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3-28 15:04:38
序論:在您撰寫化學課堂論文時,參考他人的優秀作品可以開闊視野,小編為您整理的7篇范文,希望這些建議能夠激發您的創作熱情,引導您走向新的創作高度。
“教學的藝術不在于傳授本領,而在于激勵、喚醒和鼓舞”。我們認為這正是教學的本質所在。我們在化學教學中適當地給學生營造一個故事情境,不僅可以吸引學生的注意力,并會使學生在不知不覺中獲得知識。
例如在講滅火的原理時,筆者給同學講了的故事。與戰士們一起秘密地潛伏在敵人陣地草叢里,幾架敵機尖叫著飛到草叢的上空不斷盤旋,接著扔下一排燃燒彈,落在潛伏區附近,一時間黑煙滾滾,大火熊熊?!安荒軇?!一定要嚴守潛伏紀律!”敵機又一陣瘋狂掃射,臨走又扔下一排燃燒彈。一顆燃燒彈在身后爆炸了,燃燒著的汽油濺到身上,身上的偽裝、衣服立刻燒著了?!巴邸?!”他的左側,傳來了急促的蛙叫聲?!皣\——嘰!”他的右側,傳來了緊迫的鳥叫聲。這是戰友們用暗號發出的呼喚,他們不住地向示意,趕快將大火弄滅。但卻異常平靜,他向戰友們搖搖頭。他當然知道,身后就是一條流水的小溝,滾進去,火馬上就會熄滅;或者,踢開腿上的偽裝物,就地一滾,也能將火熄滅。為什么要描寫他身后有一條小溝,有小溝為什么就可以滅火?為什么就地打滾也能滅火?為什么安靜地臥在那里,任憑火舌爬上自己的脊背,爬上自己的雙肩,任憑火舌燃燒著他的眉毛、頭發……他沒有呼喊,沒有流淚,只是使勁咬著嘴唇。
通過故事讓學生懂得了滅火的方法和原理,同時也對學生進行了愛國主義教育,也讓學生明白了生活中處處是化學,從而激發了學生學習的興趣。
二、創設探索性情境,激發學生學習興趣
課堂教學應以學生的發展為主線,以學生探索性的學習慣為主體,以教師創造性的教為主導。所以,在課堂教學中,教師應創設一個探索性的學習情境,引導學生從多種角度,各個側面不同方向去思考問題,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變“要我學”為“我要學”。
如在新教材(滬教版)中燃燒的條件是通過三個對比實驗得出的結論,而在舊教材(人教版)中則是通過白磷和紅磷的一個對比實驗得出的。在教學過程中,有很多教師也往往采用后者作為補充實驗,但幾乎所有的教師等銅片上的白磷燃燒起來后便結束實驗,卻不知將它進行適當地改進。由于在學生的頭腦中有一思維定勢:水能滅火,因此水火不相容。所以,學生便會產生一種錯誤的認識“白磷在水中不會燃燒”。如果能夠將上述實驗加以改進:等銅片上的白磷燃燒后,教師適時設疑:如果用一導氣管將氧氣通入沸水中與白磷接觸,白磷是否會燃燒呢?(學生都會認為不會)根據學生的心理特點,他們一定會探索其中的緣由,而教師就應該給學生創設這種情境,放手讓學生自己動手、動腦去探索,自己得出結論。補充實驗讓學生用一導氣管將氧氣通入沸水中與白磷接觸,同學們就能看到白磷在水中燃燒起來。這樣不僅使學生能夠正確地理解知識,而且學生的求知欲望被有力地激發出來,這種學習效果要比教師硬塞現成公式要好得多。
三、創設問題性情境,激發學生探索興趣
蘇霍姆林斯基說過:在人的心靈深處,都有一種根深蒂固的需要,這就是希望自己是一個發現者、研究者、探索者。在課學堂中創設某種情境,把問題隱藏在情境之中,將會引起學生迫不及待地探索研究的興趣。
例如:在講“氧氣的實驗室制法”時,用一根帶火星的木條去檢驗一瓶氧氣,然后提出問題:集氣瓶中的氧氣是怎樣得到的?由此引出課題《氧氣的實驗室制法》。教師直接告訴學生在實驗室里,通常用雙氧水和二氧化錳混合的方法來制得氧氣?同時向學生介紹并出示雙氧水和黑色二氧化錳粉末。接著提出問題:雙氧水和二氧化錳是否都會產生氧氣?請學生做如下三個實驗并觀察現象:(1)在試管中加入二氧化錳,然后用帶火星的木條檢驗。(2)在試管中加入雙氧水,用帶火星的木條檢驗。(3)將實驗試管中加入二氧化錳,用帶火星的木條檢驗。至此,教師再創設問題情境:雙氧水中不加二氧化錳,會產生少量的氧氣(有氣泡),為什么雙氧水與二氧化錳混合以后,會產生大量的氧氣?請同學們考慮有哪幾種可能性。通過討論,學生的思維活躍,氣氛熱烈,情緒高漲,培養了學生的創造能力和創新精神,同時教學氣氛達到。
討論過后,教師向學生介紹像二氧化錳這種物質叫“催化劑”。在實驗室里,通常用雙氧水和二氧化錳的混合來制取氧氣。其中二氧化錳是催化劑,起催化作用,加快了雙氧水放出氧氣的速度。教師此時還可以進一步提出問題:(1)除二氧化錳外,有沒有其它物質可以作雙氧水分解的催化劑?(2)二氧化錳是化學反應的催化劑,這種說法對嗎?促使學生從概念的內涵、外延去進行思考,加深了對概念的理解。
問題情境的創設是激活學生思維的催化劑,通過精心設計的問題情境,可以激發學生學習動機,使學生始終處于“憤悱”的狀態中,學生才能真正投入到學習中來,提高學習化學的實效。
四、創設操作性情境,調動學生學習興趣
根據學生好動、好奇的心理特點,在化學課堂教學中,教師可以組織一些以學生活動為主,對一些實際問題通過自己動手演示或操作,使學生通過動手、動腦獲得學習成效,既能鞏固和靈活運用所學知識,又能提高操作能力,培養創造精神。例如:在講“化學反應的實質”這一內容時,筆者讓學生上課時表演,讓學生演原子,先組合成水分子,隨著筆者的哨聲,學生化分成原子,再隨著哨聲重新組合成新的分子,學生通過親自演示,自己發現問題、解決問題,而且有力地調動了學生的學習興趣。
五、創設競爭情境,調動學生參與興趣
教育家夸美紐斯曾說:“應該用一切可能的方式把孩子們的求知與求學的欲望激發起來?!蔽覀兗热惶幵谝粋€大的社會競爭環境中,不妨也在我們的課堂中設置一個競爭的情境,教師在課堂上引入競爭氛圍,教學中做到“低起點,突重點,重過程,多鼓勵?!苯處熞獮閷W生創造展示自我、表現自我的機會,促進所有學生積極參與教育教學活動。例如,在元素符號的教學中開展“看誰記得快”活動,在化合價和化學方程式的教學中開展小組比賽,“比比看誰記得多”、“動動腦,我出題來考大家”等競賽活動,把學生們的興趣提高起來。通過課堂生動的競賽,學生興趣濃了,參與課堂的意識強了,學生也能更好地構建課內外的知識,充分張揚自己的個性。
德國教育家第斯多惠說過,教學的藝術不在于傳授本領,而在于激勵、喚醒和鼓舞。創設學習情境有利于解決教學的抽象性和學生思維的具體形象性之間的矛盾。在豐富多彩的情境中,學生的學習動機被強化,興趣被提高,從而大大提高了課堂實效。
參考文獻:
[1]裘建浩.創設教學情境改善教與學[J].中學化學教學參考,2008(6).
[2]陳偉,周志華.中學教師在化學教學中創設情景狀況的調查與分析[J].教學研究,2005(6).
Abstract:Inchemistryteaching,cultivatingstudents’chemistrylearninginterestanddevelopingstudents’positivesentimentexperienceisthebasisoflearningchemistry.Therefore,teachersshouldcreatedifferentlearningsituationsandarousestudents’sentimentexperiencesoastohelpstudentsexperiencethesuccessandestablishtheconfidence,thustoimprovechemistryteachingquality.
Keywords:chemistryteaching;learningsituation;effect
摘要:隨著高中新課程改革的不斷深入,高中化學課堂教學設計在培育學生的科學素養方面起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新課程要求廣大教師要按照高中化學課程標準的要求,注重(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和價值觀)三維目標的落實,進行高中化學教學的設計和組織,所以高中化學的課堂探究教學設計越來越到受重視。
關鍵詞:高中化學;課堂設計理念;探究教學
一、新課程高中化學探究教學設計的內涵
探究性學習是學生自主地獲取知識和技能、體驗和了解科學探究過程和方法、充當新知識的探索者和發現者的過程。高中化學是以實驗為基礎的自然科學,化學實驗的功能和探究性學習的特征,決定了化學實驗必然是探究性學習的重要途徑。
傳統的教學設計是指將學與教的原理轉化為教材處理和教學活動方案的系統化規劃過程,它側重于問題求解中方案的尋找和決策的過程。而現代教學論認為,教學設計就是教師運用一定的現代教育理論,對教學資源及教學活動進行系統分析和規劃,以求達到一定教學目標的過程。在教學設計過程中,設計者應認真分析教學目標和學生、教師以及教學媒體的特征,確定恰當的教學事件,選擇合適的教學策略、手段,構建合理的教學結構。它應當包括學習目標的設定、學習內容的選擇、課堂實施的調控策略、學習過程、結果的評定及課后反思等。也就是對教什么、怎樣教以及達到怎樣的教學效果所進行的系統策劃。
我們所說的課堂設計一般都包含五個基本要素:教學任務及對象;教學目標;教學策略;教學過程;教學評價。在開始我們的教學課堂設計之前,首先要注意的就是教學目標。教學目標以學生的學習目標為依據,學習目標對于學生的學習具有指向性,同時還可以作為學習效果的檢測標準。所以制定準確、適合學生的學習目標是非常重要的。新課程標準從關注學生的學習出發,強調學生是學習的主體,教學目標是教學活動中師生共同追求的,而不是由教師所操縱的。因此,目標的主體顯然應該是教師與學生。
二、新課程高中化學課堂探究教學的問題
化學教學離不開實驗,大部分知識只有通過實驗才能讓學生更深入的理解和強化。但是通過相關調查數據表明,現在的課堂化學探究實驗仍然存在一些問題,分析如下:
1.在教學過程中經常出現“實驗結果與理論不一致的實驗”。在一些高中化學實驗中由于操作上的問題或者天氣等客觀因素會導致實驗的不成功。一旦出現這些問題,學生就會對實驗產生反感,就不愿意去相信實驗。這也反映出大部分學生還沒有從過去的應試心態中走出來。從客觀方面來看,看重實驗結果,這既與目前當前一些地區的高中化學實驗儀器精度不高、教師對實驗誤差分析不夠有關,也與長期以來驗證性實驗居多有關,大量的驗證性實驗阻礙了學生思維的活躍。
2.教學過程重探究行動輕探究方法,探究教學很難達到預期效果。調查數據說明,大部分學校化學實驗開出率比較低,實驗課普遍流于形式,不能妥當地將實驗和理論緊密結合起來。探究實驗具有不確定性,在沒有足夠的知識支撐下,學生很難形成良好的實驗探究能力。學生進行實驗探究活動應具備的知識,主要有三個方面,一是化學知識,二是實驗技能,三是各種技巧。只有具備了有關知識、技能和技巧,才能產生有價值的探究實驗活動。
當前普遍存在的問題是,實驗探究教學只有外在的形式,而無實質性內容。教師在實驗探究教學實踐中,注意力主要集中在摸索實驗探究活動的形式上。
3.高中化學教學學生的實驗探究過程缺乏科學方法論的指導。高中化學實驗教學歷來不重視科學方法論,以“化學反應速率”為例。從教材對有關實驗探究的設計上看,牽涉到科學研究中的幾個專門方法,一是實驗對照,二是條件控制。無論是化學傳統課程還是高中化學新課程,教師通常不會對這些方法作詳細說明。這種實驗探究,雖然結果是正確的,過程卻沒有多少科學價值。
4.絕大多數學生不愿意去嘗試“實驗現象不容易觀察到的實驗”和“操作步驟復雜、動作要求高的實驗”。甚至有不少同學一碰到這樣的實驗就采取應付的態度,完全缺乏實驗的主動性,更無探究性可言。這是當代化學實驗的一個通病,也是應試教育的一個后遺癥。這個后遺癥可能還要追溯到在舊課程的化學教學過程中,沒有把實驗教學固定在一個重要的位置。久而久之,不管是老師還是學生都對課本有一定的依賴性。很多學生寧愿相信書本上一些文字蒼白無力的描述也不愿意自己動手去試一試。
三、新課程高中化學課堂教學設計的要求
1.樹立“全人發展”的教育教學理念
有什么樣的理念,必然配之相應的行動。新課程之所以具有強大的生命力和吸引力,關鍵在于它有先進的教育理念。在新課程的諸多理念中,“全人發展”顯然是其核心理念?!叭税l展”的理念是指教育要使每個學生全面而自由地發展。這里的“全面”,指的是培養和發展學生方方面面的素質,它包括道德素質、心理素質、科學文化素質以及身體素質等,而“自由”,則指在培養學生方方面面素質的基礎上,鼓勵他們養成良好的個性,形成自己的特長。這就要求我們所設計的一切教學活動都應為學生的發展服務,應著眼于學生可持續發展能力的培養,著眼于學生化學綜合素養的構建。
2.從課程目標的三個維度來設計教學過程
一個完整的課程教學設計應包括以下的三個環節:一是知識從哪里來?它們是怎樣被認識的?二是知識及其相互關系;三是知識到哪里去?它們在實踐中有哪些應用?在我國,傳統的課堂教學設計通常只注重第二個環節,對其余兩個環節鮮有涉及,因而導致學生中普遍存在基礎知識扎實,但探索精神和實際應用能力缺乏的現象。新課改就是要求學生的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三者能夠協調平衡地發展,并且落實到具體的每一節課中,而不是孤立存在。所以,在教學設計過程中,需要從三個維度融合的角度來構思教學內容和教學活動的安排。
3.新課程課堂設計需注重過程教學
知識是人們認識的結果,是已經獲得的結果,也是已經過去的結果。知識的學習和教學無疑是必要的,但太注重認識結果的教學就無法跟上時代的發展。我們提倡終身學習,而傳統的教學難以滿足人的發展的需要。所以,我們的教學不僅希望學生掌握現有知識,更希望學生掌握分析知識、選擇知識、更新知識的能力,即教給他們智慧,智慧比知識更重要,過程比結果更重要,知識是啟發智慧的手段,過程是結果的動態延伸。因此,在教學設計時,應盡可能地把有關的概念、原理、規律等知識融入具有一定情境的過程性探究中,以培養學生自主獲得知識的能力。
四、新課標高中化學課堂教學設計的流程
教學設計是一個系統工程,對影響課堂教學的各種因素進行統籌安排是設計的前提。華東師范大學崔允漷教授認為基于課程標準的教學設計應該如下:課程標準教材與評價課堂教學設計課堂教學學生學習。我們要把“根據學生學習的特點,對包含在學習目標中的學習內容作統籌安排并關注學生學習評價”這一思想作為高中化學課堂教學設計的依據,根據學生的行為和特性,選擇相應的教學事件和方法,并通過評價反饋不斷地對教學設計進行修正的過程。因此,合理的教學設計流程為:確定課堂目標確定學生的行為和特性選擇教學資源和教學方法設計教學流程評價與反思。
五、新課標高中化學課堂教學設計的思考
新課程倡導的教學設計要求改變以教師灌輸講授為中心,以被動接受學習為主的教與學的模式,創設生動的學習情景,引導學生通過多樣化的學習活動,主動學習、探究、討論、交流,從而獲取新知識。
1.教學設計是為學習者的課堂學習服務的
在設計之前,教師必須了解學生的能力基礎、知識儲備、興趣愛好、課外閱讀等方面的情況,把握學生的思維動向。實踐證明:對同一問題,由于每個學生知識基礎和思考的角度不同,往往會有不同結果。那么我們所謂的教學課堂設計的根本就是為了讓學生更好、更有效率、更快樂的學習化學知識,并且可以將所學習的知識應用于生活中。
2教學過程要努力為學生營造學習的氛圍
教師要為學生設計與其個性特征相適應的學習任務和學習環境,幫助他們在學習化學的過程中“嘗到甜頭”,獲得快樂的體驗。以學生的經驗出發,運用各種生動的情景素材(如化學史實、故事、問題、實驗)引入新課學習。精選與社會生活和學習經驗密切聯系的內容,攫取學生喜聞樂見的教學素材,增加所學內容的實用性,盡量多地設計學生樂于參與的學習活動,增強這些學習活動的實踐性和趣味性。
3.教學實施要靈活運用教學媒體和手段
在新課標方案的指導下,我們應充分吸收各種先進的教學理念,采用多種教學手段,靈活、機智地把教學引向深入,讓學生學會學習。我們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來提高:
每個學生都具有潛在的創新才能,教師要讓學生把這種潛能轉化為現實中的創新力,就應營造濃厚的適宜創新教育的氛圍,概括起來主要有以下三個方面:
首先,化學教師自身要具備創新精神,這是化學教學中培養學生創新能力的一個重要因素。因為學生化學知識的獲得和能力的形成,教師的主導作用不可忽視,教師本身所具備的創新精神會極大地鼓舞學生的創新熱情。因此,教師要充分調動積極性和創新精神,努力提高創新能力,掌握更具創新性、更靈活的教學方法,在教學實踐中不斷探索和創新,不斷豐富和提高自己。其次,輕松活潑的課堂氣氛和師生關系是培養學生創新能力較適宜的“氣候”和“土壤”。以“升學率”為教育目標的應試教育,使得教師和學生都處于高度緊張的機械的知識傳授中,很難形成創新意識,嚴重阻礙了創新能力的培養。最后,在化學教學中,我們應轉變過去提倡教師“教”和學生“學”并重的模式,實現由“教”向“學”過渡,創造適宜于學生主動參與、主動學習的活躍的課堂氣氛,從而形成有利于學生主體精神、創新意識、創新能力健康發展的寬松的教學環境。最后,我們應探索出一套適應創新教育的課外活動,拓展學生的化學知識體系結構,擴大視野,真正提高學生的素質。
2.鼓勵學生自主探索與合作交流,有利于學生創新思維的發展。
解決問題的關鍵是教育內容的革新、教育觀念的更新和教學方法的創新。“化學教學是化學活動的教學,是師生之間、學生之間交往互助與共同發展的過程”。弗賴登塔爾曾經說:“學一個活動最好的方法是做。”學生的學習只有通過自身的探索活動才可能是有效的,而有效的化學學習過程不能單純地信賴模仿與記憶。建構主義學習理論認為,學習不是一個被動吸收、反復練習和強化記憶的過程,而是一個以學生已有知識和經驗為基礎,通過個體與環境的相互作用主動建構意義的過程。創造性教學表現為教師不是把知識的結構告訴學生,而是引導學生探究結論,幫助學生在走向結論的過程中發現問題,探索規律,習得方法。教師應引導學生主動地從事觀察、實驗、猜測、驗證、推理與合作交流等教學活動,從而使學生形成自己對化學知識的理解和有效的學習策略。因此,在課堂教學中教師應該讓學生充分地經歷探索事物的數量關系、變化規律的過程。
3.尊重學生的個體差異,實施分層教學,開展積極評價。
美國心理學家華萊士指出,學生顯著的個體差異、教師指導質量的個體差異,在教學中必將導致學生創造能力、創造性人格的顯著差異。因此,教師調控教學內容時必須在知識的深度和廣度上分層次教學,盡可能地采用多樣化的教學方法和學習指導策略;在教學評價上要承認學生的個體差異,對不同程度、不同性格的學生提出不同的學習要求。由于智力發展水平及個性特征的不同,認識主體對于同一事物理解的角度和深度必然存在明顯差異,由此所建構的認知結構必然是多元化的、個性化的和不盡完善的。學生的個體差異表現為認識方式與思維策略的不同,以及認知水平和學習能力的差異。教師要及時了解并尊重學生的個體差異,積極評價學生的創新思維,從而建立一種平等、信任、理解和相互尊重的和諧師生關系,營造民主的課堂教學環境,使學生在此環境中大膽發表自己的見解,展示自己的個性特征。對于學有困難的學生,教師要給予及時的關照與幫助,要鼓勵他們主動參與化學活動,嘗試用自己的方式去解決問題,發表自己的看法;教師要及時肯定他們的點滴進步,對出現的錯誤要耐心地引導他們分析其產生的原因,并鼓勵他們自己去改正,從而增強學習化學的興趣和信心。
4.開感智力教育,培養創新個性品質。
美國學者阿瑞提在《創造的秘密》一書中提出:“盡管創造者要具有一定的智力,但高智商并不是高創造力的先決條件。”可見,創新過程并不僅僅是純粹的智力活動過程,還需要以創新情感為動力,以良好的個性品質作后盾。在“問題化學”中教師要培養學生具有敢于求異、勇于創新的氣魄和自主探索、發現問題、提出問題的能力;利用“挫折教學”,培養學生堅韌不拔、持之以恒、不怕困難和挫折的頑強意志和良好的人格特征,從而培養學生健康的創新情感和個性品質。課程改革已轟轟烈烈地在全國范圍展開,如何找出一種適合學生主動發展,有利于學生創新精神、實踐能力、合作品質培養的教學方式,成為在新課改中教育工作者面臨的主要問題。我在教學教研工作中體會到,在課程改革后的化學課堂中,教師應創設富有探索性、挑戰性的問題,讓學生通過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這樣不僅能更好地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更重要的是能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和創造能力。在實施課堂教學的過程中,教師應注重引導學生在課堂活動過程中感悟知識的發生、發展與變化,培養學生主動探索、敢于實踐、善于發現的科學精神,將創新的教材、創新的教法與創新的課堂環境有機地結合起來,將學生的主動學習與創新意識的培養落到實處。
總之,教學課堂改革不僅僅在這幾個方面,課堂教學的過程的不可預知性,要求我們還應具備更高的綜合素質來應付教學的多樣性,以此來提高實際課堂教學質量,引發學生學習興趣,促進學生全面發展。
參考文獻:
[1]王燕.化學課堂教學改革的實踐與思考[J].化學教學,2005,07:38-40.
[2]費新建.例談初中化學課堂教學改革[J].考試周刊,2008,48:19-20.
從廣義上來看課堂并不單純指得是教室,它還包括了校園內的各個場所,甚至可將整個社會容納進去。它不僅僅承載了學生與老師的相互交流,同時也是一個培養學生、促進學生成長的互動環境,而對于學校管理而言課堂管理只是其中的重要一環,它是保證學校穩定運行的重要前提,由此可見課堂管理工作無論是對學生來說,還是對老師來說乃至學校來說都有著重要的作用。從中學化學課程教學來看課堂管理影響因素又涉及到了方方面面如教室、實驗室、網絡平臺、教材、互動氛圍、溝通觀念等等。總之在新課改要求下中學化學課堂管理即面臨著重大的挑戰,同時又被賦予了新的空間與任務,應當給予重視。
2新課改背景下課堂管理目的探析
2.1完善課堂環境
單從教學系統來看學生、老師以及課堂環境是三大要素,三者之間既有聯系又彼此間產生著相互作用。新課背景下要求對課堂環境進行深入優化及改善,從而讓教育資源得到充分利用,這樣便可讓課堂教學形成一個良性的循環,是課堂教學發揮出促人發展的功能,以此來實現課改的教學價值取向。
2.2老師與學生共同發展
對于教學而言平等交往是其順利展開的重要前提與基礎。事實上在大多數情況下教學過程即為老師與學生進行互動,在這個過程中老師應當盡可能地以平等的姿態與學生進行對話,從而做到“相互傾聽”,在教授學生知識的過程中老師也從學生處獲取了有效的教學反饋,根據教學反饋可對課堂教學進行完善。在不斷的溝通中老師與學生均能夠找到前進的途徑,從而實現共同發展。
2.3將學生作為課堂主體
在以往的教學過程中一直都是將老師置于課堂主體地位,學生則幾乎完全是跟著老師的思維在運轉,但從教學實質目的來看并不僅僅是讓老師完成對教學內容的教授,而是讓學生可以對教學內容以及教學實踐進行更為深刻的認識。因此在新課改當中要求將學生置于課堂主體,而為了實現這一目的就需要對教材結構、教學板塊、教學方式及手段等進行針對性的改善,以此來帶動學生并充分發揮其潛能。
3促進教學中學化學課堂管理的有效對策分析
3.1對課堂時間利用進行完善
對課堂時間進行合理的規劃利用對于促進教學效果提升有著十分重要的意義。在相關研究表明課堂75%以上的時間用于之教學指導,20%的時間用于常規管理,其他時間則利用于行為控制及學習組織可構建出一個高效的課堂[1]。當然并不是每節課都能按照上述理論進行規劃,但卻能夠以此為參考得到一個適宜的課堂導向。在實際的中學化學教學過程中老師應該保證教學進程需每一步都緊密貼合。課堂內容涉及多樣,如講課、板書、多媒體演示、討論等,那么如何在有限的課堂將這些教學內容緊湊地串聯起來則成為了關鍵性的問題。故此在備課過程中老師應該具備清晰的方案對課堂結構進行有效規劃,并保證每個模塊可以順暢進行,例如在多媒體演示時就專門地進行演示而不要參插其他活動進來,在各環節保持連貫性的基礎上做到充分利用課堂時間。
3.2對最佳教育時間進行把握
有關研究證實在45分鐘課堂內學生注意力集中度最高的時間段為5分鐘至30分鐘,因此這段時間成了教學的最優時期[2]。因此在這個時間段老師應該將主要教學任務貫穿其中,特別是對于一些重點、難點知識安排在該時間段,從而提升知識講解及學生吸收知識的效率,讓學生可以保持專注、積極的狀態消化這些知識。
3.3把握課堂教學容量
課堂教學被認為是一個學生不斷認知且知識體系不斷豐富的一個綜合性過程。課堂信息容量的把握對于學生吸收知識而言是十分重要的,若課堂信息量過少則會造成課堂整體流程不夠緊湊,無法讓學生對深層次的知識吃透,同時也會影響到學生積極性的發揮;若信息量過大則會讓學無法接受,可能會打擊到學生的主動積極性。合理把握課堂信息容量即要保證學生將知識信息能夠進行良好的吸收,同時要對課堂知識進行優選、精選,讓學生獲取最有價值的信息,將課堂時間最大化利用。
3.4加強課堂交互
對于中學化學課堂而言實驗教學是重要的知識載體,它不僅僅可將相關理論形象化,助于學生加深對知識的理解,更是老師向學生表達的重要手段之一,因此中學化學課堂管理應當充分利用好這種交互手段。通過實驗教學可將老師的人格魅力充分體現出來,實驗教學需要語言與動作相互結合方能發揮成效,而老師的動作特別是實驗細節無疑是對學生的有利引導,學生在觀看實驗演示時自然能夠體會到中學化學實驗當中所體現的嚴謹態度及精神,這對于培養學生學習習慣必然有著促進作用。這種動態交互帶來了良好的課堂氣氛,促進了師生間的交流,彼此間產生了共鳴,提升了課堂效率。
4結語
每個學生都具有潛在的創新才能,教師要讓學生把這種潛能轉化為現實中的創新力,就應營造濃厚的適宜創新教育的氛圍,概括起來主要有以下三個方面:
首先,化學教師自身要具備創新精神,這是化學教學中培養學生創新能力的一個重要因素。因為學生化學知識的獲得和能力的形成,教師的主導作用不可忽視,教師本身所具備的創新精神會極大地鼓舞學生的創新熱情。因此,教師要充分調動積極性和創新精神,努力提高創新能力,掌握更具創新性、更靈活的教學方法,在教學實踐中不斷探索和創新,不斷豐富和提高自己。其次,輕松活潑的課堂氣氛和師生關系是培養學生創新能力較適宜的“氣候”和“土壤”。以“升學率”為教育目標的應試教育,使得教師和學生都處于高度緊張的機械的知識傳授中,很難形成創新意識,嚴重阻礙了創新能力的培養。最后,在化學教學中,我們應轉變過去提倡教師“教”和學生“學”并重的模式,實現由“教”向“學”過渡,創造適宜于學生主動參與、主動學習的活躍的課堂氣氛,從而形成有利于學生主體精神、創新意識、創新能力健康發展的寬松的教學環境。最后,我們應探索出一套適應創新教育的課外活動,拓展學生的化學知識體系結構,擴大視野,真正提高學生的素質。
2.鼓勵學生自主探索與合作交流,有利于學生創新思維的發展。
解決問題的關鍵是教育內容的革新、教育觀念的更新和教學方法的創新?!盎瘜W教學是化學活動的教學,是師生之間、學生之間交往互助與共同發展的過程”。弗賴登塔爾曾經說:“學一個活動最好的方法是做?!睂W生的學習只有通過自身的探索活動才可能是有效的,而有效的化學學習過程不能單純地信賴模仿與記憶。建構主義學習理論認為,學習不是一個被動吸收、反復練習和強化記憶的過程,而是一個以學生已有知識和經驗為基礎,通過個體與環境的相互作用主動建構意義的過程。創造性教學表現為教師不是把知識的結構告訴學生,而是引導學生探究結論,幫助學生在走向結論的過程中發現問題,探索規律,習得方法。教師應引導學生主動地從事觀察、實驗、猜測、驗證、推理與合作交流等教學活動,從而使學生形成自己對化學知識的理解和有效的學習策略。因此,在課堂教學中教師應該讓學生充分地經歷探索事物的數量關系、變化規律的過程。
3.尊重學生的個體差異,實施分層教學,開展積極評價。
美國心理學家華萊士指出,學生顯著的個體差異、教師指導質量的個體差異,在教學中必將導致學生創造能力、創造性人格的顯著差異。因此,教師調控教學內容時必須在知識的深度和廣度上分層次教學,盡可能地采用多樣化的教學方法和學習指導策略;在教學評價上要承認學生的個體差異,對不同程度、不同性格的學生提出不同的學習要求。由于智力發展水平及個性特征的不同,認識主體對于同一事物理解的角度和深度必然存在明顯差異,由此所建構的認知結構必然是多元化的、個性化的和不盡完善的。學生的個體差異表現為認識方式與思維策略的不同,以及認知水平和學習能力的差異。教師要及時了解并尊重學生的個體差異,積極評價學生的創新思維,從而建立一種平等、信任、理解和相互尊重的和諧師生關系,營造民主的課堂教學環境,使學生在此環境中大膽發表自己的見解,展示自己的個性特征。對于學有困難的學生,教師要給予及時的關照與幫助,要鼓勵他們主動參與化學活動,嘗試用自己的方式去解決問題,發表自己的看法;教師要及時肯定他們的點滴進步,對出現的錯誤要耐心地引導他們分析其產生的原因,并鼓勵他們自己去改正,從而增強學習化學的興趣和信心。4.開感智力教育,培養創新個性品質。
美國學者阿瑞提在《創造的秘密》一書中提出:“盡管創造者要具有一定的智力,但高智商并不是高創造力的先決條件?!笨梢?,創新過程并不僅僅是純粹的智力活動過程,還需要以創新情感為動力,以良好的個性品質作后盾。在“問題化學”中教師要培養學生具有敢于求異、勇于創新的氣魄和自主探索、發現問題、提出問題的能力;利用“挫折教學”,培養學生堅韌不拔、持之以恒、不怕困難和挫折的頑強意志和良好的人格特征,從而培養學生健康的創新情感和個性品質。課程改革已轟轟烈烈地在全國范圍展開,如何找出一種適合學生主動發展,有利于學生創新精神、實踐能力、合作品質培養的教學方式,成為在新課改中教育工作者面臨的主要問題。我在教學教研工作中體會到,在課程改革后的化學課堂中,教師應創設富有探索性、挑戰性的問題,讓學生通過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這樣不僅能更好地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更重要的是能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和創造能力。在實施課堂教學的過程中,教師應注重引導學生在課堂活動過程中感悟知識的發生、發展與變化,培養學生主動探索、敢于實踐、善于發現的科學精神,將創新的教材、創新的教法與創新的課堂環境有機地結合起來,將學生的主動學習與創新意識的培養落到實處。
總之,教學課堂改革不僅僅在這幾個方面,課堂教學的過程的不可預知性,要求我們還應具備更高的綜合素質來應付教學的多樣性,以此來提高實際課堂教學質量,引發學生學習興趣,促進學生全面發展。
論文關鍵詞:化學課堂教學引導學生學生創新能力教師培養學生應試教育化學知識創新精神創新思維創新意識
參考文獻:
[1]王燕.化學課堂教學改革的實踐與思考[J].化學教學,2005,07:38-40.
化學課堂上的探究性學習,一般的步驟是:創設情境,提出問題,實驗探究,得出結論并拓展。多媒體課件多感官的綜合刺激在創設情境方面有著得天獨厚的條件。例如我們在講解滅火的方法這一知識點時,播放了一段衡陽市2003年“11.3”特大火災的視頻圖象,讓學生直觀的了解到火失控后會給人類帶來的災害,然后要求學生結合自身的日常生活經驗總結出滅火的方法。從而激發了學生的情感,使學生受到了感染,同時使課堂教學效果及其教育功能達到了最佳狀態。
二、靈活使用課件,使化學教學內容變抽象為具體
化學不同于其他學科的最大特征在于其思維方式是微觀與宏觀的聯系,建立對微觀世界的想象力是化學教學不同于其他課程的特點,也是其他課程不能代替的。而在中學階段學生抽象思維有了很大發展,但具體形象思維仍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在中學化學計算機輔助教學中,用動畫表示化學反應的微觀過程可以把分子、原子之間的相互作用、化學鍵的斷裂和形成、原子或原子集團的分與合形象地、動態地展現出來,生動活潑,吸引力強,能夠激發學習者的學習興趣,使學習者處于主動學習的地位,形成直接學習的動機,增加無意記憶和聯想記憶。多媒體課件在物質微觀結構的展示、化學反應的微觀過程的演示方面的直觀性為我們在教學中架起了微觀和宏觀的橋梁,對于學生微觀想象力的培養起著不可代替的作用。我們在進行原子的結構、水的電解、氯化氫的形成等知識點的教學中,都采用了Flas,讓學生在直觀的感受中形成自己頭腦中的微觀想象。
三、運用現代教育技術對化學實驗進行仿真演示,提高學生的動手能力
我們在化學教學中發現的最大難題是學生的動手能力差,每次實驗課,老師的大量精力都花在糾正同學們的錯誤操作上,而且由于人數眾多,老師不可能面面俱到,照顧到每一個學生。為此我們在學校計算機房中裝了一個《化學儀器隨意組合》這樣一個小軟件,學生在上機的時候就可以進行仿真實驗演示。通過仿真實驗的訓練,再進實驗室做實驗,我們發現學生的動手能力大大的提高了。
四、利用網絡優勢,實現交互式和協作式的建構性學習。
計算機網絡上豐富多彩的巨大的信息資源,為學生建構化學知識提供真實、豐富、復雜的學習情境。信息時代每個人每時每刻都接受著大量信息。在建構性學習中,教師與學生、學生與學生之間的交流更加充分。網絡信息的“互動性”為交互性和協作式學習提供了最佳物質基礎。在化學學科中,信息處理能力主要指能從多樣話媒體中獲取和處理人類與化學環境有關的化學圖象、化學數據、化學文字信息的能力。信息網絡技術的開發,使多媒體不僅成為學生查找信息的資源庫,而且成為建構主義學習理論環境下的一種認知工具。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指導學生充分討論尋求解決問題的思路和方法,發揮小組學生性格各異、思路各異、方法各異的學習優勢,利用網絡交互的特點,進行多向思維的碰撞,通過這種交互、協作、溝通、碰撞,每位學生可以看到問題的不同側面和多種解決途徑,從而對建構化學知識產生創新的洞察力。
關鍵詞:生物化學;糖類;實驗教學
生物化學的教學工作一般從糖類、蛋白質、核酸等物質的結構和理化性質開始講授,隨后再介紹這些生物大分子的物質代謝和能量代謝,同時,理論教學和實驗教學分開,不但使教學工作相對枯燥難懂,而且學生也不易掌握生物化學的知識結構和重點內容。許多專家學者在課堂教學方法和理念上對生物化學的教學方面做了很多改革和創新[1-4],也有許多教學工作者在實驗教學方面進行了探討[5-7],為生物化學的教學提供了很多值得借鑒的地方,但如何將生物化學的部分實驗合理的融入教學課堂,將理論教學和實驗教學恰當的融為一體,此類教改文獻較少。本文以糖類教學過程為案例。
一構建糖類的知識結構體系
學習生物化學之前,學生已經學習過《有機化學》課程中關于糖類的章節,對重要的單糖、二糖及多糖并不陌生。但《有機化學》和《生物化學》中的糖類講授側重點并不完全相同,后者的講述要為糖代謝的章節做好鋪墊,而糖代謝則是糖的化學的延伸。雖然課程設計上是先講完糖類、蛋白質、脂類、核酸、酶等物質的結構和理化性質后,再講述糖代謝、脂代謝、蛋白質代謝。但教師不能按照教材孤立糖的化學和糖代謝的關系。因此,圍繞糖類一章要為糖代謝章節服務的思路,重新構建《生物化學》中糖類的知識體系,做到重點突出、邏輯清晰。在講完糖的概念和分類后,由“最簡單的糖是什么”的問題導入,通過介紹甘油醛過渡到同分異構的講解,重點介紹D/L構型。在此基礎上,讓學生思考,如果每延長一個碳,會增加多少同分異構體的同時,引出重要的單糖,如葡萄糖、核糖等。針對性的介紹單糖的化學性質,為糖代謝做鋪墊。如葡萄糖半縮醛羥基上可發生酯化反應,形成葡萄糖的磷酸酯,而葡萄糖的磷酸酯是生物體內糖代謝的重要中間產物。在從α-D-葡萄糖如何形成糖苷鍵轉變為學生所熟知的麥芽糖開始,講述二糖及多糖,最后介紹多糖的化學性質。
二課堂教學中加入演示實驗
生物化學實驗教學和理論教學相結合可加深理解專業知識,通過課堂演示實驗可將抽象的生物化學理論以可視化的方式展現出來,使學生產生興趣,引發學生思考這些化學現象背后的本質,從而產生認知沖突,增強學生的主觀能動性,有助于學生對理論知識的掌握和理解。而在常規的教學過程中,往往理論和實驗分離,教師普遍認為演示實驗簡單,培養不了學生動手操作的能力,從而忽視演示實驗在教學過程中的作用。然而,演示實驗在課堂教學中的實際效果在提高學生興趣方面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以在課堂教學中引入糖的演示實驗為例,課堂氣氛明顯活躍,學生對糖的一些化學性質比傳統的講授記憶更為深刻。如在講糖類的還原作用方面,教師在上課前可提前準備好斐林試劑和本尼迪特試劑、葡萄糖溶液、果糖溶液、蔗糖溶液、麥芽糖溶液和淀粉溶液、試管、加熱設備等。通過實驗,向5支試管中加入菲林試劑,再分別加入上述五種糖溶液(10g/L),置沸水中加熱數分鐘,取出冷卻后觀察顏色變化[8]。這樣可直觀的觀察不同的糖類顏色有何不同,讓學生思考造成這種顏色差異的原因。引出還原糖和非還原糖的概念。即加深了概念的理解,又對糖官能團進行了直觀的講解。學生課堂反饋積極,可明顯感覺到老師與學生間的溝通和互動是有效的。
三啟發學生設計綜合性試驗
化學實驗通常分為演示性實驗、驗證性實驗和綜合性實驗。然而本科生教學過程中,很少涉及到綜合性實驗,由于教師培養學生創造精神方面缺乏主動性,加上學生自身知識水平所限,綜合性實驗在實施方面存在諸多困難。綜合性實驗帶有一定的綜合應用性質或部分設計性任務。它要求學生在充分理解生物化學基本原理的基礎上,綜合運用所掌握的基礎理論、實驗技能以及各種檢測手和實驗方法,自行設計實驗方案、確定實驗方法、選用配套儀器設備、獨立進行實驗、記錄實驗數據并進行數據的整理和分析、最后寫出比較完整的實驗報告或學術論文[9]。為了進一步使學生熟悉和掌握糖的化學,在演示實驗的基礎上,詳細講解糖的化學性質及這些化學性質和什么官能團相關后,嘗試讓學生自己設計實驗并加以完成。如還原糖因含有自由的醛基或酮基,在堿性條件下,還原糖可與黃色的3,5-二硝基水楊酸(DNS)共熱,被氧化成糖酸和其他物質,3,5-二硝基水楊酸則被還原成棕紅色的3-氨基-5-硝基水楊酸。棕紅色的深淺和糖的含量成正比,用分光光度計在540nm波長下測定溶液的吸光度并查標準曲線,可求出樣品中還原糖的含量。由此,讓學生自己查找資料,結合糖類的化學性質,思考并設計其它的測定還原糖的實驗方案,并在實驗室中完成。不管實驗方案是否可行,實驗是否進行順利,鼓勵學生大膽嘗試,這樣的引導和啟發不但培養了學生獨立思考和設計實驗的能力,也使學生對糖的化學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和認識。
四總結
以實驗為導向,結合課堂教學的教學方法,不但使抽象的生物化學學習變得具象化,也容易引發學生興趣,通過自己設計實驗,增強學生成就感的同時,也鍛煉培養了學生一定的獨立學習和思考的能力。
作者:吳震洋 邱嵐 李麗 單位:銅仁學院
參考文獻
[1]宋威,鄭玉娟.思維導圖在生物化學教學實踐中的應用價值[J].教育教學論壇.2014,(28):258-259.
[2]楊志偉,張瑋瑋,陳志玲,等.生物化學探究式教學的設計和實施[J].生命的化學.2013,33(01):105-108.
[3]李科友,朱海蘭.創新理念,培養能力—生物化學教學之體會[J].微生物學通報.2011,38(02):250-255.
[4]朱素琴,季本華.生物化學教學改革的實踐與探索[J].微生物學通報.2010,37(08),1238-1242.
[5]舒樂新,苗戎,楊琳,等.改革生物化學實驗教學,提高實驗教學質量[J].實驗室科學.2013,16(05):53-55.
[6]程馳.生物化學綜合設計性實驗教學模式探討[J].教育教學論壇.2012,(24):242-244.
[7]史鋒,周楠迪,田亞平.淺談生物化學實驗教學在高校生物化學教學中的作用[J].教育教學論壇.2011,(21):247-2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