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4-08 11:43:52
序論:在您撰寫經濟文化論文時,參考他人的優秀作品可以開闊視野,小編為您整理的7篇范文,希望這些建議能夠激發您的創作熱情,引導您走向新的創作高度。
文化經濟作為新世紀的戰略構想,是對當今時代越來越突出的文化與經濟日益交融、彼此滲透、相互促進現象的深刻反映,它從本質、地位、功能和作用等方面準確揭示了人類社會未來發展的新趨勢和新動向,即文化與經濟的相互依存及一體化。它具有以下兩個顯著特征:
一是經濟發展以文化內容為主導。迄今為止,人類社會經歷了農業經濟、工業經濟和知識經濟等階段,文化經濟的迅猛崛起,標志著人類社會新階段的來臨。在人類文明不同發展階段,起核心作用的生產力要素是不一樣的:農業經濟階段是自然力,工業經濟階段是資本和大機器,文化經濟階段則是人文精神和知識、技術的有機結合。因此,文化經濟是與農業經濟、工業經濟甚至知識經濟不同的新型經濟,有著鮮明的時代特征,代表了一個全新的文明發展階段。此即,隨著人們物質生活水平的提高和精神文化需求的增長,人們越來越重視產品的文化屬性和文化個性,精神消費在消費結構中的比重也越來越大,使得文化在經濟發展中的地位和作用越來越重要,以文化內容為主導的經濟形態成為了經濟發展的主流,人類社會發展正步入一個文化經濟時代。
二是社會生產方式以人文精神為主導。如果說知識經濟是建立在知識和信息的生產、分配和使用基礎上的經濟,核心是突出知識、技術在經濟增長中的價值的話;那么,文化經濟則是對知識經濟內涵的擴大和深化。文化經濟內在包含了知識經濟,并在經濟系統中充滿了文化因素。其內容構成不僅有科學、技術等智力因素,還有理想信念、價值觀念、文化藝術、娛樂休閑等精神因素,不僅包含科學精神,還體現人文精神,是科學精神與人文精神的有機統一。尤其突出了人文精神、觀念文化作為生產力要素的價值。這就使:以人為本的人文價值觀逐漸滲透到經濟發展領域;精神、智力因素與自然資源、經濟資本一樣成為生產力中的組成要素;信用文化、經濟倫理在市場競爭中的作用越來越大;企業精神、企業價值觀在企業管理和決策中的效能越來越突出;文化附加值成為物質產品價值中的重要部分;以科學文化素質和思想道德素質為核心的人力資本對經濟競爭力越來越具有決定性影響[3]。
三、如何發展文化經濟?
文化經濟是一種文化和經濟融為一體的經濟。因此,發展文化經濟的基本思路就是全力推進經濟文化一體化。為此,要努力實現從“以物質生產為主導”向“以精神生產為主導”的戰略轉移,著力把握以下兩個要點:
1、以新型工業化為主導推進“經濟文化化”
要通過走新型工業化道路,推進農村工業化、城鎮化和農業產業化,從根本上解決農民的生存發展和農村的可持續發展問題;通過走新型工業化道路,加快中西部的經濟基礎建設和基礎設施建設,承接東部先進地區的產業轉移,從而從根本上解決區域經濟協調發展問題;通過走新型工業化道路,解決發展縣域經濟和民營經濟總量不大、質量不高和水平偏低的問題;通過走新型工業化道路,加大經濟的國際合作力度,加強省際、市際、縣際的交流與合作,促進內源型經濟和外源型經濟全面協調發展,從而形成大開放的戰略新格局。
堅持走新型工業化道路,大力推進經濟“文化化”,總的來說,要在經濟活動中更多地注入文化內涵,提升產業層次、產品檔次,增強競爭力,逐步引導廣大人民群眾轉變生活方式,注重物質消費產品的文化內涵,追求精神文化需要的滿足。為此,要把握以下幾個要點:(1)牢固確立高新技術為主導的思想觀念,突出建設一批高新技術產業;堅持用高新技術改造傳統產業,提升工業化水平,推進產業結構的優化升級。(2)把發展的重點轉移到依靠專門科技人才和高智力資源上來,走集約化的新路子。(3)加強新型工業化資源的科學規劃、協調整合和綜合利用,科學統籌生產力布局。(4)努力走出一條新型工業化可持續發展之路,嚴格控制工業生產對環境的破壞,建立科學有效的調控機制,使工業生產要素的投入產出率最大,污染最小。
2、以發展文化產業為樞紐,推進“文化經濟化”
文化產業是21世紀的朝陽產業,由于其生產規模大,市場運作靈活,具有不斷再生和擴張的功能。以發展文化產業為樞紐,推進“文化經濟化”是合理選擇。為此,要把握以下幾個要點:(1)國家在保持對文化事業和文化公益事業投入不斷加大的同時,要充分利用文化事業和文化公益事業長期積累的資源,從人才和物質技術基礎等方面培育和支持文化產業的成長。(2)通過大力發展文化產業帶動和促進文化事業和文化公益事業的發展。一方面,通過發展文化產業,為文化事業和文化公益事業的發展提供外在的壓力和內在的動力;另一方面,用產業化方式發展文化事業和文化公益事業,盤活其存量,增加其增量。此外,通過發展文化產業,為文化事業和文化公益事業提業化運作示范,提供物質和智力支持,使文化產業在某種程度上兼具事業性和公益性。(3)確立文化產業在整個文化經濟中的主導地位和作用。通過發展文化產業,把文化和經濟這兩個長期分離而相對獨立的領域高度融合起來,建造全國文化經濟的強大體系。(4)對文化產業進行合理規劃和戰略調整。首先,確立“精神產業”戰略新理念。認真學習和借鑒西方發達國家文化產業的成功經驗和有效機制,在全社會倡導精神產業的戰略新理念。大力推進文化創新、科技創新和體制創新,努力實現文化產業的跨越式發展。其次,規劃和建設具有民族特色和地方特色的文化產業體系的支柱產業門類。根據我國的實際,應重點發展文化旅游產業、教育產業、智力產業、高新技術產業、媒體產業、藝術產業、休閑產業等產業,并加大文化產業向其他產業的擴張和滲透力,建立起完整系統的文化產業體系。再次,科學規劃和調整全國文化產業的生產力布局。根據我國精神生產力地區發展不平衡性和發展的多層次性,按照開展競爭和“適度壟斷”的原則,合理規劃產業結構和產品布局。在東部發達地區,重點發展高新技術產業群、產業帶,發展具有國際競爭力的文化產業企業集團,發展優勢明顯的文化支柱產業。在中西部和山區要集合力量嫁接國內外科研成果和專利技術發明,加大招商引資力度,發展一批文化名牌產品、文化企業集團和文化支柱產業,借以形成特色鮮明、發揮自身資源優勢的文化產業門類[4]。
戲曲茶樓在性質上屬于茶樓或茶館的一種類型,它是把民間的戲曲文化與茶文化結合起來,讓客人在飲茶的同時欣賞戲曲表演,在中國已有上千年的歷史了,但也有一個發展變化的過程。早在宋代,民間藝術就進入了茶館,有藝人、藝伎在茶館吹拉彈唱,地方戲曲也常在那里表演。清代中葉以后,說唱藝術已經成為茶館的一項主營業務。但是在這一時期,此類茶館的主營業務依然是飲茶,只收茶和茶點的錢,戲曲雖然在茶館興盛,但也不過是其附庸之物。二十世紀上半葉,戲曲和茶館的關系發生了變化,一些茶園、茶館成了戲園的代名詞,是人們豐富自身精神生活的重要場所。當時有許多名伶在茶館獻藝,吸引了眾多茶客和票友,如在當時作為河南省會的開封市,就有著許多茶園以戲曲表演為主。此時這些茶館的主營業務已經不再是茶,而是戲曲大餐了。當代,“戲曲茶樓”或“戲曲茶館”已經成為一個專有名詞,一目了然地揭示出這一類型的茶館是以戲曲表演為主體、飲茶為輔助的。茶客來到戲曲茶樓不為飲茶,不為談事,只是為了在此聽上幾段自己喜愛的戲曲。改革開放以來,人民的生活水平不斷提高,在物質生活豐富之余,必定會尋求精神家園的滿足。戲曲作為中華民族幾千年來的生活積淀,在民間擁有著一大批忠實的觀眾。在河南本土,無論在鄉村還是在城市,都常常能聽到一些戲迷饒有興致地在農家小院或者公園唱著戲曲,且周圍必定會有許多人觀看聆聽。這也就說明了傳統地方戲曲不僅在農村而且在城市依然有強大的市場。然而,城市不比農村可以接連好幾天在一個空曠的地方搭臺唱大戲,加之其是經濟發展的重要載體,生活節奏較快,故居住在城市的戲迷們需要一個固定的場所來觀看戲曲表演。所以,20世紀90年代之后,大大小小的戲曲茶樓、茶座便如雨后春筍般在中國的城市中應運而生,滿足了城市居民精神生活的需要,開辟了戲曲傳播的一個重要渠道,而鄭州市作為河南這一戲曲大省的省會當然不會例外。鄭州市與河南乃至全國其他城市的相比,擁有著得天獨厚的地域優勢和戲曲資源優勢,因此也是河南省最適合開設戲曲茶樓的城市。首先,鄭州市作為河南省的省會,處于中原的核心地帶,凝聚了中原的文化底蘊和人文精神,最能代表河南的形象。其次,鄭州市擁有豐富的劇種,數十種河南地方戲、豫劇的五大流派及其幾大調都在鄭州匯聚,是名副其實的“戲曲大碼頭”。再次,鄭州市是河南省劇團和專業演員最多的城市,它擁有省市級豫劇團和曲劇團共七個,公立的戲曲學校兩個,專業戲曲演員眾多。最后,鄭州是全國重要的交通樞紐中心之一,擁有四通八達的交通,也是旅客們的集散地和中轉站,方便吸引熱愛河南地方戲曲的外地人來到鄭州感受本地的戲曲文化,加之鄭州本地也有眾多戲曲愛好者,使得鄭州戲曲茶樓有著相對龐大的受眾群體和市場潛力,這一點也是眾多優勢中最為重要的。據調查所知,鄭州市第一家戲曲茶樓于1993年由一位臺灣同胞開設于二七廣場附近的大同賓館,雖然只存在了短短的幾個月,但它標志著鄭州市的戲曲茶樓進入了開始階段。上世紀末至本世紀初之間的七八年時間是鄭州市戲曲茶樓最為興盛的時期,先后有近百家戲曲茶樓在鄭州市開設,而在2000年時,曾有五十多家并存。然而近幾年戲曲茶樓卻趨于平淡,不少茶樓關門歇業,還有一些在繼續維持,但也只是慘淡經營,形式不容樂觀。即便如此,我們也應該看到鄭州的戲曲茶樓有著令人欣慰的發展前景。因為戲曲茶樓已經在鄭州市扎根并形成一定的規模,成為展示河南戲曲文化一個重要的窗口,具有堅韌的生命力。據統計,目前鄭州現存的戲曲茶樓有三十家左右。其中高檔的約有十家,主要分布在管城區、金水區和二七區的繁華地段;中低檔的在十五家左右,主要分布在中原區和惠濟區這些離市中心較遠的區域。高檔和中低檔戲曲茶樓在受眾群體、內外部設置、演員、演出形態、消費形式、消費程度等方面都存在著差異。總體來說:高檔的戲曲茶樓定位較高,茶客的經濟實力較強,所以要選擇繁華地段,打造優雅環境,這必然也導致其成為高消費場所,進而對演員的個人素養和唱功也會有較高要求,而中低檔的與高檔的相比就有著較大反差。鄭州市戲曲茶樓主要的營業時間是晚上,而白天則處于歇業狀態,這是因為戲曲茶樓作為一種富有地方文化特色的休閑娛樂場所,可以使白天忙碌的茶客們晚飯后在此得以緩解、釋放。
二、鄭州市戲曲茶樓的存在價值
鄭州的戲曲茶樓“像鄭州這個城市一樣,喜行不于色,藏民而不顯于市”,是河南戲曲文化的獨特景觀之一。河南本土戲曲在這里上演,使鄭州有了自己的特色,而這一切都體現在它的優點和價值上。
第一,與劇場相比,其演出形式比較自由、靈活。劇場演出的局限性在于它并不是每天都有演出,而且每次演出的是一個固定的、完整的劇目,時間較長。這就要求觀眾等到演出的那一天方可觀看,且每次只能看一個劇目,觀眾一旦到了劇場沒有選擇演員、劇目的權力,只能聽從劇團的安排。而戲曲茶樓在演出形態和演出方式上與劇場有著較大不同。戲曲茶樓作為一種商業氣息濃厚、面向市場的文化產業,滿足客人需求是其最大的服務宗旨。所以,在這里茶客有自由選擇的權力。他們根據點戲單點某幾位演員的某幾出戲,茶樓就會及時進行演出,其隨機性、靈活性比較大。在這里觀眾每天可以在此聽到幾十個乃至上百個戲曲片段和各種劇種,這也正是戲曲茶樓十幾年來依然堅挺的重要原因之一。
第二,豐富了當下的娛樂形式,既拉近了演員與觀眾的關系,也給戲迷提供了一個展示的舞臺。河南地方戲曲是世世代代河南人民審美心理沉淀的結晶,在中老年人群中依然備受歡迎,所以鄭州市戲曲茶樓的存在正為中老年人的精神生活和文化娛樂提供了一個得天獨厚的場所。鄭州的戲曲茶樓不講求氣派豪華,而是追求簡單大方。茶樓的空間面積一般都不大,可容納五十至一百人。在內部布局上,前面有一個古雅明亮的戲臺,旁邊坐著樂隊,后面擺放十幾張簡單的桌椅,使客人感受到場面的溫馨,近距離的觀看自己喜愛的戲曲。有的演員還會走進觀眾與其攀談,使得演員和觀眾沒有在劇場時的距離感,側面上再次加深了戲曲與民眾之間的關系,真正做到了地方戲曲來源于民間以還原于民間。一些茶客本身就是戲迷,他們有時也會按捺不住,主動上臺獻唱,樂隊也會予以伴奏,而茶樓是不會像茶客收取伴奏的費用,只要茶客高興就好。
第三,為專業劇團演員和業余演員提供了收入來源,改善了許多演員的生活,也有利于提高演員們的演唱水平和綜合素質。近兩年來,河南政府出資扶持本地專業劇團發展,開展了“送戲下鄉”的活動,專業演員也因此有了固定的收入。可是前些年,戲曲因受到現代流行娛樂形式的強烈沖擊,一直處于一蹶不振的狀態。無論是專業劇團還是業余劇團,其演出都極少有觀眾,許多縣、市級的中小劇團因沒有經費扶持,沒有收入來源,演員長時間發不出工資,最終紛紛解散,其演員也失去了生活保障。而鄭州的戲曲茶樓吸納了這批演員,給這些從劇團走出的演員提供了收入來源。因為面向市場,所以必定會有競爭,這就使得演員們不斷學習、鍛煉、創新,以提高自己的唱功及綜合素質。演員是戲曲表演的重要載體,也是重要傳承者,所以,演員的綜合素養得到提高,對弘揚、革新中原戲曲同樣有著重大意義。
第四,代替劇場或劇院成為外來人士欣賞河南戲曲文化的一個重要窗口。豫劇在全國是第一大地方劇種,南到臺灣,西到,全國十幾個省、直轄市、自治區都有專業的豫劇劇團,無疑是河南地方戲曲的驕傲,也是河南文化的重要特色。戲歌《燴面好吃豫劇好聽》開頭就有這樣一句詞:“沒看過豫劇你不能算到過河南,沒吃過燴面你不能算來過中原。”在現今旅游業興盛的形勢下,擁有著豫劇和燴面兩大最具河南地方色彩的旅游資源的鄭州,對外來游客具備著一定的吸引力。由于當今劇場經濟發展不景氣以及其定時定場的局限性,已經不能及時、全面地為外來游客提供精彩的演出了,而戲曲茶樓以其獨特的戲曲文化、資源優勢和自由性,恰好彌補了這個缺失。來河南旅游的人們,為了欣賞最精湛的豫劇,感受河南地方戲曲的魅力,最好的選擇場所就是鄭州的戲曲茶樓。第五,有利于借助戲曲向大眾傳播重情重義、懲惡揚善的傳統價值觀念和歷史文化常識。俗語有云:“黃土厚,黃土黃,黃土里長出了梆子腔?!敝性瓚蚯Q生于民間,散發著濃郁的泥土氣息,其對現實生活的觀照和所蘊含的懲惡揚善的教化思想,都典型地體現著中原民眾的審美心理和群體性格。河南戲曲無論是傳統戲還是新編古裝戲,都以歷史題材居多。而這些膾炙人口的戲曲在鄭州市的戲曲茶樓長期上演,使人聽后酣暢淋漓,有著自己的善惡評判,同時也有利于普及歷史知識。
(一)民族文化旅游產品:淺表開發,缺乏特色在湘西目前的旅游中,旅游產品開發缺乏地方特色主要表現在:首先,旅游產品缺乏創新的開發能力,形式上比較老化僵硬。直到現階段,鳳凰依然以其既有的傳統魅力吸引著游客們,在產品上并沒有做到及時的創新,導致難以吸引回頭客。其次,湘西州文化資源開發力度不大,并沒有探尋出富有價值的文化資源,當前的文化資源無法滿足時展的需要,造成產品民族文化特色不夠鮮明,個性不夠突出。鳳凰極具民族特色的土家族西蘭卡普織錦是非常有名的手工作品,富有名氣,然而近年來手工制作者越來越少,創新的勢頭并不明顯。第三,旅游的形式還是以觀光旅游為主題,缺乏游客對民族文化的體驗和參與旅游項目,更缺乏針對不同游客為目標的專項旅游項目,旅游產品層次不高,產品構成十分單一。
(二)民族文化旅游協作:整體不力,各自為政針對這一存在的問題,可以從局部和整體兩個方面進行分析。第一,從局部方面進行分析,可以看出湘西州的村寨相對獨立,旅游區中民族村寨群的整合力度不強,沒有得到完全實現,景區和景區之間重復項目太多,沒有新意,不能吸引回頭顧客、帶來流連忘返的美好感覺。第二,整體而言,張家界可以說是湖南省旅游業的重點地域,其獨有的地域優勢使其成為湖南旅游業的核心。隨著近幾年的飛速發展,其也有一定的國際影響力,相關的基礎設施也在日趨完善。除此之外,世界聞名的湖南鳳凰古城更是有著獨特的客源市場,相關的地理位置也是其他旅游景點所無法比擬的。由于其經營模式、旅游項目、市場開發以及營銷都與張家界的有所不同,使得張家界和鳳凰古城的旅游業互不干擾,互不影響,各自為主。正因為如此,從外界看來,湘西內部的旅游行業顯得比較零散,沒有形成一個統一的集合體,人力資源、交通、旅游服務等各方面的綜合力不強,整合力度不集中,縣與縣之間合作開發意識缺乏。
(三)民族文化旅游內容:形式單一,缺乏參與旅游內容上,形式單一,主要是以觀光旅游為主,聽導游講解,毫無新意,而且民族文化旅游開發多停留在淺顯的層次,多是以模仿為主,無法激發游客參與到其中,比如土家族的結婚習俗哭嫁,哭嫁這一習俗本身有很強的參與性,在表演過程中,可以讓游客參與進來當新娘或者新郎,與當地知曉哭嫁流程的人們一起表演,讓他們全身心地感受哭嫁的趣味和特色,哭嫁歌也可以現學現唱或是即興改編。通過這樣的活動,不僅能激發游客的興趣,也能讓旅游者充分感受到土家族特有的民族民間文化的獨特魅力。
(四)民族文化旅游促銷:魄力不足,運作乏力為什么同是小鎮,湘西鳳凰相較于云南麗江的名氣卻小很多,難于具備國際知名度,也不能吸引大多數的回頭客源,最大的原因還是旅游推銷力度不夠,這主要表現在:首先,湘西州內的民族旅游區還未形成完整統一的標識系統,在部分已經開放的旅游景區缺乏基本的信息資料,這讓游客來到此地感覺是一頭霧水,走馬觀花式的游覽。其次,湘西旅游缺乏有效的營銷策略和手段,進行高水平的策劃和包裝難度高,保守的營銷方式和有限的營銷資源使得湘西州部分民族文化旅游資源至今還無人知曉,有“久在深閨人未知”的韻味。第三,湘西的民族文化旅游尚未形成統一品牌,品牌的定位、塑造、提升以及推廣等方面還應加大工作量,如何使湘西能夠被世人皆知,將“神秘湘西”的品牌做大,保證游客來源,也是當前應該解決的問題。
二、促進湘西旅游文化經濟協調發展的對策
旅游文化資源已經成為湘西州最具特色的資源,但是在旅游經濟發展中,弘揚民族文化的過程中,更應該注重的是文化和經濟的協調發展,促進對民族文化的保護和發展,建立好民族旅游的生態環境,不僅實現湘西州的經濟發展,更要實現湘西州的社會發展,兩者達到統一。
(一)實施整體規劃,健全民族文化旅游發展的創新體制要想發展湘西的旅游行業,就必須建立一個適合民族發展的旅游文化經濟產業的宏觀管理體制。一方面,建議政府成立民族特色服務站和委員會,經過對工作人員的特殊培訓,實現對本區域旅游經濟產業的統一領導、組織和協調。并且在各縣、市下設立民族文化旅游經濟產業管理分會,廣泛調研、征集,提出有關旅游業發展的決策建議,為州旅游經濟產業發展指導小組的研究決策提供基礎性資料和意見。另一方面,逐步完善旅游行業組織和旅游中介機構,成立湘西州旅游協會,并且設立旅行社、景區景點、旅游交通、旅游餐飲等分會,協會和分會的相關章程、職能、活動方式和經費來源要真正體現民間、協調、自律的特征。同時盡快從旅游局的主管業務中分離出來,實現事業化和企業化,逐步建立和健全以法治為基礎的政府調控市場、市場引導企業、企業自主經營的以及與國際標準接軌的湘西州旅游經濟產業宏觀管理體制和運行機制。其次,建立民族文化旅游經濟產業的科學決策機制。一方面,應該以位于湘西州政府所在地的吉首大學為依托,整理聯合湘西州內各相關科研機構,建立湘西州民族文化學科重點科研基地和民族文化信息庫,為湘西州民族文化旅游經濟產業的發展提供科學決策服務。另一方面,針對湘西州民族文化旅游隊伍缺乏民族文化底蘊的現象,應該加強與相關大專院校的溝通聯系,著力吸引高校旅游專業畢業生,加強對民族文化旅游等相關從業人員的培訓,盡快建立一支適應湘西州民族文化旅游經濟產業發展所需要的優秀人才隊伍。
(二)優化產業條件,建立健全政府宏觀政策導向機制首先,建立健全本區域旅游經濟產業結構的政策措施。第一,做大做強民族風情體驗旅游產品,以土家族、苗族文化為重點,充分展示和傳承各少數民族的文化藝術、傳統習俗、民族節慶、風味食品、競技活動、生產勞動等民族風情文化;第二,做好做精特色旅游產品。充分發揮古丈茶文化、楚巫文化、民族服飾文化和民族建筑文化等資源優勢,努力開發如“里耶古城”、“南方長城”等具有鮮明地方特色和較強吸引力的特色旅游產品;第三,加快開發休閑度假旅游產品,開發面向省內外的中高檔休閑度假旅游產品,同時積極鼓勵和規范發展大眾化鄉村旅游產品。其次,改進優化民族文化旅游經濟產業的發展環境。第一,應該深入學習并且貫徹落實相關旅游業法律法規,為民族文化旅游經濟的發展提供保障,建立并健全地方配套性法規政策,特別是在稅費征收、招商引資等方面依法制定有利的支持政策;第二,消除一切不合理收費、重復收費和亂收費行為,減輕民族文化旅游企業的負擔,努力將整治旅游市場秩序和優化社會環境有效結合起來,進一步營造良好的旅游市場環境;第三,應該完善旅游交通環境。加快發展旅游區的交通基礎設施建設,把湘西州大的基礎設施建設和旅游配套設施建設兩者有效地結合起來,改善湘西州的旅游交通環境,是提高湘西旅游業整體的服務質量以及服務水平的關鍵所在。
(三)加大民族文化旅游資源的保護力度,實現可持續發展第一,正確樹立科學的民族文化旅游開發觀念??茖W的旅游開發觀念是湘西州民族文化旅游可持續發展的基礎與前提。因此,湘西州在大力發展土家族、苗族民族文化旅游的同時,一是要加大對民族文化旅游資源保護必要性及重要性的宣傳力度,幫助廣大民眾樹立起有利于民族文化旅游持續發展的旅游開發觀念;二是教育廣大市民、民眾不要讓經濟效益沖昏頭腦,鼓勵他們自覺自發地搶救和保護民族文化資源,實現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的雙贏。另一方面,湘西州各相關企事業組織在民族文化旅游開發與發展的過程中,要全面充分考慮當地居民的切實利益,尊重他們的民俗文化習慣和生活模式,做到合理的規劃和管理,盡量避免引起當地居民和外來開發者在經濟利益上的沖突,在短時間內構建起全民參與文化旅游資源開發的新體系。第二,有效提升文化旅游資源的保障力度,做好對文化旅游資源的有效評估。需要本地創建相關立法程序,對若干重要民族文化遺產實施法律保護,當前迫切需要做的工作是,在全州范圍內開展大規模的資源普查、評估、搶救和保護。同時,以創建旅游業品牌為最終目的,通過一系列生態基礎設施的建設,開展具有一定市場影響力的品牌活動;實行責任制,對湘西州獨特的文化旅游資源做到分層、逐級保護,創建完整的、切實可行的保護和保障機制。另一方面,積極推進世界文化遺產申報工作,加大文化遺產申報的經費,并且做好相關的文化交接工作,更應該加大相關的廣告宣傳投資,現階段的目標就是爭取在2015年之前完成湖南鳳凰古城文化遺址的申報工作。
[關鍵詞]文化;文化經濟;文化經濟化;經濟文化化
20世紀90年代以來,隨著經濟的發展、科技的進步,尤其是網絡的興起,文化的力量日益凸顯,經濟文化的一體化趨勢日益明顯。在經濟全球化發展到一定程度后,全球化進程的最終決定力量將是文化。因此,越來越多的人認為,在經濟發展到一定程度之后,文化對經濟已不單純是影響作用,甚至可以說是決定作用,文化經濟時代已臨近家門。
一、經濟文化一體化是擋不住的趨勢
第二次世界大戰之后,尤其是世紀之交,隨著計算機技術的發展,尤其是因特網的普及,文化與經濟共生互動,經濟和文化的一體化趨勢日益增強。經濟日益文化化,文化日益經濟化。
伴隨著經濟文化化,文化不斷地向經濟活動滲透,給經濟的發展提供了強大的智力支持和精神動力。文化決定著資源的開發、組合,決定著經濟增長和社會進步的速度,檢驗著經濟增長和社會發展的合理性,推動著先進價值體系的形成,協調著市場和環境的結合與互動,以及人才素質的提高。對經濟社會的發展來說,文化的內在驅動力比經濟力、政治力具有更強大的牽引力。文化在經濟社會發展中的地位和作用越來越重要,已成為影響地區競爭力的關鍵因素。經濟活動中注入的文化內涵越多,物質生產中產品的檔次和附加值就越高,競爭力就越強,效益就越好;文化發展中吸收的經濟成分越多,科技含量越高,文化的覆蓋面越廣,影響力就越大,滲透力就越強。經濟的文化含量日益提高,文化含量的高低直接決定著產品的被接受程度和價格的高低。美國、西歐、日本等國,經濟發展中觀念的、科技的、信息的,乃至心理的等文化要素大量進入,使其產業結構發生根本性變化,經濟中的文化因素已日益躍居重要地位。服務、知識、信息等第三產業成了經濟的重心。與之相呼應的是,腦力勞動者的數量迅速增加。到1970年,美國“白領”職工與“藍領”工人的就業結構比已為5∶4,到1980年,美國第一產業即農業和礦業中的從業人員僅占總比例的2.9%,第二產業即各種制造業降到31.6%,而第三產業的從業人員百分比已上升到65.5%。而在第一、第二產業中的科技管理人員也超過直接從事體力勞動的人員[1](P3)。
伴隨著文化經濟化,文化日益進入市場,進入產業,其經濟功能不斷增強,對企業的興衰、產品的銷售及品牌的流行起著越來越大的影響,并且文化本身也成為產業,在國民經濟中的地位和作用日漸突出。文化還成為社會生產力中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文化的商品屬性日漸顯現,從而增加了文化的造血功能,使文化進入良性循環的發展機制。這一點在西方國家的文化產業發展中尤其明顯。西方國家發展過程中,以音樂磁帶、激光唱盤、MTV、電影、電視、錄像、奧林匹克運動會、世界拳王爭霸賽、世界杯足球賽為代表的娛樂文化已成為當代世界經濟中的新興產業。20世紀90年代以來,以信息技術等高科技及其相關產業的迅猛發展為標志的科技革命宣告知識經濟、文化經濟時代的到來。如今,新經濟已占據美國GDP的70%,加拿大GDP的60%。迪斯尼公司產業規模及贏利均進入世界前十強,好萊塢電影《泰坦尼克號》創下全球18億美元的票房收入等等,都充分證明了文化的經濟價值[1](P18)。文化產業被視為21世紀的“朝陽產業”,文化產業日益成為世界經濟的新的增長點。
經濟文化的一體化推動了文化經濟的興起。文化與經濟互動,將構成新時代全新的生產形態和發展模式。打造文化經濟,大力發展文化事業、壯大文化產業,在經濟活動中更多地注入文化內涵,提升產業層次、產品檔次,增強競爭力,逐步轉變廣大人民群眾轉變生活方式,注重物質消費產品的文化內涵,追求精神文化需要的滿足,是經濟社會發展和競爭力提高的合理選擇。從改革開放的歷程來看,改革開放初期靠政策優勢,20世紀八九十年代靠環境優勢,21世紀靠的是文化優勢。知識、智慧、價值觀念、精神動力,以及文化所創造的人文環境,文化發展所形成的巨大創新能力和人力資源,最終將轉化為物質形態的競爭力。21世紀,各地區經濟的賽局,在很大程度上取決于“文化力”的較量。
目前,很多學者把世紀之交產生的與文化高度融合的經濟形態稱為“知識經濟”。筆者認為,不如稱為“文化經濟”更合適。文化經濟比知識經濟概括性更強、涵蓋面更廣。文化,根據其與行為的關系不同,可分為知識、觀念和技術。人的行為,首先要明白根據什么干,其次要明白干什么,最后還要明白怎樣干。知識,解決的是根據什么干的問題,它是反映和解釋事物的,使人知道周圍事物及人自身的狀況。觀念,解決的是干什么的問題,使人知道自己想干什么事和想要什么東西。技術,解決的是怎樣干的問題,使人知道怎樣干成要干的事和怎樣獲得想要的東西。文化中,哲學、宗教、道德、法律及政策等屬于觀念文化,自然科學和社會科學的基礎學科等屬于知識文化,而各種工程技術、技藝、技巧等,則屬于技術文化。知識、觀念和技術,皆為人的行為所必需,缺一不可。缺乏知識,人就不能及時準確地把握外界信息,不能認清自身,不能掌握事物的本質和發展規律,使人不能知己知彼而進退失宜。觀念錯誤,就不能正確的選擇行為方向,即便擁有豐富的知識和高超的技術,也不能持久、持續地利人利己。技術低下,就會心有余而力不足,陷于妄想和空談,不能實現既定目標。在知識、觀念和技術三者之中,觀念是目的,知識和技術是手段,是為觀念服務的。三類文化,應相互協調,平衡發展,不能畸輕畸重,厚此薄彼[1](P46)。由此可見,“知識”只是文化的一部分,文化包括知識,但又不僅僅是知識?!爸R經濟”的提法有些偏狹,也不太確切?!拔幕洕钡奶岱ū取爸R經濟”全面、確切。知識經濟是建立在知識和信息的生產、使用和分配基礎上的經濟,核心是突出知識、技術在經濟增長中的價值;而“文化經濟”則是對知識經濟內涵的擴展和深化。
二、“文化經濟”的涵義、內容及特征
在我國,“文化經濟”這個范疇,首見于廣東省委書記張德江2002年5月13日發表的題為《深化文化體制改革,加快文化發展,進一步推進文化大省建設》的講話。張德江在講話中首先精辟地概括了新世紀經濟的顯著特征:“文化作為經濟社會發展的內源動力,在新世紀對于推進經濟社會發展的作用越來越重要?!薄半S著知識經濟的興起和信息技術的發展,物質生產和精神生產的聯系更加密切,文化和經濟出現加快融合乃至一體化的趨勢。經濟活動中注入的文化內涵越多,物質生產中產品的檔次和附加值就越高,競爭力就越強,效益就越好;文化發展中吸收的經濟成分越多,科技含量越高,文化的覆蓋面就越廣,影響力就越大,滲透力就越強?!比缓笾赋觯骸皬哪撤N意義上講,新世紀的經濟,就是‘文化經濟’?!?/p>
文化經濟,是文化與經濟高度融合的產物,文化含量十分豐富。概括地講,文化經濟就是建立在人文精神和知識、技術高度發展基礎上的新型經濟,是人類社會發展史上繼農業經濟、工業經濟和知識經濟之后的又一種經濟形式。文化經濟的出現,深刻反映了當今時代文化與經濟日益交融、彼此滲透、相互促進的現象,揭示了人類社會未來發展的新趨勢和新動向。文化經濟是對知識經濟的提升,其內容不僅有科學、技術等智力因素,還有理想信念、價值觀念等精神因素。“文化經濟”的要點是:(1)精神生產上升為當今社會發展的主導性系統。(2)文化與經濟日益融合。文化已深深融入經濟之中,幾乎所有的經濟活動和物質產品都包含著文化因素和文化內涵,而且經濟借助文化的力量急劇擴張,成為當代社會生產力的原發性因素和經濟增長的基本推動力量。(3)基于以人為本的理念,文化以其人文格調和高科技含量,對社會全面發展的影響力和滲透力越來越強。文化的精神要素和技術要素高度統一,科學理性與人文精神高度統一,形式不斷創新,內容更加豐富,人類的存在方式在很大程度上已表現為一種文化精神。(4)文化產業作為精神生產的當代形態,將成為未來產業結構發展中的主導力量。文化產業、文化產品、文化服務日益具有經濟功能和市場效益,范圍不斷拓展,包括了教育產業、智力產業、高新技術產業、媒體產業、藝術產業、健康產業、體育產業、休閑產業等諸多產業。文化產業的發展加速了原來在知識、技術之外的文化要素作為生產力要素進入社會生產領域的過程,其勢頭迅猛,潛力巨大,必將成為新的經濟增長點,引發新的產業群,對社會生產力水平的提高和國家綜合實力的增強將產生巨大的推動作用。(5)文化在政治運行和治理中的作用也日漸突出。政治運行越來越多地通過文化的形式來表現。政治理念融入大眾文化之中,政治內容通過文化形式生動表達[2]。
文化經濟作為新世紀的戰略構想,是對當今時代越來越突出的文化與經濟日益交融、彼此滲透、相互促進現象的深刻反映,它從本質、地位、功能和作用等方面準確揭示了人類社會未來發展的新趨勢和新動向,即文化與經濟的相互依存及一體化。它具有以下兩個顯著特征:
一是經濟發展以文化內容為主導。迄今為止,人類社會經歷了農業經濟、工業經濟和知識經濟等階段,文化經濟的迅猛崛起,標志著人類社會新階段的來臨。在人類文明不同發展階段,起核心作用的生產力要素是不一樣的:農業經濟階段是自然力,工業經濟階段是資本和大機器,文化經濟階段則是人文精神和知識、技術的有機結合。因此,文化經濟是與農業經濟、工業經濟甚至知識經濟不同的新型經濟,有著鮮明的時代特征,代表了一個全新的文明發展階段。此即,隨著人們物質生活水平的提高和精神文化需求的增長,人們越來越重視產品的文化屬性和文化個性,精神消費在消費結構中的比重也越來越大,使得文化在經濟發展中的地位和作用越來越重要,以文化內容為主導的經濟形態成為了經濟發展的主流,人類社會發展正步入一個文化經濟時代。
二是社會生產方式以人文精神為主導。如果說知識經濟是建立在知識和信息的生產、分配和使用基礎上的經濟,核心是突出知識、技術在經濟增長中的價值的話;那么,文化經濟則是對知識經濟內涵的擴大和深化。文化經濟內在包含了知識經濟,并在經濟系統中充滿了文化因素。其內容構成不僅有科學、技術等智力因素,還有理想信念、價值觀念、文化藝術、娛樂休閑等精神因素,不僅包含科學精神,還體現人文精神,是科學精神與人文精神的有機統一。尤其突出了人文精神、觀念文化作為生產力要素的價值。這就使:以人為本的人文價值觀逐漸滲透到經濟發展領域;精神、智力因素與自然資源、經濟資本一樣成為生產力中的組成要素;信用文化、經濟倫理在市場競爭中的作用越來越大;企業精神、企業價值觀在企業管理和決策中的效能越來越突出;文化附加值成為物質產品價值中的重要部分;以科學文化素質和思想道德素質為核心的人力資本對經濟競爭力越來越具有決定性影響[3]。
三、如何發展文化經濟?
文化經濟是一種文化和經濟融為一體的經濟。因此,發展文化經濟的基本思路就是全力推進經濟文化一體化。為此,要努力實現從“以物質生產為主導”向“以精神生產為主導”的戰略轉移,著力把握以下兩個要點:
1、以新型工業化為主導推進“經濟文化化”
要通過走新型工業化道路,推進農村工業化、城鎮化和農業產業化,從根本上解決農民的生存發展和農村的可持續發展問題;通過走新型工業化道路,加快中西部的經濟基礎建設和基礎設施建設,承接東部先進地區的產業轉移,從而從根本上解決區域經濟協調發展問題;通過走新型工業化道路,解決發展縣域經濟和民營經濟總量不大、質量不高和水平偏低的問題;通過走新型工業化道路,加大經濟的國際合作力度,加強省際、市際、縣際的交流與合作,促進內源型經濟和外源型經濟全面協調發展,從而形成大開放的戰略新格局。
堅持走新型工業化道路,大力推進經濟“文化化”,總的來說,要在經濟活動中更多地注入文化內涵,提升產業層次、產品檔次,增強競爭力,逐步引導廣大人民群眾轉變生活方式,注重物質消費產品的文化內涵,追求精神文化需要的滿足。為此,要把握以下幾個要點:(1)牢固確立高新技術為主導的思想觀念,突出建設一批高新技術產業;堅持用高新技術改造傳統產業,提升工業化水平,推進產業結構的優化升級。(2)把發展的重點轉移到依靠專門科技人才和高智力資源上來,走集約化的新路子。(3)加強新型工業化資源的科學規劃、協調整合和綜合利用,科學統籌生產力布局。(4)努力走出一條新型工業化可持續發展之路,嚴格控制工業生產對環境的破壞,建立科學有效的調控機制,使工業生產要素的投入產出率最大,污染最小。
2、以發展文化產業為樞紐,推進“文化經濟化”
文化產業是21世紀的朝陽產業,由于其生產規模大,市場運作靈活,具有不斷再生和擴張的功能。以發展文化產業為樞紐,推進“文化經濟化”是合理選擇。為此,要把握以下幾個要點:(1)國家在保持對文化事業和文化公益事業投入不斷加大的同時,要充分利用文化事業和文化公益事業長期積累的資源,從人才和物質技術基礎等方面培育和支持文化產業的成長。(2)通過大力發展文化產業帶動和促進文化事業和文化公益事業的發展。一方面,通過發展文化產業,為文化事業和文化公益事業的發展提供外在的壓力和內在的動力;另一方面,用產業化方式發展文化事業和文化公益事業,盤活其存量,增加其增量。此外,通過發展文化產業,為文化事業和文化公益事業提業化運作示范,提供物質和智力支持,使文化產業在某種程度上兼具事業性和公益性。(3)確立文化產業在整個文化經濟中的主導地位和作用。通過發展文化產業,把文化和經濟這兩個長期分離而相對獨立的領域高度融合起來,建造全國文化經濟的強大體系。(4)對文化產業進行合理規劃和戰略調整。首先,確立“精神產業”戰略新理念。認真學習和借鑒西方發達國家文化產業的成功經驗和有效機制,在全社會倡導精神產業的戰略新理念。大力推進文化創新、科技創新和體制創新,努力實現文化產業的跨越式發展。其次,規劃和建設具有民族特色和地方特色的文化產業體系的支柱產業門類。根據我國的實際,應重點發展文化旅游產業、教育產業、智力產業、高新技術產業、媒體產業、藝術產業、休閑產業等產業,并加大文化產業向其他產業的擴張和滲透力,建立起完整系統的文化產業體系。再次,科學規劃和調整全國文化產業的生產力布局。根據我國精神生產力地區發展不平衡性和發展的多層次性,按照開展競爭和“適度壟斷”的原則,合理規劃產業結構和產品布局。在東部發達地區,重點發展高新技術產業群、產業帶,發展具有國際競爭力的文化產業企業集團,發展優勢明顯的文化支柱產業。在中西部和山區要集合力量嫁接國內外科研成果和專利技術發明,加大招商引資力度,發展一批文化名牌產品、文化企業集團和文化支柱產業,借以形成特色鮮明、發揮自身資源優勢的文化產業門類[4]。
[參考文獻]
[1]楊英法.文化圖強正相宜——兼論邯鄲市文化產業發展之路徑[M].北京:中國戲劇出版社,2007.
[2]張玉玲.迎接“文化經濟”時代的到來——訪謝名家[EB].南方網.[2006-05-23]./nflr/llzhuanti/whjj/tt/200605230350.htm.
論文摘要:運用制度經濟學的方法分析了阻礙中國融資制度創新的成本問題,認為有限理性與政府行為,機會主義與正規金融部門的行為,資產專用性與非正規金融部門及民間投資個體的行為是阻礙中國融資制度創新的主要因素。提出應從處理好“強政府”與“弱市場”的關系,擺正政府與市場的位置;重新認識制度創新的“循序漸進”與“平行推進”方式的優劣,走制度創新的最佳路徑;樹立“資信文化”,構建良好的市場、信用與法律的外部制度環境等改進中國融資制度績效。
論文關鍵詞:融資交易成本有限理性制度創新
1984年以前,中國基本上是高度集中的計劃經濟體制,行政力量控制著金融資源,計劃行政目標決定了信貸資金的構成和分配方式,金融資源向國有企業傾斜,當時國有企業不必擔心融資難的問題。進入90年代以后,非國有企業得到了蓬勃發展,但是市場配置資源的基礎地位并未得到體現,一方面由于歷史和體制原因,行政力量控制金融資源的現象不可避免;另一方面,政府不承認民間金融的合法性,民間資本難以流入民營企業,融資難的問題一直困擾著民營企業。隨著市場改革的深入,政府對國有企業進行了全方位的改制,剪斷了國有企業與國有銀行的“臍帶”關系,國有企業融資難的問題也逐步顯現。在這一現實背景下,要解決企業融資困境,促進經濟快速穩定地增長,融資制度成為解決問題的突破口。
融資制度的功能主要體現在兩個層面:一是資本動員,為經濟提供持續的資本供給;二是優化資源配置,促進經濟結構調整。因此,有效的融資制度是解決企業融資困境,保證經濟持續增長的需要;創新融資制度成為提高經濟效率、促進經濟結構優化和升級的關鍵。從中國當前的情況來看,一方面儲蓄率居高不下,超過16萬億(2007年最新統計),另一方面,企業融資難的問題依然沒有得到很好的解決。中國并不是缺少資本,重要的是缺少一種有效的融資制度。
一、融資制度創新的障礙分析
1.融資制度創新的成本制約
戴維斯和諾斯(DavisLanceE.andNorth,DouglassC.,1971)對制度創新作了系統的論述J:制度創新是指能使創新者獲得追加利益的現存制度的變革。它與技術創新有某種相似性,即技術創新是采用技術上一種新發明的結果,制度創新往往采用組織形式或經營管理模式方面的新發明的結果。和技術創新一樣,只有預期純收益超過預期成本時,制度創新才成為可能。制度創新成本成為決定制度創新的主導因素。
從融資制度創新發展來分,制度變遷成本可分為三種類型:第一,認知成本,由于中國制度轉型的初始條件是高度集中的計劃經濟體制和政治體制并存的社會形態、封閉的傳統與僵化的意識牢固粘合的文化形態。這種體制與觀念影響和束縛著制度變遷,要對新的制度進行認識、覺察與比較有一個相當長的過程。根據青木昌彥的觀點,制度變遷容易發生在大規模的戰爭、經濟蕭條或動亂中,但是在中國這樣很穩定、經濟快速增長、福利狀況不斷改進的社會發生制度變遷,政府的認知成本是長期的而且是很高的。第二,制度設計成本,在供給主導型制度變遷過程中,政府在政治力量與資源配置上處于優勢地位,成為決定制度供給的方向、形式、進程及戰略安排的主導力量。在制度設計和安排時,“搭便車”是制度變遷固有的行為,政府往往會復制或照搬其他先進國家的制度,但是,制度往往有一定的適用性,失去了一定的具體環境,制度就失去了原來的效率;況且一項制度實施是利益重新調整的過程,這必然牽涉到政府主體利益得失,政府受個人理性的影響,在一定程度上會使自己利益最大化而歪曲制度供求關系,這說明融資制度創新有很高的設計成本。第三,制度實施成本,任何制度的實施都受到參與者意愿的約束,制度變遷牽涉到利益的重新調整,當政府進行強制性變遷但在實施過程中并不強制時,地方和下屬往往就修正上級的制度供給來使這種制度更適合自己利益最大化,修正上級安排的方法有:層層截留,曲解規則,補充文件,改頭換面等。從這一方面看,融資制度有很高的實施成本。
2.政府行為受有限理性的制約
有限理性是Arrow(1951)最初提出的,他認為人的行為是“有意識的理性的,但這種理性又是有限的,根據North(1971)的觀點”。有限理性包括兩個方面:一是環境是復雜的。由于中國企業數目較多(大小企業總共有1000多萬個),每個企業的經營狀況、信譽等級、財務管理水平等千差萬別,在很大程度上造成了信息源分散;況且,每個企業不可能將自己所有的真實信息完全透露出來,一般來說,在財務報表上或其他方式公開的資料是經過企業自己篩選過的,在這個層面上,政府所掌握企業的信息少于企業實際的情況;二是政府的選擇受限于有限的決策技巧,解決企業融資問題時解決方案單一,不能考慮所有企業的情況,融資問題依然難于解決。政府經過各種途徑可掌握企業一定的真實信息,但企業的內部信息是不可能掌握的,政府在這種信息不對稱的條件下,只知道企業融資難,中央政府想極力解決企業融資難的問題,于是頒布法律,出臺政策和文件扶持企業融資,但是也未必能真正解決企業融資難題。自1998年起,中央政府出臺了一系列文件,分別從改進金融服務、調整信貸結構、為中小企業提供多樣化的金融產品等方面,提供了一系列政策扶持。特別是1999年的關于建立中小企業信用擔保體系試點的指導意見;2002年的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小企業促進法是中國促進中小企業發展正式走上規范化和法制化軌道的標志,這一法律具有強指導性、針對性和強制性的特征,后來又出臺了中小企業擔保法、中小企業融資法》等來提高中小企業的地位,促進企業融資,但從近年實施效果來看,目前中國中小企業的融資難題依然未變。因此,政府的有限理制約融資制度創新。
3.正規金融機構的行為受機會主義影響
新制度經濟學關于人的行為的第三個假定是人的機會主義傾向。它是指人對自我利益的考慮和追求,意思是,人具有隨機應變、投機取巧、為自己謀取更大利益的行為傾向。人的機會主義傾向具有兩重性,一方面,機會主義動機或行為往往與冒風險、尋找機遇、創新等現象有一定的聯系;另一方面,機會主義又會對他人造成一定的危害,如機會主義有時把自己的成本或費用轉嫁給別人,從而對他人造成傷害。表現在正規金融機構融資上主要是利益誘導而阻礙融資制度創新,比如明明知道給國企貸款壞賬率高,但貸款還是明顯地向國有企業傾斜,將一些效益好、發展前景好的中小企業擋在門外。根據Rajanh和Zingales的利益集團理論,來自金融業和其他產業的既得利益集團出于維護既得利益的考慮所采取阻撓金融發展的措施,成為各國金融發展呈現差異的內在原因。制度的創新表現為利益的重新瓜分,正規金融機構包括中國的銀行體系、證券市場和股票市場,影響正規金融機構創新的原因主要在于既得利益集團。目前,中國正規金融機構仍然是一種政府直接控制和國有銀行壟斷的體制,政府的隱含擔保和企業的軟約束成為全部金融活動和整個經濟行為的基本特征。改革20多年來,經濟市場化雖然有很大改進,但國有企業和國有銀行仍然只有市場主體的名分,而沒有市場約束和行為能力,在政府這只看得見的手下運作,在信貸市場上,由于借債可以不還,也可以賴賬,還可以核銷和轉移,市場機制不能反映資金需求價格,風險得不到補償,因而高風險和低風險資金的價格不能有效區分開來,從人性來分析,沒有人會承擔制度變遷的風險,因而國有商業銀行只要有政府的擔保和授意,在一定程度上會對特定的國企貸款大開綠燈,甚至爭相放貸,對其他國有企業也不會拒絕,其行為約束不是源于主體本身,而是來自外部。在證券市場上,利率沒有成為資金供求變化的傳導和調節機制,特別是當資產收益率大大高于產品收益率和利率的時候,負盈不負虧的國有企業和國有商業銀行必然會利用貨幣市場和資本市場的聯通渠道。正是正規金融部門的機會主義行為,缺乏對整個經濟環境的思考和分析,不愿意承擔制度變遷所帶來的風險,因此正規金融部門的機會主義行為阻礙融資制度創新。
4.非正規金融部門及民間投資個體行為受資產專用性的影響
威廉姆森認為,資產的專用性是指資源在用于特定的用途之后很難再移作他用的性質,這種性質在不同的資源和不同的用途中程度不同0資產的專用性有強弱之分,資產專用性越強的資產轉移到其他用途的成本越高。由于中國制度轉型的初始條件是高度集中的計劃經濟體制,政府的隱含擔保和企業的軟約束成為全部金融活動和整個經濟行為的基本特征,中國正規金融機構基本上控制著企業的融資,非正規金融部門和民間投資個體被排斥在整個企業融資之外,在這種制裁環境中,非正規金融部門和民間投資個體被迫將資產轉移到其他領域,比如地下金融、黑色錢莊等經濟的體外循環,形成了很強的專用性,現在若想將這些資本重新積聚,成本非常之高。加之在金融活動領域,政府的行政控制和直接干預相當強大,行政壟斷和市場壟斷結合在一起,使社會經濟生活仍是以政府信用為主,不承認民間金融的合法性,有時隨意關閉民間信用機構,政府信用的不可預期性為這些資本進入企業融資設立了一道無形的屏障,使非金融機構和民間投資主體不敢輕舉妄動,民間信用難以發揮其應有的作用。因此,由資產的專用性導致非正規金融部門和民間投資個體的行為阻礙了融資制度創新。
二、融資制度創新的對策
1.處理好“強政府”與“弱市場”的關系,擺正政府與市場的位置
市場是依靠價格機制自我實現供需平衡調節,能夠最大限度地實現資源優化配置的機制,而計劃則能糾正市場失靈,起戰略調控的作用,但是,在實際操作過程中,計劃被用過火了,往往將行政力量普遍運用于社會的各個方面,干預不應該干預的領域,造成資源配置關系扭曲,價格機制失靈,市場經濟中計劃在唱主角,顛倒了市場與政府的主導關系,政府對許多資源的過度壟斷和政府的不恰當戰略對經濟產生了嚴重的影響,中國是一個資本稀缺、勞動富余的國家,但解放后采取的重工業優先發展戰略,重點扶持資本密集型企業,將有限的資本投資于國有企業,為了降低國有企業的生產成本,提高其競爭力,人為地壓低利率、匯率、原材料價格,造成了資源配置的扭曲。
而扶持的國有企業恰恰又是一些缺乏自生能力的組織,導致了不正當競爭秩序,損害了其他行業的利益,進一步影響了市場的效率。因此,政府權利的集中和對資源的過度壟斷,扭曲資源配置關系,阻礙了中國融資制度的創新。所以,轉變政府職能,重新劃定政府的邊界,消除由政府權利的集中和對資源的過度壟斷造成的影響,讓市場在經濟運行中發揮主導配置資源的作用,政府在市場運行中發揮其糾正與協調、戰略與前瞻的優勢,處理好“強政府”與“弱市場”的關系,擺正好二者的位置,讓二者的互補性更好地發揮出來成為順利實現融資制度創新之必要。
2.重新認識制度創新的“循序漸進”與“平行推進”方式的優劣,走制度創新的最佳路徑
制度變遷是制度的替代、轉換與交換的過程,也可以理解為一種效益更高的制度嘲對另一種制度的替代過程。在改革理論和政策研討中出現了“循序漸進”與“平行推進”的爭論,“循序漸進”即改革政策B應當在改革A完成以后才能實行,B體制的實現以A體制的實現為前提條件。它可以圖示為:循序漸進:A—B—c;“平行推進”理論認為,改革政策應該盡可能多地開放經濟體系的各個方面,無須等體制改好了一個再改另一個。
前者的優點在于它對一種體制改革的前提條件的重視,確認了一種體制的有效性與其他體制之間存在一定的依賴關系,但是這是在政府充分理性這一假設條件下的,它忽視了政府有限理性這一現實條件,如在許多發展中國家發生的經濟危機就是典型的例子,一些國家過早地開放金融市場,過早地開放資本帳戶,導致大量游資進入國內進行投資,但是一旦金融預期下降,“游資”抽走,發生金融危機,導致金融早熟的現象,循序漸進改革在政府有限理性的現實下很容易選擇錯誤的路徑。后者避免了前者中“過激”或“早熟”的現象,也考慮了政府有限理性這一假設條件,在一定程度上起到了協調經濟體制改革的各種矛盾,但是事物發展也是事物成長的一個過程,其發展有先有后,正如中國開放國內市場一樣,金融市場只能最后才開放,利率市場化也只能逐步放開。因此,平行推進理論也并非融資制度創新的最佳路徑。根據達爾文的進化理論j,事物的發展有其固有的規律,不是簡簡單單的按照人為的“循序漸進”或“平行推進”等固定的路徑前進,事物的發展有其正常的步驟,只有各體制之間相互協調,相互促進的發展才是事物成長規律,而相互阻礙和不遵守規律的發展不是事物的進步,中國推進改革也只有在適當的時間才能采取有效的行動,得認真觀察融資制度創新的規律,總結其發展的客觀事實,走最適合中國融資制度創新的路徑,最大效率地推進制度創新。
3.樹立“資信文化”,構建良好的市場、信用與法律的外部制度環境
戲曲茶樓在性質上屬于茶樓或茶館的一種類型,它是把民間的戲曲文化與茶文化結合起來,讓客人在飲茶的同時欣賞戲曲表演,在中國已有上千年的歷史了,但也有一個發展變化的過程。早在宋代,民間藝術就進入了茶館,有藝人、藝伎在茶館吹拉彈唱,地方戲曲也常在那里表演。清代中葉以后,說唱藝術已經成為茶館的一項主營業務。但是在這一時期,此類茶館的主營業務依然是飲茶,只收茶和茶點的錢,戲曲雖然在茶館興盛,但也不過是其附庸之物。二十世紀上半葉,戲曲和茶館的關系發生了變化,一些茶園、茶館成了戲園的代名詞,是人們豐富自身精神生活的重要場所。當時有許多名伶在茶館獻藝,吸引了眾多茶客和票友,如在當時作為河南省會的開封市,就有著許多茶園以戲曲表演為主。此時這些茶館的主營業務已經不再是茶,而是戲曲大餐了。當代,“戲曲茶樓”或“戲曲茶館”已經成為一個專有名詞,一目了然地揭示出這一類型的茶館是以戲曲表演為主體、飲茶為輔助的。茶客來到戲曲茶樓不為飲茶,不為談事,只是為了在此聽上幾段自己喜愛的戲曲。改革開放以來,人民的生活水平不斷提高,在物質生活豐富之余,必定會尋求精神家園的滿足。戲曲作為中華民族幾千年來的生活積淀,在民間擁有著一大批忠實的觀眾。在河南本土,無論在鄉村還是在城市,都常常能聽到一些戲迷饒有興致地在農家小院或者公園唱著戲曲,且周圍必定會有許多人觀看聆聽。這也就說明了傳統地方戲曲不僅在農村而且在城市依然有強大的市場。然而,城市不比農村可以接連好幾天在一個空曠的地方搭臺唱大戲,加之其是經濟發展的重要載體,生活節奏較快,故居住在城市的戲迷們需要一個固定的場所來觀看戲曲表演。所以,20世紀90年代之后,大大小小的戲曲茶樓、茶座便如雨后春筍般在中國的城市中應運而生,滿足了城市居民精神生活的需要,開辟了戲曲傳播的一個重要渠道,而鄭州市作為河南這一戲曲大省的省會當然不會例外。鄭州市與河南乃至全國其他城市的相比,擁有著得天獨厚的地域優勢和戲曲資源優勢,因此也是河南省最適合開設戲曲茶樓的城市。首先,鄭州市作為河南省的省會,處于中原的核心地帶,凝聚了中原的文化底蘊和人文精神,最能代表河南的形象。其次,鄭州市擁有豐富的劇種,數十種河南地方戲、豫劇的五大流派及其幾大調都在鄭州匯聚,是名副其實的“戲曲大碼頭”。再次,鄭州市是河南省劇團和專業演員最多的城市,它擁有省市級豫劇團和曲劇團共七個,公立的戲曲學校兩個,專業戲曲演員眾多。最后,鄭州是全國重要的交通樞紐中心之一,擁有四通八達的交通,也是旅客們的集散地和中轉站,方便吸引熱愛河南地方戲曲的外地人來到鄭州感受本地的戲曲文化,加之鄭州本地也有眾多戲曲愛好者,使得鄭州戲曲茶樓有著相對龐大的受眾群體和市場潛力,這一點也是眾多優勢中最為重要的。據調查所知,鄭州市第一家戲曲茶樓于1993年由一位臺灣同胞開設于二七廣場附近的大同賓館,雖然只存在了短短的幾個月,但它標志著鄭州市的戲曲茶樓進入了開始階段。上世紀末至本世紀初之間的七八年時間是鄭州市戲曲茶樓最為興盛的時期,先后有近百家戲曲茶樓在鄭州市開設,而在2000年時,曾有五十多家并存。然而近幾年戲曲茶樓卻趨于平淡,不少茶樓關門歇業,還有一些在繼續維持,但也只是慘淡經營,形式不容樂觀。即便如此,我們也應該看到鄭州的戲曲茶樓有著令人欣慰的發展前景。因為戲曲茶樓已經在鄭州市扎根并形成一定的規模,成為展示河南戲曲文化一個重要的窗口,具有堅韌的生命力。據統計,目前鄭州現存的戲曲茶樓有三十家左右。其中高檔的約有十家,主要分布在管城區、金水區和二七區的繁華地段;中低檔的在十五家左右,主要分布在中原區和惠濟區這些離市中心較遠的區域。高檔和中低檔戲曲茶樓在受眾群體、內外部設置、演員、演出形態、消費形式、消費程度等方面都存在著差異??傮w來說:高檔的戲曲茶樓定位較高,茶客的經濟實力較強,所以要選擇繁華地段,打造優雅環境,這必然也導致其成為高消費場所,進而對演員的個人素養和唱功也會有較高要求,而中低檔的與高檔的相比就有著較大反差。鄭州市戲曲茶樓主要的營業時間是晚上,而白天則處于歇業狀態,這是因為戲曲茶樓作為一種富有地方文化特色的休閑娛樂場所,可以使白天忙碌的茶客們晚飯后在此得以緩解、釋放。
二、鄭州市戲曲茶樓的存在價值
鄭州的戲曲茶樓“像鄭州這個城市一樣,喜行不于色,藏民而不顯于市”,是河南戲曲文化的獨特景觀之一。河南本土戲曲在這里上演,使鄭州有了自己的特色,而這一切都體現在它的優點和價值上。
第一,與劇場相比,其演出形式比較自由、靈活。劇場演出的局限性在于它并不是每天都有演出,而且每次演出的是一個固定的、完整的劇目,時間較長。這就要求觀眾等到演出的那一天方可觀看,且每次只能看一個劇目,觀眾一旦到了劇場沒有選擇演員、劇目的權力,只能聽從劇團的安排。而戲曲茶樓在演出形態和演出方式上與劇場有著較大不同。戲曲茶樓作為一種商業氣息濃厚、面向市場的文化產業,滿足客人需求是其最大的服務宗旨。所以,在這里茶客有自由選擇的權力。他們根據點戲單點某幾位演員的某幾出戲,茶樓就會及時進行演出,其隨機性、靈活性比較大。在這里觀眾每天可以在此聽到幾十個乃至上百個戲曲片段和各種劇種,這也正是戲曲茶樓十幾年來依然堅挺的重要原因之一。
第二,豐富了當下的娛樂形式,既拉近了演員與觀眾的關系,也給戲迷提供了一個展示的舞臺。河南地方戲曲是世世代代河南人民審美心理沉淀的結晶,在中老年人群中依然備受歡迎,所以鄭州市戲曲茶樓的存在正為中老年人的精神生活和文化娛樂提供了一個得天獨厚的場所。鄭州的戲曲茶樓不講求氣派豪華,而是追求簡單大方。茶樓的空間面積一般都不大,可容納五十至一百人。在內部布局上,前面有一個古雅明亮的戲臺,旁邊坐著樂隊,后面擺放十幾張簡單的桌椅,使客人感受到場面的溫馨,近距離的觀看自己喜愛的戲曲。有的演員還會走進觀眾與其攀談,使得演員和觀眾沒有在劇場時的距離感,側面上再次加深了戲曲與民眾之間的關系,真正做到了地方戲曲來源于民間以還原于民間。一些茶客本身就是戲迷,他們有時也會按捺不住,主動上臺獻唱,樂隊也會予以伴奏,而茶樓是不會像茶客收取伴奏的費用,只要茶客高興就好。
第三,為專業劇團演員和業余演員提供了收入來源,改善了許多演員的生活,也有利于提高演員們的演唱水平和綜合素質。近兩年來,河南政府出資扶持本地專業劇團發展,開展了“送戲下鄉”的活動,專業演員也因此有了固定的收入??墒乔靶┠?,戲曲因受到現代流行娛樂形式的強烈沖擊,一直處于一蹶不振的狀態。無論是專業劇團還是業余劇團,其演出都極少有觀眾,許多縣、市級的中小劇團因沒有經費扶持,沒有收入來源,演員長時間發不出工資,最終紛紛解散,其演員也失去了生活保障。而鄭州的戲曲茶樓吸納了這批演員,給這些從劇團走出的演員提供了收入來源。因為面向市場,所以必定會有競爭,這就使得演員們不斷學習、鍛煉、創新,以提高自己的唱功及綜合素質。演員是戲曲表演的重要載體,也是重要傳承者,所以,演員的綜合素養得到提高,對弘揚、革新中原戲曲同樣有著重大意義。
第四,代替劇場或劇院成為外來人士欣賞河南戲曲文化的一個重要窗口。豫劇在全國是第一大地方劇種,南到臺灣,西到,全國十幾個省、直轄市、自治區都有專業的豫劇劇團,無疑是河南地方戲曲的驕傲,也是河南文化的重要特色。戲歌《燴面好吃豫劇好聽》開頭就有這樣一句詞:“沒看過豫劇你不能算到過河南,沒吃過燴面你不能算來過中原?!痹诂F今旅游業興盛的形勢下,擁有著豫劇和燴面兩大最具河南地方色彩的旅游資源的鄭州,對外來游客具備著一定的吸引力。由于當今劇場經濟發展不景氣以及其定時定場的局限性,已經不能及時、全面地為外來游客提供精彩的演出了,而戲曲茶樓以其獨特的戲曲文化、資源優勢和自由性,恰好彌補了這個缺失。來河南旅游的人們,為了欣賞最精湛的豫劇,感受河南地方戲曲的魅力,最好的選擇場所就是鄭州的戲曲茶樓。
第五,有利于借助戲曲向大眾傳播重情重義、懲惡揚善的傳統價值觀念和歷史文化常識。俗語有云:“黃土厚,黃土黃,黃土里長出了梆子腔?!敝性瓚蚯Q生于民間,散發著濃郁的泥土氣息,其對現實生活的觀照和所蘊含的懲惡揚善的教化思想,都典型地體現著中原民眾的審美心理和群體性格。河南戲曲無論是傳統戲還是新編古裝戲,都以歷史題材居多。而這些膾炙人口的戲曲在鄭州市的戲曲茶樓長期上演,使人聽后酣暢淋漓,有著自己的善惡評判,同時也有利于普及歷史知識。
第六,在傳統文化和市場經濟之間找到了一個很好的契合點,為中原戲曲文化的發展指出了一條適宜的道路,既有利于傳統文化的保護傳承,又有利于當地經濟的發展。在當今這個市場經濟多元化的時代,改變觀念、開拓創新才是長久發展之計,傳統文化更是如此。鄭州戲曲茶樓將傳統的地方戲曲置身于廣闊的市場之中,與影視、流行歌曲等進行較量,為戲曲的保護傳承開辟了一條重要道路,同時也有利于使其不斷革新,增加活力和市場競爭力,以更好更長久地發展。
三、總結
演唱曲目與動作技巧的失傳。柳位高蹺在二十世紀五十年代末受時局的影響被迫停止演出,1979年在焦雨普、陳榮德等人的努力下,高蹺隊重新恢復活動。因此,期間有很多唱曲、演出動作等消逝在歷史的漫漫長河中。活動經費緊缺。柳位高蹺隊為民間業余文藝團體,沒有經濟來源??墒窃诋敶越洕鸀橹行牡纳鐣?,高蹺隊的開支越來越大,經濟問題越來越突出。這直接導致服裝、道具等無法添置。除了少有的商業演出,幾乎沒有經濟來源,隊員津貼無法發放。沒有系統的傳承方法和專業化、全職化的演員。一方面,柳位高蹺傳承至今,大多是師傅教徒弟,并無系統的傳授課程。另一方面,青年人大多在外地務工,傳承人數量在急劇減少,高蹺藝術的傳承出現危機。高蹺演出隊出現這些現狀歸根結底也是由于當地經濟水平較為落后,無法滿足居民的生活需求。
二、打造具有本土特色的旅游經濟文化區
(一)地域優勢1.交通便利。柳位高蹺流傳于河南省衛輝市龐寨鄉東柳位村及其周邊地區。這里南臨黃河,北依太行,自然條件優越,處于交通要塞,素有“南通十省,北拱神京”之譽。東柳位村位于衛輝市的東端,地處衛輝、浚縣、延津三縣交界。東與浚縣的新鎮接壤,南依黃河故道白天鵝自然保護區,北鄰長虹渠橫貫東西。新濮公路臨村而過,交通十分便利。2.景點集聚。東柳位村附近旅游資源豐富,包含眾多自然風光、人文景觀。自然風光有:華北平原最大的一處國家級濕地自然保護區———黃河故道白天鵝保護區;如詩如畫的高原村落柳樹嶺景區等。
(二)政府支持柳位高蹺已經于2010年列入新鄉市第二批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名錄,衛輝市委、市政府和龐寨鄉黨委、政府及當地群眾對柳位高蹺的利用和保護工作高度重視。近年來,由宣傳部、文化局、廣電局、群藝館等有關部門組織的文藝匯演,正在逐步擴大柳位高蹺的影響力。
(三)勞動力優勢河南是農業大省,勞動力人口較多。東柳位村的經濟來源也以農業和務工收入為主,適齡勞動力充足。結合中原地區的發展態勢,勞動力成本較低,這對于建設旅游經濟文化區提供了很好的人力支持。此外,經濟文化區的建設可以解決勞動力的就業問題,從而增加當地人的經濟收入,將勞動力留在“家門口”對于柳位高蹺的傳承同樣有益處。
(四)藍圖構想旅游經濟文化區將以民間廟會為中心,以農家樂和旅游景點為依托,向周邊地區輻射。依據游客來訪數量合理安排演出及各類活動。民間廟會將采用中國民間最原始的方式,以柳位高蹺、旱船、竹馬、扇子舞、打花棍、手工藝品等具有本土特色的民間藝術為主要的演出活動。如若僅以廟會作為旅游品牌的話,那它對游客的吸引力是遠遠不夠的。東柳位村以農業為主,有利于發展農家樂,可以建設成集種植、采摘、烹飪、住宿、觀光為一體的農家莊園。在農家莊園開設高蹺等民間藝術的體驗活動,為游客打造適合的道具,并由專人指導,讓游客可以體驗踩高蹺的樂趣;開設手工課堂,以簡單的方式教授游客制作剪紙、布貼畫、虎頭鞋等民間手工藝品。衛輝市緊依太行山,有著豐富的旅游資源,位置相聚且近,每個景區只需一天即可游玩。因此以民間藝術為中心,以農家樂為承載點,以自然景觀為依托,打造旅游經濟文化區將會對當地經濟與文化的發展有很大的推動作用。
三、結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