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3-30 11:34:54
序論:在您撰寫會計綜合實訓論文時,參考他人的優秀作品可以開闊視野,小編為您整理的7篇范文,希望這些建議能夠激發您的創作熱情,引導您走向新的創作高度。
會計實踐性教學是指通過會計模擬實驗或到單位實習等手段,將會計理論知識與實際情況相結合,提高學生動手操作能力的教學形式。目標是使學生體驗會計工作環境,從中得到技能的培養和對理論的進一步理解,充分發揮學生的創造性與能動性,為培養高素質的應用型人才服務。會計實踐性教學包括課內實驗教學、模擬綜合實訓、校外專業實習、撰寫論文等,教師應結合教學過程中的實際情況,采用合理有效的教學形式以達到最好的教學效果。結合我校會計系的實踐教學改革與探索,作者認為會計專業實踐教學模式的建設可從以下幾個實踐教學環節的完善著手。
一、課內實驗教學
課內實驗教學是指通過實驗將理論知識應用于實務,教師將實踐技能傳授給學生的教與學過程,它融合在日常專業課的教學之中,其目的是使學生認識和了解技能,并培養學生的感性認識,增強學生的動手能力和專業素質。課內實驗教學是實踐和理論聯系最緊的交匯點,這一環節是實踐教學的開始,也是實踐教學的關鍵一環。
在課內實驗階段應大力提倡案例式教學方法,在教學過程中讓學生圍繞某教學案例,綜合運用所學知識與方法對其進行分析、推理,提出解決方案。案例教學法有利于加深學生對理論的理解,并通過課堂討論等學生主動參與的方式,使學生獲得實際動手能力,能運用所學理論知識解決工作中出現的實際問題。同時案例教學又能包含盡可能多的信息,激發學生發散式思維,變被動學習為主動探索。案例教學應融入各專業課的學習中,一般在會計實務操作的有關理論、程序內容結束,都應設置與教學內容相關的實際財務案例。例如在成本會計學課程的教學中,可結合成本核算方法的介紹,穿插企業的案例,使學生理解方法的實際運用,并了解企業的成本管理狀況。
二、模擬綜合實訓
會計模擬綜合實訓是讓學生在模擬的會計工作環境下,運用會計實務的操作方法對虛擬企業的經濟業務進行處理的實踐教學方法。在這個過程中將教與學、學與用緊密結合起來,學生不但能獲得對會計學的感性認識,還能從中掌握會計人員進行實際操作的技巧。模擬綜合實訓是建立在掌握基本理論方法之上的技能訓練,是通過較集中的訓練使學生達到熟練掌握專業技能的目的,培養良好的職業素養。模擬綜合實訓包括會計綜合業務實訓、會計軟件應用實訓、成本會計業務訓練、公司理財技能訓練、管理會計業務訓練、審計業務訓練等會計專業技能訓練。教師在此階段,主要起提示作用,向學生介紹模擬實習的目的、要求和任務,解說實習的操作過程。
為了較好的開展會計模擬綜合實訓,應該在校內建立會計的模擬實驗室。會計模擬實驗室的硬件構建要盡量做到仿真,包括實驗室的布局、實驗數據貼近實際。應建立以企業生產經營基本業務為基礎的核算體系,通過一整套真實的會計憑證、賬簿、報表,模擬企業會計實務處理以及相關的財務管理、審計等實務流程。同時軟件建設要盡量做到突出會計流程中各崗位操作要領與技巧,而不是企業財務軟件的流程演示。使學生在模擬實驗過程中,如同置身企業的真實業務環境中,達到鞏固理論知識,鍛煉實戰應用能力的目的。
三、校外專業實習
校外專業實習是一種直接讓學生到企業單位參加會計實務工作的實踐性教學形式。校外專業實習屬于綜合性實習,其實習內容涉及廣,包括會計核算、財務管理、審計、稅收等諸方面的業務,實習目的是對學生綜合能力素質的鍛煉和培養。具體做法是由學校統一制訂實綱和要求,在老師的指導下,學生持學校介紹信聯系實習單位,完成大綱要求的實習任務,回校后提交有關實習材料及實習報告,由學校組織統一考核確定成績。為了保證校外專業實習的質量,高校應挖掘潛力,廣泛建立穩定的校企合作關系,聘請企業相關人員擔任實習導師,全程督導學生的實習過程,保障實習效果。
我校會計系安排了三次校外專業實習,分別在第一、二、三學年后的小學期進行,由于不同階段學生掌握的專業知識程度不同,對各階段的實習要求也不一樣。例如第一階段學生剛初步接觸了基礎會計學知識,因此這一階段的實習目的是使學生在了解實習單位組織形式、經營特點、生產規模等內容的基礎上,側重了解會計主體各個職能部門與會計核算、財務管理之間的關系。第二階段的實習是學生在學習了相關會計理論及專業知識的基礎上進行,目的在于通過實習了解會計理論與方法在實際工作單位的應用,加深對專業知識的理解,提高實際操作動手能力。第三階段的實習是在學生已經基本學完會計專業課程的基礎上進行,因此要求學生通過實習對所學的專業課程有一個完整的實踐認識,在實踐中鍛煉會計操作技能,培養學生的業務素質,為學生畢業后走上工作崗位以及畢業論文寫作奠定實踐基礎。
四、撰寫論文
為什么要寫參考文獻呢?論文的作者必須通過參考文獻標注來表明哪些學術論點是引用了前人的,這樣才能把知識產權很好的劃分開來。關注學術參考網,可以查看更多優秀的論文參考文獻,下面是小編收集的審計實訓論文參考文獻來和大家一起分享。
審計實訓論文參考文獻:
[1]林克明.基于工作過程導向的審計實訓校本課程開發研究[J].長春理工大學學報,2011,(7).
[2]彭東生,袁紅萍.高職會計實訓與審計實訓教學的無縫對接[J].財會教育,2013,10(20).
[3]李巖,楊粲.高職院校審計實訓教材開發的實踐研究[J].全國商情,2013(10)75-76.
[4]繆喜玲.審計實訓教學研究[J].河南財政稅務高等??茖W校學報,2014,6(28):72-74.
[5]羅立立,吳奇峰.淺談案例教學在高職審計實訓課程中的應用[J].改革與開放,2010(7).
審計實訓論文參考文獻:
[1]馬春靜.審計模擬實訓教程[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13.
[2]梁冠華.審計課程教學改革探討[J].科技信息,2008,(06).
[3]劉崢,范瑩瑩,蔡文芬.高職院校會計專業人才培養模式創新與教學改革研究[J].中國校外教育,2011,(22).
[4]夏艷姝.審計專業實訓教學體系優化研究[J].中國科教創新導刊,2014,(10).
[5]李巖,梁平,李航.高職院校審計實訓校本課程開發探析[J].全國商情(理論研究),2012,(19).
[6]陸迎霞.綜合性設計性實訓項目建設研究——基于會計學專業審計實訓課程[J].國際商務會計,2012,(06).
[7]繆喜玲.審計實訓教學研究[J].河南財政稅務高等??茖W校學報,2014,(03).
[8]夏艷姝.審計專業實訓教學體系優化研究[J].中國科教創新導刊,2014,(10).
審計實訓論文參考文獻:
[1]汪燕芳.審計案例教學模式探析[J].湖北經濟學院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07(11).
[2]葉江虹.案例教學在審計課程中的創新實踐[J].會計之友,2011(3).
[3]何芹.審計實踐教學及其管理模式——以上海立信會計學院為例[J].中國管理信息化,2009(8).
關鍵詞: 應用型本科院校;財會專業;實踐教學;改革
中圖分類號:G642.0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6-4311(2013)16-0227-03
0 引言
應用型本科院校財會專業的治學目標是培養具有實踐綜合能力的應用型財會專業人才。然而目前,絕大多數應用型本科院校財會專業的培養方案和課程設置仍沿襲研究型大學的做法,未體現出實踐教學的重要性,缺少辦學特色和辦學專長,因而很難獲得競爭優勢。如何突出自己的辦學特色,設置別具一格的課程體系,成為應用型本科院校財會專業亟待解決的問題。對此,應用型本科院校的財會專業應改變思路,明確目標,重新設計培養方案,突出實踐教學內容,改革實踐教學的內容與模式,以培養具有較強實踐動手能力的應用型財會人才。
1 應用型本科院校財會類專業實踐教學存在的問題
1.1 實踐教學目標不突出 應用型本科院校與研究型大學的培養目標不盡相同,研究型大學培養的是理論基礎厚、科研能力強、具有創新精神的綜合素質型人才。而應用型本科院旨在培養具有較強實踐動手能力的應用型專業人才。培養目標的不同,決定了培養方案和課程設置上的差別。而目前應用型本科院校財會專業只是簡單地復制財經類重點院校財會專業的培養方案和課程體系,同質化現象極其嚴重,重理論輕實踐,未體現出實踐教學的重要性。因此突出實踐教學目標,根據應用型本科院校財會專業的特點構建一個完整、多層次的實踐教學體系是其首要解決的問題。
1.2 實踐教學時間安排不合理 大部分應用型本科院校財會專業實踐教學安排的學時數量較少,且多采取集中授課的形式。例如很多院校的財會實習在實習周或者小學期中進行,大部分的實踐課程都是在一周或者兩周時間內集中完成的。這種有限的實踐課時安排無法保證實踐教學內容的完整性和系統性。另外,集中授課的形式也不能保證理論與實踐的相互銜接和促進。當學生完成理論課程時,由于未通過實踐及時鞏固理論知識,而降低了對理論知識的吸收與掌握;當學生參加實踐課程時,又因為理論知識的淡忘而使實踐的效果大打折扣。因此,應將實踐教學與理論教學相結合,統籌安排實踐教學時間。
1.3 各實踐教學環節相分離 目前,很多應用型本科院校的財會專業都是將實訓、社會實踐、畢業論文等實踐教學環節簡單地羅列在一起,沒有先后主次之分,內容安排也是獨立的、無關聯的。各實踐教學環節的分散和脫離,無法實現各教學環節的協同作用,大大降低了實踐教學的效果,很難讓學生對財會工作形成系統認識和整體把握。
1.4 實訓教學缺乏系統性和真實性 目前財會專業的實踐教學主要側重于模擬訓練環節。模擬訓練中的教學案例往往局限于財務會計的簿記訓練、電算化模擬訓練以及成本會計模擬訓練,很少涉及預測決策、控制等財務管理的內容,導致這種模擬訓練成為單項訓練,缺乏系統性和整體性。并且模擬訓練中的教學案例大都是企業的一般性常規業務,忽略企業實際背景和個性特征,缺乏情景感和真實性。
1.5 社會實踐流于形式 目前,很多應用型本科院校由于未形成獨特的辦學特色和優勢,因此其畢業生就業情況比較嚴峻,這導致學生畢業前的崗位實習機會也較少;加之學校又缺少穩定的校外實習基地和合作企業,因此靠學校力量安排的實習生數量比較有限。對此,一些院校往往要求學生自己尋找單位進行實習,并在最后考核時提交一份實習證明即可。然而,由于財會實習會牽涉企業財務信息的保密性問題,導致一般企業不愿意接收實習學生,因此學生也只能憑借私人關系來尋找實習單位。而沒有關系的學生可能就會提交一份虛假的實習證明來應付學校的考核。另外,由于實習時學生分布在各個不同的企業里,給校外社會實踐的教學管理增加了難度,學生的實習過程缺少老師的統一指導和監督,實習效果難以保證,社會實踐往往流于形式。
1.6 畢業論文偏重于理論研究 畢業論文是檢測學生在校學習期間學習成果的最終階段。學生運用所學的基本知識和理論,去分析解決一兩個實際問題的實踐鍛煉過程,也是整個會計實踐教學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環節。撰寫畢業論文可以培養學生的科學研究能力,提高其綜合運用所學知識解決分析實際問題。然而,大多數應用型本科院校的財會專業學生的畢業論文都傾向于理論研究,缺少與實際相關的數據支撐論文的論點。由于畢業論文僅僅是由成篇的文字構成,缺少合理的實際論據,導致論文在內容上即空洞又脫離實際,不能充分的反應學生的整體水平和實踐教學的效果。目前,畢業論文偏向理論研究、脫離實際,已經成為了應用型本科院校的一個詬病。
2 應用型本科院校財會類專業實踐教學體系設計
由于應用型本科院校財會專業的治學目標是培養具有實踐綜合能力的應用型財會專業人才,因此其教學培養方案的設計首先要突出實踐教學的重要性。而構建一個完整的、多層次的實踐教學體系則是保證和提高實踐教學質量的首要任務。首先,財會專業的實踐教學應以認識實習為起點。通過認識實習刺激學生的感觀意識,了解財會工作的主要流程和內容,體會財會工作的職能,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激發學生的求知欲。其次,進行專業課程的學習。專業課程學習包括理論學習和隨課實訓,隨課實訓強調培養學生專項業務的操作能力,因此二者應同步進行。再次,多門專業課程結束后,應進行綜合模擬實訓,以培養學生的綜合業務能力。最后,全部課程結束后,應根據學生就業方向安排社會實踐活動,以培養學生的實戰能力。與此同時,要求學生聯系社會實踐內容完成畢業論文的撰寫。由此可見,該體系將實踐教學環節滲透于整個教學過程中,體現了實踐教學的重要地位,并且突出了各實踐教學環節在時間上的連續性和內容上的層次性。
3 應用型本科院校財會類專業實踐教學改革的內容
3.1 統籌安排實踐教學時間 實踐教學是否能達到理想效果一方面取決于實踐教學安排的學時數量,另一方面還取決于實踐教學各環節的開設時間是否合理。應用型本科院校財會專業應重新設計課程體系,完善培養方案,在保證理論教學效果的基礎上適當增加實踐教學的學時數量,合理安排各實踐教學環節的開設時間。實踐教學開設時間的安排,一方面要考慮到實踐教學與理論教學的同步配合問題,另一方面還要考慮到各實踐教學環節的有效銜接問題。
3.2 開展隨課實訓教學 隨課實訓教學是針對具體課程內容設計的,以鞏固理論知識為目的課堂內實訓教學。主要可采取兩種方式:技能實訓和案例教學?;A會計和財務會計課程可進行會計憑證、賬簿和財務報表方面的技能實訓,會計電算化課程則可針對總賬子系統、工資系統、報表系統等進行單項實訓。案例教學是將財會真實業務設計成教學案例,通過教師引導、學生討論的方式將理論應用于實踐,提高學生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可應用在財務管理、審計等課程中。采取隨課實訓的方式不僅保證了實踐教學的課時量,同時實現了理論教學與實踐教學的有效配合和無縫銜接,最大程度地在有限的課時內完成更多的教學內容,并達到更好的教學效果。
3.3 強化綜合模擬實訓 綜合模擬實訓一般是在多門相關課程完成之后進行,它是將相關課程的內容進行整合,模擬真實企業若干會計期間內所有經濟業務的綜合實踐課程。首先,建立一個仿真的財務室,并根據真實的會計崗位要求設置崗位,由學生擔任不同的角色,體會會計崗位的分工制度。崗位設置可以包括會計主管、出納、成本費用核算、工資核算等多個會計崗位。由若干名學生合作完成若干會計期間所有的會計工作,這不僅能提高學生的實踐應用能力,還能培養學生的團隊意識和協作能力。其次,將財務工作內容設計到綜合模擬實訓中,設計真實情景和工作任務,將財務預測、決策、分析和評價等內容融入實訓中。再次,增加企業非常規財務工作的模擬實訓,如設計企業并購、外匯風險管理等方面的工作內容。最后,還可以根據需要將與財會工作相聯系的部門以小窗口的形式加入到實訓中,例如設立工商登記、銀行、審計部門、稅務部門等。學生通過綜合模擬實訓,可以對財會計工作形成系統認識和整體把握,為日后的實際工作打下良好的基礎。
另外,在進行綜合模擬實訓的同時,可根據各階段的工作內容聘請校外的專業財會人員進行相應的專題講座,介紹其實踐工作經驗,并對模擬實訓中未觸及的內容進行補充講解,使學生全方位地了解和體會財會工作的環境和內容。
3.4 創新社會實踐形式 社會實踐是應用型本科院校財會專業最為重要的一個實踐教學環節,它既是檢驗之前教學成果的途徑,也是考查和提高學生實戰能力的最好方法。然而目前,很多應用型本科院校還缺少穩定的校外實習基地和合作企業,針對這一現實問題學校必須創新社會實踐形式,具體可采用以下幾種方式:①充分利用教師資源,通過互利共贏的方法獲得企業的支持,建立一批穩定的校外實習基地。比如對于會計師事務所和稅務所等人員流動較多的單位,可以隨時提供人力資源,由教師帶領學生完成工作任務,這不僅增加了學生的社會實踐機會,而且還解決了企業人員缺乏的問題,因此容易得到企業的支持。另外,在整個實踐過程中一直有教師的參與和指導,這一方面能加強對實踐教學的管理,另一方面也可為學生隨時提供專業指導,增強社會實踐的效果。②學校還可以通過資助項目教學的方式來帶動學生的社會實踐活動。項目教學是指師生共同努力通過完成一個企業的真實項目而進行的實踐教學。首先教師與企業簽訂項目合作合同,然后由教師組織若干名學生共同制定和實施項目方案,解決企業運作過程中出現的疑難問題。學生的實戰能力在這一過程中自然得到鍛煉。③學校應通過調研搜集存在崗位空缺的目標企業,針對目標企業的實際崗位需求對學生進行有針對性的崗位培訓,提高學生就業的競爭能力,以爭得就業實習的機會。長此以往,學校將會在目標企業圈內建立良好的口碑,目標企業也將逐漸成為其穩定的校外實習基地。
3.5 改革畢業論文內容 應用性本科院校財會專業的畢業論文應側重于應用研究,因此學生畢業論文的選題和內容應緊密結合社會實踐內容。畢業論文結合社會實踐的意義體現在三個方面:其一,建立在真實工作基礎上的論文寫作不僅能擺脫理論研究論文的空洞問題,還能解決學生抄襲論文的問題。其二,通過社會實踐獲得的實際案例背景和數據能豐富論文的內容,提高論文的寫作意義和應用價值。其三,學生在畢業論文的寫作過程中要不斷對其社會實踐活動進行反思和理論提煉,這不僅能強化社會實踐的作用,而且能提高學生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4 結語
應用型本科院校財會專業的教學目標是培養具有較強實踐動手能力的應用型財會人才,因此應將財會實踐教學貫穿于整個教學活動中,在不同階段設計恰當的實踐教學環節和內容,建立一個具有針對性、層次性以及開放性的實踐教學體系,這樣才能保證和提高財會類專業的實踐教學質量,培養具有較強應用能力的高級財會人才。
參考文獻:
[1]劉慧娟.會計學專業本科教育實踐教學問題研究[D].山西:山西財經大學,2011,7-8.
[2]呂永霞.普通院校會計專業實踐教學改革與探索[J].財會通訊,2012,8(下):6-8.
關鍵詞:應用型;財務管理專業;培養體系
中圖分類號:G7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5-913X(2016)02-0141-02
教育教學過程中,通過社會調查,依據社會對財務、會計人才素質要求,結合崗位工作特點和生源情況,按照應用型人才知識、能力、素質和諧發展目標要求,按照“理論夠用、加強實踐、突出特色、就業導向”的人才培養的基本思路,以能力培養為重心構建并實施人才培養體系,主要內容為三方面:理論教學體系、實踐教學體系和素質拓展體系。
一、理論教學體系
(一)課程結構上形成“平臺+模塊”的框架,通過“平臺+模塊”課程體系的建設,保證人才基本規格要求和多樣化、個性化的發展。其具體含義是在應用平臺上設置了職業技術模塊、崗位技能模塊和第二、三課堂模塊。在學院統一規定的公共基礎平臺外,又在專業理論平臺上設置了學科共同課、專業基礎課和專業核心課必修課模塊、專業方向課程的限選課模塊和自由選課模塊。
(二)教學內容與課程體系建設,對各類課程進行裁并、整合和內容更新,為實踐教學提供“必須、適度”的理論前提。從總體上設計學生需要掌握的知識點和能力發展要求,突出整合性和知識的應用性,打破傳統按學科范疇設置課程舊框架,增強主干理論課程整合。
(三)把職業資格認定類課程整合進課程體系中,為順利就業打下基礎,為學生進入相關行業作好準入的資格準備,使學生將所學理論知識串連起來,能以行業需求為主線,為綜合知識與技能的構建提供理論知識和技能原理。
二、實踐教學體系
(一)建立“全方位、雙循環、多模塊”的實踐教學體系
1.全方位
(1)全方位模擬教學形式。形式依據根據財務管理專業系列課程特點而定,有校內校外兩種形式的實訓與實習,并把二者緊密結合。同時有手工模擬、計算機模擬和會計、財務、審計電算化相結合的實訓。單元實訓為每門課程的基礎,專項實訓針對崗位需求而設,還有包括物流、資金流和信息流的企業經營全過程實訓,集會計、審計、財務管理于一體的專業綜合實訓。
(2)全方位模擬實訓內容。由單一的工業企業的模擬實訓擴展到主要行業的模擬實訓如施工企業、商貿企業、行政企業單位等;強化會計、審計、財務等專業知識與技能的單元實訓及其綜合實訓;增加就業崗位的專項實訓。最終使模擬教學內容更加崗位化,更加全面,為人才培養走向準職業化奠定基礎。
(3)全方位模擬教學環境。校內實驗室,校外實習基地。校內建立健全“會計電算化實驗室”、“會計手工模擬實驗室”、“ERP財務管理沙盤模擬實驗室”;校外建立實習基地,包括會計咨詢公司、金融單位、企業、會計師事務所、證券公司等。
2.雙循環
日常教學中雙循環是指各門課程的單元模擬循環與畢業前的綜合模擬循環。
(1)各門課程(指專業主干課)一是按章節內容分散進行實訓。二是課程結束后集中一段時間進行該課程綜合實訓。這需要科學的安排時間,理論教學精講多練,通過實訓加深對理論的理解。單元循環是伴隨專業系列主干課程理論教學同時進行。
審計、公司(企業)財務等課程單元模擬,培養學生發現、分析、解決實際問題能力,以案例分析為主,輔以專業調查,提升職業判斷能力,以及與人溝通、協調、交往的能力。會計系列課程單元實訓側重基礎模擬訓練,培養基本職業能力,使學生熟練掌握本專業基礎知識技能。在時間安排上,分別在一、二、三、四、五、六學期進行,系列課程單元模擬實訓是伴隨每門專業理論授課同步進行,實踐教學環節連續不斷線,使理論教學與實踐教學緊密結合。
(2)畢業前的綜合模擬循環。著重培養學生綜合知識的運用能力,提高就業競爭力。包括整個會計、審計、財務管理系列的綜合模擬實訓,這是在專業系列課程單元模擬實訓后而進行的實訓。
綜合模擬實訓以校內實訓為主,按設定的模塊進行實訓,集中在大四第七學期。第八學期進行頂崗就業實習,完成畢業實習和畢業論文撰寫的準備工作及畢業論文的撰寫工作。
通過雙循環模擬實訓,實現了每門課程的整體循環和相關知識的交叉循環,達到全面把握、重點應用的目的,使學生專業知識步步升華。使學生在對各門專業課程的基本理論與技能分塊、分條理解和掌握的基礎上,提升就業能力。
3.多模塊
畢業前設計既互相聯系又相對獨立的崗前實訓模塊,旨在提高畢業生的就業競爭力,強化職業能力培養。
(1)出納崗位實訓模塊。這一模塊的設計是為了保證學生上崗后能扎扎實實地從基礎業務做起,出納往往是學生進入財會部門的第一個工作崗位,出納業務也是財會人員的基礎業務。此模塊設計為成為一名合格的財會人員奠定良好的業務基礎。
(2)會計(審計、財務)崗位實訓模塊。將學生置身于會計(財務、審計)主管人員的崗位,進行經營或業務活動全過程的會計業務、審計業務和理財業務的處理。主要以工業、商貿、施工、行政事業單位一定期間的主要經濟業務,目的是讓學生熟練掌握經營活動或業務活動的內容及方法與操作技能,使畢業生迅速適應崗位需求,從而把握繼續發展的機會。
(3)納稅申報業務實訓模塊。學生在校學習這方面的知識與技能較少,但用人單位在選擇財會人員時,往往非??粗衅浼{稅申報與納稅業務處理的能力。該模塊完全模擬企業納稅申報業務全過程,使學生得到這方面的知識與技能全面訓練。突出各種稅金的計算、合理避稅的運用、調整賬務處理等內容實訓,各種稅收處理在企業會計實務中所占比重越來越大,而且對會計信息質量影響大,這項任務對財會人員職業判斷力要求高,所以納稅申報業務是財會人員必備的專業知識與技能。
(4)“ERP沙盤模擬實驗”模塊。該模塊訓練,可以讓財務管理專業、會計學專業學生跳出財務看財務,全面提高學生職業判斷力、經營決策和財務及經營活動分析與評價能力,不但可以使學生全面掌握現代企業信息化管理方法,從而從更深層次把握財務管理內涵。在這一模擬實訓中,把學生分成若干小組,進行對抗性的實戰訓練。學生分別扮演不同企業管理角色,包括會計、采購、生產、銷售、財務、人力資源等職能。
(5)特殊業務模塊。設計這一模塊,旨在加強實務操作訓練,以適應實際工作崗位需要。一些特殊業務處理因新會計準則與審計準則的頒發與實施越來越國際化、標準化。這些特殊業務在實際工作中時常發生,學生在校只學些基本理論知識而缺乏實際運用能力,因此,有必要加強該模塊設計。
(6)畢業實習與畢業論文設計模塊。畢業論文設計是對四年理論教學和實踐教學質量的檢驗,是實踐教學體系中的更高層次,它是理論和實踐的升華,是對學生綜合素質全方位的考察。學生的總結、概括能力不高,收集資料、整理資料、運用資料的能力較弱,文字組織能力較低。為此我們利用日常各種實訓與實習機會要求學生寫出論述性的總結和調查報告,有意識、逐漸培養學生寫作能力。為畢業論文的撰寫奠定一個較好的基礎。待進行較長時間的畢業實習時,學生就可以根據日常逐漸培養出來發現、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以及日常積累的資料,針對論文選題,較為順利的收集、整理、加工實習中取得的與論文相關資料,較好的完成畢業論文撰寫工作。
(二)完善實踐教學體系實施的措施
1.構建財務管理專業大學本科1―4學年的分層次、模塊化及點、線、面相結合的實訓課程體系,將實踐教學納入新版教學計劃,從而保證上述實踐教學體系的實施。
2.認真做好實踐教學內容的銜接。做好以下幾個結合:
(1)單項實訓與綜合實訓相結合。包括每門專業課程實訓與專業系列課程綜合知識與技能融合為一體的綜合實訓相結合;每門專業課按章節分散實訓與該課程結束后集中一定時間進行系統實訓相結合。
(2)手工實訓與電算化實訓相結合。學生畢業后,無論是在大公司還是小企業從事財會工作,無論是手工核算還是計算機核算都希望游刃有余地勝任工作,因此在實訓過程中,要求學生既能熟練的進行手工操作,又能利用財會軟件在計算機上進行操作。
(3)課余學生分散實訓與相課堂集中實訓結合。分散實訓是指學生利用課余時間在各個實驗室中隨時隨機進行操作實驗。
(4)校內實訓與校外實習相結合。利用寒、暑假的時間,規定學生自找單位進行一定時間的專業實習。學生必須根據實習內容提交一份論文性質的調查報告,作為平時學習成績考核內容。由于財會專業建立實習基地難度較大,學生在校期間,在強化校內實訓的同時,校外實習必不可少,嚴格要求學生按實習指導書具體規定的要求與內容進行實習。
(5)畢業實習與畢業論文撰寫相結合。根據財務管理專業特點,要求學生在較長的畢業實習期間,根據論文選題注意搜集資料、并進行分類整理、提煉出論文論據、從而使學生撰寫論文具有實際意義。因此要求學生撰寫具有實用價值的論文。
3.加強實踐教學資料建設
教材可選用正規出版的專門教材,也可由教師自行編寫。具體規定實訓目的,要求、內容、步驟、方法、時間、地點、進度及考核方法。同時教學大綱和實訓教材,要求單項實訓與綜合實訓均要有相應的教學大綱,實踐教學環節都要有相應教材和實踐指導書。
4.改革與完善實踐教學方法和手段
激發學生學習興趣與獨立思考和自主學習的能力,達到“寓教于樂,樂學致用”,加強實踐教學方法與手段改革,鼓勵教師在實踐教學中使用現代化教學手段與方法,這是提高實踐教學質量的保障。具體包括:
(1)進行實踐教學方法創新。實踐教學是全方位、多角度的,利用教學的有限時間進行是不可能完全實現的,因此,我們要求教師每學期開設的專業課程實訓充分利用現代信息技術手段進行多媒體動態示范教學,使學生通過網上學習來完成實踐教學工作任務,并利用業余時間進行網上實踐教學。
(2)采用靈活多樣的方法和手段。采用小組討論、課堂辯論、到實踐單位參觀、案例教學、情景教學、崗位輪換、角色轉換、社會調研等靈活多變方法。
5.加強雙師型教師培養力度
(1)請進來。聘用有一定理論基礎和具有實際工作經驗人員為專職教師;外請專家講座,指導難度較大的專業課程實訓。
(2)送出去。到企業單位,會計師事務所,財會軟件開發公司接受專門培訓;允許教師在不影響教學工作前提下業余時間到企業、單位參與實務操作。
6.完善評價體系,加強實踐教學的考評
(1)學生實踐成績的考核指標體系
(2)教師評價指標體系
(3)師生互評
以上各項指標均賦予相應的權重登取成績,均以“百分制”考核,折合為“五級分制”。
三、素質拓展體系
應用型人才不是培養精于技能的工匠,而是具有良好的綜合素質的創新人才和創業人才。素質拓展體系應包括專業技能、技術創新和專業素質的拓展、社會綜合能力擴充訓練、精神氣質的陶冶、身心品質的全面提升。
(一)組織學生參與各種專業技能競賽,提高學生專業應用能力和培養技術開發能力。
(二)組織學生參加各種科技文化活動,提高學生社交能力和團隊協作意識。
(三)開展各類專業證書教育和培訓工作,使學生通過培訓和專業證書考試,使專業應用能力轉換為技術資格。
近年來,提高教育質量、夯實質量工程成為教育界共同關注的話題。對如何提高教育質量,孔夫子提出要因材施教。作為獨立學院,其生源主要是二本錄取線以下、專科錄取線以上的學生,一般統稱為三本學生。這些學生雖在學習成績上與二本及以上學生存在差距,但他們興趣廣泛、思維活躍、求新、求異意識強,樂意接受新事物,在人際溝通能力、組織協調能力以及創造力等方面顯現出一定的優勢。因此,三本院校培養的學生應與母體學校東南大學培養的學術型、研究型人才區分開來,更強調學生實踐能力的培養。這也與教育部對獨立學院的界定吻合,與我院的人才培養目標契合,即獨立學院應培養符合社會需要的、以就業為導向的本科層次應用型人才。此外,會計作為一門操作性、實踐性強的學科,隨著經濟全球化和會計準則國際趨同化的發展,強調學生不僅要具備扎實的理論知識和專業技能,更要加強自身的社會適應能力、人際交往能力、會計職業判斷能力和運用信息技術解決會計實際問題的能力等。這些能力的培養,除了優化理論教學,更應強調實踐教學。筆者根據近年來的教學經驗和教學體會,堅持就業為導向、能力為本位的辦學理念,在構建適合會計專業培養目標的實踐教學體系上,做了一些有益探索。
二、會計實踐教育模式發展
(一)教學模式的內涵 國內外學者對教學模式內涵的理解眾說紛紜。國外以喬伊斯和韋爾(2002)為代表,認為教學模式是構成課程、教材選擇、提高教學活動的一種范型或計劃。國內學者認為這種“范型”或“計劃”只反映了教學模式的外在表現形式,并沒有揭示其實質性內涵,忽略了教學模式深蘊其中的教學思想和教學理念,不利于教學模式的深入研究。我國學者主要從教學過程、教學結構和教學方法等范疇中去定義教學模式,認為教學模式就是在一定教學思想或教學理論指導下建立起來的教學過程的模式、教學結構的模式、教學方法或多種教學方法的綜合。綜合國內外學者的研究,筆者認為教學模式是指在一定的教育思想、教學理論、學習理論指導下,在大量的教學經驗基礎上,為完成特定的教學目標和內容而形成的相對穩定、系統、可操作的教學活動范式。這種范式包括指導思想、教學目標、教學內容、教學方法和教學評價策略等構成因素??茖W地處理教師、教材、學生、教學法、教學條件、教學組織形式等要素之間的相互關系,是教學模式設計的要點所在。
(二)會計實踐教學模式回顧 從上世紀90年代開始,我國理論界就展開了對實踐教學模式的探討,但直到近年來才結合會計專業探討實踐教學模式。筆者通過中國知網以“會計實踐教學模式”為關鍵詞進行查詢,共查到53篇與會計實踐教學相關的文獻,通過對這些文獻的研究發現:2004年之前,會計實踐教學的研究還處于初級階段,談不上實踐教學模式的構建,嚴格來說,只是教學模式構成要素的片面探討。如梁杰、張麗萍等(1995)重點闡述了會計實踐教學內容要增設原始憑證、按制造成本法計算成本、追求內容的先進性和可操作性,憑證、賬表要按新稅制要求進行調整。其他學者多是對會計實踐形式或方式單一形態的羅列。張仕平(1995)指出實踐教學可以實行多種實習方式并舉;徐永斌(1999)提出了會計實踐教學的八種形式:實務演示方式、單元練習方式、模擬實習方式、社會調查方式、案例教學方式、項目設計方式、課題研究方式和校外實習方式。2004年以后,對會計實踐教學模式的探討不斷深入,劉青(2006)提出了模塊化會計實踐訓練體系,將實踐內容分為基礎訓練模塊、專業訓練模塊和綜合訓練模塊,并結合教學內容、師資建設和“文件夾”式實踐考評法來構建會計實踐教學模式,思路清晰,但過于強調實踐內容,不夠全面。印榮(2007)采用“雙重會計實習”法,重點將實踐放在手工操作上,然后再將手工操作與電算化操作相結合來提高實踐教學效果,該方法過于強調手工操作,與信息化社會的發展相悖。汪詩懷(2009)按照會計職業崗位(出納、往來、存貨、資產、職工薪酬、資金、財務成果、主管會計)劃分8個模塊來進行會計實務訓練,是會計實踐教學模式的創新。陳兆芳(2010)構建了會計專業“三段雙軌遞進式”實踐教學模式,“三段”,即按照項目課程的開設,實現從單項實訓到崗位實訓再到綜合模擬實訓的階段性實訓;“雙軌”,即以一個典型的制造業發生的主要經濟業務為實訓資料,要求學生既能手工操作,又能運用計算機完成從填制憑證到編制報表等一整套賬務處理操作;“遞進式”,即校內實訓與校外實習緊密結合,指導學生開展實習,撰寫崗位實習報告。這種模式由簡單到復雜,學生易于接受,通過雙軌運行,可以強化技能,通過遞進式,可使學生順利完成由學校到企業的角色轉換,真正勝任企業工作,但如何合理的分配課時,選取適合的教材,達到預期的效果,還有待檢驗。
可以看出會計實踐教學模式呈現出由點到面的不斷完善過程,但圍繞教學模式的內涵,構建相對穩定的、系統的、可操作的會計實踐教學模式,還需在指導思想和教學目標的確定,師資、教材、教學法、教評等細節問題上進一步細化。
三、三維立體式會計實踐教學模式構建
結合教學模式的內涵,會計實踐教學模式的構建需包括以下構成要素:教學指導思想和教學目標、教學內容、教學方法、教學手段、教學組織形式和教學評價等,這些要素之間應相互聯系,相互支撐,缺一不可。鑒于此,筆者構建了三維立體式的會計實踐教學模式(圖1),該模式以實踐教學內容、實踐教學方法、實踐教學手段和實踐教學組織形式為支撐,以實踐教學評價為保障,在實踐教學思想的指導下,共同實現實踐教學目標。
(一)科學合理的實踐教學指導思想和教學目標 “以學生為主體,以教師為主導”成為現代教學的一種全新模式,在該模式下,學生不再機械地接受知識,而是主動的汲取知識,進行自主學習、研究和探索,最后通過實踐將知識內化為自身能力,教師則成為引導、指導、鼓勵、陪練的角色。因此,會計實踐教學的指導思想應表述為:一切實踐活動以學生為中心,以學生的學習為中心,以培養學生的能力為中心。在該思想的指導下,會計實踐教學目標為:通過實踐教學內容、教學方法、教學手段、教學組織形式的改革,以及實踐教學評價機制的建立,培養學生具備扎實的理論基礎知識、較高的實踐動手能力和較強的實踐應用能力,培養符合獨立學院要求的高素質應用型人才。
(二)多層次遞進式的會計實踐教學內容 實踐教學最重要的是實踐教學內容的設計,總的設計原則是多層次、系統化、遞進性以及四年不斷線。會計專業實踐教學學時比例超過了總學時的25%,包括課內實驗或實訓、集中專業實踐、專業社會調查、專業實習、畢業實習及畢業論文等,實現了課程模塊實訓到綜合實訓循序漸進,做到了實踐教學四年不斷線,體現了模塊實訓和綜合實踐相結合,課內實訓和集中實踐相結合,校內與校外實習相結合,認知和專業實習相結合的特點。此外,在制定人才培養計劃和設計教學大綱時,為每一項實踐內容合理分配了學時,真正做到科學、合理和細致。主要安排如下(如圖2):第一學年,基礎會計課內模塊實訓;第二學年,第1學期財務會計和成本會計課內模塊實訓,第2學期手工做賬綜合實訓;第三學年,第1學期財務管理、審計、稅務會計、稅法和會計信息系統課內模塊實訓,第2學期認識實習,要求學生結合所學知識對本專業進行社會調查,并獨立撰寫實習報告;第四學年,財務ERP綜合實訓、沙盤模擬綜合實訓、畢業實習和撰寫畢業論文。
其中,模塊實訓階段的教學資料由實踐經驗豐富的教師根據實踐學時的安排,結合企業實際進行編制,并根據準則、科研的最新動向不斷進行調整,保證材料的真實性、可操作性。
綜合實訓階段,手工做賬按崗位進行分角色演練,同時為學生配備真實的企業案例、購買各種賬、證、表及裝訂工具,真正做到高度仿真;財務ERP由本專業教師與財務軟件公司共同開發,更多地考慮從ERP應用視角,以企業經營中會計核算、財務管理等崗位的典型工作任務為載體,從課、崗相融的角度進行重構;沙盤模擬對抗賽由經常指導比賽的教師在沙盤實驗室通過實物教具和計算機軟件仿真企業整體經營狀況,將學生分成若干組,每組設CEO、財務總監、市場總監、生產總監、銷售總監等職位,通過若干會計年度模擬經營,讓學生體驗到企業的戰略管理、計劃、供、產、銷、財務等核心環節。
在畢業實習和畢業論文階段,將兩者緊密結合,安排學生在學校建立的七大實訓基地或自己聯系的實習單位進行為期8周的實習,在實習一周后確定論文選題方向,并帶著問題完成后續實習,實習過程中撰寫實習日志,實習結束后提交實習日志和實習報告并撰寫畢業論文。畢業論文強調案例研究或企業實務問題研究,針對性強,學生積極性高。
如此,做到實踐內容環環相扣、循序漸進、螺旋式上升,不僅符合學生知識能力逐步提升的特點,使學生易于接受,而且有效強化了學生的實踐應用能力,取得了良好的成績。會計專業近80%的學生在畢業前取得會計、證券從業資格證;部分優秀學生在各類大賽中獲獎。
(三)多元高效的會計實踐教學方法 本專業青年教師以學生為主體,通過實踐教學和教研活動,能夠綜合運用課堂練習、案例教學、角色演練、模擬教學、項目教學等多樣化的教學方法,傳統與現代相結合,采用粉筆、黑板、多媒體作為基本教學手段,充分利用網絡來進行輔助教學,使專業理論和社會實踐緊密結合,著力提升專業能力。如,在《財務管理》課程中融入實務情景和案例教學,將實務中的案例完整地呈現,并引導學生利用已習得的理論知識解釋其中的現象,解決其中的問題。這樣既鞏固了學生的理論知識,又提高了學生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實踐教學方法的實現,離不開實踐經驗豐富、實踐能力強的教師,為了保證實踐教學方法高效執行,學院在師資隊伍的培養上加大投入,建設了一支多學科專家組成的教學團隊,形成“教學團隊交叉融合化”特色:(1)按專業方向,將校內現有師資分為財稅一體化、戰略管理會計、公司理財、內部控制與審計等學科組。以學科組為單位,積極開展教研科研活動,合理配置教學與科研資源,明確每位教師的教研科研方向,不斷更新教學理念、創新教學方式、豐富教學內容、提升教學質量。(2)校內外專家交叉融合,在整合校內教學團隊的基礎上,引進行業的技術、管理及會計專家,為學生講授實踐課程,指導課外實習,開設專題講座,打造校外、校內專家聯合培養機制。(3)加大對青年教師的培養,創造條件,采取多種方式培養“雙師型”教師。如與企業合作研發項目、開展財會咨詢服務、到企業調研或掛職鍛煉、為企業培訓員工、帶學生到企業實習等方式,獲取企業實踐經歷;鼓勵教師參加注冊會計師等執業資格和會計師職稱考試,取得會計相關資格、職稱證書。
(四)先進現代化的會計實踐教學手段 隨著信息化社會的發展,現代化教學手段在會計教學中的運用越來越廣泛,教師緊跟時代潮流,充分利用學校良好的網絡硬件環境和教學資源,建設了包括網絡助學平臺、網絡交互平臺和DIY自主研學平臺三個二級平臺的“網絡實踐教學與管理平臺”,實現網絡教學資源的整合,提高學生的自主研學和互動交流能力。網絡實踐教學與管理平臺結構如圖3所示。
(1)網絡助學平臺,主要提供模塊實訓資料、綜合實訓資料和論文文獻資料,其中模塊實訓和綜合實訓資料均附有答案,便于學生自主分散練習,實訓資料均由教學經驗豐富,且具備企業實踐經驗的專家、骨干教師傾力打造,實訓內容緊跟經濟社會的發展和會計準則的變遷,不斷作出調整甚至變更。
(2)網絡交互平臺,主要提供教學資源共享與交流的渠道,如師生互動、學生互動和校企互動,實現教學資源、教學疑難問題的透明化,密切師生之間、教師與企業之間、學生與企業之間的聯系,一定程度上避免師生與企業、與社會的脫節,為學生實踐能力的培育提供良好的平臺。
(3)DIY自主研學平臺,主要圍繞提高學生的自主研學能力,提供的自主研學平臺,包含問題征集與、自主設計管理、成果展示管理等功能。該平臺對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動手能力、人際交流能力和創新能力不無裨益。
為了更好地培養適應社會需要的高素質應用型人才,提高學生的實踐創新能力,本專業還大力建設校內實驗室,整合現有的軟硬件資源,構建了“開放式工商管理大類實驗實訓網絡平臺”(如圖4),并與“網絡實踐教學與管理平臺”實現對接。
此外,本專業將已有的一批先進實用、與企業接軌的教學軟件:ERP沙盤模擬教學系統、企業經營ERP和財務ERP軟件、國際結算教學軟件、財稅一體化軟件、人力資源管理教學軟件等,運用到課程實踐和集中實踐環節,分別仿真模擬企業的商業實戰場景、企業財務以及財稅一體化操作、真實的國際資金流動環境業務流程等,激發學生學習興趣,培養學生的綜合應用能力和會計實務處理能力,促進校企無縫對接。
(五)分散實踐和集中實踐相結合的教學組織形式 在教學組織形式上,按照開放式教育的需要,我校采用了先分散后集中,分散和集中相結合的實踐教學形式,以課程實踐帶動綜合實踐。通過有計劃有目的地組織會計實踐活動,積極引導學生自主實踐,激發學生的實踐興趣,使學生實現由低級被動學習向高級自主學習的過渡。
在課程模塊實訓階段,主要采用分散實踐的教學方式,先由任課教師通過課堂教學的形式邊講邊練,以便及時指導學生;然后在課下通過網絡布置單項實踐訓練,由學生通過“網絡實踐與管理教學平臺”查閱資料,相互討論,獨立完成實踐任務;最后通過學生自評、學生互評、教師評價相結合的方式完成實踐任務的評定。
在綜合實訓階段,主要采用集中實踐的教學方式,由教師將所有學生集中在計算中心、經管專用機房、手工模擬實驗室、企業綜合經營沙盤推演室、財稅一體化實驗室等專用實驗室進行綜合模擬實訓,在實訓過程中以采集的企業真實案例為實訓題材,采用小組合作、分組演練、模擬工作流程等多種仿真形式,以學生為主體,合作完成實踐任務,教師作為輔助角色,進行引導和指導。這種方式極大地調動了學生的積極性,對增強學生的執業能力、崗位能力和綜合應用能力起到了良好的促進作用。
畢業實習和論文是學生綜合實習的最后一個環節。在畢業實習階段,對大部分學生采用集中實踐的方式,將其安排到一些軟件公司和會計師事務所、稅務咨詢有限公司等實習基地進行實習,還有一部分學生分散安排到即將去就業的企事業單位、證券和銀行等機構進行實習,實習場所具有固定加變動相結合的特點,很好地滿足了日益擴大的會計專業培養規模的需要,通過實習使學生在基本真實的職業氛圍中得到鍛煉。畢業論文由學生分散獨立完成,強調過程控制:成立論文領導小組,由專業負責人、專業秘書、論文組長、輔導員、導師各司其責;采取網上畢業設計管理系統,推動工作流程化;狠抓論文質量和格式規范,采取具體措施,開展文獻檢索、論文格式、畢業設計管理系統操作等培訓講座,抓好中期檢查、論文互評及答辯環節,論文統一打印。整個環節不僅鍛煉和提高了學生的專業能力和水平,也培養了學生嚴謹的工作作風和團結協作精神。
(六)動態綜合的實踐教學評價方法 實踐效果的評價是實踐教學模式的重要一環,其評價方法的優劣會對學生的實踐行為產生導向作用。因此,為了合理評價會計實踐教學效果,可分四個模塊構建動態綜合的實踐教學評價指標體系(如表1)。
該指標體系的設計旨在考查實踐教學過程是否激發了學生對會計學科的濃厚興趣,是否培養了學生良好的學習習慣和較強的實踐應用能力。在操作過程中,部分環節的得分采用學生自評、學生互評和教師評價相結合的方式,如模塊實訓中的網絡大作業,綜合實訓過程中的實訓匯報以及畢業實習環節的工作日志。除以上實訓環節外,學生還可以通過考證、參加各種省級、國家級創新創業比賽等形式來獲取實踐學分。實踐表明,這種動態綜合的評價方式大大促進了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和主動性,評定結果不僅真實反映了學生對知識的掌握程度和應用能力,使學生的業務素質和水平得到明顯提高,同時還較為有效地采集到學生態度和價值觀方面的信息,對促進學生綜合素質的提高也起到一定作用。
四、結論
三維立體式會計實踐教學模式,打破了時空局限性,是對傳統教學模式的補充和提升,為我院高素質應用型人才的培養提供了寬廣的舞臺。這種模式不僅鞏固了學生的基本理論知識,培養了學生發現問題、解決問題的創新思維,也促進了學生專業能力和實踐應用能力的全面提升,為學生更好地適應工作環境與崗位要求奠定了理論和實踐基礎。
參考文獻:
[1]何存花:《高校會計實踐教學模式研究》,《高等財經教育研究》2011年第1期。
[關鍵詞]任務驅動 實踐教學 會計專業 高職院校
[作者簡介]史新浩(1970- ),男,山東萊西人,山東經貿職業學院會計學院副院長,副教授,碩士,研究方向為會計理論與實務、高等職業教育;周志紅(1975- ),女,山東安丘人,山東經貿職業學院,講師,碩士,研究方向為財務管理、高等職業教育。(山東 濰坊 261011)
[課題項目]本文系2009年山東省高等學校教學改革立項項目“‘任務驅動’模式下高職會計專業實踐教學改革研究”的研究成果之一。(課題編號:2009482,課題主持人:史新浩)
[中圖分類號]G71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4-3985(2013)05-0124-02
一、高職會計專業實踐教學問題分析
1.專業入口教育教學薄弱。大一新生在專業認知、企業認知和職業認知等方面存在認知模糊、過分依賴、擇業偏執等問題,究其原因是專業入口教育教學薄弱,入口教育教學未納入人才培養方案或進行教學體系設計。有的學校對專業認知教育主要是以集中組織一次專題講座或者一次主題班會等形式來完成。有的學校的企業認知和職業認知教育要么沒有開設相關課程,要么開設時間滯后。專業入口教育教學薄弱致使學生頭腦里缺乏對企業和會計工作的整體認知,無從感知專業學習與日后工作的緊密聯系。這不利于引導學生盡快進入專業角色,不利于促進學生對專業知識和實踐技能的學習。
2.校內實踐能力訓練效果不理想。筆者對國家示范校人才培養工作狀態數據的統計分析發現,大多數院校會計專業校內實踐課時比例不到30%,雖然人才培養方案中整個實踐課時比例達到50%,但其中相當一部分課時為第六學期畢業實習環節的課時。校內實踐課時安排不足,無法使學生熟練掌握專業技能,盡快適應崗位工作要求。
另一方面,校內實踐訓練多采取先理論課程學習后集中實訓的教學模式,割裂了理論知識學習和實踐能力訓練的內在聯系。其明顯弊端是:學生對專業知識理解不透徹,對業務處理掌握不扎實,面對實訓業務單據時茫然無措;負責任的教師會分析講解經濟業務內容,指導學生進行賬務處理,不負責任的教師會直接告知學生答案,由學生根據答案完成賬務處理。
3.專業頂崗實習難以實現。會計職業的特殊性和會計崗位的敏感性,使得企業對接收學生頂崗實習普遍持謹慎或拒絕態度,學生成批量頂崗實習更不現實。當然,也有少數學生利用親朋好友的關系找到實習單位并得以在會計崗位實習。有的企業利用學校舉辦招聘會的時機選聘學生實習,以便將來留用,但企業數量和崗位數量極其有限。筆者所在學校2012屆畢業生雙選會上,招聘會計人員的企業數量占比僅為18.36%,招聘學生數量占比就更低了。如何落實頂崗實習教學環節成為各高職院校會計專業共同面臨的難題之一。
4.畢業論文形式單一、效果不佳。多數高職院校采取了與本科院校相同的論文形式,即讓學生撰寫純理論性論文。畢業論文形式單一,內容類同,抄襲嚴重。這與高職院校人才培養目標以及高職學生的特點是極不適應的。高職院校應敢于打破常規,從不同途徑,采取靈活多樣的形式訓練學生撰寫畢業論文。
二、高職會計專業實踐教學體系構建
為解決上述問題,筆者構建了由六個模塊構成的高職會計專業實踐教學體系(如下圖)。
1.專業入口教育模塊。本模塊是實踐教學體系的起點,更是有效組織實施實踐教學的基礎。入口教育模塊在人才培養方案中的第一學期完成,可以安排30個學時。項目1主要向學生介紹專業人才培養方案,使學生對培養目標、課程體系、職業技能要求、三年學習進程等方面有一個全面清晰的認識,增強專業學習的主觀能動性。項目2主要向學生介紹企業類型、治理結構、組織結構等內容以及企業系統中的信息流、控制流、人員流、資金流和物質流等流動規程,使學生了解企業的性質和類型、各類企業的組織機構和內部管理層級、生產經營過程、財務部門和人員的作用,使學生了解將來面臨的生存環境,了解企業作為經濟體是自己將來工作的依靠。項目3向學生介紹會計職業準入的基本條件、會計崗位設置、會計職稱職務系列等級、會計職業能力要求等內容,使學生了解會計職業環境,充分認識當前專業學習與將來進入這一職業的相關性,為將來就業未雨綢繆。
2.“一體化”課程學習模塊。“一體化”課程學習模塊是學生專業核心能力形成的關鍵?!耙惑w化”課程是指在該課程教學過程中不僅有專業理論知識的講授,同時還有實踐技能訓練的安排,使專業知識及時應用于技能訓練,通過技能訓練鞏固和深化專業知識,做到理論教學與實踐教學同步進行、有效協同。為此,需將原來獨立開設的理論課程和實訓課程圍繞專業核心能力進行有機整合。
“一體化”課程體系包括:會計基礎(含原基礎會計和基礎會計實訓)、初級會計實務(含原初級會計實務和會計分崗位實訓)、成本核算與分析(含原成本會計和成本會計實訓)、稅務核算與申報(含原稅法、稅務會計和納稅申報實訓)、會計電算化(含原會計電算化和財務軟件應用)等。以初級會計實務“一體化”課程為例,在講完“存貨”項目后,隨即安排“存貨崗位”的實訓教學,實現“學中有做、做中有學、學做一體”,解決理論學習與實踐訓練脫節帶來的弊端。
3.手工會計綜合訓練模塊。“一體化”課程體系模塊的完成,為本模塊的綜合訓練奠定了基礎。本模塊培養學生的資料檢索閱讀能力、會計分析能力和會計判斷能力,是對企業會計崗位各項業務技能的一種全面訓練。本模塊主要訓練內容包括設賬建賬、原始單據經濟業務分析、憑證填制、記賬、對賬、結賬、報表編制以及財務分析等。手工會計綜合訓練需要4個教學周,可根據實際情況合理安排在第四學期完成。
4.電算化上機訓練模塊。除了培養學生手工會計綜合處理能力,還應當培養學生熟悉電算化操作流程與基本方法,熟練掌握企業常用財務軟件的使用。本模塊主要根據手工會計綜合訓練的資料,訓練學生利用財務軟件完成電算化賬務處理,以電算化處理結果驗證手工會計實訓結果,實現手工賬務處理與電算化賬務處理有效結合。本模塊需要1個教學周,可安排在第四學期。
5.頂崗實習模塊。前面模塊的訓練采用的是虛擬公司的虛擬業務數據,如何獲得企業真實業務資料,讓學生身臨其境感受會計工作的真實性是本實踐階段的關鍵。因此,頂崗實習可考慮通過“校中廠”和緊密合作型實訓基地來實現。“校中廠”的建立可以采取兩種形式,一是校企雙方深度合作,共同出資,以企方代表為法定代表人,利用校內場所建立會計師事務所、會計記賬公司等社會中介機構;二是引進社會中介機構在校內落腳辦公。緊密合作型實訓基地是校企雙方具有實質性合作內容和項目的校外基地。“校中廠”和緊密合作型實訓基地免費為學生提供頂崗實習機會。該模塊可安排在第五或第六學期,絕大部分學生在此期間可以輪流、分批次接觸到真實會計工作環境和真實環境下的真實會計業務。
6.畢業論文模塊。該模塊不再要求論文拘泥于一種形式,拘泥于字數和格式的要求。畢業論文可以考慮采用社會調查報告、企業財務問題解決方案等形式,培養學生發現問題、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該實踐環節主要考核和觀察論文是否體現了一定的專業相關性,是否寫出自己的所思所想、所感所悟。該模塊安排在第六學期完成。
三、“任務驅動”模式嵌入
在實踐教學體系設計的基礎上,將各模塊內容進行細化,分解出若干個項目和任務,將“任務驅動”教學模式嵌入到每一個模塊中,通過實施和評價每項任務的完成情況來實現實踐教學目標。
1.專業入口教育模塊的任務嵌入。如圖1所示,該模塊內容分解為3個項目。項目1由專業教研室主任組織實施,依據是專業人才培養方案,每個教學班安排6學時。本項目下安排1項學習任務,即要求學生寫出專業認知體會。
項目2由專任教師具體實施,組織形式是講解企業有關知識,觀看知名企業宣傳片,觀看典型生產營運流程視頻,介紹企業成長發展史,進行企業經營ERP沙盤演練,探討財務問題對企業生存發展的影響等。每個教學班安排18學時,本項目下安排1項任務,要求學生寫出企業認知體會。
項目3由兼職教師或兼職教授具體實施,每個教學班安排6學時。本項目組織形式是介紹企業會計機構設置及其人員配備、會計人員職稱職務系列及晉升要求,講解會計職業準入要求、會計人員專業能力、職業資格證書種類及其報考條件,分析我國會計職業環境以及會計工作對企業發展的意義和作用。本項目安排2項學習任務,任務1要求學生寫出職業認知體會,任務2要求學生寫出三年學習打算和未來工作規劃。
2.“一體化”課程模塊的任務嵌入。以真實工作任務及其工作過程為依據,將每門“一體化”課程內容整合、序化為若干個學習項目,在每個項目中嵌入不同的學習性任務與實訓性任務,兩類任務在項目學習過程中穿行,通過任務的驅動來開展課程內容的教學。以“一體化”課程“初級會計實務”為例,說明任務驅動的嵌入(如下表),先按照崗位和工作要求將該課程內容整合為12個學習項目,然后依據學生應掌握的基本知識和應達到的工作能力,將每個學習項目分解為若干項任務。
3.手工會計綜合訓練模塊的任務嵌入。本模塊以一個虛擬企業為會計主體,以包含各種業務類型和經濟內容的虛擬會計單據為資料,以手工處理方式完成一個會計期間的全部賬務處理流程,訓練學生個體運用“一體化”課程所學知識對各項經濟業務的綜合處理能力。本模塊嵌入9項任務,包括設賬建賬;原始單據填制、審核與分析;分析經濟業務內容,完成相關計算,編制記賬憑證;登記日記賬等。
4.電算化上機訓練模塊的任務嵌入。本模塊根據第3模塊的綜合性資料和結果,利用企業常用財務軟件,完成從賬套建立到報表生成的電算化全過程賬務處理,實現手工賬與電算賬處理結果的相互驗證和處理手段的有機結合。本模塊嵌入6項任務,包括賬套初始化,使用供應鏈、總賬等子系統等。
5.頂崗實習模塊的任務嵌入。頂崗實習是提高學生專業實踐能力的重要環節,是專業知識應用于實際工作的必經途徑。無論在“校中廠”頂崗實習,還是在校外緊密合作型實訓基地實習,學生均需完成兩項任務,任務1是根據真實工作環境下的真實業務,完成真實性的會計作品,任務2是撰寫頂崗實習心得體會或實習報告。
6.畢業論文模塊的任務嵌入。學生撰寫畢業論文是對其專業知識綜合應用水平和能力的一種檢驗,也是對其會計分析能力、判斷能力和解決問題能力進行綜合訓練的一種有效途徑。畢業論文模塊強調論文的實質效果,而不必注重其形式。
本模塊可提供如下幾項任務供學生選擇,但不局限于這幾種任務形式:任務1是撰寫財務報表分析報告,可以是綜合性分析報告,也可以是某一方面的分析報告;任務2是撰寫社會調查報告,即調查了解經濟社會發展過程中的問題或現象,結合專業知識進行分析;任務3是撰寫企業運營問題診斷報告,即以實習企業運營為研究對象,針對某一方面運營存在問題進行分析,提出解決問題的對策或辦法;任務4是撰寫企業財務問題解決方案,即以實習企業財務工作為研究對象,針對某一方面存在的不足和缺陷進行分析,提供幾種解決方案,并從中擇優。學生只要完成其中一項任務即可。
四、實踐教學評價
實踐教學評價是指根據實踐教學體系中每項任務的完成情況和完成質量,對每位學生的實踐能力和實踐水平作出客觀公正的考核與等級評價,并記入學生實踐能力評價檔案。
1.建立實踐能力評價檔案。為每名學生建立會計專業實踐能力評價檔案,檔案中詳細記載三年期間每一實踐模塊中每項任務的考核成績和評價等級。
2.確定考核成績和評價等級。根據學生出勤、完成任務的數量和質量、實訓作品或成果的數量和質量等方面來確定考核成績,其中,專業入口教育模塊:出勤成績(10%)+專業認知體會(20%)+企業認知體會(30%)+職業認知體會(20%)+三年學習打算和未來工作規劃(20%);“一體化”課程學習模塊:出勤成績(10%)+實訓性任務評定成績(40%)+學習性任務考試成績(50%);手工會計綜合訓練模塊和電算化上機訓練模塊:出勤成績(10%)+學生相互自評(30%)+指導教師評定(60%);頂崗實習模塊:出勤成績(10%)+真實性會計作品(60%)+頂崗實習心得體會或實習報告(30%);畢業論文模塊:專業相關性(20%)+有的放矢、言之有物(40%)+所思所想、所感所悟(40%)。依據考核成績確定評價等級,考核成績(90—100)為優秀,(70—90)為良好,(60—70)為合格,(0—60)為不合格。
[參考文獻]
為解決上述問題,筆者構建了由六個模塊構成的高職會計專業實踐教學體系。
1.專業入口教育模塊。本模塊是實踐教學體系的起點,更是有效組織實施實踐教學的基礎。入口教育模塊在人才培養方案中的第一學期完成,可以安排30個學時。項目1主要向學生介紹專業人才培養方案,使學生對培養目標、課程體系、職業技能要求、三年學習進程等方面有一個全面清晰的認識,增強專業學習的主觀能動性。項目2主要向學生介紹企業類型、治理結構、組織結構等內容以及企業系統中的信息流、控制流、人員流、資金流和物質流等流動規程,使學生了解企業的性質和類型、各類企業的組織機構和內部管理層級、生產經營過程、財務部門和人員的作用,使學生了解將來面臨的生存環境,了解企業作為經濟體是自己將來工作的依靠。項目3向學生介紹會計職業準入的基本條件、會計崗位設置、會計職稱職務系列等級、會計職業能力要求等內容,使學生了解會計職業環境,充分認識當前專業學習與將來進入這一職業的相關性,為將來就業未雨綢繆。
2“.一體化”課程學習模塊?!耙惑w化”課程學習模塊是學生專業核心能力形成的關鍵?!耙惑w化”課程是指在該課程教學過程中不僅有專業理論知識的講授,同時還有實踐技能訓練的安排,使專業知識及時應用于技能訓練,通過技能訓練鞏固和深化專業知識,做到理論教學與實踐教學同步進行、有效協同。為此,需將原來獨立開設的理論課程和實訓課程圍繞專業核心能力進行有機整合。“一體化”課程體系包括:會計基礎(含原基礎會計和基礎會計實訓)、初級會計實務(含原初級會計實務和會計分崗位實訓)、成本核算與分析(含原成本會計和成本會計實訓)、稅務核算與申報(含原稅法、稅務會計和納稅申報實訓)、會計電算化(含原會計電算化和財務軟件應用)等。以初級會計實務“一體化”課程為例,在講完“存貨”項目后,隨即安排“存貨崗位”的實訓教學,實現“學中有做、做中有學、學做一體”,解決理論學習與實踐訓練脫節帶來的弊端。
3.手工會計綜合訓練模塊?!耙惑w化”課程體系模塊的完成,為本模塊的綜合訓練奠定了基礎。本模塊培養學生的資料檢索閱讀能力、會計分析能力和會計判斷能力,是對企業會計崗位各項業務技能的一種全面訓練。本模塊主要訓練內容包括設賬建賬、原始單據經濟業務分析、憑證填制、記賬、對賬、結賬、報表編制以及財務分析等。手工會計綜合訓練需要4個教學周,可根據實際情況合理安排在第四學期完成。
4.電算化上機訓練模塊。除了培養學生手工會計綜合處理能力,還應當培養學生熟悉電算化操作流程與基本方法,熟練掌握企業常用財務軟件的使用。本模塊主要根據手工會計綜合訓練的資料,訓練學生利用財務軟件完成電算化賬務處理,以電算化處理結果驗證手工會計實訓結果,實現手工賬務處理與電算化賬務處理有效結合。本模塊需要1個教學周,可安排在第四學期。
5.頂崗實習模塊。前面模塊的訓練采用的是虛擬公司的虛擬業務數據,如何獲得企業真實業務資料,讓學生身臨其境感受會計工作的真實性是本實踐階段的關鍵。因此,頂崗實習可考慮通過“校中廠”和緊密合作型實訓基地來實現?!靶V袕S”的建立可以采取兩種形式,一是校企雙方深度合作,共同出資,以企方代表為法定代表人,利用校內場所建立會計師事務所、會計記賬公司等社會中介機構;二是引進社會中介機構在校內落腳辦公。緊密合作型實訓基地是校企雙方具有實質性合作內容和項目的校外基地。“校中廠”和緊密合作型實訓基地免費為學生提供頂崗實習機會。該模塊可安排在第五或第六學期,絕大部分學生在此期間可以輪流、分批次接觸到真實會計工作環境和真實環境下的真實會計業務。
6.畢業論文模塊。該模塊不再要求論文拘泥于一種形式,拘泥于字數和格式的要求。畢業論文可以考慮采用社會調查報告、企業財務問題解決方案等形式,培養學生發現問題、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該實踐環節主要考核和觀察論文是否體現了一定的專業相關性,是否寫出自己的所思所想、所感所悟。該模塊安排在第六學期完成。
二、“任務驅動”模式嵌入
在實踐教學體系設計的基礎上,將各模塊內容進行細化,分解出若干個項目和任務,將“任務驅動”教學模式嵌入到每一個模塊中,通過實施和評價每項任務的完成情況來實現實踐教學目標。
1.專業入口教育模塊的任務嵌入。如圖1所示,該模塊內容分解為3個項目。項目1由專業教研室主任組織實施,依據是專業人才培養方案,每個教學班安排6學時。本項目下安排1項學習任務,即要求學生寫出專業認知體會。項目2由專任教師具體實施,組織形式是講解企業有關知識,觀看知名企業宣傳片,觀看典型生產營運流程視頻,介紹企業成長發展史,進行企業經營ERP沙盤演練,探討財務問題對企業生存發展的影響等。每個教學班安排18學時,本項目下安排1項任務,要求學生寫出企業認知體會。項目3由兼職教師或兼職教授具體實施,每個教學班安排6學時。本項目組織形式是介紹企業會計機構設置及其人員配備、會計人員職稱職務系列及晉升要求,講解會計職業準入要求、會計人員專業能力、職業資格證書種類及其報考條件,分析我國會計職業環境以及會計工作對企業發展的意義和作用。本項目安排2項學習任務,任務1要求學生寫出職業認知體會,任務2要求學生寫出三年學習打算和未來工作規劃。
2“.一體化”課程模塊的任務嵌入。以真實工作任務及其工作過程為依據,將每門“一體化”課程內容整合、序化為若干個學習項目,在每個項目中嵌入不同的學習性任務與實訓性任務,兩類任務在項目學習過程中穿行,通過任務的驅動來開展課程內容的教學。以“一體化”課程“初級會計實務”為例,說明任務驅動的嵌入(如下表),先按照崗位和工作要求將該課程內容整合為12個學習項目,然后依據學生應掌握的基本知識和應達到的工作能力,將每個學習項目分解為若干項任務。
3.手工會計綜合訓練模塊的任務嵌入。本模塊以一個虛擬企業為會計主體,以包含各種業務類型和經濟內容的虛擬會計單據為資料,以手工處理方式完成一個會計期間的全部賬務處理流程,訓練學生個體運用“一體化”課程所學知識對各項經濟業務的綜合處理能力。本模塊嵌入9項任務,包括設賬建賬;原始單據填制、審核與分析;分析經濟業務內容,完成相關計算,編制記賬憑證;登記日記賬等。
4.電算化上機訓練模塊的任務嵌入。本模塊根據第3模塊的綜合性資料和結果,利用企業常用財務軟件,完成從賬套建立到報表生成的電算化全過程賬務處理,實現手工賬與電算賬處理結果的相互驗證和處理手段的有機結合。本模塊嵌入6項任務,包括賬套初始化,使用供應鏈、總賬等子系統等。
5.頂崗實習模塊的任務嵌入。頂崗實習是提高學生專業實踐能力的重要環節,是專業知識應用于實際工作的必經途徑。無論在“校中廠”頂崗實習,還是在校外緊密合作型實訓基地實習,學生均需完成兩項任務,任務1是根據真實工作環境下的真實業務,完成真實性的會計作品,任務2是撰寫頂崗實習心得體會或實習報告。
6.畢業論文模塊的任務嵌入。學生撰寫畢業論文是對其專業知識綜合應用水平和能力的一種檢驗,也是對其會計分析能力、判斷能力和解決問題能力進行綜合訓練的一種有效途徑。畢業論文模塊強調論文的實質效果,而不必注重其形式。本模塊可提供如下幾項任務供學生選擇,但不局限于這幾種任務形式:任務1是撰寫財務報表分析報告,可以是綜合性分析報告,也可以是某一方面的分析報告;任務2是撰寫社會調查報告,即調查了解經濟社會發展過程中的問題或現象,結合專業知識進行分析;任務3是撰寫企業運營問題診斷報告,即以實習企業運營為研究對象,針對某一方面運營存在問題進行分析,提出解決問題的對策或辦法;任務4是撰寫企業財務問題解決方案,即以實習企業財務工作為研究對象,針對某一方面存在的不足和缺陷進行分析,提供幾種解決方案,并從中擇優。學生只要完成其中一項任務即可。
三、實踐教學評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