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3-29 09:24:51
序論:在您撰寫林業大畢業生論文時,參考他人的優秀作品可以開闊視野,小編為您整理的7篇范文,希望這些建議能夠激發您的創作熱情,引導您走向新的創作高度。
作者:馬超 蔣一婷 徐桂娟 鄭彩霞 單位:北京林業大學生物科學與技術學院
經過十幾年的不斷探索,北京林業大學生物技術專業形成了“一主兩翼,兩渠相融,三位一體”的人才培養模式,即以“學生獲取知識、增強能力、素質養成”為主線,以理論與實踐為兩翼,以第1課堂教學為主渠道,實現第1課堂與第2課堂2個渠道的融合,以及集理論教學、實踐教學和綜合教育3個層次為一體。目前,北京林業大學生物技術專業每年招生2個班,在校生人數維持在每年260人左右;在人才培養和科學研究方面均取得了優異成績,尤其是在生物技術專業招生質量逐漸下滑、畢業生就業壓力不斷增加的大環境下,仍然保持了招生錄取分數位居全校前3名和95%以上的就業率。但是,面對新的機遇和挑戰,深化北京林業大學生物技術專業人才培養體系的改革,突出人才培養的專業特色和行業特色,增加所培養專業人才的競爭力,仍應成為生物技術專業下一步發展的重點之一。因此,筆者在與生物技術專業學生、社會用人單位充分溝通的基礎上,結合自己近年來的教學體會,提出以下建議,以期對生物技術專業人才培養體系的完善有所幫助。進一步明確、細化生物技術專業人才培養的特色大學的辦學特色是學校生存和發展的核心競爭力,是一所大學的比較優勢和核心價值的體現[2]。加強辦學特色建設是林業高校生存和發展的需要,也是林業高校提升核心競爭力的需要。大學的學科建設是大學工作的龍頭,是最能體現辦學特色的因素,建設特色學科是林業高等院校加強辦學特色建設的關鍵;而建設有林業特色的學科就要突出重點,整合資源,搶占學科制高點,注重建設特色鮮明、優勢突出的學科群[3]。目前,全國開設生物技術專業的高等院校有幾百所,如果各高校的生物技術專業缺乏自己的特色、人才培養沒有自己的側重點,那么所培養的畢業生就難以在眾多的相同的專業人才中占得就業先機。北京林業大學生物技術專業設置的專業課程主要以生物學、生物化學、分子生物學、細胞生物學、微生物學、基因工程、細胞工程等為主,另外還設置了一些專業選修課。這種課程設置模式基本上是全國各高校生物技術專業普遍采用的模式,沒有體現出林業行業高校自己的專業特色和人才培養特點。同時,北京林業大學的生物技術專業與學校的生物科學專業相比,在課程體系、教學計劃、教學環節等方面,均大同小異,差異不超過15%。因此,建設體現林業行業特色和專業自身特色的課程體系應是北京林業大學生物技術特色專業建設的重點之一。目前,北京林業大學生物科學與技術學院擁有林木花卉遺傳育種教育部重點實驗室、樹木花卉育種生物工程國家林業局重點實驗室、北京林業大學毛白楊研究所、林木花卉良種繁育研究中心和北京林業大學中國林地資源利用研究中心;同時還擁有植物學、林木遺傳育種、野生動植物保護與利用、生物化學與分子生物學、微生物學5個博士學位授予權學科,以及農產品加工與貯藏工程和細胞生物學2個碩士學位授予權學科??梢姡本┝謽I大學生物科學與技術學院在林地資源的培育、開發和利用領域具有自己的資源優勢和學科優勢,并有多年的科研積累和人才培養經驗。因此,把“林地資源的培育、開發和利用”作為生物技術專業的人才培養特色和專業培養方向能夠充分反映北京林業大學生物科學與技術學院的科研特色和行業特色。在具體的人才培養過程中,可以將生物技術專業細分為“林地資源培育”和“林地資源開發與利用”2個專業方向,其中“林地資源培育”專業方向開設的課程以與遺傳育種相關的課程為主,側重于培養具有林地資源培育實用技術的專門人才;“林地資源開發和利用”專業方向開設的課程以與林地食用和藥用資源的開發和利用相關的課程為主,如開設藥用植物學、天然產物化學、生物藥劑學、生物藥物學、中藥新藥的研究與開發、藥物分析化學等,側重于培養具有林地資源開發實用技術的專門人才。在此基礎上,再圍繞特色人才培養的要求開設選修課程,并盡可能使生物技術專業的課程體系系統化,切實體現行業特色,加強學生專業技能的培養。例如,可以借鑒復旦大學生物技術專業的選修課體系,其系統地開設了天然產物化學、生物制藥、藥物分析方法與應用、新藥研發概論、藥物遺傳學、藥事管理學、藥學文獻檢索、藥用微生物學等30多門與藥學相關的選修課,充分體現了其生物技術人才培養的“藥學”特色。
精簡生物技術專業的課程體系,突出重點課程目前,北京林業大學生物技術專業的課程體系包括人文社科類基礎課、自然科學類基礎課、專業必修課和專業選修課4部分。人文社科類基礎課、自然科學類基礎課、專業必修課主要是依據教育部的生物技術專業規范而設定的,各個高校基本大同小異,所以專業選修課的設置成為體現專業培養特色的重要環節。北京林業大學生物技術專業由于沒有確立明確的特色培養方向,所以在課程設置過程中一度根據就業市場的變化而不斷地調整專業培養方向,且不斷地增加選修課的數量,希望課程體系能夠涵蓋本科畢業生就業、考研可能需要的所有專業課程。例如,由于生物制藥領域就業前景較為樂觀,所以為學生開設了生物制藥、藥理學、藥用植物學、藥用植物化學分析技術、藥政學等專業課程。這些課程的教學大綱主要參考藥學院開設的相關課程的教學大綱制定,對“如何與北京林業大學生物技術專業的知識背景相融合”“如何體現出與藥學院本科畢業生的專業區別”等問題缺乏深入的思考。顯然,單純地開設生物制藥方面的課程,尤其是完全照搬藥學院等其他院校相同課程的教學大綱,是不可取的,也無法體現北京林業大學生物技術專業的特色。目前,林業系統,尤其是林業基層單位,對林地藥用資源方面的專業人才需求巨大,尤其缺乏具有林業知識背景、熟悉林地藥用資源、具有林地資源開發利用技術和制藥專業技術技能的人才。因此,筆者認為,只有將生物制藥技術方面的課程,如生物技術制藥、藥理學、藥用植物學、藥用植物化學等課程,與“林地資源開發和利用”這一專業方向緊密結合,將北京林業大學生物科學與技術學院在林地資源的培育、開發和利用領域所具有的資源優勢和學科優勢與生物制藥技術相結合,才能使生物制藥技術落到實處,并使北京林業大學生物技術專業充分體現自己的人才培養特色。除了精簡生物技術專業的課程體系之外,還要突出重點課程。選修課程數量的不斷增加使學生的課業負擔加重,而思考和創新的空間被壓縮。以北京林業大學生物技術專業為例,大學3年級上學期的必修課學時就達414學時,再加上選修課的學時,總學時可達500學時。這意味著1個學期的開課數量超過10門,學生每天至少要進行6學時的課程學習,由此學生的學習壓力可想而知。另一方面,所開課程往往存在內容重復或相互重疊的現象。例如,生物制藥課程與基因工程、細胞工程、微生物工程、蛋白質與酶工程等課程就存在部分內容的重復,基因工程課程與分子生物學課程、細胞工程課程與細胞生物學課程之間也存在部分內容的重復。因此,筆者建議,要精簡課程體系,協調各門課程的授課內容,突出重點課程和課程重點內容,強調課程特色,以降低課時總量、減輕學生的學習負擔、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為鼓勵學生進行創新提供空間和創造條件。
加強自然科學類基礎課程與生物技術專業內容的銜接為了強調化學、數學、物理、計算機等自然科學類基礎課程對生物技術專業的重要性,教育部頒布的《高等學校本科生物技術專業規范》對這類課程的修讀學分做了硬性規定,如化學類課程不少于13學分,數學、物理不少于8學分,計算機類不少于6學分。在具體的實施過程中,各高校的生物技術專業更是進一步強化了對自然基礎學科尤其是化學類課程的重視程度。例如,北京大學生物技術專業規定學生需修讀20學分的化學類課程(含實驗)、8學分的數學類課程;清華大學生物技術專業規定學生需修讀14學分的化學類課程、12學分的數學類課程。而北京林業大學生物技術專業規定學生需修讀18學分的化學類課程、11.5學分的數學類課程,且學生修讀數理化和計算機等自然科學類基礎課程的全部學分需達到37.5分,占全部培養計劃總學分的24%。這使生物技術專業學生大學第1、2學年的絕大部分時間都用于課程學習了。但是,遺憾的是自然科學類基礎課程似乎正成為專業課程改革的死角。由于這部分課程均由理學院等外院教師負責講授,而授課教師對生物技術專業課程的需求缺乏了解,教學內容大多拘泥于講“試題”和“公式推導”,側重于推理、原理講解和邏輯分析,缺乏案例分析和應用,更缺乏與生物技術專業相關的案例分析和實際應用。例如,北京林業大學生物技術專業開設了高等數學和數理統計學課程(共計11.5學分),學習時間分別安排在3個學期,但最后的結果是當在專業試驗課程中面對簡單的試驗數據時,卻鮮有學生有意識地運用統計學知識;有的學生甚至連起碼的t檢驗和F檢驗都不知如何運用。因此,筆者認為,生物技術專業應該加強數理化和計算機等自然科學類基礎課程的改革,特別是要加強這些課程與生物技術專業內容的聯系,使學生能夠將基礎理論知識學習與專業技能應用緊密地聯系起來。進一步優化生物技術專業的課程布局由于人文社科類課程和自然科學類基礎課程的修讀學分占本科人才培養計劃全部學分的一半左右,所以很多高校將這2類課程放在大學第1、2學年集中開設,而把專業課主要安排在大學第3、4學年。然而,在大學第3、4學年,學生面臨著來自考研、出國深造、英語等級考試以及就業、畢業設計和科研實踐等方面的壓力,難以把全部精力放在專業課程的學習上。因此,筆者建議,高校的生物技術專業要打破目前的這種條塊化課程分配格局,將人文社科類課程適當分散安排在大學的4個學年里;將動物學、植物學、微生物學、生態學以及專業引導性課程盡可能安排在大學的第1學年,將生物化學、分子生物學等專業基礎課程盡可能安排在大學第2學年;同時將免疫學、遺傳學、細胞生物學等課程盡可能安排在其他選修課之前。這樣,學生既可以盡早接觸專業課程、掌握專業基礎知識、了解專業未來的發展方向,又可以提高學習基礎課程的興趣;更為重要的是能有效地緩解大學第3學年專業課學習的壓力,提高對專業知識尤其是其他選修課程內容的消化、吸收和創新能力。此外,在課程安排的細節上,應該認真考慮專業課程之間知識的銜接性。例如,目前生物技術專業將有機化學、生物化學課程安排在同一學期就有些不妥,應予以適當調整。加強生物技術專業工程類課程的“工”科內容北京林業大學生物技術專業是以理科為主、工科為輔的理工科復合型專業,人才培養目標是培養應用研究型人才。為此,北京林業大學生物技術專業開設了基因工程、微生物工程、細胞工程等工程類必修課以及蛋白質與酶工程、生物制藥等選修課程。然而從課程教學大綱來看,這些課程仍是以理論教學為主,適當搭配了一定課時的實驗教學,但幾乎沒有工科方面的教學內容。這勢必造成學生對生產設備缺乏必要的了解,在中試和生產車間實際操作環節中缺乏相應的生產設備維護、維修的基本知識。因此,筆者建議,對現有的工程類課程,要適當調整課程教學大綱,增加工藝學、設備、化工原理等方面教學內容的講授比例;同時開設1~2門工科類基礎課程,讓學生了解一些工科基礎知識。
加強生物技術專業學生科研素質的培養,規范學術道德培養學生的科研能力和創新能力,是新形勢下生物技術專業人才培養面臨的挑戰。因此,在傳授專業基礎知識和實驗技能的基礎上,培養學生文獻檢索、實驗設計、數據分析和論文寫作等科研素質是實現創新型人才培養的重要環節。現在,很多課程的考核均采用撰寫論文或者綜述的方式,相對于傳統的閉卷考試來說,是一種有益的嘗試。但是,如何查閱文獻、引用文獻、撰寫論文,有些學生到畢業都沒有真正了解和掌握。在很多學生頭腦里,撰寫論文似乎就是百度、谷歌搜索外加復制、粘貼的過程;有的學生甚至認為只要不是全文照搬,經過適當拼湊加工就不算論文抄襲,更談不上對論文所引用、參考的文獻進行認真的選擇和甄別了。因此,筆者認為,在大學生入校之初,高校就應該開設“文獻檢索”必修課程,使學生掌握查閱中英文專業文獻的方法、了解文獻的引用規則以及撰寫科技論文的專業規范和學術道德。例如,浙江大學開設的“生物文獻檢索與論文寫作”、復旦大學開設的“科學研究方法與論文寫作”都頗有實用價值,值得借鑒。這些課程不僅有利于學生拓寬視野、培養查閱文獻的技能,更有利于提高學生對學術道德的認識。為此,筆者建議,北京林業大學生物技術專業可以嘗試將文獻檢索、實驗設計、生物統計、科技論文寫作等課程集合為一個模塊,作為學生的選修課,在大學第2學年開設。這將有利于提高學生的科研素質和學術道德。近年來,我國高等教育體制發生了巨大的變革,從20世紀90年代開始,合并、聯合辦學、共建等已成為高校體制改革的主題。過去條塊分割的高等教育管理體制正在被條塊結合的體制所取代,高等教育綜合化趨勢日益明顯。作為林業行業性高校,做好行業性與綜合性的融合工作將有利于豐富林業高等院校的內涵、增強學校的科研創新能力、提升學校對社會的貢獻力、提高林業院校畢業生的社會競爭力[4]。2010年,北京林業大學生物技術專業應屆畢業生(2006級)考研率達41.82%、就業率達94.55%,應該說又是成績卓著的一年。但是,挑戰依然存在,形勢依舊嚴峻。因此,加強生物技術專業的人才培養和課程體系改革仍不容忽視。通過明確、細化專業培養特色,調整課程體系,優化課程布局,加強課程間的銜接,適度調整理科、工科類課程的比例,以及加強學生科研素質的培養和學術道德的規范,可以使現有的專業人才培養體系更為科學、特色更為突出;可以進一步突出北京林業大學生物技術專業在“林地資源的培育、開發和利用”領域的專業特色,增強畢業生的社會競爭力,從而為我國林業領域培養一批既具有扎實的生物學基礎知識又具有較強的生物技術實踐技能的林業生物技術專業人才。
關鍵詞:林學院;就業工作;服務;滿意度
根據西南林業大學大學生就業工作目標責任考核細則,本文采取學科專業問卷調查,對西南林業大學林學院2009級林學專業2013屆的全部畢業生,進行就業問卷調查,并對回收的有效問卷進行了統計和分析,為林學院畢業生的就業服務工作的改進提供參考。
一、調查問卷基本內容
1、調查問卷設計
為更有針對性地采取措施提高林學院各專業畢業生的就業率和就業質量,基于現階段社會就業和學院專業發展需求,結合林學院各專業學生就業現況,圍繞各專業畢業生就業服務過程中的班主任、專業導師、畢業論文指導老師、學院四個不同層面和角色開展的就業指導和服務工作內容,設計了6個題目,針對各專業大學生就業工作,提供改善就業工作服務的有效對策和建議。
2、調查方法
為確保調查的針對性和實效性,本問卷選擇西南林業大學林學院2009級林學專業2013屆林學、林學(雙外語)、地理信息系統、森林保護、野生動植物保護與管理、植物保護、食品科學與工程、農學等八個專業290名畢業生,進行全部調查。樣本即為該院2013屆林學專業全體畢業生,不存在抽樣樣本。
3、調查問卷統計
(1)調查發出問卷290份,收回290份,回收率100%;有效問卷290份,有效率100%。
(2)調查的四個層面6個題目內容沒有偏重,所以統計過程中采用的是自然平均法,沒有進行加權平均。
4、調查結果分析
統計結果與實際工作中反映情況基本吻合,調查結果可信,對現階段林學院就業工作有一定指導作用。
二、 調查結果
1、班主任就業服務工作
根據問卷“您對班主任的就業指導和服務工作是否滿意?”這一問題調查統計,48.99%的同學對班主任的就業指導和服務工作“滿意”,28.38%的同學“基本滿意”,13.18%的同學“一般或不確定”,9.46%的同學“不滿意”。統計顯示,班主任在就業工作服務上雖能認識到個人角色責任,但服務還完全到位,有待再細致、再深入開展。
2、專業導師就業服務工作
依據“您對學院專業導師的就業服務工作是否滿意?”問題調查,30%的同學對學院專業導師的就業指導和服務工作“滿意”,47.59%的同學“基本滿意”,20.69%的同學“一般或不確定”,1.72%的同學“不滿意”。可以顯現林學院專業導師就業服務作用發揮的還不徹底,學生對于專業認識還不夠充分,就業開拓性不夠,普遍缺乏自信。
3、畢業論文指導老師就業服務工作
在“您對畢業論文指導老師的就業信息服務工作是否滿意?”問題調查統計中,39.37%的同學對學院專業導師的就業指導和服務工作“滿意”,41.46%的同學“基本滿意”,16.72%的同學“一般或不確定”,2.44%的同學“不滿意”。畢業論文指導老師從專業上直接對畢業生的順利就業工作具有很強的專業對口性和針對性,反映出論文指導老師在畢業生的就業服務工作中發揮的作用還不夠。
4、學院就業幫扶服務工作
在“您對學院就業幫扶服務工作是否滿意?”問題調查統計中,29.97%的同學對學院就業幫扶服務工作“滿意”,43.21%的同學“基本滿意”,22.3%的同學“一般或不確定”,4.53%的同學“不滿意”。反映出學院在就業幫扶服務工作還有待加強宣傳和繼續努力。
5、學院提供就業信息服務工作
針對“您對學院提供就業信息服務工作是否滿意?” 問題調查統計中,32.99%的同學對學院就業幫扶服務工作“滿意”,44.67%的同學“基本滿意”,20.27%的同學“一般或不確定”,2.06%的同學“不滿意”。體現出學院在提供就業信息服務工作上仍需加強多途徑方式進行信息全覆蓋。
6、學院總體就業服務工作
在“您對學院開展就業工作總體是否滿意?”問題調查統計中,31.03%的同學對學院就業幫扶服務工作“滿意”,45.86%的同學“基本滿意”,18.97%的同學“一般或不確定”,4.14%的同學“不滿意”??隙藢W院在就業服務工作各個環節的努力,同時還有不完善和有待加強細致工作要開展。
三、對策與建議
1、加強班主任就業服務工作,以觀念引導為先,樹立正確就業意識。
班主任應該學習和認識到,隨著畢業生的就業領域不斷拓展,社會各層次和各行業的崗位都成為畢業生的選擇對象,就業方式多樣化,靈活就業、自由職業和自主創業正在為廣大畢業生所接受。畢業生越來越關注收入、社會保障、培訓、發展空間等與切身利益相關的問題,一方面要服務社會,創造價值,另一方面也要勇于追求自我價值的實現。合理引導大學生認識自己,認識專業,認識社會是林學專業教育不可或缺的教學內容,只有兼顧個人和社會的共同需要才能取得長足的發展。
2、加強畢業論文指導老師在就業服務工作中的畢業生專業技能培養作用,提升畢業生就業綜合競爭力。
各專業的就業指導工作,必須倡導一種帶有全局性的、旨在提升大學生整體社會競爭能力的就業指導理念。就業之道是實現大學生從“學校人”到“社會人”,從“學生角色”到“職業角色”的轉變。這要求學院要加大各專業學科建設,深化教學改革,加強林學特色專業技能培養,突出職業技能、實踐能力和創新能力的培養,支持和鼓勵學生參加相近或相同專業的職業資格培訓考試,倡導和鼓勵畢業生專業多證畢業。
3、加強專業導師就業服務工作,深入職業規劃教育課程
加強專業導師的就業指導工作,讓專業技術的使用與社會應用更緊密聯系。職業規劃和相關就業指導課可提前到大學一、二年級開展,并將其系統化納入學分考核。一年級可側重職業基礎知識教育,二年級可側重自我認識和社會拓展教育,三年級開展擇業與創業教育培訓,四年級則可側重應聘面試模擬,并指導其適應職業和社會。除此之外,各專業應根據各自專業設置的特征因地制宜分解就業指導課,側重專業所需。
4、保持學院就業共走的既定成效,繼續拓寬渠道,全面促進就業,擴大就業面。
繼續擴大各專業“產、學、研”的實踐教學基地共建工作,在科研縱向和生產橫向上,橫縱互相拉動就業,拓展就業空間,尋找社會機遇與需求的突破口,逐步推行校企聯合培養的模式。
建立就業服務網絡信息平臺。堅持軟、硬件一起抓,既要強化硬件建設和管理,同時也要完善軟件信息升級,及時更新并跟蹤就業信息,建立有效的信息反饋機制,不斷調整和完善就業工作內容。
關注特殊群體,建立幫扶政策,促進就業。建立一對一就業幫扶方案,充分了解國家就業優惠政策,加大自主創業扶持力度和預征入伍的宣傳,鼓勵參與村官、西部志愿者等基層就業機會的爭取,促進各個層面多元化就業。(作者單位:西南林業大學林學院)
農林經濟管理碩士論文范文一:農林經濟管理專業建設的實踐與思考
在我國高等教育的發展進程中,農林經濟管理是較早設置的專業,為國家的農林業和農村經濟發展輸送了大量的專門人才。浙江農林大學是浙江省唯一的農林本科院校,農林經濟管理專業是浙江農林大學具有辦學實力和辦學特色的老專業。該專業成立于1985年,其前身是林業經濟管理??茖I,1996年林業經濟管理專業招生本科生,1998年更名為農林經濟管理專業,2003年被評定為校級重點建設專業,2007年批準為浙江省本科高校重點建設專業。近年來,對照省級重點建設專業的指標體系,對人才培養目標進行重新定位,并在師資隊伍、課程體系、實踐教學等方面進行了一系列的改革和建設工作,并取得了較好的成效。
一、農林經濟管理專業基本情況
農林經濟管理專業隸屬于浙江農林大學經濟管理學院。自林業經濟管理??茖I招生至今,已為社會培養了25屆1600余名本??飘厴I生。畢業生就業選擇余地較大,就業呈現多元化趨向,從單一的以農林業單位為主向行政機關、企事業單位、自主創業等多種類型轉變。據不完全統計,本專業培養的畢業生中已有100多人走上了科、局級以上領導崗位,體現了在培養人才的過程中,注重知識、能力與綜合素質的協調發展。近年來,每年招收農林經濟管理專業本科生60名左右,現有在校生247人?,F有專任教師37人,其中正高級職稱12人,占教師總數的32.4%,副高級職稱20人,占總數的54.1%;54.1%的專業教師具有博士學位。有浙江省哲學社會科學十一五學科組專家1人、浙江省高校中青年學科帶頭人2人、浙江省151人才4人。
二、近年來專業建設的主要措施及成效
1.修訂人才培養方案,調整人才培養目標
(1)多方參與修訂人才培養方案
為了保證人才培養方案修訂工作的順利進行,成立了農林經濟管理專業人才培養方案修訂小組,開展多層次的調查研究,充分收集和分析全國農林院校及綜合性大學的農林經濟管理專業人才培養方案及改革情況,對畢業生及用人單位進行問卷調查,召開了農林經濟管理省級重點專業建設委員會工作會議暨專業培養方案修訂研討會、農林經濟管理本科專業人才培養方案修訂專家研討會等,最后邀請專家對修訂的人才培養方案進行論證。
(2)根據社會需求和學校層面人才培養目標,適時調整專業人才培養目標
長期以來,我國高校的農林經濟管理專業人才培養目標離農傾向明顯,就業去向與其他經管類專業并無差異,特色與優勢不明顯。當前,農林經濟管理專業肩負著為現代農林業發展和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輸送有文化、懂技術、會經營、能創新的人才的歷史使命。同時,2009年,浙江林學院升格為浙江農林大學,隨即制定了《浙江農林大學中長期發展規劃綱要》(2011-2020),《綱要》明確了學校的人才培養為:培養品德優良、基礎扎實、能力強,具有生態文明意識、創新精神和創業能力的高素質人才。為此,在修訂人才培養方案時,適時調整了農林經濟管理專業的人才培養目標,具體為:培養德、智、體、美全面發展,適應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和現代農林業發展需要的,具備系統的管理科學和經濟科學的基礎理論和相關的農林業科技知識,掌握農林業經濟管理的基本方法和技能,能在各級政府涉農部門、農林企事業單位、農村基層經管單位等從事管理、市場營銷、金融、財會等方面工作的應用型創新人才。
2.加強師資隊伍建設,注重科研與教學研究
(1)加強師資隊伍建設,努力打造一支頂天立地的師資隊伍
為優化師資隊伍結構,主要采取引進與培養相結合的措施。引進包括專任教師及兼職教師的引進。建設期內,共引進博士7名,其中國外高校1名,國內985院校3名、211院校1名。聘請4名具有豐富農村工作經驗的地方工作人員和農林企事業單位人員、3名國外著名高校的教師為兼職教授。積極鼓勵年青教師到國內外名牌大學和一流的科研院所攻讀博士學位、及到基層掛職鍛煉。建設期內,5名教師獲得了博士學位,其中中國科學院1名,985院校3名,211院校1名。有10位教師到國外著名大學訪學,5位教師到農村基層或農林業企事業單位掛職鍛煉。通過這些措施,使師資隊伍真正做到頂天立地(既掌握學科前沿又了解農村實際),職稱、學歷、學緣結構顯著優化。高級職稱比例由2007年的70.3%上升為2011年的86.5%,其中副教授比例由37.0%上升為54.1%,成為農林經濟管理專業從事教學第一線的主力軍。博士學位比例由2007年25.9%上升為2011年的54.1%。教師由原來主要畢業于林業院校,改變為既來自國家重點農林院校,也有來自于國內外著名綜合性大學。
(2)注重科研與教學研究,著力提升專業教師的科研與教學研究水平
努力營造良好的科研與教學研究氛圍,鼓勵老師從事科研與教學研究。建設期內,共立項科研課題80余項,其中省部級以上項目38項,科研經費達440余萬元。發表學術論文153篇,其中被三大檢索系統(SCI或SSCI、Ei、ISTP)收錄18篇;出版學術專著16部。獲浙江省科技進步獎,梁希林業科學技術獎,浙江省高校科研成果獎,浙江省科技興林獎等各類科研獎勵共20項。主持浙江省新世紀教學改革項目、浙江省教育科學規劃研究課題共3項,校級教學改革項目4項,獲得浙江省教學研究成果獎、校級教學研究成果獎共5項,發表教學研究論文15篇。從近年的發展來看,專業教師的科研與教學研究水平有了很大提升,為科研促進教學提供了基礎和條件,為專業建設與教學改革提供了良好的理論支撐。
3.優化專業課程體系,強化課程與教材建設
(1)構建理論、實踐、特色三結合課程體系
課程體系是實現人才培養目標的重要環節,為了實現農林經濟管理專業的人才培養目標,及時修訂了教學計劃,著重優化專業課程體系,構建了理論、實踐、特色三結合的課程體系。具體表現在:
第一,重理論。課程體系的設置十分重視培養學生的理論知識,農林經濟管理專業理論基礎課程由兩個平臺構成,公共基礎平臺及學科專業基礎平臺,學分合計為40.5,占總學分的24.5%。為培養學生具備系統的管理科學和經濟科學的基礎理論提供保證。
第二,強實踐。為培養學生的動手能力和社會實踐能力,課程設置強調實踐環節。一是加強課程教學中的實踐環節,如林業概論、現代農業概論等課程設有實習環節,會計學基礎、統計學原理等課程均設有模擬實習。二是安排集中性實踐教學環節,包括專業綜合實習、畢業實習等,專業綜合實習主要設置了為期2周的農村社會經濟調查綜合實習、為期1周的農林企業管理綜合實習。三是設置社會經濟調查與應用文寫作課程,注重培養學生社會經濟調查及應用文寫作的能力。
第三,顯特色。為了顯示農林經濟管理專業與其他經管類專業的差異,充分發揮學校和地域優勢,在專業選修課中,按方向設計了兩個模塊,一是農村經濟發展模塊(選修模塊Ⅰ),二是農林企業管理(選修模塊Ⅱ)。
(2)強化課程與教材建設
建設期內,有計劃地開展了以精品課程建設、教材建設、教學方法和手段改革為重點的課程與教材建設工作。具體包括:
①重視精品課程建設。專業教師高度重視精品課程的申報與建設工作,新列入校級精品課程8門,現有校級精品課程14門,通過學校驗收的8門。林業經濟學和林業財務與會計2門省級精品課程,均于2010年順利通過浙江省教育廳驗收。②加強教材及教輔資料的建設。以精品課程的申報與建設為契機,鼓勵教師編寫教材。在已有主編《現代林業企業管理學》、《管理學案例》、《會計學基礎》、《林業財務與會計》等教材的基礎上,主編教材5部、副主編2部、參編2部。同時,加強教輔資料的建設,如林業經濟學、技術經濟學等有實習環節的課程均有相應的實習輔助資料。③改革教學方法與手段。首先,倡導國際參與式課堂討論方法。如在林業經濟學的課堂教學中,教師在介紹鄉村快速評估技術(RRA)和參與性評估方法(PRA)時,設計一些主題,以行政班為單位分為5~6個小組進行討論,每組只分析其中的一個主要問題,規定每組的討論時間和匯報時間,由小組成員自主確定每組的協調人、觀察員、記錄員等展開。其次,采用案例教學法。如經濟法、市場營銷學、管理學原理等課程全面推行案例教學,通過案例教學鍛煉了學生綜合運用理論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再次,開展網絡課堂網上互動。各課程組在建設網絡課堂的過程中,開通網上討論,使師生互動不斷加強。
4.改革實踐教學體系,重視教學條件建設
(1)構建一、二、五分類實踐教學體系
緊緊圍繞人才培養目標,除課程實習外,構建了一、二、五分類實施的實踐教學體系。一指一個中心,以培養學生的實踐能力、創新精神和創新意識,提高學生綜合素質為中心,二指兩個平臺,面向全體學生的平臺和面向優秀學生的平臺。五是指五個支撐點,包括面向全體學生的中期論文及畢業論文、專業綜合實習兩個支撐點,面向優秀學生的大學生林業經濟研究會、科研創新基金項目、大型專題調研三個支撐點。
一是通過專業綜合實習、中期論文及畢業論文的實施,構建基于應用性目標的實踐教學體系。為使學生掌握學術論文寫作的一般要求和規范,在第四學期至第五學期,安排專業老師指導學生撰寫中期論文。中期論文的基本要求是利用所學的經濟學、管理學的基本知識和方法,對農村經濟社會問題進行分析,必須有實際的調查資料和數據支撐。畢業論文是高校實踐教學的必修環節。在畢業論文環節,強調選題需理論聯系實際,盡量與導師的課題相結合。通過實施中期論文,強化對畢業論文的指導,使學生完成的畢業論文質量較高。2007-2011年,農林經濟管理專業入選校級優秀論文12篇,畢業論文的優良率達41.24%。專業綜合實習主要包括農村社會經濟調查綜合實習、農林企業管理綜合實習,目的是使學生掌握社會經濟的調查方法,提高學生的社會交際能力,培養學生團隊合作和吃苦耐勞的精神。以為期2周的農村社會經濟調查綜合實習為例,第1周為外業調查,第2周為內業整理和綜合分析報告撰寫。調查以小組為單位獨立開展工作,教師輪回指導和檢查。這一以專題調研為特色的綜合實習,使學生圍繞某一主題從提出問題和目標-設計問卷-實地調查-數據資料整理、分析-撰寫報告得到全過程的訓練。經過多年的實施,綜合實習制度受到了學生的一致好評。
二是通過大學生林業經濟研究會、大學生科研創新基金、大型專題調研等第二、第三課堂,構建基于創新型目標的研究型實踐教學體系。大學生林業經濟研究會由高職稱、高學歷的專業老師擔任指導老師,有針對性地指導社團開展學術活動,并組織學生參加兩年一屆的全國大學生林業經濟研討會。由于師生的共同努力,在第十二、十三、十四屆全國大學生林業經濟研討會上共獲得了一等獎2項、二等獎6項、三等獎10項、優秀獎11項的好成績,在校期間學生公開發表學術論文4篇。為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創新意識,積極鼓勵學生申報學校和浙江省的大學生科研創新項目,由專業教師負責指導申報和實施的全過程。2008-2010年,農林經濟管理專業學生成功申報項目共24項,其中省級6項。大型專題調研主要是指部分學生參與知名科研院所和高校的大型專題調研。2009年以來,中國科學院農業政策研究中心和北京大學從農林經濟管理專業挑選了共28名學生參加了農業經濟相關課題的調研。通過參加大型專題調研活動,使學生的社會實踐與社會調查能力得到進一步提升。
(2)重視教學條件建設
建設期內,主要抓實驗室及實習基地、圖書資料的建設。
一是實驗室及實習基地建設。在實驗室建設方面。農林經濟管理專業主要依托經濟管理實驗教學中心,總面積600m2,下設6個實驗分室:財務會計模擬實驗分室、工商管理模擬實驗分室、國際貿易模擬實驗分室、電子商務模擬實驗分室、市場營銷模擬實驗分室、金融模擬實驗分室。建設期內,新增教學設備(包括軟件)近158萬元。現有教學設備總值近432萬元。在校外實習基地建設方面。新建實習基地11個,現有校外實習基地達21個。
二是圖書資料建設。農林經濟管理專業教學所需的圖書資料除由學校圖書館提供外,由學院圖書資料室和專業特色資料室提供。經濟管理學院圖書資料室,每年及時采購能反映專業發展動態與趨勢的圖書資料?,F有藏書1.5萬冊、學術期刊310種、報紙40余種。同時,建有農林經濟管理專業特色資料室1個,現有各類資料和藏書800余冊。為學生研究性學習和教師從事科研活動提供了保障。
三、幾點思考
首先,人才培養目標重新定位后,如何保證培養目標的實現。從近幾年學生就業情況看,就業趨向是以非農企業、政府管理部門(公務員等)為主。在專業建設過程中,為了體現特色與優勢,適應現代農林業發展及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對人才的需求,對人才培養目標進行了重新定位。但是,大學生畢業后是否愿意真正走上服務三農的就業崗位,也就是說如何保證培養目標的實現?除通過對培養環節、課程體系、實踐教學等的調整與優化外,更需要加強就業指導,努力改變大學生的就業觀念,同時打通高校畢業生通向農村的路子。
其次,實踐教學是應用型創新人才培養過程中十分重要的環節,同時實踐教學是一個復雜的系統工程。在專業建設過程中,緊緊圍繞農林經濟管理專業的人才培養目標,構建科學合理的實踐教學體系,堅持第一課堂與第二課堂、第三課堂密切結合,全方位促進大學生綜合素質和實踐能力的提升,為應用型創新人才培養奠定穩固的基礎。同時,應該注意到教師在實踐教學過程中的突出地位,需要進一步加強實踐教學隊伍的建設,充分發揮實習基地的作用,構建完善的實踐教學質量評價體系。
最后,農林經濟管理專業是涵蓋經濟、管理兩大學科的寬口徑專業,當前迫切需要加強管理類課程的建設與改革。長期以來,高等農業院校的農林經濟管理本科,在課程設置和教學內容上,都加強經濟學課程,輕視管理學課程。隨著經濟社會的發展,各種農業企業迅速發展壯大,為了適應這一變化,本專業在專業選修課中,設置了農林企業管理模塊,安排1周時間的農林企業管理綜合實習。但總體來看,課程設置不能滿足人才培養的需要,綜合實習的執行存在較大的難度,效果不理想。為此,需要增加涉農企業管理類課程,并較好地落實綜合實習,努力提高實習效果。
農林經濟管理碩士論文范文二:農林經濟管理專業學生就業影響因素的調查分析
摘 要:通過對北京林業大學農林經濟管理專業06、07級115名學生的調查,筆者從學生的專業學習興趣、課程設置、導師制度建設及學生主觀就業認知等四個方面分析了影響農林經濟管理專業學生就業的因素。
關鍵詞:農林經濟管理專業 畢業生 就業 影響因素
隨著國家林業經濟的興起,以林業經濟活動作為學科落腳點林業經濟管理學科理應具有生命力和活力。然而,據統計2009年14名獲得林業經濟管理學碩士學位的畢業生中, 除去1名轉為攻讀博士學位,2名出國外, 另11名碩士畢業生無一人在林業領域就業。畢業生就業問題是學科發展的一個縮影,專業就業實況與培養目標有脫節,值得對專業的就業作進一步研究。通過查閱文獻,諸多對林業人才就業的研究主要包括以下方面:(1)林業人才就業現狀及問題分析;(2)調整專業設置以促進林業人才就業;(3)林業人才就業途徑。但眾多研究缺少對林業類人才就業狀況的實地調查,而且對影響就業的因素分析集中在定性分析和社會綜合因素的影響上,去不能從農林經濟管理專業在校學生高考報考本專業的動機、本科期間學習興趣、學習狀況、學科發展狀況等影響林業類人才就業的校園因素進行調查分析。
因此,筆者以此為切入點,利用訪談法、抽樣調查、二手資料搜集等調研方法,在詢問學校就業服務中心和經濟管理學院老師的基礎上設計問卷,以北京林業大學經濟管理專業06、07級115名在校學生為調查對象來分析影響林經類人才就業問題的因素。本次調查共發放問卷120份,回收115份,有效
1.專業興趣及課程體系對就業的影響分析
了解一個學生對自己所學專業是否感興趣對于了解學生在本科期間學習本專業的認真程度、學習成績的好壞以及對于本專業的忠實度具有重要作用。
通過對115名被調查者的調查發現71%的學生是受外部因素的影響而并不是憑個人興趣選擇農林經濟管理專業。農林經濟管理專業成為考生高考報考志愿時所謂冷門專業。
進一步的調查可知,76%的被調查對象明確表示本科畢業后的選擇不會與農林有關。而這些被調查者欲進入的行業大多涉及到企業管理、新聞媒體、財務、金融、營銷等當今社會上所謂的熱門行業。當問及他們為什么放棄農林行業時,50%的被調查者選擇對此行業無興趣42%的是因為此專業不是熱門專業,與時代不符僅有9%的被調查者轉移到其他行業的原因是自己的能力所限。
同時,由于農林經濟管理專業是農林+經濟+管理三管齊下的學科,學習課程多樣化。但通過調查發現,115名被調查者中43%的反映農林經濟管理專業本科階段所學課程覆蓋面太廣,所學知識不扎實、不系統,33%的選擇不能很好地與自己以后的選擇相結合, 18%的被調查者認為專業特色課程太少,不能滿足自己本科階段對本專業的學習,僅7%的學生認為富有特色,為自己以后的選擇具備了一定的基礎。本科農林經濟管理專業課程設置廣泛,雖利于拓寬該專業學生的知識面、利于培養學生的多種能力,但是課程的多、雜在一定程度上會阻礙學生對本專業進行深入的學習,從而對知識不能有效的把握和綜合利用。
專業學習興趣低和課程學習不扎實、不系統等降低了農林經濟管理專業學生每屆的考研率。據統計,近幾年本專業每屆的考研率僅為3%。由于農林作為一個傳統經濟部門,較冷門, 對學生的吸引力逐漸降低,有的學生想通過轉專業考研的途徑達到跳出林門的目的,據調查,考研的同學中30%的表示考研時要重選專業。轉專業考研無疑又加大了考研的難度,使此專業學生不能繼續深造,加大了就業形勢的嚴峻。
2.導師制度對學生就業的影響分析
北京林業大學農林經濟管理專業在學生三年級時開始設置導師,通過調查本專業導師制度的建設情況,得出如下結論:
2.1學生普遍期望設置導師提前
在所有被調查者中,49%的認為大二開始設置導師的優勢較明顯。
2.2 學生對導師的滿意度較高
通過被調查者對導師滿意度打分(最高分為10分,最低分為1分)知:導師平均得分為8.427,同時90%的被調查者在710分之間,學生對導師的滿意度較高。同時為了分析導師滿意度是否有性別差異,進行了t檢驗雙樣本等方差假設,得t=0.9563以上兩個方面說明導師制度受到學生的普遍歡迎,在學生教育、提高學生學習專業方面發揮了較大作用??墒?經過深入調查發現,82%的被調查者表示導師主要在思想、學術上給予指導,只有5%的說導師在生活、就業方面給予的幫助最大,更有部分被調查者抱怨:課余時間與導師見面機會少,平時除了課程學習、課題研究之外,導師很少給予就業方面的指導。
筆者經過分析認為存在上述現象的原因在于:
第一、導師精力有限。農林經濟管理專業注重學術研究,導師自身科研和教學任務較多。平時專注于教學和科研的導師時間和精力不足,對學生就業信息關注較少。再加上帶的學生越來越多,導師對每個學生指導的時間和力度也勢必相對減少和削弱,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導師與本科生交流的時間和質量,導師也就不能給學生包括就業在內的全面指導。
第二、本科生缺乏主動性,師生關系生疏。本科生對學習的興趣和積極性,決定了他們與導師接觸的程度。由于農林經濟管理專業的學生專業學習興趣不強,影響其學習專業知識的積極性和與導師溝通的主動性。
3.學校就業指導工作對學生就業的影響分析
畢業生就業指導工作是各個高校工作的重點。近年來學校主要是通過開設職業生涯規劃課(二年級時8個課時的公共課),收集、就業信息、舉辦就業講座、開展校園招聘會、提供政策咨詢和為畢業生辦理離校手續等措施來提高學生的求職能力和幫助、促進學生就業。經調查可知,學校網站及招聘會成為農林經濟管理專業學生獲取就業信息的主要途徑。
傳統意義上,農林經濟管理專業畢業的學生本應該直接面向的就業單位是各類農(林)業企業、教育科研單位和各級林業系統的政府部門??墒?學校進行的就業指導工作通常是面向全校學生,并沒有突出專業特色,不能給各個學生進行專業性的指導和建議。通過對通過校內招聘信息您對林業系統就業單位的了解程度如何?的調查發現,農林經濟管理專業的學生不能從學校提供的就業信息中全面的了解林業系統就業單位的信息。
由于專業的特殊性,學校針對本專業學生提供專業的就業信息較少,不利于農林經濟管理專業的學生了解林業系統就業單位的人才數量、能力要求,從而限制了林業管理人才向此方向流動的可能性。
4.學生就業認知對就業的影響分析
在調查中,75%的被調查者認為與其他經濟管理類專業相比,農林經濟管理專業比其他專業就業難。經過調查,就主觀因素來說,農林經濟管理專業學生的專業認知具有以下幾個特點:
4.1就業地區集中于東部沿海地區
從畢業生流向的地域來看, 北京、上海及東部沿海開放城市吸引了三分之二的畢業生, 中部及省會城市也占了相當大的比例,東中部學生去西部工作的意愿卻極低。為了探究學生的生源地與工作地點的選擇是否具有關聯性,本論文采用了交叉列聯表分析方法,即通過?狀2(卡方檢驗)= 其中Eij=nijnij=ninj/n i=1,2,3 j=1,2,3,4 臨界值為?狀2[(i-1)(j-1)]。
按上述原理計算得?狀2=2.641 10-11選擇就業地區的結構性矛盾突出,在一定程度上不利于農林經濟管理專業學生的全面的就業,從而出現有業不就,地區擁擠的不良現象。
4.2 注重非林業系統的精英崗位,期望工資偏高
根據調查,70%的被調查者要求到非林業系統的實力派企業就業,對自己的就業崗位要求較高而對小型企業不屑一顧;僅有10%的表示只要找到工作即可,其他條件都無所謂。同時,被調查對象要求起點工作的月薪在20004000元之間的占到67%,還有13%要求月薪在4000元以上。據《2007北京高校畢業生就業薪酬調查報告》顯示,24.8%的本科畢業生起點工資在1000元以下,40.9%的畢業生起點工資為1000元-2000元。
【關鍵詞】 消防工程;應用型本科;教學體系;培養方案;改革
【中圖分類號】TU4-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3)4-00-02
隨著我國高等教育從精英型教育轉變為大眾型教育,高等教育既面臨著前所未有的大發展的機遇,同時面臨著更加嚴酷的激烈競爭和挑戰[1]。目前,社會對大學生能力素質的要求日益提高,這使得應用能力、實踐能力和創新能力的培養成為高等教育的核心任務。在社會需求變化下,應用型人才已向專科層次向本科甚至更高層次延伸。因此,正確認識應用型本科教育與傳統本科教育之間的差異,研究探索應用型本科人才的培養目標和培養方式將具有十分重要的現實意義。
1 消防工程專業定位
新世紀應用型人才標準不僅僅取決于技能和知識的數量,更取決于知識的創新能力。而傳統的本科教育模式重視學生對知識的掌握,對學生實踐能力和創新能力培養不夠。作為以培養應用型本科人才為主的西南林業大學消防工程專業,在專業建設的過去9年里,一直積極探索符合國情和校情的教學體系改革的新思路,在培養學生實踐能力和創新能力方面從未停止相關的研究和實踐。
1.1“教育需要”的分析
20世紀初,美國實用主義教育家約翰?杜威(Dewey)提出了“教育需要”的概念。他指出,“教育需要”的焦點是學習者,而不是有關學科的教育規劃。通過“需要分析”所分辨出來的需要,應該是專業發展活動,即可以讓有關專業人員得到滿足的需要[2]。對應用型本科人才進行“需要分析”,除了考慮到學習者的需要之外,還要考慮社會和用人單位的需要。西南林業大學消防工程專業培養方案修訂前進行的“教育需要”調研中,主要考慮學習者和用人單位的需要。通過利用本科畢業設計和相關教研項目的支持,對歷屆畢業生就業方向、工作勝任情況、知識技術運用情況進行跟蹤反饋;針對相關用人單位對畢業生能力評價、崗位適應情況和欠缺技能等方面進行回訪;并邀請相關行業一線工作專家對培養方案進行研討,最終確定了以培養“應用型”本科人才為主的專業定位。
1.2培養目標
應用型本科與傳統本科之間在培養目標上存在明顯的區別。傳統本科培養的是基礎知識寬厚、綜合素質較高,并具有良好自學能力的精英型人才。目的是為更高層次教育提供生源的任務,其培養是具有可持續發展的潛力,但其崗位針對性不強;應用型本科人才培養以適當拓寬專業面和知識面,加強基礎理論知識和適當的專業技能教育,著重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實際工作能力。即培養具有一定基礎理論知識,具有較高綜合素質,有較強實踐能力和適應性,具備解決工程實際問題能力的現場工程師[3]。這種創新能力和解決工程實際中的問題能力是區別于應用型??迫瞬抛畲蟮奶卣鳌?/p>
依據西南林業大學校情,我校消防工程專業人才培養定位上主要著重體現為“應用型”,而非傳統“學術型”或“研究型”。為此,我校消防工程專業人才培養目標是:培養德智體美全面發展,基礎知識扎實,掌握火災科學基本理論、消防政策法規和消防安全技術與方法,能在公安消防部隊、武警森林部隊和企事業單位從事消防技術及工程的設計、施工、管理、評價、檢測、監察、教育和培訓工作的應用型高級專門人才。
2 培養方案改革
培養具有創新能力的高級人才是高等教育的根本任務,教育教學改革是高等學校永恒的主題。本科人才培養方案是高等學校本科教學工作的重要指導和依據,凝聚了學校的辦學理念和教育思想,對人才培養工作具有重要的導向作用。為進一步深化教育教學改革,不斷提高人才培養質量,我校消防工程專業自2003年以來逐步明確專業定位,著眼于培養“用人單位能用、好用;學習者自身可持續發展”的人才。經歷了2006年和2012年兩次培養方案的修訂,突出了應用型本科人才創新能力和解決實際問題能力的培養過程。
2.1培養方案基本框架
培養方案由“三大教學體系”構成:理論教學體系、實踐教學體系、課外教學體系。消防工程專業總學分定為170學分,其中理論教學環節134.5學分,實踐性教學環節27.5學分,課外教學8學分。培養方案的整體框架見圖1。
2.2培養方案制定思路
(1)以大安全類專業的現狀和發展趨勢為背景,以森林消防、城鎮消防兩條主線為基礎,采用“模塊化”課程設置框架。消防工程專業一級學科為安全工程,這決定了消防工程理論基礎是以安全科學,因此《安全系統工程》作為該專業的學科基礎必修課程。
(2)以“兩條主線(森林消防、城鎮消防)+三大模塊(基礎理論知識、火災預防、火災撲救及善后處理)”為骨架構建培養方案。結合我校校情,林業屬我校優勢學科,如何結合“林業”概念貫穿到消防工程專業中,建立有西部特色的應用型本科專業是在兩次培養方案修訂中一直專注的問題。為此,結合“教育需要”和專業特色并舉,構建了森林消防和城鎮消防兩條專業發展主線,并將森林消防、城鎮消防共性的理論部分從學科角度加以概括,如《消防燃燒學》和《林火原理》兩門課程。
(3)以為地方企業和公安消防部門培養應用型本科人才為總體目標,設置課程和教學內容體系。為滿足地方公安消防部門、鐵路消防部門和消防工程公司等對消防專業人才的需求,通過在培養方案修訂前的歷屆畢業生跟蹤反饋,增加了專業核心課程中城鎮消防的比重,由2003版教學計劃的50%提高到2012版教學計劃的75%。
(4)增加選修課數量、種類和層次,以滿足不同類型學生的需要。應用型本科人才培養以適當拓寬專業面和知識面,實行寬口徑,重實踐。從畢業生就業情況來看,多數學生就業時選擇與消防相關的工作,但將近三成的畢業生選擇自主創業、大學生村官或進一步深造。為滿足這些學生的“教育需要”,培養方案中增加了選修課數量、種類和層次。如公共選修課面向全校進行,旨在擴展學生視野;專業選修課程可以根據擬就業方向進行選擇。
3 實踐教學環節改革
實踐教學水平的高低,直接影響著培養學生的職業道德、創新能力、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消防工程專業是一個理論與實踐緊密結合的工科專業,其實踐性教學環節內容較多,主要包括課程實驗、課程實習、課程設計、畢業實習等環節。通過各種實踐教學活動,學生將課堂學習中所獲得的理論知識進行轉化和拓展,這可以增強學生的社會意識和社會技能,發展學生的創造才能和組織才能,為今后工作打下堅實的基礎。
3.1實踐教學存在的問題
(1)課程實驗方面。在實驗教學工程中,學生僅依據實驗指導書上的實驗步驟與方法按部就班地進行實驗,缺乏主動性和創造性,無法深入的理解實驗的內涵[4]。在實驗過程中,部分學生缺乏獨立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實驗報告存在缺乏對結果深入分析等問題。
(2)課程實習(設計)方面。由于各門課程之間相互獨立,每個課程設實習(設計)的目的僅僅是為了滿足本課程的學習目的,沒有從全局性、系統性進行考慮。實習基地比較缺乏,企業從經濟方面、安全方面考慮,不愿接受在校學生來企業實習。多數實習單位沒有同學校建立單位之間的聯系,更多的是靠教師個人聯系,這使得這種合作關系不夠緊密。
(3)畢業設計(論文)方面。畢業設計(論文)選題相對陳舊,涉及的實際問題較少,缺乏學生綜合解決問題能力訓練。期間還需要花費大量時間求職,使得學生對畢業設計(論文)的重視程度、精力投入不足,嚴重影響了畢業設計(論文)的質量。
3.2實踐教學環節的改革探索
(1)改革實驗教學的內容、方法和手段,逐步提高綜合性、設計性實驗項目比重,降低驗證性實驗項目比重。我校2012版消防工程專業培養方案充分發揮課程體系、實踐教學和第二課堂活動對學生知識、能力、素質培養的作用,不斷整合優化實踐教學內容。實驗教學方法和手段主要以減少驗證性實驗,增設綜合性研究性實驗為主。如《建筑材料》實驗課程不再以某一實驗方法為教學手段,而是以綜合判定材料性能指標為手段,既依據相應國家標準,又在創造性上開拓檢測材料性能指標的新方法;在第二課堂活動中組織學生開展科技創新活動,如在過去辦學9年中,消防工程專業獲得6項大學生創新基金的資助。在這個過程中,要充分發揮學生主體作用,提高學生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全面提高學生科學素養和綜合素質。
(2)整合與優化課程實習(設計)內容,變課程實習(設計)為綜合實習(設計)。根據課程的特點及課程之間的關聯程度,整合課程實習(設計)內容,以專業為主線,打破原有課程的界限,注重多學科、多課程知識交叉和集成。如可以將“防排煙工程”課程實習(設計)和“消防給水工程”課程實習(設計)相結合,“火災自動報警與聯動控制”課程實習(設計)和“消防技術裝備”課程實習(設計)相結合。這種結合可以改變單科課程實習(設計)各自為政的現狀,用系統的觀點來認識課程實習(設計)。
(3)探索企業參與實踐教學的新模式,構建“產學研結合,校企結合”的辦學機制。為了使學生能深入了解畢業后的工作,學校積極加強了與社會單位的廣泛聯系,構建“產學研結合,校企結合”的辦學機制[5]。利用我校在技術、人才、科技成果方面的優勢,主動地為地方各級政府和企業開展各類應用型課題研究、技術咨詢、培訓等。在與政府和企業開展技術服務的同時,學校也依托合作單位建立了實踐教學平臺,如最近五年,西南林業大學先后與云南省消防協會、云南森林自然中心、楚雄紫溪山自然保護區、云南華鑠消防培訓學校、云南泰康消防化工集團等單位簽署了消防工程專業共建協議。
(4)改革畢業設計(論文)方式。鑒于應用型本人人才與傳統型本科人才的區別,我校將畢業論文(設計)提交形式分為工程設計方案、科學研究論文、制作的實物三種類型。學生不再專注于論文,而是更多的轉向創造性的設計和動手能力的制作上,是的畢業設計(論文)的質量大大提高。
(5)實施“卓越工程師培養計劃”,鼓勵“雙師型”人才。教師是實踐教學的組織者與指導者,實踐教學師資隊伍建設是搞好實踐教學的重要保證[6]。我校在2012年實施了“卓越工程師培養計劃”,鼓勵專業教師向“雙師型”轉化,并在制度上和經費上給予了保證。目前,我校消防工程專業教師中“雙師型”教師占比42.8%,確保了各項實踐教學取得滿意的教學效果。
4 結束語
人才培養方案是高等學校本科教學工作的重要指導和依據,凝聚了學校的辦學理念和教育思想,對人才培養工作具有重要的導向作用。在西南林業大學2012版消防工程培養方案修訂過程中,修訂組一致認識到消防工程專業培養“應用型本科”人才是適應時展要求,通過培養方案中“三大體系”和“兩條主線”貫穿到教學的全過程,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的主動性、積極性和創造性,提高他們發現問題、分析問題與解決問題的能力,從而達到培養合格的“應用型”消防工程本科人才培養的目標。
致謝:
本論文得到了西南林業大學消防工程教研室同仁和西南林業大學教育改革和發展研究中心的大力支持和幫助,在此表示衷心的感謝。
參考文獻
[1]韓霜,宋曉明.對高校實踐教學改革的思考[J].齊齊哈爾醫學院學報,2011(19):3182-3183
[2]洪林,王愛軍.應用型本科高校實踐教學改革與創新[J].實驗室研究與探索,2004(9):5-8
[3]陳芳,馬天柱.試論應用型本科教育[J].教育學論壇,2011(14):236-237
[4]劉金龍,李長花,王青,安靜波.土木工程專業實踐教學體系的改革探索[J].合肥學院學報(自然科學版),2010(11):93-96
畢業論文是成人高等教育學生在校學習期間 需要完成的最后一個教學環節,是培養學生理論聯 系實際、運用所學知識和技能解決問題的有效手段, 也是達到培養目標的必要步驟。根據國家教育部以 及高等院校成人高等教育的相關規定和要求:“實踐 性教學環節如畢業論文不合格,可在彈性學習年限 內申請重修,直至合格方能畢業”“若在彈性學習 年限內畢業論文不合格,不予頒發畢業證”因此, 把握成人高等教育學生特點,搞好畢業論文寫作教 學與引導,提高畢業論文寫作質量具有重要意義。
一、成人高等教育學生特點分析
(一)學生的來源與知識層次分析
隨著繼續教育的不斷深入和成高報考條件的放 寬,學生來源呈現多元化趨勢。根據西南林業大學 成人高等教育貴州分院的統計分析,成高學生由過 去單一的中專以上學歷、在職業務或管理骨干轉變 為在職業務骨干(具有助理工程師職稱以上)、管理 骨干(部門負責人)或普通職工;具有高中或相當 于高中文化程度的技術工人;社會青年;中?;蚣夹?畢業生;村社管理人員等共同組成的復雜體系,所 占比例分別為 28.5°%、47。%、10.5°%、4。% 和 10%。 成份的復雜導致學生知識層次參差不齊。其中,技 術工人中具有高中學歷層次僅占11.5%,相當于高中文化程度的技術工人占88.5%。在職業務或管理 骨干、在職職工參加工作時間較長,具備一定的文 化基礎和實踐經驗,吸收新知識的系統能力較強; 具有高中或相當于高中文化程度的技術工人,專業 實踐經驗豐富,但文化基礎薄弱,理論知識欠缺, 綜合學習能力較差;社會青年以及中專或技校畢業 生等知識面窄,缺乏專業實踐經驗,但學習能力高 于技術工人。
(二) 年齡結構分析
近年來,由于人事制度改革以及國家對生態環 境的重視,國營林場由差額或自負盈虧單位逐步轉 化為財政全額撥款事業單位,加之大部分林業系統 單位就業門檻較高(大部分要求本科以上),西南林 業大學成人高等教育的涉林專業在貴州呈現年齡結 構偏大的現象。
(三) 學習動機分析
成人大學生,學習心理比較復雜。在職的是因 職稱、職務、工資等問題出現困難,甚至是為了避 免“下崗”而參加成人高等教育學習,學到足以維 持生計的知識和本領,以便在未來的工作崗位上顯 示自己的實力,贏得社會、企業、家庭的認可。高 中畢業生和中職畢業生,由于經濟轉型和人才市場 變化的影響,專業思想比較濃厚,學習內容要求務 實,迫切希望學到行業急需、人才市場短缺的知識和技能,以便在競爭激烈的人才市場上找到工作, 獲得社會的認同。此外,由于近年來國家實行大學 生村官制度,以及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推進,部 分在任的村社干部有了危機感,因而參加成人高等 教育學習。
二、成人高等教育學生畢業論文寫作存在的主要問題與成因
(一) 主觀認識不夠
學生對論文寫作的認識不夠,重視程度不高。 學生對畢業論文的重要意義和作用缺乏足夠的重識。 這種心態制約了論文質量的提升。加之長期以來, 成人高等教育的畢業論文工作基本是照搬全日制高 等教育的傳統標準和模式,針對性不強,導致部分 學生畏懼心理凸顯,難以激發寫作興趣,甚至出現 畢業論文抄襲、下載或請人寫作的現象。
(二) 知識結構系統性弱
成人學生經過實際工作,知識的運用和技術的 選擇上有了明確傾向性,也就是工作中常用的知識 和技術熟悉、熟練,不用的生疏甚至遺忘,知識呈 點式或間隔狀態分布。由于本身的基礎知識不扎實, 知識結構不合理,運用能力不強,導致論文寫作時 很難將系統性的問題表述清楚。根據多年的統計分 析,65%的學員論文存在結構混亂、邏輯不嚴謹、 條理不清楚等問題。
(三) 實踐性和技能性突出,理論水平不夠
成人學生在研究和撰寫論文中,表現出個體實
踐技能性突出的環節準確透徹、論證嚴密,而不熟 悉的環節顯得脆弱,論文忽深忽淺,知識運用不在 同一層面上,削弱了學術論文的特性。據統計分析, 有55°%左右的論文存在口語過多、專業性表述不 清、參考文獻引用欠缺等問題。
(四) 畢業論文教學與指導不力
由于學生本身文化基礎薄弱、專業理論水平不 高,加之畢業論文寫作的教學均安排在最后一個學 期,課時較少,以及教師在講解時往往只從自己的 專業角度進行分析和引導,難以與學生的工作實踐 及其專長有效對接,導致難以激發學生的興趣和靈 感,無法有效達到畢業論文寫作的教學目的。
(五) 畢業論文的過程管理不到位
畢業論文的管理工作主要是由教學管理部門聯 合指導教師來共同實施的,從選題到收集資料、做 實驗、做調查,到論文的開題、撰寫、修改、評閱 直至畢業答辯,每一個環節都要嚴格按照相應的流 程規范,不能馬虎從事。然而,由于種種原因,這 些環節和流程都沒有真正得到落實,教學管理部門 更多地關注最后的結果,卻忽視了對于決定論文成 敗關鍵的中間環節的管理。管理部門的過程管理不 到位,畢業論文的程序和環節就不可避免地或多或 少流于形式,自然影響其質量水平。
三、根據成人學生特點,提高論文寫作質量的 對策與建議
(一)提高認識
首先,要讓學生充分認識到畢業論文是對其綜 合素質和能力的整體評估,是獲取畢業證的前提條 件之一,還是在工作實際中運用所學知識和所形成 的能力進行實踐的基礎。其次,指導教師必須提高 對論文指導工作的認識,應結合成人大學生的特點 和基本情況積極有效地進行論文指導,這是全面提 高畢業論文的關鍵。最后,教學管理部門的認識提 高是論文整體質量能否提高的保證。因此,需加強 對畢業論文工作的領導,把畢業論文工作提高到與 常規教學管理工作并重的地位,真正認識到畢業論 文在整個教學系統中的重要性。
(二) 創新論文評價模式
研究表明,成人學習者工作經驗和人生閱歷較 豐富,職業性特點突出,專業理解能力、分析能力、 動手能力較強,但工作、家庭壓力重。因此,必須 根據其學習特點,認真總結成人高等教育畢業論文 中存在的問題及成因,以成人大學生工作實際為基 礎,以發現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相結合為主 要內容,應用知識解決實際問題,從而適應成人大 學生的學習特點。
(三) 改革畢業論文寫作的教學手段和方式
據統計,2008年以來,有85%左右來自于生 產一線的學生從未寫過專業論文,不知道論文的格 式、基本要求和標準等。針對這種情況,首先應改 革教學計劃安排,將畢業論文寫作課程由最后一個 學期提到第三學期進行,便于讓學生盡早掌握畢業論文的基本格式、標準和要求。第二,應加大畢業 論文寫作課程面授教學課時數。傳統的面授課時安 排僅為8學時,對于論文的基本格式都不掌握的學 生來說,明顯偏少。經過多年的教學實踐,合理的 課時數應為20— 24學時。第三,科學合理把握教 學重點。論文寫作的格式規范要求、論文結構、論 文選題、論文材料收集、論文撰寫等應作為面授教 學重點。第四,改革教學手段,采用參與式教學方 法。授課教師要認真總結和分析成人大學生畢業論 文容易出現的問題,利用典型的案例進行有針對性 的教學,做到由淺入深、循序漸進,實現教學目標。
(四)多管齊下,加強論文寫作引導
畢業論文寫作課程面授教學是作為引導、規范 學生進行畢業論文寫作的基礎,專業基礎課程、專 業課程是啟發學生寫好論文的保障。僅僅依靠課程 面授教學難以解決學生論文寫作的全部問題,無法 達到預期目標。因此,必須改變傳統的單一的畢 業論文寫作課程面授教學模式,各門課程的教學應 以基本知識點為基礎,以專題論文寫作為主線,課 外作業安排相關課程的專題調研以及實踐報告,并 要求在規定的時間內以論文寫作的基本格式和要求 進行撰寫,任課教師進行認真點評,共同分析存在 的不足和需要補充、完善的問題,達到提高學生選 題、收集資料、論文撰寫等水平。另外,面授教學 時,及時提供論文寫作指導教師名單和基本信息, 指導教師以課程面授教師為主,搭建師生相互交流 的平臺,增強學生論文寫作的信心。經不完全統計, 2008年以來,西南林業大學成人高等教育貴州分院 采用以上模式,有40余人在相關學術刊物公開發表 文章,畢業論文一次通過率達到70%以上。
(五)強化畢業論文全過程管理 加強對畢業論文工作的指導和管理,把畢業論 文的各個環節落實到位,是保證畢業論文質量的核 心。第一,要選配好指導教師,強化指導教師職責。 指導教師對畢業論文的有效指導是提高論文質量的 重要保證,指導活動貫穿于論文寫作的每一個具體 步驟。要求指導教師從學生選題、查資料、調查、 實驗,到論文開題、撰寫、修改、定稿等全過程進 行引導。第二,應規范論文評審意見。根據成人大 學生的特點,對于論文存在的問題有針對性地進行 點評,盡量詳細地提出修改意見或建議。第三,充 分利用電子網絡,及時反饋論文評審意見。傳統的 論文評審是由學生打印好畢業論文郵寄到學校-學 校分發到論文評審指導教師-評審指導教師將論文 評審意見反饋到教學管理部門-教學管理部門將論 文評審意見郵寄到學生。不僅耗時,而且溝通不暢。 因此,應充分利用電子網絡,改革評審手段和方式。 另外,嚴格畢業論文答辯,不僅能為畢業生相互學 習提供寶貴機會和平臺,也能有效杜絕論文抄襲或 請人寫作現象的發生,有效保證論文的真實性和質 量。
關鍵詞:林業院校 工商管理專業 就業
充分就業是國家貨幣政策的四大目標之一,是英國經濟學家J.M.凱恩斯在《就業、利息和貨幣通論》一書中提出的,是指在某一工資水平之下,所有愿意接受工作的人,都獲得了就業機會。充分就業并不等于全部就業或者完全就業,而是仍然存在一定的失業。但所有的失業均屬于摩擦性的和季節性的。
隨著我國高等教育大眾化的推行,大學生就業日趨成為社會各方關注的焦點。人社部統計“十二五”期間應屆畢業生年平均規模將達到近700萬人,將成為城市新增就業人口的主力軍,就業的總量壓力依舊很大[1]。高校畢業生結構性失業問題變得更加突出。據麥可思公司《2010年度大學就業能力排行榜》調查顯示,工商管理專業是連續三屆失業人數最多的本科專業之一,2010屆本科專業失業量前十位的專業中,工商管理專業排名第六位[2]。作為全國高校中開設最普遍專業之一的工商管理專業,畢業生就業狀況不容樂觀。
一、國內研究現狀
自1996-1998年有關大學生就業方面的學術研究基本上很少。1999年我國高校開始擴大招生規模。從整體上來說,這一時期,我國勞動力整體素質并不高,社會對大學生還有很大的吸納空間,高校畢業生就業問題還不是很嚴峻。2000年以后開始有了對大學生就業工作的研究,隨著就業形勢日益嚴峻,國內學者對大學生就業問題的關注升溫。主要圍繞就業服務體系的構建以及就業政策的扶持來進行。
在就業服務體系研究方面,國內最早文獻是1993年發表在《南方經濟》第四期的《淺析市場經濟條件下發展和完善就業服務體系問題》,文章主要對在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新形勢下,如何完善和發展勞動就業服務體系,使它更適應社會和經濟發展的需要發表了一些看法。而最早研究“大學生就業服務體系”的文獻是2001年劉和忠的《德國大學生就業服務體系及啟示》。[3]從2005年開始出現有關“大學生就業服務體系”碩士論文形式的研究文獻 [4][5]。
在大學生就業政策方面的研究,我國學者普遍認為政府在促進大學生就業政策的制定和執行上還存在問題和影響。張秋瑩從政策設計和執行方面談論了我國大學生就業政策低效的原因[6]。楊偉國基于“就業政策矩陣模型”,從就業政策發揮的功能的角度,分別討論了中國促進就業政策的三大支柱:戰略性就業政策、市場性就業政策和保護性就業政策[7]。楊歌舞認為在政府就業政策影響上,就業政策影響大學生就業行為的選擇和就業能力。需求促進政策、供給促進政策、供求匹配促進政策均會影響大學生就業能力和就業機會[8]。劉克鵬認為目前大學生就業政策存在不完善之處,如政策規劃缺乏統一性,可行性不強、評估和監督機制不健全等[9]。陳海林從公共政策供給視角探討了大學生就業政策。張凌云認為需要在規范各行動者的行為和加強就業政策與社會保障政策的統一性上進行制度創新[10]。徐燕認為我國大學生就業政策存在短期性和有限性,執行力度不夠的問題,并從調整產業結構、提高學生就業能力、規范就業市場、健全就業信息體系方面構建了長效機制[11]。
現階段關于大學生就業的研究文獻大多基于宏觀層面進行研究,從學生層面、高校類別、具體專業等研究視角的成果鮮有。本文以西南林業大學工商管理專業為例,探討林業院校工商管理專業就業現狀及對策。
二、西南林業大學工商管理專業就業現狀
西南林業大學(以下簡稱西林)工商管理專業1999年開始招生,屬于二本招生。在林業院校大背景下,培養具備管理、經濟、法律及企業管理方面的知識和能力,畢業后能在工商企業、各級政府、金融機構等單位從事市場營銷,財務管理,人力資源管理,生產組織管理等方面的各類人才。以下對2009-2012年該校的就業情況進行分析。
西林2009-2012年向社會輸送了262名工商管理專業畢業生。近四年該專業畢業生人數出現了下降趨勢,2012年有小幅增加。
圖1 西林工商管理專業09-12年初次就業率和年終就業率
注:數據來源于云南省教育廳
從上圖可以看出西林工商管理專業09-12年初次就業率的一個變動趨勢,年終就業率呈現出先下降后逐年上升的趨勢,初次就業率和年終就業率在2010年為近四年最低。這主要是由經濟發展和就業市場大環境因素導致。
為便于分析林業院校就業現狀,本文選擇云南大學(一本院校)及云南師范大學商學院(三本院校)作為參照進行對比分析(數據來源于云南省教育廳)。
1.初次就業率處于云南省中間水平
圖2 西林、云大、師大學商學院工商管理專業09-12年初次就業率對比
注:此數據來源于云南省教育廳學生工作處
從整體情況看,西林工商管理專業近四年的初次就業基本處于中間水平,穩中有升,而一本院校的該專業初次就業率有下降趨勢,三本院校則穩步上升。
2.以云南為主要就業區域
經整理近四年的年終就業統計數據,按生源地情況(省內外)分別統計了就業地區,得到如下數據。
表1 畢業生生源地與就業地
從上表數據看,整體而言,該校工商管理專業畢業生四年來74.78%的畢業生在云南就業,超過云南籍生源的占比約10個百分點。進一步結合生源地情況分析,云南籍畢業生到省外就業的人數非常少,四年僅有10人離開云南就業。而省外生源四年共有35人留在云南就業,由于云南經濟不夠發達就業崗位有限,外省學生擠占了云南就業市場,導致就業壓力加劇。
3.以大中城市為主要就業地
圖3 西林工商管理專業09-12年畢業生就業地
根據09-12年畢業生就業數據分析匯總,該校工商管理專業畢業生主要就業領域是大中城市??傮w比例在70%以上,但出現了逐年下降的趨勢,而中小城市的就業人數逐年呈現增長,說明大學生就業開始趨于理性。
4. 以私企為主的就業結構
由下圖可以看出,我校工商管理專業畢業生就業結構主要以私營企業為主。09-11年人數比例均在一半以上,11年達到最高值62.5%。12年呈現大幅下降。以私營企業為主的就業方向開始分散,就業結構逐漸向多元化發展。
圖4 西林工商管理專業以私企為主的人數比例
5.自主創業及考研人數較少
自主創業是大學生就業的重要途徑,國家出臺了許多優惠政策促進大學生自主創業,從而掀起了我國第四次自創創業的。近四年西南林業大學工商管理專業畢業生自主創業人數極少。平均每年1人創業成功。
該專業考研升學比例也較低,09年3人,2010-2012年都為2人。
三、西南林業大學工商管理專業就業存在的問題
為探尋該校工商管理專業就業存在的問題,筆者就就業期望、就業管理等問題在該專業應屆畢業生中進行了問卷調查,共發放問卷50份問卷,有效回收48份,問卷整理出如下存在問題。
1.學生缺乏獲取就業信息的主動性
通過問卷調查發現,對就業信息很了解的僅4 %;41.6%的畢業生對就業信息了解;超過一半的學生對就業信息不太了解或不了解。學生主動尋求就業信息的意識淡薄,甚至出現“上頭熱,下頭冷”的現象,學校對就業信息的頻繁性與學生對信息獲取的麻木性形成鮮明的對比。
2.學生就業目標不明確
工商管理專業培養從事市場營銷,財務管理,人力資源管理,生產組織管理等方面的各類人才,但現實經濟社會中,企業的財務崗人員需要財會專業畢業生;人力資源崗位需要人力資源管理專業畢業生,行政管理需公共事業管理或文秘等專業畢業生,因此,大部分學生只能在市場營銷崗位尋求就業。通過對西南林業大學應屆畢業生的調查,在未找到工作的畢業生中,尚有47.6%沒有明確的就業目標。
3.學生就業期望值高
影響工資水平的因素很多,如人力資源的供求關系、地區經濟發展程度等。由網上薪酬數據調查顯示,北京、上海、廣州、深圳等一線城市在2011年的平均起薪點是2900元左右。云南等二線城市的勞動力市場薪資狀況,剛進入企業的薪資一般在1500-2000元[13]。而筆者的調查數據顯示(見下圖),73.8%的畢業生對第一份工作的薪酬期望是2000-3000元。被調查人群中超過半數對薪酬的心理預期偏高,這必然導致一定程度的自愿性失業,或者產生更多的摩擦失業。
4.學校就業指導工作不完善
該校在就業工作中采取措施,加大就業指導和服務力度,設立就業指導與服務中心,建立西南林業大學就業創業實訓基地、贏在協誠大學生創業文化交流中心、昆明創業青年俱樂部為學生就業創業搭建服務平臺,全面做好就業服務工作。但通過問卷調查發現,畢業生們對學校的就業指導看法不一。9.6%的同學認為學校的就業指導非常實用,能對自己求職成功起重要作用。65.4%的同學認為學校的就業指導一般、有一定作用。21.3%的同學認為學校的就業指導沒有太大作用。3.7%的同學對學校的就業指導作用說不清楚。從這個數據顯示結果來看,學校的就業指導是有一定作用的,但是部分同學仍對學校的就業指導存在一些看法。由此看來,學校的就業指導工作仍存在改進的空間。
四、建議
就業是民生之本,也是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重要內容?;诋斍暗纳鐣蝿?、專業特點,林業院校的工商管理專業就業前景不容樂觀,在構建國家、學校、社會全方位的就業扶持體系的前提下,林業高等學校應該從教學培養目標、人才定位方面尋求自己的特色,并從以上基于學生視角的就業調查中得到啟示,進一步做好就業服務工作,為學生畢業就業提供更多的機會。
1.就業指導應貫穿大學教育始終
目前大部分高校的就業指導和服務大多是在高年級中進行,但就業理念應該從低年級開始抓起,從學生入校的專業教育開始就應該具有就業引導的意識,從培養方案的制定、動手能力的培養、綜合能力的提升等方面加大就業指導的力度,一方面可以通過盡早開設職業生涯規劃課,幫助學生探索自我,分析專業出路,了解職業空間,另一方面將職業指導滲透入各門專業課程中,任課老師結合專業課程教學,做好職業規劃指導。
2.培養學生主動尋求就業信息的意識
目前許多高校都是通過網絡、飛信或qq進行就業需求信息的,而如前分析,目前的現狀是學校信息密集而學生視而不見,信息越密集,學生越過濾各種有用信息,因此,應該加大學生對就業信息獲取的主動性教育,變被動接納信息為主動尋求信息。當然,意識培養是一個潛移默化的過程,其教育應滲透到各項學習和生活當中。
3.建立校企合作的新機制,將選拔與培養相互滲透
用人單位如果僅通過面試和簡歷選拔人才,可能導致對招聘人才的不滿意,從而導致學生暫時性失業,而學生僅通過招聘宣講了解企業,也可能導致后期人才流動的普遍性,繼而產生較多的摩擦失業。因此,如果建立校企合作的新機制,將企業盡早引入學校,通過實踐活動、競賽活動、論文指導、獎學金設立等多種形式使企業參與到人才培養的全過程中,同時,邀請用人單位進行求職前的模擬面試,既可以使企業做到早選苗、早培養,對學生有更多的了解,又可以使學生了解更多的企業信息和企業文化,提高對企業的認可度,提高初次就業的比例,更減少后期的摩擦失業。
4.加強心理輔導,幫助學生調整就業心態
就業過程是從職業理想走向社會現實的轉變過程,但面對嚴峻的就業形勢,不少學生難免出現患得患失、急躁焦慮、自卑自棄等異常的求職心理,從而影響畢業生順利就業。因此,學校可以通過心理輔導,幫助學生合理調整就業期望值,制定一個相對明確、合理的求職方向和目標。
參考文獻:
[1]郗杰英.當代中國青年就業創業研究報告[D].北京:現代出版社,2010
[2]陳光金、李偉.2010年學生就業藍皮書麥可思研究[M].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10
[3]劉和忠.德國大學生就業服務體系及啟示[J].外國教育研究.2001,28(5):42-45
[4]吳薇.生涯發展理念下大學生就業指導服務體系的構建[D].上海:華東師范大學.2005
[5]鄔紅波.寧波、香港地區大學生就業指導服務體系運行機制的比較研究[D].上海:華東師范大學.2008
[6]張秋瑩.大學生就業政策低效原因及對策探析[J].廈門城市職業學院學報.2012,14(4):43-46
[7]楊偉國.中國就業促進政策的三大支柱[J]新視野,2008,(2):18-20
[8]楊歌舞.就業政策對大學生就業的影響研究[D].湖南:湖南師范大學.2008
[9]劉克鵬.當前我國大學生就業政策中存在的問題及對策分析[J].科技向導,2012,(8):78,121
[10]陳海林.公共政策供給視角下的大學生就業政策分析[J].決策與信息.2012下,(7):28-29
一、我國高校農林經濟管理專業的辦學模式
(一)農林院校農林經濟管理專業的辦學模式
從培養目標看,各高校都強調該專業基本培養目標是為各級政府部門、涉農企事業單位等培養應用型人才,其中中國農業大學等6所農林院校突出強調專業型,而南京農業大學等3所高校則重點強調綜合型;中國農業大學等7所高校對學生所需掌握的基本知識有具體要求,而華南農業大學、東北林業大學對這方面要求較為寬泛。
從總學分看,各高校農林經濟管理專業的總學分基本在160~180之間,西南林學院最高,為183.5分,中國農業大學最低,為160分;同時,各高校的必修課學分都占到總學分的40%以上,其中西北農林科技大學必修課學分比重最低,占40.77%,中國農業大學必修課學分比重最高占75%;南京林業大學等5所高校將創新學分納入學分體系,但僅東北林業大學與南京林業大學明確規定將其作為必修或選修,并對具體分值作了詳細說明;各高?;緦W制為4年制,同時中國農業大學提出可實行3~6年彈性學年。
從學科設置情況看,以中國農業大學為代表的重點院校,主干學科內容幾乎涵蓋了農(林)經濟的各個方面。在特別課程上,浙江農林大學增設了“學會學習”課程,東北林業大學開設了“農林產品貿易雙語教學”,而西南林學院增設了“法律基礎與企業形象設計”等課程。
從實踐教學體系看,各高校皆強調實習在專業學習中的重要性,包括農村社會調查與社會實踐。
華南農業大學等3所高校擁有專門實習基地,浙江農林大學和西南林學院還加入了企業實習的內容。
在科研教學體系上,中國農業大學等重點高校將畢業論文作為主要考查內容,南京農業大學等5所高校則加入了科研訓練等內容。
在特別制度與要求方面,中國農業大學與東北農業大學都實行了導師制;中國農業大學等有比較完善的科研資助及獎勵體系;華南農業大學等3所高校對尖子生的課程學習給予一定自由。
(二)綜合院校經濟管理專業的辦學模式
農林經濟管理專業屬于部門經濟范疇,一般性通過對國內經濟研究最為成熟的3所大學經管類專業進行調查研究發現:在培養目標方面,清華大學和北京大學強調以培養復合型人才為目標,其中清華大學將專業設于經濟金融學院,培養目標帶有經濟學、金融學交叉特點;北京大學則著重于經濟學培養要求;中國人民大學作為國內經濟學領域的翹楚,率先開辦了基地班,實行了經濟學—數學雙學位實驗班的培養模式。
在學分體系方面,清華大學分春、秋2個學期,要求總學分不低于140,并且加入夏季學期實踐環節(15學分)和綜合論文訓練環節(15學分),創新學分可轉換;中國人民大學的學分體系分為社會實踐與社會服務學分、課程(150學分)、非課程(20學分)3部分;北京大學學分體系相對單一,分為必修(占61%)、選修(占34%)和畢業論文3個主體。
在課程設置方面,3所高校主干學科基本一致,均以經濟學為主,其中清華大學偏重于企業管理與財務方面,北京大學側重于理論和應用經濟學方面,中國人民大學的課程設置體現了其在政治經濟學、西方經濟學方面的專業優勢。
在科研、實踐教學體系方面,3所高校各有特色,其中清華大學以落實人才培養計劃為主,而人民大學項目比較多樣化,北京大學的特色在于彈性學分,學生選課自主性大。
在特別制度與要求方面,清華大學要求必須通過該校英語水平考試,選課自主性較強,同時對學??蒲匈Y助力度大;北京大學實行本科生導師制,學生選課同樣具有較強自主性;而中國人民大學的特色體現在基地班教學中。
二、北京林業大學農林經濟管理專業辦學模式的改革思路
(一)明確專業培養目標
農林院校不再單一強調應用型或研究型人才,而更多提及復合型、創新型人才;就業也不再局限于農林方向,而要“既能從事農林經濟管理又能勝任一般經濟管理崗位的要求”。地方高校培養目標還應注重與當地實際結合,如東北農業大學強調“立足龍江,面向全國”,服務于黑龍江“農業強省”的需要、“三農”人才培養的需要及農業現代化和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需要。全國性高校的目標對象更加全局化,如中國農業大學“為各級政府部門、涉農企事業單位、教育和科研單位”,清華大學“為經濟、金融、工商等各界及各社會科學學術界”培養人才。
北京林業大學農林經濟管理專業培養目標是“培養具有寬厚經濟學、管理學和(農)林科學基礎知識,突出的專業學術素質和經濟管理能力;熟悉(農)林業生產經營過程和相關政策法規;掌握(農)林經濟管理方法和技能的高級管理、科研和教學復合型經濟管理人才”,立足點高,綜合性強,特色突出,目標明晰而高遠。
(二)建立科學的學分體系
各高校普遍采用“必修課(通識教育課+學科基礎課+專業課)+專選課+公選課”的模式,總學分在160~180之間,必修學分為100~120左右,實踐教學約占30分,公選課種類規模各不相同,有些高校對某類公選課作最低分要求,而有些高校如清華大學則規定每學期公選不能多于一門。奚祥華、曹明宏等提出課程設置要打破傳統公共課、專業基礎課、專業課、選修課基本模式,按照素質結構和專通結合、文理滲透的要求設置課程模塊。另有部分高校對“創新學分”進行特別管理,可軟性激勵(東北林業大學代替選修),也可硬性規定(南京林業大學作為必修),亦有“先軟后硬”(北京大學“研究課程”可自由選擇但有不及格風險)。北京林業大學農林經濟管理專業課程分為通識教育(必修+選修)+學科基礎教育(必修)+專業教育(核心課(必修)+選修模塊1、2、3)+實習實驗(必修)+畢業論文設計+綜合拓展環節,畢業生總學分為196.5,分值偏高,因此學生可自由選擇的空間不大。
(三)設置合理的課程內容
農林院校在通識課、專業基礎課上設置差異不明顯,而在專業選修課的設置上有很大不同。如西南林學院在生態、心理、計算機等方面有廣泛涉及,浙江農林大學還創造性地設置了生態環境類特色模塊課程群及“學會學習”課程。與北京林業大學相比,其他農林院校的課程命名更加專業化,如農(林)業企業經營管理學、農(林)政策學等。2011年底,北京林業大學農林經濟專業進行了新一輪的課程調整,在大一和大二重視基礎學科的學習,在大三和大四增加了選修課程的選擇,但是在專業課設置方面,沒有很好地體現農林院校的特性,建議增加農林院校的專業性設置,比如由“企業管理學”進一步延伸到農林企業的管理等。
(四)豐富實踐教學
多數農林院校建立了豐富的實踐體系,如專業文獻綜述等科研訓練與農村調查等社會實踐。
高校對科研立項的重視和建設程度不同,比較成熟的如清華大學和西北農林科技大學,科研立項管理非常嚴格且文件齊全;中國人民大學經濟學人才培養基地的實踐教學最為齊全,有基地學生導師制等9大科研實踐教學模式。然而,農林經濟管理專業實習對“經濟管理”體現不足,尚未完全與林學、林業工程類實習區分開,只有華南農大等少數高校有專門針對經管專業的實習基地。北京林業大學農林專業在大三階段都會安排實習,學校也花費了很多人力和財力,時間較短,而且內容多以林業為主。
鄭炎成等針對農林經濟管理專業實習面臨的經費難以保證、對象難以確定等困境,提出“就近選點,解剖麻雀”實踐教學模式[6],對此北京林業大學可以“梁?!睂嶒灠酁樵圏c,進行摸索創新;同時專業實習盡量本地化,可以降低成本,也易于可持續化和常態化。
(五)實行彈性學習制度
部分學校提出3~6年畢業的彈性學制,但實際操作中并不多見;各校對于尖子學生有不同待遇,如華南農大給予旁聽權利,東北林大則可提前選修,更為常見的是在學院內部設置強化班、實驗班等,對尖子學生進行集中教學與管理。浙江農林大學非常人性化,學生除可自主選擇專業、課程與教師外,還可自主選擇學習進程,減少課程時間沖突,避免學生在按偏好選課時難以取舍的情況。
北京林業大學農林專業設置了“梁希班”,也希望打造尖子學生,不過選擇余地還是不大,和其他班級的學生沒有本質差別,學生和老師的互動需要加強,在課程選擇和資源配置方面也應有所傾斜。
(六)科研型和就業主導型并行
高校培養的人才并不都是科研型人才,應該在科研型和就業主導型方向有所區分。特別是在專業設置上,要突出實用性和靈活性。在教學方法上,要做到教室、實驗室和現場相結合,書本教育和技能操作并重,使學生在校時與社會近距離,畢業時與社會零距離,成為有多技之長的“搶手貨”。目前北京林業大學在科研型和就業主導型方面的區分較少,現在大學生就業也是一個需要解決的難題,因此在就業主導型方面應該加強。
(七)推行導師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