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3-28 15:05:18
序論:在您撰寫農產品國際貿易論文時,參考他人的優秀作品可以開闊視野,小編為您整理的7篇范文,希望這些建議能夠激發您的創作熱情,引導您走向新的創作高度。
(一)農業貿易政策
貿易政策有兩個基本的方向,一是自由貿易政策,二是保護貿易政策。實施自由貿易政策能提高一國的經濟效率和國民福利,因此貿易自由化是農產品貿易發展的方向及當前WTO農業談判極力促成的目標。但是,當前的農產品貿易中最受關注的仍然是保護性貿易政策。當前,農業仍然被認為對一國的經濟安全和政治穩定具有基礎性作用,很多發達國家都對農業部門給予了積極的政策支持。農產品貿易在貿易領域里占有基礎的地位,而且,由于農業生產的特殊性以及農產品價格和農民收入波動所造成的廣泛影響,使得各國政府普遍傾向于對農產品生產和貿易進行直接和持續的干預。
(二)WTO爭端解決機制的缺陷
相對GATT,WTO爭端解決機制更加及時、自動和具有約束力。但WTO爭端機制本身的缺陷實際上卻可能縱容投機行為的發生。WTO爭端解決機制的漫長程序和步驟使違約方有機會影響WTO的授權行為,如否決專家組的人選,降低了其他國家報復的可信性;再者,爭端解決機制的最終目的是要促進有關國家就爭端進行談判和磋商。只有所有的談判和磋商都失敗之后才會授權方進行報復,這又是一個漫長的過程。程序性約束與報復的直接成本結合在一起,降低了采取報復行為的可能性。所以,爭端解決機制也就難以抑制有關國家的投機行為。如果投機行為不僅不會遭到懲罰,反而可以成為與其他國家進行談判的條件,那么,投機行為事實上是得到了鼓勵。
二、提高我國優勢農產品國際競爭力以及可持續競爭力的對策建議
農業是一個特殊的行業,如何提高我國優勢農產品的國際競爭力是一項復雜的系統工程。本人覺得,應該采取下面幾項措施,才能夠提高我國優勢農產品的國際競爭力。
(一)立足國情,以市場需求為導向加快農業結構調整,做好我國優勢農產品區域規劃
我國的農產品普遍存在品種單一、品質低下等不足,根本無法滿足當前市場的需求。在當前的農業結構調整中一個重要的內容就是提高農產品的品種和品質,提高其專用性和適用性,我國農產品中的畜牧產品、林果蔬菜、水海產品既屬于勞動密集型產品又具有較強的競爭力,在結構調整中可以引導農民加大對這些產品的生產力度,同時要增加產品的品種,提高產品的質量和檔次,只有向市場提供名、優、特、新的產品才會提高產品的競爭力,并以較高的價格獲得較高的收益。
(二)擴大出口潛力較大的農產品
主要包括蘋果、柑橘、牛羊肉、水產品等。這類農產品要實施增強競爭優勢,開拓多元化國際市場,積極擴大出口的發展戰略,主攻產品質量安全、產后商品化處理和市場營銷服務等關鍵環節,打造知名品牌,提高規模化生產和現代化管理水平,進一步擴大國際市場份額。
同時,確定優勢農產品還要依據下面五條進行選擇:
一是資源條件好。自然生態條件為該種農產品的最適宜區或適宜區,具有生產傳統、生產基礎和技術條件。
二是生產規模大。能夠集中連片生產,農產品商品率較高,區域內商品總量在全國占有重要份額。
三是市場區位優。市場目標明確,流通渠道暢通,運銷便捷,對產業發展帶動力強。
四是產業化基礎強。科研、生產、人才、技術、市場等方面基礎條件較好,有帶動能力強的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具備創建農產品知名品牌的基礎。
五是環境質量佳。具有保障農產品質量安全和生產可持續發展的良好生態環境。
(三)加大政府對農業的支持力度,加快科技創新
農業本身是一個弱質產業,自我積累和自我發展的能力很弱,由于建國后我國采取了“重工業優先發展戰略”,中國的農業尤其如此。農產品的競爭力雖然以品質和價格的形式表現出來,但其影響因素卻很廣泛,如農業資源條件、宏觀經濟環境、農業相關政策、基礎設施狀況、技術水平、管理能力等諸多因素。現階段,完全依靠我國農業的自我積累和自我發展是不現實的,農業需要大量來自政府和非農產業的支持。政府除了提供一個良好寬松的環境外,還需要制定能夠促進農業發展的相關政策,如信貸政策、補貼政策、稅收政策等,并加大對農業的投資力度,加快農業基礎設施建設,為提供高效優質低價農產品提供硬件支撐;同時鼓勵農業科技創新,加大農業科技投入力度,加強科研院所與農業生產單位的合作,為農業生產提供技術支撐。
(四)注意發展綠色食品
實際上,我國農產品出口受阻的主要原因就是因為我們的農產品生產未按照IFOAM的標準進行生產,由于過多地使用了大量化肥和劇毒及高殘留農藥,使得生產出來的農產品大部分指標不合格。隨著我國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對農產品的質量要求的提高,再繼續延用過去辦法進行生產,勢必會使農產品過剩的更加嚴重,而國外質優安全的農產品必將大舉進軍我國市場。
(五)注意環境保護,注重可持續農業的發展
我國在農業現代化過程中也面臨著資源和生態環境問題。我國人多地少,農業自然資源短缺,人均耕地逐年下降,近年人均占有量由0.09公頃下降到0.08公頃。農業環境污染日益嚴重,受污染的耕地近2000萬公頃,約占耕地面積的1/5,且土地退化加重,自然災害頻繁,特別是近年來由于農產品質量問題,跟不上市場升級轉型的需要,致使銷售不旺、出口不暢。面對國內外雙重壓力,我國現階段必須走可持續農業的道路。
科學技術的迅猛發展,為現代企業產品的開發開辟了全新的領域并展現出無限廣闊的前景。激烈的市場競爭,加快了產品更新換代的速度。消費者消費需求的變化,使得產品更加豐富多彩。因此,我國必須加大科技的投入,不斷培育新的品種,利用新的技術,提高農產品的品質,注意新的農產品的加工技術,才能夠提高我國的優勢農產品的持續國際競爭力。
參考文獻:
[1]安玉發,焦長豐.世界主要農產品貿易格局分析.北京:中國農業出版社,2004:324.
[2]陳富橋,祁春節.美國新農業法案對國際農產品貿易影響研究.世界經濟研究,2003,(6):80-83.
[3]程國強.農業貿易政策論.中國經濟出版社,1996:1321、127-140.
[4]程國強,崔衛杰.WTO新一輪農產品關稅談判研究.經濟研究參考,2006,(24).
[5]董銀果.SPS措施對豬肉貿易的影響及中國遵從方略研究.北京:中國農業出版社,2005.
(一)農業貿易政策
貿易政策有兩個基本的方向,一是自由貿易政策,二是保護貿易政策。實施自由貿易政策能提高一國的經濟效率和國民福利,因此貿易自由化是農產品貿易發展的方向及當前WTO農業談判極力促成的目標。但是,當前的農產品貿易中最受關注的仍然是保護性貿易政策。當前,農業仍然被認為對一國的經濟安全和政治穩定具有基礎性作用,很多發達國家都對農業部門給予了積極的政策支持。農產品貿易在貿易領域里占有基礎的地位,而且,由于農業生產的特殊性以及農產品價格和農民收入波動所造成的廣泛影響,使得各國政府普遍傾向于對農產品生產和貿易進行直接和持續的干預。
(二)WTO爭端解決機制的缺陷
相對GATT,WTO爭端解決機制更加及時、自動和具有約束力。但WTO爭端機制本身的缺陷實際上卻可能縱容投機行為的發生。WTO爭端解決機制的漫長程序和步驟使違約方有機會影響WTO的授權行為,如否決專家組的人選,降低了其他國家報復的可信性;再者,爭端解決機制的最終目的是要促進有關國家就爭端進行談判和磋商。只有所有的談判和磋商都失敗之后才會授權方進行報復,這又是一個漫長的過程。程序性約束與報復的直接成本結合在一起,降低了采取報復行為的可能性。所以,爭端解決機制也就難以抑制有關國家的投機行為。如果投機行為不僅不會遭到懲罰,反而可以成為與其他國家進行談判的條件,那么,投機行為事實上是得到了鼓勵。
二、提高我國優勢農產品國際競爭力以及可持續競爭力的對策建議
農業是一個特殊的行業,如何提高我國優勢農產品的國際競爭力是一項復雜的系統工程。本人覺得,應該采取下面幾項措施,才能夠提高我國優勢農產品的國際競爭力。
(一)立足國情,以市場需求為導向加快農業結構調整,做好我國優勢農產品區域規劃
我國的農產品普遍存在品種單一、品質低下等不足,根本無法滿足當前市場的需求。在當前的農業結構調整中一個重要的內容就是提高農產品的品種和品質,提高其專用性和適用性,我國農產品中的畜牧產品、林果蔬菜、水海產品既屬于勞動密集型產品又具有較強的競爭力,在結構調整中可以引導農民加大對這些產品的生產力度,同時要增加產品的品種,提高產品的質量和檔次,只有向市場提供名、優、特、新的產品才會提高產品的競爭力,并以較高的價格獲得較高的收益。
(二)擴大出口潛力較大的農產品
主要包括蘋果、柑橘、牛羊肉、水產品等。這類農產品要實施增強競爭優勢,開拓多元化國際市場,積極擴大出口的發展戰略,主攻產品質量安全、產后商品化處理和市場營銷服務等關鍵環節,打造知名品牌,提高規?;a和現代化管理水平,進一步擴大國際市場份額。
同時,確定優勢農產品還要依據下面五條進行選擇:
一是資源條件好。自然生態條件為該種農產品的最適宜區或適宜區,具有生產傳統、生產基礎和技術條件。
二是生產規模大。能夠集中連片生產,農產品商品率較高,區域內商品總量在全國占有重要份額。
三是市場區位優。市場目標明確,流通渠道暢通,運銷便捷,對產業發展帶動力強。
四是產業化基礎強??蒲小⑸a、人才、技術、市場等方面基礎條件較好,有帶動能力強的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具備創建農產品知名品牌的基礎。
五是環境質量佳。具有保障農產品質量安全和生產可持續發展的良好生態環境。
(三)加大政府對農業的支持力度,加快科技創新
農業本身是一個弱質產業,自我積累和自我發展的能力很弱,由于建國后我國采取了“重工業優先發展戰略”,中國的農業尤其如此。農產品的競爭力雖然以品質和價格的形式表現出來,但其影響因素卻很廣泛,如農業資源條件、宏觀經濟環境、農業相關政策、基礎設施狀況、技術水平、管理能力等諸多因素。現階段,完全依靠我國農業的自我積累和自我發展是不現實的,農業需要大量來自政府和非農產業的支持。政府除了提供一個良好寬松的環境外,還需要制定能夠促進農業發展的相關政策,如信貸政策、補貼政策、稅收政策等,并加大對農業的投資力度,加快農業基礎設施建設,為提供高效優質低價農產品提供硬件支撐;同時鼓勵農業科技創新,加大農業科技投入力度,加強科研院所與農業生產單位的合作,為農業生產提供技術支撐。
(四)注意發展綠色食品
實際上,我國農產品出口受阻的主要原因就是因為我們的農產品生產未按照IFOAM的標準進行生產,由于過多地使用了大量化肥和劇毒及高殘留農藥,使得生產出來的農產品大部分指標不合格。隨著我國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對農產品的質量要求的提高,再繼續延用過去辦法進行生產,勢必會使農產品過剩的更加嚴重,而國外質優安全的農產品必將大舉進軍我國市場。
(五)注意環境保護,注重可持續農業的發展
我國在農業現代化過程中也面臨著資源和生態環境問題。我國人多地少,農業自然資源短缺,人均耕地逐年下降,近年人均占有量由0.09公頃下降到0.08公頃。農業環境污染日益嚴重,受污染的耕地近2000萬公頃,約占耕地面積的1/5,且土地退化加重,自然災害頻繁,特別是近年來由于農產品質量問題,跟不上市場升級轉型的需要,致使銷售不旺、出口不暢。面對國內外雙重壓力,我國現階段必須走可持續農業的道路。
科學技術的迅猛發展,為現代企業產品的開發開辟了全新的領域并展現出無限廣闊的前景。激烈的市場競爭,加快了產品更新換代的速度。消費者消費需求的變化,使得產品更加豐富多彩。因此,我國必須加大科技的投入,不斷培育新的品種,利用新的技術,提高農產品的品質,注意新的農產品的加工技術,才能夠提高我國的優勢農產品的持續國際競爭力。
參考文獻:
[1]安玉發,焦長豐.世界主要農產品貿易格局分析.北京:中國農業出版社,2004:324.
[2]陳富橋,祁春節.美國新農業法案對國際農產品貿易影響研究.世界經濟研究,2003,(6):80-83.
[3]程國強.農業貿易政策論.中國經濟出版社,1996:1321、127-140.
[4]程國強,崔衛杰.WTO新一輪農產品關稅談判研究.經濟研究參考,2006,(24).
[5]董銀果.SPS措施對豬肉貿易的影響及中國遵從方略研究.北京:中國農業出版社,2005.
論文關鍵詞:中亞五國,農產品貿易,互補性
中亞五國與中國毗鄰,地域遼闊,土地資源豐富,屬于典型的大陸氣候,具有得天獨厚的農業生產條件,農業生產以種植業和畜牧業為主。中亞五國在以土地密集型為主的農產品生產上具有較強的比較優勢,如哈薩克斯坦的小麥,烏茲別克斯坦的棉花等。然而,在以資本和技術密集型為主的農產品生產上還比較欠缺國際貿易論文,尤其是反季節水果、蔬菜以及加工農產品等。我國是農業生產大國,農業生產的優勢不在于農業生產資源而在于農業生產水平高,因此,我國與中亞五國在農業合作領域,尤其是農產品貿易方面存在著十分廣闊的合作前景。隨著上海合作組織自由貿易區進程的不斷推進,中國和中亞五國農產品貿易會得到更進一步的發展(布媧鶼·阿布拉2008)??偟膩碚f,積極開展與中亞五國的農產品貿易,加強農業區域經濟合作,對于我國農業“走出去”戰略和農產品貿易市場多元化戰略的實施,對于提高我國糧食安全和資源性短缺農產品的供給程度具有十分重要的戰略意義期刊網。
一、中國與中亞五國農產品貿易現狀
(一)農產品貿易總量與趨勢
中國與中亞五國的經貿合作由來已久,聞名與世的古絲綢之路就是雙方經濟貿易與文化往來的有力見證。在經貿交往的過程中,中國與中亞五國在農產品貿易領域形成了較好的歷史基礎。自2000年以來,中國與中亞五國農產品貿易進入了一個快速發展的新時期。2001年上海合作組織的成立給雙邊農產品貿易合作搭建了一個良好的合作平臺。2003年《上海合作組織多邊經貿合作綱要》規定把農業等領域作為經濟合作的優先方向,并制定出了相應的實施措施和計劃。2006年上合組織部長級會議也再次強調,要把農產品貿易和農業合作作為重大的合作領域。在近十年中,中國與中亞五國農產品貿易得到的高速的發展。
2000年中國與中亞五國農產品貿易總額僅為10102萬美元,其中出口2941萬美元,進口7161萬美元。到2009年國際貿易論文,雙邊農產品貿易總額已經上升到52386萬美元,其中出口27335萬美元,進口25051萬美元。不考慮物價與匯率的情況下,總貿易額增加了4.2倍,年均增長17.89%,其中出口增加了8.3倍,進口增加了2.5倍。從貿易趨勢來看,在過去的十年中,除2002年和2009年外,中國從中亞進口農產品要大于出口農產品,雙邊貿易一直呈逆差。從貿易總量來看,中國與中亞五國農產品貿易規模還較小,農產品貿易額占中國農產品貿易的比重不到1%。
表1中國與中亞五國的農產品貿易額單位:百萬美元、%
年份
進出口額
哈薩克
斯坦
吉爾吉
斯斯坦
塔吉克
斯坦
土庫曼
斯坦
烏茲別
克斯坦
中亞五
國合計
占中國農產品進口、出口及總額比重
2000年
出口額
13.49
2.97
0.27
2.09
10.59
29.41
0.18
進口額
47.30
7.16
3.43
3.71
10.01
71.61
0.37
進出口總額
60.79
10.13
3.70
5.80
20.60
101.02
0.28
2001年
出口額
16.55
3.50
0.51
2.47
11.68
34.71
0.21
進口額
49.22
13.10
2.12
1.12
2.99
68.56
0.03
進出口總額
65.77
16.60
2.63
3.59
14.67
103.27
0.05
2002年
出口額
29.28
5.60
1.14
2.42
11.77
50.21
0.27
進口額
17.32
3.04
0.77
0.42
24.66
46.22
0.21
進出口總額
46.60
8.64
1.91
2.84
36.43
96.43
0.24
2003年
出口額
34.81
7.90
4.12
1.49
10.17
58.48
0.26
進口額
48.05
6.74
13.60
3.50
162.84
234.72
0.77
進出口總額
82.86
14.64
17.72
4.99
173.01
293.20
0.56
2004年
出口額
30.14
7.80
2.27
1.66
15.46
57.33
0.24
進口額
51.90
13.56
3.36
9.91
339.40
418.13
0.99
進出口總額
82.04
21.36
5.63
11.57
354.86
475.46
0.72
2005年
出口額
53.83
21.90
2.38
3.07
15.38
96.57
0.35
進口額
42.90
17.74
5.49
16.90
389.98
473.00
1.05
進出口總額
96.73
39.64
7.87
19.97
405.36
569.57
0.78
2006年
出口額
54.12
60.05
3.78
1.80
15.92
135.67
0.42
進口額
61.45
28.86
7.42
9.40
512.28
619.41
1.20
進出口總額
115.57
88.91
11.20
11.20
528.20
755.08
0.90
2007年
出口額
85.19
74.79
6.68
2.59
24.81
194.07
0.50
進口額
35.22
34.17
1.45
21.48
320.15
412.47
0.63
進出口總額
120.41
108.97
8.13
24.07
344.96
606.54
0.58
2008年
出口額
123.62
90.67
9.23
6.71
39.57
269.79
0.81
進口額
26.72
42.76
3.82
24.73
291.60
389.64
0.45
進出口總額
150.34
133.43
13.05
31.44
331.17
659.43
0.55
2009年
出口額
127.16
94.01
12.12
6.31
33.75
273.35
0.67
進口額
19.19
10.50
3.28
27.65
189.88
250.51
0.33
進出口總額
146.35
104.51
15.40
33.96
223.63
論文關鍵詞:中亞五國,農產品貿易,互補性
中亞五國與中國毗鄰,地域遼闊,土地資源豐富,屬于典型的大陸氣候,具有得天獨厚的農業生產條件,農業生產以種植業和畜牧業為主。中亞五國在以土地密集型為主的農產品生產上具有較強的比較優勢,如哈薩克斯坦的小麥,烏茲別克斯坦的棉花等。然而,在以資本和技術密集型為主的農產品生產上還比較欠缺國際貿易論文,尤其是反季節水果、蔬菜以及加工農產品等。我國是農業生產大國,農業生產的優勢不在于農業生產資源而在于農業生產水平高,因此,我國與中亞五國在農業合作領域,尤其是農產品貿易方面存在著十分廣闊的合作前景。隨著上海合作組織自由貿易區進程的不斷推進,中國和中亞五國農產品貿易會得到更進一步的發展(布媧鶼·阿布拉2008)??偟膩碚f,積極開展與中亞五國的農產品貿易,加強農業區域經濟合作,對于我國農業“走出去”戰略和農產品貿易市場多元化戰略的實施,對于提高我國糧食安全和資源性短缺農產品的供給程度具有十分重要的戰略意義期刊網。
一、中國與中亞五國農產品貿易現狀
(一)農產品貿易總量與趨勢
中國與中亞五國的經貿合作由來已久,聞名與世的古絲綢之路就是雙方經濟貿易與文化往來的有力見證。在經貿交往的過程中,中國與中亞五國在農產品貿易領域形成了較好的歷史基礎。自2000年以來,中國與中亞五國農產品貿易進入了一個快速發展的新時期。2001年上海合作組織的成立給雙邊農產品貿易合作搭建了一個良好的合作平臺。2003年《上海合作組織多邊經貿合作綱要》規定把農業等領域作為經濟合作的優先方向,并制定出了相應的實施措施和計劃。2006年上合組織部長級會議也再次強調,要把農產品貿易和農業合作作為重大的合作領域。在近十年中,中國與中亞五國農產品貿易得到的高速的發展。
2000年中國與中亞五國農產品貿易總額僅為10102萬美元,其中出口2941萬美元,進口7161萬美元。到2009年國際貿易論文,雙邊農產品貿易總額已經上升到52386萬美元,其中出口27335萬美元,進口25051萬美元。不考慮物價與匯率的情況下,總貿易額增加了4.2倍,年均增長17.89%,其中出口增加了8.3倍,進口增加了2.5倍。從貿易趨勢來看,在過去的十年中,除2002年和2009年外,中國從中亞進口農產品要大于出口農產品,雙邊貿易一直呈逆差。從貿易總量來看,中國與中亞五國農產品貿易規模還較小,農產品貿易額占中國農產品貿易的比重不到1%。
表1中國與中亞五國的農產品貿易額單位:百萬美元、%
年份
進出口額
哈薩克
斯坦
吉爾吉
斯斯坦
塔吉克
斯坦
土庫曼
斯坦
烏茲別
克斯坦
中亞五
國合計
占中國農產品進口、出口及總額比重
2000年
出口額
13.49
2.97
0.27
2.09
10.59
29.41
0.18
進口額
47.30
7.16
3.43
3.71
10.01
71.61
0.37
進出口總額
60.79
10.13
3.70
5.80
20.60
101.02
0.28
2001年
出口額
16.55
3.50
0.51
2.47
11.68
34.71
0.21
進口額
49.22
13.10
2.12
1.12
2.99
68.56
0.03
進出口總額
65.77
16.60
2.63
3.59
14.67
103.27
0.05
2002年
出口額
29.28
5.60
1.14
2.42
11.77
50.21
0.27
進口額
17.32
3.04
0.77
0.42
24.66
46.22
0.21
進出口總額
46.60
8.64
1.91
2.84
36.43
96.43
0.24
2003年
出口額
34.81
7.90
4.12
1.49
10.17
58.48
0.26
進口額
48.05
6.74
13.60
3.50
162.84
234.72
0.77
進出口總額
82.86
14.64
17.72
4.99
173.01
293.20
0.56
2004年
出口額
30.14
7.80
2.27
1.66
15.46
57.33
0.24
進口額
51.90
13.56
3.36
9.91
339.40
418.13
0.99
進出口總額
82.04
21.36
5.63
11.57
354.86
475.46
0.72
2005年
出口額
53.83
21.90
2.38
3.07
15.38
96.57
0.35
進口額
42.90
17.74
5.49
16.90
389.98
473.00
1.05
進出口總額
96.73
39.64
7.87
19.97
405.36
569.57
0.78
2006年
出口額
54.12
60.05
3.78
1.80
15.92
135.67
0.42
進口額
61.45
28.86
7.42
9.40
512.28
619.41
1.20
進出口總額
115.57
88.91
11.20
11.20
528.20
755.08
0.90
2007年
出口額
85.19
74.79
6.68
2.59
24.81
194.07
0.50
進口額
35.22
34.17
1.45
21.48
320.15
412.47
0.63
進出口總額
120.41
108.97
8.13
24.07
344.96
606.54
0.58
2008年
出口額
123.62
90.67
9.23
6.71
39.57
269.79
0.81
進口額
26.72
42.76
3.82
24.73
291.60
389.64
0.45
進出口總額
150.34
133.43
13.05
31.44
331.17
659.43
0.55
2009年
出口額
127.16
94.01
12.12
6.31
33.75
273.35
0.67
進口額
19.19
10.50
3.28
27.65
189.88
250.51
0.33
進出口總額
146.35
104.51
15.40
33.96
223.63
523.86
0.45
資料來源:根據UN Comtrade 數據庫數據計算期刊網。
中國與哈薩克斯坦的農產品貿易額總體呈上升趨勢,2000年為6079萬美元,2009年為14635萬美元,年均增長9.18%,;出口穩步增長,進口在波動中呈下降趨勢國際貿易論文,2007年開始出口大于進口。中國與吉爾吉斯坦的農產品貿易額較小,2000年為1013萬美元,2009年為10451萬美元,但發展速度很快,年均增長率為26.29%,2005年開始出口大于進口。中國與塔吉克斯坦和土庫曼斯坦的貿易額最小,2009年與兩國的貿易額為4936萬美元,只占中國與中亞農產品總貿易的9.4%,但年均增長率分別為15.34%和19.33%,具有很大的發展潛力。中國與烏茲別克斯坦的農產品貿易發展最快,2000年為2060萬美元,2009年為22363萬美元,年均增長26.93%,其中進、出口年均增長率分別為34.2%和12.3%,進口遠大于出口。
圖1中國與中亞國家的貿易變動趨勢
(二)農產品貿易結構
1.市場分布
表2 中國在中亞五國農產品市場中的貿易比重 單位:%
年份
哈薩克斯坦
吉爾吉斯斯坦
塔吉克斯坦
土庫曼斯坦
烏茲別克斯坦
2000年
60.2
10.0
3.7
5.7
20.4
2001年
63.7
16.1
2.5
3.5
14.2
2002年
48.3
9.0
2.0
3.0
37.8
2003年
28.3
5.0
6.0
1.7
59.0
2004年
17.3
4.5
1.2
2.4
74.6
2005年
17.0
7.0
1.4
3.5
71.2
2006年
15.3
11.8
1.5
1.5
70.0
2007年
19.9
18.0
1.3
4.0
56.9
2008年
22.8
20.2
2.0
4.8
50.2
2009年
27.9
20.0
2.9
6.5
42.7
資料來源:根據UN Comtrade 數據庫數據計算。
中國與中亞五國農產品貿易中,中哈貿易所占的比重在縮小,由2000年的60.2%下降到2009年的27.9%,其中出口比重有所上升國際貿易論文,由2000年的45.9%上升到2009年的46.5%,進口比重大幅度下降,由2000年的66.1%下降到2009年的7.7%。中吉農產品貿易比重增大,2000年為10%,2009年為20%,其中出口比重由10.1%上升到34.4%,進口比重由10%下降到4.2%。中塔、中土農產品貿易比重很小,變化也不大。中烏農產品貿易比重從2000年的20.4%先上升到2004年的74.6%,后又下降到2009年的42.7%,其中的出口比重由2000年的23%下降到2009年的12%,進口比重由2000年的53%上升到2009年的76%??梢?,中國與中亞國家的農產品貿易市場逐漸呈現多元化,哈薩克斯坦和吉爾吉斯斯坦是我國在中亞最大的出口市場,而烏茲別克斯坦是我國在中亞最大的進口市場。
2.產品結構
聯合國統計委員會(SITC)將農產品分為四大類,第一大類(代碼為0)為食物及活動物,第二大類(代碼為1)為飲料及煙類,第三大類(代碼為2)為非食用原料(燃料除外),第四大類(代碼為4)為礦物燃料、油及有關原料。表3是2000—2009年中國與中亞五國各類農產品貿易額的平均值國際貿易論文,具體反映出中國與中亞的農產品貿易結構狀況。
表3 中國與中亞五國四大類農產品的貿易狀況單位:萬美元
農產品
種類
進出口
哈薩克
斯坦
吉爾吉
斯斯坦
塔吉克
斯塔
土庫曼
斯坦
烏茲別
克斯坦
中亞
五國
第一類
進口
102.1
68.4
0.0
0.2
8.0
178.8
出口
5469.3
3518.2
375.0
262.7
1778.9
11404.1
第二類
進口
1.2
0.2
0.0
0.0
0.0
1.5
出口
80.8
95.2
0.7
0.0
0.6
177.3
第三類
進口
3886.5
1707.8
447.4
1188
22430
29660
出口
105.1
39.4
19.3
43.0
107.2
314.0
第四類
進口
2.9
0.0
0.0
0.0
0.0
2.9
出口
26.8
39.0
30.1
0.4
4.3
100.5
資料來源:根據UN Comtrade 數據庫數據計算期刊網。
中國對中亞國家主要出口第一大類農產品,即食物及活動物這類勞動密集型產品,占出口總額的95%,中亞國家對中國主要出口第三大類農產品即非食用原料(燃料除外),占出口總額的99.3%,其中主要是紡織纖維和未加工動植物原料等農產品;其他兩類農產品貿易量較小,主要是我國對中亞的出口,而且在同一類農產品上,進、出口額差距很大??梢姡袊c中亞國家的農產品貿易呈現產業間特征,總體上貿易結構較單一。
在具體農產品類別上,我國與哈薩克斯坦的農產品貿易結構比較多樣化,2009年除了煙草及煙草制品、動物油脂外,在其余類農產品上均發生了貿易,主要出口奶產品和蛋類、魚及魚制品、谷物及谷物制品、蔬菜及水果和混合食物制品,主要進口生皮及皮革、紡織纖維和未加工動植物原料。我國與吉爾吉斯斯坦的農產品貿易中,出口類別較多,大量出口肉及肉制品、谷物及谷物制品、蔬菜及水果和混合食物制品;進口類別較少國際貿易論文,主要進口生皮及皮革和紡織纖維。中國與塔吉克斯坦和土庫曼斯坦的貿易中,出口類別多于進口類別,對塔吉克斯坦主要出口谷物及谷物制品和混合食物原料,進口生皮及皮革;對土庫曼斯坦主要出口咖啡、茶、可可粉及香料,進口紡織纖維和未加工動植物原料。中烏農產品貿易中,中國對烏茲別克斯坦大量出口咖啡、茶、可可粉及香料,進口只有紡織纖維和未加工動植物原料,值得注意的是,紡織纖維的進口遠遠大于對烏茲別克斯坦的農產品總出口,貿易結構單一,且極度不平衡。
二、研究方法及指標選擇
(一)研究方法
兩國間貿易的互補性可以從產品和貿易比重等角度來考察。從產品的角度看,顯示性比較優勢指數反映了某類產品的出口競爭力,如果兩國在同類商品上的比較優勢相似,則存在較強的競爭性,反之則互補性較強;產業內貿易指數反映了兩國同類產品的雙邊貿易,通常該指數較低表明貿易呈產業間貿易特征,互補性強。從貿易比重的角度看,貿易強度指數反映了一國對另一國某類產品出口的比重與世界該類產品出口比重的比值國際貿易論文,該指數越大說明對方市場對于本國的重要性越高(凌振春2006)。
由于各個指標分別從不同角度來分析,單獨用其中某個指標來衡量兩國間的貿易關系可能存在片面性,因此本文綜合采用這些指標來判斷中國與中亞五國農產品貿易的互補性。
(二)指標選擇
1.顯示性比較優勢指數(Revealed Comparative Advantage)
顯示性比較優勢指數由Balassa1965 年提出,通常被用來衡量一國出口商品的競爭力。其公式為:
RCAij=
其中Xij表示國家j的i 類商品的出口值,Xtj表示國家j 的出口總值,Xiw 表示世界上i 類商品的出口總值,Xtw 表示世界出口總值。一般認為,RCA>1 表明該國在該類商品上具有比較優勢,RCA>2.5表明具有極強的比較優勢期刊網。用顯示性比較優勢指數衡量一國商品的競爭力有其局限性。首先,顯示性比較優勢指數所揭示的是商品流通領域的相對優勢而非生產領域的相對優勢。其次,它容易受產業和貿易政策的干擾;政府對本國產業的干預會引起顯示性比較優勢指數失真。
2.貿易強度指數(Trade Intensity Degree)
貿易強度指數反映兩國間雙邊貿易額與他們在世界貿易中的重要性的關系。其公式為:
TIij=
其中Xij為國家i對國家j 的出口額;Xit為國家i 的出口總額;Xwj為世界對國家j 的出口額;Xwt為世界出口總額。TI 指數大于1表示i 國對j 國某商品的出口水平高于同期j 國在世界該商品進口市場中所占的份額;兩國貿易關系較為緊密,反之亦然。貿易強度指數是一種反映結果的指標;通常兩國間貿易互補性越強,該指數越高。
3.產業內貿易指數( Intraindustry Trade Index)
產業內貿易指數通常用來分析工業制成品貿易,筆者認為用來分析農產品產業內貿易同樣可行。衡量產業內貿易的指標有多種,本文采用Grubel 和L loyd 1975 年提出的產業內貿易指數。其公式為:
IITij=1-
為i國k類別產品對j國的出口額;為i國k類別產品從j國的進口額。IIT的取值范圍為[0,1],當IIT=0時,即有=0 或=0 國際貿易論文,表明該類農產品的全部貿易都為產業間貿易;IIT=1時,即有=,表明該類農產品的全部貿易都為產業內貿易。產業內貿易指數越低,反映兩國的貿易特征越呈產業間貿易,互補性也就越強。
(三)數據來源及農產品統計范圍
本文采用的數據主要來源于聯合國商品貿易數據庫(UN Comtrade)期刊網。該數據庫按協調編碼制度(HS) 和標準國際貿易分類(SITC)兩種商品分類方法提供了160 多個國家和地區分產品和分流向的貿易統計數據。本文采用的分類方法是聯合國統計委員會對外貿易商品目錄的SITC Rev. 3 分類。
農產品的統計范圍。世界貿易組織(WTO )、聯合國貿易與發展會議(UNCTAD )、歐盟及世界各國的統計機構對農產品有不同的定義。本文采用W TO 對農產品的定義,包括SITC 分類第0、1、2、4 條中的全部商品減去第2 條中的第27、28 款商品,也就是以0、1、2、4為首代碼的四大類、具體分為22個子項目的農產品。
三、農產品貿易互補性實證分析
哈薩克斯斯坦和吉爾吉斯坦是我國在中亞最大的貿易出口國,貿易種類比較齊全,與我國的農產品貿易非常具有代表性和重要性;另外,塔吉克斯坦、土庫曼斯坦、烏茲別克斯坦的部分貿易數據不可得,無法計算其貿易指數,所以在實證分析中只對中國與哈薩克斯坦、吉爾吉斯斯坦的農產品貿易指數進行分析,具體結果見表4。
(一)顯示性比較優勢RCA
從三個國家的RCA值可以看出,它們的優勢農產品有很大的差異性,中國具有較強比較優勢的產品有:魚及魚制品(3.59)、蔬菜及水果(2.54)、未加工動植物原料(2.34),在紡織纖維上也有比較優勢,但相對哈薩克斯坦和吉爾吉斯斯坦來說,處于比較劣勢;哈薩克斯坦具有較強比較優勢的產品有:谷物及谷物制品(6.44)、紡織纖維(2.42);吉爾吉斯斯坦具有較強比較優勢的產品有:奶產品和蛋類(2.48)、蔬菜及水果(3.85)、煙草及煙草制品(3.28)、生皮及皮革(1.71)、紡織纖維(5.80)。
哈薩克斯坦和吉爾吉斯斯坦在小麥、棉花等土地密集型產品上具有出口比較優勢國際貿易論文,而我國在魚及魚制品、紡織加工品等勞動和資本密集型產品上具有出口優勢。不同的出口優勢是因為各國的資源稟賦存在很大差異,中亞國家具有豐富的農業資源,特別是我國稀缺的土地密集型產品如糧食、棉花等所需的土地等資源,其自然資源條件也很適宜農業生產,但缺乏農業生產所需的技術和資金;而我國一直以來就是農業生產大國,由于人口的壓力不得不在農業生產與加工技術上不斷地創新突破,積累了豐富的資金和技術,建立起了完備的工業體系,在勞動、技術和資本密集型農產品上也就有很強的比較優勢(布媧鶼·阿布拉2008)。
表4 2009年中國與哈薩克斯坦、吉爾吉斯斯坦農產品貿易指數
農產品類別(SITC Rev.3)
顯示性優勢指數RCA
貿易強度指數TI
產業內貿易指數IIT
中
哈
吉
中哈
哈中
中吉
吉中
中哈
中吉
00 活動物
0.76
0.02
1.76
0.00
6.50
0.00
0.00
0.00
1.00
01 肉及肉制品
0.52
0.00
0.08
0.00
31.96
46.44
0.00
0.00
0.00
02 奶產品和蛋類
0.09
0.11
2.48
1.51
0.00
0.63
0.00
0.00
0.00
03 魚及魚制品
3.59
0.72
0.03
0.29
0.12
0.15
0.00
0.33
0.00
04 谷物及谷物制品
0.28
6.44
0.28
2.39
0.00
5.04
0.00
0.00
0.00
05 蔬菜及水果
2.54
0.35
3.85
2.91
0.01
8.13
0.39
0.00
0.07
06 糖、糖制品及蜂蜜
0.76
0.24
0.10
0.02
0.00
0.03
0.00
0.00
0.00
07 咖啡、茶、可可粉及香料
0.79
0.13
0.37
0.15
0.16
0.60
0.00
0.02
0.00
08 動物飼料
0.92
0.45
0.00
0.12
0.00
0.00
0.00
0.00
1.00
09 混合食物制品
0.98
0.30
1.11
0.72
0.00
1.83
0.00
0.00
0.00
11 飲料
0.23
0.10
0.35
0.03
0.05
0.10
0.23
0.36
0.53
12 煙草及煙草制品
0.80
0.84
3.28
0.00
0.00
0.53
0.00
1.00
0.00
21 生皮及皮革
0.02
0.16
1.71
0.00
4.51
0.00
11.52
0.00
0.00
22 含油種子及油質水果
0.36
0.29
0.06
0.00
0.01
5.88
0.00
0.00
0.00
23 天然橡膠
0.31
0.00
0.00
2.08
0.00
95.01
0.00
0.00
0.00
24 軟木及木材
0.58
0.00
0.00
0.49
0.00
0.00
0.00
0.00
1.00
25 紙漿與廢紙
0.08
0.00
0.05
0.08
0.00
0.00
0.00
0.00
1.00
26 紡織纖維
1.71
2.42
5.80
0.33
0.49
0.14
0.35
0.08
0.05
29 未加工動植物原料
2.34
0.11
0.52
0.24
13.76
1.73
0.13
0.63
0.09
41 動物油脂
0.51
0.04
0.02
0.00
0.00
28.01
0.00
1.00
0.00
42 固態植物油脂
0.09
0.31
0.00
0.16
0.00
3.15
0.00
0.00
0.00
43 加工后的動植物油脂類
0.29
0.12
0.01
0.08
0.00
0.31
0.00
0.00
0.00
資料來源:根據UN Comtrade 數據庫數據計算。
(二)貿易強度指數TI
在大部分農產品類別上,中哈、中吉貿易國之間的TI指數存在很大的差異,說明對方市場對本國的重要性在各類農產品上都基本不同,也就是說雙方在這些產品上的貿易互補性很強。中哈貿易中,在奶產品和蛋類、谷物及谷物制品、蔬菜及水果、天然橡膠等產品上,中哈TI指數大于1,說明在這些產品上中國對哈薩克斯坦的出口水平高于同期世界對哈薩克斯坦的出口水平;而在活動物、肉及肉制品、生皮及皮革、未加工動植物原料等產品上,哈中TI指數大于1,哈薩克斯坦對中國的出口水平高于同期世界水平,兩國在上述農產品上貿易關系較為緊密,具有很強的互補性。中吉貿易中國際貿易論文,在肉及肉制品、谷物及谷物制品、蔬菜及水果、含油種子及油質水果、天然橡膠、動物油脂、固態植物油脂等產品上,中國對吉爾吉斯斯坦的出口水平遠大于同期世界對吉爾吉斯斯坦的出口水平;在生皮及皮革產品上,中國從吉爾吉斯斯坦的進口大于同期從世界的進口,可見,吉爾吉斯斯坦是我國農產品的重要出口市場,與我國的農產品貿易合作有很大的發展空間期刊網。
(三)產業內貿易指數IIT
從中哈、中吉的產業內貿易指數看,在很多類農產品上IIT都為0 ,屬于典型的產業間貿易。需要說明的是,產業內貿易指數為1的農產品,不是因為雙邊貿易的進出口額相等,而是根本沒有進出口額,在那些農產品上不存在貿易。中國與哈薩克斯坦的IIT指數超過0.5的只有未加工動植物原料,與吉爾吉斯斯坦的只有飲料,其他產品的IIT指數都很小,說明中國與哈薩克斯坦、吉爾吉斯斯坦的農產品貿易競爭性很小,基本上屬于產業間貿易。
五、結論與政策建議
根據上述分析,可以得出以下結論:
第一,中國與中亞五國的農產品貿易迅速增長國際貿易論文,但整體貿易規模還很??;貿易結構單一。除中哈農產品貿易外,中國與其他國家農產品貿易結構呈現單一性,主要出口第一大類農產品食物及活動物,進口第三大類農產品非食用原料中的紡織纖維、未加工動植物原料和生皮及皮革等農產品,其他兩類農產品的貿易額很小,且主要是我國的出口。
第二,中國與中亞國家在不同類的農產品上具有各自的比較優勢,符合各國的資源稟賦現狀。中亞在我國稀缺的土地密集型農產品上具有比較優勢,而我國在勞動和資本密集型農產品上具有比較優勢,不同的優勢產品使雙方貿易具有很強的互補優勢。
第三,中國與中亞的農產品貿易屬于產業間貿易,對方市場對本國具有不可忽視的重要性,雙邊貿易呈現很強的互補性和互利性,貿易的潛力和發展空間很大。
針對中國與中亞國家的農產品貿易情況及互補性分析,提出幾點政策建議:第一,在上海合作組織的框架下,積極尋求與中亞五國在農產品貿易、投資與貿易協定方面的談判,爭取早日簽訂雙邊農業合作、貿易與投資框架協議國際貿易論文,進而建立持續長效的農業經貿合作機制。第二,積極實施“走出去”戰略,充分發揮農產品的比較優勢,將潛在的互補性轉化為現實的互利性,進一步擴大貿易規模;第三,鼓勵企業走出去,創新營銷技術和策略,積極開拓潛在市場,促進貿易結構多樣化以及農產品貿易市場的多元化;第四,把開展農產品貿易與農業援助結合起來。參照中非農業合作的成功經驗,對中亞國家中存在糧食安全的吉爾吉斯斯坦和塔吉克斯坦開展無償農業援助,以“政府搭臺,企業唱戲”的模式幫助這些國家開展農產品生產和加工。
參考文獻
1.凌振春.中澳農產品貿易互補性與競爭性分析[J].上海經濟研究,2006(11).
2.布媧鶼·阿布拉.中亞五國農業與中國農業的互補性分析[J].農業經濟問題,2008(3).
3.劉小波等.中國農產品出口哈薩克斯坦的結構與比較優勢分析[J].農業經濟問題,2009(3).
4.陳建軍,肖晨明.中國與東盟主要國家貿易互補性比較研究[J].世界經濟研究,2004(8).
5.王琦,孫詠華,田志宏.農產品對外貿易的產品分類問題研究[J].世界農業,2007(7).
論文在分析加入WTO對我國農產品國際貿易影響的基拙上,探討我國農產品國際貿易保護政策的調整,建立農業國內支持新體系、農產品國際貿易保護新體系和國家支農政策新體系。
一、加入WTO對我國農產品國際貿易的壓力
1990年前后,我國糧食、棉花、油料、生豬、蘋果、烤煙等國內價格普遍低于國際價格,比較優勢明顯。但近十年來,農產品成本年均以約10%的速度遞增,致使農產品價格高于國際市場價格20--60個百分點,國際競爭力日益減弱,只有大米、生豬和蘋果、烤煙仍有比較優勢。
長期以來,我國對農產品的進口調控主要依賴許可證、進口配額、檢疫標準、國有外貿企業壟斷經營等非關稅措施進行,關稅措施主要用于配額數量之外的農產品,配額內稅率普遍很低。根據烏拉圭(農業協議》和《中國加人世界貿易組織法律文件》,我國加人WTO對農產品國際貿易不利影響主要有:1.貿易措施關稅化影響。由于談判基期1986--1998年我國大部分農產品的價格低于國際市場價格,關稅化后的關稅等值為負值,這使我國不僅失去非關稅措施這一傳統屏障,而且因關稅減讓幅度過大而失去高關稅保護。在這種情況下,我國只能通過和締約國談判上限約束關稅和靠關稅化的“例外條款”應對。據《中國加人世界貿易組織法律文件》,加人WTO后農產品進口的關稅總水平要從2001年的2196削減到2004年的17%,美國關注的農產品削減到14. 5 %。特別是大豆,因稅率降到3%,且國內外價格差距較大(加上關稅進口大豆價格低于國內市場20%左右),加入WTO后受到的沖擊很大,2001年,大豆進口創歷史最高紀錄1440萬噸;2.配額擴大影響。WTO《農業協議》規定關稅化后市場準人機會不低于減讓基期國內消費量的3%,在減讓期結束擴大到5%,這對我國糧棉油進口不利。1994 -1998年,年均進口小麥、玉米、大米合計661.5萬噸,加人WTO后,初始年配額多增進口976.9萬噸,2004年多增進口15541萬噸。專家估計,僅小麥至2004要損失60億元,有近300萬麥農要離開麥田生產。棉花生產因最終配額與以往進口量相比增加較多,2004年配額數量相當于1998年國內產量19. 8%,因而所受影響比谷物更大。植物油情況與棉花類似,國內生產受到影響很大。據中國加入WTO農業專家組利用國際農產品貿易中心開發的“中國農業貿易政策模擬模型" ( CATP )測算,至2005年,小麥、玉米、棉花、大豆和油菜籽的比較優勢將分別下降21,19 % ,16. 36%,21.36 % ,40. 83%和13.21%,使這些產品更加缺乏國際競爭力。同時,對生豬、大米、烤煙、甘蔗、蘋果的國際競爭力也有一定的沖擊。
二、加入WTO后我國農產品國際貿易保護政策調整
1.建立農業國內支持新體系。按WTO農業國內支持總量AMS的“微量允許標準”(發達國家為5%,發展中國家為10%,中國人世談判為8.5%),我國可有基期(1986一1988年)農業總產值8.5%,即412億元的農業國內支持總量(農業生產性補貼)。除去可豁免的AMS部分,近年AMS占基期農業總產值僅有2%左右,即還有約315億元的農業國內正支持空間。這為我國擴大實施“黃箱政策”(價格支持、營銷貸款、面積補貼、生產投人補貼、牲畜數量補貼、貸款補貼等),減輕糧棉油等比較弱勢農產品的成本壓力提供了一定的條件。我國傳統的農業國內支持“黃箱政策”主要以農產品價格補貼為主,貸款補貼(貼息貸款)為輔。價格補貼大多用于降低農業生產資料價格、支農服務的收費標準,以及農產品購銷環節的補貼。我國對農產品價格支持的另一途徑為糧食的壟斷性保護價收購。據《中國加人世界貿易組織法律文件》,加人WTO后不能實施農產品出口補貼,只是保留今后出口補貼權利。因此,我國通過保護價收購支持農產品價格在加人WTO后將被取消。加人WTO后農產品價格支持體系的構建應把重點放在加大農業生產資料補貼等生產投人補貼上,同時擴大黃色補貼范圍,結合農業結構調整對營銷貸款、面積補貼、牲畜數量補貼等實行補貼,以此來達到優化農產品價格支持體系結構,提高補貼效率,并借鑒國際經驗,減少農民收益較少的農產品流通環節的補貼,把支持與補貼的重點轉向農業生產者。
2.建立農產品國際貿易保護新體系。WTO《農業協議》中有一些條款有利于發展中國家農產品的國際貿易保護,如“特殊保障條款”、“特殊和差別待遇”、“特別處理”、“微量允許標準”等。靈活運用這些條款,能夠采取恰當的調整措施減少某些農產品的過度進口,并能有效地采取反傾銷、反補貼的法律措施保護。WTO《農業協議》有許多“靈活”操作空間,如關稅配額管理,WTO各成員就有應用關稅、拍賣、先到先得、按歷史記錄等多種管理辦法。因時因地管理好我國的關稅配額,能減輕進口農產品對同類產品生產的沖擊。并盡快建立起綜合協調、適時高效的農產品國際貿易保護體系。如加強農產品出口信貸支持;提高農產品出口退稅比率,加大對具有比較優勢農產品的出口支持;制訂、完善反傾銷、反補貼以及保障措施立法。這三種手段可作為抵制國外產品進口沖擊的強力“武器”。
3.建立國家支農政策新體系。加強農業投入保護,增加農業保護力度。WTO農業協議“綠箱”政策的12項措施我國還有6項空白。在農業科研、市場促銷服務、農業基礎設施建設、糧食安全補貼、生產結構調整補貼、地區發展補貼等方面還有著較大的發揮空間,是間接增強我國農產品國際貿易保護的有力措施。應從主導、控制型的農產品國際貿易政策向管理、服務型的農產品國際貿易政策轉變:
本文首先回顧了世界農產品貿易自由化進程,總結了世界農產品貿易自由化的三種趨勢;在此基礎上,通過對WTO貿易規則框架下主要農產品生產國農業政策改革的比較分析,認為目前農業保護仍然廣泛存在,進而闡述了阻礙世界農產品貿易自由化進程的WTO農產品貿易協調機制的局限性,并提出了相關的完善措施;最后,就中國農業如何應對世界農產品貿易自由化提出了三項政策建議。
關鍵詞:農產品貿易自由化;農業政策;改革WTO;協調機制;政策建議
一、導論
(一)選題意義
農業和農產品生產是人類生存發展的基礎,在各國經濟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涉及到人民生活、社會安定、經濟發展等一系列問題,因而農業歷來是各國政府保護的重點。農業保護嚴重扭曲了農產品貿易,使各國都深受其害,于是取消貿易保護、實現農產品貿易自由化成為大多數國家的共識。經過艱苦談判,烏拉圭回合談判最終達成《農業協議》,奠定了農產品貿易自由化的基礎。從《農業協議》開始實施至今,各國遵照《農業協議》履行承諾,農產品貿易自由化的進程不斷得到推進。但同時,WTO農產品貿易協調機制又存在一定的局限性,還需要在談判中加以完善。中國是一個擁有超過9億農業人口的農業大國,作為一個經濟全球化的積極參與者,在農產品貿易自由化過程中將同時面臨來自內部與外部的雙重壓力。為此,深入研究世界農產品貿易自由化及WTO農產品貿易協調機制,積極參與國際規則的制定,遵照國際協議調整國內農業政策,提高農業生產效率,增強農產品的國際競爭力,對于中國全面促進農業發展,維護國內農業安全以取得長治久安、持續發展的牢固基礎,具有重要的意義。
(二)文獻綜述
許多學者對中國農業及世界農產品貿易的課題進行了研究與探索。如特麗?西庫勒(TerrySicular)(1989)結合當時中國農業的衰退趨勢,對中國農業的可持續增長進行了探索,提出非農業政策可以加強或破壞農業計劃,建議中國建立考慮全面和注重協調的有效農業政策,并把農業放在與其他產業平等的地位上;曹蘇峰(1998)以翔實的數據深入分析了世界農產品貿易的發展速度、價格變化、貿易流向分布以及商品結構變化;田維明等(1999)通過GTAP模型進行政策模擬,分析了在新的國際經濟環境下我國不同的政策選擇對國民經濟和農業部門可能產生的影響,認為擴大貿易開放程度有利于提高我國經濟的總體效率和國民福利水平;羅余才(1999)對我國農產品進出口的總量與產品結構變化進行了實證分析;張漢林(2003)則在介紹世貿組織爭端解決機制的基礎上對農產品貿易領域的爭端情況進行了總體闡述,重點分析了世貿組織成立以來受理的一些農產品貿易爭端案例。
綜上所述,雖然許多學者從農業產業地位、農業政策選擇、農產品貿易結構及農產品貿易爭端等不同角度、不同層面對中國農業及世界農產品貿易的問題進行了分析和論述,但是從總體上來看,這些研究中缺少以農業政策變化及現有農產品貿易協調機制為基礎的論述。本文試圖以比較不同國家農業政策的改革、分析現有WTO農產品貿易協調機制為基礎進行論述。
(三)結構安排
論文的第二部分回顧了世界農產品貿易自由化的歷程,并總結出世界農產品貿易自由化的三種趨勢。論文的第三部分比較分析了世界主要農產品生產國農業政策的改革,認為盡管在《農業協議》的約束下,這些國家的農業政策仍然存在相當程度的農業保護傾向。在此基礎上,論文的第四部分闡述了使農業保護主義得以生存、阻礙世界農產品貿易自由化進程的現有WTO農產品貿易協調機制所存在的局限性及對其進行完善的措施。論文的第五部分總結全文,并對中國農業如何應對世界農產品貿易自由化提出了政策建議。
(四)主要觀點及創新之處
論文摘要:在分析加入WTO對我國農產品國際貿易影響的基拙上,探討我國農產品國際貿易保護政策的調整,建立農業國內支持新體系、農產品國際貿易保護新體系和國家支農政策新體系。
一、加入WTO對我國農產品國際貿易的壓力
1990年前后,我國糧食、棉花、油料、生豬、蘋果、烤煙等國內價格普遍低于國際價格,比較優勢明顯。但近十年來,農產品成本年均以約10%的速度遞增,致使農產品價格高于國際市場價格20--60個百分點,國際競爭力日益減弱,只有大米、生豬和蘋果、烤煙仍有比較優勢。
長期以來,我國對農產品的進口調控主要依賴許可證、進口配額、檢疫標準、國有外貿企業壟斷經營等非關稅措施進行,關稅措施主要用于配額數量之外的農產品,配額內稅率普遍很低。根據烏拉圭(農業協議》和《中國加人世界貿易組織法律文件》,我國加人WTO對農產品國際貿易不利影響主要有:1.貿易措施關稅化影響。由于談判基期1986--1998年我國大部分農產品的價格低于國際市場價格,關稅化后的關稅等值為負值,這使我國不僅失去非關稅措施這一傳統屏障,而且因關稅減讓幅度過大而失去高關稅保護。在這種情況下,我國只能通過和締約國談判上限約束關稅和靠關稅化的“例外條款”應對。據《中國加人世界貿易組織法律文件》,加人WTO后農產品進口的關稅總水平要從2001年的2196削減到2004年的17%,美國關注的農產品削減到14. 5 %。特別是大豆,因稅率降到3%,且國內外價格差距較大(加上關稅進口大豆價格低于國內市場20%左右),加入WTO后受到的沖擊很大,2001年,大豆進口創歷史最高紀錄1440萬噸;2.配額擴大影響。WTO《農業協議》規定關稅化后市場準人機會不低于減讓基期國內消費量的3%,在減讓期結束擴大到5%,這對我國糧棉油進口不利。1994 -1998年,年均進口小麥、玉米、大米合計661.5萬噸,加人WTO后,初始年配額多增進口976.9萬噸,2004年多增進口15541萬噸。專家估計,僅小麥至2004要損失60億元,有近300萬麥農要離開麥田生產。棉花生產因最終配額與以往進口量相比增加較多,2004年配額數量相當于1998年國內產量19. 8%,因而所受影響比谷物更大。植物油情況與棉花類似,國內生產受到影響很大。據中國加入WTO農業專家組利用國際農產品貿易中心開發的“中國農業貿易政策模擬模型" ( CATP )測算,至2005年,小麥、玉米、棉花、大豆和油菜籽的比較優勢將分別下降21,19 % ,16. 36%,21.36 % ,40. 83%和13.21%,使這些產品更加缺乏國際競爭力。同時,對生豬、大米、烤煙、甘蔗、蘋果的國際競爭力也有一定的沖擊。
二、加入WTO后我國農產品國際貿易保護政策調整
1.建立農業國內支持新體系。按WTO農業國內支持總量AMS的“微量允許標準”(發達國家為5%,發展中國家為10%,中國人世談判為8.5%),我國可有基期(1986一1988年)農業總產值8.5%,即412億元的農業國內支持總量(農業生產性補貼)。除去可豁免的AMS部分,近年AMS占基期農業總產值僅有2%左右,即還有約315億元的農業國內正支持空間。這為我國擴大實施“黃箱政策”(價格支持、營銷貸款、面積補貼、生產投人補貼、牲畜數量補貼、貸款補貼等),減輕糧棉油等比較弱勢農產品的成本壓力提供了一定的條件。我國傳統的農業國內支持“黃箱政策”主要以農產品價格補貼為主,貸款補貼(貼息貸款)為輔。價格補貼大多用于降低農業生產資料價格、支農服務的收費標準,以及農產品購銷環節的補貼。我國對農產品價格支持的另一途徑為糧食的壟斷性保護價收購。據《中國加人世界貿易組織法律文件》,加人WTO后不能實施農產品出口補貼,只是保留今后出口補貼權利。因此,我國通過保護價收購支持農產品價格在加人WTO后將被取消。加人WTO后農產品價格支持體系的構建應把重點放在加大農業生產資料補貼等生產投人補貼上,同時擴大黃色補貼范圍,結合農業結構調整對營銷貸款、面積補貼、牲畜數量補貼等實行補貼,以此來達到優化農產品價格支持體系結構,提高補貼效率,并借鑒國際經驗,減少農民收益較少的農產品流通環節的補貼,把支持與補貼的重點轉向農業生產者。 2.建立農產品國際貿易保護新體系。WTO《農業協議》中有一些條款有利于發展中國家農產品的國際貿易保護,如“特殊保障條款”、“特殊和差別待遇”、“特別處理”、“微量允許標準”等。靈活運用這些條款,能夠采取恰當的調整措施減少某些農產品的過度進口,并能有效地采取反傾銷、反補貼的法律措施保護。WTO《農業協議》有許多“靈活”操作空間,如關稅配額管理,WTO各成員就有應用關稅、拍賣、先到先得、按歷史記錄等多種管理辦法。因時因地管理好我國的關稅配額,能減輕進口農產品對同類產品生產的沖擊。并盡快建立起綜合協調、適時高效的農產品國際貿易保護體系。如加強農產品出口信貸支持;提高農產品出口退稅比率,加大對具有比較優勢農產品的出口支持;制訂、完善反傾銷、反補貼以及保障措施立法。這三種手段可作為抵制國外產品進口沖擊的強力“武器”。
3.建立國家支農政策新體系。加強農業投入保護,增加農業保護力度。WTO農業協議“綠箱”政策的12項措施我國還有6項空白。在農業科研、市場促銷服務、農業基礎設施建設、糧食安全補貼、生產結構調整補貼、地區發展補貼等方面還有著較大的發揮空間,是間接增強我國農產品國際貿易保護的有力措施。應從主導、控制型的農產品國際貿易政策向管理、服務型的農產品國際貿易政策轉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