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4-01 10:29:15
序論:在您撰寫國際化教學論文時,參考他人的優秀作品可以開闊視野,小編為您整理的7篇范文,希望這些建議能夠激發您的創作熱情,引導您走向新的創作高度。
國際化人才需要具備較強的跨文化外語溝通能力,聽、說、讀、寫、譯是國際化英語人才需要掌握的基本技能,如此才能在國際經貿活動中發揮積極作用。因此,在國際化人才背景下的大學英語教學改革中,首先需要重視培養學生的英語基礎能力和綜合應用能力。而合理開設綜合課程是大學英語教學改革中的一條有效途徑,可通過開設語言知識、交際技能、情境訓練等相關綜合性的英語課程來幫助學生打好語言基礎,培養和提高學生的英語綜合應用能力,從而奠定學生走向國際社會的必要條件。
二、適當增設跨文化選修課程,培養學生的國際化意識
在國際經貿活動中由于是跨文化背景下的交流與合作,因而在國際交際中不單單只是語言上的交流,同時還涉及到不同國度政治、文化、禮儀、習俗等方面的交流。為此,國際化人才需具備較強的國際化意識,以避免在國際交際中出現“cultureshock”。于是乎在大學英語教學改革中可適當增設跨文化的選修課程,通過這些選修課程來實現對學生的多元文化熏陶和全方位的國際教育,幫助學生了解和接受不同國家文化的差異,培養和促進學生形成國際意識。
三、舉辦跨文化交際專題活動,拓寬學生的國際視野
寬廣的國際視野是國際化人才應具備的基本素質,因而在大學英語教學改革中高校應重視拓寬學生的國際視野。對此,高校可以加強組織各種跨文化交流的活動,如舉辦跨文化交際專題講座,定期安排外籍教師和學術專家、國外創業成功人士、留學生等開展系列文化講座與案例教學。高校通過組織和舉辦各種跨文化交際專題活動來幫助學生認識和接受中西方文化差異,拓寬學生的國際視野,一方面幫助學生熟悉和掌握國際通行規則,另一方面促進學生跨文化交流能力的不斷提高。
四、開設雙語教學模式,增強學生的職業英語能力
如何增強學生的職業英語能力,這是高校大學英語教學改革的又一重要任務。在國際競爭中不僅要求人才能夠使用英語進口無障礙的交流,更主要的是人才可以在專業領域中完成相關崗位要求,如材料報告、合同擬定等,對人才的職業英語應用能力要求較高。對此,我國高校在大學英語教學改革中可以通過開設雙語教學模式來強化對學生聽說讀寫譯英語基本技能的培養和訓練。運用英語和漢語相結合的教學模式來幫助學生更容易掌握語言知識和基本技能,進一步提高學生的職業競爭力。
五、開展多樣化實踐活動,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
學生具備各方面的綜合素質和能力是其成為國際化人才的必要條件,因此如何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也是高校大學英語教學改革需要重點考慮的方面。高校在進行大學英語教學改革的過程中不僅需要重視對學生文化素質的培養,同時還應側重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實踐應用能力等,學生只有具備過硬的綜合素質才能在國際競爭中占據優勢。為此,高??梢酝ㄟ^開展多樣化、開放性的實踐活動(如英語演講比賽、英語文藝演出等、來營造英語氛圍,為學生提供更多英語實踐應用的機會,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
六、結語
1.教育學院教師在國際教育組織的話語權提高
汪利兵是浙江大學教育學院教育學系教授,在2012年汪利兵教授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錄用為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亞太地區教育局P5級高級官員,主管高等教育和亞太地區教育創新為發展服務計劃(APEID)。
2.教育學院學生海外交流頻繁
浙江大學教育學院學生每年暑假都有海外游學活動,來自學院不同專業的本科生和研究生都有機會被選拔到韓國和泰國等國進行訪學活動。訪學活動以學生作為主體,鍛煉了教育學院學生參與國際外事活動的能力,學習東南亞東亞國家高等教育發展情況尤其是國際化背景下的發展現狀與趨勢。
二、當前浙江大學教育學院國際化面臨的困境
1.教育國際化模式缺乏多樣性
教育國際化不應只局限于國與國之間的人員的流動,還應包括課程和學位等方面的國際化。當前,浙江大學教育學院的國際化,更多的局限于人員交流,深層次的與國外合作辦學,“雙學位”等還未建立。
2.合作的國際教育組織和層面較單一
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OECD)和世界銀行(WorldBank)等都是重要的國際教育組織,利用這些組織的不同特點,可以更好地促進國際化。當前,浙江大學教育學院更多的是與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的合作,而與其他組織如世界銀行等組織合作較少。并且,教育學院與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的合作主要集中在創業層面。
3.學院國際師資不足和國際學生來源地分布不均
美國是教育國際化發展比較迅速的國家,其中一個顯著特點是美國的高校學生和教師大多都來自不同的國家,有著不同的背景,有利美國高等教育的國際化。當前,教育學院來自歐美國家的國際優秀師資還相對缺乏,另外,當前教育學院留學生更多的來自東亞和東南亞國家,來自歐美國家的留學生還相對較少。4.處在被動“引進來”階段,缺乏國際化的主動性浙江大學教育學院還未與海外知名院校建立合作機構,還未在海外建立自己的分屬研究機構。學院還未成立研究推動教育國際化的專門決策組,與國外院校進行學位合作還處于構想階段。
三、推動浙江大學教育學院走向國際化的對策建議
1.加強學生的國際交流
浙江大學教育學院應該積極吸引更多的基金對學生國際交流進行贊助,加大對貧困學生進行國際交流的費用補貼,使更多的學生有條件有能力出國。浙江大學教育學院應該加快落實與英國伯明翰大學的“雙學位”合作計劃,同時要考慮到學生參與該計劃后,后續的升學、就業和學位等問題。
2.舉辦具有全球影響力的國際會議
浙江大學教育學院在2014年11月舉辦了“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中國創業教育聯盟成立大會”,推動國際創業教育發展,加強我國高素質創業人才培養,推動我國創業型社會與經濟建設,促進創業教育、科學、文化交流與合作。浙江大學教育學院應該繼續舉辦類似國際會議,提升教育學院在國際的學術聲譽。當然,學院應盡力避免國際會議的形式主義,會議必須得有成果體現。
3.培養國際化的教師
浙江大學教育學院應充分利用浙大“長江學者”“求是特聘教授”等引進人才計劃,吸引來自世界各地的優秀名師來浙江大學教育學院任教。另外,浙江大學教育學院每年應派遣學院教師進行出國訪問或者進修,學習西方國家優秀的辦學經驗。
4.拓展合作對象和拓寬合作領域
浙江大學教育學院除了加強與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的合作以外,還應加強與OECD等國際教育組織的合作,充分利用不同國際組織的特點,實現合作空間的最大化。
5.嘗試在海外建設教育學院的下屬研究機構
浙江大學教育學院應該大膽走出去,學習孔子學院辦學經驗,嘗試在海外建設教育學院的附屬研究機構,讓世界各地的學生不出國,也可以學習到教育學院的相關課程,提升漢語水平的同時,還可以學習相關教育理論。
四、結語
實驗教學效果評價是有效實施實驗教學質量監控體系的基礎。合理、科學、規范的實驗教學效果評價方案有利于實驗教學條件的改善,有利于實驗教學過程包括實驗教學的理念、方法與手段、實驗教學項目、內容安排等環節的優化;有利于促進實驗管理的科學化。評價指標體系是評估當中的核心和依據,指標體系的好壞將直接影響評價的結果。一個好的指標體系應遵循科學性、客觀性、可操作性、簡易性、有效性五個基本原則。
2結果分析
從評價結果可以看出,通用化學實驗技術課程教學改革取得了較大的成效,85%的學生對實驗的課程總體評價好。80%以上的學生學習興趣濃厚,積極主動,認為實驗課對自己的學習、實踐能力很有幫助。認為實驗成績評定公正、科學,覺得實驗考核內容好、形式合理。對教師的授課滿意度較高,91.9%認為教師很稱職。80%以上的學生對實驗條件覺得滿意,其中對實驗藥品、試劑準備齊全和正確認同度最高,但對實驗儀器設備的先進性、完好率和配套數認同度較低。85%的學生認同實驗課程的授課計劃,認為實驗內容新穎、合理、綜合性強為77.30%,50%以上學生認為實驗內容難度合適。
但近50%的學生認為提供選做或設計性、開放性實驗的機會較少,近20%的同學認為提供選做或設計性、開放性實驗的機會太少,這在2011級同學占的比例更大。大多數學生認為教師和實驗條件對實驗教學效果影響最大,其次是實驗內容。認為實驗內容在新穎、綜合性等方面還要進一步加強。學生對教師認真批閱實驗報告、及時解決出現的問題認同度也較低,學生提出老師上課盡量不要離開實驗室,教師要提醒預習,多開設結合實際的設計性實驗,定時開放實驗室,實驗藥品、試劑配套數要充足等建議,這些正是實驗課程要加強的。實驗教師除了對實驗內容及儀器設備的使用很熟悉,更要在實驗教學中善于培養訓練學生的動手操作能力,能對學生進行正確積極的指導、糾正。提倡實事求是的作風,認真批閱實驗報告、及時解決實驗中出現的問題。近70%的學生認為提供選做或設計性、開放性實驗的機會較少或太少,這給我們敲了警鐘。
3改革方向
針對學生建議及分析結果,得出改進方向。
(1)實驗室要加強管理,盡可能開放實驗室。
(2)實驗藥品、試劑配套數量要準備充足齊全,環境整潔美觀,保證實驗安全、有序順利進行。
(3)考慮教學資源有限,引導學生利用網絡資源,彌補開放性以及課堂學時不足、練習不夠等問題。
【關鍵詞】教學;英語;口語
一、語言教學與文化
文化指一個國家和民族在社會歷史發展過程中所創造的物質和精神文明的總和,涉及歷史、地理、文學藝術、風俗習慣、風土人情、生活方式、行為習慣和價值觀念等。而語言是文化的媒介,文化影響和制約著語言交際,語言和文化密不可分。因此,教師一定要注重文化導入,應處理好語言與文化的關系,努力使學生在學習英語過程中了解外國文化,特別是英語國家文化,幫助他們提高理解和恰當用英語的能力,不斷拓展文化視野,加深對本民族文化的理解,發展跨文化交際的意識和能力。
二、口語教學中培養跨文化交際能力的途徑
1、文化背景知識的介紹
不同民族有著不同的生活和行為方式,價值觀、思維方式和等也不盡相同.所有這些都通過其語言表現出來.英語教學不可脫離隱藏在語言深處的文化背景.要想在跨文化交際中獲得成功,交際雙方就必須對對方的政治、經濟、文化等背景知識有一定的了解。同時中學英語教學的目的是通過聽、說、讀、寫的訓練,使學生獲得英語基礎知識和為交際初步運用英語的能力師可用一定的課時介紹有關的歷史背景和事件,以使學生更深刻地理解文章內容。
2、交際能力的培養
跨文化交際研究涉及交際的整個領域。交際方面的主要差異包括:中西方交際行為方式的主要差異,中西方在處理主要社會關系上的差異,漢英姓名和稱謂的異同比較,中西方非言語交際的主要差異,漢英中常見的成語、諺語、俚語、委婉語及禁忌語的對比。英語教師要讓學生清楚地認識到:不同民族由于地理、自然環境等種種因素的影響,其生活方式也不盡相同,因而文化帶有民族性;文化是多元的而不是一元的;文化是變化的而不是靜止的,為此,在英語教學中不能只單純注意語言教學,而要努力營造交流的語言環境,培養學生強烈的文化意識,重視語言文化差異及對語言的影響,最終實現英語教學中跨文化交際能力的培養。
3、激活學生學習口語的態度
許多來華從事英語口語教學的外籍教師都有一個共同感受,那就是很多中國學生的害羞心理是需要師生共同突破的第一道障礙。應當說絕大多數學生還是希望能夠流利地說好英語的,無論是為了應試還是為了應用,學習英語口語的動機是毋庸置疑的。那么怎樣激活學生潛在的積極態度呢?我們不妨在備課階段設計適合學生水平的教學任務,打消其害怕出錯的畏懼心理;同時采取情境性教學設計方案,首先采用多媒體輔助教學手段呈現一定的音像會話資料,必要時點出關鍵的可供學生模仿套用的句型、短語、詞匯,之后按類似模式選題,如以談論個人愛好的“Myfavorite…”等為題,由學生按照自己的愛好作答,參考教師事先提供的有關材料,用目標語表達自己的想法和感情,進而體會到成功的喜悅,使其逐漸放開膽子開口講英語。
4、轉變教學理念,提高文化素養
要培養和提高學生的跨文化交際能力,關鍵在于教師。只有教師具備了較強了跨文化的敏感性和跨文化交際的能力,才能在課堂上進行有效的跨文化交際教學。世界上的文化多種多樣,千差萬別,既有共時性又有歷史性。教師必須要尊重文化差異,必須要以平等客觀的態度對待異族文化,對不同文化群體成員的文化行為,要根據不同的認知方式和行為標準進行描述和判斷。同時,教師還要學會心理調節適應文化差異,即教師在與異族文化的接觸過程中要有意識地進行心理換位、角色轉換,設身處地去理解異族文化成員的行為。另外,教師還要學會尋找各種文化的共同點。雖然世界上的文化各有不同,但是不同文化成員在其基本的動機與要求方面是有共同點的。他們以不同的方式解決同樣的問題。因此,教師必須盡量去尋找這種共同點。長期以來,傳統的英語教學只是培養純語言能力,然而在實際交流過程中往往造成“文化休克”(culture shock),導致跨文化交際的失敗。因此英語教師要從根本上改變英語口語教學只注重語言知識的傳授而輕視文化教育的狀況,應該明確口語教學不能僅局限于語言系統本身,而應把與英語有關的文化背景納入教學中,使英語口語教學深入到學生的現實生活中去,從而使學生懂得如何得體地運用語言,有效地進行交際。
有機化學的知識點具有系統性和規律性,教師如果能夠根據有機化學知識的特點,選擇適當的教學方式,就能夠更為有效的提高學生學習的效率。一般來說,比教學習法是有機化學最重要的學習方式之一。教師能夠通過對知識點之間的共性進行歸納總結,找出知識點之間的差異性,對知識點進行梳理,就能夠讓學生更加清晰明確的進行知識點的記憶和了解。例如在學習有機化學的化合物時,教師可以對烷烴的命名方式進行總結和歸納,先讓學生對化合物的命名通則進行掌握,然后通過比較,讓學生找到烷烴、烯烴、炔烴等命名方式的不同之處,從而對多種化合物的命名特點進行深入的了解和掌握。學生能夠通過比較學習法,明白烯烴、炔烴命名時要著重掌握官能團編號問題,明白烯烴命名時需要掌握順反異構和Z、E式關系,從而更加牢固的掌握化合物命名的方式。
二、聯系實際生活,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有機化學與人們的生活聯系密切,如何利用實際生活,引導學生發掘生活中的有機化學,是教師提高教學效果的重要途徑。教師在進行具體化學知識的講解時,要利用多種方式有目的引導學生與生活中的現象相結合,并讓學生主動挖掘生活中存在的有機化合物等,從而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激發學生學習的主動性。例如,在講解烯烴時,可以從石油化工產品入手,讓學生搜集石油產品的組成部分,并讓找到石油產品的特征,然后教師引導學生從有機化學學習方向,對石油原料進行研究,以讓學生掌握乙烯的特性。
三、革新實驗教學,提高學生的實踐能力
實驗課程是學生從具象的角度了解有機化學的一個重要途徑,也是最具有實效性的教學方式。實驗課程的設置和操作是提高學生思維能力和實踐能力的有效方式,因此,教師要將實驗課程的革新作為提高有機化學教學效果的重要手段。教師既要讓學生掌握基本的操作能力,又要讓學生掌握化學反應的典型性特征,同時要革新實驗方式,提高實驗的效率和操作安全性。另外教師還要通過多種途徑讓學生對化學實驗的過程進行分析,要從原因和結果角度對實驗過程進行掌握,提高學生的科學修養,提升學生的實踐能力。
四、利用案例教學法,提升學生的主動性
案例教學作為一種提高課堂教學效果的有效手段被廣泛應用在法律、經濟、金融等學科的教學中。因此,我們教師也可以充分利用案例來闡述有機化學的相關知識。在案例教學中,需要注意教學案例的選擇,講述的案例必須是要經過試驗證明可行,并與學生們的現有知識水平相差不大。同時由于化學知識是來源于現實實踐的,在開展案例教學時,教師既可以選擇通過小班化、討論、調查等展開教學,也可以將他人的科研調查成果作為案例教學的參考,引導學生展開探究性學習。通過案例教學,學生會提高對于有機化學知識的理解和運用,學生的學習興趣得以激發,從而有效提高有機化學課堂的教學效果。
五、增強師生課堂互動,營造良好課堂氛圍
相信每位教師在教學過程中都會遇到這樣的情況,就是在闡述反應機理等問題時,學生往往是一聽就懂,但一做題就失誤。究其原因,通常是學生只聽懂了淺層次的知識,并未把握反應機理的本質。針對這一普遍存在的現象,我們教師可以通過提問的方式,加深學生對于問題的理解。教師可以對反應機理的每一過程設置問題,并給學生一定的思考和討論時間,結合課堂情況可以再適時給予學生引導,幫助學生養成主動發現并思考問題的習慣,從而加深其對知識點的理解和記憶。有機反應機理的掌握程度對于有機化學反應的學習有著重要的影響,是有機化學教學中的重難點。比如說一些同學由于對鏈增長的過程步驟掌握不完善,易出現理解錯誤,教師就可以讓學生寫出鏈終止的反應過程。通過課堂互動,我們教師要及時引導學生對錯誤進行反思并糾正。
六、利用多種方式,培養學生的創造性學習能力
為響應新課標的要求,提高學生的綜合能力,有效開展素質教育,我們教師在展開有機化學教學時要注意培養學生的創造性學習能力,這對于每位學生以后工作和學習的展開有著重要的影響。具體說來,我們教師可以給學生布置有機化學,特別是有機合成的問題(比如說給出一些目標化合物或利用資料上的習題等)留待學生課下思考并得出結論。為了督促學生能夠在課下主動去查閱資料,思考問題,教師可以利用課堂的前幾分鐘對學生進行提問,通過對比學生們有關合成路線的不同點,并分析各自合成條件的難易程度,從而拓展學生們有機化學的知識面,加深有機化學知識的認識,從而調動學生在課下學習的積極性。對于綠色有機合成、有機催化等與當下社會關系密切的問題,教師也可以將其作為作業向學生布置,培養學生搜索資料獲取信息并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提高其創造性學習水平,進而提高有機化學的教學效果。
語言問題一直是制約國際化教學的關鍵因素之一。高質量的英語授課體系將大大降低留學生的學習難度,吸引更多外國學生來校學習。出國培訓是提高教師英語教學能力的有效途徑之一。通過國際交流,可以全方位、深層次地了解國際化教育理念,培養英文授課、溝通等各方面能力,學習國內外高水平大學人才培養方案,考察國外優質教學資源,以及國外學生培養質量保障體制等。結合個人國外進修經驗,提出如下建議和改進措施。
(一)延長出國進修時間
學校出國進修期限為三個月,由于時間較短,進修人員往往很難獲得國外名校的邀請函,如不是與國外高校已有良好的合作關系,則需要花很大的精力才能找到接收的高校和合作導師,而有的教師因為沒有獲得邀請函而放棄進修資格。此外,除倒時差、熟悉環境、提高英文聽說能力以及回國前期準備等因素,真正用于學習的時間僅兩個月,進修者難以從頭至尾地聽完一門課程。因此,建議延長進修時間至六個月,以利于提高課程學習及綜合培訓效果。
(二)雙語班及中文班的開設
目前,學校海外留學生課程基本為全英語授課。一方面考慮到留學生的語言障礙,難以聽懂中文;另一方面考慮到留學生基礎相對較弱,不宜與中國學生同堂授課。這種做法在國內外皆少見,譬如在美國的中國留學生,不會因為語言障礙或者基礎差異而單獨分班授課。今后學校在對留學生入學中文水平提出要求的同時,教學方式也應作出調整??梢栽诖笠贿M行全英文授課,在大二、大三采用雙語教學,而大四進行全中文授課。這樣既可以降低非母語教學導致教學質量的下降,也有利于留學生提升漢語溝通能力。
(三)網絡課程的建設
學校土木工程專業國際化教學基礎較弱,多數教師沒有經過培訓就開始了留學生教學工作。雖然很多教師,尤其是博士畢業的青年教師,具有一定的英語表達能力,但由于缺乏英文課程背景認識,對留學生教學無所適從,課堂效果難以保證,甚至有些課程難以開課。美國很多著名的大學,如普渡大學(PurdueUniversity),學生可以通過選修網絡課程獲得學分。這些網絡課程往往由名師授課,且在網站上提供了大量豐富的學習資源。筆者建議可以與此類大學開展合作,借助國外高校的師資力量,通過國際交流與合作,迅速提升學校英文教學水平。同時,學校也可以成立課程小組,群策群力,加強自身網絡課程的建設,為課程建設提供持續、強有力的支撐。
二、課堂教學
IPFW課程安排比較靈活,課堂教學的時間除了上午、下午外,中午和晚上同樣有課程安排,課時1小時15分鐘,中間沒有休息。這有利于兼職工作的學生選修適當的課程,提高學習效率。此外,教師教學方法,不受場所的局限。國外專業課也比較靈活,教師非常重視案例教學,每堂課基本在復習上次課的重點之后,都會介紹新的知識點,然后以例題為主進行講解。這樣可以使學生較好地理解和掌握所學內容并加以應用。國外高校非常重視實踐性教學,每門課程都有實踐環節。如測量學的教學與實踐如影相隨,混凝土基本原理的任課教師有自己的設計室,學生會用相關軟件進行實際工程設計與分析?;貒蠊P者在建筑結構設計課程教學工作中尤其注意以下4方面的問題:(1)了解學生背景,來自哪個國家、知識體系等,在課堂中的一些相關的作業,如查找自己國家的相關規范標準;(2)教學內容要系統、條理清楚,且不宜過多;(3)教學方法要靈活,課堂氣氛要活躍,重視交流、討論等;(4)備課要充分,對于常用的專業詞匯要牢記,課件最好自己動手做,采用啟發式教學。經過一個學期的努力,取得了較好的課堂效果,期末考試的考題也同中國學生的考題難度相當,絕大多數留學生成績優良,能夠掌握所授主要內容。
三、教學組織及教學評估
美國很多高校教學系統直接為教師及學生服務,如IPFW使用的一種叫BlackBoardSystem系統,每個教師和學生都有自己的賬號,教師會將課程的教學大綱、教學課件、作業、教學視頻及其它資料在課程開課前傳到系統,供學生參考查閱。IPFW的土木工程系日常管理相對高效,只有一個教學秘書,全面負責日常的教學安排、會議組織等。教師無論什么職稱、職位都有一間獨立的辦公室,很人性化。教學秘書的辦公桌位于辦公區的中心,方便與所有教師交流溝通。另外每到學校節日或者教師生日的時候,教學秘書會發放祝福的卡片或者小禮物,讓人感覺到集體的關懷,營造出一種溫馨氛圍,提升教學效果。教學評估方面,美國工程技術學術委員會負責對土木工程專業辦學質量的考核,不同學科、專業首先根據ABET要求及自身發展情況,制定相關的評估標準和細則。每隔4年,該委員會直接派專家或委托專門機構對相關專業進行評價。而對教師的教學質量評價來自兩個方面,一是學院及土木工程系基于ABET的要求,從多角度考核教師的教學效果;二是學期末發放教學評價表,由上課的學生對教師作出評價。教師對學生課程的考核也是多方面的,基本上教師每次課后都會留作業,期末考試之前會有3~4次小考,另外會安排學生分組進行實驗,學生要進行成果匯報,學生的最終成績由平時作業(20%),期末考試(20%),報告(45%),出勤情況(5%),小測驗(10%)五個方面加權平均得出。
四、教材選編
實行國際化教學,必須選擇配套的雙語或全英語教材。最近幾年雖然不少出版社都引進了一些原版英文教材,也有不少國內學者著手編寫雙語或全英語教材,但真正適應學院國際化辦學特色的高質量課程教材卻很少。在直接選用國外教材時,應基本符合中國最新的規范要求。很多國外的優秀教材,一般都帶有PPT,方便教學使用。但國內外規范并不完全相同,因此要做必要甚至大量的修改才可以使用。由于規范及內容的差性,很多國外的教材不一定適合,有些課程如綠色建筑、建筑結構設計很難在國外找到對應的教材,這時需要組織力量,編寫合適的雙語或全英語教材。學校應該出臺相關規定,提供相應的資金支持,促進留學生教材的編寫。此外,由于國外英文教材比較昂貴,學校圖書館應及時擴充購買相關教材及圖書,方便留學生和教師借閱。
五、結語
對語言教學和文化教學而論,不少學者認為,第二語言教學從本質上說就是個文化教學的問題,并提出了相關的二語習得模式(假說):文化適應假說。這種假說認為,二語習得過程就是學習者逐步適應目的語文化的過程。由于語言是人類文化活動的重要工具,很難將其與社會文化分離開來。語言和文化關系密切,人作為二語習得的主體,由物質和精神構成。語言的物質屬性和工具性決定了二語習得者不但獲得語言知識,而且附帶獲得語言承載的社會文化內涵,傳授語言的同時也就教授了語言相關的文化因素。在語言學習的同時了解相關的文化因素,不僅可以幫助消除學習者在語言學習中遇到的諸多障礙,特別是文化障礙,還能夠幫助把握該語言的精神實質,從而在更高層次上掌握目的語。洪堡特提出:“民族語言即民族的精神,民族的精神即民族的語言,二者的同一程度超過了人們的任何想象”。語言是特殊的民族文化、民族精神、民族世界觀的體現。理解了該民族的文化精神,便領會了該民族語言的精神實質。教學實踐告訴我們,撇開文化進行所謂純語言教學幾乎是舉步維艱。納西語國際教學的內容,依照20世紀90年代學者們對納西文化的分類結果,按照“從納西傳統原創性核心文化和語言角度分析,我們可以將納西文化分為納西本語文化和納西族非本語文化兩大部分,保護和傳承納西族文化,指的就是以納西母語為核心的原創性納西本語文化”。納西語是納西族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它承載著納西族先民在這片世代生息的土地上延續至今的物質和精神生活。在納西語國際化教學的初始階段,教授最基本的打招呼用語“你好”和“您好”,如果不介紹納西族的敬語謙語文化,學生便難以區別使用。同樣,納西語第二人稱代詞根據說話人的婚姻狀況、年齡、交談對象的不同而有差異。語言和文化是一個整體,語言是文化的表現形式;學習語言,也是學習一門民族文化。因此,在語言教學中,必須把語言教學和文化教學有機結合起來。語言學家羅常培說過,“采取只知其語言而不知其文化是培養大傻瓜的最好方法”。納西族的社會歷史、經濟發展、生活習俗、審美觀念以及人文地理等文化信息往往都體現在語言中。胡文仲認為教師在教學中是否有意識進行文化教學,語言教學都不可能在真空中進行。同樣在納西語國際化教學中,如果不了解納西族文化,對文化意識沒有自覺,便很難理解納西人為什么會用這樣的方式進行表達。如納西族諺語“達瓦納西奴”(納西語音譯,意為臘月間納西人發瘋),要表達的是納西人為了迎接春節的到來,在節前人潮涌動,摩肩接踵的集貿市場采購年貨,是要傳達一種樂在其中的喜悅。而在納西人中流行一句納西語“納西講句益”(納西語音譯,意思是納西人在一起交談比吃飯還有味)。隨著社會的發展,人與人之間地理或心理距離都發生了變化。納西族這種通過交談使各自心情舒暢,化解或淡化矛盾的方式使得語言交流的功能不斷改變。語言不再是簡單增進友誼的途徑,也更增強了一種滿足意識,通過本族文化,去適應不斷發展變化的社會。因此拋開文化因素,納西語教學便難以開展,而在納西語國際教學中對文化意識的培養可以滿足國際學生文化知識需求,進一步在語言學習中融合文化體驗,最終激發他們的學習興趣,幫助他們更好地學習和運用納西語。
二、跨文化意識視域下納西語國際化教學的策略
美國語言學家薩丕爾認為,在人類認識世界的過程中,語言是鑰匙,也是桎梏。從教學對象上看,在納西語國際教育過程中,外國學習者對納西族語言和文化的積累隨著認知程度的漸進而不斷提高。不同的學習目的決定了學生對納西文化知識的需求不盡相同,由此采用的教學策略也具有針對性。2009年,筆者對麗江師范高等??茖W校學習納西語的外國學生開展了一次問卷調查,調查表明:留學生最感興趣的是麗江豐富的少數民族文化,占被調查留學生的72%。高一虹認為在跨文化教學中“為了幫助不同文化的人們互相了解,一方面是架設橋梁,溝通文化的使命,另一面是構筑壁壘,隔絕文化的危險?!痹谡Z言學習和文化意識培養中處理好搭“橋”和砌“墻”之間的關系尤為重要。美國語言學家Cohen提出,作為教師必須清楚學習策略在第二語言學習和使用中的作用,必須清楚哪些是支持目標語學習和使用的,然后根據這些知識來確定使用什么樣的策略。
(一)差異對比與實景體驗相結合的策略
對外納西語教學實踐,結合當地的社會文化,民風民俗相關知識,對學習者的母語文化和納西文化差異進行比較是一種行之有效的方法。課前介紹展示背景文化知識,激發學生的興趣,另一方面到古城實地體驗文化,讓學習者結合個人經歷以及體驗到的文化差異進行對比,從而激發學生積極參與教學的興趣。由于世襲的納西族土司姓木,懼怕建筑城墻將自己“困”住,因而整座古城沒有建筑城墻,這也是麗江古城獨有特征。麗江古城從宋末元初至今逐步成為納西族地區政治、經濟和文化的中心。麗江古城街道依山勢、水勢而建,溪流穿城而過,形成了家家門前有流水的景觀。1997年12月4日麗江古城被列入“世界遺產清單”。時至今日,數以百萬計的賓客來到麗江古城,體驗、回味納西族無言的滄桑與變遷的歷程。在古城體驗神奇的東巴象形文字與古老的東巴教、古樸的納西古樂。體驗納西人悠然閑適的生活方式。通過這樣的體驗,學習者對古城深厚的歷史能產生共鳴,為進一步反省自身文化價值觀念和行為方式提供了參照。
(二)網絡資源共享與多媒體教學相結合的策略
通過課堂教師引導,課后學生查閱資料的策略來實施教學。學生查閱資料的過程其實也是一種搭“橋”的過程。利用互聯網豐富的信息資源,如麗江各級旅游職能部門、文化部門、世界文化遺產官方網站以及國內外名目繁多的民間信息交流網站等媒體,查閱納西族文化的起源、發展、演變的歷史軌跡以及多姿多彩民族文化風貌。納西族文化中一個重要組成部分的東巴象形文字,是古代納西先民創造并沿用至今用來記錄語言的符號,被稱為是目前世界上唯一“活著”的象形文字。用東巴象形文字記錄的東巴經古籍有豐富的內容和珍貴的史料價值,對研究文字學、宗教學、民族學以及納西傳統文化起到重要的作用。據英國愛丁堡大學安東尼•杰克遜(AnthonyJackson)教授統計,散布在世界各地的納西東巴經典共達兩萬余冊。另外納西族傳統的原始宗教東巴教和達巴教,同藏傳佛教、漢傳佛教以及道教等兼容并存,納西民眾對這些宗教持“信而不篤”的態度。東巴教成為一種活躍于民間的原始宗教,而納西人則在日常生活中使用相關的道德規范約束自己的行為。這個教學策略的優點在于給了學習者足夠的發揮空間,去尋找學習的興趣點,它既超越了簡單語言表述,傳遞了豐富的文化信息,達到寓文化意識的培養于閱讀過程中。通過多媒體影音資料來練習納西語以及體驗納西文化。多媒體傳遞的是立體信息,因而信息量大,同時多媒體材料真實感強,因此帶給學生的震撼往往也大于紙質材料,容易給人身臨其境的感覺,是一個重要的文化體驗途徑。目前為了保護和傳承納西族的文化遺產,對納西文化的保護傳承有了多種形式的呈現,皆可作為納西語國際化教學資源。如納西語母語教材、東巴文化研究成果、納西族地方鄉土知識一般讀物、納西語配音電影、納西語歌謠、歌曲、舞蹈、音像娛樂等多媒體資料實現了高科技新式媒體與傳統文化的兼容。選用這些語言教學輔助資料,學生能體驗到真實語料,在真實的環境中通過文化體驗學習語言。
(三)課堂教學與課外交際同步的策略
學習納西語的國際學生,由于已經沉浸在納西語的語言學習環境中,在生活中對納西語的接觸遠遠超出課堂教學內容。課外的交際活動則讓學生進一步走進納西人真實的生活,通過體驗文化運用學習到的語言。春節是納西族保留至今最為重視的節慶,納西語發音為“吉振”。納西族為過節要準備豐盛的食物,每一種食物都蘊含了對來年的祝福。從冬月宰殺年豬、臘月間采購年貨、除夕祭祀祖先,大年初一小輩向長輩拜年,全家老小上墳;初二出嫁的女兒回娘家拜年,一直延續到正月十四祭天才告一段落。這些濃郁的民族傳統節慶從一個側面生動反映出納西族社會生活及文化的內涵。另外,麗江豐富的自然資源和人文資源,納西文化研究機構、文化旅游產業實體單位都是得天獨厚的教學資源。在教學中“請進來”的同時也組織學生“走出去”參與納西族豐富多彩的民俗文化活動。如到當地納西人家“做一天納西人”,在體驗納西族的民風民俗的同時,把學習到的語言知識應用到實際的生活體驗中,融生活體驗、文化體驗和語言實踐為一體,真正實現了在文化活動中學習和運用語言。
(四)專題討論與參與實踐相結合的策略
在提倡低碳生活,強調環境保護的今天,人是環境中的一部分,營造適合人類生存發展的空間,成為每一個人的心愿。納西族與自然神“署”和諧相處的生態觀更具現實意義。在納西文化中把人與自然的關系視為同父異母的兄弟關系,理應互相尊重,和睦相處。“互不侵害”的條約約定誰損害了自然與生態,其結果便會反過來損及人身,將會面臨難以生存的危機。這種“事物互相轉化以及福禍相依的辯證思想,也深刻反映了納西人的生態觀和自然道德觀”。麗江古城內水系自然分布、納西人自覺遵守著保護水源、不污染環境和不亂砍伐樹木的行為規范,也使得納西族聚居地保持較好的生態環境。借鑒納西人與“署”和諧相處,互不侵擾的價值觀,開展人與環境專題討論。通過學習者自我反思,實現文化雙向互動。類似教學活動如納西文化百科知識競賽、納西語演講比賽、東巴象形文字書法展覽等,既可以充分調動學生參與的積極性,同時實現多樣性文化體驗。
三、結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