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4-01 10:29:34
序論:在您撰寫藝術理論論文時,參考他人的優秀作品可以開闊視野,小編為您整理的7篇范文,希望這些建議能夠激發您的創作熱情,引導您走向新的創作高度。
藝術理論論文3700字(一):中國古典藝術理論與藝術學學科體系的建構論文
中國藝術研究院是文化和旅游部下屬規模最大的研究機構,一直致力于中國藝術的發展,并不斷地有新的開拓、新的想法、新的追求,現在創辦《藝術學研究》這份雜志,我覺得這對于中國藝術學的學科發展來說,是一件非常好的事情。
藝術學的學科設置及相關研究是近十幾年來逐漸興起的一個重要議題,最早大概始于20世紀90年代末、21世紀之初,教育部在國務院指導要求下重新調整高校的學科目錄,要縮減50%的學科名稱,需要將400多個縮減成200多個。我當時擔任中國美術學院院長,和時任中央美術學院院長的靳尚誼先生都參加了這次學科目錄調整的討論,當時就討論過藝術學科。從教育部和高校的管理角度考慮,有藝術學這樣的一級學科是有好處的,因為音樂、舞蹈、戲劇等藝術類學科比較多,統一起來利于管理。但是,從學科建制和學理層面上,能不能設立藝術學這樣一個一級學科,囊括音樂、舞蹈、戲劇、美術、曲藝、相聲、雜技等各門類藝術?這件事情我們當時心里有點沒把握。
之后,北京大學和北京師范大學想在藝術學的學科建構上有所作為。一次,在評教育部的重大理論項目時,這兩所高校都申報了藝術學理論體系建構的課題。不過,兩所高校所展開的角度不同。北大是希望建立一個完整的藝術學理論體系。北師大想先從調研著手,計劃把國內100多所設有藝術學科的綜合類高校和藝術院校都調研一遍,在此基礎上探索建構藝術學理論體系的可行性。我當時是總評委,覺得這兩個角度都有可取之處,考慮到兩所高校都想做這件事情,都在努力做,跟教育部的思路也比較一致,所以就給教育部科技司建議,不如都予以通過,批準他們去做。但最后據說只能有一個指標,至于花落誰家,進展如何,我就不知道了。
就這兩所高校當時所提交的課題申請書,其中北大的類似于王朝聞先生做的藝術概論,一塊一塊并置,美術還是美術、音樂還是音樂、戲劇還是戲劇、電影還是電影,各種藝術形式對應各個章節,比如說八種藝術形式就八個章節。作為藝術概論,作為教材使用可以,但是從學理上來看,這樣是不夠的。我也意識到這是一個值得深入探究的課題,但做起來恐怕不是太容易。不過,這么一來,倒是把藝術學的學科建制問題擺在了研究者的面前。以前大家可能沒有去深入思考這件事,只是覺得教育部歸口管理,比如說工科、理科,各自也都囊括很多專業門類,卻沒有人去建立一個工科,或者理科的學科理論體系。而當時北大和北師大之所以提交藝術學理論體系建構的課題申請,跟學科的發展建設也有關系。比如,學校想要成立藝術學院,希望囊括電影、戲劇、舞蹈、音樂、美術、書法等一切藝術門類,但生源有限,老師也有限,有什么辦法可以把這些都統起來一塊教,讓學生什么都會,他們大概有這層考慮。
以上所講是我經歷中兩個印象比較深刻的點。
當時的情況跟國內高校學科結構和建制的歷史背景有關,我們現在的思考也都是基于這個背景,即中國高校在20世紀50年代進行的院系調整參照借鑒了蘇聯模式,而蘇聯模式其實源于歐洲高校的學科設置模式,一門一門的并列方式。比如今天我們所討論的“詩、書、畫”,在50年代以來中國高校的學科結構里是沒有的,因為這是中國本土的文化。所以,我們的學科結構,包括要解決的問題都有這樣一個國際化的歷史背景。西方的學科體系在世界上為大家所公認,無論中東、南美等,世界各國大學里面的學科基本都是這樣的分類方式。而至于由此衍生出來的一些問題,比如我國傳統中詩、書、畫是如何緊密聯系在一起的,為什么我們現在把這個傳統弄丟了,當前語境下能否重續這個傳統,以及如何重續,等等。這些問題值得我們深入思考。
對此,我雖然沒有系統探究過,但覺得圍繞中國傳統這樣一個角度和立場去展開確實是一條可以試探的路,這跟教育部的學科結構不太有直接的關聯性,可以回避因學科結構所造成的那些困惑。但是,我們反過來也要認真思考,中國傳統文化藝術中的詩、書、畫之間,那種緊密的相關性是在什么層面上相關,這是我們首先要在思路、邏輯上理清楚、想明白的問題。
從廣義的文藝理論來說,20世紀50年代以來我們把文藝作品分為形式和內容兩個部分。這兩個部分是我國近百年來最常用的、或者最普泛化的一種研究切入方式。比如,在評論中國畫或者油畫的時候,談論較多的是畫作的內容或形式,表現的內容可以相同,形式卻不同,油畫用的是油畫顏料這種形式,國畫用的是毛筆和墨。這種分辨在當下西方理論中恐怕都覺得過于粗糙,但在我們現在的語境中還是比較有效的,可以把兩個基本部分區分清楚。以今天的議題為例,如果討論其中的相互關聯性,我認為主要體現在內容方面,比如說詩所描寫的內容,同時也是畫所描寫的內容,和書法稍有不同,但是書法又和字、詞、句這樣的文字表達聯系在一起。所以,詩、書、畫三者之間至少在內容上有比較密切的關聯,但關聯程度不一樣,還可以細分,比如詩和畫關聯性就很密切,相比之下,詩和書關聯性稍微弱一點,但是書和畫關聯性又很密切。這是一個層面。
第二個層面就是廣義文藝理論的形式問題。形式到底有沒有關聯?相對而言,形式上的關聯也要細化。比如,詩的形式和畫的形式顯然是兩個領域,詩是由詞、句、章節組成,語言當然是其最典型的形式;畫是由筆墨構成的,屬于可視的形象性的語言形式,或者叫視覺形式語言,而且是視覺形式語言中以中國的筆墨工具所形成的一種獨特的、在世界上幾乎獨一無二的形式語言;書法也是一種形式語言,書法具有實用功能,寫出來的字馬就是馬、牛就是牛,除了實用功能以外,書寫過程中筆畫抑揚頓挫所留下的痕跡又具有語言性,書寫的字本身就是語言,但是這個語言不是書法的本體語言,書法的本體語言是抑揚頓挫、枯濕濃淡所形成的語言特征。所以,書的語言特征跟畫的語言特征有密切的關聯性,叫作“以書入畫”,現在也有藝術家說是“以畫入書”。但是,“以詩入畫”是語言上的關聯性還是內容上的關聯性呢?我認為“以詩入畫”主要是內容上的關聯性,主要體現在我國文藝理論中的審美境界層面,即意境和境界上的關聯性,這其中有很多話題可深入展開。詩和畫在表達人歡喜、愛慕、悲哀、寂寞的感情,以及在感情中所達到的意境和思想境界上,有密切的關聯性。相比而言,書法只與其中的一部分有關系,比如評論王羲之的字“龍跳天門、虎臥鳳闕”,這就是對書法意境和境界的形容,但這個形容跟詩和畫的境界、意境又很不一樣,其中也有關聯,只是比較抽象,王羲之沒有畫出龍跳天門,也沒有畫出虎臥在什么地方。所以,我認為我們要仔細分辨不同藝術門類、不同研究對象之間的相關性及它們的區分和界限,這也是學界目前應該做的事。實際上,事物和事物之間的關聯經常是三維的、立體的網絡狀,把這其中的相互關系理清楚是非常重要的。
西方的哲學、美學、文藝理論非常豐富,傳入中國一百多年以來,對我們的文藝影響巨大。我認為這影響絕不是負面的,而是正面的,否則我們不知道其他的文化脈搏、其他地域的文明為人類文明作出了什么貢獻。如果我們不了解世界性大范圍的發展和歷史,我們就不知道我們中華民族的文明成果處于什么位置。在引入、翻譯、詮釋做到一定程度的時候,我們確實應該回過頭來多看看自己的文化傳統,有哪些東西是可以再拿出來重新加以研究的,不能像20世紀初期那樣用比較激進的、簡單的方式把傳統一棍子打死。在這點上,我覺得現在的時機較好,國家非常重視傳統文化的研究、繼承和弘揚,給我們提供了一個非常好的大環境。但這件事情要做好,不能關起門來自說白話,要響應中央的號召,做好中國傳統文化研究這項意義重大的工作,同時要把對我國傳統文化的研究放在國際化的平臺上、國際化的背景中展開,這樣才知道我們自己所處的位置。劉勰在《文心雕龍·知音》中說:“圓照之象,務先博觀?!蓖瑯拥牡览?,如果我們不知道世界上有白種人、黑種人,就會偏執一隅,以為全世界都是黃種人,而只有了解到世界上的其他人種,才會知道原來我們只是其中的一種。這樣的自我了解和自我設定既不是否定自己的優越性,也不是把自己看得一無是處,而是助于我們更全面、整體、客觀地看待、分析、解決問題。
20世紀80年代中期,我曾在也是由中國藝術研究院召開的一場學術研討會上,提出以中國傳統和西方現代為兩端的中國藝術的一個整體格局的構想,當時我所著眼的是中國藝術之后幾十年的發展走向。在這樣一個可以預測的歷史時段中,我認為我們文藝界的一個基本格局應該是棗核形的一個形態,一個尖端是對中國傳統的深入研究,另一個尖端是對現代西方的深入研究,中間是一個交融互動的混融區域,這個區域很大,但是兩端比較小。所以,我提議要加強兩端的深入研究,只有這樣,中間的混融區域才能夠蓬勃發展,才會混融出各種各樣有意義的成果,如果兩端研究做不好,中間的混融成果一定是淺薄的。如今距當時的那場學術研討會,已四十年過去了,回頭再看,我依然認為這兩端研究是一個根本問題,也是我國文藝界最需要研究的重要課題。
現在有一個非常好的優勢環境,信息的獲得前所未有的便利,便利的程度是我們在幾十年前根本無法想象的。環境是新的,任務是新的,但是我們要做好,終歸要從腳下做起。
藝術理論畢業論文范文模板(二):播音主持藝術理論與教學研究論文
摘要:本文分析播音主持藝術理論的基本要素及其發展現狀、播音主持教學過程中出現的問題及解決策略,對目前播音主持藝術理論與教學進行了探究。
關鍵詞:播音主持;藝術論;教學研究;創新
一、傳媒視角下播音主持藝術理論的基本要素
電視是現代傳遞信息非常重要的方式之一,電視傳媒在開展的過程中,如果想要獲得更高的認可程度和觀眾的喜愛程度,就應該對播音主持人藝術形象和主持風格進行管理。為了獲得更多的觀眾,播音主持需要保持自己良好的形象和氣質。當然,播音主持人的藝術形象應該和主持的節目風格具有非常重要的聯系,只有注重整體風格的協調統一,才能讓播音主持欄目在未來的發展過程中獲得更多的機遇。
同時,播音主持人自身的素質和人格魅力也是非常必要的。播音主持與其他傳播媒介相比是一種有聲的藝術,所以播音主持的語言技巧對藝術內涵來說也是非常重要的,良好的藝術形象和適當的語言技巧有利于播音主持模式整體的突出和統一。
二、播音主持藝術理論的發展現狀及創新
任何一個時代在發展的過程中都具有獨特的藝術傳播方式。如今人們對信息的渴求程度逐漸加深,播音主持行業為了適應人們的需求也在不斷地發展著,人們對播音主持工作行業的重視程度也在不斷提高。然而在近幾年的發展過程中,媒體的類型更加豐富,人們接收新聞和信息的方式也在不斷擴展,這種現象對于播音主持行業也有著非常巨大的影響。
在新時代的發展現狀之下,廣播媒體行業受到其他媒體方式的強烈沖擊,在傳承傳統播音主持藝術中精華的部分之外,--也需要對傳統播音主持藝術的方式進行創新,只有這樣才能在發展過程中謀求有利的條件。
首先應該對傳統的播音主持觀念進行革新。很多人在業余生活中想要獲取更多的媒體消息和新聞,大多數的觀眾更愿意選擇一些視覺沖擊力更強的媒體方式。這就需要播音主持專業的學習人員不斷地增強自身的素質,學習新媒體下播音的理念。以一個更加全新的形式給觀眾帶來享受。在發展的過程中,也應該對高校的播音主持專業人才進行著重培養,讓其認識到創新對這一行業來說的重要性。
播音主持的專業技巧和素質對+播音主持人來說是非常重要的,在日常訓練和學習的過程中需要注重積累,單純地對語言進行培養是無法達到當今社會需求的,需要對播音主持的播放風格和節奏進行更加全面的把控,只有這樣才能夠給觀眾帶來更加全新的體驗。
三、播音主持教學中存在的問題及解決策略
播音主持在廣播電臺行業和電視臺中都有著不可或缺的作用,播音主持在如今的發展過程中已經成為了一門獨立的學科,各大高校也在著重培養播音主持方面的人才,這個學科在近幾年的發展過程中已經獲得了大量的經驗和成果。然而面臨其他媒體種類對播音主持專業的沖擊,傳統的播音主持教學方法已經顯露出越來越多的不足之處。首先播音主持專業與其他教學專業相比存在著一定的獨特性,由于這個專業在實踐的過程中,對于專業的技能有著非常高的要求,所以在傳統的教學方案中,應該針對教學的計劃和教師的創造性思想進行更加全面的開發。對實際教學過程中出現的問題,我們應該制定更具有針對性的方案,可以看出如果是單純的參考普通院校的教學模式是無法達到播音與主持藝術專業的要求的。應該根據目前市場現狀的分析和我國經濟社會對播音主持專業發展的需求及就業現狀等幾個方面更加明確地確定播音主持專業的教學目的和主要內容。
播音主持專業在開展教學的過程中,需要進行有聲的語言進行訓練。每一個學生對語言的個體理解和感悟都是不同的,所以就需要課程在開展的過程中更加注重老師與學生之間的互動,同時高校的教師應該對學生整體學習情況和學習的進度進行全面的把控。
藝術管理與藝術創意同屬于人類社會文化活動中的重要現象,近年來對 現當代文化建設與藝術產業的發展產生了不可替代的作用。藝術管理與藝術創意有著緊密的聯系,也有著一定的區別,二者共同作用下產生的創意生活產業正在影響著人們的生活。
1、 藝術管理含義
藝術管理是人類運用藝術學、管理學的理論對于藝術活動實施管理的行為。其內容十分豐富,涵蓋了不同領域的知識,包括政治、經濟、科技、文化等等,是一門綜合性非常強的學科。藝術管理的發展是隨著藝術的發展而發展的,人類的藝術管理活動是一個由低級到高級,從無序到有序的發展過程。隨著人類社會藝術活動產生,自先秦開始,詩歌、繪畫、音樂、舞蹈及其他藝術活動的出現,藝術管理活動就已形成,但從實質上講,那時對藝術的管理還處于政治的手段進行管理,藝術自身的管理也多從屬于政治。
例如,季札觀樂,孔子刪詩,師曠審音,也都是按照政治標準來管理藝術的。到了唐宋時期,盛世到來,政治、經濟、文化達到中國歷史的一個頂峰,這一時期的藝術管理,不再為政治服務,更多的是走向民間,走向市場化。到了近現代社會,在近代管理科學的影響與促動下,人們對于藝術活動實施有序的和有為的管理,并且逐步成了科學的藝術管理理論與管理體系。包括藝術展演、影視播映等藝術活動,這類文化活動滿足了人民日益增長的精神文化需求,提高了全社會的人員的人文素質、豐富其精神生活,從而為社會的和諧、向上和健康發展提供一些支持。
2、 藝術創意的含義及發展
藝術創意是指人們在藝術或其他活動中創造新穎的藝術意象與意蘊的行為。狹義的藝術創意,即指在一般藝術活動中的創意行為,廣義的藝術創意則是在其他社會活動中融入藝術創意的因素,并以藝術創意的精神予以運作的行為。藝術創意從屬于一般文化創意,但又不同于一般的創意。通常的創意,即指文化創意,一般既包括藝術創意,也包括經濟創意、科技創意等,但經濟創意、科技創意又通常是與藝術創意共同交織而發揮作用的,其中藝術創意往往起到核心的作用。
3、 藝術管理與藝術創意的聯系
作為新興的學科體系,藝術管理學與藝術創意有著緊密的聯系,在理論層面,藝術管理與藝術創意均具有深厚的理論淵源與積累,成為具有新興學科的理論框架與體系; 在社會實踐層面,二者都具有應用與實踐的特色,直接服務于社會文化建設和人民生活; 在其學科與專業建設的層面上,無論是發展歷史悠久的藝術管理,還是處于建設階段的藝術創意,均顯現出學科與專業建設的廣闊前景。藝術管理和藝術創意都是人們在藝術活動或其他活動中智慧與才能的充分發揮,它不僅對于藝術活動及其產品不斷創新與提升,而且對于藝術生產力的提高具有重要的意義和作用。
創意生活產業就是兩者相互區別,相互交融,相互促進的產物,在當代經濟發展和文化建設中凸現出重要的地位和作用。創意生活產業,源自藝術管理、藝術創意和文化積累,以創新的經營方式提供食、衣、住、行、育、樂各領域有用的商品或服務,提供具有深度體驗及高質美感的產業。極大地豐富和滿足了人們的物質文化需求和精神文化需求。
前段時間在微博上火極一時的“黃太吉煎餅果子”,改寫了傳統美食的新傳奇,用新思維,新模式,打造出了中國新式快餐,也是藝術管理和藝術創意的作用下誕生的一個創意生活產業的典型。不僅在口味上盡可能地滿足食客的需求,除煎餅果子外,還有現磨豆漿,鹵汁豆腐腦、秘制豬蹄、麻辣燙、四川涼面等,其多元化的也最大限度的滿足食客的味蕾,從而吸引更多的消費者。另外,其“別具匠心”的營銷模式,應該是成功的關鍵,不論是裝修布局( 采 用港式茶餐廳和西式咖啡廳的風格) ,還是店里的標語“在這里吃煎餅、喝豆腐腦思考人生”“所有的漢堡、比薩都是紙老虎”“小生意、大志向”這些別有用心的創意都迎合了現代消費者的心理需求。同時利用現代化媒體微信、微博、陌陌等跨界宣傳讓傳統美食煥生新容。
在當代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中,深入研究藝術管理與藝術創意的特點及其相互聯系,對于推進藝術管理與藝術創意活動的深入,以及藝術管理學與藝術創意學的不斷成熟,乃至促進當代社會文化建設及其繁榮,均具有重要的意義。單一的藝術活動形式已越來越不能滿足人們的精神追求,多元化、多樣性的藝術文化符合現代人快節奏的生活方式和創新理念,從而越來越被人們所接受和推崇。例如芭蕾舞與魔術的結合,一個唯美浪漫,一個神秘傳奇,傳統鋼琴演奏和喜劇表演,一個陽春白雪,一個下里巴人,他們的結合使舞臺效果耳目一新,帶給觀眾全新的藝術體驗。
4、 當代社會如何發展藝術管理和藝術創意
藝術管理與藝術創意推進藝術建設與發展、提高了藝術活動的社會效益與經濟效益、提升了人民大眾的文化藝術素質,促進了人才的全面發展和創新。如何有效的發展這一新興的學科,我認為從以下幾方面開展:
首先,注重人才培養,藝術管理和藝術創意的研究和開展需要具備廣博的文化知識,通曉各個藝術門類的專業知識,掌握某種藝術技能,了解不同門類藝術基礎知識,還要有較強的藝術感受力、理解力、洞察力、欣賞力、邏輯思維能力等綜合素養,唯此才能促進藝術管理理論的縱橫發展。因此,需要大力加強學生的專業知識的培養,同時使其了解不同門類藝術的基礎知識、文史哲知識,開闊視野,才能有針對性地推出相應的藝術作品。
同時,鼓勵社會各界尤其是在從事藝術活動、產品制造、品牌推廣、營銷和零售方面的勞動人民,在實踐活動中,充分發揮其聰明才智和藝術創意,將各類藝術的形式與現實生活相結合,創造更多具有新意,具有競爭力的產品,使藝術管理和藝術創意,不僅推動社會主義精神文化建設,而且推動現代社會經濟建設。其次,注重發展我國的優秀文化傳統,中國擁有五千多年的悠久文化,擁有豐富的文化資源,然而在全球化的過程中,中國文化面臨著巨大的挑戰。
作為炎黃子孫,發展中國文化是我們每一個人義不容辭的責任,隨著時代的發展,中西文化交流的密切,許多外來文化、藝術形式視乎顛覆了中國傳統的文化內涵。再次,培養創新意識,創新意識是人們根據社會和個體生活發展的需要,引起創造前所未有的事物或觀念的動機,并在創造活動中表現出的意向、愿望和設想。它是人類意識活動中的一種積極的、富有成果性的表現形式,是人們進行創造活動的出發點和內在動力。藝術管理和藝術創意專業的大學生,創新意識的培養,尤其重要,它直觀地體現在藝術教育的作用和功能上。創新意識既是藝術管理和藝術創意的途徑又是藝術管理的目的。
因此,要想發展我們的文化藝術,應該從小抓起,將藝術管理和藝術創意滲透到中小學等各階段的教學中,從小樹立藝術創意的意識,將來為社會主義經濟建設做出更大貢獻。
參考文獻:
關于馬克思藝術生產理論的論文:馬克思在哲學、政治經濟學兩層 意義上看待生產,他的藝術生產理論也是在兩層意義上提出的,但還帶有浪漫主義和資本主義批判的背景,由此形成馬克思藝術生產理論的三重內涵,即:物質生產 制約下的精神生產;資本主義商品生產條件下的一種生產;自由的精神生產。
馬克思的藝術生產理論的兩層意義在本雅明、布萊希特、阿爾都塞、馬歇雷、伊格爾頓 等人那里得到了發展,但又受到鮑德里亞等人的挑戰。因此,恰當地厘定馬克思說法的多重內涵與語境,有助于認識藝術生產理論的當代價值。
(來源:文章屋網 )
[論文摘要]中國藝術學科的成長,需要有自己的核心藝術理念支持。探尋中國本土藝術理論,一是要充分認識到當下是中國藝術文化成長再次自覺的關鍵時期二是要認真促進中國本土藝術理論的累積三是要研究明確探尋中國本土藝術理論建設的策略。
一、中國藝術文化成長的再次自覺
“中國藝術文化成長再次自覺”,是基于1978年開始的“改革開放”而言的。比如在中國美術界,當時開展了對“社會主義現實主義”的理性解析,從而為中國美術文化的新創造提供了新的理論支持。如果說中國藝術文化在過去的三十年里有了全新的變遷成長,主要是得力于l978年中國首次自覺地尋求變革而至。那么,從2oo9年開始應該有再一次促進新成長的自覺意識和實在行為。這是人類歷史和現實環境給予中國藝術文化的良機與使命。從中國當下在全球的態勢來看,是具有新的持續飛翔的語境和條件。…中國及中國藝術文化學人當下是需要時刻明白自己已經具有了獨立、健康、跨越發展的空間與條件,關鍵是需要在促進中國本土藝術文化成長的認識論與方法論上,要不斷自覺、不斷提升、不斷拓進。
首先,中國藝術文化本來就有自我之根脈。中國藝術文化的根脈是當下中國藝術文化成長再次自覺的重要認識論基礎。這一點是不可忽視和缺失的。今天中國藝術文化新的自覺和新的發展之緣由與自信底氣,就來源干中國藝術自己本來的根脈。不論講中國藝術文化的偉大復興也好,還是說訴求創建中國藝術學派也好,都是由于中國有自己獨特的藝術文化之根。
從原理上看,思想是有歷史屬性的。當下我們審視、形成和確立探尋中國本土藝術理論是當務之急的思想,也是有厚重的歷史內涵與緣由的。中國藝術文化同中國其他文化一樣具有悠久而厚重的歷史與傳統。不僅中國美術文化傳統、中國的音樂藝術文化傳統、舞蹈藝術文化傳統、戲曲藝術文化傳統等藝術形態是悠久而博大精深的,就是在20世紀才興起的中國電影藝術、中國電視藝術,也有了自己民族特性的傳統內涵。為什么有學者在反思回顧論及中國畫在2o世紀8o年代后出現的一些歷史事項后講:“有趣的是,‘末13論’提出之后,中國畫卻進入歷史最好發展期。‘筆墨等于零’說提出之后,當代中國畫家們反而空前的看重了‘筆墨’,黃賓虹和他的筆墨論大行其道,使許多畫家更深入的思考中國畫的本質精神和文化特性等問題,有利于中國畫的發展。這是要感謝‘末日論’和‘等于零’提出者的”。l2正是因為中國畫有它自身深厚的傳統內容,所以國畫家們才不會盲從于一人之論而失去自我??傊?,在者力探尋中國本土藝術理論之時,要守候中國藝術文化的本來之根脈。
其次,“西來東失”的走出。如果從中國近現代的藝術觀念、藝術術語、藝術創造方法、藝術評價標準等視點看,中國藝術在非常長的時間里呈現出了“西來東失”局面。但是,當下是到了走出這種非常態局面的歷史時期了。因此,走出“西來東失”的時刻也是促進中國藝術文化成長再次自覺的重要語境因素。換句話說:走出“西來東失”的標志,就是中國本土藝術理論的赫然建構與矗立。
所謂“西來東失”,是指中國本土文化隨著西方等外來文化侵蝕而衰微的社會現象。由于西學東來的聲勢強大,致使中國本土藝術文化遭到了時在的哲學人士、政治人物、藝術從業人員等多類人物的抨擊或改良,故而整個20世紀的中國藝術文化都處于“向左走”、“向右走”的非主體性定位之行為的局面。但是,在當下,隨著中國社會整體進步和認識水平與實力的增強,那種唯他者是從的社會語境已經過去了。中國到了要向他者推銷自己的價值觀念、藝術思想、藝術文明的時期。因此,中國藝術文化成長的再次自覺是必要的、是必須的,構建中國本土藝術理論成為了當務之急。只有構建好了中國本土藝術理論,有了厚實的中國藝術文化寶藏,才有向他者推薦自己的資格、自信和實貨。
再則,20世紀末至21世紀初的30年之改革開放的積淀基礎。當下中國藝術文化成長再次自覺的不可忽視的認識論基礎之一的是l978年至2008年這3O年問中國社會所取得的非凡成就??v觀中國藝術文化在改革開放三十年里,無論是藝術觀念、藝術價值取向、藝術體制、藝術學術、藝術學科、藝術形態、藝術創作、藝術批評、藝術市場、藝術教育、藝術組織、藝術審查、藝術傳播、藝術交流、藝術消費、藝術生態、藝術變遷,還是在藝術人才、藝術從業隊伍、藝術文化產業、藝術受眾、藝術語境等方面都有了很大的變遷提升、積淀起了豐厚的財富。沒有這些已有的藝術文化基礎,是很難去規劃和設定與促進中國藝術文化的再次自覺提升與騰飛的。所以,對中國改革開放三十年里中國藝術的歷程與得失,應該有全面、深入而系統的研究,在此基礎上才能望在高妙地構建中國本土藝術理論及其系統學說。
為什么需要中國藝術文化的再次自覺?為什么探尋中國本土藝術理論是當務之急?這都是因為中國藝術文化在當下新生長的迫切需要。中國藝術當下的中國處境是:中國整體的發展要求中國藝術文化應該有經典性的反映與成就。所以,中國藝術當下的變遷成長,應該有與昔日之不同的取向與面貌。只有這樣,一方面才能讓非傳統的中國藝術匹配不斷崛起和強大起來的中國整體社會。另一方面,才能讓非傳統中國藝術文化成為強大中國構成的重要內容元素。那么,當下與未來的中國藝術與昔之藝術如何的不同?如何的變遷成長?如何的成就滿足?這些都需要中國本土藝術理論做出回答??梢?,中國藝術文化生長新起點的需求,是中國藝術文化再次自覺的促成因素之一。總之,中國藝術的未來是應該在中國自主的藝術價值立場、藝術價值訴求、藝術價值取向、藝術觀念支持下的卓越變迂成長成就。
二、促進中國本土藝術理論的累積
中華民族的確是一個歷史悠久而偉大的民族。不僅歷史久遠而豐厚,而且是綿延成長從未間斷過。歷史除了有些巧合以外,應該還有些自身發展的規律。中華民族在公元前2l世紀時建立了中國歷史上二第一個國家夏。從此,中國進人了燦爛的文明時期。而當下的中國是在公元21世紀開初便創獲了新的偉大復興的生存語境。這個歷史的巧合或歷史的必然,內在邏輯地注定r中國是到了應該充分自覺認知本土文化、提升本土文化、再創本土文化新輝煌的最佳時刻。在中國本土藝術文化的視野里,我們ti土看到,在悠k的中華藝術歷史長河中,在原始時期,我仃】先人的藝術思維認知能力就得到_『很好地形成、生長和發展。比如在“女媧補天”、“后羿射日”等神話中,是已經充分揭示出了中華民族的藝術想象思維、形象思維和藝術創造外化能力。隨著中華民族先民智慧的累積,即便是在先秦時期,我國在藝術認識論、藝術創造方法論、藝術作品集成、藝術理論定格、藝術歷史累積、藝術功能社會化、藝術核心價值確立等方面都有了卓爾不群的偉業建樹。從“畫論”視點看,在戰國時期就已露中國繪畫理論的端倪。著名美術學者俞劍華曾講:“中國畫論自戰國時代,((韓非子》鬼魅易、犬馬難之言,已開畫論之端。”l3從造物設計視點看,無論是實踐上的創造、作品集成,還是理論著述,都是成就斐然。商代的青銅器、甲骨文、銘文字造型、篆書形態,戰國時考工記著述等等都是中華藝術文明的經典、自豪與再創中國本土藝術文明的重要學理邏輯和基礎。事實上,中國本土藝術文明不僅是中華文明的重要組成部分,而且是中華文明的證明。僅從美術與設計藝術兩個視點來看,仰韶文化中的舞蹈紋盆、河姆渡文化中的雙鳳朝陽牙雕、商代殷墟玉鳳》、巖畫、紅山文化中的玉豬龍)和陶塑女神像))、良渚文化中的((玉璧與獸面紋玉琮等實在創造物,就是中國整體文明不可缺失的鐵證。因此,在當下我們應該大力促進中國本土藝術理論的創建與累積。
在20世紀中國藝術界至少有兩個自卑,一個是對中國民間藝術的自卑,另一個是對中華本土藝術的自卑。對中國民間藝術的自卑表現在:認為民間藝術是粗俗之物故不能登大雅之堂。將民間藝術的價值看低而瞧不起。殊不知民間藝術卻是藝術之根。瞧不起民間藝術的不良心理反應和認識,揭示了一些人對中國草根藝術文明的可貴價值認識不足。就在當下,那種對中國草根藝術形式認識不到位的觀念仍然存在而被人批評?!爸辽僭谘胍暣和砩?,流行歌手歸為音樂舞蹈類,而二人轉,小品歸為語言類。二人轉其實就是一種說唱藝術,與美國的Rap、Hip—hop都屬于一種根源性、底層的音樂。但是,美國人可以把這一貧窮黑人社區的音樂文化發展成為全球文化潮流,中國人卻始終只把二人轉看成為一種舞臺表演或北方曲藝。”l4實踐證明,對中國民間藝術文化的自卑將導致對中華文化整體認識的自卑心理與認識的產生。一些人對中國本土藝術的自卑反應在:認為中國的藝術不如西方的藝術科學和高級,故而,一味地要用外來藝術改造中國本土藝術。比如:被著名國畫家潘天壽(18971971)在l957年稱之為“無祖宗的世界主義者”的江豐(19l0一l982),在195O年秋天,于杭州的一次國畫改革會議上說:“中國畫,不能反映現實,不能作大畫,必然淘汰。將來定有世界性的繪畫出來。油畫能反映現實,能作大畫,是有世界性的。I】在此認識基礎上,他將時名為“中央美術學院華東分院”的“中國畫系取消”。不過,“這種排斥其他畫種的說法和做法引起一些國畫家的不滿。”l6I對中國自身藝術文化的自卑的結果,是導致中國本土藝術走向虛弱化。這種不良的民族藝術認識論和具體的誤導性藝術民族創造實踐方法論,無疑是不利于中國本土藝術文化的創造和成長。在當下的語境促進和構建中國本土藝術的重要認識與行為,就是要讓中國本土已有的經典藝術文化繼續發揮光芒與應有作用。
中國本土藝術文化是豐厚的。僅從中國本土藝術理論看,藝術認識論的“行己之道”、吐故納新、生生不息、寫意、情理、形神、哲理、意象、立象盡意等觀念、藝術價值論的“文以載道”、藝術辯證法的虛實論、“不似之似乃為似之”、藝術變遷論的“筆墨當隨時代”、藝術方法論的“無法而法,乃為至法”、“大人達士,不拘于一家”、“搜盡奇峰打草稿”、藝術評價論的“氣韻生動”和“意境”學說、“品級論”,以及繪畫藝術的“外師造化,中得心源”、“造物在我”、“大象無形”、音樂藝術的“大音希聲”、舞蹈藝術的“舞,動其容也”、園林藝術的“納千頃之,收四時之爛漫”等眾多藝術學理,都是應該不斷閃亮的重要的中國本土藝術思想。只有在不斷深入研究梳理和經典編碼中國已有本土藝術思想之集大成的基礎上,才能更加充分和完善構建當下與未來的中國本土藝術理論。因此,任何時候,都不能忽視和拋棄中國已有的經典藝術思想。
中國本土藝術理論從先秦至今,應該說是在不斷創生增厚的。當下的歷史任務是更需要中國藝術學人認真對待和重視運用自己民族的藝術學術、藝術思想的時候了。著名美術理論家水天中對著名畫家吳冠中的藝術思想與創造行為的評價結論是值得重視的。他說“如果以教科書的標準去衡量吳冠中的文章,會找出許多論證欠充分、推理不嚴密的地方,許多批評吳冠中文章的人就是這樣做的。但如果看文章對突破美術習規的定勢,拓展美術家思路的作用,在20世紀后期的中國美術理論領域中,吳冠中的地位是無可替代的。在世紀之交的中國美術界,吳冠中的藝術作品與藝術觀點仍然是頻頻引發爭論的話題。因為他繼續向秩序挑戰,因而這正是一種價值,一種分量。因為它越過人們難以擺脫的二元對立定勢,讓我們看到中國繪畫和其他事物一樣,也有著多樣發展的可能性。”"其實,中國許多藝術學人在突破藝術習規、拓展藝術邊界、豐厚中國本土藝術思想等方面都做出了重要貢獻。當下與未來的中國人應該認識和明白這一點。及時認識到和肯定中國藝術人自有獨到的藝術智慧和藝術創造力與藝術成就,是促進中國本土藝術理論累積的當務之急。
三、明確探尋中國本土藝術理論的策略
探尋構建中國本土藝術理論及其體系,不是一蹴而就和隨意就能完成的事情。它需要精心設計和制定確實可行的戰略。因此,能夠明確認識到研究制定建設中國本土藝術理論策略的重要性與緊迫性,是當務之急。
首先,確立大氣的思想認識之策。此之大氣,意即宏大開闊的思維、視野與氣勢。以大氣的思想認識論來指導構建中國本土藝術理論,是力求避免自卑、低俗、小氣、狹隘等思想意識、思維與行為。
《禮記•樂記》論音樂起源時,則明確指出:“凡音之起,由人心也。人心之動,物使之然也。感于物而動,故形于聲。”在我們民族的審美心理結構中,是把宇宙境界與藝術意境視為渾然一體的同構關系,是一種生命形式,中國傳統音樂所表現的對宇宙境界的體驗就是一種生命律動的體驗,而音樂意境恰恰就是這種生命律動的表現?!稑酚洝返摹耙粲尚纳钡挠^點,則強調心的作用,重視內心感悟的審美取向,認為音樂意境本質上是一種心理現象,一種人類心靈的生命律動。中國傳統音樂在長期的發展中因獨特的審美取向,展現出優雅美妙的生命弦律。在每一個社會、每一個歷史時期,音樂在各民族的日常生活中發揮著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在中國古代,音樂是最為發達的一門藝術,是各門藝術的中心和源泉,因此《樂記》中的“物感說”既出,便成為包括“意境”在內的中國古代文論的核心范疇和主體精神。作為六朝時期卓越的文論家,劉勰主張“情以物興”,“物以情觀”,認為由感物抒情,必然會導致物情相觀,心物交融,基本提出了關于“意境”的概念和內涵。與劉勰同時期的詩論家鐘嶸,在《詩品序》篇首即講:“氣之動物,物之感人,故搖蕩性情,形諸舞詠?!辩妿V論詩,極推崇詩的“滋味”,鐘嶸所說的“滋味”,指的就是詩的形象和感情。他除了強調“指事造形,窮情寫物,最為詳切”之外,更看重感情與形象的有機融合即意境的創造,這從他評論范云和丘遲詩作的見解中可窺斑知豹。劉勰和鐘嶸,一個論文,一個論詩,各自都承襲了《樂記》的“物感說”的觀念,可見《樂記》的“物感說”為“意境說”美學概念的提出做出了不可忽視的重要貢獻。中國古代的音樂一般是以追求幽婉深邃、淡泊含蓄,虛實相生和意象共存為最高藝術境界。在“意境”理論提出之前,中國的古琴音樂已經在作品中呈現出含有深刻意蘊的“意境”,特別是以山水創作作為題材并形成獨特“意境”的音樂作品要比文學與繪畫作品出現的早的多。如后世傳誦的伯牙與鐘子期的故事早在《呂氏春秋》和《列子•湯問》等文獻都有記載。《列子•湯問》說“伯牙善鼓琴,鐘子期善聽。伯牙鼓琴,志在高山。鐘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志在流水,鐘子期曰:“善哉!洋洋兮若江河!”伯牙所念,鐘子期必得之?!薄讹L俗通》亦說:“伯牙鼓琴,鐘子期聽之,而意在高山……傾之間,而意在流水”,“及其所通達而用事,則著之于琴以抒其意?!鼻斜憩F“意在高山”“意在流水”“抒其意”,可見古琴是作為一種寄意的表現方式來到達人的精神境界。所以,中國古代及傳統的音樂意境的風貌完全可以從古琴這門藝術中找到闡釋。古琴藝術是一種儒道思想相互融合的藝術,在古琴音樂中既體現了儒家思想中的溫柔敦厚、平和雅正,又體現了道家思想中的順應自然、大音希聲與清微淡遠。古琴曲采用的是五聲音階,即“宮、商、角、徵、羽”正五音,而在《樂記》中的說法則為:宮為君,商為臣,角為民,徵為事,羽為物。這五音代表著儒家中和雅正思想在音樂上的落實,而琴樂中追求的清虛淡靜、深靜幽遠以及表達弦外之音的意境則為道家思想的體現。道家思想對于古琴音樂中意境的產生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影響也是頗為深遠的。古琴音樂中由于虛靜與深遠的相結合,體現的是一種無限和深微的境界。正所謂“弦外之音”“韻外之致”“味外之旨”,這種只能意會而不能言傳的境界乃是體現意境的最高層次。明末古琴家徐上瀛的《溪山琴況》中對于意境的描述如:“其無盡藏,不可思議。”;“琴中有無限滋味,玩之不竭”;“其有得之弦外者,與山相映發,而巍巍影現;與水相涵濡,而洋洋徜恍;暑可變也,虛堂疑雪;寒可回也,草閣流春?!薄坝鼗厍?,疏而實密,抑揚起伏,斷而復聯,此皆以音之精義,而應乎意之深微也?!薄吧钌藉涔?,老木寒泉”;“山靜秋鳴,月高林表”;“松風遠拂,石澗流寒”;“山居深靜,林木扶蘇”。琴樂中體現出的“無盡”、“無限”、“深微”的境界以一種最少的聲音物質來表現最豐富的精神內涵,所以琴聲音淡、聲稀,琴意得之于弦外,正是言有盡而意無窮。陶淵明之“但識琴中趣,何勞弦音”,正是將琴樂之重意、重弦外之音的思想推至窮極的哲學思維。沈括評北宋琴僧義海為:“海之藝不在于聲,其意韻蕭然,得于聲外”。古琴是偏向靜態之美的藝術,因此彈琴要講求幽靜的外在環境于閑適內在心境的配合,方可追求琴曲中心物相合、主客和一的藝術境界。
在中國古代作為美學范疇的“意境”理論的形成和發展經歷了相當漫長的過程。魏晉南北朝時期,雖然這時的“意境”理論還未被概括出來,但在現實的藝術創作中早已出現了“意境”。清人潘德輿在《養一齋詩話》中對《詩經》進行評價說:“《三百篇》之體制音節,不必學,不能學,《三百篇》之神理、意境,不可不學也。”①由此看來,清人潘德輿認為《詩經》有意境的存在,并認同意境的重要性。魏晉南北朝時期美學思想中所出現的詩味說、言意論、形神論等都對意境理論的產生和發展起著重要的作用。特別是魏晉南北朝時期相當盛行的“詩味說”,以“味”論詩。如陸機在《文賦》中說:“闕大羹之遺味?!边@是用羹湯遺留在嘴中的滋味來比喻詩文的藝術韻味。劉勰在《文心雕龍》中曾多次以“味”論詩文,他所說的“味”,與藝術的善于描述豐富與真摯的情感、表達言外之意等都有密切聯系。鐘嶸的《詩品序》中也強調詩歌要能達到“滋味”醇厚的目的,使人產生美感的余味要有“滋味”。②由此我們可以看出“詩味說”與“意境”理論有著密不可分的關聯,事實上魏晉南北朝時期的“詩味說”確實為后來“意境”理論的孕育與發展做出了鋪墊?!耙饩场闭f的正式提出是在唐代,由王昌齡的《詩格》中開啟先河。
詩有三境:“一曰物境。欲為山水詩,則張泉石云峰之境,極麗絕秀者,神之于心,處身于境,視境于心,瑩然掌中,然后用思,了解境象,故得形似?!薄拔锞场本褪侵冈娙说念^腦中所產生的山水之境象。它是由主體對客觀景物的觀照而產生于實景之中的心物交融的一種境界?!岸磺榫场蕵废ぜ?,皆于意而處于身,然后馳思,深得其情。”“情境”是作者內心感情體驗和生活感受之境。它是詩人用心靈觀照生活、體驗生活而產生的?!叭灰饩?。亦張于意而思之于心,則得其真矣?!薄耙饩场笔侵冈娙祟^腦中的思想意識之境,是詩人內心深層的體驗并在體驗中發展與升華的界域。但這與后來的文論中提及以情景交融為基本內涵的意境是不同的概念,它側重于主體的精神狀態。皎然的《詩式》中多次提到境和境象等概念,可見他對意境理論進行過深刻的思考與探討,如“文外之旨”、“情在言外”、“采齊于象”,由于皎然受佛學影響,他所提出的境和境象與禪學是有一定關聯的。權德輿也明確提出了“意與境會”,這并不代表意與境的簡單結合,而是含有意境渾融,含蓄蘊藉和發人想象的意思。他初步概括了意境理論的基本特征。權德輿與皎然一樣,他的意境和禪宗學說有密切的聯系。中唐劉禹錫的詩論開始提到意境,他在《董氏武陵集紀》中說:“詩者其文章之蘊耶?義得而言喪,故微而難能,境生于象外,故精而寡和?!边@個觀點的提出對“意境”論的創始起到了決定性的作用。劉禹錫的意境觀也受到禪宗境界說的影響,通常把詩和禪相提并論。晚唐司空圖在吸取前人“境界”說成果的基礎上,在的《二十四詩品》中提出各種境界,即如何創作出“雄渾”、“高古”等境界,比較深入地體會了意境的基本內涵,創造性的提出了“思與境偕”說,指詩人在創作審美過程中主客體之間的相互契合,創造出“意與境渾”境界的作品。對于境界理論的產生,佛學禪宗境界說可以說起到了推波助瀾的作用。目前雖然沒有較可靠依據認定王昌齡的“三境”說是否受了佛學境界理論的影響,但是,中唐詩僧皎然提出的“取境”“造境”“緣境”說則肯定來自佛教境界觀的啟發。皎然以后,雖然詩論家們對“境”的理解各有側重,但以“境界”論詩蔚為風氣。如唐人權德輿的“意與境會”(《全唐文•左武衛胄曹許君集序》);劉禹錫的“境生于象外”(《劉禹錫集》之《董氏武陵集紀》);晚唐司空圖的“思與境偕”(《與王駕評詩書》)等這些唐代詩文人的觀點中來看,都或多或少受到過佛學思想的熏染和影響。宋代對意境理論的采用已經開始廣泛,對“意境”理論有所突破的分別是蘇軾、釋普聞、嚴羽等。蘇軾是繼承了司空圖關于“思與境偕”的思想,認為陶淵明的“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是“采菊次之,偶見南山,境與意會?!雹坩屍章勗凇对娬摗分袕娬{“意出于境,意與境合”,這也是對于境界論的一個頗有價值的說法。
釋普聞釋意境為“境意”,說:“大凡但識境意明白,覷見古人千載之妙,其猶視諸掌”。④這把意境看作是評判詩歌成功與否的最科學的審美標準。南宋嚴羽指出:“詩者,吟詠情性也。盛唐諸人惟在興趣,羚羊掛角,無跡可求。故其妙處瑩徹玲瓏,不可湊泊,如空中之音、相中之色、水中之月、鏡中之象,言有盡而意無窮”⑤。嚴羽的相關論點提出標志著意境說基本思想的成熟,同時也說明我國古代的意境說的興衰更替是有跡可循。清末民初的王國維是意境理論的集大成者,他繼承發展了古代詩歌理論的意境說并在《人間詞話》中發揮盡致。使人們對“意境”理論的審美特征有了更深刻、更全面的認識。在美學理論體系中,現代有關的“境界”理論首創于王國維,而王國維也是第一個將王昌齡作為藝術理論的“意境”提升到人生意義視域層面的“境界”論的第一人。王國維強調:“詞以境為最上。有境界,則自成高格,自有名句?!薄熬撤仟氈^景物也,喜怒哀樂,亦人心中之一境界。故能寫真景物、真感情,謂之有境界。否則謂之無境界?!彼摹耙饩场笔俏覈鴤鹘y美學中的一個重要研究范疇,它具有醇正而又濃郁的中國特色,充分體現了中國的藝術精神與審美特征。它有著源遠流長的衍變過程,它的生成與完善得益于中國傳統哲學的影響和中華民族的審美創造?!耙饩场币彩撬囆g家在藝術作品中表達藝術內涵與抒發內心情感所追求的最高藝術境界,是通過藝術作品使欣賞者充分發揮想象與聯想,使其身臨其境,在思想感情上受到強烈感染的一種藝術效果。對于在一部優秀的藝術作品中“意境”進行成功的塑造,能夠使情與景、意與境、物與我、情與理、形與神等因素和諧地交融,從而塑造出鮮明生動的藝術形象,作品也得以產生出強烈的認同感與感染力。中國古代的藝術創作和藝術作品,無論是音樂、舞蹈、繪畫、書法還是詩歌,都是以創造一種具有深刻內蘊的、融合和諧元素的“意境”為其基本特征,并以此為最高審美準則。
(1)用愛的微笑征服學生的心靈
教師應向學生傾注情感,愛會產生巨大的能量,情感具有強烈的外顯性。教學活動是人類認識活動的形式之一,而人的知識活動總是在一定的情緒伴隨下進行的,教學活動也不例外。蘇霍姆林斯基在對待兒童智力發展上認為在:兒童學習愿望的源泉是思維的智力上感受和情感色彩,兒童的思維是同他的感情和感受分不開的。教學和認識周圍的事物的過程充滿情感,這種情感是發展兒童智力和創造能力極其重要的土壤。學生只有在情緒愉悅的氣氛里,智力才會活躍,思維才能始終伴隨著教師講授的“旋律”產生共鳴,去努力學習社會科學文化知識。
(2)要創造生動活潑、和諧的課堂氣氛
課堂氣氛隨著教學內容起伏,教學方法、教學手段合理運用會使學生求知欲得到激發,興趣盎然。課堂氣氛主要是教師行為的產物,教師的教學組織,應以形成良好的課堂氣氛為己任,使學生更加充分地、熱情地參與整個教學過程。從而,使學生的學習活動產生質的變化。例如,課堂上,有些學生疲倦了,我不是馬上去指責學生,而是放下原有的話題,話峰一轉說:“好!咱們現在開始幸運搜索,看哪一位幸運者被選中回答問題?!睂W生們頃刻為之一震,注意力馬上集中指向老師,精神也振作起來?!靶疫\搜索”是中央電視臺“正大綜藝”的一個固定節目,學生們熟悉也很喜歡,我在這里用上這個“幸運搜索”,必然引起學生的注意。只是“幸運”者不是領獎品,而是起來回答問題,這里面又包含著老師對大家暗暗的批評。學生們面對這一局面,一是感到有趣,二是感到不好意思,三是感到緊張,思維和情緒都活躍起來,不敢再倦怠,立即準備答題。
(3)講究良好的課堂語言教學藝術
教師的口頭言語詞句操作和語氣操作技術,保證了課堂教學優化的實現,語言節奏的快慢急緩、語調的抑揚頓挫、語言的粗細長短、語氣的高低緩急無不是形成課堂教學好壞的因素,而語詞語氣中的新奇生動、形象可感、詼諧風趣、含蓄夸張等均是形成教學效果優化的精華操作。教師的一個眼神、一副表情、一個手勢、一種姿態、甚至進行輔助的一件教具,都可以是進行優化教學的信息傳遞渠道。
一、認識美術教育中的人文性質;
二、了解美術教育中的人文體現;
三、實施美術教育中的人文培養;
四、發展美術教育中的人文教育;
關鍵詞:美術新課程標準、美術課程的人文性質、人文性、健全人格、人文素養
大家對清華大學學生劉海洋的“硫酸潑熊”事件肯定記憶猶新,它引起了社會的廣泛關注,“傷熊”事件已由事情的本身轉向了對其教育的反思上。據劉海洋的母親說,他從小不看電視,不出去玩,一天到晚看書、學習,也沒有看過多少人文書籍。還有2000年浙江省金華市一名中學生不堪學習壓力而殘殺母親的事件等等。這些事例深刻地反映出人文教育缺失的嚴重后果,多數學者認為在當前學校中,全面發展的素質教育方針落到操作層面上仍存在很多問題,對學生的評價仍以語、數等所謂的“主課”為主,但卻忽視了學生情感、審美、自理能力、社會合作等人文訓練,在實際教學過程中通常會發現學生的感受力下降、感受不到大自然的美、藝術的美、對事物缺乏興趣、缺少好奇心和探究欲、缺乏對成就感、自尊心的體驗、缺乏對親情、人性、友情的體驗等。
《美術新課程標準》第一部分前言的第一節——課程性質與價值中明確指出:美術課程具有人文性質,是學校進行美育的主要途徑,是九年義務教育階段全體學生必修的藝術課程,在實施素質教育的過程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我試圖在理解“人文”的基礎上,將結合自己多年的美術教育教學實踐經驗談談對小學美術新教材中體現的人文性的認識及培養學生人文素養、發展學生健全人格的具體做法。
一、認識美術教育中的人文內涵
關于人文,人們平時談的已經很多,但是不是他們都了解人文的內涵?是不是美術教師都很清楚美術課程具有人文性質呢?美術課的教育教學又怎樣才能更好地體現出美術課程的人文價值呢?我認為必須首先認識人文的內涵及美術教育中的人文特性。
1、我國古代對“人文”的定義
在我國古代,“人文”是《易》學名詞,《易·賁象》中指出:文明以止,人文也。觀乎天文,以察時度;觀乎人文,以化成天下。可見,在中國傳統文化中,“人文”與“天文”相對,這里的“觀乎人文,以化成天下”帶有規范家庭、社會、國家各種人際關系的倫理概念。因此,中國古代的人文教育是以倫理道德的教育為核心的。
2、西方古代對“人文”的解釋
在歐洲,古羅馬時期的哲學家西塞羅在其《論雄辯家》一書中首次把humanitans(人文精神)列為一個辯論者的基本訓練項目,并認為“humanitans”是指一種能夠使個人的才能得到最大限度的發展的,具有人道精神的教育制度。14世紀,意大利詩人彼特拉又提出了人文主義(humanism)的理論,后來就成了文藝復興時期“高度重視人和人的價值觀的一種思想態度”。人文主義以人為衡量一切事物的標準;注重人對于真與善的追求;重視人的價值。20世紀以后,伴隨著自然科學和社會科學的蓬勃發展,“人文”一詞又專指與科學相對的文史哲等一系列非實證性的學科和事業,它主要是培養人的內在的道德素質的學問。
由此可見,盡管東西方的學者對“人文”的解釋有文化背景上的差異,但其基本精神內核是相通的?!凹慈宋氖侵竻^別于自然現象及其規律的人與社會的事物,其核心是貫穿于人們的思維與言行中的信仰、理想、價值取向、人格模式、審美趣味,亦即人文精神”。美術課程是富有人文性的人文課程,在多藝術門類、多學科綜合的美術教育中,通過美術與生活、美術與情感、美術與文化、美術與科學的連接達到學生的審美能力、審美情趣的逐步形成和提高。同時培養學生的尊重、關懷、交流、合作、分享等人文素養,促進學生個性的完善與發展。小學美術新教材中的內容是充滿“人文關懷色彩”的學科,是學校進行美育和人格教育的主要途徑。
二、了解美術教育中的人文體現
將人文性確定為美術課程的基本性質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它將改變美術教育只是技能技巧的學習和訓練的教育觀念,從而幫助學生通過美術的學習更好地汲取不同時代美術作品中所蘊含的豐富的人文精神,不斷發展其在美術文化學習過程中的人文素養。我認為美術課程的人文性質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4、體現在美術對人的全面發展所起的作用。在美術學習中學生的內在思想和情感可得到充分的表現,進而發展其個性,因此美術學科同其他的人文學科一樣,對人性的完善起到很好的熏陶作用。
案例4:在《彩球滾滾》的教學過程中,我播放了一段廢紙滿天飛,環境受污染的錄像。學生馬上對此情此景發表了自己心中的想法:廢紙是一種污染,那里的人不愛護環境,隨地亂扔紙屑,使得廢紙滿天飛,環境變差了,一點也不美了!學生內在的人文情感一觸就發,通過將一張張廢紙運用新穎、獨特的變成一個個漂亮的紙球(有的用水彩筆、油畫棒將紙球涂上顏色;有的用彩紙裝飾紙球;有的將紙球放在調好的顏料中滾動一下,就變成了一個漂亮的紙球等等),學生的個性得到充分的展露。并在輕松愉快的打“保齡球”,彩球拼畫等游戲活動中不僅明確了環保的重要性,體驗到了“變廢為寶”的創造樂趣,更主要的是學生在美術文化的學習中,內心的思想、情感得到了充分地表現,個性得到了自由地展現,并使其心靈深處扎入了強烈的人文意識,受到了良好的藝術熏陶,健全的人格得到了多方面的完善與發展。三、實施美術教育中的人文培養
1、創設情境,激發人文情感
現代社會科學技術的迅速發展,需要人的高尚的情感與之平衡。因為情感是美術的一個基本品質,也是美術文化學習活動中的一個基本特征?!睹佬g新課程標準》中明確指出:注重文化情境有兩個方面的作用,一是在特定的文化環境中能幫助學生更好地理解美術作品的含義;二是能幫助學生通過美術作品更好地理解一定社會的人文和科學特征,兩者相互依存。
為此,我在美術教學別注重創設美的情境,營造審美化的課堂,以美的形象(教師儀表大方得體)、美的語言(適合學生心理,富有親和力的語言)、美的作品(名家名作、教師范作、學生優秀習作)、美的課件、美的教學手段等來打動學生、感染學生,以此引起學生感情上的共鳴,并將情感內化為熱愛生活、熱愛學習的動力。在上《蝶兒飛飛》一課時,我播放了精美的蝴蝶標本圖案,優美的《梁?!芬魳罚寣W生充分感受到大自然的奇妙和美麗,從而激發學生高昂的學習熱情。當我展示了各種蝴蝶的圖案,演示了蝴蝶的制作方法,使學生感受到美就在我們的身邊,只要我們勤動腦、多動手,就能創造生活中的美。當我播放了一段《臺灣蝴蝶甲天下》的錄像后,讓其感受祖國媽媽日夜盼望著臺灣的回歸,從而激發學生希望臺灣早日回歸祖國媽媽懷抱的人文情感。
2、活動激趣,體驗人文情感
新的美術課程強調趣味性的美術學習,它是以豐富多彩的美術活動、游戲的方式,以靈活多變的教學方法和貼近學生生活的實際,促進學生主體性的發揮和個性的張揚。
心理學研究表明:小學生(特別是低年齡段的學生)愛玩好動,注意時間短,行為思維較發達。因此在教學中,我適當地模糊學科界線,以跨學科、多種活動相結合的形式營造趣味性的美術學習氛圍,激發學生的興趣,挖掘學生的創造潛能,讓其在輕松愉快的美術活動中體驗美術文化的人文情趣。例如:在上《踢踢腿、彎彎腰》一課時,先讓學生隨著《健康歌》的旋律,即興展示輕快優美的舞姿,在跳一跳、看一看、想一想、動一動的活動過程中使學生的身心獲得發展。根據學生的實際情況和課程內容的呈現形式,適時增加學生習作的彈性,可以讓學生用筆畫、用手做、用肢體動作表現等學生自己喜好的方式表現。這樣不僅兼顧了各類學生的需要,而且有利于主體性的充分發揮和個性的張揚。讓學生明白了“生命在于運動”的道理,不但在最大限度上激發了學生對美術文化學習的持久興趣,并將興趣轉化為持久的情感態度和學習動力,讓學生在美術的學習活動中真正地、深入地體驗到美術人文文化的情趣。
3、自主學習,發展人文素養
傳統的美術教學方式往往以教師為中心,采用“滿堂灌”的教學方法,這在很大程度上束縛了學生的自主性,同學之間的合作性?!睹佬g新課程標準》中提出:要積極鼓勵學生進行自主、探究、合作式的學習方法,充分發揮每一位學生的主體性與創造性,不斷體驗美好的生活、人性的完善和親情、友情的珍貴,從而陶冶自我的審美情操,發展自身的人文素養。比如在上《小小食品店》一課時,我將學生分成若干個小組,由組員自行安排各項工作。學生們熱情高漲,自主性地了解各種食品的形狀、顏色特征;探究性地討論如何利用彩泥制作各種各樣的食品,吸引“顧客”的光臨;合作性地一起完成“食品”的加工和改造。課堂上各個小組的學生積極主動、互相幫助,并且不斷地聽到學生們發出的吆喝聲,像模像樣地做起了食品店的“老板”……在自主性地了解過程中,探究性地討論過程中,合作性的制作過程中及參與社會性的“商品交易”過程中,學生深深地感受到了社會、生活的美好,朋友、伙伴的友情、親情的珍貴和“商品交易”時競爭的激烈,不僅使學生對自身的思想、品德、情感、毅力、意志、個性等人文素養得到了全面、豐富的發展,也為其今后的成長道路指明了正確的道德修養、價值取向的目標。
四、發展美術教育中的人文教育
當代社會,人們對過于重視科學教育而忽視人文教育所造成的不良現象,開始予以積極的反思,在科學中也開始注意滲入人文精神。早幾年,我國有一本暢銷的科學史著作《科學的歷程》,正是因為將科學精神和人文精神的完美的結合才獲得巨大的成功,人們在閱讀中,不僅對科學發展的史實了然于心,而且還感受到了一種強烈的人文精神的震撼?,F代美術教育的理念是跨學科的美術文化課程,同樣我們也可以利用各種途徑、方法、手段來拓寬、發展美術教育中的人文教育。在一次學校組織的春游活動中,有幾名學生在觀看文園中的《南潯名人長廊》。當他們看到中國諷刺漫畫先驅者——錢病鶴的簡歷時,好奇地跑來問我們:“老師,諷刺漫畫和我們看的漫畫書中的形象有什么不同?”當時,我們耐心地跟他們談了諷刺漫畫的表現形式和藝術特色,并結合錢病鶴所處時代的歷史背景,向他們講述了諷刺漫畫所產生的社會反響及對人們思想的抨擊教育。學生們聽了倍受啟發,并向我們提議今后在校報、宣傳櫥窗、黑板報等宣傳領域開辟一個教育同學認真學習、好好做人的漫畫天地。這時,我們也倍受啟發:怎樣利用家鄉南潯豐厚的人文資源,引導學生開展探究實踐活動發展自身的人文素養呢?從此,我們制定計劃、目標,通過調查、訪問、討論、攝影、繪畫等各種形式逐步在綜合探究式美術教育課程中發展學生的人文素養。例如:在參觀歷史名跡小蓮莊時,學生們發現有些游客在古樹上任意刻劃,在景區內亂扔紙屑等。他們將這一幕幕破壞環境的情景,化作一幅幅耐人尋味的繪畫作品。在這一過程中,學生不僅僅是藝術語言的表述,更是心靈深處強烈的環保意識、熱愛家鄉、保護文物的思想情感的傾訴。這就使學生受到良好的藝術熏陶,使他們具有積極向上的精神追求,并具有文明感、歷史感和責任感,也就是我們美術教育不斷追求的人文精神。
美術作為人文學科的核心之一,凝聚著濃郁的人文精神,人的理想、愿望、情感、意志、價值、道德、尊嚴、個性、教養、生存狀態、智慧、美、愛、自由等人文特征都內蘊于不同歷史、不同國度的藝術家所創造的美術作品中。通過美術教育教學中培養學生的審美情操、人文素養,是一項長期而艱巨的工作,是一個在美術學習中逐步積淀的過程,這需要老師有全新的教育理念,始終以學生的學習與發展為本,了解學生的心理需求,注重學生的興趣愛好,重視學生實踐能力的培養,最大限度地開發學生的創造潛能,為學生今后的全面發展奠定堅實的基礎。相信不久的將來,人文精神的培養與教育必將成為教育教學的改革主流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