補償礦業權人的各類損失,并和礦業權人簽訂壓覆協議。建設方對國家的補償,主要以繳納稅費形式為主,征收煤炭資源壓覆費或者煤炭資源占用稅。補償金額主要以壓覆煤炭資源的價值評估為準,按照計量評估金額進行繳納。繳納期限一般要求在項目開工前或者開工后三個月內。對繳納給國家的壓覆稅費,應成立專門的賬戶,對“三下開采”、“綠色開采”等先進或高成本開采壓覆煤炭資源的方式進行獎勵或補貼,提高礦業權人開采壓覆煤炭資源技術革新的積極性,形成良性循環。
4結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