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3-30 11:35:08
序論:在您撰寫學科教育碩士論文時,參考他人的優秀作品可以開闊視野,小編為您整理的7篇范文,希望這些建議能夠激發您的創作熱情,引導您走向新的創作高度。
一、溫故啟新式。即教師帶領學生通過對以前(尤其是前一、二節課)所學舊知的回顧、復習過渡到對即將學習新知的教學上來。由于思想政治課基本理論知識之間,特別是同一冊教材內部的章、節、目之間,存在著緊密的內在邏輯聯系。因此,安排這種溫故啟新的導語,就能使學生在學習新知時,始終保持著與舊知的聯系,而不感到突然、陌生,新舊知識之間連接得自然、順暢。例如,在上《經濟常識》中“勞動力成為商品”一節時,我們安排了這樣的導語:“同學們,在前一課我們學習了什么叫商品,以及商品的二因素,說的都是普通商品、一般商品。我們已經知道了,商品是用來交換的旁動產品,商品都具有使用價值和價值二重屬性。(這里,可以先提問,后總結,也可用設問以引導學生共同回 憶、復習)。那么,什么叫勞動力?勞動力也能成為商品嗎?如果能,那么必須具備什么條件呢?勞動力成為商品,當然也應具有使用價值和價值,可是勞動力商品的使用價值和價值又是什么呢?與一般商品相比,有何特點呢?……這些問題就是我們這節課所要學習的內容----”運用這樣的導語,從舊知層層推進到新知,學生接受、掌握的難度就小多了。
二、懸念誘思式。即教師通過先講述故事或者列舉實例,然后從中巧妙地設置一、二個懸念,來激發和誘導學生的學習欲望。在教學中,學生主體積極性的調動程度,直接決定著教學的成效。因此,安排這種懸念誘思式教學導語,可以使學生集中精力,全神貫注,內心世界里產生躍躍欲試的強烈意識,設法破釋教師設置的懸念,從而使課堂教學處于一種“憤而啟之”、“悱而發之”的狀態。
例如,在《哲學常識》中“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辯證關系”一目的教學時,我們設計了這樣的導語:先給學生簡要地講述17世紀德國哲學家萊布尼茨在皇宮里宣講哲學的故事,然后設置懸念:“萊布尼茨提出‘世界上沒有兩片完全相同的樹葉’,可是他又說‘世界上也沒有兩片完全不同的樹葉’。這兩種說法不自相矛盾嗎?究竟是怎么回事呢?大家能回答嗎?(短暫停頓,觀察學生表情)這就涉及到我們今天要學習的矛盾的普通性和特殊性的辯證關系問題----”如此一 段簡短的導語,可以誘導、“迫使”學生開動腦筋,積極思考,并認真聽取教師的講解。
三、情境切入式。即教師從課前班級的某種具體情境入手,則某個(些)學生的言談舉止、教室的布置或變化、班級剛開展過的某種活動等等,或者教師有意識地對某種情境稍作加工處理,隨機應變,靈活自然地加以簡要的概括、總結、點撥,然后迅速地切入該節課的教學主題。例如,在一次上《師德常識》中“個人離不開集體”一目時,剛上課,一支橫臥在講臺上的粉筆被風一吹,順著桌面掉到地上,跌斷了。我們沒有忽視這個細節,覺得它是切入這節課教學主題的一 個很好的情境。于是,就將跌斷的粉筆從地上撿起來,又拿了一盒粉筆(紙包的),沿著剛才那支粉筆下滑跌落的路線,把它輕輕推下講臺,拾起來讓同學們仔細查看,竟無一支跌斷。這時候,便說了如下一段導語:“同學們,剛才的情形大家都看到了,可是你們思考過它說明了什么嗎?能否給我們這樣的啟示:個人的力量是微薄的、有限的,而由多個乃至無數個個人所組成的集體的力量則是強大的、無限的!你們說呢?(學生們會意地笑了)今天,我們就來學習個人與集體的關系的一個方面‘個人離不開集體’----”。這種由具體情境切入教學主題的教學導語,因勢利導,生動活潑,其效果當然也比較好。
四、提問吸引式。即教師通過提出問題,要求學生回答,把學生的注意力吸引到該節課堂教學中來。這是一種較常見的教學導語類型。它一方面能夠通過提問鞏固舊知,強化對舊知記憶和理解,起到承前啟后的作用;另一方面更重要的是能夠通過提問,給學生施加一定的壓力,使學生及時作出注意、思維等心理的自我調整,把學生分散、無序的思維轉移、吸引到該節課堂教學中。例如:在我校每學年舉行的運動會、藝術節、科技節等重大活動期間,或者像前兩年的“迎評估”、“迎國檢”期間,學生們議論的熱門話題多是當時學校、班級、寢室里等發生的事情。這段時間的政治課教學,我們便經常使用提問吸引式的教學導語。
關鍵詞:漢語國際教育;文化經典課程;教材
“留學生漢語國際教育碩士”培養,是面向海外母語非漢語者的漢語教育,目的是培養適應漢語國際推廣工作,并且勝任漢語作為第二語言/外語教學的高層次、應用型、復合型專門人才。
該專業需要學生具有較強的跨文化交際能力,必須設置課程能指導他們更好了解中國文化。文化經典課程就是基于此而設立的,其教學效果與教材有很大的關系,因為“教材是教育思想和教學原則、要求、方法的物化,是教師將知識傳授給學生、培養學生能力的重要中介物。它不僅是學生學習的依據,也體現了對教師進行教學工作的基本規范”。
一、文化經典課程教材的實質
文化經典課程的教材,其實屬于對外漢語文化教材的范疇。
對外漢語文化教材是指專為開設文化課程而編寫的課本或教科書,依托文化而編寫的漢語語言類教材則不屬于此列。自上世紀90年代以來,對外漢語文化教材的發展總體上呈現出如下特點:種類和數量逐年增加,但缺少經典性教材;內容相當寬泛,取舍上隨意性很大,缺乏規范性和系統性;體例自由多樣,但不分水平等級,缺少共識;使用對象涵蓋面較寬,但定位失據。
隨著對外漢語教學的不斷發展,這些情況如果不能得到很好的解決,將會阻礙教學效率的提高,影響教學效果。而這些情況的出現,主要是因為人們對“文化”的概念和“文化課程”的定位存在著理解上的差異?!拔幕庇袕V義、狹義之分,編寫者的理解往往影響著對內容的選擇,結果或者泛而無邊,或者深而過窄。而文化教學到底是“文化搭臺,語言唱戲”合適,抑或相反才合適?不同的理解在體例上就會造成差異,甚至可能在實踐中混為一談。
筆者認為既然教材是教學大綱的體現,要把教學大綱規定的學科性質、教學目的、教學要求、教學內容等具體化,成為實施教學的憑借。那么編寫留學生漢語國際教育碩士專業教學中的文化經典課程教材至少應考慮四個方面的因素:文化的基本結構、學習者的漢語水平、專業培養目標和課程特色。
文化是一個浩如煙海的龐大系統。一般而言可以從認知的角度分為兩個層面:一是表層文化,即可以視聽或直接感知的文化現象;二是深層文化,即思想、觀念、制度等看不見摸不著的文化本質。由于對留學生的文化教學是在非母語狀態下的異文化教學,對于缺少中國文化背景知識的留學生來說,文化的傳授自然會受學習者漢語水平和培養目標的限制。對初、中級階段的留學生來說,中國文化的學習是以“了解”為主,是一種感性認識,教材的編寫主要幫助學習者了解漢語背景下的社會和社會生活是怎么樣的。而“漢語國際教育碩士”這個階段的留學生,已經積累了足夠的漢語知識,也具備了熟練的漢語應用能力。對他們而言,僅僅“知其然”是不夠的,教材的編寫更主要的是解決“知其所以然”,幫助學習者理解漢語背景下的社會和社會生活為什么是這樣而不是那樣。
此外,雖然講授內容都與中國文化有關,但是文化經典課程與概論性質的中國文化課程并不完全相同。概論性質的中國文化課程主要從文學、歷史、書法、社會習俗等方面介紹中國的傳統文化以及當代文化發展現狀,讓留學生對中國文化的特點與概況有一個總體的把握。如果說這是面上的橫向擴展,那么文化經典課程就是點上的縱向深入,不僅要求能夠以點帶面地加深留學生對中國文化的感性了解,而且要求能夠在感性認知的基礎上作理性的思考和闡述。
這里特別需要指出一點,編寫文化類教材時教學雙方很容易出現“供需信息”不對稱的情況。華東師范大學2007級(本科)對外漢語專業陳××等7名同學曾以該學院的中國學生和留學生為調查對象,就對外中國文化教學做了一份調研報告。調查顯示中國學生心目中,外國留學生最需要學習的是如飲食文化這樣的低端文化,因為這些文化具有很強的親和力;其次是中國的歷史、思想和漢字文化等,再次是建筑、地理、古代文學等,至于音樂、舞蹈和中國古代科技則不是考慮的重點――這和留學生反饋的信息有一定的差別。同時不同語言階段的留學生對中國文化各方面的需求度基本一致,到碩士階段對深層文化的關注度則有明顯上升。
二、文化經典課程教材的功能
基于以上因素,筆者認為這門課程的教材至少應具備如下功能。
首先,是目標功能。依據教學大綱所編寫的課本,不僅要在總體上能夠體現教學的總目標,具體到每一課教學目標也要明確。其次,是訓練功能。雖說漢語基本能力(聽、說、讀、寫)的訓練不是該類教材的主要功能,但經典閱讀和賞析卻離不開這些基本能力,同時也能促進這些能力的提高。第三,示范功能。教材以文選方式幫助學生深入了解中國文化,選中的課文應是學生學習漢語的“范例”,將之前學生所接觸到的零散的、非系統的文化知識有機地融合在一起,使新舊聯系,以求融會貫通。第四,講解功能?,F代教學論的一個重要標志,就是強調在教學中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作用。由于班級授課制的教學組織形式一般來講難以做到因材施教。因此要發揮教材的講解功能,讓學生憑借教材的講解進行學習,主動地去分析、去接受。第五,檢測功能。檢測具有兩方面的作用:一是對教學的反饋,促進教學的進一步完善;一是強化學習結果,促進學生語言能力和文化認知能力的共同提高。
三、文化經典課程教材的內容及排列順序
考慮到該課程教材應具備的功能,再考慮到課時、學生數量、教學資源等多方面的因素,筆者認為,該課程教材的編寫可以分為九個部分,其主要內容及排列順序如下。
1.生產篇。人類社會的發展首先是生產的發展,科技則是第一生產力。中國自古就是一個農業大國,時至今日,“科技興農”仍然是一個重要課題;同時以航天科技為代表的高端技術也迅速發展,因此本篇選取的經典文章都和中國科技發展有關。
2.生活篇。生產的發展提供了各種生活資料,本篇所選和中國人日常的“衣食住行”關系密切。
3.情感篇。在生產、生活中人們形成了各種關系,情感的羈絆由此而生,本篇即以人們的各種情感為主題選文。
4.思想篇。思想即理性認識,是對感性認識加工的結果。本篇所選集中在對中國人行為方式有重大影響的思想觀念。
5.藝術篇。思想情感形諸于外,于是便有了異彩紛呈的中華藝術,本篇主要介紹具有代表性的書法、繪畫、絲竹音樂和武術。
6.民俗篇。在生產、生活中,產生了許多習俗,并不斷演變。本篇所選集中在介紹與節慶有關的習俗。
7.風土篇。中國地域遼闊,人文環境復雜,本篇所選主要是從“城市”角度來看中國各地風情。
8.民族篇。中國是個多民族國家,民族文化自然也是重點所在。本篇所選集中在民族文化遺產和民族發展上。
9.交流篇。自古以來,中外文化交流不斷,本篇所選將涉及不同時期中外的文化交流。
四、文化經典課程教材的體例
當內容初步確定后,下一步就是教材編寫的關鍵性步驟:設計教材體例――教材各組成部分的搭配、排列及其組織形式。筆者設計了如下的體例。
1.全書分九個單元,具體內容及先后順序見上文。每一單元開始都有“概述”,對主題進行簡要說明。
2.每個單元分成四章,每一章以點帶面,不僅能讓學生對中國文化有整體的了解,而且能從這一點出發進行深入思考,以期對中國文化有更深的認知。
3.每章下分為6個部分:導語,正文,理解思考,知識鏈接,影像閱讀,深入思考。
“導語”部分是對每章主題、背景和作者的簡介;“正文”部分所選側重現當代文章,兼顧各種文體;“理解思考”部分著眼于提高學生的閱讀能力,針對“正文”提出文章賞析的相關問題;“知識鏈接”部分是介紹“正文”所涉及的文學常識和文化常識;“影像閱讀”部分在與“正文”同步給予學生感性認知的同時,促進學生“聽”能力的提高;“深入思考”部分主要結合中國現狀提出討論話題,促進學生“說”能力的提高。
當然教材是死的,人是活的,在具體的教學過程中需要根據學生實際靈活處理教材。就算是碩士階段的留學生,僅僅憑借書本的抽象知識,也無法真正理解中國文化。即使是華裔子弟,也會因為生長環境和文化背景的差異而出現理解上的障礙。為了避免學習者或者淺嘗輒止,或者半途而廢,在編寫該課程教材時,要避免厚古薄今、重“知”輕“行”,充分考慮到教材的可操作性,使教學更加形象化,更加有針對性,更加實用。
形象化是指教材的內容能最大可能地通過各種傳播媒介轉化為可視、可聽、可感,甚至可觸摸的形象,使教學可以改照本宣科為實踐中掌握。譬如“藝術篇”中涉及的書法、繪畫、絲竹音樂和武術,單純的語言講解有時候讓文化背景各異的學習者難免有云里霧里之感。為了解決這個問題,可以提供觀摩和基本階段的練習,在觀摩和練習中解決難點問題。
針對性是指可根據教材內容,設計圍繞某個文化主題的文化考察項目,使學習者對之有切身的體驗。譬如針對“生產篇”“生活篇”,筆者圍繞“經濟發展”這個主題,組織學習者分別參觀了廣州市經濟開發區和粵北的貧困區,讓他們切實了解到中國社會的經濟發展以及仍然存在的貧困現象。這種活動的安排,需要事前的了解和事后的回顧,避免考察過程中的走馬觀花、浮光掠影。事前對主題的了解,可以通過文字閱讀和形象化展示進行,并布置一定的思考題作為考察任務,為事后回顧做準備;事后回顧,一般先以討論或課堂發言的方式總結這次考察,然后讓學生以作文的形式記錄自己的感受。
實用性是指教材的內容能和學生的實際生活聯系起來,能讓他們具體運用于實際生活。教學中應該讓學生練習如何使用所掌握的文化知識,將傳統文化知識現代化。如在“思想篇”中介紹中國文化中的“孝”時,不能僅僅只從傳統文化的角度來講解,應該結合中國當代的家庭生活的實際,像“4+2+1”結構模式、“空巢”現象、“留守”現象等,幫助留學生真正了解中國當代社會,而不只是停留在歷史和傳統中。
參考文獻:
關鍵詞:西方文化術語;科學假說;中醫基礎理論;科學性
中圖分類號:R2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5-5312(2013)32-0258-02
一、引言
歷史悠久療效奇特的中國傳統醫學,幾千年來護佑了中華子民世世代代的健康和幸福。中國醫學歷史上出現的偉大醫學家常常德藝雙馨為后人稱頌,而不朽的中國醫藥著作更傳承著中國醫學的精神。目前,一方面希望通過中醫進行保健和治療的人越來越多,但另一方面有人對中國傳統醫學持懷疑和貶抑,評價中醫不科學,所以中醫不可信。中醫基礎理論作為發源于中國傳統哲學思想,是幾千年來經中國醫界人士不斷觀察、實驗、思考而總結提煉出的原始系統論醫學理論。今天,這兩種迥然不同的現狀,形成了十分強烈的反差和貌似復雜的悖論,值得研究。本文擬以西方文化術語“科學假說”作為理論框架,對相關問題進行闡述和分析。
二、西方文化術語“科學假說”內涵
據《中國大百科全書》定義,科學假說指“根據已有的科學知識和新的科學事實對所研究的問題作出的一種猜測性陳述。它是將認識從已知推向未知,進而變未知為已知的思維方法,是科學發展的一種重要形式。”科學假說并非科學認識的目的,而是人們認識自然界事物本質和規律常用的理論思維方法和手段。
任何科學理論確立之前,往往有一個“建立假說”的階段。人們常常通過大量的觀察并積累一定的事實材料,對研究對象的某些現象和規律作出假定性的說明和判斷甚至預見。
三、西方文化術語“科學假說”視角下中醫基礎理論科學性分析
科學假說主要有以下三個特點:一,科學假說是建立在一定實踐經驗基礎上,并經過一定實踐驗證的理論。二,具有相當推測性。其的基本思想是根據不夠完善的科學知識和不夠充分的事實材料推想出來的,還不是對研究對象的確切可靠的認識。三,具有明顯過渡性??茖W假說是科學性與推測性的對立與統一,是真與假的對立與統一。這種對立統一的轉化條件在于實踐,實踐是檢驗假說的唯一客觀標準。中醫基礎理論在整體上符合科學假說的定義和特點。分析如下:
第一,中醫基礎理論中的氣一元論、陰陽學說和五行學說,是中醫臨床診斷治療的基本理論原則,中國傳統醫學作為經驗醫學,由中醫藥從業醫師經過幾千年臨床實踐總結出來。就像劇毒的砒霜在中醫里可以入藥,但它的用量是由嚴格限定的,這正是通過實驗得出的結論,以大量醫案、醫方等方式把結論記載留傳下來。
第二,中醫基礎理論中的氣一元論、陰陽學說和五行學說具有一定推測性。張方,李煒芳指出,中醫藥傳統科學文化中蘊涵著大量現代科學思想,如系統論和演化論思想等。根據其“天人合一”理論,發展了豐富的象思維模型和方法,在人體生理、病理方面掌握了一定事實材料之后,根據以往掌握的確定知識,推測人體生理病理特點,總結病因病機理論,并在診斷治療中加以驗證。但這些認識仍有一些思辨成分,還不是人體生理病理方面完全可靠的確切知識和理論。但是,沒有經過實驗驗證的理論不一定是“錯誤的”或“迷信”,因為隨著人類知識的積累,原先沒有經過實驗驗證的理論可能在未來經過驗證成為科學理論;
第三,中醫基礎理論中的氣一元論、陰陽學說和五行學說與現代科學概念下的科學理論相比較,在內容和形式上具有差別很大。倪培民指出,中醫里面所體現的中國傳統哲學與近代西方的理性主義、與近代科學的基本原則、公理和檢驗知識的標準有很大的不同。鄭子新[4]認為,中醫藥是我國的傳統醫學, 兩千多年來仍有頑強的生命力,正是來自于它的實用性和科學性。包括宇宙觀、自然觀、整體觀、辨證觀、論治觀和平衡觀及其治療作用順應人體生理病理規律而不干擾生命活動的自然性。因此,我們相信,隨著現代技術在中醫理論研究中的不斷應用,很多原始形態的理論與現代科學理論發生了接軌和融通,因此中醫基礎理論具有從假說到科學理論明顯的過度性特點。
對于中醫基礎理論,是中醫先師們不斷觀察、實驗、思考而總結提煉出的基本的系統論的理論思想,幾千年來從誕生一直到今天還在指導著中醫醫師進行臨床診癥治病的有效的醫療實踐。同時,中國傳統醫學是典型的經驗醫學,其診治原理、原則和方法是中醫藥從業醫師幾千年來反復經過實踐總結出來的,這些數據也是通過實驗得出的結論,只不過中醫藥以經方的方式把最精華的結論記載留傳了下來,而把幾千年來中醫藥從業醫師親自嘗試各種入藥的原料的實驗和配伍實驗過程和患者服用的效果觀察資料遺失了。不能因為這些歷史資料的遺失而簡單粗暴的認定中國傳統醫學是沒經過實驗而總結出來的。所以,不能一概而論“中醫基礎理論沒有經過實驗驗證”。
中醫基礎理論中確實存在著假說現象,這和其他任何一門學說并無二致。假說與科學理論到底是一個什么樣的關系呢?科學的理論都是先提出一個假說,然后在經過試驗驗證,經過試驗驗證的假說就是科學理論。對于一個科學假說是否能夠成為科學理論的問題,我們分兩種情況來探討。第一種情況,在“科學”或說“實驗科學”不斷發展的時空框架下,肯定有一些假說沒有相應的實驗條件,那么,我們只能通過理論來檢驗。這種理論上的檢驗包括假說的邏輯完備性、假說的邏輯簡單性、假說的解釋和預見功能。第二種情況,我們既可以理論檢驗,又可以進行實驗驗證,包括直接驗證和間接驗證。實驗醫學的手段可以完成這樣的驗證和論證。最終,那些經過理論和實踐雙重檢驗的假說,有的直接成為科學理論,有的經過修正、補充發展成為科學理論,有的被淘汰。
科學假說的存在并不是沒有意義的,正相反,假說的作用十分重要。論者賀新華、劉奇研究認為,首先,假說是通向科學理論的橋梁,這是不言自明的,因為科學研究就是沿著“假說-理論-新假說-新理論”的路徑不斷前進發展的。第二,假說是激發思維創造性的媒介。假說體現了人類認識世界的能動性,它在科學思維中發揮著積極的作用。第三,不同假說的爭鳴有利于學術的繁榮。最后,錯誤的假說對科學的發展同樣起著積極的作用。正如恩格斯所言:“只要自然科學在思維著,它的發展形式就是假說?!?/p>
我們把中醫基礎理論基石,即氣一元論、陰陽學說和五行學說都看作假說。到目前為止,這些理論的綜合程度現代實驗科學還無法驗證,這種情況說明,我們所面臨的許多未知領域,有待于今后不懈的探索。但是,五千年來中華醫學的診療實踐證明,依據這些理論進而產生的藏象理論、病因病機理論、治則治法理論等在邏輯上的確具有完備性、簡單性以及極強的解釋和預見功能。而且,這些具體理論目前正在利用先進的技術手段進行實驗研究:在臨床上,研究者從整體觀念出發進行辨證論治,從“治未病”到“治已病”,診療活動都在日益深入開展。在科學研究中,從臟腑經絡到器官組織,到細胞水平,到基因分子水平,其中很多都已證明中國傳統醫學的假說確實是“科學理論”。
事實上,中國傳統醫學和其他任何一門學科一樣,不可能在理論和實踐中盡善盡美,她也是需要不斷發展前進的。假以時日,中國傳統醫學將日益朝著更深入更完善的方向發展。如果今天,打著“科學”的旗號對中國傳統醫學輕易否定或貶疑,那絕對不是科學的態度。
同時,我們還要清醒地認識到,科學理論也不一定是“正確的”或“好的”,即“真”與“善”不是一個概念。對于醫學問題,這一點我們尤其需要討論。十七世紀以后,在西方實驗科學框架下,飛速發展起來的以生物醫學為核心、以科學實驗為手段的現代西方醫學,雖然目前全球普遍接受,但她并不是完美無缺的靜止狀態。因為醫學解決的問題是“人”的問題,人作為具有生命活力和主觀能動性的生物體,既具有生物學屬性,又具有社會學屬性。所以西方現代醫學的“實驗科學”或“還原醫學”模式也是無法解決所有問題的。因此,對于醫學研究與實踐,醫學科學和醫學人文都必不可少。
中國傳統醫學,在繼承古代醫學界的經驗與智慧的過程中,應在科學研究和人文研究的立體框架下全面快速發展,更高效更精準地為人類健康服務。因此,言說“中國醫學不科學”有其合理成分,因為中國傳統醫學的所有原理不可能全部認識完成,這個其他任何一門學科的情況是一樣的;但是這個傳統醫學診療的有效性,是這門學問值得深入研究的根本原因,我們沒有理由放棄對她的發展。而言說“因為中國醫學不科學,所以它不可信”的人,則是對二者雙重的誤讀與誤解――對中國醫學的偏見,同時對“科學”的迷信。
四、結語
中醫基礎理論中的氣一元論、陰陽學說和五行學說,在當時的歷史條件下,不可能經過現代實驗驗證。但根據西方文化術語科學假說的內涵,這些理論應該具有學術價值。顯然,中國傳統醫學基礎理論已經滿足了科學理論在形式上的需要,有自己獨特的概念、模型和規律表述,是一種系統化的理論體系。我們可以先將之看成科學假說,再經過不斷實驗驗證,其中一部分理論將成為未來的科學理論,成為由科學概念、命題判斷和命題系統組成現代言語體系。當然,這一認識的達成也需要中國人早日建立充分的民族自信心和對世界多元文化的包容態度。作者希望,在中國醫學新興的科學技術和傳統優秀文化實現再次騰飛、復興之前,希望國人包容、自信心態的養成過程早一天完成,對“中國傳統醫學”與“科學”的關系也能更好地認知。
基金項目:河南省教育廳人文社會科學重點研究項目(2013-ZD-105):中醫藥文化國際價值及其對外翻譯傳播研究。作者為項目主持人。
參考文獻:
[1]《中國大百科全書》總編輯委員會編[M].北京:中國大百科全書出版社,2003.
[2]張方,李煒芳.中醫藥傳統文化的現代科學價值[J].時珍國醫國藥.2008,19(7):1773-1774.
[3]倪培民.中醫的科學性與兩種科學概念[J].哲學分析.2010,1(1):139-146.
[4]鄭子新.中醫學的科學價值與現狀和發展[J].浙江中醫藥大學學報.2007,31(1):682-683.
[5]賀新華,劉奇.醫學辯證法[M].北京:北京醫科大學出版社,2002.
1. 環境科學與工程學院研究生概況
我院環境工程專業是江蘇省高等學校特色專業共建設點,在招收的攻讀環境工程專業碩士研究生中,大多數學生選讀了《高等環境化學》這門課程。研究生的培養目標是畢業后能獨立地、創造性地從事科學研究、教學工作或擔任專門技術工作,而且具備主持較大型科研、技術開發項目的能力。我們學院攻讀環境工程專業碩士研究生畢業論文的主要課題方向列于表1。從表1可見,他們的研究方向主要有水污染控制工程、環境規劃與管理和環境監測分析與技術三個方向,研究的內容主要以高濃度有機廢水處理、脫氮除磷技術、生態區域規劃。
2. 課程教學內容與碩士論文課題相結合
與建設理論、循環經濟研究、環境污染物分析方法研究等。
從表1可見,大多數學生是從事水污染控制工程方向的,其次是進行環境規劃與管理的,另外還有一些學生是專攻境監測分析與技術方向的。根據上面的情況,如何講解此門課程,為他們在結束課程學習后進入到課題研究的關鍵問題是確定課程的主要內容。為此,我們作了大量的調研工作,并結合研究生的課題研究方向,修改、制定了該課程的教學大綱和講課的主要內容。由于本課程的教學時數只有36學時,環境化學的內容又是那么多,因此必須進行合理安排。我們把講解的內容分為六章,每章節的主要內容和教學時間安排見表2。由表1可知,較大部分學生是從事水污染控制工程研究的,他們很需要有關水污染這一方面的環境化學基本知識。我們在這一門課程的教學中就是根據此情況來安排我們的教學內容和時間的。由表2可見,第三章水環境化學的內容最多,共有10節,教學時數為18,占了總學時的一半。其內容包含了天然水的基本特征、主要離子的形成、溶解性氣體,酸堿化學平衡、沉淀和溶解、配位平衡、吸附平衡等的基本原理,水體中有機污染物和無機污染物的遷移轉化,氧化還原技術和生化技術在水處理中的應用等。
在講解天然水的基本特征時,我們主要介紹了天然水的存在形式,各種水的主要組成、特點和污染物情況。如湖水中含鈣、鎂、鈉、鉀、硅、氮、磷、錳、鐵等元素,其中氮、磷等元素引起的富營養化問題是湖泊的主要污染問題。在2007年夏天,無錫太湖發生了嚴重的藍藻事件,給無錫市部分人民的生活帶來了一定的困難。藍藻出現的主要原因:一是氣溫比較合適,二是水中的氮磷濃度較高,三是太湖水域水流緩慢,這些都是藍藻大面積繁殖的必要條件。根據此情況,我們講解了水體中的異相物質——藻類的基本知識。藻類是湖泊、水庫等緩慢流動水體中最常見的能進行光合作用的浮游類植物,有一個明顯核。在沒有陽光的條件下,藻類將消耗自身體內有機物以滿足自身的需要,同時也消耗著水中的溶解氧。
對目前經常使用的生化法處理生活污水和工業廢水,有針對性地介紹了水體中的生物氧化還原反應。水體中的微生物在有氧氣存在的情況下,進行有氧呼吸時,有機物質發生的氧化還原反應可以表示如下:
CxHyOz+O2—^C02+H20+能量水體中,細菌、酵母菌、真菌等微生物的催化作用的結果使得許多無機化合物的生物氧化還原反應經常發生。細菌等微生物的呼吸過程是在微生物細胞內的各種氧化還原酶和一系列輔酶的催化作用下完成的,有機污染物被細菌等微生物降解的中間產物生成了各種有機酸'這些有機酸在水體溶解氧不足的條件下,將利用較弱的NO;-、Fe3+、Mn4+、SO42-、CO2等電子受體,進行反硝化、反硫化、甲烷發酵、酸性發酵等厭氧過程,其最終產物有CO2和氏0,以及NHhH2S、CH4、有機酸、醇等。在缺氧條件發生的生物反硫化作用可在淤泥、沼澤、排水池中進行。由此引起硫酸鹽轉化為HS氣體的反應,從而產生Cu、Pb、Zn、Ag等金屬的硫化物沉淀,以至減弱了這些金屬在所在環境介質中的遷移能力。
另外對水體中有機污染物和無機物的的遷移轉化機理進行了較詳細的介紹。特別是水體中有機污染物的污染更為重要和復雜。到目前為至,世界上已有700多萬種有機物,其中大多數都是有毒有害的,如排入到環境中會造成環境質量的惡化。而我們對環境中的有機污染物控制和處理還較簿弱,需要我們做很多工作。
水中有機污染物以及農藥殘留的分析、監測是環境中有機污染物的重要研究課題之一,部分研究生在這方面進行了一定的研究。
從環境科學的角度,土壤是人類環境的重要組成要素。隨著環境科學的發展,人們愈來愈認識到土壤環境的復雜性和重要性。土壤環境化學就是研究化學物質,包括各種污染物進入土壤后的化學行為及其影響。包括污染物在土壤環境中的遷移、轉化、降解和累積過程中的化學行為、反應機制、歷程和歸宿。此章重點放在幾類有代表性的化學物質,即化學農藥(代表土壤中外源有機化學物)、化肥、重金屬和固體廢棄物的土壤污染化學,并對土壤污染中復雜的化學過程作一介紹。首先,我們介紹了土壤的組成和性質;然后介紹了土壤負載容量或土壤環境容量;讓學生對土壤有一個大概的了解。
重金屬是土壤無機污染物中比較突出的一類。通過各種途徑進入土壤的重金屬通常以可溶態或顆粒態存在。其在土壤中的遷移、轉化及生物可利用性均直接與重金屬的存在形態相關。例如重金屬對植物和其他土壤生物的毒性,不是與土壤溶液中重金屬總濃度相關,主要取決于游離(水合)的金屬離子。對鎘,則主要取決于游離Cd2+濃度,對銅則取決于游離Cu2+及其氫氧化物。而大部分穩定配合物及其與膠體顆粒結合的形態則是低毒的。僅脂溶性金屬配合物是例外,因為它們能夠迅速透過生物膜,并對細胞產生很大的破壞作用。
我們學院有些教師在土壤中重金屬形態分析的研究也開展了一些研究并取得了某些研究成果,并將此作為研究生的研究課題之一。根據此情況,我們給學生介紹重金屬形態分析方面的基本理論和最新研究情況。近年來,以北美Tesskr等人提出的五步系列萃取法和歐共體BCR的四步系列萃取法應用較多[3,4]。我們也將這二種方法存在的缺點擺了出來,主要是萃取操作的時間過于冗長,使實際應用不易實現。在此同時,我們向學生展示了國際上應用超聲波或微波的能量加速萃取樣品中組分和縮短操作時間的研究工作情況,并把土壤中重金屬形態分析作為研究生研究的課題之一。
3.已取得的部分研究成果
通過學習,學生們很好地了解和掌握了有關高等環境化學的基本知識。學生使用已學的基本理論和技術,在水污染控制工程、環境規劃與管理和環境監測分析與技術等方面的研究工作已取得了一定的成績,并在各類期刊上發表了他們的研究成果。在水污染控制方面的數最多,主要是利用膜生物反應器、生化法技術處理生活污水和工業廢水,如厭氧氨氧化細菌、雙循環兩相生物處理工藝、磁場對污泥沉降影響、水生植物修復技術等。在環境規劃與管理方面取得的成果主要是對生態環境、可持續發展、資源利用等。在環境監測分析與技術方面取得的成果主要在樣品預處理現代技術的應用、重金屬形態和有機污染物分析測定等方面。如在使用膜生物反應器生化技術處理廢水時就運用在此門課程中學到的水體中的微生物在有氧氣存在的情況下,進行有氧呼吸時,有機物質發生的氧化還原反應的原理對一體式射流曝氣膜生物反應器處理廢水的情況進行了分析,以及對膜生物反應器的優缺點及改進思路進行了探討,成果分別發表在《環境科學與技術》和《江蘇環境科技》期刊上。在生態環境、可持續發展和資源利用方面,如對城鎮化過程中水環境變化及影響因子分析和盛澤湖濕地生態恢復初探等方面進行了研究,并分別在《江蘇環境科技》和《環境科學與管理》期刊上發表了研究成果。在重金屬形態分析研究方面,研究生應用課堂上學習到的關于土壤中重金屬形態分析的基本原理和
利用超聲波或微波的能量能加速萃取樣品中組分和縮短操作時間,如對利用微波能進行土壤中重金屬形態分析進行了較系統的研究,與常規的Tessier法比較,使重金屬前4步形態的操作時間從17.5小時縮短為14分鐘,并改善了萃取效率。研究成果已在《蘇州科技學院學報(工程版)》上發表。
1.ESP教學理念在旅游管理碩士研究生英語教學中的應用
2.新形勢下英語碩士點建設的幾點思考
3.英語語言文學專業碩士研究生教育問題思索
4.英語專業碩士畢業論文的語言錯誤分析研究
5.醫學碩士研究生互動式英語教學方法的探討
6.英語碩士論文文獻綜述中轉述動詞的對比分析
7.我國英語專業碩士學位論文標題的詞匯句法特征研究
8.中外英語碩士論文轉述動詞對比研究
9.商務英語碩士學位論文撰寫情況分析
10.碩士研究生基礎英語和專業英語詞匯學習策略研究
11.英語碩士研究生文獻閱讀能力現狀調查與培養途徑分析
12.主題-任務教學模式探究——以地方高校非英語專業碩士研究生英語教學為例
13.中國學生英語碩士論文引言部分轉述語使用情況的語類分析
14.中國應用語言學專業英語碩士學位論文文獻綜述體裁特征
15.“服務國家特殊需求人才培養項目”工程碩士研究生英語教學模式研究——以重慶科技學院為例
16.非英語專業碩士研究生科技英語翻譯能力分析
17.學術論文體裁教學不可或缺——英語專業碩士學位論文引言寫作情況調查
18.英語報刊與非英語專業碩士研究生課外英語閱讀
19.基于新媒體支撐的面向碩士研究生實用英語教學的探索
20.論英語碩士學位論文中的參考文獻問題
21.中國學生英語專業碩士論文“前言”部分的語類結構模式分析
22.碩士研究生EAP習得模式探索——武漢科技大學某研究所碩士生學術英語習得個案研究
23.理工科碩士研究生學術英語需求分析
24.英語專業語言學類碩士論文英語標題的對比研究
25.英語專業碩士研究生的專業學習構成與自我認同關系的實證研究
26.批判性思維能力對英語寫作水平影響的調查研究——以某大學2012級非英語專業碩士研究生為例
27.非英語專業碩士研究生英語學習需求調查分析
28.中外大學生英語碩士論文中四詞詞塊的比較研究
29.英語專業碩士研究生專業學習動機與自我認同關系的實證研究
30.中國與北美碩士論文英語標題的對比研究——以農學為例
31.非英語專業碩士研究生英語學習情況調查研究
32.非英語專業碩士研究生英語學習現狀調查研究——以西安建筑科技大學學生為例
33.醫學院校碩士研究生英語教學改革的思考
34.學習者英語碩士論文中的轉述動詞
35.英語專業碩士研究生學習現狀調查及教學建議——對浙江工商大學的調查分析
36.英語專業與非英語專業碩士研究生英語學習觀念的對比研究
37.香港與內地高校英語專業碩士研究生課程設置比較研究
38.法律英語在法律碩士專業學位教育中的定位與教學組織
39.英語碩士研究生第二外語的學習策略探究
40.非英語專業碩士研究生專業英語教學探討
41.醫學院校碩士研究生通用學術英語需求分析
42.影響碩士研究生英語學習因素的實證研究
43.英語碩士論文中模糊限制語的對比研究
44.碩士研究生英語教學改革:核心、目標與措施
45.醫學碩士研究生英語學習需求分析及其教學啟示
46.人文社會科學類碩士學位論文英語標題句法特征的對比研究
47.醫學專業碩士研究生英語學習需求分析與啟示——以贛南醫學院為例
48.新課改下高校教育碩士(英語)培養模式的探索與反思
49.英語碩士研究生教學之我見
50.英國TESOL專業碩士和我國英語教育碩士人才培養比較與思考
51.實施“流利領先法”,培養理工科碩士研究生學術英語能力——以報刊、學術雜志文章為課程材料
52.英語教育碩士教育實踐中課堂觀察現狀的調查研究——以華中師范大學為例
53.波蘭華沙大學英語專業碩士研究生人才培養模式特色及啟示
54.師范院校英語教育碩士培養問題與對策思考
55.少數民族骨干人才碩士研究生英語課程教學改革實踐
56.媒體英語素材在法律碩士專業英語教學應用中的探究
57.碩士研究生英語學位課程考試之我見
58.中國英語專業和英語本族語者碩士論文題名的信息結構對比分析
59.“模塊+選修”:轉型期專業碩士公共英語課程改革研究
60.水利英語方向翻譯碩士培養的可行性研究
61.英語教育專業碩士研究生研究自主性培養的課堂教學策略初探——以悉尼大學碩士TESOL專業課堂教學為參照
62.非英語專業碩士研究生英語語用能力調查分析
63.對比分析我國英語專業碩士與本科畢業論文的語言錯誤
64.國內工程碩士研究生英語教學研究現狀述評
65.在碩士研究生專業英語教學中注重培養學生運用英語的能力
66.論英語專業碩士研究生學術研究能力的培養
67.淺談碩士研究生英語學位課程考試改革
68.碩士研究生公共英語課程設置改革構想
69.英語碩士研究生科研閱讀現狀與能力培養途徑探討
70.從課程本質透視非英語專業碩士研究生英語學習需求——以西藏民族大學為例
71.碩士研究生專業英語課程教學模式研究
72.說寫并重 全面提高——碩士研究生英語課程改革與實踐
73.建構主義學習理論對工程碩士英語教學的啟示
74.碩士研究生使用英語學習策略特點的實證研究
75.理工類院校英語本科與翻譯碩士(MTI)課程設置比較研究
76.論英語專業碩士論文致謝辭的語用失誤
77.英語專業碩士研究生批判性思維能力與自我認同關系的實證研究
78.試論工程碩士英語課程交際能力培養的若干問題
79.河北省高校英語專業碩士研究生就業狀況調查與分析
80.工程碩士英語教學改革的探討
81.教育碩士(學科教學·英語)專業碩士課程設置的現狀分析
82.車輛工程專業工程碩士英語教學存在問題及EPBEP教學方法的研究與應用
83.英語專業本科至碩士英語詞匯學課程三級分級教學設計
84.工程碩士專業學位研究生英語教學改革實踐
85.廣西英語課程與教學論碩士學位論文調查和分析
86.淺談英語翻譯碩士學習應注意的問題
87.英語專業語言學方向碩士研究生創新特征研究
88.工程碩士研究生英語教學改革研究
89.英語專業碩士研究生學術寫作中重述話語之語用功能習得研究
90.專業碩士學術研究能力培養的現狀與啟示——以英語學科教育碩士學位論文為例
91.人際關系管理論與工程碩士英語教學模式
92.理工科碩士研究生學術英語需求分析與課程評析
93.英語碩士論文寫作方法論要
94.西華大學碩士研究生英語學習動機的調查研究
95.英語專業碩士研究生的專業學習與自我認同狀況的調查與分析
96.基于教育語言學對英語專業碩士研究生的專業思想與學術能力發展的思考
97.民族高校醫學碩士對醫學英語需求的調查分析
98.自助式講課學習模式在專業學位碩士研究生專業英語學習中的運用
99.非英語專業碩士研究生公共英語課程設置的思考
100.基于ESP教學理念開展公共衛生碩士專業英語教學改革
101.醫學碩士研究生專業英語閱讀與寫作能力的培養
102.從中介語視角分析工程碩士英語會話的句法范式
103.研究生英語學習動機與EAP教學——以江蘇大學碩士研究生英語教學為例
104.專業學位碩士研究生英語課程設置改革與實踐
105.從英語教學法的視角探討碩士英語教學改革
106.非英語專業碩士研究生英語學習狀況調查研究
107.淺議工程碩士英語教學改革
108.碩士研究生英語教學改革與實踐
109.涉海院校碩士英語教學改革與實踐
110.農林院校非英語專業碩士研究生學術英語寫作教學的優化——以北京林業大學為例
111.中國高校英語專業應用語言學碩士論文引言的體裁分析
112.清華大學碩士研究生英語入學水平綜述——兼談英語教學的幾點建議
113.關于提高理工科碩士研究生英語閱讀教學的想法
114.專業學位碩士研究生英語教學思考與構想
115.論工商管理碩士專業學位研究生英語教學改革——以哈爾濱工業大學為例
116.基于網絡和多媒體環境的碩士研究生公共英語視聽說教學模式研究
117.工程碩士英語實踐教學途徑探索
118.非英語專業碩士研究生英語課程體系建設初探
119.構建以“實踐教學為主,理論教學為輔”的專業特色——關于西部地區英語教育碩士的培養
120.英語學科教育碩士學位論文質量調查分析——以廣西師范大學為例
121.淺談英語專業碩士論文的選題
關鍵詞:院級管理;創新型教育碩士
【中國分類法】:G520.1
國務院頒布的《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年)》中明確提出創新人才培養的重要性,創新人才的培養要靠創新型的教師[1]。教育碩士作為未來基礎教育的引領者,在創新人才的培養中起著主導性的作用,是培養創新人才的關鍵。因此,如何培養創新型的教育碩士,是專業碩士教育面臨的一個重要課題,引起了教育界學者的普遍關注。
一、教育碩士創新能力培養的研究現狀
對于“如何培養創新型教育碩士”這個課題,有很多學者進行了探討,我們能從中得到許多有益的啟發[2-5]。從這些學者的研究中,我們不難發現要“培養創新型的教育碩士”其實就是組織教育碩士的各種資源進行整合與分配,使之達到適合教育碩士成長的最佳比例,其實這就是管理的本質[6]。因此,要培養創新型的教育碩士就要發揮管理的作用。學院是對教育碩士進行管理的實體,目前針對教育碩士的院級管理模式尚不完善,仍在不斷地探索中,在改進過程中出現的很多問題值得我們去思考,但是幾乎沒有學者進行這方面的研究。因此,我認為探討院級管理對創新型教育碩士的培養具有重要意義。
二、目前的院級管理模式在培養創新型教育碩士中存在的不足
學院對教育碩士的管理主要體現在培養方案、導師隊伍、日常管理等方面。其中,培養方案是貫穿于教育碩士整個培養過程的重要資源,一般包括培養目標、課程設置、授課方式、論文要求、實踐教學等內容。目前學院對這些資源的協調還存在一些問題,其不足之處主要表現在以下幾方面。
(一)培養目標缺乏創新。教育碩士專業學位的設置,主要是為了培養基礎教育的優秀教師或教育管理者,基礎教育對各科教師或教育管理者的要求各不相同。因此,不同學科的教育碩士應具備體“個性化能力”,這種能力的培養需要各學院來制定,而目前學院恰恰忽略了培養目標的創新性。
(二)課程內容與基礎教育實際存在差距。目前教育碩士的很多課程以傳統課程為主,理論性課程偏多,專業實踐性課程偏少。課程內容與基礎教育實際相差較大,缺少體現教育碩士專業技能的課程[7],課程設置上的不合理是當前學院在協調課程資源上存在的重要問題。
(三)授課方式過于單一。教育碩士專業學位是培養基礎教育領域的應用型人才,教育碩士應具有解決基礎教育中的實際問題的能力。授課方式是提高教育碩士這方面能力的重要環節,而實際上很多授課教師還是以老師講為主,只注重知識的灌輸,忽視能力的提升[3]。這種單一的授課方式會影響教育碩士專業技能的提升。
(四)忽視學位論文質量的提升。學院做為培養教育碩士的前沿陣地,對其論文的監管最為直接有效,但實際上有些學院沒有完全發揮其作用,只注重對論文結果進行評價,忽略了對論文寫作過程的監督[5]。其次,由于沒有良好的學術氛圍,教育碩士也不主動學習探究,寫出的論文質量自然不高。
(五)對教育碩士校外實踐的實施力度不夠。教育碩士校外實習期間,實習內容比較單一,有些僅限于聽課,很少有機會講課。他們與導師交流較少,實習中遇到的問題也得不到解決。
(六)師資隊伍的結構不盡合理?,F有的教育碩士導師中,學術型導師要比實踐型導師多,學術型導師比較重理論學習,對基礎教育的實際了解不多[8]。實踐型教師大多為在基礎教育一線工作的優秀老師,他們擁有深厚的教育知識與專業的教育技能,對基礎教育的現狀最為了解,但這些教師很少有時間來給教育碩士授課指導。這就使得教育碩士對基礎教育實際的認識不夠,在真正去中學的工作后會措手不及。
三、完善教育碩士院級管理的建議
針對當前教育碩士院級管理存在的不足,結合我院(魯東大學物理與光電工程學院)對教育碩士管理的成功之處,提出完善教育碩士院級管理的幾點建議。
(一)在學??偰繕说幕A上,提出適合本專業的個性化目標。在個性化目標中要求教育碩士了解本學科的前沿和發展趨勢,具有較強的本學科教育實踐能力,能勝任高水平的教育教學工作。在現代教育理論指導下運用所學專業理論和方法,熟練使用現代教育技術,解決本學科教學中的實際問題。同時還要熟悉基礎教育課程改革,掌握課程改革的新理念、新內容和新方法。
(二)根據基礎教育特點,開設特色課程。教育碩士的課程設置應與用人單位的需求相匹配,注重學生實踐能力與創新能力的培養,學院應認真調整教育碩士的課程設置,增加實踐型課程來提高其專業技能。在原有專業課程的基礎上,增加一些微型課,如教具的設計與制作、信息檢索與教學論文寫作等課程。
(三)授課方式要體現教育碩士的主體性。采用課程學習、實踐教學和學位論文相結合的培養方式。教學方式應重視理論與實踐相結合,采用課堂參與、小組研討、案例教學、合作學習、模擬教學等方式。實踐教學應在中小學建立穩定的教育實踐基地,做好教育實踐活動的組織與實施。
(四)注重學術論文以及畢業論文的寫作質量。學院要重視對教育碩士的學術誠信的培養,加強學風建設,營造良好的學術氛圍。可以定期邀請一些知名的研究教育方面的專家做學術報告,或者安排教育碩士參加一些學術會議,這樣可以使他們的思維更開闊,激發他們對某一教育問題的研究動力。同時導師要做好檢查和監督工作,對教育碩士的論文寫作做好檢查和指導工作。
(五)成立實踐教學領導小組,全面負責教育碩士的實踐教學工作。領導小組由學院負責人、教育碩士導師、研究生教學秘書等組成,他們分工明確、各負其職,工作內容包括實踐教學組織、計劃制定、檢查、考核、總結、材料上報等。在教育碩士實習期間,學院要進行跟蹤管理,負責人員要不定期的前往實踐單位調研,檢查并督促實踐活動的落實情況。
(六)建立高素質、高水平的優秀導師隊伍。教育碩士的培養主要采用導師負責制,并且實行雙導師制。校內導師要求具有先進的教育思想和理念,熟悉基礎教育教學的現狀與發展趨勢,學院要給導師創造條件,定期舉辦一些關于基礎教育的研討會,不斷更新導師隊伍的現代教育觀念。校外導師作為基礎教育的一線教師或管理者,學院要監督校外導師的上課情況,成立導師組,采取集體培養與導師負責相結合的指導方式,鼓勵校內導師與中小學有經驗的高級教師共同指導教育碩士。
四、結語
經過多年的探索,我院不斷改革創新對教育碩士的管理模式,培養出了一批優秀的教育碩士,他們在工作崗位上都已經成為教學和科研骨干,有學員被評為省級優秀物理教師、中國教育學會的百名基礎名師和全國優秀教師等多項榮譽。這些驕人的成績說明了院級管理對優秀人才的培養有重要意義,并且院級管理不是一成不變的固定模式,它隨著社會的發展以及基礎教育對人才要求的變化而不斷更新發展,這樣才能培養出真正意義上的創新型的教育碩士。
致謝:本研究得到了山東省研究生教育創新計劃項目的支持(項目名稱:培養創新型教育碩士專業學位研究生的院級管理模式的探索與實踐;基金號:SDYY11155)。
參考文獻
[1]劉亞娟.結合高校教學解讀《教育規劃綱要》[J].長春師范學院學報(自然科學版),2010(6)
[2]肖琳.教育碩士與教育學碩士課程設置比較研究[D].蘇州大學碩士論文,2009
[3]段麗華,陳旭遠,周霖.教育碩士專業學位研究生教學方式的探索性研究[J].學位與研究生教育,2000(6)
[4]梁其健.教育碩士專業學位師資隊伍應具備的整體結構――兼論教育專業碩士與學科碩士培養標準的異同[J].華中師范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03(2)
[5]魏燦欣.我國教育碩士學位論文質量現狀及提升對策研究――以某高校教育管理專業教育碩士學位論文為例[D].東北師范大學碩士論文,2009
[6]崔慧永,施春梅.論管理與創新的關系[J].吉林師范大學學報,2010(1)
【關鍵詞】課程設置;畢業論文;培養質量
教育碩士專業學位是我國設置的具有特定教育職業背景的專業性學位,它主要培養面向基礎教育教學和管理工作需要的高層次專門人才。自1997年首次招收教育碩士專業學位研究生以來,我國教育碩士專業學位教育已經走過了10余個春秋,隨著培養院校的增加,教育碩士的招生規模也不斷擴大,我國教育碩士專業學位教育獲得了快速發展并已初具規模。在國務院學位辦、全國教育碩士專業學位專家指導委員會的管理和指導下,針對教育碩士專業學位教育的指導思想、培養目標、課程設置、教學要求、教學(管理)實踐、評價體系等一系列規范和要求,各培養單位之間不斷加強交流,相互學習,取長補短,對整個教育過程有了日漸明晰的認識,初步達成共識,并形成了一整套行之有效的教育模式。如何完善這一體系,繼續提高教育碩士的培養質量問題,仍處在不斷摸索之中,本文主要從課程設置和畢業論文兩個方面來探討進一步加強教育碩士的培養。
一、課程設置
課程設置是教育制度的靈魂,教育政策最終要體現在課程設置上。如何從課程設置上提升高等師范教育的質量是我國面向21世紀教育改革的重大課題。須從教育碩士堅持的職業性方向出發,緊密結合基礎教育領域的教學實際,適當壓縮政治理論和英語等公共課的課時比重,有針對性地開設一些專業性強、實踐性鮮明的實踐型課程,并增加觀摩教學等內容。這樣才能培養出既有一定理論水平,又有突出實踐能力的特色鮮明的專業學位碩士。
1、從教育碩士實際出發,創造性的設置課程。
教育碩士專業學位教育史面向中小學教師職業及課程教學實踐需要的,因此教育碩士課程必須貼近中小學課程教學改革現實,要考慮到中小學課程教學活動的各個環節以及教學改革和創新的實踐需要,必須提供有助于中小學課程教學順利開展的策略和方法,突出針對性和務實性,以適應和滿足教育碩士研究生的現實需求為宗旨。教育碩士課程不僅要滿足學生對專業知識的縱深度和前沿性;不僅要提高學生的教學能力,還要提高學生教育科研能力。為此,必須打破學術型研究生教育課程設置以學科為中心的模式,以教師職業的實踐需求為依據,創造性地設置課程。務實性與創新性這兩個方面是相互關聯、不可分割的,對哪一方面的忽視或弱化,都會直接影響教育碩士課程設置的科學性。
2、從教育碩士實際出發,針對性的設置課程。
教育碩士專業學位教育以教師職業為依據,且其培養對象具有多學科專業的特點,這決定了其課程設置不可能像學術型學位研究生教育的課程設置那樣圍繞著單一性質的學科專業來組織安排,而是要圍繞多重性質的學科專業需求來組織安排,教育碩士課程設置不僅要關注教育碩士研究生學科專業知識的縱深度,而且要關注其知識體系構建的寬廣度、前沿性和應用性。教育碩士研究生在掌握專業基礎理論和拓寬專業知識體系的基礎上,既要進行跨專業或跨學科的學習,還要積極主動地了解限定教育科學的發展、變革以及現代科學技術在教育實踐、教學方法以及教育研究等方面的應用等問題,教育碩士課程設置既要拓寬教育碩士的知識背景,又要及時反映現代教育科學的發展變化及趨勢,將現代教育思想、方法、手段納入課程之中,使教育碩士在學習基本專業理論知識的同時,更好的了解和掌握先進的教育思想、教育方法和教育手段,增強教育碩士研究生的教育實踐能力和促進教育改革的能力。這就決定了課程設置的復合性。但教育碩士課程設置的復合性并不意味著它沒有范圍和數量的限定,也不意味著眾多科目的隨意堆積,還必須本著重質量和高效益的準則,依據學生需求,少而精地、有針對性地開設課程。
二、畢業論文
學位論文是教育碩士教學管理的最后的教學環節,也是教育碩士綜合素質的全面體現。教育碩士的學位論文的質量可以全面地衡量教育碩士培養的效果,也可以從側面體現出教學單位的教學管理水平,所以教育碩士畢業論文的質量是提高教育碩士培養質量的關鍵環節。
1、結合教學實踐進行論文選題。
論文選題是論文寫作的開端。能否選擇恰當的題目,直接影響到教育碩士論文的寫作和水平。題目選得不好,就可能走許多彎路,費許多周折,甚至難以完成學位論文。國務院學位辦規定教育碩士專業學位論文“必須做到理論聯系實際”,結合他們的本職工作,對學科教學中存在的問題進行分析、研究并提出解決策略或方法??梢哉f,學位論文是教育碩士將理論與實踐、專業知識與創造能力結合的集中表現。因此在學位論文選題時,我們不是以自己的研究課題和學術見解來框定教育碩士研究生的志趣,而是從教育碩士入學開始,就向他們宣講國家有關文件的精神和要求,讓他們理解專業課程設置與學位論文的側重點,要求論文選題應從自己的教學實際出發,推行實證性研究,促使他們在課程學習開始就思考學位論文的選題方向。一般我們要求教育碩士首先自己選定幾個題目,然后學員之間進行討論,避免選題沖突,在自我研討的基礎上初步確定自己的論文主題,然后交導師審定。
2、論證開題報告。
爭取在校學習期間完成論文資料的收集整理根據教育碩士研究生的特點和課程學習的排,我們要求在第一學期中期就確定每位研究生的指導教師,使導師與研究生盡早接觸;在第二學期開始就確定論文的選題范圍,以使他們利用在校學習的時機盡早開始積累資料,確定論文主題和完成開題報告的論證。為保證教育碩士論文質量,我們高度重視教育碩士學位論文開題論證工作。開題論證是教育碩士能力培養和學位論文寫作的關鍵環節,由于教育碩士導師隊伍的水平參差不齊,真正具有教育學科背景和基礎教育實踐經驗的導師不足,往往導致教育碩士論文選題不合理,論文寫作難以順利完成。我校教育碩士研究生主要采取脫產一年的培養模式,為此,我們要求導師組最遲在學員入學的第二學期末組織開題論證會,論證會成員要求包括教學論專家和基礎教育一線專家,人數不能少于5人。
3、督促學位論文寫作。
由于教育碩士多數為基層教學骨干,回單位后都承擔了大量的教學任務,工作緊張,加上中學文獻資料的限制,許多教育碩士回原單位后將論文的研究和寫作擱置一邊,寄希望于最后的突擊,這必然會影響論文的質量。為保證學位論文質量,我們規定教育碩士在校撰寫論文時間不得少于3個月,整個學位論文的撰寫時間不得少于1年。學校開發并運行了研究生管理系統,研究生論文開題后管理系統自行記錄時間,至答辯申請不到1 年的系統將不同意答辯申請,這一措施更加規范了學位論文的管理。實踐證明這對保證教育碩士學位論文的質量是非常有效的。為提高學位論文質量,我們實行學位論文預審制度。在申請論文答辯之前,由導師組對提交的論文進行預審,符合要求的方提交答辯申請,避免由于導師要求不一而導致論文水平差別太大,影響學位論文的整體質量。加大學位論文盲審力度,進一步保障學位論文質量。學位論文盲審是保證學位論文質量的一項重要措施,我校一直堅持實行學位論文雙盲抽查評審制度。這一制度不僅給教育碩士學員一定的緊迫感,而且對指導教師也起到了督促作用。學校除了統一按比例進行抽檢外,鼓勵各學科方向自己進行論文盲審。對未達到碩士學位水平的論文要求其修改,并推遲其學位論文答辯。實踐證明,這一措施對提高教育碩士學位論文質量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
總之,教育碩士的培養目的是提高中小學教師的業務能力,而課程設置和學位論文這兩個教學環節正是考核學生的實際業務水平,所以這兩項工作也是各培養院校的重要工作之一,我們應該對這兩項工作嚴格把關,提高教育碩士培養質量。
【參考文獻】
1、全國教育碩士專業學位指導委員會.教育碩士專業學位教育試行工作條例(第三稿)[A]. 2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