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4-06 18:46:30
序論:在您撰寫農業科技成果論文時,參考他人的優秀作品可以開闊視野,小編為您整理的7篇范文,希望這些建議能夠激發您的創作熱情,引導您走向新的創作高度。
1.1推動了技術和品種的轉化應用湖南農業大學依托科技成果轉化的有效載體,緊密對接地方政府的戰略需求和涉農企業的實際需求,先后與湖南省14個地市(州)、100多個縣(市、區)政府建立了科技戰略長期合作關系,與300多家涉農企業簽署了科技合作協議,學校選派了110余名科技特派員和掛職科技副縣長到當地開展技術、品種等科技成果的推廣轉化工作,在全省建立了100多個不同類型的成果轉化和推廣示范基地,共轉化推廣新技術、植物新品種、專利等科研成果400多個(項),農作物應用面積達1億畝以上,其中由湖南農業大學選育審定(登記)的主要農作物新品種,每年推廣示范面積超過5000萬畝。例如:依托食品學院周建平教授的發明專利技術“油茶籽油水酶法提取工藝及產品開發”創建的湖南康奕達油茶生物科技有限公司,采用水酶法提取茶籽油工藝,不僅打破了“蒸炒—壓榨—浸出—精煉”的傳統工藝,省卻了有機溶劑的使用,全部保留了營養成分,而且加工過程中不產生苯并芘,保證了食品安全。同時,該技術還提高了廢水廢渣的綜合利用率,實現零排放零污染,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顯著,實現年產值500億元。再如:“培兩優188”是我國第一個通過省級審定的優質兩系法雜交稻品種;“C兩優396”和“C兩優9號”這兩個水稻品種的產量、抗性等表現深受農民朋友認可,在湖南及周邊省市的推廣中已成為主栽品種;“湘油11號”是我國第一個通過國家審定的“雙低”油菜品種,“湘油13號”、“湘油15號”和“湘雜油1號”也是我國推廣面積相對較大的“雙低”油菜品種。
1.1促進了農業產業的可持續發展據統計,湖南農業大學的品種專利等科技成果被湖南省40%以上的大型涉農企業和農業專業組織使用,湖南50%以上水稻栽培品種和80%以上油菜栽培品種都由湖南農業大學育成,農業科技成果有效支撐了水稻、油菜、柑橘、生豬、水產、茶葉、葡萄等湖南省優勢特色產業的發展。有“金健米業”、“隆平高科”、“金浩茶油”、“壇壇香食品”、“唐人神”、“正虹飼料”、“洞庭養殖”等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長期與湖南農業大學保持緊密的產學研合作;有“金健大米”、“安化黑茶”、“東江魚”、“臨武鴨”等四大農產品品牌,主要由湖南農業大學提業鏈科技服務和技術支撐。另外,學校有13位科研人員擔任農業部現代農業產業技術體系崗位科學家(試驗站站長)、有10位科研人員擔任湖南省現代農業產業技術體系崗位科學家,他們從農業生產實踐和產業需要解決的技術難題出發,有針對性地開展科學研究、示范推廣與技術服務,引領了產業的持續發展。
1.3有利于農科教與人才培養的緊密結合在科技成果轉化實踐中,加強了湖南農業大學的科技優勢、人才資源與農業產業的結合,有利于充分發揮農業高校支撐地方特色產業發展的作用。科技人員在開展科研活動時,把科研項目與農業生產實踐相結合,把科研選題和需要解決的產業技術難題相結合,研究的技術成果符合產業技術創新的實際需求,有利于提高農業科研成果的轉化應用效率。同時,引導激勵了廣大師生深入農村服務“三農”,提升了科研人員和研究生的科技創新和社會服務能力,使之成為建設高水平教學科研隊伍、培養現代農業科技人才的有效途徑。
2農業科技成果轉化工作中的薄弱環節
2.1科技成果轉化資金不足農業高校在推進科技成果轉化的過程中,開展工作的出發點主要是經濟社會效益,迫切需要政府的穩定支持,但資金投入不足已經成為制約科技成果轉化的瓶頸,大量農業科技成果因缺乏資金支持無法實現轉化應用。其原因主要有:一是農業生產受自然環境和配套技術的影響較大,農業科技成果的研究開發與轉化應用周期相對較長;二是農業科技成果轉化的比較收益和經濟回報率相對較低,受中試、產業化高風險性的影響,政府、企業、金融機構往往缺乏投資興趣;三是農業科技成果在一定程度上存在技術和市場風險,風險投資的資金往往傾向于成熟技術,農業科技成果轉化獲得風險投資的優先支持相對較難。
2.1科技評價體系不夠合理在人員評價方面,對從事不同類型工作的科技人員未能實現分類評價,現有的評價辦法涵蓋范圍不全面,往往適用于從事基礎研究、應用研究的科技人員,大多不適用于從事科技成果轉化和科技服務推廣的人員。在項目評價方面,對基礎研究、應用研究以及成果轉化等各類項目,往往采用相同的標準和方式評價,評價過程中往往重視項目結題驗收的數量和形式,忽視項目的后期成果轉化等效益評價,評價結果并不能客觀真實地反映項目的實施質量。在成果評價方面,主要根據數量、刊物影響因子及著作數量、專利授權數量等,甚至把發表SCI、EI論文作為衡量科技人員學術水平、創新能力的首要標準,沒有面向農業產業和區域發展對科技成果進行評價,造成對科技成果轉化的引導激勵不足。
2.3科技成果與農業產業結合不夠緊密第一,優勢學科、人才資源與地方優勢特色產業結合不緊密,學術帶頭人和學術骨干支撐優勢產業發展的作用沒有得到充分發揮。因晉升職稱的需要,相同條件下,科技人員更青睞于從事容易的縱向基礎研究和應用基礎項目,而對成果轉化、技術開發等短期難以產生效益的應用開發類項目興趣不大。第二,科學研究與農業生產實踐結合不緊密,科研項目偏離農業生產實踐,導致直接面向產業發展的可轉化的農業科研成果數量不多,特別是針對優勢特色產業技術創新鏈上的高水平成果較少。一些已有的研究成果,由于忽視在轉化應用中需要集成的相應配套技術,使其在轉化過程中因為技術瓶頸而無法實現。第三,專利技術成果轉化率偏低。多數高校十分重視專利的發明創造,并以此作為科技人員職稱晉升和業績考核的參數,卻往往忽視專利技術的轉讓、實施許可和產業化,特別是沒有制定相應標準科學評價專利技術在轉化運用中產生的效益??萍既藛T在開展科研活動時,如果僅僅是從項目本身的研究目標和擬解決的關鍵科學問題出發,一些研發成果雖然可以獲得專利授權,卻因為其技術成果與農業產業的實際需求不符,不能對接農業產業需要解決的技術難題,必然沒有轉化可能性。以湖南農業大學為例,1009-1013年共有467件專利獲得授權,發明專利在總量中所占比例較大,截至1013年有效發明專利擁有數量為136件,主要集中在農產品加工、農業機械工程、農業生物等學科領域,但已經轉化或實施許可的專利數量不足50件,專利技術成果的轉化效益尚未得到充分體現。
3推進農業科技成果轉化工作的對策措施
3.1創新科技成果轉化的工作機制第一,加強科技成果轉化的引導激勵。①制定引導學校教師從事成果轉化工作的政策措施,把成果轉化工作業績計入其科研工作量,納入績效分配體系,充分調動科技人員的積極性。②根據地方農業產業的實際需要,選派懂技術、懂市場的科技人員擔任地方政府科技特派員或掛職擔任科技副縣長,組織開展成果轉化工作;被派遣的科技人員除了全額享受學校規定的工資、津貼、福利和獎金待遇,另行安排交通食宿專項經費。第二,創新科技成果轉化人員的人事制度。①學校設立負責科技成果轉化的部門或機構,配備或聘請專職人員負責成果轉化工作,建好高??萍汲晒畔旌推髽I科技成果需求信息庫。②制定完善人員聘任和考核管理辦法,遴選一批轉化推廣經驗豐富、實踐技術能力強的基層技術骨干和農技專家,聘為兼職教授或副教授,并根據其成果轉化工作實績給予相應待遇。③以農業產業鏈為基礎,每一個產業從校內學術帶頭人中遴選配置1名崗位科學家,崗位科學家從相關學院選聘產業技術創新能力強、生產實踐經驗豐富的教師組建專家團隊。第三,布局建設農業科技成果轉化基地。結合學校優勢學科和專業人才,布局建設科技成果轉化基地,推進農業新技術、新品種等科技成果的轉化。①圍繞省內主導和優勢產業發展,選擇區域內的農業龍頭企業、農業合作組織等作為建設載體,每一個產業相應組建一支包括產業專家、涉農部門管理專家等在內的專家團隊,進行成果轉化對接。②針對省內不同區域的特色產業發展,圍繞高產高效、優質安全、加工增值等產業發展目標,選擇區域內相關企業、合作組織等作為建設載體,每一個產業派遣一個科技特派員團隊對接建設,開展全產業鏈技術的集成創新,以及成果轉化與產業化。
3.1推進科技評價體系改革工作針對科技人員、科研項目等不同對象,按照基礎研究、應用研究、技術開發、成果轉化等不同工作的特點,制定相應評價標準,實施科學的分類評價。第一,改變在職稱評聘、科研工作量計算等評價過程中過分依賴科研項目、經費數量、論文、專利、品種、科學技術獎勵的做法,重視農業科研成果轉化等科研產出在評價中的作用,引導科技人員提高科技成果質量、積極開展科技成果轉化工作。第二,對從事科技服務、技術轉移和技術支撐的科技人員,以經濟社會效益、服務質量和實際貢獻作為評價重點。第三,對于應用研究類項目,以共性關鍵技術突破、經濟社會效益作為評價重點,評價技術目標的完成情況、成果轉化情況;對于產業化開發類項目,以技術、產品的成熟度和市場反應作為評價重點,評價項目對農業產業發展的實際貢獻。
論文摘要探討了現代農村建設中農業科技成果的轉化與推廣戰略,從加強農技培訓、進行技術組裝、抓好示范典型、加強基礎建設和有效行使政府職能等方面提出了具體的實施對策。
目前我國的農業科技成果中存在著一種矛盾現象:一方面,農業科技成果的總量很大,據統計,我國每年產生6000多項農業科技成果;另一方面,真正運用于生產,產生實際經濟效益的科技成果很少。世界發達國家的農業科技成果轉化率在65%~85%之間,而我國僅為30%~40%;世界發達國家的農業科技進步貢獻率為60%~80%,而我國只有42%,這說明我國農業科技成果的轉化與推廣遠遠落后于西方國家?,F代農業的科技推廣不是靠農業技術人員向農民說教,而是通過示范使農民購買作為科技載體的產品(種子、肥料、農藥、農膜等)以及把新技術應用到農業生產中。農民依靠多項新技術新產品組裝生產,實現高產高效低成本,其中政府也扮演著重要角色。
1開展農技培訓,優化科技成果的轉化
開展農技培訓,要從以下幾方面展開:一是加強農技培訓中心建設,各市縣要組建一定數量的培訓中心,讓這些培訓中心成為培訓農民學習農業科技和文化知識的大學校;二是開展科普之春、科技之夏、科技之秋等活動,分別在農業生產的產前、產中、產后利用農閑時間對農民進行科技培訓,把科技致富能手組織起來,組成科技致富大王講師團到各地進行科技致富宣傳,使農民在親身體驗、現身說法中受到教育;三是推廣綠色證書制度,通過培訓合格后取得農民技術員職稱,使這些農民成為農業生產的技術骨干和轉化農業科技成果、推廣新技術、培育和選用良種、防治病蟲害及技術咨詢的帶頭人;四是實行農民職業規范化教育,以農村職業技術學校、農業廣播學校、實行3+1體制的普通中學和各類技術培訓中心為陣地,對農民進行較系統的培訓,使農民職業教育經?;?、制度化和規范化;五是結合實施星火計劃培訓人才,優先考慮星火計劃的實施,按計劃要求的內容進行專題講座。
2進行技術組裝,提高科技成果轉化的綜合效益
技術組裝重點是從2個方面入手。一是圍繞糧食(水稻、大豆、玉米)、畜牧(牛、豬)、水產(中小水面)、優勢特產資源和生物技術等重點領域進行攻關,使其形成規模效益。例如在農作物新品種方面,圍繞水稻、大豆、玉米三大優勢作物,產前、產中、產后的一些關鍵技術(如耕作方法、病蟲害防治)開展系列攻關,取得像水稻大棚盤育、水稻育苗床土調酸綜合技術、鹽堿地種稻技術、大豆綜合豐產技術、玉米早熟豐產綜合技術、玉米抗旱保苗技術、玉米大面積機械化綜合高產技術和赤眼蜂、黑光燈防治玉米暝等一大批科技成果,初步建立起與生產條件相適應的耕作栽培技術以及與病蟲害防治的配套技術。二是合理組裝,全力組織推廣。把各單項技術組裝起來,有組織、有計劃地加以大力推廣。
3積極抓好典型示范,培育科技成果轉化的輻射源
在農業科技示范工作中,重點抓“三區”建設。一是高效農業科技示范園區。在主要產糧區和城市郊區以鄉、鎮為單位建立有代表性的高效農業科技示范園,通過完善組織機構,實事求是地制定切實可行的園區建設發展規劃和與之相配套的優惠政策,積極組織對園區的科技培訓,大力轉化推廣先進成熟的科技成果,強化組織、協調指導和管理,使之迅速成長和發展起來。二是重點建設幾個星火技術密集區。星火技術密集區是科技成果推廣的基地,能夠起到很好的示范作用。例如吉林省梨樹縣,自建立星火技術密集區以來,連續幾年實施了以轉化推廣玉米豐產、耐密型玉米高產、工業應用的良種玉米栽培、米麥間作及長白雜交瘦肉型新豬種、四良四改、塑料棚舍北方全年養豬等農業科技成果的星火計劃項目,產生了巨大的示范效應。三是農業綜合開發科技示范區。把農業綜合開發科技示范區和農業生態區結合在一起、健全技術體系與技術經濟體系。結果顯示:示范區內農民純收入比輻射圈內的農民同期年平均增長60%;示范區內糧食每年增長1749kg/hm2,比全省同期增產1050kg/hm2,提高了60%以上。4切實加強基礎建設,疏通科技成果轉化的渠道
基礎建設主要表現在4個方面。①建立農技推廣組織機構,形成以省為主渠道,以市為重點,以鄉為骨干,以村為基礎,以民間科技組織為補充的農技推廣網絡和以農業站、畜牧站、園藝特產站、農機站、林業站、經營站、水利站等為主體的橫向網絡的農技推廣組織體系。②健全社會化服務體系,搞好農業成果推廣的全程服務,最大限度地提高成果轉化的有效性,促進科技成果向規?;?、產業化方面發展。例如,為了轉化肉食雞高產綜合配套技術這項科技成果,在養雞的重點鄉成立科技服務公司,對養雞行業進行全過程服務,做到“七統一到戶”,即統一貸款到戶、統一送雛到戶、統一送料到戶、統一培訓到戶、統一防疫到戶、統一回收到戶、統一結算到戶。③抓科技情報信息系統建設、舉辦科技成果展示會、召開成果轉化交流會、大力宣傳科技成果等4個方面,疏通信息渠道,把科技信息盡快送到農民那里。④從3個渠道促進科技人員與農民的結合。一是以農業科技人員為核心建立農業專業研究會和農民技術協會;二是采取“四包一掛”的形式,即包技術、包產量、包效益、包賠嘗實行責權利掛鉤;三是以省內大專院校、科研單位為骨干組成的科技服務小分隊,在農業生產的關鍵季節到農村去搞技術講座,現場傳播技術知識。
5有效行使政府職能,加大科技成果轉化力度
5.1強化決策系統的科技意識
要在加速科技成果轉化方面有所作為,地方各級政府要堅持把這項工作納入重要議事日程,努力強化決策系統的科技總識。一是成立科技與經濟結合的領導小組,二是建立科技進步工作的考核制度,三是積極選派科技副職。
5.2制定優惠政策
要充分調動廣大科技人員和科研、推廣單位投身于農村科技事業和農業科技成果轉化的積極性,地方政府要結合本省本地情況制定各種政策文件,加大科技成果轉化力度。
八十年代以來,吉林省農業得到了巨大的發展,以全國1/25的耕地,為全國提供1/10的商品糧,1/5的專儲糧和1/2的玉米出口量,糧食生產10年跨躍了3個臺階。吉林省的農業之所以能夠持續、快速、健康地發展,其決定因素是堅持不懈地以科技成果轉化為動力,大力推動農業和農村的科技進步。
1、切實加強基礎建設疏通科技成果轉化的渠道基礎建設主要表現在四個方面。
一是建立農技推廣組織機構,形成以省為主渠道,以市為重點,以鄉為骨干,以村為基礎,以民間科技組織為補充的農技推廣網絡和以農業站、畜牧站、園藝特產站、農機站、林業站、經營站、水利站等為主體的橫向網絡的門類廣、功能全、多層次、多成分的上下貫通、縱橫交錯、左右聯系的農技推廣組織體系,全省已擁有縣級推廣站64個,實現了縣縣有站;鄉級站919個,占全部鄉鎮的99.5%。二是健全社會化服務體系,搞好農業成果推廣的全程服務,最大限度地提高成果轉化的有效性,促進科技成果向規?;?、產業化方面發展。例如,為了轉化肉食雞高產綜合配套技術這項科技成果,在養雞的重點鄉成立了科技服務公司,對養雞行業進行全過程服務,做到"七統一到戶",即統一貸款到戶、統一送雛到戶、統一送料到戶、統一培訓到戶、統一防疫到戶、統一回收到戶、統一結算到戶。三是抓科技情報信息系統建設、舉辦科技成果展示會、召開成果轉化交流會、大力宣傳科技成果等四個方面疏通信息渠道,把科技信息盡快送到農民那里。四是從3個渠道促進科技人員與農民的結合。其一以農業科技人員為核心建立農業專業研究會和農民技術協會;其二采取"四包一掛"的形式,即包技術、包產量、包效益、包賠嘗實行責權利掛鉤;其三以省內大專院校、科研單位為骨干組成的科技服務小分隊,在農業生產的關鍵季節到農村去搞技術講座,現場傳播技術知識。
2、積極抓好典型示范,培育科技成果轉化的輻射源在農業科技示范工作中,重點抓"三區"建設:
一是高效農業科技示范園區。1993年,通過公開招標的形式,在東部山區、西部農牧區、中部產糧區和城市郊區以鄉、鎮為單位建立了11個有代表性的高效農業科技示范園區。通過完善組織機構,實事求是地制定切實可行的園區建設發展規劃和與之相配套的優惠政策,積極組織對園區的科技培訓,大力轉化推廣先進成熟的科技成果,強化組織、協調、指導和管理,使之迅速成長和發展起來,效果非常明顯。幾年來,11個園區共轉化推廣了67項科技成果,培訓農民71500人次。二是到目前為止,重點建設了10個星火技術密集區。這些星火技術密集區已成為科技成果推廣的基地,起到了很好的示范作用。例如,作為全國最大產糧縣之一的梨樹縣,自建立星火技術密集區以來,連續幾年實施了以轉化推廣玉米豐產、耐密型玉米高產、工業應用的良種玉米栽培、米麥間作及長白雜交瘦肉型新豬種、四良四改、塑料棚舍北方全年養豬等農業科技成果的星火計劃項目,產生了巨大的示范效應。三是農業綜合開發科技示范區。全省建立了15個農業綜合開發科技示范區。在示范區的總體布局上,確定了四大生態區、7種區域類型模式和18個技術體系與技術經濟體系,經過4年精心培育,收到了非常好的效果。示范區內農民純收入比輻射圈內的農民同期年平均增長60%;示范區內糧食每年每公頃增長1749公斤,比全省同期每公頃增產1050公斤,提高了60%以上。
3、精心進行技術組裝,提高科技成果轉化的綜合效益技術組裝重點是從兩個方面入手。
一是圍繞糧食(玉米、水稻、大豆)、畜牧(牛、豬)、水產(中小水面)、優勢特產資源和生物技術等重點領域進行攻關,使其形成規模效益的項目,并與全省大農業工程配套,與國家計劃項目配套。例如,在農作物新品種方面,圍繞玉米、水稻、大豆三大優勢作物,產前、產中、產后的一些關鍵技術(如耕作方法、病蟲害防治)開展系列攻關,取得像玉米早熟豐產綜合技術、玉米抗旱保苗技術、玉米大面積機械化綜合高產技術、赤眼蜂、黑光燈防治玉米暝、水稻大棚盤育、水稻育苗床土調酸綜合技術、鹽堿地種稻技術和大豆綜合豐產技術等一大批科技成果,初步建立起了與生產條件相適應的耕作栽培及病蟲害防治的配套技術。二是合理組裝,全力組織推廣。把各單項技術組裝起來,有組織、有計劃地加以大力推廣。從1990年開始,把65項組裝配套技術列入省重點科技推廣計劃,選擇基地為推廣計劃項目承擔單位,計劃采取滾動式,每年進行一次調整和補充。經過幾年的努力,我省良種普及率達到97%,推廣面積超過7萬公頃的農作物新品種近20個。鹽堿地種稻以稻治澇、以稻治堿和旱改水配套技術的推廣,使全省水田面積迅速擴大,由20萬公頃增加到66萬公頃,增產稻谷45億公斤。創造出"吉林大米"名牌產品,不僅解決了本省人民吃細糧的問題,還內銷到關內各省。
4、經常開展農技培訓,優化科技成果轉化的受體和載體農技培訓,主要圍繞五個方面展開。
一是加強農技培訓中心建設,全省已建立省級農業技術培訓中心1個,市級農業技術培訓中心1個,縣級培訓中心29個。這些培訓中心已成為培訓農民學習農業科技和文化知識的大學校,據不完全統計,每年通過農技培訓中心培訓的農村干部和群眾達360多萬人(次)。二是開展科普之春、科技之夏、科技之秋和科技大王師團活動,分別在農業生產的產前、產中、產后利用農閑時間對農民進行科技培訓。把科技致富能手(大王)組織起來,組成科技致富大王講師團到各地進行科技致富宣傳,使農民在親身體驗、現身說法中受到教育。三是推廣綠色證書制度。全省已有6335人獲得了"綠色證書",有6萬人取得了農民技術員職稱。這些農民已經成為全省農業生產的技術骨干,成為轉化農業科技成果、推廣新技術、培育和選用良種、防治病蟲害及技術咨詢的帶頭人,相當一部分綠色證書獲得者被聘為科技副鄉長。四是實行農民職業規范化教育。以農村職業技術學校、農業廣播學校、實行(3+1)體制的普通中學和各類技術培訓中心為陣地,對農民進行較系統的培訓,使農民職業教育經常化、制度化和規范化。五是結合實施星火計劃培訓人才。優先考慮星火計劃的實施,按計劃要求的內容進行專題講座。先后圍繞玉米、人參等十大星火系列開發計劃編寫了10部教材,制作了10部配套錄象帶。
5、有效行使政府職能,加大科技成果轉化行政支撐的力度
5.1強化決策系統的科技意識為了在加速科技成果轉化方面有所作為,省委、省政府堅持把這項工作納入各級黨委、政府的重要議事日程,努力強化決策系統的科技總識。一是成立了吉林省科技與經濟結合領導小組。二是建立了市(州)領導班子科技進步工作的考核制度。三是積極選派科技副職。
八十年代以來,吉林省農業得到了巨大的發展,以全國1/25的耕地,為全國提供1/10的商品糧,1/5的專儲糧和1/2的玉米出口量,糧食生產10年跨躍了3個臺階。吉林省的農業之所以能夠持續、快速、健康地發展,其決定因素是堅持不懈地以科技成果轉化為動力,大力推動農業和農村的科技進步。
1、切實加強基礎建設疏通科技成果轉化的渠道基礎建設主要表現在四個方面。
一是建立農技推廣組織機構,形成以省為主渠道,以市為重點,以鄉為骨干,以村為基礎,以民間科技組織為補充的農技推廣網絡和以農業站、畜牧站、園藝特產站、農機站、林業站、經營站、水利站等為主體的橫向網絡的門類廣、功能全、多層次、多成分的上下貫通、縱橫交錯、左右聯系的農技推廣組織體系,全省已擁有縣級推廣站64個,實現了縣縣有站;鄉級站919個,占全部鄉鎮的99.5%。二是健全社會化服務體系,搞好農業成果推廣的全程服務,最大限度地提高成果轉化的有效性,促進科技成果向規?;?、產業化方面發展。例如,為了轉化肉食雞高產綜合配套技術這項科技成果,在養雞的重點鄉成立了科技服務公司,對養雞行業進行全過程服務,做到"七統一到戶",即統一貸款到戶、統一送雛到戶、統一送料到戶、統一培訓到戶、統一防疫到戶、統一回收到戶、統一結算到戶。三是抓科技情報信息系統建設、舉辦科技成果展示會、召開成果轉化交流會、大力宣傳科技成果等四個方面疏通信息渠道,把科技信息盡快送到農民那里。四是從3個渠道促進科技人員與農民的結合。其一以農業科技人員為核心建立農業專業研究會和農民技術協會;其二采取"四包一掛"的形式,即包技術、包產量、包效益、包賠嘗實行責權利掛鉤;其三以省內大專院校、科研單位為骨干組成的科技服務小分隊,在農業生產的關鍵季節到農村去搞技術講座,現場傳播技術知識。
2、積極抓好典型示范,培育科技成果轉化的輻射源在農業科技示范工作中,重點抓"三區"建設:
一是高效農業科技示范園區。1993年,通過公開招標的形式,在東部山區、西部農牧區、中部產糧區和城市郊區以鄉、鎮為單位建立了11個有代表性的高效農業科技示范園區。通過完善組織機構,實事求是地制定切實可行的園區建設發展規劃和與之相配套的優惠政策,積極組織對園區的科技培訓,大力轉化推廣先進成熟的科技成果,強化組織、協調、指導和管理,使之迅速成長和發展起來,效果非常明顯。幾年來,11個園區共轉化推廣了67項科技成果,培訓農民71500人次。二是到目前為止,重點建設了10個星火技術密集區。這些星火技術密集區已成為科技成果推廣的基地,起到了很好的示范作用。例如,作為全國最大產糧縣之一的梨樹縣,自建立星火技術密集區以來,連續幾年實施了以轉化推廣玉米豐產、耐密型玉米高產、工業應用的良種玉米栽培、米麥間作及長白雜交瘦肉型新豬種、四良四改、塑料棚舍北方全年養豬等農業科技成果的星火計劃項目,產生了巨大的示范效應。三是農業綜合開發科技示范區。全省建立了15個農業綜合開發科技示范區。在示范區的總體布局上,確定了四大生態區、7種區域類型模式和18個技術體系與技術經濟體系,經過4年精心培育,收到了非常好的效果。示范區內農民純收入比輻射圈內的農民同期年平均增長60%;示范區內糧食每年每公頃增長1749公斤,比全省同期每公頃增產1050公斤,提高了60%以上。
3、精心進行技術組裝,提高科技成果轉化的綜合效益技術組裝重點是從兩個方面入手。
一是圍繞糧食(玉米、水稻、大豆)、畜牧(牛、豬)、水產(中小水面)、優勢特產資源和生物技術等重點領域進行攻關,使其形成規模效益的項目,并與全省大農業工程配套,與國家計劃項目配套。例如,在農作物新品種方面,圍繞玉米、水稻、大豆三大優勢作物,產前、產中、產后的一些關鍵技術(如耕作方法、病蟲害防治)開展系列攻關,取得像玉米早熟豐產綜合技術、玉米抗旱保苗技術、玉米大面積機械化綜合高產技術、赤眼蜂、黑光燈防治玉米暝、水稻大棚盤育、水稻育苗床土調酸綜合技術、鹽堿地種稻技術和大豆綜合豐產技術等一大批科技成果,初步建立起了與生產條件相適應的耕作栽培及病蟲害防治的配套技術。二是合理組裝,全力組織推廣。把各單項技術組裝起來,有組織、有計劃地加以大力推廣。從1990年開始,把65項組裝配套技術列入省重點科技推廣計劃,選擇基地為推廣計劃項目承擔單位,計劃采取滾動式,每年進行一次調整和補充。經過幾年的努力,我省良種普及率達到97%,推廣面積超過7萬公頃的農作物新品種近20個。鹽堿地種稻以稻治澇、以稻治堿和旱改水配套技術的推廣,使全省水田面積迅速擴大,由20萬公頃增加到66萬公頃,增產稻谷45億公斤。創造出"吉林大米"名牌產品,不僅解決了本省人民吃細糧的問題,還內銷到關內各省。
4、經常開展農技培訓,優化科技成果轉化的受體和載體農技培訓,主要圍繞五個方面展開。
一是加強農技培訓中心建設,全省已建立省級農業技術培訓中心1個,市級農業技術培訓中心1個,縣級培訓中心29個。這些培訓中心已成為培訓農民學習農業科技和文化知識的大學校,據不完全統計,每年通過農技培訓中心培訓的農村干部和群眾達360多萬人(次)。二是開展科普之春、科技之夏、科技之秋和科技大王師團活動,分別在農業生產的產前、產中、產后利用農閑時間對農民進行科技培訓。把科技致富能手(大王)組織起來,組成科技致富大王講師團到各地進行科技致富宣傳,使農民在親身體驗、現身說法中受到教育。三是推廣綠色證書制度。全省已有6335人獲得了"綠色證書",有6萬人取得了農民技術員職稱。這些農民已經成為全省農業生產的技術骨干,成為轉化農業科技成果、推廣新技術、培育和選用良種、防治病蟲害及技術咨詢的帶頭人,相當一部分綠色證書獲得者被聘為科技副鄉長。四是實行農民職業規范化教育。以農村職業技術學校、農業廣播學校、實行(3+1)體制的普通中學和各類技術培訓中心為陣地,對農民進行較系統的培訓,使農民職業教育經?;⒅贫然鸵幏痘N迨墙Y合實施星火計劃培訓人才。優先考慮星火計劃的實施,按計劃要求的內容進行專題講座。先后圍繞玉米、人參等十大星火系列開發計劃編寫了10部教材,制作了10部配套錄象帶。
5、有效行使政府職能,加大科技成果轉化行政支撐的力度
5.1強化決策系統的科技意識為了在加速科技成果轉化方面有所作為,省委、省政府堅持把這項工作納入各級黨委、政府的重要議事日程,努力強化決策系統的科技總識。一是成立了吉林省科技與經濟結合領導小組。二是建立了市(州)領導班子科技進步工作的考核制度。三是積極選派科技副職。
在我國農業科技成果產業化中存在著這樣一種矛盾的現象:一方面,農業科技成果的總量很大,據統計,我國每年產生6000多項農業科技成果;另一方面,真正運用于生產,產生實際經濟效益的科技成果又很少。世界發達國家的農業科技成果轉化率在65~85%之間,而我國僅為30~40%;世界發達國家的農業科技進步貢獻率為60~80%,而我國只有42%。造成這一矛盾的原因固然很多,而存在于我國農業科技成果信息的與接收諸環節中的各種障礙則是不容忽視的重要因素。
這些障礙表現為以下幾方面:
1.信息形式問題。英國著名哲學家弗蘭西斯·培根說:“知識就是力量……知識的力量不僅取決于自身價值的大小,更取決于它是否被傳播,以及被傳播的深度和廣度”。農業科技成果的價值也同樣取決于其傳播的深度與廣度。
不僅知識的內容決定其是否構成信息,而且知識的傳遞與表達方式也決定著它是否構成信息[3]。雖然科技成果本身就是一種信息集合體,但是由于科技成果的生產往往相對集中于某些時間和空間,在對其進行相關的信息化處理之前,其本身的形式并不一定適合進行傳播與運用。所以科技成果的信息傳播形式就成為影響其最終價值的重要因素。在我國,由于農業生產者數量龐大,文化水平普遍較低,雖然廣播電視、報紙期刊等傳媒在農業科技成果的傳播中發揮了一定的作用,但是最主要、最有效的傳播方式仍然是農業科技推廣機構與農業生產者面對面的溝通。然而,我國農業科技推廣機構和農業科技信息持有者尚未適應市場經濟條件下科技成果市場化的運行機制和傳播特點,農業科技成果的創造者和傳遞者尚未建立起有效的溝通傳遞機制,從而造成大多數農業科技成果始終處于“陽春白雪”、深鎖春閨的狀態,沒有以適合農業生產者特點的樸素簡潔的形式與他們見面。
2.農業科技信息的載體障礙。農業科技信息的載體主要有互聯網、廣播電視、報刊雜志、推廣組織等。
當前,我國農業科技信息網絡建設發展很快,但網上資源匱乏,因此網絡用戶稀少,這又使得用戶入網費用提高,進一步限制了網絡信息的開發。同時,農業信息網絡技術水平低,信息交流方式落后,傳遞速度緩慢,信息時效性不強,大大限制了信息網絡作用的發揮。
由于近年來面對改革中遇到的新情況缺乏有效的應對措施,原本效果不錯的農業科技推廣體系也出現了很多問題。如農業科技推廣機構在人員與經費規模、工作所需投入上呈倒金字塔結構,即縣級農技推廣人員占的比重大,而鄉村兩級農技推廣人員所占比重小;而據研究,農業科技成果產業化的效果在很大程度上取決于鄉村兩級農業科技推廣隊伍的工作狀況(錢永忠,2000)。因此,目前的情況不符合農業科技推廣的規律,對農業科技成果信息深入到千家萬戶產生了不良的影響。
農業科技推廣人員的科技文化素質也不能適應形勢發展的需要。農業科技成果的推廣是農業科學技術知識的綜合應用,是理論與實踐經驗的高度結合。隨著知識經濟的到來,與日新月異的新知識、新技術大量涌現的新形勢相比,我國農業科技推廣人員年齡大,文化水平低的問題日趨嚴重。
3.信息供體與信息受體的行為動力障礙。信息供給與需求雙方的共同作用是農業科技成果順利進行產業化的前提。
信息供體的行為動力當然地來源于市場誘因,但是又不完全依賴于市場機制。研究表明,越接近于科技成果形成的源頭,科技成果的轉化越依賴于非市場因素的作用;越接近于科技成果轉化的終端,市場機制作用的強度越大。同時,由于農業科技成果公共物品的性質,免費搭乘“信息快車”,無償獲取農業科技信息的現象十分普遍,這使得成果擁有人(包括成果轉化開發單位和各級推廣組織)的經濟利益不能得到切實保障,嚴重者甚至無法收回成本。作為回應,信息供給者常常被迫提高信息產品的價格或信息使用的門檻。這就使科技成果供應陷入了一個怪圈:免費或過低的收費,將使科技成果與信息的供給者血本無歸,而過高的收費又往往造成潛在用戶的流失。解決這一問題的有效辦法,還是要通過政府行為,提供完善的政策法規或一定的經濟補貼來支持信息供體,鼓勵其開展農業技術信息的傳播與服務。當然,現實中也有少部分信息供應商,如一些刊物、報紙、信息咨詢中心等通過有效的市場運營獲得了成功,但網絡信息供應商目前的經營狀況還不甚理想。這主要是因為信息高速公路“最后一公里”問題還沒有得到有效的解決。
此外,高質量、高效益的農業科技成果研發的困難,也使得技術供給者市場活躍程度較低。
農業科技成果使用者接受農業科技成果的原因來自于農業科技帶來的產品創新或土地勞力等生產要素的集約。其本質是帶來農業生產機會成本的降低和生產收益的提高,因而帶來農民生活狀況的改善。
由于農業產業的弱質性,我國農業生產者經常處在被市場擠壓的境地,生產效益不高,單位產品的利潤有限,加之生產規模較小,因而缺乏采用新技術的積極性。同時,趨利避害是人的天性,中國農民更是深受“平安是?!?、“小富即安”思想的浸,不愿意冒險行事,因此,他們不會輕易接受風險不明的農業科技信息。而等他們看到別人使用某項科技信息獲利并開始模仿時,其技術收益又因使用者的增加而往往比預期的要低。這些因素又反過來成為進一步影響農業生產者接受農業科技信息積極性的因素。
4.信息的信度與效度問題。信度是反映事物穩定性、可靠性的指標。信度的作用在于消除不確定性。但是,如果信息路徑的噪音太大,那么,科技成果信息的傳播過程反而可能成為增加不確定性的主要因素。因此,對農業科技成果產業化每一個中間環節的控制就顯得十分重要。
信息的效度即信息的準確性和應用效果。由于我國幅員遼闊,自然條件千差萬別,加之農業生產環境的開放性,因此幾乎沒有具有普適性的農業科學技術。任何一項技術都需要結合一定的生產條件進行適度的改造。而農業科技信息的加工方法和改造程度直接影響著它的效度。
農業科技成果的立意是否以解決特定問題為導向是決定其信度與效度的關鍵因素。問題導向在決定科技成果內容的同時,也決定了科技成果的信息形式,即它充分考慮了接受者的特點。比如說,農業生產有很強的地域性,要提高技術使用效率,就必須使農業科學技術與當地生產條件相結合,實現技術的本地化。
5.信息的不對稱性。在農業科技成果產業化過程中,信息不對稱的現象非常普遍。
信息不對稱最經常地表現為“不懂”技術的使用者(包括技術開發的風險投資商、科技推廣組織、農業企業和農民)和“不懂”市場的技術持有者之間的溝通困難。
進行信息充分溝通的一個前提,是對話雙方能夠在同一個對話平臺上把事情“說清楚”??墒鞘聦嵣虾茈y做到這一點。而封建社會婚姻中常見的那樣一種現象倒是時有耳聞——技術持有者出于對技術保密的心理以及法律、政策所允許的某些保護性措施,使得技術成果的信息不完全,就像一位護雛心切的家長,對自己的女兒嬌寵過度,不讓她拋頭露面,同時又不論其長相如何,在自己看來總是貌美如花,因此希望她能找到一個上好的婆家;而對投資者而言,由于對技術了解程度有限,但出于保護自己投資利益及規避風險的本能,總想更多地獲得有關的技術信息,可是科技成果這一待嫁的新娘卻總是披著紅色的蓋頭,在她與自己正式成婚之前,無論如何難睹芳容。于是,雙方在成為親家之前,總要先互為敵人,都想摸清對手的情況,而又往往云里霧里,不知所以,最后是“不打不成交”或者以告吹了事。在這樣一種情況下,經常出現技術持有者對技術效果的高估,而投資者遲遲不予投資的現象。如果信用制度完善的話,這些問題應該不難解決。但恰恰是由于不規范行為的泛濫,政府評獎制度以及中立性的技術評估機構的評估結論往往仍不足以為投資者采信,所以,科技成果使用者對一項科技成果的接受行為在相當程度上取決于成果持有者的聲望,投資者的眼光、膽魄和運氣。
信息不對稱的客觀事實,加之制度的失范,造成了以上的尷尬局面。解決這一問題的辦法當然不能是讓科技成果使用者成為技術專家或者使科研人員成為項目經理人。完善法律制度,規范操作行為,確??萍汲晒u估機構的中立和專業化,提高農業科技信息的信度與效度,是解決問題的根本途徑。
6.信息的梯度轉移問題。信息的梯度轉移規律是指信息總是按照一定的層次和方向循序進行傳遞的。
由于知識和文化水平的差異,在信息傳播者和接受者之間,甚至在接受者群體之間都存在著“知識差”[4],由此也就難以避免形成“信息差”。這一差距的大小直接決定信息傳遞的速度、方向、范圍和效果?!靶畔⒉睢钡拇笮Q定了信息轉移的梯度。梯度是指某物質的空間分布在一定方向上有規律的遞增或遞減的現象。實物的能量是沿著梯度最大的方向流動的:水向落差最大的方向傾瀉,電向電位差最大的方向流動,熱量向溫差最大的方向傳導,等等。然而,科技信息的傳播擴散卻與之相反。由于它是一種知識商品,如果接受的一方沒有相應的知識、技術和經濟基礎,就很難接受、消化它。所以,科技成果是沿著應用梯度最小的方向轉移的。
科技成果的生命周期與科技成果梯度縱向轉移(由科技發達地區轉向科技不發達地區,這是地域上的縱向轉移;由發達地區的衰落型科技轉移到落后地區變為先進型科技,這是時間上的縱向轉移)規律,提醒我們要緊密結合實際,因地制宜,努力推動科技成果的“平民化”和相關科技知識的“普及化”,有針對性地開展農業科技成果的推廣轉化工作。
二、政策建議與措施
1.進一步改革農業科技推廣體制,促進農業科技信息的傳播。首先,要進行制度創新,改革農技推廣項目的撥款制度,建立推廣項目的基金管理制度;建立公開公平的農技推廣項目招投標競爭制度;改善農業科技推廣人員的工資福利待遇和個人發展條件,解決其長遠發展的后顧之憂,以調動農技推廣人員的工作積極性。
其次,制定政策,健全民間科技推廣體系。以農民專業協會為代表的民間科技推廣組織是農業科技推廣的新生力量,它有效地彌補了政府農技推廣部門的不足,填補了農業科技推廣的一段真空地帶。各級政府要充分認識民間科技推廣組織的作用,積極扶持、促進其健康發展。
第三,為涉農企業等中介組織提供良好的政策空間。融技術、產品、服務于一體的中介組織最大的優勢就是能將技術成果、技術轉化、技術應用有機地聯系起來,促進農業科技信息的交流與利用,加快農業科技成果的產業化進程。
2.消除噪音,提高科技信息的信度與效度。消除噪音的關鍵就是要控制好信息源的信息行為。從理論上講,科研人員、推廣轉化組織(包括科技園區)、高新技術企業、科技示范戶都可能成為信息源。完善法律、行政管理和社會信用制度是消除人為信息噪音的根本。同時,縮短信息傳輸路徑,減少中間環節,盡可能做到信息的直線傳遞,是減少信息噪音的技術手段。
實施信息的標準化是提高信息信度與效度的重要措施。農業標準信息是指反映農業標準的技術性文獻。它不僅技術手段先進,而且通俗易懂,易于為信息用戶所接受。農業標準信息對于建立科技成果的市場信譽,加快農業科技成果產業化有著十分重要的意義。要努力做到農業科技成果信息的準確、規范,實現標準化和統一性的有機結合,避免無效和錯誤信息的出現。
3.采用先進的信息技術手段,提高農業科技信息傳播效率。農業信息化程度決定了農業科技成果產業化的速度與效率。要結合國情,注重信息技術的先進性與實用性的有機統一,采用多種信息手段,尤其是農業生產者喜聞樂見、易于采用的信息手段來全方位、多角度地傳播農業科技信息。
加快農業科技信息網絡建設,通過政府和民間、國內和國外等多種投資渠道,加大農業科技信息網絡建設的投融資力度,促進農業科技信息服務的網絡化,加強農業科技成果的在線推廣。
4.遵循信息梯度轉移規律,促進農業科技成果推廣轉化。根據不同的環境和發展要求,精心選擇技術信息對象,因地制宜地做好科技成果和成果形式的選擇工作,以提高產業化效率。同時,根據各地的經濟、文化、自然等資源稟賦條件,以提升經濟層次為目標,選擇適合當地特點的適用科技成果,積極進行嘗試,努力實現經濟科技的跨越式發展。
5.建立完善、開放的科技信息管理體系。由于科技成果產業化過程中各利益主體尋求自我保護或追求利益最大化的本性,其彼此間互相進行信息的封鎖,以確保自己處于信息壟斷者的地位。然而,這種行為的最終結果是,由于彼此間的不合作,極大地影響了科技成果的市場化,最終是打碎了科技信息壟斷者獲得最大利益的夢想,使大家的利益都受到損害,而科技研究、開發的投資者成為這一行為的最大犧牲者。建立完善、開放的科技信息管理體系,在一定程度上做到科技成果信息的公開和共享,是科技成果產業化各利益主體實現利益最大化的最有效保障。
我們應該深刻認識農業科技成果產業化的信息本質,把握其信息特點,遵循信息傳播規律,改善信息傳播條件,以促進農業科技信息的傳播來推動農業科技成果的產業化。
【參考文獻】
[1]孫寶寅,曹自學:《科技傳播研究[M]》,清華大學出版社,1996年。
八十年代以來,**省農業得到了巨大的發展,以全國1/25的耕地,為全國提供1/10的商品糧,1/5的專儲糧和1/2的玉米出口量,糧食生產10年跨躍了3個臺階。**省的農業之所以能夠持續、快速、健康地發展,其決定因素是堅持不懈地以科技成果轉化為動力,大力推動農業和農村的科技進步。
一、切實加強基礎建設疏通科技成果轉化的渠道基礎建設主要表現在四個方面。
一是建立農技推廣組織機構,形成以省為主渠道,以市為重點,以鄉為骨干,以村為基礎,以民間科技組織為補充的農技推廣網絡和以農業站、畜牧站、園藝特產站、農機站、林業站、經營站、水利站等為主體的橫向網絡的門類廣、功能全、多層次、多成分的上下貫通、縱橫交錯、左右聯系的農技推廣組織體系,全省已擁有縣級推廣站64個,實現了縣縣有站;鄉級站919個,占全部鄉鎮的99.5%。二是健全社會化服務體系,搞好農業成果推廣的全程服務,最大限度地提高成果轉化的有效性,促進科技成果向規模化、產業化方面發展。例如,為了轉化肉食雞高產綜合配套技術這項科技成果,在養雞的重點鄉成立了科技服務公司,對養雞行業進行全過程服務,做到“七統一到戶“,即統一貸款到戶、統一送雛到戶、統一送料到戶、統一培訓到戶、統一防疫到戶、統一回收到戶、統一結算到戶。三是抓科技情報信息系統建設、舉辦科技成果展示會、召開成果轉化交流會、大力宣傳科技成果等四個方面疏通信息渠道,把科技信息盡快送到農民那里。四是從3個渠道促進科技人員與農民的結合。其一以農業科技人員為核心建立農業專業研究會和農民技術協會;其二采取“四包一掛“的形式,即包技術、包產量、包效益、包賠嘗實行責權利掛鉤;其三以省內大專院校、科研單位為骨干組成的科技服務小分隊,在農業生產的關鍵季節到農村去搞技術講座,現場傳播技術知識。
二、積極抓好典型示范,培育科技成果轉化的輻射源在農業科技示范工作中,重點抓“三區”建設:
一是高效農業科技示范園區。1993年,通過公開招標的形式,在東部山區、西部農牧區、中部產糧區和城市郊區以鄉、鎮為單位建立了11個有代表性的高效農業科技示范園區。通過完善組織機構,實事求是地制定切實可行的園區建設發展規劃和與之相配套的優惠政策,積極組織對園區的科技培訓,大力轉化推廣先進成熟的科技成果,強化組織、協調、指導和管理,使之迅速成長和發展起來,效果非常明顯。幾年來,11個園區共轉化推廣了67項科技成果,培訓農民71500人次。二是到目前為止,重點建設了10個星火技術密集區。這些星火技術密集區已成為科技成果推廣的基地,起到了很好的示范作用。例如,作為全國最大產糧縣之一的梨樹縣,自建立星火技術密集區以來,連續幾年實施了以轉化推廣玉米豐產、耐密型玉米高產、工業應用的良種玉米栽培、米麥間作及長白雜交瘦肉型新豬種、四良四改、塑料棚舍北方全年養豬等農業科技成果的星火計劃項目,產生了巨大的示范效應。三是農業綜合開發科技示范區。全省建立了15個農業綜合開發科技示范區。在示范區的總體布局上,確定了四大生態區、7種區域類型模式和18個技術體系與技術經濟體系,經過4年精心培育,收到了非常好的效果。示范區內農民純收入比輻射圈內的農民同期年平均增長60%;示范區內糧食每年每公頃增長1749公斤,比全省同期每公頃增產1050公斤,提高了60%以上。
三、精心進行技術組裝,提高科技成果轉化的綜合效益技術組裝重點是從兩個方面入手。
一是圍繞糧食(玉米、水稻、大豆)、畜牧(牛、豬)、水產(中小水面)、優勢特產資源和生物技術等重點領域進行攻關,使其形成規模效益的項目,并與全省大農業工程配套,與國家計劃項目配套。例如,在農作物新品種方面,圍繞玉米、水稻、大豆三大優勢作物,產前、產中、產后的一些關鍵技術(如耕作方法、病蟲害防治)開展系列攻關,取得像玉米早熟豐產綜合技術、玉米抗旱保苗技術、玉米大面積機械化綜合高產技術、赤眼蜂、黑光燈防治玉米暝、水稻大棚盤育、水稻育苗床土調酸綜合技術、鹽堿地種稻技術和大豆綜合豐產技術等一大批科技成果,初步建立起了與生產條件相適應的耕作栽培及病蟲害防治的配套技術。二是合理組裝,全力組織推廣。把各單項技術組裝起來,有組織、有計劃地加以大力推廣。從1990年開始,把65項組裝配套技術列入省重點科技推廣計劃,選擇基地為推廣計劃項目承擔單位,計劃采取滾動式,每年進行一次調整和補充。經過幾年的努力,我省良種普及率達到97%,推廣面積超過7萬公頃的農作物新品種近20個。鹽堿地種稻以稻治澇、以稻治堿和旱改水配套技術的推廣,使全省水田面積迅速擴大,由20萬公頃增加到66萬公頃,增產稻谷45億公斤。創造出“**大米“名牌產品,不僅解決了本省人民吃細糧的問題,還內銷到關內各省。
四、經常開展農技培訓,優化科技成果轉化的受體和載體農技培訓,主要圍繞五個方面展開。
一是加強農技培訓中心建設,全省已建立省級農業技術培訓中心1個,市級農業技術培訓中心1個,縣級培訓中心29個。這些培訓中心已成為培訓農民學習農業科技和文化知識的大學校,據不完全統計,每年通過農技培訓中心培訓的農村干部和群眾達360多萬人(次)。二是開展科普之春、科技之夏、科技之秋和科技大王師團活動,分別在農業生產的產前、產中、產后利用農閑時間對農民進行科技培訓。把科技致富能手(大王)組織起來,組成科技致富大王講師團到各地進行科技致富宣傳,使農民在親身體驗、現身說法中受到教育。三是推廣綠色證書制度。全省已有6335人獲得了“綠色證書“,有6萬人取得了農民技術員職稱。這些農民已經成為全省農業生產的技術骨干,成為轉化農業科技成果、推廣新技術、培育和選用良種、防治病蟲害及技術咨詢的帶頭人,相當一部分綠色證書獲得者被聘為科技副鄉長。四是實行農民職業規范化教育。以農村職業技術學校、農業廣播學校、實行(3+1)體制的普通中學和各類技術培訓中心為陣地,對農民進行較系統的培訓,使農民職業教育經?;?、制度化和規范化。五是結合實施星火計劃培訓人才。優先考慮星火計劃的實施,按計劃要求的內容進行專題講座。先后圍繞玉米、人參等十大星火系列開發計劃編寫了10部教材,制作了10部配套錄象帶。
五、有效行使政府職能,加大科技成果轉化行政支撐的力度
5.1強化決策系統的科技意識為了在加速科技成果轉化方面有所作為,省委、省政府堅持把這項工作納入各級黨委、政府的重要議事日程,努力強化決策系統的科技總識。一是成立了**省科技與經濟結合領導小組。二是建立了市(州)領導班子科技進步工作的考核制度。三是積極選派科技副職。
在我國農業科技成果產業化中存在著這樣一種矛盾的現象:一方面,農業科技成果的總量很大,據統計,我國每年產生6000多項農業科技成果;另一方面,真正運用于生產,產生實際經濟效益的科技成果又很少。世界發達國家的農業科技成果轉化率在65~85%之間,而我國僅為30~40%;世界發達國家的農業科技進步貢獻率為60~80%,而我國只有42%。造成這一矛盾的原因固然很多,而存在于我國農業科技成果信息的與接收諸環節中的各種障礙則是不容忽視的重要因素。
這些障礙表現為以下幾方面:
1.信息形式問題。英國著名哲學家弗蘭西斯·培根說:“知識就是力量……知識的力量不僅取決于自身價值的大小,更取決于它是否被傳播,以及被傳播的深度和廣度”。農業科技成果的價值也同樣取決于其傳播的深度與廣度。
不僅知識的內容決定其是否構成信息,而且知識的傳遞與表達方式也決定著它是否構成信息[3]。雖然科技成果本身就是一種信息集合體,但是由于科技成果的生產往往相對集中于某些時間和空間,在對其進行相關的信息化處理之前,其本身的形式并不一定適合進行傳播與運用。所以科技成果的信息傳播形式就成為影響其最終價值的重要因素。在我國,由于農業生產者數量龐大,文化水平普遍較低,雖然廣播電視、報紙期刊等傳媒在農業科技成果的傳播中發揮了一定的作用,但是最主要、最有效的傳播方式仍然是農業科技推廣機構與農業生產者面對面的溝通。然而,我國農業科技推廣機構和農業科技信息持有者尚未適應市場經濟條件下科技成果市場化的運行機制和傳播特點,農業科技成果的創造者和傳遞者尚未建立起有效的溝通傳遞機制,從而造成大多數農業科技成果始終處于“陽春白雪”、深鎖春閨的狀態,沒有以適合農業生產者特點的樸素簡潔的形式與他們見面。
2.農業科技信息的載體障礙。農業科技信息的載體主要有互聯網、廣播電視、報刊雜志、推廣組織等。
當前,我國農業科技信息網絡建設發展很快,但網上資源匱乏,因此網絡用戶稀少,這又使得用戶入網費用提高,進一步限制了網絡信息的開發。同時,農業信息網絡技術水平低,信息交流方式落后,傳遞速度緩慢,信息時效性不強,大大限制了信息網絡作用的發揮。
由于近年來面對改革中遇到的新情況缺乏有效的應對措施,原本效果不錯的農業科技推廣體系也出現了很多問題。如農業科技推廣機構在人員與經費規模、工作所需投入上呈倒金字塔結構,即縣級農技推廣人員占的比重大,而鄉村兩級農技推廣人員所占比重小;而據研究,農業科技成果產業化的效果在很大程度上取決于鄉村兩級農業科技推廣隊伍的工作狀況(錢永忠,2000)。因此,目前的情況不符合農業科技推廣的規律,對農業科技成果信息深入到千家萬戶產生了不良的影響。
農業科技推廣人員的科技文化素質也不能適應形勢發展的需要。農業科技成果的推廣是農業科學技術知識的綜合應用,是理論與實踐經驗的高度結合。隨著知識經濟的到來,與日新月異的新知識、新技術大量涌現的新形勢相比,我國農業科技推廣人員年齡大,文化水平低的問題日趨嚴重。
3.信息供體與信息受體的行為動力障礙。信息供給與需求雙方的共同作用是農業科技成果順利進行產業化的前提。
信息供體的行為動力當然地來源于市場誘因,但是又不完全依賴于市場機制。研究表明,越接近于科技成果形成的源頭,科技成果的轉化越依賴于非市場因素的作用;越接近于科技成果轉化的終端,市場機制作用的強度越大。同時,由于農業科技成果公共物品的性質,免費搭乘“信息快車”,無償獲取農業科技信息的現象十分普遍,這使得成果擁有人(包括成果轉化開發單位和各級推廣組織)的經濟利益不能得到切實保障,嚴重者甚至無法收回成本。作為回應,信息供給者常常被迫提高信息產品的價格或信息使用的門檻。這就使科技成果供應陷入了一個怪圈:免費或過低的收費,將使科技成果與信息的供給者血本無歸,而過高的收費又往往造成潛在用戶的流失。解決這一問題的有效辦法,還是要通過政府行為,提供完善的政策法規或一定的經濟補貼來支持信息供體,鼓勵其開展農業技術信息的傳播與服務。當然,現實中也有少部分信息供應商,如一些刊物、報紙、信息咨詢中心等通過有效的市場運營獲得了成功,但網絡信息供應商目前的經營狀況還不甚理想。這主要是因為信息高速公路“最后一公里”問題還沒有得到有效的解決。
此外,高質量、高效益的農業科技成果研發的困難,也使得技術供給者市場活躍程度較低。
農業科技成果使用者接受農業科技成果的原因來自于農業科技帶來的產品創新或土地勞力等生產要素的集約。其本質是帶來農業生產機會成本的降低和生產收益的提高,因而帶來農民生活狀況的改善。
由于農業產業的弱質性,我國農業生產者經常處在被市場擠壓的境地,生產效益不高,單位產品的利潤有限,加之生產規模較小,因而缺乏采用新技術的積極性。同時,趨利避害是人的天性,中國農民更是深受“平安是福”、“小富即安”思想的浸,不愿意冒險行事,因此,他們不會輕易接受風險不明的農業科技信息。而等他們看到別人使用某項科技信息獲利并開始模仿時,其技術收益又因使用者的增加而往往比預期的要低。這些因素又反過來成為進一步影響農業生產者接受農業科技信息積極性的因素。
4.信息的信度與效度問題。信度是反映事物穩定性、可靠性的指標。信度的作用在于消除不確定性。但是,如果信息路徑的噪音太大,那么,科技成果信息的傳播過程反而可能成為增加不確定性的主要因素。因此,對農業科技成果產業化每一個中間環節的控制就顯得十分重要。
信息的效度即信息的準確性和應用效果。由于我國幅員遼闊,自然條件千差萬別,加之農業生產環境的開放性,因此幾乎沒有具有普適性的農業科學技術。任何一項技術都需要結合一定的生產條件進行適度的改造。而農業科技信息的加工方法和改造程度直接影響著它的效度。
農業科技成果的立意是否以解決特定問題為導向是決定其信度與效度的關鍵因素。問題導向在決定科技成果內容的同時,也決定了科技成果的信息形式,即它充分考慮了接受者的特點。比如說,農業生產有很強的地域性,要提高技術使用效率,就必須使農業科學技術與當地生產條件相結合,實現技術的本地化。
5.信息的不對稱性。在農業科技成果產業化過程中,信息不對稱的現象非常普遍。
信息不對稱最經常地表現為“不懂”技術的使用者(包括技術開發的風險投資商、科技推廣組織、農業企業和農民)和“不懂”市場的技術持有者之間的溝通困難。
進行信息充分溝通的一個前提,是對話雙方能夠在同一個對話平臺上把事情“說清楚”??墒鞘聦嵣虾茈y做到這一點。而封建社會婚姻中常見的那樣一種現象倒是時有耳聞——技術持有者出于對技術保密的心理以及法律、政策所允許的某些保護性措施,使得技術成果的信息不完全,就像一位護雛心切的家長,對自己的女兒嬌寵過度,不讓她拋頭露面,同時又不論其長相如何,在自己看來總是貌美如花,因此希望她能找到一個上好的婆家;而對投資者而言,由于對技術了解程度有限,但出于保護自己投資利益及規避風險的本能,總想更多地獲得有關的技術信息,可是科技成果這一待嫁的新娘卻總是披著紅色的
蓋頭,在她與自己正式成婚之前,無論如何難睹芳容。于是,雙方在成為親家之前,總要先互為敵人,都想摸清對手的情況,而又往往云里霧里,不知所以,最后是“不打不成交”或者以告吹了事。在這樣一種情況下,經常出現技術持有者對技術效果的高估,而投資者遲遲不予投資的現象。如果信用制度完善的話,這些問題應該不難解決。但恰恰是由于不規范行為的泛濫,政府評獎制度以及中立性的技術評估機構的評估結論往往仍不足以為投資者采信,所以,科技成果使用者對一項科技成果的接受行為在相當程度上取決于成果持有者的聲望,投資者的眼光、膽魄和運氣。
信息不對稱的客觀事實,加之制度的失范,造成了以上的尷尬局面。解決這一問題的辦法當然不能是讓科技成果使用者成為技術專家或者使科研人員成為項目經理人。完善法律制度,規范操作行為,確??萍汲晒u估機構的中立和專業化,提高農業科技信息的信度與效度,是解決問題的根本途徑。
6.信息的梯度轉移問題。信息的梯度轉移規律是指信息總是按照一定的層次和方向循序進行傳遞的。
由于知識和文化水平的差異,在信息傳播者和接受者之間,甚至在接受者群體之間都存在著“知識差”[4],由此也就難以避免形成“信息差”。這一差距的大小直接決定信息傳遞的速度、方向、范圍和效果?!靶畔⒉睢钡拇笮Q定了信息轉移的梯度。梯度是指某物質的空間分布在一定方向上有規律的遞增或遞減的現象。實物的能量是沿著梯度最大的方向流動的:水向落差最大的方向傾瀉,電向電位差最大的方向流動,熱量向溫差最大的方向傳導,等等。然而,科技信息的傳播擴散卻與之相反。由于它是一種知識商品,如果接受的一方沒有相應的知識、技術和經濟基礎,就很難接受、消化它。所以,科技成果是沿著應用梯度最小的方向轉移的。
科技成果的生命周期與科技成果梯度縱向轉移(由科技發達地區轉向科技不發達地區,這是地域上的縱向轉移;由發達地區的衰落型科技轉移到落后地區變為先進型科技,這是時間上的縱向轉移)規律,提醒我們要緊密結合實際,因地制宜,努力推動科技成果的“平民化”和相關科技知識的“普及化”,有針對性地開展農業科技成果的推廣轉化工作。
二、政策建議與措施
1.進一步改革農業科技推廣體制,促進農業科技信息的傳播。首先,要進行制度創新,改革農技推廣項目的撥款制度,建立推廣項目的基金管理制度;建立公開公平的農技推廣項目招投標競爭制度;改善農業科技推廣人員的工資福利待遇和個人發展條件,解決其長遠發展的后顧之憂,以調動農技推廣人員的工作積極性。
其次,制定政策,健全民間科技推廣體系。以農民專業協會為代表的民間科技推廣組織是農業科技推廣的新生力量,它有效地彌補了政府農技推廣部門的不足,填補了農業科技推廣的一段真空地帶。各級政府要充分認識民間科技推廣組織的作用,積極扶持、促進其健康發展。
第三,為涉農企業等中介組織提供良好的政策空間。融技術、產品、服務于一體的中介組織最大的優勢就是能將技術成果、技術轉化、技術應用有機地聯系起來,促進農業科技信息的交流與利用,加快農業科技成果的產業化進程。
2.消除噪音,提高科技信息的信度與效度。消除噪音的關鍵就是要控制好信息源的信息行為。從理論上講,科研人員、推廣轉化組織(包括科技園區)、高新技術企業、科技示范戶都可能成為信息源。完善法律、行政管理和社會信用制度是消除人為信息噪音的根本。同時,縮短信息傳輸路徑,減少中間環節,盡可能做到信息的直線傳遞,是減少信息噪音的技術手段。
實施信息的標準化是提高信息信度與效度的重要措施。農業標準信息是指反映農業標準的技術性文獻。它不僅技術手段先進,而且通俗易懂,易于為信息用戶所接受。農業標準信息對于建立科技成果的市場信譽,加快農業科技成果產業化有著十分重要的意義。要努力做到農業科技成果信息的準確、規范,實現標準化和統一性的有機結合,避免無效和錯誤信息的出現。
3.采用先進的信息技術手段,提高農業科技信息傳播效率。農業信息化程度決定了農業科技成果產業化的速度與效率。要結合國情,注重信息技術的先進性與實用性的有機統一,采用多種信息手段,尤其是農業生產者喜聞樂見、易于采用的信息手段來全方位、多角度地傳播農業科技信息。
加快農業科技信息網絡建設,通過政府和民間、國內和國外等多種投資渠道,加大農業科技信息網絡建設的投融資力度,促進農業科技信息服務的網絡化,加強農業科技成果的在線推廣。
4.遵循信息梯度轉移規律,促進農業科技成果推廣轉化。根據不同的環境和發展要求,精心選擇技術信息對象,因地制宜地做好科技成果和成果形式的選擇工作,以提高產業化效率。同時,根據各地的經濟、文化、自然等資源稟賦條件,以提升經濟層次為目標,選擇適合當地特點的適用科技成果,積極進行嘗試,努力實現經濟科技的跨越式發展。
5.建立完善、開放的科技信息管理體系。由于科技成果產業化過程中各利益主體尋求自我保護或追求利益最大化的本性,其彼此間互相進行信息的封鎖,以確保自己處于信息壟斷者的地位。然而,這種行為的最終結果是,由于彼此間的不合作,極大地影響了科技成果的市場化,最終是打碎了科技信息壟斷者獲得最大利益的夢想,使大家的利益都受到損害,而科技研究、開發的投資者成為這一行為的最大犧牲者。建立完善、開放的科技信息管理體系,在一定程度上做到科技成果信息的公開和共享,是科技成果產業化各利益主體實現利益最大化的最有效保障。
我們應該深刻認識農業科技成果產業化的信息本質,把握其信息特點,遵循信息傳播規律,改善信息傳播條件,以促進農業科技信息的傳播來推動農業科技成果的產業化。
【參考文獻】
[1]孫寶寅,曹自學:《科技傳播研究[M]》,清華大學出版社,1996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