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4-01 10:29:10
序論:在您撰寫防震減災論文時,參考他人的優秀作品可以開闊視野,小編為您整理的7篇范文,希望這些建議能夠激發您的創作熱情,引導您走向新的創作高度。
1.缺乏系統的檔案管理規范
20世紀80年代以來,國家有關部門相繼了一些科研項目檔案管理的規范性文件,這些規范具有較強的概括性和普適性。隨著科研項目種類的增加,項目的規模、執行期、管理方式、驗收要求等也有了一定差別,普適性的規范不能滿足各類科研項目檔案工作的實際需要。歸檔范圍方面,科學技術研究課題檔案管理規范》(DA/T2—1992)仍是科研項目文件材料收集的基礎性依據,但隨著科研項目研究內容的豐富和國家對科研工作管理要求的提高,它對各類項目檔案收集工作的指導作用已逐漸顯現出局限。案卷整理方面,科學技術檔案案卷構成的一般要求》(GB/T11822-2008)為科研項目檔案整理工作提供了明確依據。但目前各類項目缺乏固定的編號原則,往往是驗收前由項目主管部門或承擔單位確定臨時編號,項目驗收后各單位再根據《地震檔案分類表》編入本單位科技檔案。驗收要求方面,雖然科學技術檔案工作條例》(1980年)和科學技術研究檔案管理暫行規定》(1987年)提出應對科研項目檔案進行驗收,但各類科研項目的主管部門并未以制度形式對檔案驗收的條件、程序作出規定。
2.前端控制和過程管理相對薄弱
《科學技術研究檔案管理暫行規定》提出的科研工作和建檔工作在任務下達、進度檢查、驗收鑒定、報獎考核各階段的“四同步”管理,是科研項目檔案管理工作的基本原則之一。但在防震減災科研項目檔案管理實踐中,往往無法做到前兩個“同步”,即“下達計劃任務與提出科研文件材料的歸檔要求同步,檢查計劃進度與檢查科研文件材料形成情況同步”,大部分檔案工作集中在“驗收鑒定”階段進行。究其原因,一是檔案部門不掌握項目報批、啟動、執行情況,無法及時指導、督促文件材料的收集整理;二是項目主管部門下達項目任務與年度或中期檢查通知時,未提及文件材料歸檔要求與檔案工作進度檢查要求,課題組人員未對檔案工作引起足夠重視。
3.電子文件材料管理不規范,檔案管理“重藏輕用”
在電子文件材料管理方面,文書檔案、基建項目檔案注重以簽字、印章等作為文件有效性的依據,紙質文件材料原件在檔案中占有更重要的位置,電子文檔一般僅作為備份和檔案信息化的途徑進行保存和積累。而基于防震減災科研項目的特點,項目執行中形成較多的試驗數據、野外照片、測量資料、觀測數據、軟件、源代碼、電子圖紙等各種形式和載體的材料,其中部分材料無法形成紙質檔案,電子文件材料具有不可代替性。但目前電子文件材料的收集和歸檔還未受到足夠重視,課題組人員往往僅收集紙質文件對應的電子文檔,造成項目重要過程材料甚至核心成果未得到歸檔??蒲许椖繖n案不齊全,整理不規范,導致查詢不方便,利用價值降低。
4.檔案工作隊伍不穩定,缺乏專業培訓
課題組人員與檔案部門人員作為科研項目檔案管理工作隊伍的重要組成部分,都應熟悉檔案工作流程,掌握檔案工作技能。在地震系統科研項目檔案管理實踐中,一些單位科研檔案人員流動性較大,年齡結構偏大,人員經驗不足。而課題負責人往往將檔案工作交給課題組中的在讀研究生完成,這些人員不熟悉檔案工作要求,且流動性大,易導致項目文件材料的流失,也增加了檔案部門指導、監督檔案工作的難度。另外,與文書檔案、基建項目檔案人員相比,科研項目檔案人員的學習途徑和培訓機會較少,業務能力無法得到有效提高。
提高防震減災科研項目檔案管理水平對策分析
1.加強科研項目檔案管理制度體系建設
中國地震局檔案部門作為地震系統檔案工作的主管部門,首先應制定統一的科研項目檔案管理辦法,對系統各單位的科研項目檔案工作提出統一的規范性要求;檔案部門還應聯合各類科研項目的主管業務司室,針對各類項目的不同需求分別制定檔案管理辦法;對規模較大、形成文件材料多,或協作單位較多的科研項目,項目承擔單位的檔案部門也應根據項目實際情況制定本項目的檔案管理實施細則。各層面的檔案管理制度應根據其規范對象的特點,重點明確以下內容:一是檔案管理各主體的職責。主要包括中國地震局檔案部門和科技管理部門的職責,項目承擔單位和項目協作單位的職責,各單位檔案部門、課題負責人和檔案兼職人員的職責。二是文件材料收集范圍。以科學技術研究課題檔案管理規范》為基礎,一方面可根據防震減災科研項目實際情況,增加具有行業、學科特色的內容,如野外照片、測量資料、觀測數據、圖紙等;另一方面應根據國家對科研、采購、軟件開發等工作的最新要求和項目所涵蓋工作內容的增加,補充反映相關工作過程的文件材料。三是檔案編號原則。可為防震減災各類科研項目檔案規定統一的編號原則,如采取“項目類別號一項目代號(一承擔或協作單位代號)一案卷流水號”的編號原則;或根據各類項目主管部門的要求分別為各類項目制定編號原則。四是檔案整理各環節工作要求。檔案整理過程需要參照的國家規范較多,為便于檔案工作人員理解和把握,應將這些規范中對各環節工作的要求進行整合,主要包括文件材料收集、鑒定、分類、組卷、保管期限劃分、編頁、編號、編目、電子檔案整理、照片檔案整理、卷盒和表格規格等內容。五是檔案驗收要求。檔案驗收的條件、驗收要求、工作報告和自查報告的格式和內容等應予以統一。檔案驗收的組織主體和形式可根據各類項目主管部門的要求分別進行規范。
2.加強科研項目檔案全過程管理
任務下達階段,項目主管部門應在下達項目任務的同時,提出檔案收集和歸檔的要求;項目承擔或協作單位檔案部門應及時了解項目下達情況,以制度規定的收集范圍為基礎,結合項目任務書,向課題組提出應收集文件材料清單,并對課題組兼職檔案人員進行檔案工作培訓。進度檢查階段,項目主管部門應在下達年度或中期檢查通知的同時,提出對檔案收集整理情況進行檢查的要求;項目承擔或協作單位檔案部門和科技管理部門應根據項目執行進度,對照檢查檔案收集整理工作進度,對文件材料收集不齊全、不及時的,應督促課題組進行補充,對分類、組卷、編目等工作不規范的,應給予指導并協助整改。.驗收鑒定階段,項目承擔或協作單位檔案部門應對項目檔案進行形式審查,并68I衛國檔寨2014.7協助課題負責人完成檔案工作報告。項目承擔單位檔案部門應對協作單位(子課題)檔案進行檢查驗收。在項目通過鑒定驗收后,檔案部門還應繼續督促課題負責人提交驗收報告、驗收意見、成果獎勵申報、推廣應用等方面的后續文件材料,補充完善項目檔案。報獎考核階段,項目承擔或協作單位檔案部門應根據有關部門的需求如實出具歸檔情況證明材料,有關部門應切實將其作為科技報獎、科研人員提職考核的重要依據。
3.推進檔案信息化建設,實現檔案“藏以致用”
一是電子文件材料收集歸檔。應根據科研項目檔案的特點對電子文件材料收集范圍、收集方式、整理要求進行細化界定。二是數據庫平臺建設。在電子文件檔案齊全、完整的基礎上,由中國地震局檔案部門組織建立科研項目檔案數據庫管理平臺,整合系統內科研項目檔案信息資源。三是資源共享利用。通過科研項目檔案數據庫管理平臺,局屬各單位檔案部門可以更高效地做好本單位科研項目檔案的歸檔和查詢管理,同時按一定權限查詢利用其他單位的檔案信息。
4.加強檔案管理網絡和檔案工作隊伍建設
讓我們再看一下那個萬人墮淚的場面!
世間定格在2008年5月12號下午,伴隨著刺耳的警笛,一座座樓廈轟然倒下;一條條街道破裂不堪;一支支軍隊日夜兼程。人們飛奔著,空中傳來一聲聲悲憤的哀嚎,夾雜著黑灰的塵土飄來浮去,放眼望去,百里之間灰蒙一片,碎磚斷垣又何處不見?整個汶川被死亡的氣息牢牢地罩住了。
這場8級大地震中,許許多多無辜的人們被砂石無情地掩埋,但也有一些人們頑強地活了下來,他們在無食無水的樓板下與死神抗爭幾十個小時,難道僅僅在災難后拼命叫喊就有用嗎?我想不是的,那是因為他們在災難降臨時正確躲避,勇敢面對。其實,在遇到災難時,保存一定的體力是至關重要的。所以,這場災難也提醒我們防災!減災!
隨著科技的提高,人們甚至可以預測地震到來的時間——古代張衡發明的地動儀,可以準確預測;現代科學家可以推算出板塊相撞的時間等等。其實,觀察一些家禽的反應也可以做出判斷,通常它們會做出異常的舉動,(在沒有人為或其它生物因素的影響下)如癩蛤蟆傾巢出動;雞狗們會急躁不安,出現“雞飛狗跳”的現象;地震前半分鐘內,電器也會使用不穩定,如電燈泡會一閃一閃地等等。
作為我們中學生,不論是遇到火災還是地震等災害,千萬不要貪戀財物,可能會讓自己付出慘痛的代價。如果遇到有人失足落水,不在自己力所能及的情況下千萬不要隨意救人。曾有過一個孩子不慎掉入河中,另一個想也不想就伸手去拉,誰知一不小心兩個都掉入河中的悲慘事例。所以大家一定切記要及時喊大人來救援哦!
初一的我們大概都是14歲左右,是人生中最美好的一段時光。可是有著一些人輕視自己的生命,跳樓自殺,與其說留給父母的是一張巴掌大的“遺書”,還不如說留給父母一生一世抹不去的巨大傷痛。每個人的生命都是一顆璀璨的星星,如果一個個凋零了,天空也不再明亮,地球也會因為它而失去光彩。每個人的生命只有一次,是有價值的,一定要珍愛生命!哪怕是情況再惡劣!哪怕是體力再虛弱!哪怕是九死一生!也要抓住機會到來的瞬間,可是有人卻偏偏恰恰相反。
古代,一個地方發大水,恰巧,那兒的人都會游泳,他們只要游到高處就安全了。誰知,大家都上了岸,卻發現平時最會水的還在水中拼命掙扎,因為他身上有好多錢幣,大家勸他放棄,錢可以再掙,誰知他翻翻白眼搖搖頭,然后咕咚沉下去了。
“留得青山在,不怕沒柴燒”。保護,珍惜自己的生命為上?。。?!生命是人的根本,有了生命才能工作、學習,可他卻為了錢而放棄了自己生存的機會。
【關鍵詞】防震減災;問題;對策
引言
在防震減災事業發展的進程中,基層地震部門承擔著廣大基層的防震減災宣傳工作的任務,并發揮著極其重要的作用。然而,由于大部分基層地震部門存在著經費和人力等方面的不足因素,同時又面臨著個別地區群眾知識接受能力差、交通不便等困難,他們的防震減災宣傳工作就更為艱難。而且,通過多年的工作實踐,了解到基層防震減災宣傳工作存在的問題,所以,在此會提出一些應對措施。
1.防震減災宣傳工作存在的問題
1.1 宣傳不面向群眾,總是搞突擊宣傳
開展宣傳活動,其基本目的在于提高全社會防震減災意識,推動防震減災工作,從而提高全社會的地震應急應變能力。所以,要求宣傳必須要面向群眾,不能背離群眾,這樣才能最大程度地發揮宣傳作用。同時,在宣傳過程中,老是搞突擊宣傳,這樣將會引起群眾誤解,導致社會恐慌。
1.2 總是用古老的宣傳途徑,不與時俱進
在防震減災的宣傳途徑中,總是采取發傳單、擺展覽板等簡單方式來進行宣傳的。但是,隨著現代技術的不斷發展與進步,我們要從過去這些落后的方式進化到互聯網等先進的方式中。因為,只有在實踐中不斷探索新的、易被人民群眾接受的宣傳途徑,才能擴大宣傳范圍,從而達到宣傳效果。
1.3 總是不結合實際情況
在防震減災的工作中,大部分地區都不按照自身的實際情況來進行宣傳,而總是盲目的進行模仿,所以,要想做好防震減災的工作,我們必須要結合當地的實際情況來進行宣傳工作,這樣才能使得防震減災宣傳工作得以更好的發展。
2.我國防震減災的宣傳措施
地震災害固然可怕,但是更加可怕的是人們面對地震災害時缺乏必要的應對常識。因此,防震減災宣傳工作必須加強。要做好這項工作,必須做好以下幾點:
2.1 認真貫徹防震減災法律法規,不斷提高依法行政水平
結合“內緊外松”的原則,召開專題會議,強調轉變觀念,與時俱進,堅持“預、防、救”三大體系一起抓,樹立震情觀念,切實抓好震情短臨跟蹤和地震應急工作,做好防震減災工作。組織學習地震法律、法規常識和防震、抗震的應急預案,強調在此項宣傳工作中,要從講政治的高度來認識,向人民負責,掌握好“內緊外松”的原則,積極宣傳地震科普知識和國家防震減災工作的有關法律、法規,使社會公眾了解地震知識,掌握地震避險技能,提高社會抗御地震災害的能力,同時在宣傳中避免產生負面影響,讓人民群眾理解防震減災工作是一項正常工作。
2.2 重視震害防御工作,不斷提高全社會抗震減災能力
對重大工程、生命線工程和可能發生嚴重次生災害工程,強化抗震設防宣傳,將抗震設防標準和地震安全性評價納入管理程序,大力推進農居安全工程。抓好“三網一員”建設,調整充實防震減災基層隊伍,強化防震減災助理員、地震災情速報員和地震宏觀監測員的培訓,印發助理員、速報員和抗震救災指揮部聯系手冊。“5.12”汶川大地震后,國家號召各級政府、地震部門和所有與防震減災工作有聯系的部門都要建立起正常的應急聯系渠道,健全地震應急數據庫,完善地震應急預案,確保信息暢通、指揮高效、組織得力。各行業、各單位都要排查各自的防范重點,針對大型電站、鐵路、輸油管線等重要設施、重點單位,繪制應急搶險地圖,確保一有震情,能在最短的時間內,以最快的速度相互取得聯系,密切配合、協同作戰,最大限度降低損失。越來越多的人們認識到地震科普知識的重要性,全國上下都加強了地震知識的宣傳力度。防震減災工作是為社會提供地震安全服務的工作,是為黨和人民“站崗放哨”的工作,地震工作者肩負的責任重大,使命光榮。
3.防震減災宣傳工作采取的對策
3.1 爭取基層各級領導的支持, 與其他部門協同開展工作
地震宣傳工作本身社會性強,工作量大,難度也大,基層宣傳工作的開展是否順利,關鍵在于能否得到基層各級領導的重視和支持,而地震部門首先需要的就是做好基層各級領導的宣傳工作,讓他們充分認識到防震減災宣傳工作的重要性,從而真正重視起來。其次,如果與基層其他部門協同工作,工作難度也會大大降低,事半功倍。這需要地震部門平時與計劃、財政、建設、水文、地質、礦山、氣象等有關部門多聯系、多溝通,建立良好的合作關系, 甚至可以動員他們當中的工作人員參與一部分地震工作。因為,這樣既達到了宣傳目的,又節約了經費,還提高了群測群防的科學性。以協作部門為目標,堅持長期、廣泛的防震減災知識宣傳,加強橫向聯系是防震減災宣傳工作的一項重要內容。
3.2 根據基層及農村特點,立足于當地實際情況開展工作
對地方宣傳工作的方方面面都要經過認真的研究,充分考慮到群眾的心理承受能力,立足于當地實際,才能充分發揮宣傳工作的作用,取得良好的社會效益。
3.2.1 要根據當地的實際情況,宣傳形式多樣化,為廣大群眾所喜聞樂見,例如,可利用有線廣播、文化站黑板報、農業科技知識宣傳欄等。然而,一部分縣、鄉村在學校還建立了宣傳網,這就可以利用鄉土教材、宣傳掛圖、板報、知識競賽等靈活多樣的宣傳手段首先加強對學生的宣傳,這樣達到的效果就更為明顯。
3.2.2 宣傳時間可選擇廟會、趕集、傳統節日等機會,還要注意在宣傳科學的同時適度抵制群眾的迷信觀點,以免產生爭論,工作適得其反。而且更重要的是,一定要針對本地區地震危險性的不同而采用適度的語言,要防止利用群眾恐懼心理夸大地震危險性來吸引群眾注意的做法。
3.3 宣傳內容要以普及和實事求是為主
考慮到群眾的接受能力和理解能力,宣傳內容要以通俗易懂、生動活潑為原則,簡明突出,以普及為主,易被群眾所接受,切忌片面性,以偏概全。另外,絕對不能拿學術上有爭議的問題加以介紹,從而引起群眾的猜疑和多慮,讓群眾產生誤解。宣傳講究實事求是很重要,宣傳要根據本地的實際震情,不適當地夸大本地震情或不考慮地區地震活動實際水平都會造成很大的負面影響。最后,宣傳內容要有科學性和趣味性,要以防震避震、自救互救、地震前兆、謠言對策、民居抗震設防等方面的內容為主,從而易于被群眾接受。
3.4 充分發揮業余地震觀測員的宣傳作用
群測群防是我國地震工作的一大特色,如果能充分發揮業余地震觀測員的作用,將會起到以點帶面的顯著效果。大部分業余地震觀測員都十分關心和熱愛地震工作,通常都有很強的責任感和使命感。他們在基層分布范圍廣泛,只要對他們進行一些專業培訓,他們就會帶動一片產生很好的社會宣傳效果。有很多業余觀測員利用自己的聰明才智和科學知識,已經成為優秀的地震工作者。作為基層地震部門,要多多支持他們的工作,力所能及地幫他們解決一些困難,充分發揮他們在基層宣傳工作中的帶頭人作用,這對于基層的宣傳工作十分重要。如果基層群眾具備了地震知識,就能為震情趨勢判斷等工作提供實際材料。
3.5 提高基層地震宣傳員的素質
基層宣傳工作面臨很多困難,所以要求宣傳員必須有強烈的事業心和責任感,同時要努力適應當前宣傳理論、內容的變化,不斷更新思想和觀念,適應防震減災宣傳工作的需要。由于防震減災宣傳工作具有很強的科學性、社會性和針對性,涉及諸多自然科學和社會科學,而當前基層地震部門組成人員知識結構大部分是以自然科學或是自學為主,所以地震宣傳員需要在掌握地震科學知識的同時掌握一些社會學知識,把提高文化水平作為自身提高的首要因素,同時還要努力提高政治理論水平和個人能力素質,逐漸學會運用現代宣傳方式,從而滿足將來工作發展的要求。另外,基層地震部門要重視提高宣傳員及基層工作者的綜合素質,可以結合工作實際,定期有計劃地組織培訓班或開展宣傳大比武和知識競賽等活動,使他們在實際工作中得心應手,防震減災宣傳工作更上一層樓。
4.結束語
地震災害是全人類共同面臨的災害,需要全人類共同應對。目前地震科學的發展還處在艱辛的探索階段,需要全世界地震科學工作者攜起手來,精誠合作,共同攻克地震科學難題,應對地震災害危機。因此持續開展防震減災的宣傳工作是一項艱巨的任務。而且,當災難來臨的時候,人們心理上易產生動搖。為防止混亂,每個人依據正確的信息,冷靜地采取行動,極為重要。因此,熟悉科學風尚,增強全社會的防災意識,防止種種不正的社會心理因素的萌生,也是防震減災宣傳工作的重中之重。
參考文獻:
(一)銀行網絡結構特征
圖1揭示了銀行系統在t=300和t=1 000時的網絡結構,其中網絡的節點是銀行,網絡的邊表示的是銀行間同業拆借關系。從圖1可以看出:在t=300和t=1 000時絕大多數銀行均向銀行系統中的同一家銀行進行同業拆借,而此銀行是銀行系統中的貨幣中心銀行。這意味著:在銀行系統演化過程中,本文構建的內生網絡模型具有貨幣中心結構特征。同時可以看出圖1中兩個子圖形狀具有一定差異,原因在于本文構建的銀行系統是動態變化的,而銀行的儲戶存款變化、投資收益以及銀行違約風險的存在,造成了銀行在銀行系統的地位隨著時間演變是變化的,但在銀行系統中始終涌現出貨幣中心結構特征。根據前面銀行系統中同業拆借機制可知,流動性短缺銀行在同業拆借時,為降低融資成本均向拆借利率低的銀行進行同業拆借,而此使得提供同業拆借利率低的銀行具有較多債務者,從而形成了貨幣中心結構。而在實際銀行系統中,貨幣中心結構是存在的。如De}ryse和N}uyen( 2007 ) , I}rznar ( 2009 ) , Fernande、和Borges ( 2013 )分別研究發現比利時、克羅地亞和葡萄牙的銀行網絡具有貨幣中心的網絡結構特征。
(二)銀行間傳染風險特征
基于上述內生網絡模型,在此主要分析銀行間傳染風險特征。利用S刻畫銀行間傳染風險效應,其中S表示的是100次模擬的累計違約銀行數目的平均值。首先分析銀行間同業拆借過程中,潛在交易對象選擇比例M對傳染風險效應的影響。在其他參數取值不變的情況下,改變M取值,得到圖2所示的結果。從圖2可以看出,在初始時期M的增加導致S的值在減少,但隨著時間的推移S的值變大了。這意味著交易對象的增加在初始時期起到降低銀行間傳染風險效應的作用,但隨著時間推移其加劇了銀行間傳染風險效應。導致上述現象的原因在于交易范圍的增加使得流動性短缺的銀行可以得到利率更低的貸款,減少了其融資的成本,改善了其財務狀況。但也使得銀行間同業拆借關聯過于集中,導致大部分銀行集中與少數幾個銀行進行同業拆借,而此不利于銀行系統的穩定。
一、研究意義、國內外研究現狀分析
防震減災事業是一項社會公益性事業,是國家公共安全的重要組成部分,是保障社會穩定與安全、經濟可持續發展的客觀需要。當代全球信息化和國際社會一體化使得破壞性地震的社會影響廣泛而深遠,局部的破壞性地震,不僅給當地造成災難性后果,而且對世界經濟和國際社會造成沖擊,特別是地震對社會心理的影響和社會功能的紊亂與失效增加了社會的不穩定因素,形成對政府和社會職能管理部門的挑戰。同時,隨著經濟的高速發展,人們對生命線工程的依存度越來越高,各產業鏈之間的相互關聯更加緊密,能源、水利、交通、通信工程等重要基礎設施的建設也需要防震減災工作提供更加安全的保障措施。依靠科技進步,提高我國防災減災的綜合能力已成為當務之急。
由于缺乏統一的防災減災科普規劃和經常性的防災減災科普宣傳活動,使防災減災科普缺乏系統性、連續性,致使我國社會公眾防災減災知識、防災減災意識的科普教育水平較低,全社會對生態環境保護的意識較差,最終影響我國防災減災科技支撐的對策建議。
1、國內關于防震減災的研究多停留在自然科學領域,更注重其專業性;關于公益廣告的研究多屬于人文范疇,多側重于對廣告文本和廣告表現的探討。而將二者結合起來進行研究,還不為多見。
2、中國5•12地震引起了人們對于生命價值的珍視,對人與自然關系的思考。
3、我國利用公益廣告進行防震減災宣傳的缺失。公益廣告作為信息傳播的途徑之一,具有良好的傳播效果。公益廣告應該成為宣傳防震減災信息的重要方式。
4、本論文從信息傳播的視角去研究公益廣告在防震減災工作中扮演的重要角色,將防震減災知識的科學性和公益廣告所能體現的人文關懷精神有機融合在一起,通過對防災類公益廣告的研究,使地震科學的知識更容易為廣大受眾接受和理解,以達到普及地震科學知識。
二、防震減災三大體系的內涵與公益廣告宣傳的體現點
公益廣告是以為公眾謀利益和提高福利待遇為目的而設計的廣告;它是指不以盈利為目的而為社會公眾切身利益和社會風尚服務的廣告。
公益廣告的主題具有社會性,其主題內容存在深厚的社會基礎,它取材于老百姓日常生活中的酸甜苦辣和喜怒哀樂。并運用創意獨特、內涵深刻、藝術制作等廣告手段用不可更改的方式,鮮明的立場及健康的方法來正確誘導社會公眾。公益廣告的訴求對象又是最廣泛的,它是面向全體社會公眾的一種信息傳播方式。公益廣告擁有最廣泛的廣告受眾。
1、防震減災三大體系的內涵與公益廣告宣傳的體現點
(1)地震監測預報體系
①地震監測和速報;②前兆信息的捕捉; ③地震預測預報;④群眾性地震動物宏觀網絡;
⑤建立重點地區防震減災系統工程。
(2)地震災害預防體系
①城市建設的地震安全性評價和抗震設防;②地震災害預測和評估;③地下隱伏斷層探測和危險性評價;④抗震能力較弱建筑物的加固;⑤村鎮要建設符合抗震設防要求的公共設施和住房。
(3)地震緊急救援體系
①破壞性地震預案及相關預案的制定;②生命線應急保障隊伍的組建、完善及演練;
③地震應急救災指揮中心的建設;④地震應急指揮通信系統建設;
⑤地震應急專項資金、救濟物資、藥品等儲備。
三、公益廣告在三大體系中的運用
1、公益廣告在三大體系中的創作的原則和特征
思想政治性原則
例如:2009年6月3日,廣西貴港市工商局積極組織全市企業、廣告經營單位和廣告單位參與由國家工商總局和國家文明委舉辦的第八屆全國優秀公益廣告評選活動。參評廣告作品涵蓋防震減災、反腐倡廉、講文明樹新風和遵守交通規則等內容。
2、公益廣告在在三大體系中的創意程序
查尋資料----闡明焦點(即中心);收集和分析有關資料。
地震是一種破壞力極大的嚴重自然災害,具有不確定性、瞬時性和次生災害連發性。我國地域遼闊,地質地形復雜,不同地區、不同時間有不同的地震孕育因素與背景。同樣,在預防、減災的情況各有差異,因此,在進行公益廣告設計前,就應根據當地實際情況詳盡查閱資料,圍繞該區特點,形成主要焦點主題。
創意構思----形成多種創意觀念,并以基本觀念為線索,修改各種觀念,形成各種方案。
導優求解----評價多種初步方案;確定和執行最優方案。
以xx市防震減災“十二五”規劃為例:
充分利用現場咨詢、防震減災科普教育基地和電視臺、廣播電臺、報刊雜志、互聯網等各種平臺或媒體,借助展板、橫幅、招貼畫、小冊子、宣傳單等各種宣傳品,向社會民眾有效宣傳防震減災法規知識、地震知識、地震應急、核輻射以及自救互救常識。繼續推動防震減災科普宣傳"進學校、進機關、進企業、進社區、進鄉村"。爭取創建2個以上"防震減災科普教育基地"并申報省地震局驗收。在學校建立一年級新生入學防震減災知識培訓工作制度,選擇有條件的學校共同建設并向省地震局申報"防震減災示范學校"。
針對不同群體,組織專家,深入各地,繼續開展地震基本知識、抗震設防、農居地震安全工程、應急避震逃生和自救互救知識等各種培訓和講座。宣傳教育的內容和形式要因地制宜、切合實際,不一定求全,但要有針對性、實效性。采取群眾喜聞樂見的形式,將宣傳教育與當地文化有機結合,構建貼近大眾,貼近生活的宣傳載體。
參考文獻:
近年來,我省防震減災工作受到了各級黨委、政府高度重視和得到了各級人大及相關部門的大力支持,得到廣大民眾的高度關注。2011年3月,省委書記、省長趙克志對我省防震減災工作做出了重要指示,對我省防震減災工作提出了要求,指明了我省防震減災工作的發展方向。省人大常委會副主任陳華祥、袁周就加快我省防震減災工作進行了調研并做了重要指示。副省長孫國強多次召開會議安排部署我省防震減災工作。經過各方努力,我省防震減災事業取得了巨大進步。
防震減災轉入法制化。汶川地震以來,貴州切實推進防震減災法制建設,制定了《貴州省防震減災條例》,分解了防震減災法定職能,各地防震減災工作機構逐步建立,依法開展防震減災工作的局面初步形成。2008年,省政府批準成立了地震專家機構--貴州省地震安全性評定委員會。2009年,省政府成立了抗震救災指揮部,并建立了防震減災工作聯席會議制度。各級政府相繼成立了抗震救災指揮機構和聯席會議。2010年,省人民政府辦公廳出臺了《關于進一步加強防震減災工作的意見》,省政府了省級地震重點監視防御區。
地震監測實現數字化。通過“國家數字地震網絡項目工程”的實施,全省以貴陽國家基準地震臺為中心,3個國家級地震監測臺為骨干,13個省級地震監測臺為補充的數字化地震監測框架網絡初步形成,地震監測能力由原來的最低只能監測到3.5級以上地震提高到西部地區最低能監測到1.5級以上地震,東部地區最低能監測到2.0級以上地震。地震時間、地點、震級和震源深度要素的分析抱出由以前60分鐘以上跨入智能化,實現地震后能10分鐘內準確速報。省地震局通過崗位大練兵,地震速報能力迅速提高,在首屆全國地震速報競賽中獲成都賽區第一名。
應急救援實現跨省作戰。2009年修訂了《貴州省地震應急預案》和《貴州省地震局地震應急預案》,各級政府及其有關部門相繼了地震應急預案,“縱向到底、橫向到邊”的地震應急預案體系初步建成。按照這些地震應急預案,初步建成了貴州省地震應急決策系統。我省已經成立了近200人的省級地震緊急救援隊,由省地震局、消防總隊、武警總隊和衛生廳抽調骨干組成。這支隊伍能夠承擔省內外破壞性地震的應急救援任務。2010年,省地震局地震應急救援隊赴玉樹地震災區開展應急救援,得到了現場抗震救災指揮部專家和青海省抗震救災指揮部的一致好評,鍛煉了我省地震應急救援跨省作戰的實戰能力。
地震科普宣傳制度化。2009年,我省了《貴州省防震減災宣傳教育工作方案》,將防震減災知識納入全省中小學教學和考核內容,定期開展學生地震應急疏散演練,并將防震減災知識納入省委黨校領導干部主體班培訓計劃。省地震局編寫出版了《防震避震知識》科普讀物,編輯印刷了《防震避震常識》畫冊,編輯制作了《防震減災基礎知識》影視光碟。近年來,地震系統舉辦各類培訓班和科普專題講座122次,籌劃舉辦宣傳教育活動1239次,制作宣傳展板7340多塊,懸掛宣傳標語7400多條,制作、編印和發放宣傳資料127萬多份,贈送地震科普光碟75837碟,1200余所中小學60余萬師生參加了地震應急疏散演練,近2000萬群眾直接參加了各種宣傳互動活動,公眾防震減災意識和地震應急避險能力日漸提高。
服務民生步入常態化。近年來,省地震局轉變防震減災工作思路,堅持地震科技為經濟建設服務宗旨。省地震局制定了支持“工業強省”戰略政策措施,規范了行政審批程序,縮短行政審批時限50%。省地震局提出,地震科技要服務民生。近幾年來,實施了首批農村民居地震安全示范工程,快速高效處理了多起“不明震動”事件,對維護社會穩定起到了良好的作用。省地震局還編輯出版了中英文的《貴州省地震震中分布圖》,對貴州歷史地震和地震地質背景展開了研究,發表了十幾篇研究成果論文,為建設工程抗震設防等提供了基礎的資料。
確立目標、強化措施,謀求防震減災工作再上新水平
“十一五”以來,我省防震減災工作取得了令人矚目的成績,但由于受觀念等的影響,我省地震憂患意識較低,防震減災管理體制機制尚不完善,防震減災工作機構、人員、經費保障不足,地震監測能力仍然較低,地震前兆監測基本上沒有開展,建設工程抗震設防有效監督不夠等等,防震減災事業發展依然任重到遠。
“十二五”時期的主要目標是建立完善管理體制機制和地震監測系統,加強建筑抗震設防和地震基礎研究。建立完善防震減災管理體系。初步建立防震減災三大工作體系和地震應急指揮協調機制,建立完善防震減災地方配套法規、規章和制度,建立完善執法監督隊伍。初步建成覆蓋全省的地震監測系統,貴陽市和地震重點監視防御區地震最低監測精度達到1.0級。地震發生后10分鐘內完成地震三要素(時間、地點、震級)速報。力爭使新建、擴建、改建建設工程達到抗震設防要求,農村抗震民居比例逐步增加。將建筑抗震設防要求納入基本管理程序,初步建立建筑抗震設防的日常監督檢查機制。加強地震科學技術基礎研究,為防震減災工作健康可持續發展提供基礎資料。
關鍵詞 防震減災 遙感地質學 教學改革
中圖分類號:G424 文獻標識碼:A DOI:10.16400/ki.kjdkx.2016.12.045
Abstract The article elaborate the of teaching content reform through updating instruction content, establishing scientific content system of earthquake prevention and disaster reduction, reforming the experimental teaching system and experimental teaching content. This paper also propose to improve teaching methods by the implementation of heuristic teaching, using computer network technology platform, diversified evaluation methods.
Keywords earthquake prevention and disaster reduction; remote sensing geology; teaching reform
0 引言
防目萍佳г菏侵泄僅有的以防災減災高等教育為主的新升本科院校,學院2008年開設地質學專業,該專業于2012通過教育部本科專業合格評估。地質學專業是我院培養防御地震與地質災害專門技術人才,以防震減災為特色的專業?!斑b感地質學”是一門將遙感技術與地球科學結合在一起的應用性很強的課程。①目前國內各地質類院校紛紛開設了此課程,教學內容由遙感原理理解、遙感圖像分析和遙感應用三部分組成,學院自2010年開設“遙感地質學”課程以來,教學內容設置和其它地學院校毫無差異,沒有突出防震減災專業特色。為防震減災類專業設置的遙感地質學課程,它的教學內容和重點都應該和其它院校的該課程有所區別,要求學生不僅要掌握遙感技術的基本知識以及遙感技術在基礎地質中應用,還要求學生深入地了解遙感技術在防震減災方面的應用,包括利用衛星遙感影像對活動構造與地震構造的解譯識別,利用紅外遙感、InSAR在地震監測的應用以及高分辨率遙感數據的地震災害應急和快速評估。遙感地質學作為防震減災類專業的一門專業必修課,在對學生的培養中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其教學內容和教學方法也需要在傳統遙感地質學教學上有所改進,才能適應防震減災類專業人才培養的需要。
本文將從教學內容、教學方法和手段等幾個方面入手,并結合我院實際情況來闡述防震減災類專業遙感地質學教學改革的總體思路。
1 教學內容改革
1.1 與時俱進更新教學內容
教材是知識系統性的總結,也是教師進行教學的基本材料。表1統計了我國20世紀80年代該門課的教材出版情況,從表1可看出專業教材的出版周期較長,而遙感技術發展速度非常快,在地質學中的應用也向立體化、多層次、多角度、全方位和全天候方向發展,從而使教材中的內容具有明顯的滯后性,很多最前沿的新技術方法和新知識應用案例沒有實時寫入教材。學院2010年開設遙感地質學課程以來,根據當時教材出版情況,選用1994年朱亮璞編寫的遙感地質學。隨著20多年遙感的快速發展,特別是進入21世紀后,高分辨率衛星的頻繁發射,出現了多種類型的高精度遙感數據以及相應配套的數據處理軟件和方法,致使教材中的第三章遙感圖像類型和特性和第四章遙感圖像處理都明顯不適用于直接教學,需要教師查閱資料補充教學。2015年底遙感地質學作為校級重點課程來建設,通過課題組老師的商議決定從2016學年開始更換為最新出版的2013年田淑芳主編的遙感地質學。即使是更換了新教材,隨著航空業的發展,每年都新增不少類型的遙感數據、處理方法及新的應用,需要授課老師與時俱進地更新教學內容才能取得更好的教學效果。
1.2 科學構架以防震減災為特色的教學內容
由于防災科技學院地質學發展的歷史較短,沒有專供防震減災專業使用的《遙感地質學》教材,前幾年的課堂教學也基本按照教材的前八章來講授,沒有突出防震減災的特色教學內容。因此今后的教學應從國內外遙感技術在防震減災應用相關的重要的學術期刊、研究項目等參考資料中精選出遙感圖像分析和遙感應用兩部分教學內容,從而構建出服務于防震減災專業的科學合理的遙感地質學課程體系和教學內容。引導學生課下時間主動查閱在防震減災研究領域中遙感技術應用的相關資料和文獻實例,開闊學生的視野,培養學生自我查閱資料的能力和學習的主動性,從而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并以“寬口徑、厚基礎、重素質”為原則,選取能夠激發學生獨立思考能力、解決實際問題和創新能力的地震遙感發展前沿動態的教學素材,倡導學生以多種形式參與討論與防震減災相關遙感地質學問題。
1.3 改革實驗教學體系和實驗教學內容
實驗教學是遙感地質課程教學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學生實踐技能培養的關鍵環節,②通過實驗教學環節,使學生們真正掌握應用遙感技術解決地學問題的工作原理、方式和流程等。我院地質學專業從2010年開設“遙感地質學”課程,2013年建成地貌第四紀與遙感實驗室,同年秋季學期開設遙感地質學實驗教學內容,實驗項目是參照其他院校同類課程所開設的,現階段教學體系只包括10學時的實踐課,內容包括立體鏡的使用(1學時)、典型航片的地貌解譯(1學時)、ENVI軟件的使用(4學時)、巖性和斷裂的解譯(4學時)。由于沒有結合本校的地質學專業服務于地震行業的特色與學生的實際和社會需求來進行,因此實驗教學的效果不佳。2016學年課題組重新修訂教學大綱,實驗學時由現階段的10學時增加到16學時,在原有的實驗內容上了增加利用衛星遙感影像對活動構造與地震構造的解譯識別(2學時),利用紅外遙感、InSAR在地震監測的應用(2學時),高分辨率遙感數據的震害調查、應急和快速評估(2學時)。
2 教學方法和手段改革
教學內容是選擇教學方法和手段的依據,遙感地質學課程教學內容集傳統理論文字知識和大量現代遙感圖像為一體,針對理論文字進行闡述應選用傳統教學方法,而針對現代遙感數據應用于防震減災專業則需要采用現代教育技術。因此該課程教學過程中需傳統教學方法和現代教育技術兩者互相結合,互相補充。
2.1 創設問題情境,實施啟發式教學
教師應在課堂中采用講授法和師生專題研討法來改變傳統的填鴨式教學,為了實施啟發性教學,教師在課程的不同階段創造性地設計一些學生力所能及的問題,激發學生的學習積極性。例如在講第二章遙感物理基礎時可以提出“遙感圖像上的顏色和地物是一一對應關系嗎?”“為什么?”這種開放性的問題,可以激發學生的想象,讓學生從遙感的基本原理去思考問題。實踐證明學生都能基本抓到問題的要點,最后將不同章節的內容聯系起來,回答了這個問題學生就能把第四節地物波譜特征、第三節遙感常用波段設置和第五節遙感圖像色彩三節內容有機的聯系在一起。理解這三者的關系也就為后面遙感目視解譯打下基礎,在后續的遙感解譯中學生就能輕松掌握遙感影像上地物的顏色不僅和地物自身的性質有關也和所選數據的波段有關,通過這種創造性的設置問題,大大提高了教學效率。
2.2 利用計算機網絡技術平臺,豐富教學手段
隨著現代網絡科技的快速發展,應利用多媒體與現代動畫技術相結合來進行遙感地質學課程教學。針對遙感地質學中的遙感理論部分的重點和難點在教學方案設計時除了利用多媒體技術圖文并茂地進行講解外還可采用現代動畫技術進行展現;針對遙感在地質上應用部分,應設計與理論教學內容相匹配的計算機解譯分析專題,取代當前簡易的紙質衛星影像的手工解譯。應利用一些免費的高分辨率衛星圖片例如Google Earth來獲取教學數據,同時收集與活動斷層研究、地震震害評估、區域調查及地震預報中發揮重要作用相關的遙感地質學教W信息。計算機網絡技術是豐富教學內容的主要手段,也是提高學生對具有防震減災特色遙感地質學的興趣和加深學生對地質現象理解的重要途徑。
2.3 實施多元化考核方式,合理分配考核權重
以轉變觀念為先導,樹立以就業為導向、以能力和素質考核為中心的課程考核觀念,全面考核學生的能力和素質,突出能力本位,真實反映學生應用能力的培養水平。③遙感地質學是一門理論與實驗相并重的課程,理論是基礎,實驗是重點,傳統的卷面考試對理論內容部分考核效果較好,而實驗部分筆試卻很難考核出學生對知識的掌握能力,需要加強學生的動手能力的考核。因此,在課程考核方面,考慮從原來的單一的理論考核轉變到采取“平時成績30%+實驗技能30%+期末考試40%”相結合,在考試內容上注重基礎理論和能力的結合。通過實施多元化考核方式,以考核促教學,形成“教、學、考”的有機互動,從而達到更好的教學效果。
3 結束語
遙感地質學作為防震減災專業的專業必修課程,需要全面深入地進行教學體系改革,其內容應實時更新并突出防震減災特色,同時應加強實驗教學和建立完善的實驗教學體系。此外通過教學方法與手段改革,高清晰度的航片衛片資料的使用,激發學生對遙感技術理論學習的興趣,自主地參與各個教學環節,改變考核方式使學生更加重視培養空間思考能力和實際操作能力,為今后從事地震監測預測和應急救援工作打下堅實的基礎。
防災科技學院2016年度院級教研項目:地質學專業活動構造遙感信息分析實踐模塊建設研究(JY2016B01)和防災科技學院第九批重點建設課程項目共同資助
注釋
① 張雷,張學娟,柳波.石油特色專業《遙感地質學》課程的教學改革思路淺析[J].赤峰學院學報:自然科學版,2012(22):232-2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