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2-09-22 16:40:24
序論:在您撰寫企業核心競爭力論文時,參考他人的優秀作品可以開闊視野,小編為您整理的7篇范文,希望這些建議能夠激發您的創作熱情,引導您走向新的創作高度。
[關鍵詞]企業文化核心競爭力
21世紀不僅是知識經濟、網絡經濟時代,也是文化經濟時代,文化已逐漸成為推動生產力發展的一支強勁動力。與此同時企業最高層次的競爭已經不再是人、財、物的競爭,而是文化的競爭,最先進的管理思想是用文化進行管理,因此,企業經營者越來越注重企業文化的建設和價值觀的塑造,企業文化正成為企業核心競爭力的有力保障。
一、核心競爭力與企業文化
1.核心競爭力的概念
什么是核心競爭力?企業核心競爭力理論的開創者普拉哈拉德(C.K.Prahalad)和哈默爾(G.Hamel)在1990年的《企業核心競爭力》(TheCoreCompetenceoftheCorporation)中,把核心競爭力定義為“能使公司為客戶帶來特別利益的一類獨有的技能和技術?!辈⒅赋?,組織內的集體知識和集體學習,特別是關于如何協調不同的生產技術和整合多種多樣技術流的能力是核心競爭力。核心競爭力有三個標準:(1)核心競爭力必須為市場所認可,即能夠提供進入相關潛在市場的機會;(2)核心競爭力必須給客戶帶來特別利益。也就是說核心競爭力應當能夠提高企業的效率,幫助企業通過降低成本或創造價值來擴大客戶的利益;(3)核心競爭力必須是競爭對手難以模仿的,只有這樣才能保證企業基于核心競爭力的優勢得以持續。
2.企業文化是企業核心競爭力的核心要素
一般而言,企業文化是指企業在實現經營管理目標過程中,逐漸形成的具有行業特色的一系列相互依存的價值觀念和行為方式的總和。企業文化是企業生存和發展的基礎,是企業核心競爭力的活力之根和動力之源,其在本質上所反映的則是企業生產力成果的進步程度??v觀國內外所有在經營上取得巨大成功并擁有著名品牌的企業,不管是美國的GE和微軟,還是我國的海爾和聯想,無不將企業文化建設、企業理念的營造作為提升企業核心競爭力的重要手段。隨著經濟全球化和知識管理時代的到來,企業競爭的根本必然是企業文化的競爭,企業文化已經成為企業核心競爭力的核心要素。
二、企業文化與核心競爭力的關系
1.企業核心競爭力的根基是企業文化
美國著名企業文化專家沙因在《企業文化與生存指南》一書中指出:大量案例證明,在企業發展的不同階段,企業文化再造是推動企業前進的源動力,企業文化是核心競爭力。從更深層次上說,企業的核心競爭力是企業文化中的企業理念和核心價值觀。企業的產品競爭力是企業競爭力的最直接體現,圍繞產品競爭力做文章是提升企業競爭力的關鍵。而產品競爭力是由技術競爭力所決定的。而技術競爭力是由制度競爭力所決定的,制度高于技術。但是制度無非是物化了的理念的存在形式,沒有正確的理念就沒有科學的制度。因此,理念高于制度,理念才是第一競爭力??傊砟顩Q定制度,制度決定技術,技術決定產品。擁有正確的、不斷創新的理念,才具有最強的競爭力。國際上眾多知名大公司的實例證明,企業文化就是企業競爭力的核心內容和基礎。
2.企業文化具有不可模仿性,是形成核心競爭力的源泉
企業文化是企業在經營管理過程中所形成的物質財富和精神財富的總和。企業文化只能根植于本企業之中,一個人離開企業,可以帶走規章制度、辦法措施,但企業文化的核心部分即全體人員所信奉的價值觀卻不可以輕易地照搬過去。人們可以重新塑造或者變革企業文化,但絕不能照抄照搬其它企業的文化。因此企業文化具有不可模仿性。一個企業只有形成具有自己特色的企業文化,才能形成企業持久的競爭力。企業的一切經營活動,包括人、財、物的合理使用,都必須受企業文化的指導,因此企業持久的核心競爭力只能起因于先進的企業文化。
3.企業文化有利于培育團隊精神,促進企業核心競爭力的形成
在現實的競爭中,任何企業都很難憑個人的力量來提升企業的競爭力,因此團隊是企業贏得核心競爭力的重要手段,團隊也在現代管理中占有舉足輕重的地位。成功的創造一種團隊文化的企業可以提高企業的凝聚力、創造力和向心力,能夠吸引、培養和挽留一些優秀的員工,進而最大限度地發揮他們的作用,從而為核心競爭力的形成提供了源泉——人力資源,團隊也可以對團隊內個體的行為產生約束和影響,逐漸形成自身的行為規范,使每個個體的期望值與團隊所要達成的目標保持高度一致,并通過增強企業內部的溝通和協調,提高企業的工作效率,從而能夠加速核心競爭力形成的速度。4.企業文化決定著核心競爭力的更新。
企業在一段時間內形成的核心競爭力是與外部環境和企業內部的特點相一致的。然而環境在不斷發生變化,企業本身也需要不斷調整戰略,這就需要企業的核心競爭力的相應調整。但是,核心競爭力一旦形成,就具有一定的惰性,這種惰性產生的原因首先來自企業文化。人們普遍認為,企業的硬件資源容易更新,而軟件資源包括企業文化則很難改變。當內外環境需要核心競爭力做出改變時,企業文化能否順利轉型決定著這種改變能否取得成功。積極向上、不斷追求創新的企業文化建設能夠激勵員工不斷創新,最終提升企業的核心競爭力。
三、用企業文化打造核心競爭力
前面我們分析了企業文化與核心競爭力之間的關系,進一步明確企業文化對企業核心競爭力的作用。究竟建設什么樣的企業文化來增強企業的核心競爭力,本文提出以下幾方面措施:
1.建立誠信文化,取得企業聲譽
市場經濟是信用經濟,誠信是市場經濟的基礎和生命所在,是建立規范經濟秩序的重要條件。當前,我國市場經濟建設過程中一個突出問題便是信用缺失,企業之間相互拖欠、假冒偽劣商品、虛假合同和廣告、虛假信息披露、逃避債務等失信行為較為嚴重,嚴重影響了我國企業的競爭力,影響了企業的生存與發展。
隨著經濟全球化、區域經濟一體化,特別是中國已加入WTO,企業競爭越來越激烈,企業的核心競爭力與誠信經營緊密相聯。誠信經營是根基和根本保證,是企業核心競爭力的提升器。一個企業只有有了誠信,企業才能夠最終贏得客戶,贏得市場,贏得一種可持續發展的優勢。由此看來,誠信理念是企業文化建設的重要內容,誠信是企業最大的無形資產。
2.樹立品牌意識,強化企業個性
品牌是企業無形資產的最主要表現形式,是企業信用的標志,也是企業經營活動最為重要的經營手段。品牌對于企業極為重要,甚至可以說,企業有無品牌是競爭力強弱,以及企業優勢的重要標志,一個沒有品牌的企業,是很難說明自己是一個強勢企業的。品牌是企業文化的外在表現,品牌的文化含量在品牌價值中占有很重要的比例。市場競爭的焦點之一是品牌的競爭,而品牌的競爭將越來越多地依靠有個性的企業文化來取勝。由此看來,企業要想獲得競爭優勢,增強其核心競爭力,必須樹立品牌意識,堅持品牌文化創新,強化企業個性。
3.重視企業家因素,發揮企業家作用
從某種意義上來說,企業家是企業文化的第一設計者、第一身體力行者、第一宣傳者。企業文化,從一定意義上來說,是企業家的文化。企業家不僅要在企業領導者更替過程中使企業文化保持穩定,更重要的是警于捕捉發展機遇,準確進行決策。企業家是構成企業核心競爭力的基本要素,也是培育獨特的積極向上的企業精神的關鍵所在。企業家精神是一個企業精神的核心,是影響企業經濟增長最重要的非經濟因素。作為企業文化的第一設計者,企業家的素質、決策力、領導力將越來越重要。企業家要注重自我修煉、自我珍重、自我提高。以人格魅力張揚企業個性,并進行恰當的形象塑造和傳播。要學會用縱向思維、逆向思維和橫向思維進行創造性的思考,特別是戰略性的思考,并根據國際市場的變化和企業新的“情景”修正企業戰略和經營策略,調整自己的領導方法和管理方式,引導和影響企業員工進入“有信心、有能力”狀態進行創新,迎接挑戰。
關鍵詞:核心競爭力;企業;市場
據統計資料顯示,中國企業平均壽命8年,民營企業平均壽命3.5年,而世界500強企業的平均壽命40年左右。為什么我國的企業如此短命呢?缺乏核心競爭力是其中的一個主要原因。培養和增強核心競爭力是企業“長壽”的唯一法則。總結世界著名“壽星”企業的長壽秘訣,幾乎無一不是因其擁有強大的核心競爭力而在市場中“永葆青春”的。
一、企業培育核心競爭力的宏觀背景
1990年,在《哈佛商業評論》上,帕拉哈德和哈默正式發表了“TheCoreCompetenceoftheCorporation”一文。文章在比較美國GTE公司和日本NEC公司10年發展道路后明確指出:NEC之所以獲得長期的競爭優勢,其奧秘在于NEC遠見卓識地培養了組織的核心競爭力。隨后,核心競爭力成為歐美企業界和管理學界的討論熱點。為什么核心競爭力一提出就引起這么大的反響?就目前我國企業發展形勢來說,核心競爭力之所以引起重視,主要基于以下原因:
1.市場環境的變化。首先,20多年經濟改革取得了重大成就,國家經濟實力顯著增強,國內市場供求格局發生根本變化。按可比價格計算,2000年GDP是1980年的6倍以上,2005年GDP總量超過18.2萬億元,2006年前三季度GDP增長10.7%。市場由短缺經濟變為過剩經濟,賣方市場變為買方市場。因此企業面臨的是一個供過于求的市場。其次,國內競爭優勢消失,需要企業實施核心競爭力戰略。在經濟全球一體化影響下,隨著政府保護壁壘一個個被打破,諸如地方保護、廉價資源、勞動力等過去中國的競爭優勢正在逐步消失,中國企業整體管理水平低下的矛盾越來越突出。面對國外企業的競爭壓力,我國企業如何提高自身的競爭力,在國際競爭中占有一席之地?面對嚴峻和復雜的競爭環境,我國企業不僅要關注外部環境變化給企業帶來的機會和挑戰,更要眼睛向內,發現和積累企業自身獨特的資源優勢,形成有別于其它企業,為本企業所特有的超常競爭能力,即實施企業核心競爭力戰略。
2.企業長遠發展的必然選擇。(1)我國企業經過長期的發展,已經形成一大批國內名牌企業,它們有條件、有能力采取核心競爭力戰略。從戰略競爭的層次來看,我國的企業已經較好地掌握了初級層次的競爭策略,比如數量、質量、價格、服務等,并已經基本上形成了企業成長的內在動力機制和戰略設計,在企業內部管理、企業文化建設等方面都擁有了自己的特色和相當的水平,取得了頗具潛力的競爭優勢。現在的問題是如何適應未來高層次的戰略競爭,如何培育、發展和提高企業在較大范圍和深層次上的成長能力。核心競爭力是實現上述目標的戰略選擇。(2)國有經濟大發展。國有經濟結構布局得到優化,國有資本繼續向重點行業、大型重點企業積聚。國有企業戰略性改組取得成效,通過兼并、聯合、重組,在石油、石化、電力、電信、航空、冶金、軍工等行業組建了一批具有戰略意義的大企業集團。大中型國有企業現代企業制度建設穩步推進。因此國有企業的競爭實力顯著增強。同時,國有和民營不再是各自發展,而是優勢互補、協同發展、競爭發展的態勢。(3)民營經濟大發展。民營經濟走過了26年,經歷了從小漸大、從弱到強、與時俱進的發展歷程。26年來民營經濟作為改革開放后成長起來的新生事物,得到了長足發展,現在,中小企業產值占國內生產總值的比重已超過60%,從業人員占城鎮從業人員的70%,投資占全社會投資的比重也超過了50%,并已經成為國家稅收和對外投資的生力軍。有人如此形容民營企業的“發家史”:“第一代老板是靠膽子,第二代老板是靠路子,第三代老板是靠票子,第四代老板則是靠腦子”?!翱磕X子”,也就是民營企業必須提高素質,重視科技,重視人才。
3.企業面臨的挑戰。一是經濟國際化的挑戰。我國在2001年加入WTO,已經形成了全方位、寬領域、多層次的對外開放格局。隨著5年的過渡期結束,企業面臨進一步參與國際競爭的機遇和挑戰。如何遵循國際慣例和規則,在國際范圍內進行資源的配置和資本的運作,挑戰國際市場,這是企業必須面對的。二是新經濟的挑戰。中國經濟增長方式面臨從粗放型向集約型的轉化,從傳統的經濟方式向知識經濟、信息經濟的轉化。由于我國企業起步晚,科技含量底,如何應對這一轉化,也向企業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因此,隨著經濟競爭環境的改變和市場條件的日益完善,企業面臨著產品、技術、品牌、文化、管理、市場、人才等各方面的競爭,如何在市場中立足并獲得發展,取得競爭優勢,成為企業最關心的問題。核心競爭力的打造正因此而提出。
二、企業的核心競爭力的提出與特征
1.核心競爭力的提出。1990年,帕拉哈德和哈默在“TheCoreCompetenceoftheCorporation”一文中,對美國GTE公司和日本NEC公司的發展模式進行了比較研究。1980年,GTE的銷售額是99.8億美元,凈現金流17.3億美元,而NEC僅38億美元的銷售額;可是到了1988年,NEC的銷售額達到了218.9億美元,遠遠高于164.6億美元的GTE公司。文章通過分析研究,發現:NEC之所以獲得長期的競爭優勢,其奧秘在于NEC遠見卓識地培養了組織的核心競爭力。帕拉哈德和哈默認為,企業核心競爭力是企業達到“一組先進的技術的和諧組合”,而“先進技術”不僅僅是企業所掌握的科學技術本身,而且還包括企業經營管理能力、企業文化的滲透力和感染力,是上述三者以一定方式結合起來的能力結構,主要表現為企業的技術創新能力、反應能力、生產制造能力、市場營銷能力、連帶服務能力和組織管理能力等。企業就像一棵大樹,樹干和主要分枝是核心產品;小的樹枝是經營單位;樹葉、花朵、果實是最終產品;提供撫育、營養和穩定性的根系則是核心競爭力。
2.企業核心競爭力的特征。核心競爭力作為獲取企業優勢的“引擎”,必然有它自身的特點:(1)價值性。核心能力應當有利于企業效率的提高,能夠使企業在創造價值和降低成本方面比競爭對手更優秀。核心競爭力能實現用戶所看重的核心價值。企業核心競爭力能為用戶提供超過其他企業的更多的使用價值,能夠更好地、更全面地滿足用戶需要,同時能使企業比競爭對手有更高的勞動效率和更低的產品成本,從而取得更高而且長期的經濟效益,實現企業價值最大化。(2)異質性(難以模仿性或不可仿制性)。一個企業擁有的核心競爭力應該是企業獨一無二的,即其它企業所不具有的(至少暫時不具備),而且是不可模仿的和難以替代的,這是企業成功的關鍵因素。核心競爭力的異質性決定了企業之間的異質性和效率差異性。(3)延展性或疊加性。核心競爭力具有很強的“溢出效應”(spill—over),企業能夠從核心競爭力延伸出一系列新產品和新的服務。也就是說,它必須為各種產品或服務提供支持,一旦企業建立了自己的核心競爭力,能使相關的技術領域和新的創新大獲收益。因為在生產實踐中企業可將核心競爭力組合到不同的創新中構建新的創造和發展的基礎,繼而在某一領域建立起自己的競爭優勢,不斷地推出創新成果。(4)相互關聯性。核心競爭力是一組技能和技術的集合體,而非單個分散的技能或技術。核心競爭力是許多不同單位或個人相互作用產生的,它的載體是整個企業,而不是企業的某個部門。企業核心競爭力的形成,必然是企業整體優化的結果。(5)核心競爭力是不斷演化的。如果外部環境發生劇變或管理不善,企業在某階段的核心競爭力到后階段會貶值成一般能力或流失。核心競爭力也有從產生、成長、壯大直到衰亡的生命周期。經過一段時間,企業的核心競爭力,特別是最終產品、核心產品、核心技術會隨著市場競爭加劇和科學技術發展而逐漸失去競爭優勢,甚至被淘汰。因此,企業必須不停地根據產業發展方向、管理發展的趨勢以及企業自身資源的儲存狀況,適時實現企業核心競爭力的提高。核心競爭力需要及時保護和創新。三、企業核心競爭力的培育與提升
(一)理解核心競爭力的幾個誤區
誤區一:核心產品是核心競爭力。對于核心競爭力的理解有很大的差異,最為明顯的就是相當多的企業總是把企業的核心產品和企業的核心競爭力混為一談。對于企業的核心競爭力要有一個系統的理解,不能以企業在某一方面暫時的優勢作為核心競爭力,更不能以某一個優勢的產品作為核心競爭力。任何一個企業都可以培養自己的核心技術,也可以在核心技術的基礎上發展核心的產品,進而形成自己的核心業務。但是,都不足以形成為企業的核心競爭力。
誤區二:技術是核心競爭力。核心競爭力必須是一個企業能夠長期獲得競爭優勢的能力,它是一個企業能夠基業長青的關鍵因素。技術、人才及管理只能是企業在某段時期內的相對競爭優勢而已,真正能夠經得起時間考驗的因素才有可能作為核心競爭力。例如IBM,在它的100多年的發展史上,不乏導致企業滅亡的生存危機,而每一次它都能“僥幸”生存下來,以至發展成為當今的世界500強。如果一定要說技術是它的核心競爭力,那也要加上“不斷使顧客滿意”的技術才可能成為它的核心競爭力,在技術的后面是企業的核心價值觀在指導著。正如一個民族如何才能在世界民族之林長存,只有“民族精神”才可能使其永存不朽。
誤區三:核心競爭力等同于企業一般能力。企業的競爭力是企業在市場競爭中得以存續和發展所應具備的一般,是企業的相對優勢,企業的資源、知識和技術等只要具有一定優勢都可以形成競爭力,如營銷競爭能力、品牌競爭能力、研發競爭能力、經營管理的競爭能力等。對企業而言,競爭力只存在程度的差別,而不存在有無的問題。而企業核心競爭力是指處于企業核心地位,具有獨特優勢和領先優勢,使競爭對手在一個較長時期難以超越的競爭力。
(二)打造企業核心競爭力的途徑
1.引入戰略管理。將企業放在自由競爭的市場中進行分析對比,找出自己的強項和弱項,揚長避短。全面盤點企業要素,對產品、品牌、技術、服務、品質、成本、企業文化、人才資源等逐一進行分析,做出專業化的分析和精確求實的分析報告。以戰略的眼光看待企業的發展,制定長遠規劃和戰略目標。核心競爭力是支撐企業長久競爭優勢的基礎性能力,因而也是戰略性能力,它必須與企業長期戰略相一致。因此企業要在培育核心競爭力時,進行戰略定位和規劃,這是制勝的前提。
2.制度創新與技術創新。核心競爭力是成長在良好的企業制度土壤之中的,企業搞不活和競爭力不強在很大程度上受到企業制度的束縛和制約,特別是法人治理結構不健全、組織和管理不對稱等,使得企業無力或無暇顧及和增強自身的核心競爭力。
技術創新是核心競爭力的關鍵?,F代企業制度體現的是企業資源配置的高效性,而這種高效率能否充分發揮,主要依靠核心技術和技術創新。加強技術創新,必須增加研發資金的投入,切實使企業成為技術創新的主體。在這一點上,我國企業與國外企業存在很大的差距,如IBM公司1996年用于網絡軟件開發的投資高達42億美元,相當于我國當年所有企業的科研開發經費總和,而這僅是其科研開發經費的1/4;又如德國西門子公司1996年的研發投入為81億馬克,占其當年銷售額的8.1%。
3.全面塑造企業文化。優秀的企業之所以優秀,是因為獨特的企業文化把它們與其他企業區分開來。核心競爭力與企業文化唇齒相依,不可分割,沒有文化的競爭力不是核心競爭力,不和企業文化相聯系的競爭力不具備創新性和成長性,是沒有前途的。例如浙江的民營企業之所以有很大的發展,因為浙江企業主都有兩板精神:“白天當老板,晚上睡地板”;有越過“千山萬水”、經過“千難萬險”、想過“千方百計”、吃過“千辛萬苦”、說盡“千言萬語”的“五千精神”。再如2004年6月在香港上市的蒙牛乳業,其成功的關鍵因素之一在于其特有的蒙牛文化。其精髓是98%法則:品牌的98%是文化;經營的98%是人性;資源的98%是整合;矛盾的98%是誤會。蒙牛成長的三大法寶是:用文化凝聚人心;用制度駕馭人性;用品牌成就人生。
4.加強培訓,提高員工隊伍素質。無論在什么情況下,沒有素質過硬、敬業奉獻的員工隊伍和企業團隊,是沒有競爭力的。21世紀是人才的世紀,誰掌握了優秀的人才資源,誰就擁有了競爭力和實力。
(三)提升核心競爭力的策略
1.采取長短結合、軟硬結合的基本策略培育核心競爭能力。企業應將培養和鞏固核心競爭能力貫穿于企業總體發展戰略之中,根據實際情況制定短期計劃和長期計劃。在硬技術創新條件不具備的情況下,可以先從軟技術創新著手(如核心營銷能力、組織能力等),同時積極創造條件,積累技術資源,開發本專業領域的核心技術。軟硬結合、長短結合,逐步培養自己的核心競爭能力。
關鍵詞:核心競爭力企業文化競爭戰略技術創新
企業核心競爭力的內涵
(一)企業核心競爭力
1990年C·K普拉哈拉德和G·哈默爾在《哈佛商業周刊》發表的《企業的競爭力》一文,首次提出了企業的核心競爭力概念。隨后,許多學者開始對企業核心競爭力理論進行研究與探索。Hamel與Prahalad在其合著的《競爭大未來》一書中所說:企業的核心競爭力是能使企業為用戶提供某種特定好處的一組技能和技術,而不是指單個技能和技術。因此,企業的核心競爭力是企業內部經過整合了的知識技能,是企業長期、獨立擁有的競爭優勢,它是企業在生產經營、新產品開發、售后服務等一系列營銷過程和各種決策中所形成的、具有獨特優勢的技術、文化和機制所決定的巨大的資本能量和經營實力?;蛘哒f,企業核心競爭力是企業通過對資源的充分利用和有效整合而形成的企業獨有的、支撐企業保持持續競爭優勢的能力??梢詮乃膫€方面來進一步理解企業的核心競爭力。首先,核心競爭力是資源與能力的轉換。核心競爭力不能只是資源,也不能只是能力,而是兩者的有效整合。資源是基礎,沒有資源,企業就失去了競爭的基本條件;但僅有資源優勢而不具備轉化創新資源的能力,也不足以形成核心競爭力。其次,核心競爭力是獨具性和持續性的結合。獨具性就是區別于他人的優勢,但獨具性必須與持續性聯系在一起,以保證企業具有持續創新能力和持續競爭優勢。再次,核心競爭力是對資源的有效整合。不論是物質資源、技術資源、信息資源和人力資源都應進行有效整合,特別是人力資源,資源是核心競爭力的基礎,沒有對資源的合理組織與協調,無論企業的先天條件多么好,其優勢都難以真正發揮。資源的有效整合是一系列復雜技能的集合,也是建立在企業內外職能互動基礎上的集合。最后,核心競爭力表現為動態的實現過程。企業的競爭力并不是一成不變的,而是一個動態發展的過程。需要通過不斷創新、發展和培養,才能建立核心競爭力。
企業的核心競爭力不同于企業的競爭力,企業的競爭力是正常意義上所指的企業功能領域上的競爭能力,只要企業的資源、知識和技術等具有一定優勢就都可以具有競爭力。因此,企業的競爭能力在具體形式上可表現為企業的營銷競爭能力、品牌競爭能力、技術競爭能力等。這些競爭能力只是企業活動在某一方面、某一領域的競爭能力,是一種相對的優勢,其穩定性也相對較差,而企業的核心競爭力是處于企業核心地位,使競爭對手在長時期內難以超越的競爭力,它具有較長的生命周期和較高的穩定性,能使企業保持長期穩定的競爭優勢,獲得穩定的超額利潤。
(二)企業核心競爭力的特征
整體性。企業的核心競爭力是企業具有的比競爭對手更強更持久的某種優勢、能力與知識體系,是從企業過去的成長歷程中積累而產生的;關鍵在于“協調”和“有機結合”,而不是某種可分散的技術和技能。因此,它是由眾多要素共同作用的結果,包括企業的產品質量、技術、服務、制度、戰略、文化等,絕不是僅僅由某一個要素或某幾個要素所構成。其載體是企業整體。核心競爭力,存在形態基本上是結構性的、隱性的,而非要素性的、顯性的。
價值性。企業具有核心競爭力就能在提高企業效率、降低產品成本和創造價值等方面比競爭對手做的更好,企業是否具有核心競爭力,最具權威性的評判者是市場,即消費者群體,企業具有核心競爭力,一方面能給目標顧客帶來獨特、更多、更好的價值和利益,另一方面,通過滿足顧客的需要,能最大限度的實現企業價值。必須特別有助于實現用戶所看重的核心價值,用戶價值除了體現在用戶所看重的核心價值上外,還包括企業對用戶價值的維護和增值,它包括價值保障、價值提升、價值創新三個方面。價值保障是一個價值傳遞的過程,它要求在不斷降低成本的同時,保證價值的有效傳遞,保證產品價值和顧客可接受的價值不受影響;價值增值是一個增值的過程,是對現有產品和服務進行不斷改進以提高產品和服務的價值含量;價值創新則是一個創造過程,是企業運用核心競爭力開發研制全新的產品和服務,以滿足客戶新的需求。
動態性。企業核心競爭力是在長期的經營實踐中逐步積累形成的,它作為支撐企業長期發展的主動力,具有較強的穩定性,其生命周期也遠遠超過了一般產品的生命周期。企業的核心競爭力表現為一種動態的競爭優勢,是在長期的經營活動中積累而成的,總與一定時期的產業動態、管理模式以及企業資源等要素息息相關。核心競爭力的動態發展演變是客觀必然的,也有一個產生、成長、成熟乃直衰退的過程。
異質性。企業的核心競爭力是企業在長期的生產經營活動中沉淀下來的個性化的東西,它是特定的人員組成的特定的組織、在特定的時期和特定的文化背景下而形成的,因此,每個企業的核心競爭力無不打上該組織的特色烙印,其他組織在短期內往往難以模仿。獨特性又稱異質性,是企業的核心競爭力必須是獨一無二、為企業所特有,沒有被當前和潛在的競爭對手所擁有。核心競爭力是企業在其長期經營活動中以特定的方式,沿著特定的技術軌跡逐步積累起來的,它不僅與企業獨特的技能與訣竅等技術特性高度相關,還深深印上了企業組織管理、市場營銷以及企業文化等諸多方面的特殊烙印。作為特定企業個性化發展過程的產物,企業核心競爭力既具有技術特性又有組織特性,企業的運作模式、營銷方式、規章制度,企業員工的素質、能力、觀念以及行為方式等因素共同支撐著企業的核心競爭力,因此核心競爭力很難被競爭對手完全掌握而輕易復制,更難進行市場交易。企業核心能力的異質性,不僅決定了企業的異質性,也決定了不同企業的效率差異、收益差別與發展潛力。
延展性。延展性是指企業能夠從核心競爭力衍生出一系列的新產品和新服務以滿足客戶的需求。核心競爭力有從核心競爭能力核心技術核心產品最終產品的延展能力,核心競爭力的延展性使企業能夠較大程度地滿足客戶的需求,不僅是當前的需求,而且包括了潛在的需求。企業的核心競爭力是企業所有能力中最核心、最根本的一部分,影響其他能力發揮。核心競爭力作為一種知識技能,既可以使企業在現有領域保持競爭優勢,也可以通過溢出效應在相關領域擴展,獲得競爭優勢。
企業核心競爭力的三個層面
市場層面。主要包括核心業務和核心產品兩個方面。從核心業務來看:企業是否有明確的主營業務;主營業務是否能為企業帶來主要收益;主營業務是否具有穩定的市場前景;企業在主營業務中是否有穩固的市場地位。從核心產品來看:企業是否有明確的主要產品;主要產品是否有很高的市場占有率;主要產品是否有很強的差異性和品牌忠誠度;主要產品是否有很好的市場前景;主要產品延伸至其他市場領域的能力。
技術層面。主要指核心技術或創造核心技術的能力。其指標主要有:企業是否有明確的優勢技術和專長;優勢技術和專長具有多大的獨特性、難以模仿性和先進性;企業能否不斷吸取新技術和信息,以鞏固和發展優勢技術和專長;優勢技術和專長能否為企業帶來明顯的競爭優勢;優勢技術和專長是否得到了充分的發揮;企業能否基于核心技術不斷推出新產品。
管理層面。主要指企業發展核心競爭力的能力,或者說企業的成長能力。其指標主要有:高層領導是否關注核心競爭力的培育和發展;企業的技術開發能力如何;企業是否有充足的各類技術管理人才;企業對技術人才隊伍的激勵機制是否完善和有效;企業是否有追蹤和處理新技術及相關信息的系統和網絡;企業是否有圍繞強化核心競爭力的各層次培訓體系;高層領導是否關注市場及其變化趨勢;高層領導是否有不斷學習與進取的精神;企業是否有明確的長遠規劃;企業是否有有效的運行控制系統。
提升核心競爭力的途徑
(一)提高核心競爭力的內部途徑
制定競爭戰略:戰略是一個組織長期的發展方向和范圍。企業無論是高層管理者還是基層員工,都應該認知戰略在企業核心競爭力塑造中的重要作用,才能使他們真正重視和關心企業核心競爭力的培養,才可能在重視和關心的過程中逐步形成自己在經營管理、技術、產品、銷售、服務等諸多方面的特色,最終才可能逐步形成自己獨特的可以提高消費者特殊效用的技術、方式、方法等,而這些就是構成企業核心競爭力的重要要素。
加強技術創新:企業要形成和提高自己的核心競爭力,必須有自己的核心技術,可以說核心技術是核心競爭力的核心要素。企業在打造核心競爭力的過程中,必須清楚地明白自己的核心技術是什么,在了解的前提下對現有技術進行分解、歸類和整合,然后集中人力、物力、財力對專有技術和關鍵技術進行研究、攻關、開發、改造,并進一步提高和鞏固,以形成自己的核心技術。
構建現代企業制度:核心競爭力是成長在公司良好的土壤之中的,制度是構建企業核心競爭力的保障,改造和改革現有的企業制度,使之更科學、更合理、更規范、更現代化,為核心競爭力的培育和提升提供制度保證。首先要實現組織創新,建立現代企業制度,根據企業實際進行組織結構設計,優化人才資源的合理配置。其次要實現管理創新,主要包括管理理念創新、工作控制創新和人力資源管理創新。牢固確立人才資源是第一資源的觀念。
塑造獨特的企業文化:文化是人類在社會實踐中創造的物質財富和精神財富的總和,包括人類社會中的一切知識、信仰、藝術道德、法律、風俗和習慣。企業文化表現為全體員工共同認同的價值,它在構建核心競爭力方面具有獨特的作用,是形成企業核心競爭力的深層次因素。企業文化主要是通過整合內外部文化資源,形成了對員工的激勵。對企業內部資源的整合,最關鍵的就是對人力資源的整合,對企業員工的精神塑造。對企業外部資源的整合,就是發現、選擇、利用外部優秀的文化資源。塑造優秀的企業文化,建立共同認同的價值觀,激勵員工為此而自覺奮斗。
(二)提高核心競爭力的外部途徑
關鍵詞:工業設計、營銷、技術、價值
引言:
著名物理學家楊振寧博士曾經說過:“二十一世紀是工業設計的世紀,一個不重視工業設計的國家將成為明日落伍者?!?/p>
美國哈佛商學院一位叫做海斯的教授曾經預言:“現在企業靠價格競爭,明天將靠質量競爭,未來靠設計競爭?!?/p>
英國前首相撒切爾夫人曾經說過:“為英國解決就業問題的希望寄托在工業設計師身上,如果忘記工業設計的重要性,英國的工業將永遠不具競爭力”。
工業設計與營銷
營銷無法脫離以產品滿足消費者需求的環節。傳統的4P營銷理論把產品(Product)放在了其他三P(Price價格,Place分銷,Promotion促銷)之首。整個營銷過程是以產品為核心的,消費者需求直接反映在產品中。例如:SONY的袖珍型DV、筆記本電腦的出現、海爾的小神童洗衣機,就是把消費者的內在潛需求轉化成了產品。
上個世紀末,美國西北大學唐·舒爾茨教授提出了整合營銷傳播的理念,認為應該用4C和5R來代替4P,他指出:“對于營銷組織的最大的挑戰是更多的去理解他們的客戶和潛在客戶的需求,在競爭的市場環境中營銷公司必需從原來營銷的4P理論轉移到5R理論?!钡谝粋€R是relevance(關聯),客戶需要什么樣的產品和服務,而不是企業能生產或者提供什么樣的產品和服務;第二個R是receptivity(感受),客戶什么時候想買或什么時候從生產廠商那里認知產品;第三個R是responsive(反應),當客戶產生需求時,如何去應對需求;第四個R是recognition(回報),指企業在市場中的地位和美譽度;第五個R是relationship(關系),買方和賣方之間的長期互相促進的所有的活動。簡而言之,營銷活動必需從以產品為中心的方式轉向以客戶為中心的方式,了解顧客的內在潛需求。因此,在如何實現從產品為中心向以客戶為中心的轉變過程中,必須重視一種新的手段,那就是:現代工業設計。
在營銷過程中,企業與消費者最主要的傳播中介之一就是面向消費者的產品。企業與用戶直接通過產品進行傳播與交流,一個企業的形象在很大程度上是由產品建立的。工業設計在營銷傳播過程中始終是理念與產品的轉換的核心部分。工業設計也是營銷、技術和生活的橋梁。產品設計師必須在研究市場變化與消費者行為基礎上進行設計,所以必須對需求有著最敏銳的嗅覺,這樣才可能發現并創造出一個嶄新的、潛力巨大的市場。
工業設計與技術
1998年元月,有關研究機構對長沙冰箱市場進行了問卷調查,當問到“您購買冰箱時最注重哪些因素”時,有51.1%的消費者投了“外觀造型”的票,僅次于“產品質量”的得票率。由此可見,國內消費者正逐漸從經久耐用的初級消費階段發展到對外觀造型的重視。一般來說,消費者認識商品的普遍規律是“技術知識不足,感性認識先入”,所以顧客往往先從產品外觀設計的好壞判斷產品,而對于產品內在品質的優劣,則是買回去之后在較長的使用過程中才能了解。因此良好的功能、結構和外觀設計,使消費者易于接受,樂于使用,增強了產品的競爭力,擴大了產品的銷量。優秀的設計增加產品的附加價值。合理的結構設計,使產品易于生產、裝配和運輸。
工業設計是企業與消費者之間的紐帶,是技術和生活的橋梁,是需求轉變成供給的反應中樞。工業設計并不是使產品更美觀那么簡單的藝術設計,具體來說,工業設計和藝術設計的區別在于:工業設計是建立在消費者審美的基礎上的,而藝術設計是建立在藝術家審美的基礎上的;工業設計的終端表現是機械化大生產的產品,而且必須是符合消費者需求的產品,藝術設計的終端表現是獨立的藝術品,是不必考慮大眾情趣的個性作品。
從技術為主導的開發轉向需求為主導的開發,而需求的開發又從從前的當前需求開發轉向為消費者潛在需求開發。工業設計正是以通過設計改變生活的理念來開發消費者的潛在需求,這不是中國企業傳統的技術開發,而是置于技術之上的工業設計。這里并不貶低技術開發的重要性,而是要把著眼點轉向消費者要求的變化,使技術產品適應這種變化。
工業設計與產品價值
工業設計就是創造顧客讓渡價值(價廉物美),從而提升企業競爭力??铺乩照J為,顧客會評估哪個產品能傳遞最大的價值,他們就會形成對價值的期望并據此采取行動,這是顧客對價值的追求之所在;而企業營銷創新的核心是只有讓顧客承擔最低的總成本,并讓其獲取最大的總價值,暨創造顧客讓渡價值最大化時,品牌才能在市場中形成強勢的競爭力。
所謂的顧客讓渡價值就是,顧客讓渡價值=總顧客價值-總顧客成本,其中總顧客價值是由形象價值、人員價值、服務價值和產品價值四部分組成,總顧客成本是由貨幣成本、時間成本、精力成本和體力成本等四部分組成,企業營銷工作無非是在做創造價值的“加法”和降低成本的“減法”兩件事。
隨著國內企業營銷人員在激烈的市場爭奪戰中迅速成熟,國際企業在國內的營銷人員本土化程度也越來越高,人才橫向流動越來越平常,企業這種人才的互動交流,使營銷人員的專業化程度迅速提高;企業的促銷模式也越來越容易模仿,不計成本的過度促銷,五花八門的促銷“秀”,已使企業苦不堪言,但顧客并不領情,而產品同質化已使顧客深為不滿,企業競爭乏力的最大所在,也正是企業創新能力的致命軟肋,而產品同質的根本原因之一,就是眾多企業工業設計的創新能力尚未建立起來。
在商品日趨"同質化"的市場上,工業設計使那些在技術、質量和價格上相差無幾的商品形成檔次的差距,擴大企業的市場占有率。由于消費者求新意識的增強,新技術含量高、款式設計好的商品,在銷售價格上形成了與技術過時、款式陳舊的商品之間的距離。
目前顧客讓渡價值的核心是產品價值,產品的差異化將折射出一個企業創新能力的優劣,產品視而已見的好處,與使用體驗后的滿意,是品牌打動顧客的最撼人的魅力。美國喬布斯的蘋果電腦設計創新,SONY隨身聽的發明,飛利浦的小家電以及丹麥的B&O不同凡響的影音系統設計以及聯想在中國PC市場的亮麗表現,都使我們感受到產品創新設計的魅力。
中國加入WTO,對中國制造業來說,將是前所未有的歷史性轉折,并帶來更加激烈的市場競爭。一大批缺乏創新能力的企業必然會在這場競爭中被殘酷淘汰,而那些重視創新開發的企業則可能壯大發展。在這個市場格局重新洗牌的階段,工業設計的價值必然會在那些成功的企業中形成為其企業的核心競爭力。
品牌、技術、質量、服務和營銷一直是我國企業極為重視的幾個方面,但如果只依靠這幾條保持競爭優勢還是不夠的。由于整個中國制造業所處的下游地位,國內企業實際上不擁有能夠大幅度促進產品進步并足以形成持續性競爭優勢的獨有技術,因此同等規模企業之間的技術、質量、產品趨同化是不可避免的。換句話說,在產品同質化的今天,技術和質量不大能構成作為產品“特色”的資格,我們應該重視培養另外一種"特色"--產品設計特色。近年來一些國內廠商如聯想、海爾、康佳、TCL、長虹、愛國者、帥康等已經在創造產品設計特色方面投入巨大的力量并取得了成功。
通過設計產生新的階值,提高市場競爭力。適應消費者從單一的物質需求向精神、文化需求的變化趨勢,通過工業設計來滿足人們新的價值觀。
工業設計在企業中的正確位置
企業應該把工業設計提升到戰略的高度來考慮,一些較早設立工業設計部門的企業已經注意到發揮工業設計在經營活動中的作用。有實力的企業則不惜化費昂貴的代價尋求國際合作,更多的則是直接通過與國內著名院校建立產學研模式,來建立研發機構。工業設計在企業中處于何種地位、發揮什么作用是隨企業環境的變化和企業的重視程度而不同的。
目前,我國的經濟發展仍在持續增長,但市場卻一下子變得嚴峻起來。消費者的需求已從功能消費向感性消費轉換。國內市場的競爭明顯國際化,國內企業的競爭力相對薄弱。大部分企業家開始把目光轉向工業設計,而且期望值相當高。國內企業遇到了與國外企業類似的企業環境,工業設計要想在這種背景條件下發揮作用,就不能停留在原先的概念上,而應當是有利于企業經營的戰略性設計活動。
要想使工業設計適應企業目前所處的環境,必須提到經營戰略的高度采認識,使工業設計成為重要的經營資源。企業對設計的重要性要有足夠的認識,并制定明確的設計政策,有利于設計部門參與企業經營決策。要把設計活動置于企業理念和企業戰略的基礎上,并貫穿經營活動的全過程。
核心競爭力理論回答的是決定企業生存和發展最根本要素的問題,即企業的競爭優勢的源泉是什么的問題。從整個企業資源的角度,可以將核心競爭力定義為“經由集體學習而積累起來的,有助于幫助企業為客戶帶來價值的能力和技術的總和”(Hamel和Prahalad,1990,1994)。核心競爭力是屬于組織共有的學識,而不屬于個人或業務單元專有的;核心競爭力是技術、技能協調和整合的結果,這種整合即需要管理的介入,通過有計劃的市場調研、技術研發、生產過程的控制、有效營銷體系和方法,確保向市場提供有競爭力的產品;突出了核心競爭力構成要素的技術性。
保險企業有著與一般企業不同的特征。由于保險商品無法申請專利,同時監管機關要求保險產品的相關信息要公開和透明,因此,競爭對手的模仿非常便利,從而,在保險業以新產品為手段構建核心競爭力是不可靠的。因此,保險產品與服務的競爭更多地體現為“品牌”的競爭。具體而言,保險企業的核心競爭力應表現在以下五個方面:強大的晶牌塑造能力;適應市場細分的、定價定位合適的產品開發能力;完備的市場拓展體系與能力;靈活的市場反映和風險防范、控制、處理能力;強大的資金運用和增值能力。保險公司的核心競爭力是指保險公司具有明顯競爭優勢、擴展應用潛力和競爭對手難以模仿的整合各種資源的能力。
也有一些文獻對保險業內某些部門的核心競爭力進行界定和描述,例如,把人壽保險公司的核心競爭力定義為“壽險公司長期形成的,建立在先進的經營要素基礎上的相互融通、相互依存、相互促進、整體運作的能力”;把非壽險公司的核心競爭力分為創新能力、承保能力和償付能力;把保險經紀公司的核心競爭力界定為“適應市場細分的戰略定位、強大的技術運作能力、完備的市場拓展體系、內部機制的適應能力、特色的客戶服務體系和資金運用增值能力”。
二、保險企業核心競爭力的來源
認識企業核心競爭力的來源,對于幫助企業培養和增強自身的核心競爭力無疑有著巨大的價值。西方學者的研究認為,就一般企業而言,企業核心競爭力主要來源于:(1)學習能力與戰略的靈活性;(2)技術管理能力;(3)人力資源管理能力。
學習型企業能夠快速地獲取、創造和轉移知識,并能針對新形勢和新知識迅速調整自己的行為和戰略。學習型企業不是一夜之間就創造出來的,它需要在企業內形成鼓勵學習的環境,并消除一切影響思想交流的障礙。從長遠來看,學習能力與戰略靈活性作為企業的核心競爭能力,最終體現為企業能比競爭對手更快地學習、更迅速地通過學習調整自己。
技術是關乎企業增長和獲取業績的一個重要變量,如果一個企業能夠獲取到可以用更低的成本、以更高的效率完成企業活動的技術,企業就擁有了競爭優勢。成功的技術管理需要特殊的技能、知識和經驗的積累,更需要能整合企業的技術資源、使其發揮最大效用的企業內部管理體系。
人力資源是企業最核心的資源。作為企業核心競爭力來源的人力資源管理,更強調把個人動機與企業目標有效結合的管理能力、建立一個善于學習的員工團隊的能力、維持一個能有效應變的管理團隊的能力(Wisher,1994)。
具體到保險企業,保險企業的核心競爭力來源分為外部來源與內部來源。外部來源包括市場結構、產業競爭程度、產業政策和保險需求;內部來源則包括制度、人力資本、非人力資本、管理、技術、企業文化、信息化和保險產品等。由于外部來源具有不確定性,因此保險企業應主要從內部來源考慮增強自身競爭力。
三、保險企業核心競爭力的作用
核心競爭力是企業獨有的、不易被模仿的持續競爭優勢,也是企業綜合實力的反映。從經濟學角度看,核心競爭力的終極目標是創造更多的消費者剩余,為股東帶來更多的收益,實現企業價值的最大化。從核心競爭力的角度來看,企業實現這一最終目標的主要路徑反映在以下三個方面:一是核心競爭力使得企業更關注自身的根本優勢,因為只有不易被他人模仿和學習的核心競爭力才能給企業帶來持續的競爭優勢;二是核心競爭力對企業的擴張起著戰略指導作用,企業選擇專業化還是多元化的發展戰略,很大程度上取決于企業核心競爭力的結構與大?。蝗呛诵母偁幜ζ髽I學習能力和創新能力有著較高的要求,要使企業核心競爭力始終保持動態成長就必須建立起相應的富有活力的學習機制和創新機制(薛可,2001)。
對保險業來說,隨著保險業人世保護期的全面結束,我國保險業將面臨全面開放的新形勢,核心競爭力對保險企業也將具備更為重要的功能。首先,隨著中國保險市場對外開放進程的加快,市場主體不斷增加,從市場分工的角度來看,分工將不斷細化,最終將迫使保險企業修理“枝蔓”,強化“主干”,以主干的競爭力優勢即核心競爭力強化或鞏固自身的市場地位;第二,保險企業為了保持和鞏固自身的市場定位,必須集中全力,調動所有的資本資源、社會資源和人力資源來強化自身最具優勢的特色——核心競爭力;第三,核心競爭力將引導新的經營理念,即企業最重要的不是過分關注市場份額,而是關注市場價值,不再強調垂直一體化,而是強調產品研發與保險服務提供的內部化、銷售的外部化。因此,總體來看,后WTO時代,保險企業之間的競爭將主要呈現為核心競爭力的競爭。
四、保險企業核心競爭力的評價
對企業核心競爭力的評價方法包括因素分析法、對比差距法、內涵解析法、模糊分析法、綜合指數評價法等多種方法,其中使用最頻繁的是綜合指數評價法。綜合指數評價法的基本思路,就是根據對企業核心競爭力來源的分析,首先選取若干一級指標并賦予各指標一定的權重,然后在每個一級指標下進一步選取若干二級指標并賦予一定的權重,最后根據各指標的取值及權重計算所有指標的加權平均數即為企業的競爭力總指標。
世界經濟論壇(WEF)和洛桑國際管理與發展學院(IMD)自1990年起,使用300多項指標對24個經合組織成員國和10個新興市場國家(地區)進行國際競爭力評價與排名,并合作出版年度《國際競爭力研究報告》,他們的研究在各國政府、企業界和學術界均引起了很大的反響。
在我國,焦謹璞(2002)以WEF和IMD的評價體系為基礎,構建了中國銀行業的競爭力評價指標,并對四家國有商業銀行的競爭力評價進行了實證研究。中國人民銀行(2004)主要以財務指標為基礎,對2003年北京市的中外資商業銀行競爭力進行了評價,并得出了外資銀行競爭力強于內資銀行、股份制銀行競爭力強于國有銀行的結論。
也有一些學者對保險企業的核心競爭力評價進行了研究。姚壬元(2004)從保險公司的資源要素、能力要素和環境要素三個大類中選取了9個基本指標及40個具體指標,構建了一個保險公司競爭力評價指標體系。徐愛榮(2004)則以財務指標為主要基礎,從保險公司的產品創新及資本管理兩個方面選取了15個具體指標對保險公司的競爭力進行評價。景麗英(2006)則從保險公司的創新能力、償付能力和承保能力三個方面,通過分別建立指標體系進行評價的方法,對我國非壽險保險公司的核心競爭力進行評價。
五、保險企業核心競爭力的培育與提升
核心競爭力的培育與提升應是企業戰略的重心,培育與提升保險企業的核心競爭力是一個系統工程,也需要一個過程,需要從多方面著手。
國內學者對保險企業核心競爭力的培育與提升從不同角度進行了很多論述與研究,總體來看,研究的視角包括企業內部微觀視角與外部宏觀視角,其中以企業內部視角的文獻居多。
從企業內部來看,對保險企業而言,加強創新能力建設是培育和提升其核心競爭力的最重要舉措,保險企業的創新能力包括理念創新、產品創新、服務創新、資金運用創新、銷售渠道創新等方面。此外,保險企業的公司治理結構、企業文化對培育和提升核心競爭力也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從外部環境來看,完善市場環境、加強監管體系建設也有助于保險企業構建和加強自身的核心競爭力。政府應從保險市場的進出制度、保險業稅收政策、保險投資政策以及保險服務貿易政策四方面調整保險產業政策,為中資保險公司提高核心競爭力創造條件(王文祥和魏華林,2002);就保險中介市場發展與保險企業核心競爭力之間的關系而言,發達的保險中介市場對保險公司核心競爭力的培育與提升具有重要作用,因而監管機構應從發展中介市場體系的角度出發,完善中介市場監管制度(姚慶海,2005)。
六、總結、評論及進一步研究的方向
總體來看,當前國內對保險企業核心競爭力的研究還存在以下問題:
(一)專門研究保險企業核心競爭力的文獻數量不多,且研究重點比較分散,缺乏系統性。目前,從一般企業管理層面介紹、引進和研究國外關于核心競爭力理論的研究文獻較多,但對于具體的企業來說,對其核心競爭力的研究需要把一般理論與行業特征相結合才能深入進行。許多學者在銀行業的核心競爭力方面進行了研究,但到目前為止,專門研究保險企業核心競爭力的界定、來源、作用、識別與評價、培育與提升的文獻并不多,系統性研究的文獻更是少見。
(二)在已有的文獻中,較為多見的是把一般企業核心競爭力理論簡單地應用到保險企業,而在保險企業的行業特征基礎上研究其核心競爭力的文獻較少。保險企業作為專業經營風險的企業,其產品形態主要表現為無形的產品,其與客戶之間的保險合同關系可能長達數十年之久,其產品銷售主要依靠中介機構與人進行,其利潤來源包括承保業務和投資業務兩個方面,其穩健經營有賴于充足的償付能力,作為中國的保險企業,還面臨市場規模迅速發展、市場主體不斷增加、市場競爭并不充分<中國人壽和中國人保分別占據了壽險和非壽險一半左右的市場份額)、市場體系有待完善等外部環境。上述保險業務的特性、保險企業經營的特征及保險市場的結構特征都會對我國保險企業的核心競爭力產生深遠的影響,從目前的研究現狀來看,如何把這些特征與一般理論進行良好的結合,構建適合中國保險企業的核心競爭力理論體系與分析框架,仍是一個需要解決與完善的問題。
(三)對保險企業競爭力的評價過多地依賴于財務指標。保險企業核心競爭力的作用最終會體現到其財務指標中,具有較強核心競爭力的保險企業,其財務指標會表現出較強的盈利能力、較好的流動性保持能力和充足的償付能力。然而,財務指標更多的只是反映了過去或當前保險企業的經營業績,它是過去保險企業核心競爭力的表現和反映,但保險企業的核心競爭力并不能完全通過財務指標得到評價。例如,公司治理結構的改善、學習型企業的建設、企業文化的完善、公司創新體系的建設都屬于保險企業核心競爭力的內容,但其成果在短期內未必會反映到財務報表中;另一方面,在中國保險市場規模迅速增加、未開發市場空間較大的情況下,從增長趨勢來看,部分保險企業的銷售規模、利潤率等財務指標看上去可能比國際保險業巨頭還要高,但實際這些數字并不能反映保險企業的真實競爭力水平。特別是在評價和比較來自不同國家的保險企業的競爭力時,過多地依賴財務指標,有時可能會得到不真實的結論。
(四)研究方法有待完善??傮w來看,目前已有的研究尚缺乏一套科學的方法體系,這一問題導致的結果之一,表現為不同的文獻對相同保險企業核心競爭力的評價結果呈現出較大的不同,對培育和提升其核心競爭力的著力點也往往得出各不相同的結論。
上述問題的存在實際也提示了未來我國保險企業核心競爭力的研究方向。在此,作者主要強調以下兩個方面:
首先,一個符合保險行業特征和中國保險業市場特征的保險企業核心競爭力研究框架需要得以建立和完善,中國保險企業核心競爭力的界定、識別、評價以及提升,都需要與中國保險企業及保險行業的實際緊密相連。為此,需要根據企業核心競爭力的研究需要,從理論上深入研究保險企業與其他企業的不同,并分析這些特征對保險企業核心競爭力的影響。
其次,在保險企業核心競爭力的評價方面,除了對國內保險企業的核心競爭力進行評價和比較之外,更為重要的是要以國際視野評價中國保險企業的核心競爭力。以國際視野進行評價,就需要使用特定的數據處理方法,剔除當前中國保險市場發展空間較大這一因素對核心競爭力評價帶來的影響,只有這樣做,評價的結果才更客觀,其提示的實踐意義以及根據評價結果提出的改進建議才能夠在全面開放的中國保險市場中經得起實踐的考驗。
(一)核心競爭力的概念
核心競爭力(CoreCompetence),又譯作核心能力或核心競爭能力。這一概念最早是由美國經濟學家普拉哈拉德和哈默提出來的,是指企業(或企業集團)在競爭中獲取、配置關鍵資源,能使企業形成并保持長期穩定的可持續競爭優勢及穩定的超額利潤的能力。
(二)核心競爭力的構成及表現形式
企業核心競爭力是一個多元和復雜的系統,表現為一定的層次結構,包括核心業務(主營領域)、核心制造(主導產品)、核心技術能力(優勢技術與專長)、核心管理能力(成長能力)、核心營銷服務網絡、以及戰略管理與創新能力等。
核心競爭力按其具有相對壟斷性,在企業中占有核心地位,且能獨立運作的競爭優勢分類,有六種表現形式:
1、技術型企業。其競爭優勢是擁有生產核心產品的技術設備、核心專利技術、壟斷性原材料和技術、知識、技能領先的人才。
2、文化型企業。其優勢體現在富有不斷創新精神的企業家及其帶領的團隊形成的獨特的企業文化。
3、渠道型企業。其優勢是擁有遍布銷售區域的網絡渠道。
4、品牌型企業。其優勢是基于信譽基礎上的強勢品牌。
5、資金型企業。其優勢是擁有可供運作的雄厚資金。
6、規則型企業。優勢體現在擁有門檻很高的技術標準、市場運作規則、獨占的生產、經營許可。
(三)核心競爭力的特征
1、價值性。企業核心競爭力在提高企業效率、降低成本和創造價值方面能比競爭對手做得更好,同時也應給企業的目標顧客帶來獨特的價值和利益。
2、積累性。核心競爭力是企業在長期生產經營實踐活動過程中,以特定方式、沿著特定的技術軌跡由小到大,通過學習、消化、吸收、合成逐步積累整合形成,往往要通過較長時間實現和培育。
3、獨特性。核心競爭力與企業的組織結構高度融合,是相關管理理念的復合體,是建立在企業內部長期學習、經驗積累的基礎上的專長,穩定性較強,是獨一無二的,具有獨特性。
4、難以模仿性。核心競爭力難以與企業分離,它所包括獨特的技術技能、生產技巧、操作訣竅等技術特性,深深地印上了企業的特殊的組織組成、經歷經驗、企業文化、管理理念、市場營銷的烙印,是企業技術特性與組織特性的復合體,難以輕易被當前或潛在的競爭對手所了解、冒牌、仿制或獲取。
5、不可交易性。核心競爭力與特定的企業相伴生,雖然可為人們所感知,但難以用語言、文字、符號來描述或表征,更無法象其他生產要素一樣通過市場進行買賣或交易。
6、延展性。在企業能力體系中,核心競爭力是母體、是核心,有溢出效應,可使企業在原有競爭領域中保持持續的競爭優勢,也可圍繞核心能力進行相關市場的拓展,通過創新獲取該市場領域的持續競爭優勢。
7、動態性。從客觀上看,核心競爭力總是與一定時期的資源、產業、組織管理模式及環境動態等因素高度關聯,隨著這些因素的變化和時間形勢的變遷,企業的核心競爭力必然會發生動態發展演變。
8、整體性。核心競爭力是一個系統的不可分割的整體,任何單一的基本要素,不管它多么重要,都不可能形成核心競爭力;只有構成核心競爭力所有基本要素協同動作,相互配合,才有可能形成核心競爭力。
(四)核心競爭力對于企業發展的意義
核心競爭力對企業的現實生存和長遠發展具有非常重要的理論與現實意義:
1、核心競爭力決定其產業發展的深度。關注核心競爭力比局限于具體產品和業務單元的職能發展戰略,能更準確地反映企業長遠發展的客觀需要,使企業免于為求短期利益而導致陷入戰略性誤區。
2、核心競爭力可以增強企業在相關產品市場上的競爭地位。其意義遠遠超過單一產品市場上的勝敗,對企業的長遠持久發展具有更為深遠的戰略意義。
3、核心競爭力的培育建立是在企業內部長期知識、經驗積累的基礎上形成的獨特專長,因此,它不象某項具體技術或產品那樣很容易被對手模仿、仿冒,對企業來說,具有較強的持久性,而且會對其它企業造成較高的進入壁壘或門檻。
4、核心競爭力對目前全球持續的企業再造、兼并、合并浪潮及動態聯盟(包括虛擬企業)具有特殊、關鍵意義。企業只有在重組、聯盟過程中積極優化組合各自的關鍵資源和核心能力,并將其綜合集成為企業的整體核心競爭力,才能使雙方或多方盈利,獲得可持續競爭優勢,實現可持續發展。
5、核心競爭力是21世紀企業經濟可持續發展的有利武器。企業一旦擁有了核心競爭力,就能夠建立長期可持續競爭優勢,為企業可持續發展奠定堅實基礎,就可以在未來激烈的競爭中立于不敗之地。
二、WTO背景下培育國內企業核心競爭力的迫切性
我國加入WTO后國外名優產品的大量涌入,國內企業市場流失相當嚴重,造成了對整個企業群體巨大的沖擊和壓力。積極培育和構建企業核心競爭力對處于復雜環境條件下的國內企業的生存發展意義重大。
(一)國內企業要做大做強形成競爭優勢迫切需要提高企業的核心競爭力
從企業外部環境來看,入世后,我國企業將改變以往國內單一的不同類別企業之間的競爭,直接在國內市場上同國外企業展開競爭。在這種情況下,核心競爭力較強的企業會抓住有利的發展機遇,直接與國外企業合作,形成良性循環的發展態勢。相比而言,眾多企業特別是傳統的國有、集體中小企業,會遇到國外名優產品和國外資本進入的沖擊,尤其是在高新技術領域的企業,將會在“內銷不利、外銷不能”的逆境中承受不住國外同類企業的重撞而出現相當一部分企業破產倒閉。
從企業內部環境來看,與國外企業相比,國內企業不僅在技術水平上落后,在經營理念和管理創新方面也存在著相當的差距,特別企業的核心競爭力還尚未培育起來。為此,積極培育和構建企業核心競爭力已成為目前我國企業界一項緊迫的任務。
(二)國內企業要不斷提高經濟效益,必須提高企業的核心競爭力
經濟效益一直成為制約我國企業生存發展的“瓶頸”問題,其中重要的原因就是由于企業缺乏核心競爭力造成的。加入WTO后企業要想繼續保持在一定領域內生產、經營的特色和優勢,擁有相當數量的市場占有率,就必須從現在做起,經過一個階段的不懈努力,全面提高企業的核心競爭力。否則,企業將會在今后日益激烈的競爭中,顯示出自身的弱點和不足,在較量中迅速衰敗下來。
(三)國內企業要想有效地應對我國“入世”后新的環境,必須下大氣力提高企業的核心競爭力
隨著“入世”后國外跨國公司及相關企業的大量涌入,國內企業不僅面臨與國內同類企業之間的競爭,同時還要同國外企業進行競爭。在這種情況下,國內企業依托原有產品、技術、服務等方面的優勢顯得十分微弱,自身在產品質量、功能、技術、服務等方面的缺陷表現得相當突出。為此,要想使國內企業在競爭中立于不敗之地,除了強化產品的質量、技術、服務外,一個重要的途徑就是要迅速提高企業的核心競爭力。
三、我國企業核心競爭力現狀
當前我國大部分企業沒有形成核心競爭力,有些企業雖然是世界500強,但名次比較靠后而且有些是在政府的保護之下,還有的是我國歷史形成的壟斷行業。一旦我國向國際完全打開市場,關稅減到零,這些企業恐怕就難以與世界真正的強手較量,小企業所表現出的弱點就更加突出,企業核心競爭力的培育嚴重不足。
(一)企業小而弱、大而散
由于地方宏觀調控缺位,我國一些企業對新的項目形成了一哄而上的局面,其惡果是企業規模小而多,政府又無力注資,這些小企業不僅規模小而且拿不出自己的拳頭產品,在競爭中各方面暴露出薄弱環節,一些在我國可以稱之為大的企業,有些是政府保護的企業,長期受舊體制的影響管理流程相對顯得比較散;有些是近幾年新崛起的企業,由于急于并購一些企業、在管理流程方面顯得也比較散。
(二)企業產品質量相對較差
我國產品和國際知名品牌比質量差、科技含量低、產品的附加值上不去,出口數量大、創匯低,產品在國際市場上竟爭主要靠低價格策略。隨著市場由價格競爭轉向產品質量、科技含量和附加值的競爭,我國產品面臨著新一輪競爭的挑戰。
(三)企業技術創新能力差
我國長期以來實行以國家投資為主的科研開發投資體制,科研經費大部分投向國家的科研機構和高等院校,對企業投入很少,影響了對企業技術創新的投入。而企業自身由于受傳統的科研開發投資體制的影響,尚未成為真正的科研開發投資主體,對科研開發投入很少,有的企業幾乎沒有任何投入。
(四)企業管理水平低
由于我國經濟體制尚處于轉軌時期,傳統的管理思維方式仍在起作用。至今許多企業尚未建立科學的管理體系,僅憑經驗管理企業,管理方式、方法陳舊,對市場環境適應性差。另外,管理人員缺乏先進的管理理論和經驗,尤其是高層管理人員知識、能力貧乏,企業不能按照市場規則運作,使企業在市場競爭中處于被動地位。與國外現代化的企業管理水平相比存在很大差距。
(五)企業人員素質偏低
小企業人員素質較低,企業文化氛圍基本沒有形成。大企業人員素質相對較高,雖然形成了企業文化氛圍但創新力度不夠。人們學習的技術和知識固守幾年甚至十幾年,即使在發展過程中充實了一些知識,但遠不能滿足市場經濟需要。
(六)企業戰略定位不夠準確
對企業未來幾年、幾十年發展方向把握不準;對市場競爭的變化準備不足;對潛在市場的預測不到位;圍繞戰略目標即滿足顧客的需求設計有偏差等。
四、積極培育國內企業核心競爭力
企業核心競爭力是企業成長最有力、最主要的驅動力,是提高競爭優勢的源泉。企業核心競爭力的培育是一個復雜的系統工程,一方面需要加快健全市場經濟體制,形成優勝劣汰的市場競爭機制,增強企業競爭的壓力。而另一方面,企業自身也需要不斷地重塑微觀動力機制。
(一)積極打造人才資本
市場競爭的核心在人才,人才資本是企業核心競爭力的基礎。企業要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占有一席之地,形成自己的核心能力,就必須打造一支高素質的人才隊伍。
(1)創造條件,努力提高企業家的素質。提高企業家的素質是增強企業核心競爭力的前提。企業家直接參與企業的最高管理,制定企業戰略,領導企業的未來發展,因而培養、塑造合格的企業家,健全企業家的獨立人格就顯得尤為重要。
(2)選拔和培養一批專業性、技術性人才,特別是市場開發、管理方面的人才。由于技術和管理知識與企業其他資源相結合可轉化為具有平均價值的產品和服務,為企業帶來超額利潤,因此知識成為企業的利潤源泉,人才成為企業核心能力的基礎。
(二)培育企業的核心技術能力
核心技術是企業克敵制勝的殺手锏,因此必須大力推進技術進步,尤其要擁有自己的核心技術。要通過自主研究,與研究機構、高等院校聯合開發和技術引進等方式形成一定的技術儲備,為提高產品的技術含量和市場競爭力奠定基礎。
(三)形成有特色的管理模式
培育適宜的核心能力管理模式是提高企業核心競爭力的重要途徑。只有加強管理,形成有自己特色的管理模式,才能把企業體制改革的活力和技術進步的威力充分發揮出來,保持企業不斷發展和基業常青。由于各個企業所面臨的內外環境不同,因此管理方式也有些差別,關鍵是要建立符合本企業實際的管理模式。
(四)打造品牌,實施名牌戰略
在市場經濟發達的今天,品牌已超越純經濟的范疇,成為企業競爭力、增值力、后續力的體現。品牌一般有可靠的質量、極高的知名度和美譽度,能給企業帶來極大的市場占有率,使企業保持繁榮。而企業的核心競爭力的直接表現形式主要是市場占有率,這是衡量企業核心競爭力強弱的一個重要的指標。因此要樹立正確的品牌意識,積極實施名牌戰略,即建立品牌發展戰略管理體制,完善品牌發展的市場環境,重視知識管理、知識決策以及實施與品牌理念相配套的系統教育培訓等。
(五)建立學習型組織
企業核心競爭力的培育和其持續性作用的發揮,很大程度上在于創建學習型組織,在不斷學習中增加企業專用資產、不可模仿的隱性知識等。積極進行全員學習、全程學習、團隊學習。不僅重視個人學習和個人智力開發,更要重視團隊學習和群體智力開發。
(六)培育先進的企業文化
企業文化戰略能產生核心能力。企業文化的本質是企業的“人化”。所以培育企業的核心競爭力,要注重培養、挖掘、發揮廣大員工在企業生產、管理、營銷等方面創新的積極性,同時要關注和服務企業所要面對的顧客群。在企業管理中充分運用激勵機制和約束機制,把員工的積極性調動起來,創造更好的產品和服務來滿足社會的需求,從而承擔企業的社會責任,實現企業的自身價值。
五、結語
在全球化發展的大趨勢下,中國的企業在加入WTO后能否最終獲益,取決于企業是否能在較短的時間內迅速地提高應對能力。重視企業自身核心競爭能力的培育與創造,是企業得以在國際大市場中生存與發展的根本。
參考文獻:
[1]Prahlad,C.KandGaryHamel,G.”TheCoreCompetenceoftheCorporation"[J].HarvardBusinessReview,MayJune1990.
[2]王方華,呂魏主編.企業戰略管理[M].北京:復旦大學出版社,1997
[3]西林.核心能力是企業發展的決定性因素[N].中國企業報.2002,02.
[4]和炳全.企業競爭優勢與核心能力的培育和提高[J].經濟問題探索,2001,(3)
[5]馬璐,黎志成.企業信息化與企業競爭力[J].經濟管理,2000,(7).
[6]鄭傳鋒.企業核心競爭力分析[J].經濟師,2002,(9)
[7]張鳳巧.核心競爭力的培育和企業發展模式的選擇[J].企業研究,2003,(4).
[8]李興旺.核心能力的培育模式[J].企業經濟,2003,(4).
[9]趙順成.培育企業核心競爭力的思考[J].管理世界,2001,(6).
[10]蔣文揮.關于我國國有企業培育核心競爭力的思考[J].企業經濟,2002,(7).
[11]徐希燕.企業競爭力的新診釋[J].經濟管理,2003,(5).
[12]陳友學.淺談企業核心競爭力的培育[J].全球科技經濟嘹望,2004,(4).
(一)核心競爭力的概念
核心競爭力(CoreCompetence),又譯作核心能力或核心競爭能力。這一概念最早是由美國經濟學家普拉哈拉德和哈默提出來的,是指企業(或企業集團)在競爭中獲取、配置關鍵資源,能使企業形成并保持長期穩定的可持續競爭優勢及穩定的超額利潤的能力。
(二)核心競爭力的構成及表現形式
企業核心競爭力是一個多元和復雜的系統,表現為一定的層次結構,包括核心業務(主營領域)、核心制造(主導產品)、核心技術能力(優勢技術與專長)、核心管理能力(成長能力)、核心營銷服務網絡、以及戰略管理與創新能力等。
核心競爭力按其具有相對壟斷性,在企業中占有核心地位,且能獨立運作的競爭優勢分類,有六種表現形式:
1、技術型企業。其競爭優勢是擁有生產核心產品的技術設備、核心專利技術、壟斷性原材料和技術、知識、技能領先的人才。
2、文化型企業。其優勢體現在富有不斷創新精神的企業家及其帶領的團隊形成的獨特的企業文化。
3、渠道型企業。其優勢是擁有遍布銷售區域的網絡渠道。
4、品牌型企業。其優勢是基于信譽基礎上的強勢品牌。
5、資金型企業。其優勢是擁有可供運作的雄厚資金。
6、規則型企業。優勢體現在擁有門檻很高的技術標準、市場運作規則、獨占的生產、經營許可。
(三)核心競爭力的特征
1、價值性。企業核心競爭力在提高企業效率、降低成本和創造價值方面能比競爭對手做得更好,同時也應給企業的目標顧客帶來獨特的價值和利益。
2、積累性。核心競爭力是企業在長期生產經營實踐活動過程中,以特定方式、沿著特定的技術軌跡由小到大,通過學習、消化、吸收、合成逐步積累整合形成,往往要通過較長時間實現和培育。
3、獨特性。核心競爭力與企業的組織結構高度融合,是相關管理理念的復合體,是建立在企業內部長期學習、經驗積累的基礎上的專長,穩定性較強,是獨一無二的,具有獨特性。
4、難以模仿性。核心競爭力難以與企業分離,它所包括獨特的技術技能、生產技巧、操作訣竅等技術特性,深深地印上了企業的特殊的組織組成、經歷經驗、企業文化、管理理念、市場營銷的烙印,是企業技術特性與組織特性的復合體,難以輕易被當前或潛在的競爭對手所了解、冒牌、仿制或獲取。
5、不可交易性。核心競爭力與特定的企業相伴生,雖然可為人們所感知,但難以用語言、文字、符號來描述或表征,更無法象其他生產要素一樣通過市場進行買賣或交易。
6、延展性。在企業能力體系中,核心競爭力是母體、是核心,有溢出效應,可使企業在原有競爭領域中保持持續的競爭優勢,也可圍繞核心能力進行相關市場的拓展,通過創新獲取該市場領域的持續競爭優勢。
7、動態性。從客觀上看,核心競爭力總是與一定時期的資源、產業、組織管理模式及環境動態等因素高度關聯,隨著這些因素的變化和時間形勢的變遷,企業的核心競爭力必然會發生動態發展演變。
8、整體性。核心競爭力是一個系統的不可分割的整體,任何單一的基本要素,不管它多么重要,都不可能形成核心競爭力;只有構成核心競爭力所有基本要素協同動作,相互配合,才有可能形成核心競爭力。
(四)核心競爭力對于企業發展的意義
核心競爭力對企業的現實生存和長遠發展具有非常重要的理論與現實意義:
1、核心競爭力決定其產業發展的深度。關注核心競爭力比局限于具體產品和業務單元的職能發展戰略,能更準確地反映企業長遠發展的客觀需要,使企業免于為求短期利益而導致陷入戰略性誤區。
2、核心競爭力可以增強企業在相關產品市場上的競爭地位。其意義遠遠超過單一產品市場上的勝敗,對企業的長遠持久發展具有更為深遠的戰略意義。
3、核心競爭力的培育建立是在企業內部長期知識、經驗積累的基礎上形成的獨特專長,因此,它不象某項具體技術或產品那樣很容易被對手模仿、仿冒,對企業來說,具有較強的持久性,而且會對其它企業造成較高的進入壁壘或門檻。
4、核心競爭力對目前全球持續的企業再造、兼并、合并浪潮及動態聯盟(包括虛擬企業)具有特殊、關鍵意義。企業只有在重組、聯盟過程中積極優化組合各自的關鍵資源和核心能力,并將其綜合集成為企業的整體核心競爭力,才能使雙方或多方盈利,獲得可持續競爭優勢,實現可持續發展。
5、核心競爭力是21世紀企業經濟可持續發展的有利武器。企業一旦擁有了核心競爭力,就能夠建立長期可持續競爭優勢,為企業可持續發展奠定堅實基礎,就可以在未來激烈的競爭中立于不敗之地。
二、WTO背景下培育國內企業核心競爭力的迫切性
我國加入WTO后國外名優產品的大量涌入,國內企業市場流失相當嚴重,造成了對整個企業群體巨大的沖擊和壓力。積極培育和構建企業核心競爭力對處于復雜環境條件下的國內企業的生存發展意義重大。
(一)國內企業要做大做強形成競爭優勢迫切需要提高企業的核心競爭力
從企業外部環境來看,入世后,我國企業將改變以往國內單一的不同類別企業之間的競爭,直接在國內市場上同國外企業展開競爭。在這種情況下,核心競爭力較強的企業會抓住有利的發展機遇,直接與國外企業合作,形成良性循環的發展態勢。相比而言,眾多企業特別是傳統的國有、集體中小企業,會遇到國外名優產品和國外資本進入的沖擊,尤其是在高新技術領域的企業,將會在“內銷不利、外銷不能”的逆境中承受不住國外同類企業的重撞而出現相當一部分企業破產倒閉。
從企業內部環境來看,與國外企業相比,國內企業不僅在技術水平上落后,在經營理念和管理創新方面也存在著相當的差距,特別企業的核心競爭力還尚未培育起來。為此,積極培育和構建企業核心競爭力已成為目前我國企業界一項緊迫的任務。
(二)國內企業要不斷提高經濟效益,必須提高企業的核心競爭力
經濟效益一直成為制約我國企業生存發展的“瓶頸”問題,其中重要的原因就是由于企業缺乏核心競爭力造成的。加入WTO后企業要想繼續保持在一定領域內生產、經營的特色和優勢,擁有相當數量的市場占有率,就必須從現在做起,經過一個階段的不懈努力,全面提高企業的核心競爭力。否則,企業將會在今后日益激烈的競爭中,顯示出自身的弱點和不足,在較量中迅速衰敗下來。
(三)國內企業要想有效地應對我國“入世”后新的環境,必須下大氣力提高企業的核心競爭力
隨著“入世”后國外跨國公司及相關企業的大量涌入,國內企業不僅面臨與國內同類企業之間的競爭,同時還要同國外企業進行競爭。在這種情況下,國內企業依托原有產品、技術、服務等方面的優勢顯得十分微弱,自身在產品質量、功能、技術、服務等方面的缺陷表現得相當突出。為此,要想使國內企業在競爭中立于不敗之地,除了強化產品的質量、技術、服務外,一個重要的途徑就是要迅速提高企業的核心競爭力。
三、我國企業核心競爭力現狀
當前我國大部分企業沒有形成核心競爭力,有些企業雖然是世界500強,但名次比較靠后而且有些是在政府的保護之下,還有的是我國歷史形成的壟斷行業。一旦我國向國際完全打開市場,關稅減到零,這些企業恐怕就難以與世界真正的強手較量,小企業所表現出的弱點就更加突出,企業核心競爭力的培育嚴重不足。
(一)企業小而弱、大而散
由于地方宏觀調控缺位,我國一些企業對新的項目形成了一哄而上的局面,其惡果是企業規模小而多,政府又無力注資,這些小企業不僅規模小而且拿不出自己的拳頭產品,在競爭中各方面暴露出薄弱環節,一些在我國可以稱之為大的企業,有些是政府保護的企業,長期受舊體制的影響管理流程相對顯得比較散;有些是近幾年新崛起的企業,由于急于并購一些企業、在管理流程方面顯得也比較散。
(二)企業產品質量相對較差
我國產品和國際知名品牌比質量差、科技含量低、產品的附加值上不去,出口數量大、創匯低,產品在國際市場上竟爭主要靠低價格策略。隨著市場由價格競爭轉向產品質量、科技含量和附加值的競爭,我國產品面臨著新一輪競爭的挑戰。
(三)企業技術創新能力差
我國長期以來實行以國家投資為主的科研開發投資體制,科研經費大部分投向國家的科研機構和高等院校,對企業投入很少,影響了對企業技術創新的投入。而企業自身由于受傳統的科研開發投資體制的影響,尚未成為真正的科研開發投資主體,對科研開發投入很少,有的企業幾乎沒有任何投入。
(四)企業管理水平低
由于我國經濟體制尚處于轉軌時期,傳統的管理思維方式仍在起作用。至今許多企業尚未建立科學的管理體系,僅憑經驗管理企業,管理方式、方法陳舊,對市場環境適應性差。另外,管理人員缺乏先進的管理理論和經驗,尤其是高層管理人員知識、能力貧乏,企業不能按照市場規則運作,使企業在市場競爭中處于被動地位。與國外現代化的企業管理水平相比存在很大差距。
(五)企業人員素質偏低
小企業人員素質較低,企業文化氛圍基本沒有形成。大企業人員素質相對較高,雖然形成了企業文化氛圍但創新力度不夠。人們學習的技術和知識固守幾年甚至十幾年,即使在發展過程中充實了一些知識,但遠不能滿足市場經濟需要。
(六)企業戰略定位不夠準確
對企業未來幾年、幾十年發展方向把握不準;對市場競爭的變化準備不足;對潛在市場的預測不到位;圍繞戰略目標即滿足顧客的需求設計有偏差等。
四、積極培育國內企業核心競爭力
企業核心競爭力是企業成長最有力、最主要的驅動力,是提高競爭優勢的源泉。企業核心競爭力的培育是一個復雜的系統工程,一方面需要加快健全市場經濟體制,形成優勝劣汰的市場競爭機制,增強企業競爭的壓力。而另一方面,企業自身也需要不斷地重塑微觀動力機制。
(一)積極打造人才資本
市場競爭的核心在人才,人才資本是企業核心競爭力的基礎。企業要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占有一席之地,形成自己的核心能力,就必須打造一支高素質的人才隊伍。
(1)創造條件,努力提高企業家的素質。提高企業家的素質是增強企業核心競爭力的前提。企業家直接參與企業的最高管理,制定企業戰略,領導企業的未來發展,因而培養、塑造合格的企業家,健全企業家的獨立人格就顯得尤為重要。
(2)選拔和培養一批專業性、技術性人才,特別是市場開發、管理方面的人才。由于技術和管理知識與企業其他資源相結合可轉化為具有平均價值的產品和服務,為企業帶來超額利潤,因此知識成為企業的利潤源泉,人才成為企業核心能力的基礎。
(二)培育企業的核心技術能力
核心技術是企業克敵制勝的殺手锏,因此必須大力推進技術進步,尤其要擁有自己的核心技術。要通過自主研究,與研究機構、高等院校聯合開發和技術引進等方式形成一定的技術儲備,為提高產品的技術含量和市場競爭力奠定基礎。
(三)形成有特色的管理模式
培育適宜的核心能力管理模式是提高企業核心競爭力的重要途徑。只有加強管理,形成有自己特色的管理模式,才能把企業體制改革的活力和技術進步的威力充分發揮出來,保持企業不斷發展和基業常青。由于各個企業所面臨的內外環境不同,因此管理方式也有些差別,關鍵是要建立符合本企業實際的管理模式。
(四)打造品牌,實施名牌戰略
在市場經濟發達的今天,品牌已超越純經濟的范疇,成為企業競爭力、增值力、后續力的體現。品牌一般有可靠的質量、極高的知名度和美譽度,能給企業帶來極大的市場占有率,使企業保持繁榮。而企業的核心競爭力的直接表現形式主要是市場占有率,這是衡量企業核心競爭力強弱的一個重要的指標。因此要樹立正確的品牌意識,積極實施名牌戰略,即建立品牌發展戰略管理體制,完善品牌發展的市場環境,重視知識管理、知識決策以及實施與品牌理念相配套的系統教育培訓等。
(五)建立學習型組織
企業核心競爭力的培育和其持續性作用的發揮,很大程度上在于創建學習型組織,在不斷學習中增加企業專用資產、不可模仿的隱性知識等。積極進行全員學習、全程學習、團隊學習。不僅重視個人學習和個人智力開發,更要重視團隊學習和群體智力開發。
(六)培育先進的企業文化
企業文化戰略能產生核心能力。企業文化的本質是企業的“人化”。所以培育企業的核心競爭力,要注重培養、挖掘、發揮廣大員工在企業生產、管理、營銷等方面創新的積極性,同時要關注和服務企業所要面對的顧客群。在企業管理中充分運用激勵機制和約束機制,把員工的積極性調動起來,創造更好的產品和服務來滿足社會的需求,從而承擔企業的社會責任,實現企業的自身價值。
五、結語
在全球化發展的大趨勢下,中國的企業在加入WTO后能否最終獲益,取決于企業是否能在較短的時間內迅速地提高應對能力。重視企業自身核心競爭能力的培育與創造,是企業得以在國際大市場中生存與發展的根本。
摘要:核心競爭力是一個企業保持持續競爭優勢的源泉,是企業生存和發展的關鍵,核心競爭力的培育、維護和提升是一個循環往復的重復過程,隨著我國加入WTO國內企業要想在市場競爭中保持持續的優勢,就要不斷審視自己和競爭對手,不斷學習和創新,不斷培育、維護和提升自己的核心競爭力。本文在核心競爭力相關基本理論解析的基礎上,分析了我國入世后培育國內企業核心競爭力的迫切性,針對國內企業核心競爭力的現狀中企業綜合實力不強,產品質量相對較差,技術創新能力不高,人員素質偏低等問題提出通過開發企業人力資源,培育企業技術核心能力,實施品牌戰略提高國內企業核心競爭力。
關鍵詞:核心競爭力創新企業文化
參考文獻:
[1]Prahlad,C.KandGaryHamel,G.”TheCoreCompetenceoftheCorporation"[J].HarvardBusinessReview,MayJune1990.
[2]王方華,呂魏主編.企業戰略管理[M].北京:復旦大學出版社,1997
[3]西林.核心能力是企業發展的決定性因素[N].中國企業報.2002,02.
[4]和炳全.企業競爭優勢與核心能力的培育和提高[J].經濟問題探索,2001,(3)
[5]馬璐,黎志成.企業信息化與企業競爭力[J].經濟管理,2000,(7).
[6]鄭傳鋒.企業核心競爭力分析[J].經濟師,2002,(9)
[7]張鳳巧.核心競爭力的培育和企業發展模式的選擇[J].企業研究,2003,(4).
[8]李興旺.核心能力的培育模式[J].企業經濟,2003,(4).
[9]趙順成.培育企業核心競爭力的思考[J].管理世界,2001,(6).
[10]蔣文揮.關于我國國有企業培育核心競爭力的思考[J].企業經濟,2002,(7).
[11]徐希燕.企業競爭力的新診釋[J].經濟管理,200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