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4-01 10:29:43
序論:在您撰寫現代農業管理論文時,參考他人的優秀作品可以開闊視野,小編為您整理的7篇范文,希望這些建議能夠激發您的創作熱情,引導您走向新的創作高度。
關鍵詞:現代農業;生態經濟;發展;宣恩縣
發展現代農業,是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首要任務。[1]這對于國家重點扶貧縣,“八七”扶貧攻堅縣,國家農業部、湖北省農業廳定點扶貧縣的宣恩山區,既是一項全新的課題,也是一個偉大的實踐。地處鄂西南邊陲的宣恩縣,集老、少、邊、窮于一體,山水資源豐富,生態農業特征突出,但生產條件惡劣,農業基礎十分脆弱。在認真貫徹落實黨的強農惠農政策,以增強農業綜合生產能力和農民增收為核心的大前提下,應突出生態經濟特色,大力推進農業產業化經營,將發展山區現代農業作為繁榮農業、農村經濟的一項戰略措施。
一、突出山區特色,發展生態農業
宣恩山區,生態環境優美,物產資源豐富,素有“中國貢品之鄉”之美譽,是天然的綠色有機農業生產區。加快發展現代農業,實現山青水秀民富的科學有機統一,在于突出山區特色,發揮比較優勢,圍繞“興致富產業,建生態家園,創文明新村”,積極發展山地現代生態有機農業。
(一)以生態經濟為核心,培植現代生態產業體系
現代農業的多功能性,包含農業農村經濟一、二、三產業,這是與傳統農業本質的區別。謀劃山地現代農業,必須跳出就農業抓農業的思維定勢,要以高效生態經濟為抓手,培植現代生態有機農業產業。
1.做大生態有機農業板塊,優化第一產業。堅持以特興山、以林蓄水,依托山地生態經濟資源,加速推進板塊經濟的基地、企業、設施、品種、品牌、標準、服務等要素的連接和整合。堅持科學規劃,聯片開發,提升素質,扎實推進一村一品,一鄉一業,區域開發,規模經營。在產業發展的布局上,應重點建設萬寨—椒園—曉關“貢茶經濟帶”,沿209國道初步形成的“貢水白柚經濟走廊”,特色中藥材產業和畜牧業等生態有機板塊。力爭“十一五”期末,茶葉總面積發展到66667hm2;年發展商品豬35萬頭、商品羊8萬只,家禽100萬只,畜牧業總產值達4.43億元;特色水果總面積達到8000hm2;建立2667hm2中藥材GAP規范基地;蔬菜種植總面積達到8667hm2,其色商品蔬菜生產面積達到4667hm2,總產值達到1.5億元。
2.大力發展農產品加工業,壯大第二產業。凡是優勢資源都可做成支柱產業,凡是支柱產業都要培植龍頭企業,凡是龍頭企業都應建設訂單基地。通過“招商引資引龍頭、政策支持扶龍頭、聯合重組強龍頭、創造環境壯龍頭”等方式,培植一批勞動密集型、資源加工型農業龍頭企業。圍繞特色主導產業發展,重點扶持宣桃公司、錦合公司、萬盛茶廠等茶葉加工企業;永豐食品、宏偉牧業等畜產品養殖加工企業;武陵中藥材、民豐藥業、湯木瓜等藥材種植加工企業;松樂公司、沙坪白酒、西部食品等特色農產品加工企業。壯大龍頭企業,帶動煙、茶、畜、果、菜和中藥材等六大主導產業體系的良好快速發展。
3.積極發展現代農村物流,搞活第三產業。以城鎮化建設為載體,用第三產業的大發展,拓展農民就業創業空間,豐富現代農業內涵。積極發展農業中介、專業服務、農村超市、連鎖經營等現代農村物流新產業,服務現代農業發展。充分利用宣恩山區豐富獨特的人文、生態資源,大力發展生態旅游、農家樂、流域漂流、天然氧吧、鄉村度假觀光等現代旅游觀光農業。
(二)以有機農業為旗幟,打造現代山地農業品牌
圍繞發展山地有機農業,適應消費市場由營養型向健康型轉變的潮流,實施綠色有機品牌戰略,把高效生態經濟開發與宣恩土家族特色的民族文化資源進行有效嫁接,整合綠色有機品牌,把山地現代農業品牌叫響做強。堅持對獲綠色有機品牌認證企業的獎勵制度,引導企業積極開發綠色食品和有機食品。大力發展伍家臺貢茶,“宣恩早”蜜柑,宣恩富硒火腿、貢水白柚等國際國內知名品牌,將其做大做強,樹品牌、創名優,提高特色農產品市場競爭力和附加值。
(三)以質量標準為抓手,創建綠色有機產業生產示范區
現代農業的一個重要標志是產品質量標準化。積極引導企業帶基地、聯農戶,用質量標準化推進農業產業化。加強特色產業生產技術規程和產品標準的研發制定。在已制定的黃金梨、木瓜、竹節參等技術標準的基礎上,加速研發實施綠色白柚、有機貢茶、中藥材等特色產品標準。建立綠色有機農業標準化生產示范基地、示范企業、示范市場,用示范促推廣,帶農民。加強農產品質量標準體系建設,組織引導企業和農民,嚴格執行標準,推進農產品質量標準和良好農業操作規范(GAP)的實施,把宣恩建成綠色有機農業標準化示范區。
二、明確發展任務,強力有序推進
建設現代農業的過程,就是改造傳統農業,不斷發展農村生產力的過程;就是轉變農業增長方式,促進農業又好又快發展的過程。宣恩山區“三農”變革的新趨勢,集中反映了建設山區現代農業的新走勢。準確把握山區現代農業發展趨勢,深刻認識現代農業內涵,必須堅持突出山區特色,因地制宜,揚長避短,緊扣著力點。
(一)調整農業、農村經濟結構
現代農業以工業化理念發展農業,實現農業生產在調整中發展,在發展中提高,在提高中轉型,在轉型中升級。堅持“人無我有、人有我優、同業求專、同品求精、同類求特”的原則,大力調整農業產業結構,發展特色農業,努力形成一批具有較大市場影響力的特色農業板塊經濟,以特色爭市場,以規模增效益,切實解決市場狹路碰撞和效益偏低的矛盾。進一步解放思想,拓寬思路,因地制宜,加快農業結構調整步伐。以市場為導向,引導廣大農民大力發展優質、高產、高效、生態、安全農業。堅持差別化競爭、特色化取勝策略,著力挖掘和發揮本地農業的比較優勢,增強農產品的國際國內競爭力。
(二)大力加強農業基礎設施建設
以加強基礎設施建設為重點,強化發展現代農業的設施支撐。
1.抓好生態家園建設。以沼氣池建設為抓手,加快推進“五改三建”(改水、改路、改廚、改廁、改圈,建沼氣池、垃圾池,建致富園,建生態家園),改善農村人居環境和村容村貌。
2.抓好鄉村道路建設。抓住西部大開發機遇,著力抓好通村公路、通村油路和鄉村客運站、候車棚及渡口建設,提高鄉村公路及渡口的通暢率。同時,加大鄉村公路的管護力度。實現80%的村通油路和90%的村通公路的目標。
3.抓好農田水利和飲水安全工程建設。積極爭取國家、省、州支持,搞好全縣各類小型病險水庫整治和小流域治理,積極改善耕地灌溉條件;著力實施好農業綜合開發土地治理項目,煙葉基礎設施建設項目,全面提高農業綜合生產能力和抗御自然災害的能力。加大飲水安全項目實施力度,解決好全縣農村人畜飲水和鄉集鎮的飲水安全問題。
4.抓好生態環境建設,繼續實施好天保工程。積極爭取退耕還林政策,切實加強生態建設和管理,建設生態良好、環境適宜的“生態宣恩”。
(三)全面提高農民的綜合素質以培養新型農民為重點,強化發展現代農業的人才支撐。要培養一批有文化、懂技術、善經營的新型農民。
1.加快發展農村社會事業。鞏固“普九”成果,提高義務教育普及率,進一步提高教學質量。落實好“兩免一補”政策。積極發展職業教育,提高農民自主創業、自謀職業的本領。加強農村文化體育基礎設施和服務體系建設,建好“農村科技書屋”,實施好“農民體育健身”工程,積極開展“科技、文化、醫療”三下鄉活動,繁榮農村文化、體育事業。穩定農村低生育水平,提高出生人口素質。
2.加大農村勞動力轉移培訓力度。重點實施好“陽光工程”、“雨露計劃”、“新型農民培訓工程”、“星火計劃”和“溫暖工程”,提高農民科技素質和務農、打工技能,努力把廣大農民培養成有較強市場意識、有較高生產技能、有一定管理能力的現代農業經營者。
3.充分發揮農村“鄉土人才”的作用。在農村,有一批擁有一技之長、實際收入較高、思想觀念較新、適應市場能力較強的能工巧匠,他們在農民中認同度較高,對農民的影響更直接,引導更實在,示范更有效。因此,應充分發揮他們增收致富的帶動作用、科技應用的示范作用。對農村這一批人才要從政策上給予扶持、服務上給予便利、技術資格上給予確認,輿論上給予鼓勵,促進他們壯大規模,增強實力,進而在廣大農民中形成學技能、闖市場、做實業的良好導向,帶動更多農民掌握一技之長,學會經營本領。
4.加強對農民的法制教育和思想道德教育。加大法律法規的宣傳普及力度,不斷提高農民的法律意識、守法的自覺性和維權能力。大力倡導農民崇尚科學、抵制迷信、移風易俗、破除陋習,引導農民樹立尊老愛幼、鄰里和睦、見義勇為、扶貧濟困的文明新風,樹立先進的思想觀念和良好的道德風尚。
三、創新推進機制,發展現代農業
(一)構建宣恩現代農業建設投入機制
1.發揮財政投入的主體作用,加大對現代農業的投入。[3]要充分貫徹落實2008年4月6日副總理在宣恩考察時的講話精神,積極爭取國家和省里的政策和項目支持,構建多元化投入機制,將建設資金主要用于農業生產轉變和農業農村基礎設施建設,從機制上根本解決農業生產發展的投入問題。
2.加強對農業投入資金的整合。對不同渠道的資金,實行“統一規劃、集中投入、各負其責、各記其功”,最大限度的發揮項目資金整體效應,形成“各炒一盤菜、共做一桌席”的局面。從根本上杜絕分散使用、重復建設等現象的發生,以提高投資效益。
3.抓好招商引資。充分發揮本地資源優勢,出臺優惠政策,大力引進資本、技術和經營人才,做強做大優勢產業。
4.建立信用支農金融機制。加大對龍頭產業的扶持力度,同時積極發展農業保險和農業信用擔保,提高金融支農的政策效果。
5.創新投入機制。在國家政策性投入以外,本著“誰經營誰投資、誰投資誰受益”的原則,鼓勵企業投資,引導農戶投資,廣泛聚集社會各方面的力量,增加農業投入。
(二)構建宣恩現代農業建設的支持和保護機制深化改革創新,不斷增強現代農業發展的動力和活力,全面推進傳統農業向現代農業跨越。
1.建立完善統籌協調的農業產業發展機制。按照大力推進“一主三化”戰略,促進現代農業與工業化、城鎮化統籌互動發展。
2.建立完善現代農民培育創業服務機制。加強勞務信息服務體系建設,為農民工免費提供政策咨詢、就業信息。加強農民工維權服務體系建設。大力發展農村機耕、機收、機防隊伍等農村第三產業。
3.建立完善以城帶鄉的現代農業幫扶機制。鼓勵和動員社會力量廣泛參與新農村和現代農業建設。建立對口幫扶以規劃和發展農村產業、支持建設農業基礎設施、推廣農業技術為重點,形成上下聯動,齊心協力,以點帶面,推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為現代農業發展提供良好的社會環境。鼓勵農業科技人員以技術入股、技術承包等形式開展科技幫扶服務。
4.建立完善適應現代農業發展的經營管理機制。適應現代農業標準化、商品化、集約化的發展要求,在堅持基本經營制度和保護農民利益的前提下,積極推進經營機制創新。建立土地經營權流轉平臺,采取股份制、租賃制等多種形式,推進土地向龍頭企業、農業大戶集中,促進土地合理流轉和集約經營。鼓勵企業采用龍頭帶基地、基地連農戶的辦法,把生產第一車間建在農村,引導企業采取“公司+協會+農戶”、“企業+基地+農戶”等形式與農戶結成生產、加工、銷售利益共同體,形成農產品產供銷一體化格局。
(三)構建龍頭企業帶動的農業發展機制
1.培植壯大龍頭企業,帶動農民發展。[4]目前,全縣已發展規模以上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21家,其中省級重點龍頭企業2家,州級重點龍頭企業9家,帶動基地8000hm2。高度重視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的發展成果,堅持用抓工業的理念抓農業,用市場化的手段提升農業,促進龍頭企業發展壯大。
2.發展完善合作組織,組織農民發展。目前,宣恩縣已發展各類專業合作組織44個,入會會員達3萬余戶。按照“政府引導協會、協會引導農民”的思路,堅持“民辦、民管、民受益”的原則,圍繞茶、果、煙、菜、畜、藥等主導產業,采取政策引導、資金扶持等措施,進一步大力發展農村各類合作經濟組織,以合作組織為紐帶,組織千家萬戶的農民應對千變萬化的市場,分享農產品流通環節的利潤。
3.加強農業信息網絡建設,拓寬銷售渠道
。積極培育和完善各種形式的中介服務組織,發展壯大農村經紀人隊伍,為農民提供系列化服務。依托龍頭企業、運銷大戶和其他中介組織大力實施訂單農業,形成產銷鏈條。
(四)構建農業人才隊伍建設機制
1.進一步完善職業教育和成人教育相互銜接的農業人才教育培訓體系,大力發展農業遠程教育。強化用人單位建立和規范帶薪學習制度。充分利用各種教育培訓資源,全方位、多層次開展農業人才教育培訓。加強農業人才教育培訓基礎設施和師資隊伍建設,重點建設一批農業人才教育培訓基地。改革教育培訓內容,創新教育培訓方法,提高教育培訓的針對性和實用性,確保教育培訓質量。
2.增加農業人才開發的投入。建立健全政府主導、用人單位、個人和社會多元化投入機制,加大農業人才開發投入力度。調整財政支出結構和方向,大幅度增加對農業職業教育、繼續教育和農民培訓的投入。要把人才開發經費列入年度財政預算。廣泛動員社會資金,建立各種農業人才培養和獎勵基金。農業企業要根據自身需要和可能逐步增加職工崗位培訓的投入。
3.健全農業人才服務體系。整合各類人才信息資源,構建農業人才信息服務平臺,為農業行業各類機構、各類人才提供信息服務。加大政策傾斜和優惠力度,改善基層農業技術推廣人員工作條件,引導各類人才到農村創業。支持農業科技人員開展科技開發、技術推廣、試驗示范等有償技術服務,依法保護知識產權和經營所得。
4.營造有利于農業人才成長的環境。加強政策引導,進一步破除體制障礙,為農業人才健康成長創造公平競爭的良好環境。定期開展農村優秀人才表彰,繼續做好享受政府特殊津貼、有突出貢獻中青年專家的推薦選拔工作,大力宣傳優秀農業人才典型事跡,在農業系統營造尊重人才、愛護人才、向優秀人才學習的良好氛圍。
5.建立農業人才的評價機制。積極推進國家職業資格證書制度,加快農業人才的培養。建立職業培訓和技能鑒定有效銜接的機制,鼓勵、引導和促進技能型人才參加職業技能鑒定,獲得相應的職業資格證書。積極建立技能人才憑業績貢獻確定收入的分配機制。加快建立以職業能力為導向,以工作業績為重點,注重職業道德和職業知識水平的農業高技能人才評價機制。
參考文獻:
[1]文中平,陳耀明,徐國祥.用新的理念發展現代農業[J].現代農業科技,2008,(12).
[2]劉昌勇.宣恩縣綠色家園創建工作思考[J].湖北林業科技,2008,(10).
為加強和規范資金使用,嚴格按照財政資金使用管理辦法,設立專戶,專人負責,實行專賬核算,??顚S?,嚴格執行財政報賬制和國庫直接支付制度。實行政府采購及招投標制度,對工程建設采取招投標制,對所需物資實行政府采購制度并在網上公告。資金使用按照合同、工程施工進度和工程款支付程序,及時撥付工程款,確保施工單位正常施工和項目順利實施。同時,依據《河北省小型農田水利設施建設補助專項資金管理辦法》,加強資金監管,全程監督資金的使用。一是對省以上補助資金和縣級配套資金設立資金專賬,做到各種手續齊備、財務管理規范、會計核算完整。二是因整合資金會計核算有特殊的要求,對其原始資料復印后,計入輔助賬。三是對自籌農民投勞折資部分做好明細紀錄,做到底賬清晰。
2現代農業項目建后管理和維護方案
2.1項目建后管理
工程建成后,建設單位要及時將產權移交項目鄉鎮、村或用水合作組織,搞活經營權,由產權所有者負責工程管理,制定工程管護制度、用水制度、水費計收辦法等規章制度,建立建、管、用相結合的工程運行機制,進一步加強工程管理維護力度,明確專管人員,落實管護責任,并加強對管護人員的專業技術培訓,確保工程正常運行,管理主體落實后,水務局、農牧局等有關部門充分發揮職能作用,加強對農田水利工程管理工作的指導,使工程永續利用,充分發揮效益。
2.2項目維護方案
項目建成后,管理單位要制定運行維護管理辦法、水費計收管理辦法等規章制度,管理者要真正負起責任,定期對機電設備進行維護,移動設備、管道不用時,要入庫保管。
3現代農業項目效益分析
3.1社會效益分析
隆化縣是典型的山區縣,降雨量分布不均,由此引發的洪澇、干旱等自然災害十分頻繁。因此,農田水利工程的建設,對提高水資源的利用率,改善農村生產生活條件具有重要意義。項目實施后,一是農村水利基礎條件得到進一步改善??尚略龈咝Ч澦喔让娣e1411.33hm2。農業灌溉用水緊張矛盾將得到初步緩解。灌溉面積萎縮和灌溉效益衰竭的趨勢將得到初步遏制。二是水資源配置得到進一步優化,節約用水效果顯著。通過實施工程建設,項目區內可新增節水能力130.8萬m3,井灌區水利用系數可從現在的0.6提高到0.79以上。三是有效提高農業抗御自然災害能力,社會穩定將得到進一步保障。小型農田水利工程建設直接關系到廣大農民的切身利益,農村基礎設施條件改善后,農業綜合生產能力得到進一步提高,實現農業增產,農民增收,農村經濟發展,農民群眾安居樂業等目標。
3.2經濟效益分析
3.2.1 效益計算(以2012年現代農業項目為例)。工程完成后,新增管灌面積385.33萬hm2,平均可增產玉米150kg/667m2,按1.8元/kg計算,增收156萬元。新增噴灌面積1026hm2,平均增產玉米150kg/667m2,按1.8元/kg計算,可增收416萬元,年增收總效益為572萬元。
3.2.2 年費用。年折舊費:按綜合折舊費率4.5%計算,為79萬元;年運行費:按總投資的2%計算,為35萬元;管理費:包括工程管理人員的工資等,根據項目區的需要,取總投資的2.5%計算,為44萬元。由此,年費用為158萬元。
3.2.3 效益費用比。R=(B-C)×t/k=(572-158)×15/1752=3.52(B—年總效益;C—年總費用;T—經濟計算期,按15年計算;K—總投資);投資還本年限(靜態)T=k/(B-C)=1752/(572-158)=4.2年。該項目實施后,可有效的增加糧食單產能力,改善當地的生態環境,提高農民的生活水平,效益費用比為3.52,還本年限4.2年,經濟效益尚可,項目可行。
3.3生態效益分析
信貸管理部門成立以后,針對農發行辦貸管貸制度陳舊,信貸基礎管理薄弱的現狀,先后出臺十多項改革創新舉措,建章立制百余件,內容包括信貸政策、評級授信、審查審議、作業監督、資金支付、監測分析、系統操作等,基本覆蓋了貸款業務的全過程,初步形成了符合現代銀行要求和農業政策性銀行特點的信貸管理政策制度體系。一是連續7年信貸政策指引,依據國家產業政策、區域政策和宏觀調控政策,結合農發行業務特點,明確業務邊界,指明信貸投向,確定重點支持、優先支持、擇優支持的領域,制定限制和退出政策。指引的對于各級行把好投向關,進一步優化信貸資源配置,促進“兩輪驅動”發展戰略有效實施發揮了重要作用。二是出臺評級授信管理辦法,吸收借鑒現代銀行內部評級方法和模型,建立了十余套量化評價指標體系,同時根據農發行業務特點,針對“三類客戶”和“六個分項”實行“區別對待、分別管理”。累計進行客戶評級17.5萬戶/次,客戶授信14.5萬戶/次,對于強化客戶準入管理,提高客戶信用風險識別和計量水平發揮了重要基礎性作用。三是出臺信貸審查管理辦法,為實現審貸分離和前后臺制約提供了制度依據。制定信貸審查標準化指引,明確審查要素和審查材料的標準及要求,加強了信貸審查基礎工作,提升了信貸審查的精細化、規范化、流程化管理水平??偸⌒行刨J管理部門累計審查各類業務4.4萬余筆,其中對3.9萬筆貸款提示風險8.1萬余項,充分發揮了審查把關作用。四是制定貸款審查委員會工作規則,規范信貸審查審議工作程序,實現了審議工作的標準化。總省行累計審議項目4.4萬個,涉及金額4.1萬億元,其中否決項目699個,涉及金額310億元。
借鑒現代銀行先進經驗,建立獨立審查官制度,對有權審批人起到了智力支持和決策參考作用,進一步提高了信貸審批決策的科學化水平。五是出臺信貸作業監督管理辦法,啟動對審批后支付前前提條件落實、合同簽約、資金支付等環節的審核監督,累計對4.9萬個項目進行了6.1萬余筆貸前條件落實監督,對資本金不到位、土地指標不落實、擔保手續不完善等問題下達整改意見3萬余條,涉及金額1.3萬億元,充分發揮了貸款發放前的最后風險把關作用。制定信貸資金支付管理辦法,加強資金支付管理,確保了資金合規支付使用。六是建立信貸監測分析和風險排查制度,依托CM2006等系統平臺,搭建起常規監測、重點監測、專項監測相結合的信貸監測體系,建立了前后臺、上下級行聯合共管的常態化監測工作機制。累計排查貸款客戶7.9萬戶,退出4825戶,收回貸款387億元;累計向行領導提交監測分析報告上百個,向相關部門提交風險提示數百份,提示風險數千條,發揮了對信貸資金運行和辦貸管貸基礎管理的監測預警作用。
二、按現代銀行要求,打造農業政策性銀行信貸科技支撐體系
2005年3月,總行黨委做出引進工商銀行CM2002系統的重大決策。由總行信貸管理部牽頭組織,在工行的大力支持下,經過全行上下共同努力,改造后的農發行信貸管理系統(CM2006)于2007年9月正式上線,使農發行信貸業務一舉擺脫了手工操作的落后局面,實現了信貸信息系統零的突破。2010年8月,針對CM2006系統不完全適應農發行業務特點等問題,總行信貸管理部又牽頭啟動對系統的全面升級改造,新增作業監督等九大模塊,以及無紙化辦貸等19項重要功能,于2012年9月全面上線運行,使系統對農發行信貸業務的科技支撐水平進一步提高。2013年4月全面啟動無紙化辦貸,實現從貸款受理到貸款發放的全流程無紙化。通過與工行的全面戰略合作,農發行在高起點上完成了現代銀行信貸信息科技平臺的建設,實現了信貸信息系統的跨越式發展,有力提升了農發行辦貸管貸、風險防控和經營管理水平。除CM2006系統外,信貸管理部門認真做好人民銀行征信系統、銀監會風險客戶統計系統、銀稅系統、國土資源系統等的對接及應用工作,使農發行信貸信息系統綜合管理與應用水平不斷提高,形成了具有現代農業政策性銀行特點的信貸科技支撐體系。
三、按現代銀行要求,建設信貸管理人才隊伍
截至2013年6月末,總、省、地三級行信貸管理條線從業人員共約1500余人,平均年齡不到40歲,80%以上具有本科以上學歷。信貸管理部門始終堅持以人為本,把人才隊伍視為農發行信貸管理事業的“第一要素”,堅持用現代銀行信貸文化塑造人,用現代銀行專業知識武裝人,用現代銀行激勵機制引導人,努力建設一支符合現代銀行要求的人才隊伍。一是著力培育現代銀行信貸文化,不斷豐富信貸管理專業文化理念內涵,使信貸管理從業人員牢固樹立大局意識、責任意識、風險意識、服務意識和改革意識,將合規辦貸管貸與風險防控理念貫穿業務始終。二是大力加強現代銀行專業知識培訓,建立全方位、多層次的專業人才培訓體系,充分利用網絡、衛星視頻系統、行校聯合辦學和現場培訓、在崗培訓等方式,累計舉辦培訓班3000余個,培訓人員達25萬人次,信貸管理人員專業素質得到不斷提升。三是不斷完善現代銀行激勵約束機制,制定條線考核評價方案,每年評選“信貸管理優秀單位”,同時對出現違規操作的單位實行“一票否決”,引導各級機構和各級人員切實履行自身職能,提高內部執行力。經過不懈努力,一支技術精干、作風過硬、務實高效、清正廉潔的信貸管理隊伍已經初步形成。
四、總結
2009年,安陽縣成立“三資”委托中心,并要求各鄉鎮對所轄村“三資”進行清理、登記工作,徹底澄清家底。一是要按照“全面覆蓋,客觀真實”的原則,以現有會計資料為基礎,先賬內后賬外核實農村集體經濟組織所有的資金、資產和資源,對賬外實物清查核實、補充登記,有賬無物的查明原因,按規定申報處理。二是要摸清債權債務,對相關經濟合同、協議進行全面梳理,不規范的合同依法糾正。違反法律、嚴重損害集體利益的合同進行撤銷變更。對資產、資源及經濟合同建立臺賬,一式兩份,鄉村存檔。
二、農業經濟信息化管理中存在的問題
(一)財務管理等各項制度有待完善
如農村財務管理制度,在票據管理、財務公開審批、貨幣資金管理、集體資產資源清查、經營和處置、財務公開管理、審計監督制度等方面管理上沒有明確詳細的規定,導致個別賬務處理不規范,如留歸村集體的土地補償費,應納入“公積公益金”科目進行核算,而個別鄉鎮計入其他收入科目。
(二)對村級財務監督不到位、不完善
村務監督委員會作為村級監督的主體,其工作人員整體素質有待提高,專業知識嚴重缺乏。監委會作為村級財務和重大事項的最重要防堤起不到作用,村級監督起不到應有的作用,更有個別監委會公章在支書主任手中。
(三)財務收支情況要按時公布
安陽縣按照制度要求,一般的財務事項至少每2個月公布1次,涉及農民利益的重大問題以及群眾關心的事項要及時公開;集體財務往來事項較多的村,財務收支情況應每月公布1次;村集體經濟組織應當在每2個月末或每月結束后15天內公開集體財務,接受村民監督。
(四)基層農經隊伍建設基礎薄弱
由于河南省整個大環境對農村財務管理薄弱及部分鄉鎮領導重視不夠,基層農經人員嚴重缺編。“三資”中心人員少,無法滿足財務制度上規定的專崗專人的要求。自2003年機構改革撤銷農經站,將各鄉鎮農經工作人員并入鄉鎮農業服務中心后,部分鄉鎮“三資”中心人員減少,有的鄉鎮甚至只有1個人,有的還服務鄉鎮中心工作,參與包村,無法正常開展工作?!叭Y”中心人員面對大量工作,疲于應付各村賬務,無暇顧及提高自己的專業水平,無法保障高質量開展工作。同時,缺乏有針對性的培訓機會,已有的知識儲備和專業技能不足于應付新農村建設中的新生事物。鄉村“三資”管理人員沒有工作補貼,在待遇等方面更得不到保障。
(五)農業經濟管理人員對農
業信息化不夠重視在目前階段的農村中,許多村干部甚至是負責農業經濟的會計人員對農業信息化管理都不是很了解,更加談不上實施和建設農業經濟信息化管理體系了。甚至一些地方政府的領導和會計人員簡單地認為使用計算機就等同于農業信息化管理,使地方政府的管理人員缺乏對農業經濟信息化管理的熱情和主動性,導致我國農業經濟管理信息化的建設工作遲遲未取得成效。雖然一些地方政府在國家的號召下建立了農業經濟信息化管理的專門部門,但缺乏對其運行的管理意識和管理經驗,使得這些部門和管理機構都十分缺乏專業性,從而在我國農村中還無法全面實現農業信息的共享。
(六)審計人員對信息化技術
了解不夠專業在農業經濟管理中,一些地方政府審計人員沒有經過專門的經濟管理培訓,缺乏信息化的管理意識和管理知識,甚至對計算機的知識都不是很了解,這就導致在工作中無法充分的應用信息化技術,也無法獲得高效、有用的信息,這就使他們對工作中的一些問題無法充分解決,尤其是一些新事物、新技術。
三、農業經濟信息化建設中的要點
(一)增加對農業信息化的重視
向地方政府充分宣傳農業經濟信息化建設的相關知識,激發他們的學習熱情,并糾正他們對農業信息化認識的錯誤觀點。然后加大政府部門的宣傳力度,讓農業經濟信息化建設走進農村,走進千家萬戶,推動農業經濟信息化管理的建設,提高農民的經濟收入,為農業經濟發展作出貢獻。
(二)對農業經濟信息化進行
整合和共享建立全面科學的農業信息共享平臺,進而推動農業信息系統、網絡平臺的建設和農業信息資源的整合與共享,充分實現全國范圍內的農業信息共享。同時采用多種信息化傳播平臺進行農業信息的傳播和分享,將通信、電視廣播、新聞報紙等多個媒體平臺充分利用起來,提供更好的農業信息共享途徑。
(三)加強對農業經濟信息化
建設人員的培訓農業信息化管理的整體建設水平取決于農業信息化的建設人員和管理人員,隨著信息化技術的迅猛發展,對農業經濟信息化管理人員的專業素質要求也越來越高。因此,要定期對地方政府的工作人員進行信息化技術的培訓,尤其是涉及到農業經濟管理部門的審計和會計人員,以便更好地建設和發展農業經濟的信息化管理。
四、農業經濟信息化管理狀況
關鍵詞:土地制度家庭承包制土地股份投包制創新
21世紀上半葉,中國將完成農業的現代化改造。隨著現代化程度的提升,現代農業對規模經濟的要求與現行分散承包的土地制度之間的矛盾將日漸加劇。如何通過現行土地制度的創新加速我國農業現代化進程,是一個具有重要意義的研究課題。
一、土地制度創新的約束條件和方向選擇
土地制度不是某種因素、某種力量作用的簡單函數,它是某個特定時期特定政治、經濟及社會諸多因素共同作用的產物。土地制度創新必須充分考慮到制約其生成的種種條件。制約我國當前土地制度創新的主要條件有:
第一、我國是社會主義性質的國家,生產資料的公有制始終被認為是決定經濟社會主義性質的基礎。由于土地的特殊重要性,決定了土地制度不僅是農業部門最重要的制度安排,而且是整個社會經濟制度最基本的方面。特別是對于那些農業比重還很高甚至是國民經濟主體的發展中國家來說,土地制度更成為整個經濟制度的基礎和核心。鑒于我國整體經濟性質和土地制度在整個經濟制度安排中的重要地位,現階段土地制度的創新不能也不應當越出公有制的框架。
第二、從總體技術特征來看,我國尚處于從傳統農業向現代農業的過渡階段,廣大中、西部地區,傳統農業的特征還相當明顯。全社會70%左右的人口仍然要依靠這個最原始產業提供生存保障,近50%的社會勞動人口仍然只能從農業中得到就業機會。根據馬克思生產關系適應生產力性質的原理,現階段土地制度安排必須與農業發展過度性階段的生產力水平相適應,而不能超越農業發展階段去建構現代農業階段的先進的
土地制度模式。
第三、農業現代化是我國農業發展追求的而且是希望盡早實現的目標,現階段土地制度安排應有利于將農業生產導向現代化目標。鑒于龐大的人口基數和不斷增長的人口壓力,以及工業化加速導致農業資源的非農轉移,糧食安全問題已成為政府推動農業發展的首選目標。政府這一農業發展目標偏好,決定了它必然傾向于有利于上地產出率提高的土地制度選擇。增加農業生產收人,縮小農業生產與非農生產之間的利益差距,是農民從事農業生產所追求的最現實的目標。上地制度的設計必須有利于滿足農民對收人增長目標的追求,這#才能使農民成為推動農業發展最積極的力量。我國現階段土地制度的設計,既要有利于政府產量增長目標與農民收人增長追求之間的協調,又必須使它納人有利于推進農業現代化早日實現的長遠目標的軌道。
第四、一種土地制度是否合理有效,最終只能由農民在這種制度下的行為反映作出檢驗。一種可行的土地制度,不僅不能背離廣大農民的意愿,相反應當反映他們的利益要求。在我國農業發展現階段,占有土地是廣大農民最基本的愿望,土地的流轉化程度低就是證明;產權不受侵犯是來自農民最強烈的呼聲,一個重要表現就是農民對過重負擔的抵制和抱怨;家庭經營是最受農民歡迎的生產組織形式,改革前后農民截然不同的工作態度是最有力的說明。
土地產權制度的有效性,來自制度安排與其所對應的約束條件的協調性。針對不同的約束條件,只能實行不同的土地制度安排。我國新型土地產權制度,只能在上述約束條件給定的框架內生成,并且只能是這些條件的內在要求處在耦合和均衡狀態時的產物。上述約束條件給定的我國現階段土地制度的創新空間是相當狹小的。它們決定了我國土地制度創新只能沿著如下方向推進;(1)在土地集體所有制不變的前提下,尋求產權主體明確、產權權能完善的新型集體所有制實現形式。也就是說,雖然對現行土地集體所有制的改革是必要的,但這種改革最好是集體所有制的完善或新型集體所有制實現形式的建構,而不應是對集體所有制的替代。(2)在家庭經營不變的基礎上探求土地資源有效配置方式和有利于農業現代化實現的土地利用方式。家庭經營方式的改變,不僅背離了廣大農民的意愿,也會使政府糧食總量增長目標至少經受不確定性的風險。
二、土地股份投包制:新型土地制度模式的設計
在理論界提出的各種土地制度模式中,完善家庭承包制模式對現階段土地制度創新約束條件的考慮相對最為充分,因而它受到政府的推崇并成為我國現階段上地制度建構的主體模式。這一模式最積極的意義在于對家庭經營方式的充分肯定。這種肯定首先源于推行改革20年來農業家庭經營的成功實踐,并且可以從世界農業發展的普遍經驗中獲得支持,同時現代產權理論和農業發展經濟學中亦不乏理論依據。但是,家庭承包制完善模式的最大問題在于,它對傳體體制下形成的土地集體所有的權屬關系存在的固有缺陷采取回避態度,試圖繞過所有制通過經營形式的改善來克服根源于所有制的產權缺陷。不可否認,這只能延緩和積累矛盾,不可能從根本上克服現有土地產權制度的不足進而刺激農業增長。
在現有土地制度創新模式中,土地股份合作制最具創新意義。一方面它在集體所有制或公有制的前提下比較好地實現了集體產權的明晰化,另一方面又為土地的集中和規模化經營提供了一條極富啟發性的思路;一方面它迎合了農民實實在在占有土地的愿望,另一方面又滿足了政府土地制度創新低政治風險的要求。不難分析,土地股份合制與我國現階段土地制度創新依賴的約束條件之間在很大程度上也是協調的,因而它的出現受到理論界和決策部門的高度關
注。現有土地股份合作制探索反映出來的最突出問題,是存在著以合作化經營或集體化經營否定家庭經營的傾向。盡管其出發點是試圖克服家庭分散承包帶來的規模不經濟,但這種傾向還是值得認真反思的。因為農業中集體經營的低激勵效應和高管理成本不制轉變為土地股份共有制,并把股份共有制視作集體所有制的新型實現形式。土地股份投包制提出的主旨在于消除一些土地股份合作制理論與實踐中的一個重要誤區,即忽視農業產業特性而試圖以集中化、統一化經營取代農戶的個體經營。因此,與土地股份合作制相比,土地股份投包制的突出特點,是試圖使家庭經營方式在土地產權清晰健全、土地配置規模合理的基礎上繼續成為農業持續增長和農業現代化實現的制度性保證。
三、家庭承包制向土地股份投包制的過渡
土地股份投包制設計的基本目標,是希圖在較易得到政府和農民雙方接受并支持的基礎上,建構起土地合理流轉和有效集中的機制,從而實現從傳統農業向現代農業的順利過渡。土地股份投包制的現代化指向和規模經濟偏好決定了其建構的主要條件是,農村非農產業應有相當程度的發展,農業勞動力能夠實現較大規模的非農轉轉移,使目前緊張的人地關系與勞地關系得以改變。如果沒有二、三產業的快速發展創造出相對寬松的人地比例關系,70%左右的農業人口依然凝固在農業上實現就業和維持生存及低水平發展,那么,以減小土地有效流轉阻力的土地股份化設計必然失去意義,以擴大農戶經營規模的投包機制亦無發揮作用的可能。
土地股份投包制建構條件表明,目前我國大部分地區特別是二、三產業發展落后的中、西部地區,還不具備該模式普遍推行的條件。因此,上地股份投包制在我國的建構,第一,在時間上將是一個長期的過程,因為我國農業人口的比重還很高,農業人口的非農轉移任務還相當艱巨;第二,在空間上將由點到面逐步擴展,首先在二、三產業發展較快地區形成,然后隨著非農產業發展的地域擴張而逐步推開;第三,在農業發展戰略上,應把土地股份投包制的建立與加速二、三產業特別是農村非農產業的發展結合起來。
土地股份投包制是土地制度變遷的目標模式,而這一制度變遷的起點則是現行的家庭承包經營責任制。由于在土地所有制和經營方式方面的一致,使得兩種制度模式之間能夠實現較好的銜接。其銜接過渡可以通過三個階段完成:
1、由農戶土地承包權向農戶土地股份所有權轉換階段。(1)認定目前集體土地按人均承包的合理性;(2)限定這種合理性的有效期限為截止目前,以后土地不再根據人口的變動而調整;(3)在承包權穩定化的基礎上,賦予農戶對經營的集體土地份額的股份所有權;(4)實行土地股份所有權和相應份額土地經營權的統一,農戶可以直接經營自己應占股份的土地。
2、股權與經營權統一向股權與經營權分離的轉換階段。在農村二、三產業獲得一定發展和非農就業機會增加的基礎上,確立股份共有土地的經營數量下限,促成小規模經營農戶在持有土地股權的條件下尋求農外就業和放棄經營土地,將土地逐漸向少數種田能手手中集中。
3、股權與經營權分離的完成階段,即社區農民股份共有上地的少數農戶規模經營階段。這時,原大部分農民持有土地股權而在非農部門就業,少數農民通過竟包在完成農業稅和交納地租的基礎上實現土地規?;洜I。
參考文獻
1、R.科斯等:《財產權利與制度變遷》,上海三聯書店,1994年。
2、D.諾斯:《制度、制度變遷與經濟績效》,上海三聯書店,1994年。
3、V.奧斯特羅姆等:《制度分析與發展的反思》,商務印書館,1996年.
1.1農業小額信貸概念及原則
農業小額信貸指的是農村信用社為了加大支農信貸投入力度,簡化信貸辦理手續,提高信貸服務水平,更好地發揮自身在支持農業、農民和農村經濟發展過程中的作用而進行開辦的核定期限及額度內、建立在農戶信譽度基礎上、不需要擔保和抵押的小額貸款,主要適用于從事農村土地作種或者與農村經濟發展密切相關的生產經營活動的農民、個體經營業主等人群。農業小額信貸應該遵循償還性、信用性、投向性、方便性、自主性、“三公性”以及量力性等基本原則。
1.2農業小額信貸風險內涵和特點
農業小額信貸風險是指由于借款人、交易對手未能在規定時間內償還貸款本息或者其信用水平發生變化,導致影響金融產品的價值,從而給農村信用社帶來經濟損失的可能性,具有地區風險集聚性、道德風險顯著、風險協變性、風險數據“軟信息”性、貸款對象特殊性以及風險評估難度大等特點。
2農業小額信貸風險管理存在的問題
2.1風險內控文化缺失
信貸風險內控文化作為銀行業的一種行業文化,是指銀行等金融機構信貸風險管理人員普遍存在的理念和認同的信貸風險管理制度?,F如今,農村信用社的農業小額信貸業務發展較快,員工的收入不斷增長,便滋生了其自滿自大的心理,以致于對農業小額信貸風險管理工作懈怠放松。同時,由于目前農村信用社的農業小額信貸業務開展時間較短,內部管理層缺乏建立風險內控文化的意識,對于信貸風險的管理不夠重視,未能形成健康的、良好的信貸風險內控文化,便導致農村信用社沒有形成健全的農業小額信貸風險管理制度、結構和理念,不能做到有效地控制和防范農業小額信貸風險,風險管理水平自然較差。
2.2小額信貸業務流程不規范
首先,由于農村信用社的農業小額信貸業務辦理人員法律知識較淺薄,沒有準確審查相關質押物、抵押物的合法性及有效性,未依照法律規定辦理抵押登記,容易造成抵押行為的無效;其次,對于農業小額信貸的審貸分離制度執行不到位,審貸分離機構設置滯后,且部分審貸分離機構流于形式;再次,在農村信用社的農業小額信貸管理制度上存在著漏洞,缺少完善的監督和約束機制,某些管理人員權力過大、、亂批貸款等行為時有發生,甚至部分農業小額信貸責任缺乏落實,導致最后找不到相關負責人;最后,對于貸款人取得農業小額信貸之后使用情況的調查跟蹤浮于表面,忽視了貸款人的資信情況、抵押物及質押物的變化情況。
2.3對小額信貸責任人約束不力
農村信用社在辦理農業小額信貸的過程中,沒有建立合理的、嚴謹的信貸項目責任機制,未能將信貸風險管理的責任明確到具體部門、落實到個人,容易出現在農業小額信貸風險發生時互相推諉現象,造成信貸項目的失敗。目前農業小額信貸網點數量、人員數量及素質均難以達到要求,在無形當中便增加了農業小額信貸的風險發生機率,而且,在農村信用社對農業小額信貸產品的市場營銷過程中,沒有構建高標準的風險防控機制,僅顧貸款發放數量,對于貸款質量的重視程度不高,導致貸款結構不合理的同時,對于貸款風險的防控不力。同時,在信貸審查審批的關鍵環節上,審批人員只檢查信貸資料的數量齊全與否,缺少對于信貸風險的深入分析,在貸后管理環節上,跟蹤檢查力度不夠,對于潛在的風險未能做到及時發現并化解,風險管理效果不佳。
3改善農業小額信貸風險管理問題的對策
3.1重視風險內控文化建設
首先,農村信用社在從事農業小額信貸業務的過程中,要樹立統一的科學的信貸風險內控文化,并且認真貫徹執行,從整體出發,構建多層次的信貸風險管理體系,以風險內控文化為依據,重視信貸風險的識別和量化,以便較快地吸納各種先進風險管理理念,真正對敏感的信貸風險分析模型和系統加以運用;其次,按照全面風險管理原則設置合理有效的農業小額信貸管理組織,構筑垂直化的信貸風險管理體系,使其能夠準確地執行上級的信貸風險防控指示,加強上下級對信貸風險識別和防范的溝通,及時發現和化解風險。同時,為防范農業小額信貸風險的發生,在健全經營管理制度的同時,要按照現代企業制度實現主體多元化、產權明晰的發展格局,結合農村信用社的實際情況,引入前沿的信貸風險管理手段和技術,完善內部評級體系,使貸前、貸中及貸后的各項操作進一步規范化,針對信貸風險能夠做出切實的預測和防范,從而加強農業小額信貸風險管理,提高應對信貸風險的能力。
3.2優化小額信貸業務流程
隨著網絡通信技術和信息技術的快速發展以及冒名貸款、騙貸現象的頻繁發生,農業小額信貸風險管理的難度和要求也在提高,農村信用社為保障在新形勢下科學有效地進行農業小額信貸風險管理,就必須改變過去陳舊的信貸風險防范措施,優化農業小額信貸業務流程。因此,農村信用社必須重視現代科技手段的運用,及時發現信貸業務操作和信貸風險管理過程中的隱患和漏洞,進而提高農業小額信貸風險管理水平,有效衡量信貸風險管理成果。一方面,農村信用社要加強信貸風險分析的軟件、硬件系統建設,軟件系統建設指的是充分運用各種高級的信貸分析軟件實現實時數據分析,硬件系統建設則指其內部要構建信貸風險量化部門,并且具備足夠數量的計算機來完成數據分析工作;另一方面,加快數據庫建設步伐,為農業小額信貸風險評級提供可靠的數據資源,同時,要完善貸款人信用檔案,詳細記錄每個貸款人的貸款時間、還款時間、貸款金額及還款金額等信用歷史情況,并且對違約貸款人的數量、違約次數、違約金額等相關數據給予統計,進而計算出一系列衡量信貸風險的指標,對于農業小額信貸而言,只有做好最基本的數據統計工作,才能為信貸風險量化管理提供數據支持。
3.3構建小額信貸責任人的約束機制
首先,農村信用社要注重對于農業小額信貸項目的可行性研究論證和風險評估,確認其風險水平合理后才予以發放;其次,明確農業小額信貸發放、使用及回收過程的相關負責人,將信貸風險管理責任具體落實到個人,建立責任追究制度,并采取相應的獎懲措施,從而加強相關責任人對于農業小額信貸的管理與關注;再次,強化對信貸申報、審批、執行等每個步驟的監督,在整個流程中,要把風險防范作為工作重點;最后,構建嚴格的農業小額信貸責任人約束機制和考核體系,合理考評其工作業績,采取恰當的規范條例,并對在信貸風險管理中做出突出貢獻的責任人給予獎勵,對出現問題的責任人要追究相應的責任,以期有效地約束責任人積極參與信貸風險管理工作,只有這樣,才能有效避免可能引發的各種信貸風險。
4結論
政治路線確定以后,干部就是決定的因素。墾區上下建設現代化大農業,推動城鄉一體跨越發展,關鍵在于各級領導班子和領導干部。尤其在制約發展的問題較多、矛盾突出的地方,領導干部的作用更為突出。在總局黨委突出“抓城、強工、帶農”統籌方針指導下,八五八農場黨委堅持用科學發展觀統領黨的干部工作,從干部教育培訓、選拔任用、考核評價和監督管理等方面強力推進干部工作科學化,以干部工作科學化保障農場經濟社會跨越發展。
一、推進干部教育培訓工作科學化
推進干部教育培訓工作科學化,不斷提高各級干部領導科學發展的能力,是深入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的必然要求,也是加強黨的執政能力建設的基礎性工程。農場黨委把干部教育培訓工作擺在干部隊伍建設的突出位置,以多種方式集中培訓各級各類干部,努力推進干部教育培訓工作的科學化。近年來,農場黨委強化學習型組織建設,把政治學習改造主觀世界與增強工作能力相結合、理論與實踐相結合、擴大培訓規模與改進培訓方式相結合,在推動干部教育培訓科學化方面取得了一定的進展,有效地促進了干部思想觀念的轉變、知識結構的改善和能力素質的提高。為進一步推進干部教育培訓工作科學化,在深入學習實踐科學發展觀活動中,農場黨委著重進行了四個方面的探索。
一是注重把握理想信念、黨性教育的時代特征。明確新的時代條件下黨性修養的內涵和要求,教育廣大干部深入學習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堅持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
二是創新教育培訓的內容和方法。根據不同層次、不同崗位、不同行業干部的知識結構和實際需求,倡導圍繞墾區建設現代化大農業和“抓城、強工、帶農”城鄉一體跨越發展方針,進行專題調研、研討和學習,以增強教育培訓的針對性和實效性,培養一大批政治堅定、能力突出、作風過硬、群眾信任、善于領導科學發展的優秀干部,培養一批熟悉社會建設和管理的優秀干部,以此推進墾區現代化大農業建設。
三是創新教育培訓的體制機制。整合教育培訓資源,引進競爭機制,提升教育培訓水平。抓住農墾總局、分局黨校的干部培訓主陣地作用,選派優秀干部到各級黨校學習。精心組織各類各期干部培訓班,聘請各高校專家教授授課。選派優秀干部到著名高校脫產學習、到沿海發達地區學習考察、掛職鍛煉等方式提高各級干部領導科學發展的能力和水平。
四是突出實踐特色。定期安排機關和生產一線干部進行工作大交流,安排干部到生產一線、艱苦地區和復雜崗位鍛煉,讓他們在應對復雜局面、處理疑難問題和突出的矛盾中接受教育、提升能力。
二、推進干部選拔任用工作科學化
堅持民主、公開、競爭、擇優,形成干部選拔任用科學機制,是黨的十七大提出的要求。干部選拔任用工作的科學化,關鍵是選拔任用制度工作的科學化,以科學制度保證把人選準選好。農場黨委圍繞貫徹落實《黨政領導干部選拔任用工作條例》,建立健全干部選拔任用制度,努力推進干部選拔任用工作的科學化。
近年來,八五八農場黨委堅持正確用人導向,按照德才兼備、注重實績、群眾公認原則,不斷完善民主推薦、考察、醞釀、討論決定等環節。同時,建立和完善后備干部隊伍建設,全面推行中層干部競爭上崗制度,實行黨委會討論干部票決制。這些措施有力地推進了干部選拔任用工作的科學化。一是擴大民主,改進和完善干部選拔任用的啟動程序。首先,改進干部選拔任用提名方式,擴大提名范圍,落實群眾的參與權,實現提名環節的公開化、規范化,落實群眾的知情權、監督權,倡導競爭性提名,落實群眾的選擇權。變以往的“暗箱操作”為“陽光作業”,變少數人“相馬”為廣大群眾“相馬”。其次,擴大推薦環節的民主,擴大群眾的參與程度,注重社會公論、搞好民意調查。再次,改進民主推薦方式,在組織民主推薦的基礎上,鼓勵以個人名義對表現確實優秀的干部進行署名推薦,按照“誰推薦誰負責”的原則,建立干部推薦責任制,增強推薦人的責任感、使命感。二是知人善任,提高領導干部識人用人的本領。密切聯系群眾,注重調查研究,善于發現那些埋頭做事、作風扎實、群眾信賴、清正廉潔的干部,做到因事設崗、以崗選人,人盡其才。能不能選好人用能人,是執政能力高低的體現,選任人民滿意的干部是干部選拔工作的生命線,因此堅決區分和遠離不講黨性、不重品行、為了個人私利和仕途升遷撈資本、做虛功、拉關系、搞奉迎、弄虛作假,把心思和精力都用在“造勢”和“謀官”上的人。三是樹立導向,形成尊重老實人的良好氛圍。
三、推進干部考核評價工作科學化
干部考核評價既是干部選拔任用工作的基礎,又對引導干部樹立正確政績觀有導向作用。八五八農場把完善干部考核評價體系作為推進干部工作科學化的重要手段,不斷提高考核結果的真實性和準確性,努力推進干部考核評價工作的科學化。
近年來,為解決對干部了解不深不透、考察失真失實等問題,農場努力在考核的廣度和深度上下工夫,運用新的綜合考核評價辦法,發揮紀檢、宣傳、審計、計劃財務、政研等部門的作用,拓寬評價依據,提高了干部考核評價工作的科學性。但也應看到,在干部考核評價工作中還存在個別考核指標設計沒能完全體現部門職能、崗位性質、發展階段、基礎情況、行業特點等差異,一些考核程序相對煩瑣,先進的信息技術手段運用不夠等問題。為進一步推進干部考核評價工作科學化,在深入學習實踐科學發展觀過程中,農場不斷完善干部考核評價指標體系,按照分類合理、程序嚴密、簡便易行的原則,進一步提高考核評價指標的科學性、程序的可操作性;建立健全領導班子和領導干部日??己嗽u價體系,將集中考核與日??己?、事后考核與過程考核、政績考核與德才考核相結合,以便對干部做出更全面準確的評價;加大考核結果的使用力度,綜合運用組織調整、誡勉談話、紀律懲處等多種手段,選拔使用腳踏實地、埋頭苦干的干部,懲戒急功近利、作風漂浮、弄虛作假的干部,引導干部真正把心思用在推動科學發展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