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3-28 15:05:12
序論:在您撰寫技術創新論文時,參考他人的優秀作品可以開闊視野,小編為您整理的7篇范文,希望這些建議能夠激發您的創作熱情,引導您走向新的創作高度。
M企業是我國某市大型上市公司,企業秉承“技術創新”的經營宗旨、發展戰略和核心價值觀,重視技術創新在保持企業先進性中的作用。企業擁有一支經驗豐富、技術過硬、素質精良的人才團隊和一整套完備的技術創新體系,具有較高的自主研發和自主創新能力。其技術創新水平在全國同行業中占先進地位,企業技術創新競爭能力在本領域名列前茅,已認定為“國家高新技術企業”。
2技術創新的概念
技術創新的概念來源于美籍奧地利經濟學家熊彼特的《經濟發展論》一書,書中熊彼特首次提出了“創新”的概念,并把它定義為:“把一種從來沒有過的關于生產要素的‘新組合’引入生產體系,其目的在于獲取潛在的超額利潤”。熊彼特所講的創新實際上是一種廣泛意義上的創新,包括技術創新、市場創新和組織創新等。此后,國內外的眾多學者對技術創新的概念和相關理論進行了研究,至今對技術創新的定義莫衷一是。本文認為:企業的技術創新是指企業將新思想、新方法、新技術引入和應用到企業的生產中,用于解決企業生產中的問題,提高企業的經濟效益。
3推拉雙向技術創新模式簡介
M企業技術創新活動的主要來源是技術創新項目,推拉雙向技術創新模式即是指推動型技術創新項目和拉動型技術創新項目。推動型和拉動型的概念來源于生產制造業的兩種生產方式:推動式生產方式和拉動式生產方式。
3.1推動型技術創新項目
“推動式生產方式”是指計劃部門按照市場需求制定相應的生產計劃,各個工序和部門按照生產計劃進行生產,生產結束后將實際完成情況匯報給計劃部門,同時將完成品送往工序上的下一個生產部門。總體的生產是一種從工序上最初的生產部門向工序最終生產部門的一個“推動”的過程。推動型技術創新項目是指由集團公司出于對集團公司整體的考慮而提出的自上而下進行的技術創新活動。這類的項目的實施動機不是來自于煤礦生產現場的應時要求,而是集團公司為了提升集團公司或者煤礦整體的技術創新水平、提高生產效率或者是為了響應國家對于煤炭企業的要求等原因而進行的自上而下進行的“推動式”的技術創新活動。推動型技術創新項目的實施,有利于主動并且具有先進性地對企業起到較大的提高作用,僅出于對生產的應時要求而進行的技術創新對于企業技術創新水平和生產效率的提升的效果是非常緩慢的。推動型技術創新項目實施的難點在于項目實施前需要評估項目實施對于現場實際情況的可行性。因為推動型項目對于現有的企業實際情況來說是先進的、超前的,現有的企業的各項制度、系統和生產狀態不一定能支持項目的實施,因此在項目實施之前對其可行性的評估是非常必要和重要的。
3.2拉動型技術創新項目
“拉動式生產方式”就是指一切從市場需求出發,計劃部門只制定最終產品計劃,每個生產部門、工序都根據后向部門以及工序的需求來完成生產制造,同時向前向部門和工序發出生產指令。從整體上來看,拉動式生產就是由后工序需求拉動前工序生產的生產方式。拉動型技術創新項目是根據生產現場的實際需要而拉動集團公司實施的自下而上的技術創新活動。這類技術創新項目實施的目的就是為了解決現場出現迫切需要解決的問題,具有很強的實施性,對于現場生產具有明顯的改善作用,且見效快。但這種實施方式是一種被動進行的技術創新活動,對于煤礦和集團公司整體的技術創新水平的提高作用極為有限。
4推拉雙向技術創新模式在M企業中的應用
技術創新作為一種以企業為主體的經濟行為,在企業內的發生、實施必然帶有某種目的性,受到某些因素的推動作用。而這些推動力量也是技術創新發生方式(推動和拉動)產生差異的來源。技術創新的產生動力按照其來源的不同可以分為內部動力和外部動力。內部動力是由企業內部產生的推動技術創新活動開展的力量,它是企業技術創新行為產生的基礎和根源。外部動力主要是指在技術創新主體所處的環境中,促進內部動力形成和增強,并影響內部動力作用的外部力量。推動型技術創新項目的實施主要是來自以下幾個方面的推動力量:企業家和企業員工產生的創新動力、企業文化產生的創新動力、企業技術創新能力產生的動力、技術產生的創新動力、市場產生的動力和政府作用產生的動力。其中企業家和企業員工產生的創新動力、企業文化產生的創新動力和企業技術創新能力產生的動力屬于技術創新的內部動力,技術產生的創新動力、市場產生的動力和政府作用產生的動力屬于技術創新的外部動力。煤炭資源蘊藏條件和企業內部矛盾是拉動型技術創新項目發生的動力。企業內部矛盾動力屬于企業技術創新的內部動力,煤炭資源蘊藏條件產生的動力屬于外部動力。在實際中,推動一個技術創新項目的力量往往是多個方面的,而這些動力因素最終都會落腳到企業的利益因素。技術創新項目的最終成果都會對企業產生直接、間接或者或多或少的利益,才會促進企業這樣一個經濟體進行技術創新活動。所有的技術創新動力在推動M企業的技術創新項目實施中的作用是各不相同的,直觀地表達了各動力因素的在推動M企業技術創新項目實施中的作用大小。下面舉例說明對企業技術創新活動影響較大的動力因素對企業技術創新項目的推動作用:
(1)項目名稱:m1煤礦大傾角綜合機械化采煤技術的研究與應用項目類型:推動型技術創新項目主要推動力因素:企業的技術創新能力詳細說明:企業的創新能力代表著創新主體從事技術創新活動所具有的實力,預示著創新成功的可能性,它是企業進行技術創新的有力保障。m1某子礦區所開采的煤層具有地質構造復雜、煤層傾角大、煤層厚度不一等特點,往年主要使用巷柱式開采方法,近幾年引進了整體組合懸移支架采煤法,但目前還沒有綜合機械化采煤工作面。目前國內應用綜合機械化采煤法開采賦存穩定大傾角煤層的設備與技術已趨于成熟,今后的研究重點是復雜地質條件下大傾角煤層綜采技術的應用與推廣。企業從提高資源回收率、提高工效、改善礦井安全生產條件的角度出發,成功地引進和推廣應用綜合機械化開采工藝,是礦井未來開采技術的一個重要發展方向。
(2)項目名稱:m2煤礦-140m水平4-3煤層采煤方法研究項目類型:拉動型技術創新項目主要推動力因素:煤炭資源蘊藏條件產生的動力詳細說明:煤炭資源蘊藏條件對煤炭企業的技術創新活動具有一定的影響。如果煤層賦存條件較好,企業會傾向于采用常用的方法而放棄進行技術創新活動,以減少投資;相反,如果煤層賦存條件較差,利用常用的方法無法實現,就會促進企業尋找更適合的方法,從而促進技術創新活動的產生。以采煤方法的選擇為例,m3煤礦-140m水平某采區4-3煤層平均厚度4.2m,平均傾角15°,屬于緩傾斜厚煤層,但是煤層受構造影響,厚度在0.7m~14.4m之間,變化非常大,局部有變薄、變夾現象,偽頂和直接頂的節理、裂隙都比較發育,這給采煤方法的選擇帶來很大的困難,經研究,決定采用放頂煤長壁采煤法和傾斜長壁采煤法結合的混合式采煤方法;該項目從該采區4-3煤層的實際條件出發,對煤層賦存情況以及由此而決定的采煤方法進行系統的研究分析,最終得出新的適合于該區條件的采煤方法。
5推拉雙向技術創新模式在M企業中的應用意義
(1)便于管理。M企業目前擁有的技術創新項目達400余個,作為一個具有自主研發、自主創新能力的成長型企業,我們有理由相信M企業在未來會有更多的創新活動。將技術創新項目進一步劃分為推動、拉動兩類,便于企業對技術創新項目的管理。
(2)為項目實施流程的規范化打下基礎。推動式與拉動式技術創新項目的實施過程是有差異的,這種分類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將兩種項目的實施流程統一化,為項目流程的規范化打下基礎。
在技術創新驅動下,工業化空前提高了人類的生產力,但對生態環境造成了嚴重破壞。我國作為最大的發展中國家,工業化是不可避免的一個發展階段,這就決定了富有生態屬性的新型工業化是我國生態經濟的基本內核。黨的十七大和十七屆三中、四中全會將轉變增長方式、推進生態經濟提到了國家戰略的高度,而新型工業化是最重要的措施之一。2012年11月,黨的十報告強調了以“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為支撐,“堅持走中國特色新型工業化道路”。同時,歐美等國家的再工業化浪潮使國際產業競爭聚焦于生態技術創新。從而,研究工業產業的生態技術創新就顯得非常必要。技術創新理論由JesephSchumpeter于1912年提出后,成為國外研究的熱點之一,但主要是追求經濟效益的傳統技術創新,雖可大幅度提升生產力,亦加劇了環境污染及資源消耗,致使技術創新的增長效應遞減,面臨增長極限。解決的根本途徑是將生態元素融入技術創新,依靠生態技術創新取得技術進步,1950~2003年間中亞國家新型工業化的重要經驗就是籍此壯大產業。在不同層次、規模上,生態技術創新的目標、影響不同,從而內在機理也不同。應根據國家或地區的特性,從政治、經濟及文化等多個維度協同推進,結合企業組織、制度的變革來實施生態技術創新。生態技術創新的特征包括:創造性,將新技術、新工藝應用于生產,實施組織、制度、管理上的創新;生態性,將生態因素融入生產的全部環節。生態技術創新受到技術創新、人類、環境等多種因素及相互關系的影響。企業擁有的創新信息資源形成特定的信息生態位———包括信息識別能力、獲取能力、整合能力等生態因子,使企業的技術創新能力不同。企業與合作伙伴形成技術創新網絡,這是類似生命體的“活性組織”。生態技術創新的進化機理可歸結為生態共生、生態平衡、生態重組三類。從本質上講,技術創新系統作為社會生態大系統中的子系統,將生態價值嵌入技術創新,使技術創新在生態領域實現價值回歸。綜合現有研究的觀點,生態技術創新是指創新主體為了獲取生態經濟綜合效益,遵循自然生態系統的運行規律,將生態環保理念融入經濟活動鏈上的各環節,消除污染,促進物質、能量等的循環而實施的技術創新。從國內外的研究來看:將生態學原理移植運用于經濟領域探索生態技術創新是一種趨勢,但由于涉及生態、經濟、技術等復雜因素,目前尚缺乏成熟的研究,且現有研究主要關注單個主體的創新行為,而事實上這是集體性的種群行為。本文依據以前的研究成果,運用生態技術創新種群行為模型,以江西省工業產業為樣本,通過計量實證方法,研究工業產業生態技術創新的種群效應,從中得到實施生態技術創新的啟示。
2模型構建
生態學中,種群是指一定時間空間范圍內同種生物個體的集合。種群內部以及種群之間存在密切聯系:既相互依存于共同的環境,又對環境容量決定的資源展開爭奪。將經濟系統視為生態子系統,產業即為種群,企業即為種群個體。黃魯成根據生態學從Logistic模型推導Votka-Volterra模型的思路,建立了技術創新種群行為模型。本文在此基礎上,放寬相關假設,構建種群個體數量的臨界值指標,拓展生態技術創新種群間關系模型。
3結論與啟示
本文運用生態技術創新種群行為模型,基于江西省工業種群進行實證分析,得到如下研究結論:2001~2011年間,作為個體的工業企業數量快速增長,使種群內部、種群之間的關系呈現協同效應下降而競爭效應上升的趨勢,反映了生態環境對粗放增長方式所產生的資源浪費、環境承載力透支等問題的警示。由于創新資源有限,種群內部關系直接取決于個體數量,很多種群的個體數量超過或逼近臨界值,但競爭效應通過市場淘汰機制,使過多的個體趨向均衡,效果卻于2011年才開始顯現。種群之間的關系不僅取決于個體數量,還與種群之間的產業鏈銜接緊密度有關。一方面,江西省的工業種群個體數量普遍增加,種群間對區域創新資源的爭奪使競爭效應上升;另一方面,生態技術創新相對滯后,產業契合度不高,協同效應不足。本文揭示了生態技術創新種群的競爭、協同效應,其實際貢獻在于,提供了實施生態技術創新的有益啟示:
①將僅注重單一創新主體創新行為的傳統視野,拓展到區域資源決定的種群的更為寬廣的范圍;
②提升生態技術創新水平,增進種群的協同效應。改進工藝,提高廢棄物利用率,增強種群內的產業契合度,發展循環經濟,開發循環鏈路,拓展互補共生渠道,強化耦合機制,提升種群間的產業緊密度;
目前國內外對創新型人才的定義尚未統一,現有研究主要從以下三個角度來對創新型人才加以解釋:從創新型人才本身的綜合素質加以定義,從創新型人才的價值加以定義,綜合創新型人才的素質和價值加以定義。通俗講,創新型人才,就是具有創新精神和創新能力的人才,通常表現出靈活、開放、好奇的個性,具有精力充沛、堅持不懈、注意力集中、想像力豐富以及富于冒險精神等特征。現有的大學生科技創新能力評價標準和實施辦法對于培養和提高大學生科技創新意識和能力都發揮了較好的作用,但還存在一定缺陷。
1.1理論研究滯后,缺少完善的評價模式
目前,創新型人才和創新能力受到了廣泛關注,但創新能力的界定和內涵尚未取得一致的認識。特別是創新能力是一種綜合能力的體現,不同專業人才所需具備要素構成不完全相同。鄧成超等認為大學生創新能力主要由創新思維、創新學習和創新操作構成。胥群從心理層面指出創新能力包含創新意識、創新思維、創新技能和創新情感。紀延光等則認為大學生創新能力有基礎要素、創新要素、協作要素三大組成要素。金琴將創新能力分成了創新學習能力、創新知識基礎、創新思維能力和創新技能4個指標。而針對不同專業更有不同的內涵界定。但目前任何一種研究尚局限于理論探索階段,尚沒有成為一致認可的標準,可操作性不足。另一方面,我國高等教育規模龐大,專業種類繁多,辦學層次、辦學歷史、辦學水平差異很大,采用統一的評價模式自然不能滿足客觀需要。對于生物技術這種理工結合、理論與實踐兼顧,辦學歷史不長,學科仍處于不斷快速發展之中的專業,相關研究更顯不足。
1.2評價形式單一,評價內容片面
長期以來,我國對學生總體水平和素質的評價大多局限于閉卷考試,對人才的培養多以考試成績為唯一標準,評價形式單一,這種從小學延續至大學的評價模式桎梏了大多數人的創新性和主觀能動性。近年來,許多高校逐步改變了對大學生以分數作為唯一標準的評價體系。開始從課外活動、科學研究參與、校外暑期實踐、參與科技競賽活動、獲獎以及人文藝術修養等方面進行綜合評價,為更客觀全面評價創新型人才提供了一些有益和可操作的經驗。但總體講,評價內容仍未脫離以分數為絕對主體的評價標準,上述活動在執行中仍面臨參與人數少、敷衍應付、不具有強制性的尷尬?,F有評價內容多體現出對知識的掌握程度。
1.3評價結構缺陷,重結果輕過程
現有評價體系中,過于強調考試的作用,看重的是最終評價,往往以一次考核來評定學生的優劣。這種應試化傾向的大學生學業評價體系導致大學生主體性的喪失,而培養創新能力的關鍵就在于提升人的主體性。此外,評價的主體是任課老師、評價的標準是分數,而對于過程和課外往往是忽視的。創新性人才的培養是一個長期的動態過程,每個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創新能力亦是動態發展和不斷積累的,且由于人的興趣愛好、特長不同,創新能力體現的方面亦會有所差別,而現有評價機制往往缺少對創新能力的動態把握,不能在教學過程中實現對創新能力的動態評價,不能切實發揮教學評價體系的導向和激勵作用,制約了學生創新能力的培養。
2生物技術創新型人才培養評價體系對策分析
2.1從共性和多樣性角度界定創新型人才評價的內涵
在創新型人才評價標準上,既要堅持人的共性發展原則,又要突出人的個性特質。在創新性人才評價標準上,既要具備創新思維、創新技能等能力建設,又不能忽視精神層面、培養手段科學性、培養環境建設等多方面的要素。同時,專業、學科的差異使得這一內涵應具備專業所需要的特有標準,文科、理科、工科,以及本科教育、研究生教育及職業教育所蘊含的創新能力要求呈現出多樣性。如生物類專業中生物技術和生物工程則應有所區別,生物技術側重的是科學開發的創新,目前我國生物技術企業最需要就是研究開發型人才,占此類人才需求的58.3%,但“重理論、輕實踐”培養出的生物技術人才應用性又較低,導致企業招不到合適人才與生物技術專業學生就業困難并存。生物工程人才應側重的是工程技術設計、工藝流程的掌握與改進、技術開發等方面。因此,專業特點應在創新型人才的評價體系中得到體現。
2.2改革傳統課程考核評價方法
目前,在大多數課程考核中同樣體現出評價體系結構的局限性:閉卷考試多,開卷考試少,題型客觀題多,主觀發揮題型、思維題型量少;上課內容和實踐內容陳舊、教學內容方式不夠靈活、探究少;學生參與少、動腦機會少。傳統的教學內容和考核方式不需要太多的靈活運用和平時知識積累,許多同學通過短暫的突擊就能應付考試過關。因此,我們在教學中增加提問探究環節,考試環節增加主觀題型、提高了無統一答案的試題比例,甚至在部分課程增加了學生自己查找資料、制作幻燈片和上臺講課的環節,收到了較好的教學效果,調動了學生的積極性和創造性。近年來生物技術專業學生在各種創新競賽和社會調研活動中成績不俗:如《賽克(cycle)生態農業科技有限公司創業計劃書》獲第七屆“挑戰杯”中國大學生創業計劃競賽榮獲金獎;“規?;i場糞便污水生物處理及資源化工藝”獲第一屆全國大學生節能減排社會實踐與科技競賽一等獎。
2.3完善實踐教學質量評價體系提高學生創新能力
實踐教學作為生物技術專業教學體系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包含了校內實驗性教學環節,以及畢業實習、生產實習、參與科研活動、參加學術講座活動、申請承擔研究性學習和創新性實驗計劃等彈性較大的其他實踐活動?,F有實驗實踐質量評價體系大多以實驗報告、實習報告為依據,沒有細化的評價指標,忽視了教師教學態度、實驗準備、教學內容、教學方法和教學效果等情況的評價。而一個良好的實踐教學評價體系對調動教師的創新性和學生的積極性至關重要。因此,建立涵蓋實驗教師教學質量、實驗效果信息反饋和合理實驗成績構成的評價體系將有利于提高實驗實踐在創新思維培養、創新能力鍛煉中的主導地位。一個良好的實驗實踐教學評價體系應包含合理的教學內容、貫穿全過程的量化指標,有利于強化教師的競爭意識和責任意識,引導教師開展教學創新研究。實驗教學質量評價體系在提高學生創新能力,提高人才培養質量方面的研究已有一定報道,并且收到了比較好的效果。郭風法將實驗課教學質量評價分為教學態度、實驗準備、教學內容、教學方法和學生情況等五個方面,每一方面包含若干評價指標。我們通過設置配套的教學與科研緊密結合的實驗教學內容,完善管理措施,將實驗教學從基拙性向研究綜合性、開放性推進,特別是與企業緊密合作,顯著提高了學生的研發能力。近2年獲得湖南省大學生研究性學習和創新性實驗2項,校級大學生研究性學習及創新性實驗項目3項,學生創新思維和創新能力得到明顯提升,一批學生進入中國科學院、上海交通大學、廈門大學等單位攻讀碩士研究生,表現出較好的創新意識和實驗能力。
2.4建立覆蓋學生學習過程的動態評價機制
通過構建投入指標(R&D人員全時當量、R&D經費投入強度、有R&D活動的企業個數、企業辦研發機構數量、地方財政支出中的科技撥款比重等)和產出指標(專利申請量、專利授權量、中文科技論文數、技術市場交易額、高技術產業增加值等),對2005-2012年的遼寧省技術創新效率進行實證研究,以年份、31個省市、省內14個地級市和行業作為DEA的決策單元進行橫縱向比較和有效性評價,見表2-表3。以全國31省市為決策單元,則n=31,利用非阿基米德無窮小的C2R模型對其進行技術創新效率評價。以31個省市作為決策單元進行效率評價,遼寧省綜合排位第6名,在東北地區(包括遼寧、黑龍江、吉林、內蒙古)中技術創新效率排位第一,DEA唯一有效,而經濟效率排位最后,DEA唯一無效,高產出率和低科技轉化率導致了技術創新的經濟效益低。這表明,僅在東北老工業基地遼寧省在科技成果轉化經濟效益方面就嚴重欠缺。遼寧省與廣東、浙江、江蘇、上海等地相比在技術獲取和改造、技術創新支撐能力上較強,但是經濟效率轉化上仍然有很大差距。以遼寧省內14個地級市為決策單元進行效率評價,主要因為高校和科研院所較多,為科技成果的開發和轉化提供了土壤,經濟效率有效性分布也很不均衡,DEA值為1的城市有沈陽、大連、鞍山、錦州、營口;DEA值在0.6~0.8之間的有盤錦、阜新、丹東、本溪、葫蘆島。以上城市與教育發展程度直接相關,均為高校和科研院所相對密集的地區。DEA值在0.6以下的城市有5個,說明該地區的科技發展并不是他們的主導產業,還需要進一步政策傾斜。其他地區可以通過政府、大中型企業等其他主體在技術創新上投入,進行技術引進,帶動省內各個地區的技術創新熱潮。以年份作為決策單元進行效率評價,遼寧省2005-2012年,DEA有效值θ均為1,見表4。表明技術創新效率8年來總體較高,投入產出配置較為合理,相對效率值穩定,技術創新綜合能力呈遞增狀態。總體來看,遼寧省的技術創新整體水平在“十一五”和“十二五”期間技術創新效率逐年遞增、穩步提高,技術創新效率處于相對有效狀態。遼寧省從2005-2012年中整體科技活動情況利用非阿基米德無窮小的C2R模型屬于DEA有效,由此說明,在科技資源得到優化配置和充分利用,技術創新效率保持在中上水平??萍蓟顒又械娜客度胍匕l揮了最大效用,所獲得的產出達到最大水平。此時,生產規模處于相對最佳狀態。以行業作為決策單元進行效率評價,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DEA穩定且有效,而大中型企業創新效率出現波動,見表5。遼寧大中型企業科技活動情況,2005-2012年中,技術創新效率逐年提高,資源得到優化配置,全部投入要素(科技活動人員、R&D人員、科技經費籌集額、科技經費內部支出、R&D經費)和產出(工業增加值率、R&D項目數、企業專利申請數、企業專利獲準數)。因此,大中型企業在生產規模上也處于相對最佳狀態。遼寧省科研機構雖然規模收益處于遞增狀態,但總體實力尚處于非DEA有效狀態,表明科研機構在“質”和“量”上結構不平衡,需要政策和技術的投入同時,也要監督檢驗科研機構的技術成果,標本兼治。
2遼寧省技術創新效率存在的問題
2.1高素質人才流失嚴重,科技人才隊伍建設落后從近年來科技人力資源的流動數據看,大量的科技人員更傾向流入大城市或發達地區(如北上廣蘇浙)而不是欠發達地區。人力資源的這種“理性選擇”反映出遼寧區域無法吸引并留住更多的高層次科研人才。2011年規模以上企業研究開發人員數為12.18萬人,增速僅為2.49%,居全國35個省份的第29位。相對于國內外發達國家和地區,遼寧無論從科技條件、薪資待遇,還是配套服務,都缺乏對科研人才足夠的吸引力。在市場經濟的自由選擇狀態下,會有數量可觀的高科技人才隊伍,走向國內北上廣一線城市,甚至走向全球范圍內的發達國家和地區。從統計數據來看,近年來,在國際科技合作項目中,能真正從事或參與R&D活動的人數,呈現遞減趨勢。
2.2科技投入不足,融資渠道單一2009年,遼寧規模以上工業企業研發經費內部支出總額僅占銷售收入的0.59%,遠低于發達國家的3%~5%。在2008-2009期間,遼寧省政府的研發收入強度有所下降,降低了35.65%,而規模以上工業企業研發經費投入增長了40.72%,但是投入總額僅約為江蘇、廣東的1/4。遼寧企業研發投入超過了200億元,但與發達地區相比,仍有一定差距。另外,金融環境指標表現相對較差,國家創新基金項目立項數(20)、規模以上企業科技活動獲得金融機構貸款(25)??偠灾谶|寧地區,眾多科技創新型企業還沒有真正地成為技術創新的投資主體,區域投資融資體系更多的是由政府來主導,企業多為輔助角色,多渠道、多形式的科技投入體系亟需建立。
2.3產學研一體化合作程度不高,協同機制不全面我國在技術創新領域存在的主要問題在于政府、企業、高校及科研院所各大主體之間沒有形成良性循環互動和有效的協同創新機制,沒有充分發揮各自的優勢真正形成合力。政府的政策環境不完善,相關法律法規缺失、相關制度不完善、政策導向不明確等。企業追逐短期效益,自身研發力量薄弱,一味要求將科學成果直接送到生產第一線,大大增加了轉化成本。高校和科研院所只負責科技項目的實施,不負責成果的運用、轉化和商業化,因此積極性不高。
3對策建議
3.1建立長效的人才培訓和激勵機制在培訓方面,可通過聘請專家進行技術思想講座、舉辦技術思想研討會、公派學習、校企合作等方式,不斷更新研發人員的知識結構,加深研發人員對技術創新前沿問題的思考。將引進的人才分配到各個企業辦研發機構中,保留領軍人才原有的編制和薪酬待遇,對于自愿從事一線研發和創新活動的領軍人才,給予額外的獎勵。在激勵方面,鼓勵企業試行“期權期股”的辦法,激勵領軍人才。高技術企業可以通過期權、期股或技術分紅等形式,激勵領軍人才。技術分紅享受者可將技術分紅作為出資,按照規定的價格購買公司股權,并依法辦理股權登記手續。定高技術產業人才的薪資年增長機制。高技術產業人才的薪資年增長率,由個人績效決定,績效水平高的個人享有較高的薪資年增長率,而績效水平較低的個人則享有較低的薪資年增長率。
3.2加大科研投入,建立多渠道融資方式資金問題一直都是創新成果轉化成功與否的重要制約因素,除企業自籌資金外,還應該充分保障其他渠道的資金來源,比如金融機構貸款、政府資金等,以及利用外資興辦合資企業等。此外,在科技投入方面,要重點扶持科技型中小企業。為促進科技型中小企業科技創新,要建立多層次的融資渠道,包括創新基金、銀行貸款、信用擔保、天使投資、創業投資基金??萍夹椭行∑髽I的多層次融資渠道的建立和拓展,必須堅持“政府引導、市場化運作”的原則,構建融銀行、保險、擔保、證券公司、創業投資公司、法律會計等中介機構于一體的金融生態圈,優化科技型中小企業的發展環境。
1.由于利益需求方面的因素,傳統的企業、高等院校和科研機構等創新主體相互割裂的創新模式缺乏存續的穩定性,例如,企業之間的創新合作出于搶占市場、形成競爭優勢的考慮,往往缺乏合作的充分信任,也難以形成長效的合作機制。在產學研技術創新聯決策參考盟形式中,高等院校和科研機構以獲得知識成果和科技成果為主要目標,企業以獲得經濟成果為主要目標,這種利益需求的互補性有助于各方相互信任,從而降低新的合作伙伴選擇的交易成本,實現強化創新合作的路徑依賴。
2.深化創新的持續性。由于追逐經濟利益最大化的特性,企業以及企業間實施的創新活動較多關注短期的競爭性項目,難以有效和組織和實施具有戰略性的研發創新項目,也難以有效推進基礎研究的發展。產學研技術創新聯盟形式通過高等院校和科研機構的引入,使其關注長遠性、基礎性的創新性研究成為可能,也使其能夠有效克服企業獨立研發創新中的“短視”現象。正是由于產學研技術創新聯盟能夠有效深化創新的持續性,該模式的有效組織和實施已經上升到具有較強創新能力的美國、日本等國家戰略的層面。
3.研究假設通常,從創新的過程性分析,創新績效表現為創新的知識成果產出、科技成果產出和經濟成果產出。知識成果產出主要表現為獲得的發明、實用新型、外觀設計等專利授權,科技成果產出主要表現為科研獲獎、科技論文等,經濟成果產出主要表現為新產品銷售收入的實現等。結合上述理論分析結果,提出以下研究假設:產學研技術創新聯盟有助于提高創新的知識成果績效。產學研技術創新聯盟有助于提高創新的科技成果績效。產學研技術創新聯盟有助于提高創新的經濟成果績效。
二、研究方法
1.研究變量因變量選取。為了有效考察產學研技術創新聯盟模式對創新績效不同類型產出影響的差異性,驗證研究假設的成立與否,從知識成果、科技成果和經濟成果三個方面遴選因變量指標。其中知識成果指標選取“專利授權數”、科技成果指標選取“SCI/EI/ISTP三大檢索論文”、經濟成果指標選取“新產品銷售收入”。從經濟學的理論出發,資本的投入和勞動的投入是實現經濟產出的重要前提,基于上述認識并結合研究問題的具體特征,選取研究與開發經費投入作為資本投入的表征變量,選取研究與開發全時人員當量作為勞動投入的表征變量??紤]到產學研合作創新的實際以及數據易獲取性,選取“高校和科研機構籌集的資金來自企業的資金”作為產學研技術創新聯盟合作強度的表征變量。綜上,
2.研究樣本和數據以我國大陸省級區域為研究對象,即以上述31個省、直轄市、自治區作為研究對象(我國地區由于數據殘缺的因素,未納入考察的范圍)。研究變量統計數據主要來自于國家統計局網站的《中國統計年鑒2010》、《中國區域創新能力報告2010》歸分析的方法進行定量刻畫。回歸分析的主要應用步驟包括模型顯著性分析、模型方差分析、模型參數估計等環節。隨著SPSS、EVIEWS等統計分析軟件的推出和廣泛應用,回歸分析的應用領域得到了進一步拓展。模型設計為了有效考察產學研技術創新聯盟模式對不同類型創新績效的影響,分別設置三個模型進行研究。
三、完善產學研技術創新聯盟模式的政策建議
1.夯實以企業為核心的產學研合作創新組織體系。傳統的產學研體系通常以高校和科研機構為核心,企業居于從屬地位,這種體系結構往往造成創新的指向性不明確、創新資源配置效率低下以及創新成果難以市場化。與高等院校和科研機構相比,企業以實現經濟效益為目標,與市場的聯系程度更為密切,對市場需求更具敏感性。因此,有必要重構以企業為核心的產學研創新合作組織形式:首先,應積極引導優勢科技資源向企業配置,并積極鼓勵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向企業開放實驗室等科技創新資源;其次,應加大企業在重大科技創新項目的參與程度、深化企業參與機制,特別是與市場結合緊密的科研項目有必要形成企業牽頭機制;最后,應綜合利用財政和稅收的工具形成企業積極創新的長效激勵機制,設置科技創新引導基金、加大企業研發創新活動的稅前扣除都是從財政和稅收角度激發企業創新活力的有效途徑。
本文從家庭語文環境對于孩子的語文學習的影響、家庭語文教育的誤區、家庭語文教育的指導策略三方面來論述。
著名的教育家福祿培爾說:“家庭生活在兒童生長的每一個時期,不,在人的整個一生中,是無可比擬的重要的?!笔聦嵣?,現在越來越多的家庭已意識到語文教育的重要性,可是卻常??嘤诓坏闷溟T而入。有研究表明,如果一個人長期得不到健康有益語文環境的影響,他們不僅學習語言會出現障礙,而且在獲取新知識和發展個性的過程 中也會遇到不測。那么,作為孩子學習語言的初始環境和啟蒙老師,家庭文化氛圍以及家長的舉措對于孩子的語文學習將會產生怎樣的影響?
一、家庭語文環境對于孩子的語文學習的深遠影響
家庭語文環境包括物質和精神兩個方面,物質方面主要表現為家庭的各種文化設施。隨著我國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家庭語文教育的“硬件”已經有了顯著的改善。各種書籍報刊已經成為家庭生活不可或缺的精神食糧和獲取語文知識的寶藏,使一代又一代家庭成員從中受到滋養。有的家庭還精心構筑書房、購置文房四寶、名家字帖或字畫,營造馥郁芬芳的書香氣息。時至今日,許多家庭已經擁有了收錄機、電視機、家庭影院、電腦等現代傳媒,這對培養子女的語言表達能力和鑒賞能力無疑會產生重大的影響。隨著文化的普及和提高,尤其是知識經濟的到來,許多家庭也都加大了對子女的智力投資,開始購置電腦并進而上網,這就從物質上大大改善了家庭文化氛圍,為子女學習和運用語文創造了更加便利的條件。而精神方面則主要表現為父母和祖輩的文化積淀、道德情操、語文素養以及對于文化藝術的相互熏染。父母精神方面所擁有的“軟件”及其家庭光榮背景,必然會成為影響子女語文學習的重要因素。但遺憾的是,目前家庭語文教育的現狀不容樂觀,人們對家庭語文教育的認識還有待于進一步提高。如果我們只注重“物質”建設,從而忽視了精神熏陶,就有可能導致孩子語文能力的畸形發展。
二、家庭語文教育的幾個誤區
家庭語文教育固然重要,可如果不講究策略和方法,不從一個家庭和子女的實際出發,一味好高騖遠,就極有可能誤入歧途而不自知,給語文學習埋下隱患。
(1)、盲從型:一些父母多從實用的觀點出發,比較重視孩子的外語學習,認為這對子女將來升學、就業、出國深造均不無裨益,無形中形成了對母語學習的輕視,誤以為語文可以無師自通,因而采取放任自流、得過且過的態度,不清楚母語的主體地位和對母語的深刻影響,這實在有點舍本逐末,大可不必效尤。
(2)、貎視重視型:還有很多父母雖然比較重視子女的語文學習,深知家庭語文教育對子女素養的形成和發展具有奠基意義,可又不懂得語文學習的規律,時常把語文課本當作孩子學習的唯一對象,認為只要把語文課本融會貫通,也就可以把語文學好,因而寄希望于教師和教材,無形中關閉了獲取語文知識和能力的許多門徑,致使家庭語文教育的路子越走越窄。
(3)、急功近利型:有些父母望子成龍心切,看到別的孩子語文成績出眾,甚至能“著書立說”,便按捺不住內心的沖動,也不顧孩子的心理感受如何,非要為孩子聘一塾師說文解字,或逼迫孩子去趕閱讀、作文提高班的場子,誤以為閱讀和寫作的能力可以不通過大大量的閱讀和寫作實踐,僅憑聽幾節課在短時間內就可以輕而易舉的化為己有,殊不知工夫在詩外,這便多少有些天方夜譚和匪夷所思。
(4)、 言教重于身教型:還有一些父母把自己的崇高理想寄托在孩子稚嫩的肩上,卻并不考慮孩子的天賦和承受能力。整天嘮叨著讓孩子讀書習字,甚至孩子前腳剛一進門,父母就急不可耐的督促孩子去寫作業,忘記了勞逸結合。而家庭成員卻并不見得喜歡學習,很多時候都在吃喝玩樂,閑聊甚至賭博中消磨時光。試想,在一個不熱愛讀書學習的家庭環境中,單方面要求子女安心讀書何其難也!這會讓子女作何感想。
三、家庭語文教育的指導策略
1、重視情商培養,營造溫馨氛圍
如果說能力的培養是給學生成長補“生命一號”,那么情商的培養無異于給學生“心靈雞湯”。在對學生的教育過程中,我們深深感受到,家庭教育已較多存在著一種明顯的缺失,那就是缺乏情商的培養,缺乏家長與孩子之間心靈的相互溝通、理解、寬容,家長片面強調學生的學習成績,只要成績好,便一切都好,成績差,便一切都差,“一俊遮百丑”,或“一丑遮百俊”。
我想,雖然“是金子總會發光”,但作為子女,要學會主動表現自己的綜合才能、思想素質,不能被動地“食無魚”“食無肉”,空自嗟嘆,等待家長來發掘,來理解。作為學校,也要積極創設機會,鼓勵學生向父母自主表現。為此,學校開設“十大孝敬標兵”評比,特別是母親節,開展“深深父母恩,殷殷兒女情”征文比賽,“獻上一束康乃馨”“給母親洗一次腳”“為父母做一頓晚飯”系列活動,讓家長感受到來自兒女的一份份真誠感情,由衷發出“孩子懂事了”的喜悅,從而明白這樣一個道理:人的成長,是全方位的,不能總拿眼睛盯著分數不放;分數固然重要,但做人的道理深深扎根于孩子心田,還有什么比這更可貴的呢?
這樣,孩子和家長敞開彼此心靈大門,能從思想、人品、情感、生活、交際等更多的非智力角度出發,進行全方位交流,使學生得以在一個更加溫馨的家庭環境中,心情舒暢地學習、成長。
2、給予合理定位,搭建成長階梯
我們在初一進行過一次調查,升入初中以后,小學名次在前的,一段時間學習下來,進步或退步的狀況比較普遍,絕大多數同學及其家長面臨著重新審視自己學習位置的問題。但是,很多學生特別家長,并不(也許是不敢)承認退步的嚴峻現實,只按照小學形成的心理定勢,對老師說:“以前孩子學習成績是很好的,老師經??渌斆??!被蛘邔ψ约汉⒆诱f:“瞧人家,成績仍是班級領先,可你呢?”一副莫名驚詫、沮喪的樣子。于是,自己赤膊上陣,到處打聽,買來一大堆學習參考資料,冠以“勤奮出天才”的至理名言,命令孩子加班加點,希望以此提高成績。
其實,這些家長欠缺的,是不能給自己孩子正確、合理的定位。問題出在家長沒有體會到小學與初中教學特點的不同,沒有與初中老師及時溝通,才產生了這種不適應。由于學生年齡特點,小學老師偏重趣味性、生動性,目的是調動學生學習興趣,培養學習良好習慣;而升入初中,老師更多關注知識規律,關注思維能力培養。有句俗話說得好:“味精放得多了,菜的原汁原味反而失掉了?!?/p>
作為家長,應該主要從以下幾方面給予關注:
A、價值目標
家長要與班主任、學科教師共同研討,給孩子一個通過他力所能及的努力而能達成的目標。孟子說:“挾泰山而超北海,非不為也,而不能也”,又說“折技,非不能也,而不為也”。同樣道理,讓學生去追求過高的目標,很可能會挫傷他的自信心、進取心,心想,反正自己再怎么努力也無法實現老師、家長的目標,就索性放棄,一事無成了。
我認為,在制定學生發展目標時,一定要聽取孩子自己的意見,不能把家長想當然的希望強加于孩子??鬃诱f的“己所勿欲,毋施于人”就是這個道理。同時,在具體操作上,要知道“一口吃不成一個胖子”,不能貪多求快,貪全求深,一蹴而就,立竿見影,而要實施“小步快進”的策略,分階段,明責任,劃步驟,重落實,從小處入手,從細處明確,一步一步引導孩子達成目標。特別是要讓孩子把發展目標轉化為發自內心的一種需求,從而產生不斷進取的動力。
B、習慣態度
有位諾貝爾獲獎科學家說過,他的成功得益于幼兒園的習慣養成;葉圣陶也說,“好習慣養成了,一輩子受用;壞習慣養成了,想改也不容易?!倍鴮τ趹B度,米盧則強調“態度決定一切”,這些都說明習慣、態度在成功學習中的重要性,很值得家長們借鑒。
因此,家長與班主任、任課老師溝通,不要僅僅過問孩子分數如何如何,進步還是退步了,而要更多傳遞這樣的信息:孩子上課是否集中精力聽講?聽課持續時間能否達到一定要求?作業完成質量如何?字跡是否端正、清楚?遇到困難時能否抵御照搬答案、抄襲作業的誘惑?在家學習時是否先玩再做作業?是否一邊做作業一邊聽音樂或做其他事情?是否整理自己的學習用品?這些雖都是非智力因素,但對學習成績的提高卻相當有影響力。
C、資料選擇
很多家長在學習資料的選擇上往往會犯錯誤。一,憑自己以往學習經驗,自己初中時怎樣學習,讓孩子也怎樣學習,殊不知年代已過了十幾、二十多年,社會已不再是當時的社會,知識已不再是當時的知識,能力要求已不再是當時的能力要求,“人不可能兩只腳同時跨進同一條河流”,尤其在新課程改革背景下,教育教學更發生著巨大變化,就是一般教師也在不斷學習,更新觀念,改進教學,更無論“門外”的家長了。如果只憑經驗辦事,往往會適得其反。二,道聽途說,以為“別人家的孩子總是好的,別人家孩子的學習也總是好的”,簡單地照搬經驗、做法。他們不知道,每個人學習內容、學習目標雖然小異大同,但其后的背景(包括智力、環境、個性、生活經歷等)是各不相同的,同樣的學習方法,張三適用,李四卻未必適用。
因此,在學習資料的選擇上,家長切忌盲從,追求流潮,應該多聽聽任課教師的建議,畢竟對學生學習的了解,任課教師最有發言權,最有針對性。我覺得,任何一種學習方法,無所謂優劣,凡是最適合孩子成長的,都是好方法。
總之,家庭語文教育對于促進孩子形成健康向上的人格力量,獲得學業上的進步,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參考書目:
1.《全日制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實驗稿)
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 2001年版。
(一)國外協同創新相關研究
協同理論創始人Haken將協同定義為系統內各組成部分之間互相合作,使整個系統形成各組成部分所不存在的新質的構造與特性。自然界的協同與管理學上的協同在深層次上有很強的相似性,許多學者逐步把自然界的協同理念運用于管理學科。學者Ansoff在研究公司的多元化問題時提出戰略協同,第一次將協同的理念運用于管理學。隨后,Hiroyukiltami將Ansoff的協同理念細分為互補和協同效應。VeronicaSer-rano在協同理念的基礎上提出協同創新的概念,即各個創新主體要素進行涉及知識、資源、行為、績效的系統性的優化、合作、創新的過程。PeterGloor則著重指出協同創新是由自我激勵的主體通過合作實現共同的創新目標。
(二)國內協同創新相關研究
國內協同創新研究大致分為三個階段。第一階段是以企業內部為研究重點的協同創新。郭斌等從系統、組合的視角出發,在對企業組合創新的研究中發現,組合創新的實質是企業在發展戰略的引導下,受組織和技術因素制約的系統性協同創新行為,并將其分為三個層次。陳勁等通過研究技術和市場協同創新過程,提出企業要進行有效的協同創新管理,就必須以協同創新功能為主線、以因子系統聯系為基礎建立全面、系統的協同創新管理架構。第二階段為產業集群方面的協同創新。許簫迪、王子龍基于戰略聯盟行為主體間的協同關系建立了企業協同創新模型,研究了確立戰略聯盟協同創新的目標前提,價值基礎及終止條件。萬幼清、鄧明然基于知識視角對影響集群協同創新績效的因素進行分析,建立了產業集群協同創新績效模型,認為產業集群內部企業間的知識基礎差異較大,擁有的知識類型也不同,說明產業集群能夠充分發揮企業間各方的知識基礎優勢,極大提高了協同創新績效。第三階段為基于產學研視角的協同創新。何郁冰探索構建了產學研協同創新的理論框架,認為“戰略—知識—組織”三位一體的協同創新模式是產學研的協同創新的基礎、核心和保證。許振洲等從知識流動視角出發,將產學研協同創新過程分為知識共享、知識創造和知識優勢,形成三個遞進演化階段,通過分析各階段運行的內在機理、產學研協同創新過程的協同特征,初步構建了基于知識流動的產學研協同創新過程的理論框架。
二、產業技術創新戰略聯盟的協同創新
對于產學研中形成的戰略聯盟,政府部門給出了概念界定:產業技術創新戰略聯盟是指由企業、大學、科研機構或其他組織機構,以企業的發展需求和各方的共同利益為基礎,以提升產業技術創新能力為目標,以具有法律約束力的契約為保障,形成的聯合開發、優勢互補、利益共享、風險共擔的技術創新合作組織。對這一概念,我們可以從如下三個方面去理解:聯盟是各創新主體之間以解決重大需求為紐帶的協同合作的同盟,該形式與合同、協議等短期合作不同,與兼并及收購有很大區別;聯盟強調企業、大學、研究機構或其他組織機構之間協同合作,以提升產業技術創新能力為目標,以企業或行業發展的重大需求為目標,以解決問題和完成任務為形式;聯盟是聯盟成員以獨立法人的身份依法建立的具有法律效力的契約關系,是一種相對穩定的、長期的協同合作關系,而不是基于某個產學研項目而建立的臨時、短期的一般性的合作關系。然而,戰略聯盟與協同創新并不是簡單組合就能產生協同效應的,只有當大學、研究機構向聯盟及其各創新主體之間創新要素系統性的整合到一定的程度后,才能形成聯盟各創新要素多邊協同和合作創新。因此,產業技術創新戰略聯盟是一種新的創新模式,其本質是一種重要的管理創新。它通過聯盟內部各創新要素之間以及各創新要素與內外部環境之間的相互競爭合作、相互依賴促進,驅使聯盟內創新資源在協同合作、共享的基礎上形成系統的創新機制,進而得到動態持續的協同發展。以系統的視角分析,產業技術創新戰略聯盟協同創新機理就是聯盟協同創新各主體、各組織內外部的合作方式與彼此關系的總和。包括各組成主體,以及系統與主體之間、主體與主體之間、系統與外部環境之間的相互聯系、相互作用等關系的總和。
三、產業技術創新戰略聯盟協同創新機理
(一)協同創新體制
協同創新體制指產業技術創新戰略聯盟各主體之間以及主體與外部環境的關系。結合產業技術創新戰略聯盟的本質與“2011計劃”的實質內容可見當前主要的體制為:政府引導,企業、高校、研究機構自主協同合作體制。在這一體制中,企業是協同創新的需求方及投入方。企業雖具有資金、設備、營銷和市場經驗等能力優勢,但卻缺少基礎性原理知識和科技人力資源。Lee認為,企業參與協同創新的主要動機是獲取互補性研究成果、進入新技術領域及開發新產品。每個聯盟都是因為企業技術創新的重大需求,針對創新任務而開展,創新物質資源的投入和創新活動的組織,主要來自企業的組織。高校及科研機構是協同創新的智力提供者。其強大的基礎研究實力和專業人才儲備能很好地彌補企業在此方面的劣勢,而企業也能為其提供必要的研究經費和實用性研究指導。因此,在產業技術創新聯盟中傳統的技術轉移路徑正在發生改變,高校及科研機構已不再是由企業篩選技術、選擇合作被動參與方。根據“2011計劃”精神,“高校主動協同科研機構、企業開展深度合作的方式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尤其是建立協同創新戰略聯盟,應是一項重要的政策亮點”。政府起推動、引導作用。政府推動是政府根據國家或地方重大需求,通過行政和政策手段引導各主體根據實際緊密協同,在不同的層次、以不同的方式,積極推動體制改革,踴躍參與協同創新。對我國而言,政府的推動及引導作用越強,產業技術創新戰略聯盟協同創新的積極性就越高,共享資源越多,參與程序越深,互補性越強。另外,從西方的產業技術創新戰略聯盟發展看,風險投資起著重要的作用,甚至有研究認為風險投資是戰略聯盟運行達到成熟程度的一個重要的標志。然而,目前在我國尚未建立完善風險投資體制機制,隨著我國產業技術聯盟的發展,風險投資機構也將在產業技術戰略聯盟中占有一席之地。在這一體制中,核心關鍵要具備六個要素。
(1)需求牽引。即聯盟成立的根本原因,聯盟服務于誰或者什么重大需求,目的要很明確。
(2)問題導向。需求中存在什么層面的問題,這些問題涉及多個方面,靠某一組織無法完成。
(3)任務驅動。各創新主體具體要完成的任務,各創新主體之間以系統方式有邏輯地整合,實現多邊的協同。
(4)要素整合。為解決任務而集合相關的要素。
(5)機制創新。要建立為解決任務而協同的機制,無固定的常規模式,根據實際需要而制定。
(6)實效突出。不以傳統的科技評價模式來進行評價,而以解決實際的問題,原需求的成效來客觀評價。
(二)協同創新的機制
協同創新機制是指產業技術創新戰略聯盟各主體、各組織的內部合作方式與要素關系的總和。它是一個復雜的關系系統,應遵循三大原則。
1.知識在知識場中擴散的動機和動力最大化原則
聯盟協同創新的本質是基于合作的知識創新。產業技術創新戰略聯盟可視為知識在其中擴散的知識場,動機和動力是影響知識在知識場內擴散的兩個很重要的指標,其中動機決定知識擴散的目標,動力則決定知識擴散的速度和程度。顯然,當知識擴散的動機和動力最大時,知識創新績效最大化。在動力中有一項重要的因素是以知識為主的資源互補性最大化因素。顯而易見,戰略聯盟形成原因之一是基于資源的相互依賴性,主體之間資源的不可流動性、不可模仿性和不可替代程度越高,其他主體與之結成戰略聯盟的可能性越大。產業技術創新戰略聯盟主體之間資源屬性類型互異,表明各主體之間更能形成資源互補的優勢,更大地提高協同創新的績效,這表明聯盟主體之間的知識互補是聯盟協同創新的基礎。
2.技術轉移梯度最小與創新能力差距適度化原則
知識創新在創新主體之間擴散,必須在一定知識位勢區間內的高低知識位勢主體之間進行,但位勢差距的高低并不能完全決定知識流動的強弱程度。如果差距太大,低位勢可能不會向高位勢學習,高位勢也沒有向低位勢進行知識擴散的動力與動機。當聯盟的知識轉移能力較弱或知識難度太高時,知識轉移在聯盟中很難產生很大的協同創新效應。這其中就涉及到技術轉移梯度的問題,即不同協同主體之間技術水平的相差程度。根據研究,技術成果總是沿著技術梯度最小的方向轉移的,技術轉移梯度越小,則通過協同創新達成技術轉移的幾率越大。同理,產業技術創新戰略聯盟中各創新主體的創新能力差距需控制在一定的區間內。在一個產業技術戰略聯盟中,即使整個聯盟的協同利益呈正向增長,但在聯盟的某一或少數主體的知識或技術創新能力遠遠超過其他的協同主體,則該成員將會重新尋找得以使其自身利益更大化的戰略聯盟。創新能力差距化適度原則從另一角度看,也是知識與技術創新能力相適應原則,即知識的轉移需要落地才能產生實際效益,否則只能成為擺設。這也是目前我國大學、研究機構的科學研究不能很好為市場所用的重要原因。
3.個體成本收益率最大化原則
所有聯盟建立的最直接市場因素均是為了尋求成本最小化和利益的最大化。各創新主體通過聯盟合作可穩定運營成本,進而減少收益成本,降低支付費用。產業技術創新戰略聯盟各參與主體進行協同創新的前提是單個主體參與所得的收益大于參與所付出的成本,而且參與創新活動的成本收益率高于單個主體行動的成本收益率。如果一項活動對于戰略聯盟能產生足夠的協同利益,而對于其中某個個體產生的成本太高,或者成本收益率太低,那么這個個體也不可能采取行動。
四、結語與展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