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3-27 16:45:53
序論:在您撰寫高等職業教育時,參考他人的優秀作品可以開闊視野,小編為您整理的7篇范文,希望這些建議能夠激發您的創作熱情,引導您走向新的創作高度。
關鍵詞:高等職業教育;職業能力;培養模式
中圖分類號:G71 文獻標識碼:A
改革開放30多年以來,經濟社會得到了突飛猛進的發展,并且隨著社會經濟的不斷發展,順應時代的要求,我國高等職業教育得到蓬勃發展,雖然我國高職教育發展時間相對較短,但為我國現代化建設培養了一大批“高素質、高技能”的專門人才,對高等教育的發展作出了巨大貢獻,并且豐富了高等教育結構體系。職業能力的培養是高等職業教育的靈魂和核心,是企業對高等職業院校人才培養的要求;也是高等院校立足和發展的根本。因此,對高等職業教育職業能力培養的研究情況進行整理具有重要的理論意義和現實意義,是符合時代和經濟發展的需要,能為我國高等職業教育的發展趨勢提供依據,也能為我國經濟的發展提供更符合需要的人才,促進經濟的健康、高速發展。
一、高等職業教育職業能力培養研究狀況
為了適應經濟發展過程中企業對人才的需要,高等職業教育對人才的培養目標也隨之改變,不再僅僅培養學生單一方面的能力,而是朝著素質教育和綜合能力培養方面改進,即著重培養其職業能力。然而,要想很好地實現這一目標,學校需要從教學模式、課程體系和培養方法這三方面入手。
(一)對高等職業教育職業能力培養教育模式的研究
教育模式的選定,是高等職業學校學生培養目標確定之后首先應該明確的事項之一。明確的教育模式,是課程體系設置和培養方法選擇的基礎,它決定著應該如何設置課程及選擇培養方法,也是職業能力培養成敗的關鍵。為了適應企業對高職生人才的要求,學校應該與企業合作,適當安排學生實習,通過一邊學習,一邊工作,即邊學邊做,邊做邊學的模式,將理論和實踐聯系起來,以提高學生的專業知識和實踐能力,培養出適合社會需要的高素質人才。在此過程中,應著重通過課程、教學、教材、師資四個方面的建設,構建“四化一體”的高職教育,從而實現以就業為導向的教學模式。
在現階段,高等職業學校將“工學結合”的人才培養模式作為最重要的教育模式來培養學生的職業能力,與此同時,以行動導向為基礎展開的項目教學培養模式也不斷滲透到高職教育當中,用以培養學生的綜合職業能力,使高職教育隨著企業人才的需要,在不斷地向學生傳授工作崗位必需的理論知識或經驗的同時,培養學生實際操作能力和解決問題的能力,更重要的是培養其在轉變生產方式或產業升級后快速適應新工作崗位要求的能力。
(二)對高等職業教育職業能力培養課程體系構建的研究
不同的教育模式,應設置不同的課程體系,課程體系構建的合理與否,是高職教育職業能力培養目標得以實現的重要方面。要將課程模式從“本位學科”向“能力本位”轉變,構建專業“一體化模塊式”課程體系,打破傳統學科課程體系,構建以能力為依據的理論與實踐相聯系的課程體系,設置以能力為主線,關鍵能力和專業能力為落腳點的“一主兩翼”的課程開發模式,通過加大課程建設與改革力度,提高高職教育質量,建立以職業屬性為基礎,轉變教育理念和思維方式,不斷進行教學創新的高職教育課程體系,提高學生的職業能力。
(三)對高等職業教育職業能力培養方法的研究
恰當的教育模式和合理的課程體系得以實施的基礎就是要有科學的培養方法,如果沒有科學的培養方法,教育模式及課程體系就不可能很好的落到實處,更別說實現教育培養目標了,因此培養方法是高職教育目標實現的重要環節。在教學目標、教學任務、教學內容等確定以后,恰當的教學方法的選用是其能否完成任務、實現預期目標的決定性因素。教學方法不僅影響學生對知識和技能的掌握,還影響學生職能和個性的發展。因此,應不斷創新高職教學方法,把現今最新的社會信息技術融入到教學當中,如采用案例教學法、項目教學法、課題教學法、目標教學法,亦或是可視化教學法、魔術盒教學法、分組交流法等,從而實現在情境中構建知識、在實踐中掌握技能、在改革中提升素質、在合作中改善環境等職業能力培養策略,實現學生職業能力培養目標。
二、評價及建議
(一)評價
第一,國外高等職業教育的發展雖然比較早,并且政府頒布了相關的法律法規對其進行扶持,但對其研究和論著比較少。相關文獻中國外學者及相關方在高職教育的相關領域的研究相對來說是比較少的,更不用說具體方面的研究了。
第二,我國高等職業教育發展時間相對較短,在相關方面的理論研究尚不成熟,更不用說在實踐方面的研究了。因此,造成了很多高職院校的教育和普通高等教育的教育理念和教育模式混淆,以致于培養出一部分只懂理論知識而欠缺動手實踐能力的學生,這不僅給學生的就業帶來不便,甚至在就業浪潮中被淘汰,使其與高職教育的目標不符合,甚至相違背,給學生和學校都造成不利影響。
第三,在眾多的研究文獻中,雖然我國學者及相關專業人士對高職教育的研究不斷深入、具體,從不同能力的培養方面展開,但絕大部分只是進行定性的研究,基本上沒有將高職教育培養的畢業學生的能力與其對經濟的發展作出的貢獻聯系起來進行定量研究。
第四,通過對相關文獻的閱讀,在如此多的文獻中研究方法比較單一,獲取資料的手段也比較單一,僅有一兩篇文章的資料來源于一手資料,其他基本上來源于二手資料,即在他人研究的基礎之上所獲取資料。
第五,通過對高等職業教育職業能力培養相關研究文獻的整理,注意到對該方面的研究大部分都是集中針對教學模式(體系)或課堂設置,還有一部文獻是就職業能力的某一具體能力來進行研究的,如實踐能力、學習能力、創新能力等,沒有將職業能力這一綜合能力進行研究,有一定的片面性,培養出來的學生就不是很符合現代企業對人才的要求。
(二)建議
在我國,高等職業教育是高等教育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不僅豐富和完善了我國高等教育結構體系框架,而且為我國高等教育的發展做出了重要貢獻,為經濟的現代化建設培養了一大批具有相關職業技能的實用型專門人才。但是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特別是在現代經濟高速發展的今天,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市場主體——企業,對高等職業教育人才結構提出了新的要求,不僅要求學生對職業技能熟練掌握,而且要求學生具有相應的職業素質和綜合能力。
從現有文獻看,雖然對高等職業教育職業能力培養的研究在數量上和內容都不斷增多和加深,但對此方面的研究跟不上社會和經濟的高速發展進度及企業對人才結構要求變化的速度。因此,國家應加強對高等職業教育的引導,頒布相應的政策法規及相應的優惠、獎勵政策,正確引導高等職業院校的發展。對于高等院校來說,高等職業院校應越來越重視學生職業能力培養,以職業能力培養為核心,加快教學和課程體系的改革及其他能力的綜合培養,使高職生越來越符合職業崗位群的需要。
參考文獻
[1]陽意峰.淺談高職教育中學生職業能力培養[J].當代職業教育,2011,(10).
高職教育的特色可以從兩方面展開論述。一是與普通高校相比,其辦學模式“特”在哪里。(這個問題,深圳職業技術學院俞仲文院長已有專文作了深刻、有獨創見解的全面論述。詳見深職院1998年第3期院報)。另一是與中等職教相比,高職教育究竟高在何處。這關系到高職教育如何與中職教育合理銜接;如何確定培養目標的智能結構、職業綜合素質及其培養途徑;如何確定專業設置、課程體系;如何改革招生制度,確定高職入學考試標準等一系列問題。高職人才是一種類型十分廣泛的人才群體。有的屬于具有較高科學文化知識的智能型應用人才,有的屬于操作技能很強的高級技藝型人才,有的屬于職業綜合能力寬泛的復合型經營、管理人才。不同類型的高職人才,其智能、素質結構、科學文化基礎的要求是各不相同的,因此要回答高職教育究竟高在何處,不能泛泛而談。而是要對不同類型高職人才的智能、素質結構作出基本分析之后,才能進行較為深入的討論。
一、職業(崗位)技術中科學含量是區分高職教育與中職教育的“標尺”
按學歷進行界定,高職教育屬高等教育范疇,教育對象必須是受完高中階段教育或具有相當于高中程度的學力;學習年限至少2?3年;畢業時授予高等專科學歷證書。一般地說,學歷與文化水平的高低相關最為密切,故高職與中職最明顯的差異是文化程度。但實際上文化程度并不能作為區分中職和高職的唯一標尺(或主要依據)。因為在職業教育中衡量學生業務水平的主要依據是職業技術和職業能力所掌握的程度。這種技能和能力雖也建立在一定的文化基礎和專業理論的基礎上,但他們自身有一個由簡到繁,由淺入深,由低到高,由單項到綜合的提高發展過程,必須通過職業技術教育或培訓,通過反復的學習、實踐、鍛煉,才能從初級到中級,再達到高級。那么能否用職業技能和能力作為區分中職和高職的唯一標尺或主要依據呢?我們認為,這也是不確切的。因為中職與高職是教育層次上的區別,而不是人才規格、級別上的高低。譬如,有些手工工藝領域的高級技工,他們是靠師傅帶徒弟的方式,靠自己在生產實踐過程中反復琢磨、鍛煉成長起來的。故無須通過高等職業教育予以培養。
筆者認為,區分中職與高職的標尺應是職業技能和職業能力中的科技文化的含量和水平。當就業崗位或崗位群需要掌握的職業技能和能力必須以大專以上的科學文化為基礎時,則就需要通過高等職業教育的培養途徑。技術學原理告訴我們:現代技術與科學有著不可分割的內在聯系。按技術中科學知識含量的多少和水平的高低,各類專業技術大致上可劃分為:技藝(手工技術)??技能??技術??科技(理論技術)??高科技(高新理論技術)五個層次。技術作為一種生產實踐的方法體系,每項專業技術又可分解為生產經驗、科技知識、技術實體(工具)和技術管理四個要素。不同層次的專業技術,其四個要素的比例是各不相同的。技術層次愈高,科技知識和技術管理要素的比例愈高,相應的技術實體也愈復雜。要掌握這些科技知識,操縱這些高新技術實體必須有較高的文化和專業理論基礎;技術層次愈低,生產經驗要素的比例愈高,相應的技術實體愈簡單。生產經驗需要在實踐中鍛煉、積累;操作較簡單的技術工具靠的是精湛的手藝,需要在基本技能訓練的基礎上,經反復實踐,才能做到熟能生巧。由于各行、各業、各工種、崗位的技術都是一個相對獨立的專門化技術系統,它往往是由多項技術、多層次技術滲透、交叉、復合而成的,而且還在不斷地向前發展和變化。故職業教育和培訓的內容、項目要不停地更新、變化和提高。而職業教育層次的定位則要以職業崗位專業技術的類型和層次(科技含量和水平)為主要依據。
轉貼于
國內外高職教育發展的簡史告訴我們:高職教育一般都起步于經濟高速發展和產業結構調整時期。因為這個時期,新技術革命促使傳統工業的技術全面改造,再加上以高新技術為核心的新興工業和現代管理制度的引入,使勞動生產率大大提高。勞動密集型、資金密集型的企業迅速向技術密集型,知識密集型的產業轉化,大批勞動力向第三產業轉移。所以迫切需要一大批有較高水平的技能型、技術型的實用人才及管理、經營、服務人才?,F實還告訴我們,高職教育是與知識經濟(或稱高技術經濟)同步向前發展的。知識經濟的發展,核心是科技,關鍵是人才,基礎是教育。它要求加快提高普及教育的層次,全面實施素質教育工程。對職業學校教育而言,則要在全面素質培養的基礎上,突出職業綜合能力和創新能力的訓練。這種職業能力不僅能滿足現實職業崗位的實際需要,而且還能適應今后轉崗及廣泛就業的需要。不僅要加強動手能力的培養,更要注重心智能力和現代社會通用技能(外語、計算機應用、汽車駕駛等)的培養??梢灶A見,隨著知識經濟的到來,高等職業教育必將蓬勃地發展起來。
二、高職教育是專業技術知識,職業綜合能力、職業素質的全面提高
高職教育的“高”是職業教育的高層次。即它的培養目標是生產、經營、服務第一線實現型人才系列中的高層次人才,既不同于普通高校培養的研究型人才和設計型人才,也不同于職業高中、中專培養的中級實現型人才。對于實現型人才而言,其實現能力是有初級、中級、高級之分的。深圳職業技術學院戴士弘先生撰文(“談談高等職業教育的培養目標”,《教育研究》1996年第5期)介紹,“高級實現能力”大致上有以下幾個方面的要求:(1)較廣的知識面和較多的現代科技知識。(2)較強的基礎技能和崗位職業技能。(3)較好的智力素質。(4)較好的社會素質。
一、高等職業教育發展存在的現實問題
(一)社會認可度不高
社會對高等職業教育的認可度是影響高等職業教育發展的重要因素。在一些發達國家和地區,職業教育是民族振興、國家興旺發達的重要支柱,受到家長及學生的熱烈追捧。在我國,高等職業教育的地位卻有點兒尷尬,雖然近年來高等職業教育水平有所提高,但社會認可度卻并不高。初中畢業生在面對繼續接受教育選擇時,如果能進入到普通高中學習,那么大多數人會選擇普通高中,只有極少數家長和學生才會選擇把職業教育作為繼續學習的方式。對于大多數學生和家長來說,職業教育是一種無奈的選擇。在他們看來,職業教育是高等教育中一種較低層次的教育,相比較普通高等教育畢業生,職業院校的畢業生存在升學途徑狹窄、就業崗位工資低、晉升機會少等劣勢。以上多種因素共同造成高等職業教育對學生的吸引力偏低。
(二)畢業生就業難
高等教育連續擴招,學生數量規模不斷擴大,2014年高等院校畢業生人數達到727萬,就業市場競爭壓力巨大。但另一方面,經濟發達地區卻頻頻出現“用工荒”現象,多數企業表示急缺應用技術型人才。究其原因,關鍵在于高等職業教育所培養的人才與社會經濟發展的需求不相協調。從企業方面來說,需要懂技術、會操作、適應性強、有發展后勁的技能型高素質人才。然而很多高等職業院校在設置專業時,以學校已具備的相關實驗室、設備和在崗教師的專業特征為依據,教學以理論為主。在這種情況下,院校雖然能夠完成所開設課程的教學,但這種專業設置和課程安排及完成情況能否培養學生的適應性和創造性,能否培養出適應崗位需求的人才,一切只能靠社會檢驗。當今社會需要綜合素質和職業能力水平較高的人才,人們的關注點已由“能否接受高等教育”轉向“高等院校能否提供高品質的教育”,這些對高等職業教育的發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三)院校發展定位不明確
我國的高等職業教育起步較晚,大多數職業院校在教育經費、教學管理、辦學規模、師資隊伍等方面與普通高等院校相比存在先天性的不足。職業院校大部分是由各類中等職業院校、成人院校轉制或者升格而成,沒有形成相對成熟的辦學模式和明確的辦學特色,尤其在課程體系建設和師資隊伍培養方面,盲目地照搬普通高等教育的模式。例如,在培養目標方面,由于高等職業院校缺乏明確的培養目標,學校開設的專業理論課程與日后學生的就業關系不大,特別是校企合作和產學研相結合的工作并沒有真正得到落實,學校培養目標較為單一。從目前發展狀況來說,我國高等職業教育僅有??茖哟蔚?,本科及研究生以上層次的職業教育體系還未建立。經濟多元化發展的今天,用人單位對高技能應用型人才的要求,??茖哟蔚漠厴I生已經不能滿足?!秶鴦赵宏P于加快發展現代職業教育的決定》(國發[2014]19號)指出,“探索發展本科層次職業教育”,“原則上中等職業學校不升格為或并入高等職業院校,??聘叩嚷殬I院校不升格為或并入本科高等學校,形成定位清晰、科學合理的職業教育層次結構”,這將是高等職業教育未來發展的一個趨勢。
二、高等職業教育轉型發展的必要性
高素質應用技能型人才的匱乏,是制約經濟發展方式轉變的關鍵所在。高等職業教育具有職業性、適應性和服務性等特征,其主要任務就是培養適應經濟社會發展需要的高素質技能型人才,以提高經濟效益為核心,充分促進畢業生就業,為經濟社會發展服務。黨的十報告指出:教育是民族振興和社會進步的基石,要堅持教育優先發展,要提高教育質量,必須推動高等教育內涵式發展。在各種教育類型中,職業教育同經濟發展的關系最為密切,也最為直接,它是國民教育體系和人力資源開發的重要組成部分。權威數據統計顯示,截至2014年7月,全國高等職業院校共計1327所,每年招生人數達300余萬人,在校生超過1000萬人。高等職業教育累計為國家培養了超過1500萬技能型人才,為社會提供培訓超過2500萬人次。一方面,高等職業教育為社會經濟發展作出了重要貢獻;另一方面,高等職業教育在數量和規模不斷擴大的同時,存在著人才培養如何與經濟社會發展需要的人才類型相適應的問題。轉型,是高等職業教育實現由數量級發展轉向內涵式發展的必由之路,也是重新定位高等職業教育人才培養目標的必然要求。
三、高等職業教育轉型發展的探索
當前,我國的高等職業教育受到前所未有的重視,迎來了發展的重要機遇期。國家先后出臺了一系列的法律法規支持高等職業教育的發展,如《中華人民共和國高等職業教育法》《國務院關于大力發展職業教育的決定》《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年)》《國務院關于加快發展現代職業教育的決定》《現代職業教育體系建設規劃(2014-2020)》等,為高等職業教育的發展提供了制度保障和法律保障,同時明確了高等教育的發展方向。《現代職業教育體系建設規劃(2014-2020)》中指出:按照終身教育的理念,形成服務需求、開放融合、縱向流動、雙向溝通的現代職業教育體系框架和總體布局。這就要求我們努力建設中國特色職業教育體系,堅持開放合作,廣泛吸納外部各種有效經驗和做法,實現從粗放規模型向有特色、有質量的內涵型發展。
(一)高等職業教育的發展目標
高等職業教育轉型發展,根本目的是提高人才質量,培養適應經濟社會發展需要的高素質人才。高等職業院校需要促進產教融合,加強職業教育與普通教育的之間的溝通與銜接,在教學過程中體現終身教育理念,以提高就業質量為辦學標準。堅持把立德樹人作為辦學根本,把促進就業作為辦學導向,把提高學生能力作為辦學目標,把校企合作作為辦學制度,使職業教育目標由工具性向人本性方向發展。
(二)高等職業院校轉型發展的新要求
在發展高等職業教育時,要樹立正確的人才觀,弘揚勞動光榮、技能寶貴、創造偉大的時代精神。職業教育工作者要牢牢把握服務發展、促進就業的辦學方向,深化體制、機制改革,創新各層次、各類型職業教育模式,堅持產教融合、校企合作,堅持工學結合、知行合一。融合社會各方面的力量,更好地支持高等職業教育的發展。
1.樹立正確的輿論導向受中國傳統“學而優則仕”思想觀念的影響,人們普遍認為高等職業教育是高等教育系統中的一種低層次教育,高等職業院校培養出來的學生只能去當工人,而普通高等院校培養出來的則是管理層人才;再加上用人單位在招聘時更加偏向選擇高學歷的應聘者,長此以往,造成人們對學歷和文憑的重視程度不斷加深,甚至過分崇拜,高學歷、文憑被人們認為是好就業的必要條件,更加惡化了社會對職業教育的排斥,阻礙了大眾對職業教育的認同感。事實上,高等職業教育以就業為導向,承擔著為社會發展和經濟轉型培養高素質技能型人才的任務,是高等教育的有益補充。隨著我國經濟發展方式的轉變,社會越來越需要具有綜合素質和職業技能型的勞動者,對具有創新性和職業技術人才的需求量不斷增加,除了對學歷的基本要求以外,對能力的重視程度不斷加大。要引導社會逐步形成“大人才觀”,改變過去“唯學歷論”的觀念,提高技能型人才在經濟和社會等各方面的地位。教育部門要采取切實有效的措施,支持高等職業教育的發展,協調社會中的各種有效資源,在社會中營造尊重技能型人才的氛圍,消除高等職業院校畢業生與普通高等院校畢業生在勞動環境、社會保障與晉升空間等方面的差距,轉變社會對職業教育的偏見。
2.創新教育教學機制高等職業教育要培養的是能夠適應實際工作、具有實踐能力的技能型人才。從高等職業教育自身發展特點的角度來說,畢業生就業難的關鍵在于高等職業教育培養的人才不能滿足經濟社會發展的實際需要。要想改變畢業生就業率低下的狀況,就需要把提高學生職業技能和培養學生職業精神高度融合到培養目標和教學過程中,形成專業體系和教學改革新機制,提高人才培養質量。高等職業院校要建立產業結構調整驅動專業改革機制,面向市場,辦好優勢專業,調整改造與需求不對接的專業。建立產業技術頸部驅動課程改革機制,形成對接緊密、特色鮮明、動態調整的職業教育課程體系。建立真實應用驅動教學改革機制,推動教學內容改革,按照產業技術和裝備水平設計理論,安排技術和實訓課程;推動教學流程改革,依據真實業務流程設計教學空間和課程模塊;推動教學方法改革,運用真實案例、真實項目,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探究興趣和從業興趣,發揮企業辦學的作用,開展現代學徒制試點,推動校企聯合招生和聯合培養。
3.明確高等職業院校的辦學定位《關于積極發展高等職業教育原則意見》指出:“高等職業教育是屬于在高中階段基礎上進行的一類專業教育,是職業教育體系中的高層次,其培養目標是在生產服務第一線工作的高層次實用型人才,這類人才的主要作用是將成熟的技術和管理規范變成現實的生產和服務,在第一線從事管理和運用工作?!备叩嚷殬I教育是國家教育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在創建學習型社會、推進高等教育大眾化進程和構建終身教育體系中發揮著關鍵作用。高等職業教育有其自身發展的特點,是既區別于普通高等教育,又區別于中等職業教育的教育類型,有其特定的培養目標和發展方向。這就要求高等職業院校在人才培養模式上大膽創新和突破,打破原有普通高等教育固化的專業性課程體系和課程設置,建立具有開放性和多樣性的職業教育體系,使職業教育真正服務于社會發展需求。
論文摘要:高等職業教育質量的提高已成為擺在我們面前的一個重要課題、要從學校內部的教育質量體系、學校、政府、社會共同組成的多元主體質量保障體系、培養和發展高職院校的“質量文化”等三個方面去構建高職教育質量體系?形成科學的高等職業教育質量觀?確保高等職業教育的質量?培養大批優質高等職業教育人才。
自20世紀80年代開始?經過20多年的發展?我國的高職教育出現了突飛猛進的發展。截至2的4年年底?全國共有高職院校1以7所l][?約占全國普通高等學校的60%?高等職業教育得到了跨越式發展?占據了中國高等教育的“半壁江山”。在培養應用型人才?支撐和促進經濟的發展中發揮重要作用?高職教育質量也日益成為高職教育理論研究的熱點和重點課題。因而?需對高等職業教育的質量、高等職業教育的質量觀及質量體系做出深人的思考和研究。
一、高等職業教育質盆
現代管理科學把質量定義為反映實體滿足明確和隱含所需的能力的特性總和。涵蓋了產品的“適應性”和符合“規定性”兩方面的內容。2]1產品的“適應性”是指滿足用戶需要的適應性;符合“規定性”即是指一種符合規定要求的程度。西方國家在實現高等教育大眾化后便引人了這種工業企業產品質量的概念?借鑒了其內涵。國內有學者分析了國內外高等教育界的見解?歸納出在教育實踐中?對教育質量常見的三種看法:()1內適質量:即在知識傳遞過程中?學生知識準備的充分程度和為以后的“新發現”提供準備的充分程度;在知識生產過程中?表現為生產一部分知識對生產另一部分知識的意義?即學術價值。(2)外適質量:指高校所培養的學生滿足國家、社會以及用人部門需要的程度。其特點是注重外部需要?并以外部需要滿足的程度作為評價教育質量高低的標準。(3)人文質量:指學生個體的認識、情感、興趣、特長、意志、品質等個性發展程度。強調學生作為人的自由與獨立性、完整性、自我指導性?強調學生個體自由發展與在學校和教師幫助下?完成一定階段的自我實現。在進一步綜合高等教育的內適質量、外適質量和人文質量的含義后提出:高等教育質量是高等教育機構在遵循教育客觀規律與科學發展的自身邏輯基礎上?在既定的社會條件下?培養的學生、創造的知識以及提供的服務滿足社會和長遠需要的充分程度和學生個性發展的充分程度。
高等職業教育的價值取向應是在滿足社會發展需要的前提下?充分尊重人的主體價值?促進社會價值與個體價值平衡發展。高等職業教育的培養目標是社會經濟生產一線的技術、管理、維護、營銷、服務的具有高等教育層次理論水平的技術應用性人才。因此?可以把高等職業教育質量概括為:高職教育的固有特性滿足其顧客(用人單位)要求的程度。這種要求主要體現在高職教育的產品(高職學校畢業生)滿足用人單位的程度上?就其核心內容而言?高職教育的質量是畢業生的質量滿足社會及受教育者需求的程度。它具體體現為以課程為基礎?以就業為導向?綜合學校管理、教學過程、學生能力等多方面的教育水平高低的效果和優劣程度。
二、高等職業教育質量觀的特性
高等職業教育質量觀具有以下幾方面特性:
1.適應性。教育是一種有目的的社會活動。高職教育的社會價值就在于滿足社會經濟發展需要?促進生產力的轉化?推動經濟的發展。高等職業教育與社會經濟發展的密切相關性?必須從社會的實用性要求中找到專業、課程教學活動的針對性。從社會生產的發展變革中?提取教育發展的信息?促進系統內部專業課程的更新發展?從而進一步提高教育質量?培養出切合社會所用的人才。
2.能力性。高等職業教育與普通高等教育是兩種不同類型的教育?基于這樣的認識?必須轉變學科本位的質量觀?突出高等職業教育以培養能力為主的特征?樹立能力本位的質量觀。當然?這里的能力不是狹義的技能?是指學生就業的綜合職業能力和素質。
3.整體性。質量是一個包括高等教育所有主要職責與活動的多層面概念。高職教育在現階段?雖然仍以培養人才為主?但其職責范圍和活動空間正在得到擴展?即要從多方面來衡量質量?而不能以單方面、單項指標來衡量質量。質量既表現在教育的結果培養學生的素質?又表現在完整的教育活動過程的各個方面和各個環節?如師資、投人、管理、教學、科研、服務等。只有這些因素各自具有質量并且相互配置合理有效?才能保證高職教育的整體質量。
4.發展性。高職教育的質量標準不是既定的、永恒不變的?而是隨時代的發展而變化的。每個時代都有不同的質量要求?當今高職教育必須為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服務?必須與生產勞動相結合?培養具有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以及國際意識的高素質技術應用性人才。
5.國際性。當今全球經濟一體化?我國又加人了WTO?高職教育培養的人才實際已面臨國際性的競爭。國際化的質量觀?即高職教育質量國際化。主要是對發達國家高職教育的研究和質量標準的借鑒和引進。通過借鑒、引進、推論和結合本國(本校)實際的探索?建立起本國(本校)的質量標準?并使該標準具有國際先進水平?能夠得到多數國家用人單位的認可。
.6特色性。所謂特色就是創新。高等職業教育只有在人才培養模式、專業建設、課程改革、管理體制、運行機制等一系列方面徹底擺脫落后于時展和不符合這類教育規律的陳舊觀念及習慣的束縛?探索創造出符合這類教育發展的新路?才能使其具有特色。有特色?才有質量?才有水平?才有生命力。
三、構建高職教育質.體系
據統計?2(X科年我國高等教育毛人學率已超過巧%?按國際通行標準?我國高等教育已進人大眾化階段?可以滿足更多人上大學的需要?有利于提高國民的整體素質。由于高等職業教育快速發展?無論是師資、教學管理都遠遠跟不上發展的需要?使得教育質量的提高?成為擺在我們面前的一個重要課題?因此在高職院校的改革中?必須把抓好教育質量放在首要位置。
1.商職教育質t體系的概念
高職教育質量體系是指參與高職教育質量的幾個基本要素之間相互聯系、相互影響、相互制約?從而發揮高職教育質量功能的運行規則?以保證教育質量的穩定發展。
2.學校內部的教育質t體系
學校內部的教育質量體系包括專業設置與專業建設、教學計劃的制定與修訂、課程建設、實驗實訓設施建設、教學質量考核、師資隊伍建設等等。
學校內部的教育質量體系中?課程開發與設置是影響高職教學質量的一個非常重要的內在因素。課程與學科建設、專業建設及教材建設具有十分密切的聯系。處理好高職院校教育教學的學科、專業、課程之間的關系也是提高高職教育質量的關鍵性因素。
從學科、專業及課程之間的聯系看?學科建設是龍頭?專業建設是依托?課程建設是基礎。因為高等學校的人才培養是以專業為單位的?而專業是課程的組織形式?專業的人才培養功能是通過課程實現的?課程要為實現專業的培養目標服務。所以課程建設要以專業建設為依托。學科雖然從本原上講?要先于專業和課程?是專業和課程的基礎?但學校的首要功能是人才培養?所以學校建設?首先是進行專業建設和課程建設?然后才能進行學科建設。
課程建設的任務為:首先要優化課程結構?重點是開發新課程?改造舊課程?科學建構不同課程(包括必修課與選修課、分科課與綜合課、理論課與實踐課、傳授課與研究課)之間的比例關系;其次?要提高課程教學質量。
3.高職教育質.保障體系
我國高職教育體制改革的目標是構建政府宏觀管理下高職院校自主辦學的新體制。高職教育質量保障體系應由高職院校自我保障、政府監控、社會保障三方面組成。因此?應建立由學校、政府、社會共同組成的多元主體質量保障體系。高職院校作為內部保障的主體?對自身的教育教學質量進行管理?各院校要充分發揮管理者、教師、學生三方面保障主體的積極性、主動性。根據辦學規模、辦學資源各方面情況?全面建立校內質量管理、質量控制和自我評價的新機制?要關注學生學習成績的評價、課程與學科專業的評價、實習與實訓的評價?教學質量與效果的評價?教學過程的監控、教師工作的考核等等。政府保障的主要任務是制定高職院校質量體系保障的有關法規和政策;建立作為評價依據的各類教育質量標準?組織并參與高職院校的評價活動?進行質量保障的宏觀管理和協調等?并逐步形成制度。
.
[關鍵詞]高等職業教育;基礎權利;核心權利;程序性權利
Abstract:Theessay,undermarketeconomy,makesaelementarydiscussionabouttherightrelationinhighervocationaleducation,henceitexpatiatestherelationofthebasicrightrelation,thecorerightrelationandtheproceduralrightrelation.Theessaystatesthattherightrelationinthefieldofhighervocationaleducationisoneoftheadmixtureofpublicrightandprivateone,ofbothantinomyandunification,amongwhichprivaterightrelationisfullofrichconnotationasitisinthevaluecenterofhighervocationaleducationrelationundermarketeconomyandconstitutesacorerightrelationofhighervocationaleducation.
Keywords:highervocationaleducation;basicright;coreright;proceduralright
在高等職業教育由最初的國家福利性質向市場福利性質轉變的過程中,市場力量的介入和市場機制的引入,形成了一種與計劃經濟體制下的高等職業教育關系不同的新型高等職業教育關系。這種新型高等職業教育關系最重要的特征是權利主體的多元化和權利內容的多樣化①。認識和把握這種新型的高等職業教育關系中的權利關系,具有重要的理論與實踐意義。
一、高等職業教育的基礎權利關系
在高等職業教育關系中,首先存在著一種基礎性權利關系。這種基礎性權利關系,決定了政府、學校、企業及學生等高等職業教育關系主體各自的權力、權利及義務的基本屬性和基本內容。
首先是公權利②關系。此處公權利指法律所表達的由高等職業教育過程和結果所體現的國家利益與社會公共利益。政府及社會舉辦高等職業教育,既是為了從一個方面滿足公民和企業的生存和發展的需要——此系政府責任,同時也是為了促進國家經濟建設和社會發展——此系全體社會成員義務。在高等職業教育活動中,就政府、學校而言,是通過權力的運作來實現國家利益與社會公共利益;就學生及其家長作為公民來說,是以積極履行受教育義務以及其他相關義務的形式來實現國家利益與社會公共利益。從這個意義上說,高等職業教育活動的所有參與者,均為義務主體,都必須為特定的公權利的實現而承擔相應的義務。
此外,高等職業教育關系中的公權利還包括學生作為公民依《憲法》規定所享有的受教育權利和勞動權利(在現代市場經濟條件下,勞動權利得以實現的前提條件之一,是勞動者必須具備相當程度的職業素質與技能,而職業素質與技能通常需要通過接受高等職業教育獲得。因此,接受高等職業教育的權利可以說是受教育權利和勞動權利的具體結合)。學生作為公民接受高等職業教育的權利,仍屬于公權利。公民可以依《憲法》及《職業教育法》(第五條)向政府主張的權利,此時,公民是為該項公權利的主體,而國家負有給付義務,政府應通過行政權力運作,滿足學生作為公民的該項權利要求。
但是,當高等職業教育在較大程度上由國家財政福利轉變為市場福利之后,根據公共經濟學的公共產品理論,至少已不完全是公共產品,而屬于準公共產品甚至私人產品。近十余年來,政府主導的高等職業教育改革實踐,正是在不違背高等職業教育公共性原則的前提下,以選擇性而非普遍性的資源分配取向和分擔式的支付方式進行的,從而逐步形成目前有限財政撥付、個人給付、市場供應的局面。
我們認為,如果個人全額給付或者給付比例足夠大(這同時意味著學校沒有獲得政府財政支持或財政撥付額度極為有限),則學生與接受給付的學校之間的關系,除了教育倫理上的契約關系外,還存在雙方作為權利主體的以財產利益、精神利益為客體的私權利關系。
根據法律規定,企業或其他民間財團作為辦學主體進入高等職業教育領域后,其經營可以是贏利性質的?!吨腥A人民共和國民辦教育促進法》第五十一條規定,民辦學校在扣除辦學成本、預留發展基金以及按照國家有關規定提取其他必需的費用后,出資人可以從辦學結余中取得合理回報。這實際上確認了非政府的社會力量在舉辦高等職業教育時,享有向學生收取高于其經營成本的費用的權利。該權利主體即民間財團或學校(法人)本身,而義務主體應為接受高等職業教育的學生。在這樣一種權利關系中,雙方均為平等主體,雙方各自享有的權利當屬于私權利。
因此,高等職業教育基礎權利關系,是上述公權利與私權利對立統一的混合權利關系。其中的私權利關系內涵豐富,處于市場經濟條件下的高等職業教育關系的價值中樞,構成高等職業教育的核心權利關系。
二、高等職業教育的核心權利關系
高等職業教育關系中的私權利關系主要表現為學生與學校之間所締結的高等職業教育合同中的權利關系。這是高等職業教育關系中最現實、最具體、最直接的雙邊權利關系,因而可視為高等職業教育的核心權利關系。
高等職業教育合同關系,因合同主體之不同而大體上有三種:一是企業與學校之間的合同關系,一是學生與企業之間的合同關系,一是學生與學校之間的合同關系。
實踐中,最主要也最典型的,是學生與學校之間的合同關系。這種合同關系又分別有三種不同情況:在雙方義務呈對價關系的情況下,為真正雙務合同;在雙方義務不構成對價關系的情況下,為非真正雙務合同;在僅部分構成對價關系的情況下,則為不充分的雙務合同。學生同完全以市場方式運作的職業學校之間的職業教育合同關系,雙方的義務呈對價關系;學生同公益性質的職業學校(納入各級政府財政預算管理范圍的職業學校)之間的職業教育合同關系,雙方義務不構成或僅部分構成對價關系[1]。
對高等職業教育合同中的對價關系作出上述區別,具有重要的法律意義。因為對價關系及其充分程度,將具體決定合同當事人的合同權利。比如,在為真正雙務合同的情況下,雙方享有充分的合同履行抗辯權利,在為非真正雙務合同的情況下,學生作為享有合同權利的一方,其履行抗辯權利就要受到嚴格限制。
在這種合同權利關系中,對學校一方來說,作為合同權利要素的,首先是財產利益,包括學校一方按規定所應收取的學費及其他費用。其次是學校一方基于教育服務的特殊性而產生的其他權利要求,比如要求學生遵守學校某些規章制度的權利(從這個意義上講,遵守學校所制定的與實現特定的職業教育合同目的密切相關的規章制度,是學生一方所應承擔的合同義務)。
合同權利表現在學生一方,其標的是由特定的職業教育結果所包含的精神利益與財產利益。
學生通過接受高等職業教育而獲得相應的職業技能與職業資質。職業技能與職業資質盡管以人身為載體,但并非人身組成部分,因此不屬于人身利益范疇。就其內在價值而言,主要還是一種財產利益,我們甚至可以按一般標準,對該財產利益的市場價值進行測定①。
①比如數控專業學生所應具備的數控技工職業技能與職業資質,其所包含的內在價值,可以目前行業平均工資3500元/月標準為基本參數來計算;空乘專業學生所應具備的空乘職業技能與職業資質,則可以目前行業平均工資5000元/月標準為基本參數來計算(/job/JobInfor588.aspx)
這種可能性使附著于人身的職業技能和職業資質,可以成為高等職業教育合同標的,并且可以形成明確的合同對價關系。
此外,符合國家、行業標準或高等職業教育合同標準的良好職業資質,不僅可以在經濟意義上為個人創造良好的社會生存與發展的條件,還包含某種預期或潛在的精神利益,比如較高的社會地位,良好的職業聲譽,等等。
因此,就學生一方來說,合同權利包含了上述兩個方面的利益成分,一種兼括財產利益與精神利益的復合權利,并構成高等職業教育的核心權利關系。
鑒于學校一方處于強勢地位而學生處于相對弱勢地位,法律應向后者傾斜,當然也不能以犧牲學校一方合同利益為代價。也就是說,學生應對學校一方履行的合同義務,一般不可以打折扣。只有在雙方相互履行合同義務的情況下,才能最終實現高等職業教育合同目的,雙方才能實現自己的合同權利。
實踐中,在學生一方不能履行合同規定的某些義務的情況下,學生可以免除該義務,但是該義務本身不能缺省。比如,當學生無力支付學費或者不能按時足額交納學費時,學校只能針對極少數的貧困生減免學費或允許其延緩交納學費,并以不影響學?;矩斦顩r為限。而多數學生的該項義務可以在政府或社會公眾的幫助下得到履行,如政府提供的獎學金,金融機構對學生的助學貸款,還有來自社會公眾的對學生或學校的捐贈,等等。這些做法實際上可視為直接、間接地代學生履行給付義務。這也正是高等職業教育的公益性質的具體體現。
就學校來說,如果出現重大違約的情況,比如學校方面未盡義務而致學生在規定的學習期限內沒有達到相應的職業素質與技能的培養標準,則學校所應承擔的違約責任中,除了退還學費、免費補課或“召回”外,鑒于教育的不可逆的特殊時效性,還應包括特定精神利益方面的損害賠償(精神利益損害賠償不同于精神損害賠償。后者屬于廣義的人身傷害所引起的法律責任,限于侵權行為領域;前者則可以納入違約責任范疇。理由是:職業技術人才的規格與價值存在一個通行的市場標準,學校對學生的培養不符合依合同可預見的市場標準而致學生精神利益如社會地位、職業聲譽等損失,大體上是可以確定的,學生對學校所履行的給付義務與這種特定的精神利益同樣構成對價關系,故應將其視為學生的合同利益之一,一旦學校違約致其受到損害,理應賠償)。高等職業教育的公益性質決定了我們必須以學生權利為本位來理解高等職業教育的核心權利關系。
三、高等職業教育行政管理中的程序性權利關系
在高等職業教育關系中,還存在兩種重要的權力關系。其一是政府對學校的行政管理關系,其二是學校作為法律授權組織,對學生的教育管理關系。
第一種權力關系有法可依,自無問題。第二種權力關系則較為特殊,故法律沒有也不可能對學校的教育行政管理行為作出具體規定,因此,學校主要還是依傳統的教育倫理規范而制定校規,并依校規對學生行使教育管理權力。
一般說來,校規除了可能存在實體意義上的不合理甚至不合法外,更容易出現的問題在于無視學生作為相對人在具體的教育管理行為過程中的程序性權利。
多年來,高校學生訴學校當局及教育行政管理行為違法的案件甚多(最早產生重大社會影響的典型案例有田永訴北京科技大學案、劉文燕訴北京大學案[2]),其中主要的問題是,學校在教育管理過程中程序違法,不尊重甚至恣意剝奪學生作為相對人的程序性權利(人民法院在審理這類案件的時候,通常的做法是:當查實被告確系程序違法,如作出行政處罰決定之前,未允許被處罰者提出申辯意見,或者作出行政處罰決定之后,未直接向被處罰者宣布或送達,等等,一律判決被告敗訴。至于原告在案中有否應受行政處罰的違規情節,在所不論)。
賦予并保障學生在教育行政管理過程中作為相對人的程序性權利,其意義有二:其一是程序性權利所具有的“工具”價值,能使學生的實體性權利得到更為有效的維護,進而從一個方面更好地鞏固高等職業教育關系中的核心權利關系;其二,程序性權利本身還具有另一些獨立的價值,這些價值包括民主參與、個人尊嚴、理性、公正等等。在學校教育行政管理過程中,無論實體結果如何,學生都應受到公正和富有尊嚴的對待。教育管理行為過程本身對學生就是一種教育,一種合法、合理的教育管理行為過程,非常有利于學生的人格培養和民主意識的培育。
因此,確認并保障學生作為相對人在教育管理過程中的程序性權利,也是教育本身的價值體現。
學生作為相對人在教育行政管理過程中的程序性權利大體上有以下幾個方面。
首先是聽證權。從一般意義上講,聽證的內涵就是在行政主體作出影響當事人權益的決定之前,必須聽取當事人的意見,從而保障相對人平等有效地參與有關決定。就學校教育行政管理而言,學生作為相對人的聽證權,主要表現在兩個方面,一是收費,一是行政處罰。
在收費方面,傳統的做法是,基本學費標準由政府行政部門與學校共同決定,其他收費額度由學校決定。
學校既為行政主體,同時又作為高等職業教育合同的一方而為民事主體。在兼有這兩種不同性質的法律關系主體身份的情況下,學校與教育部門共同或由學校單方面制定收費標準,不能絕對保證公平合理。所以有必要建立收費聽證制度。
教育收費聽證的內涵就是要求收費一方,主要是學校和教育行政部門,在聽證會上說明收費的理由。而交費的一方,主要是學生或學生家長,則應該說明反對收費的理由或者是提出自己的收費方案。聽證的結果應該是各方利益的平衡,并不僅僅是學生及其家庭權益的保障,當然更不是維護教育部門利益的保護。
對于高等職業教育來說,收費聽證具有更為重要的意義。高職專業門類較多,不同專業的教育成本可能存在很大的差別。通過聽證,可以在一定程度上保證收費合理。
從另一個方面來說,實際上可以將收費聽證過程視為高等職業教育合同雙方就收費條款磋商或談判的過程。因此,聽證程序為高等職業教育合同權利關系提供了一個有效的保護機制。
在行政處罰方面,現行法律沒有就學校當局對學生的行政處罰作出特別的具體規定。前不久,北京市教委出臺《關于普通高等學校學生違紀處分程序的若干規定(試行)》,該規定要求,學校擬對學生處以開除學籍處分時,應當書面告知擬被處分的學生有要求聽證的權利,擬被處分的學生要求聽證并且在規定期限內提出書面申請的,學校應組織召開聽證會。我們認為,除開除學籍以及勒令退學外,作出其他較重的處分決定,也應實行聽證制度。
學生因為違紀違法被學校開除或受到其他較重處分,他理所應當享有提出申辯或異議、請求校方減輕或取消處分決定等權利。但以往的情形常常是,學校開除學籍的決定一旦正式作出,就沒有任何回旋余地,被開除的學生即便深感委屈,也只能被動接受。在學校與學生“實力”對比如此懸殊的情況下,這個決定從程序意義上講則可能是不公平的。建立行政處罰聽證制度,一則可以彌補學校作出的處分決定在程序意義上的不足,更重要的是為擬被開除的學生提供了一條權利救濟渠道,將有助于推動學校權力和學生權利之間的平衡。
需要注意的是,是否行使聽證權,應當由違紀學生本人決定。學校在送達違紀學生的處分意見書中須明確告知學生有要求聽證的權利。如果該違紀學生及其監護人對學校處分意見書中關于其違紀行為的事實認定和擬給予的處分并無異議,或者認為聽證無必要,則可以書面申請放棄聽證權。學校應當尊重其放棄聽證的決定。
其次是要求學校說明理由的權利。當學校對學生作出行政處分決定時,必須向當事學生說明作出該處分決定的理由,包括事實理由與法律理由。整個程序的進行,應當是一個說理和以理服人過程。當然,也可以是當事學生不斷抗辯的過程。雖然行政處分本質上是行政強權的表現,但是學校在作出處分決定的過程中的強權主義作風是非常有害的。
最后是申訴權(程序抵抗權)。學生申訴權是《教育法》賦予學生的一項法定權利。它是指學生在接受學校教育過程中,認為其受教育權以及人身權、財產權等合法權益受到學?;蚪搪殕T工的侵害,依法向教育行政機關或學校申訴理由,要求重新處理的權利。
學生申訴權作為學生的一種救濟權,本身是一種抵抗權、監督權,它在權利結構體系中起著安全通道和反饋調節的作用,同時是對學校管理權的一種抑制和監督,有利于防止權力濫用,制約程序主持者操作程序時的恣意和專橫,從而保護學生受教育權利與其他權利免受侵害。
[參考文獻]
華東師范大學2012屆博士帥良余在其學位論文中以現實中的成人學習者作為研究重點,運用個案研究、訪談等研究方法,從成人學習和成人個性發展的視角,對創建學習型組織提出了建議。
根據現有的文獻資料,作者發現學習型組織理論的研究對學習主體沒有充分重視,由此引發了思考和探索,并且以此作為研究的切入口,通過“回歸豐富的成人生活世界,走進繽紛的成人精神家園”,來呈現成人學習和個性發展的研究意義。在呈現過程中,作者用到了文獻、個案研究、訪談等研究方法,以學習型組織、成人學習、成人個性發展三個理論為基礎,形成了分析框架,該“分析框架”一方面具有實用,另一方面通過個性以及個性發展理論可以評價成人的學習狀況。
在構建“分析框架”的基礎上,作者呈現了創建學習型機關和學習型企業的個案,分析了成人學習和個性發展等情況。同時,在個案研究的基礎上,作者將成人學習的形式劃分為“問題解決導向學習”、“工作管理導向學習”、“文化建設導向學習”、“技能成長導向學習”,并分析了這四種學習形式對于成人個性發展的作用。作者還以“需要”、“興趣”、“自我認知”、“經驗”、“職業角色”、“態度”等六個方面的個性理論為依據,著重分析實際案例,剖析個性對于成人學習的動機、目標、觀念、方法和內容等方面的作用,并進一步明確了成人學習和成人個性發展的相互關系和相互作用。
最后,作者從成人學習和成人個性發展的視角,對創建學習型組織提出了建議:一是加強學習團隊建設,主要是從目標、定位、職權、計劃和人員五方面進行建設;二是加強組織學習文化建設,主要是從理念構建和制度建設兩方面入手。
返鄉農民工職業教育現狀調查研究
——以甘肅省為例
劉養卉在《西北農林科技大學學報》2012年第3期中撰文,以甘肅省為例,對返鄉農民工職業教育現狀進行了調查研究,指出了返鄉農民工的職業教育存在的問題,并提出發展返鄉農民工職業教育的對策。
通過問卷調查,作者從以下幾個方面了解返鄉農民工的現狀:一是返鄉農民工的基本特征。調查結果顯示甘肅省外出務工人員文化程度較低,以初中為主且青壯年居多。從行業分布來看,他們主要從事技術含量較低的體力活。二是返鄉農民工的就業經歷。他們主要在東部和西部地區工作,且務工穩定就業時間較差,其中缺乏技能是他們遇到的最大困難。三是返鄉農民工返鄉的原因。家庭因素在返鄉原因中所占比重最大。四是返鄉農民工對職業教育的認識程度。有一半以上的被調查者接受過職業教育,其中有89%的人認為返鄉后接受職業教育有必要。據此,可看出受訪農民工對農村職業教育的認知程度較高,普遍認為只有具備較多的知識和較高的技術,才能找到滿意的工作。
基于此,作者分析了返鄉農民工職業教育存在的問題,具體為:一是職業教育經費投入不足。調查顯示65%的返鄉農民工接受職業教育的經費是自籌,政府投資只占30%,民間投資占5%。二是培訓質量不高。返鄉農民工接受職業培訓的時間短,培訓內容匱乏,對務工人員提高就業能力的作用有限。三是培訓內容滯后。務工人員所上過的或正在上的職業中學開設的專業極其普遍,涉及具體培養目標的專業較少,此外,也沒有把實用技術技能培訓以及新技術、新工藝的推廣應用擺在突出位置。
針對以上問題,作者提出了發展返鄉農民工職業教育的建議:1.形成培訓合力。合理有序地整合教育資源;充分利用社會力量的優勢,使辦學、培訓主體多元化。2.強化培訓保障。確保資金保障,加大經費投入;完善師資保障,建設高素質師資隊伍。3.創新培訓方式。積極推廣“訂單培訓”,全面實施“陽光工程”,建立完善工作協調機制。4.提高培訓質量。根據返鄉農民工的特點,靈活調整教育與培訓內容。
高等職業教育能力本位的重構
閆寧在《現代教育管理》2012年第5期中撰文指出:隨著經濟技術的發展和教育本身對人本性的關注,需要對高等職業教育中單純的技能本位觀進行反思,這種反思應當從人的內在性出發,以綜合職業能力重構高等職業教育能力本位體系。
職業教育的本位,就是職業教育促進或成就什么樣的人來建立這個本位。對高等職業教育影響深遠的是能力本位思想:英語文化圈的技能化取向的能力本位認為能力即技能,技能即操作,操作即實踐,實踐即為職業教育的特色;然而德語文化圈認為能力非技能,能力為整合體。國內高等職業院校的課程改革大體上可以區分為這樣的兩種解讀模式。
技能取向能力本位的職業教育最大的功績是職業標準及職業技能鑒定體系的建立以及DACUM職業教育課程開發的模式,這種標準、體系如今幾乎遍及世界各個國家。技能化取向的能力本位職業教育的內涵就是構筑一整套的制度、課程、實訓、教師體系,來確保技能的培養和訓練符合企業的要求,對職業教育而言,教育就是訓練,以訓練來促進人的技能獲得。
“技能”化能力本位的職業教育順應了工業社會初期的社會的要求,具有積極意義,但是當今復雜的職業要求和人的職業生涯可持續發展需要深刻、深厚的根基——綜合職業能力本位。綜合職業能力從字面意思來解讀就是將那些分割的七零八落的技能化的“能力”整合到一起,此外,綜合職業能力力圖將人內在的態度、價值觀等一并納入,似乎具有某種程度調和的意味。
以綜合職業能力為本位的職業教育,必須要有超越一般知識和職業技能傳授和考試的體系設計,那就是將基于典型工作任務的課程開發和過程性導向的教學實施以及綜合能力的診斷、評價確立為專業建設以及具體課程設計的原則,將典型工作任務作為能力發展的載體,將過程性的教學實施作為彰顯學習者主體的平臺,將綜合能力的診斷和評價作為學生學業評價的根本手段。至此,傳統的知識課程、訓練課程和證書課程只是典型工作任務蘊涵的一個基礎性任務,是過程性導向教學過程中的一個必要的資源,是綜合職業能力評價所需的一個基本證據。
關鍵詞:職業教育;產學結合;校園文化
中圖分類號:G710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3-291X(2013)04-0315-02
通過對張家口高等職業教育的調查分析,發現其存在的如下問題:首先,從國家層面來看,主要有兩點,一是辦學經費不足;二是管理體制不順;其次,從社會層面來看,主要是職業教育得不到重視和企業對職業院校的支持積極性較低;第三,從學校自身來看,主要是辦學目標定位不準、教學設計滿足不了社會發展需求和經費使用不當;第四,從教師層面來看,主要是學歷層次不合理、“雙師型”的教師比例偏少、兼職教師比例偏少和教師實踐能力不足;第五,學生自身綜合素質較低[1~2]。針對這些問題,提出如下對策:
一、政府層面
政府主導和管理整個高等職業教育發展的方向和辦學思路,政府的支持對高等職業教育的發展具有重要的作用。
1.政府應加強宏觀把控。目前高等職業教育主要的問題是定位不準,以張家口高等職業院校為例,部分院校的培養目標定位模糊,一味地跟隨或模仿其他院校的發展思路,毫無自身特色,缺乏競爭力。針對此情況,政府機關應加強宏觀政策指導,特別是要建立和完善高等職業院校的評估制度,加強對學校辦學監督力度,從宏觀上為學校的發展指明方向,尤其是相關政策要及時頒布,使學校能更加清楚地認識到高等職業教育的發展政策和辦學方向。政府尤其是當地政府機關要積極利用各種機會為高等院校聯系和交流創造條件,并加強院校與企業之間的合作,使其高等院校根據國家政府及自身條件可以明確定位,把握其發展規律。
2.政府給予資金支持。高等職業學院的發展最大的瓶頸是就是缺少資金的支持。從國家到省市政府機關應對高等院校的資金給予最大支持,最低限度也要獲得和普通教育發展同樣的資金支持。通過對張家口高等職業學院的調查,89%的人選擇,學院發展缺少資金。由于缺少資金的支持,張家口幾所高等院校的實訓基地和實驗室建設都不能滿足教學需求,甚至有部分院校教學條件都很落后,嚴重地影響了教學質量。因此,政府機關應根據各個院校的情況給予資金的支持,使各個院校能更新實習設備,改善教學條件,特別是加強實踐基地建設和重點專業建設。同時,政府尤其是地方政府要確保學校學費全額返還高等職業學院,任何部門不得截留和挪作他用,提高高等職業教育經費的使用效益。
二、社會層面
1.吸引優秀企業來辦學。優秀企業是高等職業教育辦學格局的重要力量,應通過多種途徑和方法來吸引優秀企業來辦學,提高企業辦學的積極性,改變政府辦學的單一性。企業辦學具有多種優勢:首先,企業了解市場需求,制定教學目標符合市場需求。企業是直接參與市場競爭,對市場需求了解透徹,它們能從實際出發,制訂職業教育和職工培訓計劃。企業從現實和發展需要出發設置專業、開設課程、確定模式、安排時間,可以獲得市場的認可;其次,企業有自己的崗位培訓基地,積極開展多種形式的崗位培訓,可以使學生能快速熟練地掌握相關的職業技能;第三,企業利用自身優勢與職業學院以及職業培訓機構合作辦學,共同制定職業教育發展目標;第四,政府機關以及學院應賦予企業參與管理的權利實行權責利統一,通過共同的經濟利益機制吸引企業投資辦學[3]。
2.發揮行業協會的作用,加強行業辦學。通過對張家口幾所高等職業院校的調查,67%學生在沒有畢業時就簽訂了就業合同。這些學生能如此早的簽訂合同,主要是學校和行業辦學相結合。要發揮行業協會的作用,加強行業辦學。推動高等職業教育健康持續發展職業教育是中國教育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在國民經濟與社會發展中起著重要的作用。高等職業教育的目標是要培養現代社會生產、建設與服務一線從事管理和直接操作的各種高級技能性應用人才。行業辦學是高職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行業辦學有利于調動企業參與的積極性,使其主動參與高職教育,實現校企聯合辦學,從而可以充分利用行業的資金、設備、技術、實習場所、人力、企業文化等資源,實現高職教育理論教學與生產實際緊密結合,校內實訓與現場實踐緊密結合,教學科研與技術開發緊密結合,有利于培養社會真正需要的高職人才。
三、學校層面
1.目標定位要準確。通過實地調研,發現張家口幾所高等職業學院辦學目標模糊不清,特別是遠期辦學目標更是迷茫。學院的辦學目標不明確不僅影響教師的積極性同時也影響了學院的進一步發展,使學院自身陷入困惑之中。因此,在學院發展過程中,首先要明確辦學目標,既要有近期目標,更要有遠期目標。遠近結合,持續發展。
2.產學結合,校企合作。產學結合,校企合作,是高等職業學院發展的必由之路。高等職業教育的目標就是要培養高素質高技能的實用性人才,符合社會企業發展需求的職業和崗位要求。產學結合,校企結合就是學院與企業、社會相結合,共同制定教學目標和培養大綱,提高學生的實踐動手能力。學院的發展要緊密聯系社會企業的發展需求,不斷更新適應社會經濟的發展。產學結合,校企結合辦學模式改變傳統的教學模式,即只注重知識傳授而輕視實訓訓練,建立全新的培養模式,即將學校的辦學與行業、企業和社會有效的結合,使學院充分了解生產企業或行業所需要的人才類型和專業技能,促進辦學質量的穩步提高。同時,在辦學的過程中可以聘請企業優秀的人才來參與學院的管理和教學等工作,改變學院的教學理念和專業設置,加快專業開發,深化教學改革,夯實發展基礎,滿足社會對專業性技能型人才的需求。這種產學結合、校企合作,以技能教育為本的模式對推動高等職業教育的發展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3.優化專業設置。通過對張家口幾所高等職業學院的調查,發展高等職業院校的專業設置不夠科學和規范。因此,高等職業院校要根據經濟結構調整、技術進步和勞動力市場的變化,及時調整專業設置,積極發展面向新興產業和現代服務業的專業,增強專業適應性,突出專業設置的區域性和時效性。加強專業建設是學校內涵發展的基本要求。要瞄準市場辦專業,形成具有本地優勢的特色專業和時效性的就業優勢的品牌專業。要以專業建設為龍頭,持續加大對專業教學設施和教學軟件的投入[3],創新教學環境,努力辦出專業特色。
四、教師層面
1.強化“雙師型”教師隊伍建設。學院領導對師資建設具有重要的作用,因此,首先要加強學院領導班子的建設,提高領導能力,加強改革創新意識,培養戰略思維素養和學校管理能力,形成一支強有力的領導班子對學院師資建設具有重要的推動作用。其次,要強化“雙師型”教師隊伍建設,改善教師隊伍結構。高等職業教育的發展需要大量優秀的“雙師型”教師的加入,打破師資來源以高校畢業生為主的傳統觀念,全面改革吸引優秀企業或行業人才充實到教師隊伍中,改善教師隊伍結構。按1/3的教師來自于學校、1/3的教師來自于社會,1/3的教師來自于企業,構建合理的教師結構隊伍,打造一支高素質、高技能的“雙師型”教師隊伍。
2.加強師資培訓的力度。通過對張家口幾所高等職業學院的調查,發現88%的教師沒有出去參加過相關業務的培訓,78%的教師沒有參加過學歷進修培訓,90%的教師沒有參加過同行舉行的學術研討會,86%的教師沒有深入一線企業或行業進行學習等。其主要原因是相關學院的輕視,部分院校甚至認為高等職業學院不需要高學歷人才,不需要去參加學術研討會等,最終導致教師知識和能力的不足,從而在整體上影響了高等職業學院的發展。因此,為了高等職業學院高質量健康的發展,必須建立一支高素質、高技能等師資隊伍。讓學院教師參加培訓是提高教師隊伍教學能力和實際能力的一條捷徑,從培訓種類上講,要進行理論水平、實踐技能、教育技能、專業技能和學歷多方面的培訓,從培訓時間上講,短期培訓和長期培訓相結合,并建立終身培訓機制,以此擴展教師的視野,形成良好的教學效果,擴大高等職業教育的影響力。
五、學生層面
1.加強學生的動手實踐能力。通過對實地調研發現,74%的用人單位對高等職業學院畢業的學生的動手能力不滿意。因此,在高等職業學院的教學中,首先,應加強實踐課的教學活動,鍛煉學生的動手實踐能力,提高學生的動手技能。其次,在校園文化建設中,為學生們提供良好的文化氛圍。通過開展多種有意義的實踐技能大賽、科技創新大賽等方式提高學生的動手興趣和創新能力。再次,通過和企業、行業的合作辦學為學生提供實踐鍛煉機會。最后,鼓勵學生利用各種途徑參加社會實踐活動,提高自己的動手能力。
2.加強對學生就業的指導。高等職業學院的學生在就業過程中面臨眾多問題,因此,在就業過程中學院給予相關的指導,使他們能正確認識自己認識社會,發揮優勢找到適合自己的工作崗位。首先,建立就業信息網絡平臺,使學生能及時了解相關就業信息。其次,學院加強與相關企業的聯系,了解企業的需求,積極主動與相關企業建立人才培養協議,實行訂單式培養模式。第三,轉變學生的就業觀念,促使學生樹立正確的擇業觀,避免出現期望過高的現象,也要避免出現急于找工作而看低自身的現象。要使學生能正確地對待就業,認準自身價值,找到適合自己的工作崗位。
參考文獻:
[1] 李淑云.職業教育校企合作的未來發展趨勢[J].職教論壇,2007,(2).