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4-06 18:46:16
序論:在您撰寫農林經濟論文時,參考他人的優秀作品可以開闊視野,小編為您整理的7篇范文,希望這些建議能夠激發您的創作熱情,引導您走向新的創作高度。
有關農林經濟管理類論文范文一:地方綜合性大學農林經濟管理專業探討
摘要:地方綜合性大學在制定農林經濟管理專業規范時應從自己的實際出發,明確自己的定位,遵循相應原則,形成自己的專業規范。
關鍵詞:地方綜合大學 農林經濟管理 專業規范
一、專業規范的作用
專業規范是高等院校深化專業建設與改革的基礎,它是對專業人才培養主要內容的總體規范。具體地說,專業規范是在專業人才培養模式改革研究與實踐的基礎上,對本專業的知識體系、課程體系等給出的定性描述和量化規定。具體包括本專業培養目標、培養規格、教育內容、教學條件等。專業規范的核心是構建本專業的知識體系、課程體系與實踐教學體系,提出多層次的規范性質量標準和教學要求。
第一,專業規范是大學本科培養的基本規則。所謂規則,或是說在一定情況下你能做什么、應該做什么或是不能做什么、不必做什么。這就是制度的核心,制度構造了人們在政治、社會或經濟方面發生交換的激勵結構,制度變遷則決定了社會演進的方式。有了專業規范,各個大學就得按照專業規范的基本要求培養學生。
第二,專業規范是高校培養大學生的基本要求。制定專業規范有利于建立相應的社會評價、監督標準和機制。制定專業規范和教學規范是保證高校本科人才培養質量的基本措施,也為各級教育行政部門履行宏觀管理職能提供了分類指導的依據。同時,在教育國際交流與合作的背景下,專業規范是高校交流合作的共同語言。高校間往往根據專業規范、課程設置與教學大綱等基礎文件,來進行學分互認、判斷是否授予學位等。
第三,專業規范是保證大學培養質量的基礎。從發達國家的經驗教訓來看,專業規范確立了大學教育的質量標準。美國原來沒有全國統一的教育質量標準,在高等教育進入大眾化階段之后,就更是五花八門,各個學校制定標準的隨意性很大,差異懸殊。對此,美國高質量教育委員會1983年發表了著名的公開信《國家處于危險之中,教育改革勢在必行》。由此引發了美國新一輪的教育教學改革,改革的核心問題是提高教育質量,而提高教育質量的一項重要措施,是制定和推行全國大致統一的質量標準。從我國的情況來看,隨著大學擴招及學校升格,國家每年又新增很多本科專業,例如2010年公布高校新設置或調整的1733個本科專業和7個醫學類專科專業,2011年公布高校新設置或調整的1887個本科專業,分別從2010年和2011年開始招生。大學擴招,尤其是新增本科院校擴招,導致大學生培養質量下降。誠然,大學培養質量下降是多種原因導致的,但缺乏專業規范,一些院校沒有達到本科培養的基本要求就開始招生,或者得到國家批準為新專業之后,由于沒有專業規范等原因,沒有很好進行專業建設。因此,制定專業規范是保證大學生培養質量的基礎。
二、制定農林經濟管理本科專業規范的基礎
1.是社會對人才需求的多樣性
從本質上講,全國專業規范對大學某一專業人才培養的共同要求,有利于保證大多數學生達到一個基本水平。但我們知道,在高等教育大眾化時代,社會對人才的需求是多種多樣的,這就使得我們不能只用一個標準來要求來衡量大學的人才培養質量和水平,應在保證基本要求的前提下,制定多樣性的培養標準。在大學的人才培養過程中,不同大學應根據自己的市場定位確定相應的專業定位,使得各校本科人才培養目標、培養類型也應有所不同。以農林經濟管理專業為例,社會上對農林經濟管理專業的需求是有差異的,有些地區需求的重點是種植業經濟,有些地區需求的重點是草業經濟,有些需求的重點是可能是漁業經濟,有些需求的重點是可能是林業經濟管理,還有的地方需求的重點可能是海洋農業經濟管理等等。各校不可能培養具有所有農林經濟管理專業知識的人才,而只能在某一方向上體現人才的特色,這就決定了各校人才培養的多樣性。專業規范的制定就是力求人才培養目標和規格多樣性化基礎上的統一。
2.應從地方性綜合大學的專業定位出發
地方綜合性大學在思考自己本科專業定位時,應從地方綜合性大學的實際出發,如何培養農林經濟管理本科應有一個清楚的定位。我們認為,地方性綜合大學在培養農林經濟管理本科定位時,應立足于地方性、綜合性實際,讓學生具有較好的農學、林學、畜牧學、生命科學基礎,具有良好的人文素質,尤其是有較好傳統文化中經濟、經營及管理素養;學生還要具有較強的數學基礎、經濟學基礎和行為科學的基礎;掌握現代經濟學、管理學的基本理論,具有較強從事實際管理工作的能力。
三、制定農林經濟管理專業規范的原則
地方性綜合大學制定專業規范應遵循以下原則:
第一,本科教育的基礎性原則。樹立終身教育觀念,注重本科教育的基礎性,構建人文社會科學基礎、自然科學基礎、專業基礎及基本技能等有機結合的大基礎教育體系。
第二,通用性與地方性相結合的原則。在做一種專業規范,應具有一定的通用性,要具有地方性綜合大學的一般性,能夠滿足地方綜合大學培養學生的需要,同時也對地方性綜合大學如何培養本科生提出一般性的要求。同時,由于各個綜合性大學都具有自身的特點,都有服務地方的任務,都有自己的地方特色,因此,在制定專業規范時,應充分考慮到地方性綜合大學的特殊性和地方性。
第三,專業建設應立足于綜合性。綜合大學不同于專業性大學,具有學科齊全、學科眾多的特點,因此,人才培養應充分發揮綜合大學的優勢,真正培養寬口徑、厚基礎的大學生。
第四,課程體系整體優化原則。立足教學全過程,科學地處理好基礎理論與專業知識、主干學科與相關學科、理論與實踐、知識與能力、一般與個別的關系,加強基礎,拓寬專業口徑,增強學生適應能力,有利于學生創新精神與能力的培養。
第五,加強實踐訓練,注重理論聯系實際。注重理論聯系實際,加強實踐訓練,密切教學與科學研究、社會實踐的關系。提高課程設計、畢業論文(設計)、實驗、各類實習、社會實踐的質量,增強學生發現、分析、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第六,培養創新思維和創新能力。把培養學生創新思維和創新能力落實到理論與實踐教學的全過程中,改革教學方法,重視學生在教學活動中的主體地位,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培養創新思維和創新能力。應有計劃地組織學生參加各類學術活動。一、二年級可結合課程學習寫讀書報告,鼓勵和支持學生成立各種科研興趣小組。院、系應創造條件吸納二、三年級學生,在導師指導下參加創新性實驗項目和科研活動。
四、地方性綜合大學農林經濟管理專業規范
1.培養目標
本專業培養具備系統的管理科學和經濟科學的基礎理論和相關的農(林)業科學基礎知識,掌握農(林)業經濟管理的基本方法和技能,能在各類農(林)業企業、教育科研單位、中介咨詢機構和各級政府部門從事經營管理、咨詢服務、科學研究等方面工作的專門人才。
2.培養要求
本專業學生主要學習管理學和經濟科學的基本理論和相關的農(林)業科學基本知識,受到調查方法、研究方法、項目可行性分析、專業寫作、計算機應用等方面的扎實訓練,掌握企業經營管理基本原則和管理技巧,具備從事經營管理、政策研究咨詢服務等方面的基本能力。第一,具備較深厚的農學、林學、畜牧學、生命科學、數學、計算機基礎知識,具備良好的心理素質和人文社會科學素質;第二,掌握經濟學、管理學的基本原理,對經濟學、管理學研究的最新成果有所了解,具備扎實的經濟學、管理理論;第三,能夠較為熟練地掌握和運用經濟研究方法、農村調查方法及分析方法,能夠熟練地撰寫各種專業文章;第四,對于會計、財務管理、統計學及項目可行性研究等應用較強的課程,不僅掌握基本原理,而且能夠熟練地運用;第五,具有獨立獲取知識、信息處理能力、較好的語言和文字表達、組織協調、分析和解決實際問題等方面的基本能力。
3.主干學科
農學,經濟學,管理學。
4.主要課程
農學概論、林學概論、畜牧學概論、人文科學概論、經濟學原理(微觀經濟學、宏觀經濟學)、實驗經濟學、農業經濟學、制度經濟學、林業經濟學、管理學原理、企業管理學、農業經濟研究方法、農村調查方法、項目可行性研究、專業寫作與訓練、投資與理財、市場營銷學、統計學、財務管理、組織行為學。
5.主要實踐性教學環節
包括教學實習、課程設計、畢業實習、畢業論文、科研訓練、社會實踐等;專業實踐性教學環節學分比例占總學分的15-25%。
6.專業基本教學條件
(1)師資隊伍。專業教師12-15人,其中教授1-2人,副教授4-5人,講師5-6人,助教1-2人,師生比20-25之間,具有高級職稱的教師所比重應高于40%;其中60%以上的教師應具有碩士以上學位。
(2)圖書資料、教材。公共圖書館中有一定數量本專業比較典型的和本專業有關的圖書、刊物、資料、數字化資源的工具。人均圖書100冊,核心期刊應該全部訂閱,電子期刊包括CNKI、維普、人大復印資料、萬方數據庫、EBSCO全文數據庫、超星電子圖書館。要選用符合專業規范的教材,基礎課程的教材應為正式出版教材,專業課程至少應有符合本校教學大綱的講義,對于新開辦的專業,教材選用盡量用國家級教材,對于實力較強的地方綜合性大學,可以編寫自己的教材,但應由國家正規出版社出版發行,尤其是特色教材可以自己編寫。
(3)實驗室。基礎課程實驗室要達到一定的要求,每個學生擁有的實驗儀器設備要達到一定的數量。實驗設置除計算機外,還應有數碼照相機、數碼攝相機、錄音筆等。同時,還應有可供實驗用的教學實習軟件。另外,實驗室還將具備利用實驗形式講授經濟學理論的基本條件。專業實驗室儀器設備的固定資產總額應達到40萬元以上,應具有可進行經濟學實驗(或者開設實驗經濟學課程)、會計模擬實習、財務管理模擬實習、投資、理財模擬實習等的基本條件。
(4)實習基地。要有相對穩定的實習基地(包括校外)2-5個,實習基地應要能夠滿足進行農學、林學、畜牧學、農村調查、統計、企業管理實習等課程進行教學實習的基本條件,能夠滿足學生進行畢業論文調查的基本條件。
(5)教學經費。新設本專業,開辦經費一般不低于(不包括固定資產)20萬元。每年的生均教學經費不低于金額500元。
7.主要課程教學要求
農學概論:36-54學時,主要講授內容包括緒論、作物的生長發育、作物產量和產品品質的形成、作物與環境的關系、作物栽培措施和技術,等。
林學概論:36-54學時,主要講授內容包括林業及林學的基本概念、掌握森林植物、林木與環境關系、森林分布、森林分類、林木育種、森林保護、造林、森林植被恢復與重建、森林可持續經營、城鎮園林綠化等。
畜牧學概論:36-54學時,主要講授內容包括動物營養原理、飼料、動物遺傳基本原理、動物育種、動物繁殖、動物環境工程、動物保健、養牛生產、養豬生產、養羊生產、養禽生產、養兔生產等。
人文科學概論:36-54學時,主要講授內容包括語言文學、社會學、心理學、音樂、藝術等。
微觀經濟學:54-72學時,主要講授內容包括導論、需求、供給及局部均衡價格的決定、彈性理論、效用理論、消費者選擇、生產理論、成本理論、完全競爭市場、不完全競爭市場、壟斷競爭、博弈認入門、市場失靈等。
宏觀經濟學:54-72學時,主要講授內容包括導言、國民收入的核算與循環、簡單國民收入決定模型、貨幣市場的均衡、雙重均衡的宏觀經濟模型:IS-LM模型、總需求-總供給模型:AD-AS模型、宏觀經濟政策、通貨膨脹與失業、開放的宏觀經濟模型、經濟周期和經濟增長等。
實驗經濟學:54-72學時,主要講授內容包括市場均衡實驗、生產與成本實驗、廠商理論實驗、要素市場實驗、博弈化實驗、制度實施實驗、市場失靈實驗等。
農業經濟學:54-72學時,主要講授內容包括導論、農產品需求與供給、農產品市場與價格、農產品國際貿易、農業生產要素總論、農業自然資源:土地和水資源、農業勞動力、農業資本、農業科學技術、農業經濟的微觀組織、農業的宏觀調控、農業產業結構、農民收入與消費、現代農業與農業現代化、農業可持續發展等。
林業經濟學:54-72學時,主要講授內容包括導論、林業資源介紹、林業資源配置、林產品的供給與需求、林產品市場均衡、林產品貿易、林業市場失靈、林業資源的可持續利用、林業制度等。
制度經濟學:36-54學時,主要講授內容包括制度經濟學的研究對象及基本假設、制度的基本理論、交易費用理論、產權的基本理論、合約理論、制度變遷與制度創新等。
管理學原理:54-72學時,主要講授內容包括管理概述、道德與社會責任、信息獲取、決策、計劃、組織、領導、控制、創新等。
企業管理學:54-72學時,主要講授內容包括企業管理概述、企業管理的領導制度與管理組織、企業管理理論、經營策略、生產管理、人力資源管理、庫存管理、質量管理、資產管理、財務管理等。
農業經濟研究方法:36-54學時,主要講授內容包括經濟研究、研究方法概述、規范研究方法、案例研究方法、文獻研究法、實證研究方法、實驗研究方法等。
農村調查方法:36-54學時,主要講授內容包括農村經濟調查的方法概論、調查方案設計、傳統的問卷調查方法、參與式的調查方法、質的調查方法、抽樣基本原理、樣本設計、問卷設計、指標與標度、調查的組織與實施、調查資料處理等。
項目可行性研究:36-54學時,主要講授內容包括導論、市場預測及建設規模、原材料及供應品、廠址選擇、方案設計、企業組織與勞動定員、項目實施進度計劃、投資估算與資金籌措、財務效益分析、國民經濟及社會效益評分析等。
財經專業寫作與訓練:54-72學時,主要講授內容包括專業寫作概述、財經寫作的概念、功能、特點極其要求、經濟發展規劃、經濟發展戰略、調查報告、工作總結、預測報告、經濟活動分析報告、經濟決策報告、招標書與投標書、經濟合同、經濟論文、本科畢業論文等。
投資與理財:54-72學時,主要講授內容包括投資與理財的基本知識、投資和理財的基本理論、投資和理財的環境、農業的投資和理財、工業的投資和理財、流通業和服務業的投資和理財、風險投資、銀行業的投資和理財、證券投資和理財、投資基金和基金投資、家庭(個人)投資和理財、投資理財的法律規范等。
市場營銷學:54-72學時,主要講授內容包括導論、營銷環境分析、市場定向、市場定位、產品決策、渠道決策、促銷決策、價格決策、營銷組織與控制、營銷哲學、營銷策劃案設計等。
統計學:54-72學時,主要講授內容包括統計數據與統計學的概念、統計數據的類型、數據的搜集、數據的整理與顯示、數據分布特征的測度、時間序列分析、指數等。
財務管理:54-72學時,主要講授內容包括導論、籌資管理、流動資產管理、固定資產和無形資產管理、對外投資管理、成本費用管理、銷售收入和利潤管理、外幣業務管理、企業清算、財務分析等。
組織行為學:54-72學時,主要講授內容包括組織行為學的研究對象與方法、知覺與個體決策、個體行為、態度與管理、激勵理論與應用、群體行為與溝通、領導行為與管理、組織行為與管理、組織發展與變革等。
會計學:54-72學時,主要講授內容包括導論、會計科目和賬戶、復式記賬、賬戶和復式記賬的應用、賬戶的分類、會計憑證、賬簿、會計核算形式、財產清查、會計報表、會計工作的組織等。
參考文獻:
[1]諾斯.制度、制度變遷與經濟績效[M].上海:上海三聯書店出版社,1994:4
[2]徐定華,關勤,樓盛華.論高校專業規范與專業特色的內涵及關系[J].中國高等教育,2010(8):57-58
[3]蔡克勇.大眾化的質量觀:多樣性和統一性結合[J].高等教育研究,2001(4):7-9
有關農林經濟管理類論文范文二:淺談農林經濟管理
【摘 要】隨著現代經濟的不斷發展,人們對農林經濟的重視程度也逐漸增加。農村產業結構也跟隨市場經濟的變化在不斷調整和升級,農林經濟管理在此期間也面臨著很多矛盾和沖突,因此,對農林經濟管理存在的問題進行詳細的分析是非常有必要的,我們需要建設科學的經濟管理體系,為更好地打造健康科學的農林發展環境奠定基礎。
【關鍵詞】農林經濟;管理;存在的問題;分析
我國是農業大國,農林經濟在國民經濟發展中占有重要的地位,現代化的農林經濟在不斷的完善和發展。但是現代的農林經濟管理模式還有待完善,發展農林經濟離不開完善的管理,需要我們從根本上研究農林經濟管理,了解國家對農林經濟實施的政策,才能解決農林經濟管理方面存在的問題,通過對農林經濟管理體系建設的研究,希望能夠為農林經濟的發展做出一些貢獻。
1 農林經濟管理的現狀
目前我國農村人口數量眾多,農業發展雖然取得了一定的進步,但是與農業強國比較還是有一定的差距。由于我國的農業種植土地分布的比較散,而且農業種植缺少現代化的種植生產技術,農民的農業工作效率得不到有效的提高,在一些經濟發展比較慢的山區,大型的農業機械設備不能得到廣泛的應用,還是需要靠人力去進行種植,嚴重制約了我國農業經濟的發展。另外,我國很多農村人員選擇進城務工,導致農村人口數量急劇的減少,大量的農田荒廢、出現嚴重的土地閑置現象,這樣家中了城市發展的負擔,也拉大的城市與農村收入的差距,對城鄉一體化建設產生了很多負面的影響。如果不能建立規范的農林經濟管理體制很容易導致農林經濟走下坡路。提高農林經濟的管理,對提高農林經濟競爭實力有著積極的推動作用,可以解決農村人口吃飯難,生活壓力大等諸多問題。
2 農林經濟管理存在的問題及解決措施
2.1 堅持走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現代化道路
解決農林經濟管理中的問題就要堅持不懈的走社會主義現代化道路,通過科學的方法對農村建設進行合理的規劃,無論是農業發展還是工業發展都應該遵循減少農村勞動力的原則。農民的工作熱情要通過不斷的鼓勵來帶動,這樣才能讓農民獲得更多的利益,才能夠促進農業的發展,保障現代化技術的實施。對農林企業運用科學的管理理念是提高資源利用率的重要保障,也是提高農林經濟發展的重要依據。
2.2 農林業現代化管理的實現
農林業要實現現代化的管理模式,就要緊跟時代的步伐,根據農業的發展和改造情況進行規劃,制定行之有效的農林經濟的管理方法,提高農林建設人才隊伍的整體素質,要求工作人員不僅具備農業操作的理論知識,還具備綜合的實踐能力,只有這樣才能真正實現現代化的管理模式,提高農民的綜合素質,讓先進的科學技術真正應用到農林業的工作當中。
實現農林現代化的管理還需要有完善的社會服務體系,社會服務體系的建立能夠給農林業的生產和銷售方面做出正確的指導,同時政府部門的鼓勵政策也對農林經濟的發展產生了積極的推動作用,為實現農林現代化的管理提供有力幫助。
2.3 科技興農戰略的實施
農林經濟的管理問題關乎到國民經濟的發展,其正確的管理不僅能夠幫助農業企業穩定的發展,還能夠提高農林經濟的整體發展水平。而科技興農戰略的實施不僅能夠提高農林經濟的管理,還能夠使我國農林經濟的科技水平得到大幅度提高。現在我國農村普遍存在文化程度偏低的現象,不能夠適應現代農業發展的需求。所以科技興農戰略的實施,還需要盡快從農村教育抓起,提高農民的文化素質是非常重要的任務。在農林科技體系的改革方面也要加強,無論是從技術服務管理還是科技管理方面都要實施科技興農的戰略,只有加大農林經濟管理方面的力度,才能加強農林科技機構的管理,從而提高農林經濟管理水平。
3 農林經濟管理的教育與創新
農林經濟的發展離不開優秀人才的培養,因此,農林經濟管理的教育和創新至關重要。農林經濟管理的教育主要讓學生了解到農林經濟管理的重點內容和特色內容,以及如何協調好經濟與管理的關系,在傳統的農林經濟管理的基礎上如何進行創新。這也是農林經濟管理的教育的重要任務。農林經濟管理是以服務為特色的學科,服務于農林經濟的發展是教育的使命,只有適應于農林和農村教育發展的教育才能培養出有具有綜合素質的人才。目前農林經濟管理的教育正在不斷的創新和改革,是根據農村經濟的轉型所制定的。農村經濟從傳統農業向現代農業轉型,不斷的提高其生產水平,加強生產經營方面的管理。迫使農林經濟管理不斷的提高和完善。同時農林生產經營方式封閉的自給自足的供銷方式,需要改變為開放的生產和供銷一體化的經營方式。針對農業生產經營方式的轉型要進行深入的了解,可以通過具體的轉型案例來對農林經濟管理學科體系的建立進行指導。讓學生從資源的分配到產品的銷售進行全過程的了解??傊?,農林經濟管理的教育需要建立科學的教育體系,培養出具有專業知識技能和專業管理的人才,從而為我國農林經濟的發展做出貢獻。
結束語
本文對農林經濟管理的現狀及存在問題進行分析,并提出合理的措施對問題進行解決。農業經濟管理的重點內容就是農林技術的發展,需要從農林教育開始抓起,堅持走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現代化道路,實施科技興農戰略。同時對農林經濟管理要建設完整的學科體系,對農林經濟的發展和社會市場需求不斷的分析。在傳統農林經濟管理的方法基礎上,采用現代化的手段進行管理。不僅需要學校教育,還需要在農村開展技能培訓,提高農民的農林技術水平。相信隨著我國農林經濟管理體系的不斷完善,社會服務體系的不斷建立,以及科技興農戰略的重點實施,一定能夠使我國的農林經濟發展的更好,讓農林企業在市場具有很強的競爭能力,為我國農林經濟的發展做出貢獻。
參考文獻
[1] 沈宇丹,劉宇虹. 基于能力建設的農林經濟管理專業實踐教學改革探究――以山西財經大學農林經濟管理專業為例[J]. 農村經濟與科技. 2014(04)
[2] 蘇紅偉. 我國農林經濟管理專業存在的問題及對策研究[J]. 讀與寫(教育教學刊). 2014(03)
[3] 徐秀英,付雙雙. 新時期農林高校農林經濟管理專業人才培養改革研究――基于浙江農林大學學生的調查[J]. 人力資源管理. 2013(05)
農林經濟管理碩士論文范文一:農林經濟管理專業建設的實踐與思考
在我國高等教育的發展進程中,農林經濟管理是較早設置的專業,為國家的農林業和農村經濟發展輸送了大量的專門人才。浙江農林大學是浙江省唯一的農林本科院校,農林經濟管理專業是浙江農林大學具有辦學實力和辦學特色的老專業。該專業成立于1985年,其前身是林業經濟管理??茖I,1996年林業經濟管理專業招生本科生,1998年更名為農林經濟管理專業,2003年被評定為校級重點建設專業,2007年批準為浙江省本科高校重點建設專業。近年來,對照省級重點建設專業的指標體系,對人才培養目標進行重新定位,并在師資隊伍、課程體系、實踐教學等方面進行了一系列的改革和建設工作,并取得了較好的成效。
一、農林經濟管理專業基本情況
農林經濟管理專業隸屬于浙江農林大學經濟管理學院。自林業經濟管理??茖I招生至今,已為社會培養了25屆1600余名本??飘厴I生。畢業生就業選擇余地較大,就業呈現多元化趨向,從單一的以農林業單位為主向行政機關、企事業單位、自主創業等多種類型轉變。據不完全統計,本專業培養的畢業生中已有100多人走上了科、局級以上領導崗位,體現了在培養人才的過程中,注重知識、能力與綜合素質的協調發展。近年來,每年招收農林經濟管理專業本科生60名左右,現有在校生247人?,F有專任教師37人,其中正高級職稱12人,占教師總數的32.4%,副高級職稱20人,占總數的54.1%;54.1%的專業教師具有博士學位。有浙江省哲學社會科學十一五學科組專家1人、浙江省高校中青年學科帶頭人2人、浙江省151人才4人。
二、近年來專業建設的主要措施及成效
1.修訂人才培養方案,調整人才培養目標
(1)多方參與修訂人才培養方案
為了保證人才培養方案修訂工作的順利進行,成立了農林經濟管理專業人才培養方案修訂小組,開展多層次的調查研究,充分收集和分析全國農林院校及綜合性大學的農林經濟管理專業人才培養方案及改革情況,對畢業生及用人單位進行問卷調查,召開了農林經濟管理省級重點專業建設委員會工作會議暨專業培養方案修訂研討會、農林經濟管理本科專業人才培養方案修訂專家研討會等,最后邀請專家對修訂的人才培養方案進行論證。
(2)根據社會需求和學校層面人才培養目標,適時調整專業人才培養目標
長期以來,我國高校的農林經濟管理專業人才培養目標離農傾向明顯,就業去向與其他經管類專業并無差異,特色與優勢不明顯。當前,農林經濟管理專業肩負著為現代農林業發展和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輸送有文化、懂技術、會經營、能創新的人才的歷史使命。同時,2009年,浙江林學院升格為浙江農林大學,隨即制定了《浙江農林大學中長期發展規劃綱要》(2011-2020),《綱要》明確了學校的人才培養為:培養品德優良、基礎扎實、能力強,具有生態文明意識、創新精神和創業能力的高素質人才。為此,在修訂人才培養方案時,適時調整了農林經濟管理專業的人才培養目標,具體為:培養德、智、體、美全面發展,適應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和現代農林業發展需要的,具備系統的管理科學和經濟科學的基礎理論和相關的農林業科技知識,掌握農林業經濟管理的基本方法和技能,能在各級政府涉農部門、農林企事業單位、農村基層經管單位等從事管理、市場營銷、金融、財會等方面工作的應用型創新人才。
2.加強師資隊伍建設,注重科研與教學研究
(1)加強師資隊伍建設,努力打造一支頂天立地的師資隊伍
為優化師資隊伍結構,主要采取引進與培養相結合的措施。引進包括專任教師及兼職教師的引進。建設期內,共引進博士7名,其中國外高校1名,國內985院校3名、211院校1名。聘請4名具有豐富農村工作經驗的地方工作人員和農林企事業單位人員、3名國外著名高校的教師為兼職教授。積極鼓勵年青教師到國內外名牌大學和一流的科研院所攻讀博士學位、及到基層掛職鍛煉。建設期內,5名教師獲得了博士學位,其中中國科學院1名,985院校3名,211院校1名。有10位教師到國外著名大學訪學,5位教師到農村基層或農林業企事業單位掛職鍛煉。通過這些措施,使師資隊伍真正做到頂天立地(既掌握學科前沿又了解農村實際),職稱、學歷、學緣結構顯著優化。高級職稱比例由2007年的70.3%上升為2011年的86.5%,其中副教授比例由37.0%上升為54.1%,成為農林經濟管理專業從事教學第一線的主力軍。博士學位比例由2007年25.9%上升為2011年的54.1%。教師由原來主要畢業于林業院校,改變為既來自國家重點農林院校,也有來自于國內外著名綜合性大學。
(2)注重科研與教學研究,著力提升專業教師的科研與教學研究水平
努力營造良好的科研與教學研究氛圍,鼓勵老師從事科研與教學研究。建設期內,共立項科研課題80余項,其中省部級以上項目38項,科研經費達440余萬元。發表學術論文153篇,其中被三大檢索系統(SCI或SSCI、Ei、ISTP)收錄18篇;出版學術專著16部。獲浙江省科技進步獎,梁希林業科學技術獎,浙江省高??蒲谐晒?,浙江省科技興林獎等各類科研獎勵共20項。主持浙江省新世紀教學改革項目、浙江省教育科學規劃研究課題共3項,校級教學改革項目4項,獲得浙江省教學研究成果獎、校級教學研究成果獎共5項,發表教學研究論文15篇。從近年的發展來看,專業教師的科研與教學研究水平有了很大提升,為科研促進教學提供了基礎和條件,為專業建設與教學改革提供了良好的理論支撐。
3.優化專業課程體系,強化課程與教材建設
(1)構建理論、實踐、特色三結合課程體系
課程體系是實現人才培養目標的重要環節,為了實現農林經濟管理專業的人才培養目標,及時修訂了教學計劃,著重優化專業課程體系,構建了理論、實踐、特色三結合的課程體系。具體表現在:
第一,重理論。課程體系的設置十分重視培養學生的理論知識,農林經濟管理專業理論基礎課程由兩個平臺構成,公共基礎平臺及學科專業基礎平臺,學分合計為40.5,占總學分的24.5%。為培養學生具備系統的管理科學和經濟科學的基礎理論提供保證。
第二,強實踐。為培養學生的動手能力和社會實踐能力,課程設置強調實踐環節。一是加強課程教學中的實踐環節,如林業概論、現代農業概論等課程設有實習環節,會計學基礎、統計學原理等課程均設有模擬實習。二是安排集中性實踐教學環節,包括專業綜合實習、畢業實習等,專業綜合實習主要設置了為期2周的農村社會經濟調查綜合實習、為期1周的農林企業管理綜合實習。三是設置社會經濟調查與應用文寫作課程,注重培養學生社會經濟調查及應用文寫作的能力。
第三,顯特色。為了顯示農林經濟管理專業與其他經管類專業的差異,充分發揮學校和地域優勢,在專業選修課中,按方向設計了兩個模塊,一是農村經濟發展模塊(選修模塊Ⅰ),二是農林企業管理(選修模塊Ⅱ)。
(2)強化課程與教材建設
建設期內,有計劃地開展了以精品課程建設、教材建設、教學方法和手段改革為重點的課程與教材建設工作。具體包括:
①重視精品課程建設。專業教師高度重視精品課程的申報與建設工作,新列入校級精品課程8門,現有校級精品課程14門,通過學校驗收的8門。林業經濟學和林業財務與會計2門省級精品課程,均于2010年順利通過浙江省教育廳驗收。②加強教材及教輔資料的建設。以精品課程的申報與建設為契機,鼓勵教師編寫教材。在已有主編《現代林業企業管理學》、《管理學案例》、《會計學基礎》、《林業財務與會計》等教材的基礎上,主編教材5部、副主編2部、參編2部。同時,加強教輔資料的建設,如林業經濟學、技術經濟學等有實習環節的課程均有相應的實習輔助資料。③改革教學方法與手段。首先,倡導國際參與式課堂討論方法。如在林業經濟學的課堂教學中,教師在介紹鄉村快速評估技術(RRA)和參與性評估方法(PRA)時,設計一些主題,以行政班為單位分為5~6個小組進行討論,每組只分析其中的一個主要問題,規定每組的討論時間和匯報時間,由小組成員自主確定每組的協調人、觀察員、記錄員等展開。其次,采用案例教學法。如經濟法、市場營銷學、管理學原理等課程全面推行案例教學,通過案例教學鍛煉了學生綜合運用理論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再次,開展網絡課堂網上互動。各課程組在建設網絡課堂的過程中,開通網上討論,使師生互動不斷加強。
4.改革實踐教學體系,重視教學條件建設
(1)構建一、二、五分類實踐教學體系
緊緊圍繞人才培養目標,除課程實習外,構建了一、二、五分類實施的實踐教學體系。一指一個中心,以培養學生的實踐能力、創新精神和創新意識,提高學生綜合素質為中心,二指兩個平臺,面向全體學生的平臺和面向優秀學生的平臺。五是指五個支撐點,包括面向全體學生的中期論文及畢業論文、專業綜合實習兩個支撐點,面向優秀學生的大學生林業經濟研究會、科研創新基金項目、大型專題調研三個支撐點。
一是通過專業綜合實習、中期論文及畢業論文的實施,構建基于應用性目標的實踐教學體系。為使學生掌握學術論文寫作的一般要求和規范,在第四學期至第五學期,安排專業老師指導學生撰寫中期論文。中期論文的基本要求是利用所學的經濟學、管理學的基本知識和方法,對農村經濟社會問題進行分析,必須有實際的調查資料和數據支撐。畢業論文是高校實踐教學的必修環節。在畢業論文環節,強調選題需理論聯系實際,盡量與導師的課題相結合。通過實施中期論文,強化對畢業論文的指導,使學生完成的畢業論文質量較高。2007-2011年,農林經濟管理專業入選校級優秀論文12篇,畢業論文的優良率達41.24%。專業綜合實習主要包括農村社會經濟調查綜合實習、農林企業管理綜合實習,目的是使學生掌握社會經濟的調查方法,提高學生的社會交際能力,培養學生團隊合作和吃苦耐勞的精神。以為期2周的農村社會經濟調查綜合實習為例,第1周為外業調查,第2周為內業整理和綜合分析報告撰寫。調查以小組為單位獨立開展工作,教師輪回指導和檢查。這一以專題調研為特色的綜合實習,使學生圍繞某一主題從提出問題和目標-設計問卷-實地調查-數據資料整理、分析-撰寫報告得到全過程的訓練。經過多年的實施,綜合實習制度受到了學生的一致好評。
二是通過大學生林業經濟研究會、大學生科研創新基金、大型專題調研等第二、第三課堂,構建基于創新型目標的研究型實踐教學體系。大學生林業經濟研究會由高職稱、高學歷的專業老師擔任指導老師,有針對性地指導社團開展學術活動,并組織學生參加兩年一屆的全國大學生林業經濟研討會。由于師生的共同努力,在第十二、十三、十四屆全國大學生林業經濟研討會上共獲得了一等獎2項、二等獎6項、三等獎10項、優秀獎11項的好成績,在校期間學生公開發表學術論文4篇。為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創新意識,積極鼓勵學生申報學校和浙江省的大學生科研創新項目,由專業教師負責指導申報和實施的全過程。2008-2010年,農林經濟管理專業學生成功申報項目共24項,其中省級6項。大型專題調研主要是指部分學生參與知名科研院所和高校的大型專題調研。2009年以來,中國科學院農業政策研究中心和北京大學從農林經濟管理專業挑選了共28名學生參加了農業經濟相關課題的調研。通過參加大型專題調研活動,使學生的社會實踐與社會調查能力得到進一步提升。
(2)重視教學條件建設
建設期內,主要抓實驗室及實習基地、圖書資料的建設。
一是實驗室及實習基地建設。在實驗室建設方面。農林經濟管理專業主要依托經濟管理實驗教學中心,總面積600m2,下設6個實驗分室:財務會計模擬實驗分室、工商管理模擬實驗分室、國際貿易模擬實驗分室、電子商務模擬實驗分室、市場營銷模擬實驗分室、金融模擬實驗分室。建設期內,新增教學設備(包括軟件)近158萬元?,F有教學設備總值近432萬元。在校外實習基地建設方面。新建實習基地11個,現有校外實習基地達21個。
二是圖書資料建設。農林經濟管理專業教學所需的圖書資料除由學校圖書館提供外,由學院圖書資料室和專業特色資料室提供。經濟管理學院圖書資料室,每年及時采購能反映專業發展動態與趨勢的圖書資料。現有藏書1.5萬冊、學術期刊310種、報紙40余種。同時,建有農林經濟管理專業特色資料室1個,現有各類資料和藏書800余冊。為學生研究性學習和教師從事科研活動提供了保障。
三、幾點思考
首先,人才培養目標重新定位后,如何保證培養目標的實現。從近幾年學生就業情況看,就業趨向是以非農企業、政府管理部門(公務員等)為主。在專業建設過程中,為了體現特色與優勢,適應現代農林業發展及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對人才的需求,對人才培養目標進行了重新定位。但是,大學生畢業后是否愿意真正走上服務三農的就業崗位,也就是說如何保證培養目標的實現?除通過對培養環節、課程體系、實踐教學等的調整與優化外,更需要加強就業指導,努力改變大學生的就業觀念,同時打通高校畢業生通向農村的路子。
其次,實踐教學是應用型創新人才培養過程中十分重要的環節,同時實踐教學是一個復雜的系統工程。在專業建設過程中,緊緊圍繞農林經濟管理專業的人才培養目標,構建科學合理的實踐教學體系,堅持第一課堂與第二課堂、第三課堂密切結合,全方位促進大學生綜合素質和實踐能力的提升,為應用型創新人才培養奠定穩固的基礎。同時,應該注意到教師在實踐教學過程中的突出地位,需要進一步加強實踐教學隊伍的建設,充分發揮實習基地的作用,構建完善的實踐教學質量評價體系。
最后,農林經濟管理專業是涵蓋經濟、管理兩大學科的寬口徑專業,當前迫切需要加強管理類課程的建設與改革。長期以來,高等農業院校的農林經濟管理本科,在課程設置和教學內容上,都加強經濟學課程,輕視管理學課程。隨著經濟社會的發展,各種農業企業迅速發展壯大,為了適應這一變化,本專業在專業選修課中,設置了農林企業管理模塊,安排1周時間的農林企業管理綜合實習。但總體來看,課程設置不能滿足人才培養的需要,綜合實習的執行存在較大的難度,效果不理想。為此,需要增加涉農企業管理類課程,并較好地落實綜合實習,努力提高實習效果。
農林經濟管理碩士論文范文二:農林經濟管理專業學生就業影響因素的調查分析
摘 要:通過對北京林業大學農林經濟管理專業06、07級115名學生的調查,筆者從學生的專業學習興趣、課程設置、導師制度建設及學生主觀就業認知等四個方面分析了影響農林經濟管理專業學生就業的因素。
關鍵詞:農林經濟管理專業 畢業生 就業 影響因素
隨著國家林業經濟的興起,以林業經濟活動作為學科落腳點林業經濟管理學科理應具有生命力和活力。然而,據統計2009年14名獲得林業經濟管理學碩士學位的畢業生中, 除去1名轉為攻讀博士學位,2名出國外, 另11名碩士畢業生無一人在林業領域就業。畢業生就業問題是學科發展的一個縮影,專業就業實況與培養目標有脫節,值得對專業的就業作進一步研究。通過查閱文獻,諸多對林業人才就業的研究主要包括以下方面:(1)林業人才就業現狀及問題分析;(2)調整專業設置以促進林業人才就業;(3)林業人才就業途徑。但眾多研究缺少對林業類人才就業狀況的實地調查,而且對影響就業的因素分析集中在定性分析和社會綜合因素的影響上,去不能從農林經濟管理專業在校學生高考報考本專業的動機、本科期間學習興趣、學習狀況、學科發展狀況等影響林業類人才就業的校園因素進行調查分析。
因此,筆者以此為切入點,利用訪談法、抽樣調查、二手資料搜集等調研方法,在詢問學校就業服務中心和經濟管理學院老師的基礎上設計問卷,以北京林業大學經濟管理專業06、07級115名在校學生為調查對象來分析影響林經類人才就業問題的因素。本次調查共發放問卷120份,回收115份,有效
1.專業興趣及課程體系對就業的影響分析
了解一個學生對自己所學專業是否感興趣對于了解學生在本科期間學習本專業的認真程度、學習成績的好壞以及對于本專業的忠實度具有重要作用。
通過對115名被調查者的調查發現71%的學生是受外部因素的影響而并不是憑個人興趣選擇農林經濟管理專業。農林經濟管理專業成為考生高考報考志愿時所謂冷門專業。
進一步的調查可知,76%的被調查對象明確表示本科畢業后的選擇不會與農林有關。而這些被調查者欲進入的行業大多涉及到企業管理、新聞媒體、財務、金融、營銷等當今社會上所謂的熱門行業。當問及他們為什么放棄農林行業時,50%的被調查者選擇對此行業無興趣42%的是因為此專業不是熱門專業,與時代不符僅有9%的被調查者轉移到其他行業的原因是自己的能力所限。
同時,由于農林經濟管理專業是農林+經濟+管理三管齊下的學科,學習課程多樣化。但通過調查發現,115名被調查者中43%的反映農林經濟管理專業本科階段所學課程覆蓋面太廣,所學知識不扎實、不系統,33%的選擇不能很好地與自己以后的選擇相結合, 18%的被調查者認為專業特色課程太少,不能滿足自己本科階段對本專業的學習,僅7%的學生認為富有特色,為自己以后的選擇具備了一定的基礎。本科農林經濟管理專業課程設置廣泛,雖利于拓寬該專業學生的知識面、利于培養學生的多種能力,但是課程的多、雜在一定程度上會阻礙學生對本專業進行深入的學習,從而對知識不能有效的把握和綜合利用。
專業學習興趣低和課程學習不扎實、不系統等降低了農林經濟管理專業學生每屆的考研率。據統計,近幾年本專業每屆的考研率僅為3%。由于農林作為一個傳統經濟部門,較冷門, 對學生的吸引力逐漸降低,有的學生想通過轉專業考研的途徑達到跳出林門的目的,據調查,考研的同學中30%的表示考研時要重選專業。轉專業考研無疑又加大了考研的難度,使此專業學生不能繼續深造,加大了就業形勢的嚴峻。
2.導師制度對學生就業的影響分析
北京林業大學農林經濟管理專業在學生三年級時開始設置導師,通過調查本專業導師制度的建設情況,得出如下結論:
2.1學生普遍期望設置導師提前
在所有被調查者中,49%的認為大二開始設置導師的優勢較明顯。
2.2 學生對導師的滿意度較高
通過被調查者對導師滿意度打分(最高分為10分,最低分為1分)知:導師平均得分為8.427,同時90%的被調查者在710分之間,學生對導師的滿意度較高。同時為了分析導師滿意度是否有性別差異,進行了t檢驗雙樣本等方差假設,得t=0.9563以上兩個方面說明導師制度受到學生的普遍歡迎,在學生教育、提高學生學習專業方面發揮了較大作用??墒?經過深入調查發現,82%的被調查者表示導師主要在思想、學術上給予指導,只有5%的說導師在生活、就業方面給予的幫助最大,更有部分被調查者抱怨:課余時間與導師見面機會少,平時除了課程學習、課題研究之外,導師很少給予就業方面的指導。
筆者經過分析認為存在上述現象的原因在于:
第一、導師精力有限。農林經濟管理專業注重學術研究,導師自身科研和教學任務較多。平時專注于教學和科研的導師時間和精力不足,對學生就業信息關注較少。再加上帶的學生越來越多,導師對每個學生指導的時間和力度也勢必相對減少和削弱,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導師與本科生交流的時間和質量,導師也就不能給學生包括就業在內的全面指導。
第二、本科生缺乏主動性,師生關系生疏。本科生對學習的興趣和積極性,決定了他們與導師接觸的程度。由于農林經濟管理專業的學生專業學習興趣不強,影響其學習專業知識的積極性和與導師溝通的主動性。
3.學校就業指導工作對學生就業的影響分析
畢業生就業指導工作是各個高校工作的重點。近年來學校主要是通過開設職業生涯規劃課(二年級時8個課時的公共課),收集、就業信息、舉辦就業講座、開展校園招聘會、提供政策咨詢和為畢業生辦理離校手續等措施來提高學生的求職能力和幫助、促進學生就業。經調查可知,學校網站及招聘會成為農林經濟管理專業學生獲取就業信息的主要途徑。
傳統意義上,農林經濟管理專業畢業的學生本應該直接面向的就業單位是各類農(林)業企業、教育科研單位和各級林業系統的政府部門??墒?學校進行的就業指導工作通常是面向全校學生,并沒有突出專業特色,不能給各個學生進行專業性的指導和建議。通過對通過校內招聘信息您對林業系統就業單位的了解程度如何?的調查發現,農林經濟管理專業的學生不能從學校提供的就業信息中全面的了解林業系統就業單位的信息。
由于專業的特殊性,學校針對本專業學生提供專業的就業信息較少,不利于農林經濟管理專業的學生了解林業系統就業單位的人才數量、能力要求,從而限制了林業管理人才向此方向流動的可能性。
4.學生就業認知對就業的影響分析
在調查中,75%的被調查者認為與其他經濟管理類專業相比,農林經濟管理專業比其他專業就業難。經過調查,就主觀因素來說,農林經濟管理專業學生的專業認知具有以下幾個特點:
4.1就業地區集中于東部沿海地區
從畢業生流向的地域來看, 北京、上海及東部沿海開放城市吸引了三分之二的畢業生, 中部及省會城市也占了相當大的比例,東中部學生去西部工作的意愿卻極低。為了探究學生的生源地與工作地點的選擇是否具有關聯性,本論文采用了交叉列聯表分析方法,即通過?狀2(卡方檢驗)= 其中Eij=nijnij=ninj/n i=1,2,3 j=1,2,3,4 臨界值為?狀2[(i-1)(j-1)]。
按上述原理計算得?狀2=2.641 10-11選擇就業地區的結構性矛盾突出,在一定程度上不利于農林經濟管理專業學生的全面的就業,從而出現有業不就,地區擁擠的不良現象。
4.2 注重非林業系統的精英崗位,期望工資偏高
根據調查,70%的被調查者要求到非林業系統的實力派企業就業,對自己的就業崗位要求較高而對小型企業不屑一顧;僅有10%的表示只要找到工作即可,其他條件都無所謂。同時,被調查對象要求起點工作的月薪在20004000元之間的占到67%,還有13%要求月薪在4000元以上。據《2007北京高校畢業生就業薪酬調查報告》顯示,24.8%的本科畢業生起點工資在1000元以下,40.9%的畢業生起點工資為1000元-2000元。
在新農村建設背景下,不僅要緊緊抓住經濟建設這個中心,大力解放和發展生產力,而且要從農村的實際情況出發,采取符合農村自身發展的措施,充分發揮農村自身的優勢,正確處理好經濟發展與人口、資源、環境的關系。這些都要求新農村建設的人才不僅具有扎實的理論知識,而且具有將理論知識轉化為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這種理論聯系實際能力的培養有賴于在人才培養過程中通過實踐教學環節的訓練,逐步提升將書本上的理論知識與實際相結合的能力。
2新農村建設背景下加強農林經濟管理專業實踐教學的可行性
2.1新農村建設為農林經濟管理人才培養創造了有利條件
新農村建設戰略的提出使得各級地方政府比以往更加重視農業和農村的發展問題,也要求高校培養大批懂得“三農”實際的農林經濟管理人才。為了使高校培養的農林經濟管理人才更好地服務新農村建設,各地政府都積極與農業院校配合,為高校學生深入農村實際提供各種便利條件。以筆者所在的江西農業大學經濟管理學院為例,學院與江西省多個地方政府建立了良好的合作關系。自上世紀80年代起,江西農業大學的農林經濟管理學科就已開始深入研究江西省縣域經濟、老區經濟和鄱陽湖治理,并經常參與省、市、縣等多級政府的決策咨詢,為江西省經濟發展做出了重要貢獻。新世紀以來,江西農業大學經濟管理學院又與江西省多個縣建立更加深入的合作關系,在許多縣建立了校外教學實習基地,使得學生的實踐教學活動進一步深入到基層和農村的實際工作中去。
2.2新農村建設為農林經濟管理實踐教學提供了素材
新農村建設不僅為農林經濟管理專業人才的實踐教學提供了實踐條件,也為實踐教學提供了寶貴的素材。新農村建設中面臨的很多問題都是以前所沒有的,在以前的理論教科書中難以將這些新問題納入討論。各地在新農村建設中面臨的新問題不僅僅給學術界的理論研究提供了研究對象,也為高校的農林經濟管理實踐教學提供了豐富的素材。在新農村建設的背景下的實踐教學要求學生在沒有書本現成答案的情況下主動去探索解決各種實際問題的方法,在這種探索的過程中不斷增強靈活運用基本理論去解決復雜多變問題的能力。
3新農村建設背景下加強農林經濟管理專業實踐教學的具體途徑
3.1加強校外實踐基地建設
新農村建設背景下加強農林經濟管理專業實踐教學,首先要重視校外實踐基地的建設,從硬件方面來加強實踐教學。雖然農業院校自身往往擁有一定數量的校內實習基地,但是校內的實習基地并不能取代校外實踐基地的作用。尤其是對于農林經濟管理專業的學生而言,在校內實習往往達不到接觸實際農村社會的目的。從本質上講,農林經濟管理學科屬于社會科學,對學生進行實踐教學最好的場所就是廣大的農村。校外實踐基地為學生提供了綜合性、設計性、創造性強的實踐環境,可以提高學生的綜合能力和社會適應能力,培養學生形成扎實的基本技能和實踐能力。校外實踐基地的建設,要依托當地政府,選取一些典型的農村作為相對固定的實踐基地。學校與校外實踐基地形成長期合作的關系,既有利于積累和利用歷史資料,也有利于通過一屆又一屆學生的實踐教學活動,不斷總結經驗和教訓,為進一步改進和提高實踐教學活動的效果提供條件。
3.2加強實踐教學的軟件建設
渾源縣是晉北地區的一個農業大縣。改革開放之前,平川區大部分村子都建有一小塊果園,品種以國光蘋果、蘋果梨、土杏、李等為主。但由于自然氣候限制,加上經營粗放,科技落后,大部分果園產量低下。只有李峪村、凌云口村和王莊堡鎮這3個地方因為有特殊的小氣候環境和水源,果園產量較高。1980年,全縣經濟林收入24萬元,全縣人均0.8元??傮w特征是分布零散,不成規模,效益低下。實行土地承包后,一部分村子的果園因為經濟效益低下被改造為農田。20世紀90年代,渾源縣縣委、政府為了使廣大農民從根本上擺脫貧困,針對全縣實際,審時度勢,大力發展以仁用杏為主的干果經濟林,并作為北部丘陵坡區農民脫貧致富的綠色扶貧項目去抓,取得了較好成效,促進了縣域經濟增長和社會的可持續發展。1991年,吳城鄉在干旱坡地發展種植仁用杏面積333.33hm2,5a后逐漸掛果,1998年,個別林農仁用杏杏核年收入達到3000元。比往年種糧收入提高了3.4倍。且投入大大減少。榜樣的力量是無窮的,在這些林農的激勵下,吳城鄉、蔡村鎮、下韓鄉農民紛紛效仿,主動買苗栽植??h、鄉兩級政府因勢利導,加大投入資金規模。逐漸掀起了栽植以仁用杏為主的干果經濟林建設。截止2013底,全縣共有仁用杏栽植面積0.92萬hm2,占全縣經濟林的91%,主要分布在縣城北部的黃土丘陵區,尤其以吳城、蔡村、下韓、南榆林、西留、沙圪坨等鄉鎮為主。主要品種有:優一、龍王帽、一窩蜂、大扁、京杏等。
2干果經濟林帶來了可觀的經濟社會效益
2.1干果經濟林逐步成為北坡區農民的重要收入來源目前,以仁用杏為主的經濟林建設得到了大力發展,產業化格局初步形成,仁用杏已成為全縣五大支柱性產業項目之一。去年仁用杏掛果面積0.25萬hm2,仁用杏鮮果產量385萬kg,產杏核128.6萬kg,杏仁42.8萬kg,干果總收入2057萬元,占全縣農業總收入的7.9%。全縣林農今年人均收入165元,最好的吳城鄉生態經濟林項目區人均收入可達700元。全部進入盛果期后,全縣林農人均收入將達到1500元。
2.2初步形成了以仁用杏栽培、加工、銷售為紐帶的產業鏈2005年以前,渾源縣的仁用杏由于面積規模小、總產量低,一直以出售杏核、杏仁這一初產品為主,沒有加工企業,產品的附加值低。隨著仁用杏面積的迅速擴大和產量的提高,從2005年開始,在吳城鄉域內建起了兩個仁用杏加工企業,即北岳仁用杏綜合加工廠和吳城仁用杏加工廠。北岳仁用杏綜合加工廠已于2005年建成投產,是一個深加工企業,可加工杏油等高精產品,同時可將加工余料深入加工利用;吳城仁用杏加工廠于2006年建成投產,是粗放加工型企業,加工產品為果脯、杏仁。2013年,兩個加工廠共加工果產品150萬kg,產值2200萬元。這兩個加工廠也解決了一部分人員的就業。2008年,還成立了2個果林產業協會,即仝漢果林協會與吳城仁用杏協會,都為民營性質,現有成員13人。兩個協會已覆蓋全縣仁用杏管理,前者側重城西,后者側重城東,進行仁用杏鮮果、杏核以及加工產品的收購、銷售。這樣以仁用杏栽培、加工和銷售為紐帶的產業鏈初步形成,對渾源縣經濟發展起到了積極的推動作用。
2.3干果經濟林改善了生態,促進了渾源縣旅游業的發展干果經濟林的大力發展使北坡區吳城、蔡村、下韓、南榆林、西留、沙圪坨等6個鄉鎮的森林覆蓋率大幅提高,有效地減輕了北坡區沙化土地的土壤風蝕和水土流失。每年春季,北坡區杏花盛開,一片雪白,成了杏花的世界,杏花的海洋;到了夏秋季節,則是綠樹成蔭,紅杏滿枝,蔚為壯觀。不僅改善了全縣的生態環境,也促進了恒山旅游業的發展和壯大。
3現有干果經濟林存在的問題
3.1發展不平衡,缺乏科學規劃①目前,全縣的干果經濟林主要集中在縣城北部附近的6個鄉鎮,尚不能有效覆蓋全縣,像駝峰、西坊城、裴村、東坊城、王莊堡等鄉鎮還有大面積的退耕坡地適宜發展仁用杏,但還沒有規劃實施。②2000年以前栽植的部分樹種長勢不太好,其中:大扁占38%,京杏占60%,出現了部分地塊產量低的現象。
3.2經營較粗放,科技含量低,單產和優質果品率較低大部分林農還是采取較粗放的經營管理,不注重修剪、防蟲、鋤草、澆水、覆蓋、施肥投入少。對一些科技產品如生長調節劑等的應用不愿嘗試。單產低而不穩定,有時甚至絕收。使用化肥和農藥控制不嚴格按技術要求進行,使一些經濟林果品農藥殘留量嚴重超標,品質下降。就連吳城生態經濟林主產區的優質果品率都不到果品總量的70%。
3.3難以有效預防凍花、凍果由渾源縣的氣候特點,加上仁用杏面積較大,難以有效管理,個別年份易出現凍花、凍果現象,造成產量大幅度下降。
3.4服務體系不健全①目前,全縣現有的加工企業產能有限,還不能完全解決全部的林產品加工;②產品銷售網絡建設不完善,包裝落后不精,產品儲運能力差,易出現流通渠道不暢,產品積壓。
4今后的發展對策
4.1科學規劃,均衡發展十二五期間,對全縣干果經濟林的發展要因地制宜地全面規劃,對現有宜林地宜林則林,宜牧則牧,宜果則果,按比例有步驟地發展。逐步改變現在的不平衡狀況。逐步改造那些產量低下的老品種。
4.2以科技為先導多地山坡區經濟林發展的實踐證明:科技投入是見效最快、效益最好的投入。①從傳統的品種中“優中選優”,不斷優選適合本地資源條件的優質品種,同時要引進新的優質品種,提高產量和質量,增強產品在市場上的競爭力。②對林農進行大力培訓,提高林農的科技意識和管理水平,逐步實現科學管理、豐產高效。③請求省林科院的技術專家合作研究有效的防凍花、凍果技術措施。
4.3政府要加大投資、開發力度要提高各級領導干部的綠化意識,進一步激發廣大群眾的栽樹熱情,把發展仁用杏產業作為坡區、丘陵區農民致富達小康的主導產業來抓。同時,要結合產量擴大果品加工的規模,提高加工檔次質量,挖掘產品的附加值,增加農民收入。
目前的教學現狀而言,該課程的教學定位是理論課,在教學中強調知識體系的完整性、嚴謹性,以數學課的講授方式為模板,且課程國內教材過分偏重于數學和數理統計學理論的推導,邏輯性強,內容緊湊,數學公式多,并且教材內容與經濟學理論的結合不緊密。再加上農林院校學生的數學基礎相對薄弱,學習起來更為困難,導致很多學生對這門課缺乏熱情。如何激發學生學習計量經濟學的熱情、培養學生的創造性思維以及定量分析方法解決實際經濟問題的能力,已成為“計量經濟學”教學中亟待解決的問題。因此很多學校增設了“計量經濟學”實踐教學環節,目的是為了提高學生的動手能力,但實踐教學內容選擇是否得當、教學安排是否合理、操作過程是否切實得到實施,對學生的學習效果起著不可忽略的作用。目前傳統的計量經濟學的實踐教學模式主要是以驗證式實踐教學模式為主,通常采用先講授后實驗與邊講授邊實驗兩種教學方式。對于前者這種教學方式致使學生的理論和實踐脫節,無法及時消化所學的理論和方法;對于后一種方式,盡管能夠使學生將理論聯系實踐,但也是一種“填鴨式”的向學生展示軟件如何操作,驗證書本內容,從而使學生被動地接受相應內容,亦步亦趨地模范教師所展示的內容。并且學生的實驗作業大多是教師結合典型案例或者書本中的例題和習題,而這些案例難免有些過于陳舊,不符合當下的實際情況,缺乏經濟熱點。這些顯然都不符合計量經濟學這門應用性極強的教學要求。完整的計量經濟學模型一般步驟:(1)模型理論設計—確定模型所包含的變量和模型的數學形式;(2)樣本數據的收集;(3)模型參數的估計;(4)模型的檢驗—統計檢驗、經濟意義的檢驗和預測檢驗。但目前實踐教學中實踐內容都是典型案例或書本的例題和習題,因此實踐中只需要進行模型參數的估計、模型檢驗和估計方法的操作,忽略了變量的選取,數據的整理和理論模型的構建,這使得學生不能全面掌握計量經濟學建模的步驟,更不能將所學的計量模型準確的用于實際生活案例,從而導致了學生學習興趣不大,動手能力不強。
2提高“計量經濟學”實踐教學的幾點建議
2.1提前讓學生做好軟件學習準備工作
包括安裝Eviews、閱讀Eviews軟件中英文操作手冊和相關參考書。在授課的前半學期,每2周采取一次“1節理論課+1節軟件操作課”的教學模式,通過“即學即用”的方式,鞏固和強化理論知識,對理論方法能進行基本的實踐操作。
2.2計量經濟學課程引入案例教學,并建立案例庫
目前,國內教材的案例過于陳舊,樣本數據偏少,模型解釋變量個數偏少,使用這樣的案例在一定程度上制約了學生使用軟件處理數據分析數據的潛力;作為計量經濟學的主講教師,需要建立一套適合本校學生情況的案例庫。案例素材可以從本科生的優秀論文、教師的學術成果、專業期刊的學術論文中挑選從而建立有特色的案例庫,并注重選取與農林經濟研究密切相關的案例素材。案例教學是教師根據教學目的,指導學生對案例調查、閱讀、分析、講解和討論,傳授分析、解決問題的理論方法,加強學生對基本原理和概念的理解,培養應用能力。并且通過案例教學,讓學生切身感受理論知識與實際應用之間的關系,激發學生進一步探索的興趣。
2.3推行課程論文
主講教師可以結合當前經濟熱點給出課程論文的題目,也可以是學生結合自己感興趣的內容自主的擬定論文題目。通過推行課程論文,學生根據研究內容來確定變量,整理變量,確定模型的數學形式,并進行估計和檢驗,最終撰寫規范課程論文,完整了建立了計量經濟學模型,可以激發學生做定量分析的興趣,積累了建模的檢驗,提高了綜合應用能力,并對今后的專業研究有一定的啟發。
3結束語
1.改革畢業設計的立題、選題形式。隨著就業壓力的逐年增大,為順利就業,大部分學生在七、八學期忙于復習考研、在用人單位實習和參加各類招聘面試,根本沒有充足的精力認真完成畢業設計工作。針對這一問題,環境設計專業對過去的先由指導教師申報畢業設計題目,再經學院組織專定審定,最后由學生與指導教師進行雙向選擇的畢業設計立題形式進行了改革。先由指導教師申報擬指導的學生人數與畢業設計的方向,再由學生根據個人的實際情況選定指導教師,指導教師選定后,由學生根據自己的興趣愛好、在實習單位從事的工作、研究生階段可能從事的研究方向等,與指導教師共同商定畢業設計的初定題目和設計任務,初定題目和任務經系和學院審定后可最終確定。這樣可將學生的畢業設計工作與學生的興趣愛好、在實習單位從事的工作以及以后可能從事的研究工作有機地結合,緩解學生就業壓力與畢業設計的矛盾。
2.積極探索校外指導教師指導畢業設計的模式。由學生申請,并提供校外研究生指導教師、科研人員、擬就業單位高層管理人員或技術人員的基本情況,畢業設計題目、設計任務、實施計劃以及所具備的設計條件,學院組織相關專家論證審批后,可由校外科研人員、高層管理人員以及技術人員擔任學生畢業設計指導教師,學院指定校內相關教師協助指導,并具體負責與學生的定期溝通與聯系。這樣既可利用校外優質教學資源,又避免了學生在外實習,校內指導教師鞭長莫及的無奈局面。
3.提前畢業設計的開題時間。將畢業設計開始時間提前至第六學期開學初,讓學生充分利用第六學期和第三學年暑假,完成畢業設計前期準備工作(確定指導教師、確定題目、確定實施計劃、查閱資料、確定設計思路和理念),部分有能力的學生甚至可以完成畢業設計的主體部分,為畢業設計擴充有效的開展時間。
二、堅持畢業設計“seminar”,強化過程管理
1.堅持兩周一次的學生畢業設計“seminar”一個指導教師單獨組織或幾個指導教師聯合組織,組織自己所指導的所有學生每兩周召開一次學生畢業設計“seminar”,每位學生匯報自己畢業設計的進展、取得的階段性成績以及存在的問題,大家相互交流、相互學習、相互指點,相互借鑒。對于在校外實習的學生,可通過網絡參加“seminar”;對所指導的學生在校外較多指導教師,也可組織網上“seminar”。指導教師對學生參加“seminar”的情況進行考核,考核成績記入畢業設計成績。這樣既對學生可進行有效地督促,強化過程管理,又可及時發現問題、解決問題,避免學生前期不做,后期突擊應付的問題。
2.堅持每月一次的指導教師“seminar”以教研室為單位,每月召開一次指導教師“seminar”,通報學生畢業設計的進展情況、階段性成果以及在畢業設計指導過程中發現的知識上的、態度上的、技術上的、心理上的、生活上的問題和不良傾向,共同分析問題產生的原因以及解決問題的關鍵,共同研討解決辦法與對策。
3.嚴格畢業設計中期檢查制度以制度的形式明確畢業設計中期檢查專家組成員的構成及人數、檢查時間、檢查的主要內容、檢查的形式、檢查的組織管理以及檢查不合格的處理意見,并明確中期檢成績在畢業設計總成績中所占的比例。檢查時所有學生必須以PPT的形式匯報參考資料查閱情況、論文(設計)進展情況,取得的階段性成果、遇到的主要問題及下階段進度安排。檢查結果在網上公布并在畢業論文(設計)總成績中占一定比例。
三、細化畢業設計撰寫規范,改革畢業設計答辯形式
1.細化畢業設計撰寫與打印規范在畢業設計開展的中、后期,請相關專家以講座的形式對學生進行培訓,詳細講解畢業設計過程中應注意的問題以及設計說明的撰寫要求與規范,使學生在撰寫畢業設計說明時胸有成竹,心中有數。另外,針對環境設計專業單獨制定詳細的畢業設計說明撰寫與打印規范,按照設明撰寫的先后順序,將總體框架與要求、具體的結構安排、每一部分具體的撰寫內容、字數要求,打印規范等以表格或視圖的形式詳細列出,使學生能一目了然地了解具體的要求和規范,避免往屆設計說明中所出現的結構混亂、條理不強、文字表述詞不達意、打印格式不規范等問題。
2.改革畢業設計的答辯形式改革以學生答辯匯報表現確定學生畢業設計成績的考核形式,將畢業設計答辯分為兩個階段,即第一次答辯和第二次答辯,第一次答辯在畢業設計展覽的現場進行,由相關教師組成畢業設計答辯小組(指導教師不參與所指導學生的答辯),讓學生在畢業設計作品展覽現場對畢業設計情況進行匯報,回答教師與其它學生的提問,答辯小組現場對學生的畢業設計進行評定。第一次畢業設計答辯規定20%~30%的學生不合格,命其限期整改參加第二次答辯。第二次在教室進行,答辯委員由學院指定,學生以PPT的形式匯報畢業設計相關情況,答辯委員會對其畢業設計成績進行重新評定,答辯通過則畢業設計成績合格,不通過者則畢業設計成績不合格,參加第二次答辯的學生不具備優秀畢業設計的評選資格。這樣既解決了有限的時間內同時進行畢業設計展覽和畢業設計答辯時間上的緊張,又有利于對畢業設計成績評定的公開、公平與公正。
3.聘請校外企事業單位高層管理人員和技術人員擔任答辯評委聘請校外企事業單位的高層管理人員與技術人員擔任答辯評委并進行打分,以促進學生畢業設計與生活實際相結合,符合社會發展、企事業單位生產與發展需要,防止畢業設計脫離實際的紙上談兵與主觀臆想,使學生的畢業設計的考核更加客觀公正,使畢業設計更有參考和應用價值,激發學生認真開展畢業設計的興趣。
四、為畢業設計成果提供亮才現藝平臺,激發學生興趣
1.舉辦畢業設計作品展,提供展示成果的機會每年在畢業設計答辯前舉辦由學校牽頭,學院承辦,并邀請兄弟院校和相關企事業參加的環境設計專業畢業設計作品展,并對已參加國內其它競賽獲獎的或獲得專利的優秀作品進行表彰獎勵,促進學生相互監督、交流、學習的同時,為學生提供展示才華與成果的機會和平臺,激發學生認真開展畢業設計的熱情和積極性。
2.推薦學生作品參加各類學科競賽、申報專利學校積極舉辦藝術設計大賽、風景園林景觀設計大賽、計算機設計大賽等學科競賽為學生提供展示成果機會的同時擇優推薦學生畢業設計作品參加國內外各級藝術類學科競賽,為學生提供亮才現藝的機會,激發學生認真開展畢業設計的積極性。另外,對于創新性強,設計水平高的作品,學校在經費上給予支持,鼓勵學生積極申報外觀設計專利,激發學生開展畢業設計的興趣和積極性。
論文關鍵詞:紅豆樹,人工林,經濟效益
紅豆樹具有極高的材用價值、景觀價值、森林文化價值,木材堅硬、紋理美觀、材質優良、是我國最珍貴鄉土用材之一。紅豆樹心材的經濟價值最為突出,紅裼色心材主要應用于古典家具制作與雕刻、陳設工藝品制作與雕刻、建筑裝潢與雕刻三大類[1-2]。目前,相關文獻對紅豆樹人工林經濟效益分析尚未見報道,本文就此問題進行了探討,旨發展紅豆樹人工林的產業決策提供參考依據。
1 材料來源
本研究材料來源于1965-1968在福建華安、南靖、浦城、政和、延平、建甌、三元、沙縣、將樂、泰寧、德化等地20余個國有林場系統布設的紅豆樹造林試驗林。
2 研究方法
2.1技術經濟指標確定
為分析紅豆樹的經濟效益和經濟成熟,參照用材林林木資產評估的方法,收集調查了如下的技術經濟指標。
(1)木材價格:規格材每立方米550元,非規格材每立方米450元,紅心材每立方米10000元
(2)營林生產成本:第一年2700元/公頃,第二年750元/公頃,第三年750元/公頃,第四年150元/公頃,年平均管護費60元/公頃。
(3)稅費按木材起征價征收,育林費、維簡費、社會事業發展費、森林植物檢疫費等合計為:規格材每立方米102元,非規格材每立方米51元。
(4)木材經營成本:伐區設計費按蓄積9元/立方米,檢尺費9元/立方米農業論文,直接采伐成本110元/立方米,短途運輸成本20元/立方米,道路維修養護費用5元/立方米,銷售費用為銷售價的1.5%,管理費為銷售價的5%,不可預見費為銷售價的1.5%。
(5)經營利潤率按直接采伐成本的15%計。
(6)地租:根據現行政策規定,按主伐時木材生產的數量,依現行林價的30%作為本輪伐期內的地租,即山價。
(7)利率:暫取5%為基礎進行分析。
2.2計算方法
(1)凈現值模型怎么寫論文。本文采用凈現值法評價投資效果,計算公式如下:
①
式中:PNW為凈現值,Rt為t年時的貨幣收入,Ct為t年時的貨幣支出,t為年齡,n為主伐年齡,P為利率,也是貼現率。在①式中,當PNW大于0時,說明繼續經營還能盈利;當PNW小于0時,繼續經營則虧損,但經營初期除外;當PBW等于零時,是盈利與虧損臨界,一般將它作為經濟成熟的標準,但它常常不是單位面積林地年均經濟收益最多的。
(2)森林經濟成熟齡模型。森林資源經營是以林地為基礎資本的,只有單位面積林地上平均每年收獲的效益最多時,才能保證在持續經營情況下效益總量是最多的,才是經營者最希望得到的。因此,應取年均凈現值最大時的年齡作為森林經濟成熟齡,即
②
式中:T森林經濟成熟齡。為分析測算方便,這里假設二個條件:其一是本次研究對象為紅豆樹單純同齡人工林,實行皆伐作業;其二是分析結果僅反映主林木經濟成熟。這樣,森林經濟成熟齡問題在這里轉化為主伐時利潤最大化問題,因此,需建立森林生長收獲預估模型,估計在不同年齡主伐時所能得到的木材產量農業論文,據以求得相應的貨幣收獲量。
(3)生長收獲預估模型。描述林分各因子生長過程的方程較多,尤以理查德方程廣泛應用,主要原因是理查德方程適應性強,準確性高,且方程中的參數有一定的生物學意義,故本文選擇理查德方程構建紅豆樹生長收獲預估模型。[3-6]方程形式如下:
③
式中:Y為林分測樹因子,t為林分年齡,A、k、c為參數。
3 研究結果
根據上述的紅豆樹林分的生長收獲預估模型,以及所收集的技術經濟指標,利用生長收獲預估模型,計算紅豆樹各年齡的收入、支出及凈現值等指標,結果如表1-3。
表1 紅豆樹Ⅰ級立地質量的經濟成熟分析測算
年齡
平均高
平均直徑
蓄積量
總收入現值
總支出現值
凈現值
年均凈現值
24
12.4
12.6
155.8
73108
11961
61147
2548
26
13.3
13.9
171
81818
12069
69749
2683
28
14.2
15.2
186.4
89656
12101
77555
2770
30
15
16.4
202
96426
12068
84358
2812
32
15.7
17.7
217.6
102001
11980
90021
2813
34
16.4
18.9
233.3
106318
11846
94472
2779
36
17
20.1
249.2
109369
11673
97696
2714
38
17.6
21.4
265.1
111192
11469
99724
2624
40
18.1
22.6
281
111864
11240
100624
2516
42
18.6
23.8
297
111484
10992
100492
2393
44
19
25
313.1
110169
10730
99440
2260
46
19.4
26.2
329.2
108047
10458
97589
2121
48
19.8
27.4
345.3
105245
10181
95064
1980
50
20.2
28.5
361.4
101887
9901
91986
1840
52
20.5
29.7
377.5
98092
9622
88471
1701
54
20.7
30.8
393.6
93969
9344
84625
1567
56
21
31.9
409.8
89615
9071
80544
1438
58
21.2
33
425.9
85117
8804
76313
1316
60
21.4
34.1
442
80549
85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