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4-03 09:56:28
序論:在您撰寫品管理論文時,參考他人的優秀作品可以開闊視野,小編為您整理的7篇范文,希望這些建議能夠激發您的創作熱情,引導您走向新的創作高度。
博物館的主要活動是藏品的保護管理、科學研究、陳列展示以及宜教服務。其中藏品的保護管理是博物館工作的基礎,也是博物館的首要功能,其基本操作流程也就十分重要了:
1.藏品來源。藏品來源的信息資料應該盡量詳細。
2.移交入館。填寫文物移交清單,附詳細的背景資料,清單只要記載這些文物的不可變特征即可。
3.館內清理。主要有下列步驟:
(1)分類。根據博物館現行采用的分類方法進行分類。(2)定名鑒定。根據每件文物的具體情況和現行定名方法給文物定名,對文物進行鑒定并填寫鑒定意見表。(3)技術處理及實測。進行必要的技術處理,如除塵除垢、防銹、薰蒸、簡易修復等。同時對文物進行實測,記錄其尺寸、重量、成色、完殘情況等。(4)記錄圖像資料??刹捎门恼?、攝像、繪圖等。(5)填制入庫憑證。前階段工作所取得的資料應充分進入入庫憑證中成為其若干要素。(6)數據處理。在建立了計算機管理系統的博物館,應將前階段工作的資料錄入數據庫進行處理,自動生成總登記賬、分類賬、卡片、文字、圖像檔案及各種報表;未建該系統的應將這些資料之一份提供建立總登記賬和有關藏品檔案。
4.入庫。完成以上工作后,由相關人員一起進行核查清點,正式辦理入庫手續。
5.庫內整理。編制藏品分類賬和卡片、整理資料建立藏品檔案、設計制作藏品包裝、排定藏品存放柜架、編制修復年度計劃、收集與藏品有關的信息、對藏品進行研究等,同時應即時將有關信息交計算機中心錄入藏品管理數據庫,以便處理、保存。
有規矩則成方圓,對事物只要依據一定規則辦理都會提高效率,變難為易,藏品管理工作也是如此。
二、動態化管理是藏品管理工作的重點
過去我國藏品管理相對簡單,在一般的狀況下,藏品僅會存在于庫房和展廳兩個空間,少有變動,因此只需為每件藏品建立相應的檔、賬、卡,并做好相關的保護和保管即可。隨著時代進步和社會價值觀念的巨大改變,各博物館利用館藏文物頻繁組織對外展覽、臨時展覽,編輯有關展覽、藏品的出版物,舉辦各類知識講座等等,藏品進出庫房成為常態。處在移動狀態下的藏品,遭到損壞的可能性也最大,藏品動態化管理于是就成為博物館管理中重要的一環。
1.必須制定一個嚴格的藏品提用制度。在這個制度中需要重點考慮的問題是:藏品提用中的安全要素、提借藏品的審批手續、藏品提用憑證的填寫要求、發現問題后的應對辦法等。這些細碎但卻具有實效的條例是藏品在進出庫房的動態過程中的安全保障。
2.明確藏品在博物館中只有一個進出關口。所有相關事宜都應集中在保管部門由專人辦理。
3.嚴格辦理、填寫相關的藏品進出庫房憑證,如提借日期和原因、藏品的名稱、總登記號、完殘情況等,相關領導和經手的工作人員要分別簽字,如此才形成了了一份完整而具有法律效應的藏品進出庫房憑證。
4.各種進出憑證要妥善保管,使每一件進出藏品都有賬可查,有理可據。
5.藏品進出庫房是為了使用,做好動態藏品的年終統計,可以準確反映出各類藏品的利用率和它在宣傳教育、科學研究中發揮的作用,進而有計劃、有目的地運用藏品為社會文化事業服務。
通過上述工作,就形成了一個比較合理的藏品管理工作體系,也只有這樣才能保證動態藏品管理的秩序井然。
三、數字化是藏品管理工作的有效手段
隨著經濟的發展社會的進步,衡量博物館的主要標志變成以宜教服務和對社會的影響來衡量。藏品的數字化管理能使博物館這些功用大大增強。
1.藏品數字化管理主要是建立藏品信息的數據化管理系統。利用計算機多媒體技術,把館藏文物的文字資料、圖形、圖像資料、音頻、視頻資料等信息,系統、準確、多角度地進行存儲備份,提供準確高效的查詢、修改、統計、復制、輸出等功能。同時也是博物館實現辦公自動化、管理現代化、工作高效率、工作人員高素質建設的重要步驟,是博物館與時俱進、開拓創新的重要途徑和必然選擇。
2.數字化管理系統中植入藏品出入庫管理模塊。內容應包括核對藏品出庫時的審查口令;提供藏品的現狀、數量和存放架位;記錄藏品的出庫時間、理由和去向;藏品歸庫時的現狀、數量等。有了這一功能,可以使工作人員很輕松地從電腦中檢索到藏品的方位。并且使得館藏文物除展出、保養外,一般無須提取文物本身,減少了文物的流通次數,降低損壞的風險。
3.數字化管理系統提高了博物館科技含量,促進了科學研究事業的發展。借助計算機強大的統計功能,可在數秒之內完成過去整個部門幾天才能完成的查詢統計、資料的修改補充工作。使得學術研究能夠更加深入、更為方便。藏品展覽可以利用計算機多媒體技術,甚至虛擬環境技術結合起來,使展場變得豐富多彩、開放生動。
4.以館藏文物數字化管理為基礎,可以將博物館的自動化控制防盜、防火等安全報警系統連接起來,形成一套完整的管理控制體系??梢詫⒉┪镳^的信息資源連接到Internet網上,建成數字博物館。藏品實現數字化管理不僅能更好地滿足博物館藏品實物庫房管理的需要,還可以為博物館的可持續發展提供不盡的資源。
博物館發揮著保護和展示文化與自然遺產,開展社會教育,提供休閑娛樂的功能,現已成為人民群精神文化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只有從根本工作抓起,努力提高藏品動態化和數字化管理水平,才能在新形勢下推動整個博物館事業的大發展。才能把我國每一座博物館都建設成為宣傳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課堂,都建設成為展示當代中國先進文化及其前進的方向的堅強陣地。
參考文獻:
[1]《國際博物館協會章程》第二章.1989.
[2]《博物館藏品管理辦法》總則,第三條.
[3]陶潔,李春曉.博物館的數字化建設方案.南方文物,2003,(3).
[4]王建平.論藏品信息管理.中原文物,2003,(4).
[5]魯寧,周勁思.動態藏品管理工作芻議.中國文物報,2005.
[6]莊文靜.博物館藏品的信息資源建設的思考.中國文物信息網,2004-8-13.
1.1一般資料
我們選取了2013年和2014年我科的物資領取及水電、紙張的消耗作為研究對象進行對比研究和分析,將2014年作為觀察年,2013年作為對照年,兩年在月份、住院病人數、護理人員數等方面均沒有明顯差異(P>0.05),具有可比性,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1.2管理方法
選取我科兩個年份,它們分別為2014年和2013年,對應觀察組和對照組,每組為4-9月份,觀察組采用品管圈管理,對照組采用傳統管理,經過相同時間,比較觀察兩組的物資領取、水電、紙張的消耗和醫護滿意程度。
1.2.1觀察組
采用品管圈進行護理管理,首先要成立兒科品管圈,讓全體護理人員參與管理,宣傳品管圈活動理念和方法,然后把"節約物資,提高醫護滿意度"作為活動宗旨,找出浪費的原因,制定品管圈活動計劃,每周進行一次圈員活動,根據"5W2H"原則制定出浪費問題解決對策,制定儀器設備維護制度及操作流程,避免違規操作;培養護理人員節約意識,打印護理文書時先預覽審核后再打印,避免紙張浪費,凡私人需打印的資料能不打印盡量不打印或雙面打印,并制作出專門的紙張回收箱,便于紙張回收利用,定期進行紙張清理,并進行質量控制;在保證護理工作正常進行的基礎上節約水電,定時開關熱水器,預先為病人準備好飲用開水;各種電器設備如電腦、空調、電視及取暖器不用時應及時關閉。設專人進行物資的領取、保管和監控,避免膠布、棉簽、口罩浪費,膠布、棉簽憑空袋更換,口罩一人一天一個。
1.2.2對照組
采用傳統管理方式進行護理管理,管理好護理人員的日常工作,制定相關制度對護理人員的日常行為進行管理,讓護理人員了解物資浪費對醫學治療造成的影響。
1.3觀察指標
(1)物資領用數量減少率;(2)水電、紙張消耗減少率。
1.4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15.0軟件對收集的所有患者資料和數據。進行統計學分析,計量資料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采用X2檢驗,P<0.05兩組資料差異存在統計學意義。
2.結果
2.1兩組在變更管理模式前后物資領用數量上的比較
觀察組變更護理管理后的物資領用數量減少率明顯高于對照組,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
2.2兩組在水電、紙張消耗上的比較
觀察組水電、紙張消耗率明顯低于對照組水電、紙張消耗率(P<0.05)。
3.討論
1.1方法
1.1.1護理檔案的質量管理:嚴格把關檢驗標本分析?;颊呷朐褐委熀?,相關的檔案記錄隨之開始。此時應建立針對性的品管圈管理方案,檢驗標本分析就是重要的一關。檢驗人員在以往的工作中各司其職,不參與他人工作,互相獨立,導致部分問題無法發現。品管圈可將標本檢驗工作劃分為一個“品管圈活動”,所有的檢驗人員和記錄人員都要參與進來,每一項工作都要得到科室主任、上層領導、檢驗負責人三方確認后才可以記錄在案,并且進行下一個步驟。對患者的病情、治療方案、應用的醫療設備、藥物、各個階段的康復情況等信息,詳細記錄在案,雖然品管圈給予了工作人員較大的自、管理權,但最終錄入的時候,依然要得到相關醫生的肯定才能錄入,避免出現醫療事故時,無任何判定依據,影響醫患關系。
1.1.2護理檔案安全管理:護理檔案分為紙質檔案與電子檔案兩種,每種檔案都要及時做好備份,防止意外事故;護理檔案當中的部分重要文件,需放置在安全性較高的地方,即便是以電子方式保存,依然要設立相應的防火墻、防黑客攻擊等程序,減少丟失的可能;護理檔案的安全管理,需設立專業人員定期審查,一方面要查找檔案空缺、及時填補,另一方面要排查安全隱患,制定相應的策略。
1.1.3重點環節管理:要將護理檔案中的重點環節看做是一個整體,護理檔案之間的聯系比較緊密,單獨拿出某一個模塊進行管理,并沒有辦法得到最理想的效果。將所有的重點環節作為一個品管圈活動,可充分減少不必要的問題,并且促進各項工作的穩步展開。重點環節的管理需拆分進行,將患者不良反應檔案、醫療器械檔案等等,詳細的劃分為不同的品管圈活動,配備專業的工作人員,提高管理效率,保證管理質量。綜上所述,運用品管圈進行護理檔案管理,一方面可有效的解決固有管理問題,另一方面還可以充分提升品管圈的各項功能。今后的工作重點在于,充分挖掘品管圈的各項優勢以及隱藏功能,結合護理檔案管理的各項工作,促進醫療工作的全面發展。
1.2統計學處理
本研究將得到的數據,應用SPSS13.0統計學軟件進行統計、分析,計量資料應用t進行檢驗,計數資料用x2檢驗,以P<0.05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2結果
應用品管圈進行護理檔案管理后,檔案錯亂事件大幅度降低,從之前的12次縮減到2次;檔案規整程度也有很大提升,從原來的65%提升到95%;工作人員數量有所下降,從原來的40人下降到20人。通過運用品管圈進行護理檔案管理,可有效提高護理檔案的管理效率,并且在客觀上對工作人員進行優化配置,提高檔案的規程程度,為日后的醫療工作進步提供更大的幫助。
3討論
3.1運用品管圈進行護理檔案管理的優勢。
3.1.1組織圈員自發參與活動:將品管圈運用到護理檔案管理時,每一位護士都可以看做是獨立的“圈員”,他們的工作在于,從客觀上與主觀上,提高自身的工作水平和工作態度,自發的參與到品管圈這個重要的“活動中”。比方說,某醫院護理檔案管理工作雖然長期穩步進行,但由于醫院病患不斷增多,護理檔案堆積成山,在調取檔案時,常常需要花費很長的時間。此時可應用品管圈進行管理,第一,根據護理檔案的類型、年份、重要程度予以分析,不同級別的護士派與不同的分類任務;其次,將護理檔案錄入相應的電腦程序當中,按照標準進行排序,老護士指導新護士,逐步提高工作效率;第三,部分重要檔案需要作出備份,防止丟失;第四,建立良性循環的工作模式,將護理檔案管理作為一個“品管圈活動”來展開,充分提高工作人員的積極性。組織圈員自發參與活動后,護理檔案管理會逐步告別之前的冗雜管理,變得更加有條理性。
3.1.2促使工作人員享有更高的自、參與權、管理權:品管圈在上世紀90年代被引入到醫院的管理領域當中,當時的管理方案并沒有現階段的先進,并且品管圈的應用也不是很熟練。相對于過去而言,品管圈的應用,可促使工作人員享有更高的自、參與權、管理權。第一,自。品管圈的每一位圈員都可以對自己的工作負責,他們的自較高,可以自主選擇工作方式和工作流程,而不是像過去那樣,不斷的請示上級。第二,參與權。品管圈執行后,圈員的參與權大大增加,他們的互幫互助是建立在總體工作進步的基礎上,不會耽誤本職工作的正常進行。第三,管理權。管理權對圈員來說是非常重要的,護理檔案管理的難點之一在于,護理檔案非常多,而且錄入量非常大,倘若遇到某些特殊的危重病人,需調取所有的相關資料,便于臨床分析。管理權的有效放松,促使工作人員高效率的管理,畢竟每個人的管理方法存在差異,但目的在于提高管理效率。
3.2對品管圈進行護理檔案管理的討論
從我國目前狀況來看,航天工業是高科技綜合性產業,擁有其它企業和部門所不及的人才優勢,技術優勢,設備優勢和資金優勢。但是,目前大多數航天企業面臨這樣或那樣的困境,民品事業總體上還處于低水平的發展階段,生產效率和經濟效率比較落后,造成這種情況的原因很多,但其根本原因就是管理落后。對航天企業來說,民品管理改善之時,就是民品效益提高之日。
一、管理落后的表現
當前,雖然我們國家已經建立了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但由于航天企業長期受計劃經濟體制的影響,習慣于計劃經濟體制下的管理模式,民品管理主要存在著以下四個方面的問題:
一是管理人才相對缺乏,造成民品發展中的“瓶頸”效應,嚴重阻礙了民品發展。
二是領導干部的經營管理和觀念難以適應社會的發展,不能滿足市場經濟的要求。有的領導干部市場觀念不強,“等、靠、要”思想嚴重;對民品不重視,沒有系統的規劃,不做長遠打算;缺乏必備的經營管理知識,盲目參與經濟活動,在實際工作中往往造成不必要的損失。
三是在民品開發中,缺乏科學預測和決策,普遍存在各自為戰的現象,國內外技術交流與合作少,重復建設多,造成資金、技術和人才的分散,難以形成集約性戰略,形不成具有競爭力的民品規模經濟。
四是管理體制制約了民品的發展。沒有健全的競爭激勵機制,領導干部職責不明,獎懲不嚴,職工積極性不高。
二、改善管理模式,提高管理水平
實踐證明,不同的管理水平會產生出不同的生產力。例如,美國佐治亞州亞特蘭大市某電子機械廠在日本東京建立了一個半導體配電盤裝配車間,此車間與美國國內的一個車間的人數相同,裝配線采用的技術完全相同。唯一不同的是,日本人按日本的方式進行管理,結果單位時間生產量比美國國內的車間提高15%。這個例子說明,在一定的生產技術水平條件下,管理對提高生產效率和經濟效益起著決定作用。當今管理和科技被看作是經濟高速發展的兩個輪子,注重管理是當今科學技術飛速進步,生產力迅速發展和社會化日益提高的必然結果。航天企業應該根據自身條件,利用自身優勢,合理地改善管理模式,以適應社會的發展,增強企業的活力。
1.解決管理人才短缺問題
航天企業應該重視管理人才,一方面在盡可能的范圍內招納各級管理人才,另一方面對原有管理人員進行培訓。航天企業要自始至終把培養管理人才,留任管理人才,引進管理人才放在一個突出的位置,把具有真才實學的管理人才充實到各級民品崗位,建立完善的競爭激勵機制,實行領導責任與經濟效益掛鉤的政策,采取能者上,庸者下的人事制度,切實解決好民品發展中的管理“瓶頸”的制約問題。
2.實行柔性管理
日益成為企業管理新特色和主流的企業柔性管理,代表著新技術革命時代企業管理和發展趨勢,受到國內外許多企業的青睞?,F在,航天民品管理總體上說還是屬于剛性管理,航天企業應該采取以下幾個措施來實現柔性管理,以增強企業的活力、適應力和競爭力。
第一,以對人的管理為核心。注重感情投資,塑造企業文化,推行民主管理,重視人才培訓、人力資源開發等。
第二,強調組織的柔性化。由集權向分權過渡,金字塔型向大森林型過渡,組織機構的彈性權變設置等。
第三,實行“例外”原則。即高級管理人員實行權力下放,把處理一般日常事務的權力授予下級管理人員,只保留對重要事項(如基本政策的制定和重要的人事任免)的決策權和監督權。這樣既有利于發揮下級管理人員的積極性,又能使上層領導集中精力解決重大問題。
第四,體現戰略決策柔性化。增強戰略的靈活性,實行彈性預算,推行滾動計劃法等。
第五,組織生產的柔性化。在制造業中采用柔性生產線來靈活生產適應市場變化的產品。
第六,注重營銷的柔性化。利用各種靈活多變的營銷方式,吸引消費者,刺激購買,促進銷售。
第七,利用高新技術進行管理。如信息系統、辦公自動化等使管理具有更靈敏、快速的特點。
第八,追求全方位優質。實行全面質量管理,全系統的產品開發,全方位的優質服務等。
3.大力開展科學預測的研究工作
社會發展使研究對象錯綜復雜,隨機多變,探索其發展變化的規律從而作出科學預測可以避免或降低決策的失誤。國內外的一些資料表明,有無經營規劃,對企業經營效果的影響十分顯著。一般的講,每年預測費用約占企業科研費用的1%~10%,通過預測開發新產品所獲得的利潤,相當于預測投資的50倍左右。在我國,科學預測還是一個相對年輕的學科,但已顯示其活力,隨著國民經濟的發展,它必將得到發展和廣泛的應用。
(1)明確民品任務和目標,確定預測期限。
(2)收集所發展民品的資料、數據,預估有可能出現的偶然事件。
(3)選擇適當的預測途徑和方法。如在資金充足的情況下,可采用“德爾菲法”;在資金不足的情況下,可采用“頭腦風暴法”?!暗聽柗品ā币揽繉<冶晨勘车匕l表意見,各抒己見,管理小組對專家們的意見進行統計處理和信息反饋,經過幾輪循環,使分散的意見逐步收斂集中,最后達到較高的預測精度。該法的不足之處是時間較長,費用較高。而“頭腦風暴法”是請一定數量的專家,對預測對象的未來發展趨勢及狀況作出判斷。通過專家面對面的信息交流,引起思維共振,產生組合效應,進行創造性思維,在較短的時間內取得較為明顯的成果。
(4)建立預測模型。
(5)根據預測模型進行預測。
(6)分析預測結果,進行評價,最后確定。
4.經驗決策須上升到科學決策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的科學技術和工業生產迅速發展,企業的規模越來越大,技術更新和產品更新速度大大加快,生產的社會化程度日益提高,企業面臨的市場和環境越來越復雜,市場競爭十分激烈。目前,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進入蓬勃發展時期,在機遇和挑戰面前,航天企業如何統觀全局,在千頭萬緒中找出關鍵所在,加快民品的發展,僅靠幾個“聰明人”的“拍腦袋”恐難作出正確周密的決策,只有科學的決策才能滿足社會發展的需要??茖W決策可以彌補經驗決策的不足,使可能產生的決策失誤降低到最低限度。
航天企業要實現科學決策應該采取以下三種措施:
一是嚴格實行科學的決策程序。決策程序一般為:發現問題,確定目標;尋求決策技術和方法;擬定可行方案;分析評估方案,選擇最優方案;實施方案;進行信息反饋,追蹤調查。
一、低值易耗品的概念
低值易耗品是指企業在業務經營過程中所必需的單項價值比較低或使用年限比較短,不能作為固定資產核算的物質設備和勞動資料,如工具器具、管理用具、玻璃器皿、勞動用具等。這些物質設備在經營過程中可以多次使用,其價值隨其磨損程度逐漸轉移到有關的成本或費用中去。就其性質來看,低值易耗品是可以多次使用而不改變原有實物形態的勞動資料,具有固定資產的特性。
低值易耗品具有價值低、使用年限短、品種數量多、更新快、增添頻繁等特點?,F行的財會制度規定是:凡單位價值在1000元以下,或不屬于生產、經營主要設備的物品,單位價值在2000元以下,并且使用年限在兩年以下的物資設備,列為低值易耗品。
二、低值易耗品的種類
低值易耗品的分類通常有兩種劃分標準:
一是按低值易耗品的用途,劃分為:(1)通用工具。通用的刀具、量具、模具、夾具等工具以及各種輔助工具,如扳手、千斤頂等。(2)專用工具。具有特定用途的工具,如專用模具、財會電動裝訂機、水電工專用電動打孔機等。(3)替換件。容易磨損或為制造不同產品需要替換使用的各種設備,如軋鋼用的軋輥、澆鑄鋼錠用的鋼錠模等。(4)周轉材料。多次使用的物品,如建筑業的緊固件、腳手架用材。(5)管理用具。各種家具用具及辦公用具,如桌椅、書架、文件柜、保險柜、打印機、掃描儀、DVD、穩壓器、電暖器等。(6)勞動用品,發給工人作為勞動保護用的工作服、工作鞋、安全帶等。(7)其他低值易耗品。
二是按低值易耗品的性質,劃分為:(1)電器類。(2)木器類。(3)玻璃器皿。(4)鐵器五金類。(5)紡織品。(6)非機動車。(7)其他低值易耗品。
三、現行會計制度關于低值易耗品核算的缺陷
按照現行會計制度規定,低值易耗品的核算攤銷方法有三種,即一次攤銷法、分期攤銷法、五五攤銷法。
采用一次攤銷法時,一般將低值易耗品的攤銷價值直接沖減低值易耗品的賬面價值,轉入有關的成本費用。領用時,借記“管理費用”、“制造費用”等科目,貸記“低值易耗品”科目。
采用分期(次)攤銷法時,一般先將低值易耗品的價值全部轉入待攤費用,再按使用情況分次轉入有關的成本費用。領用時,借記“待攤費用”,貸記“低值易耗品”科目。分次攤入有關成本費用時,借記“管理費用”、“制造費用”等科目,貸記“待攤費用”科目。
缺陷一:在一次和分次核算法下,低值易耗品一旦進入使用過程,其低值易耗品的賬面余額不復存在,實際上這時低值易耗品仍有使用價值,這樣形成了賬外資產,造成賬實不符。
缺陷二:上市公司利用長期積累下來的大量的賬外低值易耗品類資產調控股票價格。前幾年公司股票上市時發行有內部職工股,有關領導、包裝上市的注冊會計師及證券師、內部職工都可持有內部股票,上市時忽略賬外的低值易耗品這一塊資產,上市一兩年后的財產清估,使長期積累下來的大量的賬外資產(低值易耗品)浮出賬面,以盤盈的辦法使上市公司的資產增值,再加之利用調增利潤等其他辦法,綜合利用以達到調控股票價格的目的。
采用五五攤銷法時,一般需要在“低值易耗品”科目下設置“庫存”、“在用”、“攤銷”三個明細科目進行核算。有關部門領用低值易耗品時,應根據低值易耗品的成本,借記“低值易耗品——在用”科目,貸記“低值易耗品——庫存”,同時,根據低值易耗品成本的50%,轉入有關的成本費用,借記“管理費用”、“制造費用”等科目,貸記“低值易耗品——攤銷”科目。低值易耗品報廢時,應根據低值易耗品成本的另外50%,借記“管理費用”、“制造費用”等科目,貸記“低值易耗品——攤銷”科目,同時注銷低值易耗品成本及其已攤銷價值,借記“低值易耗品——攤銷”科目,貸記“低值易耗品——在用”科目。低值易耗品報廢如有殘料估價入庫,借記“原材料”等科目,貸記“管理費用”、“制造費用”等科目。
缺陷三:低值易耗品隨著使用時間的增加其價值逐漸轉移到有關的成本或費用中去了。到報廢時,實際上已沒有50%的價值存在,賬面上卻保留了50%的金額。長期積累虛增了一塊資產,使賬實不符。
四、改進核算的對策
為改進低值易耗品的核算,建議將低值易耗品分為低值品和易耗品兩類,分別進行核算:將低值易耗品中的價值較低的,使用時間較長的低值品的金額分離出來,在五年內平均分攤,并在賬面上留下5%的余額,待該低值易耗品報廢時,以報廢低值易耗品的殘值沖銷預留5%的余額,不足部分計入報廢當期的成本和費用;將低值易耗品中的易耗品的金額分離出來,對一經領用,余額不復存在的易耗品[如工作服],在一兩年內平均分攤。對有余額存在的易耗品也在賬面上預留5%的余額,待報廢時再沖銷;參考國際會計準則,對一些有長期使用價值的低值易耗品,將其金額歸并為一個總額,以固定資產核算;低值易耗品的明細核算。在做低值易耗品的總分類核算的同時,建立低值易耗品的明細核算制度:
(1)領用卡制度。使用領用卡登記低值易耗品的領用、轉移等情況,領用卡一般是卡隨物,由領用人保存一份,倉庫保存一份。格式如下:
(2)明細分類賬核算。低值易耗品的明細賬一般按使用單位設置,由財會部門或者國有資產管理部門和倉庫人員登記,按使用單位反映,監督低值易耗品的收、發、結存情況。明細賬統馭領用卡。
「參考文獻
[關鍵詞]農村公共產品供給主體失衡政府
自建國以來,我國農村公共產品的供給制度經歷了數次變遷,但每次變遷的結果都沒有從根本上解決供給效率低下的問題,制約著農業和農村經濟的發展。從根本上講,供給效率低下的深層原因就是農村公共產品供給制度出現了失衡,其中供給主體的失衡尤為突出。本文試圖在界定供給主體的基礎上,對我國農村公共產品供給主體的失衡現象進行深入剖析,進而提出重構的政策建議。
一、農村公共產品供給主體的確定
農村公共產品是與農村私人產品相區別而存在的。筆者認為,農村公共產品是區別于農村私人產品,在農村地域范圍內為農民、農村和農業發展所提供的具有非排他性、非競爭性和收益外溢性的物品或服務。農村公共產品按照消費競爭性、收益排他性以及外部性的大小可分為純公共產品和準公共產品。農村公共產品是指在消費過程中具有完全非競爭性和非排他性的產品,如農村基層政府行政服務、農業發展戰略研究、農業基礎科學研究、大江大河治理、農業信息系統、農業環境保護等。然而,現實中的絕大多數農村公共產品是以準公共產品的形式存在的。農村準公共產品是指介于純公共產品與私人產品之間,在消費過程中具有不完全非競爭性和非排他性的產品,主要包括:一是在性質上近乎純公共產品的準公共產品,如農村義務教育、電力設施、小流域防洪防澇設施建設、農業科技成果推廣、公共衛生、社會保障等。二是一般準公共產品,如農村高中(職高)教育、水利設施、醫療、鄉村道路建設、文化館等。三是在性質上近乎私人產品的準公共產品,如農村電信、電視、成人教育、自來水等。后兩類準公共產品在相當程度上又可視為俱樂部產品,其特點是受益人相對固定,而且其外部收益溢出的范圍通常限于少數利益相關的受益人。根據公共產品服務范圍的大小,公共產品通常又可分為全國性的公共產品、地區性的公共產品和社區性的公共產品。由此可見,農村公共產品具有多層次性的特征。由于不同層次公共產品本身特性的差異,決定了上述物品提供的目標指向不同,農村公共產品供給(提供)主體也必然存在差異。
在公共產品的供給中,涉及三個基本參與者,即消費者、生產者和安排者(吳金明,2004)。消費者直接獲得或接受公共產品,它可以是個人、也可以是特定的群體、機構或組織;生產者直接組織產品生產或直接向消費者提供服務,它可以是政府,也可以是企業、志愿性組織或是消費者自身;安排者(也稱提供者)指派生產者給消費者,指派消費者給生產者或選擇物品的生產者。它可以是政府,也可以是志愿性組織,甚至于消費者自己。本文談及的農村公共產品的供給主體僅僅是指農村公共產品的提供者,即農村公共產品有誰來提供。
在傳統的理論和實踐中,通常認為由于農村公共產品供給中存在外部性和“搭便車”行為,如果由市場按照利益最大化的原則供給,必然會造成公共產品供給的低效率,因此政府作為公共利益的代表,理應成為農村公共產品的提供者。但是,這并不意味著公共產品供給的責任必然要由政府承擔。考慮某些公共產品的特殊性,如消費者的地域集中性、局限性以及公共產品供求雙方的信息不對稱性等因素,由私人供給可能更有效率。正如薩繆爾森指出的那樣,“一種公共物品并不一定要有公共部門來提供,也可由私人部門來提供?!币虼?,農村公共產品的提供主體不是唯一的,從組織形態上看第三部門、私人組織、社區和社會公眾都是比較現實的選擇。但實現這一局面取決于其他行為主體的能力、以及他們與政府之間的關系狀態。就行為主體的能力而言,在一些有形公共物品生產上,私人組織的能力并不比政府遜色;在提供社區性公共物品方面,中央政府并不見得比社區自治組織更有效;在對行業進行管理時,政府也不見得比行業協會更有效。就政府與各行為主體之間的關系而言,它們不僅僅是管制與被管制、服務與被服務的關系,而且還是以公共利益為核心的合作關系、伙伴關系或良性互動關系。之所以強調合作式的伙伴關系,是基于以往公共管理主體與社會公眾之間不對稱的關系格局而言的。在傳統的行政體制下,“公共物品的生產不是由消費者說了算,而是由生產者說了算,由此導致了不恰當的公共物品生產的高成本和過度生產”;但反其道而行之,即完全由消費者說了算,則會陷入另一種不對稱關系之中,即公共管理主體的主動性和戰略能力很難得到體現。
二、我國農村公共產品供給主體失衡的原因及其效應分析
1.我國農村公共產品供給主體失衡的表現及其原因
理論分析和實踐經驗表明:在農村公共產品的供給中,應依據公共產品的層次和特性,構建政府、農村社區、私人部門、非盈利性組織(也稱第三部門)四位一體的農村公共產品的供給主體結構。但目前我國現行的農村公共產品供給體制,在供給主體方面卻存在著嚴重失衡的問題。
(1)農村公共產品的供給主體單一,缺乏政府以外的其他參與者。現行體制下,私人組織、第三部門等參與主體受政府政策、產權界定和自身文化素質等因素的影響,難以大規模進入農村公共產品供給領域,政府仍是單一的供給主體。其表現為:1私人組織(包括企業)參與不夠。公共物品私人供給的一個重要障礙就是公共物品所具有的非排他性,致使收費變得不可能或者在經濟上不劃算。無論是科斯定理提出的解決外部性的辦法,還是布坎南提出的“俱樂部理論”,都強調了產權和效率之間的聯系。因而,解決公共產品私人供給問題的前提條件是公共產品的產權明晰。改革開放以來,我國農村公共產品的產權不明晰,產權殘缺阻礙了私人組織參與公共產品的供給。同時,在我國,農村公共產品最大的受益者——農民缺乏對農村公共產品進行供給的激勵。由于公共產品本身的特性,決定了農民同其他多數人一樣,都希望由別人來提供,自己能成為“免費搭車者”。2農村第三部門的發展滯后。第三部門通常是指區別于政府組織和市場組織之外的非政府組織、非營利組織的集合,是那些主動承擔社會公共事務和公共福利事業的社會中介機構,其共同特征是民間性、自治性、志愿性、非營利性、公益性和合法性等。第三部門的主要作用在于它能提供政府和市場都無法有效提供的公共產品,可以對多樣、快速變化的社會需求做出及時的反應,從而為需求特殊的人群提供特別的公共產品,滿足人們多樣化的需求。在我國,長期以來,公共產品主要由政府來負責供給,私人組織和第三部門的作用遠遠沒有得到充分發揮。3農村社區作用沒有得到充分發揮。近些年來,不少國家對政府、市場與社區的角色重新定位,特別是把傳統政治學、行政學很少討論的“社區”概念,視為設計未來公共事務治理模式的關鍵因素,由此,“社區主義”在歐美國家幾乎已成為拓展公共管理領域的新思潮。社區作為一個相對獨立的“制度化的社會自治領域”,對于解決社區性公共問題、自給社區性公共物品、實現社區性公共利益發揮著極大的作用。在我國農村,由于鄉鎮政府職能向村級組織的滲透,村民委員會部分失去了應有的自治色彩,成了具有行政權力的“準政府”,難以準確的表達農民的意愿,難以發揮自治組織在村級農村公共產品供給中的主導作用。
(2)供給責任不清,供給主體錯位。公共產品自身的特性,決定了政府必然是農村公共產品的重要供給主體。但在實際中,中央與地方在農村公共產品的供給責任劃分上不盡合理,造成了農村公共產品供給主體的錯位。1有關政府在供給農村公共產品上的缺位。與城市公共產品相比,農村公共產品的明顯特征是純公共產品少,準公共產品多,并且界限相對模糊,加之農村地域的分散和自然環境的差異,其生產帶有分散性,因而政府提供與否的收縮性較大。在我國,當涉及兩級或多級政府間的共同事務時,中央政府、各省、市、縣及鄉政府在公共產品供給責任的確認、調整機制及分擔標準等方面,缺乏一個明確有效的分擔機制,隨意性較大。例如,基礎教育、基本醫療、計劃生育都是國家的基本國策,具有很強的溢出效應,屬于全國性公共產品,應當由中央政府提供和融資,但實際上這些供給責任推給了縣鄉政府以及村委會來負責。2鄉鎮政府在供給過程中的錯位。一方面,由于上級政府的缺位,鄉政府承擔著與其財力極不相稱的職能,支出負擔沉重;另一方面,由于鄉政府職能過寬,機構設置過多,生產性支出處于萎靡狀態,影響了農村公共產品的供給。3村民自治組織——村民委員會在供給過程中的困境。村委會是農村社區內的公共物品的組織者,但在鄉鎮政府與村委會關系沒有理順的情況下,鄉鎮政府經常利用政治權威將屬于政府職責范圍內的公共產品的供給責任推卸給村委會,從而影響到村級公共產品的有效供給。
(3)中央與地方固有事權及支出責任的界定不夠明確。主要體現在:中央政府把本應由自己供給的公共物品,通過轉移事權交由縣鄉政府和農村社區提供。由于中央政府在下放事權的同時,并沒有相應賦予農村基層政府和社區足夠的預算資金,只能由農村基層政府和社區自行解決,事權與財權的不統一,導致了農民負擔過重。
[NextPage]
2.農村公共產品供給主體失衡的負面影響
(1)單靠政府提供無法滿足農民實際需求,從根本上制約了農村的發展。隨著社會的進一步發展,農戶對公共產品的需求越來越多。單一的政府供給主體,因財力限制和供給的強制性很難完全滿足農戶的有差異的公共產品需求,既影響農業生產的持續穩定發展,又導致農村黨群和干群關系的緊張。
(2)政府作為唯一的供給主體使得農村公共產品的供給渠道過于單一,導致農民不堪重負。隨著公共產品種類的增多,范圍的擴大,公共支出不斷增加,政府籌集不到足夠的公共資源,政府對農村公共產品的供給越來越喪失主渠道的作用。在政府不能發揮農村公共產品供給的主渠道作用的情況下,其他供給渠道又沒有形成,為了確保農村公共產品供給體制的運轉,政府就不得不強行向農民攤派各種費用和勞動,集資興建社會公益事業,加重了農民負擔。
(3)單一、失衡的供給主體制度,使政府從供給機制上管死了一切,限制著企業、個人、社會團體等的參與,也給政府的供給部門提供了充分的尋租機會,最終導致城鄉公共產品水平的巨大差距(馬曉河、方松海,2005)。長期以來政府的重工輕農、重城輕鄉政策,使有限的資源源源不斷的從農村流向城市,形成了城鄉分割的二元經濟結構,造成城鄉相對獨立的公共產品供給體系。在農村,農民生產、生活所需要的公共產品大都由農民上繳稅費的方式自己來承擔,而且公共產品無論是從數量上還是質量上都劣于城市公共產品,這對于農民和農村地區來講,顯然有失公平。
三、我國農村公共產品供給主體重構中的制度安排
對上述農村公共產品供給主體失衡的狀況,必須在深化農村改革中,改變政府作為公共產品唯一提供主體的尷尬局面。筆者認為,在進行農村公共產品供給主體重構中,最重要的是,必須營造一種有益于實現農村公共產品提供主體多元化和多層次制度安排的、良好的政策與制度環境。
1.以人為本,樹立科學的發展觀和正確的政績觀,建立城鄉一體化均衡的農村公共產品供給制度
站在實現以人為本、“五個統籌”、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和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戰略高度,充分認識增加農村公共產品的戰略意義和緊迫性,從根本上實現發展觀的轉變。按照新的發展觀的要求,指導增加農村公共產品供給的各項實踐。擺脫傳統的根深蒂固的城鄉居民社會權益“天然有別”的思想觀念的束縛;進一步推進政府自身改革,加快實現政府角色和職能的轉換,樹立以人為本的執政理念,增強責任意識;徹底改變“重城輕鄉”、“重城輕農”的國家公共產品制度安排,盡快建立起城鄉一體化的均衡的公共產品供給體系,向城市和農村提供均衡的公共產品。
2.政府提供相應政策,充分調動其他供給主體的積極性和優勢
各級政府可通過精心策劃和宣傳,以及提供補貼、獎勵、直接委托或各種優惠政策等多種方式,引導、支持、鼓勵、吸引政府以外的其他組織和個人對農村公共產品供給的積極參與,并積極引導、幫助、支持其他組織和個人形成一種穩定的或制度化的參與農村公共產品供給的有效機制。實現農村公共產品供給主體的多元化,一定要對建成后的農村社會公共產品明晰產權關系,該屬集體的就歸集體,該屬農民個人的就歸農民個人,千萬不能做侵犯農民利益的事。產權作為一種強制性的制度安排,只能由政府來界定。只要產權關系明晰了,農村公共產品的多元供給主體結構才能有效形成。
3.加快建立農村自主治理的村民自治組織,完善和探討村民自治的多種實現形式
我國廣大的農民普遍生活于分散的村落之中,實行村民自治更容易符合農村的村情民意和提高農民的滿意度,更容易激發農民參與農村公共產品供給的熱情。要讓自治組織在農村公共產品中發揮主導作用,就必須激活民間組織的各種積極作用,完善和探討村民自治的多種實現形式,加強農民的汲取機制、共識機制、協調機制、表達機制、整合機制和利益再分配等機制的建設,充分發揮農民在農村公共產品供給中的積極性、主動性和創造性,使農民真正成為農村公共產品供給中的參與者、受益者、監督者和管理者,走上農村公共產品供給的正確之路。
4.建立、健全農村公共產品供給的相關法律、法規
農村公共產品的有效供給必須要有法律的保障。如上所述,解決我國農村公共產品的有效供給必須要實現城鄉公共物品的統籌供給。大家普遍認同應根據公共產品的不同層次來確定各級政府的供給責任。在我國,由于農民是一個龐大的弱勢群體,只有通過法律的規定,使農村公共物品供給相關制度法律化、規范化,才能切實保障我國農民的切身利益。就我國目前而言,一方面要加快修改不適應新形勢的相關法律、法規;另一方面還要細化、完善并制定、出臺新的有關農村公共產品供給的相關法律、法規,逐步加快農村公共產品供給的制度化、法制化的步伐。
參考文獻:
1.黃志沖。農村公產品供給機制創新的經濟學研究[J].中國農村觀察,2000,(06)。
2.熊巍。我國農村公共產品供給分析與模式選擇[J].中國農村經濟,2002,(07)。
3.涂曉芳。公共物品的多元化供給[J].中國行政管理,2004,(02)。
(1)試生產階段的取消。
新資源的食品安全監測工作應為長期的,所以應建立相應的長期監督制度。此外,根據我國的申請產品的具體情況,進口產品在整個市場中占據較大的比例,這些進口產品均在國外的生產銷售中進行了一段時間,引入我國必須按照相應的規定進行評估,通過評估后方可進口。對于一些在國外具有很強安全性的成熟產品,對其發放兩年的試生產期沒有必要也無任何意義,所以,近幾年我國在制定新辦法的過程中已經取消了對新資源產品進行試生產的過程。
(2)產品的批準形式發生了變化。
我國對產品的批準形式由原先的對單個最終產品進行審批發證,發展到對原料名單進行公告的階段。在管理模式上,避免了對同種產品的反復審批,從而很大程度上節約了行政成本及社會資源,為新資源食品實現科學化的管理打下堅實的基礎,這種管理方式與國外對新食品原料的管理方式類似,從這一點上說明我國新資源食品的管理模式逐步邁向科學化的軌道。
二、存在的問題
(1)如何對新領域進行界定。
目前受我國新資源食品中定義范圍的影響,使得評審工作人員很難明確某一物質是否屬于新資源食品的管理范疇。首先我們對傳統中草藥的管理問題進行研究。我國食品安全法中明確規定出禁止在食品中加藥,而我國衛生部在2002年頒布的管理通知中,明確了既是藥品又是食品的中草藥名單。但我國中草藥發展時期較長,隨著科技的高速發展及人們對中草藥的深入研究,越來越多的可加入食品的中草藥相繼出現。
(2)還有一點就是對一些已經在市場上
使用多年但仍未通過安全性評估的食品進行管理的問題,我國從頒布第一部相應管理法規到目前為止已有了二十多年的歷史,在這段時間里,雖然有的企業對新食品原料采取正常的法規進行申報,但也存在一些沒有申報的情況,同時我國在新資源的食品監管工作中并沒有投入足夠的力度,所以目前市場仍存在很多未經審批的新資源食品,針對這些食品如何對其進行管理成為人們廣泛關注的焦點。
三、幾點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