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4-01 10:29:32
序論:在您撰寫歷史論文時,參考他人的優秀作品可以開闊視野,小編為您整理的7篇范文,希望這些建議能夠激發您的創作熱情,引導您走向新的創作高度。
論文關鍵詞:“茶飲”史話
茶與可可、咖啡并稱為世界三大飲料。在這三大飲料中,只有茶的故鄉在中國。種茶、制茶和飲茶都起源于中國。但茶葉在中國成為一種普遍的飲料,并進而走向世界卻經歷了一段漫長的歷史歲月。
中國對茶的飲用可以追溯到傳說中的神農氏時代。相傳在公元前三千年左右,先祖神農氏創立了醫學。為了幫助人們戰勝疾病,他通過遍嘗百草來識別和了解藥性,尋找治病的藥草。有的草會含有毒性。據說有一日他嘗了72種毒草,中毒72次。但是他都通過飲用一種神奇的藥草而化險為夷。這種神草名叫“荼”。“荼”就是后來的茶。茶在古代還被稱為“茗”,“皋蘆木”。從這個傳說看,中國人開始認識茶樹及其藥用功能已經有5000余年的歷史了。
從文字記載的歷史來看,我國先民發現茶也有二、三千年的歷史了。在我國最早的詩歌總集《詩經》
中就有了“采荼薪樗”的詩句了。意思是說農夫們采摘茶葉,砍柴為薪。世界上飲茶,種茶起源于中國,那么中國的茶樹栽培和飲用又起源于那里呢?研究表明,它起源于巴蜀地區人文歷史論文,即今天的四川一帶。明末清初的大學者顧炎武認為:“自秦人取蜀,而后始有茗飲之事。”東晉《華陽國志·巴志》上記載:“就丹、漆、荼、蜜……皆納貢之。”意思是說古代四川向中原地區交納,丹藥,油漆、茶葉、蜂蜜等當地特產。從地名學來看,蜀國在古代又稱為葭萌郡。葭萌是古蜀人對茶葉的一種稱謂。因此葭萌郡的意思是茶郡之意,即生產茶的地方論文服務。歷史記載,西漢時巴蜀一帶便已經飲茶成風。市面上有各種各樣的茶具出售。茶具的市場化正是茶飲普及化的表現,也是茶飲民間化、群眾化的結果。
三國兩晉時期,飲茶之風在中國的范圍日漸擴大。特別是當時的文人更是把以茶待客作為交往的一種重要方式。正是由于文人們的參與,中國的茶飲很快發展演變成茶藝,并進而形成獨特的中國茶文化。到了南北朝時期,隨著佛教的盛行,和尚坐禪破睡,飲茶發揮了獨特的功效。因此各地的寺院開始大量種茶和飲茶。飲茶之風也就隨之盛行開來,當時的人們稱“茶佛一味”。唐朝時中國封建社會發展到頂峰,社會經濟的空前繁榮也推動了茶飲之風在世界范圍的流行和傳播。世界歷史上第一部,并且也是最重要的一部有關茶飲的學術專著,陸羽的《茶經》就在這一時期問世。為了紀念陸羽在推動中國茶文化方面的獨特貢獻,人們把“茶神”的桂冠送給了他,并將他供奉在官府的茶葉庫和民間的茶肆之中。自唐以后,茶飲之風不但在中國大行其道,并成了人們一種流行的生活方式,而且隨著各國商人,使者紛紛前來唐朝進行商貿和文化交流,而將茶飲之風也帶到了世界各地。中國通往西方的絲綢之路確切講來應該稱為“絲茶之路”,因為茶葉也是當時商貿交流的重要商品。中國的近鄰日本茶道之風更是盛行。據說唐朝時日本高僧最澄來中國求佛,回國時將中國的茶籽帶回日本,進行種植并獲得成功人文歷史論文,從此日本人也開始有了飲茶的習慣,并將中國的茶藝技術發揚光大,形成了在今天仍然風靡全日本的具有大和民族特點的日本茶道文化。
隨著時代的進步和生活水平的提高,現在中國人飲茶已不但是為了解渴、保健和提神,而是將茶飲當作一項高雅而又精致的藝術生活來看待。茶除了它的實用功效外同時也富有欣賞情趣,可以陶冶一個人的情操。中國人飲茶注重一個“品”字。品茶不但能鑒別茶的優劣,更帶有神思遐想和通過茶因所產生的情趣。在百忙之中泡上一壺或濃或淡的茶,擇雅靜之處自斟自飲,或與朋友對飲,不但能消除疲勞滌煩益思,振奮精神,還可以在細啜慢飲之中,得到美的享受,使精神境界提升到一種高雅藝術境界之中。正因為茶飲的這種功效它特別受到歷代文人墨客們的青睞和追捧。也正是他們的參與,使茶飲已變成了國人的一種文化行為。品茶待客成了我們生活中一項高雅的娛樂和社交活動。
論文關鍵詞:勞特累克
勞特雷克出生在阿爾比一個大貴族之家,是阿爾豐瑟公爵和阿戴勒·塔皮埃·塞萊朗這對表兄妹的兒子。阿爾豐瑟是的個浮華而愛好體育的紳士,其母親是個簡樸充滿愛心和宗教感很強的人。
勞特雷克曾經是個健康但體弱、活潑而好奇的男孩,巴黎豐塔納公立中學的優等生。但不幸的是,由于多病的身體,他不得不退學。后來開始自學,那時已經顯露出繪畫的天資,他開始畫一些動物和家人的肖像。1878年他因騎馬摔下跌斷了雙腿。由于缺鈣,他的骨骼沒有能長結實,他的雙腿再也無法如正常人那樣發育。年少的他,唯一的慰藉就是速寫本人文歷史論文,是一個誠實但平庸的畫家送給他的,這個畫家教他畫畫并鼓勵他。于是年輕的勞特雷克在這名畫家的推薦下于1882年到了學院派畫家翁納特的畫室,學習正確的技法和職業培訓,在這里,他一直呆到1883年。第二年他為了提高畫藝,他到科蒙畫室求學。
在科蒙畫室他遇到了伯納 、梵高等一批藝術家。由于梵高古怪的性格和他對藝術具有獨特的見解,所以對梵高產生了濃厚的興趣,以后并建立了深厚的友誼論文開題報告范文。他給梵高畫了一幅肖像畫,筆觸既有深度又有力度,色彩大膽,畫面凝重的表情,畫出梵高內心孤獨的無耐。在勞特累克的建議下,梵高去了法國陽光充足的南部城市阿爾,在那里他造就了人生藝術的巔峰。
1886年,發生了一件具有決定性意義的事情:勞特累克離開了親友,遷到了巴黎蒙馬特區,并建立畫室,站在畫室的窗戶前就可以看到德加的畫室。在那里他結識了那個地方很多具有鮮明特色的人,如晚上去跳舞的年輕女裁縫、在酒吧消愁的勞動工人、在這表演的貧困舞蹈演員和姑娘或大眾節目里的表演者,他懷著人道的同情和絕對的尊敬給他們所有的人作畫,也從他們那里挖掘出人性的痕跡和縮影。
勞特累克對馬奈和德加都是十分敬仰人文歷史論文,特別是德加。德加的色彩、構圖、題材對他來說都是很有吸引力的。德加是法國動態的繪畫大師,色彩具有印象派特色。題材大多取自芭蕾舞劇院、咖啡廳和賽馬場等。從70年代開始畫粉畫,有時同油畫相結合,色彩鮮艷柔和。從勞特累克給梵高畫的自畫像中可以感受到德加的影子。
在《紅磨坊的舞蹈》這幅畫中,勞特累克運用與杜米埃相似的諷刺和稍有夸張的造型手法,為我們展現了紅磨坊樂園的場景。畫面由前、中、后三個不同的空間構成,并且木地板的線貫穿整個畫面。前景為高貴的女性和幾個即將消失在畫布左端的幾個人統一了整個畫面;中景是一對跳舞的人構成了畫面的中心部分,在以綠色調的環境襯托下,他們在盡情的跳舞,從造型上看,那個跳舞的男性的身影隨意伸曲并跳動,陶醉在一種既幽默又放肆的自由狀態中。再看那女的撩起她的長裙,翹起她的腿,在跳踢踏舞,擺能,但是她的面部表情十分呆板,好像所有的動作只是下意識的機械的動著;后面部分人圍繞在舞池的邊上,與前面的人構成呼應。這種夜生活對勞特雷克來說太熟悉了,因為他經常出入這些音樂咖啡館、舞廳、酒吧間林立的大街上。用病態的心理和異常敏感性,來表現這種半上流社會的喧鬧景象,“紅磨坊”娛樂成了他創作靈感的一個重要源泉。
同時勞特雷克在創作技法上吸收了日本版畫的很多因素人文歷史論文,如淡顏色的使用,和單線平涂的技法等,都是很明顯的。勞特累克的招貼畫是通過石版技術繪制出來,他對他的創造性活動很感興趣。這從他給母親的信中可以得到證明,他在1891年的信中寫到:“今天,我的招貼畫被貼在巴黎的城墻上。這是我略感興奮,我還要在做一幅……”。
1893年,他在梵高工作過的古庇畫廊舉辦了一系列的油畫和素描展覽。同年,他開始從事繪制招貼畫的活動,并獲得極大的成功,以至他的招貼畫大大地超過了他的繪畫作品。
《紅磨坊的拉·姑柳小姐》是勞特累克第一幅招貼。在當時巴黎萬博會給巴黎帶來了商機也帶來了無限的競爭,紅磨坊在競爭的面前生意一天比一天差,老板齊得拉十分著急,他不惜金錢請了很多在當時很知名的藝人加盟紅磨坊,使紅磨坊在舞會形式和人力資源上優越與其他的舞廳。同時老板也想到了找勞特累克為其制作宣傳海報招貼論文開題報告范文。至于為什么請勞特累克,或許是勞特累克在巴黎小有名氣;或許勞特累克是紅磨坊的???;或許是紅磨坊的老板齊得拉深知勞特累克對舞女及演藝人比其他的畫家有更多的認識和了解。總之齊得拉是再三懇請勞特累克為為他畫幾張精彩的招貼畫來吸引顧客。這張招貼畫非常的成功,轟動了當時的巴黎,不僅讓紅磨坊的生意蒸蒸日上,也讓畫家本人成為家喻戶曉的藝術家。
勞特累克并不是一直在蒙馬特的,有事他也出去旅行。1895年他到過倫敦,在那里人文歷史論文,他看到了惠斯勒的繪畫,并且十分欣賞。1896年他在歐洲旅行了很長時間,去過荷蘭、比利時、西班牙和葡萄牙。回來后,他加入了由納唐松兄弟領導的《白色畫刊》的知識分子的小圈子,與之合作的還有波納爾、維亞爾、瓦洛通等當時的天才插圖畫家。
夜生活過度的酒精和連續的工作使他幾乎發瘋,于是,他的母親把他送到勒伊的一個精神病院治療。沒有呆上多久便出來了。他又恢復了過去的生活,但不在是原先一模一樣的生活。他的繪畫開始表現出一些奇怪的不穩定性和改變技法及色彩的企圖。1901年9月9日,他的母親合上了他的雙眼,一顆藝術之心隨著他生命的終結而枯竭。時僅三十七歲。勞特累克在短暫的一生留下了大量的繪畫、招貼畫、石版畫、插畫等作品,他影響了后代的很多人,受影響中最有名的當屬畢加索、蒙克、馬蹄斯等人。
大家都知道,實踐性原則是各科都應遵循的原則,對小學社會課尤為重要,而教材的編排特點又充分體現了這一點,這是由小學社會課的教學目的所決定的?!毒拍炅x務教育社會教學大綱》中規定:“社會課的教學目的是使學生認識一些常見的社會事物和現象,初步了解一些家鄉的、祖國的、世界的社會常識;從小培養他們正確觀察、認識社會、適應社會生活的初步能力;進行愛國主義教育以及法制觀念的啟蒙教育,培養他們對社會的責任感。”那么,如何在社會課教學中根據教材編排的特點,重視實踐性原則,從而達到大綱中規定的教學目的呢?
一、重視社會調查,講求調查實效
翻開社會課教材,我們不難發現,課本中設了“說一說”、“做一做”、“討論”、“活動”等小欄目,其中“活動”這一小欄目中有大部分內容要求學生要深入社會,進行社會小調查。從社會課的編排特點上,我們也可以看出,它講究單元教學,但又拘泥于篇章;它啟發學生明理,但重在了解社會,到社會中去實踐。因此,教材在編排上除了設有社會小調查這個小欄目外,還另設了與單元教學內容密切相聯的,要求學生走出課堂進行實地調查的活動課。根據教材內容的編排特點,要求我們教師在教學中要注意與實踐相結合,安排一定的時間,根據當地的實際情況,有計劃、有組織地積極引導學生參加課本中規定的社會調查等實踐活動,讓學生深入周圍社會,通過親身體驗,具體感知,從而獲得安全的知識,切實達到大綱規定的教學目的。
比如:第一冊教材第三單元“我們周圍的社會生活環境”,根據本單元的教學目的及教學大綱中的有關要求,本單元的教學重點為兩點:(一)、熟悉自己家庭附近的社會生活環境。(二)、結合各行各業人們的生活實際,理解人們之間互相提供服務的關系。本單元共有五課,其中最后一課是活動課《周圍社會小調查》,調查的目的是:讓學生了解周圍的社會生活,也是對前四課的總結。調查的內容有:人口、學校、醫院(衛生所)、商店(供銷社)、道路、集貿市場、文化娛樂場所(鄉文化站)等的變化。在教學中,僅憑前四課的課堂教學,很難達到教學目的,而突出單元兩點教學重點勢必就會成為紙上談兵。我們都清楚,每個家庭周圍生活環境是有差別的。所以,只有讓學生結合課堂所學知識,走出課堂,走向社會,進行實地調查,才能進一步地認識家庭周圍生活環境。
社會調查要講求實效,不能流于形式。教師在教學中要按照社會調查的一般步驟有計劃的組織學生。首先,要讓學生明確調查的目的和調查的要求。其次,編寫調查提綱,使學生在調查前做到心中有數。第三,周密組織學生實地調查。第四,認真組織學生總結討論、概括,使感性認識上升為理性認識。
二、課內外結合,上好觀察課
小學社會課教學大綱確定教學內容的原則之一,就是以認識社會為線索,由近及遠。就范圍來講,從小到大,從知識層次來說由易到難。這就要求我們教師在教學中要重視每一個教學內容,而完成這些教學內容則是為了最終能夠達到讓學生逐步認識社會、適應社會、服務社會的目的。重視實踐,課內外結合,上好觀察課,是達到這個教學目的的有效途徑之一。
最新歷史論文致謝詞
彈指一揮間,大學四年已經接近了尾聲。當自己懷著忐忑不安的心情完成這篇畢業論文的時候,自己也從當年一個從山里走出的懵懂孩子變成了一個成熟青年,回想自己的十幾年的求學生涯,雖然只是一個本科畢業,但也實屬不容易。首先,從小學到大學的學費和生活費就不是一個小數目,這當然要感謝我的爸爸媽媽,他們都是農民,沒有他們的勤勤懇懇和細心安排,我是無論如何也完成不了我的大學生活。沒有他們的支持和鼓勵,我也不可能完成我經濟學第二專業的學習。當然,一個農民家庭要同時供兩個大學生上學,沒有別人的幫助和接濟是相當困難的。因此我要感謝那些在我求學時對我經濟和精神上幫助的親戚、朋友、老師和同學們,我的生活因你們而精彩和充實。
華中科技大學,這里嚴謹的學風、優美的校園環境使我大學四年過的很充實和愉快。我第一學期是在哲學系度過的。在這短短的半年時間里,我有幸和許多優秀的同學一起學習,聽睿智的哲學老師講授哲學。后來由于一些本可抗拒但一時沖動的原因,我依依不舍的離開了哲學系,離開了親愛的哲學系的老師和同學們。雖然只有短短的半年時光,但我確實學到了很多有用的知識,尤其是對我思想和方法上的指導。這些有用的東西一直對我大學的學習和生活有很重要的指導作用,我相信,這些東西將伴隨我走完整個人生的道路?,F在回想起在哲學班的日子,還是那么的溫馨和愜意,我不能不感謝當時哲學班的每一位同學和老師,跟你們在一起學習、生活,那真是其樂融融,妙不可言!
(一)關于貨幣的起源和本質
唐代對貨幣起源的認識仍然囿于《管子》的“先王制幣”說(亦稱“貨幣國定說”)。此說在《管子》一書中多處言及,最具代表性的表述見于《國蓄》篇,曰:“玉起于禺氏,金起于汝漢,珠玉起于赤野,東西南北距周七千八百里,水絕壤斷,舟車不能通。先王為其途之遠、其至之難,故托用于其重,以珠玉為上幣,以黃金為中幣,以刀布為下幣。三幣,握之則非有補于暖也,食之則非有補于飽也,先王以守財物,以御民事,而平天下也?!边@一觀點產生以后影響至巨,幾成定論,成為貨幣起源說上的主流認識。
唐代堅持此說的以張九齡、陸贄、白居易、楊于陵等人為代表。玄宗開元二十二年(734)三月,張九齡在所擬《敕議放私鑄錢》中指出,“古者以布帛菽粟不可尺寸抄勺,乃為錢以通貿易”。[1]德宗貞元十年(794),陸贄在《均節賦稅恤百姓六條》中說:“先王懼物之貴賤失平,而人之交易難準,又立貨泉之法,以節輕重之宜?!庇终f:“錢貨者,官之所為也?!盵2]憲宗元和元年(806),白居易指出,“夫天之道無常,故歲有豐必有兇;地之利有限,故物有盈必有縮。圣人知其必然,于是作錢刀布帛之貨,以時交易之,以時斂散之”。[3]穆宗長慶元年(821),戶部尚書楊于陵認為,“王者制錢,以權百貨,貿遷有無,通變不倦”。[4]
這些言論從便利商品交換的技術角度及維護政權統治的實際需要出發,來解釋貨幣的起源,認為貨幣乃是帝王賢哲人為設計制造出來的,在認識上是一種“非常膚淺的觀點”,[5]也是一種主觀唯心主義看法。它把貨幣的產生解釋為是政治權力和統治利益的產物,從而混淆了貨幣起源與商品交換之間的內在聯系,也進而阻止了對貨幣本質問題的正確認識。這種觀點認為貨幣實際上是人君之權柄,是統治階級治國安邦的一個工具,根本不可能看到貨幣是在商品交換中自發產生的,是用于充當一般等價物的特殊商品的本質所在??偠灾?,貨幣起源論上的膚淺和錯誤,決定了貨幣本質論上的想當然和謬誤。這樣的認識水平,與西漢司馬遷所持“農工商交易之路通,而龜貝金錢刀布之幣興焉”[6]的貨幣自然發生說相比,無疑在正確的認知道路上是相去甚遠的。司馬遷雖未認識到貨幣本身即是一種特殊商品,但他把貨幣的產生與商品生產和商品交換聯系在一起,認為“龜貝金錢刀布之幣”是“農工商交易”發展的結果,提出了關于貨幣起源的正確的和客觀的觀點。唐代統治階級則僅僅是接受《管子》的成說,并沒有去認真地加以思考研究。
(二)關于貨幣的職能
如所周知,按照的貨幣理論,貨幣具有兩種基本職能:一是價值尺度(價值標準),二是流通手段(交換媒介),其中價值尺度是第一位的,流通手段是第二位的,即流通手段以價值尺度為前提,因為只有自身具有了一定價值,貨幣才能充當商品交換的媒介,不過,這兩種職能又是統一于一體的。馬克思指出:“一種商品變成貨幣,首先是作為價值尺度和流通手段的統一,換句話說,價值尺度和流通手段的統一是貨幣?!盵7]
唐代對貨幣的兩種基本職能有所認識。如杜佑認為,“原夫立錢之意,誠深誠遠。凡萬物不可以無其數,既有數,乃須設一物而主之。其金銀則滯于為器為飾,谷帛又苦于荷擔斷裂,唯錢可以貿易流注,不住如泉”。[8]崔沔認為,“錢之為物,貴以通貨”。[9]楊于陵認為,“錢者所以權百貨,貿遷有無,所宜流散,不應蓄聚”。[10]元和三年(808)六月,憲宗頒《禁采銀坑戶令采銅助鑄詔》,內云:“泉貨之法,義在通流,若錢有所雍,貨當益賤?!盵11]穆宗《定錢陌敕》亦云:“泉貨之義,所貴通流?!盵12]
這些觀點指出貨幣不僅具有“數”,即價值標準,具有權百貨的職能,而且能夠“貿遷有無”,并“貴在通貨”、“義在通流”,不應蓄藏雍滯,對貨幣的價值尺度和流通手段的職能的認識明確。不過,需要加以辯明的是,唐代的這些認識并不是來源于對貨幣本身屬性的具體探索和科學研究,而是從貨幣起源上的國定說和貨幣本質上的工具論出發加以推衍而認知的。
從貨幣起源上的國定說出發,唐代統治階級認為,貨幣本是無用之物,即沒有什么價值,貨幣所以具有“數”、具有“權百貨”的價值標準和尺度,完全是由于國家權力的制定。他們認為,貨幣既然由國家制造,那么單位貨幣的價值大小也由國家確定。這一方面最典型的言論是韓愈在《錢重物輕狀》中所陳解決通貨緊縮之對策第三條,即:“三曰更其文貴之,使一當五,而新舊兼用之。凡鑄錢千,其費亦千,今鑄一而得五,是費錢千而得錢五千,可立多也?!盵13]露骨地主張國家可以根據需要隨意調整、確定單位貨幣的價值大小。這種被學界稱之為貨幣名目論的價值尺度觀,顯然是直接承繼了《管子》所謂貨幣“握之則非有補于暖也,食之則非有補于飽也,先王以守財物,以御民事,而平天下也”的觀點,在認知上也沒有超出西漢晁錯所謂“夫珠玉金銀,饑不可食,寒不可衣,然而眾貴之者,以上用之故也”[14]的水平。它無視貨幣作為特殊商品自身固有的價值大小,無視貨幣價值的自然屬性,認為貨幣由無用之物變為眾人之寶,決定于“上用之”之故,即系于國家權力的確定,在理論上顯然是錯誤的。
從貨幣本質上的工具論出發,唐代統治階級認為,國家制造貨幣的目的在于調節萬物輕重,疏通商貿,發展封建經濟,鞏固統治秩序。而要達到這個目的,就必須掌握使用好貨幣這一工具,通過國家權力的推行,使貨幣通流不住,不斷地在商品交易中發揮作用,即所謂“義在通流”,或“泉貨之義,所貴通流”。也就是說,貨幣所以能夠在商品交易中發揮流通手段的職能,關鍵取決于國家權力的行使和推動,亦即貨幣的流通手段職能也是由國家權力所賦予的。這樣的認識同樣不是對貨幣流通手段職能自然屬性的認知,在理論上也是錯誤的。
對貨幣基本職能的錯誤認識和錯誤理論,尤其是價值尺度觀上的名目論,在我國封建帝制時代根深蒂固,影響巨大,成為歷朝歷代實行通貨膨脹政策的理論根據,并在實踐上對社會經濟的發展屢次造成了嚴重破壞,唐肅宗時期推行的通貨膨脹政策是其顯著事例。
(三)關于貨幣的作用
任何一件事情,好的開始就是成功的一半,歷史教學也是如此。一堂課的開始是十分重要的,要想呈現一堂高效的歷史課,教師要學會在一堂課的開始就抓住學生的注意力,利用課前故事設置懸念導入新課的學習。例如,在學習《伐無道,誅暴秦》時,教師可以先通過秦始皇“掃六合”、統一天下開始講起,講到秦始皇建立了一個疆域遼闊的封建強國,這時可以設置懸念。通過這樣一個秦始皇統一天下的故事,學生的注意力被集中了起來。通過這樣的故事懸念導入新課的學習,可以讓學生帶著問題去學習,在學習的過程中解決問題,這樣學生的興趣就會更為高漲,也會更加積極地去學習新的知識。注意力集中了,對課文的學習和知識的掌握自然也就更為深刻。
2.抓住時機進行歷史故事講述
教師選擇的歷史故事一定要和本堂課所要學習的內容相結合,在學生興趣與好奇心最為強烈的時候推出課程的內容。在進入課堂10~20分鐘之后,學生會出現注意力不集中的情況,這時教師就可以通過歷史故事來吸引學生的注意力,保證學生學習的效率;同時,對于一些理論性較強的知識和難點也可以通過歷史故事來解決。例如,在進行“半殖民地半封建”這一概念的講解時,如果教師一味地進行概念的解釋,只會使學生感到枯燥乏味,越來越糊涂。所以教師可以結合當時我國沿海的一部分地區被外國人占領的故事對概念進行闡述,這樣一來,學生容易理解,教師講起來也更加輕松。初中歷史教學往往會使學生感到乏味和單調,教師如果可以抓住時機進行一些歷史故事的講述,就可以大大提高學生的興趣和積極性,這樣初中歷史課堂也可以活躍起來了。
3.教師要用語言魅力再現故事
歷史是一門嚴謹而科學的學科,教師在講課中一字一句的差異都可能導致學生理解上的偏差。而歷史故事的講解更需要講解者在表情、語言以及動作上的生動與熟悉,只有聲情并茂,才能夠將聆聽者帶入故事里的情景,讓聽眾有身臨其境之感。而且教師在講述歷史故事時可以適當帶有自己的個人情感,講到歷史英雄人物時可以表現出慷慨激昂的情緒,而講到奸臣賊子時可以表現出厭惡和痛恨的情感。善惡分明,可以將學生的價值觀引向正確的方向。但同時也要注意對歷史的評價要客觀公正,以免誤導學生。教師可以通過自己的語言魅力將歷史故事完美地呈現到課堂中,吸引學生的興趣,同時也加深學生的印象,讓學生在動人的故事里學習知識,學習道理,分明善惡美丑。
4.課末總結故事吸引學生興趣
沒有細致的學習態度對于一些初中生來說,他們還沒有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有的學生比較浮躁,不愿意學習那些純記憶性的科目。但是,據研究發現并不是聰明的學生就能把歷史學好,因為學習理科學到一定深度的時候就與學生智力的發展密不可分了,但學習歷史,除了在課堂上掌握基本的歷史線索和基本知識點以外,更多的知識是可以從課外攝取,這就要求學生有細致、認真的學習態度,這一點與學生的智力發展沒有直接的聯系,只是與學生的學習習慣有關。
二、初中生在記憶歷史內容上應堅持的原則
1、化繁為簡原則
初中歷史教材上的內容多而雜,很難理出頭緒,因此教師在指導學生背誦、記憶的時候應該堅持化繁為簡的原則。首先,指導學生理解每一章節的知識點;然后,要求學生掌握每一章節的重點和難點;最后,檢查學生掌握的情況。這樣,教師給出思路和方法指導學生們一步步地學習和掌握重要的歷史知識點,最終才能在扎實中進步。
2、聯想擴散原則
教師在講解歷史知識的時候,一定要理清知識的內在聯系,教會學生注意歷史知識的前后銜接,做到聯想擴散。對于動態的歷史知識教師應該指導學生以時間來進行擴散、以情節來進行擴散、以內容來進行擴散等方法來學習不同內容但類型相同的知識點。
3、層層深入原則
任何知識的學習都不能僅僅停留在表面,都要透過現象看本質。初中歷史的學習也不例外,雖然“對史實的掌握永遠是最基礎、最重要的內容之一?!钡?,教師在具體的教學中一定不能忘記了在基礎知識深入并提高,做到層層深入。最終使學生在基礎知識的學習中達到升華。
三、提高初中生記憶歷史的對策
1、用歌曲、順口溜記憶
歌曲通俗、順口溜押韻,兩者讀起來都比較朗朗上口,運用到歷史的記憶上也比較輕松,容易使學生接受。比如,在講“三國”有關方面的內容,可以借助林俊杰的《曹操》進行導課,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當學生對歷史內容有了興趣,記憶便水到渠成了。再有,在學到后簽訂的《》內容,就可以引導學生去琢磨并把條約的內容變成順口溜:
(1)割香島(割香港島給英國);
(2)賠兩一(向英國賠款2100萬銀元);
(3)開五地,為口岸(開放廣州、廈門、福州、寧波、上海為通商口岸);
(4)進出款,須商談(中國進出貨物的稅率須同英國商定);由此可見,通過歌曲和順口溜就能把晦澀難懂的知識變成通俗易懂的記憶內容,何樂而不為。
2、借助圖示記憶
利用圖示來記憶,可以化繁為簡,連橫合縱,有利于提高空間識記能力。記憶是保持、鞏固知識的重要手段,是學習的象征。學生如果記不住或記不準學習的內容,就不能很好地獲得知識,積累經驗,更談不上運用所學知識去分析解決問題,指導實踐。所以,在歷史教學中,教師可以用網狀圖幫助學生記憶關聯性的知識(中國歷史上著名變法)、用人物圖片或地理圖片來記憶靜態的歷史知識等。
3、巧用時事記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