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4-03 09:55:30
序論:在您撰寫初中社政論文時,參考他人的優秀作品可以開闊視野,小編為您整理的7篇范文,希望這些建議能夠激發您的創作熱情,引導您走向新的創作高度。
與實踐活動息息相關的就是活動的內容與方式,選擇正確,可以使學生感興趣,使活動更有效,選擇失誤,會使活動低效甚至無效,同時又浪費了學生的時間。我們在設計活動內容的時候,可以加入一些與課題相關的、有趣的、熱門的事件。比如,3.15之前,我們組織了關于保護消費者權利的社會實踐活動,讓學生去超市、商場進行調查、采訪,并且與當地的文化、司法部門掛勾,建立固定的活動課基地,共同開展好活動課。根據當地的環境、文化傳統等條件因地制宜開展活動,使活動課與國情、區情和本地的實際相結合,使學生從中得到更深的感悟。
二、結合學生的認知水平進行實踐
社會實踐的活動內容十分豐富,令人眼花繚亂。但是我們一定要堅持一點:要從實際出發,結合學生的認知水平來組織實踐活動。例如:在教學人教版八年級下冊第一課《國家的主人,廣泛的權利》時,開展正確行使“公民基本權利之一:批評建議權”教學探究活動。對于公民享有批評建議權,有言論自由等政治權利,學生已經理解,但是讓他們對國家事務進行批評與建議,對農村學生來說有些力不從心。我為他們設計的活動內容是“給校長的一封信”,讓他們以網名給校長信箱投信,談談自己對學校管理的看法,提出批評與建議。學生有感而發,針對學校的食堂管理、伙食狀況、作息時間、課程設置和老師評價紛紛發表意見,暢所欲言,盡管意見不是很成熟,但是通過這次活動學生都體會到了“主人翁意識”——公民可以依法通過合法的途徑有序參與政治文明建設。
三、靈活安排實踐活動的時間
對于社會實踐活動,很多老師會說,“現在學習壓力這么大,哪有時間組織實踐活動??!”并以此為借口不去開展實踐活動。其實,實踐活動不一定非要在課上騰出時間進行,也可以在周末的時候,或者在寒暑假的時候,或者選擇剛開學學生沒有進入正軌的時候,這樣靈活組織安排,就會使時間比較充裕,也會使學生能保證足夠的學習時間。比如,學習完《珍愛生命》以后,了解長假,我就要求學生在假期時學校的安全教育,觀看安全教育視頻,并根據自己長假期間的經歷來制作手抄報,題材可以是防火、防觸電、交通安全、食品安全等,制作完成之后,等到開學拿到課堂上來,進行評比。這次活動,既讓大家互相學習安全知識,又寓教于樂,學生的積極性與創造性得到充分的調動,一份份精美的手抄報體現了學生獨特的視覺和個性。本次社會實踐活動體現了科學性和趣味性的統一,改變了其原來認為思想品德課就是灌輸道理的錯誤認知。
四、結語
當前,基礎教育面臨著一輪新的課改,隨著新課改的實施,有效的推動了中學政治課教育和教學方式的變革,并獲得理想的成績??稍诮虒W實踐中,仍然存在較多的問題:教法長期以來較為單一,一些教師仍堅持“注入式”或“滿堂灌”的教法。所以,形成了學生為了應付考試而死記硬背的現象;大多數學生主觀認為政治課學習只需要投入少量的時間來讀讀、背背、考試前臨陣突擊即可過關的錯誤認識;少部分學生根本不重視學習政治課,對教師單元復習時劃出的學習范圍或歸納的不同類型的習題也抱著應付的態度。
二、關注現實問題,實施初中政治課教學的策略分析
(一)選用相關新聞報道來導入新課
政治課和時政是密切相關的,若政治課堂脫離了時政,單純的進行思想理論的教授就失去了政治教學的意義,學生也很難產生興趣。所以選用相關的新聞報道來導入新課無疑能極大的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教授《計劃生育與保護環境的基本國策》這節時,教師可選用《國家人口發展戰略研究報告》等時政來引發學生對這類信息的關注,從而對本課產生期待和興趣。與社會現實題材相關的視頻短片可以憑借其獨有的直觀性和形象性能在瞬間巧妙的吸引學生的注意力。
(二)關注現實,重視選材貼近學生生活,增加政治學習的親切感
政治課的教學效果評價標準是學生對相關知識的內化程度,促進學生達到知行合一。為此,有效的手段是要積極引導學生參加相關的社會實踐活動,以引導學生關注自己的行為,將道德知識理論轉化為道德實踐,關注社會現實生活,并嘗試用自己所學知識來對社會現象進行分析研究。如在《改革開放成果輝煌》這一節教學時,可實現設計改革前后社會在政治經濟文化或衣食住行等項目的對比表格,引導學生通過走訪周圍的親戚好友,在他們具體的生活經歷的前后變化的記錄整理來增強學生的創新、探究意識,豐富其社會生活的經驗,促進其學會交流合作、培養其高度的社會責任感。
(三)關注現實社會問題,更新充實思想政治教學內容
要將政治課和社會的現實生活向結合,教師就要增強二者的聯系,教學內容和學生實際生活緊密聯系。結合社會現實問題來培養學生的信心和樂觀心態。社會現實的問題中其實蘊含了豐富的理論和知識,教師要對其挖掘利用,關注社會現實問題,可以促進學生正確人生觀、價值觀的樹立,引導學生發現、思考和解決問題的能力,這樣學生對于教材內容就有了更主動和深刻的理解。
三、關注社會現實問題,實施初中政治教學的注意事項
(一)重視學生參與社會實踐
對社會的現實問題投以關注,將初中的政治課上好,要求學生從教材章節的主題著手,親自訪談、調查、搜集相關數據、圖文資料和事例等,在此基礎上,使活動更加富有意義、更加充實。此外,要求教師精心備課,從內容到活動、從活動的過程到可能遇到的問題及應對的措施、注意事項等,均需做到胸有成竹。
(二)確保形式靈活,切忌死板教條
政治教學實踐活動要有創意、靈活多變,切記墨守成規、在教室或學校內搞“閉門造車”。可選用社會調查、社區服務和送科技下鄉等活動,也可組織公益勞動、志愿者活動的那個,重要的是能被學生喜聞樂見,調動其參加的主動性、創造性和積極性,促進學生在切身體驗中受到教育、得到鍛煉、提高認識。
(三)倡導學生對社會現實的問題投以關注
引導學生關注社會的現實問題,利用它來開展初中的政治教育,這是很重要的。教師要準確把握課堂的節奏,有理有據有度地對其進行適時總結,避免學生討論偏離了主體。在活動結束的時候,教師應及時總結,嚴禁走馬觀花、難以深入,特別是三分鐘的熱度更要嚴防。還可在活動展開的基礎上引導學生談收獲、說感想、講打算,將“明理導行”落到實處。
四、結論
【關鍵詞】初中政治課堂;小組討論;問題設置;教學情境;針對性;可討性;啟發性
思想品德課堂中的小組合作學習常見的操作方式主要是以小組為單位的課堂討論。以小組為單位的課堂討論能否有效,關鍵問題之一就是教師能否有效地進行“問題設置”。因此在課堂教學中如何精心地設計問題,促進課堂討論的有效化,是每一個教師必須面對的課題。以下是筆者在近年的教學實踐中的一些做法和體會。
一、認真挑選合適素材,問題設置要有情境性
老師在教學過程中,為了幫助學生更深刻地理解某些知識和觀點,常常會通過小組討論的形式,讓學生在自主參與討論的過程中加深理解和認識。但是如果老師沒有創設一定的教學情境,比較突兀地把討論的問題呈現給學生,學生往往就對老師提出的問題缺少討論的欲望和興趣,為此老師在提出討論問題前一定要想方設法選擇最恰當的素材資料,通過各種有效途徑創設教學情境。例如:我在八年級下冊第二十課的第二框《合理利用資源》的教學設計過程中,為了讓學生更深刻地感受當前我國面臨的資源問題,從而激發學生討論解決資源問題對策的主動性和積極性,我先給學生看了一組我國資源方面的數據,然后又給學生播放了一段視頻《來自2070年的一封信》,學生看完這段視頻頓時臉色凝重,他們從內心感受到了資源問題的嚴峻性,在這種情境的創設下我提出了幾個問題讓同學們進行小組討論:(1)在我們的周圍有哪些浪費資源的現象?(2)如果現在你們小組就是制定國家政策的智囊團,你們準備制定哪些對策來解決我國面臨的這些資源問題?(3)你作為社會的一員,你又準備怎么把節約資源落實到實際行動中呢?因為有了前面的情境創設,同學們一下子就投入到了小組的問題討論中,并提出了很多解決的方法和措施,這樣本堂課就在小組討論和班級交流的過程中自然地達到了提高學生資源節約意識的教學效果。
二、緊緊圍繞教學目標,問題設置要有針對性
在教學過程中,設置討論環節,不是為了討論而討論,而是為了達到課堂教學的目標,所以小組討論就是為了達到某一教學目的而采取的一種教學方法。曾記得聽過一堂公開課,課題是七年級上冊第七課第二框《正確把握寬容友善》,這位開課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聯系到了中日之爭的問題,讓學生對此問題進行討論, 結果學生就出現了各種偏激的觀點,有的甚至認為中國政府太軟弱無能,應該用戰爭解決問題。對出現這樣的討論結果老師沒有做充分的預設,所以也沒能夠對學生進行正確的引導,這樣不但沒有達到應有的教學效果,反而某種程度上對學生產生了一定的誤導。其實這節課的主要教學目標是教育學生學會正確運用寬容、友愛的心態和情感,與同學、與老師、與他人相處。所以教師設置的問題應該緊緊圍繞人際交往過程中如何把握寬容友善進行展開,這樣就既指導了學生如何以寬容的心態與他人正確交往,也避免了因不能正確引導帶來的課堂失誤。
可見,課堂問題的設置一定要圍繞教學目標,具有一定的針對性,才能達到應有的教學效果。
三、密切聯系學生生活,問題設置要有可討性
教師在設置討論問題時,要盡可能聯系學生生活實際,讓學生有話可說,有感而發。例如:我在七年級下冊第十八課第二框《走進情感天地》的教學設計過程中,為了讓學生認識到積極情緒和消極情緒是相對的,指導他們學會盡量利用情緒的積極一面,克服情緒的消極一面,化消極情緒為積極情緒。我設計了學生生活中常見的一些情況,讓同學以小組為單位分別就上述幾個個情境完成以下討論:面對該情境,消極的想法可能是什么?這種想法會產生怎樣的情緒反應?由此你可能會做出什么樣的行為?面對該情境,積極的想法可能是什么?這種想法會產生怎樣的情緒反應?由此你可能會做出什么樣的行為?以上的生活情境貼近學生實際,源于學生生活,學生自然有話可說,從而使學生在討論中明白了一個道理:情緒是可以轉化的,要學會化消極情緒為積極情緒。
四、努力符合思維特點,問題設置要有啟發性
教學過程中,如果設計的問題太直接沒有思考的價值,太籠統學生無從下手,所以問題的設計一定要有啟發性。在問題的啟發下學生自然而然就能得出書本中的觀點,這樣教師就能輕松地把書本上的知識和觀點內化成了學生的認識,而不是教師強加給學生的認識。
例如:我在八年級上冊第九課第二框《承諾是金》的教學設計過程中,選擇播放了一段視頻――全國道德模范武秀君替夫還債的故事。學生在看完這段視頻后深有感觸,這時我出示了以下幾個問題讓學生進行小組討論:(1)如果讓你對武秀君進行評價,你會用哪些詞語來評價她?(2)武秀君面對丈夫車禍去世,留下巨額外債的情況下做出了一個什么樣的承諾?(3)作出承諾后,武秀君是怎樣做的?由此你明白了一個什么道理?(4)在兌現承諾的過程中她也收獲了很多,你們認為她在付出的同時也得到了哪些?從中你明白了一個什么道理?以上幾個問題的設置環環相扣,具有一定的啟發性,在這些問題的啟發下學生順理成章就明白了作出承諾就要兌現承諾、兌現承諾要付出代價、信守承諾會獲得回報等道理。
人類之所以能形成一個社會,就是由于人能夠不斷的認識世界和改造世界。在這個過程中,認識社會是最基本的前提。所以為了建設更好的社會,正確的認識社會是十分必要的。對社會的認識,源于對社會的感官認識,我們看到的以及聽到的,在腦海中形成對社會的感官認識,這種認識是基礎,也是片面的,必須通過感官認識升華為理性認識,才能更好的改造世界,對社會做出貢獻。這就是培育社會認知能力的意義所在。
二、在政治教學中對社會認知能力的培養策略
(一)潛移默化地對學生進行社會認知思維培養。
當前的初中政治教學仍然采用考試對學生政治方面的知識進行考核,這種方式使得老師在進行教學時,著重以應試作為教學的目的,導致政治教學失去了原有的教育意義。在針對應試教育的政治教學開展過程中,老師傳授的僅是應試技巧,并注重學生的習題演練過程,對學生的要求僅限于背誦知識點,為考試取得不錯的分數做充足的準備。這會使學生錯誤地認為政治的重要性僅限于考試,而忽視了政治學習中自我社會認知能力的提升,學生所接受的有關思想品德的教育,本身就具有實用性,不僅幫助學生正確地認知社會,并能使學生培養出很好的為人處世能力,在待人接物方面能處理得更加得當。因此政治教學要潛移默化將社會認知思維灌輸到學生的頭腦中,使得學生將書中的正確且符合道德的行為付諸于生活中出現的類似情形,為以后遇事能做出明智的舉動打下基礎,為以后很好地適應社會做準備。
(二)延伸教學內容,注重認知能力的培養。
對學生的社會判斷力和社會認知力的培育,是一個十分有意義的課題。為此,老師們不應該僅僅局限于課本,教材只是對于社會骨架的概括,幫助學生形成對社會的宏觀認識,并不能滿足學生對社會進一步認識的需求,因此需要大量的課外材料。老師應該通過課外教材補足課本所具有的缺陷,引領學生學習課本以外的資源,讓學生在這些資源中吸收更多的養料。從而學會明辨是非;學會和善待人;學會團結合作;學會正確認識自己的人生。對教材進行的補充教授,應該從兩個方向開始,第一個由課本的知識開始,進行對課本知識的補充,讓學生充分了解課本,充分吸收課本帶來的養分,從而更為全面的理解思想政治;第二個方向是由身邊發生的每件代表事件和時事開始,補充學生這方面的知識,幫助學生分析事件的本質,讓學生養成分析事件的習慣,同時又能使學生更加關心國家大事,從而具有更強的社會認知能力。
(三)運用實踐提高學生的社會認知能力。
政治教學不能處在一個封閉的空間,需要轉向一個更廣闊而空間,即課堂教學不能很好的達到政治教學的目的,需要在課堂外挖掘更好的教學方法。這個教學方法就是實踐,讓學生通過社會這個大課堂,進行社會認知能力的培養和提高。社會會直接地對學生進行教導,這種方式貼近生活,易于接受。例如歷史紀念館能很好地培養學生對歷史的興趣,引導學生關注歷史,銘記歷史。影像資料館,以放映影像的方式,讓學生了解政治相關事件。這些都能有助于政治教學的實踐教學方式。真實的體驗過程,會讓學生印象深刻。學生在日常生活中,認知思維將會不斷地在其腦海中出現。比如去歷史紀念館,可以讓學生根據紀念品和紀念碑來深刻記憶歷史事件,這些記憶和體會都能強烈的提升學生的愛國主義情感,使學生對愛國教育更加深刻。
三、結語
原蘇聯教育家維果茨基的“最近發展區”理論認為:每個學生都存在著兩種發展水平,一是現有水平,二是潛在水平,它們之間的區域被稱為“最近發展區”。教學只有從這兩種水平的個體差異出發,把最近發展區轉化為現有發展水平,并不斷創造出更高水平的最近發展區,才能促進學生的發展。
美國學者卡羅爾提出的“如果提供足夠的時間(或是學習機會),再具備合適的學習材料和教學環境,那么,幾乎所有的學生都有可能達到既定的目標”。作業分層設計就是以這些理論作指導,根據學生的知識和能力水平,分成不同的層次,確定不同的訓練目標,運用恰當的練習策略,進行不同的訓練和輔導,借助各層本身的力量促進每一層次的學生都得到最好的發展。
國內特級教師顧淑平在《分層作業分層評價實驗研究報告》中指出,實驗前,其原有的學生基礎與對比班無明顯差異,三年后的測試數據則說明了實驗的績效是明顯的。實驗班的平均分和及格率均超過了對比班,實驗班的優分率遠遠高于對比班,而低分率卻遠遠低于對比班,體現了“分層作業、分層評價”實驗在“培優”和“輔差”方面的優越性。實驗班學生學習主動,作業態度、習慣均優于對比班,說明“分層作業”實驗調動了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學生的自主、能動作用得到尊重和發揮,學生的情感、興趣、意志、習慣等非智力因素得到了健康的發展,學生的自主意識、創新意識明顯增強。
特級教師柏躍富在《作業的分層布置在教學中的實踐》中指出:分層布置作業符合學生的能力差異,能夠培養學生優良的學習品質,使他們能夠更加全面的了解自己、正確的評價自己。
劉景蕉老師在實踐工作中探索出幾種簡便的分層作業的設計技巧:如修改數量呈現分層、隱去數字呈現分層巧變圖形呈現分層、增加條件呈現分層、減少條件呈現分層等,這些作業分層設計技巧為相關研究提出很好的啟發。曾做過一項實驗研究,被試為兩班程度相同的學生,實驗班按照個性,因材施教,對照班采取共同目標,學。在實驗班,教師注意每個學生的個性差異,個別問題個別對待。在對照班,教師則對全班學生共同要求,而對個別學生的具體情況則不給予特殊處理。一學期后,兩班接受同樣的測驗,其結果顯示實驗班成績遠優于對照班。
《課程標準解讀》中提出,歷史學習的重要目標之一是培養學生具有豐富的歷史想像力,激活學生思考的積極性,使之能在已學習的知識和沒有學習的知識之間發生遷移,即用已學過的知識、已形成的能力去解決新的問題,形成新的認識。這一過程才是學習最重要的環節。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任何一點進步和可取之處都要得到教師的充分肯定和支持,而表現出來的幼稚、不全面甚至是錯誤的觀點都是學習過程中必然要發生的現象,教師不能對此進行任何的諷刺、批評以及斥責,而應進行適當的引導,力求學生自己形成糾正自己看法的愿望和能力,而這個變化過程比學習知識的過程更重要,更具有教育的實質性價值。
目前中學學生的課內作業存在最大的誤區是教師本位主義和功利主義。教師一直把作業作為提高考試成績的重要“法寶”之一,把它當作鞏固課堂知識的重要手段。于是布置課內作業時也是本著教師的意志出發,而忽略了學生的心理特點和認知結構及個性發展和個體差異的需要。教師布置作業時往往是一刀切,全班所有學生做的是同樣的課內作業。其結果是優等生吃不飽,學困生吃不了。長期的這種作業方式已經使學生逐漸形成不良的作業習慣。比如馬馬虎虎的做、到校抄同學的答案、字跡潦草、錯誤率高、不認真思考等。而且大量的重復性作業占去學生的大部分課余時間,抑制了他們自身興趣愛好的發展,抑制了學生個性的發展,嚴重影響了學生身心健康的發展。而且造成學生兩極化發展,優等生成為機械學習的呆子,后進生則全無學習興趣,某些人甚至于因害怕作業而形成對學習的恐懼。
我們廣納中學政史組的教師做了大量的調查,發現大多數學生對作業存在著一種敷衍了事,對傳統作業進行了分析,主要存在一下問題:
(1)作業形式單調、陳舊,不能從多方面檢查和訓練學生對知識的理解和掌握。另外,這種習題的條件和結論多是單一的、不變的,即所謂封閉的、規范的習題,缺乏開放性,不利于能力的培養,更談不上探究能力和創新意識的培養。
(2)時間、內容一刀切。大部分教師在布置的作業時,往往要求學生(優等生和學困生)在一定的時間內完成同一的內容,期望達到同一的目標,忽視了學生的個性特點。
(3)在中學階段,當前我國中學生負擔過重主要表現為“書本多、課程多、作業多、考試多、補習多、競賽多”的情況,國家教育部明確指出要減輕學生的作業負擔,但減輕學生作業負擔絕非不要作業,只不過是要布置更回適合提高學生綜合素質的合理性的作業。
那么怎樣使得學生作業也能與人的個性發展相協調,實現從原先的一種“負擔”向一種自身需求并能促進自身發展的轉變呢?也就是如何讓學生把課內作業作為一項自己需要的、樂意的事去做,在減輕學生課業負擔的同時又能提高學生的能力呢?面對當今令人擔憂的教育現狀,為了提高學生的學習能力,培養和鍛煉學生獨立獲取知識和信息的能力,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培養具有創新思維的杰出人才。在這種思想的指導下,我們嘗試改變了以往作業的形式,實行課內作業分層設計模式。
為此,我們提出了進行《初中課內作業分層設計實踐研究》的課題。課內作業分層設計,即根據全班學生的智力發展水平和知識基礎的差異,分別提出不同層次的作業要求。它著眼于每個學生的發展,有利于提高學生的學業成績。把過去同樣內容、同樣標準、同樣模式,同樣分量的作業,改為三種不同難度的作業。依據學生的需要安排適合他們的不同層次的作業。
二、研究的主要內容:
1、如何合理把作業進行分層,怎樣實行動態化分層。根據學生平時做作業完成情況、質量情況;測試的卷面分析;學生的心理特點和智力因素等情況進行分層。
2、課內作業分層設計的操作模式的研究,如何在教師時間有限,精力有限,班級學生多的情況下有效的實施好課內作業分層設計,讓作業的有效性得到保證。
3、課內作業分層設計的內容研究。針對不同教學內容如何設計分層作業內容,目的在于夯實基礎,提高基本技能,指導生活為后續學習打好基礎。
4、針對分層作業如何做到分層批閱,分層評價。
三、研究的方法措施
(一)研究的方法
對課內作業分層設計層次
A層作業:在設計時,側重對基礎知識的學習和基本技能的訓練,不降低課程標準的基本要求。重點是培養學習興趣,樹立起學習自信心,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和正確的學習態度,提高學習的主動性,變拉著走、推著走為主動走。降低作業難度,減小作業量,課內作業分層設計能大大提高A層學生對做分層作業的興趣和積極性,變“要我做作業”為“我要做作業”。
B層作業:既要求有一定的基礎訓練,也要提供提高能力的訓練,使他們在自身能力的基礎上,爭取更大的進步。在作業設計中,先讓學生分析簡單的政史材料題,最后讓他們做一些小練習,課內作業B層設計激發學生繼續向前學習的動力,能挖掘他們學習的潛力,作業的擴展內容向生活加以延伸、豐富,由一個點出現滿天星。這樣的作業設計主要是在掌握基礎知識的基礎上做一定程度的提高題。
C層作業:是在掌握課程標準要求的基本知識與基本技能的基礎上,著重知識的加深和知識面的拓展,以研究性作業為主。作業設計不僅掌握知識點,還要對這一知識點進行橫向聯系。適量布置提高性作業,讓學生挑戰自我,得到成功的滿足感。在布置C層學生的作業時,以政史事例分析理解為主,一般都是兩篇材料。做完后,馬上請學生來講解,鍛煉學生的解釋能力,要讓他說得其他同學能理解,總的來,就是要讓課本上的理論用來指導生活實踐,對于學生的創新回答要適當給予鼓勵。
(二)研究的措施:
在新課改實施的背景下,我校申報的縣級課題《初中政史課內作業分層設計實踐研究》自開題以來,學校抽調骨干教師組成課題研究小組,不斷學習教育教學理論,提高實踐研究的理論水平;立足課堂,提高課堂學習效率,保證教學面向全體;鉆研教材,挖掘教材中的資源,補充課外資源,有效設計分層作業;在實際操作中尋求一套有效的實施模式。通過大家的分析、討論、研究、制定出了嚴謹的課題研究的整體方略。
1、學習準備階段
通過調查的方式了解當前初中在面對課內作業時的現狀:統一的課內作業不是造成優等生吃不飽,就是讓學困生答不起,這也就造成了學生普遍對作業沒興趣,嚴重挫傷了學生的學習興趣,這就成了本課題研究急需開展的重要原因,在弄清學生課內作業的現狀后,參研教師要通過互聯網查閱相關的文獻資料,通過各種傳媒了解當今國內外課內分層作業的最新理論,通過吸收、消化、反思、摸索出一條行之有效的課內作業新模式,進行作業的優化設計。
2、推行課程的實踐
在七年級設定一個實驗班和對照班,兩班的基本情況要相接近。實驗班推行分層作業,對比班依照常規教學模式,參研人員要進行定期和隨機兩種形式進行交流,進行情報的共享和交換。將自己在教學中的經驗教訓形成文字,對教學中出現的問題大家要共同討論,群策群力,找到解決問題的方法,對以后的工作方式提出建設性的改進方法,進一步學習新的分層作業的設計理念并用于以后指導實驗工作的進行,開發出一套指導實驗工作的校本教材。
3、論文的撰寫和成果的匯總
參研教師應將在研究過程中的感悟及其方法等形成文字材料,采用公開發表省、市、縣內的交流等方式將自己的成果進行推廣。最后,通過問卷,調查和訪問等的方式總結出分層作業的優勢所在,然后將研究成果匯編成冊,作為本校教師在以后的教學過程中全面推行的理論指導。
四、研究的目標
1、對有差異的學生,實施有差異的教學及有差異的檢測評價標準,促使每個學生在不同基礎上得到提高與發展。
2、形成一種便于操作的課內作業分層設計的模式。
3、通過優等生、中等生、學困生的相互協作,培養學生的合作精神和自主創新能力。
4、通過對優等生、中等生、學困生的直接教學和個別輔導,消滅“陪讀”現象,更好的補差、防差,實現面向全體學生,全面提升素質教育的要求。
5、通過課內作業分層設計的教改實驗,提高教師的業務素質,提高駕馭教學的水平和進行教育科研的能力。
五、課題研究中應遵循的理論原則
(1)分層作業的理論之一是因材施教原則?!墩撜Z》曾記載過孔子因材施教的大量生動個案。墨翟教育學生就注意“子深其深,淺其淺,尊其尊”。宋代教育家更明確提出:“圣賢施教,各因其材,小以成小,大以成大,無棄人也?!睂W習差異是一種普遍存在的現象,美國心理學家瓊斯曾做過一項實驗研究,被試者為兩個程度相同的班級(實驗班和對照班)的學生,實驗班按照個性,因材施教,對照班采取共同目標,學。在實驗班,教師注意每個學生的個性差異,個別問題個別對待。在對照班,教師則對全班學生共同要求,而對個別學生的具體情況不給予特殊處理。一學期后,兩班接受同樣的測驗,其結果顯示實驗班成績遠優于對照班。因此實施分層作業有利于因材施教。作業“一刀切”,過難或過易,缺少層次,不利于不同類型的學生,尤其是學困生和優等生的發展。實施課內作業分層設計也有利于學生在完成適合自己的作業中都取得成功,獲得輕松、愉快、滿足的心理體驗。有利于優化學生的思維品質。
(2)分層作業的理論依據之二是“最近發展區”,通過在他人的幫助和自己的努力下“跳一跳,摘到桃”?,F代認知主義學習理論認為,學習的過程是個體進行信息加工的過程,不同的個體在知覺、記憶、思維等方面都具有不同方式,他們理解、貯存、遷移和使用信息具有不同的途徑。不同的學習者在學習過程中具有相對穩定的、帶有個性特征的認知風格。讓每個學生,特別是“學困生”能嘗到成功的喜悅,以“成功”來激勵自己,發揮求知的“內驅力”(內驅力是一個人成功的首要因素)。在實施作業布置時,因為照顧到了優等生、中等生、學困生三方面的學生,所以既能使學困生跳一跳能摘到“桃子”,又能保證優等生免受“饑餓”之苦。
要做好英語教學工作,作為英語教師,我們首先要做的就是做好課堂教學前的備課工作。課堂教學效果的好壞直接取決于教師在課前的準備工作是否充分。首先,教學的目的就是為了讓學生獲取更多的英語知識和技能,因此在備課這個環節中我們就要始終站在學生的角度做好教學準備工作。備課時,我們不僅要備教材,備知識點,還要備學生,我們要以學生的心理和生理發展特點和他們現有的認知水平為依據,根據學生現階段的知識水平來備課。備課一定要認真仔細,把每一個細小的知識點都記錄下來,不能有任何遺落。在備課的過程中,我們要時刻謹記作為教師的責任,我們有義務去教好每一名學生,為他們的成長負責。其次,教師要制定每學期的教學工作計劃,還要制定短期計劃。始終堅持在工作中學習新的教育教學理論,使自己的教學思想與時俱進。作為初中英語教師,我們要認真學習中學新課程標準,理解其中的指導思想,并將其轉化為自己的教學理念進行教學實踐。再次,教師上課必須有教案,這是在備課過程中獨立完成的。教案要盡量寫得詳細,包括以下幾項內容:教學目標、教學分析、教學重難點、教學過程、課后作業、板書設計和課后反思。在寫教案時,教師要全面了解自己的學生,根據他們的生理和心理特點以及每個人不同的性格特征設計教學的每個環節,進行分層次教學,因材施教。最后,就英語這門學科而言,它主要涉及詞匯、短語、句型和語法等知識點。在這些知識當中,大部分都可以歸納到語法中去。而單調的語法教學對于初中這些活潑好動的學生而言是相當枯燥的,因此在教師備課的過程中,要把這些枯燥的系統性的知識加以整合,增加其趣味性,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此外,教師還可以查閱與英語教學相關的資料,如可以結合教材的輔導書、相關英語書籍等。這樣,可以豐富教學內容,使學生掌握更全面的英語知識,獲得更好的教學效果。
二、課堂教學
教學工作的第二個環節是課堂教學,教師根據自己備課的教學方案上課。課堂教學過程其實就是教師輸出知識和學生輸入知識的過程,是教師教和學生學的互動過程。在這個過程中,教師一定要注意突出學生的主體地位。學生在課堂上的學習活動應該占一節課的大部分時間,教師只需要發揮自己的主導作用,在適當的時候做出正確的引導和及時的糾正。教師在課堂教學的過程中,要根據這堂課的教學目標來展開教學活動,選取恰當的教學手段,爭取做到每個環節都能吸引學生的注意力,激發他們學習英語的興趣,提高他們的課堂參與度,讓每個學生都能有所收獲。此外,要想獲得良好的課堂教學效果,教師就要把教學和練習結合起來,做到當堂講解、當堂達標。練習的目的是為了使學生鞏固并運用學到的知識。有針對性的練習能夠讓學生更好地掌握本堂課的知識,所以要多練習、多鞏固,提高學生綜合運用所學知識的能力。學生的思維是開放的、活躍的,教師要在教學過程中要充分考慮這一點,隨機應變,解決好學生在課堂教學過程中遇到的各式各樣的問題。對于初一的學生而言,他們遇到的問題比較簡單,很多學生會問:特殊疑問句和一般疑問句有什么區別?為什么hour前面用an而不用a?這個句子翻譯過來為什么順序特別別扭?諸如此類的問題很多。這些問題基本都涉及英語的語法規則,由此可見,語法是很重要的,學好語法才能更好地進行英語的聽、說、讀、寫?!≡谡n堂教學結束前,教師要進行課堂小結,布置課堂作業。
課堂小結的主要目的是讓學生對本堂課所學的知識進行歸納、總結和復習。讓學生做適量的課堂作業是為了鞏固學生的學習成果,使學生牢固掌握新知識。另外,教師還可以安排適量的課后作業,使學生能夠更好地復習,利用好他們的課余時間。
三、課后工作
在教學過程中,設置討論環節,不是為了討論而討論,而是為了達到課堂教學的目標,所以小組討論就是為了達到某一教學目的而采取的一種教學方法。曾記得聽過一堂公開課,課題是七年級上冊第七課第二框《正確把握寬容友善》,這位開課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聯系到了中日之爭的問題,讓學生對此問題進行討論,結果學生就出現了各種偏激的觀點,有的甚至認為中國政府太軟弱無能,應該用戰爭解決問題。對出現這樣的討論結果老師沒有做充分的預設,所以也沒能夠對學生進行正確的引導,這樣不但沒有達到應有的教學效果,反而某種程度上對學生產生了一定的誤導。其實這節課的主要教學目標是教育學生學會正確運用寬容、友愛的心態和情感,與同學、與老師、與他人相處。所以教師設置的問題應該緊緊圍繞人際交往過程中如何把握寬容友善進行展開,這樣就既指導了學生如何以寬容的心態與他人正確交往,也避免了因不能正確引導帶來的課堂失誤??梢?,課堂問題的設置一定要圍繞教學目標,具有一定的針對性,才能達到應有的教學效果。
二、密切聯系學生生活,問題設置要有可討性
教師在設置討論問題時,要盡可能聯系學生生活實際,讓學生有話可說,有感而發。例如:我在七年級下冊第十八課第二框《走進情感天地》的教學設計過程中,為了讓學生認識到積極情緒和消極情緒是相對的,指導他們學會盡量利用情緒的積極一面,克服情緒的消極一面,化消極情緒為積極情緒。我設計了學生生活中常見的一些情況,讓同學以小組為單位分別就上述幾個個情境完成以下討論:面對該情境,消極的想法可能是什么?這種想法會產生怎樣的情緒反應?由此你可能會做出什么樣的行為?面對該情境,積極的想法可能是什么?這種想法會產生怎樣的情緒反應?由此你可能會做出什么樣的行為?以上的生活情境貼近學生實際,源于學生生活,學生自然有話可說,從而使學生在討論中明白了一個道理:情緒是可以轉化的,要學會化消極情緒為積極情緒。
三、努力符合思維特點,問題設置要有啟發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