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4-03 09:56:00
序論:在您撰寫經濟學研究論文時,參考他人的優秀作品可以開闊視野,小編為您整理的7篇范文,希望這些建議能夠激發您的創作熱情,引導您走向新的創作高度。
論文摘要:數學化成為經濟學發展的主流趨勢,實證化和專門化、研究領域的非經濟化、假定條件的多樣化、證偽主義的普遍化、案例使用的經典化、學科發展的邊緣化、古典的均衡分析和現實的非均衡分析相互補充、理性預期和不確定性問題等趨勢強化,博弈論的應用范圍擴大,以及政府作為經濟學研究對象和宏觀經濟學與微觀經濟學的聯系得到共同重視。
20世紀經濟學之所以產生諸多“革命”和理論創新,在很大程度上得益于其研究方法和角度的巨大變化。從某種意義上講,研究方法的演變體現經濟學的發展脈絡。舉其要者,研究方法的變化可歸納為以下十大趨勢。
一、數學化成為經濟學發展的主流趨勢
經濟學應用數學研究的專門化、技術化、職業化甚至到登峰造極的程度,使經濟學更嚴密,表達更準確,思維更成熟。主要表現在以下三點:
第一,宏觀計量分析法是最大貢獻之一。諾貝爾獎獲得者克萊因從上世紀50年代最早提出宏觀經濟計量模型,為宏觀經濟研究開辟新的視野。此后,隨著大型計算機的誕生和使用,經濟結構的各種參數得以推算出來,為制定政策提供依據。第一代計量經濟學家的數理貢獻在經濟學方法論體系的整體性、嚴密性和形式化等方面發揮的巨大作用主要體現在宏觀經濟研究方面。中國經濟學深受其影響。經濟學理論與計量方法、計量模型,以及國民收入的核算體系緊密地結合在一起,使得宏觀經濟理論從未像現在這樣更貼近現實、更具實用性和可操作性。
對比中國《經濟研究》和《美國經濟評論》,可以看到,自2002年開始,《美國經濟評論》上刊登的應用計量經濟學論文比重下降,而自2003年開始,《經濟研究》上刊登的應用計量經濟學的論文比重上升,開始超過《美國經濟評論》。①
第二,計量經濟學長足發展并成為經濟學中一個極富魅力的分支,首先得益于統計學在經濟學中的廣泛使用,并最終成為構建計量經濟學體系的一個重要基礎?!?867-1960年美國貨幣史》是弗里德曼成功運用統計分析的一部經典性著作②,通過一系列的數據統計分析,得出貨幣數量的長期變化和實際收入的長期變化之間具有一種密切的相關性的結論,從而構建弗氏貨幣數量說。統計分析的運用不但支持計量經濟學的發展,還大大推動諸如發展經濟學、國際經濟學、技術進步和產業結構等新的理論分野和發展。
但是,許多經濟學家都激烈抨擊濫用數學的現象。里昂惕夫在分析1972-1981年間發表在《美國經濟評論》上各種文章的類型之后,指出“專業經濟學雜志中數學公式連篇累牘,引導讀者從一系列多少有點道理但卻完全武斷的假設走向陳述精確而卻又不切實際的結論”。
二、越來越呈現出實證化和專門化趨勢
實證化,是經濟學研究和表述中,越來越注重對經濟現象的因果聯系進行客觀的、不帶有主觀選擇意味的研究。這是解決實際經濟問題的迫切要求。這種趨勢注重具體經濟而非一般性經濟問題的研究,注重經濟政策而非經濟理論研究。表現為經濟學研究目的的實用性,也表現為現實經濟問題對經濟理論研究的實證要求。與這種趨勢相關,整個西方經濟學理論的發展過程也發生兩次轉換,即先是由重視對經濟波動、就業和經濟增長問題的研究轉換到重視對財政赤字、通貨膨脹、匯率變動和國際收支逆差問題的研究之后,又轉換到重視對經濟周期、經濟增長問題的研究。
專門化傾向,是實證化研究深入發展的結果,也是借助日益豐富的分析工具而產生的結果。專門化傾向,是指在現代經濟學的研究和表述方法方面,越來越多地使用一些特有的、非經濟學家一般不使用的方法、分析工具和專業術語,以至于出現只有受過專門訓練的人才能進行經濟學研究和分析、才能夠看懂經濟學論文。于是,由實證化傾向而來的專門化傾向,通過分析手段的發展和豐富,在加強實證研究技術化傾向的同時,又逐漸脫離實證化。這一特征從凱恩斯主義宏觀計量模型到貨幣主義和理性預期的動態模型,表現得越來越明顯。從長期來看,實證化和專門化的傾向仍然在加強,但二者之間的距離卻有加大的跡象。如非線性分析這類跨學科分析方法的引進,也許會引起經濟學的較大變化。
三、均衡分析方法與非均衡分析方法并存的趨勢
“新古典綜合派”在召回凱恩斯以前傳統的新古典微觀經濟學的同時,也在宏觀分析方面大膽地恢復均衡分析方法。因為“凱恩斯革命”打破的主要是自由放任經濟政策下市場自動均衡的實現和保持機制,而不是均衡分析方法本身。因此,新自由主義各派的經濟理論,始終堅持均衡分析的方法。在宏觀非均衡分析方面,成就最突出的是法國經濟學家讓-帕斯卡爾貝納西、馬林沃德,美國的霍瓦德和英國的波茨、溫特等人,他們不僅提出一套和凱恩斯理論體系完全相容的宏觀非均衡學說,而且運用這套理論對中央集權決策經濟的非均衡問題進行分析。正是這些人的努力,使得當代西方經濟學的分析方法得到進一步豐富和發展。盡管宏觀非均衡分析方法不如均衡分析方法的影響普遍,但它無疑具有旺盛的生命力,其影響也在逐步擴大。
從廣義上看,均衡分析方法和非均衡分析方法并沒有本質上的差別,其不同點僅在于各自所涉及的均衡條件和水平的差異。值得注意的是,非均衡分析的研究對象更為現實一些,也更強調動態性??陀^上,均衡分析和非均衡分析都是對經濟現象某些方面的適當反映,二者雖有差別,但不是根本性的相互排斥,而是相互統一、相互補充的關系。
四、假定條件的多樣化趨勢
經濟學家們不得不或放寬假設,或修改前提,或一反傳統逆向假定,以構建和拓寬其研究領域,為重建和發展他們的理論,以反對和解釋來自對方的理論。例如,經濟人假定是微觀經濟學的核心,也是經濟學的基石之一。在20世紀中,經濟人假定的條件被不斷地修改、拓展,甚至批評和攻擊。凱恩斯經濟學的誕生被一些學者認為是對經濟人個體研究方法的最大“克服”,因為凱恩斯主義的基礎和歸宿都是圍繞總供給與總需求等一系列“總量”關系而展開的。貝克爾拓展經濟人假設,認為個人效用函數中具有利他主義的因素,這才是人類行為的一般性。鮑莫爾主張用“最大銷售收益來代替最大利潤的目標函數”,因為實證經驗表明經理層的薪金與銷售收益的關系大于它與利潤的相關程度。公共選擇學派提出的挑戰是,經濟人在追求個人利益最大化時,并不能得出集體利益最大化的結論,“阿羅定理”即可說明個人福利的簡單加總不一定與社會福利一致。新制度主義認為經濟人假定過于“簡單化”,因為除物質經濟利益以外,人還有追求安全、自尊、情感、地位等社會性的需要。
五、研究領域的非經濟化趨勢
經濟學研究領域與范圍開始逐漸超出傳統經濟學的范疇,分析的對象擴張到小至生育、婚姻、家庭、犯罪等,大至國家政治、投票選舉、制度分析等。研究領域的這種“侵略”與擴張,被稱之為“經濟學帝國主義”。這取決于時代主題和研究角度的變化、個人興趣和專業特長的不同。
六、強調理性、預期和不確定性問題的趨勢
理性預期學派從通貨膨脹問題入手,強調理性和預期的問題,并由此否定政府干預的有效性,這對凱恩斯主義形成較大沖擊,也引起凱恩斯主義各派對理性和預期問題的重視。盡管在理性問題上各派未能取得共識,但關于預期的思想和方法的確滲入宏觀經濟學各流派之中。
七、學科交叉的邊緣化趨勢
經濟學的大家族中又派生出許多交叉學科和邊緣學派,例如,混沌經濟學、不確定經濟學、行為經濟學、法律經濟學、實驗經濟學等,百家爭鳴,相得益彰。這取決于經濟學家認識領域的拓寬和方法論的多元化,經濟學與其他學科的交流和相互滲透得以大大加深,大量非經濟學概念的引入使得當今的經濟學與百年前相比已面目全非。八、證偽主義的普遍化趨勢
證偽主義經濟學方法論是實證主義方法論的一種邏輯延續。據統計,20世紀70-80年代的20年間,經濟學界出版50多本經濟學方法論的著作,其中幾乎都和證偽主義有一定的聯系,在1991年總結的當代經濟學家達成的13點共識中,有7個和證偽主義有直接聯系。布勞格在《經濟學方法論》中將20世紀經濟學方法演變史歸納為一句話:“證偽主義者,整個20世紀的故事”。實證主義和證偽主義是相互依存、相互促進的。新制度經濟學方法論既是證實的又是證偽的,在某種程度上還兼有歷史主義方法論的特點。
九、案例使用的經典化趨勢
經濟學中的“舉例”,不僅已經發展到“經典化”的地步,而且在有些定理中不舉例已不足以說明問題,甚至所舉的案例已具有不可替代性。這種案例的惟一性,既簡單明了、通俗易懂,又幾十年上百年一貫制,代代相傳。用案例闡明一個定理、寓意一個規律已經司空見慣,如“看不見的手”。
十、博弈論的應用范圍擴大趨勢
博弈論已延伸至政治、軍事、外交、國際關系和犯罪學等學科,但其在經濟學中的應用最為成功。博弈論研究的內容主要是決策主體的行為發生直接相互作用時的決策以及該決策的均衡問題。借助于博弈論這一強有力的分析工具,“機制設計”、“委托—”、“契約理論”等已被推向當代經濟學的前沿。20世紀經濟學及其研究方法的深化,還表現在:
1、第一次把政府作為經濟活動的一個部門來對待。不僅將政府的經濟活動納入到宏觀經濟活動中,而且將政府的經濟行為和經濟政策作為能動的經濟力量加以運用,使之成為影響和調節宏觀經濟活動與狀況的重要機制之一。政府支出不斷膨脹、效率低下是的惡果,其原因是存在“政府失靈”,因此,市場是解決問題的惟一選擇。③
2、宏觀和微觀的聯系得到宏觀經濟學和微觀經濟學的共同重視。
注釋:
①成九雁、秦建華.計量經濟學在中國的發展軌跡[J].經濟研究,2005(04):113-124.
②MaryS.Morgan,TheHistoryofEconometricIdeas,NewYork:CambridgeUniversityPress,1990.
③參見〔法〕亨利·勒帕日.美國新自由主義經濟學[M].北京大學出版社,1985:118-150.
參考文獻:
[1]〔英〕馬克·布勞格.經濟學方法論[M].北京:商務印書館,1992.
論文摘要:信息經濟實踐活動的發展要求建立信息經濟學,而要建立和完善信息經濟學,就要對信息經濟學進行研究分析。
一、信息經濟學的研究任務和發展前景
信息經濟學可以同時作三種理解:信息的經濟研究、信息經濟的研究、信息(學)與經濟(學)關系的研究。信息的經濟研究可以囊括信息的費用與效用、價值與使用價值、信息資源的分配與管理、信息系統和信息網絡的經濟評價等研究;信息經濟的研究可以囊括信息產業、信息市場、信息經濟規模及其確定、信息技術對經濟的影響、信息基礎設施經濟問題、國民經濟信息化等研究,信息(學)與經濟(學)的關系研究則可以囊括非信息對稱條件下市場參加者的經濟關系、信息在資源配置中的作用、信息與經濟的相互作用、信息學與經濟學交叉結合等研究。
在我國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中,有許多問題需要信息經濟學去參與研究,并從中提高信息經濟學的水平和加快信息經濟學發展。信息經濟學是一門新型的經濟學科,它適應信息社會的需要,體現信息經濟的發展,最能充分反映經濟活動中信息及其交流的特征。
二、信息經濟學的研究對象
信息經濟學研究目前正處于發展階段,學者們從不同的角度闡明了信息經濟學的研究對象。如馬費成教授認為,信息經濟學是把信息和信息活動當作普遍存在的社會經濟現象來加以研究的學科。烏家培認為信息經濟學的研究對象是信息活動的經濟問題和經濟活動的信息問題。陳禹認為信息經濟學是一門研究經濟活動中的信息現象及其規律的經濟學??傊?,學者們對信息經濟學研究對象的認識是圍繞信息活動中的經濟問題及經濟活動中的信息問題展開的。
三、信息經濟學的研究內容
1、信息經濟學基本理論問題研究。
任何一門學科,由于其研究領域中的矛盾特殊性所規定,都有自己獨特的研究對象,并按照自己所研究的對象來建立不同于其他學科的理論體系。要學習、研究信息經濟學,不了解信息經濟學的研究對象,不知道信息經濟學圍繞什么內容來研究,不清楚信息經濟學的學科體系和地位,就不可能進一步的學習和研究,就會降低研究效率,甚至會影響信息經濟學的發展。在基本理論研究中,主要包括信息經濟的涵義、信息經濟學的研究對象和內容、信息經濟學的研究方法、學科體系、學科地位、學科性質以及其發展歷史、現狀和趨勢。
2、信息資源的研究。
如果說物質資源是“第一資源”,那么信息資源可稱為“第二資源”。隨著社會經濟結構的逐漸變革,信息資源完全可能成為“第一資源”。如果信息資源開發利用的好,不僅物質資源能充分發揮作用,信息資源本身也可以轉化為強大的物質力量。在信息資源的研究中,主要包括信息資源的涵義、信息資源的類型與特征,信息資源提高經濟決策水平、提高生產力、優化產業結構的功能,信息資源共享的前提——信息資源的有效配置及配置的機制,作為信息資源主體的信息產品的性質、生產過程、生產方式,信息生產力的相關內容。
3、信息市場的研究。
信息市場是作為信息形態獨立存在的商品,在流通領域傳遞交流中形成的一種特殊流動方式,也是信息商品買賣雙方進行交易或交流,使之擴散、應用、滲透到生產領域,轉化為直接生產力的過程。在信息市場中我們主要研究信息市場形成的歷史及其作用,信息市場的基本類型與功能,信息市場的基本特點及其運行機制,信息市場的價格水平極其運動變化規律。4、信息產業的研究。
信息產業被認為是信息經濟學的核心內容。信息產業的研究對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有巨大作用。這部分主要研究信息產業涵義、分類、產生過程與發展,信息產業的特征、作用,信息產業的歷史、現狀和發展前景,信息產業結構的涵義、形態、演進的特點和規律,信息產業結構優化的標準、基本思路和調節方式,信息產業的投入產出分析,信息產業與信息經濟規模以及與信息產業發展相關的政策措施等。
5、信息化的研究。
信息化是當今社會的熱門話題,什么是信息化,烏家培認為,信息化是信息活動(包括信息的生產、傳播和利用等)的規模相對擴大及其在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中的作用相對增大的過程,它是一種社會經濟現象。從這個角度來講,信息化一定要成為信息經濟學的研究內容。信息化的直接作用在于提高生產效率和經濟效益,可見,研究信息化的意義重大。
6、信息系統的研究。
信息系統按信息種類的不同可以分為經濟信息系統、科技信息系統、社會信息系統等。而經濟信息系統無疑具有舉足輕重的地位,其他任何信息系統功能的發揮,都離不開經濟信息系統的幫助。信息系統的研究主要也是側重于經濟信息系統,包括信息系統的產生與發展,國家、地區、企業信息系統的基本任務,信息系統的費用與效益的比較,對信息系統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的評價和評價方法,信息系統的運行、反饋、控制、監督等有關理論。
參考文獻
論文摘要:數學化成為經濟學發展的主流趨勢,實證化和專門化、研究領域的非經濟化、假定條件的多樣化、證偽主義的普遍化、案例使用的經典化、學科發展的邊緣化、古典的均衡分析和現實的非均衡分析相互補充、理性預期和不確定性問題等趨勢強化,博弈論的應用范圍擴大,以及政府作為經濟學研究對象和宏觀經濟學與微觀經濟學的聯系得到共同重視。
20世紀經濟學之所以產生諸多“革命”和理論創新,在很大程度上得益于其研究方法和角度的巨大變化。從某種意義上講,研究方法的演變體現經濟學的發展脈絡。舉其要者,研究方法的變化可歸納為以下十大趨勢。
一、數學化成為經濟學發展的主流趨勢
經濟學應用數學研究的專門化、技術化、職業化甚至到登峰造極的程度,使經濟學更嚴密,表達更準確,思維更成熟。主要表現在以下三點:
第一,宏觀計量分析法是最大貢獻之一。諾貝爾獎獲得者克萊因從上世紀50年代最早提出宏觀經濟計量模型,為宏觀經濟研究開辟新的視野。此后,隨著大型計算機的誕生和使用,經濟結構的各種參數得以推算出來,為制定政策提供依據。第一代計量經濟學家的數理貢獻在經濟學方法論體系的整體性、嚴密性和形式化等方面發揮的巨大作用主要體現在宏觀經濟研究方面。中國經濟學深受其影響。經濟學理論與計量方法、計量模型,以及國民收入的核算體系緊密地結合在一起,使得宏觀經濟理論從未像現在這樣更貼近現實、更具實用性和可操作性。
對比中國《經濟研究》和《美國經濟評論》,可以看到,自2002年開始,《美國經濟評論》上刊登的應用計量經濟學論文比重下降,而自2003年開始,《經濟研究》上刊登的應用計量經濟學的論文比重上升,開始超過《美國經濟評論》。①
第二,計量經濟學長足發展并成為經濟學中一個極富魅力的分支,首先得益于統計學在經濟學中的廣泛使用,并最終成為構建計量經濟學體系的一個重要基礎?!?867-1960年美國貨幣史》是弗里德曼成功運用統計分析的一部經典性著作②,通過一系列的數據統計分析,得出貨幣數量的長期變化和實際收入的長期變化之間具有一種密切的相關性的結論,從而構建弗氏貨幣數量說。統計分析的運用不但支持計量經濟學的發展,還大大推動諸如發展經濟學、國際經濟學、技術進步和產業結構等新的理論分野和發展。
但是,許多經濟學家都激烈抨擊濫用數學的現象。里昂惕夫在分析1972-1981年間發表在《美國經濟評論》上各種文章的類型之后,指出“專業經濟學雜志中數學公式連篇累牘,引導讀者從一系列多少有點道理但卻完全武斷的假設走向陳述精確而卻又不切實際的結論”。
二、越來越呈現出實證化和專門化趨勢
實證化,是經濟學研究和表述中,越來越注重對經濟現象的因果聯系進行客觀的、不帶有主觀選擇意味的研究。這是解決實際經濟問題的迫切要求。這種趨勢注重具體經濟而非一般性經濟問題的研究,注重經濟政策而非經濟理論研究。表現為經濟學研究目的的實用性,也表現為現實經濟問題對經濟理論研究的實證要求。與這種趨勢相關,整個西方經濟學理論的發展過程也發生兩次轉換,即先是由重視對經濟波動、就業和經濟增長問題的研究轉換到重視對財政赤字、通貨膨脹、匯率變動和國際收支逆差問題的研究之后,又轉換到重視對經濟周期、經濟增長問題的研究。
專門化傾向,是實證化研究深入發展的結果,也是借助日益豐富的分析工具而產生的結果。專門化傾向,是指在現代經濟學的研究和表述方法方面,越來越多地使用一些特有的、非經濟學家一般不使用的方法、分析工具和專業術語,以至于出現只有受過專門訓練的人才能進行經濟學研究和分析、才能夠看懂經濟學論文。于是,由實證化傾向而來的專門化傾向,通過分析手段的發展和豐富,在加強實證研究技術化傾向的同時,又逐漸脫離實證化。這一特征從凱恩斯主義宏觀計量模型到貨幣主義和理性預期的動態模型,表現得越來越明顯。從長期來看,實證化和專門化的傾向仍然在加強,但二者之間的距離卻有加大的跡象。如非線性分析這類跨學科分析方法的引進,也許會引起經濟學的較大變化。
三、均衡分析方法與非均衡分析方法并存的趨勢
“新古典綜合派”在召回凱恩斯以前傳統的新古典微觀經濟學的同時,也在宏觀分析方面大膽地恢復均衡分析方法。因為“凱恩斯革命”打破的主要是自由放任經濟政策下市場自動均衡的實現和保持機制,而不是均衡分析方法本身。因此,新自由主義各派的經濟理論,始終堅持均衡分析的方法。在宏觀非均衡分析方面,成就最突出的是法國經濟學家讓-帕斯卡爾貝納西、馬林沃德,美國的霍瓦德和英國的波茨、溫特等人,他們不僅提出一套和凱恩斯理論體系完全相容的宏觀非均衡學說,而且運用這套理論對中央集權決策經濟的非均衡問題進行分析。正是這些人的努力,使得當代西方經濟學的分析方法得到進一步豐富和發展。盡管宏觀非均衡分析方法不如均衡分析方法的影響普遍,但它無疑具有旺盛的生命力,其影響也在逐步擴大。
從廣義上看,均衡分析方法和非均衡分析方法并沒有本質上的差別,其不同點僅在于各自所涉及的均衡條件和水平的差異。值得注意的是,非均衡分析的研究對象更為現實一些,也更強調動態性??陀^上,均衡分析和非均衡分析都是對經濟現象某些方面的適當反映,二者雖有差別,但不是根本性的相互排斥,而是相互統一、相互補充的關系。
四、假定條件的多樣化趨勢
經濟學家們不得不或放寬假設,或修改前提,或一反傳統逆向假定,以構建和拓寬其研究領域,為重建和發展他們的理論,以反對和解釋來自對方的理論。例如,經濟人假定是微觀經濟學的核心,也是經濟學的基石之一。在20世紀中,經濟人假定的條件被不斷地修改、拓展,甚至批評和攻擊。凱恩斯經濟學的誕生被一些學者認為是對經濟人個體研究方法的最大“克服”,因為凱恩斯主義的基礎和歸宿都是圍繞總供給與總需求等一系列“總量”關系而展開的。貝克爾拓展經濟人假設,認為個人效用函數中具有利他主義的因素,這才是人類行為的一般性。鮑莫爾主張用“最大銷售收益來代替最大利潤的目標函數”,因為實證經驗表明經理層的薪金與銷售收益的關系大于它與利潤的相關程度。公共選擇學派提出的挑戰是,經濟人在追求個人利益最大化時,并不能得出集體利益最大化的結論,“阿羅定理”即可說明個人福利的簡單加總不一定與社會福利一致。新制度主義認為經濟人假定過于“簡單化”,因為除物質經濟利益以外,人還有追求安全、自尊、情感、地位等社會性的需要。
五、研究領域的非經濟化趨勢
經濟學研究領域與范圍開始逐漸超出傳統經濟學的范疇,分析的對象擴張到小至生育、婚姻、家庭、犯罪等,大至國家政治、投票選舉、制度分析等。研究領域的這種“侵略”與擴張,被稱之為“經濟學帝國主義”。這取決于時代主題和研究角度的變化、個人興趣和專業特長的不同。
六、強調理性、預期和不確定性問題的趨勢
理性預期學派從通貨膨脹問題入手,強調理性和預期的問題,并由此否定政府干預的有效性,這對凱恩斯主義形成較大沖擊,也引起凱恩斯主義各派對理性和預期問題的重視。盡管在理性問題上各派未能取得共識,但關于預期的思想和方法的確滲入宏觀經濟學各流派之中。
七、學科交叉的邊緣化趨勢
經濟學的大家族中又派生出許多交叉學科和邊緣學派,例如,混沌經濟學、不確定經濟學、行為經濟學、法律經濟學、實驗經濟學等,百家爭鳴,相得益彰。這取決于經濟學家認識領域的拓寬和方法論的多元化,經濟學與其他學科的交流和相互滲透得以大大加深,大量非經濟學概念的引入使得當今的經濟學與百年前相比已面目全非。八、證偽主義的普遍化趨勢
證偽主義經濟學方法論是實證主義方法論的一種邏輯延續。據統計,20世紀70-80年代的20年間,經濟學界出版50多本經濟學方法論的著作,其中幾乎都和證偽主義有一定的聯系,在1991年總結的當代經濟學家達成的13點共識中,有7個和證偽主義有直接聯系。布勞格在《經濟學方法論》中將20世紀經濟學方法演變史歸納為一句話:“證偽主義者,整個20世紀的故事”。實證主義和證偽主義是相互依存、相互促進的。新制度經濟學方法論既是證實的又是證偽的,在某種程度上還兼有歷史主義方法論的特點。
九、案例使用的經典化趨勢
經濟學中的“舉例”,不僅已經發展到“經典化”的地步,而且在有些定理中不舉例已不足以說明問題,甚至所舉的案例已具有不可替代性。這種案例的惟一性,既簡單明了、通俗易懂,又幾十年上百年一貫制,代代相傳。用案例闡明一個定理、寓意一個規律已經司空見慣,如“看不見的手”。
十、博弈論的應用范圍擴大趨勢
博弈論已延伸至政治、軍事、外交、國際關系和犯罪學等學科,但其在經濟學中的應用最為成功。博弈論研究的內容主要是決策主體的行為發生直接相互作用時的決策以及該決策的均衡問題。借助于博弈論這一強有力的分析工具,“機制設計”、“委托—”、“契約理論”等已被推向當代經濟學的前沿。20世紀經濟學及其研究方法的深化,還表現在:
1、第一次把政府作為經濟活動的一個部門來對待。不僅將政府的經濟活動納入到宏觀經濟活動中,而且將政府的經濟行為和經濟政策作為能動的經濟力量加以運用,使之成為影響和調節宏觀經濟活動與狀況的重要機制之一。政府支出不斷膨脹、效率低下是的惡果,其原因是存在“政府失靈”,因此,市場是解決問題的惟一選擇。③
2、宏觀和微觀的聯系得到宏觀經濟學和微觀經濟學的共同重視。
注釋:
①成九雁、秦建華.計量經濟學在中國的發展軌跡[J].經濟研究,2005(04):113-124.
②MaryS.Morgan,TheHistoryofEconometricIdeas,NewYork:CambridgeUniversityPress,1990.
③參見〔法〕亨利·勒帕日.美國新自由主義經濟學[M].北京大學出版社,1985:118-150.
參考文獻:
[1]〔英〕馬克·布勞格.經濟學方法論[M].北京:商務印書館,1992.
經濟學應用數學研究的專門化、技術化、職業化甚至到登峰造極的程度,使經濟學更嚴密,表達更準確,思維更成熟。主要表現在以下三點:
第一,宏觀計量分析法是最大貢獻之一。諾貝爾獎獲得者克萊因從上世紀50年代最早提出宏觀經濟計量模型,為宏觀經濟研究開辟新的視野。此后,隨著大型計算機的誕生和使用,經濟結構的各種參數得以推算出來,為制定政策提供依據。第一代計量經濟學家的數理貢獻在經濟學方法論體系的整體性、嚴密性和形式化等方面發揮的巨大作用主要體現在宏觀經濟研究方面。中國經濟學深受其影響。經濟學理論與計量方法、計量模型,以及國民收入的核算體系緊密地結合在一起,使得宏觀經濟理論從未像現在這樣更貼近現實、更具實用性和可操作性。
對比中國《經濟研究》和《美國經濟評論》,可以看到,自2002年開始,《美國經濟評論》上刊登的應用計量經濟學論文比重下降,而自2003年開始,《經濟研究》上刊登的應用計量經濟學的論文比重上升,開始超過《美國經濟評論》。①
第二,計量經濟學長足發展并成為經濟學中一個極富魅力的分支,首先得益于統計學在經濟學中的廣泛使用,并最終成為構建計量經濟學體系的一個重要基礎?!?867-1960年美國貨幣史》是弗里德曼成功運用統計分析的一部經典性著作②,通過一系列的數據統計分析,得出貨幣數量的長期變化和實際收入的長期變化之間具有一種密切的相關性的結論,從而構建弗氏貨幣數量說。統計分析的運用不但支持計量經濟學的發展,還大大推動諸如發展經濟學、國際經濟學、技術進步和產業結構等新的理論分野和發展。
但是,許多經濟學家都激烈抨擊濫用數學的現象。里昂惕夫在分析1972-1981年間發表在《美國經濟評論》上各種文章的類型之后,指出“專業經濟學雜志中數學公式連篇累牘,引導讀者從一系列多少有點道理但卻完全武斷的假設走向陳述精確而卻又不切實際的結論”。
二、越來越呈現出實證化和專門化趨勢
實證化,是經濟學研究和表述中,越來越注重對經濟現象的因果聯系進行客觀的、不帶有主觀選擇意味的研究。這是解決實際經濟問題的迫切要求。這種趨勢注重具體經濟而非一般性經濟問題的研究,注重經濟政策而非經濟理論研究。表現為經濟學研究目的的實用性,也表現為現實經濟問題對經濟理論研究的實證要求。與這種趨勢相關,整個西方經濟學理論的發展過程也發生兩次轉換,即先是由重視對經濟波動、就業和經濟增長問題的研究轉換到重視對財政赤字、通貨膨脹、匯率變動和國際收支逆差問題的研究之后,又轉換到重視對經濟周期、經濟增長問題的研究。
專門化傾向,是實證化研究深入發展的結果,也是借助日益豐富的分析工具而產生的結果。專門化傾向,是指在現代經濟學的研究和表述方法方面,越來越多地使用一些特有的、非經濟學家一般不使用的方法、分析工具和專業術語,以至于出現只有受過專門訓練的人才能進行經濟學研究和分析、才能夠看懂經濟學論文。于是,由實證化傾向而來的專門化傾向,通過分析手段的發展和豐富,在加強實證研究技術化傾向的同時,又逐漸脫離實證化。這一特征從凱恩斯主義宏觀計量模型到貨幣主義和理性預期的動態模型,表現得越來越明顯。從長期來看,實證化和專門化的傾向仍然在加強,但二者之間的距離卻有加大的跡象。如非線性分析這類跨學科分析方法的引進,也許會引起經濟學的較大變化。
三、均衡分析方法與非均衡分析方法并存的趨勢
“新古典綜合派”在召回凱恩斯以前傳統的新古典微觀經濟學的同時,也在宏觀分析方面大膽地恢復均衡分析方法。因為“凱恩斯革命”打破的主要是自由放任經濟政策下市場自動均衡的實現和保持機制,而不是均衡分析方法本身。因此,新自由主義各派的經濟理論,始終堅持均衡分析的方法。在宏觀非均衡分析方面,成就最突出的是法國經濟學家讓-帕斯卡爾貝納西、馬林沃德,美國的霍瓦德和英國的波茨、溫特等人,他們不僅提出一套和凱恩斯理論體系完全相容的宏觀非均衡學說,而且運用這套理論對中央集權決策經濟的非均衡問題進行分析。正是這些人的努力,使得當代西方經濟學的分析方法得到進一步豐富和發展。盡管宏觀非均衡分析方法不如均衡分析方法的影響普遍,但它無疑具有旺盛的生命力,其影響也在逐步擴大。
從廣義上看,均衡分析方法和非均衡分析方法并沒有本質上的差別,其不同點僅在于各自所涉及的均衡條件和水平的差異。值得注意的是,非均衡分析的研究對象更為現實一些,也更強調動態性??陀^上,均衡分析和非均衡分析都是對經濟現象某些方面的適當反映,二者雖有差別,但不是根本性的相互排斥,而是相互統一、相互補充的關系。
四、假定條件的多樣化趨勢
經濟學家們不得不或放寬假設,或修改前提,或一反傳統逆向假定,以構建和拓寬其研究領域,為重建和發展他們的理論,以反對和解釋來自對方的理論。例如,經濟人假定是微觀經濟學的核心,也是經濟學的基石之一。在20世紀中,經濟人假定的條件被不斷地修改、拓展,甚至批評和攻擊。凱恩斯經濟學的誕生被一些學者認為是對經濟人個體研究方法的最大“克服”,因為凱恩斯主義的基礎和歸宿都是圍繞總供給與總需求等一系列“總量”關系而展開的。貝克爾拓展經濟人假設,認為個人效用函數中具有利他主義的因素,這才是人類行為的一般性。鮑莫爾主張用“最大銷售收益來代替最大利潤的目標函數”,因為實證經驗表明經理層的薪金與銷售收益的關系大于它與利潤的相關程度。公共選擇學派提出的挑戰是,經濟人在追求個人利益最大化時,并不能得出集體利益最大化的結論,“阿羅定理”即可說明個人福利的簡單加總不一定與社會福利一致。新制度主義認為經濟人假定過于“簡單化”,因為除物質經濟利益以外,人還有追求安全、自尊、情感、地位等社會性的需要。
五、研究領域的非經濟化趨勢
經濟學研究領域與范圍開始逐漸超出傳統經濟學的范疇,分析的對象擴張到小至生育、婚姻、家庭、犯罪等,大至國家政治、投票選舉、制度分析等。研究領域的這種“侵略”與擴張,被稱之為“經濟學帝國主義”。這取決于時代主題和研究角度的變化、個人興趣和專業特長的不同。
六、強調理性、預期和不確定性問題的趨勢
理性預期學派從通貨膨脹問題入手,強調理性和預期的問題,并由此否定政府干預的有效性,這對凱恩斯主義形成較大沖擊,也引起凱恩斯主義各派對理性和預期問題的重視。盡管在理性問題上各派未能取得共識,但關于預期的思想和方法的確滲入宏觀經濟學各流派之中。
七、學科交叉的邊緣化趨勢
經濟學的大家族中又派生出許多交叉學科和邊緣學派,例如,混沌經濟學、不確定經濟學、行為經濟學、法律經濟學、實驗經濟學等,百家爭鳴,相得益彰。這取決于經濟學家認識領域的拓寬和方法論的多元化,經濟學與其他學科的交流和相互滲透得以大大加深,大量非經濟學概念的引入使得當今的經濟學與百年前相比已面目全非。
八、證偽主義的普遍化趨勢
證偽主義經濟學方法論是實證主義方法論的一種邏輯延續。據統計,20世紀70-80年代的20年間,經濟學界出版50多本經濟學方法論的著作,其中幾乎都和證偽主義有一定的聯系,在1991年總結的當代經濟學家達成的13點共識中,有7個和證偽主義有直接聯系。布勞格在《經濟學方法論》中將20世紀經濟學方法演變史歸納為一句話:“證偽主義者,整個20世紀的故事”。實證主義和證偽主義是相互依存、相互促進的。新制度經濟學方法論既是證實的又是證偽的,在某種程度上還兼有歷史主義方法論的特點。
九、案例使用的經典化趨勢
經濟學中的“舉例”,不僅已經發展到“經典化”的地步,而且在有些定理中不舉例已不足以說明問題,甚至所舉的案例已具有不可替代性。這種案例的惟一性,既簡單明了、通俗易懂,又幾十年上百年一貫制,代代相傳。用案例闡明一個定理、寓意一個規律已經司空見慣,如“看不見的手”。
十、博弈論的應用范圍擴大趨勢
博弈論已延伸至政治、軍事、外交、國際關系和犯罪學等學科,但其在經濟學中的應用最為成功。博弈論研究的內容主要是決策主體的行為發生直接相互作用時的決策以及該決策的均衡問題。借助于博弈論這一強有力的分析工具,“機制設計”、“委托—”、“契約理論”等已被推向當代經濟學的前沿。20世紀經濟學及其研究方法的深化,還表現在:
1、第一次把政府作為經濟活動的一個部門來對待。不僅將政府的經濟活動納入到宏觀經濟活動中,而且將政府的經濟行為和經濟政策作為能動的經濟力量加以運用,使之成為影響和調節宏觀經濟活動與狀況的重要機制之一。政府支出不斷膨脹、效率低下是的惡果,其原因是存在“政府失靈”,因此,市場是解決問題的惟一選擇。③
2、宏觀和微觀的聯系得到宏觀經濟學和微觀經濟學的共同重視。
注釋:
①成九雁、秦建華.計量經濟學在中國的發展軌跡[J].經濟研究,2005(04):113-124.
②MaryS.Morgan,TheHistoryofEconometricIdeas,NewYork:CambridgeUniversityPress,1990.
③參見〔法〕亨利·勒帕日.美國新自由主義經濟學[M].北京大學出版社,1985:118-150.
參考文獻:
[1]〔英〕馬克·布勞格.經濟學方法論[M].北京:商務印書館,1992.
[2]波普爾.猜想與反駁——科學知識的增長[M].上海譯文出版社,2001.
[3]賈根良.中國經濟學革命論[J].社會科學戰線,2006,(01).
論文摘要:信息經濟實踐活動的發展要求建立信息經濟學,而要建立和完善信息經濟學,就要對信息經濟學進行研究分析。
一、信息經濟學的研究任務和發展前景
信息經濟學可以同時作三種理解:信息的經濟研究、信息經濟的研究、信息(學)與經濟(學)關系的研究。信息的經濟研究可以囊括信息的費用與效用、價值與使用價值、信息資源的分配與管理、信息系統和信息網絡的經濟評價等研究;信息經濟的研究可以囊括信息產業、信息市場、信息經濟規模及其確定、信息技術對經濟的影響、信息基礎設施經濟問題、國民經濟信息化等研究,信息(學)與經濟(學)的關系研究則可以囊括非信息對稱條件下市場參加者的經濟關系、信息在資源配置中的作用、信息與經濟的相互作用、信息學與經濟學交叉結合等研究。
在我國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中,有許多問題需要信息經濟學去參與研究,并從中提高信息經濟學的水平和加快信息經濟學發展。信息經濟學是一門新型的經濟學科,它適應信息社會的需要,體現信息經濟的發展,最能充分反映經濟活動中信息及其交流的特征。
二、信息經濟學的研究對象
信息經濟學研究目前正處于發展階段,學者們從不同的角度闡明了信息經濟學的研究對象。如馬費成教授認為,信息經濟學是把信息和信息活動當作普遍存在的社會經濟現象來加以研究的學科。烏家培認為信息經濟學的研究對象是信息活動的經濟問題和經濟活動的信息問題。陳禹認為信息經濟學是一門研究經濟活動中的信息現象及其規律的經濟學??傊瑢W者們對信息經濟學研究對象的認識是圍繞信息活動中的經濟問題及經濟活動中的信息問題展開的。
三、信息經濟學的研究內容
1、信息經濟學基本理論問題研究。
任何一門學科,由于其研究領域中的矛盾特殊性所規定,都有自己獨特的研究對象,并按照自己所研究的對象來建立不同于其他學科的理論體系。要學習、研究信息經濟學,不了解信息經濟學的研究對象,不知道信息經濟學圍繞什么內容來研究,不清楚信息經濟學的學科體系和地位,就不可能進一步的學習和研究,就會降低研究效率,甚至會影響信息經濟學的發展。在基本理論研究中,主要包括信息經濟的涵義、信息經濟學的研究對象和內容、信息經濟學的研究方法、學科體系、學科地位、學科性質以及其發展歷史、現狀和趨勢。
2、信息資源的研究。
如果說物質資源是“第一資源”,那么信息資源可稱為“第二資源”。隨著社會經濟結構的逐漸變革,信息資源完全可能成為“第一資源”。如果信息資源開發利用的好,不僅物質資源能充分發揮作用,信息資源本身也可以轉化為強大的物質力量。在信息資源的研究中,主要包括信息資源的涵義、信息資源的類型與特征,信息資源提高經濟決策水平、提高生產力、優化產業結構的功能,信息資源共享的前提——信息資源的有效配置及配置的機制,作為信息資源主體的信息產品的性質、生產過程、生產方式,信息生產力的相關內容。
3、信息市場的研究。
信息市場是作為信息形態獨立存在的商品,在流通領域傳遞交流中形成的一種特殊流動方式,也是信息商品買賣雙方進行交易或交流,使之擴散、應用、滲透到生產領域,轉化為直接生產力的過程。在信息市場中我們主要研究信息市場形成的歷史及其作用,信息市場的基本類型與功能,信息市場的基本特點及其運行機制,信息市場的價格水平極其運動變化規律。4、信息產業的研究。
信息產業被認為是信息經濟學的核心內容。信息產業的研究對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有巨大作用。這部分主要研究信息產業涵義、分類、產生過程與發展,信息產業的特征、作用,信息產業的歷史、現狀和發展前景,信息產業結構的涵義、形態、演進的特點和規律,信息產業結構優化的標準、基本思路和調節方式,信息產業的投入產出分析,信息產業與信息經濟規模以及與信息產業發展相關的政策措施等。
5、信息化的研究。
信息化是當今社會的熱門話題,什么是信息化,烏家培認為,信息化是信息活動(包括信息的生產、傳播和利用等)的規模相對擴大及其在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中的作用相對增大的過程,它是一種社會經濟現象。從這個角度來講,信息化一定要成為信息經濟學的研究內容。信息化的直接作用在于提高生產效率和經濟效益,可見,研究信息化的意義重大。
6、信息系統的研究。
信息系統按信息種類的不同可以分為經濟信息系統、科技信息系統、社會信息系統等。而經濟信息系統無疑具有舉足輕重的地位,其他任何信息系統功能的發揮,都離不開經濟信息系統的幫助。信息系統的研究主要也是側重于經濟信息系統,包括信息系統的產生與發展,國家、地區、企業信息系統的基本任務,信息系統的費用與效益的比較,對信息系統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的評價和評價方法,信息系統的運行、反饋、控制、監督等有關理論。
參考文獻
一、隨機行走的世界
對我們所生活于其中的宇宙的認識和思考,一直以來吸引著各個時代思想家們的智慧。我們生活的這個宇宙本質上是什么樣的呢?是以一種有序的、有規律的方式在運轉還是無序的、雜亂無章的運轉?這種運轉能否為我們的智慧所認識?人們對這些關于宇宙問題的渴求正是造就了人類自身的智力進化和卓越品質的重要動力之一。
在我們今天的視野所及的范圍,我們知道對這些問題思考的最有影響力的思想是由18世紀的思想家們做出的。18世紀的思想家們建立了近代最有影響力的哲學體系,他們設計了一個“有序的”世界。在某種程度上,他們的世界觀是一種“決定論”的世界觀,堅信這個世界正在按照某種已經設計好的秩序在運行。持有這個“決定論”觀點的人包括諸如牛頓、愛因斯坦等最偉大的自然科學家。這個體系的科學性則是由牛頓定律和對牛頓體系進一步思考的數學定律所保證的。當然,自然科學家們這種關于宇宙的信念和洞見不可避免的影響到了從事社會科學研究的思想家們,其中也包括經濟學家。經濟學的創始人,亞當•斯密的思想根基也是源于這樣的一種信念。他把這種自然科學的有序世界的觀點應用到人類社會里,形成了一種從看似“無序”到“有序”的觀念,提出了一個“和諧的經濟系統”的觀點。這種和諧的經濟系統的動力則是人的自利動機。
我們決不應該低估這種關于世界的觀點的影響力和洞察力。事實上,我們一直在這種“決定論”的世界觀下生活并做出各種與我們自身息息相關的決策。一種對于人類經濟社會的“完美和諧”的信念直接導致了大家對政府干預經濟的效果的質疑,并且主導了許多關于政府問題的爭論。這種“決定論”的觀點在很大程度上支撐著我們對于自由經濟的信心和我們對于世界的信仰。
但是這一體系在歷經幾個世紀之后,遭到了懷疑。對于這種“決定論”的世界觀的挑戰來自于統計觀點,尤其是概率論的成功。我們可以舉一個簡單的例子來說明這二者對于世界的看法的分歧。比如我們說,消費函數是,其中,是自發消費,是可支配收入,c是邊際消費傾向。進而我們可以把消費函數寫作是可支配收入的函數:。這個消費函數是更加廣泛意義上的數學若干函數中的一個。這個函數明白無誤地說明,居民的消費量將精確地取決于可支配收入、自發消費和邊際消費傾向。這種函數關系是一種確定性的關系。但是,我們知道,這種關于居民消費的斷言在現實中毫無疑問是會受到質疑的,居民的消費量并不是精確地取決于這幾個因素。在很大的程度上,這種消費關于自發消費、可支配收入和邊際消費傾向的關系是不確定的,或者說是隨機的,有著概率分布的。這就是二者之間的差別,持有決定論觀點的人依據一種確定性的函數關系認為,這個世界將會精確地按照數學定律所描述的那樣運轉。而持有統計觀點的人卻認為,即使是知道了這種關系,消費與其他幾個因素之間仍然是一種偶然的,不確定的,有著概率分布的關系。
我們把后一種對于世界的觀點叫做統計觀點,正是這種統計觀點,打破了原來思想家們頭腦中的有序結構。但是,這二者之間的分歧似乎是讓人迷惑的。因為,當我們在利用統計方法的時候,我們卻得出了一些幾乎完全可靠的定律。而且,統計總體越是偶然、紊亂,就越能更好地表現出統計規律和必然性。比如,我們投擲硬幣,當我們投擲的次數足夠多的時候,我們發現,出現正面和反面的概率竟然驚人地各是0.5。再比如,我們對于某種考試成績的統計發現,如果樣本足夠的大的話,成績分布將會呈現一種正態分布。并且,人數越多,成績就越呈現標準正態分布。更加令人驚奇的是,看起來我們做事情可能犯錯誤的情況也是有規律可循的,人幾乎不能隨意地犯錯誤!總之,某些看起來是無跡可尋的東西,似乎又都可以找到規律。這樣,決定論和統計觀點二者之間又有什么差別呢?事實上,二者之間的差別僅在于,統計觀點認為不存在絕對的定律,任何所謂的定律其實都是有著某種概率的“可能的”情形。在這個意義上說,沒有什么事情是確定無疑的。也就是說,這個世界是隨機行走的,各種情況都有可能發生。尤其是在人類社會中,如果我們相信獨立于人的意識而存在的物質世界都是隨機行走的,那么人類社會也會表現出這種隨機性看來并不是不可以接受的。
但是,這并不就意味著隨機行走的世界會因為其不確定性而無法認識,即使這種隨機行走的世界確實可能形成一種混沌狀態。我們能夠在“決定論”和關于世界的“統計觀點”那里架起一座橋梁。那就是:我們相信,我們可以得到一些定律,這些定律是對某些事情本質的一種最好近似,即使這些事情的本質可能并不是一元的?;蛘哒f,這個世界會從無序走向某種程度上的有序。對這些統計定律的發現,在我們的專業范圍內,就是計量經濟學的任務了。
二、隨機行走的世界與計量經濟學的任務
事實上,統計的成功應用在很早就已經開始了。大約在17世紀,有一位叫做格蘭特的英國商人就通過研究注意到:因事故、自殺、各種疾病而死亡的人的百分比是固定的。這幾乎叫人感到驚奇!而且也是統計學的成功使得人們日益認識到,一個國家的定量材料應該得到應有的重視,無論是經濟學家還是政府決策者,都應該思考數據。
計量經濟學就是為了在一個隨機行走的世界中探討統計性規律!因為只要知道了這個規律,我們就可以在某種程度上認識這個世界。但是要記住這種認識肯定是不完全的。而且根據需要,我們還可以根據這個規律來進行預測。進行預測是我們關心規律的一個十分重要的原因。更加值得稱道的是,計量經濟學在推斷統計規律時所用的方法和理念。因為,我們對于這個世界的認識永遠是不會完全的,我們只能根據部分“樣本”來推斷這個世界的整體狀況??梢约僭O這樣一種情況:如果我們能夠對這個世界的方方面面進行完全的觀察,我們就期望可以得出一個關于這個世界本質的定律??墒牵覀儾荒馨堰@個世界的方方面面都觀察到,也可以說,我們認識的局限是不確定性的來源。能否由樣本近似地認識整體是一個很重要的問題。如果,我們沒有一種堅信可以由樣本來推斷整體規律的信念的話,我們就不能建立這門學科。
這種由樣本來對整體進行推斷的方法是計量經濟學的主要方法。我們要通過一種叫做回歸分析的技術來達到這個目的?!盎貧w”這個詞最先由F.加爾頓(FrancisGalton)爵士引入。加爾頓研究發現,父母和孩子的身高有這樣的一個趨勢:父母高,兒女就高;父母矮,兒女也矮。但是高個父母的兒女們在同齡人中并不像父輩那樣在同齡人中顯得那樣高,兒女輩的平均身高將“退化”到或者說“回歸”到全體人口的平均身高。這也叫加爾頓的“普遍回歸定律”。加爾頓在智力遺傳的方面也得到了類似的結果:一般來說,天才是要遺傳的。但是天才的后代卻要比他們的父輩們平庸,也就是他們的智力水平將“回歸”到中等水平。但是,對于這種回歸背后的動力分析可能已經超出了計量經濟學這個學科的研究范圍,即使這種研究也許會導致一種有意思的哲學的建立:所有的有機組織都將趨于標準狀態!
回歸的現代意義則稍微有點不同?,F代意義上的回歸是指,一個叫做因變量的量和其解釋變量之間的依賴關系。也可以說是一種相關的關系。實際上,回歸和相關是兩個極容易混淆的概念,容易混淆的原因既是因為這兩個概念的相近性,更重要的是因為這個世界的復雜性。哲學上宣稱,這個世界是普遍聯系的。這個宣稱的深刻性在于確認了世界上沒有什么是完全獨立的。比如,我們可以發現在現代社會死于癌癥的人逐漸增多,這二者是相關的。但是我們并不能就此認為,是現代社會導致了更多的人染上癌癥。再比如,這也經常被用來反駁統計結論,一個國家的經濟繁榮的情況可能和這個國家一個時期的太陽黑子出現的情況存在一種相關關系,但是這種相關關系卻不能作為我們行動的任何指導。在這個問題的區分上,就是計量經濟學和統計學之間的分歧了。計量經濟學討論的是回歸關系,這種回歸的特點在于,我們試圖根據某些變量的數值來估計另一個量的數值,我們要依據這種關系進行預測。比如,我們試圖通過研究父母的身高來估計其孩子的身高。這種估計就要依賴于我們所關心的兩個量之間存在的一種理論上的聯系。而相關關系則充斥著統計學的各個方面。并且因為世界的普遍聯系性,相關關系是一種常態。
基于上面的差別,在回歸中,我們要求解釋變量是確定的,可以控制的,但是被解釋變量(因變量)可以是隨機的(被解釋變量正是我們要估計的)。但是在相關關系中,這二者并不加以區分。之所以說這兩個概念容易混淆是源于這個世界的復雜性,是因為,這個世界本質上就存在一種難以言明的精密聯系。我們實在不能夠足夠自信地認為我們可以確定哪些變量可以控制,哪些變量之間可以精確地被認為是一種回歸關系。比如,事實上,我們也可以找出一種機制使得癌癥和現代社會之間存在一種回歸關系,就像我們可以發展一種理論來說明,太陽黑子的活動和一個國家的經濟繁榮存在著回歸關系。這個世界的復雜性要求我們必須對我們認識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能力保持謙虛。同時請記?。壕哂谢貧w關系可能并不必然地意味著具有因果關系。在判斷因果關系時,我們必須要很小心。因為,這個因果關系很不好說,也許看似因果的兩個事件,實際上可能是互為因果的。就像佛經中認為的那樣:因果是循環的。
我們講了這么多關于計量經濟學的性質,實際上是為了表達我們這樣的信念:我們可以在一定的層次上認識世界,我們堅信這個世界存在著某些統計規律,應用這些規律我們可以在“一定程度的錯誤”的前提下認識和改造世界。計量經濟學可以幫助我們達到這個目的。我們可以借助近似地描述了具有相關關系的變量間聯系的函數,主要是回歸函數,來描述這種關于世界運行的定律。
但是,計量經濟學在得到這個回歸函數時所使用的復雜的數學推導可能會讓我們在特定的時段感到計量經濟學的混亂和無序,即使在最后我們堅信可以實現一種理解上的有序。但是,過程中的痛苦可能會讓很多人駐足。這里,我們想提前接觸一下,那條駕馭計量經濟學研究內容的靈魂。
因為,認識世界的理論的建立來自于對世界本質表現出來的現象的分析。有兩種對現象進行分析的方式:一種是對現象直接進行操作。這種操作極其便捷,簡單而且有洞察力,但是對天賦的要求非常高。其不利之處在于這種對現象的思考得出的結論可能廣受爭議。另一種方式則是對現象的屬性——數據來進行操作。過程中要遵循嚴格的科學方法。第二種方法就是計量經濟學的方法了,這種方法因為是用數據說話,可能爭議較少。但是,不利之處卻是,這種分析結論卻要嚴格的依賴于數據的質量,也就是說,這種方法得出的結論的質量不會比數據的質量更好。
盡管有這樣的困難,我們還是推薦計量的方法。因為,數據的質量可以通過統計手段和統計工具的完善加以解決。并且,根據我們的概率知識,即使這種有誤差的數據,其誤差也是有規律的,誤差情況總是會表現為正態曲線。那么如何來對數據進行操作呢?計量經濟學的思路通常是這樣:最簡單的情況下(雙變量回歸),在一個坐標平面上畫出散點圖,發現其大致的規律,通常我們可能發現,我們關心的兩個簡單量之間呈現一種類似于線形的關系(當然,也可能不是線性的,這種情況下需要更高深的數學工具)。把這種線形的關系利用解析幾何的知識轉化為直線方程并不困難。獲得了這樣的一個直線方程是一個極大的成功。因為,這個方程,就是在“某種程度的錯誤”的前提下的一種描述世界如何運行的定律。事實上,計量經濟學的任務在很大的程度上,就是發現這樣的關于世界如何運行的定律。
但是,在從數據那里獲得一些關于變量間“規律”的方式也可以通過另外的方式來進行。也就是在使用數據之前,通過對先驗的知識進行演繹和推理從而得出一系列“定律”。這就是我們在數理經濟學中所看到的那些數理方程式。這些數理方程就是我們對世事認識的理論,這種理論能夠給我們認識世界和改造世界以指導。尤其是在確定我們所考慮的變量之間的可能具有的關系時很有作用。但是我們是否可以應用這些方程式來指導我們認識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活動并沒有得到證明。計量經濟學提供了一種這樣的證明。我們可以利用數據來檢驗這些先驗的定律是否符合實際,或者得出一種明確的可以應用于實際的形式,從而對數理方程做出了適合實際的修正。尤其是在不同的國家中,因為不同的文化等隱性的制度因素,這些定律可實施的情況是完全不同的。事實上,始于一種對世界認識的先驗的推理,建立一種解釋世事的假說并用以改造世界,是每一個學者的虛榮心。
因此,計量經濟學的研究的思路或者說計量經濟學的靈魂是:通過先驗的演繹和推理得出理論模型,最好是數理模型。數理模型中會有參數,那么利用數據對這個模型的參數進行估計得出一條回歸方程,并通過假設檢驗來確認這個方程式。如果這個方程式滿足了理論建立時的要求,那么就證明了那個先驗的理論是正確的并且能夠利用這種理論進行預測。接下來的計量分析就是在這些思路下進行的技術探討了。
對計量經濟學這套思想方法和其技巧的同時掌握,是掌握這門學科并加以實際運用的重要素質。尤其是計量經濟學的技巧,是一個計量人的必備素質。因為我們一直堅信,偉大的思想來源于熟練的技巧。就像武俠中的“打狗棒法”雖然只有十八路,但是,一個使過無數次“打狗棒法”的丐幫幫主足可以因這十八招而笑傲江湖了。但是,如果過于沉迷于高級計量的數學推導,我們就很可能失去欣賞這門學科所固有的魅力的機會,并且因為數學知識的缺乏而造成的沮喪可能會阻礙對其進一步的學習,從而失去了領悟計量經濟學所蘊含的大量關于生活的智慧的機會。因此,這篇文章里,我們不對計量經濟學的技術過多的論及,而主要是看其蘊含的智慧之美。三、計量經濟學:智慧之美
最能讓我們感受到美感的就是計量經濟學這種從樣本推斷整體的思想。如果能夠認識到我們生活的這個世界的復雜性的話,我們對這種思想可能會更加珍視。比如,如果我們有一種信念,比如相信我們能夠通過努力成為一個書法家。那么我們能夠怎么做呢?計量經濟學和書法家們都會這樣建議你:先選取幾十個字來,集中精力把這幾十個字練好,最好是臨摹以往大師們的作品。這樣,你就幾乎能夠發現寫好字的要領。因為,我們不能夠把這個世界上的字都練習到,我們只能夠由“樣本”來推斷所有字的寫法。并且,我們堅信這些“樣本”蘊含了足夠多的關于寫字的要領或者說是寫字規律的信息。這就是計量經濟學的智慧之一。從這個角度出發,我們幾乎將這種計量經濟學的思想推廣到生活的各個方面,并且可以指導我們成就卓越。無論是學習、應試、還是搞藝術,甚至想要成為武林高手,都可以應用這種思想?!皹颖尽蓖俏覀兏Q看世界本質的窗口!有心人自會從這里得到無盡的啟發。
計量經濟學就像從一個古老的神諭里蹦出來的智慧精靈,它幾乎全面的改變了我們對于腳踏實地的看法!掌握一種過硬的分析數據的能力,無疑會全面的改變你的工作方式和效率。這在一個人的職業生涯中是極其重要的。經濟理論經常地被認為是一門空洞無用的理論,這是在未有數據之前做出分析的常見批評,先驗和演繹的方法,很多人認為,不能夠對社會科學的研究有什么意義。但是,有了計量經濟學就完全不一樣了,我們就可以從數據出發來進行我們的分析和預測,這種工作方式無疑會培養我們踏實做人的人品。并且因為處理問題的獨特技巧和思維,掌握計量工具的人會得到青睞——來自上司和運氣。
在我看來,計量經濟學還對我們的人生哲學有著指導意義。人的一生其實只是一個短暫的瞬間,就好像那滑過天際的流星,留下的只是瞬間的美麗。這瞬間如何解釋?采用一種什么樣的方式來度過這一個瞬間?
人不過是蒼茫宇宙中的一粒塵埃,如果這個宇宙尚且遵循著從無序走向有序,那么我們是不是可以將這個信念加以演繹到我們每個人的人生中呢?!其實我們每個人的人生也只是在一個隨機行走的世界中的隨機行走過程。
我們永遠不會知道,在下一個時段,我們會經歷什么、會遇到什么,甚至我們對于我們未來的規劃都是不確定的。這個過程是隨機的、紊亂的、偶然的和無序的。但是,這種無序和紊亂最終會走向有序。用計量經濟學的說法,我們會從這些紊亂偶然的樣本中得到一個回歸方程。這個回歸方程就是我們的人生軌跡!
當然我們對于這個軌跡的認識永遠是后驗的。我們不可能在這人生的每一個階段之前就得出一個回歸軌跡作為我們人生的預測,這種東西沒有預測意義。那么這種有序的觀念究竟能給我們什么人生啟發呢?
那就是:我們實在沒有必要對于發生于我們周圍的看起來是好事或者壞事的東西耿耿于懷,我們實在沒有必要太過挑剔上天對我們的似乎是不公正的待遇,中國自古就有“福禍”的智慧之言。以一種應有的寬容心態來對待我們的人生無疑會讓我們感到快樂。甚至我們的職業追求也是如此,沒有什么絕對的好或者不好,我們的人生軌跡在我們某些年里需要紊亂和無序,根據計量經濟學的思想,越是紊亂和無序的樣本,我們就越容易得出穩定的統計定律——一條穩定的人生軌跡!假如大家去看看人物傳記就可以發現,在那些人的人生里,他們可能做過記者,參過軍,被抓到過牢里,看起來和其最終的路徑有了很大的背離,可是這些背離最終回歸到這條路徑上。事實上,我們并不好確定,是不是這種每個階段的紊亂和無序最終造成了他們穩定的人生軌跡?!
人生需要這種隨機性。并且如果我們要想有一條穩定的人生軌跡,依照計量經濟學的理念,我們還要讓我們的人生經歷這一樣本足夠大。如何讓自己的人生經歷更多?如何讓自己的人生有更多的隨機性?那就是:我們要過主動追求的人生。當我們在生活中有意識地主動去追求時,我們就在客觀上豐富了自己的經歷,并且擴大了自己的人生經歷樣本。因為,在你主動追求的時候,才能夠發現驚喜和奇遇。消極和封閉的人生態度不利于擴大自己的人生經歷樣本,樣本不具有變異性,就難以得出好的回歸方程。我們都應該學學“蒼蠅的哲學”,蒼蠅的四處亂撞讓蒼蠅即使在被困的時候也有機會逃脫。這也許是更有含義的古語的一句話的意思吧:樹挪死,人挪活。但是,在我們的追求中,因為,我們應該珍視隨機性,因此,對于得失就不必太讓自己負累。得失是隨機的。我們在生活中得到了什么、失去了什么,也許在這冥冥之中的東西面前,可能只是一個慈悲的玩笑。太過于在意也許是失去了更多。
參考文獻:
[1]古扎拉蒂.《計量經濟學》(第三版)[M],林少宮譯.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0.
[2]羅伯特S.平狄克,丹尼爾L.魯賓費爾德.《計量經濟模型與經濟預測》[M].北京:機械工業出版社.1998.
第一,社會經濟發展過程表現為生產、分配、流通和消費四個環節同時存在并且相互轉化的過程。這四個環節之間存在著互相聯系、互相制約的對立統一關系,但是生產在其中始終起著支配的作用,社會生產過程的性質和特點始終決定著經濟發展的性質和特點。因而,必須始終重視生產在社會經濟發展過程中的決定性地位,同時又必須高度重視分配、流通和消費對于生產的巨大反作用。認識經濟發展問題,必須始終堅持從生產出發去進行分析的方法論原則。顛倒生產與其他幾個環節的關系的觀點是錯誤的。第二,在社會生產中,始終存在生產力與生產關系兩個方面及其對立統一關系。從人類社會發展的總過程來看,生產力的不同發展階段決定著生產關系的不同性質;但是,在一定的社會形態下,生產關系及其具體形式對生產力具有巨大的能動作用甚至決定性作用。因而,片面強調生產力的決定作用是一種庸俗機械的唯物主義觀點,片面強調生產關系的反作用或決定作用則是一種唯意志論和唯心主義觀點。第三,社會經濟發展是一個歷史的范疇,其中既存在生產力與生產關系的對立統一運動這樣的一般規律,同時,不同性質和階段的社會條件下的經濟發展又具有不同的特殊規律。因而,僅僅從抽象的、一般意義上去談經濟發展是沒有意義的;僅僅從經濟發展的一般規律出發去解釋和解決特殊條件下的經濟發展問題則是無效的。第四,資本主義條件下的經濟發展是一種特殊的社會現象,其特殊性在于它以追求無止境的價值增殖或賺錢為目的,因而,剩余價值規律支配著資本主義經濟增長的全部過程,剩余價值規律是資本主義經濟發展的基本規律。發展生產力是資本獲得剩余價值的手段,與此同時,生產力的發展又與資本的內在要求相矛盾。第五,資本主義生產方式的內在矛盾表現在各個方面:(1)生產力發展的基本含義正在于同一勞動時間內生產的商品更多,從而單位商品的勞動量及價值量必然下降,可是資本追求的恰好是剩余價值,而不是物質財富。這樣,資本生產的商品越多,單位商品的價值以及剩余價值就越少,從而平均利潤率具有一種下降的內在趨勢,這就迫使資本更快地積累并進一步提高勞動生產率,而勞動生產率的進一步提高,使同一單位的資本獲取的剩余價值會更少,平均利潤率進一步趨于下降。這就形成一種循環,正是這一循環推動著資本主義的技術創新和經濟發展。(2)資本主義條件下的商品的實現以及剩余價值的實現需要一系列嚴格的前提條件,這些條件最重要的是:必須有足夠的市場購買能力能夠消化或購買大量生產出來的商品??墒?,資本主義生產方式和生產關系恰好不能保證這一點,原因在于資本主義條件下的有支付能力的需求與生產供給相比總是不足的,因為資本積累和勞動生產率的提高以及資本有機構成的提高必然造成財富占有在資本一方和勞動一方的兩極分化。除此之外,資本主義生產表現為一種無政府狀態,即使是資本之間的相互需求也具有不確定性和經常的不平衡。因而,生產之間的矛盾以及生產與最終消費之間的矛盾,是一個標準的資本主義經濟模型無法解決的問題。于是,這些矛盾總是以周期性的經濟危機的方法來進行一種強制性的解決。(3)資本為了獲得利潤或收益的最大化,在職能資本的基礎上又發展出一個龐大的信用制度和信用系統。信用的發展一方面促進了資本的集中和一定階段的經濟增長,但是另一方面它又創造出一套投機和欺詐機制,使現實資本更多地轉化為虛擬資本,從而產生了國民經濟金融化,并進一步加劇了社會的兩極分化,最終必然產生金融危機并進一步引發經濟危機。從資本主義經濟發展的實踐來看,自1825年以來,正是由于資本主義生產方式自身的矛盾產生了周期性的經濟危機,于是,產生了資本主義國家政府對經濟的干預和凱恩斯主義宏觀經濟學。但是,凱恩斯主義經濟學以及資本主義國家政府對于經濟的干預并沒有從根本上消除資本主義的內在矛盾,所以,出現了1970年代長達十年的滯脹。滯脹之后的發達資本主義國家又采取新自由主義政策,雖然短時間內經濟增長狀況有所改觀,但是最終又產生了新的國際金融經濟危機和經濟發展的持續低迷。政治經濟學關于經濟發展的基本理論和資本主義經濟發展實踐都表明:迷信資本主義市場經濟是沒有出路的。因此,在我國當前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中,必須堅決反對新自由主義的理解和思路,必須堅持以政治經濟學為指導,堅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基本原則。只有這樣,才能找到解決問題的正確方向。
二、經濟體制的改革才是治本之策
之所以必須堅持運用政治經濟學的基本理論來看待中國經濟發展和改革問題,不僅是因為政治經濟學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提供了理論依據和理論基礎,而且是因為改革開放以來所形成的中國經濟發展狀況越來越接近于馬克思在《資本論》中所做的分析。概括起來說,由于中國選擇了市場經濟的發展方向,同時又發展出大量的私人資本,并且公有的生產資料也采取了資本的形式,市場與資本疊加,使中國的經濟發展狀況更加接近于馬克思在《資本論》中所進行的分析及其所得出的基本結論。因而,運用政治經濟學的基本理論分析中國經濟發展和改革問題,比以往任何時候更加具有現實性和有效性。但是,我們不能將中國經濟完全等同于資本主義經濟,這是因為中國不僅存在大量的公有企業和農村土地集體公有制,而且我國政府在經濟發展中始終起著主導性作用。這正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本質特征。實踐表明,必須堅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基本經濟制度,同時又必須全面深化經濟體制改革。從理論上來說,經濟制度和經濟體制決定了一定的經濟增長和發展模式。從中國經濟發展模式的角度來看,其中一個非常重要的特點在于地方政府在實際職能上的企業化。這種經濟發展模式一方面造就了中國經濟在一定階段的高速增長,另一方面又是產生一系列問題的體制性根源。自2012年以來,中國經濟發展表現出一系列問題:對外貿易增長乏力、部分產能嚴重過剩、產業結構失調、技術創新能力不足、虛擬經濟與實體經濟脫節、資源生態危機等等。從一定意義上來說,這些問題都具有供給側的性質。因而,提出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是符合實際的。但必須深究的問題是,產生供給側問題的原因又是什么呢?不找出產生問題的真正原因,必然只能是治標不治本。對于當前的中國經濟問題,可以從多種不同的角度去分析,但是,必須抓住中國經濟發展的“牛鼻子”,這個“牛鼻子”就是改革開放以來所形成的特殊經濟體制以及由此產生的特殊經濟增長模式。正如十八屆三中全會決議中指出的那樣,全面深化經濟體制的核心問題是進一步處理好政府與市場的關系,其中,如何處理好中央政府與地方政府以及地方政府與市場的關系尤為重要。因而,改革經濟體制和經濟增長模式才是治本之策。因而,改革中央政府與地方政府的關系,特別是改革地方政府的行為模式,如何通過改革,使地方政府一方面在經濟增長中繼續發揮積極的推動作用,另一方面又能夠貫徹落實中央制定的綜合改革和發展目標,這是能否解決供給側問題以及能否實現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戰略目標的重要環節和關鍵。
三、全面理解供給側結構性改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