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4-03 09:56:33
序論:在您撰寫音樂社會學論文時,參考他人的優秀作品可以開闊視野,小編為您整理的7篇范文,希望這些建議能夠激發您的創作熱情,引導您走向新的創作高度。
作者:周晶 單位:蘭州交通大學
音樂創作社會學將深入探析如人類創作音樂的初衷﹑音樂創作成果與社會背景之間的關系、各個歷史時期人的音樂創作動因、在不同的社會歷史條件下人的音樂創作方式之區別﹑從原始社會至現代社會音樂創作與音樂表演的互動關系等問題??梢哉f音樂創作社會學是專門研究音樂運動“通道”的“端口”,是研究音樂社會運動的源頭。又如,音樂生產社會學,是一門從宏觀的角度研究音樂形成的分支學科。“音樂生產”是指所有創造、產生音樂的人的行為過程。這種音樂生產是一種社會性的音樂產生的行為過程。為此應當研究社會音樂生產的本質(社會的需求、創造性、非盈利和非商品性)、社會音樂生產的結構(音樂創作生產、音樂唱奏生產、音樂傳播生產、音樂教育評論一科研生產)、各個時期或各個社會集團內部的音樂生產結構內部動力分析。音樂經濟社會學,是音樂社會學學科發展的深化,也是音樂商品研究與經濟學結合的交叉學科。音樂經濟社會學專門研究音樂商品的生產及商品的市場運作規律。在音樂經濟社會學中,我們將從歷史的角度深究音樂商品的概念內涵、音樂商品價值的屬性、音樂商品價值變化的歷史、音樂商品的社會分類、音樂商品的市場運作規律,以及現當代的音樂商品管理,如歌手的管理與“包裝”、出版演出合同的本質與職能、版稅原理、著作權的保護手段等等。而民間音樂社會學又是一門研究除宮廷(或官方)音樂、文人音樂行為之外的音樂社會運動的學科,其專門研究歷史與現代農村、城市大眾音樂中的音樂社會學問題。
人們在努力地保護地球的生態平衡、綠色資源的過程中,也注意到另一個側面,即民族文化中的音樂無形資源的保護開發問題。因此,音樂社會學學者們更要以愛護自己家園的社會責任感研究全球性的音樂現象:音樂在社會中做橫向傳播的同時,正在加速地進行時間軸上的演化發展,為此而形成一種音樂的時空綜合現象。這種時空綜合現象表現為一部分音樂在傳播中占優勢,拼命擠壓歷史的、民間音樂的內容、形式、體裁和風格,最后形成“地球村”音樂分配在質和量上的不平衡變化。這種變化將促進我們建立音樂發展的預測思維,從而提升起一種科學的音樂未來觀。預測性思維和科學的音樂未來觀,為音樂社會學提出了新的任務。這就要求音樂社會學將深入地研究這種音樂無形資源的流失、泯滅現象,進而探討如何保護、開發、利用它們。對于音樂無形資源的流失、泯滅現象的研究,應當體現在如下幾方面:一是地球物質資源(如森林、草原、河流、湖泊等各種生態環境)與音樂無形資源的起源性聯系、歷史性聯系,以及在過去歷史中的發展性聯系;二是研究、預測、論證隨社會環境的變化,音樂無形資源流失、泯滅現象出現的可能性或必然性;三是研究和預測發達國家和地區、發展中國家和地區音樂無形資源流失、泯滅現象出現的時間表;四是研究音樂無形資源的保護措施。中國的音樂社會學研究歷時二十年。
作為中國音樂學中的音樂社會學,它將面臨更多新時代中緊迫的新問題,它將充滿著清新與敏銳,頑強、蓬勃地生存下去。盡管我們認為它只是在起步,但是,如果深人進去,就會感到這還不能以經濟發展的“計程車”方式來衡量我們思維的發展。中國的特點,中國文化的特點,中國音樂現狀的特點,促使我們要如此認識下去。在今天,中國音樂的文化特點紛繁細密,在音樂文化的社會運行、社會傳播中,在音樂的人際交往中,在音樂與政治的互動中,在音樂與貨幣的等值中,在音樂職業道德的表現或表演中,在音樂情感真偽的鑒別中,在音樂社會價值的根本評估中,在音樂“量的重復”和“質的飛躍”的關系中音樂社會學還面臨著無限的研究資源。放眼未來,音樂社會學的下一個二十年將會變得更熱鬧,更精彩,更成熟,更理性,更人性,更具有歷史責任感。因為,過去的一切逐漸淡忘了,走遠了,平靜了。新的思維和行為方式,就像初升的太陽,給一切都帶來希望和生機。如同過去,某年某月某一天歷史的再現,一支又一支好聽、情真、意切的音樂徐徐響起,使人淪肌浹髓,使人刻骨銘心,使人春意盎然,使人“三月不知肉味”。
1.從“音樂聽賞”到“音樂與聽眾關系”的音樂社會學類型論
2.音樂社會學研究的對象和方法
3.中國當代音樂學中的音樂社會學
4.音樂社會學在中國——中國音樂社會學研究20年述評
5.音樂社會學學科規訓及操作機制新論
6.論音樂社會學研究方法的范型
7.音樂社會學應用價值研究——對音樂社會學學科理論、方法、功能的一些思考
8.論舒茨的音樂社會學思想——音樂內社會關系的研究
9.音樂社會學的學科理論問題
10.從音樂社會學的角度淺談中國音樂商品化的發展趨向
11.荀子《樂論》與音樂社會學
12.音樂的生產與傳播舉隅——以音樂社會學視域分析
13.緊跟時代步伐的音樂社會學著作——研讀曾遂今先生不同時期兩部相關著作有感
14.音樂社會學說略
15.從阿多諾的《音樂社會學導論》看其對室內樂的批判
16.五版“江姐”人物塑造的音樂社會學分析
17.阿多諾音樂社會學的自律與他律的共生關系
18.民族音樂學與社會學學科交叉之我見
19.貝澤勒“交往音樂”“表演音樂”的音樂社會學概念
20.試論裕固族民間音樂的音樂社會學價值及其文化傳播
21.十年心血之結晶 開創性成果之總結——《音樂社會學》讀后
22.音樂的生產與傳播舉隅——以音樂社會學視域分析
23.音樂社會學視野下音樂劇接受體系建構之探究
24.音樂社會學在音樂學體系中的特點與價值
25.從音樂社會學對音樂史學的滲透性研究談學科的融合性發展
26.試論音樂社會學學科發展及學科結構的歷史演變
27.如何認識作為社會現象的音樂——伊沃·蘇皮契奇的《社會中的音樂:音樂社會學導論》芻議
28.他山之石——音樂社會學視閾下的聲樂教學
29.中國音樂社會學領域繼承與開拓的一大步——評《音樂社會學教程》
30.孔巴略的音樂社會學思想淺釋
31.開山之作 理性之光——讀韋伯《音樂社會學:音樂的理性基礎與社會學基礎》
32.卡登和他主編的《音樂社會學叢書》
33.從音樂社會學角度分析清商樂于漢末魏晉時期流行的原因
34.音樂社會學學科認識論要
35.音樂社會學研究對象初探
36.社會學對于音樂史學的幾個切入點——以18世紀維也納音樂生活并莫扎特為例
37.阿多諾音樂社會學觀批判
38.音樂社會學的理論與研究
39.音樂社會學視閾中的龍州民間歌謠
40.音樂社會學問答
41.中國音樂社會學研究未來走向試估
42.從音樂社會學角度看“花兒”的傳承與發展
43.簡論阿多爾諾音樂社會學的否定精神——從阿多爾諾對勛伯格和斯特拉文斯基的評論談起
44.關于音樂社會學的幾點思考
45.思想的交鋒:荀子與墨子在音樂社會學方面的分歧
46.音樂社會學視閾中的二人臺的發展
47.音樂社會學視野下的儀式及其音樂——以西林白苗燒靈儀式為例
48.音樂社會學視域下當代高校校園歌曲發展探析
49.國外音樂社會學的歷史與現狀
50.音樂社會學——淺論音樂與社會的關系
51.試論群眾音樂社會學的研究方法——群眾音樂社會學研究之二
52.五版“江姐”人物塑造的音樂社會學分析
53.延安“魯藝”音樂的社會學特征
54.試論群眾音樂社會學的對象
55.民間音樂傳播的社會學討論
56.對奧運會經典主題曲主題音樂的社會學分析
57.聯系實際談談對我國聽眾分類的思考——結合《音樂社會學》中的分類進行討論
58.《音樂教育學與音樂社會學》評
59.捷克和斯洛伐克的音樂社會學研究概要
60.從阿多諾《音樂社會學導論》看其對音樂本體意識形態化的批判
61.克奈夫的音樂社會學對象觀
62.音樂社會學視角下的社區文化建設
63.《聲無哀樂論》的典型命題及其音樂社會學意義
64.基于音樂社會學課程的“Presentation”教學法研究
65.對音樂社會學學科的認識
66.音樂社會學——音樂的理性基礎與社會學基礎
67.加強音樂社會學的研究
68.對校歌歌詞的幾點音樂社會學觀察
69.從音樂社會學的角度看歌劇《駱駝祥子》
70.音樂社會學與民族音樂學
71.卡爾布西茨基談音樂社會學
72.音樂社會學視野中的中央蘇區紅歌生產
73.當代中國古琴音樂傳播的社會學思考
74.音樂社會學研究
75.九十年代的音樂與社會學:一個評論界的變化的前景
76.音樂社會學在音樂學體系中的特點與價值
77.音樂社會學視野下電影《劉天華》的音樂敘事及傳播效應
78.音樂社會學教程
79.港臺流行歌曲沖擊后的回顧——音樂社會學實踐思考筆記五
80.探索音樂社會運動 開拓嶄新研究領域──《音樂社會學概論:當代社會音樂生產體系運行研究》讀后
81.交響樂演奏中“指揮”角色探析——以《音樂社會學導論》中“指揮”理論為例
82.國外音樂社會學研究的情況與動向
83.音樂社會學的淵源和流派
84.克羅地亞的《國際音樂美學與音樂社會學評論》
85.聲樂藝術情感論的社會學視野
86.作為群體行為的音樂——彼得·馬丁音樂社會學思想擷菁
87.新世紀的音樂社會學
88.關于音樂社會學的學科理論問題
89.武昌平湖門地區戲曲演出的音樂社會學審視
90.一本新穎獨特的音樂學著作 《音樂社會學概念——當代社會音樂生產體系運行研究》讀后
91.音樂社會學視野下的漢代樂府民歌產生與流行
92.時空的重構——當代蒙古族創作音樂的社會學分析
93.關于中國古代大眾音樂的音樂社會學思考
94.沈陽音樂學院音樂社會學專業簡介
95.關于音樂社會學的幾點思考——以殖民統治下的臺灣歌曲創作為例
96.論《呂氏春秋》的音樂社會學觀點
97.音樂社會學視野下的干部教育
98.音樂社會學的對象、結構和方法
99.文化社會學視角下的音樂與日常生活
100.淺談阿多諾《音樂社會學導論》之音樂藝術
101.音樂的經驗社會學要解決什么問題?
102.節慶群眾合唱活動的音樂社會學思考
103.傳統和現代的矛盾與融合——原生態音樂流行性的探討
104.《歲月如歌》 一部關于音樂社會學的經典影像
105.呼喚音樂社會學
106.音樂社會學——論社會音樂商品
107.音樂流行考析——音樂社會學實踐思考筆記
108.社會學調查方法在民族音樂學研究中的意義與實踐
109.評析阿多諾《音樂社會學導論》之音樂接受者類型化
110.新學科 新視野 新建設——《音樂社會學》評介
111.“體裁”概念在音樂社會學中的意義
112.中國流行音樂演唱風格研究的前期理論思考
113.當代中國音樂的借鑒與發展——對馬克思文藝社會學思想的思考
114.中國傳統音樂記譜法的社會學釋讀
115.山東民歌的音樂社會學視角研究——以《沂蒙山小調》為例
116.社會學視野下的古希臘與古羅馬音樂
117.中國民間音樂階層分析對音樂形態劃分的影響
118.當代流行愛情歌曲歌詞研究述評
119.解析迷幻文化:一個音樂社會學的視角
120.學校音樂教育的社會學視角研究
微觀視角:作為小型社會的音樂課堂
社會是一個無所不包的復雜而巨大的系統,教育或教育構成要素本身都是社會的組成部分,“課堂”本身是一個小型社會,在這個小型社會中存在著一些特殊的具有社會屬性的因素而“音樂課堂”除了具有廣義的“課堂”的共性之外,更顯現出了“音樂課堂”獨一無二的個性。
(一)音樂課堂中的社會組織
班級是按照學校的教育意圖而建立起來的組織系統,又是按照學校的教育要求進行運作的。因而班級從其組成就決定了它必須成為教育影響學生、按照教育目標要求來培養塑造學生的特殊環境。而在班級授課中,教師又把學生分為了固定的幾個小組,作為班級的次極單位來進行管理和教學。由此看來,中小學班級與小組的組成、分配及調動原則上是學校的制度性規定,并非由學生按照自己意愿自由組合而成,且帶有一定的強制性,班級和小組一旦形成,學生便不能隨意更改和調動,大多數課程的課堂教學也是遵循這樣的組織分配來進行,教師不另行分配。音樂課堂卻有打破這個既定規則的“特權”,尤其在班級內部的小組分配上,音樂課可以根據自身需要來安排,音樂教學的“班級”有了新的涵義。音樂教學是審美教育的重要內容和途徑,其教學的原則和方法自然有別于一般學科,它要求以感性入手,以情動人,以美感人,重視教育的潛效應。由于“音樂”這一特殊語言的存在,使得音樂課堂教學比其他任何科目的教學更加有美與樂的追求,更加活躍和互動,音樂教師與學生之間的距離也被拉得更近。對中小學生來說,音樂并不是一門知識,而是一種內心體驗,音樂課也不是中規中矩的知識傳授,它更強調師生之間共享音樂時身心上的交流與融通。所以,在一定程度上,音樂課可以打破班級組織的規定性,雖然它仍是以班級為單位,但此刻的班級已并非以往“班級”的概念。在這個集體中,教師與學生不僅僅是一個管理者與被管理者、教育者與被教育者的關系,他們共享音樂、同唱同樂,在互動與交流中達到情感的共鳴。與其說這是一個班級,倒不如說是一個融洽的音樂小團體,每一個學生都是小歌手、小演奏家或小舞蹈家,教師好似一位指揮,引領著他們徜徉在音樂的殿堂里。音樂課也可以搬出普通的教室,取而代之的是布置得溫馨美麗的音樂教室。班級中小組的固定排列也變得靈活,座次的排列與組合有了更多的選擇,或是半圓形,或是環形,或是分成兩大組等等。音樂教師可按照學生的特長類型、性格特點或教學中演唱或演奏的情境需要來劃分群組,同學們也可以在老師的指導下自由組合位置,有了更多的自主性。
(二)音樂課堂教學中的社會角色
在課堂社會結構中,教師與學生在社會身份、制度資源、文化資本等主要維度上各居兩極,因而構成了最基本的兩大地位類別,教師角色與學生角色也成為了課堂社會中涵蓋面最寬、最常見的角色分類。只有將課堂教學中的社會角色置于特定的社會背景和文化傳統中,才能更加多維地揭示角色的本質與多樣性。音樂與社會生活息息相關,它萌生于社會生活,隨著社會的變遷而變化發展,它更能從一個側面來反映社會生活。所以,要分析音樂課堂教學中的社會角色,就更加要與社會大背景結合起來,以此為研究的大前期和基礎。所以,在音樂課堂教學中,教師們總能遇到這樣的困惑:教經典的音樂內容,也許學生們會不喜歡聽;光學流行歌曲,明顯又違背音樂課程標準的要求;識五線譜學調號,學生們覺得沒用,不愿意聽;談“超女”議“周杰倫”,學生們感興趣,教師卻覺得“俗”………是按照課標嚴格授課,滴水不漏“照本宣科”?還是迎合學生口味而放棄經典,聽之任之“隨波逐流”?相信很多音樂教師都曾被這樣的矛盾所煩惱,漸漸找不到自己的定位了,音樂教師究竟在教學中要扮演一個怎樣的角色,在這個角色位置上將要面對什么樣的矛盾沖突呢?音樂課堂教學中的教師角色是多種多樣的,但基本離不開兩種范疇:一種是作為音樂知識教學指導者的教師,另一種是作為音樂文化傳播者的教師。音樂教師角色生活在一個特殊的“場景”或“情境”中,社會的大眾文化(世俗文化)、制度文化、教師自身的精英文化、學生的年輕人文化幾者之間的復雜關系及沖突,織成了一張錯綜的網絡,把教師困在了網的中央。音樂教師在課堂教學中看似單一的角色卻處在如此錯綜復雜的背景中,音樂教師也成為了如此多質的文化載體,她必須去應對各種文化之間的矛盾沖突,她也成了各個異質文化之間互相融通的使者,她的角色決不僅只是相對于學生的音樂教師,而是多種角色的整合。于是,音樂教師在這個復雜的矛盾結構中,面臨著“四面楚歌”的形勢。隨著音樂教師隊伍的素質不斷提高,其在課堂教學中的角色任務也完成得越來越圓滿,各種文化之間的融通與契合也日漸增長,音樂課堂更加兼具經典性與時代性。相信在不久的將來,音樂教師在課堂教學中的角色將會越來越成熟。
(三)音樂課堂教學中的社會過程
杜威在他的《人性與行為》一書中曾指出:社會不僅因交往、溝通而持續著,而且簡直可以說就存在于交往溝通之中。課堂包括了兩個或兩個以上人群的交互作用,作用的主體又彼此有著共同的目標,并且處在一定的社會情境中,所以,它不僅只是一個教學的時間和空間上的概念,更是一個社會體系。所以說,課堂教學是一個動態的社會過程,教師與學生及學生與學生之間的人際互動過程直接影響著教學的效果。
1.音樂課堂教學中的師生互動在現代傳播學的概念中,觀眾、聽眾或讀者都被稱為“受眾”,即他們只能被動地接受來自傳播媒體單向傳播的信息,而對此信息沒有主動支配權。在我們傳統的中小學課堂中,學生這一“受眾”群體,往往是單向、被動地接受來自教師傳播的信息。就好象電視這一單向傳播媒體一樣,學生只能在限定的時間觀看規定的節目內容,沒有任何主動權。在音樂課堂教學中,師生之間的互動尤為重要。音樂課不同于其他任何一門的課程,它是一種富有強烈藝術感染力的審美教育,學生必須親身參與到音樂活動中,與音樂融為一體,主動去探尋、領悟、體驗時,才能感受音樂之美。在教學中,學生的各種感官都應被充分調動,通過傾聽、歌唱、表演等形式來感受與表現音樂。所以,音樂教學應該是一個教師與學生之間對話與交流的過程,不只是機械地授受與灌輸。教師與學生共同沉浸在音樂美的氛圍中,喚起情感的共鳴。在寬松融洽的氛圍中,學生能大膽地表現自我,與教師分享音樂的感受。音樂教師在教學中也不是居高臨下的“領導”,師生之間只有價值的平等,而沒有高低、強弱之分,師生關系是一種平等、理解、雙向的人與人關系。所以,民主平等的師生互動關系是營造音樂教學交互氛圍的關鍵,音樂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應努力建立一種相互平等、相互尊重、相互信任的師生互動關系,形成民主和諧的教學氣氛,使學生能在一個歡樂、和諧、寬松的環境中學習。
2.音樂課堂教學中的生生互動除了師生互動之外,學生與學生之間的互相影響與作用,即生生互動也是課堂教學的情境下,不可忽視的一方面。師生互動和生生互動是課堂教學互動的兩種主要形式,在音樂課堂教學中或是音樂教育理論的研究中,生生互動的研究沒有得到足夠的重視,人們總是關注教師與學生的關系,但學生與學生之間的交流、影響與合作卻能使學生獲得思想上的碰撞與靈感,在相互切磋的過程中得到共同的發展。音樂課堂教學中生生互動是教學互動的一個重要形式,從某種程度上來說,它甚至優于師生互動。它增進了學生之間的交流,促進了他們的合作和競爭,學生在互動中不斷產生思維的撞擊和交流,不斷地開拓思路,形成獨特的感受和理解,使教學的效率和質量都得到提高,使音樂課堂真正地屬于每一個學生。反過來說,也只有以良好的師生互動為前提才能使生生互動的功能達到最優化的效果,沒有良好的師生互動,沒有音樂教師穿針引線般的引導與作用,就沒有真正良好的生生互動。
基于社會學視角的音樂教學
音樂課堂這個“小社會”如何處理來自“大社會”中紛繁復雜的因素。當“小社會”遇見“大社會”,當經典遭遇流行,當音樂課堂教學邂逅社會音樂活動時,會沖撞出怎樣的火花,會給我們帶來怎樣的啟示和思考。
(一)“天馬行空,誰主沉浮?”
社會音樂活動的一大特征就是參賽選手的參與和表現有很大的自由度,不受約束,選手可以按自己的意愿天馬行空地來展示個性。為了給評委留下深刻的印象,很多選手精心設計表現的曲目與形式,希望自己的表演能別出心裁、與眾不同,甚至頻出奇招怪招,。那么,如果在中小學音樂課堂上,縱容學生的個性、無限地給予學生自由,當他們天馬行空地表現,脫離了正常的軌道時,誰來主沉浮?是聽之任之,還是由音樂教師來控制局面呢?筆者看到過這樣一個例子:在一節音樂欣賞課中,教師給學生欣賞《空山鳥語》音樂片段,并要學生發揮想象力為其命名。有一學生將樂曲命名為《雞打架》,教師表示贊許,說該名字有個性、有創意。于是,《捉鴨》、《雞飛狗跳》、《殺雞》等無厘頭的命名接踵而來。然后,教師讓學生模仿音樂中的音響效果,頓時,課堂內“雞鴨聲”、笑聲、打鬧聲四起,教室內一片沸騰,鬧成一團。這樣的課堂似乎體現了高度的民主性與參與性,也鼓勵了學生的個性,但是,試想之,《空山鳥語》是我國民樂中的經典作品,描繪了百鳥爭鳴、其樂融融的景象,展現在學生面前的也應該是一幅生機蓬勃的美麗畫卷。捉雞時雞發出的慘叫聲與布谷鳥等鳥鳴聲相比太缺乏美感,這種膚淺而又粗糙且與作者的創作心愿相差甚遠的理解并不是所謂的個性,而是學生為了吸引老師和其他同學的刻意行為。而模仿音響時學生肆意妄為,課堂內亂成一片,這也并不是所謂的參與性互動,而是無的放失、放任自流的散漫狀態。在這樣的教學過程中,音樂教師的主導能力遭到挑戰而被放棄,他沒有發揮其應有的作用,使課堂如脫韁的野馬,失去了控制。在這樣混亂狀況中,學生非但學不到知識、受不到教育,還會更加目無紀律、頑皮懶散。音樂課堂固然需要互動、需要個性、也需要參與性,但所有的這些都必須在教師主導的前提下進行,都要適度。音樂教師在教學時要教授學生正確的審美方法,引導學生走向科學的審美道路,不能帶領學生走入淺層審美的局限。當學生的審美出現極大的誤差時,音樂教師要耐心講解、循循善誘,用科學的方法來引導學生。當課堂出現混亂情況時,音樂教師要第一時間作出反應,控制住局面,并把討論和互動往良性的方向引導。在這個過程中,教師不能大聲呵斥或嚴厲批評,而要冷靜客觀地來處理,藝術委婉地來應對,避免引起學生的對抗。動中有靜、忙而不亂的音樂課堂是我們所追求的,放縱學生個性、無限給予學生自由的課堂是過猶不及的反面事例。音樂教師要有較強的課堂主導能力,把整個課堂往科學正確的方向引導。當學生“天馬行空”時,堅決應由教師來主沉浮。
(二)“三千弱水,取哪瓢飲?”
社會音樂活動中運用的音樂素材五花八門、琳瑯滿目,其中不可避免地會有一些不適合學生的音樂素材,甚至有些不健康因素還會影響學生人生觀價值觀的形成。面對浩瀚的音樂海洋,弱水三千,該取哪一瓢來飲呢?作為未成年的學生可能缺乏足夠的鑒別能力,于是,音樂教師應該適時做好指導,告訴他們,哪一瓢該飲,哪一瓢不該飲。流行音樂由于其來源渠道的多元化而使很多不健康的因素充斥其中。這樣的流行歌曲趣味低下,缺乏高尚的文化底蘊,沒有藝術性與審美價值,是頹廢消極情感的宣泄,如果在學生當中得以傳播,必定會造成很惡劣的影響。由于有些歌曲情感的表達過于做作,扭曲了人類真正的情感面目,使正常的情緒嚴重失真,會使人陷入到多愁善感、哀怨纏綿的狹隘中,這種情緒一旦纏上學生,會導致他們品位低下、意志消沉、思想消極、乃至荒廢學業,會歪曲他們的世界觀和人生觀,讓他們失去使命感。這樣,音樂非但沒有成為陶冶情操的精神食糧,反倒成了貽害學生的毒藥。可見,三千弱水,究竟取哪瓢飲是一個多么關鍵的問題。音樂老師在音樂與學生之間應該扮演過濾網的角色,她像一道屏障,把有害的物質過濾掉,提取精華來呈現給學生。但是,學生們獲取信息的渠道很多,并且絕大多數并不在教師的掌控范圍之內,他們很容易通過廣電媒體、網絡媒體等通道遭受有害信息的侵蝕,而教師也不可能時時刻刻來跟蹤學生,擔當他們的濾網,在教師面對廣泛而繁多的信息渠道無能為力時,只能化堵為疏,與其幫他們過濾,不如教會他們自濾。在教學的過程中,音樂教師可以通過對優秀音樂作品的仔細聽賞和深度分析,逐漸提高他們鑒別和欣賞優秀音樂事物的能力,培養他們抵制和排斥低級音樂事物的意識,讓每一個學生都在內容健康、情趣高雅的音樂中成為一個品德高尚的人。另外,音樂教師可以教會學生正確地看待流行音樂,學生喜歡,我們就拿到桌面上來談,只不過在選材方面要多下工夫。流行音樂中不乏佳作,也有很多與經典的樂曲相關的內容,這些都是很好的教學素材。具體的做法在后面的章節中我們將有進一步的論述。
(三)“重要他人,如何勝任?”
在很多社會音樂活動中,評委對選手的點評苛責嚴厲,有的還極盡侮辱之能事,而某些媒體還恰恰拿此作為賣點,憑借這無謂的“別出心裁”來吸引觀眾的眼球。這對選手,尤其是心智尚未成熟的青少年來說是影響深遠的傷害,哪怕對作為觀看者的青少年,都是有消極影響的。在他們的成長歷程中,任何人都可能成為影響他們一生的“重要他人”?!爸匾恕笔且粋€心理學名詞,意思是在一個人心理和人格形成的過程中,起過巨大的影響甚至是決定性作用的人物?!爸匾恕笨赡苁俏覀兊母改搁L輩,或者是兄弟姐妹,也可能是我們的老師,抑或萍水相逢的路人。他們對我們的影響深遠而巨大,我們的某些性格和反應模式,由于“重要他人”的影響,而被打上了深深的烙印。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學派認為,即使在那些被精心照料的兒童那里,也會留下心靈的創傷。因為根據兒童智力發展的規律,當他們幼小的時候,不能夠完全明辨所有的事情,以為那都是自己的錯。對參加社會音樂活動的選手來說,每一位評委都可能成為他們生命中的“重要他人”,當他們輕描淡寫地說出一些傷人的話時,選手的心里卻受到了極大的創傷,有的甚至持續一生。
教學目標:
1、鞏固“X、X、X”節奏,復習歌曲《快樂的音樂會》。
2、培養學生的音樂想象能力、表演能力與創作能力。
3、感受人與動物的和諧。
教學重點:即興創作與表演。
課型:以創作為主的綜合課。
教學準備:頭飾、音樂磁帶、電子琴、小磁鐵塊,課前游戲。
教學過程:
課前游戲()
一、組織教學,調適學生心理。(1分鐘)
1、唱《師生問好歌》,上課。
2、同學們,剛才,我們一起做了一個游戲,大家快樂嗎?老師能從你們的眼睛里看到快樂嗎?嗯,眼睛特別明亮,臉上掛著微笑。老師看到了你們心中的快樂。(教師邊講邊在黑板上畫出一個微笑的娃娃頭)
二、設計教學情景,創設“快樂”氣氛。(3分鐘)
師:大家想不想把我們心中的快樂延續下去?那老師有個建議,這堂課我們來開個快樂的音樂會,請你們同座的小聲商量一下,音樂會上,大家想表演那些節目呢?
(學生商量,教師和學生商量,注意引導學生說出歡迎的形式:歌、舞、小品,并建議做一個游戲。)
排序:舞蹈(或歌表演)——小品——游戲——唱歌并表演(加節奏樂器)
三、舉行“音樂會”,培養創造力、合作學習習慣等。
同學!“快樂的音樂會”現--在--開--始。老師要告訴大家,凡是在今天的音樂會上,表現得好、表演得好的同學,將獲得獎勵,發給漂亮的頭飾一個。
(一)第一個節目:舞蹈(歌表演)《這是什么》——體驗2/4節拍。(3分鐘)
請同學們自己決定表演什么內容。(放錄音或帶學生唱)
表演結束,由教師評價頒發頭飾。
(二)第二個節目:超級模仿秀?!柟趟鶎W節奏時值(8分鐘)
第二個節目,小品,老師給大家出一個題目吧。大家看過
1、請學生模仿表演動作、叫聲,并隨機給學生頒發頭飾。
(教師出示小狗、小貓、小鴨、大象的圖片,豎著,便于寫合奏節奏),。
2、教師隨機評價,提取節奏
(1)小鴨:||:XXXX|XXXX:||
嘎嘎……
小雞嘰嘰
(2)小貓:||:X|X:||
喵喵
(3)大象:||:XX|XX:||
咚咚咚咚
(4)小狗:||:X0|XX0:||
汪汪汪
(5)請全班同學合作表演。
要求:節奏清楚,音量中弱,速度中速稍慢,一邊模仿聲音,一邊表演動作。
(三)第三個節目:游戲“聽聽、走走、跑跑?!薄柟坦澴啵囵B聆聽及對音色與節奏型的反應能力。(6---8分鐘)
要求:感受節奏,并變換動作。方法:雙圓,反向,動作不同。
1、學自由選擇節奏如:
大象:||:XX|XX:||(走走)
小鴨:||:XXXX|XXXX:||(跑跑)
2、教師用小鼓區別節奏型。學生聆聽表演。適時評價,頒發頭飾。
(四)第四個節目:小小音樂家——復習鞏固歌曲,創編歌詞,培養創作能力。(14分鐘)
師:剛才,同學們用惟妙惟肖的模仿,表演了一支動物交響曲。第三個節目,是什么呢?全班齊唱音樂會主題歌《快樂的音樂會》。
復習鞏固歌曲:
1、(放錄音范唱)全班齊唱。要求:用快樂、活潑的情緒演唱。
2、本主持人有個問題,《快樂的音樂會》都唱了哪些樂器?你們都誰去參加了音樂會?
(學生表演,教師評價,并出示二胡、小鼓、嗩吶提示.鼓勵學生加動作表演。)
創編歌詞,展示比賽,培養創作能力:
剛才,我們模仿了哪么多動物的聲音,能不能把這些把這些聲音編成歌詞,創作出一首新的《快樂的音樂會》主題歌呢?
1、學生分小組,自由創編歌詞,并小組集體編動作表演。
(教師巡回指導、鼓勵)
2、小小音樂家展示比賽。
(學生分小組展示,學生互評,頒發頭飾。)
要求:情緒快樂、活潑,加動物、樂器表演。
四、綜合表演:音樂會主題歌《快樂的音樂會》(3---4分鐘)
選擇學生創作的新編《快樂的音樂會》,讓我們全班同學一起動起來,用歌聲,用樂器伴奏表演》。
(放錄音范唱)
五、教師表演快板。
論文摘要:音樂教學模式的發展是音樂教育改革的一個重要內容。傳統的音樂教學模式已經不能適應新的發展要求,而建構主義學習理論對構建新的音樂教學模式有很大的啟發。
法國社會學家涂爾干認為,教育的目的在于實現人的社會化。教育的功能就是把宏觀的社會文化結構轉化為學生微觀的個體心理結構,而轉化必然要通過學生的內化才能有效達成。因此,教育必須要以發揮學生的主體性為前提,從而促進個體的發展。
傳統的音樂教學模式過于重視知識的傳授,忽視作為個體的學生情感、主體性、創造性的培養。教學模式的單一,使學生的主體性沒有得到有效地發揮,更不用談潛在于學生身上的個性、意志、情感的培養。在新時代的背景下,音樂教學必須不斷更新觀念,從培養學生主體性、促進自我發展的角度構建新的教學模式,以適應新時期的教學要求。
一、構建主義對音樂教學模式的思考
音樂教學模式和整個音樂教學改革的發展正著眼于培養學生的主體精神、創新精神和實踐精神,著眼于培養學生的自我發展能力。傳統的教學模式要解決的是如何控制教學過程以實現知識的傳授,因此不能有效達成上面所述的目標,而現代建構主義學習理論則為此提供了新的理論指導。建構主義認為,世界是客觀存在的,但是對世界的理解和賦予意義是由每個人自己決定的。由于個人的經驗不同以及對經驗的信念不同,對外部世界的理解便也各不相同,所以應該更關注如何以原有的經驗、心理結構和信念為墓礎來構建知識。從這個角度出發,建構主義理論強調學習的主動性、社會性和情境性,強調學習過程中學習者在已有經驗墓礎上的主動建構,強調發揮學習者的主體意識,從而促進人的整體發展和可持續發展。這種思想正體現了音樂教學模式發展和音樂教改的價值取向。
作為學校素質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音樂課堂曾經以其豐富的內容、活躍的氣氛、多變的形式而傲視諸科、獨樹一幟。隨著教學改革的推進和深入,各科教學都已上升了一個層次,而音樂學科相對顯得滯后,在很多音樂課堂上仍然演繹著我教你唱、我說你聽、我動你跟的陳舊方法,導致了學生音樂知識貧乏,創造能力差,學習方法被動,缺乏自主意識的現象。
長期以來,教師始終把自己看作一個“教者”的形象,認為自己的職責就是“傳道、授業、解惑”,就是教知識,“教書”、“教師”、“授課”這些詞語一方面顯示了長久以來的課堂狀態,一方面則又使這種思想得以根深蒂固地延續。其實,這種“行為主義”的做法就是把學生當作了灌輸的對象、外部刺激的接受器、前人知識和經驗的存儲器。在這種理論指導下的教學,教師不自覺地成了課堂的主體,學生便自然形成了“從教師那兒學音樂”的思想意識。實際上,這種課堂教學是沒有充分尊重學習主體、忽略學習者的音樂潛質和成長的能力、甚至可以說是扼殺他們“創造力”的課堂。
20世紀90年代以后發展起來的建構主義理論則給陳舊的音樂課堂帶來了新的活力。建構主義學習理論特別強調以學生為中心,要求學生由被灌輸的對象轉變為信息加工的主體和知識意義的主動建構者,而教師的角色則由“傳授知識者”轉變為學生學習的“幫助者”、“促進者”。
二、音樂教學模式的構建
首先,建構主義認為學習者要主動參與知識建構的過程,以自己的方式建構對事物的理解。個人有獨立的理解,同時又通過合作獲得的全面理解。音樂學科具有獨特的靈活性和模糊性,有足夠大的空間讓學習者發揮主觀想象。同樣的學習內容往往會因個人經驗、經歷、價值觀的不同而產生獨到的見解。在教學中,音樂教師要尊重該學科原有的開放性和靈活性,在教學模式設計中要設法讓學生主動參與其中,學生主體參與教學使學生在教學中自始至終充當著主人的角色,他們把教學看作是“自己”的責任,而不光是教師的事情。從教的主體而言,為了使學生主動性參與教學,教師通過一系列的設計安排盡可能地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從學的主體而言,學生主動參與教學會滿足學生的各種求知需求?!爸黧w一發展”為特征的音樂教學模式的構建,應立足培養學生的主體性,并以促進學生發展為最終目標。作為人的本質所在的主體性,實踐性、創造性和個性特征是其基本內涵。人的主體性存在于人的生命活動之中,并只有在生命活動中才得以生成和提高。學生主體性在學習上主要表現為態度積極和行為積極,能自覺地參與、交往與合作;在行為方式上主要表現為理智與情感、有意識與無意識的和諧統一?!爸黧w一發展”音樂教學模式側重在教學活動中,突出培養學生的主體性意識,在豐富的音樂教學活動中收獲自己的學習心得,促使學生形成良好的發展意識,能自覺地提出自我發展目標。
其次,建構主義情境教學模式使學習在與現實相類似的情境中發生,以解決學生在現實生活中遇到的問題為目標,學習的內容要選擇真實性任務。學習者在情境中模擬實際情況并試圖找到解決問題的方法,從而獲得實際中面對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教師并不是將提前準備好的內容教給學生,而是在課堂上展示出與現實中專家解決問題相類似的過程,提供解決問題的原型,并指導學生的探索。
情境性的學習呈現了知識的生存力和學生對知識的運用能力。建構主義認為,知識若是有助于解決具體問題或是能夠提供有關經驗世界的一致性解釋,就是適應的,就是有“生存力”的。音樂是一門實踐性很強的學科,生活中處處可見音樂的運用,它涉及情感、人生,又包羅一切學科。社會生活中與音樂相關的問題也非常多,如對某一歷史人物、事件或者某一種文化傳統如何評價,如何透視、分析和評價某一社會現象等等,這一系列緊密聯系社會、實用性極強的問題本身具有復雜性和挑戰性,勢必會激發學生學習音樂的欲望。查閱資料、調查訪問、填密思考,不斷從書本、社會中汲取文學、文化、歷史和科學等各方面知識,再通過討論、辯論、演說等多種交流形式達到共融和逐步解決問題,這就必然會大大提高他們學習的主動性,增強他們的音樂運用能力,培養他們的創造力。構建音樂情境教學模式,將音樂的學習放到各個有趣而有意義的活動中,在問題的解決中掌握音樂知識,一定比課堂上簡單的講授更容易培養學生的能力和創造能力。這種情境化的教學可以不只依賴獨立的測驗來評價學生的表現,對間題的解決本身就反映了學生的學習效果,或者僅僅對學生在解決問題過程中表現出來的能力進行功能性評估。以每一個學生的相對進步來作出評價,既有積極促進進步的意義,同時也能減輕學生的考試壓力,把學生從書本中解放出來。
再次,建構主義學習理論認為,學習是獲取知識的過程,知識不是通過教師傳授得到的,而是學習者在一定情境下即社會文化背景下,借助他人(包括教師和學習伙伴)的幫助,利用必要的學習資料,通過意義建構的方式獲得的。這個“必要的學習資料”不是支持“教”的,而是為了支持“學”的。鑒于這樣的出發點,在音樂教學中構建信息技術教學模式,不僅有利于豐富音樂教學環境本身,同時對培養學生的信息搜集、處理能力,擴大自身周圍的學習資料范圍,促進主動學習有非常積極的作用。
音樂學科在廣義程度的理解上,其知識的來源為一種工具和手段自然而然地滲透到學科的學習中,既優化了學科教學的教學過程,提高了教學質量,同時又加深了學生對信息技術的理解和應用的層次,使信息技術與音樂教學在整合的過程中相得益彰。墓于信息技術的音樂教學模式目前主要有教師運用投影、圖片、錄音磁帶和計算機多媒體制作的課件等手段,學生墓于計算機和網絡技術的自主性學習和研究性學習。
最后,建構主義學習理論強調增強個人合作的能力,主要關心這樣一些社會關系的范型,如協商、合作、沖突、修辭、禮儀、角色、社會場景等。他們還認為,學習首先是進入某一實踐共同體的文化進程,這包括對社會交互作用的參與以及按文化方式組織的能影響學習和發展的活動。在建構主義教學中廣為采用的合作學習、交互式教學模式同樣也為音樂教學開辟了一個新的領域。
1.為社區服務的音樂生活。社區是當代人生活的主要區域,因此音樂生活服務可以將社區作為推廣的落腳點。當今社會,大部分城鎮中的社區對文化需求都在不斷擴大,因此大學應該對城鎮中社區的有益音樂文化進行積極的引導和滲透。在對社區進行服務時,需要利用學校的音樂實踐活動對社區住戶的生活和習慣產生一定的影響和作用,可以邀請一些社區居民參加學校舉辦的音樂會、演唱會或者歌唱比賽,以學校相關專業的教師或學生作為活動主體,設計被大眾所喜愛的音樂課程,目前舞蹈課、合唱課、音樂鑒賞課的參與度較高,因此可以開展此類活動課程。
2.為村鎮服務的音樂生活。和城區相比,村鎮的音樂器材和設備較為陳舊,并且在文化意識上的普及度較低,因此為村鎮進行音樂生活服務至關重要。村鎮自發組織的音樂活動一般質量都相對較低,而且也很難產生較大的影響力,大學的音樂教育資源可以根據這一現象制定相應的應對措施,例如音樂下鄉的活動。將本校的應屆畢業生實習崗位安排到一些比較偏僻的農村地區,實習時間為一個星期以上。這項活動可以取得學生和教師、實習學校以及各個村鎮百姓的廣泛好評和熱烈歡迎,這樣既鍛煉了大學音樂專業學生們的吃苦耐勞精神和音樂教學活動的實踐能力,同時還能為農村生活增添文化氣息,以提高人們的生活質量。
3.為社會服務的一些音樂活動。大學應該盡量利用一切機會組織音樂專業的學生參加一些有影響力的社會音樂公益活動演出,把大學有特色的音樂活動帶到社會上去,從而發揮其強大的影響力。同時,大學也可以和少年宮、博物館、圖書館、音樂鑒賞講座、文化館、社區文化站等社會公益單位,通過歌唱比賽、音樂鑒賞課等專題音樂活動來進行社會服務。除此之外,大學可以根據自身的實際情況和獨有特色來開展音樂服務社會活動,例如:音樂社團、音樂交流協會、大學生合唱團等,此類活動的社會參與性較強,因此能夠達到較高的活動效果。
二、大學音樂教育資源服務社會的具體意義
1.有利于社會音樂文化的形成和快速發展大學音樂教育的功能會對音樂的社會服務能力造成一定的影響。社會音樂文化的形成和發展需要建立在一定的文化底蘊和社會基礎上,大學音樂教育能夠對社會音樂文化資源起到積極的影響作用,因此我國的大學應該將他們自身的一些豐富的音樂資源投入到社會中去,從而豐富居民的日常生活,讓社會民眾的音樂水平和文化素養得到穩步的提高。
2.有助于培養學生的奉獻意識和實踐能力音樂屬于實踐性的學科,學生在鑒賞音樂、感受音樂美以及學習相關的音樂理論知識的同時,還要進行相應的實踐表演。大學可以鼓勵學生參加豐富多彩的與音樂相關的社會活動,為社會提供有益于身心的音樂,讓學生在服務社會的同時感受到文化傳播的成就感。在音樂教學或應用中,都需要將理論和實踐相結合,讓學生感受到學習的樂趣,并且培養學生學習音樂的具體能力,實現大學音樂教育的目的。
第三屆中國音樂評論學會獎
一等獎(2篇)
高拂曉《邁爾音樂美學理論述評》(中央音樂學院)
楊柳成《“危機時代”的自我救贖――勛伯格音樂內涵的人文闡釋》(廣西藝術學院)
二等獎(4篇)
楊民康《藝術切人一隨緣選擇一文化思考――論音樂人類學與藝術人類學的學科視域及研究過程》(中央音樂學院)
魏揚《論金湘琵琶協奏曲“旋律音程向位”的結構力》(華南師范大學)
王安潮《考源大晟樂鐘型態解疑宋代黃鐘律高――評》(安徽師范大學)
馮長春《中國新音樂史的宏大敘事與深度批判――劉靖之著(中國新音樂史論)增訂版讀后》(山東師范大學)
三等獎(6篇)
李濤《中西合璧的現代音樂語言――陳怡的多重結構分析》(上海音樂學院)
施詠《談民族審美心理對中西音樂結構思維差異的影響》(安徽師范大學)
王斯《談譚盾(鬼戲)的人為戲劇化》(上海音樂學院)
魏新民《大樂與天地同和――(神州和樂>傳遞的核心理念》(湛江師范學院)
杜娟《從音美類藝術高考的“熱起”和“降溫”看當今藝術教育的發展》(首都師范大學)
高百堅《傳統箏樂研究要走出“書齋”面向“田野”》(廣東省汕頭市澄海區衛生院)第四屆高校學生音樂書評征文
一等獎(15篇)
蔣聰《留在北歐的那份眷戀與思念――(牛津音樂心理學手冊)》,德國馬丁?路德哈勒維滕堡大學音樂學院博士生;
張D《篳路十載啟山林――評王思琦(中國當代城市流行音樂)》,南京藝術學院音樂學院博士生,指導教師伍國棟;
留生《四易其稿,壯心不已――從汪毓和先生(第三次修訂版)說開去》,廣西藝術學院音樂學院碩士生,指導教師周國文;
楊梅《一部再現實地考察背后故事的著作――評蕭梅著(中國大陸1900―1966:民族音樂學實地考察編年與個案)》,四川音樂學院音樂學系碩士生,指導教師甘紹成;
徐海東《對自律論的批判――評阿倫?瑞德萊(音樂哲學)》,南京藝術學院音樂學院碩士生,指導教師劉承華;
郭星星《今之詞,古之樂?――讀》,北京師范大學藝術與傳媒學院碩士生;
周晶《新時期音樂思潮的開篇之作――讀(改革開放與新時期音樂思潮)》,天津音樂學院碩士生,指導教師明言;
孔續茜《中國古代音樂審美觀的人本主義批判――評葉明春著(中國古代音樂審美觀研究>》,山東師范大學音樂學院碩士生,指導教師馮長春;
杜娟《人物是歷史的一面鏡子――讀(李煥之的音樂生涯及其歷史貢獻)有感》,首都師范大學音樂學院碩士生,指導教師蔡夢;
張斯絮《兩種歷史觀,兩種價值取向――評汪毓和(中國近現代音樂史)第三次修訂版與劉再生(中國近代音樂史簡述)》,中央音樂學院碩士生,指導教師戴嘉枋;
蔣立平《鏡子――讀(美國音樂教育考察報考)》,浙江師范大學音樂學院碩士生,指導教師楊和平;
馮羽《評于潤洋著(悲情肖邦――肖邦音樂中的悲情內涵闡釋)》,南京藝術學院音樂學院本科生,指導教師屠艷;
馮彩媚《新視角下的認知――評(禮崩樂盛:以春秋戰國為中心的禮樂關系研究)》,廣西藝術學院音樂學院本科生,指導教師潘林紫;
鄧穎《一個需要不斷關注并進行學術創新的學科基礎領域――評(李叔同學堂樂歌研究)》,廣西藝術學院音樂學院本科生,指導教師潘林紫;
申小龍《形式美的獨特詮釋――評斯特拉文斯基(音樂詩學六講)》,南京藝術學院音樂學院本科生,指導教師范曉峰。
二等獎(15篇)
趙書峰《千呼萬喚始出來――讀馮光鈺、袁炳昌主編的一書有感》,中央音樂學院博士生;
銀卓瑪《架起神靈與世俗的橋梁――評桑德諾瓦
方偉《互文性?信息?音樂流動――對汪森、余R天的幾點認識》,南京藝術學院碩士生,指導教師馮效剛;
王力博《多元化視角下的音樂傳播學建構――讀汪森、余娘天(音樂傳播學導論――音樂與傳播的互文性建構)一書有感》,西安音樂學院碩士生,指導教師李寶杰;
董鄭峰《博引諸家著述成果真實再現歷史原貌――讀劉再生(中國近代音樂史簡述)有感》,天津音樂學院碩士生,指導教師王建欣;
郭圣t《緊跟時代步伐的音樂社會學著作――研讀曾遂今先生不同時期的兩部相關著作有感》,青島大學音樂學院碩士生,指導教師陳荃有;
馬瑩瑩《華人西樂:音樂文化的碰撞與合流――讀》,廣西藝術學院音樂學院碩士生,指導教師梁晴;
李瑞濤《歷史維度的中國當代流行音樂觀察一讀
李雅寧《別具一格寫信史――劉再生著(中國近代音樂史簡述>讀后》,山東師范大學音樂學院碩士生,指導教師馮長春;
張婧《關注反思探索――讀克爾曼的(沉思音樂――挑戰音樂學)》,四川音樂學院音樂學系碩士生,指導教師甘紹成;
常江濤《海納百川史論交融――評劉再生兼談重寫音樂史》,中國藝術研究院碩士生,指導教師李巖;
劉春秀《學術之光靜靜綻放―評高婷(留日知識分子對日本音樂理念的攝取――明治末期中日文化交流的一個側面>》,廣西藝術學院音樂學院本科生,指導教師潘林紫;
陳方圓《俯仰自得,游心太玄――評》,星海音樂學院本科生,指導教師吳志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