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4-01 10:29:09
序論:在您撰寫文化市場學論文時,參考他人的優秀作品可以開闊視野,小編為您整理的7篇范文,希望這些建議能夠激發您的創作熱情,引導您走向新的創作高度。
關鍵詞:古代詩文;古代文化常識;繼承;梳理;文化素養
中圖分類號:G633.3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8-3561(2016)07-0063-01
語文課程標準指出:要了解相關的中國古代文化常識,豐富傳統文化積累。2015年全國新課標Ⅰ涉及“登進士第”“兵部”“廟號”“太子”等關于古代科舉、職官、姓名等方面內容,是符合新課程標準精神與要求的一次變化。在教學中通過教師的引導與歸納,激發趣味性,進而幫助學生更好地了解中國古代文化常識,豐富傳統文化的積累,在大數據時代顯得意義重大。
通過研究,對人教版必修教材古代詩文部分進行歸納,形成相對完整的古代文化常識。歸納時,一是結合注釋,在簡單的解釋中挖掘豐富的內容,二是在一定時期進行整體分類,三是在文本敘述的過程中,于無疑處生疑,四是盡量進行追根溯源的豐富,厘清本源,激發興趣,在有趣中積累,而非死記硬背,同時也要把握好深究與拓展的度,不可本末倒置。
《沁園春?長沙》中有“指點江山,激揚文字,糞土當年萬戶侯”的詩句,其間的“萬戶侯”注釋為:食邑萬戶的侯爵。在周代,有公、侯、伯、子、男五種爵位,“侯爵”地位很高,享有政治、經濟、文化等很多方面的特權?!叭f戶”是說所食戶數是一萬戶。在古代地廣人稀、人口數相對今日較少的情況下,可以想見“萬戶侯”的優越地位與顯赫權勢。而詞人卻說“糞土當年萬戶侯”,把極高的權勢地位視為糞土一般,表現出詞人和戰友們以天下為己任的豪情壯志。
關于官職,在古代散文中出現頻率較高。如果簡單告知學生是一個官職,就如同向大海投擲一枚石子,不會泛起任何的漣漪。了解官職的職屬,對于學生把握作品中人物行事用語、經歷乃至人物形象和精神都可以起到很大的作用。比如《史記》在文末有“太史公曰”,這里的“太史公”指的是司馬遷,司馬遷繼其父“太史令”,掌天文圖書等,古代主天官皆尚公,所以稱司馬遷為“太史公”?!稄埡鈧鳌分杏小鞍驳垩怕労馍菩g學,公車特征拜郎中,再遷為太史令”的句子,這里的“太史令”,學生可能望文生義,理解為和歷史有關的官職,實則就是掌管天文、稽定歷法的官。張衡在此職位上所為就可以理解了:“遂乃研核陰陽,妙盡璇璣之正,作渾天儀,著《靈憲》《算罔論》。”
再如《燭之武退秦師》中的“若舍鄭以為東道主,行李之往來,共其乏困,君亦無所害”,其中的“行李”注釋為:出使的人。在備課過程中,要有于無疑處生疑的精神?!靶欣睢焙汀俺鍪沟娜恕笔侨绾温撓翟谝黄鸬??這個問題,雖然對于理解文本可能不是一個障礙,但是,教師可以引導學生進一步研究,培養質疑探究精神。
再比如,中國素有“禮儀之邦”的美譽。古代社會,大到國家政治活動,小到家庭生活、人們的交往,都要在“禮”的約束和指導下進行。禮儀的制度化,使中國古代的社會生活具有很強的倫理道德色彩?!吨芏Y》把禮儀分為五類,即“吉禮”“兇禮”“軍禮”“賓禮”“嘉禮”等。任何一種文化的存在,都是和當時的政治經濟發展密切相關的。從禮法角度來看,有一些是等級制度下的貴賤尊卑的體現,讓學生加以了解,對文本閱讀不造成障礙即可。比如,古人出使禮節講究繁復,有信物:《蘇武傳》“乃遣武以中郎將使持節送匈奴使”,“持節”之“節”:旄節,以竹為竿,上綴以牦牛尾,是使者所持的信物;有禮物:《荊軻刺秦王》“持千金之資幣物”,指的是錢財禮物;有儀式:《廉頗藺相如列傳》“于是趙王乃齋戒五日”之“齋戒”,說的是古人在祭祀或行大禮前,潔身清心,以示虔誠。這些禮節,或表明蘇武始終如一的愛國忠貞情懷,或表明荊軻在完成使命時的聰明智慧,或表明藺相如在秦廷之上為不辱使命而表現出的沉著鎮定。小小禮節,彰顯人物性格,這是不可小覷的。教者可以進行整合,在學生的頭腦中形成一個相對完整的古人出使禮節系統,體會人物形象時,加深對傳統文化的認識。而有些禮節,教師要密切聯系當下生活,對學生進行最基本的禮儀教化,實現語文的德育熏陶功能。如《滕王閣序》中的“他日趨庭,叨陪鯉對”,這里的“趨”就是走過君長面前時小步快走,是對長者尊者表示敬意。在古代有“成丁禮”,近似今天的成年禮,程序相對是復雜的:由父親在宗廟主持儀式。要選定日期、參加儀式的來賓,行禮時加冠三次,分別表示有治人權、服兵役、參加祭祀權等。繁復的禮節其實表明成人之后所具有的權利,當然還有義務、責任的擔當。從這個角度說,“成丁禮”是極具教育意義的一種形式,對于青少年而言,成就人生關鍵在于責任和擔當意識的形成。涉及此類古代文化常識,是大有文章可做的。
中國古代文化博大精深,包括天文地理、禮儀習俗、衣食住行、姓氏稱謂方方面面,雖龐大卻有序有趣。對于中國古代文化常識的梳理探究,應該可以體現趣味性、科學性、系統性的。對于古代文化的學習與傳承,意義在于思考當今的價值。就是說讓所謂久遠的、似乎沒有生命力的文化,在當今尋找到它的影子,挖掘出當展前進的根。基于此的文化學習,才是最具意義的學習。
參考文獻:
化學第一章學習不久,我就讓學生回家做家庭實驗“神奇的雞蛋”,然后課上請學生口述實驗現象,很成功,特別是和白醋反應后的脫殼雞蛋透明可見蛋黃,富有彈性如乒乓球.課外家庭小實驗的確能培養學生的實驗技能和科學探究素養,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近幾年,每年我都會組織化學興趣小組活動,參與的學生逐年增多,小組的活動形式也越來越豐富,有些學生已經有了自己的家庭小實驗室,可以去化學儀器、藥品專賣店或淘寶網店補充實驗需要的物品,做自己感興趣的實驗.學生的創造能力是無限的,他們用生活中廢棄的塑料礦泉水瓶代替化學實驗中的好多儀器,如,水槽、試管、燒杯、集氣瓶、漏斗等,把大的礦泉水瓶從下半部剪開即是水槽,把小的礦泉水瓶剪開,下半部分即可作燒杯,上半部分可作漏斗,想往礦泉水瓶上安一個支管,利用塑料的熱塑性,把一根玻璃管的一端在酒精燈上加熱后往礦泉水瓶上一插即可,非常方便.我還創造條件將實驗室對化學興趣小組的學生開放,由學生在實驗室中自行設計,操作實驗.這樣,通過課外化學興趣小組活動和家庭小實驗,不僅讓學生鞏固了課本中的理論知識,也對學生運用現有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進行了訓練和培養,同時提高學生的科學素養.
二、在實驗教學中應用多媒體技術,創新實驗教學手段
“21世紀的課堂應該是多媒體技術的課堂”,為此,初中化學實驗教學創新要充分體現實驗教學手段的現代化.可以充分運用電腦、錄像、投影等手段突出現象、增強動感、擴大實驗效果.對于一些條件欠缺的學校,也應不拘泥于設備,大膽創新.例如,新教材淡化了演示實驗和學生分組實驗的界限,把大量的實驗分散在“活動與探究”和“觀察與思考”之中.由于教學資源和化學實驗資源等條件所限,化學實驗教學目前主要還是以演示為主,而我國九年級義務教育現行的大多數是大班制教學模式,有很多學校沒有配備實物投影儀,一個班幾十個學生,若按以往的演示實驗方法,要想使每個學生都看清楚整個實驗過程是很難的。
第一,在對舞蹈專業學生畢業一年后的工作單位進行走訪的過程中發現,(除部分學生放棄從事專業工作外)很多文化事業單位反映學生的環境適應能力較差,其舞蹈專業水平與用人單位對人才要求的水平間存有較大的差距。第二,用人單位普遍反映學生嚴重缺乏舞蹈創編能力。第三,學生自身的社會經驗較為薄弱,其欠缺勝任工作的能力。學生與工作的磨合期較長,不利于用人單位各項活動有序、高效的開展。
二、實現高校舞蹈教學與文化市場相結合的具體舉措
(1)運用多種教學手段,提高學生舞蹈學習興趣
良好的思想認知是支配行為正確行使的前提。學生學習質量和學習水準的優良很大程度上受到學習動機的影響。因此,在開展高校舞蹈教育教學活動的過程中,教師應首先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舞蹈學習動機,使其認識到舞蹈學習對其成長和發展的重要性。溝通、互動、影響、感化皆可成為教師引導學生建立良好學習動機的方法舉措。師者,所以傳道授業解惑也。教師是教育活動的組織者、開展著,是學生學習的引導者、輔助者,教師的一言一行對學生的影響皆是潛移默化的。因此教師應以身作則,言傳身教,為學生樹立良好的學習榜樣,成為其爭先效仿的楷模、標桿。教師在學生學習成長的過程中扮演著兩種角色,一是教育者,二是益友。舞蹈學習需頭腦并用,靈巧的肢體動作和較高的悟性是學好舞蹈必不可少的關鍵要素,舞蹈學習浸透著舞者的心酸和疲憊,汗水與淚水、勤奮與堅持的交織演繹出了一支支驚艷絕倫、感人心扉的舞蹈作品。因此,在開展舞蹈教學實踐的過程中,教師應將情感大量的傾注到教育教學的活動中來,情感浸入式的教學方法可以消除學生舞蹈學習過程中的消極情緒,激發學生舞蹈學習的積極性,提高其舞蹈學習興致,增強其意志力。良好的心態和狀態為學生良好學習動機的樹立奠定了堅實的基礎。除此之外,教師在舞蹈教學活動中,教師應把學生作為課堂教學的主體,注重對學生創造性思維能力、探索能力、想象力、思維發散能力的培養和提升,教師可采用提點式、啟發式的教學方法,輔助學生舞蹈創編的實現。要想提高學生舞蹈技能水平和綜合舞蹈素養,教師應首先提升自己。在課下,教師可以通過網上學習或外出進修的方式不斷更新已有的知識體系,豐富專業知識的存儲,提高自我的教學修養,為舞蹈教學活動的高效開展,為優質舞蹈人才的培育做好充足的準備。
(2)把握舞蹈市場的需求方向,針對性的增設舞蹈教學內容
新素質教育提出,高校的人才培養需適應并滿足市場對人才的基本要求。高校是培養社會性人才的地方,畢業生社會就業率指數的高低是衡量一個學校、一個專業教育教學水平的重要的指標。因此,在開展舞蹈教學活動前,教育工作者應當明確當下市場對舞蹈人才的需求方向,繼而有針對性的進行舞蹈人才的培養,為社會輸出綜合型、高質量、可用性強的專業舞蹈人才,同時為人才適應社會發展做下良好的鋪墊。工作者可采用走訪、社會問卷調查等方式了解當下用人單位對人才素質、技能、專業知識的基本要求。此外,教育工作者需對行業的社會發展前景及當前本行業的社會競爭力有充分的認識。針對市場對人才的需求、行業未來的發展方向制定與之相對應、科學有效的教學目標和教學任務,調整設置新的教學內容,安排新的課堂教學流程等。現階段,我國眾多高校的舞蹈院系開設了舞臺劇創編、舞蹈表演、舞蹈教育等特色專業,以此來順應人才的多方面發展,滿足當下舞蹈市場對人才的需求。舞臺劇創編是高校舞蹈院系中必不可少的一項專業課程。舞蹈創編是舞蹈藝術經久不衰、生生不息的根本所在,其賦予了舞蹈藝術年輕、蓬勃的生命力。真正的舞蹈藝術是不容效仿和抄襲的,創作者用靈動的肢體語言、獨特的演繹方式傳達出心有的情愫。對于高校舞蹈專業的學生來說,要想成為一名真正的舞者,舞蹈創編能力的培養是十足重要且不可忽視的。豐富的專業理論知識是學生實現舞蹈創編的基礎和前提。在高校舞蹈的創編教學中,教師應為學生普及創編的特性和意義。舞蹈創編實質上是舞者運用新思想支配肢體演繹出別具一格的舞蹈作品的一個過程。舞蹈藝術作為文化的一種,其具有較強的地域性。而文化創作沒有國界和地域之分,民族的也是世界的。教師應引導學生將舞蹈創編建立在尊重本民族舞蹈文化的基礎上,對本民族文化的熱愛和不斷追求是學生實現舞蹈創作的根本所在。學生對民族舞蹈文化的追求不能僅僅停留于表面,敷衍、迎合、按部就班皆不可取。在舞蹈教學活動中,教師應鼓勵輔助學生努力挖掘民族舞蹈的精髓,對民族舞蹈藝術的內涵和寓意有深刻的透析,知曉其通用的藝術表現手法和民族性所在。學生在進行舞蹈創編的過程中,充分發揮自身的想象力和創新力,將民族元素很好的融合進去,結合自身的情感領悟,對每一個舞蹈動作都進行精心的編排,靈活的運用舞蹈技巧,賦予舞蹈藝術獨有的藝術魅力。在文化競爭日益激烈的今天,只有把握住民族文化才能更好的走向世界;在人才濟濟的社會大家庭中,只有彰顯個性、演繹特色才能在舞蹈市場中站穩腳跟,得以發展;在思想文化錯綜交雜的今天,只有不斷創新、勇于突破、敢于挑戰自我的舞者才能在社會激蕩的洪流中高歌向前。
(3)加強社會實踐教學,提高學生綜合舞蹈素養
基于上述的認識與實踐,要在中學化學課教學全過程中貫穿與實施素質教育的精神實質,必須努力改革教學活動,不斷創新立異、務實考證、演變求活、寓教于樂。
一、抓住特點,創新立異,深化教學內容的改革
首先,教學內容要新,必須按照教學大綱要求,根據學生的心理特征、認識水平和循序漸進的教學原則,注重抓住教材結構與教學程序的新動態、新特點,不斷創新。對同一教學內容,可以從不同的側面、不同的角度講解、分析、練習,效果往往大不一樣。在教學活動中做到常教常新,同中求異,教中務實,練中求新,就能使學生感到新奇有趣,學習情緒倍增。比如講授“物質的量濃度”概念時,教師一般只是給出反應條件讓學生根據公式求得物質的量濃度,但從另外一種角度設置問題考究時,要提出已知一定溫度下某飽和溶液,應知哪些條件才能求出該溶液物質的量濃度?這樣的提問構成懸念,常使學生的思維處于“欲罷而不能”的狀態,去積極參與教學活動。這樣,不僅加深學生對物質的量濃度概念的理解,而且有助于開拓學生思路,提高發現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
其次是教學形式要新。必須從實際出發,講究實效,改變陳舊的傳統的教學方法,實施符合學生認識規律的“啟發式”、“導學式”方法和手段,科學地安排教學程序、課堂講解量、練習量、媒體使用量和學生參與教學活動量、教學的深難力度。還要借助直觀教具示范,著力營造一個化學氣氛,促使學生對教學內容的加深領悟。例如,“硫酸的性質”一課,教師結合教材補充了濃硫酸使蔗糖脫水形成“黑面包”的演示實驗,學生目睹了生動的實驗后,求知欲十分活躍,不但能回答蔗糖變黑的原理,而且還能觀察“膨脹”、“冒煙”等自然現象,為后邊學好濃硫酸與碳的反應打下良好的基礎。
二、圍繞中心,力求務實,深化教學實踐的改革
教學過程是由許多環節組成的,備課是教好課的基礎,教師要遵循教學大綱、教學原則和教學基本規律,鉆研教材、閱讀資料,挖掘教材的聯系性、針對性、科學性、趣味性,既備學生又要注重學法的探索與指導,防止出現備而不教或教而不備的脫節傾向。
化學是一門以實驗為基礎的學科,物質的組成、性質、結構等都是由實驗確定的,為此教師的每一步必須務實、規范。如“制取氯氣”的實驗,教師對氣密性檢驗、加熱方法、氣體收集、尾氣處理等操作,在課前必須做好充分準備,在課堂上才能引導學生定向觀察現象,提醒學生思考問題,增強演示效果。又如金屬鈉與水的反應現象繁雜、變化異常,教師可以布置一些思考題引導學生觀察,幫助學生消化、鞏固。鈉塊為何浮在水面而不沉底?反應過程中鈉是怎樣變化的?其原因何在?把鈉塊投入CuSO4溶液后,又會產生什么現象?并寫出反應的化學方程式,指出氧化劑和還原劑,進一步認識鈉金屬的密度、熔點與強還原性等化學性質,收到事半功倍的教學效果。
三、精講多練,貴在求活,深化教學方法的改革
巴班斯基說:“每種教學方法就基本要素來說都是相對辯證的,它既有優點又有缺點,每種方法都有可能有效地解決某些問題,而解決另一些問題則無效。每種方法都有可能會有助于達到某種目的卻妨礙另一種目的……”因此,在教學方法上根據教學對象和教學內容的特點,要有選擇性,深入淺出,常變求新。教學有法,教無定法,貴在得法,贏得學生對自己的信賴,從而能“親其師,信其道”,樂于參與教學活動。實踐證明教師在教學中經常注意在“少而精”的原則下盡量做到給學生導以思維、導以方法、導以系統、導以規律。對重難點運用不同的教學方法和適當的舉例、類比來啟發學生的思路,幫助學生理解難點、記憶重點,進而提高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例如鹵代烴在氫氧化鈉溶液中水解,這是一個典型的取代反應,其實質是帶負電的原子團OH-取代了Br。
CH3CH2CH2—Br+OH-(或NaOH)CH3CH2CH2—OH+Br-(或NaBr)
類比,寫出下列反應的化學反應方程式:
(A)溴乙烷跟NaHS反應;
(B)由碘甲烷、無水乙醇和金屬鈉合成甲乙醚(CH3—O—C2H5)。
由于教師抓住了題中給的信息,取代反應的本質是帶負電的原子團取代鹵代烴中的鹵原子。同理運用類比方法找出HS-,C2H5O-與OH-的相似點即可寫出化學反應方程式。
關鍵詞:案例教學法;選擇科學性;少量性
市場營銷策劃學是營銷與策劃專業中的一門專業基礎課程同時也是專業課程,這門學科是一門具有實踐性很強的學科,但在面對實踐教學和理論教學時由于種種條件的制約,如實踐場所、實踐條件缺乏,課時不足等因素的影響。因而在教學中很多教師在講授該門學科時大都采用案例教學法使學生更容易的感悟和理解。對于如何去利用和把控好案例教學法確實值得廣大市場營銷專業教師應該探討的課題。
1傳統的市場營銷策劃學教學中存在的問題
1.1只注重理論灌輸,學生領悟差在傳統的市場營銷策劃教學中很多教師都是依托教材,為講授理論而講授理論,學生對學習沒有興趣。學生理解時也只是停留在抽象的理解中,對于市場營銷策劃學中很多的策略,都不能完全理解,甚至可能還抱有懷疑的態度,所以效果很差。而對于像高職類的學生來說主要就是實踐能力的培養,但這種純理論的教學方法只注重理論灌輸,對于高職類的學生來說那就很是不太實用。1.2教師為主,學生為輔在講授理論時,總是老師一個在滿堂式的灌輸在講臺上“不亦樂乎”。把學生忽略,學生只能在學習中被動拼命的記老師的講授筆記,根本沒有時間去思考教師所講的內容,長期以往在學習上就沒有積極性自己也不會發現問題,而老師還認為學生學得不錯。
2案例教學法在市場營銷策劃學教學中的應用
2.1把理論講授和案例教授結合使用由于學生在課堂學習的時間較多,對于接觸企業的機會較少,對于在市場營銷策劃學中講授的很多理論,并不能夠理解,所以在講授很多策劃方法時應結合某一個案例來進行說明,讓學生首先在感性上就認識到市場營銷策劃學。比如在講授為什么要學習市場營銷策劃學時,就可以舉一個某企業在通過某項促銷來提升自己的銷售量,為什么該企業的銷售量會提升呢?那是因為該企業做了某種促銷活動,而這項促銷活動企業又是怎么去做的呢?通過這樣的一些形式的案例講授,那么學生就知道了為什么要學習市場營銷策劃學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和目的就明確了。通過案例講授也能印證理論的正確性,學生更加容易理解。2.2案例的分享在講授案例時,通過案例講授完之后,讓同學們來就這個案例做充分的討論分享,在討論分享中來提高自己的理解,通過學生的討論老師也可以知道學生對該知識點的理解程度。同時在案例討論中學生也可以知道案例中的企業如何去做的,為什么這么去做?如果是自己去做會不會有更好的方法呢?例如,在講授新產品上市策劃時,講到企業應該選擇什么樣的新產品,采取什么渠道,什么推廣方式。我們就可以借助“腦白金”的案例進行介紹,史玉柱為什么做腦白金呢?是因為史玉柱進行很多調查發現:一是人們的保健意識不斷提升;二是現有保健市場沒有領導品牌很多消費者購買保健品時不知道要買什么。有市場需求又具備良好的外部競爭條件,所以決定推出腦白金產品。人們購買保健品的場所多為藥店和超市,市場中因為沒有領導品牌,所以進入市場不需要快速樹立領導品牌形象,迅速占領消費者的頭腦,因此高價格高促銷是非常不錯的市場推廣手段。經過努力最終腦白金迅速在市場中樹立了品牌形象,獲取不錯的銷售業績。通過這種方式去講授學生就很容易理解新產品上市策劃的做法了。也可以去討論“腦白金”的市場操作手法是不是最佳。2.3設置不同案例來講授所謂不同案例來講授就是就某一種類似的產品,在采用不同策劃時,結果產生的效果的不同,以此來印證理論的正確性和規律性。學生通過兩個正反的案例的學習,對理論理解就不再是簡單化,將來在工作中就不會純套用理論,知道面對不同具體情況來運用理論。這樣對所學的理論知識會有更深的內涵理解。那么掌握的程度也就不同。2.4通過課后作業讓學生將所學知識應用實踐中教師在講授完之后可以通過課后作業,要求學生根據所學的理論知識應用到實踐中去,對于在課堂中講授的案例,學生自己可以就課堂中講授的案例中的自己想法具體去實踐一下。形成一種對學習的興趣和鉆研精神。
3案例教學法在市場營銷策劃學中應注意哪些
3.1案例的選擇科學性在講授案例時,對于要選擇什么樣的案例,很多老師并沒有考慮太多,而應該更多的去想這個案例是否科學、是否恰當、否全面。因為如果案例選擇不當就有可能,導致理論說服性的降低。那樣就起了相反的作用了,學生也就對學習會失去興趣。3.2應正確把握理論教學與案例分析的關系理論是分析問題的基礎,而案例恰是對理論知識的印證。教師在授課時,應注意合理的安排理論教學與案例分析。首先要立足于將理論知識的內涵講透徹,讓學生弄清楚這一理論的主要內容及其如何應用。在此基礎上引入案例進行分析,讓理論知識更有支撐,更有說服力。既一味的講理論,只會讓學生覺得枯燥,而只講案例又會顯得課堂很散亂,沒有凝聚力。因此,應當在講清理論知識的前提下輔以恰當的案例分析,讓課堂內容更充實飽滿。3.3案例選擇的少量性所謂案例選擇的少量性就是在選案例時要盡可能的少,不要太多而應更多盡量考慮最好用一個案例說明一個知識點的所有問題。如果一節課的案例過多往往可能導致學生接受的信息太多,學生難以接受。一個案例貫穿也能說明理論的聯系性,就更加有說服力。3.4在案例教學過程中,教師應注意引導和啟發學生,并及時進行總結在組織學生進行討論的時候,教師應注意引導學生,讓學生通過講解案例發現問題并找出解決問題的理論。當學生討論的主題偏離方向的時候,教師應注意加以引導和糾正。當學生在思考中遇到困難的時候,教師可以適時加以提示,啟發學生的思路。在討論或辯論結束時,教師應加以總結,既是對學生積極參與的肯定,同時又讓案例教學的過程更加完整。
總之,一種好的教學方法,我們必須綜合來應用,充分讓其成為教學的好幫手。
作者:洪俊國 單位:蕪湖職業技術學院
參考文獻
[1]陳耀輝.案例教學法在高職院校市場營銷學的應用研究[J].中國培訓,2015,(06).
[2]陸施予,何紅光.任務驅動案例教學法在“市場營銷學”教學中的運用于完善[J].教育與職業,2015,(02).
[3]彭榮華,李志長.項目驅動教學法對高職市場營銷教學的影響及應用[J].開封教育學院學報,2015,(08).
關鍵詞:大學畢業生就業市場化矛盾分析對策
從20世紀90年代開始,大學生就業逐步由政府分配向市場調節轉變。通過市場解決大學生就業問題,可以調整供需關系、合理配置資源,是適應社會發展和高等教育大眾化的必然選擇。但是,目前大學生就業市場化的機制尚不完善,學生本人、用人單位、高等院校和社會自身都存在一定矛盾,并彼此構成新的矛盾,影響了大學生就業市場化的進程。
一、大學生:矛盾———自我定位不清,與社會要求錯位;對策———調整就業觀念,提高自身能力
就業市場化是指就業主體全部進入人才市場,由市場配置人才就業。各類人才均要適應人才市場的需求,遵循人才市場的規律。在高等教育大眾化時代,如果說高校畢業生從“高檔商品”變為“大眾商品”是市場的必然選擇,那么就業層次向下延伸也成為相應的必然趨勢。2002年我國有高校畢業生145萬,2003年有高校畢業生212萬,2004年有畢業生280萬,2005年畢業生人數為340萬,2006年畢業生人數為413萬。與高等教育規模快速擴張不相適應的是,大學生就業市場尚處于培育和建設階段,難以提供充足的就業機會。2006年5月,教育部高校學生司有關負責人在回答《中國青年報》記者有關大學生就業問題的提問時指出:“大眾化時代的大學生不能再自詡為社會的精英,要懷著一個普通勞動者的心態和定位去參與就業選擇和就業競爭。這需要廣大畢業生尤其是家長更新就業觀念,調整就業期望,在正確判斷形勢的前提下適度選擇,以多種方式努力實現廣泛就業。”可見,不管大學畢業生愿不愿意做一名“普通勞動者”,愿不愿意走向平均月薪千元左右的“普通崗位”,現實都已經擺在了面前。但是,很多大學畢業生不能正確自我定位,與社會的要求錯位。他們很少考慮自己的擇業期望值是否符合實際,所選職業是否符合社會需要,能否發揮自己的才能,自己是否具有適應社會就業和創業的能力。“盲目追求高工資、高職位,擇業意向集中在大城市、好單位,同時又缺乏自謀職業、自主擇業、自主創業的能力和勇氣,結果是高不成、低不就,失去了很多就業機會?!雹诖髮W生面對嚴峻的就業形勢,應采取如下對策:
1。轉變就業觀念。從一定意義上講,選擇職業就是選擇未來,就是選擇生活方式?!白灾鲹駱I、雙向選擇”為大學生創造了一個前所未有的制度環境,這個環境既蘊含著參與競爭的無限機遇,也意味著大學生將面臨越來越多的來自就業環境的挑戰;既意味著個人擁有選擇工作的主動權,也意味著要承擔相應的責任和風險。大學畢業生要樹立正確的就業觀念,應當明白擇業的首要因素不是高收入、高地位,而是社會需求和個人發展的最佳結合。要把眼光放得長遠些,把就業當作職業發展歷程的起點,不要過分計較短期內的利益得失,不要與別人盲目攀比。
2。提升就業能力。大學生就業能力是學生能否獲得滿意職位的關鍵,它包括基礎性能力、專業性能力和差異性能力三個方面。其中,基礎能力含有人際交往能力、語言文字應用能力、應聘能力、適應能力等,相當于“產品的包裝形象”,是從事任何崗位工作都必須具備的基本素質;專業能力包括專業知識、職業崗位所需的特殊技能等,相當于“產品的質量”,是勝任本職工作的基礎所在;差異性能力包括個性化、創新性與創業性,相當于“產品的核心競爭力”,是在工作中取得突出成績的關鍵所在。因此,大學生應當努力提升就業技能,成為“厚基礎、寬口徑、有特長、能創新”的人才。
3。勇于自主創業。聯合國教科文總部在《21世紀的高等教育:展望與行動世界宣言》中明確提出:“畢業生將愈來愈不僅僅是求職者,而首先將成為工作崗位的創造者?!比绻f,由于歷史的原因,政府對年齡大的下崗困難群體,還需采取一些特殊措施的話,那么,具有年齡和知識優勢的大學畢業生,就不應當過多地依靠政府和社會的呵護,而應當積極主動地投身于市場經濟和知識經濟的洪流中去自主就業,乃至開拓創業。事實上,市場經濟發展到今天,已經初步給大學生提供了自主創業的社會環境,并且已有一批勇敢者親身實踐并取得了豐碩的成果。
二、高校:矛盾———自我角色不清,與社會發展不同步;對策———明確高校職能,完善就業工作機制
在畢業生就業市場體系中,高校既是生產廠家,又是銷售廠家,同時還是市場服務的主體,發揮著重要作用。大學生能否就業,表面上看是學生和用人單位之間的問題,但實質上卻是高等教育能否順利步入市場、接受市場選擇的問題。當前,相當一部分高等學校在專業設置、培養模式、教育理念諸多方面和市場脫節,和社會要求不同步,在一定程度上形成了“市場需要的學生沒有人培養,培養出來的學生市場不需要”的局面。即使是專業對口的學生,也較為普遍地存在著知識面窄、心理素質差、適應性弱、缺乏創新意識和實踐精神的問題。因此,高校應當明確自身職能,樹立“就業是高等院校辦學生命線”的理念,不斷完善就業工作體制。
1。改革人才培養模式。2006年5月學校部和北京大學公共政策研究所聯合的《關于大學生求職與就業狀況的調查報告》認為:“高校應該根據社會需求和國家長期發展目標,改革人才培養模式,進行專業設置的調整?!雹圻@就要求高校根據市場需要和選人用人的信號確定教育目標,根據社會需求確定人才培養規格。做到培養目標和用人標準相協調,專業設置和實際需求相協調,技能訓練和崗位要求相協調。在教育教學全過程中強化職業意識,全面提高大學生就業競爭力,實現教育培養和人力資源開發由學歷本位向能力本位轉變。
2。加大就業指導力度。隨著就業壓力的增加,學生在步入就業市場時需要準備的就業知識和技能越來越豐富,需要高校向學生提供個性化、專業化、全程化的就業指導。個性化指導是在發現和尊重受指導者個性的基礎上,幫助畢業生對自己的能力、興趣、特長形成正確、客觀的認識,使其選定的擇業目標應當與自身狀況相符合,從而在擇業乃至從業、創業中處于優勢地位。全程化指導就是將就業指導關口前移,使指導工作覆蓋學生在校學習期間的全過程。對于低年級學生要重點講授就業形勢、就業政策,指導學生做好規劃;對高年級的大學生,主要針對擇業期的特點與困惑,進行技巧、心理調適等方面的指導。專業化就是通過建設一支具有專門知識和技能的隊伍,提高就業指導的層次和質量。
3。開拓新的就業市場。高校作為市場經濟環境下的運營實體,不僅要堅持以質取勝的市場策略,提高“產品”的層次、質量,還要注意研究人才市場規律,搞好市場行情預測,努力開拓就業市場。要采取“走出去,請進來”的戰略,加大對“珠三角”、“長三角”等經濟發達地區市場開發的力度;要抓住國家對中西部地區大開發形成廣闊就業市
場這一寶貴的歷史機遇,重視開辟中西部就業基地,讓學生到祖國最需要的地方去建功立業;要有寬廣的世界眼光,在國內市場和國際市場聯系日益緊密的情況下,嘗試開拓境外就業市場,建立境外就業基地。
三、社會:矛盾———缺乏良好的就業保障機制,輿論環境苛刻;對策———制定相關政策,多方用力,恰當引導
有不少研究者把大學畢業生就業的困難歸結為高?!皵U招”,進而指責高等教育的“擴招”政策。但是,通過深入的分析可以發現,適齡青年無論是否進入大學,將來總要就業,勞動力供給總量并沒有增減。18歲就業和22歲就業最大的不同是勞動力自身素質有了提高,更加有利于就業。2005年,我國高校的毛入學率是19%,而據聯合國教科文組織《1995年世界教育報告》,1994年,西方國家的高校毛入學率均已超過了30%,其中法國、加拿大、美國等國家超過了50%④。但是這些國家并沒有因為高等教育進入大眾化階段或普及化階段而帶來大規模的大學生失業。上述情況表明,我國的大學畢業生不是真正的供大于求,而是在就業的市場化過程中出現了就業環境的系統性問題,進而制約了大學生就業的市場化進程。
國家政策和制度限制是制約大學生就業的重要因素,高校畢業生的就業價值取向很大程度上受制于國家的教育制度、人事制度和戶籍管理制度。一些人才不適合在一些單位工作卻出不去,單位真正需要的人才卻可能因為沒有編制而進不來。人事制度這盤棋沒有走活,用人單位就無法形成正常的新陳代謝機制,整個人才市場就沒有良好的社會保障機制。非公有制企業本來提供的就業崗位是最多的,但是在不規范的就業市場環境中,受社會文化、價值觀念、傳統習慣、行為方式、思維方式等非正式規則所構成的意識形態氛圍的影響,企業的吸引力卻最小。一些用人單位在選擇大學生時存在誤區,比如過分看重工作經驗,過分關注文憑等。一些用人單位遮蔽崗位需求信息,造成人才市場上的信息嚴重不對稱。更有甚者,少數媒體不能充分把握國內外人才市場的現狀與趨勢,追求信息的故事化與娛樂性,對大學生就業不是深切的關注與細致分析,而是把個別事件描繪成整個存在情況與發展態勢,進而形成全社會的輿論壓力,造成畢業生就業環境惡化。人才的脫穎而出和人力資源的開發需要一個良性的宏觀環境,但這種宏觀環境的形成決非人才個體和市場自發趨同就可以實現的,必須依賴政府的宏觀調控和引導。因此,政府既要培育就業市場,還要調控就業市場。
1。強化政策立法。畢業生就業市場是由一系列要素構成的,這些要素的分工合作決定了市場的運作形態與功效。政府必須通過政策立法,規范市場競爭方式、市場中介行為、市場運行秩序和爭議仲裁制度,保證市場主體依法履行義務,享有正當權利,使得要素主體充分發揮自身功能,取得最大化的整體合力。當前,要注意針對用人單位欺詐行為和畢業生毀約現象的大量出現,加強就業過程的規范化,通過統一的社會化法律規范體系,確保供求雙方忠實履行就業協議,保證就業市場的良性運行。
論文摘要:市場經濟的發展,使大學生就業市場日趨完善,高校畢業生就業工作躍升為高校大學生就業市場營銷,市場營銷學已成為高校大學生就業市場營銷的學科依據。社會的進步和就業市場的變化必然引發高校大學生就業市場營銷的新發展,高校就業市場營梢呈現出營銷方式網絡化、營銷現場社會化、營銷人員職能專一化、營銷產品自主化、定制營銷范圍擴展化的新趨勢。
我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發展,使高校大學生就業市場化特征愈發凸顯,高校大學生就業工作理論研究與實踐取得了較大的進展與突破,“高校為產業,畢業生為產品”的市場化理念已得到廣泛認同,高校大學生就業工作被納人市場化的視野之中來審視,高校大學生就業工作已經躍升為高校大學生就業市場營銷。隨著社會的發展進步、就業市場的變化、市場競爭的日趨激烈,高校大學生就業市場營銷在內容、方式、方法上也呈現出新的特點和發展趨勢。高校大學生就業市場營銷主要呈現出如下趨勢。
一、營銷方式網絡化
高校大學生就業市場營銷方式網絡化的表現在于:
1.網絡營銷的基礎平臺已經形成。根據中國互聯網信息中心的統計報告,我國的網站數量正在逐年迅速增長,新的網站每天都在誕生,政府、企業及事業單位也紛紛創建自己的網站,眾多的網站為高校大學生就業市場營銷網絡化提供了基礎平臺。在網絡化、信息化的今天,高校若要在就業市場中取得競爭優勢,網站建設以及網絡營銷必然成為拓展就業工作的新的著力點。
2.網絡成為信息傳遞的主要手段。網絡是各種信息的集散地,高校與用人單位均可利用網站、搜索引擎、供需信息平臺、電子郵件、即時信息等渠道了解到所需信息。同時互聯網絡的交互性、雙向性更有利于高校與用人單位之間的溝通與交流,特別是由于網絡信息傳遞的成本較之信件、電話、傳真等傳統方式要低得多,而通信的速度則遠遠高于傳統方式,因此必然為更多的高校及用人單位所采納,成為信息傳遞的主要手段。
3.網絡創建了零級營銷渠道。由于供需雙方地處不同地域,傳統的就業洽談方式往往需要用人單位的人員千里迢迢奔赴高校選聘所需要的優秀畢業生,洽談的成功要以用人單位時間、精力、財力的高投人為代價,所以對于與高校地理距離較遠的用人單位來說,采取傳統的就業洽談方式的高校很難對其產生吸引力;而對于高校來說,舉辦就業洽談會要耗費大量的人力、物力資源,還需要擁有相當規模的洽談場所,也需投人較高的成本。現代化的網絡語音視頻工具可以使互聯網用戶跨越空間距離,實現應聘者與用人單位之間在網絡上的面對面的溝通。不僅使供需雙方人員免于千里奔波之苦,而且能以最少的財力、時間、空間投人實現就業洽談。網絡營銷的出現和發展,給傳統的4Ps營銷組合帶來新的變化,它的關鍵作用是建立了一個全新的、快捷的、最短的營銷渠道,同時增加了營銷渠道的密度和廣度,創建了一個無形市場,實現了產業和用戶、產品和消費者的零距離溝通。
二、營銷現場杜會化
我國高校大學生就業市場經歷了“統包統分”、“擇優推薦”、“雙向選擇”、“自主擇業”四個階段,高校大學生就業指導在各個階段所擔負的使命不同。過去的各個階段,特別是計劃經濟時期,政府和高校是學生就業的籌劃者和領導者。隨著市場經濟的發展,畢業生就業市場的形成,畢業生成為就業的主宰,走向市場,卷人社會化競爭的洪流。市場經濟初期構建的中央一地方一高校之間的指導系統、用人單位一高校一大學生之間的擇業系統、用人單位一政府一高校之間的協作系統,三大系統在實際運作之中,社會化特征逐漸加強,特別是營銷市場的組織形式的變化更加突出。由于最初供求信息的不對稱,使高校承辦的招聘市場如火如茶,而發展至今,高校終因“小學?!鞭k“大市場”、“小馬拉大車”而不堪重負,疲態盡顯;與之相對應的,社會化、大型化、常規化的人才市場方興未艾,趨于成熟。各地方人才服務與交流工作部門的人事、市場服務的職能作用越來越突出,通過整合后,社會化的人才市場渠道作用越來越大。
因此,可以斷定,社會化、大型化、常規化的市場必將取代高校所設的畢業生類型單一、專業有限、規模有限的小型單一市場,大學畢業生也將投身于大市場之中,依靠社會上的人才市場服務,在更廣闊的領域內與更多同類學生進行競爭。高校畢業生市場營銷的工作重心將因此而做出相應的調整,特別需要指出的是,目前發揮重要作用的校園營銷現場將逐漸被社會化的人才市場取代,甚至最終基本由社會市場來完成。
三、營銷人員職能專一化
高校從事大學生就業市場營銷工作的主體是負責就業的工作人員,大學生就業市場的變革,促使工作人員的工作職能重心不斷地轉移。計劃經濟時期,就業工作人員的主要工作是就業管理,其主要職能是管理;大學生就業市場形成初期,工作人員的主要工作是被動地在校內對用人單位代表的接待服務,并向用人單位推薦畢業生,其主要職能是服務;市場自由化時期,工作人員的主要任務是開發市場與疏通就業渠道,在畢業生與用人單位之間牽線搭橋,其主要職能是溝通;當今成熟市場時期,大學生就業市場已成為完全買方市場,工作人員的主要工作是信息服務和參與行業間競爭,指導學生參與市場競爭,其主要職能是指導;今后信息社會的發展,信息高速公路暢通,供求信息收發便捷,工作人員的主要工作應該是分析市場變化,研究市場需求,重點加強對大學生在校期間的就業指導和就業能力的培養,為高校制定綜合發展戰略出謀劃策,其主要職能為研究與指導。
從營銷學的角度來看,高校大學生就業市場營銷工作主體的工作重心正在由過去的只單一地注重校內產品生產或單一地注重學校產品銷售向研究市場需求注重產品加工兼顧營銷各個環節方向轉變,正在沿著管理一服務一指導一研究的工作職能軌跡發展,工作空間實現“由外向內”的重心回歸。隨著就業管理的簡化,就業服務的豐富,就業指導的豐富,就業研究的提升,工作人員逐漸從大學生就業市場的大舞臺上的主角淡出,在校內集中精力研究就業市場的變化,為學校制定營銷策略,加強學生的指導,提升學生的就業能力,保證學生在就業競爭中獲勝。職能的轉變決定了工作人員類型的轉變,新時期高校應根據形勢的發展,建立一支專業化、專家化的研究型、指導型就業指導工作隊伍,逐步取代管理型、事務型、公關型為骨干的營銷隊伍。
四、營銷產品自主化
無論是行業競爭,還是市場競爭歸根到底是產品的競爭。大學生就業市場競爭的核心就是畢業生之間的競爭,大學畢業生的知識素質、能力素質才是決定市場競爭成敗的關鍵所在。高校大學生作為“產品”與其他物化的產品相比有著自身“人”的特性—能動性閉,所以,與其他產品在營銷過程中的被動性截然不同,大學生產品在校期間不僅能主動接受高校的“生產加工”,更為重要的是該產品能夠自我營銷。在生產環節中,大學生產品的可塑性、能動性和自我選擇性使其能夠按照市場需求被加工成優質的、多樣化的產品。在競爭中,大學生品能夠自我推銷,主動尋找用人單位,使就業市場更加廣闊。同時大學生產品還具有較大的附加價值,高校運用得當,可以幫助自身打造市場品牌,拉動市場需求,拓寬就業通道,豐富營銷手段。在產品的生產、定價、渠道、促銷等營銷組合的各個環節中,大學生產品的“自我營銷”都起到了不可估量的作用。特別指出的是,這一特殊產品質量達標的積極性、市場的選擇性和占領市場的主動性,既是高校就業市場營銷的需要,又是大學畢業生自身發展、自我實現的客觀要求。對高校畢業生群體而言,可以在就業市場競爭中建立同質優勢,而就畢業生個體而言,能夠在就業市場競爭中顯示其異質優勢。
因此,畢業生產品營銷的自主性越來越大,自我營銷的作用越來越突出,充分認識并利用大學生產品的這一特點,適時開展大學生的自我營銷,已成為高校大學生就業市場營銷富有特色的一種營銷方式。
五、定制營銷范圍擴展化
對于人才定制培養的最簡單的理解應為,高校從用人單位的需求出發,根據自身實際資源情況,為用人單位一對一地培養人才的方式。定制培養是在以往大規模趨同型畢業生產品的培養模式基礎上,繼續細分市場,將每一個用人單位視為一個潛在的細分市場,根據用人單位的特定要求,單獨培養,造就用人單位所需要的、能夠迅速適應崗位的畢業生產品。它屬于互動營銷中的定制營銷范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