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4-01 10:29:04
序論:在您撰寫民族音樂論文時,參考他人的優秀作品可以開闊視野,小編為您整理的7篇范文,希望這些建議能夠激發您的創作熱情,引導您走向新的創作高度。
一、建立學科基礎理論與教育教學理論
有長遠的規劃,建立科學、完整、系統民族民間音樂教育體系,必須從小學起到高校,制定一套切實可行的教育教學措施,強化民族民間音樂教育意識。全面而系統化地挖掘、收集、整理、搶救,打造優秀的民族民間山歌音樂藝術精品課程,建立健全新的教育觀念和教學方法,這是我們強調民族區域傳統民族民間山歌音樂藝術在音樂教育中的價值的最終目的。
在各方面條件允許的情況下,建立科研課題、召開民族音樂教育研討會、構建學校民族音樂教育的理論框架、建立民族音樂教育網站、定期舉辦學術研討會。
二、構建開放性地方音樂課堂
在教學中可以通過學唱多首歌曲來提高學生對家鄉文藝的感性認識,并能對所學歌曲進行分析,增強自主學習的意識和能力。教學要把時間充分留給學生,讓學生交流互動,讓每一個人都能體驗到做演員的榮耀和做評委的自豪。組織學生參加民族樂器和民族歌曲興趣小組,每周定期開展培訓和展示活動,培養學生熱愛民族民間藝術的情感,讓學生的課余生活更加豐富多彩。
學校還應邀請當地民間藝人到學校為師生獻藝,讓學生充分與民間文藝接觸,感受來自身邊的原生態音樂作品,讓心靈在純樸的音樂中得到凈化,讓情感在濃郁的地方文化中得到熏陶。
三、加強教材開發,讓地方音樂走進課堂
學校應開展民族特色教材研究和建設,拯救地方優秀音樂文化,收集具有較高民族音樂代表性和較高審美價值的作品,轉化為優勢教學資源,落實到學校的課程計劃之中。
民族民間山歌藝術是地方民俗文化的重要載體,是民族音樂文化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源泉。拿廣西來說,多姿多彩的廣西各民族民間山歌音樂藝術,在構建和諧社會與建設精神文明生活中發揮著重要的作用。同時在增進民族兄弟之間的交往中加深民族文化的交流和融匯,許多民族民間山歌、歌種音調在多個民族區域流行或傳承,形成了廣西各民族各具特色又互相融合的民族傳統音樂文化,其繁星閃爍,結構嚴謹,以各自鮮明的表現方式、獨特的演唱風格真實地反映本地區、本民族的精神風貌和審美要求。
結合學校情況多播放民族音樂,創建民族音樂專欄,創編鄉土教材,創辦民間音樂、舞蹈、器樂等的課外活動小組,開展民族音樂比賽。
四、培養高素質音樂教師
教師應該是學生學習的促進者,培育專業特色音樂教師,加大對基礎音樂教育的師資投入。音樂教師不僅要掌握樂理知識,更要了解地方音樂的演奏,了解更多的本地區民間音樂文化。有意識地融入本土民歌,結合廣西民族音樂特征創作的音樂作品,要向學生介紹歌曲的內涵,使學生充分理解詞和曲調所表達的思想感情,讓學生了解自己家鄉的民俗民歌、軼聞趣事。廣大音樂教師也要把學習和研究本地區民族音樂作為個人專業成長的目標之一,以弘揚民族文化為榮耀,堅持不懈地把此項工作開展下去,使自己成為諳熟和精通地方文藝、深受人民喜愛的民族藝術工作者。
五、培養學生對民族音樂的深厚感情
論文題目:音樂人類學視野下的傈僳族“阿尺木刮”
一、選題背景
滇西北流域生活的傈僳族,有著極為豐富的民歌樣式及種類,在人類學的視野里,滇西北傈僳族的木刮文化傳統是傈僳族生活方式、生產方式與滇西北文化模式的集成。作為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之一,“阿尺木刮”是以傈僳族的生活生產方式而形成的極具民族性格和情感表達的重要民俗藝術事項。長期以來,音樂學界對維西地區傈僳族“阿尺木刮”的研究,主要是圍繞音樂形態、音樂種類等方面進行的記錄和調查,而“阿尺木刮”的生成環境、生成因素以及在歷時與共時的交集中所產生的文化意義卻沒有給予更多的關注和研究。作為最能真實直接表達文化個性的民間歌舞事象,是每個民族日常生活的真實寫照,不能脫離它賴以生存的文化傳統和生態環境,不能脫離其生長、延續的空間、時間以及人們的音樂行為。一次偶然的機會,由黃凌飛老師引薦跟隨著云南大學的羅梅老師,一同前往怒江參加傈僳族的闊時節活動,在田野調查過程中,“阿尺木刮”這一具有傈僳族傳統氣息的歌舞種類,讓筆者真正感悟到傈僳族歌舞所具有的完整而充滿張力的文化獨特性,故選擇其為碩士階段畢業論文的主題。
二、研究目的和意義
(一)選題目的
1、當今的社會已經進入了全球化的時代,全球化作為人類文明歷史上最偉大,最深刻的一場革命。無論是從人最為基本的人權問題開始發生了改變,還是從學術研究上都有了質的飛躍。“阿尺木刮”是維西縣特有的傈僳族傳統歌舞,其具有深厚的歷史文化積淀,社會的關注度較為廣泛,將這個地區的音樂,作為文化的重要特征進行研究時,應該考慮到這個地區各個族群之間音樂文化內在的本質。將云南滇西北地區的傈僳族“阿尺木刮”的研究,置放在音樂人類學和藝術人類學的理論方法背景中。筆者試圖在這樣的理論框架下,通過對維西地區傈僳族“阿尺木刮”這一歌舞生態系統的實地考察分析,運用音樂民族志的分析和音樂民族志的書寫方式來呈現文本,這樣對“阿尺木刮”進行專門研究是具有一定的現實意義。
2、在以往的研究中,對于傈僳族“阿尺木刮”過多地運用音樂本體來分析其的音樂的特征,對于這個民族的認知方式、概念體系、音樂行為的描述很少。只有對于這個民族音樂文化的地方性知識的挖掘和闡釋,才能夠從生成機制中更好地傳承和保護該民族的音樂。
(二)研究意義
在研究對象確立的同時,尊重其文化持有者的內部眼光和其音樂文化的地性知識,力圖客觀地呈現研究對象的文化內涵和價值。通過對“阿尺木刮”所依賴的生態環境進行調查和分析,對其文化內涵、族群中的族性認同等方面進行深入探討,更深刻地認識傈僳族的“阿尺木刮”,預計為進一步研究提供參考。運用音樂民族志這樣一種闡釋性的理論范式;以文化人類學、藝術人類學為理論視角,將維西地區的傈僳族“阿尺木刮”放在聲音及意義的社會背景中,拓寬了藝術審美的視野與領域。人類學家賴斯先生在梅里亞姆的三維模式基礎上所提出的“歷史構成——社會維持——個人創造和體驗”整體模式的運用,體現重視共時研究與歷史性研究相結合的學術取向,為中國民族藝術的研究提供新的可能性。本文通過對于維西地區傈僳族村落調查,以個案的形式對其進行分析,采集和收集大量的“阿尺木刮”一手資料,對“阿尺木刮”進行音樂人類學的分析和研究,期望通過理論的層面闡釋“阿尺木刮”更深刻的內涵和其背后的意義,并使的維西地區傈僳族的風土人情和歷史文化等得到多維多元的展示,使得大家能夠更好的認知傈僳族的文化內涵。
三、本文研究涉及的主要理論
維西傈僳族文化學者林永輝收集整理的《維西縣傈僳族歌舞———阿尺目刮》文章中對于“阿尺木刮”起源有如下論述的:傈僳族是我國古代西北氐羌部落的一支,經歷了漫長的遷徙,直至怒江州、迪慶州維西縣一帶?!鞍⒊吣竟巍笔蔷S西地區傈僳族祖先創造且一代代傳承下來的歌舞事象,當地人在長期的游牧、遷徙生活中,與羊群建立了深厚的情感,且通過模仿山羊的聲音和動作形成的一種相互間表達思想感情的工具。維西縣文化館非遺在中心主任和瓊輝老師講述:山羊是傈僳人的圖騰,并且傈僳族人是很敬重山羊的,相傳在很早很早的時候傈僳族有一位很美麗漂亮的女孩,不小心被村子里的頭人看上了,頭人想要娶這位女孩為妻,但是女孩不同意這門婚事,連夜她就抱著兩頭小羊上山去了,為此躲避頭人的婚禮。躲在深山密林里的女孩,無時無刻地覺得孤獨和寂寞,因此身心如此痛苦,只有把羊當作自己的朋友,跟它們交流。她學習羊的叫聲來唱歌與羊進行對話,學習羊的動作來跳舞與羊進行玩耍,久而久之就有了這種舞蹈,并且得以傳承下來。在“都市時報2008~2009‘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尋蹤’系列報道、十七香格里拉傈僳族“阿尺木刮”中的論述為:“傈僳族屬南遷的古氐羌人,從古代移民的畫卷中可以看出,浩浩蕩蕩的移民大軍,在漠北悠遠的星空下南遷,為祈求族群幸福和平安,首領們會選擇適當的節日祭祀,祭祀的羊兒歌舞即是起源?!?/p>
葉枝鎮新洛村“阿尺木刮”國家級傳承人熊自義老人告訴筆者,傈僳族的祖先世世代代居住在大山里,幾乎與外界不往來,天長日久都過著采集、狩獵、游牧的生活。與山羊建立了親密的關系。傈僳人每天都要將山羊放到山上,在這個孤獨寂寞的過程中放牧的傈僳人與羊朝夕相處,時常觀察著山羊的聲音、動作和體態,觀察山羊在吃草、在玩耍時候的各種習性,為了消除孤寂常常模仿它們的動作和聲音。日積月累,形成了傈僳族最為原始和精彩的“阿尺木刮”。同樂村大村一直流傳著這樣的一個有關于“阿尺木刮”的美麗傳說“相傳同樂村在最早的時候是不叫同樂的,以前是叫“羅托臘”,在幾百年前,有兩個夫妻從外面私奔而來,悄悄的偷住在的大河邊。但是他們兩個沒有后代,只是孤獨地住在那里。住了一段時間后來了一對年輕的夫妻,老的夫妻問他們“你們從來哪里”,他們回答說“我們來這里玩的,今天晚上能來你這里住嗎?”回答說“好的”,之后在夜里的聊天過程中,他們就聊了彼此的來意,如他們是從哪里來到這的、他們叫什么名字等等,在這樣的聊天中兩對夫妻建立了很好的友情,年輕的夫妻問他們,這個地方叫什么名字,年長的夫妻說名字我們也不知道,但是我們來的時候帶著一匹小駱駝,在用我們的當地話來說就是“羅托臘”也就是駱駝來的意思,那么我們就把這里叫做“羅托臘”這個名字。年長夫妻說“我們兩個是因為彼此間相親相愛才跑到這里來生活的,而你們是因為父母的不同意所以才來到這里的,我們情況都一樣,要不我們就做一家人吧”,從此這四個人就一直生活在了一起。
四、本文研究的主要內容
通過大量的查閱相關的地方民族志、文化志、社會歷史調查等文獻資料,了解維西地區傈僳族“阿尺木刮”的相關記載與知識背景,通過對文獻資料的分析、比較、收集和整理以及歸納以往研究成果,從其中探尋出自己的研究視角以及切入點。
在分析文獻的基礎上進行深入維西縣的葉枝鎮及周邊村寨進行田野調查,運用主位與客位進行系的統調查,從個案入手,主要是對當地民間傳承人、當地的領導部門、參與活動的群眾等不同人群多方面進行采訪,觀摩并加入到當地群眾舉行“阿尺木刮”的活動,走訪當地民俗生活,向當地民眾研習“阿尺木刮”的方式、意義等,以便后期研究。筆者以局外人的視覺和局內人的視覺參與和觀察的雙重身份開始調查工作,與當地的傈僳族族群生活在一起,以便更加深入了解傈僳族的生活習俗、思維方式等文化構成,以便深入了解其思想與行為,更好研究“阿尺木刮”。將第一手田野資料與田野資料結合,從中尋找新的發現和視角。
五、寫作提綱
中文摘要3-4
Abstract4
緒論7-11
(一)選題緣起7
(二)選題目的7
(三)研究意義7-8
(四)研究現狀回溯8-10
(五)研究方法10-11
1、文獻搜集法10
2、田野調查法10
3、深描10
4、綜合研究法10-11
第一章“阿尺木刮”發生的生態環境11-17
第一節“阿尺木刮”的自然生態空間11-13
第二節“阿尺木刮”的人文生態空間13-17
一、服飾、飲食和居住13-15
二、宗教信仰15-16
三、民俗風情16-17
第二章傈僳人歷史記憶中的“阿尺木刮”及其展演活動17-26
第一節“阿尺木刮”的歷史記憶17-20
一、傈僳學者的“阿尺木刮”記憶17-18
二、傳承人的“阿尺木刮”記憶18-20
第二節“阿尺木刮”的展演活動20-26
一、展演活動相關概述及其活動說明20-22
二、展演活動過程22-26
第三章“阿尺木刮”構成要素26-35
第一節“阿尺木刮”的構成要素26-30
一、歌詞特征26-27
二、音樂形態特征27-29
三、體態特征29-30
第二節代表性藝人訪談實錄30-35
一、歌者熊自義30-31
二、李碧清與“阿尺木刮”31-35
第四章“阿尺木刮”的文化解讀35-45
第一節“阿尺木刮”的時空構成與音樂行為35-39
一、“阿尺木刮”的時空構成35
二、“阿尺木刮”的音樂行為35-37
三、“阿尺木刮”中所傳達的社會秩序37-39
第二節“阿尺木刮”的生存根基39-45
一、“阿尺木刮”的歷史構成39-40
二、社會群體維護中的“阿尺木刮”40-43
三、個人創造和體驗中的“阿尺木刮”43-45
結語45-46
參考文獻46-47
附錄一47-49
附錄二49-51
致謝51
六、目前已經閱讀的主要文獻
[1]杜亞雄:《民族音樂概論》,上海音樂出版社
[2]陳一.:傈僳族原始宗教與原始文化[J].中央民族學院學報,1991,(06)
[3]國家民委《民族問題五種叢書》云南省編輯組.維西傈僳族自治縣概況[M].北京:民族出版社,2008.4
[4]國家民委《民族問題五種叢書》云南省編輯組.傈僳族簡史[M].北京:民族出版社,2008.11
[5]管建華:《音樂人類學的視界》,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04;
[6]管建華:《音樂人類學導引》,陜西師范大學出版社,2006;
[7]黃昌莉.從創世神話中探討傈僳族的遠古生活[J].中央民族大學學報,2001,(01)
[8][美]克利福德.格爾茲:《地方性知識》,王海龍、張家譯,上海人民出版,1999年版;
[9][美]克利福德.格爾茲:文化的解釋[M],南京:譯林出版社,2002年版;
[10]李自強.三江奇韻[M].昆明:云南民族出版社,2005.8
[11]林永輝.維西傈僳族民間音樂選[M].昆明:云南民族出版社,2010.12
[12]林耀華.民族學通論[M].北京:民族出版社,2007.1
[13]洛秦:《音樂中的文化與文化中的音樂》,上海書畫出版社,2004;
[14]魯建彪.傈僳學研究[M].北京:民族出版社,2010.11
[15]馬世雯.傈僳族的傳統思想及其當代社會觀念的演變[J].云南民族學院學報,2000,(05);
[16]聶乾先.云南民族舞蹈文集[M].北京:中國文聯出版社2003.4
[17]彭兆榮:《族性的認同與音樂的發生》,中國音樂學(季),1999年第3期;
[18]斯琴高娃、李茂林.傈僳族風俗志[M].北京:中央民族大學出版社,1994.5
[19]斯陸益.傈僳族文化大觀[M].昆明:云南民族出版社,1999.11
[20]田聯韜:《中國少數民族傳統音樂》,中央民族大學出版社;
[21]湯亞汀:《歷史思潮與方法論》,上海高校音樂學院人類學E-研究院;
[22]湯亞?。骸段鞣矫褡逡魳穼W方法論概要》,(上、下),載《中國音樂學》(季刊);
[23]維西傈僳族自治縣縣志編委會,維西傈僳族自治縣縣志,[M],云南:維西傈僳族族自治縣縣志編委會辦公室,2006年
[24]維西傈僳族自治縣文化體育局:《維西傈僳族自治縣民族民間傳統文化普查資料集成》,2006.10
[25]《云南方志民族民俗資料瑣編》云南省編輯組.云南方志民族民俗資料瑣編[M].昆明:云南民族出版社,1986.4
[26][清]余慶遠.維西見聞紀[M].維西:維西傈僳族自治縣志編委會辦公室編印,1994.6
[27]楊曦帆.藏彝走廊樂舞文化選點考察與研究[D]:[博士學位論文].南京:南京藝術學院,2007
[28]楊杰、賀麗芬.傈僳族的圖騰與姓氏[J].民族文化研究,2001.4
民族音樂學理論是一個世界音樂研究范疇的概念,在我國,由于我國民族音樂體系眾多,因此民族音樂所呈現出的多樣性、鮮明性等特點,都印證了我國民族音樂研究的重要性,以及民族音樂研究所具有的重要意義。而從本質上而言對民族音樂的理論研究,其實就是對經過長期發展沉淀并逐漸形成獨具民族特色的民族音樂的研究①。在經過漫長而又悠久的發展歷程,民族音樂的形成和發展與傳統音樂的形成發展如出一轍,在音樂形式的表現上大多是通過歌舞以及樂器,有某些民族音樂體系中,可能還會包含當地的戲曲。由于我國豐富的民族音樂現狀,以及具有的鮮明的民族特色,使得民族音樂在表現形式上呈現出了多樣性和豐富性,民族音樂在音樂風格上也對不同的民族特色進行融合和發展。民族音樂承載了一個民族特有的精神和文化,以及一個民族特有的風俗習慣,是一個重要的文化核心,是經過一個民族代代相傳的文化瑰寶??梢娫趯κ澜缫魳肺幕难芯恐?,民族音樂理論要就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民族音樂學理論研究,主要在民族自身的研究角度上進行研究的,因此這是民族音樂研究與其他音樂研究最大的區別。從上文的敘述可以發現民族音樂的出現不僅僅是來源于音樂,都是也依賴于一個民族特有的民族文化沉淀,而對民族音樂的研究,主要針對民族音樂的起源、發展經歷、以及演變的過程的研究,并對民族音樂發展的一般規律和特殊規律進行探索和研究。因此,通過對民族音樂的研究,不僅僅是對音樂發展規律的認知和研究,同時也是對我國不同文化發展歷程的研究,也是對我國不同民族音樂文化發展的促進,從側面而言,對我國的民族人文科學的研究也提供了有利的參考。由于民族音樂學的研究是基于整個民族的角度來進行的,所以對民族音樂的研究包含一個民族的音樂體系,以及一個民族所擁有的所有音樂內容,其中會涉及到民族音樂的背景、文化和民族精神等,還對民族音樂的研究進行動態研究,也就是對民族音樂的整個發展階段進行研究。除了對民族音樂發展階段的研究以外,還要對民族音樂對其他音樂類型發展的影響進行研究。民族音樂和傳統音樂從發展到如今,兩者之間的關聯性一直存在,也正是由于兩者之間存在的關聯,使得民族音樂理論對傳統音樂的發展和研究的影響體現在方方面面之中。
二、民族音樂學理論對中國傳統音樂研究的影響
(一)對傳統音樂研究模式和角度上的影響
對于民族音樂的研究不僅對要對民族音樂文化進行研究,同時也要對整個民族的文化進行研究,因此在對民族音樂的實際研究之中,一般會對民族音樂的研究視角放在整個民族的角度上來進行研究。在目前對民族音樂的研究的過程中,一部分學者提出應將對民族音樂的研究放入整個民族文化研究的體系中進行研究,而這種研究研究方式,就是所謂的文化相對主義價值觀。而回顧以往對我國傳統音樂的研究,往往是將對傳統音樂的研究分為音樂文化和音樂典籍的單獨研究,在研究過程,較為注重對傳統音樂節奏、旋律、演奏等音樂形態的研究,并未將傳統音樂研究放在整體的社會文化的環境和背景中進行對傳統音樂的研究,使得傳統音樂研究缺乏與文化發展之間的關聯和相互影響方面的研究,在對傳統音樂的研究之中也難以體現傳統音樂所蘊含的文化底蘊。隨著民族音樂理論的出現和發展,特別是文化相對主義價值觀的逐漸形成,對傳統音樂研究也產生了巨大的影響。在民族音樂學理論的影響下,對傳統音樂的研究也效仿對民族音樂的研究,將傳統音樂的研究置于整個文化背景之中,從而在整體的社會和文化的發展背景和氛圍之中對傳統音樂進行研究。
(二)傳統音樂研究從書面材料演變為實地考察
對傳統音樂進行研究的過程之中,對傳統音樂的研究往往是依靠現存的文獻和典籍等紙質材料對傳統音樂進行研究,不管是對傳統音樂的發展歷史、發展形態等的研究都是來源于紙質材料的記載,這種研究形式更類似于紙上談兵②。在對傳統音樂歷史進行研究的過程中,只是依靠書面的記載是遠遠不夠的,這種類似于紙上談兵的研究方式,及時得到了研究結果,也是與實際現實存在極大的差距,難以相符,所以對歷史的研究,必須要“邁開腿”,“走出去”,親自來到傳統音樂發展中的實地,走進傳統音樂發展中所經歷過的環境和氛圍,進行實地實景的考察。從時間點來說,從后,對傳統音樂的研究終于走出了文獻和典籍,來到了傳統音樂發展經歷過的實地,在傳統音樂發展的歷史現場,對傳統音樂進行研究,而這種走進歷史實地的研究方式,因是在民族音樂理論發展之中提出的研究方式。這種深入音樂發展歷史實地的研究方式,不僅僅是一種傳統音樂研究方式上的轉變,同時對傳統音樂研究者來說,也是與傳統音樂親密接觸的最佳機會,傳統音樂研究者在深入實地進行研究考察的過程中,可以回到傳統音樂發展演化的現場,感受音樂帶來的精神上的洗禮和心靈上滌蕩。而這種深入歷史實地的傳統音樂研究方式,可以在深入實地研究中,收獲比書面資料更豐富的音樂文化研究,同時在真實的實地文化熏陶中,切身的體會到當地的文化和音樂之中的關聯和影響,對傳統音樂的研究也會更加透徹和深入。例如很多民間的傳統音樂,只有來到音樂存在、流傳的當地,感受到當地的人文、風俗,看到當地的一山、一水,才能真真的領會到音樂中所傳達的情感和精神,只有深入到當地,體會真正體會到音樂中所流淌出的情韻,以及音樂帶來的美妙感受。
(三)傳統音樂研究從單一走向多元
在我國傳統音樂的發展歷程中,存在著一種規律,就是傳統音樂中對漢族音樂的單一研究,缺乏傳統音樂的多元化發展。從傳統音樂發展的整個歷程之中,一眼望去基本都是以漢族音樂為發展主基調,在歷經幾千年的發展演化,漢族音樂的發展地位依舊難以動搖,在元朝和清朝時期,傳統音樂的表現和發展依然對漢族音樂的模仿,無論音樂歌舞,還音樂曲調和音樂形式都為形成自身的特色,即使做了自身民族音樂與漢族音樂的融合,在音樂的再次創作過程中,漢族音樂依舊占有主導地位,所以長久以來,傳統音樂一直是以漢族音樂為核心的。與此同時,在長久以來對傳統音樂的研究過程中,漢族音樂一直都是傳統音樂的研究主體,忽視了對其他民族傳統音樂的研究,因此對傳統音樂的研究一直呈現出一種單一性。但隨著民族音樂的逐漸發展完善,民族音樂理論對于傳統音樂的研究產生巨大的影響,介于此,我國傳統音樂研究無法還像以往只對漢族音樂進行關注和研究,,而是將傳統音樂研究置于整個音樂體系之中進行研究,這種研究形式的轉變,也使得我國傳統音樂研究從以往的單一性發展為現在的多元化。我國傳統音樂研究的多元化研究轉變,具體表現在實際研究之中,不僅對音樂理論研究帶來了轉變,同時也影響了音樂文化著作,在全國范圍內的音樂文化著作的發行和出版,不但是音樂研究多元的表現,同時也促進了音樂間多民族的融合和共同發展。在多元化的傳統音樂研究之中,民族音樂研究在對民族音樂進行研究時,就需要幾個民族音樂置于整個音樂體系中進行研究,要強調民族音樂和民族文化的形成以及發展演化的過程,以及這一過程與民族發展演變過程的一致性,不能單純的用一種音樂文化來對比對另一種音樂文化來進行解讀和理解,由于不同民族之間存在的地域、文化、習俗等方面的差別,所以不同的民族音樂之間不能進行簡單的對比,所以在對傳統音樂的多元化研究過程中,不能將漢族音樂與奇特民族進行簡單粗暴的對比,對待不同民族的音樂,要以平等、尊重的心態,去評價不同民族音樂所富含的民族精神和民族文化,從而在不同民族音樂之中發現其獨有的藝術意蘊,進而更好的進行傳統音樂的多元化研究。
(四)傳統音樂研究水平得到了提升
從對傳統音樂的研究開始至今,對音樂的學術研究大多停留在對音樂本身、音樂歷史等的研究上。民族音樂學理論的引入,則對傳統音樂的研究產生了不小的沖擊,對傳統音樂的研究如上述所言,進入了一個新的研究階段,從以往的單一性研究過度到現今的多元化研究,不僅對傳統音樂本身,以及傳統音樂發展演變所經歷的歷史文化背景、人文風度等進行了研究,并借鑒和融合其他學科、人文等思想和方法來對傳統音樂進行對比研究,這對傳統音樂研究來說,是一個歷史性的飛躍。我國的民族音樂由于民族數量多,音樂形式豐富多樣,因此我國的少數民族音樂學會建立起了具有民族針對性的例如滿族音樂研究會、侗族音樂研究會等分民族的音樂研究會,進而根據不同民族的地域特色、風土人情等對不同的民族音樂進行研究,在對不同民族音樂進行研究的過程中,還對民族音樂的現有狀況、未來發展走向做出了認真的討論和研究。除此之外,民族音樂的研究成果也應該回歸民族,回到民族音樂的發源地,進而促進當地民族音樂的發展優化,并對當地的民族文化進行很好的保護和傳承。每一位民族音樂研究者都應該在對民族音樂的研究過程中,遵循一種研究理念,民族音樂研究主要是來源于民族,因此所得到的研究成果也應該回歸民族,讓民族受惠,讓實踐去檢驗研究成果。而對民族音樂的研究,以及對民族文化、民族精神的認識和理解應用到實際之中,用于幫助更多的大眾來認識不同民族的文化和習俗,從而使得不同民族之間可以相互尊重,融洽相處,從而更好對民族音樂、民族文化、民族精神進行很好的保護和傳承,使得民族音樂和民族文化可以在尊重、平等的環境中得到應有的理解,保留下真實的文化和環境形態,減少由于人們的誤解和無知對民族音樂以及民族文化造成的破壞和負面影響。不管是在哪一個角度對民族音樂,民族音樂都是不可取代的存在,因此不管是哪一個民族的民族音樂都應該受到應有的尊重,民族音樂是帶有濃濃民族韻味的音樂,所以對于民族音樂的研究就是對一個民族文化、民族精神,乃至整個民族風貌的研究,而對其他類型的音樂的研究則與此有很大的區別,對于民族音樂的研究,是對音樂以及與音樂相生相息的存在環境一同加以研究的,對民族音樂研究所研究的內容是不同區域內,不同民族音樂的發展規律以及音樂發展歷程的,這不僅僅是單純的民族音樂研究,同時也是對民族人文的研究。而通過對不同民族音樂的研究,也促進了不同民族音樂之間的溝通和融合,進而推動民族音樂的優化發展。也正是由于對民族音樂的研究時將對音樂的研究放眼于整個民族文化和精神范圍之中進行研究,所以民族音樂研究的大的研究文化背景也早就了民族音樂研究大的眼界。民族音樂這種以更開闊的視角對音樂進行研究的方式,對傳統音樂的研究產生了極大的影響,這種影響不僅促進了對傳統音樂的研究方式等的轉變,也提升了傳統音樂研究水平。效仿與民族音樂的研究,對傳統音樂的研究也將對音樂的研究著眼于大的文化背景之下,將對傳統音樂的研究擴大為對傳統音樂存在背景下的社會文化和時代背景的研究,使得對傳統音樂的研究更具有文化意義,同時也使得傳統音樂研究更加深入,把對傳統音樂的研究帶入到當時的文化背景、時代背景、地域特征之中,研究者對傳統音樂有了更為透徹的感受和理解,因此介于這種研究方式和方法所得到的研究成果也更具真實性以及歷史意義,所以在對民族音樂研究的熏陶和影響之下,傳統音樂研究水平也得到了提升。
(五)基于文化基礎上的對傳統音樂的研究
以往對傳統音樂的研究不僅僅只單純的依靠文獻典籍等文本資料,同時對傳統音樂的研究經常將研究重點局限于對音樂節奏旋律、曲調節奏等單純傳統音樂構成的研究,這只是對傳統音樂的表面形式的研究,逐漸對傳統音樂的研究逐漸深入到對傳統音樂存在于發展的社會文化背景、習俗、人文環境等因素的研究,傳統音樂的研究變成對一種特殊文化現象的研究,是基于文化基礎上的研究。因此,對傳統音樂的研究,將文化大背景融入到對音樂的研究之中,不再是單純的音樂形式等的表面層次的研究,而是演變為融入文化和精神的研究,將傳統音樂研究演變為一種文化現象的研究,這樣才可以對傳統音樂的研究更加透徹和深入,才能在不同的歷史階段、不同的文化背景、不同的社會人文環境中,對傳統音樂的出現、發展、演變等作出更貼切、更真實的研究和還原,從而得到更具有真實性,更具有歷史價值的研究成果,并對音樂資源進行合理的利用和保護。民族音樂研究學者不僅要對民族音樂研究引進更加先進的研究方法和民族音樂研究觀念,尋求音樂跨越語言和國界間的交流和融合,更不能忘了自己的“本分”。除此之外,對音樂的研究也應向西方等先進國家進行學習和借鑒,對音樂的研究不僅要展望未來,同時也要回首過去,對過去音樂研究走過的道路和獲得的成果,進行梳理和分析,從而為未來的音樂研究做好鋪墊。同時對于不同的音樂要持有尊重的態度,平等的對待不同類型、不同民族、不同體系的音樂,,尋求不同音樂之間的交流、融合以及共同發展。文化相對論不僅對傳統音樂研究帶來的新的發展方向以及對傳統音樂研究的沖擊和影響,也要認識到對音樂文化和精神遺產的保護,以及對音樂資源的再利用??梢姡ㄟ^上述的敘述,對民族音樂音樂的研究不再是單純的對音樂本體的研究,而是對不同的民族文化和民族精神的研究,在對民族音樂的研究的影響,對傳統音樂的研究也逐漸脫離了對音樂本體研究的單方面注重,對民族音樂的研究也如同對民族音樂研究一般,成為了一種對文化的探索和研究。
三、總結
在人物形象的塑造、深化主題、抒感等方面,游戲音樂能夠達到畫龍點睛的效果,起到了關鍵性的作用,是游戲獲得成功的主要原因之一。首先,在塑造人物形象的時候,游戲音樂,能夠成為具有雙重作用的主題音樂,如《仙劍奇俠傳》中逍遙這個人物,客棧的主題音樂歡快、明朗,恰當的表達出了逍遙快樂、無憂無慮的生活,是塑造人物形象逍遙的音樂,也是一首典型的背景音樂。其次,通過句情話的音樂能夠推動劇情的發展,為游戲營造一種游戲氛圍,為游戲帶來不少藝術的美感,深化游戲主題,加強了情感的渲染。如:《仙劍奇俠傳》中,逍遙向趙靈兒索要紫金丹出現的音樂,恰當的表達出了李逍遙與嬸嬸之間深厚的親情,音樂以抒情見長,深化了游戲的內容。在李逍遙與趙靈兒入洞房時,為了恰當的表達出李逍遙心中掛念親人的糾結心情,采用了充滿哀怨、婉轉的音樂。從某種角度來說,音樂增強了游戲的戲劇表現力,彌補了RPG游戲天生的缺憾。每當音樂響起,都使人在無盡的遐想中。
二、中國民族音樂元素調式在游戲音樂中的運用
游戲中運用民族調式是音樂的主體,占有絕對的優勢。如:《仙劍奇俠傳》的游戲音樂中,由于羽、角調式不但具有西方小調風格委婉悠揚的特點,還具有東方特有的哀婉性憂傷美,符合游戲風格和劇情的需要。因此,前面二十首音樂運用羽調式的達到了十多首,采用宮調式的作品幾乎沒有,其他幾首也運用了民族調式角調式。如:第六首《蝶戀》的主題旋律優美、含蓄,是一首表達愛情主題的樂曲,因此,采用了羽調式,成了游戲音樂的核心主題,增強了很強的藝術感染力。另外,《仙劍奇俠傳》中序奏音樂《云谷鶴峰》,為了奠定游戲的基調,也采用了羽調式,描繪了青山幽谷、笛聲悠遠的景色,音樂主題富于活力,清新明快。另外,為了使音樂洋溢濃厚的民族特色?!断蓜ζ鎮b傳》采用了民族五聲、六聲的調式。如:游戲音樂第六首、三十一首、十六首等都采用了民族六聲調式,而第十四首等都采用了五聲的調式。我國的五聲、六聲調式沒有與主音形成強烈的傾向性,半音功能被弱化,半音成了音樂進行的一個輔助音、經過音,沒有西方音樂中迫切要求解決的問題。因此曲中出現的變宮就是作為經過音在使用。
(一)民族音樂元素和聲
在游戲音樂中的運用在三度音程關系和弦基礎上,西方古典音樂的和弦音樂具有西方音樂的典型特征。但是為了避免與民族音樂的不統一,在游戲音樂中,很多音樂沒有使用這樣的一種典型結構,而是使用了不完整的和弦,按照四度疊置的和聲,凸現了東方的民族特點,形成了東方色彩性的和聲。如:《仙劍奇俠傳》中《逆天而行》的音樂,從音樂的開始,旋律就形成了一種具有活力、張力、空曠、不呆板的音樂效果,連續使用了四度疊置的和聲,凸顯了民族和聲的特點,避免了三度和聲過于硬板的音響,不僅在旋律聲部,還是其它織體聲部,這種四度疊置的和聲和下面和聲聲部一起被采用,形成了一個協和、統一的整體。在這首音樂中,幾乎沒有不采用四度和聲的地方,音樂的中心一直就是四度和聲。因此,這是創作者巧妙的藝術構思,并不是一種偶然。而在第六首《蝶戀》中,也采用了帶有民族性的四度疊置的和聲。音樂重負兩個鋪底性的和聲聲部,采用了四度疊置和聲,使用了弦樂,并且為了形成獨特的運維,始終貫穿整個樂曲中。
(二)民族音樂元素配器
中國的民族器樂藝術,發展可謂非常久遠,從伯牙子期“高山流水遇知音”到古典的《春江花月夜》,在發展到現在的《瑤族舞曲》,都有著具有十分獨特的魅力,以及十分廣大的群眾基礎。所以現階段我國流行音樂的創作很多都是以此為靈感進行創作的,如“花兒樂隊”的《化蝶飛》與卓依婷《化蝶》之中,都采用了傳統民族器樂《梁山伯與祝英臺》的部分器樂曲調。對于器樂的運用,既有簡單地使用其曲調加以填詞進行演唱,也有對于傳統民族器樂進行的現代化演繹,很多現代化演繹,往往區別與傳統器樂,使用現代樂器進行演奏,這些演奏都收獲了良好的效果。例如,在日本走紅的“女子十二樂坊”更加是直接對于我國民族器樂進行流行化的演奏,受到了廣大聽眾的熱烈歡迎。
2中國流行音樂中的戲劇曲藝元素
中國的戲劇曲藝早在元代就開始發展壯大了,其獨特的藝術風格既飽含了古典音樂的魅力,也包含了傳統中國文化的深厚內涵與底蘊,將這種具有中國傳統文化特色,戲劇與曲藝吸收到中國流行音樂的創作之中,為我國流行音樂增加了新的魅力。京劇在我國一直被稱為國粹,尤其是現代京劇《紅燈記》《智取威虎山》等都是中國普通民眾耳熟能詳的藝術作品?;▋簶逢犜凇陡F開心》之中就吸收了《紅燈記》的部分元素,其中甚至有原話、原曲的引用“一顆紅亮的心”一句。又如蔡國慶所演唱的《大碗茶》其中就是包含了京腔京味。所以,流行音樂對于我國傳統以及現代戲劇、曲藝的創作手法,以及創作風格的借鑒,使得流行音樂在經典之中創造出了極其鮮活的新的生命力(。李玉剛的《新貴妃醉酒》和信樂團的《北京一夜》是典型)
3中國流行音樂中的民族樂器元素
中國傳統的民族樂器,有哀傷的二胡,有婉轉的葫蘆絲,有悠揚的古箏,有韻味久遠的古琴,有易動易靜的琵琶等,可見中國的民族樂器種類繁多,且歷史悠遠,而運用民族這些民族樂器到中國流行音樂之中,相信是獨具中國特色的中國流行音樂的必然選擇。例如,曾在我國流行音樂榜首的唐朝樂隊,其樂隊鍵盤手的網友,雖然其是中國搖滾的先驅,但是他始終在作品之中強調對于民族樂器的運用。例如《,往生》這一作品,以柳琴、笙簫、古箏等樂器進行創造,民族樂器與搖滾元素有機地結合在了一起,顯得整首音樂具有傳統風味,與流行特征,表現出了極強的感染力。同時,曾格格等人利用傳統樂器對于流行歌曲的演奏,將民族樂器與流行元素結合得恰到好處,形成了時尚唯美的新流行樂。
4中國流行音樂文本內容中的民族元素
從某種意義上來說,所有的中國流行音樂都是民族,在樂曲之中表現的是中國人對于世界的理解,對于生活的感悟,對于愛情的憧憬,對于審美情趣的要求等等,是對于中國從古典到現代生活的基本演繹,是對于中國傳統文化與現代文明的有機表現。例如,星光大道走出來的歌手米粒,在演唱《枉凝眉》的時候,就是借用的元曲的形式,對于文本的來源則是我國傳統的四大名著《紅樓夢》。再如,寶島臺灣的著名歌手鄧麗君其很多歌曲,無論是名字還是歌詞都來源于我國傳統的宋詞之中,比較著名的是其《但愿人長久》,與《獨上西樓》,這些對于古典詩詞的再譜曲與演唱,形成了具有中國民族特色的新的流行音樂。同時,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這種具有本民族文化特征的文化形式,也廣受世界各個民族所喜愛。這些也正是“女子十二樂坊”等中國傳統演奏組合走紅的很大原因。
5結語
民族音樂文化作為高校音樂教育的重要依托,起到十分重要的基礎性作用。站在現階段的高校音樂教學來看,大部分高校都將音樂設置成基礎性的教學課程,而使用的音樂教材也是經過精心挑選的,這是民族音樂文化傳承的重要表現。同時,全球化已經涉及到更多的領域,要在國際大舞臺上獲得一席之地,就必須充分展現出我國的音樂文化特色。由此可以看出,民族音樂文化傳承作為高校音樂教學的基礎,與其進行完美的融合顯得十分重要。
二、高校音樂教學中傳承民族音樂文化的有效措施
(一)創新教學模式,進行完美融合
在高校音樂教學過程中,要進行民族音樂文化的傳承,就必須打破一貫的教學方法,不斷創新教學模式,將音樂教學與文化傳承進行完美的結合。首先,就音樂技術層面的教學而言,教師可以選取優秀的民族音樂作品,讓學生熟悉了解該作品所使用的演繹技巧,加強學生的音樂體驗;其次,教師可以對傳統民族音樂文化進行分類,讓學生認識到各個民族文化之間的差異,讓學生對民族音樂作品有一個更深層次的了解,從而更好的認識到民族音樂文化的價值;最后,在進行音樂歷史的教學時,教師應當借助專門的音樂作品進行授課,借助互動性提問的教學模式,采取情境教學等先進的教學方法,將傳統的民族音樂展現在教學課堂中,將音樂教學與民族音樂文化傳承有機的融合,幫助學生認識到音樂文化的發展規律。
(二)樹立正確觀念,激發學習興趣
民族音樂文化的傳承并不是死守舊的一套,而不進行任何改變。事實上,民族音樂文化的傳承需要不斷的進行改革創新,將先進的內容保留下來,將落后的文化剔除。因而在開展高校民族音樂的教學時,教師要樹立正確的教學觀念,精心挑選優秀的民族音樂作品,以此來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需要注意的是,民族音樂文化的傳承與開放是密不可分的,文化傳承的過程就等同于在吸收其他的先進文化,并以此作為基礎對民族音樂文化進行創新,從而實現民族音樂文化的傳承,促進民族音樂文化得以更好的發展。通過這樣的教學方法,有利于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讓學生全身心得投入到課堂學習中來。
(三)提高教學水平,構建有力教學隊伍
一批高水平的高校音樂教師隊伍,對音樂教學課堂質量的保障,能夠營造出良好的教學氣氛。從高校民族音樂教學課堂的角度出發,可以看出教師作為課堂的領導者,在教學課堂發揮指引作用,能夠解答學生在實際學習過程中遇到的疑惑。因此,高校音樂教學與民族音樂文化傳承的相結合,需要加強師資隊伍的建設,提高音樂教師的整體水平。對此,高校應擔定期對教師團隊進行培訓,不斷提高教師團隊整體的教學素養,構建出有力的教學隊伍,更好的進行民族音樂文化的傳承。
三、結語
當前云南少數民族音樂本身的形式非常多樣,歌樂、戲樂、宗教音樂、器樂以及舞樂等都是屬于民族音樂的重要表現形式,對這些音樂進行深入分析就有著十分重要地意義。不同形式的所用范圍也是不一樣的。器樂主要指的是少數民族樂器演奏的音樂,戲樂往往指的是大理州的白劇音樂、文山州的壯劇音樂等形式。對于這些不同形式應該加強研究。從云南少數民族音樂的特點來看,它最主要的特點就是民族性、多源性。這種音樂是要受到地域、音域等方面的限制的。在實際傳播過程中民族音樂會遇到不少障礙,語言的障礙、曲風的障礙以及難度的障礙就是其中最為典型的障礙。為了克服這些障礙,實現民族音樂的傳播就必須要同流行音樂結合起來進行傳承。
二、民族音樂同流行音樂的結合
云南少數民族音樂同流行音樂的結合傳承是今后發展的一個重要方向,這無論是對于民族音樂還是對流行音樂而言都具有十分重要地意義,在工作中對于這方面的內容就應該引起重視。從當前的實際情況來看,首先這兩者是能夠結合的。云南少數民族音樂本身具有很強的生命力,它同流行音樂的結合將有助于發揮其特點和優勢。作為現代社會生活的產物,流行音樂當前在云南省已經得到了迅速發展。對于少數民族而言,流行音樂也同樣受到人們的歡迎。正是因為如此,在今后這兩者就有可能實現結合。從對民族音樂的發展來看,民族音樂同流行音樂的結合是非常必要的。民族音樂同流行音樂的結合對于促進民族音樂的傳承發展并增強其生命力是具有十分重要地意義的。在實際工作中流行音樂本身具有娛樂性、新奇性以及廣泛的參與性,這就能夠為民族音樂的傳承提供重要地渠道。正是因為其具有新奇性,所以才能夠得到廣泛流行并傳播,這是人們在實際工作中應該要引起高度重視的一點。流行音樂本身具有很多優點,流行音樂之所以能夠得到廣泛傳播,一個很重要地因素就在于其借助現代技術來進行傳播。通過利用這些高科技發明成果將能夠把流行音樂迅速推廣到全國各地。民族音樂同流行音樂的結合便能夠充分利用這些現代技術,從而擴大民族音樂的影響力,讓越來越多地人喜歡民族音樂。正是因為這樣,在今后工作中少數民族音樂同流行音樂就應該充分地結合在一起。這對于民族音樂今后的發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三、民族音樂同流行音樂結合傳承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