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2-15 17:18:04
序論:在您撰寫議論文結構時,參考他人的優秀作品可以開闊視野,小編為您整理的7篇范文,希望這些建議能夠激發您的創作熱情,引導您走向新的創作高度。
一、橫向展開議論
橫向展開議論,是圍繞一個觀點,在同一個層面上,從不同角度展開議論。不同角度之間是一種并列關系,平行展開,互不交叉。這樣展開議論,可以使說理全面,條理清楚。
1.橫向展開議論的關鍵之一是發散性思維
學習橫向展開議論,關鍵在于論證思路的確定和材料的選擇,即如何將中心論點分解成幾個并列的分論點,或者如何找到幾個恰當的論據從多角度論證論點。分解中心論點,關鍵在思維方法。要求我們運用發散式思維模式,圍繞中心論點呈輻射狀展開聯想,迅速找到合適的若干分論點;通過篩選,確定適合寫作的3~4個平行的分論點。各個分論點平行列舉,各個闡述。并列結構的外部語言標志有“首先”“其次”“再次”,或“一方面”“另一方面”,或“其一”“其二”等。幾個并列的分論點的內容不可交叉,不可重復,不可包容,不可矛盾。
并列式結構模式:
引論(提出中心論點、分論點);
論證分論點1:論據+分析論證;
論證分論點2:論據+分析論證;
論證分論點3:論據+分析論證;
結論(照應全文)。
2.橫向展開議論的關鍵之一是提取分論點
那么如何提出分論點呢?主要方法有:
(1)追問類屬法,即從“是什么”的角度展開。針對話題本身,運用橫向思維,根據它不同的內涵或外延進行多角度分析。常用的表述方式是“某某,是一種……”。
(2)追問對象法,即從“關涉誰”的角度展開。就是看話題的兩端可涉及哪些對象。
(3)追問原因法,即從“為什么”的角度展開。就是把中心論點作為結論去追溯這個結論產生的條件和原因。常用的分論點表述方式是“因為……,所
以……”。
(4)追問辦法法,即從“怎么辦”的角度展開。主要是追尋解決或達到的方法和途徑,分論點常用的表達方式是“要……就應該……”。
(5)追問結果法,即從“會怎樣”的角度展開。主要是回答結果和效能方面的問題(意義、作用、價值、影響),常用表達方式是“做到……就會……”。
3.擬寫分論點的要求:分而有范,分而有理,分而有序
(1)分而有范:幾個分論點應該按同一標準(同一角度)回答同一問題。(“扣得住”)
(2)分而有理:分論點之間界限清楚,不互相交叉重疊,互不包容。(“分得開”)
(3)分而有序:分論點排列的先后順序要合乎邏輯,合乎情理。(“排得順”)
4.橫向展開議論的注意事項
第一,要多角度地觀察、分析、認識事物,避免從同一角度選擇論據。從同一角度選擇論據,就缺乏廣度,導致論據復沓單調,論證也就顯得以偏概全、蒼白無力。而從不同角度選擇論據,既全面豐富,使論證廣泛展開;又典型精練,使文章嚴謹有力。
第二,分論點角度要統一,不可交叉,不可重復,不可包容,不可矛盾。
第三,一般來說,幾個分論點之間是并列關系,本無前后之分,但要考慮輕重關系、主次關系、先后關系、時間關系。幾個并列分論點的排列順序一般是從主到次、由輕到重、由淺入深,或按人的認識規律來排列。
形式要一目了然,即每段中心句應在段首。要特別注意的是,避免給人以泛泛而談的感覺,要注意點題。
首先,能使文章思路清晰,條理分明。議論文重在闡明道理,而要說明某個問題,如能分成幾個方面來進行論述,往往可以使議論顯得有條不紊,多而不亂。
其次,從議論的力度和效果來看,采用并列式結構往往能使議論氣勢恢宏,有如重浪排闊,給讀者以強烈的震撼,從而增強議論的說服力。
最后,議論時恰當合理地采用并列式結構,能顯示出作者在特定的思維范圍內不同指向的深度開掘,體現出作者思維的深刻程度。
同時,并列式結構是應試作文寫作中快速成文的有效方法之一。
二、縱向展開議論
如果說“橫向議論”是圍繞一個觀點,在同一個層面上,從不同角度展開議論,體現并列關系。那么,“縱向議論”就是圍繞一個觀點,從不同的層面,逐層深入地展開議論,體現遞進關系。
縱向議論主要采用層進式結構,文章各層次之間:層層深入、步步推進,各層的前后順序有嚴格要求,不能隨意改動。或從現象到本質,或從原因到結果,或從一般到特殊,等等。層進式比并列式和對照式更能體現思維的縝密,能使文章更靈活,更具有個性化色彩。
議論文一般分為立論文和駁論文兩種形式。一般來說,立論文的結構一般分為提出問題(文章開頭部分)、分析問題(議論文的主體部分)、解決問題(在分析問題的基礎上得出的結論部分)三個部分(即引論、本論和結論)。駁論文的一般結構方式是:擺出錯誤論點、分析錯誤論點的實質及危害、得出正確的觀點。
■
初中議論文閱讀對結構把握的考查,主要是對全文結構的劃分和對重點語段的層次劃分。
對全文結構層次的劃分應從文章內容入手,弄清楚各段落層次的內容及其內在聯系,看它是如何提出論點并展開論證的,還要注意文章中起承上啟下作用的過渡段、過渡句、過渡詞等關鍵性的文字。
把握了議論文的一般性結構特點,對全文或重點語段劃分層次就容易多了。如果是主觀答題的重點語段,則要一句話一句話地仔細閱讀,了解每句話的意思,弄清句與句之間的關系,然后再劃分層次。如果是選擇題,可以采用排除法,根據選項來讀全文或重點語段,排除錯誤的選項。
如:閱讀下面的短文,回答問題。
大科學家們對自己所從事的研究工作,都傾注了強烈而持久的感情。天文學家彭加勒說:“我們醉心于探求恒星的巨大軌道,我們熱衷于用顯微鏡尋覓極為細小的東西,我們歡欣于在遙遠的地質年代探求過去的痕跡,這些活動給我們帶來了歡樂?!边@樣激情洋溢的話出自科學家之口,恐怕會讓許多人感到意外。人們總以為科學家多半是只知埋頭研究、情感淡寡的人。人們只注意到了他們作為科學精神的體現的冷靜的一面,而忽視了其詩情的、感性的一面,看不到后者對前者的重要意義。正是這種與獻身藝術的精神相類似的迷醉,才使得他們能夠孜孜不倦地長期投身艱巨的事業,并獲得最終的成功。
非但如此,他們的發現和創造也常常得益于深厚的人文科學素養。他們往往精通文學、藝術、哲學等社會科學范疇的知識。創立相對論的愛因斯坦,對巴赫、莫扎特等的音樂也有深刻的理解。他本身還是一位優秀的小提琴手,曾同物理學家普朗克一起演奏貝多芬的作品。音樂呈現的和諧之美,一定在某種意義上啟發和推動了他對宇宙內在規律的探求。
問題:這兩段文字的中心論點是什么?論證結構是怎樣的?
解析:這道題是對中心論點以及論證結構的考查。要準確地解答,首先得認真閱讀文本,了解各段的內容,然后找出兩段間的內在聯系,用簡潔的語言組織答案。第一段說的是大科學家的成功與強烈的情感有關,第二段說的是他們的發現和創造與人文科學素養有關。了解這些后,我們就可以得出“成就事業需要強烈的感情和廣博的知識”的中心論點?;卮鹫撟C結構這一題目時,還要結合文段,這兩段是從兩個層面上來闡述的,可以說,兩段都有一個明確的中心,這二者之間是并列的、并重的,所以文章的結構形式就是并列式結構。
■
一、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各題。
走別人沒有走過的路
韓 青
“竹林七賢”之一王戎,小時候,曾勸別人不要摘路邊的李子。長在路邊的李樹結了又多又好的果子,卻沒有被別人采摘,那果子肯定是苦的。他的推斷是正確的。這是我小時候聽過的故事,如今舊事重提,不是言其寓意,而是想起了那棵李樹下的路,肯定有很多人走過,也肯定都失望過——因為那李子是苦的。因此要想摘到甜李子,就必須另尋他路。
而人的思維也是一條條的路,那被人經常走的路就是我們所說的傳統思維或思維定式。沿著它走,你往往不會發現令人耳目一新的風景、使人大開眼界的奇思妙想;沿著它走,心情往往不能綻放驚喜之花,生活往往也沒有什么波瀾;沿著它走,往往走不出成功之路、輝煌大道……因此,從這個意義上說,詩人的話是正確的:“熟悉的地方沒有景色。”可見,只有另辟蹊徑,創新思維,才能找到你夢寐以求的答案。
一位禪師,他寫了兩句話要弟子們參究:“綿綿陰雨二人行,怎奈天不淋一人?!钡茏觽兊玫竭@個話題議論起來。第一個說:“兩個人都走在雨里,有一個卻不淋濕,那是因為他穿了雨衣?!钡诙€說:“那是一場局部陣雨,有時候連馬背上都是一邊淋雨,另一邊是干的,兩個人走在雨地里,有一個人不淋雨,那有什么稀奇。”第三個弟子得意地說:“你們都錯了,明明是綿綿細雨,怎可說是局部陣雨,一定是有一個人走在屋檐底下?!本瓦@樣,大家一句、我一句,說得好像都有理,沒個完。最后,禪師看到時機已到,就為大家揭開了謎底:“你們都認為‘不淋一人’是一個人沒有淋雨的意思,其實,換個角度想想,所謂‘不淋一人’,不就是兩人都在淋雨嗎?”
生活中,人們常常犯類似的錯誤,在分析、解決問題的過程中,喜歡在一條路上直來直去,不懂得拐彎、調整方向,結果我們常常南轅北轍。因此,只有走出原來的老路,打破自己的思維定式,多角度去思考問題,才能得到想要的答案,甚至意想不到的奇跡。
在這個世界上,誰都想讓生活多些幸福、溫馨,誰都想讓夢想早日實現,誰都想讓生命充滿更多價值、意義。如果這些都沒有實現,那就是空想。怎樣讓它的光芒部分地或全部地照進現實,那就必須讓思維不斷地創新。而思維是一條條的路,那么創新思維就是要你走別人沒有走過的路。
凡是路,走起來總需要一些力氣的,但是走這創新思維的路,不僅需要力氣,更需要才氣。在《莊子》中記載著這樣一個故事——惠子家里有一個大瓜,他卻因為它太大而發愁,因為不知道拿它做什么用。莊子就批評惠子,把它曬干了挖空當做一條簡易的船,可以方便出行,你竟然擔心它沒有用,真是“夫子猶有蓬之心也”。由此可見,創新思維的路并不是誰想走就能走的,這里還有條件:必須帶上才氣、學識、智慧甚至機遇。當初,要是蘋果沒有落在牛頓頭上,也許他就不會發現萬有引力定律……
走別人沒有走過的路,肯定要比別人多付出。然而,終究會開辟出一片新境界。
(選自《思維與智慧·上旬刊》2011年第12期)
1.文章第一段講王戎小時候的故事有何作用?
2.閱讀全文,說說文章的論點是什么。
《語文課程標準》要求,閱讀簡單的議論文,能在理解主要內容的基礎上理清思路,即理清議論文的結構。議論文一般分為立論文和駁論文。立論文的結構一般為提出問題(文章開頭部分,引出文章要論述的問題)、分析問題(議論文的主體部分,即運用論據來證明中心論點的部分)、解決問題(在分析問題的基礎上得出結論的部分)三個部分(即引論、本論和結論)。駁論文的一般結構方式是:擺錯誤論點、分析錯誤論點的實質及危害、得出正確的觀點。
【技法指導】
初中現代文閱讀對議論文結構把握的考查往往以理清層次的方式出現。具體來談,我們應了解以下幾種議論文的結構形式:
1.并列式即在論證過程中,文章的層次、段落之間是平行的、并重的。論據和論據之間也往往構成并列關系。如《紀念白求恩》依次論述了白求恩的國際主義精神、毫不利己專門利人的精神、對技術精益求精的精神。
2.對照式即論述中的層或段之間,把兩種事物作對照,或用一種事物來襯托另一種事物。如《紀念白求恩》中就用不少人工作不負責任等不良作風,反襯白求恩毫不利己、專門利人的精神。
3.“總-分-總”式即先列出全文的中心論點,然后對論點分析、論述,最后歸納總結全文。如《敬業和樂業》總體結構即為“總-分-總”式,開頭總起全篇提出論題,然后分別論述敬業和樂業的重要性,兩個分論點平行并列,結尾總結全篇。
4.“總-分”式即論述的兩部分的關系是先總括,然后再分別論述。如《多一些寬容》第二段就采用了“總-分”式的結構,第一層總述,第二到五層分別談了互諒、互讓、互敬、互愛,四個分說層次由輕到重,安排十分合理。
5.“分-總”式即先分說,分別從幾個角度論證中心論點;再總說,歸納出結論。如《人的高貴在于靈魂》第二段就是先列舉兩個事例分述,后歸納總說。
6.層層深入式即論述的層次一層比一層推進,一層比一層深入,各層的排列順序不能調換。如《懷疑與學問》在開頭提出論點后,先從消極方面進行論證,然后從積極方面加以論述。
7.起承轉合式即開頭“起”破題,引出要論述的問題;接著“承”接開頭,闡述所論述的問題;“轉”是從各個角度證明論點;最后歸納,就是“合”。如《人的高貴在于靈魂》先提出論點,然后從不同角度舉例進行論證,最后結合實際表達愿望,各部分層次之間過渡自然,轉換流暢。
總之,分析議論文的結構,先要弄明白各段落層次間的內在聯系,還要注意文章中起著承上啟下作用的過渡段、過渡句及過渡詞語,以便整體把握,理清思路,更好地理解議論文的內容。
【閱讀訓練】
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各題。
名著改編越改越俗
別做文化“啃老族”
仲 言
社會上有一批寄生于父母羽翼之下,既不去就業更不愿創業,且過著優哉游哉愜意生活的“啃老族”。在文化領域,似乎也存在與之相似的“啃老”一族。
稍加留意不難發現,文化“啃老”的現象隨處可見。比如名著改編,像《西游記》《紅樓夢》《三國演義》等改過一遍又一遍,但對名著詮釋的深度和準確性卻不盡如人意;現代名著、武俠小說之類也一改再改,且越改越俗;以至于但凡有點知名度的作品都面臨被不斷改編的命運。又比如,近些年名人故里紛爭四起,從炎黃故里,到姜尚故里,再到老子、莊子故里;從曹操、華佗故里,到諸葛亮、趙云故里,再到四地爭搶曹雪芹故里;甚至還發展到五省七地爭二喬,兩國四地搶李白,歷朝歷代名人都引發過一輪又一輪的爭搶。
神話傳說和文學作品中人物的“故里”之爭,也是硝煙彌漫。觀音菩薩的故里就有四川遂寧、河南平頂山和新疆昌吉相爭不下;浙江的寧波、杭州、紹興,江蘇的宜興,山東濟寧和河南汝南等四省六市(縣)爭相為“梁?!鄙陥笫澜缈陬^及非物質文化遺產;山西婁煩為爭孫悟空故里決定建占地七千畝的“大圣故里風景區”。再比如,各地紛紛興建或高調準備興建所謂“唐宋古城”“中華文化標志城”之類,“造城”似乎成了中國文化的代名詞。
言必古人,藝必古典,是國人比過去更重視傳統,還是時下流行復古風?似乎全不盡然。實際上,在這“復古熱”的背后,既沒強調重溫歷史、面向未來,也不著眼于繼承傳統、開拓創新,取而代之的是盲目依賴傳統,在古人麾下討生活的可憐,厚古薄今,對當下文化的極端不自信,更有地方和行業利益驅動、政績沖動下的資源經濟博弈。無論是對歷史遺存的過度開發,還是一窩蜂式的名著改編,都是對傳統文化資源的無端戕害和嚴重浪費;盲目投資營建各種拙劣假古董的行為,也是文化的無知和謀利的躁動;而無聊炒作西門慶等負面文化,更是一種淺薄荒唐的鬧劇。在這里,歷史文化及名人完全成了某些人附庸風雅或獵取經濟利益的敲門磚。這種挾持古人、扭曲傳統的狹隘行徑,令傳統文化的傳承陷入庸俗化和功利主義的泥淖。
優秀文化遺產是中華民族歷經五千年的歷史創造,是我們祖先聰明智慧的結晶。她代表著民族的過去,記錄著曾經的輝煌,但決不能成為子孫后代坐吃山空的資本。珍視傳統,決不意味著躺在祖宗的功勞簿上坐享其成。我們處在一個偉大的變革時代,十三億人勵精圖治開創歷史的創舉,需要大量與之相匹配的具有鮮明時代特點和民族風格的文化創造,需要大量具有核心競爭力的文化精品,如果不能給后世留下諸多光耀世界的遺產,那就是當代文化的失職。
那些靠稀釋或顛覆經典制造出來的二手貨,那些亦步亦趨鸚鵡學舌式的克隆品,那些毫無創意和底蘊的偽景觀,不僅不能成為文化發展的“救命稻草”,而且只能作為“文化啃老者”創造力貧乏的注腳??欣献⒍]出息!只有拿出過硬的文化實績,才能避免成為那個到處炫耀自己祖先也曾發達過的阿Q。
(選自《人民日報》2010年8月3日)
1.全文提出了一個什么樣的觀點?
2.本文的結構特點如何?
首先說說層遞式,這種結構是按照提出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來組織文章的,學生在操作時,主要存在三個問題,一是層次間過渡銜接少甚至沒有,缺乏必要的邏輯銜接。二是詳略不分,在分析、解決問題上沒有側重,讓人把握不住重點。三是只會泛泛說理,沒有事實論據作支撐,文章顯得空洞乏味。比如寫《戰勝挫折》這篇文章,開篇提出觀點,“面對挫折,不要畏懼,要拿出勇氣戰勝它?!苯酉聛砜勺龊唵畏治?,談談戰勝挫折的意義,然后把文章的寫作重心放在“怎樣戰勝挫折上”,可舉出實例,比如史鐵生失去了行走的能力,卻用文字實現了靈魂的自由飛翔。楊光看不見光明,卻用歌聲給無數人帶來了溫暖、快樂,劉翔08年奧運會因傷退賽,他頂住各種壓力,堅持訓練,終于實現了“王者歸來”。
再來談談正反對照式,這種結構因簡單易行,頗受學生歡迎,但在具體操作上還存在一些問題,比如有些學生在文章主體部分僅舉出一個正面事例,再加上一個反面事例,文章就此結束了,結果還不到800字,有的學生因正反面事例選擇不當,會使文章陷入到一種邏輯混亂的局面,比如寫《嫉妒的危害》這篇作文,有位學生僅舉了周瑜一例,闡述了觀點,卻舉了很多例子來談“嫉妒可以轉化為一種動力,促使人上進”。這種文章讀后就讓人感到莫名其妙,到底是在談嫉妒的危害呢,還是在談嫉妒的意義呢?所以在使用對照式結構時,要根據中心論點的需要確定論據的選擇,正面、反面要詳略結合,服務于中心。
其次談談并列式,這種結構可分為兩大類,論據并列和分論點并列,在使用論據并列式時,學生易犯的毛病是把一大堆論據雜亂無章地陳列在文章中,雖然素材豐富,但無條理,顯得支離破碎,所以要注意論據的有序排列和段落間的銜接。
捍衛母語,珍愛母語,是我們的責任。有人說:“一個民族的語言就是它的歷史?!钡拇_,作為文化主要載體的語言,一旦喪失,就斷了歷史,斷了文化之脈。漢語是世界上少有的能夠沿用至今的語種之一,它的強大生命力本身就是對其價值的最好證明。漢語之于我們,更是一種感情一種精神。它連接起中華民族,是每一個華人血管里流淌的血液。面對國內高校重英語輕漢語的怪現象,不少專家人士表示憂慮。而國外逐漸興起的漢學熱,只能讓我們深刻反思。一個沒有語言的民族是不幸的,而一個有語言卻弄丟了的民族是可悲的。
發展國語,凈化母語,是我們的使命。毋庸置疑,漢語必然而且應該與時俱進。漢語只有在不斷的發展變化中,注入時代的新鮮血液才能永葆生機。我們要做的是如何掌握漢語發展方向的問題。徐壽當年引進西方科學,特別是引進化學的時候,系統地整理出一套元素命名,至今仍使我們受益無窮。相比之下,當代科學界則遜色得多。時??梢娍茖W文獻中出現連串的英文字母,而在日常生活中放著“電視”不用而要用“TV”的就更加令人發指。所謂“恐龍”、“粉絲”、“PK”,其實只是幼稚與淺薄,而非時尚。這是對漢語的褻瀆。捍衛母語,必須從還母語純潔開始。
弘揚母語,傳承母語,是我們的榮耀。漢語要在世界語林立足,需要華人的共同努力。在這一點上,堅持講漢語的楊振寧給我們做出了榜樣。最近吵得沸沸揚揚的韓國江陵端午申遺事件已經凸現中國傳統文化流失之嚴重,不知下一場文化侵略的矛頭是否會指向漢語?
“關關雎鳩,在河之洲。”漢語從遠古之河一路流來,浸入我們的血液里。昨夜夢魂里有詩人吟唱,血脈里翻滾著長江黃河的波濤。
顯然,這篇議論文范文中的三個分論點“捍衛母語,珍愛母語,是我們的責任”、“弘揚國語,傳承母語,是我們的使命”、“發展國語,凈化母語,是我們的榮耀”,就是典型的并列組合。
議論文范文2——對照式結構
鏡乃一種語言,買一面好鏡則買來了“忠言”,也許它“逆耳”,卻“利于行”。如果當初齊威王沒有接受鄒忌的諷諫,又怎么能取得“戰勝于朝廷”的結果呢?如果當初唐太宗沒有接受魏征的勸告,又怎么能獲得“貞觀之治”的局面呢?他們懂得“買來”了“逆耳之言”這面鏡子,則買來了天下,勝過百萬黃金所能換取的東西。然而,不會買者亦有之,商紂王不愿買來廣開言路、善納忠言的國策,以致落得個身敗名裂、葬身于火海的下場;項羽不愿要從諫如流、接納忠言的忠臣,以致落得個無顏見江東父老、自刎于烏江的悲劇。不會“買鏡”的人終究不能成功。
這段議論文范文中,以“然而”為界,前面舉的齊威王、唐太宗兩個例子,是從正面論述,后面舉了商紂王、項羽兩個例子,是在從反面論述,這也是對照式結。
議論文范文3——觀點與事例之間的過渡
我們要重視“專才”。我們不能奢求每個人都成為全才,我們應重視那些在某一領域某一方面有獨特建樹的專才。被稱為文化昆侖的錢鐘書先生當年數學不及格,卻被清華大學錄取,后來成為一代國學大師。鐵一般的事實證明:專才不僅是人才,而且可能成為大有用處的人才。
這段議論文范文中話共四句話,第一句話是論點,第三句話是事例。第二句和第四句分別是”過渡”和”分析”。正是因為有了這兩句,觀點和事例就粘連起來了。
議論文范文4——多論據的歸納
疑是思之始,學之端。科學上的重大突破,理論上的重大創造,往往是從疑開始的?!疤O果為什么落在地上?”這個疑對于探索“萬有引力”的牛頓曾有極大的啟示;“掛燈搖擺幅度不論大小,為什么時間都是一個樣?”這個“疑”使伽利略發現了等時性的原理。這些自然現象,皆是人們生活中慣常所見,然而,尋常人熟視無睹,惟有具有探究精神的人對此產生“疑”,努力探索,以至有所發現,有所發明,有所創造。
這段議論文范文話共有四句,第一句是提出論點,第二句是過渡勾連,第三句是列舉了兩個事例,在每一句事例之后,均有一句分析,指出共同點,第四句是對共同點的歸納。這一句歸納(實為真正的“講道理”)大大加強了論證力量。
議論文范文5——“演繹推理法”
富有創造性思維的學生往往具備這樣幾個特征:興趣廣泛而又專一;有強烈的好奇心和探求心理;能獨立選材,題材新穎、風趣,審美感強;對環境的感受力高,能觀察到別人容易忽略的事實;心智活動思路暢通,審美敏捷;能見微知著,舉一反三,觸類旁通;能提出卓越的見解,有內在的評鑒力,觀點明確,立意高遠。這樣的學生在寫作時就能體現出自己的創新能力。而要使自己成為一個富有創造性思維的學生,寫出富有創新意識的議論文,在安排結構上我們可以從以下幾方面入手:
一是凸現別致的外觀美。這里的外觀美指的議論文結構形式的變化。文章講求內容與形式的完美統一,如何將自己所選擇的材料用最適當、最新穎的形式表現出來,是我們行文前首先要認真思考并切實加以解決的問題。內容充實甚至新穎、外觀死板的文章是很難“出彩”的;相反,材料一般但形式新穎的文章,一定程度上卻能以外觀來彌補內容上的某些不足,這是不爭的事實。像我們在安排議論文的結構時,都知道用并列式和遞進式,但如何恰當地使用呢?各人都有不同的看法。這就需要我們多探索、多實踐,在嘗試中走向成熟,那么在寫作時創造出別致的外觀美的文章也就順理成章、水到渠成了。
二是凸現動人的感性美。這里感性美指的文章內容與結構的統一。請不要以為這“動人的感性美”是記敘文的“專利”。在寫議論文時,我們很多同學除了列舉幾個老掉牙的事例之外,恐怕再也無所作為了。那么,我們有沒有想過借助于描寫來加強表達的效果呢?2003年滿分作文《因為親近,所以美好》中就寫道:“心靈上的共鳴使我們感到事物的美好。看飛流直下三千尺,我們感受到的是一種豪邁;看傲雪青松屹立北風,我們感受的是不屈不撓;看一輪明月高掛天空,我們想到的是‘但愿人長久,千里共嬋娟’。事物本也無情,是我們心靈上的親近使我們感到它們是如此美好。因此,古往今來多少文人墨客,看到雁排長空,虎嘯深林,魚躍水面,落英繽紛,秋雨梧桐都能發出心底最深處的一聲長嘆?!边@段文字在結構上前半部分是并列式,后半部分是遞進式。加上生動的描寫,使文章充滿了靈性。
三是凸現深刻的理性美。具有一定的理性美,能夠有效地提升作文的層次,使我們的文章上升到一定的高度。體現在結構上就是要合理布局,巧妙安排。如有一位同學在讀了《精衛填?!愤@篇寓言后寫道:“精衛的努力是徒勞的,因為它的力量實在太微小了,可它為了實現自己的目標,銜木石不止,填海不止,頑強地拼搏著。這是一種執著精神,一種在困境中追求、在凄迷中奮進的可貴氣質。正是在執著的追求中,精衛顯示了它的價值。我們無論干什么,無論在哪里,有所執著,才能對常人眼中的得失、毀譽不預計較,為了心中的目標,默默不懈地努力。這樣,才會有一種笑傲人生的曠達和灑脫?!边@段文字充滿理性美。結構上采用的是遞進式,與文章主旨是一致的。
這就告訴我們,議論文在結構上應該具備什么條件才能創新,只有有創新的文章,才是成功的佳作,才更吸引讀者的目光。
因而,一般來說,對于考場議論文,“觀點+材料=作文的失敗”。比如下面這個議論段:
貧困也是一筆財富(論點)
“自古才子出寒門?!彼抉R光出身貧寒;范仲淹兩歲喪父,隨母改嫁,幼時連稠一點的粥都難以喝到;明代龍圖大學士宋濂家中一貧如洗。荷蘭畫家凡·高也曾窮困潦倒,一文不名,生活上??恐艿芙訚?;蘇聯偉大作家高爾基曾經是個流浪兒;居里夫人剛滿十歲就外出打工……可見貧困也是一筆財富。
該段文字觀點明確,論據豐富,但論點和論據之間互相脫離,兩者之間缺乏必要的聯系的橋梁,論點還是論點,論據還是論據。論據失去了其應有的作用,論點孤立無援,也就失去了立足的依據。這種“不講道理”的議論文,論點無論怎樣正確,也不足以服人;論據無論怎樣充足,也不過是一堆零碎的材料。
其屬于明顯的“觀點+論據”格局。寫這類格局的議論文的同學有一個通病——不懂或不會分析論證。譬如要寫提倡創新精神,則馬上就“A有創新精神,B有創新精神,C有創新精神,所以我們要有創新精神”。
一個標準的議論語段,應該包含如下五種功能不同的句子:觀點句+闡釋句+材料句+分析+材料+結論句。比如:
知識就是力量。(觀點句)它首先是一種難以量化的、偉大的精神智慧,當然更可轉化為具體的、可見的、巨大的物質力量。(闡釋句)一介書生,手無縛雞之力,卻可以坐知天下之事。(材料句)憑什么?知識,以及知識帶來的預見性。史蒂芬·霍金,被盧伽雷氏癥(肌萎縮性側索硬化癥)禁錮在輪椅上二十多年,全身能“活動”的,除了眼睛,只剩一根食指,但這并不影響他能夠成為繼愛因斯坦之后當代最偉大的理論物理學家、享有國際聲譽的偉人、超人。(材料句)靠什么?知識——關于宇宙奧秘:天體物理、時空本質的最新知識,最富有想象力、創造力的智慧。(分析句)可見,知識能夠改變世界,知識能夠決定命運,知識能夠給人自由。(結論句)
那如何才能保證每一議論語段的標準化?可以嘗試下列方法。
因果分析法——抓住論據所述的事實,并據此推求形成原因的一種分析方法。例如:
靠奮斗沖破“埋沒”的壓力(論點)。
古今中外,許多取得了重大成就的人,很多都遭受過“埋沒”的命運。愛因斯坦就曾被埋沒在一個專利局中,充當小職員的平凡角色。但他沒有灰心,抓緊一切機會進行研究,終于開創了物理學的新天地。華羅庚曾“埋沒”在小店鋪里,但他沒有消沉,每天在做好營業工作后,抓緊一分一秒的時間,晝夜不停,寒暑不辨,刻苦自學,潛心鉆研數學,終成著名的數學家。
為什么他們沒有因“埋沒”而“窒息”,并且能有建樹?因為他們不甘心忍受被“埋沒”的命運。不管在怎樣不利的情況下,他們始終沒有喪失向上的勇氣和力量。他們堅信:不失千里之志的千里馬,終有奮蹄騰飛的日子。因此,他們在“埋沒”的情況下,不是怨天尤人,而是努力拼搏奮斗,終于沖破“埋沒”,脫穎而出。(方法:自問自答)
假設分析法——運用假設推理對所列舉的論據進行分析,來證明自己的觀點,使事例和析例正反映襯。比如《六國論》里的“向使三國各愛其地,齊人勿附于秦,刺客不行,良將猶在,則勝負之數,存亡之理,當與秦相較,或未易量”就是很典型的假設分析。我想提醒同學們的是,對語段進行假設分析時,如果舉的例子是正面的,那么就應從反面來假設分析;如果舉的例子是反面的,那么就應從正面來假設分析。我們不妨看看2008年四川卷以“堅強”為話題的滿分作文片段里“假設分析法”的運用:
人生如畫,濃墨潑灑,淡泊與濃烈交相輝映;人生如歌,高低迷離,嘈雜與清脆皆成曲調;人生如酒,婉轉悠長,熱烈與緩淡亦沉醉。拔開藍絲絨的烏云,一定是一片湛藍無邊的蒼穹;追尋流水的蹤跡,一定是清如許的源頭?;蛟S途中誘惑滿目,或許路上艱難險阻,但有一個信念支撐著我們:堅強!
若沒有一顆堅強的心,就不會有出身貧寒的洪戰輝“背著妹妹上學”的壯舉;若沒有一顆堅強的心,就不會有雙耳失聰的貝多芬奏出偉大的《命運交響曲》。這是一種怎樣的信念?這是一種怎樣的精神支撐?……
辯證分析法——在講道理、作分析時,要能圍繞自己的觀點,從客觀對象的實際出發,全盤考慮,合理分析、論證。只有站在客觀公正的立場上,拋棄個人的私心雜念,所講的道理才能合乎情理,所作的分析也才能準確、透徹。倘若不從全局出發,只注意事物的一面,注意不到事物的另一面,重視了某一方面的因素,而忽略了其他方面的因素,所講的道理就很難服人。
除了上述幾種常用方法,還有正反分析法、例后解說法、意義分析法等,當然,大家還可以綜合運用其他的分析說理方法。
如果各語段落實了“標準化”,再加上清晰、完整的結構,那么,這樣的議論文想不得高分都難。在這里我給大家提供一種經典的“六段綜合式結構”,即“第一段,開宗明義,提出論點; 第二段,詳例剖析,敘議結合;第三段,略例排比,形成氣勢;第四段,正反對比,凸現中心;第五段,辨證分析,立論周全;第六段,聯系實際,升華主題”。具體說來就是:
第一段,或引用,或比喻,或排比,或比興??傊湓捈粗北贾黝},切忌故弄玄虛,彎七繞八,拖泥帶水。
第二段,事實勝于雄辯,一個精當的事實論據,往往能夠有力地證明論點。但是千萬不要忘記議論文的體裁特點,敘事不要過于詳盡。舉例時可以采用“三明治”式的結構,即首尾是議論評價性文字,中間是高度概括性的敘述(一般不超過120字)。
第三段,如果說詳例是點的勾勒,那么略例就是面的鋪展。點面結合能夠形成立體感,略例以三四個為佳,若能形成古今中外的格局,則更有全面的代表性了。
第四段,在前面詳例剖析、略例排比的基礎上,再從反面切入,正反結合,對比鮮明,從而更加突出中心。若一時想不到合適的反面例子,可以用“如果……不是……”“如果……沒有……”等假設句式把主要例子變成對比材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