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4-01 10:29:33
序論:在您撰寫法學概論論文時,參考他人的優秀作品可以開闊視野,小編為您整理的7篇范文,希望這些建議能夠激發您的創作熱情,引導您走向新的創作高度。
“豐”型特色人才培養理念下的課程設置
山東政法學院新聞學本科專業于2009年獲教育部批準設立,當年開始招生,在全國政法院校的新聞專業中屬于開辦相對比較晚的。不過,本專業自開設以來,堅持用先進的教育理念和創新意識引領專業建設,結合當今社會對新聞人才質量層次的需求和學校辦學定位,確立了以“精專業、融法學、廣學識、強實踐、多面向”為核心內容的“豐”型特色人才培養理念和人才培養體系。因此,畢業的學生理論基礎較扎實,具有一定的法學素養,知識面寬,實踐能力、適應能力和創新能力較強,可在黨政機關、司法機關、新聞媒體以及其他企事業單位從事記者、編輯、媒介經營管理、法治宣傳、行政管理、秘書等相關工作。從近年畢業生就業情況來看,大多數都找到了比較理想的工作,這對于一個地方性法學專業突出的政法院校來說,是非常不容易的。
山東政法學院新聞專業的培養目標比較清晰,即培養德、智、體、美全面發展,具備系統的新聞傳播理論、扎實的新聞采編技能,具有扎實的語言文字功底和寬廣的知識面,具有一定法學素養,具有一定國際視野,具有創新精神,實踐能力和適應能力強,“新聞”與“法律”相融通的應用型、復合型新聞專業人才。
山東政法學院要求學生具備一定的法學知識,掌握我國有關新聞、宣傳工作的基本方針、政策與法規,了解世界和中國法治建設的基本情況,具有以法學視角和基礎理論觀察分析社會問題的能力。
新聞專業法學概論課程目前存在的問題
就新聞專業法學概論課程而言,山東政法學院將其作為專業必修課,分量較重,但目前來看,這門課程仍然存在一些有待完善的地方。
(一)授課教師基本為純法學專業出身,對新聞學了解有限,教學的針對性不強
山東政法學院法學老師多,其中不乏名師,對于法學概論這門課,講起來有“牛刀殺雞”之感。然而,作為一門主要針對非法學專業學生開設的課程,真正講得有針對性、有效果,使學生有所收獲,絕對不是一件簡單的事情。因為,這需要授課老師熟悉這些非法學專業,包括理論和實踐。然而,這種要求在很多情況下難以實現,每一門學科都有自己的知識體系,要求法學老師再去專門花時間學習這些內容,實在不太現實。退一步講,即使理論能補得上,實踐問題也難以解決。因此,幾年以來,學生普遍的反映是,老師講的離自己的專業內容較遠,缺乏針對性,往往什么都講,但又感覺掌握不了真正的東西。
(二)指定教材偏重理論,內容艱澀,且缺乏專業針對性
山東政法學院針對非法學專業指定的法學概論教材為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出版,由谷春德和楊曉青主編的《法學概論》,目前使用的是修訂第四版,2015年8月出版。應該說,這是目前國內法學概論教材中最新的一個版本,理論色彩較淡,體系較為清晰,行文簡明扼要,學生接受起來難度相對不大。整體上說,是一本很不錯的教材。
然而,不可忽視的是,即使是這樣一本高質量的教材,對于理論仍存在難以“簡化”、“易化”的問題,處理方式更多還是停留在文字簡略方面而非內容上的通俗化表述。在專業針對性方面,由于其通識化教育的定位,自然無法照顧到新聞專業學生的需求,加之課程時間有限,從近期的教學情況來看,學生普遍感覺從中收獲不大。
(三)教學大綱基本依據指定教材設定,過于機械,更缺乏專業指向性
山東政法學院非法學專業法學概論課程的教學大綱,一直是由法學院老師制定,由于上面提到的原因,教學大綱基本成了指定教材的“簡化版”。在課時分配上,各部分內容平均用力,這樣雖然看起來比較均衡,但沒有考慮到專業學生的需求,對于與學生專業關系比較密切的內容,沒有時間詳細展開,而對于與專業沒有太多關聯的內容,則受限于大綱要求,難以大幅簡略??梢哉f,目前的教學大綱系由于制定者不了解專業學生需求或無法把握這種需求而制定,在制定后又反過來限制了授課老師對于課程內容的靈活調整,確需做出適當調整。
(四)在法學教育應有的實踐環節,法學概論課程基本缺失,學生沒有直觀感受“實踐中的法”的機會,影響了教學效果
山東政法學院法學概論課程教學大綱設定的全部是理論學時,沒有設計實踐學時,學生學到的只是“書本上的法”,而對于同樣重要的“實踐中的法”則沒有機會接觸學習。從課時設計來看,48課時不是很多,但也應留出幾個實踐課時,至少應讓學生有直觀接觸、觀察實踐的機會。目前這種完全偏重理論講授的課程設計,影響到了學生對法律的理解和感受,他們現在具有的法律意識和法律觀念,基本上還是“形而上”的。
(五)對于學生課程的評價,基本以最終的紙面考試為主,平時考察難以實施,也沒有提供一個多樣化的評價途徑供學生選擇
山東政法學院新聞專業將法學概論定位為專業必修課程,在學分設計以及考試方式上都十分重視。就目前的考試形式來看,雖然也設計了平時作業、隨堂提問等考核評價機制,但由于缺乏更為細化的指標性依據,這些評價機制基本無法發揮真正的作用。對于學生來說,最為重要的就是期末的正式考試。這種考試統一設計試卷,統一考試時間,學生往往可以集中復習加以應對。然而,考過之后,再無印象。應該說,這種機制有合理性,但對于大學生來說,筆者認為是弊大于利。大學重在“開拓學生視野,訓練學生思維”,僵化的考試指揮棒,難以達到這一目標,亟需調整。
調整完善新聞專業法學概論課程的初步設想
在討論法學概論課程教改之前,有一個問題必須澄清,即如何處理好法學概論課程與新聞傳播法課程的關系?
山東政法學院新聞專業在開設法學概論課程的同時,還開設了新聞傳播法課程,目前主要是新聞侵權內容。二者關系如何定位?如何協調?筆者認為,兩門課一為基礎,一為專門方向,互為補充,不可偏廢。具體來說,在課程設計方面,法學概論需要系統講授,新聞傳播法可以采用專題方式講授,不必拘泥于教材,以體現其發展的前沿性。可以說,法學概論是從整個法學高度來建構新聞專業學生的法學視野,而新聞傳播法則從特定角度展示專業性、前沿性問題。
(一)優先選用跨法學和新聞學專業的復合型教師教授法學概論課程
人的因素永遠是第一位的。對于一門課來說,授課老師是最為關鍵的。政法院校開設的新聞學專業,其設計的與法學結合的出發點就決定了其需要復合型教師,既要懂法律,又要懂新聞。鑒于法學專業的基礎性、長線型學科特點,最好是法學專業出身,又專門學習過新聞的老師,如果還有媒體法律事務實踐經驗,則更佳。
應該說,上述這種復合型教師是比較稀缺的,但也絕非如大海撈針一樣困難。一個可行的選擇,就是到開設新聞法等類似專業博士點的學校去尋找。比如,中國傳媒大學多年來一直設有傳媒政策與法規方向的博士點,屬于傳播學的一個研究方向。當然,在選擇時,筆者更建議再進一步審視其本科碩士專業背景,優先考慮法學專業出身的博士。
(二)組織力量,編寫針對新聞專業學生的法學概論教材
對于大學教育而言,教材雖不像中小學階段那樣重要,但仍不失為一個重要的學習工具。特別是對于本科階段的學生來說,教材對于建構其理論體系,掌握基本概念、方法,仍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加之課堂教授時間有限,教材就成了學生學習、復習的一個重要幫助。
目前山東政法學院采用的《法學概論》教材,在體系上還是值得借鑒的,下一步編寫教材,重在內容方面的調整。一是進一步簡化、形象化法的基本概念和理論,可以采用問答式行文方式,關注學生最關心、最有疑問的問題。二是在部門法方面,做出結構調整,突出新聞專業相關的內容。比如在憲法部分,應著重對言論自由展開論述,在民法部分,著重對新聞侵權進行表述,等等。三是適當增加中外比較的內容,開拓學生視野。新聞職業具有國際性,教材應對此有所反映。對于西方的一些觀點、理論和實踐,在批判的基礎上予以比較分析,在開拓學生視野的同時,也訓練了學生的思維能力。
(三)重新調整教學大綱,原則是更為簡略,更為靈活,提高其指導性,弱化其約束性
教學大綱首先不能成為教材的“簡化版”,否則就失去了其存在的價值。教學大綱也不能拘泥于教材,因為教材可能需要經常修訂,大綱則應相對穩定。因此,這也就需要其更為簡略和靈活,著重于基本知識點的把握,特別是與新聞學專業相關的知識點方面,應予特別強調,不能泛泛而論;在具體教學內容和時間進度方面,則應減少約束性規定,給授課老師更大的發揮空間。
(四)增加實踐課時,給學生一個直面法律實務的窗口,提高教學效果
法律是解決現實社會問題的,只有理論知識與社會的實際問題相結合,才能培養學生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對于新聞專業的學生來說,法學概論課程是否有必要開設實踐課時?這個問題在一般院校或許還可討論,但對于政法院校來說,答案是肯定的。
一般法學專業學生的實踐課程主要包括法院旁聽、司法考試和法律實習(到法院、檢察院、律師事務所等單位)等課程??紤]到新聞專業學生的特點以及法學概論課程整體課時有限,實踐課時可以控制在10%的比例左右,以48課時來算,也就是四五個課時。這幾個短短課時,可以考慮做如下安排:一是參觀當地法院,與主審新聞侵權的法官座談,旁聽新聞侵權案件庭審過程;二是參觀當地主流媒體,與其法務人員及外聘律師座談,如已參觀過媒體,也可邀請其法務人員或外聘律師到校座談。
在專門的實踐課時之外,在理論課時部分,授課老師還必須有意識地提高案例教學所占比重,要學會“講故事”,通過通俗的故事揭示艱澀的法律原理,這實際上是一種更為可行的提高學生分析問題能力的方式,同時也會吸引學生,提高教與學的效果。
(五)設計多樣化的考核評價方式供學生選擇,鼓勵學生根據自身特點發揮自己的才能
考核評價是學生學習的一個重要指揮棒,優化的原則,就是多樣化,讓學生可以選擇。比如學生可以選擇參加紙面考試,也可以選擇提交課程論文,或者提交實踐調查報告。我們應鼓勵學生采用更為主動的考核方式,自己動手,或查找資料,或深入實踐,在其中鍛煉自己的學習研究能力、分析問題能力、適應社會的能力。
在隨堂提問方面,也可以多樣化,一是提問重點知識掌握情況,二是在案例討論中看學生分析問題的能力,三是在啟發式教學時,看學生的互動情況。當然,這需要有一個制度安排,即要按照學生名單,在整個課程教學中逐一落實,使每個學生都參與其中,否則此項考核無從進行。也就是說,對學生來說,這是一個必選項,而非可選項、加分項。毫無疑問,這增加了授課老師的工作量,也使學生產生了壓力,但這也恰恰是提升教與學雙重效果所必需的。
結語
筆者認為,可以引用華南師范大學張軍老師的觀點,從一個更為廣闊的視角,再審視一下整個法學教學存在的問題。
張軍老師認為,十多年來,隨著法學教學方式改革和新的教學精神的提倡,在這方面所做的工作(教改)已經不少,許多老師都在自己所擔任的專業課程中進行了一些教學方法的改革和探索,但這些探索存在著如下一些問題:第一,探索缺少系統性,有些仍處于隨機的實驗階段,并沒有形成一種連貫一致的明確的教學思路,缺乏明確的目標和教學步驟,也未確定具體的教學方向和所要達到的具體效果;第二,缺乏科學的檢驗方式,老師們的改革是否真正達到了提高學生自主學習能力的目的是很不確定的,其主要原因就是這些改革缺乏科學的考察和檢驗方法;第三,由于改革本身是隨機的,又沒有一套完整有效的檢驗方法,致使即使是好的、真正有效的改革也不能形成一套可以加以推廣的系統的教學思路,因而法學教學的改革始終停留在個別老師零打碎敲式的實驗水平上,而不能全面有效地進入到整個法學的教學體系中,并形成一種總體的帶有一定指導性的教學思路和方法。1
一、認知策略上體現的科學的學習方法
1、嘗試錯誤法
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為了達到目標經常先確定一個解題的方向,選用某一方法試探性地力求達到解題目標。如果這種試探過程毫無結果,或許就可以從這一錯誤方法中獲得正確解題的啟示。這種做法就稱為嘗試錯誤法。
在解題過程中可以通過嘗試錯誤更加深入地理解概念、規律的實質;通過嘗試錯誤的方法可以進一步歸納出科學的方法。
2、小結的作用及進行
當學習告一段落時就需要進行小結。小結些什么?如何進行?這是一個“二而一”的問題??梢酝ㄟ^下面的順序來實現:
(1)首先考察知識的類屬、性質、意義。
考察知識的類屬即是要將所學知識歸到一個知識體系中去,形成新的知識體系??疾熘R的性質、意義即是要從不同角度去認識知識的本質及它的作用。
(2)對知識結構與認知結構的理解:理解知識體系中各組成部分的本質、相互聯系及差異;掌握解答各類課題的規則、方法、和步驟,形成一定的認知結構。
(3)對知識間因果關系的理解:認識某一物理現象為什么會發生;某一物理狀態、物理過程在某種條件下可能產生的結果。
(4)對邏輯關系的理解:認識概念、規律間的內在邏輯關系與相應的依存與類比關系。
小結的目的從本質上是深入對知識的理解。關于理解要經歷以下階段:關于知識字面的理解;關于知識的解釋(能用自己的語言加以說明?;蚺e例、或論述);關于知識非本質的認識(能夠區分本質與非本質因素);關于知識在新情境下的應用。
3、觸類旁通,舉一反三,乃求知之捷徑
如何才能做到觸類旁通,舉一反三?
首先,需要明確認識對象之間的在內容與方法上共同的本質因素,而后才能“觸類”。但這只是“旁通”的前提。知識之間、技能之間的共同因素是觸類旁通,舉一反三的重要客觀條件。
其次,更關鍵的是學習者已有知識經驗的概括化水平與新課題類化的能力。已有知識經驗的概括化水平高,能夠反映物理現象、過程的本質(則能夠“觸類”、“舉一”),就能夠根據新課題的特點準確地對課題進行分類,就會避免根據表面特點進行猜測、盲目嘗試、或者不顧條件死套公式(就能夠真正做到“旁通”、“反三”)。
4、原型啟發——創造的源泉
當我們進行創造性思考、解決問題時,從其他事物中得到了解決問題的啟示,從而找到了解決問題的方法和途徑。我們把這種具有啟發作用的事物稱作“原型”。從本質上說,原型之所以有啟發作用,主要是因為這一事物本身的特點和屬性,與所要創造的東西有相似之處。
物理學中的原型可以通過學習過程建立。在學習中,物理學概念模型(如質點、理想氣體、點電荷等)、物理過程模型(如各種典型運動過程、碰撞、反沖等)、典型的解題過程(方法、技巧、思路)等都可以抽象為學習者頭腦中的“原型”。
為了獲得原型,在學習中應該注重基本概念、基本規律、基本技能的學習及訓練;注重典型例題的學習與思考;注重典型物理過程的分析;注重歸納思路、方法、技巧。
二、智慧品質特征對“如何學習”的啟示
人的智慧能力不是根據他在模仿的基礎上能做些什么或在詳盡的解釋以后能掌握些什么來判斷的。
人的智慧表現在:相當獨立地掌握或“發現”對自己來說是新的知識,在于他在解決新問題時把這些知識遷移到新的情景的廣度。
1、“它”是什么?“它”不是什么?
智慧的最重要品質之一是它的深度。這個品質表現在人掌握新材料、解決問題時能抽象各種特征的本質的水平上以及對各種特征概括的水平上。
在學習中,智慧的深度體現在學習新知識、解決新問題時能明確新知識、新問題的本質,能夠知道“它”是什么?“它”不是什么?并能夠形成關于它們的簡約的概括。
在學習新知識時為了達到把握學習對象本質的目的,學習不妨經過如下的順序:
(1)明確新舊知識的結合點。
(2)比較新舊知識的異同。明確新知識的構成要素。
(3)新知識的各種不同表述及其應用的可能性。
(4)新知識沒有別的用途嗎?解決問題時假如用別的代替?假如去掉新知識表述中的某些條件?假如將其敘述反過來?
2、發散與無限——創造力之源
“想當然”乃思維中的弊端。想當然的事情,可能是最不可思議的事情。
把你的思路向各方面展開,奇跡就會在你面前出現。
智慧的最重要品質之二是它的靈活性。在學習中創造性思維的前提是,不僅廣泛地運用已掌握的知識、而且要克服以往經驗的障礙、脫離思維的習慣的束縛,解決知識同問題情景要求之間的矛盾。這就要求學習者必須克服以往經驗、思維習慣所帶來的“想當然”,將思路向各個方向盡可能地發散,以便新穎而獨特地用知識解決問題。
例如:在中學物理中“如何確定物體的受力?”。對這一命題可以進行發散思考:可以從力與運動關系中、力對時間的累積效果中、力對空間的累積效果中等幾個角度去思考。
3、整體大于部分之和
智慧最重要品質之三是它的穩定性。對學習者來說,重要的不僅僅是區分出學習對象的本質特征,而且在頭腦中要保持著它的全部特征,根據這些特征進行操作而不受所分析情境的外部、偶然特征的重大影響,即是保持智慧的穩定性。將學習對象作為一個整體而不是被分割的部分進行把握,能夠更好地認識學習對象的本質。
掌握事物之整體,作為人認識世界的特性之一,乃是達到頓悟的關鍵所在。
4、用心感知自己的思緒
智慧的最重要品質之四是它的自我意識性。學習者清楚地意識到自己的思維活動、使自己的思維活動成為解決問題的主體的思維對象,便能揭示自己思維進程中的錯誤及其原因,并能夠找到糾正它們的方法;同時還能用詞或其他符號表現思維活動的結果(如新形成的概念和規律的重要特征)、借以找到形成這種結果的方法。學習者可以在學習中不斷地去反省自己的思維活動,增強思維的自我意識,提高思維能力。
5、獨立思考些什么?
智慧的最重要品質之五是它的獨立性。即學習者在運用新知識方面的獨立性。它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學習者能夠自覺提出學習的具體目的
學習的目的性是學有所得的保證。有目的的學習可以激發較強的心理能量,為完成學習任務創造了良好的心理條件。
學習目的的確定應該分散到每一次的學習中,即每一次學習應該提出具體且可以達到的目標(如做什么、做多少、做到什么程度),以此來避免由于缺乏目標而迷失方向,避免學習計劃落空。
學習的目的性更應該體現在課堂上。在聽新課之前應先預習提出問題,以此來確定聽課的目的。這樣才能在課堂上處于主動的地位上,才能明確學些什么,才能在釋疑中產生學習的興趣,從而培養出學習的興趣。
(2)學習者能夠獨立發現并提出問題
獨立發現并提出問題,需要學習者對學習對象進行深入的分析與思考。可以從“求同”、“求異”、是否存在因果關系、邏輯關系等角度對學習對象提出問題。
(3)學習者能夠針對發現的問題提出假設并獨立地解決這些問題。
在學習中遇到的問題很多情況下具有不確定性。例如:一個物體向東獲得一個瞬時沖量后將做什么運動?由于受力情況未知,需要做出假設。再如:關于被動力(彈力、摩擦力)的大小和方向的假設。
三、學會思考優化思維
1、正確處理分析與綜合的關系
解題中的分析與綜合的關系:創造活動的本領,首先在于綜合——現狀的再構成。分析不過是旨在實現綜合——現狀的再構成的準備階段。必須認識到為了什么目的而進行分析,換言之,是以怎樣的綜合為目標進行分析的。尤其在解題中,我們的分析從哪里開始?分析什么?怎樣分析?如此等等,都需要先對問題有一個綜合后而達到的整體的認識。
2、懷疑與否定——思維升華的必經之路
二元對立統一是自然界和心理世界都遵循的規律,在物理世界中當然不能例外。物理概念、規律的本質與其非本質是對立統一的。本質與其非本質都強調著自己而否定對方。但另一方面,它們又都以對方的存在為自己存在的必要前提,沒有自己當然也就沒有對方,而沒有了對方,自己也就不復存在。
在物理學習中要敢于對既成的理論提出懷疑和否定。在懷疑后的探索中,更清醒地認識其非本質,最后達到對其本質的把握;在否定后才能創建新的理論。
因此,我們要在觀念的對立面之間撐渡思想之舟。把思想不斷地推向其否定之否定,便會在這一對立與統一的運動之中有所創見,使思想得到升華。
3、妨礙思路的因素。
在學習過程中思維的流暢性是學習成功的重要保障。如何鍛造流暢的思維?在客觀上,呈現的學習對象的復雜程度固然是影響我們思考的因素,但我們別無選擇,我們只能從主觀上找尋妨礙我們思路的因素。從主觀的角度看,以下幾個因素值得考慮:
(1)克服個人中心傾向。在思考的過程中,“想當然”之所以出現,是因為我們不假思索認為它是什么,而沒有認真地去考慮它真的是么?應該時常將自己擺在旁觀者的位置上,全方位去審視學習與思考的對象。
(2)在思維過程中加強自我提示。思維遇到困難造成間斷,要變得流暢起來,需要不斷地進行自我提示:為什么是這樣?怎樣才能解決?如果…就…、還有哪些可能的解決方法?如此等等。
(3)要選擇最佳的思維角度與思維起點。從哪個方面或角度去思考?比如,求電勢差U?是從其定義出發?還是從功能關系出發?亦或從電場的性質出發?是從整體的角度還是隔離分析?是先假設判定嗎?還是先進行等效變換?等等。思維從哪里開始?是從問題開始還是從已知條件開始?或者從物理過程中的某個位置開始?
4、加速思路變換的方法:
(1)改變條件考察內涵的變化。
物理學的概念、規律等都是有其存在條件的。著意改變它們的存在條件,考察它們內涵的變化,明確各種制約關系,為由此及彼、及它的思路變換做準備。物理問題的解是與特定的條件對應的。改變物理問題的題設條件,考察解的變化,并從這種變化中歸納出解題的各種思路,從而使思路靈活起來,能夠快速變換思路。
(2)求同訓練。
“求同”是指在不同的學習階段上,不斷地對所學內容或已做過的習題進行考察比較,找出它們的共同點。這種共同點可以是多種多樣的,比如,條件上的、結論上的、形式上的、物理過程上的、思維方法上的、解題技巧上的等等。求同的目的是為了將來進行類比思考、對命題進行題目歸類,選擇思路、方法、技巧,加速思路變換做準備。
(3)從現狀出發探索目的——有沒有別的用途?
物理學中的牛頓第二定律研究了加速度與力、質量的關系,它除了能夠已知其中兩個量求第三個量之外,它還能夠干什么?它與其他兩個定律聯合起來能夠解決哪些問題?它能否與動量定理、動能定理、動量守恒定律、能量守恒定律等聯合解決問題?解決哪些問題?
5、向目標收斂、自目標發散——“鍥而不舍,金石可鏤”
心理學家在長期的研究中發現,人們在解決一個具體問題時究竟會采取什么樣的思考方式,或者遵循著什么樣的解決的方式,常常是由具體問題本身所具有的形式所決定的。在物理問題中,常見的問題是以具有固定的必然唯一的答案為特征的。比如,物理問題常常是明確地要求:求移動的距離是多少,求電路中的電流是多少,求速度是多少,求時間是多少,求電壓是多少,求彈簧的最大彈性勢能是多少(這些問題源自2000年高考物理試題計算題部分)。由于這一類問題總是有一個固定的唯一解答可求,也就好比給我們樹立了一個目標,使我們的全部思維活動都指向這一目標,圍繞著它而展開。
由于在這類問題中,答案本身以某種變化的形式被呈現出來,我們首先就認定確有答案可尋。于是,我們所采取的每一個步驟都受這最終的答案所支配,都試圖向答案逼近。這就形成了一種思維的方式:指向性思維或收斂思維。我們思想的每一個環節,都被目標所檢驗,而不受其前一個環節所制約。
進行收斂思維,貴在恒心,利在方法。
自目標發散是收斂思維的逆過程,稱為發散思維。發散思維是指`從問題出發圍繞問題開始思考,通過遞推從未知達到已知。這是解決復雜問題常用且行之有效的思維方法。
四、心理因素對學習的影響
1、動機對思維的影響
思維活動是有目的的。心理學中,推動和指引人們去從事某種活動的內部動因被稱為“動機”,它能喚起行動,使活動指向一定的目標,并在相當的時間內維持這一活動。
對任何事情都毫無興趣的人,或者即便有,也很難在一個相對較長的時間內維持的人,或者那種對既定目標缺乏執著追求的熱忱,尤其在挫折面前少有毅力、喪失信心的人,是很難在其思維活動中有所建樹的。一般來說,動機水平很低的人,其思維活動也必然是很貧乏的。但,動機太強時,人的注意力高度集中于目的物,其知覺、思維活動的領域變得十分狹窄,并且思維變的僵化,難于在不同的策略之間靈活轉換,容易“認死理兒”,“鉆牛角尖”。當我們的動機太強時,乃是處于欲望不可遏制之態,已喪失理智。要知道,“欲速則不達”。因此,應把動機調節到適度的水平上,使我們的思維處于最優水平。
2、情緒的參與——思維的催化劑
像惱怒、厭煩、沮喪、恐懼等負性的情緒破壞了對待問題的積極心態、對可能的線索具有的敏感以及對種種策略選擇上的靈活性,從而嚴重地阻礙了思維的加工。而另一方面,成功所帶來的極大的喜悅,過渡的興奮、機動或滿足后的松弛,也同樣不利于信息的加工,從而影響思維的正常有效地進行。
良好的情緒狀態——良好的心境:(使你的一切體驗、活動都帶上良好情緒色彩且相當持久的心態)是使你的思維被易化的心理基礎,對你的思維具有效果良好的催化作用。
3、意志的作用
認識過程離不開意志的作用。意志促使認識過程具有目的性和有效性,從而使認識廣闊而深入,并有一定效果。特別是當人們從復雜情境中探求本質和規律的認識過程遇到阻抑時,意志對認識過程的作用就更加明顯。同時,意志有調節情感、情緒的功能,可以控制情緒使之服從于理智。
人的主要意志品質有:自覺性、果斷性、自制性、堅持性。它們對學習的影響是顯而易見的。對學習目的的正確性和重要性有清楚而深刻的認識,并能按照目的調整和控制學習活動,以達到既定目的,這需要具有意志自覺性品質;在學習過程中,已經發現問題之所在,能夠堅決地采取措施改進學習的習慣或學習方法或及時補缺,這需要具有意志果斷性品質;能夠克服學習中的消極情緒和浮躁的不顧行動后果的沖動,學習紀律性強,情緒穩定,學習注意力集中,記憶力強,思維清晰,這需要具有意志自制性品質;在完成艱難的學習任務時能夠堅持不懈地克服困難,尤其是當學習任務比較艱難和需要長期堅持時也能夠取得學習的成功,這需要具有意志堅持性品質。
1、法律人才的培養與現實社會需求脫節我國高?,F在培養出來的法學人才,普通存在一個弊病,實踐能力不強。我國法律專業的人才,從90年代后期,得到快速發展,99年開始各個高校都在擴大招生,學生數量在一定程度上增多,但教學環境,師資很多學校沒有跟上,導致培養學生的素質不高,擴招生源質量也有所下降,實驗實訓條件不足,導致學生的實踐動手能力不強,與企業需求的人才差距比較大,因此高校教學模式必須改革,以滿足企業對法律高級人才的需求。
2、課堂教學方式和效果不佳在高校法律專業傳統的教學模式就是講授教學,很多課程都是大班課程,教師用心的講,學生拼命記筆記。一般情況下,教師講完課就走,教師與學生很少溝通,有的學生教師都可能不認識,課堂的效果不好。法律是一些按法律法規的課程,教師的講解最后應該通過案例教學,讓學生積極參與,學生成為課堂主體,師生之間多互動,提高學生的積極性,鍛煉學生實踐能力,培養創新能力。
3、考試方式單一傳統的教學模式,考試就是筆試,期末以卷子的成績為依據,這種考試模式嚴重阻礙教學改革,法律課程不應該以筆試淺析高校法學教學改革白化秋哈爾濱金融學院摘要:在高校教學中,法學是一門基礎課,當代大學生都要懂得一些法律基礎知識,現在社會非常重視高校法律課程,傳統的法學教學模式已經不能適應現在社會對法律方面人才的需求,要想培養社會需要的法律人才,教學模式必須改革,以適應社會發展的需要,為社會培養需求的法律高級人才。關鍵詞:高校法學教學改革改革構思成績為主,考試方式應該多元化,以多元方式考核學生,才能公平、公正的對待一名學生,培養學生的全面發展。
二、法學教學改革的構想
法學教學模式的改革,改革的目標就是培養學生的素質,如何激發學生學習法律的興趣,如何提高學生學習法學知識的技能,如何通過基礎知識解決實際問題能力,培養學生獨立自主解決實際問題能力,增強職業能力培養,提高學生創新能力提高。
1、把素質教育作為法學教學的目標定位作為一種教育模式,素質教育包括的范圍廣泛、內容豐富,既涉及學科課程體系和內容的設計安排,涉及思想品德素質、專業素質、文化素質和身心素質等方面的內容,也涉及教學的方法和手段。但法學素質教育的主要內容或核心要素,仍在于法律職業品質和職業能力的培養。只有這樣,才能培養出基礎扎實、專業面寬、心理素質高和適應能力強的能夠從事與法律有關的實際工作和具有法學研究的初步能力的復合型人才。
2、改變教學方式以增強教學效果在現在教學過程中,要改變傳統的教學方法,利用現在科學教學手段,激發學生學習法律課程的積極性。興趣是最好的教師,學生學習的興趣提高了,積極主動性就有了,知識才能會融會貫通?,F在法律課程的教學方式,比較有典型的,效果比較好的,就是案例教學,教師通過多媒體計算機,播放一段案例視頻,通過視頻讓學生發現,視頻中的主人公,都違法了那些法律,在我國法律條文中,是第幾條等。通過這類實例教學,學生能很快記住法律的一些條文,通過案例教學,學生能復習基礎知識,同時能對基礎知識的應用,提高了學生實踐能力,實踐能力的提高,增強了基礎知識的應用靈活性,對整個法律知識能起到一個融會貫通的作用。整體激發了學生學習的興趣,學生能成為課堂的主體,教師搭建好平臺,學生能演好各個角色,提高了學生實踐能力,同時能為企業培養合格的法律高級人才。
[關鍵詞]:舉例溫故索因聯系比喻類比
1、舉例法:舉例通常分成兩種情況即舉正面例子和舉反面例子。舉正面例子可以變抽象為形象,變一般為具體使概念生動化、直觀化,達到較易理解的目的。例如在講解向量空間的時候就列舉了大量的實例。在解析幾何里,平面或空間中從一定點引出的一切向量對于向量的加法和實數與向量的乘法來說都作成實數域上的向量空間;復數域可以看成實數域上的向量空間;數域F上一切m*n矩陣所成的集合對于矩陣的加法和數與矩陣的乘法來說作成F上一個向量空間,等等。舉反面例子則可以體會概念反映的范圍,加深對概念本質的把握。例如在講解反比例函數概念的時候就可以舉這樣的一個例子。試判斷下列關系式中的y是x的反比例函數嗎?,,。這就需要我們對反比例函數有本質的把握。什么是反比例函數呢?一切形如的函數,本質是兩個量乘積是一定值時,這兩個量成反比例關系。(1)中y和x-1成反比例關系,(2)中y+3和x成反比例關系。定義中要求k為常數當然可以是-1,所以(1),(2)不是,(3)是。
2、溫故法:不論是皮亞杰還是奧蘇伯爾在概念學習的理論方面都認為概念教學的起步是在已有的認知的結構的基礎上進行的。因此在教授新概念之前,如果能先對學生認知結構中原有的概念作一些適當的結構上的變化,再引入新概念,則有利于促進新概念的形成。例如:在高中階段講解角的概念的時候最好重新溫故一下在初中階段角的定義,然后從角的范圍進行推廣到正角、負角和零;從角的表示方法進行推廣到弧度制,這樣有利于學生思維的自然過渡較易接受。又如在講解線性映射的時候最好首先溫故一下映射的概念,在講解歐氏空間的時候同樣最好溫故一下向量空間的概念。
3、索因法:每一個概念的產生都具有豐富的背景和真實的原因,當你把這些原因找到的時候,那些鮮活的內容,使你不想記住這些概念都難。例如三角形的四個心:內心、外心、旁心和重心,很多同學總是記混這些概念。內心是三角形三個內角平分線的交點,因為是三角形內切圓的圓心而得名內心;外心是三角形三條邊垂直平分線的交點,因為是三角形外接圓的圓心因而的名外心;旁心是三角形一個內角平分線和兩個不相鄰的外角平分線的交點,因為是三角形旁切圓的圓心而得名旁心;重心是三角形三條中線的交點,因為是三角形的重力平衡點而得名重心。當你了解了上述內容,你有怎么可能記混這些概念呢?又例如:點到直線的距離是這樣定義的,過點做直線的垂線,則垂線段的長度,便是點到直線的距離。那么為什么不定義為點和直線上任意點連線的線段的長度呢?因為只有垂線段是最短的,具有確定性和唯一性。再如:我們之所以把n元有序數組也稱為向量,一方面固然是由于它包括通常的向量,作為特殊的情形;另一方面也是由于它與通常的向量一樣可以定義運算,并且有許多運算性質是共同的。像這樣的例子還有很多,不再一一列舉。
4、聯系法:數學概念之間具有聯系性,任意數學概念都是由若干個數學概念聯系而成,只有建立數學概念之間的聯系,才能徹底理解數學概念。例如在學習數列的時候,我們不妨作如下分析:數列是按一定次序排列的一列數,是有規律的。那規律是什么呢?項與項數之間的規律、項與項之間的規律、數列整體趨勢的規律。項與項數之間的規律就是我們說的通項公式,項與項之間的規律就是我們所說的遞推公式,數列整體趨勢的規律就是我們所說的極限問題。當項與項之間滿足差數相等的關系時,數列被稱為等差數列;當項與項之間滿足倍數相等的關系時,數列就被稱為等比數列。這樣我們對數列這一章的概念便都了然于胸了。
5、比喻法:很多同學概念不清的原因是覺得概念單調乏味、沒有興趣,從而不去重視它、深究它,所以我們在講解概念的時候,不妨和生活相聯系作些形象地比喻,以達到吸引學生提高學習興趣的效果。例如:在講解映射的時候,不妨把映射的法則比喻成男女戀愛的法則。兩個人可以同時喜歡上一個人,但一個人不可以同時愛上兩個人。這不正是映射的法則:集合A中的每一個元素在集合B中都唯一的像與之對應嗎?又如函數可以理解為一個黑匣子或交換器,投入的是數產出的也是數;投入一個數只能產出一個數;但是當投入不同數的時候可以產出同一個數。再如:滿足和的像等于像的和、數乘的像等于像的數乘的映射稱之為線性映射。這不正像一個人怎么舞動他的影子就怎么舞動嗎?所以有的時候把線性映射理解為“人影共舞”的映射。
法學專業學年論文范文一:開放教育法學實踐教學模式研究
【摘要】人才培養模式改革的核心是教與學模式的改革。在教與學模式改革中,實踐教學作為開放教育教學中一個重要的組成部分,是培養學生實踐能力,培養創新、創業人才的重要教學環節。本人根據電大系統法學專業實踐教學的現狀,提出開放教育法學實踐教學模式,并在課程教學和綜合實踐環節中加強實踐教學,使學員將所學的理論能夠更好地聯系實際,從而提高法學教學質量。
【關鍵詞】開放教育;教學模式;法學實踐
人才培養模式改革的核心是教與學模式的改革。在教與學模式改革中,實踐教學作為開放教育教學中一個重要的組成部分,是培養學生實踐能力,培養創新、創業人才的重要教學環節。作為開放教育專業之一的法學,是培養法學專業實用性人才的學科,具有較強的實踐性,因而,探索法學實踐性教學模式改革具有重要意義。
一、開放教育法學教學模式存在的問題
法學專業作為實踐性較強的專業來說,存在很多不足,主要表現在以下幾方面。
(一)一些地方電大仍存在偏重于理論教學的現象
我國的法學教學,多年來,重視法學理論的教學。雖然近幾年來,一些院校開始加強學生實踐能力的培養,但仍然以理論教學為主。電大也不例外,由于各種條件的限制,仍存在偏重于理論教學的現象
(二)實踐教學應用僅限于少部分課程,有些地方電大僅限于畢業實踐環節
一些地方電大實踐教學僅限于少部分課程,如刑法學、民法學,更多的地方電大仍然沿襲了傳統法學教育的模式,將實踐環節的目的確定為增強學生理論聯系實際的一種手段。實踐教學在課程教學中應用較少,即使是畢業實踐環節,也不能真正落實。
(三)校外實踐基地的效果與實踐教學的目的存在較大差距
目前,電大法學實踐教學主要采用兩種形式,一種是校內模擬實踐,如模擬法庭、案例討論、法律咨詢等。一種是到校外實踐基地(如法院、檢察院、律師事務所等)參加法律實踐。從當前實際運行情況看,其效果與實踐教學的目的存在較大的差距。
(四)沒有充分利用網絡進行實踐教學
利用網絡開展實踐教學,是遠程教學的發展方向。但在實踐中,大多電大沒有充分利用網絡進行實踐教學。究其原因,一是有些電大網絡不夠暢;二是有些教師沒有充分認識到實踐的重要性或缺乏利用網絡的能力;三是有些學生不具備利用網絡的能力。因而,很多電大沒有利用網絡虛擬社會進行實踐教學,或者利用了,但參加者有限,不能起到應有的作用。
二、開放教育法學實踐教學模式說明
法學實踐教學模式包括兩方面,即課程實踐性教學和綜合實踐環節教學。
(一)課程實踐性教學模式
本模式主要應用于實踐性較強的課程,如,??频男谭▽W、民法學、經濟法學、行政法與行政訴訟學、婚姻家庭法學、刑事訴訟法學、民事訴訟法學等。本科的合同法學、知識產權法學、證據法學、法律文書等。本模式采用“二元”教學模式,所謂“二元”教學模式是指以學生是否能經常參加面授學習為基點,根據學生的個體特點將學生分成兩組,分別進行兩種程度的教學:面授為主教學與網絡教學為主。
1.采用模擬法庭方式進行教學活動
針對課程的不同內容,選擇不同的案件進行模擬法庭教學。如在《刑法學》(2)中,采取讓學生課下收集有關材料,進行模擬法庭教學活動。為了適應開放教育教學的需要,我校在校內建立了模擬法庭,配備了必要的服裝和設施,能夠隨時進行模擬法庭的教學活動,同時,在鞍山鐵西法院、海城法院建立了實踐基地,為同學們深入實際提供方便。
2.其他組模式方案
其他組主要是充分利用網絡進行實踐教學活動,采取網絡案例分析、網絡虛擬模擬法庭、網絡小組案例討論等方式進行。
(二)綜合實踐環節實踐教學
綜合實踐環節可采取法學專題辯論、法律咨詢、觀摩法院庭審、模擬法庭等形式。
1.法學專題辯論
教師選取社會熱點、爭議的法學辯題,將學生分成正方、反方,開展專題辯論。
2.法律咨詢
組織學生開展法律咨詢活動,既回報社會,又提高學習的興趣和專業水平。
3.模擬法庭
模擬法庭案例要選擇與當時社會有較大影響的案件,參加者由學員自由報名,任課教師決定。其他同學必須旁聽模擬法庭庭審。
三、完善和落實開放教學法學實踐教學模式的措施
(一)進一步明確開放教育法學專業實踐教學的任務和培養目標
開放教育法學專業實踐教學的任務和培養目標主要表現在:一是培養學生具有從業崗位必需的操作技能;二是提高學生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三是培養學生的良好思想品質和職業道德。
(二)加強“雙師型”師資隊伍建設,提高教師實踐能力
加強實踐教學,提高學生實際應用能力,離不開教師自身實踐能力的提高。法學本身是一門實踐性較強的學科,這就要求教師積極參與法律實踐,更充分地了解司法實踐,融入社會,不斷提高自身的法律運用能力和增加知識含量。
(三)加強實踐基地軟硬件建設,進一步提高實踐教學基地運行質量
法學專業實踐基地,包括校內實踐基地和校外實踐基地,它是法學教學的必要場所。在校內實踐基地方面,一是根據實踐教學的需要,增加資金投入,添置必要的設施;二是制定符合實踐教學的實施計劃;三是建立穩定的參加實踐教學的專兼職教師隊伍;四是逐步形成收集、整理、運用典型案件的機制。在校外實踐基地方面,一是鞏固和開拓實踐基地;二是與實踐基地簽定能夠調動雙方積極性,實現“雙贏”的協議;三是電大與實踐基地加強溝通,校內實踐教師經常深入校外實踐基地,了解學生實踐情況,在實踐基地的幫助下,處理學生的問題,指導學生融入司法實踐,提高學生的實際水平;四是及時收集實踐基地的典型案件,組織教師和學生對案件進行研討分析;五是聘請經驗豐富的司法工作人員擔任電大實踐教學指導教師。
(四)完善網絡建設,保障網上法律實踐活動正常進行
處理功能,以保障網上法律實踐活動正常進行。一是保證網絡的暢通,滿足網上實踐教學的需要;二是建立各種QQ群,保證信息的下達;三是建立網上教學實踐管理員制度,管理員由精通網絡知識,又對法律知識有所了解的人員擔任;四是需要有專門的軟件開發人員提供技術支持。
(五)完善實踐教學評估體系
實踐教學的發展是一個不斷更新、完善的過程.必須建立針對整個實踐教學模式的評估體系。加強法學課程實踐教學和集中實踐教學環節是開放教育法學專業實踐教學不可或缺的兩部分,只有加強實踐教學,才能更有力地保障開放教育的教學質量,使開放教育這一新的教學模式具有旺盛的生命力。
【參考文獻】
[1]張緬.法學教育的重新定位[J].湖南科技學院學報,2005.2.
[2]吳斌.法學教育改革之路徑[J].教育評論,2006.4
[3]肖永平.《法律的教與學之革命》載《法學評論》.2003年第3期.
[4]李力:《現代遠程教育論》,南方日報出版社,2002年4月版.
[5]周愉晴:《電大開放教育教師職業素質初探》,《山西廣播電視大學學報》2008.
法學專業學年論文范文二:高職法學教育教學方法分析
摘要:總體上來說,高職法學教育培養的是應用型、技能型的法律人才,與一般高校的法學教育存在一定差別,高職法學教育應因地制宜、因時制宜,努力探索具有自身特色的教學方法,推動高職法學教育更快地發展。
關鍵詞:法學教育;教學
近年來,我國職業教育取得了較快的發展,法學教育作為當前高職教育中非常重要的一門專業,特別是在當前社會對法律專業人才需求不斷增加的新形勢下,高職法學教育的重要性日益體現出來。盡管近幾年我國高職法學教育在不斷發展和完善過程中取得了較好的成效,但在具體教學中還存在著許多不足之處,特別是法學教育教學方法的陳舊和落后,更是給我國高職法學教育帶來了嚴竣的挑戰。在當前社會對法律人才需求越來越迫切的新形勢下,高職法學教育教學中更要加快教學方法的改進和創新,確保為社會培養出更多的法律專業型人才。
一、建立有自身特色的法學教學方法
(一)在當前高職法學教學中,需要提供教學方法的多樣性,將課堂式教學與其他教學方法有效的融合在一起,通過多樣化的教學方法來提高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同時法學專業教育通過對教學方法的創新,也能夠更好的完成法學教學的任務。
(二)在法學教育教學中,對于教學方式的選擇,需要根據自身學校的實際情況來選擇具有特色的教學方式,在教學方式選擇上,可以借鑒好的教學方法,但在借鑒過程中需要打造具有自身的特色,根據其現有的土壤和條件來做好移值工作。即高職院校法學教育教學方法需要重視自身的特色,不能完全的照抄照搬。
(三)在高職法學教育工作中,需要形成一套較為完善和實用的法學教育體系,確保教學方法體系的嚴密性、科學性和特色性,眾多教學方法并沒有主次之分,需要根據自身的具體實際情況來分別對待和選擇,并使各種方法能夠巧妙的結合在一起。各高職法學教育工作者需要加強溝通、交流和配合,做到資源的共享,這樣才能進一步對法學教育教學方法進行改進和完善。
二、實行交互式教學
(一)在高職法學教育教學中為了能夠更好的提高學生的學習的主動性,可以采用啟發式教學,教師可以根據課程的特點,通過一些小的法律軼事和法律案件片斷來對講解所學內容,引起學生的興趣,教師在整個教學中充分的發揮指引作用,引導學生對所學問題的深入思考,從而激發其學習法律知識的熱情。
(二)為了能夠有效的提高高職法學教育教學的質量,則在具體教學中需要充分的利用各種教學媒體和教學手段。特別是現豐各中先進的教學工具已在高職學校中普遍應用,這對于法學教學方法的改進起到了積極的作用,為法學教學方法多樣化的實現奠定了良好的條件。在法學理論教學中,教師要授課過程中可以能完這對現代化教學工具的運用,從而帶給學生聽覺和社覺上的震撼,以生動和逼真的形象和畫面激發學生學習法律知識的興趣,進一步對法學的深奧性進行深入研究。
(三)在交互式教學中,教師和學生要處于平等的地位。這就需要高職院校需要創造一個良好的、和諧的法學教學和學習的氛圍,這樣師生才能共同學習和共同進步,同時還要打造交互式教學的平臺,為師生提供自由交流和溝能賓機會,從而將交互式教學的優勢更好的體現出來,有利于提高學生的主觀能動性和創造性,培養其良好的法學邏輯思維能力。
(四)在交互式教學中,能夠更好的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使其樹立良好的學習心態。使學生認識到高職法學教育對專業性和實踐性的高要求,其自身具有其他普遍高等教育學生所無法具有的優勢,這樣才能在學習中樹立明確的目標,燃起希望,使其成為學好法律知識的動力,從而成為社會所需要的專業型法律人才。
三、重視實際與理論的結合,實行案例式教學法
(一)組織相關教育者編寫相應的案例題庫作為知識儲備,與課堂教學配套使用。教育者可以采取多種形式來進行,如可以先講授有關法學內容,然后再下發一些相關案例來督促學生的進一步深入,也可以先下發相關案例,然后啟發學生從中尋找問題,解決問題。無論是哪種形式,都應該根據教學的實際需要來確定。
(二)目前電視節目占各類法律節目較多,節目的案例不僅通俗易懂且具代表性,通過專家學者對其中法理的分析點評和詮釋,將法律生動地展示給了觀眾,社會效益極大。因此在高職法學教育教學中可以組織學生觀看以上類似法治節目的案例分析,進一步鍛煉學生的法律思維能力。
(三)法學教育者可以就相關案例組織學生展開討論和辯論,以提高學生的應變能力,培養學生的主體意識。在討論和辯論之后,法學教育者應該就案例中出現的問題向學生做相應的講解和引導,并可要求學生就案例分析情況寫出相應的法律文書或法律解決意見。四、學以致用,實行實踐式教學方法這里提到的實踐式教學方法,類似于很多法學教育工作者口中的“診所式教學”。法學專業的學生需要從教師指導下的實踐中學習運用法律的技能。該教育方式的特殊性在于它從根本上改變了法學教育模式。但筆者認為這種“診所式”教學方法應該是廣義上的,包括一切實踐性質的教學方法,如模擬法庭、司法機關實習、法律志愿者活動以及法律辯論賽等等形式。高職法學教育的目標是培養具有必要的法學理論基礎知識和較強的法律應用能力,熟悉常用法律法規并能熟練地運用法律知識,解決各種糾紛,能夠撰寫各種法律文書,為當事人提供法律幫助,有良好的職業道德和敬業精神的應用型法律專門人才。所以,實踐式教學方法是實現高職法學教育目標,培養合格高職法律人才的必由之路。
結束語
總體上來說,高職法學教育培養的是應用型、技能型的法律人才,與一般高校的法學教育存在一定差別,高職法學教育應因地制宜、因時制宜,努力探索具有自身特色的教學方法,推動高職法學教育更快地發展。
參考文獻
對本科高校的學生來說,學習《文學概論》讓人感到頭疼,對新建本科高校來說,教與學困難更大。要想提出切實可行的教改手段,先要理清教學中所要面對的矛盾。
1.1人才培養目標與課程性質矛盾
新建應用型本科院校的人才培養目標是:初步具備從事教育、文秘、宣傳、管理等相關職業所需要的基本素養和基本能力,特別是能說會寫與交際能力,能夠主動適應經濟和社會發展需要,并富有創新精神。這一目標看似簡單,可要實現起來還是有一定難度的。從課程性質來說,《文學概論》是一門理論課程,重點在于傳授給學生具有邏輯體系性的文學基本概念、原理及規律,同時培養學生的理論意識、理論思維能力。劉安海、孫文憲等認為:“與文學史、文學批評和其他文學課程不一樣,文學理論是一門基礎理論課程,理論課程由于其自身的理論性,而理論又都是來自實踐的,其表述的概念、范疇、命題、框架又都是抽象的、概括的、系統的,其論證又都是歸納的、演繹的、論證的、推理的。”如何在有限的教學時間內,將理論品格的課程性質和注重培養學生的實踐動手能力的目標結合起來,避免出現重理論輕實踐或重實踐輕理論的現象,實現理論化實踐,確實提高學生的應用能力,這是非常棘手的問題。
1.2教學內容與教學安排矛盾
《文學概論》課程選用的是國內很多高校使用的童慶炳主編的《文學理論教程》(高等教育出版社)。該教材主要按照艾布拉姆斯“世界、作品、作者、讀者”四要素建構理論體系,共有十六章,體系完整、內容龐多。而應用型人才培養理念下的該課程教學時數一再壓縮。原先是一學年每周4學時,共為144學時,后來壓縮一半,一學期每周4學時,共77學時,現在減少到一學期每周3學時,共54學時,幾乎為原來的零頭課時了。在這么有限的教學時數里如何講解這么多的內容,還要保證學生學有所懂、學有所悟,還能運用理論分析、解決實際文學現象和問題,不進行大刀闊斧的改革,消除臃腫、消化精髓,是沒辦法有效開展教學的。
1.3學生的認知狀況與課程要求矛盾
在近幾年所教授的漢語言文學專業學生中,女生所占比例基本保持在80%左右。根據某高校認知方式的測定,通過棒框測驗和鑲嵌圖形測驗,表明男女在場依存上存在差異性,男生更傾向于場獨立性,女生傾向于場依存性,而場依存者偏愛非分析的、籠統的或整體的知覺方式。也就是說,女生占多的學生對零星的片段式的理論內容接受效果較好,但對邏輯性和思辨性強的文學活動的系統理論知識把握起來很吃力。此時,《文學概論》在傳授理論方面已很吃力了,需要結合大量的文本和文學現象幫助學生消化理論知識,但該課程是在大一下學期開設的,學生缺乏一定的閱讀積累,對經典文本閱讀得更是不多。正如陳學廣教授所說:“文學理論在大學一年級開設,因學術含量高、學生缺乏相應的接受基礎而導致這門課程成了學生最不受歡迎的課程。”教學是教與學兩方面的任務,作為教師,面對學生這樣的認知特點以及課程學習基礎要求,要重新思考、重新定位,以期達到更好地教學效果。
2改革教學方法,促進學生實踐品格養成
針對以上分析的新建應用型本科高?!段膶W概論》教學存在的問題與矛盾,按照人才培養目標和規格要求,結合學生實際狀況,根據教學內容采用多樣化的教學手段,提高學生的實踐動手能力和創新能力。
2.1注意文本解讀的生動性,促進學生閱讀實踐品格的養成
據不完全調查,目前的學生不讀外國作品的很多,現當代文學作品選上的很多作品也不讀,以前在課堂上探討作品學生反應積極,現在不提前布置,根本在課堂上交流不起來。所以針對目前這種現狀,不是理論講解得深不深,透不透,而是如何促使學生閱讀,以期更好地積淀文化素養,更好地理解來自于文學實踐的理論內容。在文本的選擇上,大家都說要選擇經典文本,這是理想化的,對于不愿多讀書的學生來說,再經典的文本也是廢紙。但一味地降低標準無原則地去遷就學生也是不負責任的,只能采取泛文本選講辦法。一些經典作品提前布置學生閱讀,然后再在課堂上講解。或者一些經典文本惟妙惟肖地解讀,誘發學生的閱讀欲望,促使他們更進一步地深入閱讀原作。比如《茶花女》,沒有讀過原著的同學看到這樣一部小說,會有什么樣的猜測和期待?讀過原著的同學,對這部小說從內容到敘事技巧有什么樣的看法?有人說,這是一部很頹廢的小說,你怎么看?諸如此類,引導學生帶著問題閱讀,能有意識地結合作品消化所學的理論知識。另外,要注意文本選擇的當下性。經典文本總是經過一定時間的考驗和積淀的,內容和形式都是極好的,但往往超出了現在學生的接受范圍和審美視域。如何增強課堂的互動性,提升講解的領悟力,也要考慮選擇一些學生喜歡閱讀的郭敬明的《小時代》、韓寒的《三重門》、電影《杜拉拉升職記》、《致我們終將逝去的青春》等。在文本的講解上,不能簡單的用文本印證理論知識,那樣,學生既聽得沒興趣也很煩。這就要求教師自身要下功夫,弄清楚文本跟所講理論知識的結合點,慢慢啟發,循序漸進,用生動的口頭語言加上惟妙惟肖的肢體語言誘使學生進入情境,通過文本主動思考理論的由來和結論,提升理論思考能力和實踐認知能力。
2.2采用專題講授、課堂討論等方法,促進學生表達實踐品格的養成
理論的講解充滿枯燥和玄深,如果教師一人獨霸話語權,即使說得天花亂墜,時間長了,聽的學生也會昏昏欲睡的。54個教學時數,那么多內容,要求每一節課都要精心準備,不僅教師準備,學生也要準備,只有課上和課下相結合,教師教和學生想相結合,學生表達與教師點評相結合,才能向課堂教學要質量。要根據所講授的內容特點采用不同的教學方式,目的在于活躍課堂氛圍,提升學生表達能力。比如文學是什么?這一塊內容要精講,教師作引導,學生結合以前的閱讀經驗探討文學應該具有哪些品質,然后再共同探討理論,結合具體作品理解。比如,梨花體、羊羔體、一些先鋒作品等,文學與非文學之間的區別到底有哪些,最后概括出文學應該要具備的一些特質。關于文學作品體裁這一章節內容,提前讓學生分為四組,每一組課下就四種體裁各選代表性作品研讀探討,課堂上交流每一種體裁作品的特點以及閱讀時要把握的重點,這樣既調動學生的積極性,也能有針對性地指導學生更好地閱讀。文學接受方面,可以讓同學們結合各自的閱讀實踐談個人的感受,該如何理解“一千個讀者就有一千個哈姆雷特”,自己在閱讀時有沒有再創造?究竟達到哪一種接受狀態,進而激發同學帶著問題閱讀,帶著思考追問,并適時布置作業讓他們練筆,提高口語和文字表達能力。
2.3樹立授人以漁意識,促進學生創新實踐品格的養成
創造是文學的生命力,創新能力也是當代大學生的重要能力之一。經歷過中學時代教育的學生接受的都是應試教育,如何符合規范,如何得高分是首要考慮的,而豐富的想象力和創新能力被扼殺在搖籃中。沒有想象力的文學世界是蒼白的,沒有感悟力的文學閱讀是乏味的,沒有質疑的聲音、沒有理論轉換的文學概論的教學也是空洞的。大學時代的課堂要讓學生有充分平等、民主交流的機會。對文學作品如此,對文學理論也如此,理越辨越明。教師要充分意識到“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要引導學生把教材當成參考,不存在金科玉律,絕對的真理。要調動學生努力去思考,努力去探索文學世界。特別是當下的一些文學現象和文學問題,要引導學生追問,讓灰色的理論發出生命的綠色。比如,在后現代思潮的推動下,解構文學經典成為一種傾向。一些經典著作的改編你認為怎么樣?影視文學和小說之間的區別?在全球經濟化時代,有人認為文學陷入商業危機,文學的審美性該如何堅守等該怎么看?漢語言文學學生中女生占據大多數,對于女權主義、女性身體寫作等問題該如何理性認識等等。要讓學生在理性思考的過程中提高分析問題、解析問題的能力,有自己獨到的見解,保有求索的精神。
2.4采用多種形式的考核方式,促進學生寫作實踐能力的提升
“不好的教師奉送真理,好的教師教人發現真理”。理論品格是《文學理論》的固有性質,但更需要培養學生的文學性、實踐性和創新性。所以,傳統的一張試卷是不能很好的檢驗學生的學習情況,要有效地和平時考核相結合。把課堂回答問題的和課下完成一定作業的成績作為評定學生平時成績的依據,這樣可以啟發學生在課堂上多思考。課下的作業不是簡單地做習題,而要結合文學創作、文學熱點問題和文本賞析以小論文和習作的形式練筆,加強學生寫作鍛煉。期末試卷要改變原先純理論試題的狀況,增加實踐性試題比例,用活生生的文學現象來考查學生的知識掌握情況。比如說結合網上流行的趙麗華的梨花體詩,讓學生思考她的是否是詩,并闡釋文學的本質屬性。關于文學創作過程和共鳴現象等,讓學生根據提供的材料結合自己的寫作和閱讀經驗加以分析,結合一部經典作品,讓學生采用批評方法闡析,讓學生用動筆寫作的方式來展現其解決現實文學問題的能力,提升理性思維能力。
3結語
在教學過程中,如果所有東西都是由教參搬到教案上,再由教案搬到課堂;教材上沒有講的不敢講,書本上沒有說的不敢說,課堂的生機和活力是不會真正表現出來的。新材料是指別人不曾使用或較少使用過的材料。筆者認為,課程資源不限于傳統意義上的教材,教學內容可以從教科書擴展到學生的整個生活空間,同時關注社會新的發展和變化,及時豐富、充實課程內容,增進課程內容的現實性和親近感。另外,在教學中也要注意對新材料進行必要的加工,更好的對新材料正確、靈活、創造性的運用。
所謂新問題,就是要談新出現的問題,談熱點問題,談有爭議的問題,談沒有定論的問題,談別人認識不清的問題。很多教師習慣于照本宣科,而教材又是十幾年不變,脫離實際,陳舊空洞,所以不吸引人,學生不愿意聽。要改變這種狀況,教師就應該善于抓新問題,觸角敏感,思維走在學生的前面,即使講的是舊理論,也有個結合新世紀的問題,即用生動具體的新材料檢驗舊理論,用舊理論來指導新實踐。
二、選新角度,講新觀點
能用新材料證明自己的觀點固然很好,但有時沒有恰當的新材料,那么換一種角度來認識舊材料,即從舊材料中開掘出新意,同樣值得肯定。講新觀點就是要講又創見性的觀點,講別人沒有講過的觀點,而不是人云亦云。演講家李燕杰的報告很受歡迎,一個重要的原因就是他又很多觀點比較新穎,看問題角度獨特。在教學過程中,就要求教師要吃透教材,聯系生活實際,把自己獨特的見解講給學生。
三、用新方法,設新環節
講課沒有固定的方法,完全可以因所講內容的不同和聽眾的不同而有不同的講法?!敖虩o定法”關鍵的問題是要形成正確的教學指導思想,指導思想正確了,才能靈活運用教學方法,有所創新?!皩W生為主體,教師為主導”,這就是現代教學的指導思想。
今天的學生的學習思維理念已經不滿足于過去的被動式“學會”的學習結果。必須要求教師在施教過程中本著相互尊重、平等、互動的思維觀念,以教者的思維喚起學者的思維;以教者的情感喚起學者的情感;以教者的興趣喚起學者的興趣;以教者的所知喚起學者的未知。在平等互動的思維理念中,以情導,以理梳,入情入理,情理結合,雙向溝通,互相討論,曉之以理,動之以情,使之思維暢達。
1.個案分析。個案分析是對現實工作中發生過的某個典型的事例進行分析和解答,它始終貫穿的主題是“你將怎么做?”和“為什么?”而且你的答案必須是切實的和最好的。個案分析的教學方式實質上就是通過有效的小組討論來引導大家的思路,逐步分析問題的一種技術。其特點是通過解決實際問題來學習,學習者不僅可以熟練掌握、使用已學過的概念、觀點,而且可以發展自己的技巧,乃至在此基礎上產生新的概念、新的思路。同時個案教學比看教科書更加生動、真實。
2.角色扮演。角色扮演是一種非正式的表演,它通過學員親自參與解決各種與人們有關的問題,扮演各種實際工作中的角色,通過別人的眼睛去看問題,去體驗別人的事情,或者去體驗別人在特定的環境里會有什么樣的反應和行為。角色扮演活動程序一定要首先是扮演者,其次是觀察者,最后是教員。學員在扮演角色時要能把自己融入進去,觀察者在觀察時要能集中在整個表演過程中,并使自己沉浸在具體事例中,以便判斷學員扮演角色的真實性。最后,教員通過列舉一些更加具體、細致表演的行為,總結出整個學習的要點。
例如,我在講解營銷學和管理學中都有的知識點“溝通”的時候,讓幾位學生分別扮演董事長、總經理及員工,讓他們在角色扮演中加深了溝通的原理及注意事項,設身處地的分析與解決所面臨的問題。學生從所扮演角色的角度出發,運用所學知識,自主分析與決策,提高學生實際決策的技能。
3.管理游戲。把管理游戲作為一種培訓方式是美國管理協會1957年首次使用的。游戲圍繞著對技能的學習和使用而展開,它幫助參與者思考、反應、操作,更重要的是會有很多啟迪,通過一個完整的游戲過程,讓他們在非正式的、非緊迫的情景下學會一個技巧。
例如,我在講解營銷四要素4P中的place時,組織學生模擬了一個久負盛名的啤酒游戲,讓學生扮演生產商、中間商、零售商甚至顧客,從游戲中切實感受到了渠道中各個成員的關系。
4.自我測試或評估。課程內容結束后,可在課尾或課下,由學生進行與本單元內容相關的自我測試或評估。自我評估(心理測試)是針對所學內容列出幾條選擇項,供學生自我評估檢測;目的是增強學生的動手能力、活躍課堂氣氛,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實踐證明,這種形式很受學生歡迎。
5.拓展實踐空間。實踐是最好的老師。一件事,聽到了,隨后就忘了;看到了,也就記得了;做了,很自然就理解了。對于學生來說,聽到的容易忘記,看到了記憶不深,只有親身實踐和體驗到的才刻骨銘心,終身難忘。因此學習場所不應當只局限于教室,應讓學生走出去,把學習場所擴展到學生的一切生活領域,如家庭、學校、社區及其他生活空間。
在我的每學期授課中,盡量每學科都抽出至少一節課的時間讓學生走出教室,到生活中尋求研究對象,研究其特征。如在市場調查與預測這門課上,我讓學生在校園里選取調查對象來完成自己設計的大學生消費能力調查問卷;在營銷策劃的課堂上,我讓他們去超市實地發現和研究定價策略。課堂只是一個虛擬的社會環境,只有在真實的社會環境中的真實的實踐活動,才能引發學生真實的內心體驗。
四、借新工具,建新媒體
從教學手段來看,教師必須充分運用現代教育技術。所謂現代教育技術,就是運用現代教育理論和現代科技成果,通過對教與學過程和教與學資源的設計、開發、利用、評價和管理,以實現教學優化的理論與實踐。教師在有效的課堂教學時間內,要有時間觀、價值觀、質量觀。建立紙質、聲音、電子、網絡等多種媒體構成的立體化教學載體,為學生自主學習提供條件,提高課堂教學效益,讓每一個學生在知識和能力上得到發展。
當前信息科學、多媒體技術和網絡化技術的發展,為人們的學習提供越來越充分的保證。學生應該充分利用信息科學、多媒體技術和網絡技術,理解教材內容,認知和掌握所學的知識,查閱大量資料,擴大知識面,了解新技術。
1.多媒體教學。使用多媒體教學,可以將重點案例采取錄像播放方式,以增強感染力,并制作有利于學生學習與訓練的助學課件,最終建立系統性、立體化的多媒體課件體系。
2.網絡沖浪。現代教學應充分利用互聯網,對管理專業學生而言,這是一種特殊的接觸實際的窗口。根據教學進度需要,引導學生登陸有關網站,了解現實企業狀況,搜集最新信息,學習最新管理知識,思考與分析現實管理問題。
以上列舉的只是眾多可選的互動式教學方法中的幾種,不管哪種形式,都便于學生從切身體驗中實現情感參與,增強師生情感交融。也便于教師深入學生之中去實現師生雙向互動,師生面對面交流,相互激蕩,以喚起教與學的熱情。
在此,必須說明的是,雙向互動是針對傳統的單一灌輸式教學方式而言,并不是主張摒棄講授這一教學形式。從某種程度上講,講授還是必不可少的,它是案例分析、角色扮演、管理游戲的基礎。但是僅有講授這單一方式是無論如何不能適應教育發展需要的。新的教學理念呼喚著隨堂實驗教學模式與之相適應,而一個新的教學模式都有一個從不成熟而走成熟的過程,只有更深更多地思考,更精更細地去做,教學水平才能達到更高更強。
總之,要提高教學質量,我們必須從傳統的單項灌輸式的教學方式中走出來,嘗試多種創新,并敢于在教學中實踐。在課堂教學中,教師不只是一個簡單的帶路人,而應融入其中,做一粒鋪路石,以自己的知識和道德修養,為學生拓展一條走向未來的發展之路,讓每一個學生都有自主學習的思想,都有自主學習的機會,都有自主學習的能力,把課堂還給學生,讓課堂充滿創造的活力!
參考文獻:
[1]王蔚.《西方成人培訓雙向互動式教學方法及啟示》.廣東教育學院學報,1997(3).
[2]馮克誠,田曉娜.《最新教學模式全書》.國際文化出版社,1997.
[3]覃翠生.《論互動式教學方法的基本形式和特點》.《桂海論叢》,2006,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