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3-28 15:04:16
序論:在您撰寫國際國內形勢論文時,參考他人的優秀作品可以開闊視野,小編為您整理的7篇范文,希望這些建議能夠激發您的創作熱情,引導您走向新的創作高度。
內容摘要:隨著經濟全球化進程的加快,國際競爭尤其是金融領域的競爭日趨激烈。與歐美發達國家商業銀行相比,我國商業銀行競爭力有待提高。本文著重分析我國商業銀行競爭力存在差距的原因,在此基礎之上,提出改革和完善金融業創新機制,提升我國商業銀行競爭力的對策。
關鍵詞:經濟全球化金融領域國際競爭商業銀行競爭力
商業銀行競爭力是商業銀行綜合能力的體現,是商業銀行在市場經濟環境中相對于競爭對手所表現出的生存能力和持續發展能力的總和。當前我國商業銀行在我國市場占據優勢地位,而這種優勢地位的產生大多是由我國的政策保護而取得的。但隨著我國金融業的進一步開放,我國政策的進一步松綁,國外銀行的進入會對我國商業銀行的競爭市場優勢產生沖擊。我國商業銀行在這場競爭中勢必暴露出一些潛在的問題,而如何保持住商業銀行的持續競爭優勢是現階段我國商業銀行發展中面臨的重大課題。
一、制約我國商業銀行競爭力的因素分析
(一)治理結構因素
1.組織結構不合理?,F存的銀行機構還沿襲計劃經濟時代的行政管理模式,部門多、人浮于事、效率低下。各機構的高級管理人員對經營風險和責任謹小慎微,而對謀取局部的自身利益則違規操作,暴露出從內部而來的機制風險。對基層行貸款權的上收,嚴重扼殺了基層行的積極性和能動性。這種貸款項目的層層上報和逐級審批,延誤了基層行良好的投資時機,而上級機構為平衡社會關系指令發放的貸款,下級只能聽命,如此導致放款項目的評估、決策和運作出現偏差,背負巨額壞賬或虧損。
2.制度不合理。在國有獨資的產權模式下,國有銀行形成了一級法人總行對分行、分行對支行多層次的委托關系。從委托人的角度看,國家的宏觀經濟目標與銀行的追求利潤最大化的目標不一致,使得國有銀行具有內在的政企不分的制度特征。從人的角度看,銀行經營管理人員事實上或依法掌握了控制權,他們的利益在公司戰略決策中得到了充分體現,這種控制往往是通過經理人員與職工的共謀而實現的。在向市場經濟轉軌的過程中,由于制度環境的不成熟,銀行內部人控制問題尤為突出。
(二)整體經營素質因素
1.資本充足率低造成流動性風險較大。資本充足率(資本與加權風險資產之比)是資產安全性的衡量指標,按《巴塞爾協議》的規定,從事國際業務的銀行,必須達到8%(其中核心資本不少于4%),以保障商業銀行在經營過程中抵御風險的能力。我國四大國有銀行的資本充足率遠遠低于國際大銀行的平均值。資本充足率不足的直接后果,是抗風險能力不強、盈利水平低、競爭力差。我國商業銀行的自有資金少,在主要依靠債務杠桿運作的過程中,銀行的債務過高,即存款占總資產的比重過高,必須留有較高比例的備付金以應付正常的提款需要。而政府長期對國有商業銀行的干預,導致呆壞賬嚴重,金融資產質量低下,運營成本居高不下,盈利能力低。
2.我國商業銀行經營規模與業務范圍狹窄。資產和資本總額、分支機構數量、跨國經營狀況、是否開展證券、投資、保險等業務都是衡量商業銀行規模的主要指標。銀行是一個規模效益顯著的產業,但在經營規模上我國商業銀行明顯處于劣勢。我國商業銀行業務范圍狹窄,品種單一。設備也比較落后,不僅電子化和網絡化的服務設施層次低,而且服務軟件和專業人才的水平也亟待提高。
3.金融人才缺乏。國際金融競爭歸根到底是人才的競爭。隨著我國銀行業國際化的發展,最大的問題是缺乏既精通外語、計算機以及國際金融專業知識,又熟悉東道國區位優勢、人文狀況的復合型人才,同時也缺乏一套合理有效的人才競爭機制。由于普遍缺乏開展國際業務的人才和經驗,致使我國商業銀行經營國際化能力方面的競爭力明顯不足。
(三)外部經營環境因素
1.資金價格管制的限制。到目前為止,我國對利率、匯率管制依然存在,長期的資金價格管制,使得中國的商業銀行形成了利率、匯率波動無風險的思維定勢,銀行缺乏資金價格變動的風險意識,自然就不會主動規避金融風險,創新具有保值功能的金融產品。當銀行不能很好地預測、防范風險,勢必會降低自身的競爭力。
2.中央銀行監管的乏力。中央銀行資產負債比例管理的監管效果不太理想。目前對商業銀行的比例監控與監測僅局限于幾張報表,只是作了一下幾種比例關系的統計分析,不僅填報的數據真實性差,而且也缺乏必要的計算機匯總分析,缺乏硬性的考核辦法和強硬的監管機制,無法迫使商業銀行自覺調整各種比率。同時,商業銀行內部缺乏必要的專門管理機構和人員,對比例監管只是應付,缺乏有效的自我約束機制,這些都使中央銀行的比例監控、監測流于形式。
3.國有企業改革的影響。國有企業改革舉步維艱,商業銀行深受其累。由于商業銀行受命于政府,將貸款發放給國有企業,而不是最安全的客戶,在企業虧損倒閉,國有企業轉型過程中這些貸款便成為銀行的呆帳或壞帳,無處可尋。
二、提升我國商業銀行競爭力的對策建議
(一)實現治理結構創新
1.組織結構創新。通過兼并重組與整合,逐步成為金融控股公司,達到全方位的金融服務?;ㄆ旒瘓F和匯豐控股公司發展的道路,為我國銀行組織結構的調整積累了豐富的經驗。金融控股公司是一種比較成熟和完善的企業組織形式,作為國有獨資商業銀行組建控股集團,是組織結構創新的有效選擇。
2.制度創新。應該進行規范的公司化改造,一是規范董事會的權利,推廣獨立董事和外部監事制度;二是合理安排股權結構,促進股權結構合理化、多元化;三是建立有效的激勵和約束機制,通過建立明確的業績考核與評價體系、建立董事會決策責任制度來實現。
(二)提高整體經營素質
1.加強經營管理,提高資本充足率,化解不良資產。通過減少信用放款,增加擔保、抵押放款,壓低銀行風險資產占全部資產的比重;建立風險準備金制度,以應付未來可能出現的損失;以分拆、合并重組的上市融資方式募集資本金或準許其發行長期次級金融債券補充附屬資本;盡快處置銀行的不良資產,利用呆賬準備金制度;適量注入財政資金;成立專門的不良資產清理機構等來化解銀行的不良資產。
2.開拓業務領域,創新金融產品,實現電子化技術。目前,我國商業銀行應積極開展網上業務,開展個人理財業務,開辟中間業務新領域,拓展國際銀行業務,加快國際化進程。適時把握混業經營商機,推動業務持續發展,進行服務品種創新,拓展會計事務、融通保管等業務范圍。此外,還應開展資信調查、財產評估等高附加值的知識型業務,發展保函、貸款承諾和備用信用證等信用服務方面的業務。總之,我國商業銀行必須轉變觀念,學習歐美等國家金融領域的先進經驗,加強管理,提高經營效益。
3.選拔高級人才,引進培育高素質專業人才,充實人力資本。應根據人才結構現狀、內部結構、發展需求以及人才使用的成本采用不同方式、不同渠道進行選拔、引進和培育高素質的專業人才的同時,還要完善對優秀人才的激勵與管理機制。
(三)創造外部良好競爭環境
1.推進利率改革,降低銀行的不良資產率。利率市場化,銀行把利息和客戶風險掛鉤,銀行不必惜貸,當認為某企業預期風險較高時,可上調利率,使風險通過利率溢價獲得化解。
2.轉換監管主體職能,加強宏觀調控,促進合理競爭。中央銀行應加強對商業銀行公司治理結構的監管,督促商業銀行改進和完善經營管理體制和組織體制,同時建立和完善監管法律法規體系,制定商業銀行公司治理結構的指南。更好地發揮宏觀調控作用,完善金融市場的競爭機制,促進合理競爭。
3.加快國有企業改革,提高商業銀行核心競爭力。深化國有企業改革,推進國有經濟改組,優化國有經濟結構,活化國有資產存量,以有效化解國有商業銀行不良資產的風險。完善法人治理結構,實施科學管理,切實提高服務質量,構建我國商業銀行的特色文化,有效提高我國商業銀行的競爭力。
參考文獻:
(一)有利于打破傳統實踐教學方式的弊端,提高實踐教學效果
當前國際貿易實踐教學方式按照由低級到高級的順序包含以下三類:手工操作、仿真實驗以及實地實習。實地實習又可以分為:校外實習和校內經營性實訓基地實習。手工操作這種方式主要停留在課堂實踐環節,教師根據課程內容設置一些任務讓學生完成。這種實踐教學被分散到各門課程的教學中,且教學方式比較單一,僅針對學生的基本技能和單項技能,不能夠提高學生的綜合操作能力。仿真實驗實踐教學方式其實質是“計算機+軟件”的實訓形式,通過包含整個外貿業務流程的實訓軟件,使學生了解和熟悉整個外貿業務流程。但是模擬軟件與現實世界仍有較大差距,高校仿真實驗室內的模擬操作,缺少職業環境和氛圍,不利于學生職業角色的轉換、不利于激發學生的創造性。校外實習是國際貿易專業實踐教學的傳統方式。但是校外實習的效果越來越差強人意。由于近年高校不斷擴招,外貿公司不具備大量接收實習學生的能力。即使部分學生進入企業實習,由于客戶資料保密等因素,實習學生也很難真正接觸到實際業務。引入校內經營性實訓基地可以較好地解決上述實踐教學方式的弊端,通過企業化運作形成校內職業化活動的環境氛圍。既可以實現學生知識、能力、素養等綜合素質的培養,又可以解決校外實習資源不足的現狀。
(二)有利于實現實踐教學與學生創業訓練的有機結合
隨著中國高校的擴招,大學生就業難成為突出的社會問題。國家通過各種政策鼓勵大學生自主創業。然而大學生創業普遍存在創業項目與所學專業脫節的尷尬問題。究其原因與地方本科教學缺少專業背景的創業訓練有關。因此以校內經營性實訓基地為載體,利用模式選擇和課程設置培養學生具有專業背景的自主創業能力,實現實踐教學與學生創業訓練的有機結合。
(三)有利于培養為地方經濟發展服務的高級國際貿易人才
地方高校辦學的核心理念是服務地方經濟,而本科院校和高職高專學校在人才培養的層次和目標上也有所不同。高職高專教育主要培養生產、建設、服務一線的技能型高素質工人;而本科教育主要培養具有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的高級專門人才。通過校內經營性實訓基地這種實踐教學方式,有助于在校企合作的過程中,準確了解地方企業對國際貿易專業人才的需求;有助于培養適合地方經濟、貿易發展的具有扎實專業知識、熟練職業技能以及學習和創造能力兼備的高級國際貿易人才。
二、校內經營性實訓基地的引入方式及運營模式
(一)國際貿易流程個別環節的引入
這種引入方式實質是國際貿易流程中個別環節的外包。由于國際貿易流程從合同的磋商、訂立到合同的履行涉及多個環節,多方當事人。外貿企業可以將個別環節外包給學校,節省的資源可從事企業的核心業務。對企業而言可以降低成本,提高效率。而學校通過這種方式,讓學生真正參與到國際貿易實踐環節,實現實踐教學方式的突破。具體運營模式為:學校實訓基地成立各種職能的工作室如市場調研工作室、市場營銷工作室、報關工作室、貨物運輸工作室、檢驗檢疫工作室、國際結算工作室等。根據不同企業的需求,確立外包的內容及利潤分配方式。如某些企業希望把潛在目標客戶尋找工作外包給學校,那么就由市場營銷工作室作為校企合作的載體。由正在開立國際市場營銷學、外貿函電的學生作為工作室的主體,教授國際營銷學、外貿函電的教師和企業市場部工作人員共同指導學生完成這個項目。通過這種運作模式,使不同年級、選修不同課程的外貿學生在學習理論知識的同時都能獲得實踐機會;企業也可以利用學校便利的研發資源和豐富的人力資本,降低經營成本;學校在為學生提供實踐教學機會的同時還可以增加效益,改善辦學條件。
(二)以地方特色產品為依托的國際貿易整體流程的引入
這種引入方式是以企業的某種產品為依托,從客戶的尋找到合同的最終履行整個過程由企業和學校共同完成。其運營模式是學校根據地方經濟、資源的特點,篩選出代表性企業的特色產品,成立特色產品工作組。如河北省主要的傳統出口商品有機電產品和化工產品。河北省地方院校國際貿易專業可以以這兩大類產品為重點,從具有合作意向的企業中選擇具體產品進行合作。整個貿易合同流程的掌控由具有實踐經驗的企業負責,學校組織學生負責具體項目的實施。在產品工作組內將實習學生分成兩組,采用競賽的方式激發學生的工作熱情,培養學生的團隊精神。在合同履行過程中學校教師負責學生專業理論知識的輔導,來自企業的兼職教師負責學生職業素質的培養和訓練。校企分工合作,實現雙贏。通過這種以地方特色產品為依托的國際貿易整體流程的實訓訓練,學生既學到了專業技能,又為日后的創業和就業打下基礎。同時地方高校服務地方經濟的辦學理念也得到體現。
(三)學生自主創立外貿公司———建立高校創業實踐孵化基地
前兩種引入方式的特點是將校外企業引入校園,以企業的實際項目和實際產品作為學生訓練的載體。而第三種方式可以說是校企合作的高級階段,由學生自主創業成立的外貿企業與學校進行合作。具體運營模式為:學校為學生專業背景的創業提供政策、資金、技術、信息方面的支持和指導,以學生為主體將創業訓練與創業項目結合,將校內經營性實訓基地建立成高校創業實踐孵化基地。
三、建立校內經營性實訓基地的保障措施
(一)加強教師培訓
校內經營性實訓基地的運作以學生為主體,以教師為主導。教師包括學校專職教師和企業兼職教師。教師需要掌控實踐教學的全局,需要和學生互動溝通。在整個實踐教學過程中,及時發現學生存在的問題并指導學生解決問題。因此指導教師對整個實訓教學目標的實現起到重要作用。當前本科高校專職教師接觸社會的機會較少,很多教師都是從學校到學校的成長經歷。而企業兼職教師雖然工作經驗豐富但是缺少理論基礎,在對學生的指導過程中也感到力不從心。所以要加強對實訓基地教師的培訓,采用“引進來,走出去”的培訓模式。讓高校專職教師走出校園到職場中鍛煉提高,積累經驗;把企業兼職教師引入校園,走進課堂,學習理論知識,提高專業水平。這種培訓方式不但可以使指導教師勝任實訓基地的工作,也使企業的員工獲得寶貴的培訓機會。
(二)實踐教學評價體系的構建
高校實踐教學的考核缺乏統一、規范的標準,考核的隨意性導致實踐教學流于形式,很難達到預期的目標和效果。因此建立一套完整、客觀、科學的實踐教學評價體系既是實踐教學課程體系的組成部分,也是取得良好實踐教學效果的保障。校內經營性實訓基地的評價體系應是多層次、多形式的綜合評價體系。評價體系由三部分構成:學校專職教師對學生知識素養、專業技能進行考核;企業兼職教師對學生職業基礎能力、管理能力和團隊合作能力進行考核;對學生實際經營狀況考核。每一部分考核內容都要建立具體的量化指標,保證打分的客觀性。同時根據不同項目的特點,為各部分考核內容確定權重,計算學生綜合實習分。
(三)注重與其他實踐教學方式的結合
盡管前面介紹了以往實踐教學方式的弊端,但是每種實踐教學方式都有特定的訓練內容,使學生獲得某種專項訓練。所以應該根據各種實踐教學的特點建立綜合的實踐教學體系,使各種實踐教學方式有機結合,最大限度地利用各種方式使學生在教學過程的各個階段獲得實訓機會。如當學生在大學二年級剛開始學習專業課程時,由于所學知識不完整、不扎實,所以直接進入仿真實驗教學或校內實習基地就超出了學生的能力范圍,也違反了教學規律。這一階段比較適合的實踐教學方式就是手工操作,通過任務設置,讓學生在實踐過程中對所學知識有更深入、全面的認識和理解。當然也可以利用假期讓學生去校外企業進行參觀,對外貿流程有感性的認識。到大學三年級階段,學生專業課程基本學完時,可以利用仿真實驗室讓學生在實驗室模擬真實的貿易流程,訓練學生的專業技能。當學生熟練掌握專業知識后,進入校內實訓基地,通過實戰訓練使學生的專業技能、職業素養、創業能力等各方面獲得全面的鍛煉和發展。到大學四年級階段,有條件的學生既可以到校外實習,也可以利用校內實訓基地自主創業,為進入社會做好充分的準備。
四、結語
隨著現代手機技術地迅猛發展,對手機媒體的認識也是逐步深入。最先引起人們注意的是手機短信的傳播效果,有人將手機短信認定為“第五媒體"。2000年前后,隨著短信、彩信的推六手機開始成為人際傳播、組織傳播和大眾傳播相融合的媒介。后來,手機又在短短的幾年時間里實現了報紙、廣播、電視和互聯網的功能。隨著的商業化進程在我國逐步推廣,三網融合的進程進一步加快,我國手機媒體化的特征將更為明顯。。此后不久研究者們就認識到手機本身對新聞傳播活動和我們思想的重要影響,開始分析手機這一媒體。研究論文主要集中在以下幾方面內容,一是分析手機對新聞實踐的影響,如《數字化時代新聞攝影實踐面臨的挑戰》、《聰明的移動者:手機與新聞攝影》。還有以手機等媒體為例子探討媒介融合趨勢和手機融合其他媒介的發展前景的。如《手機電視:面對四億手機用戶》、《傳統紙媒的新媒體空間》。也有探討新媒體(融媒)對人的影響,如《論媒介融合的功能》,也有從廣播電視網、互聯網、移動通信網絡三者融合的層面探討手機的作用和影響的文章??镂牟ê捅A_•萊文森較為全面地介紹了手機媒體??镂牟ǖ摹妒謾C媒體概論》從新聞傳播媒體的角度介紹了手機的歷史、手機與報紙、電視、互聯網等媒體的互動與融合,以及手機媒體的經營策略、負效應等多個方面。保羅•萊文森的《手機》在介紹手機對新聞傳播活動影響的同時也涉及了手機對我們生活的影響。童曉渝等人的《第五媒體原理》以手機為例,分析了第五媒體的結構、服務以及對社會和文化的種種影響。朱海松的《第五媒體:無線營銷下的分眾傳媒與定向傳播》闡述了無線廣告在第五媒體上的運用思路,探討了第五媒體的定義、第五媒體為基礎的無線廣告的形式、應用標準和廣告效果等時至今日,3G技術促使手機的發展更進一步,人們對手機媒體的認識也到達了一個新的階段。
二、手機媒體的發展趨勢及存在的主要問題
(一)發展趨勢:手機媒體傳承了移動通信“移動性、個人性、實時性、安全性”的特點,加上手機媒體集合傳統媒體優勢于一身,從1987年我國第一個手機用戶誕生,到2008年4月我國工業和信息化部的統計數據顯示,截至2008年3月底,全國手機用戶數超過5.74億,普及率高達43.4%,并有預測稱2010年中國手機用戶數量將近7.4億。如此驚人的發展速度,如此龐大的受眾群體,如此廣闊的潛在發展空間,為手機媒體的發展奠定了堅實的基礎。伴隨著現代移動通信技術和媒體技術的發展,手機媒體主要表現出以下三個發展趨勢:
1、技術的3G化:在北京舉辦的2005無線通信應用(國際)峰會為我們揭開了3G的神秘面紗:手機不再只是用來打電話、發短信,手機報、手機電視、手機視頻、移動音樂等多媒體娛樂功能將引領著新一代通信業的巨大變革。3G憑借其自身優勢,彌補了窄帶所引發的應用缺陷。
2009年1月7日,中國移動獲得了中國自有知識產權TD-SCDMA的運營牌照,中國電信獲得了CDMA2000的運營牌照,中國聯通獲得了WCDMA的運營牌照。經過重組和3G牌照的發放,電信運營商之間的實力差距逐步縮小,紛紛開始全業務運營下的媒體布局。
目前,在國際上由大唐移動主導開發的TD.SCDMA技術與歐洲的WCDMA和美國的CDMA2000一起成為第三代數字手機(3G)技術的三大國際標準。TD.SCDMA作為中國擁有自主知識產權的3G標準,不僅得到了政府強有力的支持,也得到了許多企業的支持。業界人士普遍認為2006年將是中國TD—SCDMA技術的成熟年,也是中國頒發3G牌照之年。因此,可以認為2006年是中國基于3G技術的手機媒體元年。隨著3G即將在我國啟動,個人終端設備的更新換代也日益臨近。專家預言,我國3G業務的開通,將帶動1.5萬億元的市場需求,其中移動終端——3G手機占據2/3,達到l萬億元。所以說,手機媒體的發展趨勢之一就是3G化。
2、內容的娛樂化和形式的多媒體化:受眾成員的媒介接觸活動是一種滿足個人的基本需求的活動,這是毋庸置疑的。隨著社會經濟的不斷發展,人們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人們生活方式、心態的變化,使大眾越發崇尚娛樂化。所以為了滿足手機用戶的需求,手機媒體必然向著內容的娛樂化,形式的多媒體化方向發展。有調查顯示,手機短信中發送幽默笑話的比例高達51.2%,這充分體現了手機媒體的娛樂功能。有調查顯示,基礎語音業務仍然是手機用戶最基本的需求,而娛樂需求是移動用戶普遍存在的需求。手機用戶的娛樂需求有如下幾種:自我展示需求:自我個體娛樂;個性表達需要。而3G時代的網絡帶寬可以充分保證手機承擔更多的娛樂功能和多種的媒體形式。3G已經超出了簡單的手機范疇,而是上升到了一種平臺、甚至一種文化的高度,它代表的是一種時尚的生活方式,有可能對我們的生活造成深遠影響。而隨著3G的越來越深入,必將有越來越多你意想不到的功能被開發出來。屆時,我們與3G的關系就像與水、電、煤的關系一樣,終日都不可分離。
3、應用的社會化:社會環境的智能化信息化程度越高,手機媒體的用處就越大。當3G手機在全社會普及,成為時代寵兒的時候,我們的生活方式、工作方式都將會發生翻天覆地的巨變。所以手機媒體在社會中的應用也就范圍越來越廣。
隨著3G時代的到來,無線技術正在向更高的寬帶,更大的容量,更好的服務質量方向發展。到時候手機用戶可以直接在手機上登陸圖書館。圖書館就不再是傳統意義上的圖書館了,而是會跟著你走的移動圖書館。手機用戶可以直接在手機上就對圖書館的圖書進行在線檢索,咨詢、下載、閱讀等。而且還能同圖書館的工作人員進行交流,實行精準的一對一服務。
(二)手機媒體的發展劣勢
手機媒體是數字化的媒體,作為網絡媒體的延伸,就現階段而言,在延續網絡媒體優勢的同時也延續了其不足的地方。第一,虛假與不良信息的傳播、侵犯隱私、信息垃圾等,使得手機媒體缺乏一種公信力。從目前來看,新興媒體可信度遠遠落后于傳統媒體。第二,病毒的爆發和黑客的入侵都有可能造成毀滅性后果,致使信息安全度降低。第三,由于手機媒體傳播的交互性以及當前管理機制尚未成熟,使得手機傳播中的個人行為很難組織化,使得手機媒體很難形成一種整合力量。第四,由于技術的因素,手機輻射嚴重威脅人類的身體健康。
參考文獻:
[1]吳長偉,萬智炯.傳統紙媒的新媒體空間[J].中國記者,2006.10:56-58
[2]吳長偉,萬智炯.手機電視:面對四億手機用戶[J].中國記者,2006.05:61-62
[3]陳絢.論媒介融合的功能[J].國際新聞界,2006.12:72—76
[4]林振輝.手機媒體化對媒體影響力格局的影響[J].中國記者,2007.6
[5]黃文.聰明的移動者:手機與新聞攝影[J].國際新聞界,2007.2:11-15
[6]盛希貴.數字化時代新聞攝影實踐面臨的挑戰[J].國際新聞界,2007.2:5-9
[7]匡文波.手機媒體概論[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6.2.5
(一)行政事業單位內部審計人員素質不高內審人員作為審計質量控制的主體,對行政事業單位內部審計質量控制有著至關重要的作用。行政事業單位內部審計人員首先應當有足夠的專業知識,掌握必要的綜合分析能力,其次應當在進行審計時保持謹慎的態度,而我國目前行政事業單位內部審計人員的專業技能、職業操守等方面還不夠令人滿意;此外,從事內部審計質量控制人員的權責也沒有落實到位,使得內部審計質量控制的效率較低。主要表現在:行政事業單位內部審計人員知識掌握不全面。現有內審人員雖然掌握較多的懂財務專業知識,但并不了解相關的現代管理知識,缺乏計算機審計技能。職業道德不夠。受一些因素的制約,內審人員在審計評價時不能保持客觀的態度而使審計結果往往不能體現審計的真實性。
(二)行政事業單位內部審計質量控制過程不規范規范的內部審計過程是內部審計工作的決定性因素。目前行政事業單位內部審計在進行項目審計的過程中仍存在許多不合理的因素。具體來講,在審計準備的階段,有些單位在進行審計計劃時只是憑借自身經驗來主觀地判斷,而并沒有運用科學方法進行切實的風險評估,這樣,一些高風險項目和環節就被排除在審計計劃之外。在審計計劃確定之后的審計實施階段,又由于缺乏質量控制的標準,導致內審質量控制無章可循,難以進行統一的質量控制。
二、我國行政事業單位內部審計質量控制對策
(一)優化內審質量控制的組織保障機制行政事業部門可以從內部和外部兩個方面來優化內審質量控制的組織保障。從行政事業單位內部來講,可以設立內審機構單位領導班子議事決策報告制度。單位領導班子議事決策是行政事業單位的最高決策層,將內部審計機構設立在最高決策層下可以在保證內部審計機構權威性的基礎上,與高層之間實現信息的及時傳遞,這樣可以使得其在內審過程中遇到的問題能夠讓上層重視。從外部來講,應當充分利用國家審計的指導、監管作用,在促進內部審計規范運行的同時,大力提高內部審計機構的主體地位,從而達到強化內部審計質量控制的目的。具體來講,首先應當完善有關內部審計規范體系,根據我國行政事業單位現有的基本情況來進行完善,以提高內部審計規范的可行性;其次,可以設立專門的內部審計質量檢查委員會,定期對內審機構進行質量檢查或者不定期抽查,并將檢查結果進行公布、總結,來推廣優秀的質量控制經驗并對內審質量控制好的單位進行獎勵,對不好的單位采取一定程度的懲罰。再次,實行行政事業單位內部審計年度備案制度,對行政事業單位內部審計故意遮掩、袒護不予披露或披露的問題不進行整改、不徹底整改的單位和個人,國家審計應該依據相關法律法規從嚴從重處理處罰。
(二)健全內部審計質量的人員控制機制進行內部審計質量控制,在設置健全有效的組織機構的前提下,應當保證內部審計人員的專業性。首先,應實行內審執業資格制度,要保證錄用進行政事業單位內審機構的都是具備專業的審計知識與技能的人員,具有一定的從業經驗。其次,在聘用內部審計人員時注重職業道德的考察,這一點可以通過在錄用考試時增加職業道德考核來實現。最后,行政事業單位應強化內部審計人員的培訓;應當定期對相關人員進行專業知識培訓和職業道德培訓,讓內審人員及時吸納新知識。為確保培訓事項的順利完成,單位可規定內審人員每年要接受的強制性職業培訓的最低時數,來不斷提高內審人員執業水平和道德規范。此外,在進行人員控制時,應根據行政事業單位的實際情況來考慮,例如若單位規模較小,審計業務量也不大,可以設置專門的內部審計質量控制人員或直接由內部審計機構負責人擔任內部審計質量控制工作。這樣,有助于將內部審計質量控制的權責職責切實落實到每一個專業人員上。
(三)加強內部審計質量的業務過程控制內部審計的過程包括審計準備階段、實施階段、終結階段。在進行整個過程的內部審計質量控制時,應當把握各項對內部審計工作質量有重大影響的活動,并對這些關鍵業務活動采取科學合理的方法進行重點控制與監督。在進行質量控制時,應運用事前計劃、事中管理與事后獎懲相結合的方法,可采取督導復核、考核和追責等控制方法,在審計項目選擇時根據重要性和可行性及風險性的原則篩選項目;在審計實施過程中,采取編制工作底稿的方法,記錄審計過程,這有利于追查內審人員的權責并為實施審計監察提供依據。
三、結束語
關鍵詞:環境保護戰略位置環境污染生態破壞污染治理生態保護
環境、資源、健康被國際社會認為是可持續發展中最值得關注的問題,環境保護是與每個人都息息相關的。黨的十六屆五中全會通過的“十一五”規劃《建議》提出:“加大環境保護力度”,“切實保護好自然生態”。這是“十一五”時期我國加強生態環境保護工作的根本要求和指導方針。我們必須認真貫徹執行,為我國防治污染、保護生態、實現環境根本好轉做出貢獻。
一、做好環境保護工作勢在必行
(一)環境形勢依然十分嚴峻
“十五”環境保護計劃指標沒有全部實現,二氧化硫排放量比2000年增加了27.8%,化學需氧量僅減少2.1%,未完成削減10%的控制目標?;春?、海河、遼河、太湖、巢湖、滇池(以下簡稱“三河三湖”)等重點流域和區域的治理任務只完成計劃目標的60%左右。主要污染物排放量遠遠超過環境容量,環境污染嚴重。全國26%的地表水國控(國家重點監控)斷面劣于水環境V類標準,62%的斷面達不到III類標準;流經城市90%的河段受到不同程度污染,75%的湖泊出現富營養化;30%的重點城市飲用水源地水質達不到III類標準;近岸海域環境質量不容樂觀;46%的設區城市空氣質量達不到二級標準,一些大中城市灰霾天數有所增加,酸雨污染程度沒有減輕。全國水力侵蝕面積161萬平方公里,沙化土地174萬平方公里,90%以上的天然草原退化;許多河流的水生態功能嚴重失調;生物多樣性減少,外來物種入侵造成的經濟損失嚴重;一些重要的生態功能區生態功能退化。農村環境問題突出,土壤污染日趨嚴重。危險廢物、汽車尾氣、持久性有機污染物等污染持續增加。應對氣候變化形勢嚴峻,任務艱巨。發達國家上百年工業化過程中分階段出現的環境問題,在我國已經集中顯現。我國已進入污染事故多發期和矛盾凸顯期。
(二)當前我國環境管理工作嚴重滯后
環境形勢嚴峻,保護環境緊迫又重要,但目前我國環境保護的法規、制度、工作與任務要求不相適應。一些地方對環境保護認識不到位,重GDP增長,輕環境保護;環境保護法制不夠健全,環境立法未能完全適應形勢需要,有法不依、執法不嚴現象較為突出;環境保護機制不完善,投入不足,歷史欠賬多,污染治理進程緩慢,市場化程度偏低;環境管理體制未完全理順,環境管理效率有待提高;監督能力薄弱,國家環境監測、信息、科技、宣教和綜合評估能力不足,部分領導干部環境保護意識和公眾參與水平有待增強。
(三)加強環境保護具有重要意義
發達國家上百年工業化過程中分階段出現的環境問題,在我國近20年來集中出現,呈現結構型、復合型、壓縮型的特點。環境污染和生態破壞造成了巨大經濟損失,危害群眾健康,影響社會穩定和環境安全。未來15年我國人口將繼續增加,經濟總量將再翻兩番,資源、能源消耗持續增長,環境保護面臨的壓力越來越大。因此,必須把環境保護擺上更加重要的戰略位置。加強環境保護是落實科學發展觀的重要舉措,是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內在要求,是堅持執政為民、提高執政能力的實際行動,是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有力保障。加強環境保護,有利于促進經濟結構調整和增長方式轉變,實現更快更好地發展;有利于帶動環保和相關產業的發展,培育新的經濟增長點和增加就業;有利于提高全社會的環境意識和道德素質,促進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有利于保障人民群眾身體健康,提高生活質量和延長人均壽命;有利于維護中華民族的長遠利益,為子孫后代留下良好的生存和發展空間。因此,必須用科學發展觀統領環境保護工作,痛下決心解決環境問題。
二、當前必須切實解決突出的環境問題
(一)以飲水安全和重點流域治理為重點,加強水污染防治
一是要科學劃定和調整飲用水水源保護區,切實加強飲用水水源保護,建設好城市備用水源,解決好農村飲水安全問題。二是要堅決取締水源保護區內的直接排污口,嚴防養殖業污染水源,禁止有毒有害物質進入飲用水水源保護區,強化水污染事故的預防和應急處理,確保群眾飲水安全。三是要盡快改善重點流域、重點區域的環境質量,加大“三河三湖”(淮河、海河、遼河、太湖、滇池、巢湖)、三峽庫區、長江上游黃河中上游和南水北調水源地及沿線等水污染防治力度。四是要把渤海等重點海域和河口地區作為重點,加強海洋環保工作。五是要嚴禁直接向江河湖海排放超標的工業污水。
(二)以降低二氧化硫排放總量為重點,推進大氣污染防治
一是要加快原煤洗選步伐,降低商品煤含硫量。二是要加強煤電廠二氧化硫治理,新(擴)建燃煤電廠除燃用特低硫煤的坑口電廠外,必須同步建設脫硫設施或者采取其他降低二氧化硫排放量的措施。三是要在大中城市及其近郊,嚴格控制新(擴)建除熱電聯產外的燃煤電廠,禁止新(擴)建鋼鐵、冶煉等高耗能企業。四是要根據環境狀況,確定不同地區的脫硫目標,制訂并實施酸雨和二氧化硫污染防治規劃。五是要制訂燃煤電廠氮氧化物治理規劃,加大煙塵、粉塵治理力度,采取節能措施,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六是要大力發展風能、太陽能、地熱、生物質能等能源,積極發展核電,有序開發水能,提高清潔能源比重,減少大氣污染物排放。
(三)以防治污染為重點,加強城鄉環境保護
一是要加強環?;A設施建設,提高污水處理率和垃圾無害化處理率。二是要在建設中注重保護自然和生態條件,盡可能保留天然林草、河湖水系、灘涂濕地、自然地貌及野生動植物等自然遺產,努力維護地區的生態平衡。三是要開展全國土壤污染狀況調查和超標耕地綜合治理,污染嚴重且難以修復的耕地應依法調整。四是要合理使用農藥、化肥,防治農用薄膜對耕地的污染。五是要積極發展節水農業與生態農業,加大規模化養殖業污染治理力度。六是要推進農村改水、改廁工作,搞好作物秸稈等資源化利用,積極發展農村沼氣,妥善處理生活垃圾和污水,創建環境優美鄉鎮、文明生態村。
(四)以促進人與自然和諧為重點,強化生態保護
一是要堅持生態保護與治理并重,重點控制不合理的資源開發活動。二是要優先保護天然植被,堅持因地制宜,重視自然恢復,繼續實施天然林保護、天然草原植被恢復、退耕還林、退牧還草、退田還湖、防沙治沙、水土保持和防治石漠化等治理工程,嚴格控制土地退化和草原沙化。三是要使經濟社會發展與水資源條件相適應,統籌生活、生產和生態用水,建設節約型社會。四是要加強生態功能保護區和自然保護區的建設與管理,加強礦產資源和旅游開發的環境監管。五是要做好紅樹林、濱海濕地、珊瑚礁、海島等海洋、海岸帶典型生態系統的保護工作。
(五)以核設施和放射源監管為重點,確保核輻射環境安全
一是要全面加強核安全與輻射環境管理,國家對核設施的環境保護實行統一監管。二是要科學制訂核電發展規劃,核電建設要充分考慮核安全、環境安全和廢物處理處置等問題。三是要加強在建和在役核設施的安全監管,加快核設施退役和放射性廢物處理處置步伐。四是要加強電磁輻射和伴生放射性礦產資源開發的環境監督管理,健全放射源安全監管體系。
三、加強環境保護的對策措施
加強環境保護是落實科學發展觀的重要舉措,必須用科學發展觀統領環境保護工作,依靠科技進步,發展循環經濟,完善監督體制,建立長效機制,在發展中解決環境問題。
(一)健全環境保護法律法規,加強執法力度
一是要抓緊制訂有關土壤污染、化學物質污染、生態保護、遺傳資源、生物安全、臭氧層保護、核安全、循環經濟、環境損害賠償和環境監測等方面的法律法規,修改并完善《中華人民共和國環境保護法》,做出加大對違法行為處罰的規定,重點解決“違法成本低、守法成本高”的問題。二是要強化依法行政意識,加大環境執法力度,對不執行環境影響評價、違反建設項目環境保護設施“三同時”(同時設計、同時施工、同時投產使用)制度、不正常運轉治理設施、超標排污、不遵守排污許可證規定、造成重大環境污染事故,在自然保護區內違法開發建設和開展旅游或者違規采礦造成生態破壞等違法行為,予以重點查處。三是要加大對各類工業開發區的環境監管力度,對達不到環境質量要求的,要限期整改。四是要完善對污染受害者的法律援助機制,研究建立環境民事和行政公訴制度。
(二)健全環境管理體制,完善環境監管制度
一是建立健全“國家監察、地方監管、單位負責”的環境監管體制,加大國家對地方政府及其有關部門執行環保法律法規情況的監察力度,強化中央政府協調解決跨省界環境問題的能力,督促檢查突出的環境問題。二是要地方政府對本轄區環境質量負責,組織落實污染防治和生態保護任務,監督下一級政府和有關部門環保工作落實情況,查處重點單位環境違法行為。三是要各類法人和其他組織負責解決自身的環境問題,承擔污染治理和生態恢復責任。四是要強化環境管理,嚴格實行污染物排放總量控制、排放許可和環境影響評價制度,把防范范圍由建設項目擴展到宏觀經濟發展的源頭,由投資領域擴展到消費和對外貿易領域,構建全方位的環境防范體系,體現“預防為主,綜合治理”原則,實現環境保護從末端治理向源頭削減和全程控制轉變的目標要求。
(三)建立多元化環保投融資機制,增加環保資金投入
一是要加大政府環境保護投資力度,各級政府要將環境保護投入列入本級財政支出的重點內容并逐年增加,加大對污染防治、生態保護、環保試點示范和環保監管能力建設的資金投入,要嚴格執行國家定員定額標準,確保環保行政管理、監察、監測、信息、宣教等行政和事業經費支出。二是要引導社會資金參與城鄉環境保護基礎設施和有關工作的投入,完善政府、企業、社會多元化環保投融資機制,多渠道籌集社會資金,鼓勵各類所有制經濟積極參與污染治理設施投資和運營,支持有條件,具備專業化經營管理的環保企業發行債券、股票上市等,也可以借助體育彩票、福利彩票等融資方式,廣泛募集社會資金投資建設污染治理設施。
(四)實行有利于環境保護經濟政策,加快污染治理市場化進程
一是要建立健全有利于環境保護的價格、稅收、信貸、貿易、土地和政府采購等政策體系,政府定價要充分考慮資源的稀缺性和環境成本,對市場調節的價格也要進行有利于環保的指導和監管,對不符合國家產業政策和環保標準的企業,不得審批用地,并停止信貸,不予辦理工商登記或者依法取締。二是要按照污染者負擔、治理者受益的原則,全面實施城市污水、生活垃圾處理收費制度,加快推進污染治理市場化進程,按照誰開發準保護、誰受益誰補償的原則,加快建立生態補償機制。
(五)推動環境科技進步,加強環保隊伍建設
一是要強化環保科技基礎平臺建設,將重大環??蒲许椖績炏攘腥雵铱萍加媱?,積極組織對重大關鍵和共性技術的科技攻關,重點組織對飲水安全、污水深度處理、資源循環利用、燃煤電廠脫硫脫硝、汽車尾氣凈化處理等重大環保技術的科研開發和產業化示范,加快信息、生物、新材料等高技術在環保領域的應用,加快科技成果轉化,積極推廣先進適用的環保技術。二是要健全環境監察、監測和應急體系,規范環保人員管理,強化培訓,提高素質,建設一支思想好、作風正、懂業務、會管理的環保隊伍,要求縣級以上要設立獨立的環保機構,配備必要的執法人員,將環境監察人員納入公務員管理,明確執法地位,嚴格崗位標準,規范執法行為。
(六)落實環境保護責任制,強化環境保護成果效應
一是落實環境保護責任,各地區各部門都要把保護環境作為一項重大任務抓緊抓好,地方人民政府主要領導和有關部門主要負責人是本行政區和本系統環境保護的第一責任人,要提高環境意識,增強環境保護的責任感和緊迫感,確保認識到位、責任到位、措施到位、投入到位,認真抓好環境保護工作,并抓出成效。二是要把環境保護納入領導班子和領導干部考核的重要內容,并將考核情況作為干部選拔任用和獎懲的依據之一。三是要堅持和完善地方各級政府環境目標責任制,對環境保護主要任務和指標實行年度目標管理,定期考核,并公布考核結果。四是要建立問責制,切實解決地方保護主義干預環境執法問題,對因決策失誤造成重大環境事故,嚴重干擾正常環境執法的領導干部和公職人員,要追究責任。五是要在評優創先活動中實行環保一票否決制,而對環保工作做出突出貢獻的單位和個人應給予表彰和獎勵。
參考文獻:
[1]趙永新.我國進入環境污染高發期[N].人民日報,2005-12-02(6).
[2]編寫組.黨的十六屆五中全會《建議》學習輔導百問[M].北京:黨建讀物出版社、學習出版社,2005:112-123,137-144.
[3]解振華.為什么要強調加快轉變經濟增長方式[N].經濟日報,2004-12-14(5).
[4]農業部糧食綜合生產能力研究課題組.提高糧食綜合生產能力:我國經濟社會發展的重大戰略[N].經濟日報,2005-11-17(12).
[5]新華社.國務院關于落實科學發展觀加強環境保護的決定[N].2006-02-15(8).
實行企業內部審計外部化首先對企業經濟效益的提高十分有利。企業內部設置專門的內部審計機構,就會相應的在此方面的產生資金投入,從機構的設置到人員配置的資金投入相對于從外部聘請第三方會計師事務所的專業人員進行內部審計的資金投入來說要小得多。從資源資金的角度來說財務預算支出方面能夠減少一部分的開支。其次,企業內部審計外部化對提高審計質量十分有利,這主要由于外聘的事務所的審計人員具有很強的獨立性,不受企業內部的局限,而且具有較高的專業素質,能夠勝任企業內部審計的工作任務。在我國,企業內部審計走外部化的發展道路,已經成為企業關注的問題。筆者從內部審計外部化對企業發展所具有的優勢出發,分析內部審計外部化在我國企業中實行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1.企業內部審計外部化符合企業發展的成本效益原則
企業內部設置了專門的內審機構或者部門也就形成了一項固定的成本支出,加上對內部審計工作人員的管理和培訓,也是企業后續的支出增加。另外因為經濟形勢的發展變化,企業生產技術的革新,經營業務范圍的擴大等多種因素的影響,企業內部審計在人員配置上受數量和質量的限制,內審工作的成績并不理想,內審質量不高的情況普遍存在。將企業內部審計外部化后,采用完全外包或者部分外包的形勢,企業在內部審計方面的投入就會有一定程度的減少。內部審計外包后,對重大的風險能夠哥呢國家有效的進行控制,這有效的降低了企業損失的風險,對企業的收益的獲得十分有利。隨著企業內部審計投入的成本的降低,外包的成本效益占據很大優勢,企業走內審外部化的道路可實現效益的最大化。
2.企業實行內部審計外部化科提高內部審計的獨立性
因為內部審計的機構受企業領導的直接監管,在很多時候,內部審計工作要服從企業領導層的要求,這是內部審計缺乏獨立性的主要原因。外部審計的機構是獨立于企業之外的,與企業之間是通過契約的方式合作的關系,審計更加具有獨立性。內審外包的審計人員不受企業經營者的直接領導,與其是平等合作的關系,審計范圍會更加的廣泛。從本質上說,外部審計的主題是按照國家相關的規定對審計費用合理的收取,與被審計的企業沒有其他經濟利益上關系,外部審計人員更沒有人情上關聯,保證了審計工作的獨立性。
3.企業內部審計外部化可提高企業內部審計的工作質量
現代經濟形式下的內部審計工作人員首先要具有過硬的專業知識,不僅精通財務方面的業務知識更在經營管理方面也有一定的職業素養。企業在發展過程中,單方面的重視經營業務方面的發展,對內部審計人員的業務培訓卻予以忽視,使得內部審計方式方法陳舊落后,內審人員的專業素質跟不上時展的需要,這必然會對內部審計的質量造成不利的影響。內部審計外部化后,從事審計工作的人員來自于專門的會計師事務所,通常會經過正規的培訓和嚴格的考核,具有一定的資質才能勝任審計的工作。而且他們所具有的專業至少范圍廣泛,在會計、企業管理等方面也有一定的專業基礎。對于外部審計機構來說,他們的經驗更為豐富,對不同行業的經營理念和管理方法都有所了解,不僅能夠為企業提供審計服務,同時可以根據自身的經驗,在某些問題上能夠為企業的管理層提出有價值的參考意見和經濟信息。另外,外部審計機構的會計師在進行審計工作是,其執業行為受法律部分的約束,同時也受相關部門的監督,這也在一定程度上保證了審計的質量。
二、企業推行內部審計外部化的措施
1.選擇合適的內部審計外部化形式
加強內審與外審工作的協調。大多數企業在選擇內部審計外部化的形式時,都會選擇部分外部化,采用共同協作的方式共同開展審計工作。企業設置內部審計機構,配備熟悉企業情況的內審人員,并根據企業需要聘請注冊會計師等外部人員共同開展內審工作。企業采用內部審計外部化,要加強內部審計與外部審計工作的相互協調。注冊會計師測試評價企業內部控制,有兩種情形:一是對企業會計報表進行審計時,為確定檢查風險而實施的內部控制測試和評價;一是接受專門委托,對企業的內部控制進行評價,出具《內控審核報告》。我們以注冊會計師在履行會計報表審計時的情況,考察內部審計與外部審計不同審計目的下二者之間的合作協調的方式和內容,更具有指導意義。
2.加強注冊會計師對單位內部管理方面的知識訓練
為了更好地發揮內部審計的作用,應加強注冊會計師對單位內部管理方面的知識訓練。首先是要深刻理解組織目標,找準內部審計工作定位;其次要不斷提高要不斷提高自身內部審計業務的素質,因此,除具備會計審計理論和實務、管理知識、法律知識外,還要熟悉本行業的專業知識,只有這樣,才能更好地發現本單位的內部控制缺陷,為企業的發展服務。
3.選擇正規的有資質注冊會計師事務所
「關鍵詞人力資源會計;必要性;可能性
人力資源會計是會計學科中一個正在發展的新分支。它主要研究組織中人力資源成本和價值的確認、計量、記錄和報告等問題,為人們提供人力資源會計信息。它是人力資源管理與會計學相結合的新學科,在我國仍處于理論研究階段,實物中尚未得到應運。
一、人力資源會計的內涵及作用
人力資源會計是對人力資源進行確認和計量,并將其結果報告給有利害關系各個方面的程序,其目的旨在提高各有關方面(包括組織內部人士和外部人士)財務決策的質量。這一定義不僅指明了人力資源會計的內涵,而且反映了人力資源會計的作用:
1.有利于政府機構進行宏觀人力資源管理
人力資源是社會存在和發展的重要資源,它與生產資料、勞動對象一起構成了生產力三要素。通過對人力資源的確認、計量、記錄和報告,可以幫助政府機構了解整個社會人力資源的開發和維護情況,便于通過宏觀調控手段確定人力資源投資方向,引導人力資源的合理流動,發揮人力資源優勢,實現人力資源的優化配置,從而推動社會的可持續發展,對于那些人力資源管理、開發先進的企業,政府采取優惠政策進行鼓勵;對于那些不重視人力資源管理的企業,政府宜采取相應的指導措施,促使其盡快得到改善,以便在全社會健全人力資源市場體系。
2.有利于控制管理者的短期行為,注重企業的人力資源。
由于所有權與經營權的分離,企業所有者要依靠會計部門提供相關信息來監督、控制管理者,對管理者進行有效的激勵和約束。激勵表現在對高層管理者實行股票期權,年薪制等政策,努力使管理者的機會主義行為(逆反選擇、道德風險)減少到最低。約束表現在通過健全的人力資源會計體系可以為企業外部利害關系人提供可靠的財務信息,從而減輕了所有者與經營者之間信息的不對稱現象,防止管理者出現為追求當期收益而采取減少員工培訓費用和保健支出,降低成本的短期行為。這種行為對企業長期發展是非常有利的。而運用人力資源會計,既可鼓勵經營者保護企業的人力資產,又可提供其在管理上保護其人力資源的評價方法,消除了為增加短期獲利能力而去損耗長期人力資產投資的潛在危險。
3.有利于企業管理當局合理決策。
對市場經濟體制下的現代企業而言,管理的重心在經營,經營的重心在決策,而決策的正確與否又取決于會計信息的質量,以及對信息的正確分析運用。有了人力資源會計信息系統的支持,企業決策層可根據自己的戰略目標和任務來預測自己將來對人力資源的需求。企業對各種人力資源的需求取決于其生產、服務的需要及其投入與產出(或服務)之間等因素。企業人事部門確定若干人事方案,通過成本效益分析選擇最優的方案。
二、我國推行人力資源會計的必要性
(一)我國推行人力資源會計,是宏觀會計環境對會計行為的客觀要求
1.我國推行人力資源會計,是知識經濟發展的必然要求。
21世紀將是知識經濟占主導地位,以迅速發展的計算機技術、新型的通訊技術和現代網絡技術為代表的信息革命向社會的深度和廣度滲透,高新技術迅速發展和技術含量的比重在經濟中大大提高,人類社會各方面將發生重大變化的時代。在這樣一種以知識經濟為標志的新時代,人的因素特別是具有豐富知識的高級人才越來越為社會重視。
步入知識經濟時代,社會由于追逐知識而回到人的本身,社會的發展將以人為核心,經濟的增長也將以人為本。因為知識存在于人的大腦,人的自主地位又是人的知識充分發揮的前提;人不僅是知識的載體,而且是知識經濟化的創造者;人不僅是知識經濟化的中介和凝聚,而且是知識經濟化的無窮動力。人通過其在技術和知識的裝備,使其資本化成為主導經濟增長的因素,人力資本的推動力成為經濟發展的原動力,人力資源作為科技和人力的載體,作為經濟發展和經濟競爭的重要因素,必須在會計中予以恰當反映。
2.我國推行人力資源會計,是優化我國人力資源配置的需要。
合理的配置能夠使人力資本發揮最大的效用,體現最大的價值,使企業的人力資本價值相對增值。從經濟意義上講,資本的流動是優化資源配制的主要渠道,資本流動主要依賴市場機制來完成,人力資本也不例外。需進行人力資本的合理配置,必須使人力資本在市場機制的作用下流動起來,使企業永遠保持高效的人力資本。人力資源會計作為確認、計量、記錄和報告人力資源成本和價值的唯一手段,通過對人才合理評估,有助于解決我國人力資源管理中存在的人才流動性差的問題。
3.我國推行人力資源會計,是我國經濟走向國際化的需要。
加入WTO,加速了我國經濟走向國際化的進程,經濟活動的日益國際化,對會計服務的國際化提出了要求,要求提供具有可比的會計信息,以減少外部使用者的風險。我們也應重視人力資源的價值,推行人力資源會計,正確計量人力資源的成本和價值,考核其經濟效益,爭取合理的人力資源補償和價值實現,維護我國的正當權益,優化投資環境。
(二)我國推行人力資源會計,是微觀會計環境對會計行為的內在需要
1.我國推行人力資源會計,是企業加強內部經營管理的需要。
我國目前正在進行建立現代企業制度的改革,這就要求變革企業的組織制度,理順勞資關系,而與之相應的人力資源管理革命必須先行。企業管理必須加大創新力度,提高其競爭力。會計作為管理經濟的活動,急需適應這一客觀要求。建立人力資源會計,向企業管理者提供人力資源信息,并積極參與對企業人才的管理工作,促使管理的規范化、科學化和高效化,從經濟的角度激發員工的活力和熱情,增強企業發展潛力,為現代企業制度的全面建立奠定基礎。
2.我國推行人力資源會計,是提高人力資源使用效益的需要。
人力資源是比物質資產更重要的資產,其投資收益率將遠遠超過物質資產的投資收益率。這樣,企業內部各責任單位在考核各自的經營業績時,也會將人力資源因素納入考慮的范圍,有助于明確責任和考核企業內部整個人力資源的合理配置。
三、我國推行人力資源會計的可能性
人力資源會計作為人事制度的改革與會計改革的結合點,作為一門新興會計理論,在我國有其推行的可能性。
(一)利害關系人對人力資源會計信息的需求是推行人力資源會計的原動力
人力資源會計是確認和計量經濟組織中人的價值、成本和使用效果,為管理者及外界利害關系人提供人力資源信息的一個信息系統。從企業內部看,需對人力資產群體結構、人力資源分配、人力使用效益進行分析,做好人力資源管理決策;從企業外部看,潛在的或現實的投資者或債權人,需要了解人力資源信息,以判斷企業的人力資本保全及發展前景,作出相應決策。超級秘書網
(二)加大教育投入,加強全面素質教育,為我國推行人力資源會計創造了條件
近年來,我國連續加大教育投入,把重點方在全面提高人的素質上,積極發展各種形式的職業教育和成人教育,穩步發展高等教育,優化教育結構,合理配置教育資源,提高受教育者的素質。同時,我國后續教育機制的逐步完善,在職培訓的逐步加強,也為我國推行人力資源會計創造了條件。
(三)現代科技的發展為人力資源會計的運用提供了物質條件
現代科技的飛速發展,使會計核算方式從手工轉向現代化,進而網絡化,使得各種會計信息的輸出變得更加方便、快捷。人力資源會計數據的記錄、計量、報告、分析也隨之成為比較容易的問題。利用科技發展的成果作為手段,人力資源會計的實際應用成為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