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3-29 09:25:22
序論:在您撰寫小學教研論文時,參考他人的優秀作品可以開闊視野,小編為您整理的7篇范文,希望這些建議能夠激發您的創作熱情,引導您走向新的創作高度。
摘 要:近年來,隨著教育體制改革的不斷深入,對小學數學教學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有效性教學課堂是教學的終極目標,而實現有效性教學的主要路徑就是開展小學數學教研活動。本文簡單論述了小學數學教研活動的現狀,進一步分析了創新小學數學教研活動的有效措施,以期能夠為小學數學教學提供有力的幫助。
關鍵詞:小學數學;教研活動;創新措施;有效實踐
新課標改革下的小學數學教學課堂,對教師教學水平提出了更高的要求?,F階段的小學數學教研活動仍存在很多不足,需要教師不斷進行思索、加強。基于這樣的教學現狀,教師應當充分考慮本校的實際情況,結合小學數學教材,對小學數學教研活動的創新進行探索。筆者結合自身多年的教學經驗,對小學數學教研活動的創新和實踐提出以下幾個方面的看法。
一、小學數學教研活動的現狀
1.教研活動沒有體現出教學特色
事實上,很多小學數學教師都是普通高?;蚴侵袑T盒.厴I的,所以教研活動的開展方式也都是延續普通高?;蛑袑T盒5慕萄行问?。對此,小學數學教研活動多數以教材內容和教學進度為依據,很少涉及實際的數學實踐以及“以學生為本”來開展教研活動,這很難體現小學數學教研活動的特色。
2.對教研活動的投入不多
現階段,大部分小學都沒有建立專門的教研活動教室,也沒有設立專項的教研經費。這就使得教師缺乏合適的場所進行學習,從而很難進行小學數學教研,獲得創新與實踐。
二、小學數學教研活動的創新與實踐
1.創新教研內容,進行有效教研
傳統小學數學教研活動都是以“走過場”為主,缺乏實質性的內容,因此要開展實現小學數學教研活動的目標,就必須對教研內容進行創新。首先,在進行教研之前能明確教研活動的主題。其次,在參與研究的過程中,對于部分細節問題要慎重考慮,將教研活動中可能遇到的困難都一一進行分析。
例如,在進行小學數學“乘除法”的教學研究時,部分教師很難向學生詳細分析這一知識內容,從而導致學生很難理解。而在教研活動中,全體教師可以共同探討,加深教師對這一教學內容的印象,提高教師的講課水平,從而有助于教師更好地進行這一知識內容的教學。
2.改革教研模式,開展教研活動
傳統的教學過程中,教研模式都是以分散式教學方式為主,并沒有體現出教研活動的集中性原則。在創新小學數學教研活動時,構建專門的數學教研活動小組,對小組教師進行科學合理的安排,并對小學數學備課進行有效的管理,以此改變傳說教研模式。
例如,在進行小學數學“加減法”的教學研究時,學校要鼓勵該年級的小學數學教師共同參與到教研活動中去,選出教研活動小組的組長,讓組長對授課教師進行指導,進一步增強授課教師的教學能力。比如,教師在對等腰三角形進行教學時,直接向學生講解三角形的概念并不能讓學生充分掌握該項知識。基于這樣的教學現狀,教研組長要及時對該授課教師進行指導,引導教師掌握正確的教學方式,從而進一步推動小學數學教研活動的改革,促進小學教研活動更好地開展。
3.結合課例分析,實施教研活動
一般來說,課例分析式的教研活動主要是借助觀察手段和診斷手段,對特定的教學課堂進行深層次的分析和思考,從而得出合理的教學評價,并以此作為依據,尋求更加有效的教學方式的一種教研活動新模式。課例分析式教研活動的實踐對教師、對教材的理解能力、使用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對此,教師要深入理解教材內容的含義,緊扣新課標教學的要求,鼓勵學生養成良好的學習方式,改變傳統的教學模式,以此促進小學數學教研活動更好地進行。在課例分析式的教學過程中,要求倡導自主探索、全體交流的教學活動模式,為學生提供展示自我的平臺,讓學生能夠充分展現自我,增強學生對數學學習的體驗,充分發揮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主體地位。
有效性是課堂教學的生命。一節課,使師生的生命有了怎樣的變化;收獲了那些知識與思考;獲得了怎樣的身心體驗,是考量課堂教學有效性的三個重要指標。
客觀地說,師生從走進課堂到走出課堂,總要發生一些變化,收獲一些東西,好像每節課都是有效的。但是課堂的有效程度是很不一樣的,有的課堂能對師生產生終生的影響;有的課堂只給學生留下一些機械的記憶,日積月累的差異就導致人的素質的差異,人的生活狀態的差異。因此,每一節課的效果都不可忽視。
任何一個負責任的教師都想提高課堂教學的有效性,有關這方面的文章也有很多,從我的經歷和體會來說,我認為最重要的有以下三點。
一、教師要有吸引學生的本事
首先要放正心態。當我們拿著教案走進課堂時,如果心里想著:我講課來了,學生必須坐好認真聽我講課!那么這節課一定不會太精彩!如果你微笑著走進課堂時心里想:我和大家一起學習來了,我一定讓我們每個人學得愉快。這節課就成功了一半。人坐在飛機上和坐在自行車上想問題角度是不一樣的,老師站在講臺上和走進學生中間想問題也是不一樣的。因此走進課堂時,就要把自己的角色擺正,當成學生學習的合作者、促進者、引導者,忘記師道尊嚴,全身心投入,營造一個溫馨和諧的學習氛圍。
其次,老師要學會美化目標。任何一節課都有預定的目標,但是如何讓目標具有吸引力,就不是每個老師能做到的了。上課前,老師要善于用最美好的語言描述達到教學目標后的美景,吸引每個孩子向著目標前進。
第三,要關注學習過程中的身心體驗。教學是師生的雙邊活動,在這個過程中,師生是快樂還是痛苦,是主動還是被動,是評價一節課有效性的重要指標。比如去看大海,如果我們只管看到大海就行了,旅途中吃不好,睡不好,難受極了,等欣賞到大海的美景時,一定會大打折扣。對于師生,學習過程是生命的常態,是我們生活的重要內容,讓學習過程充滿快樂是提高我們生存質量的重要問題,不可忽視。
第四、精心準備每一節課。我們都有這樣的感覺:備好課和沒有備好課走進課堂時,心情是不一樣的。蘇霍姆林斯基也說過:要用一生來準備一節課。真的是這樣,課堂的高效率來自于精心的準備!課堂的魅力也來自于精心的準備!能夠吸引學生是提高課堂效率的保證。
二、努力拓展課堂的寬度
一節課的時間是有限的,要達到的目標是一定的,如果在達到目標的過程中,多了解一些相關的知識,增加課堂的寬度,課堂教學的有效性就會提高。
達到這樣的境界,需要教師有深厚的知識儲備,需要教師留心身邊的一切事物,更需要不停的思考,精心的設計。課堂的寬度是提高課堂有效性的決定因素。
三、挖掘課堂的深度
決定一個容器大小的是它的容積,容積的大小跟它的深度成正比。
一節課的有效性,也與知識的深度成正比。我們的課本知識都是很淺顯的,一般智力的學生自己看幾遍就能明白,如果老師像傳聲筒一樣,只傳授課本知識,很難滿足學生的求知欲望。適當的挖掘知識的深度,是提高教學效率有效途徑。
其實,每節課都應該在課本知識的基礎上有所加深,增加課堂的容量,以提高課堂教學效率。
四、延伸課堂的長度
“凡事預則立,不預則廢”。預設指的是教師課前的教學設計,是教學的起點。所以,教師在教學方案的預設中,要確定學習內容的目標、學生的學情,以及該學習內容的內涵與外在的邏輯歸納和引申,他們已經具有哪些知識和經驗,順應學生的情感體驗,把握學生這些學習起點資源,是數學課堂動態生成的基礎。對課堂教學進行預設時,應“著眼于整體,立足于個體,致力于主體”。在“粗”和“精”上下功夫,“粗”的目的是各環節不宜過細過密,課上得“大氣”一點,“精”選擇的目的是材料選擇具有較強的思考性。
生成是指實際教學過程的發生、發展與變化,是在教學的展開過程中由教師和學生根據不同的教學情景,自主構建教學活動的過程。在整個學習過程中,如果只有預設而沒有生成,學生的主體性沒有被重視,是一種灌輸學習;如果有了預設,并在預設中有所生成,就說明師生間有了較好的互動,學生的主體性被重視;如果在預設生成的基礎上,又有了許多非預設的生成,說明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得到了充分發揮。他們在主動思考,這樣能讓我們的教學在“預設”中體現教師的匠心,在“生成”中展現師生的智慧。
一、開發生成資源
作為一個活生生的生命體,學生帶著自己的知識、經驗、思考、靈感參與課堂教學活動,從而使課堂呈現豐富性、多變性和復雜性。學生在復雜多變的教學情境的相互作用中不可避免地產生新的問題、產生新的目標。在課堂上生成的目標是著眼于其自身內在需求,這樣的目標更具誘惑力。
三年級學生在學習“年、月、日”時,教師教完例2 :“2月,平年是28天,閏年是29天,”準備探索下個環節,就聽到一位學生大聲說:“為什么有閏年和平年之分?為什么會四年一閏?”教師開發并利用這一生成的資源,在黑板上畫出了地球、月球、太陽之間的位置關系,進行演示、說明,地球在繞太陽轉的同時,自己還不停地旋轉,地球自己旋轉一周所需的時間,就定為一天;月球繞地球公轉一圈所需的時間是一月,地球繞太陽公轉一圈所需要的時間是一年。并帶學生研究了為何公歷規定有平年閏年之分,結合地球繞太陽公轉研究了為何有“四年一閏,百年不閏,四百年又閏”這些較深奧的知識。
本來這個問題不屬于本學科的知識,不是本堂課的教學目標,但這正是學生在課堂動態生成的目標,教師沒有搪塞過去,而是及時地調整教學目標,滿足學生探索的欲望。雖然預設的教案擱淺了,但順應了他們的需求,拓寬了他們的知識面,提升了學生的素質,使學科之間進行了有機整合。
二、尋找生成時機
動態生成的課堂,既不是讓學生回答老師預先設計好的一連串問題,也不是全部問題的解決,而應讓學生產生旺盛的生命力。其教學過程具體地說就是要學生自己去發現問題,選擇問題,提出問題,探究問題,解決問題,并產生更多的問題,而且,動態生成的課堂,問題是富有挑戰性的,答案是不確定的,過程是現場生成的,結果是不能完全預測的。
在20以內的退位減法教學中,教師的教學流程是這樣的:
師:請學生以小組為單位,先通過擺小棒探討算法,然后交流算的過程。
生1:先擺11根小棒,拿走9根,還剩2根,即11-9=2
師:如果不讓你們擺小棒怎么辦?
生2:可根據想加法算減法。如:11-9=?,想:9加幾得11,9+2=11,所以11-9=2。
生3:老師,為什么做減法要想加法,能不能直接相減?
師:××同學問得好,請同學們試一試,想一想,看誰能發現與前面不同的計算方法。
生4:1-9不夠減,從10里減9,10-9=1,1加上原來個位上的1得2,即11-9=2。
生5:我的方法比他們還簡單:把減數9分解成1和8,11-1=10,10-8=2,所以11-9=2
生6:老師,我的方法和他們四個都不一樣,但我認為也很簡單。我這樣想:11-9先把減數9看作10,11-10=1,10比9多1,多減了1,再從得數里加1得2,所以11-9=2。
教師說的“如果不讓你們擺小棒怎么辦”這句話,將自己的教學預設順利完成,自然地進入下一個預設,從而就有課堂上師生情感的交流,有矛盾的困擾,無言的沉默。有聰明的機智,更有不服氣的反詰和問題解決后喜悅的笑容。這樣才能凸現學生的個性,讓學生的個性在課堂中飛揚,課堂因此而豐富、炫目。
三、留足生成時間
生成需要時間,時間是生成的必要條件。老師在學習活動中,要充分了解學生的學習狀況,不要因為和老師的表達有分歧時,怕浪費時間,要讓學生充分地活動,從活動中去尋找答案,去理解、去體會。數學思想、方法就是在知識的發生、拓寬,應用的過程中動態生成。
當學生學習“可能性”一課后,教師設計了“分組摸球”的活動:每小組不透明的盒子中都有10個球,分為紅白兩色,但紅球、白球的個數不同,每小組任意摸一次,看結果會怎樣。小組活動結束后,大家爭先恐后地說:是摸到紅球,只有第五組同學說,我們摸到了白球。這時,教師說,你們每組盒子里都是紅球6個,白球4個,共10個,在紅球比白球多時,大多數情況下摸到紅球的可能性更大一點。此時,第五組一位學生大叫:我還想試一試,看是一種什么情況。教師聽后,說:你能堅持自己的觀點,很了不起,就讓你再摸幾次。結果,這位同學摸了9次,摸到紅球7次,白球2次,并要求這位同學說體會,說想法:在紅球多白球少時,摸出紅球的可能性不一定就比白球的大,而是大多數情況下是這樣。教師趁熱打鐵,再次引導,像第五組發現的那種情況,這是什么現象。學生齊聲回答:是很偶然的現象。接著,教師再次拓展,要求學生舉出生活中發生的“很偶然現象”。
課堂上,教師不是選擇逃避或強制學生同意大家的看法,而是給足時間,讓學生再次進行摸球活動,以事實為依據。第二次實驗,收獲的不只是那個倔強的孩子,每個同學各有所得,他們認識問題的角度會更全面,頭腦中的認知結構也會更合理。通過教師的引領,使課堂中生成了有價值的信息。
四、加強生成指導
學生學習中出現錯誤是不可避免的,錯誤也是教學的生成資源。心理學家蓋耶說得好:“誰不考慮嘗試錯誤,不允許學生犯錯誤,就將錯過最富有成效的學習時刻。”錯誤是正確的先導,是通向成功的階梯,學生學習中出錯的過程應該被看成是一種嘗試和探索的過程。因此,教學中要及時抓住這一寶貴的時機,變學生的錯誤為促進學生發展生成的有效資源。
在學習“分數的初步認識”中,在看圖簡單認識幾分之一后,教師發給了每位學生一張長方形紙,要求學生折出這張紙的 ,并涂上顏色?!罢埻瑢W們把自己的成果貼在黑板上展示。”教師語音一停,很多學生都高興地把自己的杰作往黑板的高處貼去,但只有一位學生出乎教師的預料,把自己折的 也貼到了黑板上,這時,教室里哄堂大笑,并傳來了“不是 ”的叫喊聲。此刻,老師和藹可親地走到折錯的同學身邊說:你能說說你是怎樣折的嗎?“我把這張紙對折再對折,就折出了 ,老師我折錯了?!边@位同學的聲音很輕。老師拍拍他的肩膀示意他坐下,接著教師說:你知道自己折了一個 ,說明你聽懂了今天的課。教師一邊指著黑板上折出的 ,一邊說,大家看看黑板,怎樣在 的基礎上修改一下得出這張紙的 呢?
學生看著黑板上表示 和 長方形紙在思索。一位學生高興地說:“我知道了,只要再涂一份,就是從四份里面涂兩份,就能表示這張紙的 。”老師用肯定的語氣說, 和 都表示這張紙的一半。另一位學生急促地說:“老師,我也得到了一個分數 ,它的大小也與 一樣大?!苯淌依餁夥找幌伦踊钴S起來了, 、 、 、 ……一個個分數不斷報出來?!袄蠋?,我們找到規律了,只要分子是分母的一半,那么這樣的分數都和 一樣大”。
教師的層層呵護,教師的循循指導,一次次激發了學生的學習熱情。教師把“錯誤”留給學生,促使他們的反思,使他們的思維更趨向嚴謹與科學,把問題交還給學生,讓他們在探究中不斷修正,妙解在對話中逐漸生成,使他們找到了“找與一個分數相等的許多分數”的規律。
總之,動態的課堂不僅是“教師、學生、教材”之間傳遞信息的場所,更是師生知識共享、情感交流、心靈溝通的畫面。教師胸中要時刻裝著學生,教學中做到“心中有案、行中無案”,富有形的預設在無形的動態教學中生成。關注學生的發散思維,捕捉學生的靈感火花,使學生的潛能得以綻放,讓課堂成為師生共同創造奇跡的場所,從而使課堂煥發出生命的活力。
要建設以學為主的數學課堂,必須要有每位學生都能參與研究,不同的學生在研究中展現不同的能力的素材。只有每位學生都參與了研究才會形成正真的小組討論和全班交流,學生在思維的碰撞中不斷提升各自的合作能力,交流能力,提出問題等等學習能力,才能將師生對話轉化成生生對話,才能慢慢形成學為主的數學課堂。
如何設計課前小研究,問題必須做到根本、簡單、開放。根本就是要抓住知識點的核心;簡單就是要每個學生都能參與研究,特別是學困生;開放指的是問題有延伸的可能,為學有余力的學生提供空間。
例如:雞兔同籠問題。這個知識點非常適合展開研究。例題:全班有42人去劃船,一共租用了10條船,每只大船坐5人,每只小船坐3人,租用大船小船各幾只?由于例題太過于復雜,不利于學生展開研究,所以我將例題改成:全班有13人去劃船,一共租了3只船,每只大船坐5人,每只小船坐3人,租用大船小船各幾只?把數據改簡單了,很多同學一眼就能看出組了2大和1小,但問題的核心是沒有發生改變的。于是要求學生展開研究。方法1;方法2;方法3;其他方法。要求學生至少想出3種方法來解決這個問題。大部分學生會出現畫圖法,列舉法來解決,比較好的同學可能會出現算式解法活方程解法,這樣的設計就比較開放,所有學生能力參與研究及交流,交流的時候要學困生先,學優生補充。當學生掌握的基本解決問題方法的時候,出示例題,只是將數據擴大,方法同樣適用。
如果每節課都能用這樣的方法教學,可以想象我們的課堂會發生什么樣的改變,當然如何設置課前研究那是要考驗老師的能力了。
以學為中心,不是簡單的放手,而是基于學的有效指導,沒有教師指導的學是一種原生態的自生自長,而教室里的學更多的是在教師引導下從自長到自覺的過程。以學為中心的課堂,更多的關注學生想什么、怎么想,注重學生的真實思考過程,建立自己對學生的思考很感悟,在不斷的展示、交流中提升自我的思考和認識。
以學為中心,不是教師輕松放手,而是更需要教師精心預設,因為只有精心預設,才會有精彩的生成。雖然賁老師總是很謙和的說,我還沒有看學生的研究單,還沒想好如何上課,但課早在他心中進行了勾勒,課的大致環節,課的細節處理,課的核心環節等等內容早就有了思考。這是這樣精心的預設,才會讓我們充分感受到課堂的精彩。
以學為中心,不是沒有課堂結構安排,而是從學生的實際進行教學。以前的課堂教學,我們更多的是采用教師講授,學生練習的方式進行教學,現在更多的是關注學生的學,才能有效進行指導,根據學生的實際進行教學,課堂會調整一些教學環節,但更多的是找到了一種“使教師可以少教,學生多學”的方法,安排這樣的環節,更多的是有利于學生的學,支持學生的學,促進學生進行深度的思考和成長。
以學為中心,不僅僅是展示和分享,而是更主動的思考數學、更主動的研究數學。作為教師,我們需要關注學生的展示和交流,更賁老師在課堂中更關注學生的深層次的思考,如果學生只能淺層次的思考,那么這樣就不能是真正的以學為中心的數學課堂。作為數學教師,我們需要關注數學思維,在不斷的思考、成長中引領學生深度思考,提升學生的思維品質。
論文關鍵詞:農村中小學,校本教研,教師
隨著我國新一輪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的啟動與發展,校本課程開始成為基礎教育課程發展的一個重要方面。我國校本課程開發已進入由試驗到推廣的新階段,梳理和總結我國校本課程開發的一些理論與實踐問題,對于深化新一輪基礎教育課程改革,提升校本課程開發的研究水平,推動校本課程的實踐,具有重要的理論價值與實踐意義。
由于校本課程開發是一個動態的過程,不僅要解決認識上的問題,更要深入研究實踐中出現的問題。這樣,關系到校本課程開發建設的策略性問題就顯得尤為重要和必要。這里,我們依據理論對實踐的指導,依據實踐內容與對象對理論的反思,分析一下在校本教研中的開發者及教師的重要作用。
一、校本教研中教師的重要性分析
校本課程開發首先要明確什么是正確的校本教研的理念,這有利于確定校本課程開發的方向。校本課程開發要求學校應當在明確教育到底應該怎樣、在目前的客觀條件下又能怎樣的基礎上,確定學校獨特的教育目標和發展方向。我們也深刻地體會到兩點:一是學校獨特的教育理念是校本課程開發的具體體現,是實現辦學目標的橋梁和手段;二是校本課程開發極需要正確的教育哲學、辦學目標、教育宗旨的高層面指導。不過,學校的辦學理念之所以具有方向性,是因它具有三個特點:宏觀統領、中觀具體、微觀可行。這樣才能真正達到指導校本課程開發的目的。由此可見,沒有學校辦學理念的形成,學校校本課程開發也難以深度進行。明確了校本教研的教學理念,接下來我們來討論一下教師在校本教研中的重要作用。
從開發主體中的校長、教師應具備的素質方面看,教師在整個課程開發活動中處于核心地位。對教師而言,必須做好以下幾方面的準備:課程意識與課程觀念,課程知識與課程開發能力,參與意識與合作精神論文的格式,行動研究的意識和能力。怎樣才能保證教師做好各方面的準備呢?對校長而言,應該履行的職責在于:確定明確的辦學理念,建立合理的課程結構,建立良好的校內溝通網絡,協調影響校本課程開發的各種因素,促進教師的專業發展。校長應該具備的素質包括:領導能力、規劃能力、創新能力、科研能力、交際(合作)能力。
在開發校本課程必需的所有條件當中,教師的認可、支持是最重要的。任何教育變革,如果得不到教師的支持都無法成功。參與校本課程開發的過程,也就是教師專業能力不斷成長的過程,是學校的教育理念不斷明朗的過程。
二、提高教師素質級能力的對策
由于當前農村中小學校本教研還存在相當多的不利于自身開展的現象,這些現象在很大程度上阻礙了學校校本教研的健康開展,也阻礙了教師的專業成長,因此,我們應當采取切實可行的策略,指導校本教研的方向,促使其健康發展,從而促進教師的專業成長。
第一,提倡學習,激發校本教研的參與熱情。學習,對教師來說,是必不可少的。解決教育教學問題,是需要一定的教育理念為支撐的。理論學習是校本教研的基礎。因為時代飛速發展,知識在快速更新,新的知識在不斷涌現,那種“一朝學成而受用終身”的觀點已經過時了,作為新時代的教師,需要通過不斷“充電”,使自己在新課改中實現新的“蛻變”、新的跨越。新課改背景下的教師,需要不斷提高自身的專業水平。然而在農村學校普遍存在著一種“只教不學,不思上進”的現象。因此,我們要倡導學習,使教師認識到“學習是研究性教師成長的保鮮劑”,只有不斷的學習,才能得到持續的發展,才能對校本教研的內涵、實質、作用等有一個全新的認識。同時,學習也是研究的基礎,教師們只有通過學習,具備深厚的教育教學理論知識,才能相互補充,相互提高,校本教研才不至于在淺層次上徘徊。因此,我們要極力鼓勵教師參與理論知識的學習,為教師購買相關的教育教學書籍和報刊雜志,讓教師們交流學習心得體會。
第二,互動交流。它以教師教學實踐中的共性問題和突出問題為切入點,引導廣大教師展開平等、坦誠的心靈對話與思想碰撞,在各種觀點的交鋒中,通過個人的反思領悟,達成共識。如針對多數學生的英語書面表達困難問題,英語學科組的老師可以共同相討對策論文的格式,每個人各抒己見,最終達成共識。又如,在期末復習前,各學科組的老師也可以共同討論,提出最佳方案,爭取在有限的復習時間內得到最佳的效果。
第三,教學反思。教學反思是教師個人以自己的教學活動為對象,對其中的教學行為、教學現象和教學問題進行分析、探討、研究,從而最終解決問題的過程。教學反思是“教師專業發展和自我成長的核心因素”。同時,教學是一種“遺憾的藝術”,教師在反思中彌補“遺憾”,改進教學。自我反思是教學過程的必要環節,是提高教學效益的重要途徑,是教師積累教學經驗,實現自我超越的有效方法。因此,我們在開展校本教研中把它作為重點來抓。通過反思,教師可以直面課程實施過程中出現的新問題、新挑戰,改善教學行為,提升教學水平。同時,形成自己對教育現象、教學問題進行獨立思考的能力。
此外,不管是現場診斷和案例剖析,還是課題研究,都要以教學中實際存在的問題為研究的立足點,通過分析和不斷地實踐探索,不斷解決存在的困惑或問題。這樣有助于教師了解自身的缺失,從而有針對性地加強缺失方面的學習,可以促進自身教學教研水平的提高。
[參考文獻]
[1]馬云鵬.中小學教育教研基礎[M]. 東北師范大學出版社,2002.
[2]曠明.農村中小學校本教研存在的問題及思考[J]. 教育科學論壇,2006.
任何一個負責任的教師都想提高課堂教學的有效性,有關這方面的文章也有很多,從我的經歷和體會來說,我認為最重要的有以下三點。
一、教師要有吸引學生的本事
首先要放正心態。當我們拿著教案走進課堂時,如果心里想著:我講課來了,學生必須坐好認真聽我講課!那么這節課一定不會太精彩!如果你微笑著走進課堂時心里想:我和大家一起學習來了,我一定讓我們每個人學得愉快。這節課就成功了一半。人坐在飛機上和坐在自行車上想問題角度是不一樣的,老師站在講臺上和走進學生中間想問題也是不一樣的。因此走進課堂時,就要把自己的角色擺正,當成學生學習的合作者、促進者、引導者,忘記師道尊嚴,全身心投入,營造一個溫馨和諧的學習氛圍。
其次,老師要學會美化目標。任何一節課都有預定的目標,但是如何讓目標具有吸引力,就不是每個老師能做到的了。上課前,老師要善于用最美好的語言描述達到教學目標后的美景,吸引每個孩子向著目標前進。
第三,要關注學習過程中的身心體驗。教學是師生的雙邊活動,在這個過程中,師生是快樂還是痛苦,是主動還是被動,是評價一節課有效性的重要指標。比如去看大海,如果我們只管看到大海就行了,旅途中吃不好,睡不好,難受極了,等欣賞到大海的美景時,一定會大打折扣。對于師生,學習過程是生命的常態,是我們生活的重要內容,讓學習過程充滿快樂是提高我們生存質量的重要問題,不可忽視。
第四、精心準備每一節課。我們都有這樣的感覺:備好課和沒有備好課走進課堂時,心情是不一樣的。蘇霍姆林斯基也說過:要用一生來準備一節課。真的是這樣,課堂的高效率來自于精心的準備!課堂的魅力也來自于精心的準備!能夠吸引學生是提高課堂效率的保證。
二、努力拓展課堂的寬度
一節課的時間是有限的,要達到的目標是一定的,如果在達到目標的過程中,多了解一些相關的知識,增加課堂的寬度,課堂教學的有效性就會提高。
達到這樣的境界,需要教師有深厚的知識儲備,需要教師留心身邊的一切事物,更需要不停的思考,精心的設計。課堂的寬度是提高課堂有效性的決定因素。
三、挖掘課堂的深度
決定一個容器大小的是它的容積,容積的大小跟它的深度成正比。一節課的有效性,也與知識的深度成正比。我們的課本知識都是很淺顯的,一般智力的學生自己看幾遍就能明白,如果老師像傳聲筒一樣,只傳授課本知識,很難滿足學生的求知欲望。適當的挖掘知識的深度,是提高教學效率有效途徑。
其實,每節課都應該在課本知識的基礎上有所加深,增加課堂的容量,以提高課堂教學效率。
四、延伸課堂的長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