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3-29 09:24:30
序論:在您撰寫大學生孝道論文時,參考他人的優秀作品可以開闊視野,小編為您整理的7篇范文,希望這些建議能夠激發您的創作熱情,引導您走向新的創作高度。
1.輔導員的年齡特點輔導員多數是剛畢業參加工作的年輕教師,他們的知識背景、生活閱歷上和學生相近,能較好的了解學生的想法,從而贏得學生的信任,以“良師益友”的身份展開交流和溝通,對學生得職業規劃作正確的引導,對畢業生在求職擇業過程中出現的疑難和困惑進行及時有效合理地解答。
2.輔導員的受教育程度隨著國家對高校輔導員隊伍建設的重視,如今高校輔導員基本上都是黨員、有過學生干部工作的經歷,學歷也都是本科以上,在上崗前都經過專門的崗前培訓。輔導員的這種高素質和高學歷,通過言傳身教,增強對學生的吸引力和感召力,從而為較好為工作的開展提供了良好的基礎。
3.輔導員的崗位優勢輔導員工作在學生工作第一線,全面了解學生的情況,就業時就能根據學生個人情況推薦合適的崗位。輔導員的管理角色有利于將就業指導與日常教育管理相結合,具體表現為:入學教育時培養學生正確的學習觀;低年級階段可以和專業思想教育結合起來,培養學生科學的擇業觀;實習及找工作階段,可以把就業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結合起來,培養學生健康的人生觀。通過輔導員的工作,把職業生涯規劃貫穿于整個大學教育中,結合時代特點和專業設置,開展就業主題教育活動,引導學生正確看待就業形勢,調整就業預期。
(二)輔導員開展大學生就業指導中的主要工作方法思考
1.加強學習,提高自身的就業指導能力就業指導應該包括國家政策、社會需求、就業形勢、就業程序、職業生涯規劃、求職方法與技巧、職場禮儀、法律意識以及本專業在就業中所處的位置等內容。輔導員應該自覺進行系統的就業指導相關理論知識學習,了解最新的國家就業政策,結合專業特色實際準確地向學生宣講就業政策。結合教育學、心理學等知識,提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為學生順利就業提供全方位、全過程的指導服務,提高思想指導和就業推薦的作用。
2.引導學生進行職業規劃,重視學生自我教育與專業課教師建立聯系,通過專業教師為學生介紹相關專業情況及其發展前景,指導大學生樹立準確的就業觀,指導他們逐步完成對自己職業生涯的規劃,明確職業目標并在大學期間做好就業前的各項職業技能預備。在樹立明確的就業目標與方向,對自身進行很好的剖析,充分認識自己的優劣勢,針對自己的職業規劃,在大學階段,不斷提高和完善自己。在實際工作中,輔導員要注重提高學生的工作積極性和主動性,提高學生發現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3.注重培養良好的道德品質,樹立就業誠信意識誠信是一個人思想道德品質的重要方面,輔導員在就業指導中要突出理想信念教育,將誠信觀念教育融入到思想道德教育之中去,強化大學生的誠信意識,引導大學生樹立正確的職業觀,養成良好職業道德。輔導員主要從從根源抓起,把誠信教育納入日常管理中去,加強大學生誠信意識的培養,具體從誠信考試,按需申請困難補助,誠信做好個人簡歷等做起。
關鍵詞:網絡倫理道德 大學生 道德教育 思想政治教育
互聯網在當今社會已經成為繼報刊、廣播和電視之后發展起來的第四媒體,并逐漸滲透到社會的各個領域,成為人類工作生活不可缺少的工具之一。隨著高校校園網絡化的迅速發展,網絡在其積極意義上作為大學生們學習和娛樂的平臺的同時,也如一把雙刃劍,日益暴露出他們的倫理道德問題。
一、網絡環境下凸顯出的大學生倫理道德問題
網絡覆蓋范圍廣、內容生動直觀、傳播速度迅速的特點為大學生學習知識、思想政治教育開拓了嶄新的空間,也創造了有利的條件。但是,網絡的隱蔽性和自由性以及“他人在場”的缺失性,使得大學生倫理道德責任感弱化,嚴重影響了大學生現實中的思想道德和價值觀,對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帶來了不可忽視的干擾。據調查顯示,在校大學生的倫理道德觀念發生了不同程度的扭曲,思想道德水平發生了不同程度的下滑,這確實是件令人擔憂的事情。下面筆者就網絡對大學生帶來的消極影響進行淺顯的概括。
第一, 網絡的虛擬性特點容易讓人迷失真我
網絡以虛擬實在和虛擬空間作為基本的技術支撐,人們可以借助于網絡的虛擬性特點隱匿和篡改自己的真實身份和處境來掩飾自己在網絡上的各種行為。比爾蓋茨曾在《未來之路》中引用了一副有意思的漫畫:一只正在操作網絡的狗對另外一只狗說:“在Internet上,沒有人知道你是一只狗?!边@形象地表現了網絡的虛擬特征。青年大學生作為網絡的主體,因其人生觀、世界觀、價值觀尚未形成,容易讓自己沉溺于虛擬的網絡中被一些虛假的現象所迷惑,而做出些與自己身份不合的舉動?!白沸亲濉痹诖髮W生中是一個很普遍的群體,很多大學生甚至放棄學業去碰自己的“偶像”。但是這些所謂的偶像在網絡上光鮮亮麗的背后是否存在一個真的自我呢?這就不得而知了。
第二,網絡娛樂性的特點使人沉迷其中,扭曲了人性的正常發展
網絡的娛樂性使得大學生不再以學習為重心,他們上網大部分是為了娛樂,網絡世界的多變性讓他們目不暇接,以至逐漸迷失了方向。不斷發展的網絡游戲,吸引著越來越多的大學生投身于華美絕倫的近于現實的網絡游戲畫面中。在這種虛擬的網絡游戲環境中,很多大學生因其心智還不成熟而導致迷失自己,造成其價值觀的扭曲,引發青少年犯罪。
第三,網絡的隱蔽性造成網絡信息的虛假難辨,
網絡的這種隱蔽性使得網絡信息真假難辨,導致種種弄虛作假、爾虞我詐的現象出現,嚴重影響了大學生的倫理道德觀念。個別同學甚至萌生了某種不良的念頭,覺得“作假可以獲得成功,老實只會導致失敗”。這種思想觀念,使得大學生不講誠信的現象在大學里隨處可見,作弊現象屢見不鮮。更有甚者為了獎學金或是評優在考試過后找老師要求加分等等。這些不誠信的舉動隨著互聯網前進的步伐越來越普遍,這告訴人們這種失衡現象應該盡快加以控制,否則將會對大學生倫理道德造成更為嚴重的影響。
二、凈化大學生的網絡德育環境
網絡快速發展的趨勢不可阻擋,我們只能順應這一趨勢,但我們可以充分利用網絡這一途徑,使消極因素轉化為積極因素,用生動快捷的方式把科學的正確的思想觀念傳播出去,積極開展對大學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只有方法正確,開展教育才會有成果,大學生才會接受,才會發揮自己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去改造社會,從而展現自己新一代的精神風貌。
第一,高校要大學生的網絡準則,加強對大學生倫理道德的培養。網絡倫理是現實倫理的延伸和拓展,要想使大學生有一個正確的網絡倫理觀念,必須在現實中加強對大學生倫理道德觀念的培養。對大學生的上網行為必須有所規范,應該做什么不應該做什么讓他們心里要明白,讓他們懂得自律,同時要對他們進行監督和管理。
人類進步的歷程,就是人類不斷學習不斷傳承的過程?!皩W”之一字,貫穿于人類的文明發展之中,貫穿于人的一生。正因為有了“學”,才有了今天人類的文明成果。學是進步的表現,學是傳承的表現,可以使人更好的塑造自身人格,更好的建立價值觀念,更好的完善思想和行為。學是實現人生價值的根本之路,作為大學生,“學”是他們找到良好工作的根本突破口。學,可以豐富知識,可以提升能力,可以增長閱歷,可以開闊視野,可以深刻思想;對自己,可以更好的實現自己的人生價值,可以對自己理想中的生活有更好的把握;對家庭,可以讓父母放心、舒心,可以讓自己以后的小家更加的小康、和諧;對他人,可以激勵后進,無形中對別人產生積極的影響;對社會可以多一個能夠創造價值的成員。因此,在大學中,大學生刻苦學習,努力向上,對個人、家庭、他人、乃至社會是百利而無一弊的,“學”是大學生就業知識和綜合素質形成的源泉。作為高校輔導員,可以通過報告、宣講、典型塑造等各種形式,啟發學生樹立對“學”的正確認知和態度,讓學生積極的、主動的去面對學習。學生一旦對“學”的內涵有了自身的認知和理解,開始了主動學習,學生的潛能將得到極大地調動,也將是學生人生改變的開始。學習得力,方向正確,方法得當,持之以恒,學習不再是一種負擔,而是一種進取的方式,個人的學識和素養將得到不斷的提升和完善,這樣他們才有可能成為受社會歡迎和認可棟梁之才。
二、輔導員積極正確地引導大學生對專業知識的學習、專業素質的發展,是做好大學生就業工作的根本著力點
當今信息社會是一個知識爆炸、新思想、新技術層出不窮的創新時代,不少大學生持有專業知識無用論,個別大學生對于所學的專業知識和能力是否有價值產生疑惑,輔導員需要引導大學生端正學習專業知識的態度。如果專業知識不扎實、專業能力欠缺,思維層次不夠豐富、思想不夠開闊,則大學生未來的發展將會成為無源之水,無木之林?,F在所學的專業知識和專業素質是學生今后乃至一生職業發展的基礎。只有真正的掌握了這些,才能更好的立足于所從事的工作,才有可能抓住稍縱即逝的機遇。輔導員可以通過形式多樣的科技文化活動和社會實踐活動,培養學生的專業興趣,充分調動學生學習專業知識的動力,培養具有扎實專業知識和能力的大學生,這也是高校教育的根本所在。
三、輔導員積極拓展大學生綜合素質,努力塑造他們樂觀自信、積極進取的良好人格,是做好大學生就業工作的重要支撐點
聘用單位除要求學生具有較硬的專業素質和專業能力外,一個樂觀向上、積極進取,綜合素質較強,能為單位帶來正能量的員工,將會更受用人單位的歡迎。具有樂觀進取良好人格的學生能夠更快的融入集體,更能取得成功。用人單位在聘用人才時,對學生這方面的素質更加重視。同時良好的人格和較強的綜合素質,也是學生成長以及人生價值實現的重要組成部分。樂觀積極的人格讓學生充滿激情與活力,對世界和未來充滿希望,也有利于學生綜合素質的提升;反之綜合素質的提升,更有利于學生自信樂觀、積極進取人格的培養。素質教育是當今中國中等教育改革的重點和難點,大學無疑成了培養學生綜合素質的重要階段,輔導員要拓展大學生綜合素質培養的方式方法,引導大學生開展豐富多彩的校園活動,全面提升大學生的綜合素質和人格魅力是做好大學生就業工作的重要的支撐。
四、輔導員積極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就業觀和擇業觀,是提升大學生就業工作內涵的重要內容
就業是人生邁向社會的第一步,是人生重要的轉折點,從此由全身心學習步入工作與學習并進的人生階段,因此良好的首次就業對學生適應社會有極其重要的作用。輔導員引導學生樹立良好的就業觀和擇業觀就尤為重要。學生的就業觀一定程度上體現學生的人生觀、價值觀和世界觀,輔導員根據學生自身的特點,加強就業指導,調整學生就業觀念,樹立正確的擇業觀。就業的首要目標是所從事的工作和自己的專長、興趣有較好的貼合。如果如此,學生自身將會在工作中找到自己的工作成就感,會將工作作為自我實現的方式,而樂意工作,同時也將在工作中創造更多的價值,為單位的發展做出更多的貢獻,實現個人和單位共贏。但這只是理想狀態,更多的同學會將工作定位為謀生的手段,在工作和自身價值的實現方面,很難達到統一。這就需要輔導員幫助學生進行就業擇業的利弊分析,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就業觀、擇業觀,提高大學生就業的滿意度,是加強大學生就業工作內涵建設的重要內容。
五、輔導員在加強招聘信息收集與宣傳的同時,引導學生通過網絡,努力獲取與自身相契合的招聘信息,是做好大學生就業工作的有效信息支撐
招聘信息的獲取量越大,學生就業才有更多的選擇機會。
這其中包含兩個方面,一方面是學校管理機構關于招聘信息的獲取與宣傳,二是學生自身獲取的招聘信息的量與質。學校作為管理機構,需要獲取豐富的招聘信息,并將信息傳達給學生,學校獲取的招聘信息越多,舉行的招聘會數量越多,表明學校對待學生就業更加重視。但是學校自身力量有限,而學生自身獲取招聘信息的力量,若集合起來,將會而更大。因此輔導員應主動的引導學生,讓學生自己的去獲取就業信息,并引導學生如何將有效信息,轉化成更大的應聘成功率,調動了學生自我獲取有效招聘信息的能力,對于學生本身來說,這種信息目標性更強。學生所重點關注的招聘信息,將會與自身的特點及要求,契合度更高,學生為之所做的努力將更多,進而有利于應聘的成功。因此輔導員引導大學生通過專業招聘網站或目標企業網站,他們積極主動的獲取就業信息,促使大學生自身擁有大量的選擇機會,有利于推動大學生形成主動就業的觀念和主動就業的行為。
六、輔導員積極引導大學生的求職意向和用人單位的招聘要求建立更多共通點,對大學生進行系統的就業指導,是做好大學生就業工作的重要輔助力量
[關鍵詞] 大學生 消費文化 價值引導
大學生作為社會特殊的消費群體,其消費文化的塑造和培養直接關乎著大學生世界觀與價值觀的形成,進而對他們一生的品德行為產生重要影響。幫助大學生樹立正確的消費觀,學會科學合理地消費,讓他們感悟到父母艱難創業的歷程,明確錢財的來之不易,能夠激發他們刻苦學習、積極向上,產生孝敬長輩、奉獻社會的情感,立下創業的志向和決心。所以,關注大學生消費狀況,把握大學生消費的心理特征和行為導向,對大學生的健康成長有著重要的現實意義。
一、什么是大學生的消費文化和消費行為
消費文化是指消費者的消費價值判斷、指導思想與行為準則,以及反映在物質產品上的文化層次和文化趨向。大學生消費文化是指大學生在消費活動中所具有的指導思想、價值判斷與行為準則,以及反映在物質產品上的文化層次和文化趨向。它涉及到大學生的消費水平、消費觀念、消費結構、消費方式及具體的消費行為等。在此基礎上的大學生消費行為是指大學生在有一定消費觀念,為滿足自身物質生活和精神生活需要而采取的消費行為。
大學生作為一個特殊消費群體,他們中絕大多數人不能通過全職生產勞動獲取收入滿足自己的消費。滿足他們消費需要的經濟來源,一是家庭(包括家庭負債供給)和親友們的資助,占消費資金的絕大部分;二是大學生通過各種途徑,開展勤工助學活動,獲取一定的經濟報酬,以彌補學習消費之不足。因此,大學生消費基本上屬于單純依賴性消費,然而他們的消費行為又是復雜多樣的。
首先,從消費過程中的行為導向上看,表現為兩個方面:一是符合社會普遍道德規范、符合角色以及獲得社會普遍認同的理性的、科學合理的消費;二是受西方大眾文化影響,以西方后現代消費理念為指導,注重享受,超越自身經濟能力的非角色性消費。這種消費價值判斷表現為:象征性和理想性,其核心內容是消費至上觀念,追求無節制的享樂、時尚潮流、超前消費,追求商品的符號價值。
其次,從消費結構看,目前高校學生的消費結構是不合理的,高消費和浪費嚴重。表現在除正常的食宿費、學習用品和日用品費外,其它開支比較大,所占的比例偏高。如交際活動消費(主要用于同學、朋友之間活動,如旅游、交流、請客和送禮等)、文體活動消費(舞會、影視、體育比賽的門票和體育用品等)。
第三,從產生問題原因看,社會原因(如城鄉差別等)、家庭原因(經濟條件、成員受教育程度等)、學校原因(文化背景、教育力度等)、自身原因(獨生子女和非獨生子女、消費心理問題、透支意識的加強等)等方面。
第四,從突出案例分析看,有以下幾種情形:(1)“我為名牌而瘋狂”?!芭⒆拥貌幌Т鷥r打扮自己?!边@是小王同學的口頭禪。據其同學小黃透露,有時為了追求名牌和與眾不同的款式,她經常在網上購買衣服。(2)想說愛你不“便宜”。一男生列出了自己每月的“愛情消費”清單:和女朋友每周下館子“改善生活”,一般一頓飯要50元,每周一次每月就要200元。每月通訊費還要200元。周末兩人出去玩,即使看場電影也要20元,要是女友看上什么心儀的衣服或飾物,還要買下來。這樣,一個月僅“愛情消費”至少也要七八百元。(3)“攀龍附鳳”的追求者和受害者。大一張同學說,同學來一次也不容易,自己也去同學那里,人家很夠“意思”,各個方面都照顧得很到位,到我這兒了,如果招待不周,那也太沒有面子了,無論如何也要“硬撐”。
二、當前大學生消費心理和行為乖張的原因
當前大學生在消費上出現無計劃消費、消費結構不盡合理,攀比斗富、奢侈浪費、戀愛支出過度等問題,甚至有些大學生家庭經濟狀況不允許高消費,但是為了滿足自己的消費欲望,不惜做出一些損人利己甚至喪失人格、法理不容的犯罪行為。大學生怎樣消費、消費多少,消費什么、與其思想、感情、價值觀念等社會意識密不可分。而社會意識的產生,既與社會大環境的負面影響有關,與家庭環境有關,同時也與學校缺乏正確教育引導有著密切關系。
今天的大學生生活在“沒有圍墻”的校園里,全方位地與社會接觸。當某些大學生受到拜金主義、享樂主義等不良社會風氣的侵襲時,如果沒有及時得到學校老師和父母、親友的正確引導,非常容易形成人性中心理趨同的傾向,順應所謂的“時髦”、“潮流”,盲目追求高消費。與一些大學生不良的消費觀相對應的是,一些高校沒有開展針對大學生的消費觀念教育,對大學生的消費行為沒有引起足夠的重視。具體表現為:其一,對大學生消費心理和消費行為研究不足。大學生的消費文化離不開大學生的思想觀念,學校缺少對大學生思想觀念的深入了解,對待大學生的不良消費,不進行具體問題具體分析,或者一棒子打死,或者聽之任之,其結果是管與不管一個樣,學生該怎么樣還是怎么樣。其二,“兩課”教學中對大學生消費觀的教育指導不夠。一些高校的“兩課”教學僅僅停留在政治理論課的教學上,一方面理論分析較多,聯系實際不夠,不能從大學生的思想、學習、生活等實際出發,就理論講理論;另一方面,品德教育欠缺,人生觀、勞動觀、金錢觀、國情觀等重要思想觀念的教育沒有充分開展和深入進行,更不用說開展大學生的消費觀教育。其三,校風建設范疇中普遍缺少倡導大學生勤儉節約生活消費觀的內容。目前的校風建設從學生層面來看,主要關注的是學生的學習狀態、政治方向等內容,對學生生活中的具體思想、與行為關注得不夠,甚至存在嚴重忽視的現象,如大學生戀愛觀、消費觀、勞動觀等等。
三、結論與對策
當前,我國社會正處于激烈的社會轉型和全世界范圍內的經濟危機過程中,雖然社會經濟與以往比較已經取得卓越的成就,但是放眼世界,我們離工業化發達國家的距離還很遙遠。當代大學生在消費意識上不能脫離國情,脫離自身的條件基礎。加強大學生健康消費觀念的培養與塑造,引導其形成艱苦樸素、勤儉節約的消費品質,反對奢侈浪費、盲目攀比、過高消費等不良消費風氣,在當前國情和世界大趨勢下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
1.加強對大學生消費心理和行為的調查研究。教師應當重視和加強對大學生消費狀況的關注,注重研究大學生的消費心理與行為,及時發現問題和解決問題,幫助大學生養成健康消費心理,形成正確的消費觀。在思想政治理論教學中,使用調查研究與理論教學相結合的教學方法,結合大學生的消費、戀愛、追星、形象塑造等實際內容進行有針對性的教育,使理論教學擺脫空洞無物的說教,借以解決實際問題。
2.對大學生的財商加強培養。所謂財商,指的是一個人在財務方面的智力,即對錢財的理性認識與運用。財商與智商、情商并列為現代社會不可缺少的三大素質,也是現代教育不可忽略不宜回避的話題??梢赃@樣理解,智商反映人作為一般生物的生存能力,情商反映人作為社會生物的生存能力,財商反映人作為經濟人在經濟社會里的生存能力。學??梢耘e辦以“大學生消費”為話題的專題講座、研討會、辯論會等,讓大學生真正懂得什么樣的消費才是大學生應該具有的。
3.大學生良好消費風氣應該成為良好校風的重要組成部分。良好校風是師德師風和學生學習、生活作風等的有機組合。其中大學生的消費心理和行為是體現學生生活作風的重要組成部分。所以,大學生良好的消費習慣得到培養和加強,就會對良好校風的塑造起促進作用,并形成校風助學風的良性循環。在校風建設中,不能滿足于“標語式”、“口號式”教育,應把校風具體化為大學生學習、生活的實際內容,成為看得見摸得著的引導牌。
大學生的消費文化不僅對其自身的思想、道德、人格和生活方式產生潛移默化的影響,而且會影響到教師,乃至整個青年群體的消費走向。可以說,大學生的消費行為是觀察社會生活變遷的一面鏡子。面對消費社會對大學生消費的負面影響,無論是家庭、學校、社會都要給予高度關注,引導大學生進行理性的、科學的消費,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念。
參考文獻:
論文摘要:高等學校必須正確認識當前大學生就業指導工作的現狀,努力加強理論研究和實踐探索,不斷創新工作內容、方法與途徑,努力構建全過程、全方位的就業指導工作體系。
就業關乎民生,大學生就業已成為中國社會經濟發展中越來越突出的熱點問題。隨著高等教育規模的擴大,我國高校畢業生數量進入一個急劇增加的階段,就業形勢越來越嚴峻,越來越多的大學生而臨著一畢業就失業的危機。對于高師院校來說,師范專業就業市場已成為理工、綜合院校競相搶占的目標,種種因素導致這一市場的競爭口趨激烈。在新的形勢,如何讓畢業生沉著從容地選擇一份相對理想的工作,真正實現“畢業了就基本就業”,確實是一個必須面對而又回避不了的問題,對畢業生就業指導工作也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我們應該站在“就業是民生之本”、“社會穩定之源”這一高度來思考就業指導工作,以強烈的危機感、責任感、使命感加強理論研究和實踐探索,努力創新工作內容、方法與途徑,構建全過程、全方位的就業指導工作體系。
一、充分認識和克服就業指導工作的誤區
當前,高校就業指導工作中不同程度地存在著注重信息提供,忽視教育引導;重視技巧指導,忽視思想政治教育,對學生的擇業觀教育、擇業心理調適和引導、創業教育、職業規劃、艱苦奮斗教育、誠信教育、愛崗敬業教育、集體主義教育等明顯不足,導致部分大學生缺乏奉獻精神和創業精神,個人主義和享樂觀念仍很嚴重;缺乏針對學生個體的專門咨詢和有效指導,缺少專業的職業顧問等誤區或問題,從而難以適應當前大學生就業形勢發展的需要。
為此,大學生就業指導工作不僅要講解就業政策、分析就業形勢、傳授擇業技巧等,充分發揮心理咨詢、社會實踐、形象設計、面試模擬等手段的作用,而且應注意加強對就業指導教師隊伍的培訓,建立一支專門從事有關大學生職業、就業等方面的指導、咨詢、教育、管理、研究和服務作的就業指導隊伍,促進就業指導工作的專業化,使就業指導能夠真正受大學生歡迎,幫助大學生解決就業過程中的諸多矛盾和問題。
二、深入開展全過程就業指導,分階段落實就業理想
我國大多數高校是在大學四年級才開展就業指導工作的,沒有將大學生就業指導工作上升到職業生涯設計的高度來重視,沒有樹立大學生就業指導工作前移并貫穿大學四年教育始終的觀念。
就業指導工作應貫穿于高等教育的全過程,通過職業規劃活動發掘學生自身的潛力,樹立正確的職業價值觀,提高就業競爭力。。不能僅僅局限在畢業班,如果只是在臨近畢業時才把現實問題交待給學生,恐怕他們一時就難以接受,甚至會出現意想不到的后果,所以,我們應把工作做在前面,前置到新生剛入校,實施在全過程,構建以職業生涯輔導和學習職業角色技能為主線的就業指導模式。
1.從新生一人學就實施就業指導工作,開展成才教育。抓住新生剛剛進入高校成才意識強,而對專業知識膚淺、就業觀念模糊的特點,教導他們認識到成才與就業、創業的道路必須從現在開始,引導他們從就業和職業的角度思考如何成才,從而在思想上樹立正確的職業觀,明確自己的努力方向,培養自我塑造的自主性和創造能力,正確理解在大學期間需要做哪些素質準備,才能在畢業時取得理想的職業,把成才理想和就業觀念結合起來。
在就業指導過程中,應把工作重點放在指導學生進行職業生涯規劃的設計上,根據不同時期的特點與任務,分階段、分任務逐級做好大學生的職業生涯規劃指導,提高職業生涯規劃指導的針對性。一方面,應針對某一個學生的具體情況和特點,進行職業興趣、職業能力等方面的測評,在測評的基礎上,結合學生的興趣、特長、技能、愛好、社會需要和專業,進行差異性的就業咨詢輔導,使每一個學生的職業生涯規劃指導都不同于他人。應積極引導學生進行自我分析以及職業分析,使其對自己的職業興趣、氣質、性格、能力等進行全面認知,清楚自己的優勢與特長、劣勢與不足,促進學生對職業、自我概念的形成與發展;指導學生尋求與其自身特征相一致的職業適應范圍,進行人職匹配的自我評價,并根據各自的特點(興趣、氣質、性格和能力等)制定短、中、長期的職業規劃。另一方面,努力培養學生各項職業所需的綜合能力:如動手能力、綜合運用理論知識的能力、對環境的適應能力、合作協調能力、對文化整合能力、邏輯思維能力、承受挫折的能力等。
2.大二、大三時,就業指導工作主要是使學生在穩固掌握專業知識的基礎,擴大與就業相聯系的知識面,明確就業方向,進行職業素質的培養,注重學生職業能力、職業角色技能和職業心理素質的培養,指導學生參與多種技能訓練,提高學生的各種能力,提升學生的心理品質,提高自我意識水平,肴貢培養科研和實踐教學方而的能力,實行考研和就業學生的人體分流,使之以良好的心態,確處理社會要與個人職業選擇的關系。
此時,應多渠道、多形式地開展職業素質的培養,如在大學生的教育實習中,培養他們的職業道德行為和敬業愛崗的精神,強化崗位角色訓練;通過選修課、專題講座和研討會等形式,進行職業道德修養的教育;聘請校外在崗人士作職業素質相關的系列報告;利用專業實習讓學生走向社會了解職業要求,拓寬職業專業知識??傊?,通過各種教育和實踐活動,使學生了解相關的就業政策,掌握面試、筆試的技巧以及實踐技能的考核方法,使大學生形成較高的職業素質和優良品質,為就業打下堅實的基礎。
3.大四時,應對學生加強就業政策的指導和求職技巧的訓練,把重點放在招聘的模擬訓練和角色的轉變上,使其完成從一個“校園人”向“職業人”的心理轉變,為盡快適應新的社會環境,愉快地走向工作崗位打好基礎。應根據畢業生擇業期的特點和困惑,進行政策、技巧和心理等方面的具體實戰指導;鼓勵學生根據自己的個性特點,確定擇業定位,積極參與市場競爭,充分發揮就業的自主性。在指導方法和手段上,可通過集體輔導、分類輔導、個別咨詢、模擬講座、演練實習、技能實踐、交流討論等多種形式,使學生從各種適合自己大學的職業模擬活動中提升自己的綜合素質和專業技能。
三、開展全方位、多層次的就業指導
(一)深入分析就業形勢,加強就業形勢的指導
進行就業形勢分析和指導可以使每一位畢業生認清當前的就業形勢,清楚自己所處的位置,認真分析自己所具備的素質和基本能力,有意識地找準適合自己的崗位,避免就業選擇時的盲目性。
市場經濟條件下,就業的竟爭,歸根結底是人才素質的競爭,就業機遇總是青睞于職業素質高的人才。據對找到工作的學生的調查顯示,用人單位對畢業生的要求越來越高,不僅對畢業生外語和計算機水平的要求越來越高,對畢業生綜合能力以及素質的期望值也不斷提高,對是否擔任過學生卜部和是否黨員也有一定的要求。被用人單位錄用的最重要因素是“專業水平”(26%);其次是反映一專業能力、溝通能力、心理素質等綜合能力的“面試的第一印象(19%);再次是“社會實踐經歷(14%)此外,“外語水平"(13%)和“計算機水平”(9%)也是用人單位較為看重的,而這兩項也可以視作專業能力。顯然,專業水平是用人單位最看重的素質,它是大學生所有就業能力的基礎。
(二)強化就業觀念指導,樹立就業信心
就業觀是學生選擇職業的前提,是其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在就業問題上的反映。就業觀念指導應引導畢業生形成正確的價值觀和自我評價體系,樹立競爭就業、自主就業的意識;在全面、客觀評價自己的基礎上調整好就業期望值,找準坐標,使自己的職業意向與社會的需求相吻合。
1一幫助畢業生轉變“四個就業觀念”,即轉變“鐵飯碗”的舊觀念,鼓勵他們到私立民辦教育單位就業;轉變“一次就業定終身,一招技術吃一輩子”的舊觀念,鼓勵他們先生存后發展;轉變“前途、前途,有錢就圖”的價值觀念,鼓勵他們到真正伸展自己手腳,發揮專業優勢的地方去工作,才能真正體現自身的社會價值;轉變“我最向往的工作,就是最好的工作”的幼稚觀念,幫助他們正確認識自我和準確估量自身條件,去找“最適合我的工作”,不好大喜功。要努力幫助畢業生樹立正確的自我實現觀和“先就業、后擇業”的擇業觀,培養正確的義利觀,鼓勵他們到中西部和基層單位去發展。近幾年我系就有相當比例的畢生到山東西部、河南中西部、河北和蘇北等地區的中學任教,有的畢業生在這些學校擔任了非本專業的英語、生物甚至宿舍管理員等教育教學幾作,實現了就業,贏得了社會的承認。
2.幫助學生樹立積極向上的擇業態度和自信心,樹立自我創新和自主創業的擇業觀念。要使學生首先有一個準確的定位;再就是自尊自信,它是就業應聘成功的一個重要的因素;同時還得謙虛有度;謙虛過度,給人以缺乏自信的感覺,自信過度,又讓人感到狂妄;在應聘中還要積極主動,勇幾推銷自己,勇于競爭,變被動的就業為主動的創業,充分發揮潛能,實現美好的人生。
(三)做好就業心理指導
畢業生在求知擇業過程中,由于主觀上的不穩定性和不成熟性,加客觀上的諸多制約因素以及就業壓力和困惑,容易在擇業時產生矛盾心理,如:急躁焦慮、臨陣怯場;患得患失,難以抉擇;缺乏自信,自卑自棄等;同時不同程度存在以下幾種心態:一是以經濟實惠為條件的急功近利心態;二是對大城市的追求和對基層及廠礦艱苦條件的冷漠心態;三是擔心不正之風沖擊平等競爭的憂慮心態;四是好高鶩遠,“這山望著那山高”的攀比心態;五是自己的社會背景和自身條件都比較優越而引發的依賴心態等。
針對以上矛盾心理、心態,就業心理指導要因勢利導,努力幫助畢業生培養健康的心理,提高心理素質,以健康的心態面對就業。應幫助畢業生從自我素質方面做客觀評價,幫助他們分析客觀社會環境和他們將要從事工作的有利條件,教會他們如何控制應試心理和技巧,消除不適應的行為,學會各種正常的反應方式;同時對落選的畢業生要引導他門重新評價自己,分析落聘的原因,重新振作起來,重新樹立信心。
(四)做好擇業技巧的指導
關鍵詞:傳統文化孝道孝道觀
俗語說:“百善孝為先”。孝,作為支配中國古代社會最基本的道德規范,長期以來已經滲透于人們的骨髓和血液之中,成為中華民族普遍的社會心理和思維定式,構成了中國傳統主流倫理范疇系統的核心部分。孝道是我國傳統倫理道德的核心理念,是我國家庭文化的核心,它反映的是一定歷史條件下,維系子女對父母親情關系的道德規范體系。在19世紀以前,傳統孝道在我國社會長盛不衰,然近一個多世紀以來,隨著社會的迅速發展,傳統孝道經歷了全面的沖擊和洗禮。但是這并非意味著傳統孝道已經不存在了,它仍然有著一定影響。大學生作為新時代的知識青年,既受到傳統孝道觀的影響,也在新的社會環境中形成了符合當代社會發展所要求的新的孝道觀。
一、傳統文化中的“孝”
(一)“孝”的起源和含義
據研究表明,孝的觀念最早形成于父系氏族社會。從文字構造上看,“孝”是一個象形字,“老”字頭下有子,意為人老了行動不便時,由兒子背著走。這表明,孝是晚輩對長輩的。通常,孝是子女奉養父母所遵循的一種準則。
早在先秦時期,人們就將“孝”視為“德之根本”。春秋時期,孔子融六經之精華集著而成《孝經》。在《論語》中,孔子對孝進行了闡述。子曰:“父在,觀其志,父沒,觀其行。三年無改于父之道,可謂孝矣”。《孝經·開宗明義章》認為:“身體發膚,受之父母,不敢毀傷,孝之始也”?!秴问洗呵铩ば⑿杏[》亦云:曾子曰:“父母生子,子弗敢殺。父母全之,子弗敢闕。故舟而不游,道而不徑,能全支體,以守宗廟,可謂孝矣”。
(二)“孝”是我國傳統家庭文化的核心
從古至今,孝的一般意義都是指子女對父母的侍奉。主要體現在奉養長輩、順從長輩和祭祀先輩三個層面。從根本上來看,孝體現的是一種親子倫理關系,它對于維護家庭的穩定具有重要的作用,是我國傳統家庭文化的核心。孝道在最初意義上的尊祖敬宗、報本返初和生兒育女、延續生命,到“善事父母”,就已經局限于宗法和家庭倫理范疇。幾千年來,家庭倫理中仍然注重孝道,即使在現代社會亦是如此。故可以說,孝道不僅在過去,甚至在現在、將來都將會是我國家庭文化的核心。
(三)傳統孝道觀
我們知道,最初意義上的孝道僅僅局限于宗法和家庭倫理的范疇。然后來的儒家把孝道從家庭推向了社會,把孝移到“忠”上,將忠孝視為一體,從而使孝的內涵往外延伸?!袄衔崂弦约叭酥稀薄ⅰ叭巳擞H其親,長其長,而天下太平”,孝道成了同時維系家族和社會道德的紐帶。到了漢代,孝被政治化,統治者提倡“以孝治天下”,且“舉孝廉”,孝道成了封建專制統治的思想基礎。再到宋明時期,孝道更是被統治者及其思想家們加以扭曲,為了維護封建統治秩序,愚孝成為當時道德的楷模。
傳統孝道在其產生和發展的過程中,既有精華,也有糟粕??v觀其整個的歷史沿革,傳統孝道可分為三個層面:
第一,對宗法的永恒追求。如對祖先的崇拜、傳宗接代、延續生命等。
第二,善事父母,孝道的最基本的倫理意識和規范。包括對父母的事生和事死。事生是指養親、敬親、順之以行、諫之以禮;事死則是指葬之以禮、祭之以禮及繼志述事、大孝終身慕父母。
第三,修身、忠君、敬老。此乃是由孝衍伸出來的社會道德倫理意識和規范。
二、當代大學生的孝道觀
(一)何謂孝道觀
所謂孝道觀,簡單說就是我們對于孝道的一種觀念。我們所說的孝道觀主要指的是傳統儒家孝道觀。儒家孝道觀不僅僅是指“孝”,宋代以后的儒家孝道觀是將“孝”、“忠”、“節”、“義”四者相互融合起來。意謂中國社會人際的關系皆是父子之倫的延伸和衍化,故不論君臣、夫妻亦或是主仆之間的一切道德倫理,皆可用“孝”來解釋。
(二)大學生對傳統孝道的態度
根據相關調查資料顯示:有99%的大學生認為在當代社會仍有必要提倡傳統孝道。對于為何要提倡?有62%的人認為是“因為愛父母”;35%的人是“為了報答父母”;不足3%的人則是因為“傳統道德的束縛”。選擇“愛父母”的人多認為:“愛”不同于“報答”,“愛”比“報答”凝聚了更深、更重的情感?!皥蟠稹笔菍ψ约核玫囊环N償還,而“愛”是不計得失,是發自內心的情感流露,是親子心靈上的親密無間。
(三)當代大學生所具有的孝道觀
1.大學生對于“善事父母”的意識以及行為表現
“善事父母”是傳統孝道的最基本的要求。善事父母首先是對父母的“事生”,即父母健在時要對父母盡孝心,主要包括養親、敬親和悅親三個方面。
所謂“養親”就是指贍養父母,即對父母提供經濟幫助、生活照料及精神慰藉等。是否愿意贍養和照顧父母以及用什么方式來贍養和照顧父母,是“善事父母”的基本體現,是衡量一個人孝觀念的重要指標。據調查顯示,有62%的大學生把“贍養父母,為父母提供物質生活條件”列為“符合現代社會孝道”之首。尤其是來自農村地區的大學生,由于從小生活在物質條件較差的農村,更加強調要給父母提供優越的物質生活條件以讓其能安度晚年。在關注父母的物質生活條件時,大學生還關注父母的精神生活,大學生普遍不贊同“只給錢物給父母,不關注父母的精神需求,用金錢取代孝心”的做法。
“敬親”是對傳統孝道內涵的更高層次上的體現??鬃釉?“今之孝者,是謂能養。至于犬馬皆能有養,不敬何以別乎?”人們通常認為,傳統孝道中的敬親就是要做到對父母“無違”,即不違背禮節,嚴格按照禮的規定和道德的通行標準來孝敬父母;要以“色”事親,即兒女應該要做到和顏悅色,順從自己的父母;要做到諫親,若君主或父親的思想或行為“不義”,“子不可以不爭于父,臣不可以不爭于君?!比欢?若父親不停勸諫,兒子還是得服從父親。當代大學生對于敬親的理解則是:因為愛父母,親情間的真愛使其自覺的尊敬父母。敬親是出于對父母的一種禮讓,是對父母價值觀的一種尊重和理解,更是對父母的重視。“悅親”是傳統孝道中比較重要的道德規范。孔子曾說:“啜菽飲水盡其歡,斯之為孝?!薄抖男ⅰ分械睦先R子,73歲“著五色斑斕衣,做嬰兒戲”,“佯跌臥地,為兒啼”以取悅親。此乃傳統孝道中“盡其歡”的典型。當代大學生并不贊同這種方式的孝。他們認為悅親的方式有“做出成績,讓父母自豪”、“經常與父母聯系,表達對父母的關愛”及“給父母豐厚的物質條件”等,并不是為了取悅父母而損毀自己的價值追求。
2.大學生對傳統孝道觀中關于“傳宗接代”的看法
“不孝有三,無后為大”。傳宗接代、追求永恒的宗法性是傳統孝道的理念之一。在古代,父母對于結婚的子女的生育后代問題很關心,且要求兒子生男丁以繼承家業。然處在現代社會的大學生對此有和看法呢?
據相關調查結果顯示,85%的大學生不贊同“不孝有三,無后為大”的傳統孝道觀。大多數大學生認為,當今社會已經不同于以前,男孩女孩都是一樣的,所謂“有后沒后”的說法已經不符合當今時代要求。生育后代與傳統的孝道沒有多大關系,只是成年人表達愛的一種方式而已,是為了使自己的人生更加完整一點,體驗為人父母的感覺和責任,是自我情感的需要和寄托,是家庭穩定和幸福的源泉。
(二)當代大學生孝道觀與傳統孝道觀的區別
1.在“善事父母”方面的區別
首先,在養親方面,傳統孝道觀要求子女對父母要盡贍養義務,主要是陣對父母是物質生活方面,且傳統孝道觀要求子女要和父母同住以盡孝道。隨著社會的發展,在現代社會,大學生認為善事父母,不僅要為父母提高物質生活幫助,更重要的是要給父母精神慰藉,且精神安慰要放在首位。此外,由于現代社會生活節奏較快,加之子女不在像過去那樣只從事農業生產,而是從事農業以外的活動,故父母和子女不能住在一起。大學生認為“父母在,不遠游”的傳統孝道觀已過時,即使將來不和父母同住,也不會影響對父母的贍養和照顧。因為現在交通發達,趁節假日可以回家和父母團聚,平時可以多和父母通通電話之類,給父母以精神上的慰藉。
其次,在敬親方面,傳統孝道觀要求子女要對父母盲從、百依百順,不能以任何理由頂撞父母,即使父母犯了過錯,做子女的也只能順從,不得違背父母的意愿。這種傳統孝道觀只顧及父母,而不顧及子女的感受,顯然已不適用于現代社會。當代大學生認為敬親是出于對父母的真愛,是子女自覺的對父母的一種尊敬,在現代仍要對父母禮讓,要講究長幼之分,但是這種尊敬不能以犧牲子女的基本權利或壓抑人性為代價。
再次,在悅親方面,傳統孝道觀要求子女盡自己的一切努力以博得父母高興,不論父母有什么要求,只要能讓父母高興,子女都得照辦,這樣才算是對父母盡孝。而當代大學生不贊同這種方式的孝,他們認為讓父母高興不僅僅是以父母為主,而是要以自身為主,通過自己的成就使父母自豪、通過照顧好自己使父母放心等才是讓父母最高興的。通過此類方式取悅父母,不僅能體現父母的價值,也能體現自身的價值。
2.在“傳宗接代”方面的區別
傳統孝道觀追求傳宗接代,重男輕女,婚姻的主要功能就是為了傳宗接代?!安恍⒂腥?無后為大”的觀念影響了我國社會幾千年。然當代大學生卻不贊同此觀念。他們認為在現代社會男女都一樣,生兒生女無關緊要,生女兒并不代表不孝。生育后代主要是為了表達情感,當然也是為了父母的快樂,但是生育后代已經不是為了唯一的目的——盡孝讓父母高興。大學生認為在現代社會,生育后代首先是自身的意愿,其次才是父母的意愿。
(三)當代大學生孝道觀所體現的新特點
第一,較之傳統孝道觀,當代大學生孝道觀的內涵要豐富、新穎。如在善事父母上,大學生提出,有時間和條件,要帶父母出去旅游;在照顧父母上,更加關心父母的身體健康,提出讓父母定期進行身體檢查等。
第二,強調“事生”。大學生不贊同表明上的盡孝之道,認為在父母生前不盡孝,死后卻風光大葬的做法是不可取的,強調做子女的,要在父母還健在時多關心父母。
第三,不贊同“子承父業”的思想?!白映懈笜I”被傳統孝道列為“善事父母”中“事死”部分,當代大學生不贊同此觀念,他們認為人生的目標、事業專業以及生活方式應根據本人的特長和興趣來決定,而不能由父母來決定。因為一個人選擇了自己所喜歡的或是自己所擅長的事業時,他取得成功的概率也會大些,而取得事業的成功可以使父母自豪,就對父母的一種孝。
第四,子女都有盡孝的義務。這主要體現在贍養父母上。大學生普遍認為長子盡孝不可取。因為在現代社會,男孩女孩都是一樣的,作為子女,都有義務贍養父母,對父母盡孝。
孝道文化是中華民族文化的精髓,具有鮮明的中華民族特色,是我國古代最基本的道德規范。傳統孝道觀經歷了幾千年的洗禮和沖擊,仍對現代社會有著較大影響。當代大學生因處于新時代的背景下,受傳統孝道觀的影響,形成了符合現代社會要求的新的孝道觀。但是,這并不意味著我們就可以完全拋棄傳統孝道觀。對與傳統孝道觀,我們應取其精華,去其糟粕,既要繼承,也要發展。
注釋:
論語.學而篇第一.中國戲劇出版社.1965.7.
阮元???十三經注疏·孝經.臺北:大化書局.1952.5523.
思想道德修養課程是高校的公共必修科目。通過教師課堂授課教學,能夠讓學生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為了提高學生們對思想道德課程的興趣,教師可以采取師生互動交流,即,教師提出教學主題,把課堂的主動權交給學生,調動學生參與的積極性。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及表達能力。通過相互討論、相互交流、相互比較,拓寬了學生的思維,一種比較客觀、科學、理性的東西自然而然地進入了學生的潛意識之中,一個階段過后,學生的整個精神面貌發生了改變;情景劇表演,即,教師給定題目,學生組建團隊自編自導自演校園故事,展現出符合大學生良好形象的道德行為。讓學生從表演中感受到道德修養,需要時時刻刻在身邊學習提高。
(二)校園文化活動多彩化
高校的校園是大學生主要的學習活動場所,我們要充分利用校園內豐富多彩的活動形式,對學生進行思想道德修養教育。可開展主題班會、團日活動、學術講座,把思想道德教育引入其中。學校的感恩教育、意志教育、明禮誠信教育、舉止文明教育、國學素養教育,都對大學生思想道德修養有很好的引領作用。高校通過對青年志愿者服務活動、暑期社會實踐“三下鄉”活動、西部支教服務活動,讓學生進入社會中去,提升自己素質能力。
(三)網絡媒體模式新穎化
網絡媒體具有高效性和互動性的特點,也具有覆蓋范圍廣、信息量內容大的優勢。高校應注重對網絡媒體的利用。利用網絡拓展德育空間,強化網絡道德教育,對于培養大學生健康的網絡道德需要,提高他們的網絡道德素質。充分利用新媒體的新穎化,更快捷更高效的進行道德素養教育。例如建立微信、微博、QQ群,開設網絡道德規范教育、法紀教育和愛國主義教育等課程。通過教師對網絡上大學生的困惑、疑難、心理障礙等進行有效引導和疏通。并加強網絡德育教育的合理組織和控制,增加學生的網絡參與度,提高大學生網絡道德素質教育的效果。積極構建高校道德工作的新平臺,在全面服務于學生的理論學習、生活、情感等需求的同時,把正確的世界觀、價值觀、人生觀滲透于其中,以促進大學生全面健康成長,避免網絡給學習生活帶來的負面影響。
(四)正面典型事跡身邊化
對于正在處于學習階段的大學生來說,身邊的先進典型在一定程度上更能激發他們提高自身修養。常言道:榜樣的力量是無窮的。尤其對于剛入學的大學生而言,從高考的壓力下面走來,使他們面對豐富多彩的大學生活多少感覺到進茫,這時為他們樹立恰當的榜樣,來引導他們融入大學生活就顯的十分重要了比如說,將科技創新方面較為突出的學長作為榜樣,在新生中擴大影響。這樣,定程度上會帶動很多新生參與科技創新工作,從而使他們在入學之初就能好好規劃自己的大學生涯。
(五)結束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