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3-30 11:35:21
序論:在您撰寫結構專業論文時,參考他人的優秀作品可以開闊視野,小編為您整理的7篇范文,希望這些建議能夠激發您的創作熱情,引導您走向新的創作高度。
垂直專業化是當前國際分工的一個重要形式。論文基于國際分工垂直專業化的視角,從兩個方面對中國與東亞地區的垂直專業化問題進行了分析:一是利用垂直專業化的評價指標(VS),對中國與東亞之間的垂直專業化程度進行了評價;二是利用零部件技術含量指標,分析了中國與東亞之間零部件貿易的結構。研究結果都表明,中國與東亞垂直專業化程度較高,并且垂直專業化多發生在資本技術密集的產業。中國通過承接東亞發達國家資本技術密集型產品中勞動密集型生產環節的轉移,參與到東亞乃至全球的垂直分工體系中,但中國在東亞垂直專業化分工中處于附加值較低的加工組裝環節。在此基礎上,論文利用出口產品附加值指數和出口結構高度化指數,進一步探討了東亞垂直專業化分工對中國貿易結構優化和貿易地位提升的作用:通過參與東亞地區的垂直專業化分工,中國資本、技術密集型產品的出口比重大幅度提高,機電產品在我國出口中占主導地位。但分析也表明,中國出口產品的附加值水平與發達國家還存在較大差距,中國出口結構中仍以附加值較低的產品為主,中國的貿易地位沒有得到根本改變。鑒于此,論文認為中國在參與全球垂直專業化分工時,應采取措施,避免被鎖定在垂直專業化分工鏈條的低端,積極向價鏈的高端攀升,以真正提升中國在國際分工中的地位。
關鍵詞:中國-東亞;垂直專業化;分工貿易結構;變遷
第1章導論
1.1研究背景
隨著經濟全球化與科學技術革命的發展,在20世紀最后的30余年時間里,國際貿易領域發生了許多突出的變化,其中最重要的變化之一即為出現了以垂直專業化為基礎的全球性的產品生產協作,即原來集中于一國或一地區的產品生產現在分散到了不同的國家,每個國家專業化于產品某特殊階段或零部件與組件的生產,從而使國際分工從產業間、產業內深入到了產品的內部,垂直專業化分工(VerticalSpecialization)已成為當前國際經濟中最熱門的話題之一。
這種新國際分工,不同的學者使用不同的術語來描述,除了垂直專業化分工外,還包括產品內分工(Intra-productSpecialization)、國際生產分割(InternationalFragmentationofProduction)、國際生產分散化(InternationalDisintegrationofProduction)、全球生產分享(GlobalProductionSharing)、國際外包(InternationalOutsourcing)、價值鏈切片(SlicinguptheValueChain)等等。盡管這些術語的定義可能略有區別,但其基本涵義是一致的。Hummels(2001)認為垂直專業化分工應包括三個方面內容:(1)最終產品的生產過程必須為連續數個階段;(2)兩個或兩個以上國家在商品生產過程中提供價值增值,每個國家專業化于一個以上的生產階段,但不是完成所有的生產階段不是專業化于整個商品的生產;(3)至少有一個國家必須在它的生產過程中使用進口投入品,產出的產品除了部分國內使用外,還必須有一部分用于出口。
20世紀80年代以來,東亞區域內的貿易往來越來越緊密,各國之間經濟發展水平明顯的梯次差異和東亞各國相互緊鄰的地理優勢,使東亞成為垂直專業化體現最為明顯的地區,東亞在世界貿易中的地位有了明顯提升。根據世界銀行發展研究組政策研究報告(Ng&Yeats,2003)的統計,從1975~2001年,東亞出口貿易在全球貿易中的比重從5.4%提高到18.7%。同一時期,歐盟(15)的出口比重從39.2%下降到34.3%,北美自由貿易區的出口比重幾乎保持不變,從18%略有上升達到19%。中國作為20世紀末最令人矚目的新興經濟體加入除中國外,本文研究中的東亞經濟體主要包括日本、韓國、臺灣、新加坡、馬來西亞、印度尼西亞、泰國和菲律賓個國家。因為香港主要是轉口貿易,因此不包括香港。在東盟10國中(除新加坡),由于馬來西亞、泰國、印度尼西亞和菲律賓四國的貿易額占絕對地位,因此東盟10國(除新加坡)主要以這亞洲“四小虎”(即菲律賓、泰國、馬來西亞、印度尼西亞)來代表。到東亞垂直分工網絡中,使東亞的分工體系得到了進一步的深化,中國與東亞之間的貿易也取得了快速發展。2007年,中國與東亞地區的進出口貿易額接近7300億美元,占中國與世界總貿易額的35%,如果包括香港地區的話,中國與東亞的貿易總額占中國與世界對外貿易額的近40%,可以說東亞已成為中國第一大貿易伙伴地區。
摘要:介紹本校中等醫學職業教育和專業結構調整的整個發展、演變過程,并針對存在的具體問題提出相應的解決對策。
關鍵詞:專業結構;市場需求;對策
安康衛生學校位于經濟、文化欠發達的陜西南部,經過4O多年的艱苦創業,現已發展成為一所具有一定規模和競爭實力的國家級重點中專學校。回顧學校的發展歷程,我們體會到教學質量、教學改革、專業結構是學校生存和發展的3個至關重要的因素。在這3個因素中,教學質量是學校生存的根本,教學改革是學校發展的動力,專業結構是學校發展的關鍵。鑒于對專業結構重要性的認識,近年來我們在這方面進行了不斷的探索與實踐。
1專業設置與學校發展的歷史回顧
從建校初期到1984年,學校主要開辦醫士和護士2個長線專業,間斷開辦過中醫、放射、藥劑、婦幼等專業,每年的招生專業數一般為3個左右,招生規模維持在600人以內。從1985年起,隨著國家教育體制改革步伐的加快,學校為適應社會發展的需要,加大了專業調整和創辦新專業的力度,經過十幾年的發展,學?,F已形成兩部一院(大專部、中專部和附屬醫院)的基本辦學格局,學校大專部設有臨床醫學、社區定向醫學、中西醫結合、麻醉醫學、護理、助產、醫學檢驗技術、醫學影像技術8個專業;中專部設有護理、助產、衛生保健、醫學檢驗技術、醫學影像技術、計劃生育技術、眼視光技術、IZ:l腔工藝技術、康復技術、醫學生物技術、中醫康復保健、藥劑、中藥制藥、人口與計劃生育管理、衛生信息管理15個專業。專業結構的拓展擴大了學校的辦學規模,促進了學校各項事業的蓬勃發展。以學校2006年與1984年同期規模相比,在校學生由600余人發展到2600余人,增加了3.3倍;校舍建筑面積由3000m擴大到58246m,固定資產由138萬元增加到6000余萬元,實驗室資產由40余萬元增長到近1600萬元。1993年我校被評為省部級重點中專,2000年被評為國家級重點中專,學校面貌煥然一新。
2調整專業設置的基本做法
2.1保持優勢專業,創建自身品牌
對于就業市場需求量相對較大、自身優勢明顯的長線專業,如護理專業、臨床醫學專業,我們在課程設置、教學方法上加大了教學改革力度,在教學手段現代化和學生能力培養上下工夫,努力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充分發揮學校的辦學優勢,以良好的教學質量贏得了社會信譽,樹立了自身形象。
2.2以市場需求為導向。積極開拓新專業
根據人才市場的需求,特別是對醫學相關學科人才的需求,我們在進行必要的可行性論證的基礎上,適時開辦新專業。如針對本地區醫學影像技術、麻醉醫學、眼視光技術、口腔工藝技術方面人才缺乏的情況,及時開辦了醫學影像技術、麻醉醫學、眼視光技術、口腔工藝技術等專業;針對基層計劃生育管理工作的需要,開辦了人口與計劃生育管理和計劃生育技術專業;根據一些制藥企業、醫療單位和藥品市場的需要,開辦了醫學生物技術、藥學、中藥制藥等專業,并從師資、設備、管理等諸方面予以傾斜,以促使其健康發展。
2.3增強趨前意識,避免盲目開馥
人才的培養有一定的周期性,衛生人才市場的需求在不同的領域也有其周期性變化,因此開辦新專業不能盲目追求“熱門”,要注意其專業特點與未來人才市場需求的銜接,盡可能縮短培養周期,快出人才,爭取“短平快”效應。我校挑選部分醫學相關學科開設了高中起點的兩年制高中專(包括醫學文秘、衛生信息管理等專業),對有一定市場需求的短線專業,如人口與計劃生育管理、眼視光技術、口腔工藝技術、醫學生物技術、藥學等專業則采取隔年招生和輪流開辦的方式,對一些已不適應醫療衛生事業發展需要、市場需求漸趨疲軟的專業,則逐步壓縮招生規模,適時淘汰或停招,這樣既滿足了社會需求,又沒有造成培養過剩,避免了資源浪費。
3加強協作.縱向聯合.拓寬辦學渠道.提高辦學層次
目前,中等醫學教育的專業結構已趨于完善,要更好地適應人才市場需求,還應在拓寬辦學渠道、提高辦學層次上下工夫。我校從1986年開始,先后與西安交通大學醫學院、第四軍醫大學、延安大學聯合開辦醫學高職高專教育,專業由原來單一的臨床醫學發展到現在的社區定向醫學、臨床醫學、中西醫結合、麻醉醫學、藥學、護理、助產、醫學檢驗技術、醫學影像技術9個專業,并開辦了初中起點五年制醫學高職高專教育,目前高職高專在校生人數已占在校生總數的75%以上。這種依托高校聯合辦學的方式有力地促進了學校的發展,全方位地提高了學校的辦學實力,為學校的可持續發展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此外,我們還與上述學校以及省內外其他高等院校協作,開展了專升本的成人教育、自考、函授、遠程教育等,與相關行業和部門聯合開展了所需專業人才的繼續教育等,拓寬了辦學渠道。擴大了學校的生存空間。
4專業結構調整過程中遇到的問題與對策
4.1開辦新專業.6論證與決策問題
新專業的開辦要以就業市場為導向,在可行性分析論證的基礎上適時決策,不失時機,搶抓機遇。
4.2錁程馥置與散學計劃制訂
圍繞培養目標和專業特色,搞好課程的優化組合,制訂切實可行的教學計劃是開辦新專業的一個重要環節,直接關系到所培養人才的知識結構和質量。對于國家尚無指導性計劃的專業,先組織人力進行專題調研,及時制訂出能體現本專業特色的教學計劃,并在教學實踐中不斷予以完善。
4.3妥善解決師費問題
隨著新專業的開辦和辦學層次的提高,學校面臨的重要問題之一就是師資問題。我們采取有效措施,積極引導和鼓勵有能力的教師從事第二專業的教學工作;鼓勵中青年教師在職或脫產進修學習,提高學歷,拓寬知識面,加強教學能力和水平的培養;積極引進人才,充實師資隊伍;同時充分發揮當地其他大中專學校、科研、醫療單位和工廠的優勢,實行校院聯合、校企聯合,進行聯合辦學,聘請兼職教師,滿足教學需要。
4.4實驗、實習問題
隨著新專業開辦和辦學規模的擴大,出現的另一個重要問題是實驗、實習問題。這既有實驗設備和實習場所不足的問題,也有帶教師資匱乏的問題。除學校自身應加大資金投入,努力改善實驗、實習條件,加強“雙師型”教師隊伍的建設和培養,以滿足教學需要外,還應走校院聯合、校企聯合的協作辦學道路,實行聯合辦學,挖掘教育資源,實行資源共享、效益分享的辦學模式,擴充和完善實訓基地建設。如我校開辦的部分短線專業(包括醫學影像技術、眼視光技術、口腔工藝技術、醫學生物技術、藥學等專業),除學校先期進行基礎投資外,都是采取走出校門、尋求協作單位聯合辦學的方式。這樣既充分利用了現有的教育資源,又避免了學校大量財力的重復投入。
(一)專業設置與“福建省海洋經濟發展規劃”發展適應性分析按照“福建省海洋經濟發展規劃”和“廈門東南國際航運中心建設”關于產業發展的目標要求,我校與之相契合的專業有航海技術、輪機工程、船舶與海洋工程、電氣工程及自動化、水產養殖學、海洋漁業科學與技術、動物科學、動植物檢疫、食品科學與工程、交通運輸、法學(海商法)等10多個等面向海洋的本科專業,占學?,F有專業的20%左右。
(二)專業設置與區域支柱產業適應性分析按照《廈門市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二個五年規劃綱要》做強做大電子、機械、航運物流、旅游會展、金融與商務、軟件與信息服務業六大支柱產業,我校與之契合的有電子信息類、機械類、交通運輸類、物流管理與工程類、工商管理類、旅游管理類、經濟學類、金融學類、計算機類等近30個專業,占我?,F有專業的45%左右,從比例上看,學校目前的專業設置和分布與區域支柱產業對人才的需求基本相協調,但這些專業中,背靠產業支撐、與地方經濟建設緊密結合或不可替代的專業仍顯不足,缺乏大規模多對象的協同合作,合作的規模較小,影響力不足。
(三)傳統通用專業服務區域經濟社會發展分析根據廈門統計局的《2012年廈門市國民經濟運行情況》,2012年,全市共實現地區生產總值(GDP)2817.07億元,比上年增長12.1%,增幅呈穩中有升態勢。其中,第一、第二、第三產業增加值分別是25.21億元、1374.01億元和1417.85億元,分別增長0.4%、12.6%和11.7%。產業結構從上年的1.0:51.1:47.9調整為0.9:48.8:50.3,二產比例略有下降,三產比例持續上升,產業結構不斷優化。區域經濟建設中心任務是不斷推進兩岸新興產業和現代服務業合作示范區、兩岸金融中心、東南國際航運中心、大陸對臺貿易中心“一區三中心”建設。突出發展金融商貿、航運物流、會展旅游、科研文教等現代服務業。學校與之相對應的專業中,具有影響力的專業數量不多,有些專業存在特色不明顯的問題;部分專業的辦學力量還不強,主要服務面向和功能定位不清晰。
二、結合學校發展定位和區域經濟發展需求,學校專業結構調整對策思考
區域經濟社會的快速發展為學校發展帶來了機遇,也對學校專業建設提出了嚴峻的挑戰,專業結構的調整優化是關系到學校長遠發展的大事,學科是專業發展的根基,學科與專業是“源”與“流”的關系,新一輪的專業結構調整必須堅持“融合、優化、發展”的總原則,以理順專業關系為出發點,整合資源,將有利于做強一級學科的相關專業,以及服務對象相近、相互支撐的專業相對集中,使調整后學院的專業建設任務及服務面向更加明確,形成集中度較高的專業群體,推動學科專業為區域經濟服務。
(一)增設新專業,調整改造老專業,凝練特色,提高學校專業發展與區域經濟重點發展領域的契合度緊密結合區域經濟發展要求,結合學?,F有基礎,增設相關新專業,調整專業發展方向,推動專業與社會的對接,提升專業的社會適應能力。一是做強海洋工程、海洋技術及相關學科,以適應福建省加快海洋經濟發展和廈門東南國際航運中心建設的需要。根據“福建省海洋經濟發展規劃”關于產業發展的目標要求和學校的發展定位及辦學特色與優勢,應當積極培育為海洋產業發展服務的新興交叉學科,大力培養適應福建省經濟發展方式轉變和海洋經濟強省建設需要的海洋經濟、海洋工程、新能源、新材料、電子信息及裝備制造等人才。根據相關政府部門和研究機構調查研究預測,在建設東南國際航運中心的過程中,航道設計與施工人才、深水港建設人才、引航人才、港口機械裝卸技術人才、航運經營與管理人才、航運金融保險人才、航運信息研究分析人才、物流經營管理人才、海事法律人才、航運網絡經濟人才及郵輪經營管理人才等11類復合型人才為建設東南國際航運中心的急需人才。學校可結合以上人才需求,量力而行的增設新專業,如結合學校海洋漁業科學與技術、水產養殖學及地理信息科學及自然地理與資源環境等專業多年來的辦學優勢,增設海洋科學、海洋工程與技術等專業,結合學校海上專業及機械類、能源動力類及土木類專業的辦學優勢,增設港口航道與海岸工程等專業。二是強化特色,在現有專業中凝煉涉海方向。如結合廈門游艇基地建設,航海技術專業可增設游艇駕駛方向,船舶與海洋工程專業可增設游艇設計制造方向;結合東南國際航運中心建設對人才的需求,經濟學類專業可增設航運經濟、航運金融保險方向等;按照廈門市東南國際航運中心與國際郵輪母港發展規劃以及海洋旅游迅速發展對專業人才培養提出的新要求,在加強酒店管理方向和休閑與海洋旅游方向專業建設的基礎上,旅游管理專業可增設郵輪經營管理方向;電子信息類專業可結合學校海上專業優勢,發展海上通導方向,培養航運信息研究分析人才;結合福建是海洋大省,水產資源豐富的地域優勢,食品科學與工程專業可增設水產品加工方向;機械設計制造及其自動化專業增設漁業機械方向和港口機械方向;結合福建省建設海洋強省的策略,社會體育指導與管理專業可增設水上運動休閑方向等。三是加強對傳統通用性專業的調整、融合,積極探索新的增長點。對傳統通用性專業要根據區域經濟社會發展的狀況進行適當的優化和調整,如結合建設對外開放、協調發展、全面繁榮的海峽西岸經濟區對人才的需求,法學專業可增設涉外法律方向的課程;應用心理學專業可增設增設人力資源管理方向等;結合英語專業畢業生全國總體大量過剩;但結構性供給不足,尤其是高層次、復合型的應用型外語人才供給不足的現狀,可增設翻譯方向等。此外,對于某些與區域經濟社會發展不相適應的專業,可進行撤銷、歸并或調整。
(二)整合資源,搭建專業平臺,增加基礎學科和應用學科專業間的相互支撐,形成若干個優勢學科專業群按照“集中管理、資源共享”的原則,將全校帶有綜合性、交叉性和基礎性的資源和平臺統一集中,優化重組。創新體制機制,實行開放式運行,面向各學科、各專業的師生和社會人員開放使用。各學院、學生可以根據課程和項目的需要申請使用各種儀器設備和加入各種項目,尤其是各專業實驗室在完成本專業課程和項目的基礎上應接受其他專業學生的使用申請。同時鼓勵各平臺在進行科學研究的過程中和在完成正常教學任務的前提下開展對外服務,以增加平臺的利用率、使用效益和提升社會服務的能力。結合“福建省海洋經濟發展規劃”和“廈門東南國際航運中心建設”項目,依托學校重點學科和工程研究中心,打破學院壁壘,搭建“海上交通信息工程及控制、能源與動力工程、航運經濟與管理、機械工程、海洋環境工程、電工電子”等學校層面的學科支撐平臺,發揮優勢特色學科的引領、輻射作用,通過學科的交叉、綜合、滲透和延伸,促進專業結構調整,從而形成優勢突出、特色明顯、相互促進、布局合理的專業體系,帶動專業群甚至整個學校實力的提高。
(三)以教學內容和課程體系改革為核心,加強專業內涵建設專業結構的調整優化在對專業進行調整和改造的基礎上,更要強調專業內涵的建設,而教學內容和課程體系改革是專業內涵建設的重點和難點。學校要在建設國家級和省級“專業綜合改革”試點項目的同時,遴選建設一批校級“專業綜合改革”項目,形成三級建設體系,以專業內涵發展和學校人才培養定位為依據,強化特色,通過課程體系的整合、重組,建立與區域經濟社會發展相適應的課程體系。同時,鼓勵從教學內容,教學方法等方面開展專業課程改革,及時、大膽的吸收學科發展的前沿知識,鼓勵創新和實踐,真正做到“人無我有,人有我優,人優我特”,能夠揚長避短,辦出特色,以滿足行業、產業集群發展對多樣化人才的需求。
面向建筑學專業本科教學的建筑結構課程體系總體構思為:以定量分析為輔助手段,定性綜合認識為根本目的,從建立簡單桿件力學性能的基本概念入手,結合材料性質,認識結構體系的力學特性以及構筑結構傳力途徑的基本規則,最終建立對結構固有力學邏輯所賦予的結構空間特性的認識,了解結構與建筑空間創作結合的途徑。傳統建筑力學教學所強調的量化分析與計算技能在此僅僅是掌握結構力學性能的手段和依據而非目的,是進入結構性能及其空間特性這一廟堂的臺階。課程體系框架如圖2。上述體系中的課程相互銜接、循序漸進、各有側重、相互銜接、要求各異,分三個層次予以實現。第一層次———建筑力學。它是整個教學體系的基礎和出發點。該部分課程本著結構的基本性能是傳遞荷載的思想,遵循結構整體—構件—構件截面—結構整體的教學思路,在不同尺度上認識結構的傳力方式與特性。以概念為主、計算為輔,結構為主、材料為輔,力學性能為主、使用功能和形態特性為輔,以桿件為主要對象,將傳統教學體系中相互隔離的三大力學知識(理論力學、材料力學和結構力學)完全融合、有機統一。該部分教學體現了量化,概念是為了使結構的力學特性明晰,計算是為了對結構性能的把握具體的目標。定量計算技能的難易程度以注冊建筑師的結構計算要求為基準。此外,還注重密切結合典型建筑材料的性能,闡述各類桿的形態與功能特性及其相互轉化關系。第二層次———結構選型。正如線的移動和轉動可以構成任意形式的面、面的組合可以形成空間形體一樣,結構選型以直桿的力學特性為基礎,提供了結構體系演變的認知線索,即通過直桿的組合、密排、重疊和彎折等定性認識框架、網架、板、墻以及拱、殼體、索、膜及其他空間結構的力學性能,把握結構演化的規律與線索,認識構筑結構傳力路徑的基本要求與方法,了解典型結構體系如墻板結構體系、框架結構體系、框剪結構體系、筒體等的力學特性,了解基于極限狀態的結構設計思想與結構生命全周期的設計理念,強調從經典的建筑案例中認識典型結構形式,初步認識結構固有形態與建筑空間要求的關系。第三層次———建筑中的結構藝術。在前兩個層次的基礎上,該課程更深入地挖掘和揭示結構由其固有力學特性與邏輯所決定的形態美。藝術的本質是創造,結構設計的本質也是創造。通過對現代建筑作品中建筑空間形態與其結構形態相互關系的深入探討,了解從空間形態和傳力方式出發構筑合理而優美的結構的途徑,認識框架、平板和“方盒子”并非結構存在的主要形式(更不是唯一形式),體會結構在滿足其科學性、合理性和力學效率的基礎上具有巨大的創造空間,具有再現建筑空間形態乃至創造新的空間形態的可能。
二、實踐與收獲
針對上述三個層次的內容和要求特點,教學實踐中采取了不同的教學方法和考核方式。建筑力學與結構選型為必修課,為此筆者編寫了教材《建筑力學與結構選型》(中國建筑工業出版社,2012年出版)。教材編寫及其教學實踐不再停留于結構的內力圖繪制和強度、剛度的計算校核上,而力求達到力學分析服務于對結構特性的認知,挖掘結構的組合和演變規律,以結構源于工程,服務于工程為宗旨。建筑力學課程著重于結構的基本概念、基本分析方法與桿件結構的基本力學特性,以定性認識為目的,定量計算為手段。強調結構源于工程而服務于工程,遵循感性—理性—高層次的感性認知規律,每一種結構形式的引入都從實際工程入手,并盡量以工程意義明確、形象易懂的方式介紹力學基本概念,避免生硬的數學力學概念和繁瑣的演算。自始至終貫穿力的傳遞這一認知線索,使力這一抽象概念形象化、動態化,使不同結構的傳力特性直觀明確。如圖3所示,從荷載在結構整體(典型如梁柱結構體系)的傳遞路徑入手,建立對力的傳遞的感性認識,再由定量分析揭示桿件截面內力與應力分布特性(如梁的內力和截面應力分布),逐步深入地認識結構的傳力本質,最終通過力流的概念把握不同結構的力學特性。在這一認知過程中,定量分析可將模糊的感性認識導向理性,是不可或缺的臺階和拐杖。但若缺乏對量化分析結果的總結、對比和反饋,又將使分析陷入盲目并流于數字游戲。圖4比較了桁架、索和拱的傳力機制,形象地展示了桁架、拱和索的各自特點,使學生克服了對結構與力學的恐懼心理,使力變得可以觸摸,力的傳遞變得有跡可循,使后續課程中結構的演化有規律可依。
此外,還將材料特性、結構幾何特性、支撐方式與結點聯結方式等也融入結構傳力機制中,綜合全面認識結構的傳力特性。在建筑力學課程把握桿件結構力學性能與形態功能特性的基礎上,結構選型課程從結構體系的幾何特點、構成方式、力學特性及其空間特性等多方面定性認識結構的綜合性能,將建筑力學部分通過量化分析得到的簡單構件的力學概念在典型規則的結構體系中得到定性應用與拓展,使學生了解構筑結構體系的合理傳力路徑的規則與方法。該部分采用課堂講授與討論相結合的方式,遵循從結構體系的整體傳力基本要求、規則結構的水平和豎向分體系的幾何特點、構成方式、傳力特性乃至基本構件的力學性能在分體系中的應用這一由整體而局部的認知途徑,使學生對結構體系的力學及空間形態特性的認識有跡可循,并得以了解典型結構體系的組成規則、特點和傳力特性。本階段教學強調結構的演變性,即以直桿的力學特性為出發點,定性闡述各類基本結構(墻、板、拱、索以及曲面和空間網架結構等)與直桿的關聯,從而建立定性把握復雜結構力學特性的認知途徑。如圖5所示,從柱的密排認識墻體的性質、梁的重疊認識板的性質、墻體—柱—筒體的相互轉化認識高層建筑結構的豎向和水平傳力機制,并初步認識曲面和空間網格結構等的演變規律和特性。從高層建筑結構、大跨空間結構以及現代科學技術與新材料的應用等角度分別選取現當代經典建筑案例,探討結構體系的構筑與應用、結構空間形態與建筑空間形態之間的關系。結構選型綜合學生課堂討論參與情況、PPT講述與綜合作業情況進行考核,綜合作業包括課程開始時淺述結構形式的演變與建筑材料應用的結合、課程結束后任選具體建筑案例分析其結構形式、材料運用與建筑功能的結合,課程進行中分組針對建筑案例進行PPT演講。學生所表現出的活躍思路、生動多樣的PPT講述手法、對結構的濃厚興趣以及被激發出的結構直覺令人驚喜(圖6)。
建筑中的結構藝術作為該教學體系的最后環節,為任選課,共32學時,采用針對主題的分組課后準備、課堂研討的方式,引導學生思考和探究建筑結構曾經發生了什么、正在發生什么、將來會怎樣,建筑結構所固有的空間形態美之所在??己顺煽円哉n堂參與、講述情況以及書面討論作業等進行綜合評價。該課程教學包括兩個階段:第一階段主要針對結構的傳力特性和構件的空間形態,討論主題包括優美的結構、桿件的變形、組合與運動、結構體系的均衡與延性、平衡或反平衡等,學生分組選取案例展開分析與討論,在結構的合理性、整體均衡性以及平衡穩定性的認識基礎之上,總結表現結構固有邏輯所決定的形態美的方法,并認識某些當代建筑結構在形式上雖然反常規、反穩定與反平衡,而在構筑傳力路徑時仍嚴格遵循結構固有邏輯的特性。第二階段的主題相對宏觀、綜合,側重于結構與人類社會文明發展的關系,藝術、文化、經濟與科學技術等對結構發展的影響,并針對目前頗受熱議和關注的仿生、綠色、可持續等觀點和建筑案例探究建筑結構仿生的意義和目的,引導學生挖掘結構整體與局部、規則與不規則的關系。該課程同時探索了一種全新的探討式開放式的過程教學方法,教師不再以講臺的占有者和宣講者的姿態出現,而是扮演了引導者、參與者、旁觀者和聽眾的角色,學生對于各種主題的積極參與、活躍開放的思維達成了教學的互相激發,教與學的雙方真正實現了自我發現與互相發現。以上構建的新的建筑結構教學體系以結構固有的特性及其本質為出發點、以量化分析為手段、以對結構體系的力學性能、結構演化的規律性與創造的可能性的認識為目的,避免了流于對現代建筑結構形式感的膚淺的討好。已歷5屆的教學實踐表明,新的建筑結構課程體系保障了內容的連貫性和整體性,彌補了傳統建筑力學中三大力學劃分造成的內容和教學安排的隔離、間斷與冗長。所編教材,力求使力學理論與結構認知密切銜接。學生克服了對結構力學知識及分析技巧的畏懼和抵觸,認識到力之于結構的形象特性———力流,把握了基本構件和典型桿件體系的力學性能。對結構傳力特性的認識不再停留于結構的表面形式,而深入其力學本質。通過上述課程的學習,學生認識到建筑形式的自由源于內在結構骨架和材料的突破,而后者以技術和理論的發展為支撐,對結構形態及其功能的認識促進了學生在后續專業課程中建筑造型設計上的創新(圖8)。正如學生的體會:“每一種結構都有著自己獨特的品質,它同時會深深影響著建筑的外部形態和內部空間,甚至會給予你一些意想不到的收獲,這或許也是結構最吸引人的地方?!?建筑學本科生———于思)。“建筑師提升自己的結構素養,尋求和結構師的更緊密合作,看來是未來更震撼人心的建構美學作品的必然前提。”
三、體會與冀望
【摘要】本文討論了目前我國會計專業理論課程教學的組織層次,以現行國內外會計專業不同層次會計理論課程教材及有關讀物所涉及的內容為主要研究對象,按其內容組合方式進行了結構特點的比較分析,并在提高學生會計專業理論素養的前提下,就組織本科生、碩士生和博士研究生三個層次會計理論課程的教學以及應涉及的研討內容進行了分層設計。
【關鍵詞】會計理論;教學與研討;內容;結構;研究
大學教育的使命是文化傳授、專業教學、進行科學研究和培養未來的科學研究人員(奧爾特加·加塞特,2001)。為了完成這一使命,在教學過程中,必須做到既注重對在校博士、碩士和本科生進行系統的專業基礎教育與專業技能訓練,根據不同層次學生的特點與來源結構,強化對其進行基本理論教育以擴大專業知識面,提高其專業理論素養,為將來從事研究工作打下堅實的專業理論基礎。
一、我國現行會計理論課程的教學層次劃分
會計理論是運用一定邏輯形式對會計實踐行為的本質及其演變與發展規律進行研究后所形成的系統、全面的理性認識。它是會計專業學生必須掌握的專業知識的重要構成部分。因此,它在整個會計專業教育體系(主要是研究生教育)發揮著重要的作用,這一點已經得到學界的共識(葛家澍,1998)。
據了解,在國外大學會計專業教育體系中,為了提高學生的專業理論素養在國內各會計院校的本科、碩士和博士三個階段專業教育的課程設置體系內,均設置了會計理論類課程。盡管其課程叫法各異,但內容上卻大同小異。而在教學要求上,卻存在明顯的差異。本科生教育中,一般均設為選修課(大多數列為必選課,少數列為任選課),課程名稱為《會計理論》、《會計理論專題》或者《現代會計理論》,教學時數為30學時左右;碩士生教育中,則均列為學位課程且屬于專業基礎課,課程名稱一般稱為《會計基本理論研究》,安排在入學后的第一學期,教學時數為40學時左右;博士研究生教育中,有的學校是將其設為學位課程,有的則設為考查課,課程名稱有的稱《高級會計理論研究》,有的則稱為《會計理論發展與學術流派》等,教學時間有的放在第二學期,有的放在第三學期,教學時數一般為60學時左右。由此可見,不論是哪個層次,會計理論課程均屬于教學計劃體系中的重要課程之一。
二、現行主要會計理論類書籍的內容結構分析
盡管學者們普遍認為對會計專業的學生應當加強其專業理論素養的教育,但是在如何安排會計理論課程內容以及如何組織教學內容上,國內外學者卻持有不同的看法,由此就形成了具有不同特色的教材內容體系。國內市場上較早的會計理論教材當推已故著名會計學家、中國人民大學閻達五(1985)教授應中央廣播電視大學邀請,為適應會計專業教學需要而編寫的《會計理論專題》一書。目前,國內市場上流行的可作為會計理論課程教學用的教材與理論論著共有20多本,較有影響的有16本,它們大致可以分為本科生教材、碩士生教材和社會性理論讀物三種類型。
第一,本科層次教材。它們可分為兩種形式:一是從引進原版教材或者翻譯的本科教材,主要有3本。即埃爾登.S.亨德里克森(1982所著《會計理論》;哈利.J.渥克、邁克爾.G.特爾尼(1997)所著《會計理論》;洛斯德、克拉克和卡西(2001)所著《財務會計理論與分析》。二是國內有關學者組織編寫的本科教材,主要有5本。即魏明海、龔凱頌等(2001)編的《會計理論》;盧永華(2000)主編的《廣義會計理論》;于玉林、田昆儒(2000)編著的《會計基礎理論概述》,梁毅剛等(2002)編的《會計理論專題研究》,張白玲(1998)主編的《會計基本理論》。
第二,碩士研究生層次教材。它們可分為兩種形式:一是翻譯的教材,主要有2本。即威廉姆.R.司可特(1999)所著的《財務會計理論》和阿邁德·貝克奧伊(2000)所著的《會計理論》。二是國內有關學者組織編寫的研究生教材,主要有3本。即湯云為與錢逢勝(1997)所著的《會計理論》;葛家澍與林志軍(2001)所著的《現代西方會計理論》;于玉林與李端生(2001)主編的《會計基礎理論研究》。
第三,理論讀物性質的論著。影響較大的有4本,即葛家澍與劉峰(1998)所著《會計大典——會計理論》,陳今池(1998)編著的《現代會計理論》,閻德玉(2002)主編的《會計理論比較與評析》和葛家澍與劉峰(2003)所著《會計理論》。各層次教材的主要內容可比較分析如下:
(一)本科層次教材的結構與內容
1.國外本科層次會計理論教材的結構與內容。主要有三本:
(1)美國華盛頓州立大學企業管理學教授埃爾登·S·亨德里克森(EldonS.Hendriksen)于1965年所著的《會計理論》(AccountingTheory,1982年原版)。該書被稱為美國第一本有關會計理論的教科書,由作者分別于1970年、1977年、1982年和1992年進行了4次修訂(第5版系與他人合作),它在很長時間內是美國會計教育界專門論述會計理論的唯一教科書。該書于1987年經王澹如等翻譯并由立信會計用品社出版,由18章組成,主要內容包括:會計理論的研究法(定義、層次、歸納、演繹、其他方法);1959年以前會計理論的歷史發展(起源、借貸記賬理論、17~18世紀的會計思想、19~20世紀初的會計思想、1930年以前的會計思想、20世紀20年代的會計實務);1959年以來會計理論的發展(AICPA、FASB、SEC、成本會計準則委員會CASB、AAA、NAA、CIA、ICAEW、ASB、IFAC、IASC等其他會計團體對會計準則發展的貢獻);會計概念、計量和會計理論的機制(會計理論的概念、性質、體系、環境假設、目標、計量);財務陳報的收益概念;收入與費用、利得與損失;財務陳報與物價變動;現金與資金流轉;資產及其計量;流動資產與流動負債;存貨;廠場與設備、購置的和租賃的;折舊;無形資產、非流動資產及遞延費用;負債及其權益;業益;股東權益的變動;財務報表上的揭示。
(2)哈利·I.渥克(HarryI.Wolk)、邁克爾·G.特爾尼(MichaelG.Tearney)著《會計理論》(AccountingTheory,引進1997年原版)。該書由東北財經大學出版社1998年出版,其主要內容由19章構成:會計理論緒論;會計理論與會計研究;會計組織的結構與發展(1930年前、1930~1956年、1946~1959年、1959~現在);財務報告規則的經濟分析;假定、原則與概念;會計目標;FASB的財務會計概念框架;存貨與應收賬款會計信息的用途;會計信息的披露形式;損益表;資產負債表;現金流量表;物價變動會計;所得稅會計;石油與天然氣會計;養老金會計;租賃會計;對外投資權益;國際會計難題(外幣交易、國家比較、國際協調)。
(3)R.G.斯洛德(RichaedW.Schroeder)、M.W.克拉克(Myrtlew.Clark)和J.M.卡西(JackM.Cathey)著《財務會計理論與分析》(FinancialAccountingTheoryandAnalysis,引進2001年原版)。該書由中信出版社2002年正式出版,其主要內容由15章構成:會計理論的發展;會計信息運用的研究方法與理論;收益概念;財務報表:損益表;財務報表:資產負債表與現金流量表;國際會計;營運資金;長期資產:廠場、設備;長期資產:投資與無形資產;長期負債;所得稅會計;租賃會計;養老金會計;并購會計;財務報表的揭示要求與倫理責任。
2.國內本科層次會計理論教材的結構與內容。目前,國內已經出版本科層次的會計理論教材較多,但若從其內容組合上分析,大致可以分為五種形式:
(1)會計理論教材,包括財務會計與成本管理會計兩個部分。譬如,由中山大學魏明海、龔凱頌等編的“高等學校本科會計學專業教材”——《會計理論》一書,該書由東北財經大學出版社2001年出版,并被國內多所院校指定為碩士生層次會計理論研究的參考教材。全書共組合為11章,主要內容包括:會計理論概述(涵義、功能、體系、發展);現代會計理論的研究方法(理論種類、傳統方法、創新方法);公認會計原則(產生、發展、類型、特點、制訂、評價);財務會計概念結構(概述、目標、質量特征、要素、確認與計量);收益確認與計量理論;資產計價理論;財務報告理論(體系、基本報表、表外披露、未來發展);有效資本市場與會計信息含量(實證理論內容);契約關系與經理會計行為(實證理論內容);成本計算與控制理論(成本計算、成本控制);管理會計理論(框架、原理、新領域)。
(2)會計理論教材包括財務會計、管理會計與審計三個部分。譬如,由廈門大學盧永華主編的“21世紀課程教材”——《廣義會計理論》,由中國金融出版社2000年出版,該書涉及財務會計理論(7章)、管理會計理論(3章)與審計理論(3章)三個大的部分。財務會計理論主要包含財務會計理論概述(作用、環境、研究方法)、會計理論發展簡史(中國、西方、發展的啟示)、財務會計理論體系(西方的概念結構、中國的理論體系、比較)、財務會計假設與財務會計的目標(假設、原則、目標)、會計確認與計量的基本理論、財務報告理論(財務報告、歷史演變、未來展望)和會計規范理論(基本理論、法規、職業道德、證券市場會計規范、中國現狀)共7章。管理會計理論主要包含管理會計基本理論(發展、基本理論、相關學科、前沿領域)、中西管理會計理論比較和管理會計與財務會計理論比較3章。審計理論主要包含審計基本理論(定義、環境、目標、證據、判斷、準則)、中西審計理論比較與廣義會計理論結構3章。
(3)會計理論教材包括基礎性理論專題。譬如,由天津財經大學于玉林、田昆儒編著,并由立信會計出版社2000年出版的《會計基礎理論概述》。該書主要涉及會計理論的形成(會計環境、性質)、會計理論的特征與體系、現代會計的形成及其特征、會計系統、會計目標、會計職能、會計信息、會計核算理論體系、會計管理理論體系、會計預測、會計決策、財務計劃(預算)、會計控制、會計檢查、會計考核、會計分析、大會計科學在發展和會計理論的發展在于創新等18章。
(4)會計理論教材以財務會計理論為主,兼顧其他會計理論的內容。譬如,由石家莊經濟學院梁毅剛等編的《會計理論專題研究》一書,由中國物價出版社2002年出版,設有會計及會計理論(涵義、研究方法)、會計理論的演變(古代、近代、現代)、會計理論的結構(目標、假設、質量特征)、會計確認、會計計量、資產及其計價原理、負債的確認與計量、所有者權益的確認與計量、收益、收入與費用、利得與損失的確認與計量、財務報告與信息披露、會計準則基本問題研究、會計準則的體系與結構、我國會計制度與會計準則的制定、統一會計制度研究、會計準則(制度)的國際協調與國家特色、內部會計控制研究、衍生金融工具會計、人力資源會計研究、環境會計問題研究、實證會計研究等20章。另外還有附錄,含會計學家、專業團體、重要文獻等。
(5)會計理論教材以財務會計理論為主,適當涉及其他會計理論的內容。譬如,由集美大學張白玲主編、并由中國財政經濟出版社1998年出版的《會計基本理論》一書,就設有緒論(會計理論性質、研究方法與歷史發展)、會計基礎理論(理論體系、本質、目標、假設、職能)、會計要素理論(六大要素)、會計確認與計量理論、資產計價理論、會計規范理論(概念、原則)、財務報告理論(目標、質量特征、基本報表、其他報告)、物價變動會計理論、會計環境理論(會計環境、會計模式)、會計理論的新領域(金融工具會計、環境會計、增值會計)等10章。
3.港臺本科生層次的會計理論教材。筆者于2001年、2003年訪問臺灣有關大學期間,曾與相關院校會計理論課程的專業進行過交流,并多次訪問有關院校的網站,發現臺灣高校會計專業本科生層次的會計理論課程基本上與美國的內容一致。
(二)研究生層次教材的結構與內容
1.國外研究生層次會計理論教材的結構與內容。目前,翻譯成中文并在國內影響比較大的教材主要有兩本:
(1)《財務會計理論》(FinancialAccountingTheory)。該書由加拿大滑鐵盧大學著名的會計學教授威廉姆·R·司可脫(WilliamR.Scott)所著,它是作者以多年講授財務會計理論課程的講義為基礎而形成的一本專著,主要是以20世紀60年代末期以來美國會計理論界用實證研究方法研究會計問題所形成的理論結論為基礎而編成的一本論著,于1999年出版。該書于2000年由陳漢文組織翻譯并由機械工業出版社出版。據了解其現被國內多所院校指定為碩士生層次會計理論研究的參考教材。全書共組合為四個部分計13章,主要內容包括:緒論;理想環境中的會計;財務報告的決策有用性;有效證券市場;決策有用性的信息觀;決策有用性的計量觀;經濟后果;實證會計理論;沖突的分析;管理人員報酬;盈余管理;準則制定:理論問題;準則制定:一種政治問題。
(2)《會計理論》(AccountingTheory)。該書由美國芝加哥伊利若斯大學阿邁德·里亞希—貝克奧伊(AhmedRiahi-Belkaoui)著,它是貝克奧伊的代表作之一。初版于1981年出版,先后修訂了3次,在我國有兩個翻譯的版本。1981年的第2版由楊進等譯,并由陜西人民出版社出版,由九章組成。其2000年的第4版由錢逢勝等譯,并由上海財經大學出版社出版,現被國內多所院校指定為碩士生層次會計理論研究的參考教材。全書共組合為四個部分計16章,主要內容包括:會計的歷史和發展;會計的性質與用途;構建會計理論的傳統方法;構建會計理論的規范方法;財務會計和報告的概念框架;會計理論的結構;會計中的公允、披露及未來趨勢;會計的研究視角;會計:一門多重范式的學科;事項法與行為法;預測方法與實證方法;現時價值會計;一般物價水平會計;各種資產計價和收益模式;當代會計職業的背景;國際會計。
2.國內研究生層次的會計理論教材(3本)。影響比較大的主要有兩類:
(1)包容了西方會計理論教科書的基本內容。主要有兩本:一是湯云為、錢逢勝著的《會計理論》。該書由上海財經大學出版社1997年出版,其基本體系與埃爾登·S·亨德里克森的《會計理論》接近。全書共組合為18章,主要內容包括:會計理論及其研究方法(定義、方法、分類、檢驗);會計與會計理論的歷史發展(古代、近代、現代);會計規范和對會計原則的探索;財務會計的理論結構(構成、使用者、目標、質量特征、要素、假設、確認與計量);現金流量與資金流量;財務報表中的收益概念;收入和費用、利得和損失;資產及其計量;流動資產和流動負債;存貨;固定資產;折舊;無形資產;負債及其計量;所有者權益及其計量;物價變動會計的理論與實務;現時價值會計;實證會計。
二是葛家澍、林志軍著的“會計研究生系列教材”——《現代西方會計理論》。該書由廈門大學出版社2001年出版,是1991年版《現代西方財務會計理論》的改進版,2003年被教育部列作研究生推薦教材。該書的體系較具代表性,被國內多所院校指定為碩士生層次會計理論研究的參考教材。全書共組合為16章,主要內容包括:現代會計的演變(19世紀前會計發展、19~20世紀初的會計;發展、20世紀30年代以來的會計發展);財務會計理論及其研究方法(性質、研究方法論、理論驗證);美國的公認會計原則(產生、發展、組織、假設、原則、準則的制訂);財務會計概念框架(性質、發展、財務報告目標、會計信息質量特征、財務報表要素、財務報表確認與計量);實證會計理論(發展、基礎概念、結論、評析);會計計量理論(涵義、特點、屬性、單位、模式);資產及其計價原理(涵義、性質、分類、目的、基礎);流動資產及其計價;長期資產與無形資產及其計價;負債及其確認與計量;業益及其確認與計量;收益概念與收益確定;財務報告與信息披露(涵義、性質、內容、基本報表、其他手段);現金與現金流量表;物價變動與物價變動會計;國際會計協調等。
轉貼于中國(2)包容了會計理論的主要基本問題。典型的有于玉林、李端生主編的“高等院校會計碩士研究生系列教材”——《會計基礎理論研究》,該書由經濟科學出版社2001年出版,也被國內多所院校指定為碩士生層次會計理論研究的參考教材。全書共組合為15章,主要內容包括:會計理論的形成;會計發展的動因;會計基礎理論;會計理論體系;會計學;會計定位;會計結構;會計目標;會計行為規范;會計現代化;會計模式;會計方法;會計中國特色;會計國際協調;會計學發展趨勢等。
(三)一般讀物型會計理論論著的結構與內容
1.專著性的會計理論讀物。影響較大的是葛家澍、劉峰著的《會計大典——會計理論》一書,該書由中國財政經濟出版社1998年出版,被國內多所院校指定為研究生層次會計理論研究的參考讀物。全書的1998年版共組合為18章,主要內容包括:會計理論的涵義(概念、作用、內容、結構);會計理論的演變(復式簿記時期、產業革命時期、探索、體系形成);會計研究的不同方法與流派(方法論、歸納會計學派、演繹會計學派、實證會計學派、其他流派);會計的定義及爭論(西方、我國);會計的基本假設;財務會計的概念結構(概述、發展、產生背景、現狀分析);財務會計的目標與信息質量;會計確認的理論研究;資產計價與收益決定(計量原理與模式);我國會計理論研究的發展與評價;會計準則的性質;會計準則的國際化研究;我國會計準則制定的若干問題研究;現行財務報表的體系分析;財務報表體系的改進與未來(現行體系、美國的改進、英國的改進、IASC的改進、未來發展)。
2.普及性的會計理論讀物。影響較大的是陳今池編著的《現代會計理論》,該書由立信會計出版社1998年納入“立信會計叢書”出版。此前該書曾先后以《西方現代會計理論》(1988版)和《現代會計理論概論》(1992版)出版兩次,該書也被國內多所院校指定為碩士生層次及本科生層次會計理論課程的參考讀物。全書的1998年版共組合為18章與一個附錄部分,主要內容包括:緒論(會計職能與范圍、會計理論性質、研究方法);會計理論的歷史發展(理論起源、發展停滯、近代會計理論發展、現代會計理論發展);會計理論的結構與內容(基本結構、目標、假設、概念、原則);傳統會計的特點和報表結構;主要會計報表(損益表、資產負債表、現金流量表);收益的計量;收入確認與費用配比;資產計價;流動資產;固定資產與無形資產;負債與業主產權;物價變動會計的理論基礎;一般物價變動水平會計;現時成本會計;變現價值會計;人力資源會計;社會責任會計;國際會計;附錄:會計學家、專業團體、重要文獻等。
3.專論性的會計理論讀物。影響較大的有閻德玉主編的《會計理論比較與評析》。該書由湖北科學技術出版社2002年出版,為中南財經政法大學會計專業近年(2002~2005)來本科階段《會計理論專題》課程的參考教材與研究生教學參考資料。該書共設15章,其主要內容包括:會計理論研究導論(概念、功能、內容、發展、體系);財務會計的幾個基本理論問題(會計的定義、性質、對象、資金、職能、目標);我國會計理論研究的概況、特點與趨勢(計劃經濟時期、體制轉軌時期、市場經濟體制時期、特點、趨勢);會計與經濟效益;會計模式理論(概述、世界會計模式、中國會計模式);會計準則產生與發展研究(美國、中國、IASC、各國發展);會計準則制定模式的比較研究(機構、人員、程序、范圍);會計準則的性質、結構與內容;會計確認與計量理論研究;財務報表理論研究(概述、產生與發展、資產負債表、收益表、現金流量表、增值表、現行矛盾);我國會計改革和理論與實踐;我國會計管理體制改革研究(企業會計、政府會計);我國會計法規體系研究(概述、會計法、統一會計制度、其他相關法規);我國加入WTO后會計面臨的機遇與挑戰(會計環境、規范體系、服務行業、會計人員、會計教育);知識經濟與會計。除此之外,其他有影響的論著主要有:孫芳城等著《比較財務會計學》(2001),李孝林等著《會計基本理論比較》(2002)以及閻德玉等(1992)著《現代會計理論研究》等,但在內容結構上大同小異。
(四)現有會計理論教材及論著結構的基本特點
上述16本會計理論教材或者理論讀物,在內容設計上既有個性的設計,也有共性的內容。個性內容:主要體現在對每個專題內容的組織上,不同層次的教材以及不同作者的偏好,因此就形成了各具特色的內容結構體系。共性內容則可以劃分為會計理論及研究方法問題、會計理論及歷史發展問題、基礎性會計理論問題、會計要素的確認與計量理論問題、財務報告理論問題、會計準則及規范體系建設理論問題、特殊業務會計專門理論問題、會計領域其他專題理論問題、管理會計理論問題和審計理論問題等十個方面的基本內容,個別教材還設有附錄。筆者通過對其所涉及會計理論基本內容的統計與分析,歸納得出以下基本結論:
1.會計理論基礎知識及研究方法問題,共有15本涉及。其主要內容包括:會計理論基礎知識(涵義、性質、功能、范圍、內容、體系、種類、層次、發展、作用、環境、特征等);會計理論的研究方法(研究視角、研究方法論、定義、種類、傳統方法、規范方法、創新方法、研究方法的歷史發展、檢驗、事項法與行為法,預測方法與實證方法等);會計理論研究的學術派別(歸納會計學派、演繹會計學派、實證會計學派、其他流派)。
2.會計理論及歷史發展問題,共有14本涉及。其主要內容包括:理想環境中的會計;現代會計的形成、演變及其特征(19世紀前會計發展、19~20世紀初的會計發展、20世紀30年代以來的會計發展);西方會計理論的發展與演變(會計理論起源,古代會計理論,近代會計理論——借貸記賬理論、17~18世紀產業革命時期的會計理論、19~20世紀初的會計理論,現代會計理論發展——1930年以前的會計思想、20世紀30年代后的會計實務與會計理論、1959年以前會計理論的歷史發展、20世紀60年代以后的會計理論);會計組織的結構與發展(1930年前、1930
~1956年、1946~1959年、1959~現在,AICPA、FASB、SEC、成本會計準則委員會CASB、AAA、NAA、CIA、ICAEW、ASB、IFAC、IASC等);中國會計理論研究的發展概況、特點與趨勢(計劃經濟時期、體制轉軌時期、市場經濟體制時期);會計理論的未來發展(動因、創新、趨勢、大會計科學)。
3.基礎性會計理論問題,共有15本涉及。其主要內容包括:會計理論的結構與要素(概念、假設、目標、原則、程序與方法、狹義與廣義的結構);財務會計概念框架(概述、產生背景、發展、現狀分析、性質、目標、會計信息使用者、會計信息質量特征、財務報表基本要素、會計要素的確認與計量);我國傳統的會計基礎理論(西方及中國對會計的定義、會計系統、會計目標、會計職能、會計屬性、會計對象、會計信息、會計核算理論體系、會計管理理論體系、會計預測、會計決策、財務計劃與預算、會計控制、會計檢查、會計考核、會計分析、六大會計要素理論、會計學、會計定位、會計結構);中國的理論體系及與西方的比較。
4.會計要素的確認與計量理論問題,共有13本涉及。其主要內容包括:會計確認理論(涵義、特點、標準、原則);會計計量理論(涵義、特點、屬性、單位、模式);資產及其計價理論(涵義、性質、分類、目的、基礎),負債的確認與計量,所有者權益的確認與計量,收益概念、計量原理與確認模式,收入與費用、利得與損失的確認與計量;現金流量與資金流轉。
轉貼于中國論文下載中心5.財務報告理論問題。共有12本涉及,其主要內容包括:財務報告與信息披露(涵義、性質、內容、其他手段、揭示要求與倫理責任、財務報告的決策有用性);財務報告基本理論(概述、產生與發展、財務報告、目標、質量特征、歷史演變、現行體系結構);基本財務報表的理論(損益表、資產負債表、現金流量表、增值表、其他報表、表外披露);現行財務報表的體系(現行體系、現行矛盾、美國的改進、英國的改進、IASC的改進、未來發展)。
6.會計準則及會計規范體系建設理論問題,共有9本涉及。其主要內容包括:會計準則基本問題研究(概念、性質、內容、體系、結構);美國的公認會計原則(產生、發展、組織、類型、內容、結構特點、制訂、評價);會計準則產生與發展(美國、中國、IASC、各國發展);會計準則制訂的相關問題(我國會計制度與會計準則制定、統一會計制度研究、會計準則的國際協調與國家特色等,制定的經濟后果與政治后果);會計準則制定模式的比較研究(機構、人員、程序、范圍);會計規范理論(概念、原則、基本理論、會計法規、職業道德、證券市場會計規范、會計行為規范、中國研究現狀);我國會計法規體系(概述、會計法、統一會計制度、內部會計控制規范、其他相關法規)。
7.特殊業務會計專門性理論問題,只有2本涉及。其主要內容包括:所得稅會計,石油與天然氣會計,租賃會計,養老金會計和并購會計。
8.會計領域其他專題性理論問題,共有12本涉及。其主要內容包括:會計:一門多重范式的學科,當代會計職業的背景;有效資本市場與會計信息含量,契約關系與經理會計行為,有效證券市場,決策有用性的信息觀與計量觀,沖突的分析,管理人員報酬,盈余管理,會計中的公允、披露及未來趨勢;實證會計研究及理論(發展、基礎概念、結論、評析);物價變動會計(物價變動與物價變動會計、物價變動會計的理論基礎、一般物價水平會計、現時成本會計,變現價值會計),國際會計(外幣交易、國家比較、國際協調),衍生金融工具會計,人力資源會計,環境會計,增值會計,社會責任會計;會計環境理論,會計模式理論(概述、世界會計模式、中國會計模式),會計方法,會計現代化,會計與經濟效益,會計中國特色與國際會計協調;我國會計管理體制改革(企業會計、政府會計),我國加入WTO后會計面臨的機遇與挑戰(會計環境、規范體系、服務行業、會計人員、會計教育),知識經濟與會計。
9.管理會計理論問題,有2本涉及。其主要內容包括:成本計算與控制理論(成本計算、成本控制),管理會計理論(框架、原理、新領域);管理會計基本理論(發展、基本理論、相關學科、前沿領域);中西管理會計理論比較;管理會計與財務會計理論比較。
10.審計理論問題,有1本涉及。審計基本理論(定義、環境、目標、證據、判斷、準則);中西審計理論比較等。
此外,還有兩本設有附錄,其主要內容包括會計學家、專業團體、重要文獻等。
三、不同層次會計理論課程的教學重點與內容設計
(一)不同層次會計理論課程的重點內容
綜上分析可見,會計理論所涉及的內容非常廣泛,因此,學生需要在本科、碩士研究生和博士研究生三個不同的階段不斷地學習與研討。但是應當如何區分與協調不同層次的重點內容,以減少重復并提高教學效果,則需要專門研究如下問題。首先,是不同層次的會計理論課程應當講到什么程度?本科、碩士、博士課程各自所涉及的范圍應有多大?內容應有多深?知識面多廣?深度如何把握?其次,教材內容如何組織?涉及的機構、組織、規范、雜志、學人、文獻和觀點如何組合?是否只講西方財務會計理論?是否只講實證會計理論方面的研究成果?中國會計理論的發展是否需要講?第三,教學方式如何組織?是否只讓學生分組討論已經形成的論文即可?在這個課程中是否需要系統介紹某些知識?可否用一定量的知識供給來刺激學生的興趣與需求……筆者認為,其主要區別在于不同層次學生學習會計理論的廣度、深度與對研究方法論的掌握問題。需要注意的是,在涉及的范圍上,需要適當寬泛而不宜過于狹窄,不宜讓學生只了解以某一方法所形成的研究成果,應當考慮會計理論的點(專業)—線(發展線索)—面(知識)。在內容上也需要兼顧相關內容,如會計發展的主要線索、會計理論發展的主要線索、會計思想發展的主要線索、會計法制規范發展的主要線索和會計研究方法發展的主要線索等。
因此,不同層次會計理論課程教學的重點即需要針對不同層次而適當體現差別。本科生會計理論課程的教學重點應當是以豐富學生會計理論的知識點為基礎來了解會計理論的基本結構,以拓展其會計理論方面的知識面及應用會計理論解釋、評價和指導會計實務能力。在“點”的明確要求下,教學中需要兼顧中西方的會計理論專業知識點。碩士研究生會計理論課程的教學重點應當是注重理解與掌握基本會計理論的線索,在“線”的要清楚要求,以充分認識中國會計理論發展的歷史地位為基礎,以西方會計理論特別是以美國的財務會計概念框架理論研討為核心向外延伸,同時需要兼顧中西方的會計理論問題并體現一定的深度與廣度。博士研究生會計理論研討的重點,要放在廣博的知識掌握與會計理論研究方法論的有效運用上,即在“面”要廣博的要求下,應當以研讀經典文獻、研討名家思想、把握中西方會計理論流派的發展脈絡為基礎,以了解學科交叉與滲透發展動向為基礎,以具備一定會計理論研究創新思維和認識為目標,故需要廣涉中西方的會計理論文獻并獨立進行分析、梳理與加工。
(二)不同層次會計理論課程教學內容的具體設計
1.本科階段《會計理論專題》課程教學的基本內容設計。本科階段《會計理論專題》課程的教學重點,主要是對前幾學期所學會計主干專業課程中所涉及的相關理論問題進行比較系統的梳理,以加深學生對會計專業方法的認識與理解,并有助于其在未來的會計專業實踐中運用。與此同時,還應當向學生適當介紹有關會計理論發展的知識,以拓寬其專業理論的知識面。因此,在內容的組合上,就要以幫助學生形成對主要會計理論(特別是財務會計理論)的系統認識為主線,以幫助學生對前導會計課程所學專業方法的理解掌握與融會貫通為重點,注意培養學生總結問題、分析問題與初步表達學術研究成果的能力。此外,在教學實踐中,有相當一部分本科畢業生已不滿足于本科層次的知識學習,而積極投身于“考研”的隊伍中。由于目前研究生學歷教育層次規模的急劇擴張,而教學資源的增長相對滯后,若把會計理論課程完全置于研究生教育階段,也會使研究生教育壓力過重,故可以考慮把一些相關專業基礎課程的內容劃入前一教學階段,以減輕研究生教育的壓力。以此認識為基礎,可以考慮將教學重點放在以下四個主要方面:一是中西方會計及其理論發展的基本知識。主要是介紹會計及其理論有關發展階段的特點、成就、重要學者與重要文獻等方面的知識,在范圍上要兼顧中外,以擴大學生的知識面;同時,適當介紹會計科學發展新領域的知識,如相關新學科的簡介等。二是財務會計的基本理論知識。主要涉及財務會計業務處理過程及其所涉及專業問題的基本理論知識,如會計系統的結構與運行、會計準則、會計要素確認與計量的原則與方法、財務報告的結構與編制等方面的理論要點,并注重與前導主干課程教學內容的對接。三是我國會計改革的相關理論知識。主要是結合中國會計改革的現實,介紹會計管理體制、會計監管、會計規范體系建設等專題性問題的研究成果。四是會計科學理論研究與學術規范的基本知識。主要介紹會計理論研究的基本步驟、基本學術規范與論文結構要素等專業論文寫作方面的基本知識,并適當進行論文寫作的初步訓練與指導,以便為學生順利完成學位論文打下基礎。另外,還有其他相關會計理論知識。
2.碩士研究生階段《會計基本理論研究》課程教學的基本內容設計。碩士研究生階段《會計基本理論研究》課程的研討重點主要是向學生比較系統地傳授并互相研討會計理論知識。但目前會計專業碩士研究生來源結構上比較復雜,不僅學生畢業的本科院校有不同專業優勢(理、工、農、醫、文、經、管),而且學生本身有不同的專業背景(理、工、農、醫、文、經、管)、不同的專業經歷(應屆、往屆與多年在職)和不同的學業經歷(中專、???、本科),這就給會計理論課程教學內容的組織帶來了一定的困難。因此,碩士研究生階段的會計理論課程在內容組織上,不僅要注意理論知識面,還要注重理論的一定深度,更要考慮教學對象會計理論知識甚至是會計專業基礎知識積累上的差異?;谏鲜稣J識基礎,故可以考慮將教學研討重點放在以下八個方面:一是會計及其理論發展問題的研究。主要是研討會計及其理論相關發展階段的特點、重要學者與重要文獻等方面的理論貢獻,在范圍上以西方為主。二是會計理論體系的基本結構研究。主要是研討FSAB的財務概念結構。三是會計準則的發展、結構與相關理論問題研究。主要是以研討西方會計準則的發展為主線,同時研究中國會計準則建設的相關現實理論問題。四是會計要素確認、計量、記錄與報告的理論問題研究。主要研討會計確認與計量的基本原理、基本會計要素的確認與計量理論以及資產計價理論和收益決定理論等問題;研討財務報告理論的演變、現時若干問題(內容、結構等)與未來發展變化(內容、方式與形式等)等。五是西方實證會計理論的主要內容研究。主要研討實證會計理論研究的內容、成果及有影響的學術觀點。六是中國會計改革的相關理論問題研究。主要研討中國會計改革進程中有關會計管理體制改革、會計監管體系完善、會計規范體系建設等專題性理論問題。七是會計科學的發展現狀與趨勢研究。主要是對會計理論的發展現狀、特點及其未來的發展趨勢進行研究。八是會計科學理論研究與學術規范的知識與運用研究以及其他相關的會計理論問題。
3.博士研究生階段的《高級會計理論研究》課程研討的基本范圍設計。博士研究生階段的《高級會計理論研究》課程的研討重點主要是指導學生進行會計研究方法論及其會計理論發展規律。重點是通過對會計理論發展不同時期經典文獻的研讀,讓學生能夠把握會計學術思想的發展脈絡,認識會計理論學術流派的形成基礎,認識會計理論分支學科的形成環境與學科發展環境,掌握主要會計理論分支的核心觀點,對現時會計理論發展的若干問題有自己獨立的認識,為在會計理論的發展方面做出創新性貢獻奠定堅實的專業理論基礎。其要求可以歸納為:認識會計理論研究的思維方法,追索會計理論的發展線索,研究會計理論的發展規律,弄清不同流派的理論特色,認識主要流派的理論貢獻,掌握會計理論的發展趨勢,運用會計理論創新的研究方法?;谏鲜稣J識基礎,故可考慮將教學研討的重點放在以下八個方面:一是會計科學理論研究的思維邏輯與認識論研究??芍饕婕埃嚎茖W理論研究與思維模式;科學理論研究的基本程序;社會科學理論研究的方法體系;會計科學的學科地位與發展;會計科學研究的要素結構;會計科學理論研究的主要步驟;會計科學理論研究方法的相關論著研討。二是會計科學理論研究方法的發展變遷研究??芍饕婕埃簳嬁茖W理論研究方法的發展階段劃分;規范研究方法占主導地位的時期及其特點;實證研究方法占主導地位的時期及其特點;現時西方會計理論研究的內容選擇與研究方法運用問題;關于規范研究方法與實證研究方法的討論。三是西方會計理論的發展歷史研究??芍饕婕埃喊l展階段與特點研究;著名學者研究;經典文獻研讀。四是中國會計理論的發展歷程研究??芍饕婕埃喊l展階段與特點研究;著名學者研究;經典文獻研讀。五是會計理論的主要學術派別研究??芍饕婕皶嬁茖W理論發展過程中所形成學說、流派和學派的特點:譬如,與會計本質認識有關的會計工具說、會計藝術說、會計信息系統說、會計管理活動說、會計控制(受托責任)說等;與會計行為認識有關的組織會計說、行為會計說、產權會計說、會計契約說等;與會計記錄原理研究有關的靜態會計說、擬人會計說、動態會計說等;與會計科學理論研究思維模式有關的歸納會計學派、演繹會計學派、實證會計學派等;與會計理論體系內容有關的規范會計理論、實證會計理論等;與專項理論研究有關的事項會計理論、價值鏈會計理論等。六是會計科學理論的交叉發展研究。可主要涉及:經濟學說演進與會計理論發展研究;管理思想變遷與會計理論發展研究;法學理論變遷與會計理論發展研究;科學技術創新與會計理論發展研究;其他學科發展與會計理論發展研究;會計科學研究新領域的開拓研究。七是會計學博士論文寫作的相關問題研討??芍饕婕埃哼x題動態、開題要求(文獻回顧)、準備(資料、數據、初步分析)、寫作(學術規范)、答辯及成果(前期、中期、后期)等。八是會計科學研究課題的相關問題研討。可主要涉及:會計科學研究課題的發現與路徑設計;科研課題研究申請書的編制、科研課題研究實施方案的編制、科研課題的調查(調查問卷、調查量表、調查資料的統計與分析)、科研課題研究中期報告、科研課題研究結題報告、科研課題的后續發展(論文、著作、報獎、申報新的課題)等。另外,還有其他相關問題研討。
【主要參考文獻】
[1][加拿大]威廉姆.R.司可特,著.陳漢文,等譯.財務會計理論.北京:機械工業出版社,2000.
[2][美]阿邁德.貝克奧伊,著.錢逢勝等譯.會計理論.上海:上海財經大學出版社,2004.
[3][美]埃爾登.S.亨德里克森,著.王澹如,等譯.會計理論.上海:立信會計圖書用品社,1987.
[4][美]哈利.I.渥克,邁克爾.G.特爾尼,著.會計理論.大連:東北財經大學出版社,1998.
學生考慮問題深入,對學生都給予較好的評語。其余學生由教研組組成答辨小姐進行逐個答辨。畢業設計的成果,基本反映了學生獨立工作能力的水平。
這次畢業設計工作,給予我們不少啟發,下面就今后畢業設計工作談一些想法。
一、選擇結合實際任務的不同類型畢業設計課題,進一步提高學生的獨立工作能力
建筑結構工程專業的培養目標是學生畢業后既能從事建筑結構的設計和研究,又能從事建筑工程的施工和管理,但他們在學校里要著重進行的是作為結構工程師的基本訓練。為了達到這個目標,必須在整個教學中加強基本理論,重視基本技能訓綜,切實安排好實踐環節,以及認真做好最后一個學期的畢業設計工作。
在各種教學安排中,傳授知識和培養能力是學校教學的兩個方面,而能力和創新精神卻是提髙教學質量的重要標志。能力和創新精神的丨川練應當貫穿在各個教學環節之中,使學生由低到高地受到連續的訓練和薰陶。但是畢業設計卻是貫徹理論聯系實際原則和綜合訓練獨立工作能力的最后的也是最重要環節。它對保證學生質量起著其它教學環節所不能代替的作用,因而必需予以髙度的重視和精心安排。
從歷史沿革看,我系本專業畢業設計曾有幾種做法:解放初期沒有畢業設計,學生祗是在臨畢業前閱讀幾篇文獻,寫份讀書報告;學蘇后開始設置畢業設計,做的是假擬題目,分建筑.結構、施工三個階段進行“總裝配”;58年后實行“真刀真槍”的畢業沒計,學生在一個小組里結合實際設計任務經歷結構設計的全過程;61年后“真刀真槍'’和“真題假做”的結構設計題目件舉,同時引入少呈科研題目,使學生學會科研方法。
我們認為把畢業設計作為“總裝配”也好,作為“經歷結構設計全過程”也好,作為“學會科研方法”也好,它們都有正確的一面,但也有困難的一面,而且不能概括畢業設計的基本要求。例如進行“建筑、結構、施工”的三階段總裝配,好處是學生能將已學知識聯系起來解決工程問題。但畢業設計時間短,學生要忙于完成三階段任務,精力分散,不易做到深入鉆研,不能更好地培養獨立工作能力和創新精神。又如“經歷結構設計全過程”的做法,好處是真刀真槍,能調動學生積極性,是一次實戰淚習。但生產和教學矛盾突出,例如設計資料常變動,各設計工種間技術矛盾很多,施工單位會提出種種實際問題要求推翻已做好的設計,因此學生會做大量重復性工作,有的不屬于基本教學要求。
我們認為畢業設計的基本要求,槪括起來應做到“兩彳、進一步”一就是進一步理論聯系實際,進一步訓練能力;抓住“三個性”——就是要求學生做畢業設計時具有綜合性、獨立性和創造性。這里所謂“進一步”,就是把畢業設計和其它教學環節聯系起來考慮,有些訓練可以在其它教學環節中基本完成,而在畢業設計中強調的則是進一步的提高。所謂“三個性”,就是在綜合進行“總裝配”的基礎上,強調培養獨立工作能力和創新精神。
為了達到這個目標,可供選擇的畢業設計課題是廣泛的。它可以是設計題目,可以是研究設計任務,也可以是本專業在結構、力學、材料、施工方面的科研專題。這里有一個核心問題,就是畢業設計題目要結合實際任務,它應該或者是一項實際生產任務或者是一個有現實意義的課題。學生不僅在畢業設計中能經歷一次設計的或小型科研的全過程,而且有為推動四化建設盡自己力量的責任感。有了這一點,學生就會有極大的主動性和極積性去研究解決各種工程實際問題,做一些有創新意義的工作。也就能使學生在畢業設計中更有目的地鉆研和運用理論,鍛煉基本技能,自覺提高獨立工作能力,自始至終地用高標準要求自己,最后達到培養目標要求。
二、抓好畢業設計前各個教學環節(尤其是實踐環節),是提高畢此設計水平的重要條件
建筑結構工程專業是設計類型的專業,培養目標測重于結構設計和設計問題的研究。上述畢業設計安排能不能完成培養目標賦予的任務?會不會削弱結構設計方面的訓練?這是必須認真考慮的問題。
我們認為,一個結構工程師,除了有寬厚的理論基礎外,必須有嚴S的學風,有熟練的運算、繪圖和應用規范手冊的技能,有一定的處理構造和施工問題的能力。這三方面是進行結構設計的基本要求。但要成為有作為的工程師,這些要求是不夠的。他還要有豐富的想象力,能做出好的設計方案,會處理新的工程問題L.這祥才能使生產不斷發展。所有這些學風、技能和能力訓練,顯然不能只在一個畢業設計環節中加以完成,而是大學五年培養的結果。大學平時教學環節和畢業計,@;一t有整體。所以,適當地對平時教學和畢業設計進行分工,將一些更基本的丨川練放莊F時教學中,尤其在乍時實踐環節中加以完成,而畢業設計丨則重對培養綜合性的理論聯系實際的能力,獨立工作能力和創新精神,則是可取的。
例如,學生測量實習時,我們可以要求他們在2~3周內完成一個廣區(或地區)的實際測圖任務,學生測繪的地形地物圖作為該廠的竣工圖或在該地區進行基建的依據。
學生肩負了生產任務,就能認真地對待每一個讀數,處理每一個數據,繪制每一根線條。這樣就能在不長時間內鍛煉嚴謹的學風,為今后培養更好的學風打下基礎。
又如我們有意地在一些課程設計和大作業中安排工程技能的訓練。譬如在“單層廠房結構設計”中,我們可以要求學生對一個典型廠房進行構件選型、主體結構和構件計算、處理各種構造問題、畫出結構布置圖、節點大樣圖、構件模板配筋圖、材料表等。
他們的計算和圖紙大體應達到生產用結構計算書和結構施工圖的水平。這樣就使學生在課程設計階段基本完成過去畢業設計中對結構施工圖訓練的要求,在畢業設計中就有更多時間去考慮新方案和新專題。在“髙層建筑結構”作業中,我們還可以要求學生進行一個較復雜的結構構件計算,了解一般結構工程的計算方法、步驟以及怎樣進行數值校核的方法。那么學生在畢業設計中就能擺脫一些數值運算釧練要求,用計算機進行工程計算:騰出精力去研究更為復雜的問題。
施工實習時,我們選擇寶鋼工地作為實習現場。那里有宏偉的建設場面,有先進的施工機械,有眾多的技術課題,有經驗豐富的技術人員指導。我們要求學生在完成實習任務的同時,為工地解決一、兩個實際工程問題,寫出專題報告,由工地技術人員負責審閱鑒定。例如有的學生為了統一異型鋼模板類型,改進了某項設計,可節約數十噸鋼材;有些學生對上海地區降水工程的歷史和現狀進行了調査分析,或者對寶鋼工程中的基坑邊坡穩定問題進行分析討論。他們都寫出有價值的專題報告,受到好評。在77和78級兩屆實習中,學生幾乎一致認為:“施工實習使我們開闊了眼界,學習了施工知識,受到了一次從未有過的獨立工作鍛煉,在能力培養上有一個飛躍”。
我們體會學生經過測量實習、課程設計、施工實習等實踐環節訓練后,在學風、技能和能力上,每次都能邁上一個臺階。如果思想抓緊,措施得力,一步一個腳印地前進,他們的進步將是不小的。這些訓練都能為畢業設計打下基礎,有些工程技術訓練大體得到解決,有些能力培養有了良好開端。在這個前提下,無疑地應該而且可以對畢業設計提出更髙的要求。
三、不同類型畢北設計題目的做法和要求
根據上面的畢業設計要求和我們的具體條件,我們認為畢業設計凈時間以16~17周為宜,畢業設計選題以三類為宜,即“設計類”、“設計研究類”和“其它形式研究類”。由于本專業培養目標和學生畢業后崗位都側重于結構設計和研究工作,所以前兩類題目應該多一些;又由于教學計劃中對結構課程設計已有一定訓練,所以單純設計的題目也不宜太多,以免過多重復。至于三類題目的比例,要看每屆畢業設計前的具體情況而定。
1.設計類題目,指的是學生所參加的實際設計任務,或以實際任務為背景的題目。這類畢業設計大體可分收集資料、方案、計算、繪施工圖、總結等個五階段進行。
在第一、二階段中,要考慮建筑、結構、施工三方面問題;在繪圖階段學生應參加各設計工種的技術討論和匯總工作;在總結階段有人可寫專題,有人可做本工程設計的業務總結。參加這類題目的學生一般可由三種人組成:基本技能尚嫌不足的學生,對結構設計有特長的學生以及少數成績優秀、組織能力較強的學生。
2. 設計研究類題目,指的是學生所參加的某項實際工程設計任務中的研究專題。
也可以是學生在參加某項工程的部分設計后,著重解決一、兩個專題。做這種專題時,在設計方面要求學生達到技術設計階段的要求,有一定份量的計算和繪圖工作;在研究方面要求學生有較深入的理論分析,有自己獨立的和創新的見解,有一些專題論文。參加這類題目的學生人數應該比另兩類題目多。這些學生對一般性的設計技能已有一定的訓練,有較好的自學能力,因而在畢業設計中有可能對他們進行進一步提高的訓練。
我們認為這類題目可以多一些,原因有四:
①學生在結構設計上至少能做到技術設計階段,在研究上有自己的專題,能夠滿足畢業設計的基本要求;
②不受生產任務在時間上和工作量上的限制,生產和教學的矛盾不大,又能為生產和技術改造直接服務;
③題目與教師的科研能結合。目前教師的科研大體有兩類:一類是基本理論,一類是工程技術專題。后一類更容易結合。教師指導這類題,花時間不多,收效卻不小。
學生又能為教師的科研提供必要的數據,所以教師愿意帶;
④與當前土建技術發展方向結合(例如髙層結構的某些專題,結構優化問題,抗震分析等),比較有生命力。
3. 研究類題目,指的是學生所參加的結構設計以外的專題研究,
如結構實驗研究、施工專題研究、結構力學專題研究、建筑材料專題研究等。有的可以實驗研究為主,有的可以理論研究為主。本科生做專題研究,可以在教師指導下進行,也可以和碩士研究生組成梯隊。本科生和碩士研究生進行研究的區別之一是研究生一人一題,而本科生一般都由幾個人合作進行。他們在一起做實驗,進行理論分析,互相啟發和補充,但每人必須有自己的工作5得出自己的見解和結論,寫出自己的論文。參加這類題目的學生是少數。他們理論基礎和技能訓練都比較好,有較強的自學能力,并a在平時表現出對結構實驗、施工.力學.材料等方面有較大的興趣和愛好。
(一)學生選做大跨空間結構畢業設計的積極性不夠由于大跨空間結構畢業設計課題開設時間較短,學生對此課題難易程度的認識有偏差,在畢業設計選題階段,學生更易于選擇常規的混凝土框架結構和框剪結構畢業設計課題。為提高學生選做大跨空間結構畢業設計的積極性,對多屆畢業生進行了深入的調查分析,現總結出學生不愿選做大跨空間結構畢業設計的主要原因如下:(1)與傳統的混凝土框架結構和框剪結構相比,學生直觀地認為大跨空間結構的建筑造型新穎、奇特,但其結構形式復雜、多樣,簡化力學分析模型困難,結構受力分析難度大,難以應用所學知識順利完成此類型的畢業設計。(2)由于大跨空間結構的鋼屋蓋需應用有限元設計軟件進行受力分析,此部分工作量難以在計算書和圖紙中反映出來,學生擔心最終計算書沒有完全反映出自己的工作量,影響最終答辯成績。(3)部分學生認為大跨空間結構畢業設計的主要工作是應用有限元軟件進行鋼屋蓋設計,而鋼結構和混凝土結構的基礎理論知識沒有得到有效訓練。(4)學生認為大跨空間結構在實際工程中的應用較少,對以后工程實踐幫助不大。
(二)題目設置不當,難度及工作量過大或過小為使畢業設計選題與目前建筑業的發展趨勢結合,學院鼓勵畢業設計題目直接來源于設計院的工程實際,拿來“真題真做”。但是大跨空間結構類型的工程實踐一般為奧運場館、大型會展中心、劇院、機場航站樓等大型復雜建筑工程,若直接“真題真做”,作為本科生的畢業設計題目其難度及工作量過大。因此,實際的大跨空間結構畢業設計沒有從設計院拿來就“真題真做”,而是選擇性地刪掉一些設計內容,在此過程中若控制不當,將導致此類畢業設計題目的難度及工作量過大或過小。目前,大跨空間結構畢業設計內容多為大跨度鋼屋蓋的設計,結構形式為網架或網殼,主要設計內容包括建筑選型、結構選型、屋蓋(網架或網殼)構件設計、焊接空心球節點或螺栓球節點設計、支座節點設計。這類大跨空間結構畢業設計題目內容新、實踐應用廣、實用價值高,但是局限于結構設計、知識結構考察不夠全面、系統綜合性不強,且主要計算工作應用工程設計軟件完成,工作量難以在計算書和圖紙中反映出來。實際中,另一類大跨空間結構畢業設計刪掉的設計內容較少,接近于“真題真做”,但學生普遍反映此類畢業設計的難度和工作量過大。通過調查分析,得知:(1)由于大跨空間結構的建筑造型新穎、奇特,學生在建筑選型時耗費大量時間,且后期結構設計方案很難滿足前期選擇的建筑造型,因此,學生返工現象較為普遍,增大了畢業設計的工作量。(2)為滿足大跨空間結構建筑要求,學生偏向選用玻璃幕墻體系作為維護結構,但是學生對玻璃幕墻及其支撐鋼結構體系的設計較為陌生,此部分設計難度較大。(3)由于大跨空間結構的受力體系較為復雜,學生很難簡化出合理的力學分析模型。(4)學生普遍認為鋼柱腳的設計難度較大,尤其是對底板上加勁肋的計算方法理解困難。
(三)參考資料缺乏,學生自主查閱資料能力有限由于大跨空間結構畢業設計題目是近幾年新增的畢業設計題目,往屆學生的畢業設計成果相對較少。目前,學校圖書館及網絡資源中關于框架結構和框剪結構畢業設計的相關資料較多,而大跨空間結構畢業設計的參考資料匱乏。學院圖書館的規范及標準圖更新速度太慢,盡管學院加大了對圖書和資料的投入力度,但學生在畢業設計時總覺得可利用的設計規范及設計手冊較少,尤其是最近兩三年剛頒布的規范和規程。大跨空間結構設計不能局限于有限的教科書內容,需要學生自主查閱各種現行的建筑結構設計規范、設計手冊、標準圖集及其他工具書等。在畢業設計過程中遇到問題,學生首先想到詢問指導教師某個系數的取值,而不是系統地查閱相關規范條例的具體內容,也不深究其使用條件、使用范圍是否滿足設計題目的要求。在標準構件的選型上更是不問出處,拿來就用。大跨空間鋼結構的構造節點較多,其節點形式要和結構體系的計算模型相一致,學生在這方面的結合能力也較差。
(四)學生軟件應用能力欠缺為提高學生的動手能力和計算機操作能力,學院提倡學生在手算基礎上利用計算軟件進行電算,鼓勵學生利用C語言或FORTRAN語言對部分計算進行編程,在計算中采用表格Excel進行重復計算以簡化計算過程。但從了解的情況看,學生平時雖有接觸常用的辦公軟件MicrosoftOffice、繪圖軟件AutoCAD、工程設計軟件3D3S等,但是沒有經過實際鍛煉,學生掌握得并不理想。很多學生把Office簡單認為就是打字,而Word中的排版、長文檔處理、公式符號輸入等都不熟悉,對Office中其他幾個軟件的了解更少。工程設計軟件采用的基本假定和計算方法與手算的基本假定和計算方法有所不同,但學生對此理解并不深刻。
(五)指導教師缺乏實際工程經驗大跨空間結構畢業設計的指導工作要求教師具有豐富的工程實踐經驗,以指導學生結構選型、屋蓋(網架或網殼)構件設計、焊接空心球節點或螺栓球節點設計、支座節點設計等工作。由于大跨空間構的屋蓋結構形態呈三維狀態,在荷載作用下具有三維受力特性,且構件呈空間工作狀態,在屋蓋結構計算部分需應用工程設計軟件(如3D3S軟件)。因此,大跨空間結構畢業設計還要求指導教師具有熟練應用工程設計軟件的能力。但是近年來高校不斷擴招并擴大教師隊伍,許多碩士、博士從學校畢業就直接進入了一線教學崗位,沒有經過工程實踐鍛煉和系統的崗前培訓,許多青年教師因缺少畢業設計的指導經驗和工程實踐經驗,在大跨空間結構畢業設計的題目設置、難度及工作量的控制方面都存在較大不足,直接影響了畢業設計的質量。(六)研究生復試、找工作等占用畢業設計時間畢業設計是大學生的最后一個教學環節,受到研究生復試或找工作的影響較為嚴重。部分優秀學生雖然重視,但精力有限,尤其是達到研究生復試分數線的學生,整日忙于面試、調劑等事情。部分學習認真成績良好的學生,到5月份才開始應付畢業設計,導致畢業設計毫無思路,且不熟悉辦公軟件、繪圖軟件、工程設計軟件,嚴重影響畢業設計質量。畢業設計期間,有些學生為了參加求職面試、公務員考試等,頻繁往返與學校、家和各用人單位。因此,學生的畢業設計成果不可能做到盡善盡美,就不得不羅列的大量數據,繪制不算規范的設計圖紙,計算書表達也不夠完全和規范,畢業設計的質量無法保證。
二、大跨空間結構畢業設計的改進措施
(一)大跨空間結構理論教學方面為提高大跨空間結構畢業設計質量,學院現已開設《空間結構》等相關課程,但課時有限,因此要求指導教師應深入研究教學大綱,熟悉培養目標,精選教學內容,制定合理的教學計劃。在理論教學過程中,一邊進行理論知識學習,同時還要安排學生參觀典型的大跨空間結構,實地講解鋼屋架(網架或網殼)、鋼柱、鋼梁、鋼支撐以及節點、柱腳、預埋件的連接構造形式,使學生對大跨空間結構的結構體系、構件類型、受力特征、截面形式、尺寸、材料等有進一步理解,對鋼結構有更深入的了解,提高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從而提高大跨空間結構的教學質量。
(二)合理設置題目的難度及工作量為了保證大跨空間結構畢業設計的質量,要求設置的題目應該是內容新穎、知識結構全面、工作任務圓滿、系統綜合性強、實踐應用廣、實用價值高。實踐證明,所有學生從接觸此類題目的任務書開始便目的明確、興趣濃厚、主動積極,為高質量完成畢業設計打下良好基礎。經過不懈探索,實踐出適合土木工程專業大跨空間結構畢業設計題目,此類畢業設計的結構體系如圖1所示,結構設計主要包括以下幾個方面:(1)大跨度鋼屋蓋的設計,結構形式為網架或網殼,主要設計內容包括網架或網殼結構選型、構件設計、焊接空心球節點或螺栓球節點設計、支座節點設計。此部分設計工作主要應用工程設計軟件完成,并輔以相應的手算校核,包括鋼構件強度及穩定驗算、螺栓球節點和支座節點設計復核。(2)鋼剛架的設計,此部分設計以手算為主,包括鋼柱、鋼梁、柱腳、梁柱節點設計。(3)混凝土框架設計。實際大跨空間結構下部多設置兩、三層的框架結構作為辦公區域,框架頂部設置鋼柱支撐上部網架、網殼結構,既能滿足建筑功能,又能節省建筑成本。此部分設計以手算為主,包括框架梁、框架柱、樓板、樓梯、基礎、雨篷、預埋件設計。
(三)加強畢業設計資料庫的建設高校普遍存在設計資料陳舊和數量不足的現象,尤其是大跨空間結構方面的設計資料更少。學校應增加投入力度,盡快更新規范和規程及標準圖集。隨著科技進步和網絡普及,資料庫的建設也應跟上時代的發展,可以嘗試在校園內建立一個畢業設計網站,收錄各種類型的畢業設計實例,建筑設計、施工及驗收規范,結構計算手冊和構造圖集等。此畢業設計網站可實現網絡資源共享,信息更新速度快,查閱方式比傳統方式便捷。
(四)完善指導教師分組制度根據專業方向、新老教師搭配、自愿組合等原則,建立畢業設計指導教師小組,每組推薦一位經驗豐富的老教師作為小組負責人。小組負責人組織本組成員對年輕教師進行崗位培訓,拓寬年輕教師的思路,提高其指導水平,適時地邀請一些經驗豐富、德高望重的專家舉行講座。定期考核年輕指導教師的教學實踐能力,建立長期有效的監督處理機制。
(五)強化過程管理,培養學生獨立解決問題的能力畢業設計的效果、質量與指導教師采取的管理、指導密切相關。指導教師應定期檢查學生畢業設計的進度和質量,特別要做好開題報告、中期進度檢查和答辯前的檢查工作。在畢業設計指導過程中,指導教師要啟發學生的思路,采取討論式、探討式的教學方法。當學生面對問題時,提倡學生自己查閱資料,自己解決問題,并鼓勵學生在畢業設計中運用新技術、新材料,進行多種結構方案的比較,建立優化設計的概念,培養學生自我發展能力,為走向社會打下堅實的基礎。
三、結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