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3-29 09:24:34
序論:在您撰寫西部金融論文時,參考他人的優秀作品可以開闊視野,小編為您整理的7篇范文,希望這些建議能夠激發您的創作熱情,引導您走向新的創作高度。
1.金融機構資金不足且結構單一。西部金融機構發育程度不高,其中大型國有金融機構仍占據大部分市場份額,其他金融機構進駐、發展比較緩慢。在國有商業銀行等我國正規金融構成體系中,除受制度安排平均布點的城市商業銀行和合作制小銀行外,其他股份制銀行很少把總部設在西部。
2.證券市場發育薄弱。從總體來看,西部地區尚無較大的區域性中心證券市場,直接融資渠道不暢。證券市場容量小,無論是上市公司數量還是證券市場的籌集資金額,均遠落后于東部。此外據統計年鑒顯示,我國全國性的融資中心都設在東部,西部上市公司數量也遠少于東部,2007年上市公司數量僅占全國上市公司的17%左右。且存在地區、行業的不平衡性,僅四川、重慶就占全國西部上市公司的46%;傳統產業較多,新興產業少,基礎設施產業缺乏,資源優勢產業太少,不能體現西部的優勢。
3.金融保險和風險管理水平低。從客觀上講,開發性投資屬于中長期投資,由于預期的不確定性,成為風險性投資,因而需要金融保險和風險管理予以保障。然而指標和數據表明,西部保險業發展不足,金融保險和風險管理水平低。據《2008年統計年鑒》顯示,2007年我國東中西部金融保險業發展情況的對比為:GDP占全國的比重,東部、中部、西部分別為55.2%、19.0%、17.3%;金融保險業增加值占全國的比重,東部、中部、西部分別為70.6%、17.6%、11.9%;金融保險業增加值占GDP的比重,東部、中部、西部分別為4.70%、2.71%、3.58%;金融保險業增加值占第三產業比重,東部、中部、西部依次分別為11.87%、7.59%、9.47%。
4.金融監管政策不健全?,F行的統一監管政策對西部的監管主要表現在:(1)央行的監管內容以合規性檢查為主。由于新設金融機構主要集中在東部,所以對東部地區的金融監管主要集中在市場準入層面,對金融機構運營的監管有所忽視;相反,對西部地區金融監管主要集中在經營的合法性和風險性層面。(2)東部地區金融發達,各種類型的金融機構眾多,監管力度相對較小;而西部地區金融機構數量較少,國有銀行占相當大的比重,監管的力度相對較大。(3)由于西部地區市場化進程滯后于東部,因而西部地區政府對金融監管的干預強于東部。
(二)西部金融對經濟的制約
1.國有銀行提供的產品不能滿足西部地區的金融需求。國家在構建其金融體系時,沒有根據經濟結構及時調整金融體系的結構,從而使金融體系結構不能更好地適應于區域經濟結構的調整和升級的要求。設置在西部的國有商業銀行是整個國家銀行的一部分,無論資金計劃還是信貸安排上都要受上級控制,很難實行針對區域經濟現狀分區運行的多元模式。
2.西部金融組織體系不健全造成西部金融抑制進一步增強。中國占主導地位的國有銀行采用總分行制度,總行出于全行資金收益最大化的考慮,必然會統一調度其各分支機構的資金。由于發達地區貸款收益率在同等風險下比欠發達地區資金收益率高,或在同等貸款收益下,發達地區的金融風險要比欠發達地區小得多,因而各銀行總行必然傾向于以不同的形式從貸款收益低的欠發達地區集中資金,支持經濟發達地區,而以國有商業銀行的渠道“虹吸”欠發達地區的資金投向經濟發達地區。
3.西部金融發展滯后阻礙了西部區域經濟技術結構的形成。改革開放以來,東部地區快速發展得益于金融先行這個條件,金融先行極大地促進了資源流動和技術創新。西部經濟技術資源相對水平與東部比并不差,但由于缺乏技術創新的微觀機制,在科技資源和金融資源配置上忽視工業生產領域內的技術開發和技術創新,使得西部技術開發與工業生產活動缺乏有機聯系且效率不高。
二、西部金融發展的政策
(一)建立適應西部特點的新型金融組織體系
1.建立針對西部大開發的政策性銀行。在西部大開發初期,基礎設施的建設是重中之重,但基礎設施的建設具有投入大、周期長、見效慢的特點,私人投資很少涉足,因而成立西部大開發的政策銀行來籌措建設資金,是有效率的選擇。
2.適當撤并效益不好的國有商業銀行經營網點。西部地區國有商業銀行比重較高,在改革開放初期,其對于集聚社會建設資金用于重點地區和重點項目,以實現經濟的快速增長曾起到重要的作用。然而,難于基層營業網點效益低下,不良資產比例較高,已成為地方經濟發展的桎梏。因此,應當撤并效益不好、扭虧無望的基層營業網點,充分發揮國有商業銀行中心城市分行的作用,集中資金和人力支持大中型企業向跨地區、跨行業、跨所有制及跨國經營方向發展,實現規模收益。
3.結合西部地區發展的特點,建立地方性商業銀行,為中小企業、民營企業服務。西部大開發應當充分發揮中小企業和民營企業的作用,以效率優先來發展經濟,因而建立地方性商業銀行,提供小額信貸為中小企業服務是必然的選擇。
(二)培育區域金融中心,健全區域金融協調機制
1.充分利用和發揮西部中心城市的優勢,打造西部地區的金融中心。可考慮依托西安和成都的經濟、技術和人才優勢,建立滬市和深市的證券交易所的異地交易中心,加強資本市場建設。同時,利用西安和成都兩個中國人民銀行大區分行駐地的優勢,發揮政策資源和信息集聚中心的優勢,培育西安和成都成為西北和西南區域金融中心。
2.健全區域金融協調機制。在培育西安和成都兩個西部地區金融中心的同時,應當盡快完善區域內部的金融資源和政策的協調,以統籌區域發展;另一方面,要加強與區域外的合作,發揮各自的比較優勢,實現金融資源的合理流動,大力吸引外部資金投資西部大開發。
(三)在貨幣市場和資本市場實施有區別的金融政策
1.貨幣市場方面。(1)實行與區域外有差別的存貸款利率。西部地區應適當提高存款利率,降低貸款利率,以充分集聚資金,吸引區域外的企業投資,存貸的利差由國家財政貼息支持;(2)降低西部地區銀行的存款準備金率和再貼現率,以抵消西部地區經濟貨幣化進程對貨幣的吸納,增加貨幣供給量,滿足西部的資金需求;(3)加大信貸政策支持力度,根據西部產業結構特點和產業的比較優勢,制定相應的產業金融政策,加大金融政策對西部地區經濟發展的支持力度;(4)放松市場準入限制,鼓勵地方商業銀行、農村合作銀行和外資銀行的進入,共同為西部大開發提供資金支持;(5)在西部地區成立開發銀行,有效地促進該地區的發展。西部地區的國有商業銀行,受總分行制和一級法人制的制約,很難制定具體的存貸款政策和利率政策,因此,可以考慮設立一家或幾家西部地區開發銀行,這些銀行應采取國有民營、股份制的運作模式,主要為西部地區的經濟發展服務。同時,國家應給予西部銀行更多更為主動靈活的政策手段,如利率,以保證其資金的來源。研究表明,不同地區的實際利率對于金融發展和經濟增長都有不同的效果,特別是西部地區,出現了實際利率與金融發展和經濟增長均為負相關的現象。因此,允許利率地區差異化,推進致力于利率市場化的金融體制改革,對促進西部金融中介發展和改善地區經濟增長不平衡都具有重要意義。
2.資本市場方面。(1)設立西部大開發基金。西部大開發需要大量的資金,單靠國家的信貸支持遠不能滿足資金的需求,因而設立西部大開發基金,以吸引社會閑散資金而達到集聚使用,對于西部地區的經濟發展至關重要;(2)加大對西部地區股票及債券發行政策的傾斜力度,提高西部地區企業的直接融資能力;(3)發行地方政府債券,增強地方政府干預地方經濟的能力。地方政府債券也叫“市政債券”,它是指地方政府或其下設機構為提供地方公共品的需要而在資本市場上發行債券進行直接融資的活動。目前,我國東部發達地區利用金融創新,在實踐中借助地方政府所屬的綜合性投資公司發行企業債券。西部地區現階段應積極學習東部地區經驗,挑選資產負債比率合格、信譽良好的國有投資公司或信托投資公司成為“準市政債券”性質的企業債券發行試點,積累經驗為將來地方政府債券發行打好基礎。西部政府債券不僅可以減輕國家財政的壓力,增加地方政府的經濟自,同時,有利于資金在西部區域內的合理流動和分配。
參考文獻:
[1]吳寒光.社會發展與社會指標[M].北京:中國社會出版社,1991.67-69.
[2]張敦富,覃成林.中國區域經濟差異與協調發展[M].北京:中國輕工業出版社,2001:56,77.
[3]司正家.幾種非均衡發展理論的比較與啟示[J].實事求是,1999,(6):15.
[4]吉利斯.發展經濟學[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1998:64.
[關鍵詞]:西部地區;經濟;金融
一個地區的經濟成長必須具備四種基本資源:金融資源、技術資源、自然資源和人力資源.我國西部地區經濟發展最大的障礙來自于區域金融資源利用效率低下和金融積累不足.本文試圖剖析當前我國區域經濟發展差距形成中,貨幣政策金融制度等金融約束的生成機理并尋求縮小金融差距、實現金融趨同拔而達到“內聚”的金融發展戰略.
一西部地區金融資源的現實背
經濟系統向前推進需要大批金融資源,金融資源無疑是地區經濟發展中的動因和關鍵約束.受歷史的、自然的、地理位置的赴會文化的,尤其是國家宏觀經濟政策的約束,西部地區的金融業總體不發達,金融在西部地區經濟成長中的貢獻不如東部,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金融相關比率差異(即金融資產GDP的比值).西部地區的國土面積約占全國總面積的55%,占全國該行業國內生產產值的14.5%;1999年,西部地區金融業、保險業的國內生產產值為607億元,僅占全國該行業國內生產產值的14.7%,而同期東部為39%.這說明西部地區金融對經濟的貢獻不及東部大.
2.金融資產總量較小。1997年,西部地區金融機構各項存、貸款余額分別占全國金融機構的13.4%和15.3%,而同期東部地區為65%和57.l%;1999年,西部地區金融機構各項存貸款余額分別占全國金融機構的142%和16.3%,而同期東部地區為63%和58%.這說明西部地區資本形成存在障礙.
3、金融組織結構中.西部地區金融業務集中于國有商業銀行,中小金融機構和外資銀行業務發展相對緩慢.1999年,西部地區國家銀行存款余額占全部金融機構存款余額的78%:貸款余額占全部金融機構貸款余額的83.4%.均高于全國平均水平5個百分點左右.而中小金融機構和外資銀行業務的比例均較?。@說明西部地區存在金融淺化的傾向.
4.金融發行和交易額較?。?997年.西部地區上市公司總數137家,同期東部地區上市公司總數473家1999年,西部地區上市公司總數148家,僅占全國上市公司總數的17.39%;1999年,西部地區有價證券發行量僅占全國發行旦的3.57%.同時,到目前為止,產業投資基金、證券投資基金和風險投資基金基本上還是空白.
5.金融經濟開放度大大落后于東部.東西部地區經濟開放度存在東高西低的特征.東部地區的開放度為16.60%,高于全國平均水平,高出西部地區(2.68%)近14個百分點.1998年,西部地區實際利用外資13.74億美元,僅占全國利用外資的3%,低于廣東、江蘇等東部任何一個省(市)規模.這說明西部地區金融經濟未打破“內循環”態勢,如圖示:
東西部地區對外開放程度比較
二西部經濟成長中金融約束的原因
地區間金融資源開發的差異并不能完全歸咎于自然環境,否則,最終將陷于“自然決定論”,區域經濟的崛起無法實現.從理論上講,同一國中區域經濟的差異應該是暫時的,從政策上講,也允許區域經濟的發展有先有后,但若西部長期貧困下去,也無法實現共同富裕的夢想.
按照哈羅德·多馬的增長模型,假定在短期內資本產出率不變的情況下,資本形成率(儲蓄率)成為經濟增長的唯一因索.同樣,在納克斯的“貧困惡性循環理論”中,資本稀缺(低儲蓄能力)成為國家經濟.貧困的直接原因和必然結果.再者,羅斯托的“起飛理論”認為,把資本積累提高到10%是經濟發展的先決條件.而劉易斯則更加直接地把一國從5%的儲蓄率提高到12%的儲蓄率,稱之為經濟增長的“中心問題”.所以,地區經濟發展快慢從根本上取決于金融資源的開發和金融資本的積累.魏后凱認為,1986—1997年間中國三大地帶和中西部各省區獨立核算工業總產值增長率的差異大約有33%一56%是由資金投入增長率的差異引起的.
在我國的經濟成長中,西部地區經濟相對落后造成了人均收入水平低,從而邊際儲蓄傾向低,以至于資本形成和有效需求都不足.經濟運行過程中既缺乏資本供給方面的推動力,又缺乏資本需求上的拉動力,導致貧困的惡性循環.西部地區經濟成長的主要障礙在于金融資源效率低下和資本積累不足.造成西部地區經濟成長中存在嚴重的金融約束的主要原因為:貨幣金融制度內在的缺陷對西部金融資本形成負面影響.具體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一元貨幣政策下貨幣價值的“二元性”
(1)西部地區貨幣價值被低估.貨幣具有內在價值和外在價值,貨幣的內在價值表現為貨幣的購買力,貨幣的外在價值表現為貨幣的價格,即貨幣的利率或匯率。西部地區貨幣價值呈雙低態勢。一方面,西部地區貨幣外在價值低.由于貨幣幣值和通貨膨脹率在地區之間的高低不同,從而使市場利率的決定與形成也不一致.一般而言,通貨膨脹率高的地區市場利率水平應該較高,資金的利潤率也比較高.貨幣逐利的本性引起地區之間的貨幣交易投機,造成西部地區資金向沿海地區流動,進一步弱化儲蓄能力較低地區的儲蓄率,導致西部地區資本不足.另一方面,西部地區貨幣的內在價值低.從理論上講,貨幣購買力高的西部地區購買股票、債券的收益率應該高于貨幣購買力低的東部地區,可由于現代電子通訊技術的高度發達,股票質券等有價證券在二級市場上的價格是統一的,因此,盡管東部地區與西部地區同時在資本市場上交易操作,無形中中西部地區的一部分儲蓄卻被東部地區剝奪了.
(2)西部地區貨幣乘數值較低.由于國家規定了統一的法定準備金率,因此,法定準備金要求全國同一水平,但由于西部地區的總體存款水平低于東部地區,因而按同一水平上繳存款準備金加劇了西部地區的資源緊張狀態.同時,由于西部地區信用文化水平低于東部地區.存款中所需現金比率較高,在統一的法定準備金率下無法得到照顧.因而西部地區的貨幣乘數長期低于東部地區以至全國平均水平.
(3)西部地區受宏觀貨幣政策調控的影響較大.首先,信貸規??刂茖|部地區已經失去作用,而對西部地區的作用還在強化.從1990年代起,隨著金融市場的發展,地區間的資金流動渠道增加,非金融機構的快速成長和商業銀行逐利動機的強化.導致東部地區的資金不但沒有流出,反而中西部地區的資金大量流入東部存差地區.加劇了東部地區的存差和西部地區的貸差.結果,東部地區一方面向中央銀行要求增加規模.另一方面又通過非金融機構放貸出去。而西部地區一方面向中央銀行要資金,另一方面資金又流向東部地區.其次,利率政策的調控力度東部弱西部強,進一步助長了西部地區資金的東流.由于地區間資金利潤率的不同和經濟的市場化程度不同,東部地區雖然執行統一的官方利率,但實際上利率已經市場化。而西部地區嚴格執行統一的官方利率,使實際利率長期處于低利率或負利率之下.資金的逐利天性,必然加劇西部資金被“虹吸”到東部.所以,東西部地區對“一刀切”的貨幣政策的承受能力不同,在央行采取緊縮的貨幣政策下,東部地區的“抗震”能力必然高于西部,受到的沖擊會相對較小。
2.金融制度安排上的約束
(1)從金融監管制度安排看:東部地區的監管力皮有所放松,使東部地區在發展中積聚了一大批資金,加速了其資本積累和資本形成.首先,在金融機構和非金融機構的準入條件下,人民銀行的臺規性檢查在東部地區寬松,但對西部地區的監管集中在經營的合法性和風險性中,因而投資誘導不足,造成了資金的沉淀,增大了銀行的負債成本.其次,目前我國人民銀行金融監管主要以現場監管為主,東部地區的金融機構數量較多,人民銀行的監管力度和監管范圍相對有限,而西部地區金融機構數量有限,所以監管的力度和范圍相對較大.這樣.雖然在防范金融風險上取得了成效,但也造成西部地區金融效率偏低的結果.最后,由于東部地區的金融經濟市場化程度較高,基本上實現了“大社會、小政府”的體制格局,政府對金融監管干預較小,而西部地區政府對金融監管的力度較大,因而限制了西部地區金融業的發展。
(2)從金融組織制度安排看,西部地區以國有商業銀行為主,而非國有金融機構如新興商業銀行城市合作銀行、其他非銀行金融機構、外資金融機構主要集中在東部地區。這種金融組織制度安排的結果,一方面增強了東部地區吸納資金的能力,另一方面由于增加了金融業的競爭,從而提高了東部金融業的效率.而西部地區的金融機構在投資選擇上受到的行政干預較多,并且實行國有商業銀行統一法人制度和系統內統一調度資金制度,經營原則上以公平為主,必然在效率和發展上落后于東部.最后,在地區市場經濟含量不同的前提下,金融機構設置條件過份強調統一,西部地區增設的金融機構失去比較優勢,這實際上是對西部的政策歧視,并不利于西部金融資源的利用.
(3)從金融市場制度看,我國目前的金融市場呈現出地理上的二元金融市場結構,無論是貨幣市場還是資本市場,東部比較發達,西部處于起步階段.就貨幣市場來說,西部地區的同業拆借市場處于自我封閉發展,或者將其變成繞開央行規模管理的渠道,把相當一部分資金投放到沿海地區獲取級差資本利潤率;就資本市場發展而言,國家著力培育東部市場,東部地區有價證券發行量占全國近一半,全國性的右實力的證券商集中于東部地區,上市公司數量東部占了很大比例,資本市場的發展東部基本已實現按市場經濟原則動作,而西部地區幾乎還靠行政手段推動.如此發展態勢,自然加速了東部地區的資本積聚,東部地區經濟成長發展必然會快于西部,西部地區經濟的成長必然會受到嚴重的金融約束。
三解除金融約束并加大金融支持力度
我們并不認為一國總體經濟的增長、市場的自發力量能夠使地區經濟差異逐步縮小、相反.市場力量傾向于使稀缺資源向回報率高的地區流動,從而更可能使窮者更窮、富者更富.對于中國這樣一個地域遼闊人口眾多、自然資源稟賦千差萬別的國家來說,區域經濟的發展差距在所難免,但對提升我國的國家競爭力來說,西部地區的經濟成長至關重要,解除金融約束是當務之急.
1.近期戰略——解除西部地區的金融約束
在這個階段,要求國家采取不同于開發東部的、有區別的金融發展戰賂和金融發展政策。為此,政府在貨幣政策金融機構金融市場、引進外資上應該實行分層次調控,以達到解除西部地區金融約束的初期發展戰略。
(1)通過“強政府”作用,實施政府替代,強化政府對西部地區的調控作用和政策支持.政府的作用在于彌補“失效”的市場運行機制,通過直接或間接地干預區域經濟的發展政策、目標、原則和決策等.實現金融資源的合理配置和有效運用,迅速推動區域經濟的成長.既然通過市場的力量無法使區域經濟均衡地發展,“強政府”金融安排就是最現實的抉擇.具體應做好下述幾方面工作:創造穩定的金融環境,取消不利于縮小地區差異的經濟金融特權;堅持區域經濟均衡發展目標,認真搞好不同地區的經濟金融反向調節;制定明確的區域金融政策和金融發展目標;并使之法律化,在利率、難備金率、金融機構的設置原則與條件及信貸政策等方面對西部實施優惠頃斜;加大政策性銀行對西部地區開發的力度,發揮政策金融機構在財政轉移支付中的作用,并促使金融資本與產業資本融合,促使西部金融業產生大集團;建立西部開發基金,可從國家基本建設專項基金中提取一定比例的非經營部分.或者由政策性銀行運用,或者作為吸引東部企業的補貼。
(2)發揮間接融資渠道的作用,調整西部地區國有商業銀行的信貸投向,大力發展新的區域性商業銀行金融機構,增強西部吸納資金的能力。西部地區信貸政策應首先支持產品結構和技術結構調整,以實現西部地區經濟結構的優化,所以,應提高企業技術改造貸款比重,加快西部地區企業技術設備的更新換代.其次,應加大對民營經濟的貸款比重,促進民營經濟的發展.最后,應提高第三產業貸款比重,加速第三產業發展和勞動力商品化程度。另一方面,應考慮在西部地區設立區域性的商業銀行,積極引外資銀行“西進”,發展投資基金和金融中介服務機構,為西部地區企業的資本運營創造條件,為西部資本市場的建設奠定基礎。
(3)發揮直接投資渠道的優勢,充分發揮資本市場的籌資功能和資源配置功能.利用現有的股票市場融資,在擴大西部資金來源時,對國有企業進行資產重組,實現國有企業的產權重組,實現國有企業三年減虧增效、有進有退的戰略目標。為此,西部企業應充分利用“殼資源”,即一方面用好“殼內資源”,通過剝離不良資產,注入優質資產,進行殼內重組;另一方面,以收購、兼并托管等方式,進行殼外重組,實現存量資產的優化配置.西部資本市場不僅要在量的方面有所突破,還應在質的方面有所提高.西部資本市場應著力在完善公司治理結構提高企業素質上下功夫,只有實現了資本市場的主體——上市公司的持續發展,資金才會源源不斷地流入西部.政府應加大對西部資本市場的扶持,采用適當的優惠政策,如稅收返還、實行公共投創傾斜、改善區域基礎設施條件、增加專項補貼等,以促進資本市場的成長和發展。
(4)吸引民間投資和積極引用外資.由于西部的投資利潤率低于東部,此階段應給予民間投資和外資優惠政策.可考慮對特定地區的投資實行稅收優惠政策,或借鑒發達國家開發落后地區經驗,在若干個可以成為經濟增長級的“點”上,由中央政府對投資者實行以補貼為主的“誘導型”政策,逐步建立起一套完整的經濟“造血機制”,從根本上改變西部經濟運行的環境。
2.遠期戰略——實現金融制度創新和金融深化
(1)建立市場主導型的國家調控信用制度,實現金融制度創新。我國長期存在的計劃信用體制的經濟基礎已不復存在,西部地區應在本輪經濟成長中率先進行金融制度創新.建立與現代企業制度相適應的金融機構內部法人治理結構,以“自主經營、自負盈虧、自擔風險、自我約束”為目標,進一步完善各種管理制度,加大內部稽核力度,使金融機構內部決策和業務經營程序化、規范化,從而健全內部約束機制和激勵機制.
關鍵詞:金融生態;社會信用;區域經濟
金融生態,是各種金融組織為了生存和發展,與其生存環境之間及內部金融組織相互之間在長期的密切聯系和相互作用過程中,通過分工、合作所形成的具有一定結構特征,執行一定功能作用的動態平衡系統。任何一種金融生態都是在一定的環境條件下形成的。我們把作用和影響金融生態的這些環境條件稱之為金融生態環境。樹立科學的金融生態觀,重視和加強金融生態環境建設,這是統籌城鄉經濟社會發展,實現經濟金融和諧發展的必然選擇,是金融業落實科學發展觀的根本要求。首先,作為現代經濟的核心,只有加強金融生態環境建設,樹立科學的金融發展觀,才能帶動整個金融業的可持續發展;其次,金融業掌握著國家的信貸資源,只有加強金融生態環境建設,才能把自身的微觀經營行為與整個宏觀經濟發展的要求有機結合起來,提高信貸資源配置效率,為經濟社會的可持續發展提供強有力的資金支持。目前西部地區金融生態環境雖然得到了一定的改善,但從可持續發展的要求看,西部地區金融生態環境基礎差,起點低,存在很多亟待解決的問題,需要進一步加大力度,推進金融生態環境建設,為西部經濟的發展搭建平臺。
一、完善以法律為基礎的生態調節機制
正如自然生態總是在一定自然環境下形成的,并因而具有不同類型的生態特征一樣,金融生態也是在一定政治、經濟、文化、法制環境下形成的,也具有鮮明的制度結構特征。由于政治、經濟、文化的許多特征是通過法律制度來體現的,因此,法律制度是影響金融生態最直接的、最重要的因素。
完善的金融法律體系是一國金融生態健康發展的保證。目前,針對我國社會信用環境不理想、交易違約嚴重、在一定程度上存在道德風險的狀況,需要盡快修改完善現有的《合同法》、《破產法》、《證券法》等法律,對《刑法》中有關貸款欺詐的規定進行修訂,并進一步提高和改進會計準則,規范和完善社會中介機構的服務行為,促進金融機構會計信息透明化,使金融法規真正對違法違規行為發揮最后的“殺手锏”作用,支持和維護整個金融生態的建設和發展。應以市場原則為基礎,加快出臺有關金融機構破產和存款保險制度的法律,盡快建立起以此為主要內容的生態調節機制。
二、建立良好的社會信用環境
科學推進金融生態環境建設,要努力完善社會信用體系。良好的社會誠信環境是金融生態環境有序運行的前提,社會誠信環境建設水平的高低直接制約著金融生態環境的好壞。近年來,國家高度重視信用環境建設,信用環境正在優化,但尚未徹底好轉,主要表現在:逃廢銀行債務行為時有發生;企業改制時將有效資產剝離,“金蟬脫殼”情況在一定范圍比較普遍;司法對銀行債權的保護力度不夠,銀行維權的法律成本高昂。
建設良好的社會誠信環境,征信公司可以根據金融機構的要求,廣泛收集信息,從而減少金融機構和借款人之間的信息不對稱,使信貸機構能夠更加準確地評價客戶的信用狀況,更有針對性地發放貸款和科學定價,減少逆向選擇問題,最大限度地避免信用風險的發生。征信體系大量的信息還可以成為提高金融機構經營決策水平的重要分析基礎。金融機構通過對征信數據的深入挖掘,可以發現最有市場價值的客戶群體以及不同客戶群的增長變化情況,從而進行有效的市場細分和定位。目前,人民銀行繼企業信貸登記咨詢系統后,個人信用信息基礎數據庫也已實現全國聯網查詢,這不僅有利于實現全社會信用信息資源的共享,而且有利于商業銀行及時全面了解掌握客戶信用狀況,防范信貸風險。要加快誠信法制建設,盡快出臺征信管理、信息披露等法規,完善社會信用征集與評價體系,加大對失信行為的懲戒力度,強化中介機構及人員的責任追究及懲罰制度,提高中介機構的信用,使中介機構成為獨立承擔民事責任的市場主體。
三、地方政府要發揮核心領導作用
金融生態環境建設是一項系統工程,涉及財政、稅務、工商、公檢法、新聞宣傳、人民銀行、金融監管和金融機構等部門,這就決定了加強金融生態建設需要各部門甚至全社會的共同努力。必須充分發揮地方政府的領導和推動作用。地方政府要前瞻性地認識到資金按市場原則流動在市場經濟日益深入發展形勢下的客觀必然性,高度重視改善金融生態環境對增加信貸投入、促進經濟可持續發展的重要戰略意義,把爭取金融支持的重點放在主動地、超前性地改善金融生態環境上,形成資金聚集的“洼地效應”。
地方政府應當做好以下工作:首先,加強宣傳,營造全社會建設良好金融生態的積極氛圍。通過有效宣傳,提高社會公眾對金融生態環境的認知度,爭取社會各方對金融生態環境建設的支持;其次,政府應當著力改善自身行政和工作作風,為金融業發展創造公平、公正的環境。政府應當堅持依法行政,打造“誠信政府”,結合地方金融生態建設實際,清理、廢除過去不利于金融業發展的各種規章、制度,尊重地方金融機構的依法自主經營權,減少地方保護主義對金融活動的直接和間接干預,形成建設良好金融生態環境的合力;再次,加強政府、企業與金融機構之間的信息交流。政府應成立有關改善金融生態環境的委員會,統籌吸納銀行、企業、社會各界意見及建議,制定金融生態建設的規劃、目標、任務、程序,在作出經濟決策時也要充分聽取委員會的意見,及時向金融機構通報本地區在經濟、社會發展方面的重大政策、規定。
四、人民銀行要提高履責能力和水平
首先,要發揮中央銀行的信息優勢,加強對地方金融生態環境的調研和評估。其次,要加強與地方政府、地方法院和有關部門的溝通,會同金融監管部門及時向有關方面反映區域金融生態環境存在的突出問題,協同開展區域金融生態環境的保護和整治工作,使貨幣政策與產業政策協調發揮作用。再次,加強貨幣政策傳導,正確引導信貸投向?;鶎尤嗣胥y行應當加大央行“窗口”指導力度,對新出臺的重要金融政策都應結合轄區經濟發展狀況,有針對性的提出相應的落實措施。以促進地方經濟發展為方向,切實加強和改善政策引導和窗口指導,搭建合作信息平臺,真正建立和完善貨幣政策傳導的協調溝通機制;最后,加大對重點項目、中小企業、民營經濟和“三農”的資金支持力度,提高金融服務水平。:
五、金融機構要充分發揮主觀能動性
高銳:關于西部地區推進金融生態環境建設的思考在金融生態鏈中,商業銀行居于中心地位。實踐證明,金融生態環境的好壞直接關系到貸款風險的大小和新增不良貸款的比例,金融生態環境對于商業銀行發展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因此,商業銀行重視和共創良好的金融生態環境,既有助于商業銀行樹立并落實科學發展觀,實現可持續發展;又有助于商業銀行發現新的利潤增長點和風險點,及早采取措施或搶占市場,或規避風險;還有助于商業銀行準確把握并正確運用金融運行規律,實現銀行業持續健康穩定發展目標。
金融企業應充分認識構建良好金融生態的極端重要性和緊迫性,增強工作的主動性、自覺性。首先,金融企業要樹立金融和經濟和諧發展的基本理念,正確把握和認真貫徹執行國家的宏觀調控政策,要按照區別對待、有保有壓的原則,繼續加大信貸支持力度,促進地方經濟更快更好的發展,在支持經濟發展中改善金融生態。其次,要加強與政府各部門、客戶等的溝通,協調,處理好各方關系,為自身發展營造良好的外部關系。積極配合人民銀行推進企業和個人征信系統建設,促進同業信息共享,主動向人民銀行和金融監管部門報告地區金融生態環境存在的問題,爭取政策支持。再次,要擯棄陳舊落后的觀念,努力增強金融服務意識,進行深入細致的調查和研究,主動地去營銷貸款。既要積極地支持新產業、新技術、新產品的成長和發展,還要繼續支持正走出困境的企業,把金融生態建設落到實處,為經濟金融事業的繁榮和發展服務。
參考文獻:
[1]許諾金.論我國的金融生態問題[J].金融研究,2005,(11).
[2]中國銀行業監督管理委員會湖北監管局課題組.湖北經濟金融協調發展問題研究[J].金融研究,2006,(03).
[3]林永軍.金融生態建設:一個基于系統論的分析[J].金融研究,2005,(08).
經濟全球化和證劵化,使世界經濟成為了信心經濟。危機的蔓延,從我國的東部經濟發達地區逐漸影響到內地,西部也是受到影響的區域之一。雖說西部經濟相對于東部比較落后,在此次危機中受影響的程度相對不大。但西部企業的構成中絕大部分是一些勞動密集型企業,因此金融危機會直接導致失業人口的迅速增加,進而降低了老百姓的收入預期,使得消費能力下降,消費能力下降會進一步惡化區域經濟環境,使企業銷售困難,資金周轉減速,大量企業處于停工停產狀態。這樣一來又進一步增加失業人數,降低了職工的收入預期,形成了惡性循環。
二、西部企業營銷策略現狀
我國西部地區包括重慶、四川、貴州、云南、、陜西、甘肅、青海、寧夏、新疆、內蒙古、廣西等十二個省、自治區、直轄市;面積685萬平方公里,占全國的71.4%;人口3.96億,占全國總人口的28.8%。西部地區資源豐富,市場潛力大,戰略位置重要,但由于自然、歷史以及社會等原因,經濟發展相對落后。近幾年,隨著國家政策上的大力支持和西部大開發戰略的深入進行,西部經濟有了空前的發展,企業發展也呈現出蒸蒸日上的良好態勢。
蘭州作為甘肅省的省會城市,“坐中四連”,地據南北之中,為東西咽喉扼塞。它東迎陜西,西通新、青,北接寧、蒙,南達川、藏,自古以來就是連接中原和西域的交通要沖,是甘肅省政治、經濟、文化中心,我們以蘭州為分析基點,概述西部企業的現狀和問題。
1.營銷觀念和營銷手段落后,缺乏經營特色
雖然現在企業處境艱難,但相當多的西部企業依然不是以市場為導向來指導營銷活動,不是以滿足消費者需求為中心和出發點,而是跟著市場熱點走,更傾向于短期行為,不注重戰略規劃,營銷方式簡單粗放。與此同時,許多企業市場定位不明確。企業經營的商品、種類、價格及商店的布局、功能等缺乏經營特色,造成同地域、同檔次、同類型的多家企業之間的激烈競爭。而且,企業往往重視眼前利益,競爭手段仍然停留在價格競爭上,沒有建立起自身的經營特色。
2.企業僅僅是被動的去適應外部環境
西部企業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勞動密集型企業,且規模一般,因此相對缺乏對于外部環境的分析能力。這些企業要么不具備,就算一定程度上具備了對于外部環境的分析能力,也存在著以下兩個突出的問題:一是對環境的分析僅僅停留在腦海里,沒有形成相應的文件、文檔,看似想清楚了,實則一頭霧水,最終只能模糊決策;二是沒有將對于環境的分析與制定企業的營銷策略與競爭對手的影響密切結合起來。
3.制定營銷策略的基礎不夠明確
在金融危機下,企業為了自身的生存和發展,往往會制定一些更加符合自己利益的營銷策略,而忽略了其他各方的利益。這些看起來“自私的做法”往往會擠壓供應商、分銷商以及零售商等各利益相關方的生存空間,進而增加了企業營銷策略在執行過程中的交易成本,削弱了營銷策略的實施效果。使得原來“親密無間”的伙伴變成了“你死我活”的對手。最終,使得市場環境變得更加復雜,進一步減小了企業的生存概率。三、金融危機下西部企業的營銷策略
1.外部環境分析系統是制定營銷策略的前提
企業營銷策略的選擇,是建立在對外部環境周密分析的前提之上的。因此,企業可以參照動態外部環境分析工具對外部環境的變化進行分析,以發現市場機會,形成企業的營銷策略。在機會與威脅并存的外部環境中,企業要更多地關注機會方面,通過分析找到企業的營銷機會,形成營銷策略。
在金融危機下,我們首先應該側重于宏觀環境分析,因為宏觀環境在很大程度上決定了或者說影響了微觀環境,而且往往都是些不可控因素。因此,企業只能調整自己的營銷策略,盡快的去適應這種環境。宏觀環境分析的主要內容是國家的相關經濟政策,如通脹、緊縮、信貸和稅率等因素的影響。在對宏觀環境分析的基礎上我們可以進行行業環境分析,即對上下游和競爭對手進行分析。上游供應商的變化可能會直接影響到企業資源和原材料的供應,而下游企業的變化會引起企業營銷模式的改變。最后,我們可以對企業影響最直接的消費環境進行分析。
2.各利益相關方分析是制定營銷策略的基礎
營銷策略的制定雖然是一個企業的內部決策,但是它的影響已經超出了一個企業的范疇。隨著市場競爭的加劇,企業之間的競爭逐步轉向供應鏈與供應鏈的競爭,也就是說企業與其上下游的各利益相關方形成了更為穩定的關系。西部企業多為中小型的勞動密集型企業,相對缺乏支撐它們持久生存和發展的核心競爭力。因此,他們為了生存尤其是在金融危機的背景生存更需要這種“穩定的關系”。那么在各利益相關方分析的基礎上制定出的營銷策略不僅可以鞏固這種“穩定的關系”,更能將營銷策略的效果發揮到極致。
3.整合營銷是西部企業可持續發展的必由之路
整合營銷是一種對各種營銷工具和手段的系統化結合,根據環境進行即時性的動態修正,以使交換雙方在交互中實現價值增殖的營銷理念與方法。
整合營銷就是為了建立、維護和傳播品牌,以及加強客戶關系,而進行的計劃、實施和監督等一系列營銷工作。整合就是把各個獨立地營銷綜合成一個整體,以產生協同效應。這些獨立的營銷工作包括廣告、直接營銷、銷售促進、人員推銷、包裝、事件、贊助和客戶服務等。金融危機下通過這些營銷工作的整合,可以在確保預期營銷效果的前提下盡可能為企業節省成本,使企業度過難關,實現可持續發展。
4.進一步提升企業產品的性價比
正如前文所說,金融危機降低了老百姓的收入預期。因此,消費者變得更加“精打細算”。
如果企業生產的是彈性較大的產品,則產品差異化戰略已經不能發揮多大的作用。企業在這種情況下必須致力于不斷提升產品的性價比,既用較低的價格提供高使用價值的產品,盡最大可能滿足消費者的需求,不管這種需求是顯性的還是隱形的,進而穩定和鞏固自己的市場份額,為日后的發展奠定基礎。
5.打造一支穩定、團結的營銷團隊
為了應對金融危機,在銷售額大幅縮減的情況下很多企業選擇了裁員,勞動密集型為主的西部企業也不例外,甚至把裁員看成了壓縮成本的唯一途徑,而營銷人員往往又是裁員的主要對象。但是,并不是所有的裁員活動都是明智的。對于營銷人員的大幅裁員,會破壞企業多年以來建立的營銷團隊的結構,當外部環境好轉時企業又在短時間內由于缺乏營銷人員而無法實施一些重要的營銷策略。這些在當時看來確實壓縮了企業成本的行為,為日后埋下了隱患。因此,越是金融危機,越是銷售下降就越需要一支穩定、團結的營銷團隊。
參考文獻:
[1]芮明杰:市場營銷管理——定位、聯盟、策略[M].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01
[2]李強:市場營銷學教程[M].東北財經大學出版社,2004,7
[3]盧泰宏:營銷中國[M].廣州:南風窗雜志社,2001,(5)
[4]李建昌:淺談市場風險的成因及規避措施[J].商場現代化,2005,(15)
[5]付勇:中國企業宏觀營銷風險研究[J].西南民族大學學報(人文社科版),2003,(8)
一、西部大開發中的金融政策研究綜述
目前人們對西部大開放金融政策的研究,主要集中在金融的作用程度認識;貨幣政策和信貸政策的傾斜問題;西部金融組織體系的構建;直接融資政策以及外資政策等方面。
(一)金融在西部大開發中發揮的作用程度認識
金融作為現代經濟的核心,西部大開發戰略的實施離不開金融業的大力推動。問題是金融究竟能起多大作用?人們主要有兩種不同的觀點。
1、金融支持處于主導性地位
馬潤平等人認為,“西部大開發是一項長期、復雜、巨大的系統工程,須有一個全方位、多層次的支持系統。在該體系中,金融支持處于主導性地位。”他們的理由是完善的金融支持體系可以拓寬西部開發資金供給的渠道,可以優化資金投向和經濟結構調整等等。
2、金融支持不起主導作用
戴小平認為,金融支持西部大開發的主導作用這種提法是過分夸大金融作用,也忽視了金融的特性。在他看來,金融業在西部大開發中確實能起巨大的推動作用,但也有其局限性,原因是在西部大開發前期,由于投融資項目的長期性、非盈利性,商業性金融和外資大舉投資內在動力不足,應以財政投資和政策性金融為主導;而在中后期西部投資環境改善后,商業性金融和外資才會發揮其資金融通的主導作用。除外,支持這種觀點的還有中國人民銀行蘭州市中心支行有關課題組的一份研究報告。他們認為在肯定金融業支持西部開發作用的同時不能夸大了金融業的作用,原因是金融作用的發揮要與金融領域內外環境緊密相關,不對西部金融環境進行改革,金融將難以真正發揮對西部開發的支持作用。
(二)貨幣政策和信貸政策的傾斜問題
在分析西部地區經濟金融落后的根本原因時,人們比較一致的看法是中央貨幣政策的統一性和西部地區差異性的矛盾所造成的。為了發展西部,不少人認為必須根據西部地區實際,實施特殊的金融政策,為此提出了貨幣政策和信貸政策的傾斜戰略。如馬潤平等人認為:要推行有差別的貨幣政策,途徑有:①實行有差別的存款準備金政策;②擴大再貼現和再貸款業務等。馬洪波認為實行向西部傾斜的信貸政策其措施有;①降低西部存款準備金率;②東西部差別貸款利率;③提高西部地區商業銀行分支行的貸存款比例等。和秀星等人認為,有效的傾斜性金融政策是一種資金、技術、人才等生產要素所不能替代的無形資源,它是金融杠桿撬動西部大開發的“支點”。他們提出的措施有:①按大區實行差別準備金政策;②適當提高西部利率浮動水平;③適當提高西部金融機構存貸款比例等;④提高呆帳準備金比例等。
在這股要求實施傾斜的貨幣信貸政策的強大呼聲中,有人對此持不同意見。戴小平的觀點認為:貨幣政策的傾斜受到很大限制,在一個國家不可能同時有著不同的貨幣政策,那將給中央銀行監管帶來很大困難。在他看來,貨幣政策因為主要是調控總需求,即使傾斜后對于結構調節的作用也不大。作者認為他所理解的貨幣政策的傾斜,應是體現在實施具體的優惠利率和約束性管制的節制等兩個方面。
(三)西部大開發中的金融組織體系的構建
西部地區的金融機構到底是多還是少?人們看法不盡相同。張錆認為,“金融組織體系殘缺不全,尤其是區域性商業銀行缺位,是限制西部地區外部融資環境的一個主要因素?!彼母鶕俏鞑拷鹑跈C構的網點密度與資產總量遠落后于東部,提出的對策是適當降低金融機構的設立標準等。人行蘭州市中心支行有關課題組的一份研究報告也談到要對“機構準入政策進行創新,降低西部金融機構的市場準入條件?!笨梢姡簧偃说挠^點是認為西部地區的金融機構數量少了,為此提出通過降低西部地區金融機構設立的標準等措施來大力發展西部地區的金融組織體系。
而戴小平則認為,在構建金融組織體系之前,應明白西部需要怎樣的金融機構。西部的金融組織體系目前是基本建立了,這時候過多增設網點,無異于自相殘殺,引起惡性競爭,當務之急是增強西部現有金融機構的服務職能。他還認為沒有必要專門設立西部開發銀行,原因是三大全國性的政策性銀行可以履行這一職責。
(四)直接融資政策
發展西部金融,通過金融機構融資,需要有一個比較完善的金融市場。目前西部普遍存在著金融市場不完善的問題,表現在資本市場和貨幣市場發展的滯后。但許多人提出的直接融資政策中關注更多的是西部資本市場怎么發展。和秀星等人認為“應放寬直接融資的政策限制,促進西部資本市場的發展?!比诵兄貞c營業部一個課題組關于西部大開發中金融政策的建議之一是發展和完善資本市場。張方等人對于直接融資政策的建議有兩個方面:一是資本市場的培育完善;二是設立西部開發基金。他們提出的措施有對西部企業上市給予傾斜和優先;在西部建立第二層次的證交所;在西部發行區域性債券等。
戴小平卻是從一個比較廣闊的視角來談直接融資政策。他的觀點可以概括為兩個內容:一是在發展資本市場的同時不應忽視貨幣市場的發展。理由是資本市場主要是解決長期資本的融通問題,貨幣市場主要是解決短期資金的融通。兩種市場對西部的發展都具有重要意義。二是在發展資本市場時,應找準切入點,股票上市只是手段,而不能成為目的,更不能為上市而刻意破壞規則;在重視股票市場的同時注意發展債券和投資基金的市場。此外,吳躍云等人在論及貨幣政策融入西部大開發的難點時,談到的一點是西部金融市場發育不完善。他們主要是從西部貨幣市場的不完善來說明。這從一個側面反映出西部地區發展貨幣市場的迫切性和必要性。
(五)對外資(FDI)的政策
西部大開發必須采取各種政策,以多元化方式提供多種渠道吸引外資參與開發建設,其中靈活的金融政策對吸引外資金融機構在西部設點等具有重要意義。在外資政策的建議方面,人行重慶營業部課題組認為:實行外資銀行國民待遇,吸引外資金融機構來西部設立分支機構。馬洪波認為:要加大西部利用外資力度,必須從基于規制的政策來吸引外資,那些對外資金融機構帶有歧視性的政策法規和不合理的行為必須及時清除。張錆對外資政策提出如下看法:在間接利用外資方面,可考慮在西部地區率先放寬外資銀行的經營范圍(首先是人民幣經營種類的放開);逐步推行所謂“同步設點”政策,即要求已在我國設立分支機構的外國金融機構,今后如要在東部增設分支機構時,必須相應的在西部設立分支機構等。
簡言之,人們關于外資政策的看法可以歸納為兩點:其一是為了吸引境外金融機構在西部設點,必須實行國民待遇原則,以創造一個良好的金融外部環境;其二是可以通過西部金融體系的對外開放政策來吸引外資。
二、制定西部大開發中的金融政策應注意處理好的幾個關系
從有關西部大開發中金融政策研究的綜述可以看出,當前關于這個領域的研究進程??偨Y分析各方的觀點,筆者得到的啟示是,在制定西部大開發中的金融政策時應注意處理好如下幾對關系,這些關系理順了,才能更好地設計,出現實可行的金融政策。
(一)增長與穩定關系
金融業遵循的最高原則之一是穩健經營,因此貨幣政策的目標是在穩定幣值基礎上促進經濟增長。在促進西部大開發的金融政策設計過程中,應注意處理好鼓勵金融投;資西部大開發與維護金融業穩健經營原則之間的關系。當前有的金融政策主張很有創新力度,但如果執行起來,其結果可能僅僅是在鼓勵金融機構的冒險精神,與中央銀行維護金融的穩健經營基本職責相違背。如適當降低西部企業貸款條件、降低西部設立金融機構的條件等。金融業一旦置于穩健經營原則于不顧,大肆投資放貸,金融泡沫也就為期不遠,到時不僅造成巨大金融風險,還影響了西部大開發的進程。所以制定金融政策時,必須正確處理好西部發展與金融穩定的關系。
(二)政策創新與維護關系
西部情況的差異性和西部大開發的緊迫性需要金融政策的創新思維,這是非常正確的。但我們在強調金融政策創新的同時,應注意以下幾個方面:①金融創新本質上屬于一種市場行為,而不僅僅是由政府政策就可以推動的結果。金融創新是在經濟、技術、市場需求等外部環境都比較發達的情況下產生的,我們在對金融政策進行創新時,應遵循金融創新的這種特性。政府行為不是萬能的,政府失敗論是客觀事實。所以在研究金融政策時,正確處理好政府與市場的關系是十分必要的:政府的金融政策不應過多地于預金融活動主體的自主經營活動,而主要以市場取向為主。有人提出的“同步設點”等措施實質上是強調·以政策的硬性規定(行政干預)來“迫使”外資金融機構來西部設點,政府與市場的關系沒有理順,該政策可行性值得懷疑。②在對金融政策進行創新時,應該是在總結、吸收已有的政策取得的成果基礎上的創新,不應前后矛盾。如有人主張的降低西部地區金融機構的法定準備金率措施,“如果硬要實行,則會否定商業銀行一級法人體制改革成果,回到原有的以各地分行各自為政的混亂局面?!雹巯嚓P金融政策的創新應自覺維護公平競爭的秩序。如傾斜性的金融政策旨在消除東西部存在的政策不公平現象,具有合理性,但應注意的是,在消除舊有的不公平的同時不應該又造成一種新的不公平產生。這是維護公平競爭的市場經濟秩序的需要,也是公共政策的屬性之一,因為實現公平是公共政策要尋求的目標之一。有的金融政策主張在消除已有的不公平同時無意中造成新的不公平,并不符合公平競爭的原則,這是在進行金融政策創新時應加以避免的,如,降低西部法定準備金率等。
(三)國家金融政策的統一性與地區性差異的關系
當前西部地區的金融落后是由國家金融政策的統一性和西部地區差異性的矛盾所造成的。我國長期以來實行的金融政策屬于“一刀切”做法,這種做法忽視西部經濟金融落后的實際以及對統一性政策給西部經濟金融帶來的負面影響估計不足。為了改變這種狀況,許多入主張實行傾斜性的區域金融政策。該政策強調了地區的差異性和特殊性,其一系列政策主張的本質是通過政策手段在抑制本地區資源和要素的不斷流動的同時吸引外來資金的投資。筆者認為,區域性金融政策的提出同樣沒有很好地處理國家金融政策的統一性與地區性差異關系。因為該政策的實質是借助于人為力量將地區市場與全國統一的市場割裂開來,在當前經濟金融全球化、一體化潮流面前顯得不是很合適宜。況且,這種區域性金融政策的存在也會給中央銀行的監管帶來困難?!霸瓌t上,為了區域發展目標,貨幣政策可以區域化,但由于貨幣系統的高度一體化,這樣做實際上是很困難的。因此,貨幣政策是較少用于區域目的的?!彼裕撜叩默F實性讓人懷疑。人們在研究金融政策時需要從系統論觀點出發,同時考慮金融政策的一般要求(統一性)與地區現實存在問題,協調好金融政策的統一性與地區性差異之間的關系,以便制定出行之有效的金融政策。
(四)放松管制與加強監管的關系
針對當前西部地區經濟金融滯后的狀況,許多人提出的金融政策之一就是放松對西部金融機構相關標準的要求,希望以此幫助西部地區金融業盡快發展起來。如,降低西部地區的法定準備金率、適當降低再貸款條件、降低設立金融機構的條件等措施。人們可能對傾斜性的西部金融政策實施效果寄予了過高的希望。實際上,西部地區經濟金融的問題,不僅僅是資金短缺的問題,金融外部環境的不完善則是更深層次的方面。西部地區還屬欠發達地區,本地區在經濟體制和經濟結構方面存在的突出問題造成地區經濟效益普遍較低,投資環境不佳,可投資的有前景的項目不多,銀行貸款回收、資產治理和風險問題因而也變得突出。這種狀況下如果再降低有關標準,而不同時強調進行有效的金融監管,那么可能的結果是一些并不符合條件的金融機構一哄而上,為了生存勢必惡性競爭,導致的后果將是嚴重的。國家開發銀行行長陳元就認為:“在西部開發中,應始終強調投資質量和防范金融風險?!彼?,金融當局不可能對西部金融機構一放了事,與此同時強化金融監管也是十分必要的。從政策科學的角度講,一項政策的周期包含制定—執行—評估—監控—終結等環節,其中監控環節對于及時矯正政策偏差、保證政策的有效執行具有重要的作用。因此,金融監管措施是一項金融政策的重要環節,在強調對西部地區的金融機構適當放松管制的同時,強化金融當局對其相關金融政策進行監控是其職責所在??傊?,放松管制必須與強化監管緊密結合在一起。
一、引言
為了解釋經濟周期和經濟增長與發展問題,1912年熊彼特建立了創新理論,并得到了普遍的認同和應用。但是,在相當長的一段時期,創新理論研究的重點都是產業經濟和實體經濟企業,很少涉及金融問題。20世紀七十年代,金融市場的擴張、金融服務需求的擴大與金融管理體制產生了沖突,金融創新活動開始快速增長。相應地,一些學者開始將創新理論應用到金融理論的研究中來。到了九十年代,金融創新理論基本上形成了體系,并成為金融研究的一個重要領域。隨著金融創新重要性的不斷提升,越來越多的學者對此產生了研究興趣。
(一)關于金融創新的概念和分類。目前關于金融創新還未形成權威且普遍認同的概念。在較有影響的定義中,David Llewellyn認為金融創新是各種金融工具的運用、新金融市場的產生以及提供金融服務方式的發展。GreenbaumHeywood認為金融創新是存在金融合同卻處于零供給狀態的金融產品。廣義上金融創新是創造并普及新的金融工具、金融服務、金融機構及金融市場的行為。
我國著名經濟學家厲以寧對金融創新的范疇做過這樣的界定:金融創新包括金融制度的創新和金融工具的創新。這種界定將金融創新的范疇擴展到了金融制度。我國多數學者傾向于如下定義:金融創新是指金融內部通過各種要素的重新組合和創造性變革所創造或引進的新事物。
(二)金融創新帶來的影響。金融創新給社會經濟生活帶來的影響,一直是理論界討論的重要話題。有一種觀點認為,金融市場的不穩定性可以歸根于與金融創新浪潮相聯系的金融重建過程。例如,Michael Carter就曾著文論述過金融創新何以導致了一個更加脆弱的金融機構。Lason認為對金融體系的標準看法產生了對金融體系重構的迷信理解,即認為金融體系的重構總是有利于金融體系。他們建議考察私有經濟領域創新過程的源泉,并指出范伯倫的理論對創新源泉的性質提供了有益的見解。范伯倫的理論認為,金融家的行為受兩個有力的欲望支配:最大的金錢收益、金融穩定。前一欲望激發對增加收益的各種途徑的追求;后一欲望則引致這樣一種傾向:大的金融機構以及它們制定的利率左右著金融市場,并在金融市場中形成勾稽同盟和保守管理。由于上述兩個因素的相互沖突性,增加了金融創新在金融體系中的不穩定性。
Minsky認為經濟擴張會產生一個不斷增強的反作用,即高水平的投資產生高水平的贏利力,高水平的贏利力又激發更高的利潤期望,這樣又會抬高資本的市場價格;接下來,這些過程又增強借貸雙方的信心,從而刺激更多的投資。總體上說,金融創新對整個金融體系理所當然的具有裨益。不同金融工具所包含的不同種類的風險已經彼此被分開,這會增加金融系統的效率,因為交易要素更加齊備,而且相關的風險也由最有效的金融機構承擔。彼此獨立的風險個數的增加應該不會增加整個金融體系的總風險。
另外,如VanHornc,J.C.指出,過度創新增加社會成本以及出現“泡沫現象”;MichaeIPawley等提出創新使廣義貨幣總量(M3)難以確定,削弱貨幣政策的實施效果;A.Saunders等提出風險轉移但并不消失,可能造成未來的金融危機;PeterTufanoc等結合案例論證了金融創新對經濟社會的福利改善。
二、金融創新對金融體系穩定性產生的影響
目前,對于金融體系穩定性并沒有統一的定義。一般來說,各種金融機構及其構成的市場、金融管理機構及其管理規章制度的總和構成一國的金融體系。因此, 如果從金融系統本身的組織結構入手,金融體系的穩定表現為四個方面:(1)金融體系中的金融機構是穩定的,即有充分理由相信這些金融機構能夠持續經營并履行他們的債務,而無需外界的援助;(2)金融市場是穩定的,即交易者能夠放心地在市場上進行交易,交易價格反映基本經濟因素變化,而當這些因素并未有明顯變化時,交易價格不應出現劇烈的短期波動;(3)由金融機構及金融市場組成的體系是穩定的,即個別金融機構或市場的危機波及其他金融機構和市場以至于發生系統危機的可能性低;(4)金融管理部門對于金融機構的經營和金融市場的運行有較強的監管和控制能力。
如上分析,金融創新對經濟發展、金融發展起到相當積極的促進作用,給金融體系的結構、功能以及制度安排帶來巨大改變,這種深刻變化極大推動了經濟金融化與金融自由化的進程。然而,金融創新也是一把“雙刃劍”,如果監管不當,金融創新對金融體系穩定性的四個方面都會產生很大的負面影響。
(一)金融創新對金融機構穩定性的影響。金融創新使得各種金融機構原有的分工界限日益模糊,各種新型的金融交易也不在舊體制的框架之內。在經濟自由主義思潮的影響和保護本國金融競爭力的動機支配下,八十年代初,一些西方發達國家陸續放松了對金融機構業務經營和金融交易的限制,不同金融機構的業務出現趨同。許多金融機構有大量的資產負債表外業務,如或有負債、高杠桿借貸、衍生證券等,在傳統的賬務處理程序下,這些活動不計入資產或負債方,僅在資產負債表上作以注釋,其實質就是在不擴大資產負債的同時,開展一些投機、收取手續費的業務。
在東南亞金融危機中,韓國金融機構和大企業就是高杠桿借貸的犧牲品。東南亞金融危機爆發之前,1997年初韓元匯率為1美元兌換800韓元;2月23日韓國的外匯儲備減少至外債總額的5%。這些不透明的業務對韓國金融市場、韓國經濟的打擊是相當大的。由于韓國金融機構由母公司進行了擔保,隨著亞洲金融危機的蔓延,進入1998年高負債的韓國大企業集團,接二連三爆發了財務危機,表外業務的高風險可見一斑。簡言之,當金融機構通過擴張信用以獲取高收益時,高風險隨之而來,金融機構的穩定性必然降低。
(二)金融創新對金融市場穩定性的影響。金融市場出現與基本的經濟因素無關的不正常波動,往往是因為有投機力量的操縱,并有因信息不對稱造成的從眾心理從旁助陣。當代金融創新為投機活動創造出了大批“撼動”市場的先進手段。一個投機之風盛行的金融市場,顯然是不穩定的。其手法有如下幾個方面:
1、發難未來,左右現在,加大金融市場的波動。保值者和套利者在衍生市場和現貨市場所做的交易,將“未來”和“現在”緊密地聯系在一起,從而使投機者可能通過操縱“未來”而反過來影響“現在”。而由于衍生交易成本低,用同樣的資本在衍生市場可做數倍于現貨市場的交易,現貨市場的廣度遠不能與衍生市場匹敵。從衍生市場發難,利用衍生證券的“杠桿”特性,進攻更具數倍威力。1997年上半年,以量子基金為代表的一些大型基金大規模運用“杠桿”不斷擠壓泰國金融市場,觸發泰國金融危機,在隨后東南亞金融危機演變過程中,這些基金大規模運用“杠桿”,加重了危機的程度。它們以自有資本作抵押,從銀行借款購買證券,再以證券抵押繼續借款,迅速擴大了債務比率;不僅如此,它們還將借款廣泛投機于具有“高杠桿”特點的各種衍生工具,從而進一步提高了杠桿比率。據《經濟學家》的報道,量子基金確實早在1997年3月就大量買入看跌期權,以掉期方式借入大量泰銖,賣出泰銖期貨和遠期,因料定交易對手要拋出泰銖現貨為衍生合同保值,輕而易舉地借他人之手制造泰銖貶值壓力。
2、環環相扣、節節鎖定、立體投機、推波助瀾。一般情況下,由于金融市場之間存在著無套利均衡關系,隨著各種金融衍生工具及其市場的誕生和發展,外匯即期市場、遠期市場、貨幣市場、資本市場、衍生市場之間環環相扣、節節鎖定,牽一發而動全身。國際投機家在各個市場上立體布局:一方面在各個市場加大賭注,為投機推波助瀾;另一方面一旦投機成功即可全面豐收,為承受的投機風險匹配高收益。國際投機家進攻香港金融市場時充分運用“立體投機”策略:首先,在貨幣市場上,拆借大量港幣;在股票市場上,借入成分股;在股票期指市場累計期指空頭;然后在外匯市場上利用即期交易拋空港幣,同時賣出港幣遠期合約;迫使港府提高利率捍衛聯系匯率;在股票市場上,將借入成分股拋出,打壓期指……。綜合看來,基于金融市場之間的密切聯系,“立體布局”使投機家的風險暴露相互加強的同時,更令杠桿投機威力和收益大增。1998年8月之前,國際投機家利用這種手法取得的豐厚回報,無疑助長了他們的貪婪,使其甘冒風險,增大香港金融市場的不正常波動。
一、當前金融機構內控中存在的主要問題
1.銀行內部組織結構的控制應按照決策系統、執行系統、監督反饋系統相互制衡的原則來設置,但在實際操作中并未完全達到這一要求。
首先,內控本身有其固有的局限,它要受成本效益原則限制。管理層在設置內部結構時,必然要權衡為強化內控而付出的成本和收益。銀行在設計制度時受成本的制約,不可能是最好的內控制度,只能是恰當的制度,既要考慮設計的經濟性,又要考慮執行時的效益性。如果某項設置投入多而當期并不能帶來相應的效益,即使能強化內控,也很有可能會被放棄。
其次,部門之間相互割裂、相互抵觸、牽制乏力的現象比較普遍。如會計部門不能制約資金組織部門的資金成本,有可能造成存款“唯量是圖”,存款結構越來越不合理,與銀行利潤目標嚴重背離。很多銀行上下級行各部門自成體系,各自為政,部門之間缺乏相互協調和監督功能。如按要求計劃信息部門可以通過報表、項目電報等監督制約信貸部門,會計部門可以通過賬表制約計劃部門。但實際操作中無相互協調的責任機制,各部門之間的監督作用未能發揮,甚至出現了通過調整賬表來隱瞞其它部門的違規行為,往往造成重大后果后才被發現。
2.銀行內部授權授信的控制要求建立合理的以書面形式確認的授權授信制度,按照業務工作程序和授權,健全完善各種審批手續。各級主管要在授權的范圍內實施管理,各項權力要在制衡的條件下正確使用。但實際情況往往并未如此。
目前銀行采用的多是一級法人下的分支行長負責制,即銀行內部的經營管理由行長負責。行長既是國有資產所有者代表,又是企業法人代表;既是銀行經營決策者,又是銀行經營管理運作的執行人。法人治理結構基本上就是行長一個層次。內控中對領導干部的權力缺乏應有的控制機制。行長的個人決策行為、業務行為、責任行為沒有操作性強的規范的制度制約。
3.按《加強金融機構內部控制的指導原則》,銀行機構要建立起科學的銀行計算機系統風險控制制度,但在實際操作中這一點難以做到。
計算機等高新技術在銀行業的廣泛運用推動了其發展,同時也帶來了許多新的風險,向內部控制工作提出了挑戰。現行內控制度很大程度上已不能再適應計算機支持下的銀行會計業務,帶來諸如計算機技術員和會計業務員權責分工等一系列原內控制度所未涉及到的問題。會計部門缺乏既懂業務又懂微機的復合型管理人才,對電子數據處理系統的管理不得力。
4.內部稽核監督管理職能未能充分發揮。現行稽核制度下稽核部門缺乏必要的獨立性和權威性,不僅難以實施有效、及時的監督檢查,難以真實地向上級行反映情況,而且難以嚴肅處理違規違紀問題。
稽核力量配備不足,人員素質不能適應工作需要。一些行不重視稽核工作,配備的稽核人員數量少,且有部分是兼職,造成執行者也是控制者的情況,加大了控制難度。
稽核頻率偏低,覆蓋面不夠。稽核部門無法從整體上把握全行的業務動作和經營狀況,無法及時發現經營中存在的問題,也難以提出有針對性和建設性的意見。
5.現行會計內控制度缺乏系統性、可操作性,且加強會計結算與嚴格執行制度之間存在矛盾。
會計內控機制應由目標系統、決策系統、執行系統和監督系統組成,在內控目標下指導決策系統,制定各項內部控制制度,按照制度進行具體操作,由監督系統對執行情況進行監督,監督中發現的問題及時反饋給決策系統,修改有關制度并實施,使得會計內控成為在目標指導下能自我完善、動態循環的有機系統。但許多銀行機構以靜止的眼光看待會計內控制度,沒有認識到內控機制是一個動態系統,對內控中暴露出來的小問題不去主動糾正,不能做到防微杜漸,以至小錯釀成大錯。
近年來銀行經營風險畢露,各行制定了很多旨在加強會計內部控制的規章制度,但在一些行中;這些制度的可執行性及執行情況,連很多會計主管都表示懷疑,很大程度上成為應付上級行檢查的一種擺設。并且大部分銀行制定部門和執行部門不為同一部門,這本身是一項好的措施,但也帶來一些弊端,制度制定部門僅考慮制定詳盡的各項制度,以避免因內容不全需其承擔的責任,有時全然不顧制度的可執行性;而有的制度執行部門對此索性不予以執行,造成有章不循,其結果比制度不全更為可怕。
銀行業是服務行業,努力加強和改善銀行會計結算服務,方便客戶,吸收存款,擴大業務是無可厚非的,但現階段仍存在銀行間的無序競爭,使有些銀行對客戶過分遷就。如銀行臨柜人員對票據憑證審查稍嚴格一點,客戶就要投訴,造成臨柜人員不敢嚴格按制度對票據進行審查,尤其是忽視本行收款人賬的票據憑證,銀行潛在的風險很大。、加強金融機構內控的對策建議
在當前銀行內控存在的問題中,有些是要隨著金融體制改革的進一步深化才能解決的,有些則是可以通過我們的努力在目前可以克服的。本文試從以下幾個方面提出加強內控的對策建議:
1.銀行要有嚴格的崗位分工和制定明確的工作職責,使各部門既有相對的獨立性,又能相互配合。
一是嚴格崗位分工,切實根據業務運作的實際要求,因事設崗,因崗定人,盡量做到分工合理。并實行行內崗位輪換和員工年假制等,使銀行每個人員和每項業務都處于被監督、被檢查范圍之內;二是按照每一項業務至少必須有兩個崗位或兩人以上參與記錄、核算和管理的要求,明確各崗位或員工在業務操作中的責權劃分,按各自的工作性質、權限承擔相應的工作責任;三是加強業務操作的事后檢查,每項業務要求有一名業務主管或專門崗位對該項業務處理的整個流程進行綜合把關和全過程的檢查,確保各崗位按職責要求正確處理同一筆業務,發現問題,及時糾正;四是要做好各部門之間的協調和相互促進工作。
2.健全銀行授權審批機制,加強對領導干部的內控。
可借鑒國外的經驗,設計一套控制資產風險的授權審批程序,使每一項交易有不同的人進行審查和批準,任何人的權限都是有限的。對各級行行領導的稽核,也可考慮在離任稽核的基礎上加上任期稽核,由上級稽核部門執行。
3.加快內部控制方面的電子化建設,使其能夠適應業務發展的需要。
在銀行業現代化、電子化的今天,不能以落后的手段去控制先進的業務,不能靠手工操作去檢查計算機系統,必須掌握、運用先進的工具和手段,才能適應內部控制的需要。具體而言,一是要運用計算機對本行的各項業務活動進行檢查;二是要建立起一套先進的內部控制信息系統,實現內部控制信息的快速、準確傳遞,用現代化手段對數據進行整理分析。對本行的計算機系統進行監督檢查,在計算機使用部門和管理部門建立授權明確、職責分明的多人多部門分工責任制及嚴格的核對檢查制度,建立完善的文字記錄制度。在軟件開發中,業務處理程序設計時,要將制約、監督等風險控制功能融人其中,使操作人員必須按職責權限和有制約的規范的操作程序才能進入系統處理業務,防范技術風險和計算機犯罪。
4.創造條件,充分發揮稽核部門的監督管理職能。
實行對法人代表負責的內部審計稽核管理制度,即建立總行審計稽核委員會作為稽核系統的最高組織,直接對總行行長負責;建立總行統一領導下的分支行總稽核負責制,直接對上一級審計稽核部門負責。充實稽核人員,不斷提高稽核人員素質。安排熟悉金融法規和制度規定,具有豐富工作經驗和綜合分析能力的人員從事稽核工作,并保證對其實施繼續教育和培訓,使其思想政治素質和業務素質能長期滿足稽核工作的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