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4-06 18:46:39
序論:在您撰寫社會道德論文時,參考他人的優秀作品可以開闊視野,小編為您整理的7篇范文,希望這些建議能夠激發您的創作熱情,引導您走向新的創作高度。
論文關鍵詞:社會轉型農村特征核心價值論文關鍵詞:社會轉型農村特征核心價值
三十年的改革開放使中國農村社會發生了深層的變革和快速的轉型。在某種意義上說,今天中國農村的個別地區大都具有了一些“現代性”甚至“后現代性”的生活元素。與之相應,農村人口的精神風貌和生活方式也因而有了很大的變化。
時代的發展和社會結構的變化,不僅使農村社會主義核心價值建設面臨著新的挑戰,同時在農村地區進行核心價值建設也顯得更為迫切和必要。因此,在當前中國農村社會的轉型與變革之中,必須重視農村成員經濟自救與道德建設的結合,以保證農村社會的健康轉型和全面發展。尤為重要的是,必須認清農村基本特征,堅持正確的價值方向,促進社會道德建設,以文明科學的現實生活促進農村的社會主義核心價值建設。
(一)農村社會成份的混合性
經濟的快速發展和運行機制的深層變革加劇了中國農村的社會轉型。這種轉型從社會形態上看,是從傳統的農業社會向現代農村社會的轉變;從個體勞動者的角度看,是從傳統的依附于土地的“農民”向現代的農業勞動者和“農民工”的轉變。三十年來,這種社會經濟轉型的量和質的積累,使廣義上的中國農村成為一個處在不同發展階段上的、具有多種經濟成份和社會元素并存的混合體。
整體上說,中國既有東南沿海地區較為現代的農村生產方式和經營方式,又有中西部地區相對落后的農業生產。與傳統農業社會相比,在同一農村地區,其生產方式、生活方式和社會組織形式也有著不同的表現,農村社會勞動力的構成等生產和生活要素也發生了很大的變化。與此相應,其經濟成分、所有制形式、農業生產的技術水平和經濟成份也就愈加復雜。甚至在同一個村莊,在不同的生產者那里,其經濟形式、生產和經營方式和水平也都可能大相迥異。
顯然,不論是宏觀上還是微觀上,當代中國農村的一個最大特點即是其社會生活和經濟元素愈來愈具有強烈的混合性。
(二)農村社會成員個體屬性的模糊性
身份認同的危機是當代工業社會中的一個重要的文化和社會心理現象。隨著正在加快的工業化和城鎮化進程,大量傳統農村人口以不同的方式工作和生活于城市。由于現在城鄉二元結構的對立并沒有從根本上得到消除,即使他們已經在城市中扎下了根,但在心理上和現實處境上他們仍然被認為或自認為是“農民”。加之農村勞動力的持續轉移,還有一部分農民在城市和鄉村、沿海和內地之間頻繁地往返,一部分農村勞動力在“農民”和“農民工”、農業和工業之間不斷地改變身份。這些都造成了“農民”的社會屬性變得更為復雜和模糊,他們亦工亦農亦商亦城亦鄉,但受制于現實的社會經濟原因,他們又仿佛非工非農非商非城非鄉。
中國傳統農業社會正在變成一個具有多種經濟成分和水平的混合體,農村中的每一個勞動者都成為一個社會屬性相對復雜的個體,身份的復雜性和模糊性造成他們對自己個體屬性的認識模糊?!拔沂钦l”已經成為許多農民工心理上一個揮之不去的困惑,造成了他們對自身主體價值的懷疑。在他們的生活方式選擇中:一方面是心中對都市文明的向往,是對身份逐漸改變的喜悅;另一方面又有著對自己未來不確定的不安。正是由于對陌生的現代道德的仿徨和恐懼、向往和模仿,也造成了他們在情感選擇方面的徘徊。
由于他們在就業、醫療、子女求學等方面沒有得到充分的“市民”待遇,使許多人有著一種社會邊緣人的心理,或者自我邊緣于城市主體社會。這不僅容易引發各種心理問題,也影響到城鄉社會的和諧發展。事實上,與經濟問題一樣,今天農民工身份的模糊性間題已經成為困惑和影響農民工精神和心理健康的重要因素。
(三)農村社會信息傳播的復雜性
隨著教育的普及和經濟的發展,現在農村的文化生活和精神狀態有了很大的提高。同時,由于信息來源渠道的豐富性、信息傳播方式的多樣性,這就決定了信息傳播內容的復雜性。
第一,隨著農村人口在城市和鄉村、沿海和內地之間的頻繁往返,重商主義、市場經濟和都市資本主義生活方式已經影響到曾經相對簡單、純樸的農村社會和文化生活,影響了傳統農村社會中占主導地位的人際關系及其原則;第二,農村經濟的發展和教育的相對普及,使農村人口的文化水平得到相應的提高,他們對一些事情有了不同于傳統的看法。由于有了一定的法制觀念,他們基本明白自己的權利,并知道得到這種權利的方式。更為重要的是,他們敢于主張這種權利;第三,以電話和電視為代表的現代通訊手段和信息傳媒為農村社會造就了一個異樣的文化和生活方式。尤其是通過影響力和受眾面越來越大的衛星電視和網絡的力量,國外的一些價值觀念和生活方式通過電視劇和新聞節目,也直接或間接地影響到曾經閉塞的農村,西方政治形態、西方社會文化思潮也對農村和農民有著十分顯著的影響力;第四,傳統的封建迷信內容往往以新的形式、以科學的面目在農村得到繼續傳播,甚至有時在一些地區造成十分明顯的負面影響。
如何正確認識這些紛繁復雜或光怪陸離的多元文化,解決它們對農村人口造成的精神困惑和道德建設上的干擾,是在農村地區進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建設的重要內容之一。在城市,有公共圖書館,有各種免費的公益講座和討論,可以有助于人們對各種社會思潮內涵的認識。但是,由于農村的具體情況,有些人不僅不能正確吸收其中的有益因素,甚至可能因為對其內容良秀不分而影響到廣大農村人口尤其是青少年的世界觀和人生觀的形成,從而也對農村社會的穩定和發展造成不利的影響。
(四)農村生活方式的多元性
農村勞動者個體身份的不斷改變,一方面造成了他們面臨著自己既不是農民也不是市民的身份認同的困惑,并因之造成他們在現實生活中的種種挫折和人格分裂;另一方面,他們又因受到工業文明和城市生活方式對傳統社會沖擊的影響,而日漸動搖自己長期以來從父輩那里繼承和習慣了的根深蒂固的道德信念。在生產方式改變的同時,他們的生活方式和傳統思維模式也發生了重大的改變。傳統農業社會已經被打上現代都市生活的重重痕跡,傳統的農業生產方式也因之帶有了濃厚的重商主義特點,長期融于農村生活之中的生活方式不僅有了明顯改變,甚至也因打工者的不斷返鄉而融人了學者所言的后現代社會的某些道德觀念,從而造成農村和農民生活方式和價值判斷的多元性。
生產方式和生活方式的改變,使眾多的農村人口在價值觀和道德觀方面也正在進行著一次巨大的變革。這造成了中國農村深受現代思潮和現代風尚的多重影響,這種變革又反過來促進了農村社會成員生活方式的巨大轉變。由于農村經濟成份的混合性和發展的不平衡性,與其相應的道德選擇和生活方式也因之充滿著矛盾,這種矛盾都多元地存于現實的農村生活之中。在當前農村社會中,這種艱難的取舍和多元的共存、這種道德生活的復雜性、變動性和混合性,反映的不僅僅是農村人口在傳統與現代之間進行道德選擇的困境,事實上,其背后的根源仍然是經濟因素和社會角色面臨轉換時的激動與焦慮。
會計職業道德問題伴隨著經濟發展普遍存在,但近兩年是會計準則的變更階段,會計職業道德缺失導致的問題更加突出。2007年是我國實施新會計準則的第一個年份,上市公司年報是全面執行新準則的首份年度報告,其年報工作要求高、事項多、難度大、責任重。其中涉及到追溯調整或者其他方面的操作,如果會計從業人員的責任心不強,那么在轉型期間的會計造假等現象所造成的經濟后果就會更加嚴重。伴隨經濟持續發展,對于會計職業道德問題的再探討是十分有必要的。
一、天津磁卡會計舞弊案
2005年10月10日,天津磁卡被舞弊研究中心撰文指控涉嫌操縱現金流虛構巨額非經常性損益,10月19日該公司公告稱證監會已正式立案調查。
天津磁卡在2005年9月7日公告中稱:研發基地一期建設總用地512.34畝,總投資103,896萬元;2005年3月25日,公司與中貿源簽訂總價款為431,972,300元的《設備采購合同》,2005年6月30日,公司向中貿源預付了5.2億元設備采購款及原材料采購款??們r值只有4.3億元,就預付5.2億元,且如此巨額工程設備不自己招標采購,反而委托一家背景不明公司操作,這只能說明這5.2億元實際是在空轉,也就是天津磁卡并沒有真實收到5.2億元的售房款,也沒有真實支付5.2億元的設備款,而是在銀行的配合下做出的虛假現金流;實際上,2003年度收回的關聯方欠款5.3億元以及后面支付印刷廠6.3億元也懷疑涉嫌資金空轉,以此轉回巨額的減值準備,如果是這樣,則其2003年、2004年巨額的非經常性損益都是虛假的。
募集資金的使用必須存入專用賬戶中,做到??顚S谩2簧偕鲜泄驹谀技Y金的時候虛報項目所需經費;募集到資金后名義上還掛在賬戶上,但早已秘密轉出到賬外;或者將改存款質押套取貸款;或者虛報募集資金的使用金額和使用范圍。
二、會計職業道德問題的現實危害
由天津磁卡會計舞弊案應該引發人們再次思考會計職業道德問題,其將對國家的社會經濟生活產生深遠的現實危害。
1、擾亂市場經濟秩序。市場經濟是信用經濟,沒有信用,市場經濟就無法維系。近年來,造假賬、虛列資產權益等現象較為嚴重,并且出現了貪污、漏稅等嚴重問題,這都對經濟社會健康發展造成了無法估量的損失。
2、影響國家宏觀經濟決策。會計的目的就是真實公允地反映經濟經營狀況,而國家宏觀調控便依賴于報表等會計成果,認為其反映的經營與資產列報是合理的,并做出宏觀的經濟決策。但是,在會計人員違背職業道德的條件下,會計結論的可信度受到威脅,更何談宏觀調控的有效性呢?
3、侵害投資者利益。此種危害在上市公司中更為明顯。會計職業道德問題的產生會使得會計工作喪失獨立客觀公正的原則。為企業及上市公司提供虛假的會計報告與驗資報告,從而欺騙投資者,侵害其利益。超級秘書網
三、會計職業道德問題成因
會計職業道德是一個多元化復雜問題,涉及到方方面面,故應以我國國情為出發點進行分析。首先,現實的社會歷史條件。會計職業道德更多地依附于歷史繼承性和經濟規律,一些觀念、一些做法雖然不符合時代、不符合要求,但是往往由于是老習慣、老傳統,人們還是會沿襲下來。隨著改革開放,人們的思想意識、價值觀念都在發生變化,會計人員的道德觀念也處在一個徘徊、不穩定的狀態。會計人員的價值觀念、價值取向發生變化,而且隨著改革開放,國外的各種思想,不論是好的壞的,都會對會計人員產生誘惑。在這樣的情況下,會計人員職業道德的缺失也就不難理解了。其次,國家的法制不健全,道德的作用有時顯得無力。經濟體制的轉變,社會生活也發生著巨大的變化,法制也應該隨之發生相應的變化。但是法律一旦頒布施行,就有一定的穩定性,不可能時時改變,而社會經濟生活是時時發生變化的。所以,法律往往有不周全的地方,有漏洞,這是在所難免的。法制不健全,會計人員在抵制違法會計行為時,就會缺乏法律保障。另外,尚未形成完善的會計職業道德評價體系及會計人員自己的行業自律組織。會計職業道德評價具有裁判作用、激勵作用、示范作用和調節作用。我們能以職業道德的原則和規范為尺度對會計行為加以衡量。但是,目前我國還沒有形成完善的這樣一種體系,不管是道德好還是道德壞,沒有及時的評價,也沒有及時的表揚或是糾正,使目前會計職業道德的作用和意義不夠突顯。另外,我國雖已有注冊會計師協會、會計師事務所和審計事務所等,但是還沒有建立起一個針對所有會計人員的行業自律組織來對會計人員的行為做出約束和監督。
由河北日報河北新聞網創辦了“善行河北”官網,將發生在河北省各地的先進人物的善行義舉、典型事跡予以弘揚與宣傳,引領人們見賢思齊,將抽象的道德理論春風化雨潤入人心,把枯燥的宣傳標語形象化、實踐化,煥發人們的道德情感,呼吁社會的文明風尚。這一舉措能無形地提高了民眾道德素質,優化了河北的社會發展環境。能達成如此良好社會效應,分析其成功原因有:第一,利用各級各類宣傳陣地:主題宣傳、典型宣傳、文藝宣傳、網絡宣傳。借助新媒體平臺,微博、短信、彩信、圖書、視頻、歌曲、動漫等新穎的宣傳形式,全方位、多角度、不間斷的宣傳,具有很好的社會影響力。第二,構建專用網絡平臺:河北好人網、善行河北官方微博等,使“善行河北”主題道德實踐活動備受關注。一件件感人至深的道德故事將抽象的理性認識外化為人們的情感認同,繼而將情感認同轉化為自覺踐行。
二、“善行河北”道德實踐活動對社會管理的推進
社會管理是多層面、多因素、多路徑的,從道德建設切入就是其中之一。道德建設作為社會管理的“軟方法”之一,需要我們長期地探索研究,類似“善行河北”主題道德實踐活動的開展,實現了道德建設的“虛”功實“做”、“文”活“武”練、“軟”實力“硬”打造,為社會道德建設的推進提供多方面的啟示:第一,必須樹立科學實用的道德標準,只有科學實用、符合社會發展需要的道德標準才能獲得廣泛認同,并轉化為普遍的社會行為準則,必須強化實踐理念,化抽象的理論為生動的案例示范,發揮道德應有的社會作用,才能滿足社會管理的現實需要。第二,必須搭建道德互動平臺,為群眾參與提供便利有效的載體,讓更多的人加入到道德互動平臺,可以做到踐行道德規范、參與道德評價、自我價值體現。第三,道德建設必須形式新穎、體系完善,逐步形成從組織協調、過程推動到督導檢查、激勵約束的一整套行之有效的體系,尤其要建設一套奉獻與回報一致的機制,馬克思說:“把人和社會連接起來的惟一紐帶是天然必然性,是需要和私人利益?!彼哉f,道德建設體系必須通過體現“善有善報”合理狀態,才能更好地推進整體社會道德的進步。“善行河北”活動對社會管理的推進作用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第一,“善行河北”優化了河北的社會發展環境,有效培育和發展了各種社會組織,提升了其社會管理的能力。目前我國的社會組織發展還較為緩慢,對政府的依賴性也較強,需要政府有效培育和發展各種社會組織,提升其社會管理的能力,從而不斷發揮各種社會組織的功能,有效地充當政府與公民的中介,推進政府的各項社會管理工作。第二,“善行河北”活動培養了公民道德素質,提升了其參與社會管理的能力。“善行河北”活動滿足群眾的道德訴求,激發了群眾的參與熱情?!吧菩泻颖薄被顒芋w現了民眾是社會活動的主體,使民眾找到了作為社會主體的價值,使“善行河北”真正成為了群眾性道德實踐活動。第三、“善行河北”活動維持健康的社會道德秩序,倡導高尚的道德價值,創造優良的道德風尚。規范了社會行為。使人們普遍獲得道德認同,接受道德規范,有利于共建良好的社會秩序。
三、關于完善社會管理體系的思考
一、中國傳統社會形態中的道德修養
從社會的性質和形態看,人類社會的發展形態主要可分為兩類:同質性社會與異質性社會。同質性社會通常表現為社會民眾歸屬于共同的政治共同體,并擁有大致相同的政治認同、理想信仰和價值追求;異質性社會中的民眾雖然在信仰、價值和認同等方面存在差異,但依然能夠謀求其基本的價值共識和文化理解。“家國”一體的制度安排和封建的自然經濟構筑了中國傳統的同質性社會形態,即:維系整個國家機器運轉的宗法血緣關系,不僅加固著君權與族權的聯盟,而且也構筑著君主意志轉變為社會意志的基本通道,從而使多地域、多民族的中國華夏大地形成了基本雷同的社會結構、倫理綱常及其可溝通的行為方式。這種同質性社會形態成就了以“成德、成性”為境界的中國傳統道德修養觀念:既有西周的“敬德配天”、“修德配命”之說;先秦儒家的“存心養性”、“反身自省”的“內在功夫”;宋明理學家的“居敬窮理”和“省察克治”的“向內求索”;還有老子的“滌除玄覽”、“致虛極、守靜篤”、釋家的“覺悟”、“漸悟”、“頓悟”;等等。無論是儒家主張的內省自身、格物致知以成圣賢,道家堅守的致虛極、守靜篤以返璞歸真,抑或是釋家力行的凈心覺悟以求“修煉成佛”,都在向世人澄明這樣一種鏡像:中國社會的傳統道德修養雖以“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為其“推己及人”的社會價值旨向,但終因其片面推崇“誦讀經書”、“頌經參禪”、“坐而論道”、“三省其身”,以實現道德個體心性覺解的道德修養方法及其修養過程,就已然將作為人類道德實踐活動方式的道德修養僅僅視為一種可以遠離轟轟烈烈的社會實踐,以內省、自責、內修、悟道為主要方式的私人生活領域的心性求索。這種與中國傳統社會形態的同質化結構相適應的傳統道德修養具有強烈的依附性、內向性和精英性的文化特質。
依附性是浸透著中國傳統道德修養方法、途徑、境界及其全過程的基本文化特質。在“家國一體”和封建自然經濟的中國文化傳統氛圍中,道德修養一般總是以位高權重者為引領、以長者匡正晚輩為秩序,從而為維持既有社會秩序鍛造出一代又一代謙卑溫順的依附性“臣民人格”。其次,以“成德、成性”為境界的中國傳統道德修養的諸多之道,均以內向度的人性回溯為精神歸宿。無論是主張抵達內心善的儒學,還是覺解或頓悟某種虛極境界的老莊學派,都始于人自身向善的欲望、執于“躬自厚而薄責于人”(《論語·衛靈公》)的“內自省”的修身功夫,止于盡心知性,回復人之本性的境界。以儒家、老莊為代表的這種“為己”的心性修養之學,是一種向內用力,而非向外求利的道德追求。最后,以“成德、成性”為境界的中國傳統道德修養,作為對人及其生命存在意義的終極目的性價值理解的推崇,有助于構筑并促進人生精神世界的完善和至善,盡管因其人生哲學基礎具有強烈的精英主義傾向和權威主義依賴,對多數平民百姓來說它還只是一種具有某種虛幻鏡像的奢侈品。
二、中國傳統道德修養遭遇轉型社會的挑戰
時至今日,社會轉型的發展語境已經成為我們討論一切中國現象,包括道德修養現象無法擺脫的時代背景。按照英國著名歷史學家湯因比關于人類文明進步的理論,我們可以將社會轉型理解為是一種需要接受“靈魂的分裂”的挑戰及對挑戰的回應過程。[1]中國傳統道德修養遭遇社會轉型的挑戰已成當代中國社會生活中的經驗事實。以社會存在方式及其變遷的歷史眼光鳥瞰社會轉型過程中的中國傳統道德修養遭遇“靈魂的分裂”情景中所直接承負的諸多挑戰,至少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得到佐證。
首先,依附性的“臣民人格”遭遇個性張揚的挑戰。在與傳統倫理文化和人格范型相適應的中國傳統道德修養中,民眾個性在整個社會格局或者說漫長的封建社會演變中是個隱形而不彰顯的存在體。產生并服務于封建自然經濟為基礎的同質性社會結構的中國傳統道德修養文化,無論是其原生形態,還是秦漢以后的流變形態,本質上只是一種奉行人身依附關系的、塑造模具式系列道德人格的宗法等級道德修養,社會主義計劃經濟與傳統社會雖有本質差異,但在道德修養方法和途徑策略上已然還是以一種國家倫理的“獨特權威”繼續強化著經過改良過的種種新型依附關系。由改革開放,市場經濟所推動的中國現代化所帶來的,以個性張揚和人的解放為特征的異質性轉型社會,打破了同質性社會諸要素及其相互關系之間的可通約性格局,呈現出多元、多樣、多變的不可通約性的文化特征。換句話說,傳統的依附性道德修養范型或系統對現代人的約束力日漸式微或近乎塌陷。異質性社會由于削弱甚至消解了外在于具體道德主體的唯一性、權威性規定,使道德主體得以贏得獨立性人格以及自由價值的認知與判斷空間,從而打開了傳統道德修養被禁錮的封閉之門。
其次,內向性的“盡心知性”遭遇公共領域的挑戰。作為傳統道德修養根基的儒家倫理之目的在于追求個體之德的圓滿,所謂“君子之學也,以美其身”(《荀子·勸學》)的“慎獨”境界。與傳統社會私人領域獨大的狀況不同,現代社會的政治民主、經濟自由與文化多元不僅造成了德沃金所說的“公共領域”與“私人領域”的明顯界分,而且促成了公共領域的不斷擴張。廣闊的“公共空間”使現代人在自由與個性得以充分彰顯的同時,發生著與私人領域之外的人、物、事之間更為密切的公共關系。然而如何與陌生環境共生、與不同人群共存、與時間流動共進?傳統的以純粹追求自我人格的心性覺解,或者片面局囿于對熟人領域的道義承諾為宗旨的“盡心知性”內向性道德修養體系已力所不及。人們生活世界所顯示出的公共取向和公共意義,極大地拓展了人們對道德修養的認識論視域:在公共生活日益擴張的今天,我們不僅需要獨具的個性、卓越的私人美德,而且更加迫切地需要基于現代公共生活要求,符合個體社會身份與公共角色的職業化、專業化的公共美德。諸如:基于政治參與所需要的正義感,基于人際交往所需要的平等、誠信、寬容、明禮守法,基于公民身份所應當具備的愛國主義、法制意識等等。顯然,這種認識論的轉向再一次撼動了囿于狹小私人領域的“盡心知性”的內向性道德修養的根基,從傳統相對封閉的私人領域走向開放廣闊的公共領域已成當代中國社會道德修養的選擇路徑。
最后,“成圣成賢”的精英道德遭遇公民道德的挑戰。既推崇“天人合一”道德人格形上境界,又訴諸日常生活禮儀綱常,具有相對成熟和完備規范架設的,發端于傳統同質性社會的中國道德修養體系,對于完善和拓展少數社會精英分子個體精神家園無疑有其一定的道德修養價值。但是,這種以“成圣成賢”為個體境界
的精英道德修養,既放逐或遠離了僅以謀求有尊嚴地活著的廣大民眾道德主體的普適性資格,更遭遇經濟成分多元、社會職業多樣、地位差距拉大、價值取向多元的當代中國轉型社會中所成長起來的公民道德的挑戰。公民道德對“成圣成賢”精英道德的挑戰既表現為對傳統道德修養體系的懷疑、動搖,更積聚著一種建構合乎當代中國公民社會生活方式道德修養體系的深刻的社會力量。
三、當代中國公民社會語境中的道德修養
中國社會是否已經進入了公民社會,這是一個需要采用制度性和組織性若干指標評價的實證的社會學話語,然而處于轉型中的當代中國社會正在走向公民社會,已經不僅僅是一種愿望或猜想,而是一個確定無疑的社會發展的經驗事實。30年改革開放在社會領域引發的根本變革,就在于其成就了中國社會由單位社會向公民社會的深刻轉型。盡管公民社會在全球范圍的實現程度和發展水平錯落不齊,但它作為國家、市場、社會公眾等不同力量處于一種平衡狀態的異質化、公共化結構的社會形態,總是一個需要以民主、商談、參與為其文化特質的社會?!耙粋€公民社會就意味著這里存在著一部滲透著自由、民主和人權理念的憲法,眾多充滿著活力的民間團體,提供制約與糾錯功能的健全的公共領域以及擁有公正、責任、寬容、善于對話、善于妥協、積極參與之精神與素質的普通公民?!盵2]公民社會的上述文化特質不僅存在于政治領域、經濟領域,而且也滲透于道德領域,進而催生社會道德的文化轉型。這種文化轉型在道德修養領域將發生什么樣的歷史性變遷?它的獨特之處在哪里?公正地說,對這個相當獨特的道德文化,不僅從文明的層次上反思還很少,就是對其內部的相當精密微妙之處的解析也極為鮮見。因此,我們有理由認為,當代中國道德修養及其轉型,對倫理學的發展來說,具有極為重要的意義;對道德修養及其轉型的特點、運作邏輯及其轉型的研究應當成為當代中國倫理學發展的新的靈感來源和動力源泉。在這里,我們無意詬病傳統的“心性求索式”的道德修養體系,相反,我們依然認為,“心性求索”是道德修養的重要形態,因為,道德修養作為個體化的道德實踐活動,產生于個人自我確證、自我肯定和自我發展的需要。但是,以什么樣的方式、途徑及其過程進行個體精神世界的道德修養則是社會的、歷史的;當“心性求索”作為一種主體道德修養形態的合理性、合法性所依存的微觀生存環境和宏觀社會形態不再依舊,就需要對其進行適時的修正、完善,從而使道德修養體系得以形成與發展了的社會形態和人們的具體生存環境相適應的新型道德修養形態。筆者以為,“生活濡化式”的道德修養體系是與以“民主、商談、參與”為文化特質的公民社會相適應的當代道德修養體系的可能選擇。目的倫理學認為,道德修養不只是遵循規范,而是一種可能的生活方式。規范是為了生存,修養則為了生活,道德修養當以人為目的,指向人的幸福的生活方式。
所謂生活濡化式的道德修養,指的是一種奠基于生活的、以生活意義為價值訴求并主要通過日常生活交往中的經驗教化、習俗規范、制度創新來影響人的道德認同、陶冶人的道德情感、磨礪人的道德意志,進而達致某種道德境界的道德修養形態。主張以生活濡化作為當代中國公民社會語境中的道德修養形態的學理依據有二:一是生活的道德性;一是道德修養的“生活”性。生活的道德性,是指生活不僅為了活著,而且更需要有意義、有尊嚴地活著。人的生活過程就是一個不斷發現意義、生成意義、實現意義的過程。意義問題就是生活的道德性問題。人不僅擁有感性生活,而且擁有意義生活。這種意義生活既產生于感性生活又為感性生活提供價值目的和意義參照,從而真正實現人有德性的幸福生活。生活的內在法則是生成的、開放的、超越的。從這個意義上說,生活不僅是實然的,更是應然的;不僅是慣常的、不證自明的,更是可供選擇的,創新的與超越的。生活濡化式道德修養的生命力就在于其秉承了生活的這種超越性與創新性,為每個個體的道德修養不斷注入新的價值與不竭動力。道德既構成生活意義的解釋系統,使人對生活意義有更合理、更深刻的理解;又構成生活意義的目的系統,使人的生活得到更為合理、更為完善的展開與提升。道德修養的“生活”性,是指道德修養作為一種道德實踐的活動方式總是表現為人們的生活方式或者表現著人們的生活方式。道德修養賦予人的生活方式以意義,道德修養的價值植根于“美好生活”或“人生幸?!薄Q句話說,一種道德修養,如果忘掉了人的生活、遺棄了人的生活,它就不再是人的道德修養;而人總是以自己的尺度來衡量、估價和選擇適合于人自身生活的道德修養方法和途徑。道德修養作為人的生活方式,具有為我性、求善性和內在超越性。據上所析,較之于“心性求索式”的道德修養形態,生活濡化式的道德修養,在本質上是一種更合乎當代中國公民社會語境中公民道德成長特性及其發展規律的生成性道德修養模式,其最終目的是將公民歷經生活檢驗的合理的價值與信念納入道德修養體系,以加快完成人的精神世界和行為能力,即:知與行的同構過程,從而實現某種理想的道德修養境界。換句話說,在生活濡化的道德修養視域中,道德修養主體不再只是一個靜觀的凝視者而必須是一個行動的實踐者。誠如胡塞爾所言:“當我們面對面談話,互相握手致意,有愛和恨,在思考和活動中,在辯論中互相聯系在一起的時候,我們就經常處在那種人格主義的態度中?!盵3]以生活濡化為路徑的開放式的道德修養昭示著這樣一個事實:生活世界本身就是一個宏大的道德修養場域。
第一,職業道德建設是構建社會誠信體系的內在要求。社會主義道德建設以職業道德建設的為重點,把誠信作為道德規范的核心,使社會從業人員把誠信內化為深層的道德需求,形成良性的職業道德基礎,為構建社會誠信體系提供堅實的保障。職業道德伴隨著社會分工和專業性的勞動分功而逐漸產生,涵蓋了社會生活的各個領域,涵蓋了從業人員的進行各種職業活動的人際聯系。而社會誠信體系的構建就是在各種社會關系處理中實現誠信這一核心目標,所以職業道德建設在營造積極向上的社會道德體系的同時,也為實現社會誠信奠定廣泛的社會基礎,是構建社會誠信體系的助推器。第二,構建社會誠信體系為職業道德建設提供重要外部保障。職業道德建設不但需要從業人員內在的道德自省,還需要外部社會環境的道德監督和評判。社會誠信體系建設強調形成社會整體的誠信氛圍,對于每一個社會成員的誠信道德養成起到的至關重要的作用。從業人員在社會誠信體系中用統一的道德評判標準,實現自身客觀公正的道德評判,并以誠信這一指標對自身行為進行校對,實現職業道德建設的自覺性,通過社會誠信體系這一外部環境對職業道德建設產生巨大影響。
2當前職業道德與社會誠信的現狀分析
當前,我國社會處于“黃金發展機遇期”和“矛盾凸顯期”的相疊加的特殊時期,各種社會問題不斷涌現。正如《公民道德建設綱要》中指出社會的一些領域和一些地方道德失范,是非、善惡、美丑界限混淆,拜金主義、享樂主義、極端個人主義有所滋長,見利忘義、損公肥私行為時有發生,不講信用、欺騙欺詐成為社會公害,,腐化墮落現象嚴重存在。從職業道德的角度看,國家公務人員職業道德的缺失導致腐敗滋生,不僅阻礙了整個社會的道德發展,而且影響了國家發展的穩定。公共服務事業從業人員的職業道德的缺失加劇了社會矛盾的激化,“醫患糾紛”不斷升級,“教育失德”不斷出現,成為的新燃點,加劇了社會道德滑坡的速度。而層出不窮的食品安全、工程質量等諸多問題則一次次拷問“社會的良心”都去哪了。從社會誠信體系的內容看,個人誠信缺失已滲透到社會生活的方方面面,假文憑、假證、假發票等等;企業失信則更是比比皆是,惡意違約、制作假賬融資、百年老店使用過期原料等等;政府失信表現為“朝令夕改”、“暗箱操作”、“欺上瞞下”等等,這些行為不僅敗壞了社會風氣,影響了經濟運行發展,更動搖了國家穩定的根基,甚至損害了我國在國際上的形象。究其原因,有歷史遺留的問題,有法制體系不健全的原因,更深層次的原因則是隨著我國市場經濟的快速發展壯大,物質文明急速增長,而精神文明的發展遠遠落后于物質文明的發展,社會道德體系建設并沒有實現與時俱進。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筑,但上層建筑對經濟基礎有著巨大的反作用,在社會經歷巨大經濟變革的同時,原有的道德規范被打破,利益主體的多元化使得新的道德規范無法在短期內完全達成社會共識,造成了社會道德迷失的真空期,多舉并發不如逐一擊破,因而以職業道德建設為突破口構建社會誠信體系成為不二之選。
3以職業道德建設為突破口構建社會誠信體系
職業道德建設的繼承性為構建社會誠信體系奠定了歷史的基石,而職業道德建設的多樣性為構建社會誠信體系鋪墊了最廣泛的人際基礎,同時其特有的實踐性也為構建社會誠信體系快速實現與時俱進提供了可能性。職業道德建設包含多方面內容,必須抓住要點,以點帶面,推動社會誠信體系的建設。
3.1追本溯源———加強職業道德教育
加強職業道德教育就是通過培養社會成員的職業道德意識,通過意識影響行動,把內化的職業道德素養外化為良好的職業道德行為。通過教育這一途徑,樹立社會成員正確的世界觀、價值觀、人生觀,并在具體社會實踐中不斷強化這種正確的理念,把思想轉變成習慣,實現遵守職業道德的自覺性,實現內在自省,外在自律的常態化。而加強職業道德教育必須加強職業道德教育師資隊伍的建設,要不斷提高教師的勝任力,只有一支具有高素質的教師隊伍,才能充分發揮職業道德教育的正效應。
3.2畫龍點睛———營造社會輿論正確導向
職業道德建設需要良好的社會輿論導向,正如英國思想家赫青黎所說“,在許多情況下,人們之所以這樣做而不那樣做,并非出自對法律的畏懼,而是出自對同伴輿論的畏懼”。社會輿論能為職業道德建設提供良好的外部環境,正確的社會輿論可以起到道德監督員的作用,而錯誤的社會輿論則使得職業道德在社會實踐中出現校正的偏差。在全球化的今天在互聯網時代,人際關系的緊密程度超過以往的任何一個時期,而職業道德的建設除了依靠內心信念和傳統習慣外,必須接受社會輿論的價值評判,因而打造客觀、公正的社會輿論環境是職業道德建設的必然選擇。
3.3防患未然———加快完善法制體系
論文關鍵字:當代大學生社會道德模范教育作用注意
思想政治教育是有組織、有計劃、自覺地培養人的思想政治素質為目的的活動。隨著時代的發展,思想政治教育需要創新。在政治文明建設中思想政治教育通過對人們進行政治理論教育,幫助人們樹立現代社會共同的理想信念,形成符合社會發展的共同價值取向以及促進本民族政治道德情操的不斷升華。
市場經濟使得大學生的價值取向、行為方式產生了深刻變化。一方面,市場經濟環境下的競爭意識、危機感激勵了大學生的成長。另一方面,市場經濟的競爭意識、功利主義淡化了大學生集體主義和無私奉獻精神。如何使大學生在各種紛繁復雜的文化和思想、觀念中保持主流意識形態,樹立健康正確的文化心態,這給高校學生管理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運用社會道德模范進行積極引導就是一種行之有效的方法。
中華民族歷來有推崇道德楷模的傳統,“見賢思齊”是古之明訓,我們表彰的戰斗英雄和勞動模范實際上也是道德模范,是針對當時最需要突出表彰的道德行為的模范?,F代教育進入了新的歷史時期,同時在社會思想道德領域也出現了許多新的情況,這就需要我們學生工作者作出新的努力來及時應對。
一、對當代大學生進行社會道德模范教育的作用
社會道德是社會主體對過去、現在和未來社會的一種自覺認識和向往,對人們的行為起著潛移默化的教育作用。以社會道德模范為載體,有利于加強思想政治教育的吸引力、滲透力,有利于提高當代大學生思想道德素質和科學文化素質。用社會道德模范對大學生進行思想政治教育有以下幾個作用:
1.引導大學生樹立正確的人生觀、世界觀、價值觀。
對社會而言,社會道德模范具有明確的價值導向作用。社會道德模范包含著人們高度認同的共同價值觀念,它能產生一種感召力和環繞力。這種感召力和環繞力能夠將個體導向社會培養合格公民的目標和規格方向上來,引導人們為之共同努力。一個社會的發展,本質上體現為全民精神的進步。因此,優良的道德模范可以教育人、引導人、鼓舞人、塑造人,社會道德模范的高尚品質可以激勵大學生升華道德認識。德國教育家第斯多惠說,教育藝術的本質不在于傳授的本領,而在于喚醒、激勵和鼓舞。用社會道德模范來教育大學生可以起到知行合一的作用。在大學生思想道德教育中,社會道德模范可以喚起大學生對高尚道德行為的崇敬,還可折射出激勵、啟發、催人奮發向上的價值取向,讓大學生在耳濡目染中收到熏陶,達到精神上的鼓舞,在思想上起到強烈的共鳴,從而升華道德認識,逐步提高思想道德素質,形成正確的價值觀。
2.從道德的角度上規范大學生的生活、學習習慣。
實踐證明,在改革發展的關鍵時刻,由于經濟體制深刻變革,社會結構深刻變動,利益格局深刻調整,思想觀念深刻變化,必然會帶來種種矛盾和問題,除了需要一定的法則和制度以維持基本的秩序外,也需要道德規范人們的行為。道德模范作為一種特殊類型的榜樣,他們身上秉承了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又彰顯出新時代的嶄新的精神風貌。這充分表明他們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蘊和群眾基礎,為大眾所接受。將社會道德模范運用于大學生思想政治工作中可以使大學生行為規范化、系統化,最終升華為個人行為的準則。
3.在大學生中具有強烈的凝聚作用。
社會道德模范在和諧社會中發揮著巨大的精神支撐和力量凝聚作用。首先,如果沒有共同前進的旗幟為靈魂,如果一個社會沒有道德標準,那么就不可能把社會各方面的力量整合起來,把各階層的人們凝聚起來,也就不可能形成強大的合力與向心力。社會道德模范作為一種信仰和理想的集中表現形式,支撐起人們的精神世界。其次,社會道德模范作為價值體系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它在社會生活中發揮著評判、凝聚功能,使社會和諧得以肯定。而道德在和諧文化與和諧社會建設中發揮著靈魂和指導的作用,它可以陶冶人們的心靈,激發人們建設社會的熱情。
二、在當代大學生中形成社會道德模范教育的注意點
運用社會道德模范開展大學生思想道德教育,是培養大學生自覺遵守道德規范,形成具有時代精神的大學生風范的重要手段和有效方法,是提高大學生素質的重要途徑。在大學生中開展社會道德模范教育要注意以下幾點:
1.在思想政治教育過程中,我們選樹道德榜樣,始終應注重堅持面向大多數,把重點放在基層,放在普通崗位上學習、工作和生活的大學生,著力發現他們在平凡學習生活上的不平凡創造,謳歌他們在普通學習生活中展現出來的可貴精神和高尚情操。通過加強社會道德榜樣教育,可以讓大學生在日常行為中加以對照,檢查自己,做到自警自查、追求高尚的道德行為。而且在此過程中學生能表現出高尚的思想境界、道德情操,能積極參加道德實踐活動,提升思想道德素質。
2.注意運用社會道德模范營造良好的道德環境。馬克思認為:“人創造環境,同本翔不境也創造人?!钡赖乱幏端械乃罡叩膬r值取向及崇高的思想境界、道德情操,能對人產生巨大的精神激勵。應創造良好的道德教育氛圍,喚起大學生追求高尚道德的內在動力,提升責任感和人格尊嚴,使大學生完善自我,使道德從外部調控內化為內心的自覺要求和行為習。
在社會主義建設新時期,我們應該努力挖掘老祖先留給我們的燦爛遺產,繼承“天人合一”,彰顯和諧發展觀,延續愛國、重集體精神,培養個體獨特個性,繼承尊老愛幼,鄰里和睦相處,反對保守僵化,在繼承與批判中建構社會主義道德體系。
對于締造了幾千年中華文明的傳統道德,我們不能草率地、盲目地與之決裂或全盤吸收,而應堅持的批判精神,結合當前社會主義建設的需要,努力挖掘老祖先留給我們的燦爛遺產,吸取其中的精髓,不斷完善社會主義道德體系。
最初,道德并不是連用在一起的,而是分開的。老子在《道德經》一書中說:“道生之,德畜之,物形之,器成之。是以萬物莫不尊道而貴德。道之尊,德之貴,夫莫之命而常自然。”這里的“道”表示自然界與社會的發展、變化、運動規律;“德”即順應自然的規律進行發展。后來荀子在《勸學》中將兩字連用:“故學至乎禮而止矣,夫是之謂道德之極”。我國儒家、墨家、道家、法家等都包含了豐富的傳統道德倫理思想,大體上,可以按五個方面來了解和掌握我國悠久的道德傳統。
1.主張人與自然和諧相處,講究天人合一
古代儒家善的思想包含著對和諧的體現。他們認為因為自然生命是善的,而人類的生命又是大自然授予的,所以人也應該是本善的,而人與大自然的關系更應該是善的[1]。人與自然在共同的性本善的蘊含中,達到了真正的合一與感應、協同與和諧。正如《老子》說:“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它體現了自然和諧的內在含義,順應自然以達到人與自然的和諧統一,因此,和諧也可以被認為是“天人合一”思想的最終目的。即使是在對自然的改造方面,也表現為非功利性、非破壞性的。中國古典神話所傳達的思想則是人與自然和諧的最好例證。如愚公移山是采用最樸實的體力方法去改造自然,在方便自己和后人的同時也友善地對待自然;同樣大禹治水采用非強力而是適度的疏導的方法。還有中國的詩人、哲人無不喜歡寓情于景,這表明他們的喜怒哀樂已與大自然不自覺的融為一體,他們已將大自然的好壞視為自己情緒的晴雨表。于是乎在風光美好的古代,才會流傳那么多賞心悅目的詩句,自然才會給予人類那么多的情感滋潤,這已是古人與自然和諧相處境界的最好印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