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3-28 15:04:42
序論:在您撰寫形式與政策論文時,參考他人的優秀作品可以開闊視野,小編為您整理的7篇范文,希望這些建議能夠激發您的創作熱情,引導您走向新的創作高度。
領域性是因為不同地域、不同行業的犯罪情況不一樣,刑事政策也應該隨之變化,所以領域性包括地域性和行業性。刑罰懲罰性以上三個特點是政策的共同特點。刑事政策除了具有政策的共同特點之外,刑罰懲罰性是其區別于其他政策的特點。刑事政策旨在控制犯罪,“當法律旨在減少或禁止越軌行為時,情況又會不同。在這一情形下,法律并不會提供獎賞或者激勵來勸阻個體從事此類行為——只會顯示越軌行為被發現和懲罰的可能性”⑤。這里雖然講的是法律,而不是刑事政策,但“法律自身只是政策工具箱中的一種而已,而且通常不能自動發揮作用”⑥,即法律是政策的工具之一。貝卡里亞也說:“需要有些易感觸的力量(motivisensibili)來阻止個人專橫的心靈把社會的法律重新淪入古時的混亂之中。這種易感觸的力量就是對觸犯法律者所規定的刑罰”。⑦所以,控制越軌行為的犯罪的基本手段是刑罰懲罰,這個基本手段怎么用就是“策略”了。刑事政策區別于其他政策的關鍵是刑罰懲罰性。
刑法的獨立性
刑法的獨立性表現在以下方面:1.獨立的規范體系和機能作為法律體系中的基本的部門法,刑法具有內容豐富、結構完整的規范體系。刑法的內容涵蓋犯罪、刑事責任和刑罰,涉及幾乎所有其他法律所調整的社會關系,還具有一整套的指導思想和原則統攝全部規范,可謂內容豐富。刑法在文本上有一部包括基本的總則、分則在內的統一的刑法典,還有部分單行刑法、附屬刑法作補充,基本上能規范所有的現有犯罪行為,可謂結構完整。刑法已經是自成一體的實體法。刑法自產生之日起就擔負著打擊犯罪、保衛社會的職責,現代刑法除了具有一般法律所有的行為規制機能外,還具有特有的法益保護機能和人權保障機能。①刑法因此有了更加豐富的獨立的存在價值。2.有專門配套的運行程序為了保障刑法的有效實施,國家還專門制定了《刑事訴訟法》以規范刑事案件的偵查、、審理和執行,從而使刑法具有了專門的運行程序。3.有相對于刑事政策和其他法律的自身的特點與品格刑法是法律體系中十分重要的組成部分,具有法律的規范性和穩定性特點,還具有其他法律不具有的特點:保護的社會關系的廣泛性,手段的嚴厲性,立法主體的一元性。現代刑法更具有科學性和文明性。現代刑法作為人類文明成果之一,反映了人類社會與犯罪行為作斗爭的規律性需要,形成了內容豐富、結構嚴密的規范體系,具有科學性。同時,現代刑法秉持民主、人道、人權的價值觀,發揮保衛社會和保障人權的雙重功能,不再一味威懾、懲罰,不再是野蠻、殘酷的代表或象征,具有文明性。這些特點鑄就了刑法“獨特的品格,即刑法是在法律規范體系中,以國家的刑罰權最終確保人類社會的共同生活秩序和整體的法律秩序的不可破壞性的法律”②,是刑法獨立性的重要表現。4.刑法對法律體系的保障、促進作用刑法不同于其他部門法,它以特殊的手段調整所有其他法律所調整的社會關系,是除自身之外所有法律的后盾法,是法律體系的保障法。當其他法律調整手段失效、有關法律關系失衡、有關法律秩序混亂的時候,刑法就要站出來運用刑罰手段強行矯正有關法律關系、恢復有關法律秩序,從而保障和促進整個法律體系的正常運行。5.刑法對社會治理的促進作用刑法是社會法律治理的最后手段法,具有獨特的功能、手段。當社會治理整體或局部失序,道德、經濟、行政手段和其他法律不能有效恢復社會秩序的時候,犯罪在整體上或局部領域會呈現增加勢頭,運用刑法治理犯罪促進秩序的恢復無疑是法治社會的最佳選擇。6.刑法具有獨立的歷史傳統刑法是隨著階級社會和國家的產生而產生的,甚至一開始的法都稱作“刑”,如中國夏朝的“禹刑”就是當時所有法律的稱謂。后來隨著社會的發展,其他的部門法才逐漸從“刑”法中分離出去。但是,刑法一直保持延續和發展,并且始終是主要法律部門。直到現代社會,刑法一直都是基本的部門法。刑法具有其他法律不具有的獨立的歷史傳統,這一點被稱為母法的憲法無法比擬。刑法的產生、發展無需包括憲法在內的其他法律的陪伴或支持,刑法是階級社會的伴生物,與階級社會具有同樣長久的歷史,并具有自身獨立的發展規律、軌跡和歷史傳統??梢姡谭ň哂歇毩⑿?。而且這個獨立性遠遠超越了獨立的部門法的獨立性意義,具有獨立的社會治理工具屬性。
刑法與刑事政策
刑法與刑事政策的關系具有法與政策的關系的共同樣態,即政策是法的指導,法是政策的固定形式等?!皼]有刑法的刑事政策,必將淪為常識的刑事政策,讓人不切實際。同樣地,沒有刑事政策的刑法學,必將只看到刑事法學的形式規定,而無法找尋其真正的靈魂”,①刑事政策與刑事法律,就如“魂”與“體”。但是,因為刑法的特點和獨立性,刑法與刑事政策的關系呈現特有的樣態。1.刑事政策指導刑法并推動刑法的革新刑法作為刑事政策的工具,應當在刑事政策的指導下立法、運行,否則就不是“工具”了。也正是從這一點上講,刑法是刑事政策的“體”。由于刑事政策是針對犯罪形勢制定的,是對社會形勢變化的反應,所以刑事政策會推動保守的刑法跟隨形勢變化而變化,使刑法革新。2.刑事政策指導和進入刑法受到刑法科學性和文明性的制約刑事政策具有功利性特點,它追求刑罰對犯罪的控制效果,所以刑事政策有擴張刑罰權的本能沖動。“刑事政策由于其靈活性而具有自我擴張、膨脹的本能,這種本能實質上也就是權力的本能”。②為了控制犯罪,刑事政策會趨向于擴大刑罰的打擊范圍或打擊力度,從而使刑法既“嚴”又“厲”。雖然,刑事政策也講科學化和人道化③,但刑事政策這一沖動的本能屬性沒有改變。這種沖動很容易使打擊犯罪過程中應有的人權、人道觀念被忽視,從而削弱甚至破壞刑法的科學性和文明性,歷史上希特勒對魏瑪刑法的修改和墨索里尼對原意大利刑法的修改就是慘痛的教訓和證明。但是,“法律與裸的權力所具有的那些侵略性、擴張性趨勢大相徑庭,因為它所尋求的乃是政治和社會領域中的妥協、和平與一致”④?,F代刑法的科學性和文明性特點已經借助刑法的獨立性地位成為現代法治文明的重要成果和標志,代表這兩個特點的基本原則已經成為一些國家憲法和有關國際公約的明確、基本要求。刑事政策要想借助刑法施行于社會“附魂于刑法”,就必須不違背刑法的這些科學性、文明性原則。如,罪刑法定原則在1948年的《世界人權宣言》第11條和1966年的《公民權利和政治權利國際公約》第15條均做了規定,我國也已經加入了《公民權利和政治權利國際公約》,我國刑法也明確規定了這一原則。而罪刑法定原則的核心思想是保障人權,并因此派生了一些重要的原則,罪刑法定原則及其派生原則顯然對刑事政策刑罰權擴張的沖動具有抑制作用。因為在當今社會,罪刑法定原則已經不是什么刑事政策可以突破的了,刑事政策要想通過刑法發揮作用就不能違背罪刑法定原則。
21世紀初期,我國財政將面臨許多新的問題與挑戰。如何進一步深化財政體制改革,加快建立穩固、規范、高效、健康的財政體系和財政運行機制,是保證國民經濟持續快速健康發展的關鍵。在此將理論界有關這一問題的觀點綜述如下。
一、21世紀初期我國財政形勢展望
21世紀初期我國財政收支測算應包括“九五”最后一年即2000年,和“十五”規劃期間。
有的學者認為,我們對2000年的財政收入預測暫不考慮費稅改革的體制因素,對政策因素、征管因素以增減持平處理,經濟增長方面按7%考慮,物價方面按3%考慮,財政收入增長與經濟增長同步。按此測算2000年全國財政收入將達到11890億元,比1999年預算增長10%,絕對額增加1000多億元。關于2000年財政支出,按照1999年全國財政支出占gdp的比例14.0%測算,2000年全國財政支出將達到13350億元,比1999年預算增長10.1%,絕對額增加1200多億元。2000年支出與1999年同比增幅和增量都有所減少。收支相抵,2000年中央財政赤字為1660億元,比1999年擴大157億元。
“十五”時期的預算。收入測算應從幾個因素來考慮和處理。(1)費改稅。盡管“十五”期間費改稅將使財政收入大大增加,但解決不了國家可支配財力增加的問題,因為增加的收入大多已有明確的用途,只是管理方式的改變。費改稅的意義主要不是直接增加國家可支配財力的數量,而是治“亂”,是規范政府分配行為的制度建設,有利于形成良好的宏觀經濟運行環境。(2)宏觀調控所需的財政政策取向。由于東南亞金融危機的影響等因素導致的國際、國內的經濟環境,“九五”末期以至“十五”初期在政策運用上不可能成為增稅的時機。(3)財政體制。1994年新財稅體制運行幾年來,通過不斷的磨合與完善,一個穩定的財政收入增長機制已初步形成,機制本身保證了“九五”時期財政收入增長與經濟增長同步。(4)經濟增長。據當前一些機構的研究報告及世界銀行發展報告,我們按照7%的經濟增長速度和國家計委物價預測中的3%的價格方案考慮,“十五”的gdp現價增長速度為10%。幾項因素中,我們認為直接影響“十五”期間國家可支配財力的數量主要是經濟增長,因此收入測算中以經濟增長作為主要參數。據此,2005年全國財政收入將達到19150億元,平均每年增加可支配財力1400多億元。支出的考慮主要從需要與可能兩個方面來分析?!笆濉逼陂g是否需要繼續擴張支出規模,主要取決于中期經濟形勢的發展,關鍵在于國際經濟形勢的變動趨向和近兩年來采取的擴張政策刺激國內需求的效果。從經濟周期的調控運行來看,財政政策從擴張到收縮都應有過渡,需要保持相應的連貫性,不可也不應該大起大落。因此不管形勢如何發展,財政支出的壓力是很大的。主要反映在社會保障補助(下崗職工基本生活補助、貧困人口生活補助等等)的增加,擴大內需政府增加基礎設施投資項目的后續資金壓力,以及推進市場化改革的各種社會成本等,都需要財政增加支出。
另有學者認為,21世紀初期我國財政將面臨以下幾個影響因素。
1.“九五”時期財政收入占gdp的比重持續提高,2000年估計能夠繼續保持在12%左右的水平上。但“九五”時期財政收入的增長很重要的在于一些臨時性、政策性因素的影響,這些因素在“十五”時期將很難繼續發揮作用?!笆濉睍r期國家財政收入的增長將主要依賴稅收與經濟的協調增長。
2.當前我國財政收入與經濟協調增長的機制還沒有真正建立,長期以來影響我國財政收入提高的因素依然存在。
3.從預算內財政收入支出的角度看,經濟的宏觀稅負(預算內財政收入占gdp的比重)很低,1998年也只有12.4%。而從整個政府分配活動看,把預算外、制度外等政府活動賴以維持的資金來源考慮在內,經濟維持整個政府運轉的負擔估計占gdp的比重在25%以上。所以,從全口徑的政府收入角度看,經濟的稅負并不算低。“十五”面臨的困境是:如果在不能減少經濟中不規范的政府分配活動的同時,采取措施增加財政收入,必然將加重整個經濟的負擔水平;如果僅僅把預算外、制度外轉化為預算內進行管理,又不得不維持這部分資金原有的支出格局,并不能增加財政可直接支配的財力,從而也就不能有效緩解財政當前的收入困難。
4.1998年和1999年,我國已經連續兩年實行增加國債發行、擴張政府需求的積極的財政政策。從目前看,在“九五”末期和“十五”初期,繼續實行相對擴張的財政政策仍然難以避免。普遍的看法認為,我國經濟需要比較長的結構調整時間。根據世界銀行有關專家的分析,在這個期間里,如果不能采取有效的措施,經濟增長速度可能下降到4.5%左右,這個速度顯然是我國社會現狀所難以接受的。因此,財政政策面臨著技術擴張的壓力。
5.造成財政政策自我矛盾的主要原因之一是財政基礎薄弱,財政可調控財力嚴重短缺。初步測算,考慮物價因素,如保證法定支出增長與經濟增長同步,“十五”時期僅支農、科教文衛支出、價格補償等因素即可占去財政每年新增財力的50%左右。如果考慮到近年來大量下崗職工的生活保障問題、糧食收購等資金需要,財政(尤其是中央
財政)的可調控財力極為有限,“十五”時期財政收支矛盾將更加突出,作為宏觀調控主體的中央財政無疑將要面對更加嚴峻的考驗。
6.在我國財政調控經濟手段缺乏的情況下,實行積極的財政政策最終體現為財政赤字和國債的增加,但財政赤字的擴大和國債規模的增加,也相應增大了財政的風險。很顯然,不論從財政赤字還是國債角度看,聯系到我國脆弱的財政基礎,財政風險都不是一個讓人可以放心的問題。
還有學者認為:對“十五”時期我國國債規模的預測主要基于“九五”時期經濟運行情況,特別是與1999年國民經濟計劃指標緊密相關?!笆濉睍r期各主要指標預測是:gdp計劃增長7%,各年分別為106480億元、117130億元、128840億元、141720億元和155900億元;中央財政收支保持1999年增幅不變,利率以應到期國債實際利率計算,各年中央財政赤字分別為1810億元、1990億元、2190億元、2410億元和2650億元,合計將達11000億元,超過“九五”時期一倍左右。根據“十五”時期的中央財政赤字和內債、外債的還本付息情況,各年國債發行額將為:4100億元、3800億元、3800億元、3500億元和3500億元,累計近19000億元,比“九五”時期新增3800億元。依此計算,“十五”時期的不含利息支出和包括利息支出的中央財政赤字率,以及中央財政債務負擔率仍都在國際公認的安全線內。如果依此指標,我國“十五”期間仍存在一定的發債空間。
再有學者認為:21世紀初期尤其是“十五”期間,我國宏觀經濟的運行和發展將表現出以下若干基本走勢。
1.經濟增長速度繼續受到需求制約。我國需求不足,除了出口大幅度波動的沖擊之外,主要原因在于最終消費率下降,以及消費需求不足對投放擴大的影響。從國際比較看,我國近幾年的最終消費率遠遠低于世界平均水平,也明顯低于儲蓄率較高而消費率較低的亞洲國家,原因是我國的居民消費率與其他國家相比差距很大(大概低20個百分點左右);但我國城鎮居民消費率按人口比重計算卻不低于其它國家,問題在于農村消費水平太低,影響了整個居民的消費率。從現在到“十五”期間,我國國內需求結構失衡從而需求不足的局面難以從根本上改變。從這個角度看,我國消費需求的擴張基本上依賴于農村居民消費擴張期的到來。
2.經濟增長質量將逐步得到改善。“十五”期間,國有經濟的制度變革和戰略調整將較大幅度推進,這會帶動國有企業經濟效益的上升,同時促進非國有經濟特別是混合所有制經濟的較快發展,使競爭機制更趨于合理和有效,市場機制的調節作用進一步加強。國有企業改革和所有制結構調整的進程,加上市場需求相對不足的約束,將對經濟增長方式的轉變起著較大的推動作用,從而使經濟增長質量得到逐步改善。估計“十五”期間增長方式轉變和增長質量提高最為明顯的領域將是消費品工業部門。
3.產業結構調整將邁出較大步伐。90年代以來我國的結構問題比較突出,一個是三次產業的結構偏差明顯加深,另一個是工業結構的升級非常緩慢。這兩個方面對我國的經濟增長速度和增長質量產生了很大影響。因此在“十五”期間我們不能不花大力氣來推進產業結構的調整和升級。
4.對外開放將進入一個重要的新時期。加入wto,受到沖擊較大的產業將是農業、重制造業,尤其是高新技術產業以及很多第三產業部門,而大多數消費品工業則已經具備了較強的對外競爭能力。即使中國在近期不加入wto,21世紀初期也必然要實行進一步開放的政策,在關稅降低和外商投資條件方面都會邁出較大的步伐,國內企業將面臨更多的商品進口沖擊和國際大跨國公司進入的沖擊,面對更大的國際競爭壓力,同時也會有更多的國內企業去迎接新的國際挑戰,擴大對外出口和對外投資。因此,“十五”期間我國在經濟增長與結構調整中既可以進一步利用擴大開放的有利條件,又需要加快增長方式的轉變與產業結構的升級,以盡快提高國際競爭能力。
二、21世紀初期的財政政策建議
第一種建議認為,考慮短期政策與中長期政策的協調銜接,近期我國財政政策的取向有以下八個方面:
1.堅定不移地貫徹實施“反周期”宏觀調控方針。市場經濟的發展已使中國經濟運行基于“自然節律”的周期波動趨于明顯,因此財政政策作為市場經濟下“間接調控”的主要政策手段之一,勢必要更加自覺和堅定不移地在目前所處的經濟運行低谷階段,與貨幣政策相互協調配合,作擴張性的“反周期”調控操作。只要經濟景氣還未回升到(并相對穩定到)接近中位的水準,市場預期還未普遍由看淡轉為看旺,擴張政策調節的取向就不能改變,并要審時度勢保持調控措施必要的力度,掌握好各方面具體措施的優化組合。
2.酌情對積極的擴張財政政策在實施重點和操作方面作出微調。根據項目實施情況和優化經濟結構的通盤考慮,近期的投資重點,應向興辦基本農田水利、防治環境污染、建設一般民用住宅等方面適當調整并更為收攏。同時,針對現實問題,加大項目建設資金的監管力度,嚴防挪用,加快資金到位速度,并努力改進工程設計,提高施工質量,以求提高資金使用效益。
3.財政職能應在退出“越位”和填補
“缺位”兩個方向上作出積極調整和探索。隨政府職能和財政職能的進一步轉變和調整,財政應在一般競爭性的生產建設領域“淡出”,其提供公共產品與服務以滿足社會公共需要的職能,需要更加強調和重視,擺到更靠前的序位上。
4.“費改稅”漸入快車道。以“清費規稅”為重點的政府財力整合,代表了現階段財政政策的一個必然導向。這也意味著對政府行為的規范約束和對“既得利益”的調整,將隨之進入更深入、更具體的階段。
5.改革的深化將引出進一步的機制磨合過程。財政政策是服務于發展和改革的,目前既需要作出不同尋常的短期調節,又需要掌握中長期的總體機制轉換、協調與配套。財政體系自身走出困境的“振興”,也有待經濟發展、市場成熟過程中財力狀況的改善和政府財力運作的規范化。
6.新調控方式與手段的探索將成為現實生活的迫切要求。財政政策需進入市場經濟“間接調控為主”的軌道,因而必須積極探索新時期可行的間接調控新方式。1998年在以財政貼息支持高科技成果產業化方面已經破題,而今后經濟生活中的客觀需要將推動這種探索向更寬廣的政策性投融資領域擴展。
7.管理的科學化、規范化勢在必行?,F實生活正在呼喚財政收支管理的進一步嚴密化和與市場經濟國際慣例的接軌。從財政政策指導上看,今后必將強化對收入、支出、轉移支付的各個環節與相關領域的管理,使之嚴密和規范。
8.進一步推進統一市場和企業公平競爭環境的營造。實現企業間的公平競爭、優勝劣汰,是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的既定方向和動態過程。隨相關措施的貫徹落實,我國統一市場的規范程度將進一步提高,加入世界貿易組織的條件也將進一步走向成熟。
第二種建議認為,在我們看到實施積極的財政政策,拉動經濟增長積極效應的同時,還要對其下一步發展及可能出現的問題作出前瞻性分析。
1.實施積極的財政政策必須適度,并對可能出現的問題及早研究。這是經濟資源的有限性決定的。從中長期看,我們必須堅持實行適度從緊的財政政策,嚴格控制并逐步縮小財政赤字和發債規模。要對國內外經濟形勢和國內的物價走勢、國債資金使用效果及還本付息等進行密切監測,早作應對。俄羅斯等國因財政赤字和債務規模過大而引發債務危機和通貨膨脹的教訓,我們要很好研究,以興利除弊,未雨綢繆。
2.要把激活消費作為今后我國經濟增長的主要措施,而不宜簡單地再靠政府投資推動。從投資和消費對經濟增長作用的特點看,投資對經濟增長的短期拉動作用十分明顯。但是從社會再生產角度看,只有消費需求才是經濟增長真正的和持久的拉動力量。因此,今后要逐步把拉動經濟增長的立足點轉到引導刺激消費上來,要修改帶有計劃經濟色彩的限制消費的稅費等政策,制定鼓勵和引導消費的稅費政策。有計劃地把工作重點放在開拓城鄉消費市場和引導形成新的消費熱點,進而帶動民間投資上。
3.要注意財政政策與其他政策措施的協調與配合。因此必須發揮政策要素的組合效應。財政政策與貨幣政策作為宏觀經濟政策的兩個主要手段,首先必須相協調、相配合,要繼續適度加大深化金融體制改革,開展消費信貸和對中小企業信貸的支持力度,以充分發揮兩個政策工具的作用和效力。
4.要研究實施積極財政政策的具體措施。要特別注重發揮財政資金的杠桿和導向作用,更多地采取通過財政貼息和為高新技術貸款提供擔保等間接手段,用較小的投入去啟動企業和個人的投資和消費。這樣做,不僅可以促進經濟增長,推動經濟的結構調整和產業升級,而且可以發揮地方的積極性,使中央和地方形成合力,但地方財政必須做到收支平衡。
第三種建議認為,對“十五”財政的測算,要按照壞、中、好的經濟大環境做三個方案。具體測算如下:
方案一:整個“十五”時期仍未走出經濟低谷,需最大限度運用財政擴張政策。
方案二:“十五”中期走出經濟低谷,需維持現行財政規模的擴張過渡政策。
方案三:2001年經濟走出低谷,恢復適度從緊財政政策。
方案一、方案二各年的赤字絕對額比“九五”末期2000年增加,方案三各年與“九五”末期2000年持平。從赤字率(赤字占gdp的比重)看,方案一各年比“九五”末期2000年增加,方案二各年與“九五”末期2000年持平,方案三各年比“九五”末期2000年減少。從支出與收入年均增長比較看,方案一支出高于收入1個百分點,方案二收、支增長同步,方案三支出低于收入1個百分點。
外部經濟形勢:金融危機遠未結束
當前國際經濟形勢的基本特點可以用“三F”來表示,即FinancialCrisis(金融危機)、FUelCrisis(石油危機)和FoodCrisis(糧食危機)。索羅斯日前曾指出,美國當前可能面臨“60年來最嚴重的一次金融危機”。
目前,隨著美國房地產市場的不斷下滑,金融危機已經從次貸蔓延到優級抵押貸款。美國最大的兩個房地產貸款公司——房利美、房地美近期陷入困境便是證明。這兩家金融機構持有大約5.3萬億美元的抵押貸款債權,占整個市場規模的44%。這兩大公司面臨財務困境,勢必會對美國經濟造成巨大沖擊。因此,要對當前國際經濟形勢保持高度警惕,不要掉以輕心,不要以為最壞的時候已經過去。危機還遠未到達“結束的開始”(thebeginningOftheend),很可能僅僅是“開始的結束”(theendOfthebe-ginning)。
內部經濟形勢:金融危機對中國的影響及其國內的通貨膨脹
1次貸危機影響中國的直接和間接途徑
發端子美國的次貸危機直接影響到了中國,部分中資銀行機構購買的次級抵押債券價格縮水,更嚴重的是,由于中國是美國機構債的最大持有國,而房利美和房地美又是美國最大的兩家機構債發行人,因此中國持有的機構債不僅會賬面縮水,而且還會面臨違約的風險。無論如何,“兩房”危機已經對中國外匯儲備的安全造成極大沖擊。次貸危機給中國帶來的損失還會表現在資本流動、貿易保護等諸多方面。隨著次貸危機的發展,可能會改變國際資本流動的方向,極可能導致短期性投機熱錢流入中國,也可能導致熱錢的迅速抽逃。次貸危機和美國經濟下滑將導致美元持續貶值,以美元計價的國際大宗商品價格上揚,進而造成中國國內輸入型通貨膨脹。而美國經濟下滑又會引發美國國內貿易保護主義思想抬頭。
2美國經濟減速或衰退對中國出口的影響
根據中國社科院世經政所的研究人員測算,中國出口對美國收入的彈性大約為4。就是說,美國經濟增長下降1%,中國對美出口增速可能下降4%。考慮到其他國家經濟增速也會因美國經濟減速而下降,加上中國出口對許多重要貿易伙伴的收入彈性也在3~4左右,因此,以對美出口占中國出口比重1/5左右計算,美國經濟增速下降1%,中國的總出口增速大致下降2%。
3對中國的通脹形勢必須繼續保持高度警惕
當前中國的通貨膨脹,既有成本推起也有需求拉動的性質。但本輪通貨膨脹的發生,從根本上、從源頭上說,是經濟過熱的結果。當前國際石油價格、糧食價格和其他商品價格的暴漲,以及國內工資成本的上漲(還有天災),對中國通貨膨脹的發生也有重要作用,而且正在起著越來越大的作用。但是,當前世界范圍內的通貨膨脹,從根本上說,也是世界范圍內經濟過熱的結果。
在今后一段時間內,中國的通貨膨脹形勢依然不容樂觀:
第一,通貨膨脹的發生和發展,滯后于經濟過熱的發生和發展數個季度甚至、年以上。2007年的經濟過熱,不但對當前的通貨膨脹,而且對和未來的通貨膨脹將會發生影響。目前,中國的經濟增長速度依然高達10.4%,依然高于潛在經濟增長速度。通貨膨脹壓力在今后一段時間內將繼續存在。
第二,中國目前的通貨膨脹水平是在依然存在物價管制條件下的通貨膨脹水平。為了改善資源配置,增加供給,政府必然會逐步放松物價管制。由于價格下調的剛性,一旦解除對關鍵性產品的物價管制,通貨膨脹率將會上升。
第三,國際石油價格、糧食價格和其他商品價格(如鐵礦石)的上漲——盡管目前已經有所回落,已經而且還將增加中國產品的生產成本,從而導致中國PPI的上升。
第四,中國的PPI在最近幾個月持續上升,目前已經超過10%。下游企業將越來越難以消化PPI的上漲。一些企業將因虧損而倒閉、減產,但這并不意味產品價格不會上漲。因而,CPI很可能將因越來越多的產品的價格上漲而上漲。此外,CPI并不是衡量通貨膨脹的唯一尺度。例如,GDP—縮指數依然在快速上升。中國面對的不僅僅是豬肉或其他農產品價格的上漲,而是物價的普遍上漲。
第五,隨著時間的推移,如果通貨膨脹的上升趨勢得不到扭轉,通貨膨脹預期將會加強,通貨膨脹預期下的企業和個人的自我保護行為(如要求增加工資、囤積、搶購等)將使通貨膨脹進一步惡化。在目前條件下,搶購之類的現象不大可能發生,但工資一物價的上升螺旋卻可能形成。
中國宏觀經濟政策前瞻:堅決遏制通脹
國務院最近召開的經濟工作會議提出,要將保持經濟平穩較快發展、控制物價過快上漲作為宏觀調控的首要任務,把抑制通貨膨脹放在突出的位置。筆者認為,盡管CPI的上升速度可能會因基數和農產品價格回落等原因而出現回落,但對通脹的警惕不能放松,宏觀經濟政策仍應該堅持把抑制通脹作為宏觀經濟政策首要目標的方針。如果中國能夠及時采取措施抑制通脹,經濟就不需要急剎車;如果過早放松宏觀經濟政策,通貨膨脹就可能反彈。最終不得不急剎車,損失則要大得多。
1抑制通脹無需懼怕經濟增長速度適度降低
由于中國通貨膨脹的根本原因是經濟過熱,抑制通貨膨脹的主要途徑應該是抑制總需求。換言之,控制通貨膨脹就要降低經濟增長速度。在中國的總需求中,固定資產投資和出口是增長最快的兩部分。其中,固定資產投資增速持續高于GDP增速。中國的投資率超過45%,是世界之最。由于房地產投資對總投資的增長貢獻最大,且存在較嚴重的泡沫,因此應該成為宏觀調控的重點。抑制經濟過熱所造成的通貨膨脹,必須付出經濟增長速度下降的代價,所謂“魚與熊掌不可兼得”。中央政府關于“兩防”的方針是絕對正確的,在通貨膨脹回落到可接受的水平之前,切不可以改變。投資增長速度和出口增長速度的下降符合中國經濟結構調整和宏觀調控的方向,我們沒有必要對兩者增長速度的下降,特別是對出口增長速度的下降過于擔心。目前速度降一點,是正常的,不必緊張。沒有增長速度的適度回落,就不能有增長質量的提高,也不可能有產業結構的升級。
防止經濟過度下滑可以做些預案,但還沒有到需要立即實施的程度。在當前形勢下,釋放出政府將會對“反通脹”方針加以調整的信號是絕對有害的。即便需要對某些具體政策進行微調,也不應使公眾產生“政策將會放松”的印象。例如,基于貨幣政策松動的預期,許多銀行提前放貸,夸大信貸緊張程度,營造信貸需求旺盛、規模緊張的氛圍,以倒逼中央銀行。溫總理關于經濟增長速度不低于8%的提法,顯示了政府治理通貨膨脹的決心,為治理通貨膨脹預留了充分的余地。筆者認為這是完全正確的。通脹率4.8%的目標今年恐怕難以實現,可以延長實現這一目標的期限,但沒有必要對此目標加以改變。而且,中國的通貨膨脹率應該最終維持在3%左右。
2治理通脹離不開貨幣緊縮
貨幣主義者認為,“通貨膨脹無論何時何地都是貨幣現象”。話雖然不能說得極端,但寬松的貨幣供應環境畢竟是出現需求拉動型通貨膨脹的必要條件。因此,治理通貨膨脹離不開貨幣緊縮。除非通貨膨脹形勢有了根本的好轉,否則,貨幣緊縮的大方向是不會也不應該改變的。緊縮性貨幣政策可以通過各種渠道,減少有效需求,從而達到抑制通貨膨脹的目的。
治理成本推起型通貨膨脹,自然要增加供給,但為增加供給所能選擇的宏觀經濟政策工具是有限的(減稅是其中最常見的一種),且難以在短期內見效。一般情況下,即便通貨膨脹是由供給方原因所造成的,為了抑制通貨膨脹,除實行其他政策外,實行緊縮性貨幣政策也是必不可少的。必須看到,在這種情況下,為求抑制通脹,需要付出更大的經濟增長速度下降的代價。遺憾的是,我們沒有更好的選擇。1980年代,為了抑制由于石油沖擊造成的通貨膨脹,美聯儲采取了緊縮性貨幣政策,美國經濟一度陷入“滯脹”。但歷史表明,美國當時的經濟衰退換來了以后20多年的低通貨膨脹。而這種低通脹,則為美國經濟的振興打下了堅實基礎。中國多年的低通脹來之不易,一旦失去,要想重新獲得,所付代價將是十分巨大的。由于就業對經濟增長的彈性已經越來越低,經濟增長速度下降所帶來的失業問題應該、而且可以通過其他方法(如財政政策和產業結構調整)來解決。
3為了改善經濟結構應繼續使人民幣升值
中國的本次通貨膨脹不能不說同其匯率政策有關。中國本輪通貨膨脹的貨幣源頭及其發展可以分為這樣幾個環節:
第一。優惠的引資政策和出口導向政策導致了中國的雙順差。隨著時間的推移,這種雙順差日益固化為結構性的雙順差。中國經濟增長的對外需依賴度日益提高。
第二,由于對外依存度過高,中國不希望人民幣升值。在雙順差條件下,為了維持匯率的穩定,中央銀行不得不大規模干預外匯市場:買進美元,釋放出人民幣。
第三,央行的干預導致外匯儲備和基礎貨幣的大量增加。為了防止基礎貨幣的增加導致通貨膨脹,央行進行了大規模的對沖操作:賣出央票,回收人民幣;提高準備金率。央行的對沖是成功的,但由于存在種種制約因素,對沖難以完全沖銷掉過剩的流動性。事實上,中國的廣義貨幣的增長速度一直明顯高于GDP的增長速度。這就為通貨膨脹的發生創造了貨幣條件。
第四,中國的持續、巨額雙順差必然導致對人民幣升值預期的產生,這種預期進而導致了外貿順差和外國直接投資之外的資金的流入,從而進一步導致了人民幣的升值壓力和央行的對沖的負擔。過剩流動性進一步增加。
第五,解決由雙順差和人民幣升值預期造成的流動性過剩的最簡單辦法是讓人民幣根據市場的需求自由浮動。但是,由于人民幣幣值長期低估,人民幣匯率一旦自由浮動,上升幅度可能過大。由于擔心對中國的出口造成嚴重打擊,中國選擇了人民幣緩慢升值這一路徑。
第六,人民幣緩慢升值和中美利差的倒掛導致熱錢流入。在人民幣升值速度緩慢條件下,防止熱錢流入的唯一方法是實行資本管制。
4必須加強資本項目管制
如果已經確定了人民幣緩慢、漸進升值的方針——盡管筆者不認為這是最佳方針——我們就需加強資本管制。人民幣升值的速度取決于資本管制的有效性。只有當資本管制完全有效時,才談得上人民幣升值的自主性,即升值速度才可以由中國自行掌握。當前央行對跨境資本流動加強管理的方針是非常必要的。但筆者認為力度還應該進一步加強、覆蓋面應該進一步加寬?!皣肋M寬出”應該調整為對進和出都實行有效管理。在強化對“熱錢”防堵的同時,我們也必須對“熱錢”突然流出、對中國經濟造成沖擊而防患于未然。
中國能源安全和產業發展也受到上述熱點問題困擾。中國嚴重依賴西亞北非地區的能源供應,動蕩引發的油價高漲也使中國面臨更嚴重的輸入性通貨膨脹。中國盡管未放棄核能發展,但明顯放緩了步伐。
一、當前世界能源的總體狀況
能源一直是關乎世界各國經濟發展和民眾生活的重要議題。當前,能源消費繼續強勁增長,供需矛盾進一步惡化。化石能源在世界能源總體消費中占據主體地位。目前,世界大部分能源仍掌握在西方國家手中。其他能源尤其是新能源發展迅速,但要取得實質性進展尚需時日。國際油價難以回到低位,價格波動對能源生產國和消費國都造成嚴峻挑戰。
【2016形勢與政治課論文】
1、能源供需關系總體緊張
進入21世紀后的絕大部分時間里,能源供應趨緊。在這期間,盡管在世界范圍內石油供需總體上保持平衡,供略大于求,但這一平衡十分脆弱。往往由于自然災害、氣候變化、局部戰爭、社會動亂、恐怖活動等原因,在某些國家和地區、某些季節或某一時間段、某些石油品種出現斷檔,致使某些國家和地區不時發生油荒、電荒等能源供應緊張局面。
總體看,能源生產能力增長緩慢,能源消費需求卻快速上升。近20年來,在世界范圍內新發現的油田越來越少,特別是特大油田。世界現有的四個超級油田中,墨西哥的坎塔雷爾、科威特的布爾干、中國的大慶油田產量早已開始下降,只有沙特阿拉伯的加瓦爾油田還保持高產。未來,俄羅斯位于西西伯利亞的重要油氣田的產量也會下滑(
隨著世界經濟持續發展,尤其是新興經濟體經濟迅速增長,石油需求和消費量不斷上升,上升幅度超過了產量的增長。盡管2016年經濟危機爆發使石油需求自1983年以來首次出現下降,但2016年,石油消費再次轉降為升。可見,石油供應的寬松是暫時的,供應緊張才是常態。
全面提速——
能源結構走向多元化
在當前國際金融風暴肆虐下,全球經濟下行風險加大,外部需求大幅下降。這直接催生出我國能源發展戰略與管理體制上的新變化。
調整能源結構,發展核電首當其沖。2016年11月21日,中國第9座核電站——福建福清核電站一期工程開工;12月16日,總投資近700億元的廣東陽江核電站正式動工建設;12月26日,總投資260億元的秦山核電站擴建項目方家山核電項目開工。
至此,世界上最大的核電規劃正在中國漸次展開。據了解,我國2020年前將在核電方面投下4000億元左右的資金。
其次,2016年12月15日,總投資近400億元的“寧東大型煤電化基地”正式啟動,意味著煤炭資源整合的“前奏”響起。
第三,甘肅河西走廊、蘇北沿海和內蒙古等地正在規劃建設幾個千萬千瓦級風電基地。目前,甘肅酒泉地區千萬千瓦級風電基地建設已全面啟動。
值得注意的是,2016年,中國圍繞油氣領域的對外合作進展不斷加快:中國到土庫曼斯坦、哈薩克斯坦、烏茲別克斯坦的天然氣管道開通;中俄之間也確定將修建從俄羅斯西伯利亞通往中國的油氣管道。
據透露,西氣東輸二線工程已得到國家核準,不日將全面實施。這一總投資達930億元的龐大工程,將與中亞天然氣管道相連,是中國第一條引進境外天然氣的大型管道工程,僅鋼材就要400萬噸,如考慮到沿線城市內管線改造與建設,共能拉動投資3000億元。同時,庫容達2680萬立方米的石油儲備二期工程也已規劃完畢,成都千萬噸級煉油廠不日也將開工建設。
張國寶表示,這些重大項目的開工建設,是應對金融危機的實際舉措,也說明中國的能源戰略正在一步步實現。我們要加大能源結構調整力度,淘汰落后生產能力,加大能源企業的整合重組,建設現代、高效、穩定的能源工業體系。
國家發改委能源研究所研究員周大地表示,當前形勢為中國能源結構調整創造了一個好時機,將來中國的能源結構調整應該走多元化的道路。
節能降耗——
開源節流是治本之舉
1月13日,紐約原油期貨價格收于每桶37、59美元。有人擔心,低油價可能致使對新能源的投資放緩。
能源專家指出,不可再生能源的屬性決定廉價時代將一去不返,能源結構調整、節能減排勢在必行。
專家表示,對于中國這個耗能大國和人均資源小國來說,開源不節流,多元化的能源戰略從長遠來看也只是治標之舉。能源危機、氣候危機,21世紀越來越明顯地影響世界社會和經濟的兩大事件,讓世界各國幡然醒悟,解決能源問題和氣候問題,治本之策還在于節能降耗。
據估計,中國節能的潛力有60%在工業部門。中國石油利用的經濟效率遠遠低于發達國家,用油設備的效率也低于國外,節油潛力很大。
隨著經濟社會的發展,電力在能源總體中的地位和作用越來越重要。據了解,2016年,國家將繼續對傳統煤電項目實施“上大壓小”,計劃關停小火電機組1300萬千瓦。相關數據顯示,到2016年10月,小火電機組累計關停3210萬千瓦,已實現“十一五”規劃近2/3的目標。
深刻把握國際能源格局變化新形勢
能源是支撐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的重要戰略物資。目前國際能源格局正在經歷著一場深刻的變化。
一方面,現有的能源生產消費格局正在發生著歷史性的區域變化。從消費上看,能源消費重心正在從西方發達國家向亞太地區轉移,尤其是很多發展中國家的能源消費增長迅速。從生產上看,能源生產日益多元化,雖然歐佩克仍掌握著全球石油供給的主動權,但北海、非洲和墨西哥灣的石油勘探和開發也在加速進行中。即便如此,事實和研究結果仍表明國際石油生產的峰值時刻即將來臨。
另一方面,新能源開發已展露黎明前的曙光,能源供給結構即將進入下一個能源替
代的發展周期。目前,在世界范圍內,油砂、重油、煤層氣、天然氣水合物等非常規油氣資源,風能、太陽能、氫能等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的開發利用等都取得不同程度的進展。其中,前一個變化來源于國際范圍內區域經濟增長中心的轉移,而后一個變化則來源于現有主導能源供給保障程度的下降和環境保護的壓力。 這樣一種能源格局的變化導致各國在世界范圍內對能源資源的爭奪日趨激烈,同時也加快了能源領域的技術開發步伐。在這一背景下,中國作為新崛起的發展中大國,工業化、城鎮化進程明顯加快,能源需求進入高增長時期,而中國的能源供給結構長期以煤炭為主,不但從總量上不能滿足國民經濟發展的需要,而且帶來嚴重的環境污染。根據Bp公司的能源統計數據,與世界發達國家和世界平均水平相比,我國一次能源消費結構中煤炭所占比重較世界平均水平高出41、1個百分點,石油和天然氣較世界平均水平分別低15、4和20、1個百分點。由于國內優質能源石油、天然氣的供給保障能力低,目前我國的原油對外依存度不斷提高,已經接近50%。同時,能源消費(主要是煤炭)是導致中國空氣污染的主要原因之一。我國空氣中約70%的二氧化碳排放、90%的二氧化硫排放和67%的氮氧化物排放來自于燃煤。幾乎所有的煙塵排放也來源于此,占到總懸浮顆粒無污染(TSp)的一半以上。
這種相對落后的能源消費結構、高度的石油對外依存度和能源消費的高污染,不但導致我國資產價值體系潰損,生產和生活成本不斷上漲等一系列嚴重問題,而且在全球氣候變化的國際談判中遇到更大的壓力,長期來看,對我國的工業化進程也會產生制約作用。因此,千方百計解決國家能源安全這一具有長期性、戰略性的重大問題顯得尤為緊迫。
在國際能源市場和國家能源供應保障體系中,能源企業的作用是第一位的。能源企業能不能把握住這一格局變化的歷史性機遇,不但決定著企業的生死存亡,而且對一個國家的長期經濟增長和國際競爭力起著重要的影響。以Bp、??松づ频葹榇淼膰H大石油公司憑借著資源、技術和管理等方面的優勢,不但在過去的近百年中主導著國際能源市場的發展,而且近年來加快了進軍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領域的步伐。
中國能源企業是國際市場的后來者,在資源獲取、技術和管理等方面,與上述大公司相比都有不小的差距,如果再將企業資源投入新能源的開發有可能會更加力不從心。但是,我們也應該看到,這一格局的變化對于中國能源企業而言不僅僅是風險,更潛伏著巨大機遇。龐大的國內需求為企業提高規模經濟效益,提高管理能力和加快技術進步提供了空間,新能源的開發縮小了國內能源企業與國際大公司的差距,因為這一領域處于起步階段,技術水平差距相對較小,為我國企業在未來競爭中轉被動為主動提供了一次難得的機遇。
面對機遇與挑戰并存的歷史時刻,被動應對只能意味著放棄發展的主動權,成為跨國能源公司的附庸甚至被淘汰出局,國家的能源安全無從談起,經濟命脈也將落入他人之手。反過來,主動應對則意味著在競爭中牢牢把握發展的機遇,將企業的競爭力建立在對環境變化的適應能力上,這樣的競爭力才是有生命力的、可持續的。歷史經驗已經證明,能否主動、敏銳而準確地判斷形勢,進而作出正確的戰略抉擇,是抓住機遇、實現可持續發展的重要前提和基礎。
作為國有重要骨干企業和國家石油公司,中國石油集團提出建設綜合性國際能源公司的戰略,正是對所面臨的新機遇、新挑戰和新要求的積極回應。這一戰略決策提高了企業關注世界能源發展趨勢,順應全球石油石化行業發展規律和趨勢的能力,有助于企業實現從傳統石油公司向面向未來的,具有國際競爭力的新型能源公司轉變,有助于為更好地保障國家能源安全,促進國民經濟又好又快發展作出更大的貢獻。
這一戰略的巨大意義更具體地體現為:
首先,有利于提高中國石油集團的國際競爭力。建設綜合性國際能源公司的戰略,包含傳統能源的支撐,能源供給結構變化,提高能源開發利用效率,供應能力的價值鏈開發,能源開發利用全球化和經營管理國際化等方面的內容。由此可見,這一戰略以技術進步、管理能力的提高和價值鏈的構造為手段,既立足于現實,又面向未來,有助于中國石油集團克服劣勢,全方位地參與國際競爭。
【關鍵詞】行政事業單位 預算編制 對策
行政事業單位是國家機關舉辦的或其他社會組織利用國有資產成立的社會服務組織,它以服務社會公共利益為宗旨,國家財務的投入是行政事業單位得以順利運行的資金和物質基礎,隨著國家經濟發展水平的提高,國家也加大了對社會公共事業的重視和投入,而增加資金投入使用的同時提高各項資金的使用率是一項長期的、艱巨的工作任務。預算編制是對未來一段時期的收支情況的預算計劃和管控,有利于行政事業單位全面發展。筆者將分別從:預算編制存在的問題、強化預算編制的有效對策,兩個方面來闡述。
一、行政事業單位預算編制存在的問題
(一)預算編制缺乏有效性
預算編制是個學術性極強的系統工程,不是簡單的工程造價問題,行政事業單位的資金主要對重大公共事業的預算和控制,需要長時間的分析和論證。在實際運用中,行政事業單位的預算編制僅利用3至4個星期的時間制作下一年度的預算編制表,時間不充分,加上財務人員業務素質不高,財務管理能力薄弱,沒有經過嚴謹的科學論證和嚴格的預算,在預算編制這一環節存在盲目和草率性,導致專項資金的投入使用無法得到保障。預算的執行缺乏缺乏科學性的規范和標準,有部分行政事業單位沒有對資金的支出使用實行績效考核,沒有實行完善的績效評價體系,導致支出績效評價不科學、不合理、不規范,從而也會影響下一年度的預算編制。
(二)預算編制意識相對薄弱
大多數行政事業單位的資金是下級單位根據業務需要向上級申請得到的,上級單位對財務的預算編制不能如實反映資金的使用情況。有時上級的撥款難以滿足業務的正常需要,而下級單位不能及時向上級反饋資金的使用情況,上下級財務信息的不對稱,導致業務和項目很難按計劃執行和完成。影響了資金的撥付和使用的一致性,對支出難以作出績效評價,造成上級單位資金的長期滯留和下級單位缺乏資金來進行服務,財務管理的工作開展處于盲從狀態,影響了公共服務的工作進度和質量,嚴重防礙了財務部門對資金的有效管理。
二、強化行政事業單位預算編制的有效對策
事業單位是國家機關舉辦的或其他社會組織利用國有資產成立的社會服務組織,它以服務社會公共利益為宗旨,國家財務的投入是事業單位得以順利運行的資金和物質基礎,隨著國家經濟發展水平的提高,國家也加大了對社會公共事業的重視和投入,而增加資金投入使用的同時提高各項資金的使用率是一項長期的、艱巨的工作任務。為促進行政事業單位預算編制工作的有序開展,行政事業單位應加強預算編制意識、建立并完善預算編制管理體系、加強對預算管理的控制力度、采用柔性預算管理方式、將預算激勵機制應用其中,筆者將就以下對策進行分析。
(一)加強預算編制意識
行政事業單位資金的管理部門并不是使用部門,而且部分行政事業單位只注重業務而忽視了財務的A算編制,也沒有對財務進行預算和控制,甚至把財務管理單純作為服務性的工作,沒有合理的依據和標準對專項資金的支出績效作出評價,將財務管理和業務管理分離。上級單位不重視財務的業務問題,缺乏預算編制意識,因此,加強對預算的管控是資金管理部門的重要職責,唯有重視預算,才能對支出的績效作出相應的評價,預算是作出支出績效評價的前提。
(二)建立完善預算編制管理體系
公共事業服務的資金來之不易,其目的就是要集中財力辦大事,行政事業單位就要結合行政事業單位的發展規劃和工作目標任務,進一步建立和完善預算編制的管理體系和支出績效評價標準,加強對下年度的預算管理控制,實現支出績效評價的科學規范性。行政事業單位的財務部門要做好預算編制,各級主管部門根據項目的不同特點制定不同的支出績效評價標準,建立有效的支出績效評價機制來充分調動各項資金的使用效率,達到節約資金的目的。在資金的使用上嚴加管控,通過開展公共服務項目的目標和績效來對支出績效做出評價,支出績效作為下年度的預算依據,采用科學的方法對資金的使用進行評價顯得尤為重要。
(三)加強對預算的控制力度
思想上對財務進行資金的管理是遠遠不夠的,還要建立健全的規范管理制度和評價制度,來加強對專項資金的申請使用的預算編制和支出績效評價的監督,優化財務管理制度來提高資金的使用率,發揮財務預算決策和控制的職能,對資金進行嚴格和科學的統籌規劃,加強對資金的預算和支出管控,明確公共服務項目的申請條件,根據項目的緩急情況及時地進行資金的撥付,優化預算編制管理結構,各部門各業務員對資金的投入和使用情況進行監督,行政事業單位財務各部門和業務員要重視預算編制和支出績效評價,提高工作人員的配合度,保證資金的使用高效率。
(四)采用柔性預算管理方式
預算應具有前瞻性,它的編制主要是依據預測、決策信息、在實際預算過程中,經常會出現很多不確定因素,實施柔性預算管理可以很好的解決這種問題。所謂的柔性預算管理就是把彈性加入到預算編制過程當中,按照事先無法設定條件對不同的預算指標值進行設定。滾動預算就是其中一種柔性預算,在對滾動預算進行編制的時候,應把會計年度和預算期分開,伴隨著預算的逐步執行,根據實際需求進行滾動預測,對目標值和行動計劃不斷進行調整,對補充預算不斷進行延伸,逐期按季向后滾動,促使日常管理緊密銜接。
(五)加強對預算的控制和支出監督
思想上對財務進行資金的管理是遠遠不夠的,還要建立健全的規范管理制度和評價制度,來加強對專項資金的申請使用的預算控制和支出績效評價的監督,優化財務管理制度來提高資金的使用率,發揮財務預算決策和控制的職能,對資金進行嚴格和科學的統籌規劃,加強對資金的預算和支出管控,明確公共服務項目的申請條件,根據項目的緩急情況及時地進行資金的撥付,優化預算控制管理結構,各部門各業務員對資金的投入和使用情況進行監督,事業單位財務各部門和業務員要重視預算控制和支出績效評價,提高工作人員的配合度,保證資金的使用高效率。
三、結束語
行政事業單位的預算編制是政府的財務資源得以優化配置的關鍵,行政事業單位使用財政性資金進行公共服務時要做好預算的控制,有責任維護好資金的使用權益,盡量做到節約成本,效率最大化,實現資源的合理配置,支出績效的評價是對預算編制的目標和效果作出的評價,是預算的依據和條件,行政事業單位就要設立相應的內部機構進行支出的績效評價??茖W規范的預算編制和公正公開的支出績效評價是國家提供公共產品和服務質量的有效保障,是提高專項資金利用率的有效舉措。
參考文獻
[1]成宇暉.行政事業單位預算管理存在的問題分析與對策研究[J].財經界(學術版).2010.09:134-135.
[2]唐文.對行政事業單位預算管理的思考[J].當代經濟.2010.20:24-25.
[3]葉霽.行政事業單位預算管理中存在的問題與對策[J].會計師.2014.15:70-72.
求學網為您提供“中國經濟論文我國當前經濟形勢及其走向形勢與政策論文”解決您在寫中國經濟論文中的難題
中國經濟論文我國當前經濟形勢及其走向形勢與政策論文
以上就是我們為您準備的“中國經濟論文我國當前經濟形勢及其走向形勢與政策論文”,更多內容請點擊求學網論文頻道。
摘要:對教育進行投資是政府的責任所在。不同的投資方式會產生不同的政策效果。自從弗里德曼提出“教育券”理念以來,發達國家的教育投資體制發生了根本性的變化。“教育券”模式可以有效地治理我國教育的低效率。在實施過程中,必須注意三個問題。
關鍵詞:教育券;思想淵源;背景:問題
為了解決教育不均衡問題,相當多的發達國家實行了教育券政策。教育券(educationvoucher),又譯成學券或教育憑證,是在教育領域中試行的一種代幣券,教育券體制的原理是:改變目前政府對公立學校的直接補助的教育投入方式,把原本應投入到教育中的資金經過折算發給每一位學生,學生憑券可以進行自由選擇,到政府認可的任何一所學校(無論是公立學校還是私立學校)就讀。學校在收到教育券后,可以憑教育券從政府那里兌換與券值等額的教育經費。[1]
近幾年來,我國的教育受到越來越多的關注。那么,我國要解決教育領域中的問題,能不能也實行教育券政策呢?筆者認為,我國能否實行教育券體制關鍵要弄明白以下幾個問題:(一)發達國家實行教育券政策的社會因素或背景是什么;(二)我國當前教育的問題所在;(三)我國實行教育券政策應該注意的問題。根據這一思路,文章將逐一加以描述或分析。在這之前,先介紹一下教育券政策的思想淵源。
一、教育券政策的思想淵源
教育券的思想最早可以追溯到1776年。①亞當斯密在《國民財富的原因和性質的研究》一書中提到:如果競爭是自由的,各人相互排擠,那么相互的競爭,便會迫使每人都努力把自己的工作弄得相當正確……如果各學院以科學藝術傳授學生的導師或教師,不由學生自由選擇,而由校長指派;如果教師怠慢、無能或無行,學生未經申請許可,不得由甲教師改換乙教師,這種規定,不但會使同一學校內各導師各教師間的競爭,大大減少,而且會使他們全體勤勉任教以及注意各自學生學習情況的必要性,也大大減少。像這類的教師,縱使領受了學生非常優厚的報酬,也會像那些全未受學生報酬或除薪俸以外毫無其他報酬的教師那樣,怠于職守,荒誤學生。
選擇教育的理念至少可以回溯到托馬斯.潘恩。在《人的權利》中,他認為政府應該為家長提供經濟上的支持,以保證自己的孩子進入私利學校接受教育。②“他贊同將窮人的稅收減至最低,并認為所有的貧困家庭都應該每年得到4英鎊的資助,以使他們能夠支付孩子的學費,并要求地方政府監督這一職責的履行。”[2]
現代意義上的教育券概念由米爾頓.弗里德曼提出。1955年他在《政府在教育中的作用》一文中,提出了教育券的概念,這篇文章于1962年收入他的著作《資本主義和自由》之中,在1979年出版的《自由選擇》一書中,弗里德曼對教育券進行了較為詳細地闡述。
在《資本主義和自由》(P44-P46)中,他提出:
把孩子和繳納不起最低要求的學校教育學費的家長分離開來,顯然和我們把家庭作為基本的社會單位的辦法以及和個人自由的信念不相一致。此外,這很可能不利于自由社會的公民教育……為了對政府所規定的最低學校教育提供經費,政府可以發給家長們票證。如果孩子進入“被批準的”教育機關,這些票證就代表每個孩子在每年中所能花費的最大數量的金錢。這樣,家長們就能自由地使用這種票證,再加上他們所愿意添增的金額向他們所選擇的“被批準的”教育機關購買教育勞務。教育勞務可以為以營利為目的的私營教育機關或非營利的教育機關所提供。政府的作用限于保證被批準的學校的計劃必須維持某些最低標準,很像目前對飯館的檢查,要求保證最低的衛生標準那樣。
在《自由選擇—學校的問題在哪里》中,他提出:
二、美國實行教育券政策的背景
社會背景是政策制定的影響因素之一。美國實行教育券政策同樣受到美國當時的社會背景的影響。本文從社會思想、理論基礎和管制模式三方面加以分析。
(一)新自由主義是教育券政策的思想背景
(二)公共選擇理論是教育券政策的理論基礎
(三)集權式教育的低效率是教育券政策的現實因素
美國歷次教育改革的失敗和公立學校教育質量的不斷下降,是教育券等擇校制度推行的又一背景。美國公立學校教育失敗是不爭的事實。中小學生閱讀能力普遍較差,數學成績屬于工業國家之尾,學校中幫派林立,、槍支在校園里見慣不怪。盡管政府多年來為公立學校投入大量經費,增加教師,縮小班級規模,但家長們認為公立學校的教學水準仍然未能達到他們的要求,擇私校而讀的學生人數仍逐年增加,因為“各私立學校能提供高水準、安全校區與校風良好的教育”。因此,美國一些教育改革者便在歷次教改不盡如人意之后,選擇了消除公立學校壟斷,強化學校教育競爭的“教育券政策”。[4]
弗里德曼認為,社會集權導致了教育質量的下降。公共教育運行方式的最重要的因素是非中央極權的政治結構:美國憲法嚴格地限制了聯邦政府的權力,使它無法發揮重大的作用。各州把控制學校的權力大部分都留給了地方團體、小市鎮、小城市和大城市內的各個區。家長密切監視管理學校的政治機構,部分地代替了競爭,同時也確保了家長們的普遍要求得以實現。而1933年經濟危機之后,“公眾加入到知識分子的行列,開始對政府,特別是中央政府的能力無限崇拜,在這種情況下,單間教室的學校和地方學校委員會的衰敗就成了不可逆轉的趨勢。而控制學校的權力,也就很快從較小的地方機構轉給了較大的地方機構,如縣、市、州一級的機構,最近則轉給了聯邦政府?!?990年,約翰庫伯和特里莫進行的大量調查表明:集權和是導致美國公共教育低效率的主要原因。③小布什上臺后,在教育改革方面實行NCLB計劃(NoChildLeftBehind),并自稱是“美國教育史上最重要的改革”,但這受到廣泛的批評:NCLB計劃是以集權的方式運行的,這個計劃帶給我們的最終結果也許是最差的,即聯邦政府對教育的控制以及由此引發的教育質量的下降。改變美國教育幾十年來績效平平的局面,就應該摒棄集權主義模式。相反,聯邦政府和州政府應該給予學生“用腳投票”的權力,從而使學生可以自由地選擇教育。這種革命性的變革的關鍵在于各州,中央政府在教育改革方面能做的最大貢獻就是避免教育集權化并允許各州嘗試自由選擇學校的計劃。[5]
三、我國教育存在的問題
我國的教育存在很多問題,其中三個就是學校結構的問題、教育體制的問題和教育收益率的問題。
(一)高校職能機構臃腫,造成成本浪費
現階段,高等教育的有限經費沒有全部花費在教學和科研中,造成了不必要的浪費。如支付師生員工的住宅、醫療、生活后勤的成本和離退休人員的社會保障成本。同原來的國有企業一樣,高?!稗k社會”不僅嚴重浪費稀缺的教育資源,還造成機構臃腫和人員冗雜。在我國普通高等學校中,經常會出現專任教師只占教職員工的一半的情況。其次,在高等學校的組織結構中,存在較大的資源浪費。例如高校內部,一線教學人員的工資、津貼之和與行政后勤人員的區別不大,甚至出現倒掛。由此引起教師資源和時間資源流失。更有甚者,一些經過高層次學習的博士生等人才紛紛離開教學崗位,進入高級或中級管理階層,使一個學者整天忙于“文山會海”中,造成人力資源浪費。
(二)教育不均衡現象嚴重
我國教育不均衡發展的狀況不僅表現于反映教育數量特征的結構、布局的不平衡,也表現于反映教育質量特征的績效、結果的不平衡,還表現于反映教育運動狀態特征的速度和規模的不平衡。從數量特征來看,我國農村普通學校和職業學校比例失調,布局不合理,學校數量極度短缺。從質量特征來看,農村教師教學觀念滯后,學生輟學現象嚴重,教學質量無法保證。從運動狀態特征來看,農村學校經濟資源不足,發展速度緩慢,辦學規模較小。很明顯,農村的教育狀況與城市的教育狀況形成了普遍的、強烈的反差。
(三)我國的教育收益率不高
四、我國實行教育券政策應該注意的幾個問題
2000年11月,長興縣教育考察團在美考察期間發現有些州的教育財政撥款與目前國內的做法大不相同,是將政府教育經費以“教育券”形式發放到學生手中,由學生持券擇校,學校則將收取的“教育券”到政府換取教育經費。受此啟發,2001年9月,長興教育局為扶持當地職業教育和民辦教育發展,借鑒美國同行的做法,結合當地教育發展的實際情況,面向職業學校和民辦學校開始“教育券”試點。這一政策有效地解決了上文所述的三個問題。
但是,局部的成功并不意味著整體的可行性,長興縣的教育券政策取得了積極的效果,但是在全國范圍內實行這一政策的成功概率還很難說。筆者認為,在更大范圍內實行教育券政策必須注意以下問題:
(一)理論層面要嚴密,操作層面要規范
教育券政策并不是完美的制度,它需要理論和實踐的互相支持。理論層面要嚴密,就是說在實行教育券政策之前,必須對實行這一政策的前提條件和可能產生的政策結果由一個充分的預知,操作層面要規范,就是說這一政策在執行過程中,必須強調各利益主體的法制化意識,相關的監督機制必須完善。中國教育學會教育政策與法律研究專業委員會理事長勞凱聲教授認為教育券制度的確能夠優化資源配置,增加人民的選擇權,對中國的教育改革發展有很大的意義。但是它一旦實施后政府將不能保證學校之間的公平,會導致資源流向好的學校,造成“富校越富,窮校越窮”。湖南師范大學的曾坤生教授認為教育券制度是一種更有效率的制度安排,是向更加規范的市場制度邁進的一種過渡形式。這種過渡體現了制度變遷的強烈的路徑依賴和漸進性,作為一種選擇可以在若干地區發揮積極作用,提高教育教學效率。但是這并不意味著它就是最優的選擇范式。因此,在選擇教育券這種制度安排時,一定要注意運作的規范和其本身的演進性。長興縣副縣長熊全龍先生認為教育券在實施過程中可能遇到一些問題,比如公辦薄弱學校難以維持生存;學生培養費標準提高;教師工資財政專戶將被取消和人事管理制度面臨新挑戰等。這些都需要采取相應的對策予以解決。
(二)擺正認識,各種教育一律平等
(三)教育券的受眾要有選擇性
我國的教育規模十分龐大,所以實行教育券政策不可能一步到位,只能是循序漸進。這里的循序漸進有兩層含義。首先是在地區的選擇上要有戰略性或帶動性。我國實行教育券的第一個地區是浙江,這可能和浙江地區的制度完善程度有關。其次在教育層次的選擇上要有針對性和可比性。選擇基礎教育還是高等教育作為實行教育券政策的對象,是城市教育還是農村教育優先,這是一個具有重大政策意義的判斷。
參考文獻:
[1]沈有祿.教育券制度評析[J].教育與經濟,2004(1),17-19.
[2]尼古拉斯.巴爾,大衛.懷恩斯.福利經濟學前沿問題[M].北京:中國稅務出版社.2000,2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