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3-29 09:24:40
序論:在您撰寫女性社會學論文時,參考他人的優秀作品可以開闊視野,小編為您整理的7篇范文,希望這些建議能夠激發您的創作熱情,引導您走向新的創作高度。
(一)女性認識在城市化進程中萌芽
不同于鄉村生活,城市生活更加具有選擇的自由性,是人類生活的最佳社會形式之一。工業化與現代化的進程催生了一個又一個大規模城市,這一過程中改變了人的生活空間和生活形態,并且也巨大地解放了人類自身。人們開始倡導自由思考,隨著生活視野的不斷拓展,人們的基本素質和精神境界也都水漲船高。伴隨著這一過程,城市婦女也得到了史無前例的解放。女性的角色在城市的環境中也發生了變化,那是因為如今的城市社會環境已經不再以體力決定社會角色了。城市中的女性也在用自己的實際行動爭取更多的機會與權利,更加積極地對待工作、參與時政,也對傳統的社會觀念進行挑戰。由此可以看出,女性解放運動與女性主義是伴隨著城市產生的。
(二)城市所引發的女性問題
城市化必定是把雙刃劍,女性在城市中有了更廣闊的生活空間,女權意識不斷覺醒,但是與此同時城市化也發現了一些女性問題,使女性生活的部分方面非但沒有好轉反而惡化,甚至使部分女性陷入困境。城市化的發展過程當中,女性并不是必定的受益者。在低端勞動力市場,特別是勞動密集型產業,來自鄉村的女性移民身體健壯、易于管理、工資水平低等特點使其相對于城市固有女性居民具有較強的競爭力;但是也伴隨著一定的代價:健康問題、推遲婚姻等。
(三)性別歧視與城市化過程中女性所發揮的重要作用
性別歧視意味著不同的性別所擁有的待遇是有差異的。為了消除性別歧視,使女性獲得與男性相同的社會地位和社會權利,我們應在城市化發展中加入性別視角。女性在社會中的弱勢地位,使她們往往對城市的一些問題更加敏感,更容易體會到城市社會的規劃和管理中不合理、不人性化的地方。但是由于適當途徑的缺乏,城市管理者接收不到她們合理的有建設性的意見與建議。學術界普遍認為,城市發展的最大障礙就是管理不善,而非財政資源、技術缺乏等原因。城市的規劃和管理過程中加入性別視角,就會弱化不平等這樣的道德問題,而且能更加全面地吸收接納全體市民,特別是女性市民對城市建設的意見和建議。
二、城市女性的生活空間
(一)傳統(古代)城市中女性空間的特點
在女性社會很低的傳統社會,我們在大街小巷很少看到女性的身影,因為世俗的束縛,不允許她們出現在公共場合,她們日常的活動范圍基本只能在家中,甚至在家中的一些區域也是她們不能涉足的。在中國傳統的居住設計中這一點表現得尤為明顯:在中國傳統住宅中男女有各自的活動范圍和區域,前堂后室,以“中門”為界,而“前堂”往往是女性不能涉足之地。這種格局看似保護婦女,事實上限制了女性的生活空間和人身自由,使女性完全脫離了社會生活。
(二)現代城市中女性空間的特點
浙江省社會科學院婦女,性別研究基地是在浙江省社科院婦女和家庭研究中心基礎上成立的。在過去的10年中,在理論研究上,婦女和家庭研究中心共承擔全國社科基金課題、浙江省社科規劃重點課題以及福特基金會、加拿大CIDA等國際基金會資助課題十多項。在教學上,與浙江師范大學聯合招收社會學專業女性社會學方向碩士生,在浙江師范大學法政經濟學院為社會學專業碩士生教授女性社會學必修課,在由香港中文大學、中華女子學院和美國密西根大學聯合招生的婦女學研究生班上,負責設計“社會性別與中國社會”課程和組織師資,并教授“婦女越軌與對婦女的越軌”專題課程。同時,婦女和家庭研究中心還承擔了“婦女性健康熱線大學生志愿者培訓”、“浙江省地市工會女工部長社會性別意識培訓”等培訓項目以及福特基金會資助的“社會一心理一醫學新模式救助婦女”、“浙江省女性健康熱線”等行動項目。
今后3年基地的工作思路主要是:繼續以研究為中心,以教學和行動為兩翼,三者合一、三者聯動;爭取得到單位領導、有關部門和學界主流進一步的支持;繼續提升相關能力,增長相關知識,包括學術研究、教學、行動、組織建設等方面;進一步開拓知識性的行動,積累和傳播行動性的知識;進一步推進浙江省婦女研究、婦女學教學和有關行動,擔當積極的協調人的角色;進一步在全國女性社會學建設和發展中發揮骨干作用;在推進全國婦女/性別學學科建設和發展的相關行動中,發揮積極的組織和協調作用。今后3年的計劃主要有:(1)在學術研究方面,繼續協調全國有關研究力量,組織出版婦女發展藍皮書系列;進一步開展有關反對拐賣婦女兒童、反對商業性易及預防婦女犯罪方面的研究,出版有關的專著;繼續發展海峽兩岸婦女學界的交流,編輯出版臺灣婦女學界的研究論文;廣泛深入地開展婦女學,尤其是女性社會學學科建設的研究,發表更高質量的論文和專著;進一步開展學術研究人才培養工作,推動青年骨干的成長。(2)在教學(培訓)方面,繼續在浙江師范大學社會學碩士生中開設女性社會學必修課,并盡可能擴大女性社會學方向的碩士生招收人數;進一步指導學生撰寫具有高水平的研究論文,努力培養一批既掌握婦女理論,又具有較高女性社會學專業理論水平的專業人才;根據已有的力量,積極組織和參與有關婦女學方面的科研人員培訓、師資培訓I和學生培訓。(3)在學科建設方面,繼續在女性社會學學科建設中,在課程設置、學術研究和項目行動方面,發揮骨干作用和組織協調作用;進一步協調全省和全國力量,根據新的成果,出版女性社會學方面的教科書和教學參考書;發揮“婦女/社會性別學學科發展網絡”的力量,以一種新的活力,更廣泛和深入地推進婦女/性別學的學科發展;與中國婦女研究會、中國社會學學會等主流學術機構,以及中國社會性別與發展(GAD)網絡、全國反家暴網絡等婦女非政府組織建立更多的聯系,以進一步發揮該基地在全國學科建設中的地位。
二、陜西省委黨校婦女,性別研究基地
近年來,陜西省委黨校在婦女,性別研究及干部培訓方面所做的工作主要有:(1)在培訓渠道上不斷拓展。突出地表現在兩個方面。一是婦女理論和男女平等基本國策進主體班次,已成為市廳級領導干部進修班、縣委副書記縣長進修班、中青年干部培訓班、優秀科級干部培訓班的必上專題;發揮“三秦大講堂”平臺,邀請著名婦女發展研究專家宣講婦女研究新成果。二是利用黨校優勢資源舉辦不同主題的培訓班。(2)在培訓內容上不斷完善。在主體班次、領導干部研究生班開設的“當前領導干部關心的熱點難點問題研究”中,設有“男女平等基本國策”、“婦女發展與社會和諧”、“領導藝術與女性參政”等專題。在面向碩士研究生、本科生開設的《憲法學》、《發展社會學》等課程中,都設有“婦女發展與社會發展”、“人口問題與計劃生育國策”等內容。培訓內容越來越全面、系統、深入。(3)在培訓能力上不斷提高。陜西省委黨?,F有教授和專家學者100多人,其中有相當數量的女專家學者。這些力量分布在不同的教研部門,從事哲學、經濟學、法學、黨史黨建、科社理論與實踐、社會學、歷史學、政治學、婦女理論與實踐等學科的教學與研究。(4)在學術研究上不斷創新。近5年來,基地有十余人次參加了各種層次女性問題理論研討,發表相關論文十余篇。
未來3年內,該基地爭取打好基礎,有所突破。一是科研有所突破,在3年內出版1-2本女性學方面的專著、1本論文集。二是培訓有所突破,在培訓的人數、內容和質量上更能滿足需要。三是結構有所突破,與高校、社科研究機構和婦聯建立更加廣泛深入的聯系,將研究建立在扎實的學科基礎之上?;貙臉嫿ê椭C社會和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的角度來關注婦女和性別問題,不僅關心性別平等和婦女發展,更關心社會公平環境;不僅注重政策體系完善,更注重實踐推進進程;不僅重視基礎理論研究,更重視熱點問題探討;不僅支持女性學者投入研究,更要吸收男性學者參與,力求將為進一步推進婦女,性別研究事業的發展,特別是在西部地區的發展,做出應有的貢獻。
三、遼寧省委黨校婦女/性別研究基地
盡管如此,這并未影響與西美爾同時代的人和后輩學子對他的尊敬和高度評價。他的學生就“覺察出那個時代的天分”和他“從現代主義者角度對那個時代的解釋”。有人把他的《貨幣哲學》推許為“這個時代的哲學”。盧卡奇認為沒有人不對西美爾的思想著魔,后者是現代哲學領域最重要也最令人感興趣的過渡現象。鮑曼對西美爾也贊不絕口,認為后者是非常有力度和最富洞察力的現代性分析家,同時還是一位敢于發表言論的作家、一位思想家和開創了社會學風格的人。雷克稱贊西美爾奠定了德國社會學的現代規則,為德國的美學社會學注入了鮮活力量。諸如此類,西美爾的學術思想和研究方法的影響由此可見一斑。他對他的學生、同時代人乃至后輩學者有著深遠影響,布洛赫、韋伯、盧卡奇、舍勒、布伯、克拉考爾和本雅明都因為從其思想中汲取了營養而受益匪淺。
一.西美爾的現代性研究特色
西美爾在現代性研究方面的獨特之處或貢獻在于他研究方法和角度的獨領。首先,與傳統研究不同的是,如果說韋伯是從宏觀的角度展開現代性研究的進程,那么西美爾則是從審美的心理感受的角度即從現代都市生活體驗的微觀角度來界定現代性,以此凸顯現代個體的內在心靈。與韋伯致力于用理性來描述現代性不同的是,西美爾特意強調文化的感覺性,同時用個體的生活感受來建構社會整體。故而他的現代性理論研究不是采取歷史分析的方式,而是一種對現代性社會現實體驗方式的言說。西美爾經常聚焦于人的內在生活和現代性心理學,他將現代性界定為心理主義,并要求按照內在現實來體驗世界。因此,對于那些分析現代性體驗方式至關重要的心理過程,西美爾保持著高度的敏感性。正如劉小楓在《現代性社會理論緒論》中所說:“西美爾以一種審美(感覺)方式來確定現代經濟制度與現代社會文化制度的心性品質之內在關聯,以便更切近地把握現代人的生活感覺。”[1]在《哲學文化》一文中,西美爾寫道:
現代性的本質是心理主義,……是固定內容在易變的心靈成分中的消解,一切實質的東西都被心靈過濾掉,而心靈形式不過是變動的形式而已。[2]
構成西美爾現代性洞識的社會經歷與他個人內在體驗相結合不是偶然的,這尤其適用于他對大都市生活和成熟貨幣經濟的異化關系所引發的內心緊張。我們可以很容易在他的作品中發現現代性的社會心理學痕跡。而且對個體內心生活的強調,與西美爾保護個體性的意圖以及后來重新構建個體性的意圖妙合無痕。因此,在西美爾那里,現代性是時下社會中一種特殊的人生體驗方式,也就是說現代性存在于一種體驗世界的特殊方式之中。它不僅被歸結為人們對于它的內在反應,同時還被歸納為人們內心生活對它的接受。
其次,從心理感覺經驗出發,西美爾并非是從社會總體上對現代性作高屋建瓴式的分析,而是從日常具體生活中“現實偶然性碎片”出發對后者進行研究。換言之,他的現代性分析不是去考察社會系統或社會制度,而是通過社會現實中“看不見的線索”、那些被看做永恒的現代社會生活中形形的“瞬間圖像”或“快照”去建構現代性理論,他走的是從碎片到整體的研究路徑――目的在于從生活的每一細微末節中發現其意義總體性的可能。正如陳伯清所說:“……西美爾好像一個能工巧匠,善于充分利用手邊現成的材料,甚至邊邊角角,補裰出一件件精致的作品出來?!盵3]從前面劉小楓和西美爾自己的論述中可以看出,因為現代生活的現實情況已經使總體化理想變得舉步維艱,后者關注的并非現代性產生及發展的歷史進程而是此過程中的碎片化體驗。西美爾研究的出發點是“那些看似最表面、最不實在的東西”,其整個研究的一致之處就是在每個生活細節中發現現代性意義的總體性。西美爾深信,生活的細節與表象乃是和它那最深奧、最本質的部分密不可分的。因此,他盡可能捕捉那些化約為個人內心體驗的生活細節,以林林總總的碎片而不是以社會制度或社會系統為切入點來闡釋碎片背后的內在實質和總體性存在?!八茉缇妥C明了自己是一個闡釋世界碎片意象的大師”(克拉考爾語),西美爾對現代性的研究是煞費苦心而且匠心獨具的。
從審美的維度出發,西美爾賦予一切看似平庸的生活碎片以審美特征。日常生活中的橋、門、首飾等社會碎片或時尚、、調情、冒險、旅游、、貨幣、陌生人等社會現象也因此具有了審美意義。也就是說西美爾想通過審美的方式來確定現代文化制度和經濟制度的內在聯系。在他那里,碎片化本身就是現代性的一個特征。借助審美轉換,我們可以通過碎片探尋到生活的終極本質。在《社會美學》中,西美爾這樣表達自己的見解:“對我們來說,從偶然生成的東西中可以發現規則,從表面和短暫的東西中可以發現事物的本質和意義?!盵4]
二.西美爾的國內外研究現狀
(一)國外研究現狀
如上所述,由于西美爾的學術價值長期以來未被足夠重視,導致了對他思想研究的嚴重滯后,這種現象不僅發生在世界其它各國,即便在德國亦是如此。
首先是同時代人對于西美爾的研究,他們的結論大多是流于對西美爾的思想的評價和并不深入地分析,且語焉不詳。如弗里塞森?科勒的《論西美爾》中從文化-社會角度出發,認為西美爾是“表現主義藝術的思想家”,后者那隨筆式的哲學是表現主義式的生命創造的嘗試??死紶枺ㄎ髅罓柕膶W生)則從他老師那獨特的思考風格出發,承認西美爾是一個哲學意圖超越經濟和歷史的觀察者。從后者那碎片化的研究范式出發,克拉考爾判定西美爾是把玩世界碎片的大師,并對那個時代的精神生活影響巨大。馬克思?韋伯則從社會學的角度來研究評價西美爾,他對西美爾社會學知識的本質和方法論予以批判。盧卡奇對西美爾的研究乃是從哲學社會學角度,研究了后者哲學思想的特點――多元性和不成體系,并將其稱為“印象主義哲學家”。從“印象主義”到“玩世主義”,盧卡奇對西美爾的評價是毀譽參半的。哈貝馬斯同樣從社會學的立場出發,斷定西美爾并非社會學的古典思想大師,而是帶有社會學科性質的推究哲理的時代診斷者。
西美爾研究中的主將并且頗有建樹的當推英國學者戴維?弗里斯比,其理論在學界影響甚大。他在第一屆西美爾國際研討會上的論文《西美爾的現代性理論》開啟了西美爾研究的主要思路。在此之前,弗里斯比還和另一位學者波多莫爾合譯了英文版的《貨幣哲學》,在《譯者導言》中他梳理了西美爾貨幣哲學和的關系,作出了《貨幣哲學》是從審美主義出發的論斷。上世紀八九十年代,弗里斯比的一系列研究西美爾審美印象主義和現代性理論的佳作不斷問世,他和西美爾在德國的主要研究者奧特海因?拉姆施特德共同發起對西美爾現代性資源的勘探和挖掘。隨后出版的《現代性碎片》即主要討論齊美爾、克拉考爾和本雅明的現代性思想及其方法。作者辟專章研究西美爾后認為,西美爾的現代性研究是從破譯現代性碎片的奧秘入手的,后者對現代性的貨幣經濟和大都市的考察,集中在它們對個體的日常生活的現實體驗和內在精神生活的影響上,如精神衰弱、大都市生活體驗與商品和貨幣經濟等。該書可奉為西美爾研究成果中的經典之作。此外,弗里斯比還主編了三卷本的《喬治?西美爾:批判性的評論》,撰寫了著作《社會學的印象主義》和《現代生活的審美》等論文,這些著作與論文對西美爾的美學思想都有指涉。
與弗里斯比的研究類似,格羅瑙的《趣味社會學》從社會美學的維度對西美爾的思想進行了考察,該書集中探討了后者的“趣味”、“時尚”和“游戲”等概念。格羅瑙認為西美爾的時尚理論是解決現代性悖論(普遍性和個體性、主觀性和客觀性)最典型的社會結構之一。從時尚的社會游戲入手,著者把西美爾的社會學定義為“美學社會學”。還有戴維斯的《西美爾與社會現實的美學》、狄塞的《西美爾的藝術哲學》、勒曼的《烏托邦的美學》、胡布納?凡科的《社會認知的審美化構成》、華斯的《超越藝術:論西美爾的藝術哲學》等亦是從美學的角度進行研究。
還有研究西美爾的宗教社會學的,如格羅斯的《宗教社會學導言》、科瑞奇的《西美爾的宗教理論》、羅伯斯的《社會學視野中的宗教》、韓夢德的《西美爾論宗教文集(前言和導言)》等。有專門研究西美爾女性思想和文化的,如魏茵戈特納的《西美爾與女性的文化困境》、提森的《女性與客觀文化》、伊克哈德的《西美爾關于“女性問題”的闡釋》、克塞的《受忽視的西美爾對女性社會學的貢獻》等等。一般說來,對西美爾的研究主要集中在社會學和現代性方面,如貝勒的《反諷與現代性話語》、布羅迪的《西美爾作為都市文化的批評者》、達美的《西美爾的性別社會學》、雷威因的《西美爾論個體性和社會形式導言》、穆勒的《社會分化與個體性:西美爾的社會診斷和時代診斷》、絲柏科曼的《西美爾的社會理論》、斯卡夫的《韋伯、西美爾和文化社會學》
此外,拉爾夫?雷克的《西美爾與先鋒社會學:現代性的誕生》一書堪稱西美爾研究的新聲,它提出了許多關于西美爾研究的新觀點和新發現。雷克將西美爾塑造成先鋒的社會學家、哲學家和性別論者,使后者從哲學沉思者搖身一變為社會革命家。在書中,雷克還強調西美爾思想與社會主義的內在聯系,并認為西美爾思想是尼采和馬克思哲學的辯證結合,分析了西美爾對早期表現主義藝術運動以及對表現主義哲學的貢獻。
(二)國內研究現狀
國內對西美爾研究更是重視不夠。長期以來,學者們只是做些表面性工作,如翻譯和介紹西美爾的思想。目前被翻譯成中文的西美爾著作有:《社會是如何可能的》(林榮遠譯)、《貨幣哲學》(陳戎女等譯)、《金錢、性別和現代生活風格》(顧仁明譯)、《社會學》(林榮遠譯)、《宗教社會學》(曹衛東譯)、《生命直觀》(刁承俊譯、《叔本華與尼采》(朱雁冰譯)、《現代人與宗教》(曹衛東譯)等。
國內真正對西美爾進行研究并形成專著的人屈指可數,根據統計,僅有楊向榮、陳戎女、劉小楓、陳伯清等幾人而已。對他的時尚理論進行專門的研究更是鳳毛麟角。從研究的內容來看,陳伯清的《現代性診斷》主要是探討西美爾的生平、他的社會學和社會學的片段以及他的現代性的理論和他的歷史影響等,重點是研究西美爾的社會學和現代性思想。陳戎女的《西美爾與現代性》主要討論西美爾的文化哲學思想,嘗試整體性地把握他的思想脈絡,以專門的個案,從女性主義、貨幣文化、審美和宗教等方面具體解讀西美爾思想的不同層面,勾勒出其思想的基本輪廓。同時,又圍繞文化的現代性來展開西美爾思想不同層面的論述,凸現出西美爾文化-現代性思想的不一樣的現代性理論形態和理念旨趣。楊向榮的《現代性與距離》選取了西美爾思想中的三個關鍵詞:現代性、碎片和距離來對西美爾的美學思想展開研究,該書偏重于美學和文化社會學的探討,從美學的層面來討論作為社會學家的西美爾,審美現代性的視域和美學的維度是貫穿全書始終的主線。而最終目的也是以西美爾的現代性理論為背景,以“距離”為聚焦點,進而從文化社會學、美學、藝術以及現代日常生活的審美等層面窺探西美爾的文化、美學與藝術思想。研究西美爾現代性思想的還有劉小楓,他的《現代性社會理論緒論》對現代性的審美特性和西美爾的現代性體驗美學進行了初步探究。該著以現代性問題為焦點,審視百年來的歐美社會理論對現代性的觀察和把握,力求通過進入現代性問題的縱深來討論迄今的社會理論的問題性。在考察歐美社會理論、探析現代性問題的思路中,著意引入現代中國的基本問題。由于涉及西美爾的研究內容只是以章節形式出現,嚴格說來,它并非研究西美爾的專著。此外,順便需要提及一下的是蘇國勛的《西美爾》,也只是《現代西方著名哲學家評傳》(上卷)中的一個部分,在此也不計入專著之列。
在論文方面,從中國知網上搜索到的以西美爾為研究對象的學位論文(44篇)和學術論文(不足200篇)的研究內容主要集中在:西美爾的宗教理論和社會學思想、他的貨幣理論;西美爾的現代性理論、他的女性主義思想;現代性文化危機理論、有關時尚的理論(8篇)等方面。
從上述國內外對西美爾研究現狀的綜述中可以得出如下結論:迄今為止,人們對西美爾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如下幾個領域:其一,從宗教、文化、藝術等方面來挖掘西美爾的社會學思想;其二,以文化、審美、心理等關照方式為依托,從他的社會學、貨幣哲學理論中發掘西美爾的現代性理論資源;其三,從文化、歷史和經濟等角度來闡釋其哲學思想。
參考文獻:
[1]劉小楓.現代性社會理論緒論[M].上海:三聯書店,1998:337.
[2]轉引自弗里斯比.現代性的碎片(周憲、許均主編)[M].北京:商務印書館,2003:62.
[3]陳伯清.現代性的診斷[M].杭州:杭州大學出版社,1999:3.
社會的發展離不開人才的培養,人才培養模式也反映了一個時展的特點并且與之相適應。關于社會學的論文題目有哪些?下面小編給大家帶來2021社會學畢業論文題目參考,希望能幫助到大家!
優秀大學生社會學論文題目1.淺析大學生炒股的博弈心理現狀
2.網絡環境下大學生自主學習行為的現狀研究--以河南牧業經濟學院金融學專業為例
3.在華韓國留學生文化智力對文化認同的內隱影響研究
4.大學藝術與禮儀教育滲透研究
5.讀懂“90后”才能獲取真正的生力軍
6.高校學生自殺原因分析及對策
7.關于綜合性大學開設禮儀課程的探索
8.信任與公平:青年社會心態的區域比較
9.淺析生態社會主義思潮對大學生的影響及對策
10.試論專業化.職業性社會工作推進的必要性與發展趨勢分析
11.高?!肮碴P系學”課程教學方法改革的幾點建議
12.民族院校家庭經濟困難生社會價值人際交往發展需求研究
13.民國時期女大學生婚姻觀研究
14.構建以職業能力培養為訴求的課程實訓模式--以公關課程為例
15.“社區為本”的兒童保護服務本土化模式創新--以佛山市里水鎮“事實孤兒”保護項目為例
16.影視作品對當代大學生婚戀觀影響的實證研究--以河南省部分高校為例
17.穗.港兩地青年學生的交流與融合
18.90后男大學生穿著行為分析
19.雙語教學在社會工作專業的應用性分析
20.羅振宇:我看到的世界
21.基于網絡大數據的社會心理學研究進展
22.對高校經濟統計基礎知識的研究
23.統計學專業就業難問題的分析及對策研究
24.基于社會認同理論的社工大學生專業認同研究
25.新常態下社會思潮的存在邏輯與新表征
26.大學階段數據分析師的培養研究
27.社會工作如何在精準扶貧中發揮作用
28.社會工作專業人才流失現象的探討
29.社會心理學視角下的親環境行為探討
30.高職院校開設禮儀課程的意義探析
31.中國當代社會心理學發展的新方向
32.實踐性教學在女性學課程體系中的運用
33.改革開放以來我國職業聲望排序及變遷研究
34.基層電大統計學原理教學輔導改革初探
35.社會信任對網絡公民參與的影響--以大學生網民為例
36.“小組工作”方法運用于課堂教學的實踐報告
37.內地高校少數民族大學生社會支持網絡的構建
38.對高校禮儀課程教學方法改革的思考
39.性別意識與女大學生就業質量--基于福建省五所高校的調查
40.國外青少年移動網絡通訊設備使用情況研究綜述
41.甘肅省大學生自殺意念與羞恥感.述情障礙.領悟社會支持的關系
42.農村大學生“訴貧傷害”的社會學分析
43.癥結與解決:受懷舊風影響的大學生戀愛觀
44.關于提高開放電大“統計學原理”教學效果的探討
45.論大學生手機成癮行為的原因
46.家庭依戀模式對杏林學院大學生網絡成癮的個案研究
47.當代女大學生性行為現狀及影響因素的研究綜述
48.大學生親密關系暴力的相關研究評述
49.社會工作人才保障激勵機制研究--以南京市為例
50.哈貝馬斯交往行為理論對大學生“低頭族”的啟示
51.湖北高校大學生社交媒體使用狀況的實證分析
52.微信對大學生人際交往影響的調查與分析--以新疆農業大學為例
53.改進當代西方社會思潮的教學方法及其意義
54.信息化環境下應用統計學實踐環節教學改革的研究
55.論當前我國社會的四種非理性文化心態
56.微時代環境下大學生人際交往的“網絡共同體”研究
57.信息技術女性用戶對信息技術設計的影響
58.關于高?!敖y計學”課程的教學滿意度評價
59.大學生親子關系與朋友關系的相關研究
60.常見校園犯罪的法律說明及其預防
法律社會學論文題目選題參考1.涉罪未成年人異地社會調查制度現行做法
2.完善未成年被告人人格調查制度的司法對策--以廣州市的審判實踐為樣本
3.未成年人犯罪記錄封存制度的理解與完善--兼論《刑事訴訟法》第275條
4.我國少年司法之人格甄別制度引入
5.未成年被告人人身危險性調查的理念確立和機制構建
6.少年司法分立論
7.“打人命”:農村青年婦女自殺特殊干預的一般意義
8.校園虐童行為模式與預防對策研究
9.社科法學的知識反思--以研究方法為核心
10.自由的女性與女性的自由--自由主義女性主義法學的主張及其影響
11.中國青少年網絡犯罪研究綜述
12.“封存”還是“消滅”?--評新刑訴法犯罪記錄封存條款
13.“罪錯未成年人新聞報道的權益保護與法律規制”研討沙龍綜述
14.未成年人刑事檢察辦案機制創新研究--以玄武區檢察院“協作式”辦案制度為視角
15.江蘇省預防未成年人犯罪地方立法的實證分析--以A市未成年人犯罪成因和預防現狀為調研對象
16.社區服刑人員社會支持系統調查研究--以上海為例
17.我國少年司法的困境與出路
18.未成年人刑事案件程序性制裁機制研究
19.赦免制度:“寬恕”在國家心理中的體現
20.司法社工職業的獨特性
21.論強制辯護在未成年人刑事案件訴訟程序中的適用--以《刑事訴訟法》第267條為中心
22.我國社會工作者隊伍建設立法研究綜述
23.未成年人犯罪的性法學思考
24.未成年犯罪人的社區矯正
25.試論青少年法制觀念的培養
26.從性科學研究的基本思路看性法學研究的未來課題
27.關注弱勢群體--女性主義法學的啟示
28.哈貝馬斯的交往理性法律觀及其啟示
29.青少年犯罪預防中的“兒童參與”--創新立體化社會治安防控體系的新思考
30.少年司法程序中品格證據適用的沖突與重構
31.兒童虐待的心理危害
32.未成年人輕罪案件非刑罰化處理之構想--以刑事和解為視角
33.未成年人犯罪特別程序之定位
34.未成年人刑事案件審理中社會調查制度的實際運用與分析
35.論我國未成年人人格調查制度之完善
36.寬嚴相濟語境下未成年人累犯制度釋疑及完善
37.可能性與空間考量:精神障礙者的司法社工介入
38.法社會學視角下的男性自殺問題研究
39.論大學生犯罪是否從寬處罰及其完善
40.新時期重慶市青少年犯罪研判與對策
社會工作專業畢業論文題目參考1、家庭暴力問題解決的社會工作介入研究
2、流動兒童城市適應性的社會工作介入研究
3、北京市社會工作事務所中社會工作者的激勵狀況研究
4、社會工作視角下的城市空巢老人社區養老問題研究
5、社會工作教育對社會工作專業化的影響
6、關于最低生活保障與社會工作融合的研究
7、災害社會工作的本土實踐:一種優勢視角的分析
8、社會工作介入農民工婦女社會支持網絡的服務研究
9、社會工作對自閉癥家庭的干預研究
10、社會轉型期青少年偏差行為矯治的社會工作介入研究
11、醫務社會工作實習研究
12、社會工作專業人才流失問題研究
13、整合式社會工作方法介入流動兒童青春期性教育的研究
14、軍休干部服務中的社會工作倫理困境研究
15、民辦社會工作機構運行模式研究
16、資源依賴視角下社會工作機構服務質量研究
17、社會工作機構資源動員模式研究
18、社會工作介入青少年人際交往的探討
19、“三社聯動”機制推動廣州城市社區社會工作發展的研究
20、社會工作服務機構能力現狀分析
21、社會工作機構人力資源管理滿意度調查
22、新形勢下沿海地區農村社會工作問題研究
23、傷殘人群社會工作中的困惑思考
24、社會工作專業學生專業認同影響因素及前瞻思考
25、社會工作介入空巢老人居家養老的模式研究
26、專業社會工作與中國社會治理相結合的探討
27、留守兒童心理健康問題的社會工作介入
28、欠發達地區社會工作發展路徑探析
29、增權理論視角下面向“三失”青少年的社會工作個案幫扶途徑與方法研究
30、社會治理視角下新疆社會工作示范點的發展研究
31、制度信任視角下的社會工作“嵌入”公辦福利機構問題研究
32、青少年厭學的社會工作個案介入研究
33、社會工作實務中的倫理困境與倫理抉擇
34、從社會工作機構的成立看本土性社會工作的發展
35、社會工作視角下和諧醫患關系構建研究
36、社會工作理論與實踐的脫離和整合
37、社會工作方法在改善醫患關系中的運用
38、資源依賴視角下社會工作機構服務機制探析
39、社會工作行業組織明確組織使命與發展道路方法的研究
論文關鍵詞:職業性別歧視 社會學理論 社會政策建設
論文摘要:職業性別歧視是一個世界性的難題,經濟學、社會學和文化人類學都做了深入研究。職業性別歧視不僅是經濟現象,更是社會問題,社會學理論以獨特的視角解釋了這一現象,且具有較強的解釋力。同時,作為一種社會現象,社會政策當仁不讓地擔負起其消除職業性別歧視的職責。
勞動力市場同樣受“供需關系”的掌控,但現行中國顯然是勞動力的買方市場,雇主的價值、偏好將導致不同的市場結果。學者趙耀對雇主雇傭行為調查表明,勞動力市場上的歧視是存在的,一些雇主堅持不選擇女性,認為女性不能兼顧家庭和事業,生育和照顧家庭會影響工作和加大支出成本,75.6%的調查者“同意”或“很同意”這種觀點。還有部分對雇主對女性未來發展的適應性、工作內容和崗位變動的應變性表示擔憂。
我國勞動力市場上職業性別歧視現象主要體現在三方面,即女性人口就業率較低、下崗失業比重大和職業報酬差距大。雖然每年的調查結果有所變動,總體狀況沒有明顯改善。經濟學、社會學和文化人類學都非常深入地研究了職業性別歧視,社會學以獨特的視角彌補了經濟學純理性考量的缺陷,且非常有解釋力。
一、社會學理論的解釋
1.女性勞動就業中的角色期待。大多數學者認為,在社會化過程中對社會性別意識的強化以及對男女兩性在家庭和社會中不同角色的期望是女性在勞動力市場上處于劣勢的主要原因之一,不僅影響到女性是否參與勞動力市場的決策,而且決定了女性進入勞動力市場后的職業選擇,也會影響雇主的招聘行為。
2.個人偏見理論。該理論是由貝爾克(Becker)創立,是在“身心不悅”的基礎上建立的,用貝爾克的話說就是,“如果某個人具有歧視的偏好”,那么他就樂于以某一群體替代另一群體并為此支付某種費用。他認為,這種偏見來自雇主、雇員、顧客三個方面。(1)雇主歧視。假設一些雇主對一部分人具有主觀的偏愛或對另一部分人具有嫌惡情緒,而與其技能無關。如一部分男性雇主對女性雇員抱有偏見,即使女性與男性有相同的勞動生產率,他們也只愿雇傭男性,除非女性雇員和男性雇員之間的工資差別大到足以抵消對女性的偏見的程度,才會雇傭女性。(2)雇員歧視。這與工作職位的競爭、工作中的磨擦、人們對民族、種族、性別、年齡、健康等的認識的不同有關。例如,大多數白人對有色人種持有偏見,有些男性雇員不愿接受女上司的領導,或者有些人不愿跟老年人、殘疾人一起工作,即使他們能夠勝任。(3)顧客歧視。顧客有時對被服務的對象也會有偏見。如外科醫生、機械工程師、司機顧客喜歡男性提供的服務;護士、導游、空中小姐,顧客喜歡女性提供的服務。
3.互動理論。斯坦福大學的理姬薇 (ceciliaL.Ridgeway)教授于1997年在解釋兩性職業和報酬不平等的問題時提出這一理論,她認為,人們生活在互動的交往中,在求職、應聘、面試時都會有直接和間接的互動?;谛詣e的顯著差異,互動過程形成了男性和女性不同的地位信心。在男性優于女性,更勝任工作的觀念影響下,造成具有與男性同等能力的女性對自我的期望不同。同時,男性利用占據權威位置的機會,故意忽視或消除對他們不利的因素以維護他們的利益,使得女性很難改變這種狀況。評價職業報酬時,人們通常較少選擇異性參照群體,更多的采用與同等任職資歷的、同樣性別的人相比較的方法。這種通行參照群體的選擇,導致社會網絡的同性化和職業性別隔離。
4.激進女權主義的自行就業觀點。激進女權主義從強調私生活領域的問題出發,認為女性在社會勞動中處于不平等的地位,主要根源在于她們在性和生育方面受男性控制,不能自主。因此他們提供的戰略便是使女性與男性分離,鼓勵女性去創建自己的產業,如商店、銀行、企業、飯店、醫院、書店等,以做到自行就業,免受社會就業市場的性別歧視。 轉貼于
二、消除職業性別歧視的社會政策建設
1.公共政策的大力支持。一些發達國家為促進女性就業實行積極的勞動力市場政策值得借鑒,包括職業教育和培訓政策、失業保險政策、職業介紹和指導政策、公共就業工程等政策。美國(“一攬子職業中心”)、法國設立專門機構開展針對性的培訓和就業指導。很多發達國家積極介入女性就業,財政撥款補貼公立職業介紹所,為婦女就業和企業用人提供免費服務;大力興辦公共工程,為婦女提供就業崗位;鼓勵女性自主創業,制訂了明確的支持政策,這方面美國和歐盟都走在前列,取得顯著成效。
2.進一步完善社會保障制度。第一,我國社會需要制訂《反就業歧視法》,依靠法律的強制來保證女性獲得與男性平等的就業機會,實現同工同酬;當前,不少中小私營企業違反勞動合同法,不繳納包括生育保險在內的五項保險的行為,嚴重損害女性勞動者,法律要制定細則予以糾正。第二,女性承擔著生育和照顧家庭兩大社會責任,女工生育保險應盡快轉變為社會統籌,實現企業的成本向社會轉移,由社會來承擔婦女生育哺乳費用以及生育保險金。第三,應該健全和完善女性的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為長期失業和下崗的女性提供最低生活保障,并且各級社會保障部門應該學習發達國家經驗,積極幫助她們尋找就業機會,開展再就業服務,把保障和服務結合起來。第四,擴大社會保障的覆蓋面,對象應包括各種類型的女性從業人員,使養老保險、失業保險、生育保險和失業保險能夠惠及所有女性,提高三條保障線的救助水平和力度,使失業女性的貧困狀態能夠得到緩解直至消除。
參考文獻
[1]趙耀.中國勞動力市場雇傭歧視研究[M].北京:首都經濟貿易大學出版社,2007:77.
[2]蘇艷明,曾春媛.我國勞動力市場性別歧視現狀及原因分析[J].當代經濟,2006,(3上).
論文摘要:職業性別歧視是一個世界性的難題,經濟學、社會學和文化人類學都做了深入研究。職業性別歧視不僅是經濟現象,更是社會問題,社會學理論以獨特的視角解釋了這一現象,且具有較強的解釋力。同時,作為一種社會現象,社會政策當仁不讓地擔負起其消除職業性別歧視的職責。
勞動力市場同樣受“供需關系”的掌控,但現行中國顯然是勞動力的買方市場,雇主的價值、偏好將導致不同的市場結果。學者趙耀對雇主雇傭行為調查表明,勞動力市場上的歧視是存在的,一些雇主堅持不選擇女性,認為女性不能兼顧家庭和事業,生育和照顧家庭會影響工作和加大支出成本,75.6%的調查者“同意”或“很同意”這種觀點。還有部分對雇主對女性未來發展的適應性、工作內容和崗位變動的應變性表示擔憂。
我國勞動力市場上職業性別歧視現象主要體現在三方面,即女性人口就業率較低、下崗失業比重大和職業報酬差距大。雖然每年的調查結果有所變動,總體狀況沒有明顯改善。經濟學、社會學和文化人類學都非常深入地研究了職業性別歧視,社會學以獨特的視角彌補了經濟學純理性考量的缺陷,且非常有解釋力。
一、社會學理論的解釋
1.女性勞動就業中的角色期待。大多數學者認為,在社會化過程中對社會性別意識的強化以及對男女兩性在家庭和社會中不同角色的期望是女性在勞動力市場上處于劣勢的主要原因之一,不僅影響到女性是否參與勞動力市場的決策,而且決定了女性進入勞動力市場后的職業選擇,也會影響雇主的招聘行為。
2.個人偏見理論。該理論是由貝爾克(becker)創立,是在“身心不悅”的基礎上建立的,用貝爾克的話說就是,“如果某個人具有歧視的偏好”,那么他就樂于以某一群體替代另一群體并為此支付某種費用。他認為,這種偏見來自雇主、雇員、顧客三個方面。(1)雇主歧視。假設一些雇主對一部分人具有主觀的偏愛或對另一部分人具有嫌惡情緒,而與其技能無關。如一部分男性雇主對女性雇員抱有偏見,即使女性與男性有相同的勞動生產率,他們也只愿雇傭男性,除非女性雇員和男性雇員之間的工資差別大到足以抵消對女性的偏見的程度,才會雇傭女性。(2)雇員歧視。這與工作職位的競爭、工作中的磨擦、人們對民族、種族、性別、年齡、健康等的認識的不同有關。例如,大多數白人對有色人種持有偏見,有些男性雇員不愿接受女上司的領導,或者有些人不愿跟老年人、殘疾人一起工作,即使他們能夠勝任。(3)顧客歧視。顧客有時對被服務的對象也會有偏見。如外科醫生、機械工程師、司機顧客喜歡男性提供的服務;護士、導游、空中小姐,顧客喜歡女性提供的服務。
3.互動理論。斯坦福大學的理姬薇 (cecilial.ridgeway)教授于1997年在解釋兩性職業和報酬不平等的問題時提出這一理論,她認為,人們生活在互動的交往中,在求職、應聘、面試時都會有直接和間接的互動。基于性別的顯著差異,互動過程形成了男性和女性不同的地位信心。在男性優于女性,更勝任工作的觀念影響下,造成具有與男性同等能力的女性對自我的期望不同。同時,男性利用占據權威位置的機會,故意忽視或消除對他們不利的因素以維護他們的利益,使得女性很難改變這種狀況。評價職業報酬時,人們通常較少選擇異性參照群體,更多的采用與同等任職資歷的、同樣性別的人相比較的方法。這種通行參照群體的選擇,導致社會網絡的同性化和職業性別隔離。
4.激進女權主義的自行就業觀點。激進女權主義從強調私生活領域的問題出發,認為女性在社會勞動中處于不平等的地位,主要根源在于她們在性和生育方面受男性控制,不能自主。因此他們提供的戰略便是使女性與男性分離,鼓勵女性去創建自己的產業,如商店、銀行、企業、飯店、醫院、書店等,以做到自行就業,免受社會就業市場的性別歧視。
二、消除職業性別歧視的社會政策建設
1.公共政策的大力支持。一些發達國家為促進女性就業實行積極的勞動力市場政策值得借鑒,包括職業教育和培訓政策、失業保險政策、職業介紹和指導政策、公共就業工程等政策。美國(“一攬子職業中心”)、法國設立專門機構開展針對性的培訓和就業指導。很多發達國家積極介入女性就業,財政撥款補貼公立職業介紹所,為婦女就業和企業用人提供免費服務;大力興辦公共工程,為婦女提供就業崗位;鼓勵女性自主創業,制訂了明確的支持政策,這方面美國和歐盟都走在前列,取得顯著成效。
2.進一步完善社會保障制度。第一,我國社會需要制訂《反就業歧視法》,依靠法律的強制來保證女性獲得與男性平等的就業機會,實現同工同酬;當前,不少中小私營企業違反勞動合同法,不繳納包括生育保險在內的五項保險的行為,嚴重損害女性勞動者,法律要制定細則予以糾正。第二,女性承擔著生育和照顧家庭兩大社會責任,女工生育保險應盡快轉變為社會統籌,實現企業的成本向社會轉移,由社會來承擔婦女生育哺乳費用以及生育保險金。第三,應該健全和完善女性的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為長期失業和下崗的女性提供最低生活保障,并且各級社會保障部門應該學習發達國家經驗,積極幫助她們尋找就業機會,開展再就業服務,把保障和服務結合起來。第四,擴大社會保障的覆蓋面,對象應包括各種類型的女性從業人員,使養老保險、失業保險、生育保險和失業保險能夠惠及所有女性,提高三條保障線的救助水平和力度,使失業女性的貧困狀態能夠得到緩解直至消除。
參考文獻:
[1]趙耀.中國勞動力市場雇傭歧視研究[m].北京:首都經濟貿易大學出版社,2007:77.
[2]蘇艷明,曾春媛.我國勞動力市場性別歧視現狀及原因分析[j].當代經濟,2006,(3上).
論文摘要:本文分析了開展高校女生社會性別教育的意義,對高校女生社會性別教育的理論基礎、基本內容進行了初步探討,并對高校女生社會性別教育開展過程中應注意的一些問題做了分析。
性別教育,對女生個體、對社會的健康和諧發展都具有十分積極的意義。在我國中學和大學教育階段,生理性別教育特別是女性生理教育已經建立了初步的學科體系,取得了相當的成果。社會性別教育卻較被忽視。因此,高校應在進行女大學生生理性別教育的同時,推進社會性別教育,將社會性別教育納入公共課程,使女大學生在走出校門之前,對社會性別的相關內容有一個理性而明晰的認識。
就目前的人類社會狀況來看,性別分層仍然是人類主要的分化形式之一。[1]在絕大部分社會和文化中,兩性在價值、地位、等級上處于不平等的狀況,男權始終處于支配地位。性別是“作為一種等級差異而存在”[2]。社會性別矛盾“固然不是一種劇烈沖突的、但卻是一種持久的社會矛盾,它往往比任何種族隔離更加堅固,比階級的壁壘更加森嚴,更加普遍,當然也更為持久”[3]。女性較之男性,始終更突出地面臨著社會性別這一社會問題與人生問題。我國當前女性發展狀況和婦女權力在世界上處于較前的位置[4],但是我國社會漫長的父權傳統和目前相對落后的經濟發展狀況,特別是當下的社會轉型時期,使我國現階段的社會性別問題更加復雜。此外,社會性別問題在許多方面往往是隱蔽性的存在,同時社會性別作為一種文化與社會規范往往通過社會化直接作用于個體意識,如果不加提示,個體往往意識不到問題的存在。因此,有必要對接受高等教育的女大學生,以課程的形式進行社會性別教育,否則,絕大多數女生對社會性別問題將終身停留在社會經驗感知階段,從而對社會性別問題缺乏相應的分析能力。
一、高校女生社會性別教育的意義
長期以來,由于不合理的社會性別文化與社會性別規范的培養,女性對自身的認識存在著偏差,使得女性在社會規則、文化習俗和自己內在人格的多重束縛下,人生策略、價值取向和發展潛能受到極大束縛,失去了本來可能的更大的自由度、更廣闊的發展空間與更自主的幸福。
作為正在接受高等教育,即將走上社會就業的女大學生,在面臨社會角色、社會地位轉化和社會化、再社會化之前,系統地認識社會性別的顯性和隱性不平等狀況及其產生的機制和文化根源,將有助于女大學生建立起女性的社會性別意識,從社會性別的角度明確適合自己性別的發展方向,獲得必要的發展幫助與生活幫助。不僅如此,性別教育的影響還將與女性的社會性別一樣伴隨女大學生終身。
社會性別教育,是要讓所有女性都了解并獲得自己的權利、發展機會與尊嚴,認識自我,包括自我的特征及社會的角色;認識社會,對社會性別規范與社會環境有一個理性而明晰的了解;適應轉型與再社會化。要讓女生了解,不合理的社會性別狀況,不僅是對女性的、也是對男性的限制,女性不僅是為自身的發展,也是為社會的發展與和諧而努力。[5]高校女生社會性別教育,不僅對女生個體,對社會的健康和諧發展也有著重要的意義?!澳信降鹊氖聵I在中國尤其重要,原因在于我國曾經是一個最傳統、最典型、發展時間最長、發展程度最高的男權制(父權制)國家。中國女性的解放因此在世界上備受矚目。因為我們的進步不僅具有改善我們自身外境的意義,而且對全世界的女性具有榜樣的意義。”[6]建設和諧社會已經成為我國各階層的共識,作為社會組成部分的兩個性別之間的和諧是和諧社會的重要基礎。
二、高校女生社會性別教育的理論基礎
自上世紀七八十年代以來,性別社會學與女性主義快速發展,取得了豐碩成果,它們從社會性別這一核心概念出發,將社會性別作為不同于生理性別的視角來考查人類的性別不平等狀況,致力于消除、減緩因社會性別而造成的社會分化與矛盾,運用哲學、社會學、心理學、政治學等多學科的理論,通過豐富的社會事實論證,形成了系統的觀點與理論體系。社會性別學與女性主義的日益成熟,使高校女生社會性別教育有了堅實的理論基礎。
首先,提供了基本概念術語。除了“社會性別”這一核心概念之外,性別、社會性別體制、性別規范、性征、女性氣質、性別角色、性別社會化、性別認同、性別期望、性權力、性觀念、生育制度、性別分工、性別化消費、性別發展、父權制、顯性性別不平等、隱性性別不平等、男性偏好、男性利益優先原則、性別歧視、職業性別隔離、性消費、家庭暴力、性暴力、話語暴力(所列概念參考了佟新《社會性別研究導論》一書各章末所列的“關鍵概念”)等等,這些概念在性別社會學中都具有較完善的定義,它們和人生哲學中的理想、人生價值、自由、幸福及勵志話語中的人生定位、適應、素質、成功等概念,一起構成了高校女生社會性別教育課程的概念體系。
其次,提供了基本理論支撐。社會學的文化、社會結構、社會化、社會分化、社會秩序、經濟與勞動,社會性別研究中的建構主義理論、性別角色理論、性別差異理論(參見蘇紅《多重視角下的社會性別觀》第三章“社會性別研究的理論”),女性主義范疇的激進女權主義、自由女權主義、—社會主義女權主義、后女性主義、精神分析女性主義、第三世界的女性主義(參見沈奕斐《被建構的女性:當代社會性別理論》第3章第2節“女性主義理論流派”)等理論為課程提供了相當豐富的理論支撐與現成命題。
再次,提供了學科構架?!吧鐣纬?文化)—社會元素(個體與群體)—社會制度(規范)—社會運作與個人發展”的社會學的一般構架和“氣質—身體—社會文化—勞動、經濟—政治—發展與進步”的社會性別研究思路,為高校女生社會性別教育課程結構提供了參考。社會性別視角下以女性為主體的社會、歷史研究成果,集中于女性史及各類女性社會調查之中,將之納入課程的內容范圍之內,可使課程展現出更廣闊的社會視野與理論空間。社會性別研究與女性主義的理論成果,均基于大量的社會事實與具體案例,這為課程提供了大量素材。
三、高校女生社會性別教育的基本內容
社會性別教育中,首先應該明確男女兩性不平等,社會性別機制不合理。這種狀況“嚴重損害了個體的權利和發展,對女性尤其如此”[7]。這種不平等狀態是“非自然的,即并不是建立在生理上的,而是由社會構建的”[8],因而是可以改變的。在此大前提下,高校女生社會性別教育大致應包括如下幾個方面:
闡明至今為止的社會性別文化和社會性別規范。兩性不平等的社會現象幾乎貫穿至今為止的文明社會,而兩性的社會性差異則將貫穿整個人類歷史。通過對共時性的兩性自然差異與歷時性的社會差異的講解,呈現人類在政治、經濟、文化、社會生活等各方面,特別是中國歷史上的兩性不平等狀況,并尋找這種差異的歷史性成因及男權的形成機制,可幫助女生理解性別社會及女性的社會性別角色的文化與制度基礎。
展示并分析當下社會的顯性與隱性的性別不平等狀況。這種不平等既體現在就業、收入、政治權力、教育、生育、健康、性、婚姻、家庭、暴力等顯而易見的方面,也體現在語言、文學藝術、民俗、時尚文化、消費方式等隱性的方面;體現在我們社會的諸多“常識”之中,甚至還體現在學科理論之中;體現于外在社會,也體現于女性內心的自我認知與自我歧視。
具體列舉目前的種種社會性別規范,并指出這種性別規范與男性的關系、與社會運行秩序及社會道德風俗的關系,從而理解規范的相對合理性。學習國家公共政策與法規對女性權益保護的具體內容,并學習利用這些政策、法規對女性權益進行保護的必要程序與手段。適當介紹世界婦女運動的發展狀況與我國男女平等事業取得的成就。
說明女性的社會性別角色對個人就業及人生發展的諸多影響,這種影響既體現為個體外部的社會性障礙,也體現為個體內部的個性、思想性障礙。從女性性別的角度,指導女生就業與生活,幫助女生設計人生策略、調適社會行為,培養女生獨立性、個性全面發展的人格,指明實踐自身價值與女性價值的關系。
四、開展高校女生社會性別教育的幾個問題
高校女生社會性別教育的基本目標是幫助女生建立起社會性別意識。作為公共教育內容,我們應放棄較為激進的女性性別意識觀點,選擇較溫和與平衡的觀點。相應地,作為社會適應指導與人生關懷性質的課程,宜強調策略性與調適性,而不鼓勵以激進的姿態與普通男權及社會性制度習俗對抗。同時,也不應在課程中放棄兩性不平等的社會機制及文化可改造的思想。
高校女生社會性別教育課程不屬于社會學的范疇,也不是女性主義概論。它是大學生思想教育、人生教育與就業培訓相結合的勵志型課程。性別社會學與女性主義的相關內容只是為該課程提供了理論幫助與案例支撐。課程的目的最終在于培養女生的社會性別意識,使女生獲得合理的自我認識和清醒的社會認識,強調女性的知性、尊嚴與力量,為女生的發展提供關懷與幫助。對社會學和女性主義的各種理論要進行“有用性”的選擇,有用性、實踐性、勵志性是高校女生社會性別教育課程別于“性別社會學概論”的地方。
性別社會學與女性主義興起的時間較短,仍處于成長階段,特別是女性主義,大部份成果都是基于西方社會現實與西方文化觀念而形成的,與西方各種社會思潮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系,內容復雜。女生社會性別教育是為了幫助女生適應社會與發展自我,其根本目的是為了構建中國特色的性別和諧社會,故而需要高校教育工作者深入分析性別社會學及女性主義的成果,審慎選擇其中的內容,并采取穩妥的表述策略。
參考文獻
[1][美]格倫斯基.社會分層[M].華夏出版社,2005.
[2][8]沈奕斐.被建構的女性:當代社會性別理論[M].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1,3.
[3][6]李銀河.兩性關系[M].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05.26,29.
[4][美]凱特·米利特.性政治[M].江蘇人民出版社,2000.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