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4-03 09:56:22
序論:在您撰寫農田水利論文時,參考他人的優秀作品可以開闊視野,小編為您整理的7篇范文,希望這些建議能夠激發您的創作熱情,引導您走向新的創作高度。
進行水量平衡分析,確定灌溉制度
根據項目區水源的可供水量,在詳盡了解項目區農業生產結構的基礎上,計算項目區的作物需水量,進行供需水量平衡分析。對于占補平衡項目來說,供需水量平衡分析在項目的可行性研究階段進行,占補平衡項目中的農田水利工程一般是采用10年設計,20年校核,由于項目區范圍不大,引水流量一般1m3/s以下,在水利工程中屬于小型水利工程,首先根據《灌溉與排水工程設計規范》(CB50288-99)結合當地實際情況確實設計灌溉保證率,皋蘭縣一般取75%,然后根據灌溉定額或降水的頻率分析選出2個或3個符合設計灌溉保證率的年份,以其中灌水分配過程不利的一年作為典型年,以該年的灌溉制度作為設計灌溉制度。如項目區在灌區范圍內且采用灌區已有的取水或輸水工程作為水源的,應該以灌區的灌溉制度作為本次設計的設計灌溉制度。在計算過程中,作物的灌水定額可通過彭曼公式計算,也可通過用水量平衡法演算得出,對于常見作物,實際工作中也采用《甘肅省行業用水定額》直接取值或進行驗算。如采用渠道灌溉,還應確定輪灌制度。
灌溉工程規劃
1灌溉機井規劃
項目區灌溉機并布置應翔實掌握該區域的地下水分布情況,根據項目區的地形、地層、地下水分布情況,結合項目區用水需求進行灌概機井井群布置,一般采用梅花形或方格形布置。要根據項目區實際情況進行布置,如筆者所在的皋蘭縣西岔鎮陽洼窯村項目區,由于項目區內農田較規整,且項目區全部為蔬菜區,其對水量的需求量不大,但是對水量需求時間長,所以可以發展為井灌區,且根據地形及項目區的灌溉田塊分布和已有道路系統實際情況,采用了方格形布置。布置井位時要確定井數,首先應確定單井出水量,單井出水量可參照近年的成井電測資料確定,也可按照抽水試驗確定,有條件的項目、建議按照抽水試驗確定。然后根據單井出水量和灌水定額計算得出單井的控制面積,按照井灌區的面積計算得出井數。這里提醒一點計算得出的井數往往并非整數,千萬不要搞成理論上的四舍五入,計算得出的井數應進行進位取整。布置井位時還應注意一定要計算井距和影響半徑,確保不會出現機井互相影響出水量的情況。
2田間輸水方式確定
解決了水源和灌溉制度的問題,接著要進行灌溉輸水方式的選擇。灌溉輸水方式分為地面輸水和地下輸水兩種方式,由于在輸水過程中存在蒸發和滲漏,選用不同的輸水方式,水的利用系數也是大相徑庭。舉例而言采用渠道輸水。襯砌渠道的渠系水利用系數約在0.7左右,而采用管道輸水管道水利用系數可達0.9,由于土渠滲漏量過大,農渠以上灌溉輸水渠道不會采用土渠。一般情況下,灌區面積較大水量較充足時均選用襯砌渠道作為輸水渠道進行地面輸水,灌溉單元較小,水量一般的情況下可采用管道輸水,除泵站輸水管道可能采用鋼管和砼管外,田間輸水管道一般是采用UPVC管道。根據目前節約用水及高標準農田建設的需要,以后在占補平衡項目的農田水利工程中,斗農渠應盡量采用管道輸水,發展高效節水灌溉,是目前農田水利工程的大方向,占補平衡項目中的農田水利工程亦應如此。
3灌溉渠系規劃
灌溉渠系規劃時首先選擇襯砌渠道,按照斷面類型不同,灌溉渠道可分為U形、矩形和梯形。U形渠道輸水能力強、節水防滲效果好,但由于施工要求高、斷面不宜過大,適用于斗渠和農渠;矩形和梯形渠道對斷面和施工要求不高。適用于干渠和支渠,但矩形渠道占地面積小卻對材質要求較高,梯形渠道恰恰相反,對材質要求較低但占地面積大,因此一般干、支渠渠道應按照當地特點選擇矩形或梯形渠道,斗渠、農渠一般選用U形渠道或者進行管道輸水。渠型選定后,根據灌溉面積和灌水定額確定渠道流量,進行渠道橫、縱斷面設計,應從最末級渠道開始計算,逐級倒算,逆推干渠的橫向設計流量和縱向設計高程。渠道橫、縱斷面設計不能孤立單獨考慮,兩者之間是相互聯系的,計算時應當根據最末級渠道灌溉面積和灌水定額計算渠道流量。需要注意的是渠道橫、縱斷面設計一定是從最末級渠道逐級向上逆推得到的。渠道的流速,應滿足不沖不淤流速要求。以加大流量驗算不沖流速,并以最小流速驗算不淤流速。占補平衡項目通常采用已有的水源工程和渠首工程作為水源,與一般農田水利工程相比在整體布局上稍顯復雜,輸配水渠道的設計要根據整理后的田塊大小、高程、耕作條件及現有水利工程等進行配置,并合理確定灌溉方向。在進行輸配水渠道的規劃設計時,要充分考慮已有的農田水利設施、渠系建筑物和道路設施等,盡可能避免與現有渠道、道路等基礎設施交叉,并在各級渠道上根據需要修建諸如分水閘、節制閘,量水堰等,渡槽、跌水、陡坡、渠系建筑物,要進行必要的水力計算和結構計算,結構斷面較小時可適當簡化。渠道不宜越級布設,布置時還應注意行政界線如鄉界和村界的限制,避免工程投人使用后由此引發的爭水事件。
4管道系統規劃
基于管道輸水蒸發、滲漏較小,管道水利用系數較大、不占用耕地的優點,一些灌溉控制面積不大的項目選用了管道輸水,材質一般為UPVC管材。選用地埋管道輸水時,首先要進行壓力計算和管徑的計算,以使設計方案經濟上合理,技術上可行。壓力計算主要是管內水壓力和側向的土壓力計算,通過壓力計算得到管道的抗壓強度選用不同壁厚的UPVC管道。管徑計算要根據灌溉需水量計算管道在一定流速下的合理管徑,從而更好的選擇合適的UPVC管道。管道的布置一般遵循支管垂直于主管的原則,并根據灌溉田塊合理確定管道間距和出水樁間距,丘陵地區管道間距以50m為宜,管道密度以平均90m/hm2為宜,可根據地形選擇雙向灌溉或單項灌溉,出水樁一般每50米設置一個。管道布置也應注意合理的避讓已有的渠道、道路和行政界限。
排水工程規劃
占補平衡項目也要求做到灌排結合。對于出流條件較好或排水設施較完善的項目區,可不設置排水工程;出流條件不好或無排水設施的項目區,為保證項目區旱可灌、澇能排,真正做到旱澇保收,應根據項目區地形、降水、灌溉、河流滲漏、土質、作物種植結構或耕作制度等因素,合理設置排水系統。排水溝可分為明溝排水和暗管排水,對應于灌溉渠也可分為干、支、斗、農四級,布置時盡量利用天然河溝。如項目區內以渠道灌溉,在布置時還應考慮灌排結合,并盡可能與道路相銜接。
1.1地位作用重要,需要高度重視?!八寝r業的命脈”,精辟地表述出農田水利在發展農業生產和改善農民生活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由于有了完善的灌排設施,良種、化肥、耕作栽培等先進農業技術才有用武之地。但是,作為基礎設施的農田水利,投入多,見效慢,管理難,本身直接經濟效益不明顯,多表現為間接的社會效益,在一些地方易受忽視。對農田水利的重要地位作用,需要不斷提高認識,加強領導。
1.2群眾性強,需要廣大農民參與。農田水利遍及全國各地,與所有農民的生產、生活都有密切關系,是一項群眾性的事業,每年都要發動近億勞動力從事已建成工程的清淤維護歲修、水毀工程修復和新工程的興建。群眾性、互助合作性是農田水利的重要特點之一。
1.3公益性較強,需要政府扶持。農田水利既有農田灌溉、水產養殖和生活供水等興利功能,也有防洪、除澇、降漬、治堿、防治地方病等除害減災功能;既可以為花卉、蔬菜、果園、養魚等高附加值產業服務,又承擔著大田作物灌排,保證國家糧食安全的任務。
1.4具有壟斷性,需要政府加強宏觀管理。按受益農戶多少區分,小型農田水利可分為兩大類:一類是農戶自用的微型工程,如水窖、水池、淺井等;另一類是幾十戶、成百上千個農戶共用、規模相對較大、具有農村公共工程性質的泵站、水庫、引水渠等。受地形、水資源等條件限制,多數公共工程具有天然壟斷性,不能像鄉鎮企業那樣搞市場競爭、破產倒閉。灌溉所用水資源,屬國家或集體所有,是公共資源。所有生活在當地的農戶都有公平用水的權利。用水權是農民生存權的組成部分,為農民生存條件服務的公用水源和公用設施不適合讓私人壟斷。
2農田水利基本建設的戰略地位
2.1基本國情與農田水利基本建設。中華民族的發展史是一部與水旱災害斗爭的治水史。盡管我國耕地面積從20世紀70年代后期持續減少,但灌溉面積總體上穩定增加、灌溉水平不斷提高,保證了我國農業的穩定發展。改革開放后,一方面農村體制改革極大地調動了廣大農民的生產積極性,另一方面,也使過去在農業基礎設施、農業和水利科學研究等方面積累的能量得以集中釋放,徹底扭轉了中國糧食長期嚴重短缺的局面。2.2社會穩定與農田水利基本建設。農業是安天下的產業,“三農”問題始終是中國改革與建設的根本問題。我國的經濟結構能否順利調整,國民經濟能否發展得更快一些、更好一些,在很大程度上取決于農業基礎是否穩固。只有加強農業基礎,確保農產品供給,才能順利推進工業化和城鎮化;只有加強農業基礎,開拓農村市場,才能支撐國民經濟的快速增長;只有加強農業基礎地位,促進農業發展,農民富裕,農村穩定,才能保持整個社會的長期穩定。
2.3國家食物安全與農田水利基本建設。我國目前的農產品主要產于灌溉耕地,加快現有灌區的持續配套和更新改造,是穩定糧食生產能力的戰略舉措。由于農業用水總量不可能大幅度增加,擴大灌溉面積、提高灌溉保證率,均只能依靠提高灌溉水的利用率和水分生產率。此外,高效現代農業對灌溉保證率、灌水方法與技術的要求更高,對灌溉的依賴性更強,農田水利基本建設必須與現代農業發展要求相適應。
2.4農村經濟可持續發展與農田水利基本建設。我國農村經濟可持續發展包含農業可持續發展、農民收入穩定增加以及生活質量的提高等具體要求。如果我國農業不能解決未來16億人口的吃飯問題,不能成為支撐國民經濟和社會快速發展的基礎產業,那么農業的可持續發展就從根本上失去了意義。從這個意義上說,農田水利基礎設施是“基礎的基礎”。農業能否得到可持續發展,還取決于其自身的綜合競爭力,而良好的農業基礎設施條件,才能保證大幅度降低農業成本、提高農業生產效益。
3加強農田水利基本建設的措施
3.1加大各級政府的投入力度。首先,農田水利基本建設只是手段,直接的目標是著眼于解決“三農問題”,根本目標是為我國全面建設小康社會打好基礎。無論是為了保障國家食物安全、發展農村經濟,還是為了提高農業用水效率,以支持水資源向生態環境、城市和工業轉移,最大受益者都是國家;其次,農民和農業已為我國的工業化、城鎮化作出了巨大貢獻和犧牲,在“三農問題”成為突出問題時,在農業和農村有困難時,即便是為了自身的利益,工業和城市也應該支持農業和農村,國家財政應該向農業和農村傾斜;第三,農民負擔重、農民尚不是土地的所有者,要求農民投入太多的資金用于農田水利基本建設是不現實的。因此,國家和各級財政理應加大對農田水利基本建設的投入力度。
3.2充分利用WTO規則。如果僅從主要農產品價格來看,在加入WTO后,我國農業確實面臨很大挑戰。如果說農業是加入WTO后受沖擊最大的產業之一,那么也可以說農業是加入WTO后國家支持與保護空間最大的產業。農田水利基本建設、大江大河治理、農業與水利科學研究和技術推廣、農村水環境建設等均可納入WTO“綠箱政策”的支持范圍,屬于政府對農業基礎設施服務的支持。
3.3重視農田水利科學研究。現代農田水利基本建設所要解決的問題和面對的挑戰,無論從技術的廣度或深度,都是前所未有的,國家應加大農田水利科學研究、示范與技術推廣的資金投入。不僅要研究有效、適用的技術,還需要有一大批高素質的農田水利研究與管理人才,需要在全國形成適合我國農村體制、經濟發展水平和區域特點的農田水利技術支撐體系。重視和加強農田水利科學研究,不僅是時代的需要,也符合WTO規則,是世界各國的通行做法。
在全面建設小康社會中,突出的問題是“三農問題”,而農業基礎脆弱和水資源總量不足、時空分布不均又是發展農村經濟、提高農業生產效率的制約因素,因此,加強農田水利基本建設是著眼全局、著眼長遠、著眼發展的戰略舉措。
我國開展農田水利基本建設不僅有豐富的經驗,而且深得廣大農民的歡迎,有豐富的人力資源,關鍵在于國家和各級地方政府的支持和投入力度。促進農業可持續發展、增加農民收入、改善農村生態環境,既是經濟發展的需要,也是政治穩定的需要。在目前農業、農村遠遠落后于工業、城市發展的情況下,政策利益適當向農業傾斜,有利于共同富裕和協調發展。
1.灌溉的保證
灌溉的保證就是在灌溉的時候,能用充分的保證農田的用水,其計算的公式為灌溉用水滿足的數值與總年樹相除,用符號“P”表示,當P大于或等于80%的時候,說明這個區域的灌溉率是合格的,但是這也只是一個基本的數值,在不同的農田里,還應當要考慮水源的狀況和所種植的農產品,在水資源不足和農作物是以干旱的作物為主要的地區,這個數值可以考慮在50%到80%之間,在水源充足和以水稻、小麥等水源需求量大的農作物種植地區,則應該把數值考慮在70%到95%之間。
2.農田的抗旱
農田的抗旱是直接反映了農田灌溉的設計,也是農田灌溉水利設計必須要考慮到的一個因素,因為農產品的得天獨厚性,所以很多時候如果發生旱情或者是多天無雨等情況,農田也是面臨著絕大的考驗,在這種情況下,灌溉設施要能滿足到基本連續80天的灌溉期限,這個也應當因地制宜,因為要根據不同地區的氣候變化和當地農作物的需求,在設計的時候要具體的情況具體分析。
二、農田灌溉取水
農田灌溉的核心就是水,這夜市農田水利工程設計的意義所在,在設計的時候要根據不同的地區水資源的分布情況,決定取水方式的設計。一般來說分為兩種:其中一個是自取流水的灌溉設計,就是通過農田分布的情況,就近取得農田周圍的水資源,通過簡單的引流,使得水為灌溉所用;還有一個就是提水取水的灌溉,這個就是針對農田周圍沒有水資源,需要到較遠的地方引流或者是提水來灌溉。水利工程的設計主要就是針對這兩種取水的方式。
1.自流取水灌溉
如果農田的周圍有河流的話,則可以將河流作為主要的水源,而為了保證灌溉水位的高度,則在設計的 時候要選用河流上游等較高水位的地點,引水的地點也非常的關鍵,因為這不僅決定了水流的長度和水干渠道的建設,這需要考慮到建設的成本,如果水流設計的不合理,增加的水流量和建筑設施的等增加會造成負擔,而且當水流長的時候,遇到的截流、斷流和遇到建筑物的阻擋等因素也會隨之增加。
(一)無壩取水
在設計無堤壩取水的時候,可以考慮實際的情況,要分為建設閘門和不建設閘門兩種,但是如果不建設閘門的時候,當遇到洪水等天文災害時候,不能及時的控制水的流量,會導致一下子的沖擊力將渠道沖毀和農田會受到洪水的淹沒,所以在設計時候,盡量要考慮到可能發生未知因素,及早的將災難排除,通過設計渠道的角度,保證取水的水流平穩而量充足,還必須要減輕對引水口的沖蝕,不然引水口的坍塌,造成的損失也是不可估量。
(二)有壩取水
如果農田的所在地區是一個靠近水源的,旁邊有河流等水資源豐富的地區,但是可能因為地質或者是其他地理位置等原因無法滿足自流水灌溉時,應該在河道上面設計修建低壩或者是閘,提高水位,引導水流灌溉,這種雖然建筑成本會有所提高,但是不用建立飲水渠道,可以減少了建造的成本,這種設計的水量會更加有保證,也免去了渠道日常維護等工作量。
三、灌溉渠設計原則
1.總布局規劃
在對灌溉渠道進行規劃的時候,要把土地、水源、路徑等綜合考慮,同時也要考慮到其他用水的部門是否需要這條渠道的用水,如果有工業用水,那應當注意是否會污染到水資源,還有考慮到水是否是農民的生活用水、牲畜用水等等,這些都要做到全面的兼顧,要做到科學管理,容易管理,在充分利用水資源的情況下,還要考慮是否可以擴大灌溉的面積,在保證人、水、農作物三者安全用水、充足用水的情況下,最大限度的來實踐經濟和社會的效益。所以規劃布置要遵循以下的原則:
(一)充分的利用地形條件
在設計灌溉渠道的時候,其應當布置在高處,灌溉設計系統應該是采取總分的結構,每個排灌的系統要各自作業,因為考慮到部分地形是高地或者是不平的坑坑洼洼的地形,必須要采取單獨處理,不能因小失大,在布局的考慮上也要講究美觀,盡量的不要太多占用民房和使得水渠經過民房,因為將民房長期置在水流的周圍,容易使得泥土松動,容易造成危險,這些都應該是水渠設計時,應當考慮的重點。
(二)安全為主
在渠道的設計時,要研究其渠道附近的地質地貌,如果是一些軟土地質或者是土地密度不夠的巖土,應當盡量避免深挖,雖然靠近河流等水源充足的地方比較有利于引水灌溉,但是同時也會帶來一個新的問題就是會被水沖毀,或者是侵蝕,所以在靠近水源的設計應當是要注意渠道的用料,一版在地質條件好的地層,要注意觀察是否有巖石層斷裂,透水性強的情況發生,再者,沿渠應當要有合理的泄洪排水功能,如設置閘口等等。
(三)綜合利用
在灌溉渠道的應用中,同時也要考慮一水多用的原則,在水資源充足情況下,要結合水、電、人文環境等等的因素,考慮水庫、水塘、水渠并用,充分利用水渠的資源性,由點帶面的通過一水擴散,使得農民的生活更加便利,有些地區要利用得天獨厚的地理優勢,與井水、河水相結合,利用地表水和地下水聯合的原則,來設計農田灌溉的系統。
2.分布局規劃
分布局的規劃要確定好地勢地貌,依據各個地區的地址特色,實事求是的原則,不能以偏概全,要量身設計好支渠道的灌溉系統。
(一)平原類型的灌溉區域
在平原地區,多數的地形是由于河流的沖擊而形成的,這樣的地形優勢是開闊,而且耕種地比較集中,在設計的時候可以將地理的條件和洪水、洪澇、干旱、水漬、堿等災情的情況結合起來,進行分布的規劃。
(二)中原類型的灌溉區域
這種地形的地表水比較豐富,而且排水的條件比較好,可以采取分排灌溉的方式,對灌溉的渠道要進行沖洗和日常維護,防止土壤生鹽和排水堵塞等情況的發生。這是由于我國地質地貌的特殊性,所以在設計分渠道的時候更應該要考慮到多種的可能性,多考慮是否能不能有一水多用、少水多用的情況,認真做到量身定做,合理安排。
四、結束語
我國有效農田灌溉面積在全世界范圍內,位列第一,這解決了一定數量人口的吃飯問題。農業問題以及存在一定的關聯的其它問題是國家長期探討和關心的問題,加大農田水利建設力度,從整體水平增強農業生產能力,注重小型農田水利工程建設,全面實現可持續發展目標。小型農田水利工程可儲水抗旱,可確保農業生產的正常開展,并可增加農民收入,提高農村經濟水平,加快新農村建設步伐,全面構建和諧社會。
2小型農田水利工程之灌溉現狀
大多數小型農田水利工程均由當地居民自行建設,這不可避免地會遺留各種質量問題,例如,標準不合格、質量較差、配套不齊全、設備陳舊、技術手段落后等,這不僅阻礙了農業生產的正常開展,還降低了農業效益?,F階段,農村水利基礎設施建設相對薄弱,成本投入有限、管理機制尚不完善,這無法滿足新農村的建設需求,因我國農民的整體收入并不理想,且實施解決灌溉的根本目的是改善自然生態環境,增加社會效益,這對于思想意識相對落后以及經濟水平不高的農民而言,是一項與自己無關的工程。因此,節水灌溉工程依舊停留在初級發展階段,要求相關部門應增加經費投入,并加大宣傳力度,全面實現節水灌溉目標。
3灌溉的設計問題
3.1渠道設計原則
3.1.1安全第一的原則
在小型農田水利工程中,設計渠道時首先應堅持安全第一的原則,在具體的設計和裝設過程中,應盡可能地避開危險系數較高的地段,例如填方高度較高、挖方深度較深的地方。
3.1.2有效利用當地條件
應將灌溉渠道設置在地勢較高的位置,而將排水溝設置在地勢較低的位置,這不僅便于自流灌溉的正常開展,還有利于排水工程的進行。因此,在灌溉設計階段應全面考慮當地地勢條件,并采取有效的處理手段,盡可能避免和其余建筑物之間的交叉,盡可能地降低對現有農田和農民生活的影響。
3.1.3干渠、支渠設計原則
在設計干渠、支渠時,應全面考慮工程現場的具體情況,從工程現場出發,參照當地地形,合理設計。
3.2灌溉設計內容
3.2.1科學計算引水量
引水量計算是小型農田水利工程灌溉設計中的主要內容,因此,在水利工程的設計階段,我們應率先設定合理的渠道引水量,然后依據渠道引水量進一步設計橫斷面,并繪制相應的斷面圖,科學計算工程量,全面落實工程預算工作,然后由資深、專業水平較高的設計師編寫最初設計報告。引水量具體是指灌溉凈流量和損失流量相加的和,農作物品種、地質條件、渠道規格、自然環境條件、水源條件等多種因素共同影響著引水量。在計算渠道引水量時,應嚴格參照相關灌溉規范,并全面考慮實際灌溉面積來進行計算。
3.2.2有效設置節制閥
在設定位于渠道側面位置的分水量時,為確保配水工作的正常開展,并保證渠道極限(最小)流量也能達到低一等級渠道的引水標準,則應在適當的位置裝設節制閥。在節制閥中,主要通過閥門控制開關、調整水位和流量,進而達到向低一等級渠道調配水源的需求。通常將節制閥設置在泄水閥和分水閥中,以此來達到分水和泄水的要求。有時也將它設置在渡槽等位置,便于事故檢修工作的開展,并能有效調控輸水流量,同時還應和橋梁、陡坡等保持一致,進而增加經濟效益。對于渠系節制閥,應將其過水寬度和整個渠道寬度保持一致,這樣有助于連接工作的開展。如若使用輪灌,應保證節制閥中的設計流量一致;若采用續灌,則無需保證設計流量的一致。開敞式是渠道節制閥最為常用的模式,閘閥高程和渠道底部平行,使用平底寬頂堰,通過消力墩來調控始流狀態,以此來擊打消能,位于閘下位置的消能工程相對簡單。另外,還應盡量確保位于上下游位置的翼墻平整,通常利用弧面進行過渡,以此來降低水頭損失量。對于平面河渠,使用套閥模式,具體是指相隔較近裝設兩個節制閥,逐步分級擋水,充當簡易船閥,這不僅便于交通運輸工程,還具有控水抗洪的作用。
3.2.3合理設計橫縱斷面
1)橫斷面。
待明確渠道實際引水量后,應結合引水量設計相應的水位高程和橫斷面,通常,水流量、比率與橫斷面緊密相關,其中渠道的地質條件、灌溉斷面的坡度、水流中的泥重等共同影響著渠道比率,一般水流流速和渠道斷面呈現負相關,如若渠道比率較小,則相應的流速也較小,進而出現渠道雨季,削弱其灌溉能力。因此,在具體的設計過程中,應合理設計渠道比率,禁止出現過小或者過大的情況,另外,還應考慮與渠道接觸的地面坡度,盡量保持坡度一直,如若某處地面坡度較大,則預設計中的比例無法滿足坡度變化,此時應適當地調整渠道比率,通??梢岳枚钙?、跌水等手段,以此來達到坡度和地形變化的一致。
2)縱斷面。
在小型農田水利工程中,通常同時開展橫縱斷面的設計工作,其中縱斷面的設計主要包含標準水位線、極限(最低)水位線、周邊建筑物以及分水口位置等內容,在具體的設計過程中,應嚴格參照工程設計圖紙,首先依據地面高程,設計出相應的高程線,然后依據具體的渠道底部的尺寸和水流比例,描繪常規水位深度,再參照水位的實際情況并結合水底深度以及渠道寬度,描繪加大水位線、極限(最低)水位線和渠道頂端的高程線。待完成渠道線描繪工作后,應再次檢查渠道坡度,對于坡度驟然變化或者較高一級的坡度較高的位置,應結合具體情況,合理設計跌水和陡坡,同時,還應明確高度差和具置。
4結語
目前,雖然我國的經濟得到了快速的發展,但是,相比較而言,我國的鄉鎮農田水利設施建設的水平還比較地低下,不利于農業綜合生產能力的發展,使鄉鎮農田水利建設不能滿足農村經濟的發展要求和社會主義新農村的發展步伐。
1.1技術缺乏,管理落后
目前,我國鄉鎮農田水利建設隊伍中缺乏專業的技術人員,不能對水利的建設進行專業的技術指導,使水利建設受到嚴重的約束,直接影響了我國鄉鎮農田水利建設的實施。農田水利建設的管理制度落后,水利建設的管理講求的是責權分明,但是實際上,大部分的水利建設管理紊亂,管理者不能明確自身的職責和有效行使自身的權利,使水利建設存在的問題找不到人解決。
1.2損壞嚴重,投入資金不足
由于近年來,疏于對水利建設的管理,使鄉鎮的調水、分水、泄水等水利建設受到嚴重的破壞。除了自然原因,很多水利建設的破壞都是人為造成的,例如,很多地方的機井房的電機和水泵被偷。由于后期的維護不當,致使小水渠的提水閥門銹死,當汛期來臨,閥門打不開,無法泄洪,出現嚴重的洪水災害,給人們帶來嚴重的經濟損失。另外,由于國家的稅務改革,取消了農村的勞動積累工和義務工,使鄉鎮農田水利建設的投入資金不足,不能及時對水渠等小水利工程進行維修及加固,縮短了水利建設的使用壽命。
1.3年代久遠,功能退化
目前我國大多數的鄉鎮農田水利設施建于上世紀六七十年代,年代久遠,年久失修,導致鄉鎮農田水利建設的功能嚴重退化。很多的小型農田灌溉系統工程遭到了不同程度的破壞,有些地方的農民甚至在水渠上種植了莊稼或樹木,直接阻礙了農田水利設施功能的發揮。部分農田水利設施由于沒能及時維護,已經完全不能發揮其功能,對農業的發展造成了不利影響[1]。
2、分析鄉鎮農田水利建設問題出現的原因
2.1管理落后的原因
現存的鄉鎮農田水利建設管理落后,主要是因為鄉鎮農田水利建設的管理主體不明確,運行管理機制和維護機制尚未形成,對已建好的水利工程的管理工作沒有做好,已損壞的水利工程不能得到及時的修護,浪費了大量的人力、財力和物力。所以鄉鎮農田水利管理部門要根據當地水利工程的實際情況,制定一個完善的管理制度,使水利工程的作用得到充分的發揮。
2.2投入資金不足的原因
在我國,小型的水利建設一般都是地方自建,國家的資金投入少。一些地方經濟好的,還能夠抽出部分資金投入到農田的水利建設上來。如果地方經濟狀況不好,根本就沒有資金投入到農田的水利建設。另外,自國家的稅收改革后,農村水利建設一般都是組織地方上的人出工出錢出力去修建水利工程,人們參與的積極性不高,直接導致了農田水利工程建設的資金籌備困難。
2.3建設速度慢的原因
目前,鄉鎮農田水利工程的建設主要是依靠當地的鄉鎮人民,實施的是義務工制度。例如,農村農田水利工程遭到破壞,能夠進行修補,達到自求平衡的狀態。但是自從國家取消了鄉鎮的義務工和勞動積累工,影響了鄉鎮人民農田水利建設的熱情,將鄉鎮人民作為農田水利建設的主力軍將沒有辦法適應農村發展的新形勢[2]。
3、探討促進農田水利建設發展的相關措施
3.1建立健全的管理機制
建立健全的農田水利建設管理機制,可以以鄉鎮與小流域為單元,由縣級統一管理。加大節水工程的實施力度,同時還要不斷增強鄉鎮人民的節水意識,推廣“按量計征”的農田水利建設管理機制,不斷健全水利工程的配套設施,降低水資源的浪費,保證農田的正常用水。
3.2加大資金投入
在緊抓大中型農田水利工程建設時,也要重視小型農田水利工程的建設。國家要加大對小型農田水利建設的資金投入,不斷改善小型農田的水利設施。各級地方政府也要不斷加大小型農田水利基礎設施建設的資金投入,同時對于上級給予的小型農田水利建設的資金不能擠占挪用,必須做到??顚S?。還要不斷的總結經驗,盤活農田水利建設的資金,還要做好農田水利建設資金的審計與跟蹤工作,各個縣區的水務局要與各鄉鎮協調,堅持先急后緩的原則,對于抗旱井、主干渠、支渠等重要的水利基礎設施建設要先建設。同時還要做小型農田水利建設管理制度的創新,要適應農村新形勢的發展,保證農田水利建設管理的職責明確,做到出現問題,能夠找得到人來解決,確保農田水利管理的有序進行。
3.3建立水利建設發展績效考核機制
將農田水利建設中的防洪抗旱、人們的飲水安全問題、水資源的保護與管理問題等等工作項目實施個人責任制,將具體的責任落實到個人,建立相關的績效考核機制。一旦出現水利建設的問題,如抗旱、供水、防洪等出現問題,能夠找到明確的責任人,如果問題嚴重,還要對相關的負責人進行問責。
3.4加大宣傳力度
加大鄉鎮農田水利建設的力度,能夠增強鄉鎮人民建設水利工程,保護水利工程的意識,提高鄉鎮人民投身到農田水利建設中去的積極性。加大農田水利建設相關的法制宣傳,能夠提升鄉鎮人民的法制意識,做到依法用水,自覺的維護好農田水利工程,實現農村經濟的可持續發展[3]。
4、結語
1.1地位作用重要,需要高度重視。“水利是農業的命脈”,精辟地表述出農田水利在發展農業生產和改善農民生活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由于有了完善的灌排設施,良種、化肥、耕作栽培等先進農業技術才有用武之地。但是,作為基礎設施的農田水利,投入多,見效慢,管理難,本身直接經濟效益不明顯,多表現為間接的社會效益,在一些地方易受忽視。對農田水利的重要地位作用,需要不斷提高認識,加強領導。
1.2群眾性強,需要廣大農民參與。農田水利遍及全國各地,與所有農民的生產、生活都有密切關系,是一項群眾性的事業,每年都要發動近億勞動力從事已建成工程的清淤維護歲修、水毀工程修復和新工程的興建。群眾性、互助合作性是農田水利的重要特點之一。
1.3公益性較強,需要政府扶持。農田水利既有農田灌溉、水產養殖和生活供水等興利功能,也有防洪、除澇、降漬、治堿、防治地方病等除害減災功能;既可以為花卉、蔬菜、果園、養魚等高附加值產業服務,又承擔著大田作物灌排,保證國家糧食安全的任務。
1.4具有壟斷性,需要政府加強宏觀管理。按受益農戶多少區分,小型農田水利可分為兩大類:一類是農戶自用的微型工程,如水窖、水池、淺井等;另一類是幾十戶、成百上千個農戶共用、規模相對較大、具有農村公共工程性質的泵站、水庫、引水渠等。受地形、水資源等條件限制,多數公共工程具有天然壟斷性,不能像鄉鎮企業那樣搞市場競爭、破產倒閉。灌溉所用水資源,屬國家或集體所有,是公共資源。所有生活在當地的農戶都有公平用水的權利。用水權是農民生存權的組成部分,為農民生存條件服務的公用水源和公用設施不適合讓私人壟斷。
2農田水利基本建設的戰略地位
2.1基本國情與農田水利基本建設。中華民族的發展史是一部與水旱災害斗爭的治水史。盡管我國耕地面積從20世紀70年代后期持續減少,但灌溉面積總體上穩定增加、灌溉水平不斷提高,保證了我國農業的穩定發展。改革開放后,一方面農村體制改革極大地調動了廣大農民的生產積極性,另一方面,也使過去在農業基礎設施、農業和水利科學研究等方面積累的能量得以集中釋放,徹底扭轉了中國糧食長期嚴重短缺的局面。
2.2社會穩定與農田水利基本建設。農業是安天下的產業,“三農”問題始終是中國改革與建設的根本問題。我國的經濟結構能否順利調整,國民經濟能否發展得更快一些、更好一些,在很大程度上取決于農業基礎是否穩固。只有加強農業基礎,確保農產品供給,才能順利推進工業化和城鎮化;只有加強農業基礎,開拓農村市場,才能支撐國民經濟的快速增長;只有加強農業基礎地位,促進農業發展,農民富裕,農村穩定,才能保持整個社會的長期穩定。
2.3國家食物安全與農田水利基本建設。我國目前的農產品主要產于灌溉耕地,加快現有灌區的持續配套和更新改造,是穩定糧食生產能力的戰略舉措。由于農業用水總量不可能大幅度增加,擴大灌溉面積、提高灌溉保證率,均只能依靠提高灌溉水的利用率和水分生產率。此外,高效現代農業對灌溉保證率、灌水方法與技術的要求更高,對灌溉的依賴性更強,農田水利基本建設必須與現代農業發展要求相適應。
2.4農村經濟可持續發展與農田水利基本建設。我國農村經濟可持續發展包含農業可持續發展、農民收入穩定增加以及生活質量的提高等具體要求。如果我國農業不能解決未來16億人口的吃飯問題,不能成為支撐國民經濟和社會快速發展的基礎產業,那么農業的可持續發展就從根本上失去了意義。從這個意義上說,農田水利基礎設施是“基礎的基礎”。農業能否得到可持續發展,還取決于其自身的綜合競爭力,而良好的農業基礎設施條件,才能保證大幅度降低農業成本、提高農業生產效益。
3加強農田水利基本建設的措施
3.1加大各級政府的投入力度。首先,農田水利基本建設只是手段,直接的目標是著眼于解決“三農問題”,根本目標是為我國全面建設小康社會打好基礎。無論是為了保障國家食物安全、發展農村經濟,還是為了提高農業用水效率,以支持水資源向生態環境、城市和工業轉移,最大受益者都是國家;其次,農民和農業已為我國的工業化、城鎮化作出了巨大貢獻和犧牲,在“三農問題”成為突出問題時,在農業和農村有困難時,即便是為了自身的利益,工業和城市也應該支持農業和農村,國家財政應該向農業和農村傾斜;第三,農民負擔重、農民尚不是土地的所有者,要求農民投入太多的資金用于農田水利基本建設是不現實的。因此,國家和各級財政理應加大對農田水利基本建設的投入力度。
3.2充分利用WTO規則。如果僅從主要農產品價格來看,在加入WTO后,我國農業確實面臨很大挑戰。如果說農業是加入WTO后受沖擊最大的產業之一,那么也可以說農業是加入WTO后國家支持與保護空間最大的產業。農田水利基本建設、大江大河治理、農業與水利科學研究和技術推廣、農村水環境建設等均可納入WTO“綠箱政策”的支持范圍,屬于政府對農業基礎設施服務的支持。
3.3重視農田水利科學研究?,F代農田水利基本建設所要解決的問題和面對的挑戰,無論從技術的廣度或深度,都是前所未有的,國家應加大農田水利科學研究、示范與技術推廣的資金投入。不僅要研究有效、適用的技術,還需要有一大批高素質的農田水利研究與管理人才,需要在全國形成適合我國農村體制、經濟發展水平和區域特點的農田水利技術支撐體系。重視和加強農田水利科學研究,不僅是時代的需要,也符合WTO規則,是世界各國的通行做法。
在全面建設小康社會中,突出的問題是“三農問題”,而農業基礎脆弱和水資源總量不足、時空分布不均又是發展農村經濟、提高農業生產效率的制約因素,因此,加強農田水利基本建設是著眼全局、著眼長遠、著眼發展的戰略舉措。
我國開展農田水利基本建設不僅有豐富的經驗,而且深得廣大農民的歡迎,有豐富的人力資源,關鍵在于國家和各級地方政府的支持和投入力度。促進農業可持續發展、增加農民收入、改善農村生態環境,既是經濟發展的需要,也是政治穩定的需要。在目前農業、農村遠遠落后于工業、城市發展的情況下,政策利益適當向農業傾斜,有利于共同富裕和協調發展。
1.1地位作用重要,需要高度重視?!八寝r業的命脈”,精辟地表述出農田水利在發展農業生產和改善農民生活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由于有了完善的灌排設施,良種、化肥、耕作栽培等先進農業技術才有用武之地。但是,作為基礎設施的農田水利,投入多,見效慢,管理難,本身直接經濟效益不明顯,多表現為間接的社會效益,在一些地方易受忽視。對農田水利的重要地位作用,需要不斷提高認識,加強領導。
1.2群眾性強,需要廣大農民參與。農田水利遍及全國各地,與所有農民的生產、生活都有密切關系,是一項群眾性的事業,每年都要發動近億勞動力從事已建成工程的清淤維護歲修、水毀工程修復和新工程的興建。群眾性、互助合作性是農田水利的重要特點之一。
1.3公益性較強,需要政府扶持。農田水利既有農田灌溉、水產養殖和生活供水等興利功能,也有防洪、除澇、降漬、治堿、防治地方病等除害減災功能;既可以為花卉、蔬菜、果園、養魚等高附加值產業服務,又承擔著大田作物灌排,保證國家糧食安全的任務。
1.4具有壟斷性,需要政府加強宏觀管理。按受益農戶多少區分,小型農田水利可分為兩大類:一類是農戶自用的微型工程,如水窖、水池、淺井等;另一類是幾十戶、成百上千個農戶共用、規模相對較大、具有農村公共工程性質的泵站、水庫、引水渠等。受地形、水資源等條件限制,多數公共工程具有天然壟斷性,不能像鄉鎮企業那樣搞市場競爭、破產倒閉。灌溉所用水資源,屬國家或集體所有,是公共資源。所有生活在當地的農戶都有公平用水的權利。用水權是農民生存權的組成部分,為農民生存條件服務的公用水源和公用設施不適合讓私人壟斷。
2農田水利基本建設的戰略地位
2.1基本國情與農田水利基本建設。中華民族的發展史是一部與水旱災害斗爭的治水史。盡管我國耕地面積從20世紀70年代后期持續減少,但灌溉面積總體上穩定增加、灌溉水平不斷提高,保證了我國農業的穩定發展。改革開放后,一方面農村體制改革極大地調動了廣大農民的生產積極性,另一方面,也使過去在農業基礎設施、農業和水利科學研究等方面積累的能量得以集中釋放,徹底扭轉了中國糧食長期嚴重短缺的局面。
2.2社會穩定與農田水利基本建設。農業是安天下的產業,“三農”問題始終是中國改革與建設的根本問題。我國的經濟結構能否順利調整,國民經濟能否發展得更快一些、更好一些,在很大程度上取決于農業基礎是否穩固。只有加強農業基礎,確保農產品供給,才能順利推進工業化和城鎮化;只有加強農業基礎,開拓農村市場,才能支撐國民經濟的快速增長;只有加強農業基礎地位,促進農業發展,農民富裕,農村穩定,才能保持整個社會的長期穩定。
2.3國家食物安全與農田水利基本建設。我國目前的農產品主要產于灌溉耕地,加快現有灌區的持續配套和更新改造,是穩定糧食生產能力的戰略舉措。由于農業用水總量不可能大幅度增加,擴大灌溉面積、提高灌溉保證率,均只能依靠提高灌溉水的利用率和水分生產率。此外,高效現代農業對灌溉保證率、灌水方法與技術的要求更高,對灌溉的依賴性更強,農田水利基本建設必須與現代農業發展要求相適應。
2.4農村經濟可持續發展與農田水利基本建設。我國農村經濟可持續發展包含農業可持續發展、農民收入穩定增加以及生活質量的提高等具體要求。如果我國農業不能解決未來16億人口的吃飯問題,不能成為支撐國民經濟和社會快速發展的基礎產業,那么農業的可持續發展就從根本上失去了意義。從這個意義上說,農田水利基礎設施是“基礎的基礎”。農業能否得到可持續發展,還取決于其自身的綜合競爭力,而良好的農業基礎設施條件,才能保證大幅度降低農業成本、提高農業生產效益。
3加強農田水利基本建設的措施
3.1加大各級政府的投入力度。首先,農田水利基本建設只是手段,直接的目標是著眼于解決“三農問題”,根本目標是為我國全面建設小康社會打好基礎。無論是為了保障國家食物安全、發展農村經濟,還是為了提高農業用水效率,以支持水資源向生態環境、城市和工業轉移,最大受益者都是國家;其次,農民和農業已為我國的工業化、城鎮化作出了巨大貢獻和犧牲,在“三農問題”成為突出問題時,在農業和農村有困難時,即便是為了自身的利益,工業和城市也應該支持農業和農村,國家財政應該向農業和農村傾斜;第三,農民負擔重、農民尚不是土地的所有者,要求農民投入太多的資金用于農田水利基本建設是不現實的。因此,國家和各級財政理應加大對農田水利基本建設的投入力度。
3.2充分利用WTO規則。如果僅從主要農產品價格來看,在加入WTO后,我國農業確實面臨很大挑戰。如果說農業是加入WTO后受沖擊最大的產業之一,那么也可以說農業是加入WTO后國家支持與保護空間最大的產業。農田水利基本建設、大江大河治理、農業與水利科學研究和技術推廣、農村水環境建設等均可納入WTO“綠箱政策”的支持范圍,屬于政府對農業基礎設施服務的支持。
3.3重視農田水利科學研究。現代農田水利基本建設所要解決的問題和面對的挑戰,無論從技術的廣度或深度,都是前所未有的,國家應加大農田水利科學研究、示范與技術推廣的資金投入。不僅要研究有效、適用的技術,還需要有一大批高素質的農田水利研究與管理人才,需要在全國形成適合我國農村體制、經濟發展水平和區域特點的農田水利技術支撐體系。重視和加強農田水利科學研究,不僅是時代的需要,也符合WTO規則,是世界各國的通行做法。
在全面建設小康社會中,突出的問題是“三農問題”,而農業基礎脆弱和水資源總量不足、時空分布不均又是發展農村經濟、提高農業生產效率的制約因素,因此,加強農田水利基本建設是著眼全局、著眼長遠、著眼發展的戰略舉措。
我國開展農田水利基本建設不僅有豐富的經驗,而且深得廣大農民的歡迎,有豐富的人力資源,關鍵在于國家和各級地方政府的支持和投入力度。促進農業可持續發展、增加農民收入、改善農村生態環境,既是經濟發展的需要,也是政治穩定的需要。在目前農業、農村遠遠落后于工業、城市發展的情況下,政策利益適當向農業傾斜,有利于共同富裕和協調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