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4-08 11:44:15
序論:在您撰寫護理學習論文時,參考他人的優秀作品可以開闊視野,小編為您整理的7篇范文,希望這些建議能夠激發您的創作熱情,引導您走向新的創作高度。
1.1一般資料
隨機選取本院系2012年9月-2013年6月的144名護生,其中有20名男性,124名女性,年齡在20-23歲,平均年齡為(21.7±1.2)。144名護生有三個年級,畢業生組,有48名護生已經完成高等護理專業的全部學習課程,結束臨床實習,即將畢業;臨床實習組,有48名護生,已經完成高等護理專業的全部學習課程,即將進行臨床實習;課程學習組,有48名護生,已經完成了2/3的高等護理課程學習,正在繼續學習。
1.2調查方法
在本次問卷調查中,以年級、班級為單位分批進行。護生采用匿名的方式進行答題,問卷需要當場作答并收回。調查人員是護理實驗課的教師,護生應明確本次問卷調查的目的和填寫要求,認真作答。本次共發放問卷144份,回收144份,回收率為100%。
1.3調查標準
在本次問卷調查中,共對五方面影響因素進行調查:環境、專業、實驗室條件、教師經驗和學生自身因素,共設有28個題目,收集問卷后,請專家進行指導和查閱,由此增加本次問卷調查的可信度和真實性。通過因子分析,調查的五方面內容的結構效度與量表的設計一致。
1.4統計學意義收集問卷后整理數據,采用SPSS18.0軟件,對資料進行X2檢驗。
2結果
在本次研究中,144名護生認為實驗課學習影響因素按影響程度分布依次為實驗室條件、教師經驗和學生自身因素,從本次問卷調查的結果來看,環境和專業前景對護理實驗課學習影響不大,經過問卷調查發現,不同年級的護生對實驗課學習影響因素的認識存在差異。三個年級組對28個題目中的??圃O置(實驗室條件)、護理實驗教師的臨床經驗(教師因素)、教師教學管理能力(教師因素)、學生個性特點和家庭條件(學生自身因素)的認識存在差異(P<0.05)。
3討論
經過問卷調查,實驗室條件是影響基礎護理學實驗課學習的主要因素,教師的臨床經驗和學生自身的條件是影響實驗課學習的重要和次要因素。實驗室教學課程成立的時間較短,正在逐漸發展階段,實驗室的各項功能正逐步被完善。在這個過程中,實驗課教師的相對年資較低。護生的來源較廣,有一部分學生并沒有將護理專業當作第一志愿,所以其護理專業思想不全面,這些情況都影響了護生進行實驗課學習的積極性。
3.1實驗課條件影響
護生實驗課學習從三個年級護生的問卷調查結果來看,不同年級對實驗室條件的認識有一定差異,畢業生組在進行基礎護理學實驗課學習時,實驗室處于建設階段,其教學功能和條件還不夠完善,并通過在其他醫院的臨床實習,對專科設置的重要性有一個比較深入的認識,所以有37.5%的護生認為這是影響實驗課學習的主要因素;臨床實習組正處于剛剛學完專業知識,對護理學的各個方面有一個大概的認識的階段,但這種認識并不深入,所以不重視實驗室條件;課程學習組的護生還沒有進行臨床實習,沒有充分理解實驗室的功能,對教師的臨床經驗的認識還停留在課程教學方面。
3.2教師綜合素質影響
實驗課學習教師的知識水平、臨床經驗和職業道德是影響護生實驗課學習的另一個重要因素,教師具備豐富的臨床經驗和優秀的教學管理能力,是一名教師綜合素質的重要體現。在本次問卷調查中,不同年級護生對教師素質方面的理解也有所不同,畢業生組認為教師的臨床實踐經驗對實驗課教學的影響較大,而其他兩組護生認為教師的教學管理能力是影響實驗室學習的重點。
3.3護生自身素質影響
【關鍵詞】服務性學習;內科護理學;護理教學;護理軟技能
服務性學習是學生利用自身的知識能力和人格魅力,通過參與精心組織的志愿服務或社會實踐活動,在真實的社會環境中既服務他人又獲得自身素質發展的學習過程[1]?!胺招詫W習”于20世紀60年代在美國興起,并在最近的十年間得到迅速發展,其三十多年的實踐證明這是一種行之有效的教學育人方法[2-3]。我校內科護理學教研室不斷學習引進國內外服務性學習的最新教學理念和有效手段,期望進一步提高內科護理學教學質量,提高學生專業知識、實踐技能及各種護理軟技能?,F將初步研究結果匯報如下。
1對象和方法
1.1研究對象
選取我校護理專業的48名內科護理學課程在學學生,隨機分為兩組,各24名。對照組采用傳統教學模式,試驗組在傳統教學模式的基礎上,引入服務性學習理念。兩組學生在性別、年齡構成和平時成績等方面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1.2方法
1.2.1對照組
采用傳統教學模式,即課堂理論授課和實訓室技能培訓。
1.2.2試驗組
在對照組的基礎上引入服務性學習理念。利用周末及假期時間,由專職教師負責,進行32學時的服務性學習項目。主要項目包括:(1)選取合適的社區,帶領學生為社區居民進行健康評估、健康指導;(2)定期走訪多發內科疾病患者,結合所學知識為其進行相關護理和指導;(3)走訪癌癥患者,為其提供醫療護理和心理輔導;(4)開展中小學和社區急診急救技能培訓活動,學生根據被培訓人員特點,制定不同的培訓內容,自行設計調查問卷、制作健康知識宣傳展板及手冊等;(5)開展小組討論,結合課堂學習知識和服務性學習所見所聞進行小組討論和反思,形成學習-服務-學習的螺旋式有效學習方法。
1.3效果及評價
采用理論測試和實踐技能考核評估兩組學生的學習效果;采用問卷調查,比較兩組學生對教學模式的認可度和了解試驗組學生護理軟技能的提升情況。
1.4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15.0軟件進行分析,計量資料的比較采用t檢驗,率的比較采用χ2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結果
2.1兩組學生考試成績的比較
結果顯示:兩組學生理論考試平均成績和技能考核平均成績分別為(82.6±6.5)和(87.4±5.9),分別高于對照組的(74.6±8.3)和(70.4±7.6),組間差異均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
2.2問卷調查結果
試驗組和對照組學生對本組采取的教學模式肯定率分別為88.72%和63.28%,組間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試驗組學生在教學模式是否有助于理論知識學習興趣、實踐能力的鍛煉、醫患溝通能力的提升、專業使命感的體驗和服務意識的提高等方面的肯定率分別為89.62%、90.36%、85.42%、90.26%和88.73%,分別優于對照組的68.09%、62.41%、58.13%、49.55%和59.67%,組間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0.05)。
3討論
傳統教育模式以課堂教授為主,長期存在“重理論,輕技能;重知識傳承,忽視學生自主學習”的弊端,不利于創新人才的培養。利用社會資源開展社會實踐教學是創新人才教育途徑之一[4]。護理專業的屬性要求學生除了具有扎實的理論知識外,必須具有良好的操作技能和護理軟技能(如護理人員的人文素質、人際溝通、社會經驗等),而這一系列技能的獲得都必須融入社會,進行鍛煉和開發[5]。本研究通過引進服務性學習的教學模式,將學生社區服務項目納入內科護理學課程體系,使其成為教學活動的有機組成和課堂教學的無限延伸。研究結果顯示:試驗組學生理論考試成績和技能考核成績均優于對照組學生;試驗組學生對引入服務性學習的教學模式的認可度高于對照組,表明這一教學模式能夠吸引學生的參與和調動學生的學習興趣;引進服務性學習的教學模式有利于學生護理軟技能如人際溝通等的提升,說明引入服務性學習教學模式更有益于學生的進步和后續職業發展??傊?,我們的研究結果顯示服務性學習引入內科護理學教學對護理專業學生的培養是非常有益的。
參考文獻
[1]徐燕,劉娜.服務性學習在護理專業教學中的應用研究進展[J].護理研究,2013,27(22):2305-2307.
[3]徐慧,王紅霞,薛彩云,等.臨床護理帶教中引入服務性學習理論探索[J].護理實踐與研究,2012,9(12):125-126.
[4]吳麗萍,許杰州,陳曉勤.構建社區交互式教育模式引領醫學生綜合能力提升[J].中國高等醫學教育,2014(5):49-50
我校2010級護理本科1、2合班,共96名學生,教材選用王雪文主編的《外科護理學》。
2方法
選擇的章節是外科護理學中腫瘤護理,采用PBL教學法。教學實施過程中以“腫瘤患者的護理”教學內容為例,共計4學時,每學時50min。
2.1教案設計
PBL教學法的精髓在于發揮問題對學習過程的指導作用,調動學生的主動性和積極性[3]。教師備課中,首先根據教材及教學大綱要求,查閱相關文獻和資料等,精心設計2個連續的案例,并結合案例提出4~8個問題,如第1幕:“患者女,40歲,洗澡時意外發現左側外上象限有一個腫塊,左有少量溢液,來院就診?!碧岢鰡栴}:①患者可能出現的疾病都有哪些?②導致相關疾病的病因都有哪些?③為了明確診斷,可做哪些輔助檢查?④簡述各相關疾病的治療原則是什么?第2幕:患者住院,查體:左側外上象限單發小腫塊,無觸痛,較硬,活動度差,與周圍組織界限不清楚,局部皮膚有“酒窩征”現象,外側呈現橘皮樣改變。輔助檢查:B超顯示腫塊大小為1cm×0.5cm,腫塊周圍血液循環豐富,左側腋窩有2個散在的腫大淋巴結,大小約為0.7cm×0.5cm。鉬靶X線攝片提示左側外上象限有1cmx0.5cm腫塊,內有細小鈣化點。診斷為乳腺癌,手術治療病理報告為浸潤性小葉癌,低分化。雌激素受體(ER)陽性。孕酮受體(PgR)陽性,其他體格檢查及輔助檢查結果正常。提出問題:①患者已經出現的轉移情況?②患者的臨床分期是什么?③簡述本病例的治療原則有哪些?④術前發現患者經??奁?、沉默寡言,你應該如何解決?⑤術后第1天患者說呼吸有些困難,檢查發現患肢末端發涼、輕度瘀血,請問是什么情況,如何處理?術后第3天,患者患側上肢水腫,應如何護理?⑥術后第4天,患者下床活動,請問如何保護患肢?⑦手術后患者如何做功能鍛煉?⑧出院時如何對該患者做健康教育?
2.2課前動員
在第1次PBL課程開始前1周,利用理論課課堂的10min時間召開學生全體會議,下發第1幕資料(在第1次PBL課程結束時下發第2幕資料),同時就案例進行簡要說明,包括大致討論的范圍,涉及到的主要知識要點。
2.3學生課前準備
通過自由組合的方式,由10~12名學生組成1個小組,推選小組長和記錄員。要求每個小組課后要通過預習教材、查閱資料、相互討論等方法完成每個問題的自學過程,最后總結出在搜集資料和小組討論的過程中有什么疑惑或感興趣的問題,在PBL課堂上提出。
2.4教學過程
課堂教學不拘泥于形式,學生們在組長的組織下,對問題逐一進行發言和討論甚至辯論,最終得出結論。教師在此過程中主要是一個傾聽者和引領者,及時糾正偏差和把控課堂節奏,保證完成教學內容。最后10min教師對重點和學生回答模糊的問題作出小結,同時請學生們談談對本次PBL課程的感受。課后小組以書面的形式總結所學到的知識和重點提交教師。2次PBL課程結束后,每個小組寫總結報告,談談對本次PBL教學的心得體會。
3討論
3.1影響因素
3.1.1教師因素
首先,教師應該熟悉教學大綱及學生的能力情況,這樣才能有目的的提出問題,編寫出合適的病例,這是做好PBL教學的基礎。另外,PBL作為一種開放式的教學模式,對師資有很高的要求,要求教師不但對本專業、本課程內容熟練掌握,還應當扎實掌握相關學科知識,并要具備提出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靈活運用知識的能力、嚴密的邏輯思維能力和良好的組織管理能力[2],要善于調動學生積極性,具有寓教于樂、控制課堂節奏等技巧。
3.1.2學生因素
PBL教學能否成功實施,很大程度上取決于學生的態度。首先,組長的組織能力、責任心和帶頭作用非常關鍵,小組能否很好的完成教學任務、效果如何和組長的遴選及負責程度有很大關系。其次是小組成員的學習態度和主動參與性,在PBL教學過程中需要每個學生的主動配合,從課前準備資料開始,就要結合提綱、病例去查閱大量的文獻資料,并積極動腦思考,歸納和總結出自己的見解,課堂上積極發言與其他學生交流溝通、合作得出最佳結論。但是,一些學生多年來受我國傳統的“填鴨式”教育,學生對傳統教育模式形成一定依賴性,缺乏主動學習的能力和意愿、也缺乏獨立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還有部分學生只滿足于期末獲取好的“分數”而不在意所獲取的知識含量,只是把從網絡上查到的相關資料打印下來,在課堂上不明其意的讀讀,課前根本沒有先動腦思考,只是被動性地完成教師交給的任務而已,從表1中我們看到有51.04%的學生認為這種教學方式增加了他們的學習負擔。因此,學生也應從自身出發,完成角色轉換,從被動的學習者轉變為學習的主人[3]。
3.2PBL教學的意義
PBL始終強調以學生為主導,教師主要起到引導的作用,教學全過程中,學生必須擔負起自主學習的責任,課前主動查閱資料,收集信息,在查閱的過程中,讓學生產生一系列相關的連串問題,發掘他們的求知欲望,從而增強了學習興趣,讓學生有更開闊的思維。同時要對資料進行歸納和總結,在眾多資料中篩選出對問題有用的部分,去偽存真,這不僅培養了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而且,也鍛煉了其文獻檢索、查閱資料及歸納總結、綜合理解的能力。PBL教學以小組為單位對問題進行討論,學生之間即獨立又協作地進行學習,學生在解決問題時不僅要表達自己的觀點,還要傾聽他人觀點,從中求實質疑和分析推理,在討論和分析過程中,逐步培養了學生的獨立思考能力、評判性思維能力及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能力。小組成員間相互學習、相互交流觀點、發言、擔任不同的角色和職能,與小組成員共同制訂解決問題的方案,共同達成學習目標,培養了學生的溝通表達能力、組織協調能力和團隊協作能力[4]。PBL教學過程中,教師為實現教學目標需要精心備課,除了要吃透教材內容、準確把握重點、難點,還必須對知識進行高度提煉,突破學科界限進行引申,這要求教師必須不斷學習新知識、新技能,拓展知識面。另外,在教學實施過程中,教師與學生進行直接思維碰撞、信息交流,有利于教學相長。同時,教師在引導學生的討論和辯論過程中,將“師徒式”教學轉變為“朋友式”教學,增進了師生關系[5]。
4小結
1)開課前2兩周向學生講解基于團隊學習策略的教學模式的使用方法。并把后面要學的學習要點以問題的形式展示給TBL學習小組組長。
2)TBL學習小組組長針對具體課程內容根據組員學習及個性特點、特長進行具體分工。
3)TBL學習小組成員針對具體的課程內容,采用多種方法進行學習,通過我校臨床實踐技能省級精品課程網站登錄學習、圖書館、實訓基地的場所、教輔教學系統及其他設備、業余時間到附屬醫院臨床見習、和臨床專家探討、跟同學共同協作等學習形式,可以通過飛信群、微信、QQ群互相學習。
4)開課前3天老師通過飛信群或面對面召集組長調查詳細了解學生學習進展情況,了解學生的學習思路,對于存在偏差的小組給予糾正,最大限度的引導學生,并且在這個過程中必要時通過QQ群監督學生學習過程的進展。
5)課堂教學:
(1)個人預習確認測驗:課堂前10分鐘,對每個學生進行本次課內容的測驗(以選擇題的形式),了解學生課下學生的自主性以及完成效果。
(2)團隊預習確認測驗:課堂中間35~45分鐘,根據教學內容各組推選學生或者組間針對老師給予內容進行討論或展示。
(3)申訴:在討論后允許和鼓勵任何申訴,即向老師提出任何意見或疑問,用時5分鐘。
(4)老師反饋、總結、對本次課重點難點精講,用時20~30分鐘。
(5)團隊應用測驗:最后10分鐘進行本次課內容的測驗(題的形式不定),了解學生對課堂知識掌握運用情況。
(6)同行評價:課后,每組組長組織本組成員,公平公正的對其他組進行評價,推選最佳團隊,老師將為最佳團隊每個成員進行加分。
2教學效果
2.1學生學習成績比較
通過TBL教學模式干預學生自我測試前后學習成績對比,干預后較干預前學習成績有明顯提高,有統計學意義(P<0.01)。
2.2期末考試成績分析
成績分析顯示,兩班都在良好以上,知識水平和應用能力均有顯著提高。
2.3學生對TBL教學模式認可度調查
【論文摘要】護理心理學是一門理論性和實踐性都很強的學科,而當今的護理心理學考試弊端較多,為適應高職教育的培養目標,進行考試模式的改革,引入課堂考試、實踐考核、問題論述和期末考試等方法,全面考核學生,更具科學性和針對性,促進教學改革和學生能力的提高。
隨著醫學模式的轉變,整體護理觀的不斷深化,心理護理在現代護理學發展中的地位日趨重要。掌握必要的心理學理論已經成為當代護士不可或缺的理論基礎。護理心理學的教學在各護理院校也彰顯重要,成為主干課程之一。這就要求教師們也要適應這個發展,深化護理心理學的教學改革,與世界接軌,提高教學質量。
考試是教學過程的重要環節,是檢驗教學質量的重要手段,考試所特有的評定、檢測、診斷、反饋和激勵五大功能[1]是其他教學環節所不能替代的。科學合理的考試內容和方法,可以提高教學質量,促進學生創新思維和探索能力,提高學生素質。護理心理學考試一直沿襲著傳統的考試模式,以教師命題的理論考試為主,缺乏多樣性、科學性和應用性。我們對護理心理學考試內容和方式進行了改革,使考試目標和教學目標形成最大關聯度,采用多種考核方法,注重心理學和臨床護理的密切結合。以下報告我們在護理心理學考試模式改革的體會:
1傳統考試方法的分析
1.1單一的考試形式:
傳統的護理心理學考試存在著命題憑經驗“講什么、考什么”,完全的理論考試,試卷組成不注意樣本的代表性,不能有效地代表全部教學內容,造成考試與教學內容有偏差,嚴重影響了對培養人才的評價。
1.2考試內容不合理:
考試內容局限于教材的基本知識,缺乏對學生知識能力與素質的綜合考查,記憶性成分所占比重過大,缺乏對知識應用的考核,造成普遍的“劃范圍、圈重點”,學生憑借“死記硬背”來準備考試,達不到對學生的全面考核。
1.3缺乏應用能力的考核:
雖然護理心理學的教學理論課程比重大,缺乏實用有效的實踐課程,但是不能忽視護理心理學是一門應用科學,應該注重心理學知識與臨床護理工作的緊密結合。讓學生能夠學以致用,傳統的考試對學生實驗技能考核體現不出來,不能達到高職人才的培養目標。
2改革措施
改革對象為本院05級、06級三年制大專英文護理專業學生,共4個班級,126人,全部為女生。根據護理心理學的課程性質和特點,考核內容包括:課堂考核、實踐考核、問題論述和期末考試四個部分,分別占總成績的10%、10%、20%、60%,學生的最終成績按比例計算得出,具體考試方法如下:
2.1提高教學效果,積極進行課堂考核:
課堂考核可以集中學生聽課的注意力,開動腦筋??己藘热菘梢詮徒Y,做到課與課之間的聯結,考試內容和時間不預先通知,即興提問,所有學生均在備選之中。所以課堂考核的隨機性大,公平性強。根據問題的難易程度和學生的作答情況給予相應的分值,并做好分數記錄。
2.2針對具體內容進行實踐考核:
護理心理學包括兩個方面的實踐應用內容:一部分是心理學的應用,如:記憶廣度實驗、注意分配實驗,各種心理測量量表的使用等;
另一部分是心理學理論在臨床護理的應用,如:模擬病房場景,對不同階段不同病人的心理護理,各種溝通技巧的使用等。實踐考試時間、地點由教師統一確定,考試項目由學生自己抽取,每項考核內容都有相應的賦分標準,根據表現給予相應的分值,滿分10分。
2.3布置開放性和發揮性的問題,供學生論述:
除了課堂考核和實踐考核外,我們也給學生布置開發性和發揮性的問題,如:“不同氣質類型臨床病人,如何做有針對性的心理護理?”“列舉自己常用的心理防御機制,并分析其對心理健康的影響?!币髮W生以小論文形式論述,字數300~500字。給學生一定的時間查閱資料,整理論述。在此期間,老師給予必要的引導答疑,以保證論文的順利完成。
2.4必不可少的期末閉卷考試:
期末閉卷考試占總成績的60%,涵蓋了護理心理學的定義、理論基礎、具體方法等。在理論上強化學生記憶,為靈活運用奠定必要的基礎。考試題目包括客觀題占50%,主觀題占50%。力求做到內容全面,難易適中,層次分明。考察學生對基本理論知識的掌握和運用情況。
3效果討論
3.1使護理心理學考試更具有科學性、針對性:
針對護理心理學的課程特點及高職學生的培養目標研究制定,改革后的考試成績由課堂考核、實踐考核、問題論述和期末考試四部分組成,每一部分占相應的比例,這樣的成績能客觀全面地反應學生的實際能力,使培養的學生從“應試型人才”向“應用型人才”轉變。
3.2促進學生能力的提高:
考試改革得到學生的積極參與,通過問卷反饋,95.8%的學生非常歡迎考試改革,這樣調動了學生的積極性,變被動學習為主動。不僅拓寬了學生的知識面,提高了學生理解知識、運行知識的能力,而且還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從分析能力、實踐能力、應對能力、科研能力等方面培養學生,順應了高職教育培養目標的要求。
3.3考試改革促進教學改革:
考試不是目的,也不僅僅是檢驗教學效果,還有通過對考試結果的分析和應試者的反饋意見,及時發現和解決教學中存在的問題,以促進教學改革和教學質量的提高。在四部分考核成績中,我們發現學生實踐考核和問題論述成績較低,我們通過教學改革,及時增加實踐課時數,加強學生的臨床心理護理能力;另一方面,在教學中,有意識的指導學生如何進行護理心理學問題論述,并與教授護理科研、文件檢索的教師溝通,進行分工整合,提高學生的科研能力。
總之,通過考試模式的改革,使學生由被動應付轉為積極參與,僅僅靠死記硬背就遠遠不夠了,迫使學生在學習上主動思考,善于發現創新。只有轉變思想,更新觀念,才能把學生從應試教育中解放出來,把創新教育與考試創新結合,從而到達教、學、考的和諧統一。
[論文摘要]在大三護理專業學生中組建護理科研寫作的團隊小組,并將小組合作學習方法應用于護理專業學生科研論文寫作能力培養的實踐。通過小組合作學習的方法進行護理科研的實踐與論文的寫作,能夠激發學生的科研創新思維,提高護理科研的綜合素質,培養學生護理科研論文寫作的能力。
本科護理教育的培養目標之一就是使護理專業本科生具備初步的科研意識和科研技能,即要求學生掌握一定的科研知識、科研方法和科研技能,具備護理科研的初步能力。近年來,我們以課題《探索以社區為教學輔助背景的護理實踐教育模式》研究為抓手,以小組合作學習研究為中心,以社區衛生服務實踐為背景,以綜合素質培養為目的,有效激發了學生的科研創新性思維。
一、合作學習的方法
1.成立合作學習小組?;谖覀兪且陨鐓^衛生服務實踐為教學輔助背景所進行的學生護理科研能力素質的培養,因此,合作學習小組的組建主要以社區點實踐小組為基礎,每個小組配備1名社區醫護人員和指導老師,并以這個小組為一個科研項目申報學校課題,科研立項的申報人就是該小組的負責人。
2.理論授課。(1)合作學習方法介紹。在以小組合作學習方法開展護理科研前,我們先進行護理科研與論文基本技巧的講授和指導,使學生對小組合作學習進行科學研究的理論和方法有一個初步認識。然后組織學生以小組為單位進行討論,確立自己小組的科研意向。(2)護理研究理論指導。制訂護理科研理論授課計劃,利用學生晚上課余時間進行護理科研理論授課,使學生對護理科研具備一定的研究理論基礎。(3)科研選題與立項指導。組織學生下社區見習,參觀和收集與社區整體健康狀況相關的資料,老師根據各小組的選題,征詢社區衛生服務站老師的意見,初步形成小組合作學習的研究課題。最后指導老師根據課題的名稱、任務、目標等提出指導性要求。
3.研究實施。(1)確定小組合作學習研究目標。在社區見習和理論授課的基礎上,結合老師提出的社區小組合作學習研究方向,小組成員帶著問題,利用網絡、圖書館、社區老師咨詢、社區人群走訪等各種資源獲取所需要信息,然后以小組為單位進行討論,最終選出一個題目作為自己小組合作學習的研究目標。(2)小組成員分工協作。在確定課題后,小組成員從針對課題立項申報到最后論文形成課題結題過程中的各個環節,進行分工,每個小組成員對自己負責的階段任務進行具體的策劃,當課題研究進行到哪個階段,那么該階段負責的學生就是主要召集人,小組其他成員就聽從該召集人的安排,完成布置的任務,達到既分工又協作的目的,彼此相互支持和配合,完成研究。(3)成果交流形成論文。當課題研究進行到最后時,要求各小組在集中討論、匯合充實的基礎上,將研究成果制作成幻燈片進行交流匯報,再由指導老師和社區衛生服務站老師進行點評,然后,各小組再進行積極修改最后形成論文。
二、小組合作學習的成效
自2006年我們將小組合作學習的方法應用于培養護理學生的科研與論文的寫作能力的教學中,共有數百名大三護理學生受益。幾年來參與的學生共協助社區衛生服務完成了學校所在地區的社區醫療衛生服務情況、農村合作醫療就醫狀況、社區老年高血壓認知誤區的調查與干預、湖州地區更年期女性壓力性尿失禁等多項調查,完成調查問卷數千余份,形成調研報告十余篇,編寫了社區多種常見病的家庭健康教育手冊。在此基礎上,同學們積累了資料和數據。許多同學完成了自己的論文選題,并在《解放軍護理雜志》《護理研究》《齊齊哈爾醫學院學報》《社區醫學雜志》《山西職工醫學院學報》《中外醫療》《全科護理》等省部級以上正規刊物上公開近百篇。
三、對小組合作學習的總結
1.小組合作學習精神的內涵及意義。小組合作精神是一個集體團結的象征,隨著現代醫學的發展,護理學科多元文化護理的發展,其交叉性和滲透性的特點日益突出,各種知識領域之間的界限也日益模糊,彼此交錯、相融,一個人的專業知識面早已遠遠不能滿足護理學科發展的需要,當臨床搶救生命,當我們進行護理科研,許多尖端問題的解決都需要小組團隊的攻關。為此,國際21世紀教育委員會向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提交了一份《教育——財富蘊藏其中》的報告,報告中指出,學會合作是面向21世紀的四大教育支柱之一。因此,作為高校的護理教育工作者在對護理學生的培養中不但要求培養的個體具有淵博的醫學知識、嫻熟的護理技術、科研的創新意識和獨立的工作能力,還要求具備較強的團隊合作精神及能力,使學生畢業后能盡快地融入社會和適應自己的工作崗位。
2.小組合作學習進行護理研究的特征。小組目標一致,與知識、資源共享是小組團隊合作進行護理研究的基本特征。著名物理學家楊振寧博士曾指出:如果說在過去還有可能一個人獨立完成諾貝爾獎項的工作,那么進入20世紀80年代以來,尤其是進入信息化社會以來,沒有人們的共同參與、相互合作,任何重大發明創造都是不可能的。小組團隊研究的基本要件是團隊目標與個人目標的一致性。實際運作中,小組目標是核心,不否定和抹殺個人目標。當個人目標最大限度地與小組團隊目標同步時,必會推進小組團隊研究的進程。這樣的一致需要對共同目標的忠實和堅持。知識和資源共享是小組團隊研究內部知識互相傳遞和積累的過程。通過一定的規則和激勵措施達到知識和資源的共享,可以有效發揮團隊成員個人的優勢,達到團隊內部的互助。在科學研究中護理一直是一個較弱的學科,為了實現護理學科科學研究的新突破,就必須發揮團隊合作研究的優勢,使團隊智慧超過個人智慧的總和,實現“1+1 >2”的目標。
3.小組合作學習在護本生進行護理研究中的優勢。實驗心理學家赤瑞特拉(treicher)證實,學生會吸收所讀的10% ,所聽的20%,所看的30%,看與聽結合的50%,聽與說結合的70%,說與做結合的90% ,教別人時的95%。那么在學習者之間建立指導互助的關系,讓他們互相學習、傳遞經驗時學習效果應該是最好的。小組合作學習進行護理科研和論文寫作的實踐就是在團隊成員之間建立了指導、互助的關系,讓他們在進行課題研究過程中傳遞經驗、相互交流、相互質問對答,在辯論中產生新的思維和見解。(1)團隊內部共同分享了某些成員的新知識、新思想,節省成員獨自學習的時間,避免走彎路。(2)有利于在課題研究成員中形成濃厚的學習氛圍,團隊中只要有一個成員努力,她的研究收獲就會在團隊中進行傳播,給其他成員帶來壓力,進而產生強大的學習動力,克服懶惰的天性,加倍地努力學習。(3)每個人所學習獲得的新知識在團隊內的傳播,有利于交換信息并進行深入討論,對一些科研中遇到的難題能盡快解決,從而推進更深的研究,開闊更廣的空間。
4.小組合作學習對學生綜合能力素質的影響。合作能力是人與人在交往過程中逐漸形成的一種與周圍環境相互適應、相互依存、相互促進、共同發展的本領,培養護理專業學生的合作能力是綜合素質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臨床醫學和護理學發展的客觀需要。隨著現代醫學和護理技術的迅速發展,社會對醫護工作人員綜合素質的要求越來越高,對醫院科室之間、醫生護士之間、護士和患者之間的交往與合作也將變得更加重要。因此,許多用人單位在對護生的素質進行考察時對其合作精神也十分關注。小組合作學習研究進行護理科研實踐的鍛煉,既培養了小組學生彼此相互寬容和謙讓的意識又達到了知識資源共享的目的,在完成小組的課題和論文的合作過程中提高了學生的綜合素質。
[參考文獻]
[1]劉霖,袁長蓉,陳曉英,等.淺析《護理科研》教學與提高護理人員自主學習能力的關系[j].解放軍護理雜志,2007(24).
[2]曾琦.合作學習研究的反思與展望[j].教育理論與實踐,2002(3).
1.1研究對象
研究對象為鹽城衛生職業技術學院2011級護理3班和4班護生100名,均為女性,年齡18歲~21歲,平均年齡19.3歲。隨機分成觀察組和對照組各50名。兩組護生一般情況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1.2方法
1.2.1教學方法
兩組護生均于入校后第3學期學習《外科護理學》,采用由熊云新主編、人民衛生出版社出版的教材。為了排除其他可變因素的干擾,兩個組的課時數和授課教師相同。觀察組護生采用以循證護理為依托的信息化教學模式,對照組護生采用傳統教學模式,即課前預習、理論知識講授和課后復習等相應的教學環節。
1.2.2具體教學實施
1.2.2.1提供充足的教學資源
觀察組護生在網絡環境下多媒體教室上課。多媒體教室提供外科護理課程相關的多媒體課件及自主學習網站,包括課程簡介、教學方法、教學大綱、教學進度、實驗報告及考核范圍等。此外,學院圖書信息中心提供護生國內外檢索網站,如萬方中華醫學會雜志數據庫、中國知網、維普資訊和EBSCOhost等。
1.2.2.2教學步驟
觀察組護生隨機分配任務小組,每組4名~6名護生。課前專業課教師與臨床兼職教師集體備課設計教學方案。任課教師通過網絡平臺,如E-mail、飛信、微信等布置討論任務,提供護生檢索文獻的方法及循證護理證據的等級分級。課上教師合理運用任務引領、案例導入及小組討論等激發式教學方法,并輔以教學圖片、聲音、視頻、動畫等多媒體信息化技術進行教學中重難點的講解。課后任務,安排小組成員分工合作完成與教學內容相關的小論文,并要求護生在論文中標注論點資料獲得的來源和循證護理證據的等級。
1.2.2.3評價方法
教學結束后,研究者自行設計問卷調查觀察組護生對基于循證護理的信息化教學的評價,共發放問卷50份,回收50份,有效回收率為100%。對兩組護生進行教學多階段性、全方位的理論知識考核,考核內容包含主觀題和客觀題。統一進行考核,教研室教師按照評分標準統一閱卷。
1.2.2.4統計學方法
使用SPSS19.0分析軟件,對相關數據進行統計描述和t檢驗,檢驗水準α=0.01。
2討論
2.1以循證護理為依托的信息化教學可提高護生的綜合能力
在傳統教學模式下,教材是護生知識學習的主要來源,而教材往往落后于臨床。在這種情況下,教學和臨床的知識沖突會使護生困惑,而又無法尋找正確的解決途徑,以循證護理為依托的信息化教學很好地彌補了教學和臨床的脫節。護生通過該教學模式掌握了解決臨床問題的一條可靠的網絡途徑,而不僅僅依靠教師和臨床帶教護士來尋求答案,在尋找答案的過程中培養了護生的批判性思維能力。此外,護生通過資料檢索、采集和分類等,提高了文獻檢索能力和資料分析能力。護生在學習中不再單純地接受,而是學會了思考和判斷,從而提高了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這一觀點也得到了客觀化理論考核成績的支持,觀察組護生主觀題考核分值明顯高于對照組(P<0.01)。提示護生很好地將此種教學法所獲得的綜合能力運用到理論考核中,極大地提高了解題能力。
2.2教學中存在的問題與教學展望
問卷調查顯示,部分護生保持中立觀點,還有極少一部分護生不贊同以循證護理為依托的信息化教學方式,他們認為傳統教學法獲得知識的途徑更便捷,而且他們已經習慣了傳統教學方法,短時間內無法適應教學改革。這種心理狀態導致他們不愿積極主動參與教學,以循證護理為依托的信息化教學模式在他們的學習中并沒有真正意義的實施。此外,研究發現兩組護生理論考核中客觀題部分得分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這可能與護生自主學習能力與新型教學模式不吻合有關,護生在學習過程中還沒足夠的能力將自己所獲取的資源進行分層構建,形成一個完整的知識網,導致在做客觀題時,干擾選項的出現使護生產生迷茫、困惑等現象。在以后的教學中,授課教師應該針對性地加強護生的學習能力,適時指導護生進行知識的再構建,并利用信息化手段添加趣味性學習環節,激發護生的學習欲望,幫助護生渡過新舊交替的教學磨合期。
3結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