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4-08 11:43:32
序論:在您撰寫醫藥貿易論文時,參考他人的優秀作品可以開闊視野,小編為您整理的7篇范文,希望這些建議能夠激發您的創作熱情,引導您走向新的創作高度。
1.1阿司匹林
在每個家庭中,抗感冒藥是最為常被的藥品。阿司匹林作為最常用的解熱鎮痛藥物,但若患者過量的使用該藥,其血液中pH值會出現嚴重的下降,從而出現中樞神經系統方面的病癥,此外,還有可能對呼吸和嘔吐中樞造成一定的刺激,導致患者的呼吸出現急促、嘔吐、惡心等癥狀,同時還會刺激第8對腦神經致使患者出現耳鳴、耳聾等嚴重病癥[3]。特別是針對小孩,在使用阿司匹林時,切記要避免因為過量的服用該藥而導致患兒出現阿司匹林肝臟毒性或者是肝炎等疾病該藥還有可能造成腎臟毒性,對造血功能引起障礙等毒性反應[4]。因此,人們要引起足夠的重視。
1.2速效感冒膠囊
根據有關文獻報道的內容來看,濫用速效感冒膠囊在臨床上對機體造成一定的影響。嚴重的患者有可能出現肝細胞的壞死、急性壞死、止痛劑性間質性腎炎等相關器官、組織的病理變化,最終造成肝腎臟器功能的不全,甚有可能引變為肝硬變、肝壞死、尿毒癥以及肝癌等疾病[5]。因此,在服用該藥時,患者一定要遵照醫生的叮囑,結合自身病情的程度服用適合的劑量,絕對不能隨意的增加或者是延長該要的服用劑量和時間等;特別是針對患有慢性肝臟疾病以及腎功能不全、過敏性體質的患者,服用該藥時,一定要謹慎。根據有關臨床實踐證明,患者在感冒早期(患病的前兩天之內),服藥該藥進行治療效果甚佳。
1.3去痛片APC
該藥的成分中除了含有咖啡因之外,還含有非那西汀(已淘汰)和氨基比林,根據有關不完全的統計,服用了去痛片已造成很多病例藥源性的死亡。除此之外,若是濫用去痛片還有可能造成腎癌、尿路癌癥以及腎盂癌等疾病。根據有關資料顯示:在美國,有25%的慢性間質性腎炎患者,其中就有5%~10%的患者就是因為濫用解熱止痛藥物造成終末期的腎病[6]。因而,要引起我們足夠的重視。對于我們常用的感冒藥,通常是由多種成分藥物加在一起的復方藥,其中最常見的有:阿司匹林、撲爾敏、撲熱息痛、布洛芬、雙氯芬酸等;本身這些藥物在不同的程度上就會造成人體的不良反應,例如撲熱息痛:在以往的報道中出現了因為濫用該藥,造成患者肝臟嚴重的損傷,有的還出現了大皰性皮疹等,甚至有的還出現了昏迷現象等。又如感冒通:雖然治療感冒療效甚佳,但是仍然有部分患者,尤其是小孩在服用了該藥之后出現了血尿,所以要引起重視。一些作為非處方藥的抗感冒藥,部分患者在使用之后出現過敏性反應、消化道反應,主要癥狀包括:哮喘(過敏性)、皮疹、血管神經性水腫、腹痛、嘔吐、消化道出血、黃疸等不良反應。
1.4其他的復方制劑
抗感冒藥物除了以上常用藥物之外,還有另外十幾種復方制劑。例如:快客膠囊、康泰克、力克舒、康必得、感冒通等復方制劑,大多數患者在服用;這些復方制劑之后均會出現嗜睡、注意力不集中、加重冠心病、增高血壓等癥狀。若是濫用這些藥物,可能會造成某些血液性疾病,例如粒細胞減少、血尿、再生障礙性貧血等;如若患者長時間的服用這些抗感冒藥物,很有可能引起胃潰瘍、胃出血、蕁麻疹、過敏性藥疹、皮疹等,若是嚴重的可出現剝落性皮炎、大皰性表皮松解癥等。如若患者大劑量的服用這些藥物,可損傷肝臟,嚴重的可造成昏迷以及死亡現象等。
2應對措施
根據以上對部分抗感冒藥物的不良反應有了一定的了解,因此,這就要求我么醫務人員在以后的工作中要加強對對藥物的使用規范化,有效的防止,避免出現同樣的不良后果。
2.1加強對藥學的監護。
抗感冒藥物在臨床使用中,其理念起著相當重要的作用。主要是督促藥師積極的參與咨詢藥物信息、監測臨床用藥等;作為藥師,最主要的任務就是要保證患者在用藥方面做到合理、有效、安全。臨床上,保證藥物治療的有效性,降低因不良反應造成的臟器損傷,減低和避免出現藥源性事故。
2.2加強患者對抗感冒藥物的常識了解。
在日常生活中,或者是在醫院的咨詢中心,定期的宣傳一些有關藥物的常識性知識,為群眾宣傳一些濫用藥物導致的嚴重后果,或者發放一些宣傳資料等,以圖示的結構反映出合理用藥的療效以及不合理用藥的后果;通過日積月累的了解,想必也會有一定的群眾對部分藥物具有一定的認識和了解,降低了濫服藥物現象的產生。
2.3醫生在開處方的時候,可以根據患者病情的輕重緩急與藥師一起商量決定其治療方案。
待明確了目標之后,制定一份比較合理的、科學的治療方案,并叮囑患者規范的服藥,能有效的避免不良反應的發生。
2.4加強對醫院的綜合管理,尤其是要注重對藥品的采購、供應、儲存、使用等進行合理的綜合評價。
藥師在選擇藥物時,要結合臨床用藥及患者的情況合理的選擇藥物品種,避免出現藥物的不合理使用,這樣不僅節約了藥物資源,還能有效的降低醫療費用,并能確?;颊咴谟盟幏矫孀龅礁拥睾侠?、有效、安全。
3結語
所謂知識要素,是指包括科學技術理論、生產流程、生產技能、管理技術、銷售渠道、知識產權,以及一系列以客戶資料、文檔和指南作為載體的,可以在生產過程中創造出價值的各種資源的統稱,這些資源具有無形性的基本特征。其中,一部分知識要素可以成為技術貿易中的有機組成部分,比如商業秘密和專利等知識產權;還有一部分知識要素則通過其物質載體——人的大腦,使高技術人才成為創造經濟效益的源泉;另外一部分知識要素則蘊含于企業的組織結構、生產系統和管理系統之中。毫無疑問,知識要素屬于技術創新要素,在經濟發展中有著特殊地位。它時時刻刻地存在于生產過程中,滲透在其他技術創新要素的空間流動中。由此可見,知識要素富含流動性,對生產過程可以起到至關重要的影響。
二、在知識要素的影響下發展我國對外貿易的對策
隨著我國綜合國力的不斷提升,我國的對外貿易也獲得了長足的發展,與世界各國建立了友好的合作關系。近幾年來,我國的對外貿易額持續增長,國民經濟蓬勃發展。但是,要想促進我國對外貿易的進一步拓展,還需要積極發揮知識要素的作用,使知識成為促進對外貿易發展的不二要素。具體而言,在知識經濟時代背景下,我國要想順利發展對外貿易,必須從以下幾點入手:
1.運用新知識,推動產業結構升級,優化貿易商品結構
針對我國對外貿易發展的現狀,應該選擇一筆市場需求量旺盛、產業聯系性強的非成熟技術產品,由國家投入資金,提高R&D投入,并借助高新技術逐漸形成獨立的研發能力。與此同時,我國還要及時調整貿易結構,擴大我國短缺產品、先進機器設備的進口,在有條件的情況下多購買技術專利。在進口的基礎上還要多研制,形成自我發展能力,爭取推動一批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品牌產品誕生。
2.適應知識經濟要求,創新外貿體制和外貿戰略
為了促使工業經濟向知識經濟轉軌,大中型外貿企業(集團)應該盡快建立起自己的技術開發機構,或者將現有的科研設計院所引入外貿企業,或讓其自身成為科技型企業,發展同科研機構、高等院校的協作關系,打通知識生產、知識傳播和知識應用的各個環節,推動知識成果的應用。
3.建立健全動力機制和激勵機制
知識經濟是當今世界一種新型的富有生命力的經濟,其特點是經濟的繁榮不是直接取決于資源、資本等硬件的數量、規模和增量,而是直接依賴于知識和有效信息的積累和使用。因此,知識在工業經濟時代只是生產的要素之一,而在知識經濟時代則不僅僅是生產要素之一,而且還將成為經濟發展的支柱性因素。有鑒于此,我國要加快改革外貿體制,充分借助稅率、利率、匯率等經濟杠桿,促使外貿企業走出勞動密集型和資源密集型的桎梏,走到技術密集型的軌道上來。同時,我國還要不斷調整產業結構、實現技術升級和創新,要充分利用知識信息資源,擴大出口產品的知識“含金量”和附加值。
4.采取技術導向型發展戰略
在知識經濟時代,技術導向型發展戰略就是依據世界經濟與科技發展態勢以及本國的實際情況,在本國政府宏觀調控下通過市場經濟的組織方式和實施手段,有序地開展對外貿易,引進和消化國外先進技術,并將其轉化為自身的有國際競爭力的產品,以最大限度地獲得國際貿易利益,促進我國勞動生產率迅速提高。
5.加快培育和發展技術市場
要加強技術市場基礎條件建設,完善有關技術市場的法制法規,調動和鼓勵科研院所、高等院校、大中型外貿企業等市場主體進入市場。我國外貿企業還應該提高對技術貿易的重視程度,購買亟需的高新技術,促使外貿產品出口逐漸向質量型和集約型轉變,不斷增強產品的國際競爭力。
6.擴大技術出口,推動知識成果轉化
與國外發達國家相比,我國的經濟技術雖然還處于比較落后的階段,存在進一步提高的空間,研究與開發力量也不十分雄厚,但我們在某些領域還是具備一定實力的,高科技開發能力和競爭優勢依然存在。因此,我國在繼續引進先進技術的同時,要適當擴大技術出口,通過技術出口帶動成套設備的出口,維持現有產品的技術差距優勢,促使國內相關知識成果盡快轉化為生產力,減少對引進技術的依賴程度,使我國的外貿能更好適應工業經濟向知識經濟轉軌的時代。
7.培養高素質的外貿人才
知識經濟下的對外貿易內容更為復雜,形式更為多樣,這就要求外貿人員必須具備工程技術、外貿業務、外語及經營管理等多方面的知識。為能更多地造就培養出高素質外貿復合型人才,首先,加大我國教育的整體投入,調整外貿專業課程設置,適當增加一些工程技術類的必修和選修課,拓展學生的思維。此外,課程安排上應充分重視實踐,擴大實踐的內容,豐富實踐的形式,讓外貿專業的學生具備相當的實際操作能力。其次,增加外貿在崗人員在職培訓和后續教育的機會,加快其知識更新的步伐。知識經濟時代,學習有了特別重要的意義,它將成為個人或組織發展的有效工具。當然,學習型社會中的學習并不僅僅局限于正規教育,非正規環境下的學習與培訓變得更為重要和普遍。因此,外貿部門和企業應尋求有效的聯系方法促進企業或部門內部的互動學習以及尋找外部合作,如高等院校和研究機構,這有助于這些部門和企業的創新。
三、結語
關鍵詞:對外貿易戰略原因障礙
長期以來,我國經濟的增長主要靠投資和出口拉動,但是以加工貿易及粗加工為主的出口方式導致我國經濟過度依賴自然資源。我國出口商品正面臨激烈的競爭、存在貿易條件惡化的傾向,調整和轉變我國對外貿易戰略,有利于我國對外貿易長期、健康、穩定的發展。我國政府提出了優化對外貿易戰略的基本思路,但是由于歷史原因、現行世界經濟秩序以及國內等方面的原因,我國目前對外貿易戰略的優化還存在較多障礙。
一、我國對外貿易戰略調整的原因
(一)現有的出口增長方式導致我國資源環境壓力加大
粗放型的出口增長越多,對能源和資源的消耗就越多,對環境的破壞就越嚴重。我國目前已經是一個能源和資源消耗大國,如果我國繼續保持這種以高耗能、高耗原材料為基礎的粗放型出口增長,那么所消耗的能源和資源并不是為生產和消費所消耗的,而是為其他國家生產和消費所消耗的,讓本來已經很脆弱的資源和環境來承擔這種高消耗的發展道路,只能是擁有短期利益而損害長遠利益。通過出口廉價商品、污染環境、浪費資源、拿低工資,卻讓其他國家享受世界低成本的產品,顯然不是我國對外貿易發展的期望。
(二)對外貿易摩擦越來越大
隨著我國對外貿易的快速發展,貿易摩擦越來越多、影響越來越大,世界貿易組織的信息顯示,截至2005年,我國已連續12年成為世界上遭受反傾銷調查和被實施反傾銷措施數量最多的國家,入世以來,我國面臨的貿易摩擦形勢呈現新特點:摩擦從個案轉向體制層面;摩擦領域逐步由貨物貿易向服務貿易領域擴展;從反傾銷向多種貿易保護手段擴展,使用了包括特保條款、337知識產權調查、質量、技術、衛生和環保標準等各種技術性貿易壁壘手段;從發達國家向發展中國家蔓延。目前,印度、巴西、土耳其等發展中國家對我國發起的反傾銷案件數量,已占到我國遭受反傾銷案件總數的60%。如果我國的貿易順差越來越多,今后的貿易糾紛可能會影響我國經濟發展所需要的適宜的國際環境。對外貿易摩擦的不斷蔓延和升級,不僅意味著我國出口導向戰略的實施越來越困難,而且還會對宏觀調控和對外政治外交關系造成嚴重干擾。
(三)出口的高速增長并未實現貿易技術水平的提高
事實上,如果單純考慮分工各方的比較優勢,并據此從事產品生產,雙方將各自產品拿到國際市場進行交換,雙方是可以受益的。按照比較優勢進行自由貿易,有可能使發展中國家被鎖定到勞動密集型產業的專業分工當中,這也不足以使發展中國家在國際貿易中處于劣勢,關鍵是先進產業的國際比較優勢要比落后產業的國際比較優勢有更強的市場操控力,勢必造成擁有落后產業比較優勢的發展中國家依賴發達國家。我國正面臨如此的尷尬,我國出口產品在面對發達國家出口產品時,顯示出交換弱勢,也就是我國不能夠從發達國家那里以合理價格換回我國需要的產品,甚至根本換不來我國需要的高技術產品。在交換中我國產品顯示出的弱勢,使我們希望通過交換獲取公平利益及通過交換提高技術水平、進而提高競爭力的想法無法實現。
二、世界及國內經濟環境對我國外貿發展的不利影響
(一)世界經濟環境不利于我國對外貿易發展
我國在世界產業分工中處于產業末端,獲利較少。發達國家在將傳統產業結構向外轉移的同時,壟斷高技術產業的貿易。而在世界貿易額的增量中,主要是高技術商品,傳統勞動密集型產品的比重較為有限。這樣,我國在擴張的世界貿易總量中,所能得到的份額將取決于競爭力的強弱和出口產品結構的優化程度。
我國出口產品市場競爭日益激烈。近年來,全球一般加工工業生產能力嚴重過剩,原材料和能源價格持續上漲的狀況并未得到根本改善。出口商品價格呈下降趨勢,而生產成本在增加,為了在有限的市場中占有更多份額,國際經濟矛盾將繼續會加劇,市場爭奪會更加激烈。
歐美國家經濟的普遍衰退會制約我國對外貿易發展。美國次貸危機已經演變成世界性的金融危機,盡管包括美國在內的世界各國央行努力向市場注入流動性,市場信心將無法一時改善,歐美發達國家的投資及消費方式會發生重大調整,必將導致投資及消費減少,有可能會由于歐美公司的撤資造成我國大量資本外流,同時也會由于發達國家消費結構的調整而造成出口減少。世界性的金融危機進一步會演變成世界性的經濟危機。再加上由于大規模救市,在全球性通貨膨脹尚未解決的情況下,世界經濟可能會由于流動性過大而進入新一輪經濟滯脹。歐美發達國家的經濟衰退勢必會長期影響我國對外貿易發展。
(二)國內經濟環境不利于對外貿易發展
國內宏觀經濟環境不利于中國對外貿易戰略轉變。投資與消費關系不協調,我國消費已經增長的很快,但投資更快,表現在投資增長過快、貨幣信貸投放過多。產業結構不合理,第三產業服務業發展慢,比重低。城鄉之間、地區之間發展不平衡的情況比較突出,貧富差距依然很大。經濟增長依然沒有擺脫高投入、高消耗、高污染的粗放型增長模式。部分行業盲目投資、低水平擴張導致生產能力過剩,能源資源利用效率低、環境污染不斷惡化,已經成為經濟運行的一個突出問題。國際收支不平衡的矛盾還在加劇,貿易順差過大。外匯儲備已經過萬億,國際貿易摩擦愈演愈烈。對外貿易現實不利于我國對外貿易戰略轉變。出口商品結構仍然附加值偏低。我國出口商品結構仍然附加值偏低,工業制成品中自有知識產權的產品占比較低,以加工貿易為主,出口產品的國內增值中附加價值較低,這也是收益少、缺乏競爭力的主要原因。優化出口商品結構缺乏支撐動力。目前總體講,出口結構優化與國內產業升級的技術進步缺乏密切聯系和促進。國有企業缺少依靠自身力量進行技術改造、產品結構優化調整的積極性和實力,出口商品的附加值難以較大提高。制造業特別是裝備工業的落后,使加工貿易難以大面積地對相關配套產品進行進口替代。加工貿易占外貿出口比重過大。由于加工工業未能實現中間投入品、相關配套產品的進口替代,導致加工工業與國內工業發展關聯程度較低。我國沿海地區原有的加工成本低廉優勢,正隨著收入水平提高及人民幣升值、原料價格上漲趨于減弱,正在喪失加工工業的發展條件和貿易機會。
三、我國對外貿易戰略調整的障礙分析
(一)需求轉移障礙
我國目前的出口商品結構是市場選擇的結果,之所以我國產品出口每年以23%的規模增加,是因為國際市場對我國現有產品的需求帶來的,基本的經濟規律告訴我們,市場需求決定供給,我國現有的出口產業結構是由于現有的國際市場的需求結構決定的,如果對現有的對外貿易戰略進行調整,就要求我們對現有的產業結構即供給結構及需求結構進行調整,產業結構的調整可以通過宏觀調控實現,但是微觀層次一般表現為從事粗放型出口產品加工制造的企業必需作出三個方面的選擇:一是轉型。轉型需要資本、技術的投入,而資本技術投入往往是我國大多數企業尤其是大多數民營中小企業的關鍵;二是倒閉關門。倒閉關門必然會造成大量失業;三是轉移市場。將出口轉移到國內,市場轉移會導致國內市場供給過剩。
(二)實現國際收支平衡與國內產業升級相互矛盾
實現國際收支均衡要求進出口平衡發展,我國改革開放30年來的產業結構都是為出口導向型戰略服務的,我國對外貿易戰略的調整在長期以來形成的競爭優勢將不存在,而產業結構的調整又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長時間的積累,而且技術密集型產業的形成也不僅僅是技術投入和科技創新的簡單實現,它需要形成以技術密集型為主的產業鏈,并且需要形成較細的產品分工,有可能在較長一段時間內出現國際收支逆差,國際收支逆差又會在一定程度上制約產業結構的調整。
(三)結構調整造成既得群體利益損失帶來的障礙
粗加工制成品的出口商品結構形成了我國大量為該出口商品結構服務的產業,包括制造業及服務業,我國對外貿易戰略調整意味著現有的為出口粗加工制成品服務的制造業及服務業將會被大大受到限制,這部分人群會面臨失業、關門的威脅,他們的利益會遭受損失。這一群體不僅僅包括工人與業主,實際上結構調整會導致地方經濟增長率下降,從而影響一些官員的政績,在對外貿易戰略調整實施中,他們會因為自身的利益遭受損失而反對相關政策的實施,如何妥善解決制度變革中,部分群體利益的重新分配,維護大部分人的利益,是目前我國對外貿易戰略調整的一大障礙。
四、新型對外貿易戰略的構建
盡管存在許多制約我國對外貿易戰略調整的障礙,這種調整依然勢在必行,任何制度變革都是要付出成本的,而如上的諸多障礙正是我國對外貿易戰略調整的成本所在。目前,我國必須適時地調整出口導向貿易戰略,實行開放式的進口替代貿易戰略。按照國際開發經濟學的最新研究,所謂開放式的進口替代貿易戰略就是適度的出口導向與有效的進口替代相結合、以關稅和匯率杠桿為主要調控手段的兼容戰略。這一戰略的政策隱含著廢除虧損出口、行政指令出口、高額補貼出口的政策誘導機制,對部分幼稚產業實行戰略性、動態性保護,從政府優先國內采購、科研補貼等方面對高新技術裝備工業等實施進口替代扶持。
“十一五”規劃提出:應按照發揮比較優勢、彌補資源不足、擴大發展空間、提高附加價值的要求,積極發展對外貿易,促進對外貿易由數量增加為主向質量提高為主轉變。在優化出口結構方面,應以自有品牌、自主知識產權和自主營銷為重點,引導企業增強綜合競爭力。在積極擴大進口方面,要實行進出口基本平衡的政策,發揮進口在促進我國經濟發展中的作用。在發展服務貿易方面,要擴大工程承包、設計咨詢、技術轉讓、金融保險、國際運輸、教育培訓、信息技術、民族文化等服務貿易出口。還要健全貿易運行監測預警體系和摩擦應對機制,合理運用反傾銷、反補貼保障措施,增強應對貿易爭端能力,維護企業合法權益和國家利益。因此,中國新型對外貿易戰略必須實現以下幾個戰略轉變:要推動我國實現從貿易大國向貿易強國的轉型;推動我國實現從粗放型貿易增長模式向集約型貿易增長模式轉型;推動我國實現從以貨物貿易為主向注重提高服務貿易比重轉型;推動我國從單向“引進來”向“走出去”與“引進來”并重的戰略轉型;推動我國從單一對外貿易政策向綜合型、協調型對外貿易政策轉型。
參考文獻:
1.付立柱.新形勢下我國對外貿易比較優勢理論分析[J].武警學院學報,2004
2.鄭寧,崔麗萍,方彥輝.新貿易理論的主要觀點及其對國際貿易理論發展的意義[J].財經界(下半月),2006
當前,金融危機已經波及實體經濟,極大地影響了生產力的發展,但對于醫藥行業來說。由于其直接關系人們的健康和疾病,受到金融危機的影響較少。在此背景下,中藥企業擴大對外貿易將有助于中藥企業走向國際。中藥行業作為中國國內贏利能力較強的行業,產品利潤率高,中國中藥工業與石油工業、橡膠工業等41個工業行業相比,8項經濟指標中有7項名列前茅,其中百元固定資產利稅率僅次于煙草加工業,大力發展中藥的國際貿易有利于中國對外貿易產業格局,促進民族工業的發展。
一、中藥產品在國際市場上的情況
我國是世界上一個大的天然植物原料生產大國,既是古老的天然植物生產大國,也是天然植物消費大國,但是一直不是中藥出口大國、中藥貿易大國。
(一)中藥在國際上的市場分布當前國際上中藥的貿易主要集中在6大板塊:一是本土板塊,即以大陸為中心,中藥產品輻射港澳臺三地。目前這一市場已經得到市場普遍的信賴,中藥發展勢頭很好。二是東亞和東南亞等和中國文化和地域相近的地區。在傳統中草藥上有比較大的優勢,中藥出口得到較大的發展。三是南亞和非洲市場,這一地區醫療條件比較落后,衛生狀況差,對中國價廉物美的中藥持有熱情的態度,有利于中國擴大出口。四是北美市場,直到20世紀70年代后,美國把中醫作為回歸自然和天然食品運動的一部分,才開始接受中醫(楊培,2007)。目前中藥被美國國家衛生署當作補充和替代療法,據美國《預防》雜志2007年的研究結果,在全美,18歲以上的成年人中有6000萬人使用過天然植物藥,這一數字占全國總人口的32%。但是值得注意的是迄今為止,沒有一項中藥產品通過美國FDA(美國食品和藥物管理局)的審查,目前只有幾種藥品通過了FDA的新藥臨床研究預審,獲準進入臨床試驗,中藥在美國的貿易呈現市場大、使用廣泛、尚無合法地位的局面。五是歐盟市場,在歐洲,天然植物用藥市場規模較小,但是發展迅速。隨著20世紀70年代歐洲綠色運動的興起,越來越多的人轉向對天然植物用藥的求助。2004年3月31日歐盟通過的《傳統植物藥注冊程序指令》和2004年4月30日通過《歐盟傳統藥品法案》給中藥的發展帶來了機遇和挑戰。六是阿拉伯市場,早在20世紀50~60年代,中國援外醫療隊就把中醫藥帶到了中東地區,在中東地區,保健、強壯、減肥、美容的中成藥很受歡迎,產品大多來自港臺、東南亞、日、韓甚至歐美國家。我國產品打入該市場有巨大潛力,但必須在劑型改造、產品包裝和廣告宣傳上下功夫,才能占有一席份額。目前,21個阿拉伯國家中,幾乎都開設了數量不等的中醫診所和中草藥店。1988年,阿聯酋成立了中國中醫藥治療中心,沙特、阿曼、也門相繼商討引進中醫藥專家。
(二)中藥在國際上的市場份額20世紀90年代以來,世界醫藥工業一直保持7%的增長率,即便在2008年金融危機后,仍可能保持該速度。其中全世界中藥的年貿易銷售額已經超過400億美元,而且每年以10%的速度增長,中藥在全球的應用地區已達到45%(楊文茵,2008)。盡管如此,中國作為世界上最大的天然植物用藥原料大國,其中藥產品在世界中藥貿易市場上的市場份額卻是極低的。中藥出口額占全球天然藥物貿易額的7%,占全球天然藥物銷售額的3.2%,中藥貿易額占全球天然貿易額的9.4%(虞忠,2006)。據我國海關統計。我國中藥類產品的出口量不大,但是一直保持增長狀況。2005年我國中藥出口達到了8.3億美元,2005年首次出口達到10.9億美元,2007年達到11.8億美元(張中朋,2008),2008年中藥出口在金融危機中逆市上揚,僅1~9月份,中藥出口9.61億美元,同比增長13.7%。其中中藥飲片出口3.88億美元,同比增長17.2%;中成藥出口1.25億美元,同比增長13.8%:提取物出口3.85億美元,同比增長9.1%;保健品出口6267萬美元,同比增長21.3%。出口額增長的主要原因,一是國際市場對中醫藥進一步的認可,市場需求仍然處于平穩增長;二是上半年人民幣匯率仍處于上升,以美元計算的出口額增長;三是國內中藥材價格上升,人力、環保等經營成本上升,導致出口價格上升(商務部。2008)。
上述數據表明,我國中藥產品占世界中藥產品份額不大,我國中藥的出口占我國商品貿易出口份額比重較少,但是卻是能夠代表中國特有產品的、受到世界金融危機影響較少的貿易產品之一,而且有進一步擴大的趨勢。
第一,當前國際上對于中藥等天然藥物產品的需求量進一步加大。西藥的副作用的加深,導致了人們需要尋求天然的毒副作用較小的天然植物用藥,中藥等天然植物用藥在藥品市場上的地位將逐步提升,各國對于中藥等天然藥物的認識正在轉變。
第二,當前運用基因等高科技技術對中藥和天然植物用藥的分析增多,特別是對中藥提取物的分析取得進展,加深了西方對中藥的認識。特別是近5年來,西藥新藥申請由于合成技術越來越高,費用和試制時間加長,西藥研究成功率出現下降,人們開始把眼光轉向中藥等天然藥物。據目前我國在國際上最成功的中藥是青蒿素,隨著美國和德國科學家的深入,逐漸發現青蒿素在治療乳腺癌、白血病和骨癌上具有特效。2004年比爾·蓋茨基金會出資4260萬美元用于青蒿素的生物合成。
第三,在治療癌癥、免疫性疾病、糖尿病以及很多老年慢性病等疑難病癥方面,中藥等天然植物用藥的獨特優勢逐漸被西方主流市場所接受,特別是中藥在養生保健、延年益壽、提高生存質量等方面具有特殊療效,為中藥大規模進入西方主流市場開啟了商機。2005年3月,中國抗癌新藥“雙靈固本散”成功通過美國FDA審核進入臨床試驗階段,該事件標志中藥已經有能力開始進入西方主流市場。
第四,日韓等國家在中藥或天然植物藥上的科技投入示范作用,促進了中藥和天然植物用藥國際化,推動了市場進一步擴大。日韓在中藥制劑和中成藥上加大投入并成功占據了西方主流市場,在中藥國際貿易中所占比重遠超中國,使中藥在世界貿易中面臨日益激烈的競爭。
第五,目前國外有2000多家研究機構和跨國公司研發中心在開發天然植物用藥?!把笾兴帯币呀涢_始進入中國并占據一定的市場份額,中國作為中藥的使用大國,國內外面臨的競爭漸趨激烈。中藥在國際貿易中的份額受到挑戰。
通過分析我們可以得出結論:當前中國在中藥的國際貿易中所占份額較小,科研投入暫時無法同國外相比,屬于傳統意義上的中藥使用大國,產業國際化程度偏低。但是目前機遇有利于中藥擴大貿易出口,做大做強中藥企業。
二、如何擴大中藥產業的國際貿易
(一)保護傳統醫藥是擴大中藥產業的前提關于中醫廢存之爭由來以久,但中醫的現代化之爭開啟于1992年,中國科學信息研究所徐紹穎教授歸國后,向科技部申請了“促進中藥出口創匯的戰略與政策研究”的課題。拉開了中藥現代化的序幕。此后十幾年里對于中藥現代化的爭執一直持續不斷。2006年6月1日,中南大學科學技術與社會發展研究所所長張功耀教授發表文章《告別中醫中藥比破除迷信更容易》,拉開了他批判中醫中藥的序幕。此后他發起了“征集促使中醫中藥退出國家醫療體制簽名公告”的簽名活動,短短幾天,簽名人數已經過萬。一些學者甚至提出了廢除中醫中藥的論斷。因此目前中藥現代化進程已經到了面臨方向性選擇的關口。
而此前2005年7月在國內首家以經營日本津村中藥飲片為主的深圳“和順堂”藥店的開業,同樣震動了中醫藥業內人士,有的業內人士認為這是中藥核心技術——中藥炮制技術的泄密所致的后果,使人們看到中藥的生產技術來自國際化的競爭。
對于中藥產業來說。不論學術界爭執的焦點在哪,但是只要有利于中藥產業的擴張和國際化,有利于中藥的對外貿易出口,就有助于中藥的國際化和現代化進程:而擴大中藥產業的前提首先就是要保護傳統醫藥,使中藥的核心技術不能在學術爭執中流失和泄露。在技術上保護傳統醫藥的核心技術,在生產上保證中藥的核心工藝技術,探索并修復中藥古方。現代企業中最能夠體現企業競爭力的是企業的核心技術,中藥作為一項能夠存在數千年的古老醫學的體現,其原創性不用質疑。因此,只有在做到保護中醫藥的前提下才能做到對中藥產業進行擴張。
(二)正確認識中藥與西藥主流市場的差距中藥國際化的實質就是中藥現代化的核心內容,早在2006年7月,原國家科委與國家中醫藥管理局共同開展的國家課題“中藥現代化發展戰略研究”時就提出了“中藥國際化”為理念的中藥現代化口號,并提出實現2~3個中成藥品種作為治療藥物進入西方主流醫藥市場的階段性目標。但是除了極少數中藥進入主流市場外,絕大多數企業和產品都停滯不前或者發展無力,和西藥主流市場相比,主要呈現以下差距。
1東西方不同醫學文化背景下的差距。由于中藥的傳統理論和文字表述很難準確地翻譯成外文,在溝通和交流上中藥和西方社會民眾接觸相對較少,尤其缺乏高層次的國際學術交流,使外國人缺乏對中藥深層次的了解。而且中藥起源于中國傳統文化的“一體觀”的哲學思想,中藥療效和西藥立刻見效的效果明顯不同。西方國家之所以不能接受中藥,很大因素就是中醫藥理論不能被西方主流社會所接受,認為中醫藥缺乏科學依據。這種醫學文化上的差異,成為中藥走出國門的最大羈絆。
2中西藥產品質量上的差距。西藥從研究、試制、臨床試驗到取得生產資格都是經過一系列嚴格的程序進行的。嚴格的藥品品質管理保證了西藥質量,使西藥能夠長時間占據藥物生產的主流市場地位。藥品品質問題成為當前影響我國中藥出口的首要問題。
3中外藥品產品標準的差距。中國中藥產品要走向國際化,擴大對外貿易,實現出口創匯的目標,就必須通過國際貿易的標準來進行。目前國際上沒有統一的中藥標準,各國法規之間差異較大,對待中藥的態度不一,一定程度上阻礙了中藥貿易的擴大。2007年底第九屆中國藥典委員會正式成立,目前已經開始研究制定2010年版中國藥典修訂原則,并著手建立中藥標準規范技術體系。2008年2月國家藥品監督局通過新聞。提出了“加快中藥標準體系建設,確立植物藥領域的國際主導地位”的口號。只有中藥做到“安全、有效、穩定、可控”符合作為商品的基本要求,中藥擴大出口才有希望。
4技術貿易壁壘,特別是綠色貿易壁壘的阻礙。近年來我國產品出口遭遇綠色貿易壁壘的現象日益增多,影響日益擴大,嚴重阻礙了我國中藥企業開拓國際市場。目前中藥面臨的綠色貿易壁壘主要是以下內容:第一,衛生檢疫和檢疫標準,由于各國檢疫標準的不一致,將對中藥對外出口造成屏障。第二,國際環境保護公約的限制,主要有二:一是《瀕危野生動植物物種國際貿易公約》,二是《生物安全議定書》。第三,綠色環境標志認證,即國際標準化組織(ISO)14000標準認證。第四,綠色包裝和標簽的使用。我國中藥出口時,在產品包裝材質、包裝設計水平方面與發達國家的要求還有很大差距,藥品說明書也經常出現不規范的現象,不能嚴格按照進口國的管理法規全面標示規定內容,經常出現與進口國的法規與風俗發生沖突的現象(文占權,2007)。
5中西方藥業企業營銷水平有明顯的差距。和西方醫藥行業相比,中藥企業無論在銷售理念、銷售方式還是銷售業績上都不是同一層次。西方醫藥企業在營銷上實施的是品牌化、規?;?、專業化的營銷戰略。全球排名前十位的制藥企業的市場份額高達45%,排名前10位的藥品占全球藥品銷售總額的10%,研究表明,在世界著名制藥企業中,大品牌產品占銷售收入的百分比與其價值增長倍數呈明顯的正相關。規?;瞧髽I實現成本領先和規模效益的重要前提,國家統計局曾在2003年針對國內中藥企業做過一項調查,中藥企業銷售規模與其平均銷售利潤率之間存在一定的對應關系,當企業規模達到5~10億時效益最佳,低于或高于這個規模區間的企業,平均銷售利潤率呈現下降趨勢。專業化是充分利用資源、建立品牌和提高競爭能力的重要手段。專業化發展方向可以進一步分為治療領域專業化、產品類別專業化、營銷手段專業化等。以美國為例,目前美國醫藥企業通過營銷方式的不斷發展,帶動了產業結構不斷調整、優化和升級,市場集中度大幅提高,今天的美國醫藥企業數量只有幾百家,他們或是競爭力極強的跨國醫藥企業集團,或是專業化、特色化發展的高科技生物制藥企業。而中國的中藥行業在營銷上還只是停留在以醫帶藥,海外建店,借船出海等方式上,市場競爭力明顯偏低。
(三)加大中藥企業的科技投入。提升中藥產業擴張能力21世紀是生物醫藥快速發展的時代,醫藥行業是伴隨社會發展和人們健康需求持續成長的朝陽行業,中藥行業在高速發展的同時,將會進一步加大產業結構調整的進程,市場競爭、并購重組的結果必將使一些不具備競爭能力的企業淘汰出局,也必將使一些優秀的中藥企業脫穎而出。通過高科技的投入,實現古老醫學和現代科技的結合,才能真正做到擴張現有中藥企業,提升產業的擴張能力,提升產品的國際競爭力,切實做到擴大外貿出口。
1983年,國家科委建立了“中國生物工程開發中心”,負責全國生物科學和醫藥衛生方面的技術工作。1986年開始,生物技術列入國家高科技863計劃中,其中醫藥技術是其重點內容??萍疾窟€把“九五”計劃以來的“中藥現代化科技產業行動”作為重點工程建設,最近又提出“生物醫學工程科技產業行動綱要”,2009年初,科技部社會發展司司長馬燕合提到中醫藥科技經費的增長速度近10年來呈指數型增長,這在其他行業是前所未有的。這一系列措施極大地提高了中藥的科技化、產業化進程。但是和國外相比特別是和日韓相比,還存在差距。在全國十屆人大二次會議上,魯南制藥集團公司董事長趙志全對記者說:“要實現中藥現代化,目前亟需提高中藥研究、開發的科技水平?!痹谒J為:我國中藥出口一直以原材料為主,中藥制劑和中成藥出口很少,最根本的原因就是技術水平落后。相反,日本、韓國等國家依靠雄厚的技術力量,在中藥制劑的分離提取、質量控制標準等方面已經遠遠超過了我們。更可怕的是,許多外商正依靠他們掌握的技術優勢,加緊搜羅相關信息進行研究分析、搶先申報,使得我國許多中藥的知識產權正以驚人的速度流失。例如,丹參是傳統中藥,日本卻利用先進的中藥膜分離技術,研制出了療效更好的丹參產品,橫掃歐洲市場。遭遇同樣命運的還有銀杏等我國傳統中藥材,目前我國申報銀杏專利共68項,外國人雖然只申報了4項,但其中卻涵蓋了銀杏的全部提取工藝流程。
鑒于我國中藥生產企業規模小,產業布局分散,創新能力有限的狀況,要實現中藥科技投入,沒有政府支持是不行的。由政府牽頭成立由科研機構、大專院校、生產企業共同組成的課題攻關組,將分散的科技力量集中起來,研制開發中藥制劑的拳頭產品,加快中藥科技進步的步伐。只有技術水平上去了,才能提高中藥的競爭力,才能盡快實現中藥現代化,擴大中藥出口貿易。
(四)中藥的國際化是國家軟實力的象征
中國中醫藥能否在國際上擴展空間,中藥能否成為世界的主流醫藥,中藥能否為中國企業帶來國際貿易的豐厚收入,這才是研究中醫藥國際化和對外貿易的關鍵。雖然中藥存在自身很多問題,迄今有的醫學理論尚無法解釋,但是它能夠從傳統醫藥保留到現在,展示了它強大的生命力,說明它具有的科學性和療效。在當今國際貿易中,真正決定貿易成效標志的不在于產品本身而在于定價權和話語權。在當今西藥占有主流定價權和話語權的產業市場上,決定中醫中藥能否在此市場上分得份額,從某種意義上講是中國文化和中國國家軟實力的表現,中醫的國際化進程可以理解為中國傳統文化國際化戰略的一部分。
按照學者郎咸平的觀點:當前產業競爭不是產品對產品,也不是公司對公司,更不是行業對行業的競爭,而是一個前所未有的產業鏈對產業鏈的戰爭,歐美國家掌握產業鏈的定價權。對比中藥和西藥的競爭,同樣包含定價權之爭,這種定價權就是誰占據主流市場的話語權。中藥要占據市場的主導地位,必須是國家整體實力提升所帶來的軟實力支撐和中國傳統文化在世界上的傳播。
三、擴大中藥出口貿易的建議
(一)加大中藥的生物活性研究重點加大中藥提取物研究,這是科學提升中藥及其相關產品質量的重要手段和方法。目前中藥標準提取物已經在保健、化妝等領域取得一定范圍的認可和推動,這將有助于中藥及其相關產品的生產模式,推進行業發展(王智民,2007)。
(二)實現中醫藥產業的升級換代作為一種大宗出口貿易,按照目前中藥企業的發展來說是不夠的。中藥企業現在呈現的產業格局基本上還處于分散狀況,談不上現代意義上的大產業。這就需要各級政府對中藥行業進行發展導向和政策指引,提高投資者對中藥的利潤預期,以提高產業吸引力,同時鼓勵各種投資進入中藥行業提升中藥產業發展空間。目前國內一些行業,如金融、證券業紛紛搶灘中藥產業,把投資中藥作為企業轉型和擴展規模經濟的發展方向。國外的一些財團也開始在內地建設發展中藥科技基地,近年來港澳臺及外商投資中藥的資金已經達到103億元。
(三)中醫知識產權和中藥標準化規范的制訂在國際貿易中,商品取得知識產權是企業實現自主創新的重要標志,只有在加強中藥核心技術的專利保護的基礎下實現國際交流和合作,才能有效實現促進中藥的對外貿易,也才能爭取并有效掌握中藥市場的話語權。只有推出自己的中藥標準化規范,在研究、生產、質量和管理上創建標準體系才有利于中醫邁向國際化市場,避開或減輕非關稅壁壘對中藥的不利影響。
(四)中藥企業自身營銷模式的轉變要憑借中藥的原材料的優勢開發高附加值產品,占領國際市場。不是一件輕而易舉的事情,除了中藥在政策上、技術上、規范上等自身因素的改變外,還需要中藥企業在營銷模式上的徹底改變。中藥企業生產的產品首先要進行市場細分,針對不同國家不同市場不同消費人群確定不同的產品。通過準確定位目標市場,選擇重點市場、潛力市場,根據市場選擇產品。進行品牌營銷,把東方文化的神秘、審美和健康元素融入產品。提升產品的文化價值。
拓展營銷渠道,這是當前中藥企業所面臨的最重要選擇,在一個自由競爭的市場,渠道的作用能夠對產品的銷售起到最直接的影響。在西方社會,傳統的藥店、醫院和診所屬于消費渠道的大部分,但是如果能夠直接將中藥產品銷售切入到藥品制造商和供應商手中,或者建立戰略聯盟的關系,對于中藥來說是突破銷售渠道直接進入銷售終端的明智選擇。
當前,金融危機已經波及實體經濟,極大地影響了生產力的發展,但對于醫藥行業來說。由于其直接關系人們的健康和疾病,受到金融危機的影響較少。在此背景下,中藥企業擴大對外貿易將有助于中藥企業走向國際。中藥行業作為中國國內贏利能力較強的行業,產品利潤率高,中國中藥工業與石油工業、橡膠工業等41個工業行業相比,8項經濟指標中有7項名列前茅,其中百元固定資產利稅率僅次于煙草加工業,大力發展中藥的國際貿易有利于中國對外貿易產業格局,促進民族工業的發展。
一、中藥產品在國際市場上的情況
我國是世界上一個大的天然植物原料生產大國,既是古老的天然植物生產大國,也是天然植物消費大國,但是一直不是中藥出口大國、中藥貿易大國。
(一)中藥在國際上的市場分布當前國際上中藥的貿易主要集中在6大板塊:一是本土板塊,即以大陸為中心,中藥產品輻射港澳臺三地。目前這一市場已經得到市場普遍的信賴,中藥發展勢頭很好。二是東亞和東南亞等和中國文化和地域相近的地區。在傳統中草藥上有比較大的優勢,中藥出口得到較大的發展。三是南亞和非洲市場,這一地區醫療條件比較落后,衛生狀況差,對中國價廉物美的中藥持有熱情的態度,有利于中國擴大出口。四是北美市場,直到20世紀70年代后,美國把中醫作為回歸自然和天然食品運動的一部分,才開始接受中醫(楊培,2007)。目前中藥被美國國家衛生署當作補充和替代療法,據美國《預防》雜志2007年的研究結果,在全美,18歲以上的成年人中有6000萬人使用過天然植物藥,這一數字占全國總人口的32%。但是值得注意的是迄今為止,沒有一項中藥產品通過美國FDA(美國食品和藥物管理局)的審查,目前只有幾種藥品通過了FDA的新藥臨床研究預審,獲準進入臨床試驗,中藥在美國的貿易呈現市場大、使用廣泛、尚無合法地位的局面。五是歐盟市場,在歐洲,天然植物用藥市場規模較小,但是發展迅速。隨著20世紀70年代歐洲綠色運動的興起,越來越多的人轉向對天然植物用藥的求助。2004年3月31日歐盟通過的《傳統植物藥注冊程序指令》和2004年4月30日通過《歐盟傳統藥品法案》給中藥的發展帶來了機遇和挑戰。六是阿拉伯市場,早在20世紀50~60年代,中國援外醫療隊就把中醫藥帶到了中東地區,在中東地區,保健、強壯、減肥、美容的中成藥很受歡迎,產品大多來自港臺、東南亞、日、韓甚至歐美國家。我國產品打入該市場有巨大潛力,但必須在劑型改造、產品包裝和廣告宣傳上下功夫,才能占有一席份額。目前,21個阿拉伯國家中,幾乎都開設了數量不等的中醫診所和中草藥店。1988年,阿聯酋成立了中國中醫藥治療中心,沙特、阿曼、也門相繼商討引進中醫藥專家。
(二)中藥在國際上的市場份額20世紀90年代以來,世界醫藥工業一直保持7%的增長率,即便在2008年金融危機后,仍可能保持該速度。其中全世界中藥的年貿易銷售額已經超過400億美元,而且每年以10%的速度增長,中藥在全球的應用地區已達到45%(楊文茵,2008)。盡管如此,中國作為世界上最大的天然植物用藥原料大國,其中藥產品在世界中藥貿易市場上的市場份額卻是極低的。中藥出口額占全球天然藥物貿易額的7%,占全球天然藥物銷售額的3.2%,中藥貿易額占全球天然貿易額的9.4%(虞忠,2006)。據我國海關統計。我國中藥類產品的出口量不大,但是一直保持增長狀況。2005年我國中藥出口達到了8.3億美元,2005年首次出口達到10.9億美元,2007年達到11.8億美元(張中朋,2008),2008年中藥出口在金融危機中逆市上揚,僅1~9月份,中藥出口9.61億美元,同比增長13.7%。其中中藥飲片出口3.88億美元,同比增長17.2%;中成藥出口1.25億美元,同比增長13.8%:提取物出口3.85億美元,同比增長9.1%;保健品出口6267萬美元,同比增長21.3%。出口額增長的主要原因,一是國際市場對中醫藥進一步的認可,市場需求仍然處于平穩增長;二是上半年人民幣匯率仍處于上升,以美元計算的出口額增長;三是國內中藥材價格上升,人力、環保等經營成本上升,導致出口價格上升(商務部。2008)。
上述數據表明,我國中藥產品占世界中藥產品份額不大,我國中藥的出口占我國商品貿易出口份額比重較少,但是卻是能夠代表中國特有產品的、受到世界金融危機影響較少的貿易產品之一,而且有進一步擴大的趨勢。
第一,當前國際上對于中藥等天然藥物產品的需求量進一步加大。西藥的副作用的加深,導致了人們需要尋求天然的毒副作用較小的天然植物用藥,中藥等天然植物用藥在藥品市場上的地位將逐步提升,各國對于中藥等天然藥物的認識正在轉變。
第二,當前運用基因等高科技技術對中藥和天然植物用藥的分析增多,特別是對中藥提取物的分析取得進展,加深了西方對中藥的認識。特別是近5年來,西藥新藥申請由于合成技術越來越高,費用和試制時間加長,西藥研究成功率出現下降,人們開始把眼光轉向中藥等天然藥物。據目前我國在國際上最成功的中藥是青蒿素,隨著美國和德國科學家的深入,逐漸發現青蒿素在治療乳腺癌、白血病和骨癌上具有特效。2004年比爾·蓋茨基金會出資4260萬美元用于青蒿素的生物合成。
第三,在治療癌癥、免疫性疾病、糖尿病以及很多老年慢性病等疑難病癥方面,中藥等天然植物用藥的獨特優勢逐漸被西方主流市場所接受,特別是中藥在養生保健、延年益壽、提高生存質量等方面具有特殊療效,為中藥大規模進入西方主流市場開啟了商機。2005年3月,中國抗癌新藥“雙靈固本散”成功通過美國FDA審核進入臨床試驗階段,該事件標志中藥已經有能力開始進入西方主流市場。
第四,日韓等國家在中藥或天然植物藥上的科技投入示范作用,促進了中藥和天然植物用藥國際化,推動了市場進一步擴大。日韓在中藥制劑和中成藥上加大投入并成功占據了西方主流市場,在中藥國際貿易中所占比重遠超中國,使中藥在世界貿易中面臨日益激烈的競爭。
第五,目前國外有2000多家研究機構和跨國公司研發中心在開發天然植物用藥?!把笾兴帯币呀涢_始進入中國并占據一定的市場份額,中國作為中藥的使用大國,國內外面臨的競爭漸趨激烈。中藥在國際貿易中的份額受到挑戰。
通過分析我們可以得出結論:當前中國在中藥的國際貿易中所占份額較小,科研投入暫時無法同國外相比,屬于傳統意義上的中藥使用大國,產業國際化程度偏低。但是目前機遇有利于中藥擴大貿易出口,做大做強中藥企業。
二、如何擴大中藥產業的國際貿易
(一)保護傳統醫藥是擴大中藥產業的前提關于中醫廢存之爭由來以久,但中醫的現代化之爭開啟于1992年,中國科學信息研究所徐紹穎教授歸國后,向科技部申請了“促進中藥出口創匯的戰略與政策研究”的課題。拉開了中藥現代化的序幕。此后十幾年里對于中藥現代化的爭執一直持續不斷。2006年6月1日,中南大學科學技術與社會發展研究所所長張功耀教授發表文章《告別中醫中藥比破除迷信更容易》,拉開了他批判中醫中藥的序幕。此后他發起了“征集促使中醫中藥退出國家醫療體制簽名公告”的簽名活動,短短幾天,簽名人數已經過萬。一些學者甚至提出了廢除中醫中藥的論斷。因此目前中藥現代化進程已經到了面臨方向性選擇的關口。
而此前2005年7月在國內首家以經營日本津村中藥飲片為主的深圳“和順堂”藥店的開業,同樣震動了中醫藥業內人士,有的業內人士認為這是中藥核心技術——中藥炮制技術的泄密所致的后果,使人們看到中藥的生產技術來自國際化的競爭。
對于中藥產業來說。不論學術界爭執的焦點在哪,但是只要有利于中藥產業的擴張和國際化,有利于中藥的對外貿易出口,就有助于中藥的國際化和現代化進程:而擴大中藥產業的前提首先就是要保護傳統醫藥,使中藥的核心技術不能在學術爭執中流失和泄露。在技術上保護傳統醫藥的核心技術,在生產上保證中藥的核心工藝技術,探索并修復中藥古方?,F代企業中最能夠體現企業競爭力的是企業的核心技術,中藥作為一項能夠存在數千年的古老醫學的體現,其原創性不用質疑。因此,只有在做到保護中醫藥的前提下才能做到對中藥產業進行擴張。
(二)正確認識中藥與西藥主流市場的差距中藥國際化的實質就是中藥現代化的核心內容,早在2006年7月,原國家科委與國家中醫藥管理局共同開展的國家課題“中藥現代化發展戰略研究”時就提出了“中藥國際化”為理念的中藥現代化口號,并提出實現2~3個中成藥品種作為治療藥物進入西方主流醫藥市場的階段性目標。但是除了極少數中藥進入主流市場外,絕大多數企業和產品都停滯不前或者發展無力,和西藥主流市場相比,主要呈現以下差距。
1東西方不同醫學文化背景下的差距。由于中藥的傳統理論和文字表述很難準確地翻譯成外文,在溝通和交流上中藥和西方社會民眾接觸相對較少,尤其缺乏高層次的國際學術交流,使外國人缺乏對中藥深層次的了解。而且中藥起源于中國傳統文化的“一體觀”的哲學思想,中藥療效和西藥立刻見效的效果明顯不同。西方國家之所以不能接受中藥,很大因素就是中醫藥理論不能被西方主流社會所接受,認為中醫藥缺乏科學依據。這種醫學文化上的差異,成為中藥走出國門的最大羈絆。
2中西藥產品質量上的差距。西藥從研究、試制、臨床試驗到取得生產資格都是經過一系列嚴格的程序進行的。嚴格的藥品品質管理保證了西藥質量,使西藥能夠長時間占據藥物生產的主流市場地位。藥品品質問題成為當前影響我國中藥出口的首要問題。
3中外藥品產品標準的差距。中國中藥產品要走向國際化,擴大對外貿易,實現出口創匯的目標,就必須通過國際貿易的標準來進行。目前國際上沒有統一的中藥標準,各國法規之間差異較大,對待中藥的態度不一,一定程度上阻礙了中藥貿易的擴大。2007年底第九屆中國藥典委員會正式成立,目前已經開始研究制定2010年版中國藥典修訂原則,并著手建立中藥標準規范技術體系。2008年2月國家藥品監督局通過新聞。提出了“加快中藥標準體系建設,確立植物藥領域的國際主導地位”的口號。只有中藥做到“安全、有效、穩定、可控”符合作為商品的基本要求,中藥擴大出口才有希望。
4技術貿易壁壘,特別是綠色貿易壁壘的阻礙。近年來我國產品出口遭遇綠色貿易壁壘的現象日益增多,影響日益擴大,嚴重阻礙了我國中藥企業開拓國際市場。目前中藥面臨的綠色貿易壁壘主要是以下內容:第一,衛生檢疫和檢疫標準,由于各國檢疫標準的不一致,將對中藥對外出口造成屏障。第二,國際環境保護公約的限制,主要有二:一是《瀕危野生動植物物種國際貿易公約》,二是《生物安全議定書》。第三,綠色環境標志認證,即國際標準化組織(ISO)14000標準認證。第四,綠色包裝和標簽的使用。我國中藥出口時,在產品包裝材質、包裝設計水平方面與發達國家的要求還有很大差距,藥品說明書也經常出現不規范的現象,不能嚴格按照進口國的管理法規全面標示規定內容,經常出現與進口國的法規與風俗發生沖突的現象(文占權,2007)。
5中西方藥業企業營銷水平有明顯的差距。和西方醫藥行業相比,中藥企業無論在銷售理念、銷售方式還是銷售業績上都不是同一層次。西方醫藥企業在營銷上實施的是品牌化、規?;?、專業化的營銷戰略。全球排名前十位的制藥企業的市場份額高達45%,排名前10位的藥品占全球藥品銷售總額的10%,研究表明,在世界著名制藥企業中,大品牌產品占銷售收入的百分比與其價值增長倍數呈明顯的正相關。規?;瞧髽I實現成本領先和規模效益的重要前提,國家統計局曾在2003年針對國內中藥企業做過一項調查,中藥企業銷售規模與其平均銷售利潤率之間存在一定的對應關系,當企業規模達到5~10億時效益最佳,低于或高于這個規模區間的企業,平均銷售利潤率呈現下降趨勢。專業化是充分利用資源、建立品牌和提高競爭能力的重要手段。專業化發展方向可以進一步分為治療領域專業化、產品類別專業化、營銷手段專業化等。以美國為例,目前美國醫藥企業通過營銷方式的不斷發展,帶動了產業結構不斷調整、優化和升級,市場集中度大幅提高,今天的美國醫藥企業數量只有幾百家,他們或是競爭力極強的跨國醫藥企業集團,或是專業化、特色化發展的高科技生物制藥企業。而中國的中藥行業在營銷上還只是停留在以醫帶藥,海外建店,借船出海等方式上,市場競爭力明顯偏低。
(三)加大中藥企業的科技投入。提升中藥產業擴張能力21世紀是生物醫藥快速發展的時代,醫藥行業是伴隨社會發展和人們健康需求持續成長的朝陽行業,中藥行業在高速發展的同時,將會進一步加大產業結構調整的進程,市場競爭、并購重組的結果必將使一些不具備競爭能力的企業淘汰出局,也必將使一些優秀的中藥企業脫穎而出。通過高科技的投入,實現古老醫學和現代科技的結合,才能真正做到擴張現有中藥企業,提升產業的擴張能力,提升產品的國際競爭力,切實做到擴大外貿出口。
1983年,國家科委建立了“中國生物工程開發中心”,負責全國生物科學和醫藥衛生方面的技術工作。1986年開始,生物技術列入國家高科技863計劃中,其中醫藥技術是其重點內容??萍疾窟€把“九五”計劃以來的“中藥現代化科技產業行動”作為重點工程建設,最近又提出“生物醫學工程科技產業行動綱要”,2009年初,科技部社會發展司司長馬燕合提到中醫藥科技經費的增長速度近10年來呈指數型增長,這在其他行業是前所未有的。這一系列措施極大地提高了中藥的科技化、產業化進程。但是和國外相比特別是和日韓相比,還存在差距。在全國十屆人大二次會議上,魯南制藥集團公司董事長趙志全對記者說:“要實現中藥現代化,目前亟需提高中藥研究、開發的科技水平。”在他認為:我國中藥出口一直以原材料為主,中藥制劑和中成藥出口很少,最根本的原因就是技術水平落后。相反,日本、韓國等國家依靠雄厚的技術力量,在中藥制劑的分離提取、質量控制標準等方面已經遠遠超過了我們。更可怕的是,許多外商正依靠他們掌握的技術優勢,加緊搜羅相關信息進行研究分析、搶先申報,使得我國許多中藥的知識產權正以驚人的速度流失。例如,丹參是傳統中藥,日本卻利用先進的中藥膜分離技術,研制出了療效更好的丹參產品,橫掃歐洲市場。遭遇同樣命運的還有銀杏等我國傳統中藥材,目前我國申報銀杏專利共68項,外國人雖然只申報了4項,但其中卻涵蓋了銀杏的全部提取工藝流程。
鑒于我國中藥生產企業規模小,產業布局分散,創新能力有限的狀況,要實現中藥科技投入,沒有政府支持是不行的。由政府牽頭成立由科研機構、大專院校、生產企業共同組成的課題攻關組,將分散的科技力量集中起來,研制開發中藥制劑的拳頭產品,加快中藥科技進步的步伐。只有技術水平上去了,才能提高中藥的競爭力,才能盡快實現中藥現代化,擴大中藥出口貿易。
(四)中藥的國際化是國家軟實力的象征
中國中醫藥能否在國際上擴展空間,中藥能否成為世界的主流醫藥,中藥能否為中國企業帶來國際貿易的豐厚收入,這才是研究中醫藥國際化和對外貿易的關鍵。雖然中藥存在自身很多問題,迄今有的醫學理論尚無法解釋,但是它能夠從傳統醫藥保留到現在,展示了它強大的生命力,說明它具有的科學性和療效。在當今國際貿易中,真正決定貿易成效標志的不在于產品本身而在于定價權和話語權。在當今西藥占有主流定價權和話語權的產業市場上,決定中醫中藥能否在此市場上分得份額,從某種意義上講是中國文化和中國國家軟實力的表現,中醫的國際化進程可以理解為中國傳統文化國際化戰略的一部分。
按照學者郎咸平的觀點:當前產業競爭不是產品對產品,也不是公司對公司,更不是行業對行業的競爭,而是一個前所未有的產業鏈對產業鏈的戰爭,歐美國家掌握產業鏈的定價權。對比中藥和西藥的競爭,同樣包含定價權之爭,這種定價權就是誰占據主流市場的話語權。中藥要占據市場的主導地位,必須是國家整體實力提升所帶來的軟實力支撐和中國傳統文化在世界上的傳播。
三、擴大中藥出口貿易的建議
(一)加大中藥的生物活性研究重點加大中藥提取物研究,這是科學提升中藥及其相關產品質量的重要手段和方法。目前中藥標準提取物已經在保健、化妝等領域取得一定范圍的認可和推動,這將有助于中藥及其相關產品的生產模式,推進行業發展(王智民,2007)。
(二)實現中醫藥產業的升級換代作為一種大宗出口貿易,按照目前中藥企業的發展來說是不夠的。中藥企業現在呈現的產業格局基本上還處于分散狀況,談不上現代意義上的大產業。這就需要各級政府對中藥行業進行發展導向和政策指引,提高投資者對中藥的利潤預期,以提高產業吸引力,同時鼓勵各種投資進入中藥行業提升中藥產業發展空間。目前國內一些行業,如金融、證券業紛紛搶灘中藥產業,把投資中藥作為企業轉型和擴展規模經濟的發展方向。國外的一些財團也開始在內地建設發展中藥科技基地,近年來港澳臺及外商投資中藥的資金已經達到103億元。
(三)中醫知識產權和中藥標準化規范的制訂在國際貿易中,商品取得知識產權是企業實現自主創新的重要標志,只有在加強中藥核心技術的專利保護的基礎下實現國際交流和合作,才能有效實現促進中藥的對外貿易,也才能爭取并有效掌握中藥市場的話語權。只有推出自己的中藥標準化規范,在研究、生產、質量和管理上創建標準體系才有利于中醫邁向國際化市場,避開或減輕非關稅壁壘對中藥的不利影響。
(四)中藥企業自身營銷模式的轉變要憑借中藥的原材料的優勢開發高附加值產品,占領國際市場。不是一件輕而易舉的事情,除了中藥在政策上、技術上、規范上等自身因素的改變外,還需要中藥企業在營銷模式上的徹底改變。中藥企業生產的產品首先要進行市場細分,針對不同國家不同市場不同消費人群確定不同的產品。通過準確定位目標市場,選擇重點市場、潛力市場,根據市場選擇產品。進行品牌營銷,把東方文化的神秘、審美和健康元素融入產品。提升產品的文化價值。
拓展營銷渠道,這是當前中藥企業所面臨的最重要選擇,在一個自由競爭的市場,渠道的作用能夠對產品的銷售起到最直接的影響。在西方社會,傳統的藥店、醫院和診所屬于消費渠道的大部分,但是如果能夠直接將中藥產品銷售切入到藥品制造商和供應商手中,或者建立戰略聯盟的關系,對于中藥來說是突破銷售渠道直接進入銷售終端的明智選擇。
一、中藥產品在國際市場上的情況
我國是世界上一個大的天然植物原料生產大國,既是古老的天然植物生產大國,也是天然植物消費大國,但是一直不是中藥出口大國、中藥貿易大國。
(一)中藥在國際上的市場分布當前國際上中藥的貿易主要集中在6大板塊:一是本土板塊,即以大陸為中心,中藥產品輻射港澳臺三地。目前這一市場已經得到市場普遍的信賴,中藥發展勢頭很好。二是東亞和東南亞等和中國文化和地域相近的地區。在傳統中草藥上有比較大的優勢,中藥出口得到較大的發展。三是南亞和非洲市場,這一地區醫療條件比較落后,衛生狀況差,對中國價廉物美的中藥持有熱情的態度,有利于中國擴大出口。四是北美市場,直到20世紀70年代后,美國把中醫作為回歸自然和天然食品運動的一部分,才開始接受中醫(楊培,2007)。目前中藥被美國國家衛生署當作補充和替代療法,據美國《預防》雜志2007年的研究結果,在全美,18歲以上的成年人中有6000萬人使用過天然植物藥,這一數字占全國總人口的32%。但是值得注意的是迄今為止,沒有一項中藥產品通過美國FDA(美國食品和藥物管理局)的審查,目前只有幾種藥品通過了FDA的新藥臨床研究預審,獲準進入臨床試驗,中藥在美國的貿易呈現市場大、使用廣泛、尚無合法地位的局面。五是歐盟市場,在歐洲,天然植物用藥市場規模較小,但是發展迅速。隨著20世紀70年代歐洲綠色運動的興起,越來越多的人轉向對天然植物用藥的求助。2004年3月31日歐盟通過的《傳統植物藥注冊程序指令》和2004年4月30日通過《歐盟傳統藥品法案》給中藥的發展帶來了機遇和挑戰。六是阿拉伯市場,早在20世紀50~60年代,中國援外醫療隊就把中醫藥帶到了中東地區,在中東地區,保健、強壯、減肥、美容的中成藥很受歡迎,產品大多來自港臺、東南亞、日、韓甚至歐美國家。我國產品打入該市場有巨大潛力,但必須在劑型改造、產品包裝和廣告宣傳上下功夫,才能占有一席份額。目前,21個阿拉伯國家中,幾乎都開設了數量不等的中醫診所和中草藥店。1988年,阿聯酋成立了中國中醫藥治療中心,沙特、阿曼、也門相繼商討引進中醫藥專家。
(二)中藥在國際上的市場份額20世紀90年代以來,世界醫藥工業一直保持7%的增長率,即便在2008年金融危機后,仍可能保持該速度。其中全世界中藥的年貿易銷售額已經超過400億美元,而且每年以10%的速度增長,中藥在全球的應用地區已達到45%(楊文茵,2008)。盡管如此,中國作為世界上最大的天然植物用藥原料大國,其中藥產品在世界中藥貿易市場上的市場份額卻是極低的。中藥出口額占全球天然藥物貿易額的7%,占全球天然藥物銷售額的3.2%,中藥貿易額占全球天然貿易額的9.4%(虞忠,2006)。據我國海關統計。我國中藥類產品的出口量不大,但是一直保持增長狀況。2005年我國中藥出口達到了8.3億美元,2005年首次出口達到10.9億美元,2007年達到11.8億美元(張中朋,2008),2008年中藥出口在金融危機中逆市上揚,僅1~9月份,中藥出口9.61億美元,同比增長13.7%。其中中藥飲片出口3.88億美元,同比增長17.2%;中成藥出口1.25億美元,同比增長13.8%:提取物出口3.85億美元,同比增長9.1%;保健品出口6267萬美元,同比增長21.3%。出口額增長的主要原因,一是國際市場對中醫藥進一步的認可,市場需求仍然處于平穩增長;二是上半年人民幣匯率仍處于上升,以美元計算的出口額增長;三是國內中藥材價格上升,人力、環保等經營成本上升,導致出口價格上升(商務部。2008)。
上述數據表明,我國中藥產品占世界中藥產品份額不大,我國中藥的出口占我國商品貿易出口份額比重較少,但是卻是能夠代表中國特有產品的、受到世界金融危機影響較少的貿易產品之一,而且有進一步擴大的趨勢。
第一,當前國際上對于中藥等天然藥物產品的需求量進一步加大。西藥的副作用的加深,導致了人們需要尋求天然的毒副作用較小的天然植物用藥,中藥等天然植物用藥在藥品市場上的地位將逐步提升,各國對于中藥等天然藥物的認識正在轉變。
第二,當前運用基因等高科技技術對中藥和天然植物用藥的分析增多,特別是對中藥提取物的分析取得進展,加深了西方對中藥的認識。特別是近5年來,西藥新藥申請由于合成技術越來越高,費用和試制時間加長,西藥研究成功率出現下降,人們開始把眼光轉向中藥等天然藥物。據目前我國在國際上最成功的中藥是青蒿素,隨著美國和德國科學家的深入,逐漸發現青蒿素在治療乳腺癌、白血病和骨癌上具有特效。2004年比爾·蓋茨基金會出資4260萬美元用于青蒿素的生物合成。
第三,在治療癌癥、免疫性疾病、糖尿病以及很多老年慢性病等疑難病癥方面,中藥等天然植物用藥的獨特優勢逐漸被西方主流市場所接受,特別是中藥在養生保健、延年益壽、提高生存質量等方面具有特殊療效,為中藥大規模進入西方主流市場開啟了商機。2005年3月,中國抗癌新藥“雙靈固本散”成功通過美國FDA審核進入臨床試驗階段,該事件標志中藥已經有能力開始進入西方主流市場。
第四,日韓等國家在中藥或天然植物藥上的科技投入示范作用,促進了中藥和天然植物用藥國際化,推動了市場進一步擴大。日韓在中藥制劑和中成藥上加大投入并成功占據了西方主流市場,在中藥國際貿易中所占比重遠超中國,使中藥在世界貿易中面臨日益激烈的競爭。
第五,目前國外有2000多家研究機構和跨國公司研發中心在開發天然植物用藥?!把笾兴帯币呀涢_始進入中國并占據一定的市場份額,中國作為中藥的使用大國,國內外面臨的競爭漸趨激烈。中藥在國際貿易中的份額受到挑戰。
通過分析我們可以得出結論:當前中國在中藥的國際貿易中所占份額較小,科研投入暫時無法同國外相比,屬于傳統意義上的中藥使用大國,產業國際化程度偏低。但是目前機遇有利于中藥擴大貿易出口,做大做強中藥企業。
二、如何擴大中藥產業的國際貿易
(一)保護傳統醫藥是擴大中藥產業的前提關于中醫廢存之爭由來以久,但中醫的現代化之爭開啟于1992年,中國科學信息研究所徐紹穎教授歸國后,向科技部申請了“促進中藥出口創匯的戰略與政策研究”的課題。拉開了中藥現代化的序幕。此后十幾年里對于中藥現代化的爭執一直持續不斷。2006年6月1日,中南大學科學技術與社會發展研究所所長張功耀教授發表文章《告別中醫中藥比破除迷信更容易》,拉開了他批判中醫中藥的序幕。此后他發起了“征集促使中醫中藥退出國家醫療體制簽名公告”的簽名活動,短短幾天,簽名人數已經過萬。一些學者甚至提出了廢除中醫中藥的論斷。因此目前中藥現代化進程已經到了面臨方向性選擇的關口。
而此前2005年7月在國內首家以經營日本津村中藥飲片為主的深圳“和順堂”藥店的開業,同樣震動了中醫藥業內人士,有的業內人士認為這是中藥核心技術——中藥炮制技術的泄密所致的后果,使人們看到中藥的生產技術來自國際化的競爭。
對于中藥產業來說。不論學術界爭執的焦點在哪,但是只要有利于中藥產業的擴張和國際化,有利于中藥的對外貿易出口,就有助于中藥的國際化和現代化進程:而擴大中藥產業的前提首先就是要保護傳統醫藥,使中藥的核心技術不能在學術爭執中流失和泄露。在技術上保護傳統醫藥的核心技術,在生產上保證中藥的核心工藝技術,探索并修復中藥古方。現代企業中最能夠體現企業競爭力的是企業的核心技術,中藥作為一項能夠存在數千年的古老醫學的體現,其原創性不用質疑。因此,只有在做到保護中醫藥的前提下才能做到對中藥產業進行擴張。
(二)正確認識中藥與西藥主流市場的差距中藥國際化的實質就是中藥現代化的核心內容,早在2006年7月,原國家科委與國家中醫藥管理局共同開展的國家課題“中藥現代化發展戰略研究”時就提出了“中藥國際化”為理念的中藥現代化口號,并提出實現2~3個中成藥品種作為治療藥物進入西方主流醫藥市場的階段性目標。但是除了極少數中藥進入主流市場外,絕大多數企業和產品都停滯不前或者發展無力,和西藥主流市場相比,主要呈現以下差距。
1東西方不同醫學文化背景下的差距。由于中藥的傳統理論和文字表述很難準確地翻譯成外文,在溝通和交流上中藥和西方社會民眾接觸相對較少,尤其缺乏高層次的國際學術交流,使外國人缺乏對中藥深層次的了解。而且中藥起源于中國傳統文化的“一體觀”的哲學思想,中藥療效和西藥立刻見效的效果明顯不同。西方國家之所以不能接受中藥,很大因素就是中醫藥理論不能被西方主流社會所接受,認為中醫藥缺乏科學依據。這種醫學文化上的差異,成為中藥走出國門的最大羈絆。
2中西藥產品質量上的差距。西藥從研究、試制、臨床試驗到取得生產資格都是經過一系列嚴格的程序進行的。嚴格的藥品品質管理保證了西藥質量,使西藥能夠長時間占據藥物生產的主流市場地位。藥品品質問題成為當前影響我國中藥出口的首要問題。
3中外藥品產品標準的差距。中國中藥產品要走向國際化,擴大對外貿易,實現出口創匯的目標,就必須通過國際貿易的標準來進行。目前國際上沒有統一的中藥標準,各國法規之間差異較大,對待中藥的態度不一,一定程度上阻礙了中藥貿易的擴大。2007年底第九屆中國藥典委員會正式成立,目前已經開始研究制定2010年版中國藥典修訂原則,并著手建立中藥標準規范技術體系。2008年2月國家藥品監督局通過新聞。提出了“加快中藥標準體系建設,確立植物藥領域的國際主導地位”的口號。只有中藥做到“安全、有效、穩定、可控”符合作為商品的基本要求,中藥擴大出口才有希望。
4技術貿易壁壘,特別是綠色貿易壁壘的阻礙。近年來我國產品出口遭遇綠色貿易壁壘的現象日益增多,影響日益擴大,嚴重阻礙了我國中藥企業開拓國際市場。目前中藥面臨的綠色貿易壁壘主要是以下內容:第一,衛生檢疫和檢疫標準,由于各國檢疫標準的不一致,將對中藥對外出口造成屏障。第二,國際環境保護公約的限制,主要有二:一是《瀕危野生動植物物種國際貿易公約》,二是《生物安全議定書》。第三,綠色環境標志認證,即國際標準化組織(ISO)14000標準認證。第四,綠色包裝和標簽的使用。我國中藥出口時,在產品包裝材質、包裝設計水平方面與發達國家的要求還有很大差距,藥品說明書也經常出現不規范的現象,不能嚴格按照進口國的管理法規全面標示規定內容,經常出現與進口國的法規與風俗發生沖突的現象(文占權,2007)。
5中西方藥業企業營銷水平有明顯的差距。和西方醫藥行業相比,中藥企業無論在銷售理念、銷售方式還是銷售業績上都不是同一層次。西方醫藥企業在營銷上實施的是品牌化、規?;I化的營銷戰略。全球排名前十位的制藥企業的市場份額高達45%,排名前10位的藥品占全球藥品銷售總額的10%,研究表明,在世界著名制藥企業中,大品牌產品占銷售收入的百分比與其價值增長倍數呈明顯的正相關。規?;瞧髽I實現成本領先和規模效益的重要前提,國家統計局曾在2003年針對國內中藥企業做過一項調查,中藥企業銷售規模與其平均銷售利潤率之間存在一定的對應關系,當企業規模達到5~10億時效益最佳,低于或高于這個規模區間的企業,平均銷售利潤率呈現下降趨勢。專業化是充分利用資源、建立品牌和提高競爭能力的重要手段。專業化發展方向可以進一步分為治療領域專業化、產品類別專業化、營銷手段專業化等。以美國為例,目前美國醫藥企業通過營銷方式的不斷發展,帶動了產業結構不斷調整、優化和升級,市場集中度大幅提高,今天的美國醫藥企業數量只有幾百家,他們或是競爭力極強的跨國醫藥企業集團,或是專業化、特色化發展的高科技生物制藥企業。而中國的中藥行業在營銷上還只是停留在以醫帶藥,海外建店,借船出海等方式上,市場競爭力明顯偏低。
(三)加大中藥企業的科技投入。提升中藥產業擴張能力21世紀是生物醫藥快速發展的時代,醫藥行業是伴隨社會發展和人們健康需求持續成長的朝陽行業,中藥行業在高速發展的同時,將會進一步加大產業結構調整的進程,市場競爭、并購重組的結果必將使一些不具備競爭能力的企業淘汰出局,也必將使一些優秀的中藥企業脫穎而出。通過高科技的投入,實現古老醫學和現代科技的結合,才能真正做到擴張現有中藥企業,提升產業的擴張能力,提升產品的國際競爭力,切實做到擴大外貿出口。
1983年,國家科委建立了“中國生物工程開發中心”,負責全國生物科學和醫藥衛生方面的技術工作。1986年開始,生物技術列入國家高科技863計劃中,其中醫藥技術是其重點內容??萍疾窟€把“九五”計劃以來的“中藥現代化科技產業行動”作為重點工程建設,最近又提出“生物醫學工程科技產業行動綱要”,2009年初,科技部社會發展司司長馬燕合提到中醫藥科技經費的增長速度近10年來呈指數型增長,這在其他行業是前所未有的。這一系列措施極大地提高了中藥的科技化、產業化進程。但是和國外相比特別是和日韓相比,還存在差距。在全國十屆人大二次會議上,魯南制藥集團公司董事長趙志全對記者說:“要實現中藥現代化,目前亟需提高中藥研究、開發的科技水平?!痹谒J為:我國中藥出口一直以原材料為主,中藥制劑和中成藥出口很少,最根本的原因就是技術水平落后。相反,日本、韓國等國家依靠雄厚的技術力量,在中藥制劑的分離提取、質量控制標準等方面已經遠遠超過了我們。更可怕的是,許多外商正依靠他們掌握的技術優勢,加緊搜羅相關信息進行研究分析、搶先申報,使得我國許多中藥的知識產權正以驚人的速度流失。例如,丹參是傳統中藥,日本卻利用先進的中藥膜分離技術,研制出了療效更好的丹參產品,橫掃歐洲市場。遭遇同樣命運的還有銀杏等我國傳統中藥材,目前我國申報銀杏專利共68項,外國人雖然只申報了4項,但其中卻涵蓋了銀杏的全部提取工藝流程。
鑒于我國中藥生產企業規模小,產業布局分散,創新能力有限的狀況,要實現中藥科技投入,沒有政府支持是不行的。由政府牽頭成立由科研機構、大專院校、生產企業共同組成的課題攻關組,將分散的科技力量集中起來,研制開發中藥制劑的拳頭產品,加快中藥科技進步的步伐。只有技術水平上去了,才能提高中藥的競爭力,才能盡快實現中藥現代化,擴大中藥出口貿易。
(四)中藥的國際化是國家軟實力的象征
中國中醫藥能否在國際上擴展空間,中藥能否成為世界的主流醫藥,中藥能否為中國企業帶來國際貿易的豐厚收入,這才是研究中醫藥國際化和對外貿易的關鍵。雖然中藥存在自身很多問題,迄今有的醫學理論尚無法解釋,但是它能夠從傳統醫藥保留到現在,展示了它強大的生命力,說明它具有的科學性和療效。在當今國際貿易中,真正決定貿易成效標志的不在于產品本身而在于定價權和話語權。在當今西藥占有主流定價權和話語權的產業市場上,決定中醫中藥能否在此市場上分得份額,從某種意義上講是中國文化和中國國家軟實力的表現,中醫的國際化進程可以理解為中國傳統文化國際化戰略的一部分。
按照學者郎咸平的觀點:當前產業競爭不是產品對產品,也不是公司對公司,更不是行業對行業的競爭,而是一個前所未有的產業鏈對產業鏈的戰爭,歐美國家掌握產業鏈的定價權。對比中藥和西藥的競爭,同樣包含定價權之爭,這種定價權就是誰占據主流市場的話語權。中藥要占據市場的主導地位,必須是國家整體實力提升所帶來的軟實力支撐和中國傳統文化在世界上的傳播。
三、擴大中藥出口貿易的建議
(一)加大中藥的生物活性研究重點加大中藥提取物研究,這是科學提升中藥及其相關產品質量的重要手段和方法。目前中藥標準提取物已經在保健、化妝等領域取得一定范圍的認可和推動,這將有助于中藥及其相關產品的生產模式,推進行業發展(王智民,2007)。
(二)實現中醫藥產業的升級換代作為一種大宗出口貿易,按照目前中藥企業的發展來說是不夠的。中藥企業現在呈現的產業格局基本上還處于分散狀況,談不上現代意義上的大產業。這就需要各級政府對中藥行業進行發展導向和政策指引,提高投資者對中藥的利潤預期,以提高產業吸引力,同時鼓勵各種投資進入中藥行業提升中藥產業發展空間。目前國內一些行業,如金融、證券業紛紛搶灘中藥產業,把投資中藥作為企業轉型和擴展規模經濟的發展方向。國外的一些財團也開始在內地建設發展中藥科技基地,近年來港澳臺及外商投資中藥的資金已經達到103億元。
(三)中醫知識產權和中藥標準化規范的制訂在國際貿易中,商品取得知識產權是企業實現自主創新的重要標志,只有在加強中藥核心技術的專利保護的基礎下實現國際交流和合作,才能有效實現促進中藥的對外貿易,也才能爭取并有效掌握中藥市場的話語權。只有推出自己的中藥標準化規范,在研究、生產、質量和管理上創建標準體系才有利于中醫邁向國際化市場,避開或減輕非關稅壁壘對中藥的不利影響。
(四)中藥企業自身營銷模式的轉變要憑借中藥的原材料的優勢開發高附加值產品,占領國際市場。不是一件輕而易舉的事情,除了中藥在政策上、技術上、規范上等自身因素的改變外,還需要中藥企業在營銷模式上的徹底改變。中藥企業生產的產品首先要進行市場細分,針對不同國家不同市場不同消費人群確定不同的產品。通過準確定位目標市場,選擇重點市場、潛力市場,根據市場選擇產品。進行品牌營銷,把東方文化的神秘、審美和健康元素融入產品。提升產品的文化價值。
拓展營銷渠道,這是當前中藥企業所面臨的最重要選擇,在一個自由競爭的市場,渠道的作用能夠對產品的銷售起到最直接的影響。在西方社會,傳統的藥店、醫院和診所屬于消費渠道的大部分,但是如果能夠直接將中藥產品銷售切入到藥品制造商和供應商手中,或者建立戰略聯盟的關系,對于中藥來說是突破銷售渠道直接進入銷售終端的明智選擇。
關鍵詞:次區域合作廣西商貿合作
大湄公河次區域經濟合作,作為區域合作的具體行動,目標是一致的,都建立在平等、互信、互利的基礎上,旨在通過加強各成員國間的經濟聯系,促進次區域的經濟和社會發展。廣西要進一步建立廣西參與大湄公河次區域經濟合作的機構機制,整合次區域合作的多重機制,明確工作任務,拓寬合作領域,在經濟商貿合作中發揮更大的作用。
一、大湄公河次區域與廣西商貿合作
(一)商貿合作的現狀與內容
湄公河發源于青藏高原,長4880公里,為世界第六大河,是亞洲一條重要的跨國河流,流域面積81萬平方公里。國際上稱此經中國(云南省)、緬甸、老撾、泰國、柬埔寨和越南入海的湄公河區域為湄公河次區域。它主要在中南半島,位于中國與東南亞、南亞三大區域的結合處,是前者與后者大陸路橋。資源豐富,地理位置顯要。中南半島有“黃金半島”之稱。大湄公河次區域經濟合作簡稱為GMS。大湄公河次區域(不含中國)總面積233萬平方公里,人口2.46億人,廣西面積23.67萬平方公里,人口4899萬人,分別約為前者的10%和20%。大湄公河次區域與廣西合作的歷史1992年由亞洲開發銀行根據該行成立的宗旨,與大湄公河沿岸各方磋商,旨在促進該流域各國之間經濟發展,而建立大湄公河次區域合作。它建立在平等、互信、互利、互贏的基礎之上,是發展中國家互利、聯合、自強的合作,合作形式以項目為主導,亞行視各成員實行需要而提供資金支持。廣西在2005年7月的大湄公河次區域合作第二次領導會議上作為中國參加合作前沿確定加入,從此融入大湄公河次區域經濟合作之中。
大湄公河次區域經濟合作的內容,主要在交通、能源、電信、人力資源、貿易、投資、旅游、農業、環保、災害監測和禁毒等方面,特別是商貿經濟合作最為需要,最為迫切。大湄公河次區域合作開發發展,成為我國與該次區域國家合作的熱點。在商貿方面合作,主要有:參與次區域國家商貿合作和多邊合作;推動商貿便利化和信息化進程;推動技術貿易合作;促進企業界參與次區域商貿經濟合作;促進政府間協商合作,以加快商貿發展等等。而在參與合作各方的特點上,除廣西之外,均處在湄公河流域,而合作已有14年,廣西參與才1年。其中,除泰國2001年人均國民生產總值1825美元,經濟狀況較好外,其他國家和地區均處在較低水平,需要加強合作加快發展。
(二)廣西在大湄公河次區域商貿合作的機遇與優勢
大湄公河次區域合作宗旨和目標是:建立一個一體化的、繁榮進步和公正自由的經濟區域。這給廣西帶來良好的發展機遇,促進廣西在參與合作中經濟更加開放、更多開發和更大發展。參與合作可以提升廣西在中國—東盟自貿區的地位,突出廣西在中國與東南亞、南亞合作的前沿作用,特別是商流先鋒和物流中心的作用。廣西作為西南大通道的作用將更加突顯,不僅通中南半島、東南亞,而且通南亞、西亞。這必將大大促進廣西與東盟各國商貿經濟關系的發展。參與合作中構建與大湄公河次區域國家民間文化交流平臺,從而以文化搭臺,商貿唱戲,發展商貿經濟。廣西與東南亞、南亞人文關系密切,與其多個民族有親緣關系,生活文化習俗相同或相近,隨著合作的深化,民族群體和文化交往必將增加。反過來,又必將促進貿易經濟之間關系的密切、發展和增強。
與此同時,廣西在大湄公河次區域具有很強的優勢。參與大湄公河次區域合作,可以更有利地與其東部,與越南合作,從湄公河出海港口溯河而上到沿河流域。從而便利地進入該區域腹地,發展商貿合作。參與大湄公河次區域合作,可以更好地溝通該區域與我國西南、珠三角、長三角合作。使之更有力地發揮廣西區位優勢,促進彼此之間商貿合作發展。參與大湄公河次區域合作,可以發揮利用每年在廣西南寧舉辦的中國—東盟博覽會平臺的優勢,推動大湄公河次區域與廣西商貿經濟的發展,或通過廣西加強與全國商貿經濟的合作。
二、廣西參與次區域商貿合作的必要性與可能性分析
廣西與大湄公河次區域合作,最突出和重要的合作是商貿合作,這也是參與的必要前提。這是因為商貿合作是最簡單的,也是最基礎性的合作,是最原始的,也是最現代化的合作,其形式是互相交換勞動產品。在社會分工的條件下,交換表現為勞動產品產換,包括有形的產品交換和無形的產品(服務)交換。廣西除與之交換工業品、生產要素之外,也交換農產品、生活資料和服務。通過商貿交換,以滿足各國人民生產和生活需要。這是彼此需要的、必要的。在市場經濟條件下,廣西與大湄公河次區域商貿合作,是以國際貨幣為媒介而進行的。通過商貿,例如,緬甸豐富的石油和天然氣,可與廣西的機電產品交換,以支持相互商貿發展,促進各國人民走向繁榮富裕。廣西與大湄公河次區域國家都處在發展之中,都需要開展商貿,發展經濟,走共同振興之路。馬克思指出:“在商品生產中,流通和生產一樣重要?!边@就是說相互開展商業貿易流通,很是必要、很是重要。通過相互開展商貿,可以推動各國經濟加快發展,共同振興。
此外,廣西與大湄公河次區域商貿合作具有很大的可能性。首先,地域相鄰相接,生產發展基礎相似相近,生活習俗相近相同,有著發展商貿合作的可能性廣西與大湄公河次區域的國家山水相連,與越南有1020公里邊界,可以方便開展商貿或轉口貿易。大湄公河次區域人口為廣西人口的5倍,國土面積為廣西的10倍,資源豐富,市場十分廣闊,前景看好,有著發展商貿合作的可能性。其次,經濟互補互動,有著發展商貿的可能性。廣西與緬、老、泰、柬、越五國在經濟上有很強互補性,特別是在資源、產品上,因此有發展商貿合作的可能性。印度支那恢復和平前后,主要由港澳商人開展商貿。中越關系正?;耙餐ㄟ^香港進行商貿。隨著中國—東盟自貿區的建立和廣西融入大湄公河次區域合作,廣西與它們的直接商貿將會有更多更大更好更快的發展。第三,交通和信息交流有一定基礎條件。廣西與大湄公河次區域諸國,除與越南可以陸水路相通以外,可通過越南—云南鐵路、公路,或通過湄公河與之相通。廣西公路到越南河內、老撾萬象、泰國廊開也只需要幾小時或一天的時間,到湄公河諸國自由通行。飛機到各國也方便。交通條件可以便利發展商貿。
三、廣西與大湄公河次區域發展商貿合作的對策
大湄公河次區域經濟合作涉及到交通、能源、電信、農業、環保、貿易、投資、人力資源和旅游等9大重點領域。根據廣西的自然條件、地理環境和經濟社會發展狀況,應重點在交通、農業、人力資源和旅游等領域開展合作。廣西在主動參與大湄公河次區域發展商貿合作時要明確重點領域。
(一)商貿方面
除了供應大湄公河次區域各國需要的各種工農業生產資料外,當前要著重發展勞動密集型傳統生活資料初級產品,以適應各國市場發展和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的需要,可以較好地取得比較效益,對各方都有利??山⒋箐毓痈鲊枰膩啛釒мr產品、加工品和互補性農產品基地,利用自然資源優勢發展種植業、養殖業、海產業和生態農業,建立農產品加工區。圍繞市場需要,開展科技攻關,促進科教和商貿結合,增加科技含量高、效益比較好和數量比較足的適銷貨源,以源源不斷供應。建立大湄公河次區域國民需要的工業品貨源基地。在高新技術園區、工業區和投資區劃出適合湄公河國家需要的工業品貨源生產基地,以生產適銷對路的工業品供應其需要。建立廣西與大湄公河次區域國家招商交易市場。除利用每年在南寧舉辦的中國—東盟博覽會與大湄公河次區域廠商簽訂現貨、期貨供應合同,以及到各國做生意以外,要建立“廣西與大湄公河次區域合作招商市場”,常年或不定期開展商品商貿。
(二)物流方面
以港口和城市為基地,發展港口和物流經濟。特別是要統一規劃,分工合作,在北海、欽州、防城港、南寧市分別發展現代物流中心,開展物流服務。建立跨國物流企業(集團)。在物流中心(基地)建立專業跨國物流企業,以發展成為以物流為主的多元化經營的現代企業?;蚺c東盟(含大湄公河次區域)國家合資辦好跨國物流公司,為大湄公河次區域國家企業提供良好的物流服務。搞好公路、鐵路與港口升級建設,以增強和加快通過能力和服務能力,改善經營管理,使之迅速周轉,實現貨暢其流,降低成本,提高盈利水平。發展“會”、“節”經濟,以“會”、“節”促商流和物流,使商流物流加快發展?!皶焙汀肮潯睂⒄股?、供應商、組織商、經銷商、批發商、采購商、物流商和廣告商等開展業務活動,搞活商貿交易,都有好處。通過節會形式進行會展,通過各種經濟文化民俗節會進行商貿交易,可以搜集許多競爭者和消費者信息。定期不定期舉辦商品交易會、特色展銷會、博覽會、文化節等會節,塑造具有特色的會節,可以有效地招徠各界人士,帶動商流、物流、信息流、人才流和資金流的發展,促進廣西與大湄公河次區域商貿的發展。
(三)商貿服務方面
在大湄公河次區域各國因地因時制宜地開展餐飲、住宿、美容、攝影、化妝、健康、修理等生活和生產服務貿易,滿足各國人民生活、生產的需要。在與大湄公河次區域商貿合作中,開展信息咨詢服務既是一項重要業務,又是推動商貿發展一種重要手段。廣西的服務集團或企業應當適當開展這方面的業務。這既是必要的,也是可能的,是發展商貿合作的一個重要方面,無論是商貿企業或者是政府部門都應重視抓好,使之有一個較快的發展。由于大湄公河次區域各國交通、水電、電信和城鄉建筑等基礎設施建設要加快開展,而人力、技術、設備缺乏。廣西在這方面已具有一定條件,可以開展勞務貿易服務。例如,中國昆明至泰國曼谷的曼昆公路長1188公里,是亞洲公路網重要公路,南寧至曼谷的南曼高速公路等工程,廣西都可以爭取中標而開展工程設施服務貿易。作為一種服務,金融服務可以在合作中強化。廣西金融機構——商業銀行可以依托資金、信息、網絡、技術和人才方面的優勢,利用境內外兩個市場、兩種資源,拓寬融資渠道,為國際融資、各類型企業金融往來和經營提供服務。此外,注重文化藝術服務貿易。廣西的文化產業已有一定發展,原有深厚底蘊,在與大湄公河次區域國家合作中,應注重發展文化娛樂與教育培訓等服務貿易。要打破“文化產品”市場弱者地位,增加文化產業服務貿易,提高其比重,從而增加貿易額、貿易總量。
參考文獻:
[1]郭曉合等.中國一東盟雙邊賈易、次區城經濟合作問題研究.中國時代經濟出版社,2002.
[2]陳澤民.區域合作通論—理論•戰略•行動.復旦大學出版社,2005.
[3]盧圣亮.利用外資的國際經驗與中國實踐.吉林人民出版社,19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