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3-28 15:04:17
序論:在您撰寫大學建筑論文時,參考他人的優秀作品可以開闊視野,小編為您整理的7篇范文,希望這些建議能夠激發您的創作熱情,引導您走向新的創作高度。
鋼筋混凝土多層、多跨框架軟件開發
2.項目研究背景:
所要編寫的結構程序是混凝土的框架結構的設計,建筑指各種房屋及其附屬的構筑物。建筑結構是在建筑中,由若干構件,即組成結構的單元如梁、板、柱等,連接而構成的能承受作用(或稱荷載)的平面或空間體系。
編寫算例使用建設部最新出臺的《混凝土結構設計規范》gb50010-xx,該規范與原混凝土結構設計規范gbj10-89相比,新增內容約占15%,有重大修訂的內容約占35%,保持和基本保持原規范內容的部分約占50%,規范全面總結了原規范實施以來的實踐經驗,借鑒了國外先進標準技術。
3. 項目研究意義:
建筑中,結構是為建筑物提供安全可靠、經久耐用、節能節材、滿足建筑功能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它與建筑材料、制品、施工的工業化水平密切相關,對發展新技術。新材料,提高機械化、自動化水平有著重要的促進作用。
由于結構計算牽扯的數學公式較多,并且所涉及的規范和標準很零碎。并且計算量非常之大,近年來,隨著經濟進一步發展,城市人口集中、用地緊張以及商業競爭的激烈化,更加劇了房屋設計的復雜性,許多多高層建筑不斷的被建造。這些建筑無論從時間上還是從勞動量上,都客觀的需要計算機程序的輔助設計。這樣,結構軟件開發就顯得尤為重要。
一棟建筑的結構設計是否合理,主要取決于結構體系、結構布置、構件的截面尺寸、材料強度等級以及主要機構構造是否合理。這些問題已經正確解決,結構計算、施工圖的繪制、則是另令人辛苦的具體程序設計工作了,因此原來在學校使用的手算方法,將被運用到具體的程序代碼中去,精力就不僅集中在怎樣利用所學的結構知識來設計出做法,還要想到如何把這些做法用代碼來實現,
4.文獻研究概況
在不同類型的結構設計中有些內容是一樣的,做框架結構設計時關鍵是要減少漏項、減少差錯,計算機也是如此的。
1.1就業地點分布不均
建筑類專業的學生,在畢業工作時,往往會更加傾向于建筑業比較發達的東部沿海地區,很多畢業生都愿意到一線城市。但是從實際的情況來看,在上述地區,建筑行業人才基本上不存在短缺的情況,而中西部地區,在建筑行業,存在一定的人才缺口。由于中西部地區,建筑行業發展水平相對較低,薪資待遇水平也不是很高,在加上比較艱苦的生活條件,使得很多畢業生不愿意到中西部去,這就在一定程度上導致了就業地點分布的集中,從整體上看不夠均勻。
1.2就業面較窄,需求量較小
建筑類專業的學生,其專業知識較深,專業性也比綜合類專業強。因此,在就業過程中,主要是比較對口的單位,例如,建筑工程設計單位、建設行政管理單位和科研教育單位。重點本科院?;蛘叽T士研究生,一般能夠進入設計院等較好的單位工作,但是地方性的建筑大學,學生的專業基礎和綜合知識,相較于重點大學,要差一些,在就業過程中,主要是一些建筑施工單位。但是很多學生不愿意到一線的施工現場,因此,雖然施工單位需要的人才較多,但是經常出現招不夠人的情況。而畢業生希望就業的單位,如一些設計局、園林規劃局等單位,其人才缺口非常小,并且由于是國家事業單位,建筑類專業畢業生,想要進入上述單位工作,還需要參加公務員考試??傮w上來看,地方性建筑大學的畢業生,就業面比較窄,需求量也不是很大。
1.3對就業期望值高
建筑類專業畢業生就業期望值高受以前學長們的影響,認為建筑類仍然是熱門專業,抱著“皇帝的女兒不愁嫁”這種思想,再加上一些學校和成功校友的渲染,導致建筑類很多專業畢業生對自身期望值偏高。同時動手能力較弱,缺少老建筑人的艱苦奮斗精神和強烈的社會責任感。
1.4對就業單位挑剔
參加本次問卷調查畢業生中,希望到黨政機關就業的有4人,希望到國有企業就業的有70人,希望到外資企業工作的有10人,希望到民營企業工作的有15人。畢業生在求職時存在的問題,在所調查的畢業生中,有近百分之七十的人希望可以進入到國有企業任職,百分之十的畢業生希望可以到外資企業任職,而只有百分之15畢業生希望到民營企業就職。與民營企業相比,國有企業工作比較穩定,福利待遇優厚。這也是畢業生絕大多數選擇國有企業的原因,但正是因為畢業生盲目追求國有企業,而忽略一些條件較好的民營企業,是造成依然沒有簽訂工作的原因之一。
1.5建筑類畢業生中女生就業壓力突出由于建筑行業的工作性質和特點較為特殊,決定了建筑類畢業生中女生在就業時受到招聘單位的挑剔。在當前中國就業環境下,女生就業存在眾多困難。
2地方建筑類大學就業對策建議
2.1大學生加強自生素質的修養
扎實專業素質。打鐵還需自身硬。建筑類專業是一個知識密集型的專業,大學生要想在以后的工作中取得成功,實現自我價值,在學校時就得打下堅固的基礎,要博采眾家之長。同時,建筑類專業更加強調專業實踐能力,通過在學校老師領導的實踐,汲取書本以外的營養,學會活學活用,在大學期間就為以后的工作打下扎實的素質。樹立正確的就業觀,增強創業能力。大學生在畢業時要樹立正確的就業觀。要樹立先就業再擇業的觀念。由于從事建筑類工作的人員具有高流動性,對于建筑類畢業生而言,如果就業形勢不樂觀,可以先就業,再擇業。也可以選擇自主創業。做好職業生涯規劃,大學生一定要未雨綢繆,做好充分的準備。凡事預則立,不預則廢。大學生要提早做好職業生涯規劃。指導者通過對大學生自身的主客觀條件進行測定、分析、總結的基礎上,針對性地提出幫助大學生確定自己的奮斗目標,并在此基礎上明確其實現目標的思路、途徑,使大學生在成長成才的道路上盡可能地少走彎路。在校期間要做好職業生涯規劃,在選擇就業之前做好充分的分析,畢業生才能選擇合適自己的職務,而不要亂投一通,以致浪費人才資源。
2.2增強教育機構的創新能力
深化教學改革,高校應在不斷加強基礎設施建設的同時,加大對師資隊伍建設的力度,同時深化教學體系和教學內容的改革。以市場為主導,以學生為主體,拓寬教學內容,增強學生的知識面,使高校培養的學生具備各種綜合技能,并能夠適應社會對高等人才的需求。高校要加強對學生的創新能力的培養,使大學生有能力進行自主創業,才能在工作中有出色的表現,給自己創造就業機會。加強畢業生的就業指導,高校要不斷加強和改進就業指導工作,提高就業指導工作水平。從學生入學時起,高校就應在不同階段對學生進行相應職業課程的指導,逐步進行職業規劃,并在大三、大四加大指導力度。
2.3加強國家對大學生就業的扶持力度
制定積極的就業政策,政府要加大對高校大學生的就業扶持政策。在高校密集的地區,對已經成立的高校創新產業園區,政府要加強監管,規范相關的創新機制,引導大學生創業。以創業帶動就業。鼓勵民營公司聘用畢業生。到私營企業就業的畢業生,公安機關積極放寬建立集體戶口的審批條件。對自主創業的畢業生,工商和稅務部門要精簡審批手續,予以積極支持。同時鼓勵畢業生到民營單位、基層單位及廣大農村就業。拓寬畢業生到基層就業的渠道。鼓勵畢業生大基層,到中小公司,到艱苦的地方去工作。改善就業環境,切實保護大學生就業時的切身利益。政府出臺措施平衡中小城市與北上廣等大城市的人才競爭環境。為鼓勵畢業生到農村等基層單位工作而創造有利條件,要切實關心這些高校畢業生的切身利益,對到基層單位工作的高校畢業生提供一些優惠政策,使他們到基層單位工作,發揮他們的聰明才智,在廣闊的天地大有作為。切實維護女畢業生的合法權利,由于建筑類專業的工作特點,很多單位招聘員工時明確表示不招女生。這導致女生的就業難問題。政府部門應該通過立法制止這種違法行為,保證廣大女性同胞的合法權益。同時,政府應該借助行政執法,遏制這種行為的蔓延。
3結語
(一)建構主義學習理論的學習觀
建構主義學習觀的核心思想主要體現在如下幾個方面:其一,學習是知識建構的過程。建構主義理論認為學習是學生建構自身知識的過程,而不是教師簡單地灌輸、傳遞知識的過程。其二,學習是學生主體的創造性活動。建構主義理論認為學習不是學生被動地接收信息,也不是新舊知識的疊加,而是學生主動建構知識意義的創造性活動。在學習過程中,學生會根據自身的實際需求對信息進行主動的選擇、改造、吸收和創新,從而獲得自身的獨特理解,構建自身的知識意義和體系。其三,學習效果與學習環境密切相關。建構主義認為“知識是學習者在一定的情境下,借助他人(教師、學習同伴等)的幫助,利用必要的學習材料,通過意義建構的方式而獲得。學習環境則是學習者可以在其中進行自由探索和自主學習的場所,它是一個支持和促進學習者學習的場所。”可見,在建構主義理論視域中,學習是學生在一定學習環境下,通過與老師、同學之間相互學習、交流,建構知識意義和體系的過程。
(二)建構主義學習理論的教學觀
建構主義認為教學活動的首要目標就是要重視、培育和發展學生的主體性。建構主義理論家馮•格蘭塞斯菲爾德指出:“我們應該把知識與能力看作是個人建構自己經驗的產物,教師的作用不再是講授‘事實’,而是幫助和指導學生在特定領域中建構自己的經驗。”在建構主義理論視域中,教師不是傳授知識的“灌輸者”,而是學生學習的促進者和合作者,是整個教學過程的組織者、指導者和協調者,而學生是教學活動的積極參與者和知識的積極建構者。
二、建構主義學習理論對大學語文閱讀教學的啟示
建構主義理論是對傳統認識論、教育論的一場革命性的挑戰,它給我們大學語文閱讀教學提供了一個新的視角,為改革新時期大學語文閱讀教學提供了新的理論參照和啟示。
第一,建構主義學習觀對知識和學習的重新認識
為我們創新大學語文閱讀教學觀念和課程設計原則提供了理論參照。建構主義理論認為學習是學生主體性意義的建構過程,因此,在大學語文閱讀教學中,我們要充分重視學生的主體地位。在大學語文教學過程中,教師要充分重視學生的主體地位,盡最大可能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提高學生學習積極性、主動性和創造性。
第二,建構主義理論認為知識是由認知主體主動建構的結果。
在大學語文閱讀教學中,我們要盡量采用靈活多樣的教學方法,為學生多維度理解閱讀文本創造條件。一方面我們要積極吸取傳統閱讀教學方法的優點;另一方面也要正視傳統閱讀教學方法存在的不足,積極借鑒和吸取對話式閱讀教學法、探究式閱讀教學法、體驗式閱讀教學法等現代閱讀教學方法和教學理念,以適應高職高專學生大學語文閱讀教學的需求。
第三,建構主義理論認為學習是學生與學習環境之間互動的過程
《大學語文教學大綱》中指出,在大學中設置語文課程的目的是為了更好的宣揚語文的人文性,為我國社會主義事業培養全面性的高素質人才。但是當下不少地方本科院校在《大學語文》課程的教育上仍然沒有找準中心,一味的側重于學生文字表達與閱讀能力的培養,忽視了語文知識的實用性和人文性的作用?!洞髮W語文》課程既是對中學語文知識的升華,也是提高和鞏固學生文學作品欣賞能力與寫作能力的一種必要教學方式。同時,讓學生接觸和掌握《大學語文》課程,也有利于培養學生傳統文化和民族精神,提高其思想品質。但當前地方本科院校的《大學語文》課程教學卻存在著不少的缺陷,如教學方式單一化、學生的學習積極性較低、語文綜合水平較弱等等。
二、建構主義學習理論
建構主義教學理論主張培養教師與學生之間的互動性。教師在教學中并不是一味的將知識向學生進行灌輸和強塞,而是以教學輔導者的身份去指導學生重視自身的主體性,通過自我學習來構建自身知識體系。在教學中,教師所起到的僅僅是一個從旁糾正和指導的作用,是學生學習的幫助者。這一點尤其體現在大學語文的教學當中。教師要想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與學習興趣,就要學會幫助學生構建知識,引導學生通過自我學習來完成課堂教學。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既是活動的組織者也是學習的引導者。在建構主義理論下,教師只有從學習環境中充分調動學生的學習興趣,才能夠幫助學生構建自我的學習體系。
三、基于建構主義的《大學語文》教學改革
1.豐富課堂教學模式,引導學生主動學習。
建構主義理論主張轉變教師角色,并將教師角色定位成教學輔導者,在課堂中引導和幫助學生進行學習,而不是作為知識的傳授者向學生機械的傳授知識。因而在實際教學過程中,教師應當充分轉變教學觀念,相信學生發展的可能性,做到激發學生對學習的興趣,并幫助學生主動參與到學習中去。如在課前準備與教材內容相關的情境在課堂上進行創設,讓學生能夠迅速進入學習情境,并主動參與到新知識的學習中來,從而建構屬于自我的學習意義。由于當前地方高校過于側重學生的技能培養,學生對于《大學語文》課程的熱情并不像其他技能課程,在教學過程中教師就要負責喚醒學生對人文知識的渴望,引導學生意識到大學語文的重要性,讓學生明白學習語文知識并不是一種無用功,而是一種能夠提高自身文學修養和人文素質的能力。為了提高學生對《大學語文》課程的學習興趣,教師可以在大學語文教學中注入當下流行的元素和學生所熱衷的音樂、視頻等等,讓學生能夠更好地理解和把握文學的意義,從而激發其學學語文的興趣。
2.以學生為課堂主體,完善學生知識體系。
新課改的教育背景下,教師應當將課堂的主動權還給學生,讓學生重新找回自己的課堂主體地位,通過學生去主導課堂,去豐富課堂形式,從而完成課程教學。在《大學語文》的課堂上更是如此。由于《大學語文》課程內容較多,單一的講解難免會讓學生產生倦怠的心理,這時就需要教師進行課堂氛圍的活躍,如穿插話劇表演、演講和朗誦等環節,把課堂主動權交給學生,充分鼓勵學生主動參與到教學活動中來,從而促進師生之間的互動,并為構建良好師生關系打下基礎。此外,對于學生來說,學習不應該是被動接受的過程,應該是其對知識進行主動探索的一次冒險。學生應當要學會主動構建知識體系。教師所傳授的知識,學生除了要進行記憶和掌握之外,更需要通過內在的吸收與消化來將知識轉化為自己的能力,從而進行主動構建知識體系,進一步加強對知識的理解能力。只有學生對文章存有疑問并能夠試著自己去分析和尋找答案,才能夠真正獲得知識。因而,在教學過程中,教師要幫助學生發揮自我主動性,引導其在學習過程中學會運用建構主義模式去探究和挖掘知識之間的聯系,并將其轉化為自身的一種知識技能。在進行《大學語文》活動課程的資料和搜集過程中,教師可以引導學生主動走出校園去了解與收集相關資料,如參觀文人故居、觀賞名家名畫等等,讓學生感受作者的文學創作環境后再去品味作者文章中的思想感情與文字內涵,從而幫助其打開思路,獲得良好的文學體驗。
四、結語
20世紀,行為主義學習理論的進一步發展逐步形成了建構主義理論,使當代學習理論研究出現了革命性的轉變,成為現論學習研究的現狀和走勢,推動了當代教育心理學的一次重大革命與突破.建構主義理論為教學領域帶來了學習觀和教學觀的根本性變革.建構主義理論認為,學習的過程是學生積極主動地建構認知的過程,教師在整個教學過程中必須以學生為中心.建構主義理論體系中,學習并不是被動地對新知識的記憶和吸收,而應當是學習者根據已有的經驗,以及知識結構對新的問題與知識進行的主動建構.學習是具有自主性、情境性和社會性的活動,在學習的過程中要以問題作為切入點,積極獨立地進行探索與發現,并且在相互協商與討論中獲取知識.所以必須將被動接受的學習者變為知識意義的主動建構者,將灌輸知識的教師變為知識意義的建構幫助者與促進者.在大學物理教學過程中,要把教材作為大學生學習意義建構的對象,在原有物理知識的基礎上對新知識進行理解,引導大學生自主學習,在學習新的物理知識的同時,對原有物理知識認知結構進行進一步的改造與重組,從而實現物理知識意義的主動建構.建構主義學習理論認為,大學生物理學習在于理解和意義的制訂,而不是物理知識本身;集中于物理知識的自我建構,而不是教師的傳授上;集中于社會的互動,而不是個體行為方面.高校教師要為大學生創建有助于意義建構的學習環境,讓大學生能依據適當的認知工具和豐富的資源進行知識的自我建構,或者通過一定的情境,或者通過社會參與的過程,用自我的經驗和交流使自己的知識具有應用的能力.大學物理教學環境中,要潛移默化地讓隱性知識與人、情境產生互動和增長;教師是意義建構的幫助者、促進者,而學生才是真正的主角,信息加工的主體.
2大學物理教學存在的問題及原因分析
2.1應試教育思維的消極影響
傳統的大學物理教學仍深受應試教育影響.教師仍然認為自己是教學主體,在教學過程中,以教師主導代替學生主體;課程教學一直沿用傳統的教學方法,老師照本宣科,學生死記硬背;教材的老化難以涉及物理學科前沿知識,學生在應付這種課堂教學的同時,內心是毫無學習興趣的.在這種課堂知識無用論的影響下,只求不掛科,考夠60分就可以的思想在學生中還是大有市場的.這種消極應付式的學習,只能導致學生動手能力和思維能力的低下.學生畢業走上工作崗位后,深感書本知識用不上的殘酷現實,只能在實踐中從頭學習.這種落后的教條性教育現象造成了高等教育的極大浪費,也嚴重制約了人才培養的效果.
2.2教學方法與教學手段比較落后
從現今普遍的大學物理教學方法來看,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對知識傳授多采用“滿堂灌”的教學方式,使學生被動接受知識,不用對其進行思考,坐享其成,忽視了對學生的能動性發揮.從教學手段看,大學物理課堂教學方法比較單一,教師課堂授課往往拘泥于嚴謹的科學表述,使學生感到學習物理知識深奧難懂,認為學好物理是難度非常大的一件事.注入式的物理教學方法,再加上傳統的物理實驗模式,物理知識內在規律的深奧性很難通過與現實生活的結合以深入淺出的形式表現出來,落后的教學觀念與現代素質教育脫節嚴重.大學物理教學的“填鴨式”現象也有其存在的現實原因,比如說大學物理教學任務多,但課時比較少.這種客觀事實某種程度上造成了物理教師趕課時的心理,師生間幾乎沒有互動的時間.這種教學模式脫離了學生學習的實際,挫傷了學生學習物理的興趣及自主性.同時,這種教學模式下培養出來的學生其學習能力和探索能力也不強,嚴重影響了學生創新能力的培養.
2.3考核方式比較單一
大學物理課程的考核手段比較單一.一般都采用考教分離的形式,采取平時、期中和期末考試相結合的方法對學生的學習情況進行考核.這種考核方式側重檢查學生掌握課本基礎知識和解題能力,從課本到課本,從理論到理論,只能促使學生使用死記硬背式的學習方式,卻忽視了對學生自主意識、實踐能力、思維能力和創新能力的培養,影響了擴展學生物理知識和培養靈活運用基礎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大學物理考試試題和答案大多取自于課本、平時的習題冊,考試題目重記憶輕理解,題目的答案便于準備,只要學生把這些題目背下來,基本上就能應付考試.這就導致了“應試教育”的出現,學生為分數而學習,為分數而考試,在很大程度上壓抑了學生學習物理知識的主動性,喪失了考試應有的指揮棒作用.
3改進大學物理教學模式的策略
3.1研究型教學模式策略
教育的目的關鍵不是當前學到了多少知識,而是讓學生善于提出問題、思考問題.從世界著名大學的教育理念來看,大多都以激發學生潛能、培養學生創新能力和批判思維為目的.大學物理教學更重要的是培養學生科學思維的方法,科學研究的方法,科學素質和創新精神.大學物理課程的研究型教學,就是以培養學生物理學習創新意識和實踐能力為目標,著重探索研究,正確引導學生主動獲取物理知識和解決物理問題的教學活動.教師在物理課堂上要積極為學生提供更多開放的學習環境和創新實踐機會,逐步培養學生對問題的思維理念和分析問題的方法,注重知識獲取的過程,激發學生不斷獲取新知識的興趣,完善知識結構.教師要展開問題式教學活動,使學生在一個完整、真實的問題式物理背景中,激發主動學習的意識,建立起已知知識和未知知識生成學習的路徑,在體驗識別物理學習目標和達到物理學習目標的過程中獲取知識,增強探索知識的能力.大學物理研究型教學模式所呈現出的學習方式重在讓學生鍛煉認識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對物理解題思維策略進行自我完善.在這種物理教學模式中,問題的確立比較關鍵,對整個教學進程產生決定作用.所以說這對教師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師要充分了解學生已有知識結構,適時提出問題,要防止過早提出問題.學生物理知識建構還沒有一定的基礎,就會削弱學習的效果.教師提出問題后,要主動發揮指導作用,在學生努力進行物理知識建構的過程中給予超前的方向性的指導.學生物理知識建構后期,教師同樣需要積極指導學生建構后的知識或者問題進行歸納總結,努力使物理知識重組得到進一步升華,為將來新的物理知識的學習奠定堅實的知識結構基礎.所以教師要能緊緊抓住學生物理知識建構的前期、中期和后期的不同特點,輔以不同的教學策略,引導學生開展研究式學習.
3.2情境型教學模式策略
大學物理教學在知識點的傳授上往往具有情境教學的特點.教師圍繞知識點有目的地引入或創設具有一定相關性的具體場景,激發學生一定的態度體驗,在體驗過程中理解教材,并且使學生的學習物理知識的思維能力得到鍛煉.大學物理教學不僅要反映物理學在工程中的應用,而且要體現當前的科技發展,力求把經典內容教出新鮮感.大學物理情境型教學模式,實際上是對相關聯蘊含物理知識原理的社會或生活提煉加工后展現并影響給學生.在充分考慮到學生已形成的建構知識與經驗的基礎上,創設一個更容易讓學生建構新知識的情境,讓學生在與周圍情境相互作用的過程中,對蘊含相關物理學原理的社會或者生活在內化知識時進一步提煉加工.也就是說,情境型教學模式利用了學生已有的物理建構知識和經驗,創建更適宜學生建構新知識的環境,方便學生將新知識納入固有知識體系中.大學物理教學創設情境的方法方式多種多樣,教師可以帶領學生體驗社會生活中的物理知識,也可以將社會生活中的物理知識場景通過一定形式在課堂上呈現;教師可以通過物理實驗演示情境,在情境再現的過程中體驗新的物理知識;教師還可以指導學生進行相關物理知識的角色扮演,在參與過程中加深內心體驗.無論是教學內容的情境創設,還是角色扮演式的情境學習,這些情境型教學模式不但能提高學生學習的積極主動性,更能鍛煉學生學習物理知識的創造思維,培養學習物理新知識的適應能力.學生在這種情境型的學習環境中,能夠最大限度地激發原有認知結構.經過整合個體內部知識,往往會比較容易接納新的知識,甚至產生學習的頓悟,從而建立更高級的新的認知結構.所以,情境型教學模式對喚醒學生學習物理的興趣和啟迪智慧,往往發揮著出乎意料的作用.
3.3合作型教學模式策略
合作學習是學生之間互動學習為主要取向的教學理論與策略體系.在大學物理教學中,學生以小組為單位開展學習活動,教師依據整個學習小組的成績,對小組成員進行獎勵或課堂成績認可.比如在小組合作學習中,引導學生通過自主和創造性設計實驗研究項目,讓學生參與并完成從選題到設計以及動手操作到結果分析的整個程.大學物理教師采用這種合作型教學模式不應采用隨機分組的方式組建學習小組,因為每個學生的成績、能力、知識背景都是不同的.所以要建立在對學生比較熟悉的基礎上,利用多元智能理論,根據學生的具體情況組建學習小組,能夠讓學生在小組合作中不斷向其他成員學習,實現學習互補.小組合作學習并不是放任自流,大學物理教師應密切關注小組學習進展,對部分存在搭便車心理的學生及時教育引導,對在合作學習中表現突出的學生盡可能地予以鼓勵和表揚,盡量最大程度發揮出朋輩教育的效應.如果物理教師漠視小組合作學習中出現的消極現象,不僅會對評價學生學習成績的公正性產生影響,還會讓小組學習活動的其他成員產生新的消極怠工心理,最終會造成小組合作學習的失敗.所以最終的學習成績評價中,學習成果盡管以小組為單位提交,但物理教師也要注意每個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表現,從而給予差別化評價.這一方面保證了學生學習評價的公正性;另一方面也可以激發學生合作學習的積極性.
4結語
20世紀90年代,建構主義理論開始在西方教育界形成,其中最為杰出的代表人物是瑞士心理學家皮亞杰(J.Piage)t及前蘇聯教育家維果斯基(Vygtsky)。在皮亞杰對于兒童認知規律研究基礎上形成的認知結構主義認為,人類的認知和學習活動是自我主客體間動態平衡的雙向建構過程。學習者在學習的過程中,不是被動地接受,而是主動地在已有認知經驗的基礎上構建起新的認知,從而使自己的認知結構得到發展。而以維果斯基的主要觀點的社會結構主義則強調社會環境對學習者的重要影響,并提出了“最近發展區”理論。
二.建構主義理論在大學英語閱讀教學中的應用
在以構建主義理論為框架的英語閱讀教學中,課堂教學的中心應該是學生,教師只起到導向作用,充分地調動學生的積極性,把課堂教學組織好。教師可通過創設情境、展開對話、促進合作學習等方式,給學生提供平臺來拓展自己對事物的認知。教師既要在學生表現優秀時給予適當的鼓勵,也要在學習過程中不斷地發現并及時糾正學生的錯誤,從而真正地發揮主導者、向導者和組織者的作用。學生則必需通過合作學習或者對話交流,激活自身原有的對世界的認知結構,并使自己對事物的認知更加豐富和充實,找到新舊知識的不平衡點,從而實現新知識體系的主動構建。
1.讀前創設情境
在教學開始前,教師可根據每個單元設定的題目,創設類似的情景,使學生能將原有的信息結構和新的知識點聯接起來,激活學生原有的認知結構。學生與話題相關的原有知識越多,閱讀理解的難度就越小。在具體教學實踐當中,可以通過“brainstorming”或者“discussion”環節來實現。由教師引導學生對相關話題進行積極思考、討論,并激活學生大腦中原本儲藏的相關的背景知識。背景知識對閱讀起著重要的作用。背景知識不僅指文化背景、作者生平、人物介紹、相關的英美文化教育、社會生活以及風土人情,還指人們掌握的各種知識,包括語言知識本身及已有的各種生活經驗、經歷,可統稱wordknowledge教學過程中,激活學生背景知識,并適當地穿插新的知識,有助于學生更好地構建新的知識系統。學生也可通過其他方式掌握背景知識。如可依靠大量中、英文閱讀積累,多讀有關兩方國家文化背景、風土人情的讀物,特別是希臘、羅馬文化和圣經故事?;蛘呖梢酝ㄟ^查閱有關工具書參考了解有關背景知識。同時,學生應該積極主動進行課外閱讀。閱讀的文章應體裁多樣,可以包括敘述、說明文、議論文等等。閱讀中應注重實用性的材料,例如廣告、詞典、產品說明書、商品目錄、火車時刻表、外貿信函等。通過日積月累的學習,掌握閱讀所需的各種背景知識。
2.讀中自主協作學習
在閱讀的過程中,要求學生利用已掌握的閱讀技巧,自主對文本的信息進行篩選、過濾、甄別、提煉、推理、壓縮、概括,并通過已掌握的詞匯對文本的詞匯進行識別、識記、聯想、拓展。自主從宏觀的角度分析語篇結構,全面領會整個語篇的層次結構、邏輯關系、主題思想和作者的立場觀點,準確把握其主旨。在這個過程中,教師并不直接告訴學生應當如何去解決面臨的問題,而是由教師向學生提供解決該問題的有關線索,學生自主解決問題。閱讀完課文之后,可以把學生分成若干小組進行討論,這是構建主義提倡的學生與學生之間的社會性相互作用,即合作學習。討論過程中,通過不同觀點的交鋒,補充、修正、加深每個學生對當前問題的理解。學生在小組中的發言,是他們對新知識同化后的認知結構。由于各自知識建構的不同,發言也各異。在各自的發言中,可讓學生了解學習到問題的各個方面,全面認識文章內容,構建更加全面的知識體系。
3.讀后及時反饋
讀后反饋環節中,可由各小組派代表發言,匯報該小組的討論結果。教師在這個環節中應充分發揮主導者、向導者和組織者的作用。適當啟發和鼓勵發言不積極的同學,同時防止代表發言成為某個同學的個人秀。既在學生表現優秀時給予適當的鼓勵,也在學習過程中不斷地發現并及時糾正學生的錯誤。幫助學生找到新舊知識的不平衡點,實現新知識體系的主動構建。
三.其他閱讀技巧的輔助
在以構建主義為框架的英語閱讀課堂中,學生也需要掌握相對應的閱讀技巧。首先學生應積極擴大個人的詞匯量。因為詞匯在語言中占有特別重要的地位,是語言的主體。英國著名語言學家D.A.Wilkins曾經說過,“事實上,沒有語法不能傳達很多東西。而沒有詞匯就不能傳達任何東西。”因此,詞匯在部分程度上決定了學生閱讀的速度和質量。在學習詞匯的時候,學生可借助下列方法猜測詞義,逐步擴大詞匯量。例如:借助詞綴法、合成法、詞義轉換法、同義詞與反義詞的關系、詞與詞之間的關聯、文章中的定義和舉例猜測詞義。通常所解釋或說明的部分常以從句形式出現,其關聯詞是who,that,which。因此,在識別和確定這一類詞的正確含義時,應首行識別這一類詞的使用范疇,再根據其使用范疇確定其含義,必要時也可查閱詞典。其次,閱讀過程中可使用尋讀和掃讀的技巧,加快閱讀速度。應用語言學和心理語言學研究證實:“不僅加深理解可以加快閱讀速度,而且加快速度也能加深理解。”因為讀速快的人視幅較寬,意群較長,善于組讀或連讀,因此能夠較快朗讀全句.容易抓住句子的主要意思。而且有時候閱讀的時候看一兩句并不能明白其意。當看完整段或者整篇文章時,便恍然大語。而讀速快的人正是利用這一竅門,避開語言難點,迅速讀完整段,根據上下文推斷出某些不易看懂的詞匯或句子,加深理解。再者讀速快.閱讀所需的時間就短.從而縮短整篇文章的閱讀時間,對文章內容記憶清晰,利于再認。做題不易出錯。最后,學生應積極主動擴大知識面,熟悉不同體裁的文章。大學英語閱讀常涉及有關經濟學,心理學,法律方面的文章,以及東西文化對比方面的文章。閱讀文章時應注重看形式和內容。要注意文章的情感方面,體會作者的寫作情感。
四.結語
(一)主體間性理論運用于大學生管理的必要性
1.管理理念滯后,大學生的被動性較強受計劃經濟體制的遺留影響,現階段我國大部分高校的大學生管理理念比較滯后,難以符合時代與教育的發展規律。當前,我國高校在大學生管理方面普遍重視管理、輕視服務,忽視了大學生管理的服務職能,導致大學生管理工作過分強硬化,且民主化不足。高校普遍將大學生作為管理中的客體,忽視大學生的主體意識與能動性,直接導致大學生管理的工作效率低下。
2.管理手段單一,大學生的個性特征被忽視管理手段的單一化,是制約大學生管理功能發揮的關鍵因素。當前,我國大部分高校的大學生管理模式類似于行政化的管理模式,強制性較強,人性化較低,對大學生的生活及學習規劃出條條框框,并強制性地要求其行為符合規范標準,忽視了“以人為本”的管理理念,針對大學生個體的不同特點進行面面都需要學校予以關注及支持,這就導致大學生的需求難以被滿足,使得大學生管理工作的實施效果較差。
(二)主體間性理論運用于大學生管理的價值表現
1.能夠明晰管理者與大學生雙方的地位,實現雙方的地位平等主體間性之所以可以在現實生活中被運用,根本原因在于它對主體間的共同利益取向的強調,在大學生管理中,管理者與被管理者對于物質條件具有共享的特性,因此,在大學生管理中運用主體間性理論,可以使管理者與大學生建立共同的利益取向,從而將兩者置于平等的地位。除此之外,主體間性理論強調主體之間的對等交往,反對工具理性的功利化理念,這就為大學生管理提供了良好的文化環境,從而增加了管理者與大學生之間的凝聚力,將雙方置于平等的地位。
2.能夠構建合理的溝通渠道,實現管理者與大學生雙方的理解交往主體間性理論指導下的大學生管理不僅要求管理者充分發揮主導作用,還激發了處于主體地位的被管理者的能動性與創造性,從而將大學生管理中的內容與形式有機地結合起來,既保證了理論的可行性與科學性,同時提高了管理手段的實施力度。除此之外,主體間性理論要求大學生管理中的管理者與大學生構成對等交往性的關系,強調主體之間的相互交流、相互理解,如此便可以增加管理者主體與被大學生主體之間的理解與信任,實現雙方的理解交往。
3.能夠培養大學生健全的人格,實現大學生的全面自由發展在大學生管理中運用主體間性理論就取消了管理者的主體地位,將大學生與管理者置于同等的地位高度,重視大學生的思想及心理方面的各種需求,如此環境下培養出來的大學生更容易具備健全的人格。除此之外,主體間性理論要求管理者關心大學生生活及學習中的方方面面,強調大學生綜合素質的提高,并為大學生提供一個相對自由的發展空間,提倡大學生充分發揮自身能動性及創造力,如此更容易實現大學生的全面自由發展。
二、大學生管理新思維———主體間性特征在大學生管理中的應用
(一)主體制約性主體間性理論認為,主體與主體的關系并不是孤立存在的,他們的交往有賴于他們共有的客觀世界,客觀世界不僅為他們提供物質基礎,同時也對主體與主體之間的交往起著制約的作用。因此,以主體間性理論看待大學生管理,管理者與大學生之間交往活動的內涵、特點、性質等都與其所處的客觀世界有著不可分割的聯系,管理者與大學生之間的交流、互動、協作等均是以高校管理體系為物質基礎,在特定的時代背景、社會潮流、文化環境下開展并進行的。這就制約了大學生管理中的主體,對他們的各種行為進行了規范。
(二)地位對等性主體間性理論強調主體與主體間的對等交流,反對工具理性極端功利的理念,只有將交往雙方的地位置于同一高度,才能使雙方完全融入于交往之中,通過協同配合實現共同利益。在大學生管理中,地位對等性為每一個主體都提供了均等的機會,并要求每一個主體都必須對自己的意愿、情感、打算進行表達,這就為大學生提供了相對自由的發展空間。主體間性強調管理者與被管理者的獨立人格,主體與主體之間的交往建立在人格完整的基礎之上,因此在大學生管理中,主體間性對管理者與大學生人格的完整提供了保障,從而提高了大學生管理活動的內涵。
(三)交往相互性哈馬斯曾經說過:“人類的存在并非以一個獨立的個人做基礎,而是以‘雙向理解’的交往做起點?!敝黧w間性理論認為,主體與主體之間的交往是交互的,不僅體現在交往的形式上,同時也體現在交往的內容上,雙方的思想、觀念、意愿、情感等都在交往的過程中相互傳遞著,唯其如此,才能保證交往雙方的相互理解、相互認可、相互包容,為主體之間的協同配合提供基礎保障。因此,主體間性理論運用于大學生管理中,促進了管理者與大學生之間交往的相互性,豐富了雙方的交往內容,并加深了雙方的交往程度。(四)溝通主動性主體間性理論認為,主體與主體之間的交往是以主動性為前提的,如果主體之間任何一方處于被動或者消極的狀態,主體之間的交往就失去了真正意義與動力,因此,主體間性理論要求各個主體必須以主動并積極的態度進行交往。在大學生管理中運用主體間性,可以提高管理者與大學生雙方的主動性與積極性,使管理者充分運用激勵、引導的方式對大學生進行管理,同時促使大學生主動向管理者表達自己的觀點、意愿與建議,如此不僅拓展了管理者與大學生的交往空間,同時也提高了大學生管理的工作效率。
三、大學生管理的新路徑———主體間性理論指導下的全新管理模式
(一)管理主體的轉變———由單一型轉向多元化現階段,社會經濟迅猛發展,推動了教育行業的繁榮,對大學生管理造成影響的因素增多,導致大學生管理所處的內外環境復雜且多變,在這樣的大背景下,大學生管理目標的實現與問題的解決需要高校內外部的各相關部門協同配合,并在交往中相互認可、達成一致,促進共同利益的實現。而傳統大學生管理的主體過于單一,在傳統大學生管理模式下,高校的大學生管理僅僅限于內部系統,安排一些管理人員對大學生進行管理,管理主體過于單一化,不能順應當前教育多元化的發展趨勢,更不能滿足大學生管理的內在需求。借鑒主體間性理論,大學生管理的主體應從單一化向多元化發展,在大學生管理中各個管理主體不僅是一種共生的狀態,同時還具有共同的利益取向。因此,大學生管理的主體不僅要包括傳統的大學生管理職能體系,還必須包括科研、教務、生活保障等職能部門,除此之外,企業、社團、家長等其他相關利益者也必不可少,增加大學生管理中的主體,還需要使他們充分發揮管理的功能作用。這就需要高校與其他利益相關者進行溝通交流,使各利益相關者充分認識到大學身管理與他們的自身利益息息相關,關系著他們的長期發展與未來,從而使他們在大學生管理中充分發揮積極性與創造性。只有將大學生管理的管理主體由單一型朝著多元化的方向發展,才能符合時代與教育的發展規律,滿足現階段大學生管理的內在需求。
(二)管理內容的轉變———由針對學習成績轉向重視日常生活管理現階段,國家與社會急需全面型與綜合型人才,因此,高校要提高大學生的綜合素質,落實大學生全面化的培養方案,不僅要重視大學生的學習成績,豐富大學生的專業知識,更需要提升大學生各方面的能力與素質,引導大學生樹立并形成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實現大學生知識結構、能力素養、思想內涵的全面發展,從而為國家及社會輸送綜合型人才。然而傳統的大學生管理過分強調學習成績的重要性,忽視了大學生管理的其他方面,忽視大學生課余時間與日常生活的管理,導致大學生管理的內容單調,不能滿足時展的需求。在大學生管理中運用主體間性理論,大學生管理內容需要由針對學習成績向重視日常生活管理過渡。因此,高校必須引導大學生構建自己的生活結構,包括認知學習、能力培養、文化娛樂等,并關注大學生的價值觀、情感、態度等因素,指導他們在學習知識的同時重視日常生活中的實踐及體驗,并對大學生的生活方式進行引導,幫助他們摒棄不良的生活習慣,培養正常、健康的行為方式,除此之外,還需要加大資金投入,改善大學生的校園生活環境,為大學生的全面發展提供健康、舒適的空間。
(三)管理途徑的轉變———由對象性轉向交往性當前是一個信息爆炸的社會,加之改革開放三十多年以來,人們的思想越來越開化,人們的自我意識逐漸提高。大學生是社會新思想與新技術的前沿群體,他們對民主、自由、平等有著強烈的要求,因此,大學生管理需要充分強調大學生的主體作用與地位。唯其如此,大學生管理的管理內容及手段才易于被大學生所認可并接受,大學生管理的工作效率才能提高。然而傳統的大學生管理普遍忽視大學生的主體作用,將大學生看作大學生管理中的客體,導致大學生管理一直是對象性的管理形式,制約了大學生與管理者的交流與互動,使兩者之間信息的傳播形成阻礙,甚至造成兩者之間的鴻溝。而主體間性理論要求高校為大學生管理營造一個良好的交往氛圍,提高大學生管理的交往性,要求高校與管理者重視大學生的主體作用,公平、民主地對待大學生,賦予大學生參與學校管理的權利,并與之進行真誠的交流與互動,在兩者之間構建融洽的關系。其次,管理者需要不斷探索先進的大學生管理內容、手段及載體,針對當前的信息化發展形勢,運用QQ、微博、微信等大學生常用的交流軟件對大學生進行交流與引導,提高管理者與大學生之間的交互性。除此之外,高校需要針對大學生管理建立扁平化的結構,將中間管理層級縮減,并拓展管理的涉及面,從而縮短管理者與大學生的距離,實現“面對面”的管理形式,最終將大學生管理由對象性向交往性轉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