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4-01 10:29:06
序論:在您撰寫微生物學理論論文時,參考他人的優秀作品可以開闊視野,小編為您整理的7篇范文,希望這些建議能夠激發您的創作熱情,引導您走向新的創作高度。
微生物學理論課程沿用我院選用沈萍和陳向東主編的《微生物學》第二版教材,該教材共15章內容,用48學時來完成教材的內容顯然是不夠的,面面俱到,只能是走馬觀花,會出現泛泛而談,重點不突出,難點講不透,學生聽不懂的現象。為此,將教材內容整合縮減為12章,重點介紹1~7章基礎微生物學的內容。突出微生物的構造和代謝,注重微生物分子生物學內容的介紹,強調微生物研究無菌技術的重要性。在組織教案時注重與先修課程的內容銜接,對先修課程已經介紹的知識,在課堂上不再重復介紹。如在介紹微生物第八章微生物遺傳的內容時,遺傳學課程已介紹過證明核酸是遺傳物質的“三個經典實驗”、證明基因突變的非對應性“變量、涂布、影印”三個實驗等內容,則以問題的方式和課外自學的方式復習,不在課堂講授,把有限的學時用在基礎部分。
二、探索問題討論式課堂教學方法,構建微生物學理論教學模式
所謂問題討論式課堂教學法,是指教師或教師引導學生提出問題,在教師組織和指導下,通過學生獨立思考和討論,探求問題的答案而獲得知識的方法。傳統的講授式教學方法,教師主要運用語言方式,系統地向學生傳授科學知識,傳播思想觀念,發展學生的思維能力,發展學生的智力,教學過程幾乎是教師滿堂灌,學生處于被動學習狀態。顯然,單一講授式教學方法不利于創新人才的培養。針對微生物學課程的開設對象他們已先修了大學化學、生物化學、植物生理學、遺傳學等課程,對生物科學專業知識有一定積累的特點,教學中,在每章節開篇講授時,將該章節的教學目的、重難點對學生提示,以問題的方式提出知識點,給學生一定的時間,帶著問題瀏覽教材和在同學間進行交流討論,并讓學生上講臺陳述對所提問題理解、與同學討論的結果,闡述自己的觀點,教師在此基礎上對知識點進行點撥,加深學生對知識的理解和掌握,成為學生學習的引導者。
如在介紹第三章微生物細胞的結構與功能和第四章微生物的營養的內容時,根據第三章內容和知識點設計了原核微生物與真核微生物的主要區別,細菌的一般(基本)構造與特殊構造及功能,革蘭氏陽性菌和陰性菌的細胞壁構造的異同,細菌細胞壁的結構與革蘭氏染色結果等幾個問題;根據第四章的內容設計了微生物需要吃什么(微生物的營養要求),微生物有什么嗜好(營養類型),如何給微生物做飯(培養基的配制),微生物是怎樣吃東西的(營養物質進入細胞)等問題。讓學生帶著這些問題瀏覽教材,左右鄰桌相互討論,最后由學生來陳述問題的結果,教師根據學生們的表述,進行歸納提煉和小結,促進學生對知識點的理解和掌握。通過對問題討論式課堂教學方法的探索,構建了提出問題———閱讀討論———解決問題———提煉歸納的問題討論式教學模式。采用問題式討論教學法,改變課堂教師一言堂講授式的傳統教學方式,促進學生之間和師生之間的互動。以學生能力發展和素養提高為主要目標,得到學生的贊同和積極響應,促使學生由被動學習轉化為主動學習,課堂教學效果也明顯提高,學生在教學中多次上講臺鍛煉,有利于學生早日成才。
三、小結與討論
人體解剖生理學的理論知識告訴我們,人體的生命活動是一種以物質為基礎的高級運動形式,其最基本的表現是新陳代謝。所謂新陳代謝是指機體與環境之間不斷地進行物質交換和能量交換,以實現自我更新的過程。機體的一切生命活動都是在新陳代謝的基礎上實現的,新陳代謝一旦停止,生命也就終結。人體在新陳代謝過程中,需要不斷地從外界環境中攝取氧氣排出二氧化碳,機體與環境之間的氣體交換過程稱為呼吸,呼吸是人體的一個基本生命指征。人體所需的營養物質和氧氣,分別由消化系統和呼吸系統的活動攝取到體內。霧霾天氣時空中浮游大量塵粒、煙粒以及細菌和病毒等有害物,一旦被人體吸入,就會刺激并破壞呼吸道黏膜,使鼻腔變得干燥,呼吸道黏膜的防御能力下降,細菌進入呼吸道,容易造成上呼吸道感染。10μm直徑的顆粒物通常沉積在上呼吸道,而2μm以下的可深入到細支氣管和肺泡。細顆粒物進入人體肺泡后,直接影響肺的通氣功能,使機體處于缺氧狀態,特別是氣管哮喘患者吸入這些過敏原,就會刺激呼吸道,出現咳嗽、悶氣、呼吸不暢等哮喘癥狀。和成人相比,兒童的身高決定了其受汽車尾氣以及馬路粉塵的影響更大,這是因為兒童的呼吸帶正好處于尾氣高度附近,同時,兒童單位體重的呼吸暴露量比成人高,導致其易感性更高,再加上兒童的身體各器官沒有發育完全,尾氣、霧霾等污染氣體侵襲造成的傷害更大。學生學習了消化和呼吸的過程,理解了霧霾對消化呼吸的損傷原理,從理論和實踐中明白環保的重要性,明白自己作為社會的一員,應該避免吸煙,愛護一草一木,主動加入到植樹造林的隊伍中,通過每個人的努力,增加綠化面積,積極向父母家人宣傳控制車輛廢氣的排放,在公共場所禁止吸煙等,改善環境質量,保護生態環境。
二、在“胚胎生殖”學習中引入霧霾危害
人體解剖生理學的理論知識告訴我們,人類復雜的生殖過程可分為兩個階段:第一階段是指第1~8周的胚胎期,卵細胞受精以后即開始分裂分化形成胚泡,先形成的細胞團為桑椹胚,然后形成囊胚,并植入子宮內膜中吸收母體的營養,各器官系統的發育初具雛形,從外形上看已初具人形;第二階段是指第9~38周的胎兒期,此時各器官系統逐漸發育成形,并建立了各系統的生理功能。胚胎在母體子宮內發育,通過胎盤和臍帶從母體獲得所需要的營養物質和氧氣,胎兒產生的二氧化碳等廢物也是通過胎盤經母體排出。在胚胎形成和發育過程中,由于胚胎發育紊亂而出現的形態結構異常稱先天性畸形。多數先天性畸形都是由遺傳因素和環境因素相互作用而發生的,環境因素約占10%,環境致畸因子通過引起染色體畸變和基因突變而導致先天性畸形。在生產高度發展,生活環境受到不同程度污染的今天,人類先天性畸形的發生有明顯的增長趨勢。先天性畸形一旦發生,會給個人、家庭、國家、社會帶來嚴重的不良后果,治療也十分困難,故預防其發生至關重要。霧霾中PM2.5細顆粒,不光是粉塵,還有煙塵,包括汽車尾氣、工業排放的廢氣等,這些物質都含有很多環境污染毒素,學術統稱為環境污染雌激素,可以通過多種途徑吸收侵入人體。環境污染雌激素可以直接對生成的各種細胞產生危害,容易造成發生障礙或異常,從而導致畸形率提高,造成新生兒缺陷。尤其是對青春期的男孩,可引起性腺功能障礙、青春期發育延遲等病癥。成年男性則多表現為內分泌紊亂,活力下降、數量減少、質量降低,造成男性不育癥的概率提高。霧霾同樣對女性生殖器官卵巢、卵子的發育和女性內分泌功能等方面造成危害,不孕不育已成為影響人類健康的第三位疾病,僅次于腫瘤、心腦血管疾病。作為醫藥專業的學生,通過學習知道霧霾對人類胚胎生殖的危害,應學以致用,從我做起,加強宣傳,為環保貢獻一份力量。
三、在“人體調節”學習中帶入霧霾危害
人類是生物進化的產物,人體中各種化學元素的平均含量與地殼中各種元素的含量相近。然而自然環境是不斷變化的,外環境中各種變化形成刺激不斷地作用于人體,而人體能不斷地作出反應,以適應環境并改造環境,使人體與環境取得平衡統一。當環境發生改變時,機體或其部分組織的機能與結構也將隨著發生相應的改變以求與所在環境保持動力平衡,機體的這種能力稱為適應性。然而,當環境的異常變化超出人體調節限度時,就會破壞人體正常的生理功能,造成人體病理性的變化,影響人體的健康。
1、重視準確思維能力的訓練
初學物理的學生,對易混淆的物理概念,往往張冠李戴;認知直覺的錯誤,不易糾正。針對這一情況,在對物理的基本概念、原理、規律的教學中,應強調運用比較、分辨等方法加以區別。如《力的測量》一節,應結合閱讀課文,對物重、質量兩個重要概念畫表進行比較、區分、總結,并選編一些判斷題、選擇題給學生,進行強化訓練。又如力與物體運動狀態變化關系、牛頓第一運動定律和慣性的區別。開始學生可能認識模糊、理解片面。在教學時,應詳細分析二者之間的相互關系,指出學生種種片面甚至錯誤的觀點認識,選編相應的系列習題供學生練習。
學生解習題做實驗時,往往照套,模仿性很強,不善于獨立思維。對此,應強調要求學生獨立完成書面作業,自已動手做實驗。對一題多解、實驗操作正確利索分析獨到的學生,應及時鼓勵和表彰。如伏安法測電阻的實驗,應要求學生根據實驗結果,填寫實驗報告,分析討論內接法與外接法在測量阻值時所產生系列誤差的原因,確定被測阻值大小與接當選擇規則,這是訓練、發展和提高學生獨立思維能力的極好機會。
2、加強深層思維能力的培養
不少學生,學物理拼命背概念,整天做題目,對學過的物理概念規律等較深的層次,卻很少提出問題和疑惑。因此,在設計課堂教學、輔導訓練中,教師應經常有意識地提出問題,引發思考,使學生的深層思維能力得到不斷開發和培養。
如講完《運動和力》一章,應要求每個學生提出幾個疑問,匯總后,利用輔導課同學生一起解難答疑,詳盡分析物體運動狀態變化與力的關系,然后列出有代表性的思考題,讓學生各選一二學寫論文,以便提出較深刻的結論。
摘要:物理教學要適應時展的需要,就要重視學生創造性思維的培養,我們要采取恰當的教學模式、教學方法和手段,多角度、多層次地來培養學生的創造性思維。
物理學是研究自然界各種物理現象的規律和物質結構的一門科學,隨著社會的發展,在與生物學、化學、天文學等學科的相互滲透中,物理學不僅本身得到了迅速發展,同時也推動了其他學科和技術的發展,順應時展的潮流,物理教學應著眼于造就一大批開拓型、創造型人才,以適應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和未來科學發展的需要,而培養學生的創造性思維,就顯得尤為重要。
培養學生的創造性思維,應著眼于以下幾個方面:
一、夯實基礎,為創造性思維的培養作好準備
現代教育要求:不僅要給學生知識,還要使學生具備對知識的相當程度的理解能力、消化能力、創造性應用能力,而這都要建立在扎實的基礎上,為此,要注意做好:
1、注意培養學生讀、思能力
所謂讀,就是要培養學生閱讀課本,鉆研教材,分析教材的能力,要求學生通過閱讀,能主動找出其中的重點和難點,并在教師的指導下,解決難點,掌握重點。
所謂思,就是培養想象力、邏輯思維能力,愛因斯坦說過:“想象力比知識更重要,因為知識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著世界上的一切,推動著進步,并且是知識進化的源泉?!?/p>
2、注意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動手能力
物理學是研究自然界中各種規律、現象的一門科學,觀察能力是學好物理的基本前提,要會觀察周圍的各種現象,發現其內在的問題,為此,可加強實驗教學,為學生提供特定的物理情景,使學生有觀察的直觀形象的對象,可看到研究對象從出現、發展到消失變化的全過程,并在這一過程中使學生的觀察能力得到提高。
動手能力是學生思維發展的另一重要因素,只有強化這種能力,才能為后邊的實驗教學的開展,各種自然現象的再現,綜合素質的發展打下了基礎,才能為后邊創造性思維的培養做好準備。
二、教學中創造思維的培養
在物理教學改革中,要真正實現發展智力,培養能力的目標,創造性思維能力的培養是至關重要的。
1、注意采用創造型的教學措施
教學中,要注意采用靈活、科學的管理措施,訓練學生獨立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要加強實踐性的作業,改進和提高教學實驗水平,并采取各種可能的方法,把學生的知識運用到社會生活中去,要注意擴大學生的知識面,使學生博才多藝,滿足時代進步的需要,教學中,要將教育的重點放在努力尋求獲得知識的方法上,使學生具有獲得點石成金本領的愿望和思維。
2、注意采用創造型的教學方法
⑴改革傳統的教學思想,重點放在指導學生自學的方法上;
⑵要引導學生把掌握知識與培養能力結合起來,學會知識能力的遷移,做到舉一反三,如“密度”、“比熱”、“電阻”三個概念的理解,如果突破“密度”概念的理解,建立起正確的牢固的觀點,對后面兩個概念只要通過類比,學生就很容易掌握,當學生學會了這種知識、方法的遷移后,對物理知識的理解和應用就能達到舉一反三的地步,真正做到學以致用。
⑶要引導學生用不同知識進行討論,分析同一問題,加強知識間的聯系,不但能加深學生對所研究問題的理解,又能使知識縱橫聯系,形成一個整體,還能加強學生思維的靈活性,利于創造思維的培養,如:滑輪一節的教學,可用杠桿平衡原理來分析、講解,也可以用力的平衡知識來分析、講解;還可以用功的原理來分析、講解;再如測物體密度,可以用密度計直接測定,也可以根據其定義測定,還可以利用浮力知識、壓強等知識來測定,這種多角度思考問題的方法,有利于創造思維的培養,如在加以良好的引導,將更有利于開拓學生的創造思維,如用力的平衡、杠桿平衡原理、功的原理來分析定滑輪最簡單,而用力的平衡來分析滑輪組最容易理解,在用不同方法測定密度時,我們也要引導學生比較哪種方法最簡單,哪種方法誤差最小,這種形式的教學,能加強學生對知識的理解,加強記憶,更有利于學生創造思維的培養。
⑷重視物理實驗教學中創造思維的培養
在實驗教學中,從實驗意識的產生到實驗方案的設計,從實驗結果的分析到實驗報告的完成,每一步都有思維活動,每一步都有思維結果,所以,物理實驗有利于把學生帶入發現問題的情境,使學生在分析實驗問題之中和在解決實驗問題之中鍛煉思維能力。為此,要注意做好以下幾個方面:
①啟發學生實驗思維的積極性
興趣是思維活動的觸發劑,當學生對某個問題發生興趣時,思維就會活躍起來,但是,如果單純由“實驗”的表面的“魅力”所引起的,只能是直接的興趣,如果沒有更深層次內涵的吸引,維持不了多久,要想保持學生持久的興趣,保持興趣的活躍性,保持興趣的生命力、創造力,就要善于應用種種誘因,比如在壓強知識的學習中,首先從生產和生活實際引出實驗課題,引起學生的直接興趣,并明確實驗的目的、實驗的意義,再不斷提出有趣而又有思考性的問題,如:Ⅰ、在氣功表演“睡釘床”的節目中,釘床上的釘子如果只有一根,情況會怎樣?Ⅱ、生活中如果大氣壓強消失了,我們及我們自己的生活將會發生哪些變化?通過這些問題的提出,來促進學生的觀察、思考,而思維總是在觀察和解決問題的過程中進行的。實踐證明,有意識地創設發現問題的情境,是引導學生積極思維的好方法,我們要善于利用實驗中的問題,以及在輔導實驗的教學中巧妙地引導和調動學生思維的積極性、創造力,讓學生在良好的興趣引導下,完成創造思維的培養。
②要重視培養學生思維的邏輯性
要對學生進行創造思維的培養,就要特別重視對其思維邏輯性的培養,使學生的思維走入正確的軌道,才能使思維具有生命力和創造力。
思維的邏輯性主要指能正確運用概念、判斷、推理的形式進行思維和表達思維的結果。在實驗的過程中,學生通過觀察獲得大量具體的、形象直觀的感性材料,對這些材料經過思維、抽象和概括中各種現象的屬性、聯系,再以不同的形式表達出來,從而構成了一個完整地知識體系,物理學的基本概念和概念體系是物理科學知識的基礎,所以我們必須重視基本概念的教學。但是,在教學中,應該讓學生自己通過“勞動”來取得這些概念,通過實驗、觀察、思考形式這些概念,并能夠用科學的語言把它們表達出來,在教學中的這種堅持讓學生給概念下定義,讓學生推導實驗的結論,實際上就是訓練了學生的思維的邏輯能力,而只有在此基礎上,才能讓學生獲得思維的健康發展,才能讓思維有生命力,從而為以后的創造思維的發展做好準備。
3、倡導創造型的學習方法
經過上述創造型的教學方法,有利于學生養成認真學習,善于思考,勤于動筆的良好習慣,但在學生學習方法上,還要注意做到以下幾點:根據不同情況,要求學生在較少的時間里,閱讀較多的東西,收到較好的效果;要引導學生善于觀察,善于分析,理論聯系實際,做到學以致用,要善于用已知求未知,同中求異,穩步中求提高,成為學習的主人;要注意用不同方法探索解題思路,增強思維的靈活性和思維過程的靈活性;要通過靈活多變的練習,消除思維定勢的影響,不滿足于一個思路,一種解題方法,提倡一題多解和一題多做,鼓勵學生從多方面,多角度去思考問題,開拓思路,掌握正確的思維方法,提高思維的邏輯性和敏捷度;要在學生中提倡多思善疑,于無疑處見有疑,對典型問題的解決或思路提出盡可能多,盡可能新,盡可能是前所未有和獨創的想法、解決;不滿足于只會解一道題,而要通過解一道題的訓練,掌握解一類題的方法,總結出一類題的規律,在把這些規律運用到實踐中去,達到觸類旁通的境地;通過這些行之有效的方法的訓練,將有助于學生創造思維的培養,有助于能力的提高。
三、搞好求實創新的思維訓練,培養了學生的創造思維
高素質教育的核心是著力培養和開發學生的創造力,創造力主要是指能產生新設想的創造性思維能力和產生新成果的創造技能,而創造思維又是創造能力的核心,所以要培養學生的創造思維,就成為素質教育中的重點之一,這就要求我們創設一個能夠刺激學生創造思維的環境,逐漸養成他們多方向、多角度認識問題,解決問題的習慣,可以通過班級建設、課堂教學,課外活動,家庭教育等多種形式,搞好學生的心理品質和思維的訓練,盡可能使每一個學生的心理和思維都按照分析、綜合、比較、概括等一般規律進行,并在分析問題、解決問題和創造信息上表現出思維的廣闊性、邏輯性、獨創性、靈活性和敏捷性,還要求教師能根據學生的心理特征,輔以自學輔導,組織交流討論,設計探索性實驗,智力競賽,物理板報,小論文答辯等訓練思維的多種方法,以培養學生的創造思維能力。
同時,還要重點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如在課堂上我經常組織學生討論、爭論、辯論,從不輕易給予現成的結論,并鼓勵學生大膽質疑,主動探索,并強調討論不準重復自己,不準重復他人,不準重復書本,還引導學生要善于發現共同的規律,加倍注意違反常規的新異現象,大膽選擇角度提出新思路,促進其創造思維的發展。
另外,還要注意加強學生課外活動的開展,為學生創造思維的培養注入無盡的活力,在課外活動中,可以讓學生按照自己的興趣、愛好和特長組織在一起,使他們的思維、能力在活動中得到最充分的發展,同時,課外活動還為教師的因材施教提供了極大的方便,加速了學生特長的發展,獲得在課堂教學中難以得到的成長空間,克服了把學生拴在死啃書本的怪圈里,扼殺學生的自主性和創造性的現象,給學生創造力的發展,創造思維的培養提供最具活性的平臺,教師在活動中要善于啟發、誘導、提出問題來引起學生的思考興趣,巧妙地給學生活動指點迷津,并在關鍵時刻給予正確的指引,使學生在自然、自愿、輕松、愉快的環境中不知不覺地發展自己的創造力,培養自己的創造思維。
總之,在物理教學中,如果我們能真正做到使學生打好基礎,溝通知識間的聯系,學會知識能力的遷移,就能使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發揮自己的聰明才智和創造能力,不僅將知識學牢學活,而且能將其轉化為自身能力,并能多方面培養學生自身實際能力,真正做
到在學生的創造性學習中,培養學生的創造思維。
參考文獻:
世界是物質的、客觀的,物質的世界又有—定的規律性。教師要重點培養學生尊重事實、尊重科學、樹立一切從實際出發的觀點。
1.糾正學生的“感覺”、“好像”,從思想上克服主觀意識
學生在自我分析解決問題時,經常是憑空想象的,毫無根據地得出結論。如果教師提問:你為什么這么認為呢?學生的回答往往是“好像是”或者“感覺是”。這是完全不理智的行為,違背了科學的理性思維。例如,在探究“物體在水中處于漂浮狀態”時,學生根據自我感覺往往認為此時浮力比重力要大,不然怎么會浮起來呢?這屬于感性認識,是不科學的分析。正確的判斷要根據已有的理論知識進行推理,漂浮時物體靜止在水面上,是平衡狀態,所以重力和浮力二力平衡,兩個力大小相等。教師要幫助學生養成科學的分析習慣,學會尋找證據。
2.幫助學生脫離感彩,深化意識,用客觀的心態看待問題
物理不是人文科學,科學分析和感情無關。例如,牛頓第一定律揭示出,一切物體在不受外力作用的情況下,將總保持靜止狀態或勻速直線運動狀態。沒有例外情況,狀態也只有兩種———靜止或勻速直線運動。如果提出問題:一個正在做圓周運動的物體,如果一切外力都消失,它將如何運動?學生脫口而出:一直轉下去。絲毫沒有根據剛剛所學的理論去判斷,是典型的感性思維。
二、培養學生科學的抽象概括能力
物理學中事物的本質規律,是在實驗現象和數據中抽象概括出來的,物理量也是在物理意義的需求中衍生的。所謂抽象,就是從眾多表象中“抽出”共同的特征和規律,是感性形成理性的過程。抽象,離不開比較,通過比較才能概括。
1.“控制變量法”是通過實驗數據上升為理論的重要科學方法
控制變量是初中物理中重要的科學分析方法。所謂的控制變量,就是人為地創造一個理想的實驗條件,將眾多干擾因素中的一個提煉出來,其他的因素控制相等,排除在外,逐一研究,將復雜問題簡單化。例如,研究導體的電阻大小和哪些因素有關,電流大小和哪些因素有關,滑動摩擦力大小和哪些因素有關,等等。用比較的方法,對實驗數據研究,就能得出相應的結論。
2.物理量的生成過程,是提高學生概括能力、滲透物理思想的有效環節
物理量是物理學的支架,它們不是憑空捏造的,也不是隨意出現的,它們都有自身的存在價值。初中階段的物理量,一部分是由控制變量法生成的,一部分是抽象概括出來的。通過控制變量法生成的物理量具有一定的比較性,如速度,控制了時間相同,這個物理量存在的意義就是為了直觀地比較物體運動的快慢,速度大,物體運動得快。
三、總結
關鍵詞:思維培養趣境疑境佳境
培養學生的能力是現代素質教育的任務之一,其中對學生思維能力的培養是各種能力培養的核心。如何培養學生良好的思維能力呢?每一位科學教師都在思考這個問題。我個人認為巧設“情境”是一種有效的途徑。筆者擬從以下幾個方面談談自己的看法與做法。
一、挖掘興趣因素,創設“趣境”
1、巧創奇境,以奇制勝。
實踐證明:采用新穎、奇特、生動、驚險的實驗,有利于學生萌發熱愛科學的情感,產生旺盛的求知欲,有著明顯的激發興趣的功能。例如在講“大氣的壓強”一節時,我一進教室就演示了這樣一個實驗:在一只大試管中裝上水,又將一只口徑略小的試管壓入大試管中并倒過來,小試管不但不會掉下來,反而徐徐上升?,F象妙趣橫生,引起了學生強烈的好奇心。學生為了弄清其中的奧秒,聽課精力特別集中。利用好實驗,它會象“魔術”一樣的引人入勝,這樣就收到很好的課堂教學效果。又如在學習《腦和脊髓》這一節時,一上課,我先當場取一只活青蛙,去掉頭保留脊髓,幾分鐘后,用鑷子夾一下蛙腿的皮膚,青蛙發生屈腿反射,同學們都驚呆了,去掉頭的青蛙還會“動”?再用針刺破壞青蛙脊髓,用鑷子再夾一下蛙腿皮膚,青蛙無屈腿反射。這一情景學生頭腦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能激發學生進一步學習的愿望。
2、巧用變式,以反辯正。
在科學教學中,人們常喜歡運用正面強化的方式,對學生給于明確的、強烈的刺激。而心理學研究表明,變化很小的反復刺激不一定能引起學生的重視,有時反而會造成思維的疲勞。因此教師應善于運用變式,給學生提供變化的刺激方式,引起學生的積極思維,達到以變激趣的目的。例如:在學習《摩擦的利和弊》這節內容中,在教學過程中介紹了摩擦力,我提出了一個猜想請大家思考,“如何沒有摩擦力,世界將變成怎樣?”一個個大大的問號,點醒了一些同學,他們試圖從另一個角度去思考,于是很多答案都出乎我的意料“假如沒有摩擦力,開動的火車永遠也停不下來,只能永往直前;假如沒有摩擦力,支撐架散開,釘子會從墻上掉下來;貼在墻上的畫會飄下來......”我充分地感受到學生的思維的活躍以及那種創新的精神和豐富的想象力。學生也在猜想中更深的領會了摩擦力的深層含義,開拓了學生的思維。
3、自主學習,以人為本。
一切教育教學行為必須從學生的學習需要出發,關注學生的終身發展。因此教育必須精心創設自主活動的情境,使學生在活動中動手實踐,大膽嘗試,學會學習,享受成功的樂趣。比如在新授“密度知識應用”一節時,可改變過去講例題后做習題的教法,而是在課前發動學生因地制宜選備器材,課上引導學生自選研究課題,分組擬訂實驗方案。在開展實驗研究后,各組依據實驗過程及記錄,自編習題并解答,最后全班交流、教師總結。實踐證明,這種習題應用課,學生自主性強,課上積極主動、思維活躍、興趣濃,有利于學生素質的全面提高。
二、制造認知沖突,創設“疑境”
認知沖突是一個人的已有知識、經驗與布臨的情境之間的沖突或矛盾。這種沖突會引起人們的新奇、注意和驚愕,從而產生積極思維、主動探索的行為。
1、設置懸念,引發“沖突”。
巴爾扎克說:“打開一切科學的鑰匙,都毫無異義地是問號?!睂W貴有疑,疑問是培養學習興趣的最積極、最活躍的因素。因此在教學中通過巧設疑問,在學生思想上產生懸念,以調動學生思維的主動性。在九年級《動能和勢能》一節的教學中,我事先讓學生思考為什么機動車要限速行駛?為什么在同樣的道路上,不同車型的限制車速不一樣?進入建筑工地又為什么必須戴安全帽?讓學生帶著懸念進入到下面的學習中。又例如,在浮力教學中,教師可提出問題“為什么有時浮力大的可以浮起一艘萬噸巨輪,而有時小到卻托不起一枚鐵針?!焙唵我痪湓?,卻可以引發學生的疑問并進一步提出問題,物體的浮沉到底由什么決定的?“浮力大小究竟跟哪些因素有關”,提出可能影響浮力大小的一些因素,引發學生激烈討論,開拓了學生的思維。
2、巧設陷阱,引發“沖突”。
在課堂教學中,教師的一個重要的職能是將學生的無意注意轉變為有意注意,不能滿足于表面浮躁的熱烈氣氛。筆者認為,適當地構思、設計一些易使學生上當受騙的陷阱,能喚起學生有意注意,產生渴望解決問題但又感到僅用現有知識無法解決的心理矛盾,從而有效地掀起思維沖突的狂瀾。例如,學習燃燒的三個條件時,由于在學生的頭腦中有一思維定勢:水能滅火,因此水火不相容。所以學生便會產生一種錯誤的認識“白磷在水中自然不會燃燒”。如果能夠將上述實驗加以設計改進:等銅片上的白磷燃燒后,教師適時提問:如果我用一導氣管將氧氣通入沸水中與白磷接觸,白磷是否會燃燒起來呢?(學生都會認為不會)。這時用一導氣管將氧氣通入沸水中與白磷接觸,同學們就能看到白磷在水中燃燒起來。大大出乎學生的意料。因此,巧妙地設置陷阱,通過鮮明對比,學生產生了激烈的思維沖突,有效地激發了學習動機,開拓了學生的思維,達到了最好的教學效果。:
三、策動師生共鳴,創設“佳境”
在課堂教學中,當教師的“策動頻率”與學生的“固有頻率”相耦合、相協調,也會引起師生共振,產生共鳴,這時師生融于一體,同流、同向、同舟;彼此協調,彼此信任尊重;教師舉一,學生得三;教師解剖了一只麻雀,學生則能理會了鳥類。
1、課堂教學須與學生認知規律相一致
我國現代教育心理學家認為,學生的認知順序,一般來講要經歷“感知——理解——應用”這一過程。在材料感知、知識儲備情況提供相應的學習材料,以喚醒學生的個體經驗,使之與學生的原有知識有機地聯系;進入理解階段,教學節奏要及時,避免定義、結論得出“過早”與“過遲”;應用時重視抓好“審題”,通過聯想引導學生提取認知結構中原有的適當知識,并培養學生將當前的問題納入同類事物的系統中,進行問題歸類,解決問題,形成新的知識結構。
2、課堂教學須與學生思維活動規律相諧振
初中學生在課堂45分鐘內的思維活動是有一定規律的,一般來講,前10分鐘為思維的啟動階段,在新課引入時,應根據初中生好奇、好問的特點,做到新穎別致,創設扣動人心的問題情境,激發學生的思維。上課10--30分鐘為思維敏捷、快速,處于一節課的最活躍狀況,教者應抓住此時“高強度”特點,將重點內容的教學,以高旋律的節奏,與之相匹配,師生共建課堂活動的“諧振腔”,產生放大的疚。在課的最后約一刻鐘是學生思維的疲勞階段,興奮正在消退,教者應根據初中生好動的特點,圍繞課題組織一些活動,進行必要的練習,適當降慢教學節奏,盡可能讓學生各種器官參與,精心設計課堂結尾。
3、課堂教學須營造良好的情感氛圍
進行情感共鳴的有效做法是以情傳情,就是教師要善于利用教材中的情感因素。如講上《常見的酸》這一節時,可引用諾貝爾獲獎者玻爾的故事,進行情感渲染:二次大戰中,丹麥著名的物理學家玻爾被迫離開被德國占領的祖國。玻爾為了表示他一定要返回祖國的決心,決定將自己的諾貝爾金質獎留下來。玻爾是怎樣將這枚獎章藏起來呢?他把獎章溶解在一種液體里,裝在一玻璃瓶里,放在桌子上。后來,納粹分子竄進玻爾的住宅進行搜查,那瓶溶有獎章的溶液就在他們的眼皮底下,他們卻一無所知,也一無所獲。戰爭結束后,玻爾回到了祖國,從溶液中重新提取出了金,并鑄成獎章。重新鑄成的獎章顯得更加燦爛奪目,因為它凝聚著玻爾的智慧,凝聚著他對祖國的無限熱愛。通過教師的藝術渲染,學生被玻爾的聰明和愛國之情深深打動,師生達到情感共鳴,使教學產生小,同時開拓了學生的思維。
總之,學生的思維能力不是一下子就能形成,要從小的時候,經過一個漫長的時間,反復的訓練,才慢慢形成的。教師要利用各種教學手段,盡量給學生提供發展的機會,讓學生進行練習,促使學生的思維能力得到充分的發展,從而達到提高學生素質的目的,為教學做好基礎。
參考文獻:
1、實驗教學與裝備2005、2《優化實驗教學過程,培養學生創新精神》吳坤林
關鍵詞:物理思維;思維定勢;物理公式;知識負遷移
人腦對于外在客觀事物的內在規律、本質屬性以及相互聯系的間接、概括的反映即為物理思維。物理思維除了思維的一般特征之外還具有形象性、抽象性。形象性和抽象性的統一是許多初中思維方法的共性,比如實驗和觀察法、理想性方法等。學生的物理思維活動效率是受到其物理思維能力的直接影響的。近段時間較為流行習題教學的方法,通過解決習題中遇到的問題而更加有效地學習物理知識和公式。但是很多教師在習題教學的時候往往過分關注習題本身而忽視了在解決物理習題的過程中,學生遇到的一些思維障礙,這種本末倒置的方法嚴重影響了學生物理思維能力的提升。下面筆者就初中物理教學中常見的一些思維障礙進行了分析:
一、前物理觀念干擾形成的思維障礙
前物理觀念指的是學生在系統地接觸和學習物理知識之前,針對看到的物理現象自身所形成的一個經驗型的概念。而中學生由于年齡、智力、知識儲備、思維方法等多方面因素的限制對于物理現象的形成的前物理概念往往是片面的、流于表面的、錯誤的概念。而這些錯誤的、片面的前物理概念往往會在學生學習物理知識的時候產生一定的思維障礙。
例題,甲乙兩隊拔河,甲隊勝,若不計繩的質量,則下列說法正確的是:
A.甲對乙的拉力大于乙對甲的拉力,所以甲隊取勝
B.當甲隊把乙隊加速拉過去時,甲對乙的拉力等于乙對甲的拉力
C.當甲隊把乙隊加速拉過去時,甲對乙的拉力大于乙對甲的拉力
D.甲對乙的拉力始終等于乙對甲的拉力
本題的正確答案為B、D。
在沒有學習相關物理知識和理論之前,幾乎所有的學生都會認為拉力大的隊伍會贏得比賽。實際上贏得比賽的隊伍是因為對地面的摩擦力更大。諸如此類的問題,往往學生在沒有學習相關知識之前會憑著生活中的經驗或第一印象去判斷,因此在遇到這些問題的時候教師一定要針對學生的疑問點著重解答,并可以通過實物演示來徹底改變學生的固有思維,方便學生形成正確的概念。
以上題為例,可以使用兩個彈簧測力計,將彈簧測力計的鉤子分別固定在一根繩子的兩端,通過彈簧測力計測出繩子兩端的拉力,模擬拔河的場景。
二、思維定勢形成的思維障礙
思維定勢也稱“慣性思維”,是指心理上的“定向趨勢”,它是由先前的活動而造成的一種對活動的特殊的心理準備狀態。先前形成的知識、經驗、習慣,都會使人形成認知的固定傾向,從而影響后來的判斷。在實際教學中,教師在解決問題中常采用問題類比,即把問題納入一般問題類型和模式,并依據該類型的解法模式去探求具體的解決途徑。其結果就是學生把問題類型化和模式化。中學生經過大量的習題訓練后,可以應用已有的方法迅速解決問題,但當條件發生變化時,學生易受思維定勢的干擾。
對于這類問題,教師要克服學生思維定勢的消極影響,就要提高學生思維過程的比較、鑒別能力,淡化感覺、知覺的選擇性。在給學生講解物理規律和習題時,要明確物理概念使用的前提條件。此外,一題多變、一題多解也可以破除思維定勢。
三、物理公式數學化形成的思維障礙
數學是學習物理的重要工具之一,物理學是數學化程度很高的學科。在解決問題時,靈活地將物理公式進行數學變形能大大提高解題效率。但是,物理問題又有別于數學問題,物理理論的數學公式,都是有明確定義的。對于這類問題,首先要強調公式的物理意義,理解公式所描述的物理現象之間的因果關系、決定關系。其次要明確公式的來龍去脈,防止單純用數學方法代替物理概念,真正建立物理上的數量關系,把數學表達式與物理本質有機地統一起來。如果學生還是難以理解,適度類比也可以幫助學生破除此類障礙。
四、物理問題中隱含條件引起的思維障礙
初中物理問題形式多樣,學生由于忽視物理問題中的隱含條件,會出現一系列的思維障礙和錯誤。特別是當題目給的條件過多的時候,學生不知道排除干擾因素,造成思維混亂。
解決這類問題,要加強學生的審題意識。習題一般不會出現多余條件,如果發現多余條件,則往往意味著解題方法的錯誤。
五、知識的負遷移造成的思維障礙
知識的負遷移是一種學習對另一種學習的消極影響。由于物理知識抽象,學生對許多現象缺乏感性認識,有的知識點學生區分不清,容易將它們之間的關系簡單化。比如“加速度”這個概念,從字面易理解為“增加的速度”,于是得出加速度越大,速度改變越大的結論。類似的問題也存在于電場強度和磁感應強度,電壓、電勢、電勢差、電動勢等概念中。解決這類問題,需要教師在講解概念的過程中,幫助學生建立清晰、明確的物理概念,理清概念的內涵與外延。另外,要對一些相似或相近的概念,通過對比分析,引導學生找出概念間的相互聯系與本質區別。
最后,作為物理教師一定要注意,在學生遇到問題的時候不要僅僅看到問題的表面,要深入研究了解學生出錯的根本,把學生的思維障礙表面化,并幫助學生解決。雖然思維障礙的排除不可能一蹴而就,但是我堅信,只要教師能夠隨著問題的出現不斷提升學生的物理思維能力,思維障礙的排除一定是可以實現的。
參考文獻:
[1]喬際平,梁樹森,趙風雨,等.中學物理習題教學研究[M].北京師范學院出版社,1993.
[2]鄭青岳.物理解題思維研究[M].大象出版社,2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